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精选11篇)
河北省中考 篇1
河北省2009年的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题, 遵循了学科说明的要求, 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过程中的超越。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变化、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这套中考试题把坚持正面价值导向放在首位。整套试题用不同的题型,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在综合国力的提升、民生的改善、法制的健全、民主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的成就, “认识成就, 感受发展”成为试题的主旋律。
卷Ⅰ的选择题, 从奥运金牌的获得、“神舟”七号飞天这些令国人振奋的成绩入手, 到体现人们精神境界提高的志愿者、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两岸关系的重大进展等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成就, 每个题都给了考生正确的价值导引, 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例如: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300多万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赶来, 他们在废墟上抢救生命, 在医院里照料伤残者, 在临时安置点帮助灾区群众……他们用点点滴滴的爱心行动, 谱写了人间大爱。回答6~7题。
6.志愿者的行为
A.属于公民的法定义务
B.是亲社会行为
C.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途径
D.主要是为了赢得回报
7.我们应该学习志愿者
(1)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团结、友爱、互助的美德 (3) 无私奉献的精神 (4) 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情操
A. (1) (4) B. (2) (3) (4) C. (1) (2) (3) D. (1) (2) (3) (4)
2008年12月15日, 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 两岸“三通”基本实现。回答26~27题。
26.下列史实有利于推进两岸实现“三通”的是
(1) 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 (2)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3)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4)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A. (1) (2) (4)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27.两岸“三通”的实现
(1) 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2) 从根本上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 (3) 表明两岸完成了统一 (4) 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重大进展
A. (1) (4) B. (2) (4) C. (1) (3) D. (2) (3)
卷Ⅱ的28题中食品安全法的通过、施行, 既是民生改善的表现, 又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成果;29题中河北省的惠农行动, 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又是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30题中以网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为切入点, 表现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34题中以新中国建立60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为主题, 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样建构试题, 符合思想品德课程坚持正确价值导引的理念。试题做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变化、社会进步、国家的发展, 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也有助于培养考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首先, 这套中考卷中的每个题目都尽量体现以生活主题统领下的不同部分知识的综合。在以诸如“走近法律”、“聚焦‘三农’”、“感受网络”等鲜明的主题给考生以提示的前提下, 尽量让每一个试题能综合不同部分的内容。
例如:28题在主要考查法律内容的同时融进国情的内容, 30题将道德、法律、国情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实现了不同内容的融合。
其次, 其全面考虑、安排各知识点的比重。全卷共涉及107个知识点, 其中, 涉及国情58个, 占54.21%;涉及法律37个, 占34.58%;涉及道德7个, 占6.54%;涉及心理3个, 占2.80%;涉及时事2个, 占1.87%。其中, 时事、心理和道德内容共占全卷的11.21%, 且基本在卷Ⅰ中呈现;法律和国情内容占88.79%, 在卷Ⅰ和卷Ⅱ中均有呈现。另外, 对近几年来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充分的主体内容, 如法律的作用、监督权及监督的渠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样安排学科内容, 既照顾了全面, 又突出了主干。
再次, 灵活呈现内容与题型的关系。命题人根据题型特点和试题的整体设计思路, 灵活体现各内容在主观题中的地位, 并对试题材料呈现的方式及图标进行改动, 从形式上给人以鲜活的感觉, 改变了延续几年的试卷老面孔, 淡化了人们对题型与内容之间对应关系的理解。
三、突出学生能力考查, 积极落实“三维目标”
这套试题更加重视依托基础知识, 突出考查能力, 全面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要求和突出学科考查的特点, 坚持以教育价值立意的理念, 恰当地处理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 之间的关系。
1.试题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自身成长及增强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试题的情境材料都是积极、正面的, 都将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蕴涵在鲜活的生活素材和问题设置中, 给考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第28题:
28.走近法律, 简要回答。 (7分)
2009年2月28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的表决结果, 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为食品安全构筑了一道强有力的防线。
(1)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食品安全法, 体现了法律的哪一个特征? (2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什么权力? (1分)
(2) 为什么说食品安全法为食品安全构筑了一道强有力的防线? (4分)
该题没有列举具体的食品安全事件, 而用食品安全法的通过这一事实, 从正面认识食品安全法的积极作用。
2.在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 坚持依托学科知识, 侧重考查能力。每个试题都没有离开学科基础知识, 但没有一个试题是单纯的知识再现或考查对知识的识记水平, 其学科基础知识只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背景或支撑, 侧重点是能力的考查。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 均以具体现实生活现象和事实作为情境设置选项和问题。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结合具体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认识社会、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 28题侧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社会生活事件的能力;29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社会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能力;30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新的社会生活现象的观察、感受能力和对这些社会生活现象的评价能力, 这样, 就对考生知识的迁移、解释、转换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34题突出了对考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整套试卷中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的题目占17%, 考查分析能力的题目占19%, 考查应用能力的题目37%, 考查综合能力的题目26%。这就全方位地考查了考生本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潜质。
3.进一步改进了时事内容考查的方式, 凸显了考查时事选择题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圣火燃, 金牌揽, 百年奥运今梦圆;开幕式, 世震撼, 长卷舒展五千年。”这是艾华同学奥运期间收到的一条短信。回答1~2题。
1.“圣火燃, 金牌揽。”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____枚金牌的优异成绩。
A.28B.32C.51D.100
2.“开幕式, 世震撼。”这种震撼主要源于
A.鸟巢设计新颖独特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世界文化丰富多彩D.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日新月异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回答3~4题。
3.右图所示事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A.一B.二C.三D.四
4.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
(1) 显示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 表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3)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成就 (4) 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A. (1) (3) (4) B. (1) (2) (3) C. (1) (2) (4) D. (2) (3) (4)
让学生了解时事, 关心时政是思想品德学科对教学导向的要求。因此, 2009年将纯时事选择题设置为2个, 而且对时事选择题呈现形式进行了调整, 采用了一托二的形式, 将单纯考时事的题改造成时事与教学内容融合型的题目, 增强了时事与学科知识的联系, 体现了引导考生认识时事学习要与学科内容结合起来的命题意向。
四、试题的探究性进一步增强
这套试题适应学科教学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增强了探究性。有些问题需要考生在正确理解材料中的生活事件的基础上,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并在分析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探究性比前几年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第30题。
30.感受网络, 探究实践。 (12分)
小乔同学作为我国2.98亿网民中的一员, 经常上网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帖留言、在线交流。2008年以来, 以下消息引起了他的关注——
一项网上调查显示, 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 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等问题因频频曝光于网络而引起广泛的关注, 致使这些违法乱纪者受到惩处。
截至2009年1月12日16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征集关于社会保险法 (草案) 的意见47511件, 其中47324件是通过中国人大网提出的, 占意见总数的99.6%。
继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之后, 2009年2月28日, 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访谈室, 与网友在线交流, 了解民意,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两个小时的时间, 提问的帖子超过30万个, 页面访问量达到1.5亿。
请你和小乔同学一起参与网上互动。
网络论坛结合上述消息, 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谈谈网络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4分)
在线交流假如你与总理在线交流, 请表明你对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的态度, 并简要说明理由。 (4分)
自2009年1月5日开始, 国务院新闻办等七部门联手启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一大批违法违规的网站被曝光或关闭, 一大批网络淫秽色情违法案件被依法查处。
网上留言为更好地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请你在下面的人民网“留言板”上发一个帖子。 (4分)
该题选用三个有关网络的消息, 为探究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生活化情景, 要求考生在虚拟的人民网“强国论坛”上谈网络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解答此题, 首先要从三则消息中概括出网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然后要联系“监督及行使监督权渠道、行使监督权的正确方法、公民如何依法正确行使权利”等知识, 根据题目要求将这些已有知识进行转化, 体现出对这一新的社会生活现象的认识;最后通过分析, 回答新的问题。它不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或对生活的感知, 又要求有个性化的思维, 而且个性化的思维要有明显的创新性, 其实质就是建立在生活实践基础上的探究。
五、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1.这套试题坚持了“大视野选材、小视角切入”的原则。思想品德学科试题要坚持反映时政热点、突出时代性的命题思路, 但在反映和呈现方式上应着眼国情国策、重大时政与考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上, 使试题更贴近考生, 易于考生理解。这套试题提供了考生通俗易懂的情景材料, 不从概念上设置问题, 而是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设问。这样做, 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同时对今后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还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例如第34题。
34.阅读材料,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新中国建立60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某校九年级 (1) 班的同学围绕“国际舞台上的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了探究。
★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达到50%。
★中国明确承诺, 将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 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 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
★截至2009年2月底, 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272人次。目前, 我军共有1949名官兵在联合国的9个维和任务区执行任务, 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
【主题探究】综合以上材料, 你怎样看待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2分)
【历史回眸】请说出新中国成立以来, 与“历史性变化”相关的三个外交方面的史实。 (6分)
【顺应潮流】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国际背景、国内条件分别有哪些? (6分)
该题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的提高为主线, 选取的材料具体, 提出的问题指向明确、切口小, 便于考生回答。
2.这套试题的编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其主观题的问题设置按照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的的顺序排列, 并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开放性与指向性的关系。
例如第29题。
29.聚焦三农, 分析说明。 (10分)
多年来, 河北省立足农村实际, 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农、读书兴农、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法治下乡等惠农行动。
惠农行动
从2007年6月起, 河北省选拔了16767名政治素质较高、业务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搞服务。引导和帮助1万多个行政村寻找致富门路、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民……) ··
2008年12月27日, 河北省决定投资10亿元建设5万农村书屋。) ··
2009年1月5日,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法制宣传燕赵行”公益活动全面启动。广大法律工作者深入农村, 积极向农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 ··
(1) 上述惠农行动体现了我国实施什么战略和基本方略? (2分)
(2) 上述惠农行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哪些素质? (4分)
(3) 上述惠农行动对推进河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4分)
该题第一问, 考查的是简单的理解能力, 第二问主要考查的是分析能力, 第三问考查的是较高的综合能力。这样安排, 一方面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 同时也使试题保持了一定的区分度:既兼顾到了基础, 又突出了能力;既反映了教学的要求, 又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3.这套试题的答案及评分说明设计科学。如答案及评分说明中提供了多种可能的答题思路, 而在评分时不要求面面俱到。这样设计, 非常符合开卷考试的要求;既充分考虑了考生认知的多元性及学习阅历的差异性, 为考生提供了拓展思维的空间, 也为考生的个性展现和创造性的发挥留足了余地。
关键词:2009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分析
河北省中考 篇2
第一部分
(1-3题,共2分)
1.用诗词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2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上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4分)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②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 。
3.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每题3分,共6分)
①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不少于50字)
答:
②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读《 》(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
第二部分
(4-25题 5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 ,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人名)。(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嶂: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溯: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
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8.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雾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中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
(选文有改动)
9.给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①着( )陆 ②缓( )慢
10.用自己的话概括雾是怎行形成的。(不超过50字)(3分)
答:
11.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3分)
答:
12.文章第③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2分)
答:
13.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2分)
答:
14.文章第⑤段所举的扇子消雾的例子属于人工消雾的那种方法?(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
心 系 一 处
①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哪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地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为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者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国获得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愚公移山,中德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 。
(选文有改动)
15,“心系一处”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16.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心系一处”?(2分)
答:
17.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答:
18.仿照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将后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3分)
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 。
19.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3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白苍鹭
①六月的一个夜晚,一个小女孩匆匆跑过撒满阴影的森林,西尔维亚担心她祖母会责怪她这么晚才回家。奶牛在一条小溪边停下来饮水,西尔维亚在一旁等着,把赤脚伸进冰冷、清(chè) 的溪水里。
②突然,从不远处传出来一声尖锐的口哨,西尔维亚知道这不是友好的鸟鸣声。“你好,小女孩,”一个年轻小伙子高兴地叫道,“这儿离大路有多远?”西尔维亚发抖着低语道,“两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带枪的高个儿小伙子。
③陌生人开始和西尔维亚赶着奶牛在森林里穿行,“我一直在打鸟,”他 (bào) 怨道,“但我迷路了,你认为我可以在你家过夜吗?”
④西尔维亚没有回答,她很高兴就要回家了,她看见祖母正站在农舍门口,陌生人放下枪,把他遇到的问题告诉微笑着的西尔维亚的祖母。“当然,你可以和我们呆在一起,”她说:“我们并不富裕,但欢迎你和我们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吃完饭,他们三人坐在屋外,年轻人说他是个收集研究鸟类的科学家。
⑤“你把它们装在一个袋袋里?”西尔维亚问道。“不,”他慢慢回答道,“我用枪把它们打下来,然后用专门的化学药品把它们制成标本保存起来。在我家的实验室中,我收集了100多种全美国不同种类的鸟的标本。”“西尔维亚对鸟也知道一些,”她祖母自豪地说,“她十分熟悉森林,鸟就在她手边吃食。”
⑥“那么,西尔维亚也许能帮助我。”年轻人说,“前些天我在不远处看见一只白苍鹭,这几天我一直找它,白苍鹭是一种十分稀有的鸟,你见过吗?”他问西尔维亚,但她沉默不语。“它是一种高大稀有的鸟,有柔软的白毛和又细又长的腿,它可能在大树的顶上有自己的巢穴。”西尔维亚的心开始狂跳,她在森林另一边见过它!年轻人正盯着西尔维亚,“我将付给告诉我白苍鹭在哪儿的人10美元。”那天晚上,她的梦里全是她和她的祖母用10美元能买的好东西……
⑦第二天,西尔维亚和年轻人一起呆在森林里,如果年轻人把枪留在家里的话,西尔维亚会过得更快乐些,她无法理解他为什么杀死他似乎很喜欢的鸟。
⑧但西尔维亚看着年轻人,眼中流露出爱慕的深情,她从未见过这样英俊漂亮的人。
⑨第三天,当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她静静地离开家匆匆地赶往森林。最后她找到一棵大松树,从那儿可以看见整个森林。他确信她可以看见白苍鹭把巢藏在哪儿。
⑩突然,西尔维亚又黑又灰的眼睛看见一道白光一闪而过,一只带着宽阔白翅膀和又长又细脖子的鸟飞过来停在它面前的一根树枝上。白苍鹭松开羽毛并呼唤坐在旁边另一根树枝上的配偶,然后,它们张开翅膀飞走了。西尔维亚长叹了一口气,现在,她知道这只野鸟的秘密了。
⑾大约一小时后,西尔维亚回来了。当她跑进厨房时,她的祖母和年轻人全站了起来。现在是她输出秘密的最佳时刻,但西尔维亚却沉默不语。年轻人友好的目光深入她的眼里,他可以给西尔维亚和她的祖母10美元,他答应过,而它们需要钱。除此之外,西尔维亚想让他开心。
⑿但西尔维亚沉默不语,她想起白苍鹭在金色阳光中飞行的情景和他们一起在世界顶端观望日出的情景。她不能说出白苍鹭的秘密而出卖它们的生命。年轻人那天晚些时候失望地离开了。西尔维亚很伤心,她想成为他的朋友。他再也没有回来,但许多个夜晚,当她赶着祖母的奶牛回家时,她仿佛听见了他的口哨声。
⒀鸟可能比它们的猎人更是好朋友吗?谁知道呢? (选文有改动)
20.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清(chè) ②(bào) 怨
21.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年轻人的口哨声,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2.西尔维亚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答:
23.西尔维亚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4分)
答:
24.文章第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25.你对文章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答:
第三部分(26题 50分)
26.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道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
“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
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
要求: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可以继续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河北省年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①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2.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②示例一:水何澹澹 山岛耸峙
示例二: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每空1分。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写内容课内外不限,只要符合题目要求、没有错误,即可的分)
3.①示例:“两弹元勋”邓稼先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身患绝症之后,依然谋划核武器发展大计,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运用诗句恰当2分,语言通顺1分。不足50字口1分)
②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分献给了世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名著名称正确1分,内容准确1分,语言通顺1分。)
第二部分
一、
4.郦道元 (有错该题不得分)
5.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6. ①(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溯流而上
③快
(每题1分,意思对即可)
7. 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空旷的山谷传来元后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每句2 分,意思对即可)
8.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1分)、高耸峻拔(1分)。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1分)、水流湍急(1分)。(意思对即可)
二、
9.①zhuó ②huǎn (每小题1分)
10.低空中的水汽因温度降低而不能被空气完全容纳(1分),过剩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1分),浮游在低空中,就形成了雾。(1分)(意思对即可。超出50字扣1分)
11.不能去掉(1分)。因为“容易”起限制作用,表示可能性大。如果去掉,所说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2分)。(意思对即可)
12.文章第③段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雾对交通的影响,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答出两个方面1分,答出三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
13.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1分)。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1分)。(意思对即可)
14.吸湿法
三、
15.“心系一处”的含义是: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 (意思对即可)
16.做到“心系一处” 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地韧性(1分);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1分)。(意思对即可)
17.运用了事实(事例、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文章列举苏童、张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2分)(意思对即可)
18.示例:“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句式相仿1分,句中逻辑关系合理2分)
19.示例:居里夫人专心致志搞科学研究,终于提炼出了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2分,语言通顺1分)
四、
20.① 澈 ②抱 (每小题1分)
21.两次口哨声前后照应(呼应)(1分),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分)。(意思对即可)
22.西尔维亚初遇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1分);和年轻人相处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1分);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亚时时想念他(1分)(意思对即可)
23.西尔维亚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自然的小女孩。(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2分,答出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24.含蓄地揭示文章的主旨(2分),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1分)。(意思对即可)
25.示例一:年轻人不应该打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尤其是珍稀鸟类。
示例一:年轻人打鸟是可以理解的。他打鸟是为了制作标本,共科学研究之用,这不同于乱捕乱杀。(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他处看法1分,合乎情理1分,语言通顺1分)
第三部分
河北省中考 篇3
请以“不可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文题解读】
一、审题立意
“不可怕”就是“不会使人害怕”的意思。这个题目的背后是命题人的一片苦心,话题中的“可怕”用一个否定词“不”来限制,由“可怕”到“不可怕”,感情色彩由阴暗变得阳光,由恐惧变得豪迈,方向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可怕”的东西,我们先一一列举。
1.黑夜(黑暗)、寒冷(炎热)、分离、孤独(寂寞)……
2.疾病、疼痛、衰老、死亡……
3.困境、挫折、失败、贬谪、放逐……
4.凶猛的动物、蠕动的虫子、雾霾、火山、地震……
这些色调灰暗、读之色变、害怕顿生的对象,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灰暗与光明相附相存,克服了它的缺点,才能获得它的优点;跨越了“可怕”,人生才能丰富、精彩、坚强、豪迈。
二、文体构思
这个话题作文不限文体。可以选择记叙文体,叙写见闻或经历,主题蕴藏在叙事描写中。如“病痛不可怕”,写病中的种种体验,以此表现“可怕”,然后通过自己对疾病的认识、战胜疾病的豪迈、亲情的发现等等来表现“不可怕”。再如“疼痛不可怕”,既写练琴的手——身体的疼痛,又写孤独的心——心理的疼痛,无人理解,寂寞难耐。然后用收获音乐的美妙、获得内心的坚强表现自己的成长。
可以选择议论文,在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事例或当今社会的热点分析中,阐释自己的观点。如“黑暗不可怕”,用居里夫人不走“美丽路线”,而是在实验室中用镭那微弱的蓝色光焰照亮发现之路的黑暗;如“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写“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周处; “贬谪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放逐”,写苏轼的豁达、随遇而安等等。
当然,也可以虚构小说,例如用“不可怕先生”为题,假借一位象征性的人物,写他的不凡经历,表现他如何从“可怕”中走过,获得“不可怕”的新生。
三、题目拟制
话题作文虽然不限定题目,要求题目自拟,但这“自拟”并非没有讲究。为了切合题意,不妨在题目中夹带话题中的关键词,或者用近义词、反义词等手段艺术地表现话题的内涵。例如可以用“‘不可怕’先生”“无所‘畏’”“‘畏’,你好吗”“无惧险途”“坦然走过”等题目,既点明了主题,又扣合了话题,可谓一举两得。
【例文佳作一】
怕黑
◎齐璐
黑夜其实并不可怕,如果你抛开偏见,静心欣赏,自会发现它神秘的美丽所在。
——题记
不知何时,独自走在黑夜中,总感觉一种无形的恐惧包围着我,宁静的街道仿佛被窸窸窣窣的莫名脚步声充斥着,黑暗中有无数个人影快速闪过,月牙高挂在深邃的夜空中,被厚厚的云层半掩着,从云层后透出的月光却又像一把把锋利的刀,想要追刺在我的身上,让我不寒而栗。
甚至有时,我似乎会听到被黑暗吞噬的街道深处传来若有若无的求救声,我惊慌地睁大眼睛向尽头看去,却感觉黑暗无穷无尽,不知会有什么怪物从中猛然跳出,张着血盆大口龇着尖利的牙齿向我扑来。恐惧的我撒腿就跑,风声从我耳边呼啸而过,黑暗和恐惧却无论怎样都甩不掉,直到冲进家门,扑进妈妈的怀抱,狂跳的心才会慢慢平静。
怕黑就如同嵌入快乐童年的一小块阴影,挥之不去,剪不断,理更乱,此去经年。
终于,有一天和妈妈一起晚归。那是一个瑟瑟的秋夜,幽深的小巷,空寂无人的街道,浓浓的墨黑挤压过来,我又开始紧张地左顾右盼,小小的心狂跳不止。妈妈轻轻地握住我的手,停下来,在一家门前的台阶上坐下,轻轻地说:“孩子,妈妈在这里,不用怕。”我看不清妈妈的神情,只感觉到妈妈的手温暖而有力。
“闭上眼睛,深呼吸,你可以看见自己的内心。”妈妈温柔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慢慢平复了心情,渐渐听见身边有小虫子在叫,唧唧又唧唧。
“好了,睁开眼睛吧,黑夜中也有你从未发现过的美丽。”在妈妈温柔的抚慰下,我慢慢睁开了眼睛——啊,周围的一切有些清冷,没有了白日的喧闹,多了一份静谧。秋风拂动着树叶,叶子哼唱着动人的小夜曲。皎洁的月光也不再那样犀利,它柔和地洒向大地,也包裹着我,让我感到舒适而惬意。走过一栋居民楼前,居然有悠扬的琴声从亮着微光的窗口飘出,触动了我的心弦,原来黑暗是如此洁净,充满了柔情。
黑夜其实并不可怕,你如果敢于正视它,用心去感受它,反而会被它神秘的美丽深深地吸引,无法自拔。
就在这样的一个夜里
不要把心围上层层堡垒
就在这样的一个夜里
不要说你永远无法体会
就在这样的一个夜里
不要让疲倦的心再枯萎。
——周华健《怕黑》
从此,我不再怕黑。相反,我开始迷恋它的温柔、神秘和深邃。
【评点】
也许每个小孩子心里,都有一根怕黑的神经。作者毫不隐讳怕黑的情结,并用细致的文字敲击心弦,各种感受和幻想,各种惊恐和逃亡,相信那些怕黑的读者,定会心有戚戚。
如果情绪仅仅囿于怕黑的恐惧里,文章就失去了意义,作者能在妈妈的帮助下走出恐惧,发现黑夜新的涵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欲扬先抑的写法,由“可怕”到“不可怕”,暗合了题目要求,并把主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例文佳作二】
你不怕苦吗
◎胡丁心
“你不怕苦吗?”
伴着各种惊愕的表情,这句话常在我耳边响起,但忙碌的我却不曾在意。
nlc202309091408
小时候,在画室学画。每到周末,我都会跑到那里,与大家一起坐在桌边一点点地学,从握笔、削笔,到线条、层次。印象最深的是学画瓶子,因为它过于曲折,又是对称着的,我怎么也画不好。画了又擦,再画再擦,还是不对。我心里有点着急,牙齿紧咬嘴唇,但仍尽量修正,点点汗水从脸上滑落。我放下笔,平静了一下,又去找老师询问,最后还是做好了。妈妈来接我时,摸着我润湿的头发说:“坐了一下午,苦不苦呀?”也许在其他人看来,重复地画线条太枯燥了,但我却没有察觉,便回答:“还行。”是啊,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枯坐一下午,只为素描狂。
下午第一节,上体育课。两点多,是一天最热的时候,没有一丝风,大家都躲在树下不愿出来。老师也不像以前那样严厉,看看我们,笑笑说:“站好队,就解散。”大家欢呼起来,很快站好了队。“就这么散了?”我心里想,在树阴下踱步,总觉得无趣。于是,我决定去操场跑一圈,就一圈!我一站在跑道上就发现,除了树阴下,任何地方都是热的焦点。但我还是跑了,哦,原来也不过如此!跑了三圈后,我发现大家都在看我。带着疑惑,我跑回树下,说:“怎么了?”小伙伴惊讶地望着我,问道:“你不怕热吗?”顿时,我好像被按了暂停键一样,愣了一下,恍然说了句:“不知道。”是啊,天热得可怕,但在跑步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别人不能领受的东西,内心充实而安静,这就足够了。
期末考试前,教室里空气很紧张,下课了,才难得放松一下。一眼望去,吃零食的,窃窃私语的,在座位上发呆的,各具情态。尽管我做了许多练习,却似乎越做越不顺手,一道大题能错三分之一。有个小伙伴看到我这样努力,不解地说:“喂,半天没挪窝了,该休息一会了。唉,你都到了高水平的名次,还这么拼,你不怕累吗?”这一次,我不再犹豫:“不怕!”斩钉截铁中,我发现这两个字,我等了它太多年。
有些事,看似可怕,但只要你不排斥,勇敢面对,并满怀希望,它就不可怕。
做一个敢于说“不怕苦”的人吧,苦并快乐着,因为真没有什么可怕的。
【评点】
文章没有色彩,味道浅淡,但字里行间却有纯真的性情在暗暗涌动,一个天真无畏、执着自信的孩子坚毅的面孔清晰可见。以手写心,赤子情深,不事雕琢,佳作出焉。
文章主体由“画室枯坐”“操场跑步”“课间做题”三个事例组成,清晰的板块式结构,由远及近,看似散漫,实则相连,主题逐步加深。结尾水落石出,点题收束,境界出焉。
河北省中考 篇4
近两年, 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卷都是依据新课标命制的。总体来看, 试卷结构、难度比较稳定, 试题充分贯彻了“从生活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立足基础、注重与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以高起点、低落点、多角度的方式突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考查, 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那么, 如何在2010年中考备考的冲刺阶段更有效地搞好化学学科的复习呢?
一、重视教材, 轻松备考
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根本, 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不管我们用哪种教材, 首先应通读教材, 熟悉教材, 了解本套教材的特点, 做到能从整体上驾驭教材、构建出本套教材的知识网。河北省现在使用的有人教版、湘教版 (仁爱版) 、沪教版、科粤版共四种版本的教材。命题时, 会依据课标兼顾各个版本, 保证使用不同版本教材学生能公平竞争。不论试题情景如何, 其涉及的知识点都来源于教材, 命题时的素材也多来源于教材。还有很多填空题来自于教材章节后的习题或对教材知识的横向总结, 甚至于有相当数量的试题只是对教材中的实验、图表、装置、定律等进行了一些简单加工。如2007年第29题“造成钢铁锈蚀的原因是___”以及“为了避免菜刀生锈可以采取的方法___”, 第30题“氢氧化钠固体曝露在空气中, 容易____, 还能____, 所以必须密封保存。”这些问题都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复习启示: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再学习, 注重对教材的仔细阅读和理解。
第一, 应紧扣教材全面复习。要依据教材作系统复习, 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 不放过教材中任何一个实验、概念、规律、例题习题、探究活动、小资料、家庭小实验、阅读材料, 甚至一个插图、一个表格、一个情景等。如, 2008年第29题中对“实验室蒸发食盐水用到的仪器”的考查, 是完全源于课本的基本实验 (人教版“粗盐的提纯”、湘教版“蒸发饱和食盐溶液”、沪教版“蒸发溶剂使溶质析出”) 。再如, 每个版本都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或探究活动, 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进行了介绍。实验结束时, 图1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流入集气瓶, 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而图2能观察到的钟罩中的现象是“汞槽中的水银升入钟罩, 钟罩中空气体积减少了1/5”, 还是“汞槽中的水银升入钟罩, 密闭容器中空气体积减少了1/5”?如果没有认真研究教材、读懂装置, 很容易错认为是前者, 实际上应该是后者。
第二, 要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复习教材要“活”, 忌死记硬背,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复习时要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注重知识之间的迁移和对比, 能通过分析和比较, 弄清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而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对常见的盐——碳酸氢钠的学习, 单纯的、干巴巴地为考试而记忆, 味同嚼蜡, 学生兴趣不高, 但结合碳酸氢钠的组成、结构、化学性质分析可知, 它能用来作干粉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再通过对化学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产物特征的剖析和喝汽水的体验, 自然会想到患有胃溃疡 (胃黏膜溃烂) 的病人胃酸过多时, 不宜服用含碳酸氢钠的药物。类似这样对教材的再学习对复习会很有帮助。再如, 2008年第36题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也是一道取材于课本的实验探究题目, 在四个版本中呈现的形式各不相同, 试题选用了新的装置, 考查了学生对于燃烧条件的理解及应用。再如, 2009年第29题“洗洁精能除去油污, 是因为洗洁精具有_____功能, 使油滴分散为细小液滴被水冲洗掉。由于稀有气体_____, 因此常用作保护气。铵态氮肥不能与_____混合施用, 否则会降低肥效。”这题的填空内容, 需在对教材知识点理解后, 加工整合有关物质的性质, 再组织语言进行合理表达。
第三, 做题与看书要及时结合。中考前, 大家手头复习资料很多, 往往会陷入题海中。这时建议同学们要研读教材, 看自己对教材中的什么内容不够熟悉。此时, 不但要很好地研读本页内容, 还要趁热一起精读、思考相关的知识, 站在全书的高度整理知识点。例如, 在常考的20种物质中, 有五种单质:O2、H2、C、Fe、Cu, 有六种氧化物:H2O、CO2、CO、CaO、CuO、Fe2O3, 有两种酸:HCl、H2SO4, 有两种碱:Ca (OH) 2、NaOH, 有四种盐:a2CO3、NaHCO3、Ca CO3、CuSO4, 在复习时应注意总结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寻找它们之间内在的转化关系。养成这样的习惯, 能有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体会到教材的妙用, 建构起更系统更完善的知识体系, 考试中也会更准确、快速地调动、运用相关知识, 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研究易错点, 避免失误
1. 解答图表类试题顾此失彼。
图像、图表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能直接、直观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图像、图表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以分析来解决具体问题, 或将科学探究过程中某些变化规律用图像、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都是该类试题命题的主要形式。如, 河北省2008年第5题。
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 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 并不断搅拌;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 先加入药品, 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 在集气瓶底部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沙子;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本题难度系数0.78, 答案选C, 属于容易题。2009年第4题换成图式装置来考查。图3所示的实验操作中, 正确的是 () 。本题难度系数0.43, 属于难题。虽说2008年对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做了考查, 卷面正确解答率较高, 但换成图示装置来考查, 错选A的考生却超过了1/5, 可见这部分考生顾此失彼, 只关注了铁丝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和现象, 忽视了安全操作, 导致本题答案错选为D。
再如2007年第7题。
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 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4所示, 图中两圆相交部分 (A、B、C、D) 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 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有气泡产生;B.无明显现象;C.有红色固体析出;D.有蓝色沉淀生成。本题以维恩图的形式, 选取单质、酸、碱、盐四类物质中的典型物质进行相互反应, 利用两圆的公共部分表示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 以新的图示方式考查了化学的主干知识。四个选项中涉及的实验现象均是四种物质发生反应的正确实验现象, 只是打乱了放置位置, 实验现象大多为特征反应, 大家比较熟悉, 也经常作为推断题的突破口。本题难度系数为0.5, 答案为C, 错选A的占30%以上。究其原因是考生解答图表题, 顾此失彼, 此题失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把石灰“水”错看成石灰“石”。
不只是选择题中遇到图、表时学生易出错, 在主观题中遇到框图推断题、实验题一样也容易出错。
防止出错的办法, 一是考试时, 一定把选项看全, 避免只看了部分选项, 思维不严密而丢分。二是看图时应注意细节。能通过观察图表发现隐含的知识, 也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图表中。如, 稀释浓硫酸有四个注意点:应将浓硫酸注入水中;要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用玻璃棒及时搅拌;对图像或表格中的数据要注意对比看变化的总趋势, 还要看突变点和不变点。三是把近几年与图表有关的试题拿来重做, 从中体会命题人的意图, 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做题准确率。
2. 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
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概念的形成, 一般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或实验观察等思维过程, 如果理解不透则很容易失分。如我省2009年第6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氧气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21%;B.所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C.非金属氧化物都能和碱溶液反应;D.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本题涉及了空气的组成、有机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元素等基本概念, 按说是低难度题, 正确答案选D。但卷面反映, 其实际难度为0.4, 选A的超过40%。究其原因是学生把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混淆了。又如2007年第3题。
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 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那么 ()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本题只是考查了考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也应是容易题, 正确答案选A, 但实际难度为0.47, 错答各选项的几率大致相同。可见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概念并没有很好掌握。
再如2007年第9题。
物质的分类方法很多, 你认为下列分类合理的一组是 () 。A.氯化钠、冰和铁都是晶体;B.橡胶、水和石墨都是绝缘体;C.空气、水银和白酒都是混合物;D.橡胶、纤维和塑料都是有机合成材料。本题涉及概念较多, 包括晶体、绝缘体、混合物、有机合成材料, 正确答案选A。意想不到的是其难度为近年本考点题中最高, 达0.21, 错选D的超过63%。看来学生对新课标教材中新增概念重视不够, 没能真正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含义, 忽视了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如纤维是大量存在的, 人工合成的只是一部分。
基本概念类试题本身难度很小, 避免失误的对策, 一是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 记住特殊情况。例如, 同一元素的原子必须含相同的质子数;复分解反应必须要交换成分, 且化合价不变;酸中一定有氢元素, 碱中一定含氢氧根, 而碱中的氨水、盐中的铵盐不含金属元素等。二是要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归纳总结, 学会站在化学学科的高度, 从本质上区分不同概念的定义与适用范围。如对“碳素钢、碳纳米管、碳纤维”三种材料正确分类就需要根据其化学成分来比较、区分:碳素钢中含有少量的碳元素, 最主要的成分还是铁, 会表现出金属的性质;碳纳米管是碳的一种单质;碳纤维是含碳量高的一种纤维, 属于高分子材料, 是混合物。
3. 阅读习惯不好, 审题欠仔细。
考试时, 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解题的速度, 常会忽视认真审题, 造成失分。如2008年第28题。
图5所示的是电解水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 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气体a和气体b。实验室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_____。很多学生没能正确理解题意, 把“验满”和“检验气体”混淆, 答成制取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正确答案是:用带火星木条伸入盛有气体b的试管中,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又如, 2008年第29题第一空: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 是一种_____ (填物质类别) 。本空出错率约30%, 有的考生未审清题意, 应回答空气的类别却答成“单质”, 有的考生因未看清括号中的要求而错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再如, 2006年第36题。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1)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并做好标记, 将标记以上的部分按体积分为5等份; (2)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 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红磷, 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 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 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4) 充分反应后, 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 打开止水夹。步骤 (4) 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题目要求学生描述当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 一部分学生只抓住了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产生浓厚的白烟, 而没有读清题的意图, 所要回答的是在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时的现象, 此时产生的白烟已经散去;出错最多的原因是未认真观察装置图和审题未注意加着重号的“标记以上”四字, 而没能发现集气瓶中在实验前已加入了少量水, 错答为“水流入集气瓶, 水的体积占集气瓶容积的1/5”。可见, 抓住关键字词是提高审题能力的诀窍。
4. 主观题的其他常见解题错误。
(1) 错别字。
“过滤”写成“过虑”;“蒸馏”写成“蒸流、蒸留”等;“升华”写成“凝华、气化、生化”等;“乳化”写成“浮化”;“惰”字写成“堕、憜、陏”等;“催化”写成“崔化、摧化”等……
(2) 化学术语使用不规范或写错。
化学式写错, 如CaOH2、CaOH、NaCO3、Na (OH) 等;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书写错误、不配平、缺少条件和沉淀符号、“==”写成“—、→”等;省略正化合价中的“+”, 将“+5”写成“5”。
(3) 文字表述不准确。
近两年河北省中考化学和综合部分的文字表述题均为18分, 约占II卷分值的58%, 可见对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 一些学生表达能力较差, 错误较多。
如2008年第37题。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 可以帮助消化, 但如果胃酸分泌过多, 人会感到胃痛。小军拿来了一种抗酸药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 该药物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为了验证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他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将药片放入试管中, 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然后_______ (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当小军看到药物说明书上的服用方法后, 对此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请你和他一起完成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抗酸药为什么嚼碎后服用?
【作出猜想】他的猜想是_______。
【设计实验】实验一:将一片完整的药片放入试管中, 向其中加入5mL5%的稀盐酸;
实验二:将________放入试管中, 向其中加入5mL5%的稀盐酸。
【现象与结论】实验二比实验一反应快。证明小军的猜想正确。
【拓展探究】 (1) 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氢钠等也常用于制作抗酸药。这些物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与胃酸作用;二是______。
(2) 患有胃溃疡 (胃黏膜溃烂) 的病人胃酸过多时, 不宜服用含碳酸盐的抗酸药, 其原因是_______。
分析:第一问是对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很多考生只知道加入稀盐酸而忘记了后面的第二步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于是很多学生只写到“振荡、有气泡产生”这样的答案。
【作出猜想】未从化学学科角度考虑:嚼碎后接触面增大, 反应快。而只答出如“有利于吸收, 疗效好”等结果, 欠准确。
【设计实验】思维不严密, 不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故“一片”、“碎”两要点只见其一, 来能兼顾。
【探究拓展】 (2) 出错较多。如只答“加重病情”, 未指明原因;只书写“盐酸与某碳酸盐反应的方程式”, 没有进一步指明“生成二氧化碳会加重胃溃疡病情”。
得分建议: (1) 鉴别物质时既要写出必要的操作也要叙述实验现象; (2) 正确的猜想一般要结合题干或从题中科学探究的其他要素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3) 设计实验一般要用到对比实验或控制变量法; (4) 拓展探究与生活联系较紧密, 要适当关注教材中与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内容, 对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也要多留心、多思考。还要优化语言表述效果, 把产生结果或造成事实的原因表达清楚。
参考答案: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作出猜想】嚼碎后服用疗效快 (或嚼碎后药物与胃酸的反应快;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 化学反应加快) 。【设计实验】一片研碎的药片。【拓展探究】 (1) 对身体无害。 (2) 碳酸盐与盐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加重胃溃疡病情。
(4) 计算题得分率不高。
每年的计算难度都不大, 但多年来一直存在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和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失分的问题。
实际上, 人的思维习惯有差异, 易错点各有不同, 我们要在具实梳理、总结本人特点的基础上, 找到突破易错点的方法。
三、重视实验,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增加得分点
近年, 实验探究类试题引领了中考改革, 体现了新课程、新教材的特点, 成为中考的热点和亮点。河北省的试题分值每年平均在14分以上。中考题有很强的综合性, 其中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现象辨析、结论表述等, 既要用到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基本操作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会涉及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如2009年第37题。
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作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猜想二:铁>铜>锰;猜想三: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 同学们分成三组, 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 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观察现象。
(2) 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______中, 观察现象。
(3) 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 (只用两个实验) :______。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 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拓展探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设计作了进一步研究。为了验证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 (1) 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 (2) 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 (3) 把乙放入丁的盐溶液中; (4) 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 四个版本教材中, 这都是重要的实验探究内容。此题设置了问题情景, 没有简单地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记忆, 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根据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试题给出了明确的探究目标和可选用的药品, 首先让学生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合理猜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只有三种可能, 试题给出了两种猜想, 要求填写另一种猜想, 所以第一题较容易。设计实验 (1) 中给出了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已知铁比铜强, 若猜其强只要与相对活泼的铁相比较即可。设计实验 (2) 中则要求学生设计猜其相对弱的实验方案, 学生要能从前面的方案作迁移思维, 只要与铁铜中相对弱的铜相比较即可。第二空给出一种药品求答另一种药品, 也较容易;第三空是为作出的猜想设计方案证明铁与锰、铜与锰的强弱, 方法比较多, 学生有较宽泛的作答空间;第四空是考查学生准确描述金属活动性强弱与对应实验现象的关系;第五空要求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再进行思考, 能从前面的各个探究方案中总结出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思维的拓展与深化。
参考答案:【作出猜想】铁>锰>铜。【设计实验】 (2) 硫酸铜溶液。 (3) 将两片锰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 观察现象。或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硫酸锰溶液中, 观察现象。或将铁片放入硫酸锰溶液中、锰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观察现象。或将锰片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铜片放入硫酸锰溶液中, 观察现象。【实验及结论】都有气泡产生, 锰片的反应比铁片的反应剧烈。【拓展探究】实验 (3) 。实验 (1) (2) (4) 已可验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没必要进行实验 (3) (或实验 (2) (4) 已可验证乙比丁活泼, 没必要进行实验 (3) ) 。
通过分析, 我们能体会在复习中的下列要点:一要对常见仪器 (如:试管、长颈漏斗、量筒、滴管等) 的用途和用法了如指掌, 对药品的取用、物质加热、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等基本操作能熟练掌握;二要准确掌握并深刻理解教材实验, 充分挖掘其内涵和外延, 不仅知道“怎么做”, 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三要通过针对性练习熟悉实验探究题的解答方法。目前, 探究性试题大多数是让同学们在读题和解题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能结合题给信息, 自己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猜想, 并针对问题或猜想进行探究;对所给猜想或探究方案进行评价或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针对问题或猜想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能结合实验方案准确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的分析与对比, 得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 或将结论作适当拓展与应用等。
2016年河北中考文科综合试题 篇5
本卷共23题,1~19题每题2分,20~23题每题3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为反映某一重大时政,小华选择了以下三幅图片。回答1~2题。
1.据三幅图片判断这一时政是()
A.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
B.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举行
C.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举行
D.“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
2.综合理解三幅图片所表现的内容,能够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①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②全面小康惠及全体人民③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调整生育政策④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平等观念,是照亮现代文明的一道亮光,让我们与之同行。当今社会生活中,与这一要求相符的是()
①尊重从事脏活累活重活苦活的人②盗版者与版权所有者收益相同③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④保证农村考生都能被大学录取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考试作弊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考试作弊从违规违纪上升到违法层面 ()
①使公民的受教育权有了法律保障②体现了法治建设的要求③能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社会公正④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宪法是我国法律的根基。随着宪法的修改完善,宪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回答5~6题。
5.在商场买东西往外走的老高,被身边一位刚丢钱包的青年怀疑为小偷,青年要对老高进行搜身,经常学法的老高用宪法知识劝阻了他。老高讲的应该是()
①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②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③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知情权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阅读下图内容并联系上题事例,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违反宪法就要受到刑罚处罚②宪法和刑法的内容相近③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④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A.①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
7.赵先生因讨要拖欠的工程款,被当地派出所刑拘。“法律是听我说的,我是代表执法的,我就是法,随时刑拘你……”派出所所长张某这样说。要批驳张某的言论,适合作为论据的是 ()
①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②法律具有强制性③执法机关更要维护法律的尊严④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冀华中学的米热古丽,是一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她聪明、善良、热情、纯朴,与同学们和谐相处。回答8~10题。
8.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米热古丽组织了民族舞蹈大赛。下列图片中能够体现维吾尔族舞蹈特色的是()
ABCD
9.米热古丽的父亲要开办一家具有新疆特色的餐厅。下列对餐厅布置的建议,适宜的是()
①餐厅名称用汉、维两种文字书写②餐厅入口处备有酥油茶供客人品尝③餐厅走廊里悬挂吊脚楼、竹楼照片④餐厅内张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场景的装饰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③
10.在思想品德课上,米热古丽讲到:“在新疆,每逢少数民族群众过节,汉族群众会上门道贺;每逢汉族百姓过节,少数民族群众也送来自制的糕点同乐。无论谁家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大家必定要前去帮忙。”米热古丽的话使同学们体会到 ()
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各民族亲如一家③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④各民族之间没有差别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④D.②③
11.下页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12.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一首题为《冬夜题□□□□》的诗写道:“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血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肝与胆,八年烽火山河破,三载硝烟宪政残,青史每翻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应是()
A.红军长征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14.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A.①B.②C.③D.④
15.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再次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原因是()
A.友好国家的帮助 B.民间交往的推动
C.两国领导人的努力 D.改革开放的实施
16.18世纪末19世纪初,革命改变了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下列史实不属于这一“革命”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拉美独立运动
17.某条约第2条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到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一条款中的“其他两缔约国”指()
A.德国、奥匈帝国 B.法国、俄国
C.英国、法国 D.英国、俄国
18.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的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19.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9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持续繁荣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消除
C.发达国家干预经济效果显著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鼎足之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发展、富强而不懈奋斗。回答20~23题。
20.《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21.下列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印制的爱国题材的火花(即火柴盒上的贴画)。对其反映的史实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A.②③④① B.④②①③ C.①③④② D.④②③①
22.抗战时期,一位父亲送给参军的儿子一面“死”字旗。旗上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乃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这对父子()
①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②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③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④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家国情怀代代相传。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能够体现出家国情怀的是()
①只买国产商品,抵制外国产品②升国旗时庄严肃穆,行注目礼③谴责“台独”行径,期盼祖国统一④欣闻屠呦呦获诺奖,为国自豪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卷Ⅱ(非选择题,共70分)
24.话说节日文化。(7分)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众多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出千百年来积淀凝聚的民族认同。
(1)读下表,在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内容。(4分)
节日名称节日习俗蕴含的思想情感或精神追求
①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怀念先贤,祈求幸福
中秋节②期盼团圆、喜庆丰收
③赏菊花、登高处……孝老敬老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大年……④(2)今天,重视并过好传统节日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意义?(3分)
25.评析生活事件。(9分)
一名快递员驾驶的三轮车与一辆出租车发生剐蹭,出租车司机便辱骂并连续抽打快递员耳光。虽然当地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对打人者处以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但这一打人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还是引起网友持续的关注。众多网友纷纷谴责打人者,一些“义愤”的网友为了给快递员出气,轮番侮辱和恐吓打人者,甚至直接上门骚扰。
陕西咸阳一快递员蹭伤路边轿车,主动留下联系方式;浙江乐清一儿童开门碰到相邻车辆,家长留纸条致歉。这两起“剐蹭”事件的当事人得到车主的谅解,受损车主均未要求赔偿。
(1)从法律角度看,打人者应有的反思是什么?(2分)
(2)请对网友的“义愤”之举作出恰当评价。(3分)
(3)从上述三起“剐蹭”事件中找出两个值得点赞的行为,并指出他们各自传递出的正能量。(4分)
26.探究绿色发展。(9分)
材料一:黄河源头有一个县,过去发现金矿后,各路人马在草原上疯狂采金。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西部贫困县,人均收入曾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采金者所到之处,遍地疮痍,再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当地草场退化,河湖萎缩,鼠害猖獗,风沙四起,许多牧民被迫背井离乡。
材料二:我国东部有一个县,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在这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红红火火,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百姓收入高了,生活富了,当地人精心呵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们明白:当代人享受自然美景,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1)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关系的角度看,我们从材料一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2分)
(2)找出材料二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句子并写在下面。(2分)
(3)以“人类与自然”为话题,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运用以上材料中的信息简要论证这一观点。(5分)
27.读图,回答问题。(6分)
图一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图二2001年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
怖袭击,即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团长石广生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上签字
(1)图一、图二所示史实对当今世界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上述史实出现的共同背景是什么?(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1953年1月7日,毛泽东在高级步兵学校第一期开学典礼上的训词中指出:“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我们必须向苏联的军事科学学习,以便迅速把我军提高到足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取胜的水平……”
材料二: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以前的第二炮兵部队)、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大会上的训词中指出:“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战略举措,必将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载入人民军队史册。”同时,他还阐述了战略支援部队的重要作用:“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人民军队建设主要是针对哪一不利国际因素而进行的。(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队改革增添了什么新型作战力量。(2分)概括此次军队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2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3分)
29.探究问题。(1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但人们所希望的真正和平并未降临。美国、苏联这对战时的盟友很快变成了“冷战”的对手。“冷战”为什么会爆发呢?史学家们从以下四个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角度一】美国当时拥有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
【角度二】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威望大大提高,并且军事力量大大加强,能与美国抗衡。战后,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在自己的周边建立“安全带”,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即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思想和主张)。
【角度三】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力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积极推行反共、反苏政策。同时,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扶植东欧一系列国家,壮大了以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力量。
【角度四】美苏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公开的反苏、反共纲领——“杜鲁门主义”。美苏两国从此进入“冷战”时期。
(1)请从上述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分别概括“冷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4分)
(2)在你概括出的“冷战”爆发的原因中,你认为最主要的是哪个?(2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6分)
30.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发明大王”的工作坊兼卧室
材料一:瓦特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利用当徒工的机会,学会了制造高难度仪器。1769年,他开始改良效率不高的纽可门蒸汽机。经过不懈努力,1785年完成了对蒸汽机的革新。从此,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
材料二: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发明和改进了我们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材料三: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提出陆相成油理论,让黑土地上涌出滚滚石油,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在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为“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崛起,从10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1)据材料一、二,指出瓦特、爱迪生的成就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分别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并归纳他们取得上述成就的相同原因有哪些。(8分)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些科学家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有哪些,这印证了我国实施哪些战略的必要性。(8分)
河北省中考 篇6
关键词:政治教学,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试卷特点,办学建议
笔者参加了石家庄市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 并从三万多份文综试卷 (II) 中, 抽取1000余份政治答题, 通过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及建议, 写在这里供同行参考, 并请批评指正。
一、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有一定调整
(一) 试题数量及分值调整
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思想品德说明中规定, 选择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4:6。今年的试卷主客观分值在往年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主要体现在主客观试题的政史综合部分。一是客观题部分由原来的27个小题变为25个小题, 综合部分政治和历史各减去一个小题, 客观题部分分值也由原来的50分调整为46分。二是32题政史综合部分由原来“一史两政”三问调整为“一史两政一综合”四问, 分值由原来的14分变为18分。客观题分值减少, 主观题分值增加, 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史综合, 这些变化更加凸显了对学生能力考核的要求。
(二) 试题内容的调整
《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文科综合》中规定, 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范围除了往年的法律、国情及时事政治外, 首先增加了《民族政策常识》的内容。而且在试卷结构部分明确规定“民族政策常识分值约占思想品德分值的15%”。这一要求在试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卷Ⅰ选择题的9-10题、卷Ⅱ27题第二问分别考查了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等内容, 总分为7分, 占思想品德总分的12%。
二、试卷主要特点
(一) 坚持正面价值导向, 以认识成就、关注发展为试卷的主旋律
卷Ⅰ部分选择题1~2题展示了我国一年来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充分显示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丰硕成果;7~8题以县乡换届选举为切入点, 不仅反映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成果, 更表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22题用中国入世十年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来表现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24~25题则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反映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上述卷Ⅰ部分的选择题正好涵盖了我国科技、法律、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就。这样建构试题, 符合思想品德学科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的原则, 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核心理念, 有利于唤起考生的社会责任感, 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体现学科说明要求, 灵活、有机整合各模块知识
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思想品德学科说明规定, 国情和法律两个模块是考试的主体内容, 但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规定, 为适应初中生成长需要, 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个模块内容。因此, 试题从这两个角度出发, 灵活把握, 有机整合, 对四个模块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1. 以不同生活主题为统领, 有机整合不同模块知识。
卷Ⅱ主观题部分以“参与生活”、“知晓国情”、“珍惜权利”为引领, 主题鲜明, 给考生以启示。并且尽量在每一主题下融入不同模块知识的内容, 实现了不同模块知识间的有机融合。如, 26题以道德主题为引领, 巧妙的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的维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2. 凸显对公民道德、法律素养的关注。
上表为2009年~2012年各年度河北省中考中思想品德四大模块知识所占比例的粗略统计, 因为有些试题综合性非常强, 既涉及法律, 又涉及道德, 可能还涉及国情, 甚至民族政策, 难以细分。但从此表中不难看出, 2012年中考试题中国情部分比例减少, 法律部分基本稳定, 道德部分比例明显提高。即试卷更侧重于对学生道德、法律素养的考核。这一变化既没有回避近两年来社会中普遍关注的“道德缺失”这一热点, 又充分反映和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进一步发展”这一理念, 彰显了学科的特点和价值。
(三) 坚持试题的开放性, 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1. 背景呈现形式多样, 问题开放性、综合性增强。
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样, 除了文字形式之外, 还使用了图片、扇形图表、网络论坛等形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片和网络论坛。选择题5的图片“安全连着你我他”改原来的单一内容为复合内容, 融合了四个场景, 包含了四个选项, 设计新颖;28题以“主题探究论坛”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融入论坛中, 不仅形式独特, 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32题第四问首次将历史人物与政治中的热点人物结合起来, 让学生共同探究, 凸显了问题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2. 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独立思考。
2012年试题与往年相比, 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从原来“大背景, 小角度”、多关注微观转变为微观、宏观兼顾, 更注重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 通过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成长。卷Ⅱ26题第二问“你最赞赏的做法, 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27题“谈谈国家实施减贫规划和西部开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第四问“概括一个有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认识?”32题第二问“联系施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谈谈他被评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的理由?”以及第三问“简述郭明义爱心团队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共计五个问题, 都是要求从宏观角度谈影响和意义。
3. 试题评价标准更加开放。
2012年试题的评分建议及标准制定科学、合理,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开放性, 与试题的开放性紧密融合在一起。在评分建议中, 给出的答案言简意赅, 对考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充分, 评价得当, 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 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和发挥。
4. 充分发挥情境材料在能力考查中的价值, 突出问题的探究价值。
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都必须基于问题, 问题源于情境材料, 回答问题必须密切结合情境材料, 是2012年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如, 26题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扇形图中ABCD的结构和所代表的信息, 否则设问中的问题无一能回答;再如27题第一问, 给出了固定的逻辑结构, 考生必须认真阅读三则材料, 正确理解材料的主题, 并理清每则材料中所反映的国情-政策 (国策、战略) 的关系, 才能正确填写各项对应的内容, 问题的探究性极强。更具有代表性的是27题第一问, 考生如果没有认真阅读情境中的两句话, 就很难准确地答出“哪些个人信息被泄露?”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
5. 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情境创设, 关注地方特色。
试题的情境生活化是2012年试题的又一特点。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除了政史综合两个一拖三的选择题只明确主题, 未设计情境外, 其它政治试题都是在当前的时事热点背景和生活情境中引出的。特别是“安全连着你我他”、食品药品虚假宣传、理财短信、推销保险、法制人物施杰的醉驾入刑提案、“当代雷锋”郭明义等, 以现实生活或身边人物为情境, 使整张试卷充盈浓郁的生活气息, 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生活化的理念。邢台援疆医师余文丽事迹的选用, 彰显了试卷对河北地方建设和先进人物的关注。
三、具体试题分析 (主观题部分)
(一) 卷Ⅱ26题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8分, 抽样平均得分6.93, 得分率86.6%;第一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3.45, 得分率86.2%;第二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3.48, 得分率87.1%。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参与生活”为主题, 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药品安全为背景材料, 情境创设充满生活气息,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主要考查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图在引领当今中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面对的问题。
问题在设计上既有一定的开放性, 又有一定的限制性。“他们的哪些品质值得你称赞?”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 考查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你最赞赏的做法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则体现了一定的限制性, 需要考生联系第一问的回答, 从社会的角度谈积极影响。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第一问“你最赞赏的做法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有部分学生答做法而不答影响;“你最赞赏哪类人的做法”括号中有明确要求“用字母表示”, 部分学生用文字表述。 (2) 学生把握有效信息的能力差。第二问“积极”“社会影响”是关键词, 部分学生视而不见, 答案离题万里。
(二) 卷Ⅱ27题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10分, 抽样平均得分6.59, 得分率65.9%;第一问总分3分, 抽样平均得分1.98, 得分率66%;第二问总分3分, 抽样平均得分2.32, 得分率77.5%;第三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1.83, 得分率91.4%;第四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0.46, 得分率22.9%。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知晓国情”为主题引导学生, 从内容上考查了国情和2012年新增的民族政策常识, 从能力上主要体现了对学生提取信息、转化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试题背景材料选取面宽, 覆盖知识面广, 材料与问题结合紧密。第一、二、四问均从宏观角度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设问方式和角度别出心裁, 但材料一、二内容略显陈旧。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忽视对问题的分析, 思考深度不够, 特别是在回答第一问的三个填空中, 缺乏对问题的概括, 直接抄袭内容的较多。 (2) 缺乏对设问中关键词的把握, 阅读能力差。如回答第二问中忽略设问中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这一限定词, 过于宏观, 有的只回答对新疆或西藏的影响, 简单抄袭材料, 缺乏变通。再如, 第三问回答抓不住“水资源”“日常生活”这些关键词, 答出企业、国家如何做, 或如何节能环保。 (3) 此题区分度大、难度大, 对学生概括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只能从单个材料提炼出信息进行回答, 不能从宏观上理解, 亦不能准确概括。
(三) 卷Ⅱ28题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11分, 抽样平均得分7.98, 得分率72.5%;第一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1.25, 得分率62.7%;第二问总分6分, 抽样平均得分3.90, 得分率64.9%;第三问总分3分, 抽样平均得分2.83, 得分率94.3%。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珍惜权利”为主题, 考核了法律模块的内容。在背景材料上选用了当前社会中大家比较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个人信息被泄露、被出售的问题, 呈现方式比较新颖,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试题第一问切入点小, 限制性强, 第二问考查公民权利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宏观, 两问都对学生解读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问的设问和答案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审题不清, 不理解题意。如第一问中的“个人信息”、第三问中的“具体做法”, 都是两问中的关键词, 学生忽视或注意不到。第二问学生又容易受第一问的影响, 答出隐私权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2) 表述不准, 基础知识不扎实, 表述随意, 不运用学科知识答题。如第一问“个人信息”学生表述不准确, 随意性强;第三问权利名称写不对或出现错别字, 甚至有的考生不明确哪些权利与学生相关。 (3) 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第一问中的“个人信息”在材料中有明确的体现;第二问法律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在探究二中的问题叙述中至少能概括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问“最应该尊重同学的哪项权利”忽略了题目的背景和情境, 答出了平等权等内容。
(四) 卷Ⅱ32题 (政治、综合) 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10分, 抽样平均得分7.91, 得分率79.1%;第二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2.51, 得分率62.7%;第三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3.55, 得分率88.7%;第四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1.85, 得分率92.6%。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为主题, 从题目的设计上匠心独具,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为在政史综合部分, 很少以人物为切入点命题。从考查内容上来讲, 即关注了“当代雷锋”郭明义、年度法制人物等热点, 又巧妙的将法律和道德两个模块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特别是新增的第四问, 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或历史题, 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史综合题。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主要问题体现在不能明确设问的指向性, 抓不住关键问题。如第二问抓不住“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第三问抓不住“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第四问抓不住“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学生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二、对教学的建议
(一) 试卷分析
1.试题结构稳定, 阅读量逐年增加。
2.科学研读, 明确目标, 使复习过程有章可循。作为毕业班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中考说明、近三年中考试卷, 目的在于了解中考发展变化的趋势、全面把握命题的思想, 明确备考方向。特别是对于中考说明, 要逐句的研读, 新旧对照, 找出变化, 研究变化可能带来的命题方向的调整。
3.夯实基础, 强化落实, 使复习达到固本提效。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这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根本。抓好教学环节落实, 向过程要质量, 向环节要效益。基础知识是考试成功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按照中考试题比例难易结构3:5:2的比例, 基础知识仍是重点。无论是“难题”还是“活题”, 都是基础知识的演绎和迁移, 学科综合试题也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综合。加强基础的巩固和训练对提高学生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基础必须要夯实。在基础知识方面要强化落实和检查。尽量做到落实有措施、检查有手段、复习有效果。
4.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抓住提高复习效果关键。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是提升复习效果、提高成绩的关键。学生能力是多方面的, 总结中考的历史经验, 学生表现得比较薄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阅读、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选择、归纳、概括有效知识的能力及答题技巧。其中, 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要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材料, 如何把握设问, 提高学生快速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近几年试卷阅读量不断增加, 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能够迅速、准确的把握住材料和设问中的有效信息, 将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河北省中考 篇7
一、2013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一) 试卷结构安排合理, 重点突出, 稳中有变
2013年河北省物理试题与往年的试题相比, 题型、题量相对稳定, 全卷满分120分, 试卷的难度系数约为0.54, 物理 (含综合) 部分试题难度系数约为0.52。这样的难度结构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要求, 有较好的区分度, 对初中物理教学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下表是2013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卷物理部分各题的难度分析。
(二) 试题覆盖面广, 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2013年中考物理试题覆盖面广, 考查的知识内容达到了初中物理知识的85%以上。物理试题以考查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为主, 既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许多试题是以教材中的例题、图片、实验等为素材, 从物理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的角度, 进行综合拓展、迁移改编的。例如, 14题、15题、16题、20题、24题、32题等题目的情景均源于教材中的实验、图片、小资料等, 学生容易上手, 能够提高考生解题的自信心。例如32题取材于教材中的四个探究实验图片, 图文并茂, 大大提高了题目的可读性。这种以填空形式出现的实验题型, 再现了教材中的实验过程和重点知识内容, 很巧妙的对抽象、推理、概括、分析、归纳等基本的逻辑思维、科学方法进行考查。
(三) 突出实际应用, 体现学科特点
物理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联系实际非常密切的学科, 生活中无处不应用物理知识。2013年中考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这个特点, 许多试题都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为素材命题, 贴近生活实际。例如, 23题以三峡大坝为素材, 综合考查了发电机、连通器的原理, 以及机械能及转化问题等。14题以生活中的古画、鱼缸、重垂线和弹簧为载体考查物理知识;16题通过铅笔的直径、夏天的水温、日出至日落的时间、罐装饮料的质量等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观察能力;20题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考查简单机械的知识。这些试题, 都与学生生活贴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促使学生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现象, 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 重视物理知识间的综合, 加强能力考查
2013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加强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同一个物理过程从不同思维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 结合多个物理知识点的综合分析, 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综合性, 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例如, 第25题结合电热水器考查了电能表的读数、电能、热量的计算以及液体沸点受气压的影响等知识, 有较好的综合性。
二、典型试题评析
【例1】试卷24题.图1甲所示, 从游泳池里出来的小明感觉比下水前冷, 是由于____。他向下看, 感到池水的深度比实际的要____。请你在图1乙中大致画出小明在岸上B点观察池底A点的光路图。
答案: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吸热浅如图2
解析:本题取材课本图片, 利用简单直观的问题情景, 以人从游泳池里出来感觉冷这一事实, 创设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物理问题, 重点考查了物态变化时吸放热的规律、光学中的折射现象, 以及作折射光路图这一基本技能, 抽样难度为0.49。源于教材挖掘教材, 不拘泥于教材是此类习题的特点。
【例2】试卷21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 一定会产生摩擦力
B.静止在斜坡上的汽车如果受到的力全部消失, 汽车仍保持静止
C.行驶中的公交车刹车时, 站立的乘客身体会前倾, 是由于人受到惯性的作用
D.马拉车向前运动时, 车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马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看似简单, 内涵丰富, 抽样难度为0.24。对于A选项,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相互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对于B选项,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在外力消失的一瞬间, 原来运动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爆出静止状态;对于C选项, 正在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 由于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因此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中的乘客也具有惯性, 但惯性不是力, 不能说人受到惯性作用;对于D选项, 要分析清楚车和马所受摩擦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以及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例3】试卷37题.如图3所示, 重为1140N的物体, 它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5×103cm2。工人师傅用600N的力匀速提升物体, 物体的速度为0.2m/s。 (不计摩擦及绳重)
求: (1) 工人师傅拉绳的功率;
(2)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 体重为450N的小明用此滑轮组提升物体, 但物体没有被拉动, 物体对地面的最小压强为多大?
答案: (1) 拉力
(2)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 由于忽略摩擦及绳重, 2F=G+G动
动滑轮重:G动=2F-G=2×600N-1140N=60N
绳端最大拉力等于人体重力, 则物体对滑轮组的拉力:F拉=2G人-G动
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拉力:F拉′=G-F支
物体受到的支持力:F支=G+G动-2G人=1140N+60N-2×450N=300N
物体对地面的最小压强:
解析:本题以滑轮组为题材, 考查了受力分析、滑轮组的使用特点、压强、功率、机械效率等知识, 抽样难度为0.20。许多知识在课程标准中要求是理解层次, 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本题 (1) (2) 问比较容易。第 (3) 问求物体对地面的最小压强的问题, 解题的关键是清楚同一滑轮组在不计摩擦及绳重的条件下最大绳端拉力就是人的体重。前后以动滑轮、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两次受力, 求得物体的最小压强。此类问题既强化重点, 又突破常规, 不落俗套。
(1) 小灯泡发光时, 将电能转化为能_____和光能。
(2) 探究L1的亮度时, 只闭合S、S1, 发现电压表有示数, 电流表无示数, 则电路故障可能是:_____
排除故障后, 继续实验, 收集的数据及现象如表一。
(3) 探究L2的亮度时, 只闭合S、S2, 进行实验, 收集的数据及现象如表二。
(4) 分析两表可知, 同一规格的小灯泡发光亮度与_____有关, 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发光亮度还应与_____的转化效率有关。
【拓展】完成探究后, 小明用电源、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各 1 个, 2 个开关及若干条导线, 对额定电流为0.1A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进行了测定。请在虚线框内画出他设计的电路图, 并写出实验步骤及测定额定功率的表达式。
实验步骤 :
表达式:P额= _____。
答案: (1) 内 (2) 灯泡处断路
(4) 实际功率电能转化为光能
【拓展】如图5所示
①只闭合S1, 移动变阻器滑片, 使电流表示数为0.1A;
②断开S1, 闭合S2, 滑片不动, 调节电阻箱, 当电流表示数为0.1A时, 读出电阻箱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0.1A) 2R
解析:电学实验题是每年中考的重点内容, 本题抽样难度系数为0.29。本题利用测定电功率来探究小灯泡的发光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角度新颖。学生一般理解实际功率大, 灯就越亮, 但不同灯泡相比, 会发现“异常”, 从而需要学生灵活分析题中所给的表格数据信息, 对比分析能量的转化, 从消耗电能向光能的转化效率方面考虑, 从而探究出影响发光亮度的另外因素。第 (4) 问只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需要采用等效替代的特殊方法。设计思路是重点, 画实验电路图是关键。本题是对学生实验技能、探究能力和基本规律的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
【例5】试卷38题.如图6所示, L上标有“6V3W”字样, 电流表量程为0~0.6A, 电压表量程为0~15V, 变阻器R的最大电阻为100Ω。只闭合S1, 滑片置于a点时, 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a, 电流表示数为Ia。只闭合S2, 移动滑片, 变阻器两端电压与其连入电路的电阻关系如图7所示;当滑片置于b点时, 电压表示数Ub=8V, 电流表示数为Ib。已知Ra∶R0=12∶5, Ia∶Ib=3∶5。 (灯丝电阻不随温度变化)
求: (1) 小灯泡的电阻;
(2) 定值电阻R0和电源电压;
(3) 在电表的示数不超过量程, 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超过额定值的情况下, 只闭合S1时, 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最小电阻为多少?只闭合S2时, 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为多少?
答案: (1) 因为I=U /R, P=UI, 则小灯泡的电阻:
(2) 只闭合S2, R与R0串联, 滑片P置于b点时, Ub=8V, 由图可知电阻Rb=16Ω, 则电流Ib=Ub /Rb =8V /16Ω=0.5A
电源电压:U=Ib (Rb+R0) =0.5A× (16Ω+R0) ①
只闭合S1, R与L串联, 当滑片P置于a点, 由于Ia∶Ib= 3∶5, 则Ia= 0.3A
电源电压:U=Ia (Ra+RL) =0.3A× (Ra+12Ω) ②
已知Ra∶R0=12∶5, 再由①②式, 可得:R0=20Ω, U=18V
(3) 只闭合S1, 电流表的量程大于灯的额定电流, 则电路中最大电流等于灯的额定电流0.5A。
得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小电阻R最小=24Ω。
只闭合S2, 变阻器两端电压为15V时, 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
由于R0/ R最大 = (U-U最大) /U最大 , 则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电阻R最大=100Ω。
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
解析:本题抽样难度为0.20。试题以电路图为背景立意, 条件清晰, 在分别闭合S1和S2两次情况下, 结合变阻器的U-R变化图线, 重点考查了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以及灵活运用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和变阻器变化的最值问题, 使得题目简单中有深度, 思路、过程比较复杂, 需要列方程组才能得解。
试题第 (1) 问求灯泡电阻, 考查基本问题, 但有公式变形, 涉及的是重要知识;第 (2) 问由图象提炼信息, 结合题中的两个比值, 建立方程组, 从而求得结果。图象形象直观, 隐含着重要的已知条件, 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之一。读懂图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第 (3) 问由串联电路等电流、分压的特点, 分析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最小、最大电阻, 从而求得电路的最小功率。整个题目分析过程比较复杂, 问题有递进的逻辑关系, 既要挖掘图像的隐含条件, 又结合串联电路等流分压的特点, 通过综合分析两次电路的关系, 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结合2011、2012年的压轴题, 可以看出此类题目难在难以深入地探究题设条件与问题求解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尽力挖掘隐含条件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方能最终解决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是分析清楚电路变化前后的电路的连接情况, 根据已知条件分别列出方程, 寻找两种状态之间的联系,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再利用我们熟知的解决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几点复习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间, 需要着力落实的是:坚持以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基本思想为核心, 以贴近学生学情的分层训练为主线, 以检测和矫正为保证。具体地说, 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重视对《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研究
《课标》和《考试说明》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 是中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2014年是实施新版课标的第一年, 考试说明也做了新的修改, 我们在复习中要再次研读课标, 特别是新课标变化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 认真挖掘蕴含在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
在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同时, 还要仔细研究不同版本的教科书, 因为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 是体现《课标》要求的最好资料, 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历年的中考试题中, 很多试题的背景素材都直接取材于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或由它们直接改编而成的题目。复习中, 要特别关注教材中的各类实验、插图以及与生活生产实际、科技发展相联系的实例。
(三) 加强检测, 注重检查知识漏洞和督促效果
复习过程中的考试是检测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办法, 是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一种检测督促和扫描漏洞。高效地补上漏洞的方法, 一是有的放矢的精讲;二是精心设计平行校正试题, 保证足够的训练效度;做到训练要有针对性。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归纳整理, 从认知结构上把错误纠正过来。
在复习中, 要重视加大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检测力度。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在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究, 特别注重在新的物理问题情景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四) 做好规范化训练, 加强对考生解题技巧和答题能 力的培养
加强对考生解题技巧和答题能力的培养, 讲清解题思路及答题要求。
(1) 读题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 读题不能匆匆而过, 应该字字落实, 注意不能多字、漏字;要注意试题中的细节, 找出关键词, 明确已知条件和需求的问题。
(2) 答题时书面语言要规范、通顺, 不写错别字。
(3) 要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准确审题是前提;凸显中心词是关键;观点结合材料是基本;答题规范是保障。
(4) 提醒学生答题既要全面, 又要条理清晰, 答出关键词。一定要把主干知识表达清楚, 而且要写在答案之首。
摘要:2013年河北省物理学科中考命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河北省2013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 以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 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集成的考查, 加强了对安全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试卷结构合理, 重点突出, 稳中有变。试题注重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重视科学探究, 注意学习渗透, 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初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和2014年中考备考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河北省中考 篇8
1. 试题结构。
2008年物理试题与2007年试题相比, 题型、题量及试卷结构相对稳定, 稳中求变求新。2008年试题继续推进2007年对作图题呈现形式的调整, 在填空与简答题、实验探究题中体现作图题的内容;填空及简答题中设置阅读材料题,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理科综合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单选题, 卷Ⅱ为非选择题。全卷包含物理试题、化学试题、综合试题 (综合试题包含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 , 题型有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应用题四个题型。试题主要按题型兼顾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 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题目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题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物理、化学及综合试题在理科综合试卷中的分布具体情况见下表:
其中物理试题 (含综合试题) 中各知识块题号和分值统计如下表:
由表可知, 考查的内容主次分明, 重点主要是力学和电学两部分, 其中力学占39%, 电学约占35%。
2. 试题特点。
试题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入手, 重视对基本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注重了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考查学生对三维目标的落实状况;既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 又杜绝出现只需死记硬背就可得分的试题内容, 从而体现了考试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试题没有偏题、怪题, 整卷试题基础性较强, 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1) 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题体现基础性, 注重立足课标、依据教材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难度要求有所降低, 但知识面拓宽了, 其要求更加强调基础性和广泛性。所以2008年物理试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 注重对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素质的考查。
(2) 重视情景, 体现能力。
2008年物理试题强调将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景下考查, 强调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摒弃死记硬背基本概念、原理、现象和结论, 减少单调繁杂的公式推演。如第21题以体育竞赛为背景, 第24题以生活中常见的插座为背景, 26题以“过山车”为背景, 试题命题者充分考虑到物理学科的特点, 更注重紧密联系生活, 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相结合, 突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这符合当今物理教学的方向,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第40题以改造电热毯为背景,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并善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些试题都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 注重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题注重让学生充分展示实验与探究的过程, 考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作出决定时能否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是否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考查范围来看, 既注重教材中的学生实验, 如35题“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又兼顾演示实验, 如19题“电磁的一些典型实验”;从能力要求上看, 考查学生观察现象、分析过程、总结规律的能力, 如14题根据实验现象简单分析得出结论;26题“眼镜”考查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以及科学的实验方法;从试题命制上, 突出了开放性和探究性实验的考查。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物理课程标准中, 把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并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试题33、34、35题分别涉及到科学探究中的评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23题为开放性题, 答案不唯一, 为学生答题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4) 试题体现三维目标。
试题从题型和内容上都体现三维目标要求。第20、21、24、26等题通过设计一些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情景题来考查“知识与技能”;第33、34等题通过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题来考查“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对热点与焦点的关注程度, 从而实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例如21题的体育竞赛、30题的奥运建筑等。
二、答卷情况分析
通过阅卷及抽样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学习和答卷存在着以下问题:
1. 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例如第22题:图1所示电路, 电源电压不变, 灯泡L标有“6V 3W”字样。当S闭合, S1、S2断开, 滑片P从b端滑到中点时,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1A, 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保持滑片P的位置不变, 闭合S1、S2, 电流表的示数又变化了2A。则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R0的阻值分别为
A.8V 16ΩB.8V 4Ω
C.10V 16ΩD.10V 8Ω
抽样分析, 正确做答的学生仅占26.57%, 错选C的学生竟占33.66%。通过调查发现, 一大部分学生看到此题感觉很茫然, 不知如何入手考虑。这就在于平时学习电学时没有对解决电学问题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路, 不知道先要画出不同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并标明条件, 再运用数学知识作答。而错选C的同学是没有认识到开关改变电路结构后通过变阻器的电流大小就跟着发生了改变, 依然代入前一个状态下求出的电流求解造成错误。建议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通过习题练习使得学生掌握分析电学问题的思路, 以及认清电路结构变化后物理量大小变与不变的问题, 决不能就题论题。
2. 学生答题较随意, 不规范不准确。
例如第32题:如图2是人们用木棒撬石块的示意图。撬石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B点为支点, 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1向下撬;第二种是以A点为支点, 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2向上撬。 (木棒自重不计)
(1) 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
(2) 若石块压在棒上的D点正好是AB的中点,
你认为第____种方法更省力一些,
理由是____。
本题实测难度为0.52, 通过率较低。阅卷时发现, 学生此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表达不规范。第一问画力臂, 有的同学只沿BC描了一段线, 并不标明哪段是力臂;第二问叙述理由时只说是“力臂大了”或“力臂小了”, 并不说明是哪个力臂相对大了或小了;更谈不上运用控制变量法说出阻力与阻力臂乘积不变这一点了。所以建议老师要注意抓学生落实, 特别是作图的规范和语言表达的规范。
3. 审题能力较弱, 不能抓住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 甚至搞混研究对象。
例如第40题:某电热毯只有一个档位, 使用不方便。小明想用一电阻丝作发热体与其串联, 将它改造成有两个档位的电热毯。已知原电热毯的额定电压为220V, 为了测定它的额定功率, 小明把它与一个标有“220V 25W”灯泡串联在家庭电路中 (如图3所示) , 电压表的示数为176V。 (电源电压恒为220V, 不考虑温度对电阻阻值的影响) 求: (1) 原电热毯的额定功率多大? (2) 为了使改造后的电热毯 (如图4所示) 在低温档位时的总发热功率为原电热毯额定功率的五分之三, 小明需一个阻值多大的电阻丝? (保留一位小数) (3) 改造后的电热毯, 在低温档位时工作10min, R0消耗多少电能?
本题实测难度为0.18.阅卷时发现很多同学错误的原因在于第二问中要求“改造后的电热毯在低温档位时的总发热功率为原电热毯额定功率的五分之三”, 很多同学当成改造后R0的发热功率为原来的五分之三, 造成失分。建议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能一味埋怨学生不仔细审题, 而要引领学生一同审题, 并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仔细审题。
4.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节, 不能把二者联系起来。
例如第24题:小明家买了一台“220V 1500W”的热水器, 由于安装的位置离固定插座太远, 便到商店买了标有“220V 6A”字样的插座、标有“220V 10A”字样的插头以及导线, 组装了一个多孔的移动插座 (如图5所示) 。请问: (1) 这台热水器与其它家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是____。 (2) 从安全用电的角度指出这个移动插座存在问题的两个地方并说明原因:
(1) ____;
(2) ____。
本题实测难度为0.49, 通过率较低。教师在课堂上讲题时总要说“不能超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或额定电流”, 但是这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有时却被我们所忽略了, 造成学生知识与应用脱节, 插座更是拿来就用, 根本不考虑它的铭牌以及匹配不匹配的问题。安全用电部分我们也常说“要有接地保护”, 但是用插座来接用电器时有没有接地保护的作用却都没有考虑到。所以我们却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讲题, 题目也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的背景, 要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建议
1. 加强物理知识的灵活应用, 强调物理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脱离实际,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用具也不甚了解, 例如24题“移动插座”等。这就需要学生平时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用心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事物, 教师授课时也要尽可能地利用实物或教具来让学生体验,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物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也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2. 加强实验教学, 强调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归纳得来的。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应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熟练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重视设计的原理、方法、器材选择、步骤制定、数据分析、方案评价等每一个实验的环节, 关注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方案、设计的科学性。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对中考总复习的研究, 强调提高复习实效。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要巩固知识, 弥补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重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时要有目标, 忌讳漫无目的随意加深难度;复习时要有新意, 忌讳机械重复;复习时要有深度, 忌讳在原有基础上原地打转, 应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综合能力。复习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主动复习, 主动订正、归纳, 而不是被动地跟老师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复习主动性,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忌讳复习课上枯燥的、重复性的习题练习, 尤其是偏题、怪题, 甚至是有科学性错误、模糊不清的问题, 这类习题最容易抹杀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陷入茫然的状态。
4. 加强反馈, 强调落实。
除物理知识不清楚丢分外, 还有很多非知识性的失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问题情景不理解; (2) 审题错误; (3) 表达不规范; (4) 无谓的计算失误。避免以上错误的出现, 就需要学生去落实, 老师要把握好从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 及时调整。有些学生眼高手低, 认为自己听懂了就学得不错了, 其实听懂和自己正确地输出还有不小的差距, 通过落实能发现自己真正的水平和问题。老师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 弥补学生的漏洞, 特别要加强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 比如作图要规范, 计算题步骤要规范等等。
河北省中考 篇9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 紧扣《课程标准》, 体现三维目标, 实现教育导向作用
试题的编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主题内容都有试题涉及;物理部分大致考查到了60多个知识内容, 其中包含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各部分的知识。其中, 力学部分26.5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44%。电学部分21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35%。光学部分5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8.3%。热学部分4.5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7.5%。声学部分3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5%。17道试题涉及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考查的重点放在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
同时, 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的基础知识, 重视以教材中的内容为素材进行命题, 充分体现了教材的重要地位, 如:23题、25题、32题、33题、34题。这样有利于引导教师回归教材, 跳出题海, 引导教师的日常教学有方向、有目标, 有明确的评价依据, 也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试题从题型和内容上都体现了三维目标要求。第16、17、18、19、20等题透过联系社会、生活和实验的情景来考查“知识与技能”;第23、25、32、33、34等小题通过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题来考查“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对热点与焦点的关注程度, 从而实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例如27小题“请同学对发展核电简述自己的观点”。
(二) 突出实际应用, 体现学科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中应倡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来做一些小实验, 试题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如32题, 利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 第38题, 揉入了自制变阻器, 以自制调光电路为背景。这样的试题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对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物理学科是基础学科, 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应用到物理知识, 试题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这个特点, 许多试题都是以生产、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为素材命题, 贴近生活实际。如:写有校训的石头、超市的小车等。可见试题的设计强调了物理和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的密切关系, 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 注重基础, 兼顾选拔功能
从抽样试卷的分析来看, 整体难度比2010年有所降低, 试题的设计起点较低, 坡度缓, 入手容易, 各种背景信息材料学生相对熟悉, 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约占总分的70%左右;同时, 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既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整合关注, 又强调了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综合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试题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同时强化了通过图片、图表、实验数据等对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
总之, 试题有合理的区分度, 既注重基础又考查了能力, 这样既确保了中等生展示学习成效, 又为优等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机遇, 符合考试说明对升学选拔的考试要求。
二、典型试题分析
【例1】 (2011年第16题) 超市的购物小车被推开后, 向前运动, 最终停下来。在这一过程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小车的推力越来越小
B.离开人手后的小车不受力的作用
C.刚离开手的小车相对于货架是运动的
D.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评析】本题以学生熟悉的题材为背景, 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题目背景简单, 但综合性强, 考查的内容涉及运动的相对性、平衡力、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等。题目简单, 属于容易题。
【答案】C
【例2】 (2011年第25题)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甲、乙两瓶中装有质量与初温相同的煤油, 甲瓶中铜丝的电阻比乙瓶中镍铬合金丝的小。 (1)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小明选用煤油而不用水做实验, 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 (2) 实验中, 乙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快, 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 若乙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变化了10℃, 镍铬合金丝消耗了3.5×10-3kW·h的电能, 烧瓶中煤油的质量是________kg。[已知c煤油=2.1×103J/ (kg·℃) , 不计热损失]
【评析】本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实验, 整合巧妙、综合性强。本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这两种科学方法。第一小问主要考查了对比热容概念的认识;第二小问考查了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以及语言叙述的能力;第三小问把热量与消耗的电能结合起来, 属于综合性的计算。本题从实验器材的选择, 到由现象归纳结论, 再到定量的计算, 反映了物理知识的前后联系。
【答案】 (1) 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 (2) 在电流及通电时间相同时, 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热量越多; (3) 0.6
【例3】 (2011年第32题) 身边处处有物理。参照事例将表格补充完整。
【评析】这道试题将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实验题考查的重点。注重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的考查,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尤其是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体现的较为明显, 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本题在解答时, 不少学生清楚此题的含义, 但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从中考阅卷中得到的信息, 这是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在此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发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略
【例4】 (2011年第37题) 一块写有校训的花岗岩石料质量为31.8t、密度为2.65×103kg/m3, 立在用砖砌成的长4m、宽2m、高0.5m的水平基座上 (如图所示) , 石料与基座的接触面积为2.12m2。已知砖的密度为2.05×103kg/m3, 基座砖缝中水泥砂浆的密度与砖的密度相同。 (g取10N/kg) 求: (1) 花岗岩石料的体积; (2) 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3) 石料对基座与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评析】本题背景是学生都很熟悉的, 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本题涉及质量和密度、压力和压强的相关知识, 综合性强;比例和方程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数学方法, 同时也是难点, 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年我省中考力学计算题往往是围绕着机械效率来出题, 今年的重点放在了压强的计算,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答案】: (1) 花岗岩石料的体积:V石=m石/ρ石=31.8×103kg2.65×103kg/m3=12m3
(2) 由于石料放在水平基座上, 石料对基座的压力大小等于石料受到的重力大小,
即:F石=G石=m石g=31.8×103kg×10N/kg=3.18×105N
则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3) 基座受到的重力大小:
基座对地面的压强:
石料对基座和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石:p基=3:1
三、2012年复习建议
(一) 明确要求, 立足教材
《课程标准》既是教学的依据, 也是进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师应认真学习《标准》, 把握住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复习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概念、规律外, 还要让他们知道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发现过程;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 注意教材每幅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 避免靠简单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物理。
(二) 密切联系实际, 注重知识的应用
物理中考命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突出生活、实践和应用, 努力引导物理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知识的应用。在复习中教师要联系科学、生产、生活实际, 创设好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独立思维;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 勤于思考, 勇于探究, 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课改要求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在复习实验时, 学生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 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即对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都要关注, 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四) 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河北省中考 篇10
关键词:中考试题;学生;高效课堂;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44-03
题海无边,教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内容中选准切入点,使复习的重点突出、节奏合理、效果理想?学生已完成新知学习,做题无数、似会非会、身心疲惫,如何催生复习热情、明确复习方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调整复习策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中考成绩,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我们只有多研究河北中考化学试题、多研究学生,打造高效课堂,才能给复习以正能量。
一、研究河北中考化学试题
近几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表现在仍是以“知识、能力、思想和方法”交融为主旋律,但年年都有新思路。既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需要再学习、再研究,真正成为指导复习的明白人。
(一)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河北版的《化学课程标准》,是河北中考化学命题的直接依据,每年都有所调整,研究《考试说明》首先要弄清《考试说明》的变化,对新增、删除和改动的内容要了如指掌,据此确定复习范围;其次吃透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拔高了教学要求,但在中考复习时,一定要将有关内容及要求回归课程标准,引领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用在对“双基”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上,用在对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感悟上。
(二)潜心研究河北中考试题
河北中考化学试题是《考试说明》的细化,也是检验我们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最终裁判。通过对中考试题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要求。
一是研究分值比例。这一比例与《考试说明》中的规定是相似的,据此可以确定复习过程中对每个知识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分清主次轻重。
二是研究重点和热点。比较近五年来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重点和热点是年年考查且常考常新。对于这些重点和热点应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实现重点的突破和热点的攻克。
三是研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中考复习的目标是引领学生将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点按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对热点深入研究,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指导的实验、设计的作业、进行的检测应当与河北中考对路,并切合学生实际,难度适宜,旨在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学生
中考化学复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研究力度。面对新问题、新情境,大量的训练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多研究学生、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做复习的主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一)研究化学思维
首先,培养化学思维应当从学会质疑探究开始,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化学思维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能收到化难为易、化疑为无的效果。根据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可开设一些专题讨论,如“如何解答开放性试题”、“近五年实验探究题的思维解剖”等等。
再次,培养化学思维在拓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师可通过部分典型习题的评析,引领学生暴露自己思维的全过程,以总结和反思其合理性、严谨性、准确性,以及所蕴涵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研究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勤于积累、善于梳理、及时总结。化学概念、原理较多,可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全面理解概念,在变化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原理,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反复思考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书写认真、工整、规范。包括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序流畅,化学用语及元素符号规范无误。(3)认真审题、快捷解题、解答反思。
2.学法指导落实到每一节课,指导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联系、学会选择、学会综合、学会变化、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学会自评,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能力。
(三)研究学生心理
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升学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只有懂得研究和疏导学生心理,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达到迎考练兵的目的。
1.营造一个和谐的复习气氛,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
2.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多关爱,热情鼓励,帮助学生消除顾虑,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复习迎考,以自然的心态进入考试角色。
3.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到准确把握复习的难度,酌情降低考试难度,适当降低复习的综合性,以增强学生复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4.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反驳、补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成为复习的“主角”。
三、打造高效课堂
中考复习,不但要落实知识点,还要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通过回忆、思考、阅读、讨论、回答、板演、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不断练就出来的,绝非教师讲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中考复习的课堂要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精选习题,精讲例题,且要注重实效。
(一)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是复习备课的重头戏,多积累河北各地中考模拟试题,还有各省市中考试题(往往难度偏大),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和改编。
一轮复习多结合化学核心知识和学生前段学习中的典型错题,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二轮复习多关注近五年河北中考出现过的。不管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最好是一些思维价值高或者涵盖所学知识点的中档题,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战意义,实现中考复习中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可选用一些近五年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作例题;另一方面,还要紧扣考试说明,以教材为素材编制题目或加工改造、翻新旧题,借以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例如,针对第九单元的选题一是挑选2010年至2014年的中考有关题对学生的相关知识作一检测;二是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回归课本,以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为模型自编一系列例题进行教学;三是结合教材中例题、习题和中考将部分试题设置学习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尝试、探索、猜想,寻求变化问题的某些规律来达到解题的目的。这样选题和操作对考查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精讲例题
中考复习中的例题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形成网络,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削枝强干,删减、弱化课时教学“无关”内容,实现解题方法和化学学科思想的强化教学,让例题教学在“核心主线”上前行。
精讲就是讲重点、难点和疑点。切实抓好学生的信息反馈,把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难点、疑点以及薄弱环节讲精、讲透,切忌面面俱到。根据目标和学生完成情况,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指点迷津。点拨知识的关键点、迷误点、窍门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有序回顾和有效重组,还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和价值的充分展示。
精讲要讲活,善于转变思维角度,通过变换题目类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互换等)、变换题目条件、改变题目叙述方式等手段来活化思维,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引导学生多思,排除思维障碍。精讲也可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说,一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享受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愉悦,二是把错误的解答过程展示出来,把整个思维过程暴露给其他学生,以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注重实效
例题教学可与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交叉进行,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例题。在例题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思路的拓展,加强“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意识的培养,并在例题的后面一对一地复制适当的习题进行训练。
河北省中考 篇11
日前, 河北省教育厅下发2010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要求除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国家政策规定对品学特别优秀学生、烈士子女等优抚对象以及华人华侨、港澳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实行加分或降分录取之外, 不准把普通高中招生与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各种经济因素挂钩, 也不得将任何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加分因素。
今年河北省“两会”期间, 曾有政协委员指出, 一个中学中考600分以上考生295人, 其中加分生达121人, 比例之大令人匪夷所思。中考加分水分过大有失公允, 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考加分政策管理不善, 造假现象严重。这让学生在人生之初就感到不公平, 对其成长极为不利,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河北省中考】推荐阅读:
河北省中考英语11-18
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09-04
河北语文中考10-14
关于河北省中考填报志愿的时间安排06-04
河北省中考文综模拟题12-18
河北中考物理分析07-13
河北中考语文范文07-28
河北中考英语作文12-05
河北省中考要求的34首古诗词09-27
2022河北中考满分作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