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精选12篇)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1
一、引言
一直以来, 高校教师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职业。然而, 河北省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工作超负荷、体力透支的现象。接受调查的教师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在11个小时以上, 睡眠时间远远不够。有68%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大, 有22%的人甚至认为压力巨大”。科研、教学和经济压力被教师们视为“三座大山”。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承担了超负荷的教学任务, 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重任。这些教师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省英语教学的水平, 也直接影响着我省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 有必要对这一群体职业倦怠现象进行调查, 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要, 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 (Freudenberger) 提出, 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要求过高, 并无视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是马斯拉奇 (Maslach) 的观点, 即“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 个体的一种情感枯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人性化 (depersonalization) 和低成就感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的症状”。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运用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调查采用马斯拉奇 (Maslach)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MBI-ES) 。该问卷共22个问题, 包含情感枯竭 (第1, 2, 3, 6, 8, 13, 14, 16, 20题) 、去人性化 (第5, 10, 11, 15, 22题) 和低成就感 (第4, 7, 9, 12, 17, 18, 19, 21) 三个维度。量表采用了七级记录方法, 针对每个问题将其频度分成七个等级, 数字从0-6分别代表“从来没有”, “约一年有几次”, “约每月有一次”, “约每月有几次”, “约一星期有一次”, “约一星期有几次”, “每天都有”。该问卷主要是对我省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进行调查;此外, 调查还通过深度访谈对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研究。
本研究向河北省内的河北大学、河北联合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和保定学院五所大学发放问卷80份, 其中有效问卷63份。
三、结果与讨论
1.基本情况。通过使用社会统计学软件 (SPSS) 对所回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整体倦怠情况并不严重。
2.性别差异。关于职业倦怠的大部分研究发现, 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与教师性别相关。本次调查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表2) , 教师的性别不同, 其倦怠程度有显著差异。 (t=3.624, df=61, P<0.05) 。男性在情绪枯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 显现出比女性更严重的职业倦怠特征。这可能跟男性在工作和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较大有关。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对男性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因此男性呈现出比女性更严重的倦怠感。这一结果与访谈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3.年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结果显示 (表3) , 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其职业倦怠程度具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 在情绪枯竭和低成就感两个维度, 31-40岁的教师倦怠程度要高于20-30岁, 41-50岁的教师要高于31-40岁教师。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一些教师产生了更强的倦怠感。同时, 其对于自身自我实现的要求也逐渐增高, 而教学和科研等考评压力并没有相应降低, 所以导致了成就感的降低。
4 . 教学周课时数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 ( O n e - Wa y ANOVA) 结果显示 (表4) , 周课时量超过20节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20节以下的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周课时超过20节这一工作量, 超越了大部分教师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 从而明显地增加了教师的倦怠程度。这一统计结果与访谈的结果基本一致。很多教师指出教师周课时量不宜超过18节, 否则教师身心疲惫程度会明显加剧。
总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性别、年龄、职称和周教学课时数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然而, 教龄、学历等并未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明显的影响。尽管如此, 在访谈中有教师指出教学管理、教师考评机制和教学评估会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影响, 也可能会影响其倦怠程度。
四、解决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几乎所有助人和服务行业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通常与其收入、社会认可度和其他回报是不成正比的。通过对一线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和调查, 我们整理了一系列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如教师地位、班级容量、工资水平、科研压力和个人心理等。据此, 提出一些对策, 希望对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有所裨益。
首先, 提高教师地位和工资水平。大学英语教师都是本科生, 很大一部分是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他们受过较好的高等教育, 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形象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社会转型等原因, 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们的职业认同感。此外, 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河北省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在访谈中很多教师都指出, 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课下为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与其收入极其不对称。迈克劳林也指出过, “不合理的薪酬是教师对工作不满的首要影响因素。”教师的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压力和职业倦怠水平。因此,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刻不容缓。
其次, 减少教师工作负荷, 建立科学考评机制。调查发现,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肩负大量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任务, 与此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压力。有教师指出, 青年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兼任班主任, 教学秘书或者其他职务。教学、科研、兼职和获奖均被纳入了教师考评机制, 哪项不达标都可能影响到年终考核。因此, 英语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承载着超乎寻常的工作负荷与压力, 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也会严重影响我省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权责分明, 将会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确保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增强服务意识。教师产生倦怠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和科研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才能使教师更加自信、更加自豪, 从而降低其倦怠感。同时, 由于地区差异、院校差异, 教师工作量、福利待遇不尽相同, 这难免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 教师要适应环境, 调整心态, 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多奉献, 少索取, 这才无愧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五、结论
总之,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不是他们懒惰, 而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个人因素、工作的外部环境所致。”教师职业倦怠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认清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 对教师这一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发现我省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 同时发现性别、年龄、周课时数等都会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产生影响。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建议, 希望对我省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英语
参考文献
[1]鲍道苏.高校教师压力大健康状况堪忧[N].中国教育报, 2004.10.06.
[2]Freudenber H J.Staff 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4, 30 (1) :15-165.
[3]Maslach C, Jackson SE.MBI:Mashlach Burnout Inventory.Palo Alto, 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81:45-53.
[4]McLaughlin, J.W.&Shea, J T. (1960) California teachers’job dissatisfactions[J].Californ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1, 216-224.
[5]张庆宗.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外语, 2011 (4) :66-70.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2
一、不断充实自己,扫除自己在英语知识方面的盲区,尤其要扎实课堂用语。教师除了要熟悉书本上的词汇、短语、句子外,还应结合生活实际,熟悉一些生活常用语,2010年暑期英语培训心得体会常用句子、短语,尤其是在课堂中要使用的句子,教师要达到熟练使用。比如说教室里的每个物件用英语怎么说,学生打报告应怎么说,教师应怎样回答等。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教师达到在课堂上能无所顾忌地使用英语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去谈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训中,指导老师们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做法,有很多是经验之谈,但经过我在实际中的实践反思,我发现有些方法不一定就实用于我所教学的班级,因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关于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摸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借鉴并变通使用别人成功的做法,要常反思,常调(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整,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三、合理使用直观教具,充分发挥教具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提到直观教具,我们首先想到的将会是多媒体设备,但通过参加培训以及和老师们的交流,我觉得,多媒体设备的确有其先进的一面,但如何用好它,在什么时候用,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一个课题。老师们在培训中告诉我们,他们使用图片、简笔画、实物进行教学,同样取得了成功,由此可以说明,不管是什么教具只要用得合理,就会有它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地研究如何去用好各种直观教具。
四、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使英语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爱好。培训中,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不喜欢学英语,学校里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问题提出来后,我就在思考,没有氛围,那我们就应该去营造氛围,就应该从自身做起,首先,教师要做好榜样,在平时教学中或和学生的交流中要尽量使用英语,至少在自己教学的班级是可以实现的,虽然这做起来的确有些难,就像普通话的推广一样,这么多年了,依然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们要知难而上,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去尝试,只要你做了,就总会有收获的,当你通过努力使一部分学生喜欢使用英语说话、交流,喜欢学习英语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没有白付出。
总之,本次培训对我来说的确是受益匪浅,从中不但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吸取了不少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论,但是在我心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自己所学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此我衷心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类似的培训活动,多给我们一些学习的机会。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3
一 “自组织”理论的定义
自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aken)和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为代表创建的一种系统理论。它阐释了复杂系统形成自组织的机制、条件和规律。哈肯给“自组织”做了如下定义:“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仅依靠系统内部的互相作用来达到,该系统就是自组织”。即:一个系统形成的各种结构,无须外部的指令能自行衍生、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演化和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在整个自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强调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默契而形成特定的结构与功能。
二 高校教师培训的含义
美国著名研究学者雷德蒙·诺伊认为:“培训就是指领导者组织有计划的任务来帮助职员继续学习,提高其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能力、技能等活动,是实现智力资本用途的必要途径。”欧洲学者乔治·韦斯特认为:“培训工作是为了保证岗位中个体与组织有效率地工作,提高员工技能、工作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过程,实质是对员工学习过程的管理。”高校教师培训指的是组织者组织人员参与进行有目的性的知识创造活动,来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三 国内外高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以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一些欧美国家开始相继建立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制度,使其能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实际行动计划。英国更是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和普通中小学教师一样,都有参加在职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在日本则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进修制度。
在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学者也就此展开相关研究:骆之强在《走向有效交往的教师培训》中,从专家引领专业教师发展为教师培训研究的视角,详尽论述了教师培训过程中对教师的实效培训;唐亚厉在《谈适应教师专业化趋势的高校师资培训》中,论述了对高校教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朱燕在《e-learning:网络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中,指出了教师培训的与时俱进性、人本性、主体性和过程性,突出网络时代教师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 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石家庄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开展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在所调查的91名高校英语教师中,男教师为14人,仅占15 %,女教师人数占有绝对优势。从年龄结构看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英语教师是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主体。从教龄结构看,教龄在1~10年的占14%, 11~20年的占55 %,因而高校英语教师培训内容更应该侧重于前沿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职称结构看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主体,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偏少。从学历层次来看普遍较高,绝大多数都是硕士学位,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从工作量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周平均工作量都在15节或以上,教学工作量较为繁重,其大部分精力都主要用于备课和上课。
五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培训模式简单化、片面化和单一化
在对三所高校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展开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培训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吸收大量的、现成的专业知识,以及模仿相关的教学技能从而取得学习的效果。从培训课程来看,绝大多数课程以英语知识灌输为中心,以现成知识的输入为主要内容,把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简单地当做一种语言进修,却忽略了教师的其他专业能力,如科研能力、理论水平、综合素养等。从培训方式上来看,形式单一,培训者仍然是教学的中心,缺少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缺少受训者的自主性和主动参与性。
2 培训工作缺乏实效性和社会化意识
从事培训工作的培训者对受训者所在学校的情况缺乏了解,培训内容与学校教学实际脱节的现象严重,这就直接导致培训工作缺少实效性,从而致使很多教师失去了对积极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很多培训工作没有把社会生活技能和实践环节及时引进到培训内容中来,因此尽管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获得了大量的教学理论的输入,但是却缺少学以致用的场所,无法真正及时地实践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并及时地进行反思,以至于结束培训回到学校工作岗位的实践中还是没有大的起色。
3 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
成功有效的培训应该是要关注到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因为教师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素质基础的不同,就会导致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在对三所高校91名英语教师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高达88%的受训教师对很多教师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十分清晰和明确。再加上不同教师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不同,因而到底设置什么样的培训课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培训更是缺乏清晰的思路。
4 培训机会和时间缺乏足够的保障性
表2 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在对三所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中我们看出,很多中青年英语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就很大,而在培训期间的教学工作任务就需要自己在接受培训之前或之后来弥补,这是造成很多培训教师缺席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经济原因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河北省高校中青年英语教师本身收入并不高,而很多培训是需要自己来承担费用的,这也是部分教师会选择放弃培训的原因之一。
六 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方案与建议
1 改变培训模式,更新培训理念
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坚持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将自上而下单一的“浇灌式”培训转变为由下而上“自发主动”的培训方式。高校的培训部门应该深入调查新时期下高等院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深入了解不同受训者的不同基础和需求,合理整合资源,从而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方式的培训新模式。从培训课程来讲,除了注重不同专业知识的培训之外,要拓宽学科范围,加大复合知识比例,整合课程,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学员知识融通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改变培训课程的片面化和单一化。从培训形式来讲,一定要改变“灌输讲授”为主的被动输入模式,应该增加各种观摩、实训的互动形式,让受训者能够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2 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培训工作的社会化意识
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构建“自组织”模式的具体框架并制定执行方案,逐步地将“以我为主”的机械模式向“量身定做”的实效模式转换;构建一个职能分明的地方层—高校层—学院层—教研层的培训层级网络。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培训的局限性,充分体现其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工作的社会化意识,教育科研应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特色和支柱,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探讨从而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3 以教师层次为依托,开展具有明确目标的培训工作
根据高校英语教师不同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素质基础等方面,来设计和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和课程,将不同层次的培训工作目标明确化,使不同的培训工作都有清晰的思路,从而满足高校英语教师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组织”评估体系,反馈培训效果。教师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重要特点在于它的连续性,通过经常性的信息反馈来考察此次培训的有效性。
4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完善为动力,健全培训保障机制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使教师的合法利益得到应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培训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其次,可以适当压缩培训次数,提高培训效率,,做到“适时”和“适量”,缓减受训教师“工学矛盾”的压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受训教师时间、精力、经费的大量浪费,从而促使教师培训的正常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发学校的内部校本教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缩小时空距离,为教师自主运用网上资源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同时大力开发学校内部的校本培训资源。
参考文献
[1]崔纪彬.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培训现状的反思与建议[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6).
[2]辛广勤.论述大学英语教师在岗自我发展[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3(3).
[3]祁伟.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现状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4
一般来讲, 但是对科研有了清楚的认识就意味着教师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调查结果并非如此。问题14 (我能有意识的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自己或跟其他同事一起搞科研) 的均值为2.7207, 仅15.3%的教师表示自己主动参与课题研究;问题15 (我能主动撰写过教学研究论文) 均值为2.4955, 仅10.8%主动撰写论文。通过相关性分析, 科研的主动性与职称、学历的相关性达不到显著性要求。很明显, 从整体而言, 教师普遍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缺乏兴趣, 缺乏主动性。
教师的科研主动性与其科研动机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64.9%的教师搞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晋升职称, 28.8%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2.5%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只有12.6%的人出于个人兴趣, 该数据经低于“证明自己的能力” (15.3%) 的目的。我省大学英语英语教师科研动机的主流无疑是为了职称晋升。河北省对于职称晋升时的科研有着明确规定。需要主持省级或厅级研究项目, 在国家核心期刊或外文重要期刊上发表代表所从事专业最高学术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教师科研动机与晋升职称的相关性也可从对我省教师论文发表的规律得以印证。首先, 职称与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的相关系数为-.375, 而职称与省级刊物论文的相关性仅为-.163, 且显著性 (p=0.088) 达不到低于0.05的最低要求。这就是说职称越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篇数越多, 而发表省级论文的数量与职称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这与河北省职称评定政策的相关规定是一致的。其次, 我省教师发表论文发表时间多集中在1-2年之间, 如有一位教师在2009-2010年在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 8) 、读与写杂志 (2009, 11) 、邢台学院学报 (2009, 12) 、读与写杂志 (2010, 1)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7) 连续发表5篇省级论文。很难想象一名教师在5年内的前三年不发表论文, 而后两年集中发表多篇论文。这只能与职称评定要求相联系。河北省由低一级职称晋升高一级职称需要5年的时间, 教师一般在后两年根据职称评定中对论文的要求而发表论文。在中国知网 (CNKI) 以教师姓名所做的精确查找, 能够查找到河北省每位大学英语教师发表的全部论文, 论文集中发表这一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为了有针对性的探求提高河北省大学教师科研水平的方法, 本调查还设计了一个相关问题, 即“在进行研究时您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多选) ”。除了上文探讨过的科研方法方面的问题外, 主要的问题还包括:
64.0%的教师选择D (教学工作忙, 没时间)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72.1%的教师每学期课时数在251以上, 其中27.9%的老师达到300课时以上。实际上每学期除了期末考试周等以外实际行课一般在15-16周左右。这就是说72.1%的老师每周上课16节以上, 即每天3.2节, 27.9%的老师每周近20节, 每天四节, 所有这些还不包括教师备课、判作业的时间。与戴曼纯 (2004) 、王守仁 (2008) 的调查数据相比, 我省教师所背负的教学工作量明显过重。教师的科研时间严重匮乏, 从而没有时间关注科研。
40.5%的教师选择C (无人指导) 。“无人指导”既包括各个外语研机构的专家的指导, 也包括兄弟学校、校内的老师、同事、学长、专家的指导。由于大学英语教师长期从事基础英语教学, 没有自己专业方向, 因此普遍缺乏学术视野开阔、专业造诣精深的学术带头人, 难以有效地组织、指导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由于经费有限, 教师外出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进行交流, 去其它高校进修的机会更少, 接触最新的学术信息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科研中“无人指导”是一个大问题同时也说明高校的英语学科带头人不够。因此,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教师科研方法的培养。
33.3%的教师选择A (缺乏资料) 。资料缺乏、信息闭塞是河北省高校英语教师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多数学校的图书馆多因资金问题无法提供充足的外语类核心期刊, 一般学校的外语图书资料建设与其它学科相比非常滞后。虽然部分学校的外语学院的资料室订阅了部分刊物, 但种类、数量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外语教育教学类的专著, 更不要说最新的国外研究资料, 这直接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前沿课题以及最新研究动态。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态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教师的科研水平与科研兴趣、动机有紧密关系, 并探讨了教师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态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莉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现状调查及对教师发展的探索》, 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5
——教师代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在今天这个庄严而神圣的典礼上,我有幸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心情非常激动。
首先我代表环境学院全体老师向各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表示最衷心的祝贺。每年的六月,都是大学校园里最伤感的季节。不用的书卖了,不会喝酒的醉了,难得流泪的哭了,恩恩怨怨都了了„„这就是校园里分别的日子。相同的一幕每年都在上演,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的流逝会冲淡许多的记忆,但有些东西会永远难以忘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当年我离校的日子1997年6月27日,一切的一切,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四年来,一千多个日出日落,老师欣慰的看到你们一天天褪去青涩,走向成熟。忘不了,四年前你们初入科大那稚气未脱的面孔;忘不了,你们军训时的挥汗如雨;忘不了你们上课的专注神情;忘不了,你们那MINI的小纸条,真羡慕你们的好视力!也忘不了,我们一起探讨实验、修改毕业论文和答辩PPT,„„ 是你们给环境学院带来了激情和活力;是你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让我们更加懂得了教师的责任;是你们那一
次次的进步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职业自豪感;是你们的创新精神催化了老师的学术思维和科研热情;“教学相长”是我们相处的这一千多个日夜的最好诠释。在这座美丽温馨的校园里,老师已经习惯了你们的身影,习惯了我们在一起的欢笑和泪水。虽然老师逐渐老去,但跟青春洋溢的你们在一起,让我们感觉还依然年轻。此情此景,挥不去的是那淡淡的离愁!你们怀着满腔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科大校园这一片热土,播种了希望,在这里收获了硕果。但是,四年大学生活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一段温馨的历程。同学们,大学毕业,标志着成熟,标志着自立。虽然老师们会一直关注你们的成长,但老师的呵护将淡出你们的生活。你们将要独立地面对外部的世界,独自勾划自己崭新的人生。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要毕业远行了,去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作为老师,在向你们表示祝福的同时,也想最后再给你们叨叨几句,提出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1、永远恪守河北科技大学“兴业 尽责”的校训;展现科大人风貌,维护科大荣誉。爱科大,爱自己。
2、遵纪守法,诚信待人;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3、当志存高远,但也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舍得;
5、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谦卑的心,自信的心,青春的心,上进的心;
无论你愿或不愿,喜或不喜,科大就在这里,并在你身上烙上了深深的科大印。若干年后你们都一定还会想起,那美丽的牧星湖、绽放的各色樱花、家乡印迹的校园路、夏日炎炎的公教楼、考研的各种方式占座、西门南门的小吃„„,还有那会心的话语:“科大虐我千百遍,我待科大如初恋”。这就是你们的母校,生涯的第一学历缔造者——河北科技大学。
在这里我想说,科大环境学院永远是你们的家,今后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得意还是失意,你们永远都是科大人。无论你走得多远,我们的心始终和你们的心连在一起。勿忘母校,常回家看看。记得四年前,我在专业介绍时曾给大家说过“今天你以科大环境学院为荣,明天科大环境学院将以你为荣”,我们期待着见证你们的奇迹和辉煌!
从今天起,同学们就将各奔东西,且行且珍重。最后,用17年前我的大学导师送给我的毕业赠言作为结束语,转送给大家“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6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综合教育技术培训 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5日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关随后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建设项目,其目的是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通过对我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调查,教育技术培训需求量特别大,培训任务紧迫,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显著,培训对象参加培训受工作和生活的制约。所以探索
适合于我省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模式势在必行。
一、集中辅导培训模式
主要的培训方式就是以县级进修学校为依托,对参训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指导教师依据受训教师个体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通过系统和持续的集中辅导,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实现个体学习目标的前提是指导教师对教师个体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析,进而针对不同学习目标,实施相应教学方法以及适当的教学媒体选择。指导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完成受训教师从记忆到理解,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这种培训的优势在于参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系统、详细的学习有关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技能,并且有针对性的强化自己的弱势,尤其对于技术的学习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可以与教师和学友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这种模式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参训教师
的工学矛盾不易解决,而且培训任务重,资源短缺,培训时间有限等,不适宜搞大规模培训。
二、校本培训模式。
采用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有其弊端,仅仅依靠进修学校也不可能在3年内对教师进行一一培训的。可以考虑对中小学绝大部分教师以校本培训模式为主体来完成此次培训。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应重点抓住几个方面的关键特征,即“一条主线,两方面指导思想,三种学习形式,四个关键点”。一条主线指的是培训活动始终贯穿着一个真实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培训,受训教师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培训是否完成及其有效性的重要评估依据。两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指突出混合式学习思想和“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受训教师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四个方面的关键点分别是强调活动参与、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以及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反馈。这些要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校本培训活动中,在培训过程中得到体现。
三、网络培训模式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大规模的参加培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工学矛盾。大部分一线教师,承担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教学,对于担任毕业班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时间尤为紧张。探索一种建立在学科教师自主参与基础上的
培训模式迫在眉捷。于是“以在线培训为主,面对面培训为辅”的网络培训模式应运而生,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和青睐。它将克服培训需求量大而培训资源短缺、培训内容多而培训时间有限、培训形式单一的缺点,使培训规范化、科学化,极大地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培训模式,在教育观念上,为受训者建立引领式和自主式学习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将以通信者、合作者、信息制造者和发布者的身份出现而不再只是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者;在学习方法上,将真正做到内容核心模式和沟通核心模式的有力结合。
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主讲教师针对在线平台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个阶段,参训教师自主网上学习,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作业的提交,主讲教师根据参训教师的网上学习情况进行评
价。第三个阶段集中交流总结,针对整个学习过程以及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交流总结,完成整个培训任务。
四、基于项目管理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实质上是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理念。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而言,培训质量的保障不仅仅依赖于教学的开展,更大程度上和培训中科学的管理和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在具体开展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将培训分成三个阶段,即项目初始化和计划阶段、项目执行和实施阶段以及项目完成阶段。在第一阶段,项目负责人组建子项目小组,制定子项目方案。根据对受训学员的分析,在原有的培训会务组和技术组的基础上增加教学辅导组。与此同时子项目小组成员责任落实到人,制定详细的项目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规划。
在第二阶段,会务组负责培训资料发放、学员基本情况调查、开学典礼准备、考勤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教学辅导组负责调动学员组内讨论、检查作业、答疑等教学辅助性工作。技术支持组负责培训平台的安装与维护、学员机器的杀毒、机房的统一管理等技术性工作。各小组成员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必须完成工作日志的撰写,将一些突出的问题拿出来供整个项目组讨论,制定第二天的具体应对方案。对于培训教师而言,要求他们集体备课,并提前一天就具体细节和三个小组的负责人进行交流。
在项目完成阶段,小组每位成员提交一份工作小结,其中记录各自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解决的效果评价。接着由小组负责人归纳总结,制定出新的项目方案交与项目负责人。
教育技术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必须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才能有利于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协调发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要向更深、更广方面推进,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在教育部整体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实现教师教育素质整体提高,从而带动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爱玲,王楠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2]柯清超 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8.2。
[3]严增凯 借鉴校本培训模式 推进教育技术培训,《中国教育报》,2006.7。
[4]王永平 参与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7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物理学院、生命科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药学院、经济学院等的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六百份, 回收有效问卷五百四十份, 有效率达90%。
一、网络阅读已成为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本次调查所抽取的六百名教师中, 有95%的教师表示其有五年以上的网龄, 属于较早接触网络阅读的一批人。在日均上网时间这个选项中, 50%的教师表示其平均每天会有1-3小时的上网时间, 43.3%的教师选择了3小时以上的上网时间, 这比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年1月) 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1]要长。与之相对的是, 在传统阅读时间上, 58.3%的河大教师每天有1-3小时的传统阅读时间, 而仅有15%的教师每天会投入3小时以上的时间在传统阅读上。也就是说, 在时间领域上, 网络阅读较传统阅读略有优势。在阅读内容方面, 如图1.1所示, 新闻时讯以4.8的得分[2]超过了专业期刊文章与课题研究, 并且生活娱乐与交流这一选项的得分也高于教师制作课件的得分。这充分表明, 教师运用网络已不仅仅是用作于教学科研方面的内容, 而是更多的用于了解新闻资讯, 娱乐与交流等生活方面的领域。
综上所述, 河大教师每天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网络阅读上, 但在内容上, 网络阅读更多地被用在了解更多的生活方面的信息, 这表明, 网络阅读已取代传统的书籍、杂志、报刊等成为了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二、网络阅读在教学领域正在崛起
一直以来, 教师这个职业都是以教学科研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 自古至今, 以读书为首的传统阅读都是教师做学问和教学的主要方式, 但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络阅读的兴起, 这个格局已然被打破。
(一) 网络阅读给教学方式带来全新变革
伴随着网络阅读的发展、硬件设施的普及, 一种依附于网络阅读存在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得到了高校教师的青睐, 据调查显示, 81.7%的高校教师曾使用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且在最近五年中, 在被调查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中, 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比例如图2.1所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 仅有36.7%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比例低于1/5 (包括未曾使用过课件的教师) 。更有近50%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使用网络的比例与传统书籍的比例旗鼓相当。由网络阅读引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正在高校中迅速占领市场。
(二) 网络阅读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尴尬
尽管网络阅读有如此成就, 但是总的来说, 不论是生活信息的获取, 还是教学方面的应用, 网络阅读大体上是作为一个媒介来获取信息, 一旦涉及到信息的严谨性, 网络阅读就面临着一些尴尬。
一方面, 网络阅读的海量信息和检索的快捷以及信息的及时性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 从表中可以看出,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在问及网络阅读的优势的时候皆如此选择。不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 网络阅读的使用率都不算低。而另一方面, 尽管网络阅读被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涉及到二者之间选择的问题上, 当二者的费用等前提条件固定时, 63.3%的河大教师会选择传统阅读, 并且60%的教师选择传统阅读的原因在于其内容的权威、经典。也就是说, 虽然大部分人会选择网络阅读, 但这大多由于客观条件上的制约, 而并非主观意愿的选择。
三、网络阅读版权问题堪忧
由于网络自身的高共享性以及数字化产品本身面临的加密方式等技术缺陷, 网络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数字化出版发展的瓶颈, 在本次调查中, 网络版权问题依然显得尤为突出。
河大教师及其他高校教师大都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 对产品版权这一问题理应有所了解, 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显示, 仅有36.7%的教师在进行免费阅读、下载的时候会考虑到作者的版权问题, 在问及关于国外的正规版权保护问题, 仅有20%的河大教师选择的是基本了解, 甚至在问及教师本身被侵权的问题上, 46.7%的教师表示不担心自己的论文或者书籍等被制作成电子书供人们免费下载。这的确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 高校教师理应接触过网络版权问题, 尚对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版权没有明确概念, 如此不难推测作为一般网民来说, 网络版权意识的确需要提高。
笔者认为, 调查结果所显示的网络版权意识如此淡薄的原因, 最主要的还是网络机制不健全。我国受国情所限, 互联网起步晚, 但发展快, 特别是近十年来, 中国网民数量激增, 截至2010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 大规模超越美国, 网民规模世界第一位[3]。但网络制度的发展远不如网络发展的如此迅速, 在我国, 虽然有著作权法对作者的版权进行保护, 但是网络监督机制不健全, 各种法律实施仅是一纸空文。例如数字唱片, 作为一种网络出版物, 数字唱片理应受到版权法律保护, 但是网络上各种免费的数字音乐下载软件却大张旗鼓地做广告, 不仅是压缩后的高保真音频, 甚至连数字唱片原版音轨都可以随意下载。截至2008年6月, 我国网民的网络音乐使用率高达84.5%, 网络视频使用率71%[4], 而在本问卷的被调查教师中, 53.3%的教师偶尔会共享一些资源, 30%的教师经常共享资源, 如此高的普及率加上如此高的共享率, 其必然使著作者的版权受到极大的损害, 因为高度的共享性不仅作品在网络上的付费率降低, 甚至严重影响其实体出版物的销售。Ipod+itunes的组合一度拯救了美国的唱片业甚至是数字出版业, 中国也试图走相同的道路, 各种电子书终端的出现也是在重复苹果的套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在中国也走的通, 数字化格式标准不统一和法律机制不健全就是这条路上最大的两个障碍。各大厂商的相互竞争, 使网络出版物的数字格式不兼容, 导致消费者无法抉择, 加上法律的不健全, 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网民的非法共享和免费下载的管理, 因此来说, 如果无法解决这两大问题, 给网络版权建设一个良好环境, 薄弱的网络版权意识必将是未来的一个大难题。
四、网络阅读发展前景广阔
网络阅读发展至今, 已经走过了不少的路, 网速的大幅提升, 网费的逐年下降, 网络终端机器的便携化、人性化, 以及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版权的保护等, 都为网络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笔者在这次调查中, 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但是也透过问题看到了广阔的前景。
终端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88.3%的教师依然选择使用电脑上网, 21.7%的人选择手机, 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支持无线服务的终端设备以及电纸书等新技术, 新兴的便携化, 智能化的终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国内支持无线服务的终端并不少见, 但是能为无线终端提供数据传输的wifi热点却只集中在某些大城市, 因而造成该类设备的使用率低下, 而新兴的电纸书, 面临的则是终端昂贵, 下载付费的问题, 投入大, 性价比低。但这毕竟只是客观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 wifi热点普及, 终端价格下降以及下载付费较高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更新、更便携的终端将在网络阅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版权问题方面, 虽然本次调查显示的版权问题严重, 但是仍有61.7%的河大教师表示不会因为收费问题而明确拒绝下载。这就表明, 以河大教师为代表的阶层已逐步接受网络版权意识, 网络版权问题正在发展。
网络阅读劣势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了网络阅读中存在的一些劣势 (如图4.1) , 其中有损视力, 不适宜长时间阅读是网络阅读的硬伤, 也是制约目前网络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纸书的发展,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用不了多久, 新的屏显技术发展成熟之后, 随着价格的降低, 这一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总之, 网络阅读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 技术与机制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以河北大学教师为例的这次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教师这个群体的网络阅读情况, 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反映了现实的群落的生存状态。虽然对于网络阅读能否取代传统阅读我们无法判断, 但是从未来的发展看, 网络阅读必将成为一大主流。
摘要:互联网出现以来, 网络阅读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阅读方式, 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 对于网络阅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本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在河北大学, 网络阅读成为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也在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领域中逐渐崛起。但针对河北大学高校教师来说, 网络阅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网络阅读在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存在的尴尬局面, 网络阅读版权问题堪忧, 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随着问题的解决, 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河北大学,高校教师,网络阅读,版权
参考文献
[1][3][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01].http://www.cnnic.net.cn/.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8
一、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现状
以往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 特点是“教师从头讲到尾, 学生从头记到尾”, 缺少互动,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普遍按照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呆板授课, 很少能做到与时俱进, 结合现实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及需求安排讲课内容。甚至有些课程多年沿袭同一课件循环讲解。实验课也是在实验室内简单重复操作, 始终如一, 知识点落后于技术更新, 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导致学生还没出走出校门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走出校门又被落下很远。
二、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转型途径
1. 专业教师“走出去”。
转型建设时期学校应该引导教师主动“走出去”, 走到企业去交流、学习, 甚至挂职锻炼。通过到生产一线去了解企业当前运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需求, 回到学校后结合本门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授课内容, 向学生们传授新知识、新发展方向, 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实验课的教学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 通过直观讲解和实践操作把专业知识点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直观地接受新知识, 激发其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方向和目的。
2. 行业导师“请进来”。
转型建设时期学校还应重视行业导师“请进来”, 通过聘请行业内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 将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专任教师队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了解本行业内各种新技术发展趋势, 掌握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成果。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给本科生授课等方式可以与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进行深入交流, 使专业教师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发展方向和需求,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
3. 以科研活动促进转型。
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需要应用能力强的教师, 教师要了解行业一线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通过科学研究促进知识更新, 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通过科研成果的应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尤其是横向课题的研究, 横向课题可以使教师紧密结合企业, 明确产业需求, 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 生产建设一线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性很强, 既能让老师不断了解行业一线, 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 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才能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三、结语
教育部在2014年适时吹响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前进号角,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地方高校转型作出重要说明。一时间,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转型发展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进方向。与此相应,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理讨论、模式探索和经验介绍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与想法简要探讨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如何实现教师转型、实现地方高校又好又快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2]陈戴丹.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行业专家的导入与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外语类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2015 (3) :218-219.
河北省教师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教师培训,均衡性,科学性,专业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指出,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要狠抓师资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受到了一致的和高度的重视, 丰富而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项目也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激流勇进, 在投入不断增加和教师培训流量不断加大的背景下, 加强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和均衡性等诸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和时代任务。
一、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教师培训均衡性认识不到位
对近年来石家庄市举办的“三支队伍”培训 (教师、校长和管理干部) 和河北省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进行区域和层次比较分析, 可以发现乡镇一级的参训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县级中学和市级中学, 特别是重点中学, 以2012年“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例, 在8个项目共计92000人的培训中, 真正面向基层乡镇中学教师的只有一项, 且为短期培训项目, 计2300人, 仅占总培训比例的2.5%。再以河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为例, 乡镇学校参训教师的比例仅占10%和15%, 在参训教师中, 中学一级职称比例分别为69%和81%, 中学二级职称比例分别为5%和1%, 中学三级职称比例全部为0。以上数据说明, 教师培训多覆盖在层次较高的对象, 大多在优中选优, 而没有真正实现雪中送炭的目的, 培训的均衡性不够。
(二) 培训课程设置科学性不够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的不断提升, 教师基本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 特别是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上已经不存在明显的短板, 这为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带来了挑战。在传统的培训课程设置中, 空洞而单调的理论课程总是多于教学实践指导类课程, 这样的培训无法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他们的满意度也比较低。
针对传统课程设置的弊端, 现在的多数培训机构往往采取尽量减少理论类课程, 增加教学实践指导类课程的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训的有效性, 也调动了参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但这样“缺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课程设置是一种贴膏药式的按需施教, 只顾及参训教师业务技能的显性发展, 而忽视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和隐性发展, 无法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化持续发展的潜能和原动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生的素质决定于教师的素质, 学生素质是否全面决定于教师的素质是否全面, 学生是否有创新能力决定于教师是否有创新能力, 所以, 教师的素质, 特别是学术水平、人生境界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才是我们教师把握培训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才是我们课程设置的中心。过去理论类引导性课程都是首当其冲要考虑安排的课程, 普遍重视, 似乎理论类课程的高低决定了教师培训水平的高低。发展到现在, 由于参训教师对理论类课程普遍表现冷淡, 培训机构也机械地认为参训教师对理论类课程不感兴趣, 开始不加研究地大幅度减少理论类课程在培训课程中的比例, 这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没有形成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
教师对理论类课程不感兴趣, 是因为这些课程要么过于空洞无物, 要么是教授在讲课时, 由理论A推演到理论B, 讲授的内容一直在理论的内部循环, 不能联系到教师活生生的教学实际或教学案例中去, 加之教学形式单调, 以致使参训教师觉得此类课程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 离他们十分遥远。其实, 教师教学技能类课程关注的是教师素养的显性发展, 理论类课程在更大程度上关注的是教师知识境界类的隐性发展, 隐性发展才是教师发展的源泉活水。从这个方面来说, 作为培训机构, 应当加强对教师能力结构和发展动力的进一步研究, 所以, 我们的课程设置, 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科学安排问题, 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科学实现问题。
(三) 培训过程缺乏实效性
在培训过程中, 和实效性攸关的因素有很多方面, 除了前面所述的课程设置, 还有培训的模式和学生的参与度等多重问题, 而培训的实现模式既是授课教师实现自己授课内容的模式, 亦是培训机构通过多元化研修模块实现培训目标的模式, 不仅决定了培训课程设置的有效化, 也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参与培训的实际效果。
在授课过程的有效性实现上, 现在很多授课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传统“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已经不符合教学的有效性规律, 也开始尝试着调整培训模式, 并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 增加趣味性内容等有机元素, 但大部分教师则处于浅尝辄止状态, 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做个教学穿插而已, 对教学有效性还缺乏研究。根据实践经验看来, 一些区县的教研员因为身处一线, 长期研修实践, 反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以及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的理论素材。在这个问题上, 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中从事基层教育研究的学者应该和基层教研员联起手来, 共同对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展开探索。对于培训的承办方, 在培训内容或培训模块的实现方面, 也部分改变了过去简单地把参训教师视为受训的被动对象, 摆脱了传统比较单一的组织方法, 但对于培训过程有效性的科学实现问题仍然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发展。
(四) 培训程序缺乏严密性
从河北省近年的培训情况来看, 对参训教师的选拨上虽然在均衡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但是在具体培训项目的参训条件上规定得还是比较清楚的, 如2012年“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参训条件是: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职称为小学高级及以上, 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职称为中学一级及以上, 年龄均为40岁以内。从以上条件来看, 教师培训的入口还是相当严格的, 特别是对于入职时间在三年以内, 职称在中教二级以下的教师, 能获得具有一定专业程度的培训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 足见培训机会是来之不易的, 但是, 在具体培训的过程中, 认识不足, 懈怠于学习、随意请假、纪律涣散等负面因素仍大量存在, 直接影响了宝贵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利用, 所以, 我们不但要在培训教师的遴选上趋于均衡和严密, 在准出上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量化规则, 不能随意地走走过场, 浪费紧缺的教育资源。在准出的问题上, 可采取如教师在培训结束时, 要在培训单位和自己所在单位各交一份培训总结, 各做一次培训报告等方法, 使整个培训流程更加科学严密, 使参训教师本人和更多的人真正受益。
二、遵循科学化和专业化原则, 构建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是国家提高教育生产力和广大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家对教师培训赋予了厚望, 中学一线教师对高质量培训机会的盼望也十分迫切, 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 教师培训工作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培训机构既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也是光荣使命的实现者, 所以, 我们需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和微观研究, 克服存在问题, 提高培训水平, 从而构建起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确保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一) 深入基层调研, 保障教师参训学习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从河北省近几年的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来看, 基层调研工作受到了管理层和培训机构的重视, 如河北省教育厅文件规定:“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和有关单位,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和我省特点, 以及培训对象的需求, 确定具体学段和学科的培训目标, 突出培训重点, 建构科学且有实效的培训方案。”[1]深入扎实的基层调研工作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 所以, 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培训前的基层调研工作, 如谁来调研, 怎么调研, 哪些教育教学问题是当前亟须解决而又能解决的问题, 哪些教师是最需要参加培训而又能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等, 这是培训管理层应该思考的问题;如去哪里调研, 调研什么内容, 当前教师亟须要通过培训解决什么问题, 提升哪些技能和素养等, 这是培训承担机构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所以, 无论是宏观的管理层, 还是微观的培训机构, 不能闭门造车, 纸上得来, 应该深入基层, 充分调研。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数据, 对症下药, 从而保障教师参训学习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二) 加强培训者培训, 保障培训实施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随着教育理论、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不断变化, 从事教师培训的工作者因为长期与基层教育的脱离, 其对于不同学科、层次和不同岗位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缺乏认知, 加上培训队伍水平参次不齐, 从而也就无法保证培训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从河北省近几年的培训情况来看, 由教育厅组织的针对培训者的培训往往是一年一次, 且每次一个学校只派1-2人参加, 除此之外, 有条件的培训单位往往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兄弟院校进行培训经验的交流与学习, 但机会亦十分有限, 远远无法满足专业化培训团队建设的需要。培训团队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参训教师的学习状态, 培训团队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培训方案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 所以, 我们需要加大对培训者培训的力度, 加强各个培训院校专业化培训团队的打造力度, 打造优秀的培训服务管理团队和高质量的示范性培训基地。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保障培训实施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 加强过程管理, 保障教学模块的科学设置与科学实现
在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 根据教师的多元化发展诉求, 既要重视理论的引领, 亦要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既要观照到教师显性能力的发展, 亦要观照到教师隐性能力的培养。所以, 培训课程模式的科学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 课程模块的科学设置, 如师德修养、专业理念、教育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等, 更宏观一点的划分, 如理论模块、学科课程模块、自主学习模块和实践研究模块等等。根据教师需求的不同, 可以因地制宜, 制定出不同的课程模块, 并适当增加活动性生成性内容的比例, 为参训教师提供最恰当的套餐。
在课程模块的科学实现方面, 要结合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 围绕课程设置和培训主题, 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详细的研讨和论证, 在此基础上, 形成突出实效、多元开放的培训方案。在培训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应发挥培训团队的专业化服务管理水平,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引领参训教师在学习中解放, 在参与中提高, 激发教师互助学习和自我塑造的自觉性, 如有的学校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如石家庄学院与自己设在多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培训基地共同举办的“同课异构”、“主题论坛”和“说课评课”等活动, 增加了培训的成长性, 保证了培训方案的科学实现,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 在培训过程中, 要加强培训过程的引导和管理, 通过对课程模块的科学设置和实现方式的研究, 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培训方案, 从而确保参训教师通过培训能够获得实质性的收益, 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四) 创新培训模式, 提升保障体系的实效化水平
通过基层调研—团队建设—过程管理—科学实现建立起来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其中,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创新, 有效的培训模式能够激发教师参与度,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河北省近年来在培训模式的创新上, 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尝试:
1.建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走合作模式。
在中学建立教师培训基地, 与中学师生一起策划研修项目和研修形式, 已经引起部分院校的重视, 如河北师范大学在中国十大名牌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建立的教师培训基地, 石家庄学院在石家庄市二中、四中、四十四中、五十四中等中学建立的培训基地等, 为提高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效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组织形式, 走主体参与模式。
以自身为主体, 全员参与的培训模式, 既可以照顾到个体的差异, 又可以照顾到全体比较统一的培训诉求, 如部分院校, 在培训模式的创新上就走在了前面, 探索出研讨—讲座—评议式、上课—说课—评课式、观摩—研讨—实践式、主题沙龙式、学术论坛式、课题研修式和论文答辩式等多种灵活有效的培训模式, 提升了教师参与培训的活力, 保障了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实效化水平, 实现了实景化的教学研讨和生活化的课堂回归。
3.加强后续指导与评估, 走循环增值模式。
现在多数培训一般时间为20天左右, 短短20天的培训,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 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其实效性如何, 这些问题, 如何考量和评估, 关键要看参训教师回到学校以后的后续发展情况。所以, 作为培训院校, 不能只关注教师在校培训的20天, 要建立后续指导与评估机制, 做好跟踪调研, 实现经验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总的来说, 教师承载着教育兴国的重任, 而教师培训工作也承载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任。所以, 我们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力度, 及时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遵循科学化、专业化原则, 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和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并通过对培训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打造,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育才兴国重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10
1 研究对象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不同类别高校进行了问卷发放。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职业工业、燕山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学院、河北工程技术学院9所大学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查阅中国知网中涉及“继续教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为主题的文章,经过整理分析,选取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40余篇文献进行重点研究,并阅读有关继续教育的书籍,搜集我国有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谈话的方式,对调查对象及有关专家进行当面访问,以得到相关研究内容材料的调查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就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等,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一些体育教师以及7名体育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访谈,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情况与信息。
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调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结合严格的问卷设计要求,查阅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资料,并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效度检验之后,经过反复修改对问卷进行了设计。问卷发放按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河北省选取9所普通院校,每个院校发放问卷15~20份,共发放问卷1 83份,回收问卷164份,回收率为8 9.6 2%;去除5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5 9份,回收有效率为86.89%。
2.4 数理统计法
本文在通过调查研究获得有效数据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内容进行分类,运用软件SPSS 18.0及Excel 2003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的统计、处理,得到科学准确的结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现状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专项知识与技能、体育教学方法和训练、现代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还有部分体育专业教师参加了体育基础课程的培训,裁判的考级等继续教育培训。参加英语、思想政治方面培训的较少。原因是高校体育教师多是以技术技能为主,教师对技术技能的变化较为关注,投入的资金也较多。
3.2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形式。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岗前培训、学历教育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短期专业培训和长期专业培训几种形式。在调查中显示(见表1),有82.4%的体育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35.8%的教师进行了学历教育,近79%的教师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69.1%的教师参加了短期专业培训,参加中长期培训的有22.6%。80%多的教师都接受过岗前培训,与国家的硬性要求有一定关系,随着年轻教师的增多,远程培训参加比重也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国家开设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以来,网上学习成为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师同时进行着几种教育培训,而参加继续教育教师的年龄也在向年轻化发展。
3.3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性别参加继续教育现状
在性别方面,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在年龄方面,在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比例较小,31~40岁和41~50岁人群较为集中,基本呈较为合理的正态分布,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绝大部分还有较长的从教年限。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调查显示,男性教师高于女性教师,而在一些体育专业院校男女继续教育比例差别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女教师工作后结婚,生孩子,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家庭方面,尤其做了母亲的女教师,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更大。因此,在参加专业培训方面往往低于男教师。
3.4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
高校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保证。他们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高校体育教师的修养与素质直接关系着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高校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也直接关系着教师的知识更替是否及时,能否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通过调查显示(见表2),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中30.2%的人认为工作后参加继续教育想非常有必要的,45.2%的人认为有必要,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4.4%和10.2%。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75%以上的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愿意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而14.4%的教师对继续教育持无所谓态度,遇到需要时也会参加,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10.2%的体育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只是走形式,主观上没有参加培训的愿望。因此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但仍有一部分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4 河北省高校集体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大多属于个人或少数人自己主动积极的进行的行为。由省市或者高校集体组织的继续教育较少。除了岗前培训是必须的参加外,其他的几乎1~2年组织一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高,才会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以后高校应多组织一些集体学习活动,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的学习。
5 结论
(1)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男性参加数高于女性。
(2)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大多数是积极主动的。
(3)参加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以小规模组织和个人参加为主,参加培训的形式主要是远程教育和短期专业培训。
(4)教育部门集体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不足。
参考文献
[1]庄永达.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1):36-40.
[2]高芬.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9币继续教育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 3.
[3]梅丽,高保连,陈丽琴.关于河北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历教育版,2004(6):12-14.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11
两位专家的课,集学术与艺术于一体。课堂上,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规范干净的教学语言令人钦佩;对学生看似“蜻蜓点水”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诱导让人折服。尽管我还有些雾里看花,但总算明白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对照专家的示范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令人汗颜,尽管我们也调整了学生的座位形式,课堂上也尽量避免“满堂灌”,但只是流于形式,做表面功夫,并未从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形式上进行彻底的“手术”。究其原因,還是不能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总觉得漏讲了某一处,就会留给学生一处空白。无法由“牵着学生走”过渡到“引着学生走”。那天,两位专家所进行的都是第一课时字、词训练和朗读训练教学,她们所采用的以朗读促进对词语的理解,再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感情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我们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总是笼而统之认、读、记,学生死记硬背后仍然一知半解,更别说会应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在我们的大脑里根深蒂固,在这种思维控制下的课堂只能是呆板的、低效的。
俗话说:“看花容易做花难”。两位专家的示范课,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吹进了阵阵春风,对我们有较大的触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要仔细研读文本,寻找最佳教学突破点,并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交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力争创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 篇12
1.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性因素
(1) 学校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主要场域, 在物质、制度等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或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实现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 特别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育发展潮流的情况下, 教师作为学习者和学者的职业角色认定已成为共识。但是, 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学习并不单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学校为教师个体提供了何种样态、何种程度的保障性措施, 是考量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从调研所涉及的教师个人角度看, 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的态度还是比较重视和支持的, 也有一些学校管理者对于小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不合理认识和定位, 以及农村学校自身的条件, 认为维持现状即可。这种心理导致针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不积极态度, 因此造成有约50%的学校并没有对教师提出过明确的教育教学科研或进一步学习的要求;有32.3%的学校对教师的教研要求只停留在表面, 并没有付诸于实践。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作开展的盲目性, 也会使得教师产生漠视或无奈的心理。
(2) 学校对教师教研的组织与指导情况。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学习, 还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指导和帮助等外部条件。但在调查中, 学校对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指导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这就造成了教师在个人学习和教研中的盲目和随意性。调研中我们感到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期待, 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自身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等优势, 但是也存在着种种教学专业发展的困境, 其中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是影响个体教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学校的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长期规划, 也导致教师专业能力欠缺。
(3)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保障条件。
在对农村小学教师图书、报刊、信息资源查阅或借阅的情况调查中, 有接近50%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有少量图书、报刊、信息资源供查阅或借阅;有26.8%被调查教师认为供查阅或借阅的资源严重缺乏或根本没有, 而能够享有丰富的图书、报刊、信息资源供查阅或借阅的只有24.1%。图书报刊等教育专业信息资源的缺乏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在获取相关专业和教育信息方面不足, 教师对教育教学研究和教改前沿的了解和把握不充分, 影响了个体专业发展。另外, 我们对农村小学是否有进行教育科研的足够经费予以保障进行调查, 数据结果显示, 42.8%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严重缺乏”或“根本没有”;有47.7%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有少量教育科研经费。农村小学教育科研经费的保障情况令人担忧, 教师进行教研和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难以激发, 也是制约教师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2.农村小学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分析
调查发现, 这些农村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参差不齐。有80%以上的教师表示系统学过并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但是仍然有67.3%的教师认为了解并不等于能熟练进行操作实践, 尤其是教育研究和教研活动的开展, 个人不知从何下手, 如何规范、怎么提升尚需学校和专家的合理引导和专业指导。在对现有的个人学习和专业素养提升进行调查时发现, 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发展途径和方式比较单一, 这也对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要求, 即要丰富相关的专业资料获取途径, 建设网络平台支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完善联网的电子资源, 开设教研探讨的网络论坛, 鼓励开设教育博客等等, 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
从教师的自我感知和评价可见, 多数教师意识到了专业发展中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但是个体行为突出, 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没有充分注重同行之间沟通交流, 也没有发展起来有效的专业研讨模式。在访谈中了解到, 有些教师和同事之间的交流也多是个人行为, 这种更多依赖个人的不自觉而没有充分建立和利用集体智慧力量的专业成长模式长期下去就会体现出后劲不足, 因此学校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引导, 建立学校层面、教研室或教研组、教师个人相结合的模式, 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构建政策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
(1) 国家教育政策的方向引领。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提出了详细的规划和要求。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教师[2011]6号) 》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其中也有对于在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中关于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内容提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引领。由此可见, 国家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极其重视, 我们应更进一步思考谋求农村教师队伍提升的优化措施, 这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2)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保障支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教育背景下, 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引领下, 具体落实教师发展的实践措施和要求, 真正达到《纲要》提出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做好培养培训规划的相关工作, 为农村学校和教师发展提供保障性支持。其一, 摸清情况, 实际调研, 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规划。本地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其他学校教师的发展统一部署, 根据调研实情合理规划, 制定中长期和短期发展相结合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使具体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其二, 在经费和政策方面予以保障支持。《纲要》提出要“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 这是最切实的保障。其实, 不仅是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 其他如鼓励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发展措施、支持教师进行教研、学校进行教师奖励等方面的费用和制度性的保障等都要予以完善, 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面保障支持体系。其三, 深入基层, 专门指导。农村小学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真正基层, 地方教育机构要责成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专业对口的指导, 由相关的管理或教研人员负责对口联系和指导, 最好建立常设的驻校机制, 以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际中遇到的政策、资源、专家等方面的需求问题, 达到及时沟通、解决的实效。
(3) 谋求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要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具体措施在于政府主导, 同时要谋求农村学校总体教师队伍提升的新途径。《纲要》第九条强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 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 (区) 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以政府主导教育部门推动本地域范围内的教师流动机制, 构建优势学校和弱势学校之间的教师合理有序流动, 从而实现水平不一、素质不齐的校际间师资的均衡配置。这是教师专业发展“面”的增强。流动到弱势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 也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优势的教研资源, 发挥积极的辐射作用, 通过经验介绍、上公开课、做研讨课、组织集体教研等方式, 促动其他人的提高。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点”的提升。再者, 除了优秀教师流动到弱势学校外, 还可以建立“双向的”教师交换流动机制, 鼓励低水平教师流动到强校进行学习, 仿照“访学”培养模式促进其专业提升。这也是促使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外部有效途径。
总之, 政府主导下的教育行政部门实际执行的具体、规范的教师流动等措施, 应强调针对性, 注重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地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
2.农村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性支持
在追求变革与进步的教育改革中, 农村基础学校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条件,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和强劲支撑, 这不仅是对外部社会背景性因素的回应, 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视野下教师职后发展规律的内部需求。
(1) 学校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各类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各类教研活动, 形成以本校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促进教师发展。同时, 保证教师都有走出去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把专家请进来, 对本校的教学和教研进行指导。若这些措施到位, 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水平定能提升。农村学校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契机。高校的教育研究者和教研员等专家在和中小学合作或交流方面一般都持有积极的态度, 而且理论研究领域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分离也促使双方有无限合作的机会。学校可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教科研专题辅导、讲学, 让教师有机会与专家学者对话, 也可加强同高校及教科院所的教科研合作, 以求在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与合作中得到有力指导和帮助, 最终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水平。“走出去”参加学习和培训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或省级以及地方的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原则上要求全员教师轮次参与, 但是一些学校出于各种原因, 派出的教师总是那么一部分, 达不到全员培训提高的目的。这就要求基层农村学校和教师态度上要重视, 观念上要转变, 实践上重参与, 特别是在明确自身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定位和了解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 真正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策略学到手, 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尝试、探索、检验、总结和提升。总之, 应结合农村中小学校实际以及区域资源优势, 不断创新与探索农村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 建构“导向需求”的农村教师个性化培训体系。[1]
(2) 学校尽力做好物质保障。
学校要在物质性保障条件方面做出努力, 以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有条件可利用, 有资源可使用。在教师专业发展中, 学校要尽力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专业资料, 这既是物质保障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学校没有充足的经费, 不能一次性大量购置图书资源, 可分别在每年购置、订阅部分报刊书籍, 逐年积累, 积少成多。同时, 在学校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用于鼓励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不重奖有多大或多少, 重在鼓励性地推动,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激发其教学专业热情, 同时也表明了学校的支持性态度。另外, 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高校或教育研究机构沟通交流, 随时掌握相关教育信息, 积极参加校外的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如研讨会、专家讲座等, 并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参与, 把本校熟练型教师推出去, 达到展示、研讨、交流、学习和提升的目的。
(3) 学校要注重形成合作型的教师团队。
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责无旁贷, 而把学校创建成学习型组织, 并形成合作氛围的教师团队是当前的有效选择。在教师专业发展中, 多数教师的通病在于单打独斗式地进行, 重个体的专业学习发展, 轻教师团队的整体提高。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大多数教师的惰性和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明显, 要改变消极被动的情况, 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学校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其著作《教学勇气》、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其《公立学校的挑战》中都提出过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教师专业发展中共同体的建立, 强调的是合作和交流, 学校管理者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在本校逐步形成规范的、制度性的教育教研活动, 建立团队协作、学习研讨的专业发展氛围, 鼓励本校教师在集体教育研究、教学探讨等方式中, 多方交流, 彼此补充。农村学校其他条件稍差, 但是教师投身于教育的热情和专业兴趣是丝毫不缺的, 教师之间从教育实践问题出发, 反思、交流、分享、合作、再实践, 具体方式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示范展示、同课异构、课后研讨、专家点评等, 在学校鼓励和倡导下真正做到常规中见实效, 形成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甚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实现共同提高。这种实践共同体的形成, 注重普通农村教师的个体经验和普遍性话语权, 可有效促进教师个体反思和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 从观念和行动上形成积极的学校文化生态观[2] , 唤起教师的专业自信, 激发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能力。
3.教师要加强自我专业学习和发展
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 教师要有重视的态度、认真的精神、吃苦的耐力、敏感的专业素质, 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 提升自我。
(1) 认真参与各种教研及培训学习活动。
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教研能力获得和提高是在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探讨中锻炼出来的。据调查分析, 农村小学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较少, 教研能力自然就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只有具体的教育教学研讨实践, 才能使教育科研知识转化为教育科研能力, 个人的实践性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提炼、升华。对教师个人来讲, 只有在选择和使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实践、分析, 才会形成选择合适的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 只有在做课题的亲历中成长才会真正了解研究设计的关键所在, 只有在不断撰写和修改教育科研论文、报告的基础上才会使自身的论文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只有在勤于反思、勇于自我批判和交流探讨中才会有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限于农村小学和教师实际情况, 集体合作型的教育教学研讨比争取少之又少的做课题的机会更适合。如, 教育个案的集体研讨、教师的行动研究、教学资源的讨论及深度开发等等, 这类教研活动, 将教师的实践经验、困惑进行交流、讨论、共享、积累, 不仅是将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2) 努力建构自我学习模式。
自我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但是, 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的学习观念比较淡薄, 有超过50%的教师只是偶尔阅读一些学术期刊。随着网络的普及, 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浏览网站的频率比阅读行为要高。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 多浏览教育网站, 参与网络教育或培训, 这样可解决走出去学习带来的不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可开通教育博客等交流平台, 以此种方式与同行交流探讨。此外, 对教育经典类著作的阅读不可缺少, 这是浏览期刊和网页获得短平快式的教育信息所不能比的, 具有思想上深层次交流提升的效果。正如永恒主义教育论者所倡导的, 阅读经典教育著作的过程不仅会受到伟大思想的熏陶, 也是同作者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自我学习发展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自主规划性。个人的学习发展最忌盲目性和后劲乏力, 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也是激发教师内驱力的重要手段。调查中发现, 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关注了外部条件的缺失, 也表达了个人的积极诉求, 但是却极少提及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仅有发展的意识是不够的, 要有合理规划基础上的实际行动, 建立自我学习的有效模式。教师要有充分的自我了解基础上的发展规划意识和能力, 如明确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是什么, 现有的哪些条件可以利用, 什么因素可以挖掘, 如何获取专业信息, 哪些机会可以争取, 什么劣势或弊端应该避免等等, 明确了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才会有效提高自我学习效力。
(3) 重视自主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要有自主发展意识, 这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活动及教育观念的省察和反思。农村小学教师固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条件支持, 但是自主意识是一定要培养起来的。教师要能够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主体反思, 立足自我, 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教育行为, 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解析和修正。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 教师的专业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 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新课改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 要求教师要能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 并将反思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将反思作为汇总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研究中发现, 农村小学教师极少有自主教学反思的主动意识和行动, 安于现状和惰性心理较为普遍。实际上, 自主反思的条件和方式并不复杂, 教师反思型研究的方式如教育日志、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学课例研究等, 以及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 都是非常接近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职业生活的, [3] 对农村教师来说也是易于掌握和运用的。相对于开展教研的保障性条件欠缺, 自主教学反思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更易开展, 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自主反思意识。
(4) 以自我评价促发展。
《纲要》明确提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 同时倡导教师评价中要发挥自评的功能和优势。自评可以减少评价给被评者带来的压力, 也可改变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 强调在自己教学实践中的自我诊断、自我发现和自我调整, 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其内在自觉性, 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勇于自我批判的精神, 能正视自己的非完美性, 了解自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也要认识到自己和同行间的差异, 立足自身特点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理性的自我批评, 找出优势和困难, 发现机会和挑战, 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优势和成功经验, 改进和完善自身的不足。教师自评的合理之处在于尊重了教师对评价的主动权, 可以强化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的合理地位, 也可促进教师吸纳他人的长处和意见, 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专业自信, 是回归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的表现。但需注意的是, 教师自评的自主参与性需要学校的专业性和政策性支持, 将教师自评纳入总体教师评价制度中, 改变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被忽视、奖优罚劣等片面重视绩效而没有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单一性评价。同时, 自评也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评价, 尚需学校和专家的指导或培训, 可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使教师掌握自评技术, 保障教师的自评信度[4] , 使教师自我评价具有操作性, 避免盲目性。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关乎教师的整体素质, 关乎学校的发展前途。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从总体看, 问题与机遇并存。《纲要》强调“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在后课改时代,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要重在谋划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因此, 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性支持必不可少;同时外因通过内因促进才能转化为现实, 即教师自身的专业努力是提升的关键。总之,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农村小学教育的根基, 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主题。
参考文献
[1]罗儒国.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 (7) :44-47.
[2]茹定芳.文化生态取向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4) :63-66.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
【河北省大学英语教师】推荐阅读:
河北省农村教师涨工资05-11
河北省中考英语11-18
河北省二本大学排名10-16
河北省小学语文教师集中培训总结09-21
河北省教师资格证面试高分必备技巧08-12
河北省特岗教师聘用协议书08-29
2022年河北省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条件08-03
河北各市教师招聘题库08-26
河北省第二医科大学09-06
河北科技大学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