河北省自然保护区

2024-10-01

河北省自然保护区(通用5篇)

河北省自然保护区 篇1

一、引言

自然村是由农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形成的自然形态的居民聚落, 它受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推进和和谐社会思想的不断深化,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顺利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手段。河北省在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进行合理有效的自然村规划, 不仅能有效防止耕地流失、保护农业用地, 而且有利于完善规划体系、还原农村风貌、传承前年文明、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自然村规划的总体原则

考虑到我国各省份之间地缘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同源同根性和相似相近性, 河北省自然村规划可借鉴其他省份的一些先进举措和优秀经验。例如, 2007年《江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村整治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江西省自然村规划要遵循以下六项原则:远近结合, 稳步推进;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政府引导, 农民自愿;注重生态, 突出特色;节约用地, 保护耕地。但是各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具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 故河北省应立足河北自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特性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 进行综合性、整体性、长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自然村规划。为此, 河北省的自然村规划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第一, 便利性原则。绝大多数自然村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其生产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所以河北省在规划自然村时不能破坏其自然分布的特点, 要以便于村民生活为主要原则。

第二, 科学性原则。对于村民的自有建筑, 不能盲目、随意的拆建, 规划布局重在进一步完善其使用功能。由于自然村村民居住具有零三分布的特点, 所以河北省在规划中要适当考虑合并宅基地, 形成科学合理的住宅分布, 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第三, 重点性原则。根据自然村村落现在的人口特点和配套公共设施水平, 河北省规划的重点之一是要大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 以改善、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其次, 由于自然村村落大部分都是比较乱、比较脏的, 所以规划布局时要注意村容村貌的建设和美化环境。

第四, 典型性原则。对于具有特色信息的自然村, 河北省要进行特色规划, 蕴育村庄发展的潜力。对于保护型的村庄, 要充分尊重地方特色, 传承地方历史文脉, 以保护为主, 实行保护型治理。

第五, 一致性原则。对城中村这类自然村的治理, 要符合城市化的发展要求,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迁建、改造和治理。对城郊型村庄的规划, 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在充分尊重民意前提下, 重点和优先治理。

三、落实自然村规划应注意的要点

首先, 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 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村居民都会选择居住在自己耕地附近。不管是人少地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大农场, 还是在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的小农场概莫能外。河北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规划自然村, 而非盲目的拆并自然村。河北自然村的整治和规划要点在于给该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 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而对诸如农民房子等私有物品, 要尊重其所有权, 不能随意拆迁;对诸如沼气和厕所等一些兼具公共物品和私有物品性质的设施, 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改造, 并提供其一定的政府补贴。

其次, 自然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 河北省基本上完成了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的目标, 为了还需要进行厨房革命、厕所革命, 以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这是因为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拉动农村需求, 需求的改善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这样有助于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提高农民收入。此外, 农村需求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产品供给问题的解决, 进而能有效避免谷贱伤农情形的出现, 农民“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也可得到提高。村村通电视、村村通广播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信息, 村村通道路则大大提高农民生活节奏, “乡风文明”建设指日可待。

第三, 自然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并行不悖。随着国家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市化趋势明显。那么, 建设新农村、规划自然村是否和城市化的进程相矛盾?从国家统计数字来看, 2 0 0 4年我国的城镇人口仅为总人口的41.8%, 乐观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会提高到60%, 但农村仍将有6亿左右居民。再往后到2050年, 我国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的时候, 农业人口降低到15%, 也仍然会有将近1.8亿的务农人口。而且,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工作在城里住在农村的情形会越来越多, 所以农村居民的数量会高于农业人口的数量。有居民, 就需要公共设施, 所以说自然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并行不悖的。

四、规划自然村可利用的一些思想方法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 没有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既定目标就难以实现。笔者经过阅读整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提炼出了三种在河北省自然村规划中可资利用的思想方法, 他们分别是反思行动、参与式乡村评估和生态规划。

(一) 反思行动

反思行动是一种认知社会、促进变革的工作方式, 它结合了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里首创的教育理论和参与式学习的方法。该种工作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诸如冲突管理、社区组织创建管理, 社区发展计划制订, 自然资源管理和农村综合发展等方面。反思行动的工作方法鼓励每个思考过程, 根据他们的集体分析, 制订出社区的行动和实施计划, 从而为达成具体的行为目标提供指南与标准。反思行动的主要特点是实施者应用此模式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能够确保人们的基本权利, 并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分析社会所赋予他们的权利, 同时也能用来组织教育那些侵权的组织和群体, 给那些权利受到削弱的群体赋权。应用反思行动方法, 我们在河北省自然村规划中, 要充分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时空关系, 从而着眼于长远利益。同时鼓励群策群力, 让村民们积极参与到于他们有切身利害关系的村庄规划中来, 这样能让我们的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 以后的整治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二) 参与式农村评估 (PRA)

参与式农村评估 (P R A) 是国际上一种流行的、发展的工作方法, 它有三大内容支柱:第一个是思想行为和态度, 这是PRA的关键问题;第二个支柱是知识的共享;第三方面是P R A的工具。这三个支柱形成了P R A的工作架构。让当地人来决定是PRA最基本的观点。PRA强调, 多元化的存在是正常的。没有思想的变化就没有分享的过程。因为你不承认当地人有它的知识, 就不会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他的问题, 从而也就很难最终解决问题。在河北省的自然村规划中, 我们应当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工作方法,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工作当中来, 最主要的还是要充分体现“让当地人来决定”的观念。这与我们的本质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相通的。

(三) 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是指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 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 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 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 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阿瑟?约翰逊认为:“对任何有机体、人工系统、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来说, 最适当的环境就是能够为他们提供可以维持健康或能量的环境。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规模, 从花园里的植物栽培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由此可见, 生态规划是在人类生产、非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进行平衡的综合性计划。一般包括: (1) 保证可再生资源不断恢复、稳定增长、提高质量和永续利用的计划和措施。 (2) 保护自然系统生物完整性的计划和措施, 如严禁滥捕野生动物, 合理采集野生植物, 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稀有野生生物和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等。 (3) 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矿产、能源和水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计划和措施, 以增加自然系统的经济价值。 (4) 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的计划和措施。 (5) 改善人类环境质量的计划和措施, 以增进人类身心健康, 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学价值。

制定生态规划, 应根据本国、本区域或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污染等生态破坏状况, 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性状指标, 以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该地区的资源潜力, 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 保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活动适应于生态平衡, 使自然环境不发生剧烈的破坏性的变动。生态建设性状指标包括:划分城市和乡村使用土地资源的合理比例;划分城市内工厂、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划分乡村地区农田、园地、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确定人口容量、资源使用、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活设施的数量指标等。用生态规划的理念指导河北省的自然村规划, 能为实现村庄的规划和当地的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 从而可以有效保护自然村的特色, 避免千篇一律、呆板和形式化。村庄和生态的平衡有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平衡, 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化解产能过剩, 将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的多重效果。河北省自古就是中国的一个大省, 在人口、经济、政治及军事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 规划好河北省的自然村整治发展对于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性的分析了其应当遵循的原则、注意的要点和可资利用的思想方法, 以期对构建和谐河北贡献绵薄之力。水平所限, 文章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魏晗.自然村落的生态化维持与规划——以景德镇市浮梁县三龙乡盘溪村为案例[J].中国勘察设计, 2011 (2) :53-56.

[2]、倪益军.上海郊区自然村落综合整治的规划思考及实践——以崇明华西村整治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08 (3) :48-56.

[3]、王纪洪.江西确定自然村规划治理大计[J].建筑时报, 2007 (2) :1.

[4]、张冲平, 何丕坤.PRA方法和反思行动理念在内蒙乌海市自然村规划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6 (6) :66-68.

河北省自然保护区 篇2

省长 许勤

2017年12月21日

河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的救助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救灾款物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群众自救的原则,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方针,使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

第四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省减灾委员会为省人民政府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开展全省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区)减灾委员会为本级人民政府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自然灾害救助联动合作机制,加强各级减灾委员会之间、本级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之间、相邻行政区域之间的联动与合作,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自然灾害救助信息共享,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本级减灾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自然灾害风险排查、隐患治理、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自救等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预防和救助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建立各级财政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投入分担机制。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结合各自实际,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幼儿园应当加强对学生应急救助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防灾和应急救助培训。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八条 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预防和救助活动。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与救助准备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在预案中明确有关部门职责,有关部门应当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系统,统筹调配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并根据自然灾害种类、发生频率、危害程度等情况,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设备和查灾核灾装备。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快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自然灾害立体监测和早期识别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综合运用地理信息、卫星、遥感、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数据汇总、信息收集、灾害趋势分析预测、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效益效率评价等服务。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工作,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划定灾害风险区域,在自然灾害易发区域、重点防御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设施,设置明显标志牌、指示牌,并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单位。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设立应急避难点。

启动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或者应急响应时,需要居民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县级以上减灾委员会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微信、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公告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地址和到达路径。

第十四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自然灾害多发、易发且交通不便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确定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的储备类型、品种和规模,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管理。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自然灾害救助队伍建设,组织成立自然灾害救助专家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自然灾害信息员,负责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救助人员的业务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管理人员、专业救援人员、自然灾害信息员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培训。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市场主导、政策引导的原则,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推进农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加快地震等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 应急救助

第十七条 减灾委员会应当根据自然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启动预警响应,向社会发布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警告。当地人民政府在必要时,应当开放应急避难场所;

情况紧急时,应当组织危险区域人员紧急避险转移,民政等部门应当做好应急生活救助准备工作。

第十八条 自然灾害发生并达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条件的,减灾委员会应当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组织灾情会商,现场了解灾情,协调有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救助措施,保障受灾人员应急期间的食品、衣被、干净饮水、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基本需求。

第十九条 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期间,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保证运输线路畅通,保证救灾人员、物资、设备和受灾人员优先运输和通行,必要时,可以采取开辟专用通道、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依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免交车辆通行费。

第二十条 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期间,减灾委员会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征用社会物资、运输工具、设施装备、场地等,应急救助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二十一条 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每日逐级上报自然灾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等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减灾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会商,评估、核定并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第二十二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

鼓励受灾人员采取投亲靠友、自行筹建确保安全的临时住所以及其他方式自行安置,民政部门对自行安置的受灾人员应当给予适当补助。

对自行安置确有困难的,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搭建帐篷、篷布房、活动板房或者借用公房、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作为临时性过渡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人员。

第四章 灾后救助

第二十三条 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后,省减灾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受灾人员过渡性生活需求,研究制定救助政策和支持措施。

省民政、财政部门根据受灾地区人民政府申请和对受灾人员过渡性生活需求评估情况,及时拨付过渡性生活救助补助资金和物资,指导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做好人员核定、资金和物资发放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 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帮助受灾人员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

第二十五条 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定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组织修缮或者重建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对恢复重建确有困难的家庭予以重点帮扶。

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应当因地制宜、经济实用,避开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区域,确保建设质量并符合防灾减灾要求。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向经审核确认的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发放补助资金或者物资,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为受灾人员修缮或者重建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二十六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次年春季,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保障受灾人员吃饭、穿衣、取暖等基本生活需求。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做好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对基本生活救助后受灾人员仍有其他特殊困难的,可给予临时救助。对因灾导致长期生活困难,符合低保、特困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对因灾发生疾病的,给予必要医疗防疫救助。

第二十七条 对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区,财政、民政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可按规定程序向省财政、民政部门申请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省财政、民政部门根据灾情制定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补助资金分配方案,按照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五章 救助款物管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分配、管理和监督使用,应当制定本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并建立与物价变动挂钩联动机制。

财政、民政部门应当对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不得挤占、截留、挪用、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确保专款专用,无偿使用。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调拨、分配和管理工作。

省民政部门负责全省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调拨,根据受灾地区紧急需求,可跨区域调拨各地救助物资进行紧急援助。对用于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依照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的有关法律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十条 对于重大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视情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并及时公开捐赠款物的数量、使用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对定向捐赠的款物,应当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使用。政府部门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款物,由民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自然灾害救助;

社会组织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款物,由社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用于自然灾害救助。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受理投诉和举报。财政、民政部门应当对下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民政、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给予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发布突发自然灾害预警、采取预警措施,导致灾害损失严重的;

(二)未及时组织受灾人员转移安置,或者在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组织恢复重建过程中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

(三)不及时归还征用的财产,或者不按照规定给予补偿的;

(四)迟报、谎报、瞒报自然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造成后果的;

(五)挤占、截留、挪用、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骗取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退回;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抢夺、哄抢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退回;

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救灾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生活救助工作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法律、法规对防灾、减灾、救灾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河北省自然保护区 篇3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 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14°47′8″~115°28′56″, 北纬39°50′41″~40°6′30″, 地理区位十分重要。保护区的林地在张家口市蔚县和涿鹿县境内, 总面积26700hm2, 东西长约60km, 南北宽28km, 森林覆盖率高达75.4%。

保护区内物种资源极为丰富, 有高等植物1387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137种、昆虫2000种、菌物468种, 还有亚高山草甸、暖温带森林生态系、原始森林遗存臭冷衫统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褐马鸡、金钱豹等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堪称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地, 对京津冀地区的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火的意义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津京, 保护区作为首都的“护城河”和“防火墙”,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区内物种资源丰富, 是华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做好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 意义重大。

3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灾隐患

3.1 资源破坏较严重

周边群众对资源需求与日俱增, 对保护区潜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资源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 开发旅游、放牧、采集、挖掘、侵蚀和侵占林地等, 违规入山人员大增, 使得火源管理难度日益加大, 任务日趋艰巨, 这给森林防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极大地威胁到森林资源的安全, 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

3.2 管护力量严重不足

保护区平均每个护林站不足2人, 人均管辖面积644hm2, 护林队伍年龄老化、身体素质较差的问题十分突出。保护区原有扑火队员人数较少,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又分散在3个管理区, 难以形成一个有力的战斗团队, 所以管护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防火对策

4.1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资源管护水平

一是加快扑火队伍正规化建设。保护区专业扑火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 真正形成一支拉得出、打得赢、坚强有力的救火队伍。二是加大护林队伍建设力度。针对护林人员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 招聘专业的资源管护人员, 以全新的管护理念融入到资源管理工作当中, 使基层管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得以提升, 资源管理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以拓展。

4.2 加强火灾预防

在火灾预防方面, 一是根据社情民情的变化转变理念, 采取资源管治方案, 由被动的看护向主动的预防转变, 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统一行动, 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 制止野外用火、破坏资源等行为, 提高全局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制定防火预案, 严格按照预案进行火灾扑救。一旦发生火情要马上报告, 第一时间重兵出击, 全力以赴进行扑救。接到火情报告不能慌乱, 对于较大的难以控制的森林火灾, 主要做好侦察、通讯联络、向导等工作。

4.3 加强基础建设, 提升保护能力

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 进一步加强防火基础设施, 尤其加强防火道路建设, 加强巡山步道建设, 加强防火通讯建设, 加强交通工具的建设, 加强林火火监测设施建设, 提升保护能力, 确保资源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敏, 陈亮, 邵建斌.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林业, 2008, 324

[2]刘永生, 森林扑火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2

河北省自然保护区 篇4

对河北省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早春野生开花植物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早春野生观赏植物有136余种,隶属于42科106属;分析了早春野生观赏植物的花期、生活环境扣资源特点,并对其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进行了讨论.

作 者:郝敏 赵胜辉 仰素琴 薛文静 赵建成 作者单位:郝敏,仰素琴,薛文静(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蔚县,075700)

赵胜辉,赵建成(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河北省自然保护区 篇5

今天, 在教育教学深度变革的中国, 有这样一所学校, 正是立足于“自然教育”原则, 展开了一场反响热烈的“自然课堂革命”。致力于在课堂教学领域践行“自然主义教育”的这场学习革命, 其意义不仅仅是实现了从“教的解放”到“学的解放”, 更主要的是还原出一幅最本真的小学课堂教学的靓丽图景。不少人, 正是透过这幅图景, 也展开了自己的教学革命。

这所学校叫河北沧州派尼学校。派尼, 取自英文单词PIONEER, 先锋。

小学课堂原本什么样

派尼学校的“掌舵人”名叫张润军, 年轻的“老教育人”。他的矢志教育的理想和情怀来的突然, 却十分坚定。大学期间, 他的成绩十分突出, 尤其英语一科更为擅长, 大学毕业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这为他后来投身基础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毕业后, 张润军从事过好几份工作, 三资企业的翻译、部门经理、合资公司的执行总经理等等。但在他内心深处, 一直有一种浓厚的教育情结。真正促使他投身教育事业缘于一件小事:一个教育界的朋友找他做“枪手”去参加一次英语考试, 他委婉地拒绝了。这件事让他意识到, 最适宜学习的时机恰恰是儿童时期, 尤其是语言学习, 一旦彼时耽误, 将延误一生。而在当时的小学, 还很少有开设英语课程的先例。张润军果断辞职, 张罗起了自己的第一所学校———小学英语培训班。

短短一年, 他培训班的少年儿童已达700余人, 依靠租赁公立学校的校舍已经不能满足上课的需要了, 张润军开始把目光放得更远———办一所以英语教学为特色的全日制高端小学!

派尼学校拔地而起, 应运而生。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 成就人, 幸福人”。张润军说, 真正好的教育仅仅追求“三个高”还不够, 还必须能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派尼学校正是在践行这样的目标中一步步成长。

张润军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尽管我们可以简单地用课堂效率去评价一节课, 用它去衡量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实现的程度。但课堂效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层面上的问题, 放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层面,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年派尼学校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高效率, 还要把课堂作为培养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舞台,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派尼人“教育为学生一生负责”的抱负。张润军说, 不是派尼推陈出新, 造新概念, 而是小学课堂就应该是这样做的, 派尼只是在还原课堂本来的状态。

“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从1998年创办希望之星 (PROMISING) 英语学校开始, 为了让低龄段、零基础的孩子们学会英语, 派尼学校引进了台湾阶梯美语和以母语教学法为主的一套完整教法, 这套教法到现在仍然是低龄儿童最佳的英语学习方法。2000年派尼英语小学提出“六个学会”, 到2003年派尼学校提出“教育为学生一生负责”, 把办学思想定位在“负责任的学校”上, 到现在把学校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建设“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学校的发展思路逐步清晰、明确。

张润军说, 学校就是学生们的“家园”。把学校建成“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就是要求所有教职工都要树立学生即“‘我’的孩子”的观念, 这个孩子不是“人家的”也不是“大家的”, 在“我”负责期间就是“我”的, 这就是派尼人的学生观。

派尼学校的老师们有一个共识, 孩子的学校生活的常态应该是快乐, 而快乐的常态是建立在自我提升、感受成功的基础上的, 没有进步与成功, 孩子是不会有快乐的。故此, 学校要求每一名教职工要在本职工作中, 让每一名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做到用孩子们的一个个成功, 砌筑起孩子的成长, 唯有这种成长才是教师追求和家庭渴望的;孩子们享受了在学校的成功与快乐, 学校才能给孩子以家的温馨和留恋, 校园、环境、领导、教师、同学才能给每一个孩子共同组成一个充满阳光与欢乐的家园。

这个理念的核心词是“家园”, “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既是给每一名同学创设的美好愿景, 更是派尼办学的目标。

围绕着“高效学习”, 他们从建设高效课堂出发, 创设出“读写序列化”、“专题知识工程”、“9个1工程”等一系列的高效 (教学) 学习模式;围绕着自主管理, 他们要求孩子:每人坚持一种自己喜爱的运动、每人学会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每学期读一本名人传记或名著或其他美文、每学期读一本英语课外读物、每学期学会一首英文歌曲、每学期坚持做一件有益于班集体或小组的事、每学期改掉一个坏毛病、每月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每月写一篇自己满意的习字;围绕着“健康成长”、“快乐发展”, 他们创建了以“快乐学习”、“绿色家园”、“艺术家园”为核心的“快乐家园工程”, 从构建学生“多元智能俱乐部”出发, 让学生在寻找知识中拥有广泛的知识来源, 学会学习、学会观察, 读知识、读环境、读社会、读文化。

快乐家园工程, 家园里快乐的不仅是学生, 还有老师。孩子快乐、教师幸福是快乐家园的特征, 更是派尼学校追求的教育之魂。

张润军说, 老师也是孩子。学校本身就是教师的家, 教师是“家”的成员, 教师是校长的合作者。这十年, 学校一直坚持在岗培训, 而不是像一些民办学校只重使用不重培养。“既然学校是一个家庭, 就有责任有义务促进每一个教师的健康成长。正如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样, 校长也要关心教师的职业锻造。”

“四课型”高效课堂模式

张润军说, 过去的课堂, 包含太多教师的设计和驾驭, 从孩子真正需要出发, “自然课堂”真的要成为一种共同的追求, 不然对儿童的愈演愈烈的控制和驾驭, 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预见的重要影响。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派尼学校对课堂的理解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谙合了基础教育的内在本质, 其“先锋”色彩还更多地体现在派尼人先进的教学模式上。

经过多年不懈探索与尝试, 学校终于打造出了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固化科学的学科思维”为内涵的“四课型”高效课堂学习、教学模式。其中, “固化科学的学科思维”是“四课型”的灵魂, 是打造学习力的课堂诉求, “固化”的意义在于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四型”是单元教学的四个课型。即导学课、共享课、训练课、提升课。导学课注重夯实基础, 共享课注重体验、拓展。训练课注重技能熟练和知识巩固, 提升课注重总结、梳理、收获, 四课型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解决了小学课堂活与实的关系, 既达成积极的课堂常态, 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追求。

“导学”的“导”是引导、指导, 是教师的作用。先把学生引入学习, 再进行学法指导;“学”是学习、学法, 学习的工具是教材、起点是学生的现状。“共享”是分享知识理解与知识拓展, 全体同学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训练”是教材单元的巩固性学习, “提升”是结果、是收获、是思维建构。四个课型使课堂立足实然目标, 使学生不断满足小目标达成, 并不断超越小目标, 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体验成功的快乐, 享受满足的幸福。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 还学生主人地位。通过独学、对学、群学, 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精彩、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之路。

具体来看, “四课型”的操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 导学课

1.教师导入, 认定目标。2.学生自学, 勾画疑难。3.小组研讨, 解决疑难。4.全班交流, 巩固基础。5.达标测评, 掌握学情。

(二) 共享课

1.前测, 了解学情。2.自学, 巩固知识。3.研讨, 产生问题。4.交流, 体验拓展。5.检测, 验收效果。

(三) 训练课

1.教师导入, 认定目标。2.学生解题, 巩固双基。3.学生互批, 找出错题。4.全班交流, 明晰错因。5.整理学案, 更正错题。

(四) 提升课

第一课时:1.认读目标。2.学生自学, 梳理构建知识体系。3.小组交流, 充实单元知识体系。4.全班交流, 完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1.学生尝试出测试卷。2.学生独立完成测试卷。3.学生互批试卷。4.统计得分与纠错。5.公示所有试卷。

派尼的“四课型”课堂学习、教学模式的内在支撑是对各学科知识结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思考和探索, 课堂学习的主线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所以, 各学科的相同课型的流程大致相同, 但是,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活动的方法却大不相同。

从引入高效课堂的理念到创造出适用、实用的派尼课堂模式, 派尼学校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问道派尼模式构建的高效率时, 张润军说当认识到教育的功能就是发展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个结论时, 教育就回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力的起点上, 新课堂的构建突然变得非常简捷、简单, 简单而直接地回到了课堂和教育的本质, 一切都成了一种自然。

“自然课堂革命”

随着派尼学校课堂学习、教学模式的成熟, 对学生课堂生命力的关注, “派尼模式”受到了基础教育领域一线专家们的交口称赞。不经意间, 派尼人掀起了一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风暴, “四课型”高效课堂学习、教学模式和“快乐成长的家园”办学理念正走向全国各地。

尽管派尼学校已经声名在外, 然而张润军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他的思维已经超越了那一间小小的课堂, 他开始思考一种更深刻也更本质的教育形式———生态教育, 一项称之为“自然课堂革命”的探索正在把学校引向课堂教学的第三个阶段。

张润军认为,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系统思考教育问题, 在优化教育外部生态环境下实现教育内涵的科学、全面、协调发展和不断创新, 从而为学生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最合适的道路,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在学校范围内打造出教育的理想高地, 成就教育的理想王国。“生态教育符合教育规律,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更符合国家和市教育工作会议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要求”, 张润军强调, “教育也要跟搞环境一样, 注意生态效应, 要顺其自然,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否则的话, 孩子的天赋得不到开发利用, 反而会引起恶性循环”。

自然课堂是追求课堂生态的结果, 尊重生命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教育首先要尊重生命、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要求。“从孩子出发, 向孩子学习, 做孩子的朋友, 倾听孩子的心声, 尊重学生的智慧, 关注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把孩子当成能够独立成长的生命个体。”这是派尼学校对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你看, 森林里总有高大的乔木, 丛生的藤萝, 也有不起眼的小草, 更有见缝插针生长的苔藓等等, 每种生命都各得其所, 各安其身, 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面。”同自然界一样,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不同的生命特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学校、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雨露, 然后,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家长和教师都不应该一开始就设计好孩子的人生, 而应该在一种自然宽松的环境下让他自由成长, 逐渐发现他的天赋, 然后才有的放矢地施肥灌溉。在他的观念里, 世俗的成才观是一种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成才观, 他极力倡导快乐的、符合自然天性的、充分展现自我的成才。自然的成才观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而不是任何别的。张润军说:“自然课堂是回归教育本质、回到教育起点、落实课标要求、践行素质教育的课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自然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可否认, 人的天赋有高低, 个体智能也有差异, 教育的目的是在每个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张润军认为,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像自然界一样, 学校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条件,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优生和差生总是相对的, 素质教育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 单纯以成绩评定优劣的标准本来就是片面的, 优生有不足之处, 差生身上也有潜在的优点。在派尼学校的课堂上, 没有优生、差生之分, 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师也会主动为那些接受有困难的学生设定梯度问题, 在实现学生阶段性发展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而派尼学校异彩纷呈的校园大课堂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各种活动课程的设置为孩子的特长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武术、音乐、绘画、剪纸、摄影……, 课内课外两种课堂都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天地。

师生共生是自然课堂追求的目标。生态教育思想不仅强调了学生的自然生长, 同时也重视了教师的和谐共生。张润军认为, “自然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相融共济的”。派尼学校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动态生成, 合作学习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模式, 学生的座位不拘一格, 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举手发言, 还可以通过表演、歌唱、绘画等各种表达途径强化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没有预设的教案, 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 甚至连很多学校引以为豪的“师生互动”都不多见, 有的只是教师作为“掌舵人”的画龙点睛式的纠偏、引导和点评。在派尼学校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上, 学生的潜能被发掘,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 各种创造性思想和突如其来的巧妙问题层出不穷, 这既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验, 同时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我的动力, 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的思想在派尼学校的课堂上已无立锥之地。为了提高自然课堂的教学效果,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派尼学校强调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注重教师的共同提高, 同时学校还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国外考察、名校交流、教育培训机构进修研修, 参加各种全国性名师课堂观摩会、研讨会等等。在派尼学校, 我们看到了一支不一样的教师队伍, 一支不断进步、斗志昂扬的教师队伍。我想, 也只有这样的队伍, 才能打造如此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近四年来, 已经有来自广东、江西、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辽宁等省份的几千名校长、教师到沧州派尼学校参观学习, 派尼学校也先后派出近百人次教师分赴广东、河南、安徽、江苏等诸多省市讲学, 传授课堂教学改革“真经”。派尼的课堂建设经历了积极课堂、理性课堂之后, 已经开始构建自然课堂。课堂的自然按照张润军的设想就是孩子们的知识学习和生命发展呈现一种生态的、自然的生长状态。

上一篇:公开答辩下一篇:集群供应链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