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2024-07-08

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精选12篇)

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篇1

一、企业供应链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独特性

各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企业供应链的主要风险,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虽然存在合作关系,但也都以各自的利益为主,所以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影响监督效力,也会引起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间既然存在合作关系,那就意味着彼此之间有一部分信息是公开的,这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所以,企业间的这种相互合作又相互博弈的关系所带来的风险具有独特性。

(二)传递性

在一个供应链中含有多个企业,它们涵盖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这就意味着风险因素会在供应链中传递,也就是说在一个环节出现了潜在的风险,那么势必将影响其他的环节,使风险传递并扩大,使整个企业供应链面临更大的问题及风险。

(三)“牛鞭效应”性

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会引起一些企业对供需信息的误读及曲解,并且这种误读及曲解会从供应链的下级向上级传递和放大,这就是所谓的“牛鞭效应”。尤其是对于供应链庞大的企业,面临这种风险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不良影响也越大。

二、企业供应链风险存在的主要表现

(一)供应链结构风险

1. 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

在供应链建立初期,各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经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其中的某一个企业有所懈怠或者违背规定就会被淘汰出局,那么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就会面临信息被泄露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有一部分信息是被共享的,当供应链中的一个企业被淘汰时就有可能泄露其他公司的信息,给其他公司带来损失。供应链解体的风险会从链条成立一直持续到链条的崩塌,供应链所能持续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供应链的效益、产品利润、企业间的目标是否一致、信任度、彼此依存的程度及利润分配模式等因素。

2. 供应链松散性带来的风险。

国内的企业供应链大多疏于规范化的管理,在建立之初就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有些企业甚至只注重性价比而忽略供应商的资质、规模、抵抗风险的能力及产品质量,在供应链建成后又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及管理章程,所以较易出现风险。此外,供应链的动态性还可能使风险管理不能持续进行,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供应链的长久发展。

(二)供应链内部环境风险

1. 企业文化多样性引发的风险。

由于企业文化的多样性,可能导致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由于供应链是从整体最优化设计业务活动及作业流程的,这就使不同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企业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差异的协调成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解决不好企业文化差异必然对供应链效率、效益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

2. 对合作伙伴过度依赖引发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材料供应方会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不断打击竞争对手,也会使用各种手段促使企业减少供应商数量,结果是企业的供应越来越集中,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此时就会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较为严重,可能导致崩溃。

3. 优化供应链业务流程引发的风险。

不断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是企业供应链的优势,要优化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改变人员结构、改变组织机构,这将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形成很大的阻力,因此能否切实落实优化的业务流程是供应链效率和效益的保障。

4. 企业应用供应链发展不平衡引发的风险。

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存在很多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企业规模等诸多因素,导致供应链本身发展并不平衡。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风险控制的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这会为供应链合作带来风险。

5. 供应链自身管理引发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的松散性,可以设置供应链协调机构来制定供应链的目标。但是,这种协调机构并不是一个上级管理机构,它对各企业并没有直接管理权,因此协调方案是否得到落实,执行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企业自身。这就使供应链管理过程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6. 人力资源引发的风险。

一个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人才战略。企业要有能够吸引人才的薪酬水平、激励人才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招聘到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于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者来说要管理好关键位置上的员工,使他们能够真心为公司效力,避免因某个关键岗位的员工工作不认真而毁掉整个供应链。

(三)供应链外部环境风险

供应链的外部环境风险可以被分为自然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以及经济环境风险等。这些风险因素都令供应链面临着风险,影响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市场发生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时会对供应链产生较大的影响。当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出现问题时,会使供应链发生中断,从而影响供应链的完整性。

三、防范企业供应链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供应链风险控制体系

针对目前企业供应链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企业应该建立供应链风险控制体系,该体系可以对企业的供应链风险进行准确的确认、评估和管理。

风险分析系统应该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指导思想、风险分析与管理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目标、风险分析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和风险分析与管理解决方案几个基本要素,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供应链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如下:首先制定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下建立供应链风险控制目标、理论方法和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整体环境。

(二)明确供应链风险控制范围

目前,企业供应链风险的控制范围还很不明确,因此企业应该把供应链的风险进行系统分类,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到供应链风险容忍度边界。笔者主要借助风险坐标图分析法来对供应链风险控制范围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

从图1可知,供应链风险控制坐标图共分为四个区域,第(3)区域属于低风险区域,在该区域,企业主要是对供应链的风险监控,不必采取控制措施;第(1)区域和第(4)区域属于中风险区域,在该区域,企业应该采取简易措施对风险加以防范,防止风险的蔓延;第(2)区域属于高风险区域,在该区域,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控制风险,可以采用组合、转嫁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三)制定风险控制标准

主要针对第(2)区域高风险区域制定的风险控制标准。针对这样的高风险领域,企业应该要建立企业行为限制标准,这一限制标准也为最低限度,即使员工在规定的范围内发挥创造力,寻找创造价值的新途径。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些限制标准,直接对控制的对象进行实时控制。

(四)规范风险控制行为

一是注重行为人的因素和可靠度。要不断提高行为人的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风险预警及控制能力;二是优化选择合作伙伴,不断增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不要过分依赖伙伴企业。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委托—代理 道德风险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通过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实现价值增值,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道德风险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它是指“经济代理人在对他们行为的后果不必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下,因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产生道德风险的行为被称为“败德”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后,各成员企业从本企业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私有信息而采取一些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或者其它成员利益的行为,由此严重损害了供应链上其他成员的利益,影响了供应链管理关于整个供应链系统最优的目标实现,导致供应链管理的低效率,严重时会使整个供应链断裂、解体。因此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三种表现: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行为本身。由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从而不能对其行为进行监督,代理人便可以利用这一隐藏行为,欺骗委托人,从中得益,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尽管委托人与代理人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但是由于一些信息属于本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领导人有可能担心信息泄露而带来经营风险,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或者基于其他的利益因素的考虑,例如如果不报告自己的真实类型或谎报信息数据也能获得满意的信息租金,那么出于获利动机就会采取“败德”行为,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要当事人双方在拥有信息上是不对称的,就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所以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实际上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也就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在签订合同时,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相互对称的(至少双方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对方了解的信息)。然而,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的某些私有信息,特别是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方面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可能会利用其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供应链系统中不完全信息现象普遍存在。某些节点企业也不具有使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的信息和动机,从而做出使本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决策,影响了整条供应链系统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由于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这种道德风险很难被发现,有时即使发现了也会因为契约的不完全和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而使“败德”企业免受处罚。如签订合约后,因委托企业无法观察到代理企业的某些行为,或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代理企业所拥有,代理企业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委托企业的利益,最终必然会降低整条供应链的服务水平。

(二)成员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利己行为

由于各成员企业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利益实体,都以自己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企业的投资者负责。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企业的行为就可能会损害其它企业的利益。因此,企业之间供应链的构建过程及供应链运作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会做出极端利己行为,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使供应链面临新的风险,并且这些风险不是各成员企业建立供应链本身带来的,而是成员企业主、客观行为作用的结果,是在建立供应链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风险。

供应链由许多单元组成,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客户。这些单元为了共同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而合作或结成战略联盟,它强调的是整条链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说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是相互依存的,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们通过对链上各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效益,从而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然而,有些节点企业为了利益,将成本降低或利润增加建立在损害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利益基础之上。比如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惜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这些都是产生道德风险问题的原因。而这些行为会导致产品质量达不到合约中所预先要求的,必将严重影响整体供应链的信誉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避险行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复杂并且供应链终端用户的需求偏好灵活,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些不确定因素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因此,委托人要想在完全意义上监督代理人是很困难和不现实的,即使有的行为对监督者而言是可观察的,但未必是可控制的。这样就形成道德风险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越发复杂多变,企业所处的环境也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产生。就供应链而言,其不确定性主要有:上下游节点企业供需衔接的不确定;制造(加工)企业自身的不确定;终端产品需求的不确定;供应链所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所有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都为那些只考虑自身利益的企业采取避险行为,产生道德风险提供了条件。

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已经认识到供应链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但是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的存在,成为供应链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完善企业供应链各方面的管理,加强对道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一)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成员企业“守德”的积极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的组织目标,以谋求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一致。激励机制的核心是设计一套完善的利润分配机制,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利润分配制度将产生道德风险问题的因素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联系起来,即达到特定的供应链目标的绩效标准将会得到相应的利润分配;行为规范规定各成员企业以一定的路径来达到供应链的目标。为了避免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在签订合约时委托人要考虑在合约中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使上下游合作者能分享自己的经营成果,鼓励其自觉采取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行动,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并进而有效的控制道德风险行为的产生。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对成员企业进行激励,是为了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的付出有相应的回报,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整条供应链的再生产中去。对供应链上企业实施约束,则是为了限制其利用所掌握的私有信息做出不利于供应链、不利于其他成员的事,从而损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和其他成员的利益。所以,对供应链上成员企业进行激励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具体说就是,由上下游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要能有效地协调各成员的生产经营,明确各成员的职责范围和应尽的义务,确保各成员能严格按照委托-代理合同办事,从而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使供应链高效运作,给各成员带来最大利润。

(二)建立可靠的信息共享渠道

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整,推行企业的信息化工程,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内部调整的重点是对外联业务的管理和拓展上,使企业在兼顾生产产品、提高效率的同时又能满足对同行关联企业进行交流和业务合作的需要。因此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而应该是一个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相关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和无缝连接的开放信息系统。还应提高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信息不对称是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控制和防范道德风险,就要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可靠的信息共享渠道,通过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供应链上各成员的信息透明度,以减少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现象,动摇道德风险发生的前提条件。

信息共享的形式有三种: 信息传递方式,起源于EDI 的交易方式,将EDI 向供应链的上下游扩展,就可以在供应链中分享信息,例如POS和库存数据等信息;第三方信息共享方式,包括一个第三方的数据库,供应链成员通过其分享信息,例如,电子公告板系统、网上库存查询系统等;信息中心,与第三方信息共享方式相比,信息中心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包括会计、库存平衡、支付、目录管理、信用评定等服务。

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中小航运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

1供应链金融风险概述

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新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给中小航运企业带来很大的融资便利和优势,同时也因为供应链及物流企业的参与,转移和分散银行的部分风险,从而大大提高银行的信贷积极性。然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具体运作中,资金、货物(商品)和单证(仓单)等的流动关系涉及银行、物流企业和客户等多方利益,因而在给各方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信用、市场、运营操作和法律等各种潜在风险[1],而其中信用风险尤为重要。下文以供应链金融信用为重点,分析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是指处于供应链背景下中小航运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包括供应链的风险因素给中小航运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如信息传递、财务状况和市场波动等风险。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可以提升中小航运企业的信用状况,给企业带来融资优势;但另一方面,其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影响因素更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彼此依赖,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正常运行。中小航运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面对危机的自我反应和调节能力较低,因而受供应链的影响就更明显和难以克服。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加强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

2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成因

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成因很多且很复杂,与其相关的因素、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导致并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

2.1供应链宏观层面

供应链给中小航运企业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独家供应商的风险和物流配送、信息传递、财务状况、市场波动及合作伙伴等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对中小航运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状况直接产生影响,进而给中小航运企业带来信用风险。

(1)独家供应商和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一般是独家供应商供货,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风险。一旦供应商供货出现差错(缺货、时间延迟和质量不达标等)必将影响整条供应链,供应链的其他环节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同样,生产过剩和运输过程的不稳定在整条供应链中将会造成物流配送延迟,并由此导致供应链物流中断,影响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2]

(2)信息传递。随着中小航运企业的发展,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信息传递延迟以及信息传递不准确现象都会增加,并使整条供应链陷入困境。例如,牛鞭效应就是因信息传递不准确导致链上各类库存严重积压,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成本增大,运营风险随之增大。[3]

(3)财务状况不稳定。大多数中小航运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的大量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定,将随时给整条供应链以致命打击,随之给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带来风险。

(4)市场波动。影响销售的市场因素很多,一旦出现不可预料的不利因素就可能导致销售量下滑,市场出现逆转。中小航运企业的集中化经营风险可能使整条供应链濒临崩溃。

(5)合作伙伴。供应链各企业之间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以及各个合作环节应该获得的利益,其间的平衡决定着供应链稳定与否。

2.2中小航运企业微观层面

(1)融资信用能力。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程度普遍较低,相当数量的企业或单位信用意识淡薄,不能严格信守合同约定。一部分中小航运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航运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还有一部分中小航运企业由于没有还款能力,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

(2)偿还能力。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或者自身经营不善等原因,中小航运企业偿还能力发生变化,无法在规定的信用期内还款,从而使得信用风险增大,是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3)财务信用。财务信用缺失是中小航运企业信用缺失的突出问题。为了逃税避税,不少中小航运企业都曾提供过虚假的财务报告,制造虚假的财务数据,甚至有些企业通过设立分公司,开设多个不同的账户,以达到其套利的目的。虚假财务信息欺骗了投资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大量资金误投和流失,从而加大中小航运企业的信用风险。[4]

3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流程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进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第1步。风险识别是指通过统一的标准分析确定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行为,目的是预见风险,在业务流程中找出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和产生风险的节点,防患于未然。[5]

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不仅包括对中小航运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考察,还包括对企业所处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供应链竞争力及信息化共享程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和客观地反映供应链各中小航运企业的风险影响因素。

3.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指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来测算及比较所有的授信风险,将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得到由于某些风险因素导致在给定收益情况下损失数额或在给定损失情况下收益数额的行为。[5]

风险管理是通过数量化风险度量逐步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风险的数量化度量,就不可能控制风险或设置限额。近年来,这种数量化度量已得到极大改进。CreditMetrics是由MORGAN与其合作者在已有风险度量制方法基础上创立的一种专门用于对非交易性金融资产,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的价值和风险进行度量的模型。因此,CreditMetrics可用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度量,通过掌握借款企业的相关信息资料(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资料、在下一年度该信用级别水平转换为其他信用级别的概率和违约贷款的收复率等),便可计算出任何一项非交易性贷款、债券的P值和值,从而最终可利用受险价值方法对单笔贷款或贷款组合的受险价值进行度量。

3.3风险控制

根据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分析,中小航运企业仍存在违约的可能性,因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存在潜在损失的风险。结合信用利差期权的相关理论,商业银行可以向投资机构购买欧式利差看涨期权,来转移和对冲中小航运企业潜在的信用风险。银行可以信贷期限作为期权的有效期,在信贷发生日,对中小航运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得出企业的信用等级,以确定其相对于无风险债券(同期限的国库券)的利差,作为参照利差。在信贷到期日,若债务企业履约,按时还款,则期权作废,债权企业损失的仅仅是期权费;若中小航运企业违约,则再次对其进行信用评级,重新确定其信用利差。此时,投资机构以两次信用利差差额作为支付依据,对银行等信贷机构进行赔偿支付,从而弥补或减少债权企业因中小航运企业违约带来的经济损失。

4中小航运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控制实例——信用利差期权转移的技术

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篇4

供应链管理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当前, 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信息风险, 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对于有效的控制供应链管理信息风险至关重要。企业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节省与外界沟通的时间, 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 进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供应链管理中信息风险主要通过影响信息共享来使经营管理效益下降, 直接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根本的途径是:首先要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和提高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加强核心企业对整条供应链的监督与管理, 同时要完善合作协议。

二、建立完善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

当前, 供应链成员企业已经认识到供应链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但是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的存在成为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 需要加强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沟通和激励, 建立长期稳定的、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 构筑利益共同体, 增加供应链可视度和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忠诚度, 利用动态合同和“敏捷信任”来规避风险, 增强供应链的强度和协同性, 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节点企业的努力程度和合作积极性。

激励机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成员企业遵守道德规范的积极性,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的组织目标, 以谋求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一致。激励机制的核心是设计一套完善的利润分配机制, 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在现代的供应链管理中, 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比较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因此, 在供应链管理中, 应着力强化顾客中心理论, 以此来达到控制和防范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的目的。

三、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节点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 客观上要求各节点企业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 这样可以避免节点企业的投机行为, 从而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投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因此, 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首先, 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 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再次, 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 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都从供应链管理中受益, 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才能得到维护, 企业联盟才能更加稳固。

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主要集中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 需要在强化合作伙伴关系上下功夫。在供应链建立之初, 选择合作伙伴时就要注意选择讲信誉、守信用的企业加盟。大家有共同的战略目标, 有合作的意愿, 能够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同舟共济, 共创未来。作为控制力强大的核心企业, 要从供应链管理的大局着眼, 在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同时, 也要兼顾到节点企业的利益, 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严重损害其他节点企业的根本利益。供应链中的企业也要共同遵守互惠互利的原则, 不能只顾自身短期利益, 背信弃义、不守信用, 进而损害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在强化合作伙伴时, 核心企业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四、保持供应链的弹性

供应链的“弹性”是指整个供应链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富有“弹性”的供应链是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和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有效手段,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提高供应链中企业的柔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大规模制造出来的大众款式商品, 而是要标新立异, 追求个性, 并且需求时尚的变化也越来越快。供应链中的企业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变化快速调整生产, 提高设计和生产的柔性。能够对产品的变型、工程更改做出迅速反应, 实现多品种、高速、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避免由于市场需求变化, 不得不重新选择供应而带来的风险和低效率。另外一方面改变库存管理模式, 降低库存风险。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总成本最低, 通过JIT生产和采购, 实现零库存管理。但是, 由于用户的需求不断变化, 供应链中也存在着不可预测的风险, 个别节点企业因缺货不能正常生产, 就可能造成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因此建立合理的库存是必要的。库存的合理性源于客户服务水平的确定, 应根据统计学原理来确定合理的库存水平。

摘要:当前, 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 传统企业间的竞争方式逐步转变为供应链竞争。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 需要应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把风险管理运用到企业供应链管理中, 同样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杨红芬、吕安洪、李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及对策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2期。

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篇5

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制问题研究

作者:王逸远

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03期

【摘 要】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财务风险传导是供应链管理风险防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分析和把握财务风险是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传导及其作用的具体机制,是正确地防范供应链财务风险的基础和前提。文章指出了财务风险在供应链范围内的几种传导方式,即供应链内部的企业直接风险传导、内部间接风险传导以及供应链外部企业间风险传导;接着从集聚传导、放大传导、助推传导、加剧传导、改变传导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机制和流程;提出了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供应链; 企业; 财务风险; 传导机制; 研究

一、引言

供应链财务风险是指供应链节点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及财务管理决策所引发的企业自身财务损失以及由于这种损失而引发的包括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大量的供应链管理财务风险传导联动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供应链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会对与其具有紧密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和中间商等的财务状况产生关联性影响。对于供应链中成员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方式和传导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供应链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这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内容和业务领域。

二、供应链范围内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方式

供应链范围内的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传导性,这已经为大量的案例实证研究所证明。供应链成员节点企业的财务风险通过供应链业务媒介作为载体向成员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的过程称为供应链企业风险传导。供应链财务风险传导方式是指财务风险因子在财务风险传导载体的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传播路线或作用方式。

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风险研究 篇6

关键词: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措施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企业与企业之间正走向集团化、连锁化与网络化运营。由于供应链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从而产生供应链风险。石油石化企业掌握着国家的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兴衰,而且石油石化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石油石化产品的储存、销售、运输往往都是以供应链的模式运行的,因此有必要展开对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研究。

二、供应链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供应链风险是指某种不确定的损失在供应链领域中产生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所有影响供应链正常安全运行的因素,并对供应链企业产生危害。供应链风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动态传递性

供应链风险会伴随内部外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产生风险,供应链风险是与供应链的运作动态存在的,而且这种风险会传递给整个供应链企业。

2效益背反性

效益背反指的是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节点企业的利益损失,因此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往往会产生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

三、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风险来源

1信息传递风险

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供应链体系比较庞大复杂,涉及的供应链环节较多,因此容易在供应链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反馈不及时的风险,并进而导致石油石化企业产品积压。生产物料供应断档,市场销售竞争力减弱等危害,从而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风险

供应链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使整个供应链体系获得效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代表这一体系上所有的成员的利益也都是最大化,有时候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会减少这一体系中某些企业的利益,当利益损失一旦加大,就可能导致企业间利益的风险产生。对于石油石化企业而言,也同样存在着利益分配风险,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进一步导致供应链联盟的瓦解。

3企业库存风险

在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中,各级企业都是按照其供应的生产和零售商来进行决策的,而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不真实的信息在供应链内部进行传递,并且在传递过程中被逐级放大,等到达最上级的供应商时,信息已经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信息不真实的影响,以及应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需要,上游的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保持着比下游零售商需求水平高许多的库存供应,从而会加大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风险。

四、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措施

1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建立战略联盟

石油石化企业要注意加强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降低信息传递带来的风险。首先,石油石化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之中,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石油石化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企业内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实现联网,通过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的信息传递与共享,防止发生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情况。其次,石油石化企业要与整个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做到与供应链企业充分的分享信息,并及时的了解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信息情况,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反馈和调整,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和降低信息风险打好基础。

2完善供应链体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于处于供应链核心的石油石化企业来说,要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供应链的利益分配风险,除了建立战略联盟之外,还要完善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可以通过签订业务合同的方式实现,例如:以物流服务企业为例,石油石化企业可以通过与其签订物流外包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物流外包的内容,对物流服务商进行绩效评估,如果其按照合同内容保证供应链产品运输环节正常运行,满足各项服务指标,则根据其绩效进行奖励,而如果没有保证供应链运输环节的正常运行,则根据合同扣除相应的服务费用,从而对其进行约束和激励。

3构建敏捷供应链体系,减少库存风险

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篇7

国外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的研究文献多数是从企业的视角展开的, 比较著名的研究文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库存和应收账款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Albert R.Koch (1948) 给出了基于库存和应收账款进行融资的经济模型。Raymand W.Burman (1948) 、Dunham A (1949) 分别给出了基于库存和应收账款进行融资的操作方法和监控流程。

1.2 仓单质押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Eisenstadt M (1966) 描述了实施仓单质押融资模式的流程方法。

Brueckner JK (1994) 、Brueckner JK (2000) 分别设计了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基于文献筛选模型的质押贷款信贷合约设计。

Hilliard J (1998) 、Schwartz E (2003) 基于期货和期权的价格预期, 研究了由质押品价格带来的风险。

1.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Stiglitz JE、Weiss A (1981) 从信息不对称这一基本假设出发, 研究了信贷市场的均衡与经济效率问题, 目前的信贷合约研究大多基于此模型。

1.4 不确定市场条件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John A.Buzacott&Rachel Q.Zhang (2004) 主要研究了在不确定市场条件下, 资金不足时企业运营管理和融资管理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一些重要指标 (诸如利率与贷款额度等) 的确定方法以及对业务风险的影响。

1.5 系统论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Min Hu、Qifan Hu (2008) 认为, 供应链金融是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以后物流金融的高级形式, 是针对供应链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应链融资服务通过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实现供应链中资金的聚集和循环,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把供应链中各个参与企业看作一个整体。

1.6 竞争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Viktoriya、Sadlovska (2010) 从竞争视角, 分析了如何与供应链伙伴一起通过提高支付与融资业务的自动化程度来构筑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及各自的竞争优势。

2 国内的研究概况

相对国外的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系统工程理论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符夫之 (2001)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对国内的供应链金融进行了研究。

2.2 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谢进城和张家峰 (2003) 运用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原理, 通过建模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

2.3 仓单质押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王文忠 (2004) 对仓单质押贷款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做出了关键指标的VAR设计, 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 尤其是对仓单抵押贷款的概念、分类、关键要素、操作流程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涂川等人 (2005) 针对这一时期由于非核心物流仓储业未能有效参与, 我国商业银行对质押标的物价值、品质、市场变化等缺乏足够的信息, 对质押标的物的权属控制与运营控制缺乏专业的经验和技能, 提出出于风险的考虑, 银行在开展此类融资服务应较为谨慎。

徐莉、罗茜、熊侃霞等人 (2005) 指出了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 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

孙虹 (2007) 对仓单质押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王文辉、冯耕中、苏潇等 (2008) 研究了分散决策条件下存货质押融资的信贷合约设计问题, 他们首先建立了简化的银行集中决策下贷款风险指标的设计模型, 给出了在分散决策条件下, 在对称信息条件下利率、贷款限额等指标对企业和银行收益的影响, 得出均衡的利率和努力水平及最优贷款限额。

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SRTP课题组 (2008) 研究了物流金融中的质押监管模式。

陈景同、冉京 (2009) 对我国金融物流理论发展及应用状况、仓单质押融资的风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系统的规避方案。

李毅学、冯耕中等 (2010) 出版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一书, 对仓单质押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的内涵、国内外业务的异同、当事人资质及风险管理进行了诠释。通过系列论文分别研究了清算延迟、流动性风险以及平仓线等对质押率的影响, 并分析了质押率与利率、存货价格波动以及违约概率的相关关系。

2.4 博弈论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唐少麟、乔婷婷 (2006) 用博弈分析的方法,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 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 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系统管理工具加以有效控制。

2.5 风险转移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钱文斌、孙稚锐 (2009) 给出了风险回避、风险预防等控制型风险处理方法, 以及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财务型风险处理方法, 并给出了创新思路。

2.6 统一授信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浦徐进、唐建荣 (2009) 针对VMI模式下供应商资金压力过大的现象, 提出用金融服务来解决该等问题的建议, 并确定了统一授信和质押监管模式。

张! (2011) 运用最小几何距离的加权调和平均方法, 对基于授信融资下物流金融的运营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建立了组合预测模型。

2.7 业务流程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胡剑、李伟杰 (2009) 就供应链金融的实务操作与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流程化的规避方案。

2.8 第三方监管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郭战伟 (2010) 就第三方物流的监管法律瓶颈问题进行了研究。

2.9 决策论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袁光! (2011) 对物流金融参与主体间联合最优决策进行了分析。吴窑 (2012) 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 描述了供应链金融系统内部的主体要素、系统结构、功能及系统风险控制特征。

2.1 0 集群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白彦其 (2012) 就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集群的特点及联系, 从财务分析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2.1 1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研究

刘迎欢、史臣旭 (2012) 发表了《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 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3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理论的缺陷

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 国内外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 多是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整体可接受性、可行性出发所进行的研究。

从理论上说, 由于当前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深入, 系统性的研究少之又少, 不能与国外的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发展相提并论, 尤其是对供应链金融产品及风险标识的标准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还很薄弱。如仍未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未建立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管、监督机制;对物流技术和服务过程及产品的风险度量未进行全面分析, 风险控制手段不足;金融业及物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对接匹配研究滞后;缺乏对业务流程的分类研究及分类管理;银行系统未建立市场及风险反馈体系, 相关研究严重滞后, 还存在许多操作上的困难等。

这就要求加强相关的风险控制基础研究, 不断开发有关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新型产品, 建立联结产、银、物流等相关各方的合理服务平台, 延伸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服务范围, 确保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但是, 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实践中的发展, 尤其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 从相关当事人及当事人行为的角度, 通过对不同当事人在不同利益条件下、不同模式下、不同环节中的行为分类及比较分析, 通过找出人 (当事人) 、事 (实务) 、单 (单据) 、票 (票据) 、流程、环节的内在联系, 以标的物物权转移为纽带, 以安全结算、稳妥收货为最终目的, 以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科学统一为导向, 将供应链金融的全部要素, 按照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要求, 更为细致地从供应链金融业务经营要素、流程、环节、内外部环境、运营条件及具体细节进行数据采样, 从中找出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条件及风险控制节点与数据, 系统化、模块化、深入地剖析供应链金融风险, 再按环节、按步骤地再通过系统集成、系统设计, 对供应链金融原有的风险控制体系、模型、方法进行全面的重构、优化与创新, 实现供应链金融产品及风险标识的标准化, 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4 建议与对策

4.1 总原则

纵观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控制理论, 不难发现,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几乎融合了金融创新理论所描述的所有创新要素。

但从交易的角度看, 供应链金融产品实际上是一份协调了供应链不同当事人权利与义务, 规范了供应链当事人行为的一种契约或规范, 是一种规制金融交易的文件或关系凭证, 是市场内生的结果, 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对金融要素 (诸如资金、信用等) 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一种配置活动, 是增进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活动, 是“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 它对于债权债务 (当事人) 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具有法律意义”。

所以, 要改变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必须牢牢抓住各类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要素 (变量) 这一抓手, 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其实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将供应链金融中所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拆分与组合, 并对现有的契约条件所进行的修订、修改、添加与删除。

4.2 具体方法

(1) 掌握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的构成要素, 通过对该等要素的细分与组合分析, 找出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运行机理及产品构成要件, 结合供应链金融产品组合的规律, 在时间、空间上对构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2) 牢牢抓住当事人这一核心要素, 对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各方当事人的各种责任、权利、义务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拆分与组合, 从而满足不同当事人的不同需求, 并进而对现有供应链金融产品契约条件进行修订、修改、添加与删除。

(3) 必须以全球化的视角, 紧密结合标的物产品的产业链背景, 利用组织行为理论, 对具体供应链金融产品所涉及到的当事人行为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与总结, 通过当事人行为细分, 找出供应链金融产品生态系统的生态动力学运行机理, 通过对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制度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的系统分析, 找出了平衡机理、衍生机理, 明确流程与范围, 并据此设计出符合实际运营状况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4) 紧紧抓住供应链金融产品所对应的标的物的物权, 厘清物权关系, 完善物权凭证, 规范物权交易交接流程, 规范各方当事人的行为, 即围绕物权转移, 通过契约形式, 明确不同当事人的责任、权利、义务。

摘要:近年来, 供应链金融得到了飞速发展, 截至2012年底, 供应链金融总额突破了十万亿元大关, 同比增长200%以上;供应链金融产品多达上百种, 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均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 许多银行的供应链业务额高达近万亿。而同期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事件频繁, 2012年, 仅长三角地区钢贸行业曝光的涉及供应链金融系统风险的金额就高达2000多亿。这充分说明, 我国现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模式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和风险。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概况, 给出了我国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白马鹏.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设计与优化[D].天津大学, 2008.

[2]Albert R.Koch.Economic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 Financing[J].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48, 13 (4) .

[3]Ying Yin, Zongwei Luo, Yulian Fei.Risk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in Warehouse Financing[J].Dept.of Comput.Sci.Univ.of Hong Kong, 2009.

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仓单质押,风险控制

一、仓单质押及意义

仓单指的是由保管人所签发的用来证明存储合同的存在以及仓储物已经被保管人接收抱抱的一种单据。而仓储质押则是建立在仓储标的物基础上的一种质权, 其核心在于一些企业将其在库的动产作为标的物向银行申请贷款。当物流企业的该种贷款申请经过审核后, 可以以第三方的身份来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通过银行的委托来履行监管服务的职能。但就质押物而言, 其存放地点可以是仓单出具的仓库也可以是能够实现仓储功能具有仓储管理经验和良好的行业信誉的第三方仓库或者是出质人自己的仓库中, 但是位于出质人的仓库时, 应该由出具仓单的一方派人监管, 并履行相应的监管责任。

物流企业在开展该种仓单质押业务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收益, 并以该种业务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 提高其仓储资源的利用效率, 使得配送、包装以及流动和加工等环节的附加值都有所增加, 实现供应链体系利润的增加,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银行的角度讲, 该中业务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放贷机会, 使其业务种类增加的同时也使得业务得以扩大。仓单质押业务中, 物流企业作为担保人, 将其仓储货物作为最终的质押标的,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从货主的角度出发, 仓单质押能够缓解其资金周转的困难, 为其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融资途径, 加速其资金周转率,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供应链管理中仓单质押的风险分析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 该种仓单质押存在许多的风险。首先是对质押仓单下商品选择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品种类不断丰富, 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可以用于质押, 有些商品的价格或者质量会受具有时效性, 从而发生价值的变动。对于质押商品选择的不恰当会使得其市场价发生较大的变动, 使得企业贷款数额会出现高于或者低于仓单标的物的情况, 甚至会发生一些企业赖账的现象。此外, 商品的化学性质等也会对其质量或者数量等产生影响, 而这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此外, 仓单质押下还有可能存在仓储物所有权的风险。质押仓单要求是申请质押的企业对仓储物拥有所有权, 当申请贷款的企业将其非法取得的物品或者是代为保管的商品用于质押或者重复设质等情况下, 会带来财物两空的风险, 对于企业和银行都是极为不利的。在申请仓单质押时, 物流企业应该履行验货程序, 并对其所有权进行确认, 保证物品种类、数量以及所有人信息等有仓单记载一致。

仓单质押中, 还存在一定的监管风险。在对仓单的监管中,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系统建立不够完善, 使其与银行信息传递中会存在许多的问题, 从而产生一些信息不对称或者是信息滞后的现象。在监管不到位时, 便容易产生一些恶意质押行为, 从而给银行和物流企业等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供应链管理方式的相对滞后, 以及实际操作方式的不完善, 都为仓单质押的实现带来了风险。

三、仓单质押的风险控制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仓单在融资中的作用, 就要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 来完善仓单的管理及监管措施, 将仓单质押的风险予以有效控制。

首先, 要从商品的管理出发, 来控制仓单质押的风险。仓单质押归根结底是一种动产的质押, 为保证银行的利益, 便要使仓单下的商品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保值及可变现处理的特点。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讲, 该种商品应该是易于保管的, 并且不会发生变质等情况, 并且能够对该种商品实现有效的控制。此外, 仓单质押下的物品还应该是不会随市场变化而产生价值波动的, 其性质比较稳定, 不会产生变质或者损耗等。当前适于仓单质押的物品主要是一些储存空间比较小并且其价格波动也较小的商品, 在物流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以及仓单质押业务不断完善的同时, 可以将仓单质押的标的种类物不断的丰富, 适当的扩大其范围。

其次, 有效的防范所有权的风险。在进行仓单质押时, 要严格验货, 保证其所受到的货物所有权为申请贷款的企业所有, 严格审查其相关的证明文件和申请程序, 在办理该种质押业务时, 银行还应该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与物流企业有效的合作, 选择信用较好、具备偿债能力的企业合作。在考察时注重其主营业务增长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来分析企业的营利情况, 实现对所有权风险的有效防范。

最后, 要加强对质押仓单下商品的监管。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 以有效的措施来严格仓单质押的操作流程, 严格规范其提货手续, 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减少操作失误所带来的风险。而监管上, 通过仓储协议等明确入库商品的验收以及养护等, 开具专用的可以用于质押的仓单, 及时办理保险等手续, 有效的避免货物存储期间可能发生的毁损等危险。此外,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通过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及管理程序的优化来提高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企业以员工培训等方式来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使其对仓单管理以及仓单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 规范仓单的填写和应用程序, 避免一些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仓单质押风险。

四、结语

仓单质押是供应链管理企业的一种有效的增值形式, 它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也为银行业务的扩展提供了条件。但是我们的发展该种业务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其潜在的风险, 从法律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提升以及安全审查等方面来加强对仓单质押的管理, 有效防范仓单质押中存在的物品毁损以及贷款无法收回等风险。为了实现该种目标,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 不断完善流转及控制措施, 提高企业的风险风范能力, 实现仓单在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篇9

一、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 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控制, 无论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制成, 还是最后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手里, 这一系列过程中, 将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的用户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功能链条结构。也可以说, 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资金、信息链, 还是一条增值链。因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包装和运输等过程后, 在供应链中, 提升了它的附加值, 为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庞大的利益。但是如果部分核心企业在商品销售阶段, 强制性的长期贷款却不能及时回收, 就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短暂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由此, 根据借款人在不同贸易环节中融资需求风险点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缺口的特点, 形成了三种基本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 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种创新业务, 业务的模式多样化, 且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但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 它的标准化程度却比较低, 而且在诸多方面也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如信用捆绑、交易文本、货物监管和资产处置等, 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还并不十分完善, 难以将这些方面完全进行覆盖, 就容易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 法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由于它的变化也容易导致供应链发生经营风险, 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

(二) 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之一参与主题的多样性, 决定了其风险的来源也会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和复杂化。近年, 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但与国外相比, 信息透明度差、资信评级不高、财务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着。而这些不利的融资因素就容易导致信用风险。此外, 中小企业资产的规模比较小, 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如果在管理上出现不规范, 缺乏自身信用管理。长此以往缺乏信用, 将成为限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障碍。

(三) 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业务中, 银行通过封闭控制物流和资金流, 将借款人信用状况和信贷资金安全进行了有效的隔离, 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理链, 还增加了其他诸多风险, 而这些风险控制的细节, 将会导致操作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传统的信贷业务。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使供应链上下游的规模越来越庞大, 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结构变化, 而随着日趋增多的参与主体的, 虚假信息传播也相对增加, 信息传递出错就不可避免了, 这也是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可称为偿还风险, 主要是市场的变化, 让企业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来销售产品,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企业估测的错误, 也可能是出现了新的替代品, 使其产品被淘汰, 导致企业销售计划的失败, 出现资金缺口, 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 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还款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法规动产担保的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完善法律制度不仅能有效的保护信贷人的合法权利, 还能有效地促进金融业务健康长久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物进行信贷的一种形式, 比如存货、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因此, 当涉及到动产担保物权这方面时, 相关的法律是否完善, 就直接关系到了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和安全性。

(二) 金融监管机构理念不与时俱进

供应链金融, 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的银行业务, 它的业务开展必须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相适应。供应链金融无论是在客户构成和风险控制上, 还是在担保资产的选择和盈利模式上都与传统的授信业务有巨大的区别, 因此, 金融监管部门的理念也要随着变化与变化, 以求对其进行更好的监管。银行业务发展的生力军即是创新业务, 从本质上看, 也是对风险控制手段和理念的一种创新, 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管理念直接关系着银行对业务创新的积极性, 如果监管部门仍旧固守传统的标准, 控制银行对创新的开发和运用, 很容易导致更多风险的出现。因此, 在面对供应链金融监管方面, 监管当局者应与时俱进, 更灵活的进行监管。

(三) 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滞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成本较高的业务, 信息技术运用的广泛度和深度直接与运营成本的节约高度相关联。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部门并没有将此类业务有机的整合到经营平台中, 这就造成供应链金融与贸易的巨额分流成本的增加。在这几十年中, 虽然我国银行的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这只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基本监管, 却没实现供应链中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的进行对接。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的控制及对策

(一) 对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的超越与构建, 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 是对各职能部门和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种方式, 以期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要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控机制建设, 就必须要做好“三行”的建设, 严厉禁止执纪不严、有章不循等行为的发生, 与此同时, 要遵守内控的全面性、有效性等原则, 任何人都没有违反规则和制度的权力。

(二) 建立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应急预案的设置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能有效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风险控制, 可以根据分门别类的风险预警信号, 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 这不仅有效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和风险搜索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然而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是能够相互传染的, 这比一般的信贷风险大, 因此, 建立和的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是及其重要的。

(三) 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

在国外金融业务供应链的实践中, 许多操作风险是通过保险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 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 在第三方物流监管中, 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一部分风险是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行转移, 这是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一种方式, 我们称为风险保险。还有一种与风险保险相似的手段操作环节外包, 操作环节外包也是有第三方物流的监管环节。目前, 不少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物流协议, 将操作风险转移到合作监管方的身上, 这样不仅提高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监管的积极性, 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成本。

(四) 加大加快信息中心的建设

加大加快建设信息中心, 将所有的操作流程都集于中心的系统中, 这样能够将操作过程信息化和制度化, 操作步骤透明化, 从而有效的减少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在信息中心中建设中, 操作指导功能, 风险预警功能和错误纠正功能, 都能极大的降低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

(五) 创新对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手段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在整个供应链圈内的循环, 就能有效的降低违约的风险。而控制现金流的具体手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实践。首先, 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和资金的安排和资金的回收进行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 控制现金流周期;其次, 制约和控制信息文件;再次, 进行业务流程模式和商务条款控制, 通过多方业务协议和合同条款, 保证现金返还的途径;最后, 充分发挥财务报表在现金流控制中的作用。对企业各种账款以及销售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 能有效的控制和检视现金流。

五、结论

商业银行与对方竞争的主要优势在于创新, 在进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也伴随着各种风险, 面对创新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就必须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即使的防范。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 能覆盖整个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利于将商业银行面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志国.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03) .

[2]陈李宏, 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11) .

[3]王柳燕, 蒋建华.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 2009 (24) .

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篇10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由于地缘经济发展、区域社会扩张、澳门人口增长等现实需要,澳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澳门的民生工程,更是澳门实现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定位的重要保障。广东与澳门陆地相连,是国内供澳农产品的最主要输出地之一,是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和关键。基于此,立足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及其症结,探讨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

澳门地处广东省珠江口西岸,与珠海经济特区的拱北接壤,由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和路凼城四部分组成,总面积32.8km2。截止2011年4月,澳门人口为552,300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澳门地域狭小,市场容量与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受自然条件约束,决定了农业在澳门基本没有发展空间,其食品尤其是农产品主要依赖于国内有关省市供应。从澳门进口农产品的途径看,通过水路运输进口的占38%,通过陆路进口的占60%,通过航空运输进口的占2%。澳门每年进口的农产品中,来自内地的占90%以上,其中广东约占七成左右。粤澳双方之间农产品供应的合作在回归前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并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得到不断的扩大和深化。

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澳门居民和旅游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澳门的社会经济稳定,确保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由于澳门没有鲜活商品种植养殖基地,广东由于地缘因素成为澳门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地,珠海口岸是与澳门接壤的重要口岸,是内地联系澳门及农产品供澳的重要通道,位于一国两制的交汇点,一直是澳门鲜活商品的主要保障基地。据珠海检验检疫局相关数据显示,每年经珠海口岸供澳农产品占澳门市场份额90%以上,如2009年经珠海口岸供澳主要农产品包括冰鲜水产品、冰鲜冷冻畜禽肉类产品、蛋及其蛋制品、鲜活水生动物、水果、蔬菜、种苗花卉等,共计5.5万批次,11.3万t;此外,经珠海口岸供澳的活猪、活鸡、乳鸽和活牛等共计5700余批,340万头。

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总体上是乐观的、放心的。目前,供澳农产品保持着10多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的良好记录。在跨境合作背景下,粤澳双方建立了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注册监管制度、高层互访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疫情信息通报机制,在确保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珠海检验检疫局每年为供澳食用活动物注册饲养场兽药等有毒有害残留监测6000多份,涉及瘦肉精、氯霉素、孔雀石绿、禽流感病原等检测项目。据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9年工作总结,2008年珠海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供澳活牛2726头、活猪9.6万头、活鸡290.1万只、水生动物1.1万t,其中珠海地区供澳活猪2.9万头、活鸡158.1万只、水生动物8652.2t;2009年共检验供澳食用活畜禽340万头(只),水生动物1万t以上,供澳蔬菜超过5万t,水果达1.7万t,上述农产品没有一例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2 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症结

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呈现出品种多、规模小、监管任务重、政治敏感度高等有别于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殊性。在生产环节,内地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对供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供澳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注册监管和技术指导,珠海海关对供澳农产品进行离岸检验检疫,而澳门居民和职业走私人员携带了部分未经检验的农产品进入澳门市场。在流通环节,澳门政府要求农产品批发企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再次检验检疫,对农产品零售企业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在消费环节,澳门政府对公共餐饮消费场所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对消费者和家庭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粤澳两地在体制模式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致使粤澳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更复杂,参与主体更多,责任追溯更难。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可能源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图1)。

2.1 质量安全追溯困难

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是指通过建立农产品的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索证索票和电子监管网络系统等,对供澳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整个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中质量安全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和跟踪追溯的能力。供澳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的仓储、保鲜、分装、分级、加工制作等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据澳门卫生局统计,2001—2009年,澳门先后在自助餐、定制会议餐、旅行团餐和食堂等消费场合,出现沙门氏菌、金葡菌、病毒性等集体食源性疾病事件66宗,病例人数1267人。目前,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困难,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难以有效进行信息跟踪和责任追溯,无法识别质量安全事故产生的具体环节和相关责任主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困难的可能原因在于,澳门农产品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缺乏有效的索证索票制度和科学的条码追溯系统,导致批发、零售和餐饮企业无法提供与采购农产品相关的购物凭证,包括检疫合格证明、发票、收据、供货清单、信誉卡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2.2“水客”现象严重

粤澳农产品供应链采取分段监管和重复检验检疫模式,产生了较高的监管成本和流通成本,成本转移提高了供澳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使得澳门农产品市场价格远远高于珠海等邻近市场价格,农产品两岸价差使走私农产品能够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专门携带货物走私或者自带物品出入境出售的人员,俗称“水客”,利用可多次往返珠澳两地的便利条件,以少批量、多批次“蚂蚁搬家”的方式,将烟酒、数码产品化妆品等高档商品带进珠海,同时将肉类、蔬菜等农产品带进澳门,进行走私贩私违法活动,从中赚取劳务费或珠澳两地物品差价。因此,两岸价差是澳门居民和职业“水客”从珠海市场私自携带农产品入境走私的根本动因,给澳门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据不完全统计,在拱北口岸附近长期活动的“水客”人数多达数千人,每天约有数万人次的“水客”出入境。可见,严重的“水客蚂蚁搬家”现象使一定规模的走私肉类、蔬菜、水果、冻品、海鲜等来历不明、无法溯源的农产品进入澳门市场流通,而未经检验检疫的走私农产品不具备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报告,无法识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导致供澳农产品供应链在流通环节存在极大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2.3 生产基地缺乏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

供澳农产品生产基地中缺乏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如对供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和兽药的品牌和用量缺乏统一的标准,标准不统一产生了用药随意性行为,最终导致粤澳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和监管依据,一国两制的格局决定了两地农产品安全法律冲突的客观存在。澳门特区与农产品安全相关法例主要是沿用回归前澳门法律体系中的食品标签法例及其修订案、消费者保护法例及其修订案,以及对于外地生产输澳的食品设立的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在内地,2009年颁布《食品安全法》以替代原《食品卫生法》,并颁布了配套行政法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食品安全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此外,澳门食品标准制度主要参照《食品标签》法例规制,涉及预包装食品标准、对内地供应澳门的食品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等;而内地已形成涉及食品标签、食品添加剂、食品检验检疫等食品标准体系。法制差异致使粤澳两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评估标准不一致,从而降低了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程度,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3 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3.1 创新粤澳农产品封闭供应链

创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是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3]。封闭供应链是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物流运作规范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其实质是具有可追溯性的供应链系统。封闭供应链并非是供应链系统与外界隔离,而是成员企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在封闭供应链中,一方面,各成员企业加入供应链须达到较高的技术、资本、质量及信用等门坎条件,从而保证各成员企业有较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上下游成员企业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更具可追溯性;此外,成员企业在生产和物流等环节运行标准的一致性也将有利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粤澳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粤澳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可追溯体系;二是设计实施供澳农产品价格补贴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粤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四是理顺澳门民政总署、卫生局、经济局、消费者委员会、旅游局和海关等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的关系,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府职能[4];五是构建粤澳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包括封闭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系统、封闭供应链技术协同系统、优化封闭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及协调互动机制,提高粤澳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市场响应能力。

3.2 构建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坚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登记制度,记录生产者以及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加工和包装等信息,确保在农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可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由于供澳农产品的品种众多,因此必须按照品种分别建立各自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如供澳猪肉供应链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供澳家禽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供澳牛肉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供澳水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供澳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同时,由于供澳基地涉及广东多个地市,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要在供澳基地、地方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出资,避免重复建设。

3.3 实施质量安全价格补贴机制

实施有效的粤澳农产品价格补贴机制,平抑澳门农产品价格,缩小两岸农产品市场价差,从而减少水客现象,降低供澳农产品的潜在质量安全隐患。①明确价格补贴对象。针对粤澳两地价差明显的农产品品种给予一定的差价补贴,既要直接补给内地农产品供货商以降低粤澳农产品供应链源头的价格,又要补贴给澳门农产品供货商以保证在内地农产品价格上涨时澳门农产品市场价格不随之上涨。②筹集价格补贴经费。充分发挥拟成立的澳门食品安全基金委员会的职责,加大与供澳农产品基地、粤澳两地政府监管部门、澳门农产品流通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拓展筹资渠道,为粤澳农产品质量安全价格补贴机制的落实提供经费支持。

3.4 统一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在已有粤澳农产品合作中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风险控制的核心之一。统一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有利于确保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创立广东农产品优质品牌和地理标志。统一粤澳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①建立和完善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流通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标准,涵盖基地建设,环境保护,种子、农药、曾药、饲料、肥料、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投人品,生产、包装、保鲜、贮存、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②对物流供货商进行严格遴选和考核,确保粤澳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③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以及澳门食品安全基金的支持,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仪器维护、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农业环境监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3.5 整治“水客”现象

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还必须加大对珠海拱北海关的“水客”现象整治工作,杜绝无法追根溯源的农产品进入澳门的流通市场和消费环节,切实保障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水客”现象须从实施就业保障政策和构建出入境边检联动机制两方面着手。①在就业保障方面,澳门政府应对职业水客采取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手段,既要加强对水客的教育与监管,使其意识到“水客现象”带来的诸多危害和法律后果,逐步主动放弃水客生涯,又要加强对具有工作能力的水客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一技之能,帮助其顺利再就业。②在出入境边检联动方面[5],加强海关、出入境边防检查、检验检疫、工商行政管理、国税机关、出入境证件办证等之间的联动机制,对于触犯关税、出入境管理、外贸等法律法规政策的旅客,除经济处罚外,应该考虑相互通报,从制度上限制这些旅客的出入境行为。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人身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供应链角度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本文立足粤澳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分析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其症结,在此基础上探讨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策略,得出如下政策启示:①供澳农产品质量总体是安全的,10多年来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保障了澳门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②粤澳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可以通过风险控制的手段加以控制,具体包括:创新粤澳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质量安全价格补贴机制,统一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整治“水客”现象。③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方面经验值得大陆借鉴,但不能简单复制。由此,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各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策略;另一方面,借助有效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关系到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农业长远发展和农民增收、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供澳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总体乐观,但仍存在质量安全追溯困难、“水客”现象严重及缺乏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等风险隐患。建议采取创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质量安全价格补贴机制、统一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整治“水客”现象等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粤澳,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隐患,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周洁红,钱峰燕,马成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4):26-39.

[2]戴化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质量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经济学院学报,2008(1):96-100.

[3]王华书,林光华,韩纪琴.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3):267-271.

[4]张蓓,文晓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的功能和复杂性及其化解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2(1):59-63.

海运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海运供应链;道德风险;契约制定;报童模型;联盟

中图分类号:F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4-0096-04

近年来,亚马逊、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纷纷进入跨境购物板块,跨境物流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海运供应链管理的现实作用用更是凸显。对海运供应链中道德风险及其规避的研究,即关于契约优化设置的研究将备受关注。

笔者立足国内海运情形,选取供应链中三家大型公司,(公司名称略去)分别为两家货代公司F1、F2,一家船公司Sa,对其真实运营历史进行收集分析,深入研究。在真实情形中,F2在国际海运航线广度、灵活性等方面占优。在既有研究结论与模型基础上,提出整合模型与拓展模型并展示数据实验结果与拓展应用过程。

一、基础模型

为研究方便,笔者用传统的报童模型(见表1)。设定制造商的收益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销售收入加上残废品的处理所得减去批发的价格。在报童模型的基础上,笔者就利润函数进行扩展,在海运供应链中,“货代公司”“船公司”可分别抽象为一般供应链模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下面为借鉴报童模型提出的海运供应链基础模型:

πM(Q)=r1Emin(D,Q)+sE(Q-D)+-wQ

二、模型拓展与应用

考虑一个F1、F2、Sa的三角供应链关系,F2因其优势而成为主供应商,而F1为备选供应商。来自F2的货源部分最终市场售价为r1,Sa定出的批发价格为w,运输采货完成后,剩余的运载力有剩余价值s。F2货源的单位成本为c1。

当产生紧急订单时,Sa转向备选供应商F1,来自F1的最终市场价为r2(r2≤r1),但市场接受率仅为α(0<α≤1)。

在过去已有的关于道德风险模型理论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多个拓展模型以更好地演绎和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一:单货代双船公司(船公司不合谋);

拓展二:单货代双船公司(船公司间合谋);

拓展三:双货代双船公司。

(一)拓展一:单货代双船公司(船公司不合谋)

在图1中,船公司与货代公司进行合作的时候出现道德风险(在这里笔者所指的道德风险为传统意义上的单边道德风险)。

在报童模型的基础上,笔者就利润函数进行扩展并得到下面的函数。其意义为:船公司Sa的最大效益为:在市场上出售最终商品的收益+超出市场需求部分订货的退返价值-支付货代公司的批发成本+市场需求超出首批订单而向F1补货带来的净利润(见表2)。

以上即为Sa与F1、F2之间道德风险规避的契约设置。

(二)拓展二:单货代双船公司

单货代双船公司—船公司之间合谋(见图2)。

在图2中F2将会分享部分信息,同时F1将会基于备选货代公司共享的信息作出最优批发价格决策。在整个博弈中,假设Sa并不知道供应商会互相密谋,因此,供应商密谋与否,对于制造商来说采购过程并不会被改变。这意味着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契约制定问题随着密谋仍然保持相同。此时笔者对文中五个主要约束条件进行推导演绎可以发现,只有在F1是低成本类型时,信息的共享即合谋才能给合谋集体带来利益。对于F1来说,当紧急订单相对较大而F2又提价的时候,低成本的F1将会同时得到更多的订单和更高的产品毛利。

对比博弈中排除合谋的行为,Sa的利益在两种情况下都会被削弱,信息共享时削弱的趋势更为显著。

1. 数据实验结果。图3(a)、图3(b)、图3(c)分别为F1、F2、Sa的收益模式。

2. 应用。通过数据实验可以发现,F2与F1的合作程度越高,各自的收益越多;当F2与F1进行利益共享与合谋时,Sa的收益会减少。

(三)拓展三:F1、F2-Sa、Sb探索

在前文基础上,在更多真实存在的复杂情形中,如双货代公司与双船公司研究框架见图4。

不仅每家船公司可以选择一或两个货代公司进行合作,而且货代公司也可以选择一或两家船公司进行合作,此时将出现更复杂的潜在道德风险,那么应如何设置契约以规避风险并实现最大利益。这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子博弈最终的纳什均衡,研究其是否为帕累托有效来判断与制定最优契约。

三、总结

笔者研究了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下海运供应链中船公司与货代公司的契约制定问题,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基本利润函数、增设一个船公司对海运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船公司与货代公司如何设置最优契约以规避风险。另外,笔者也进一步分析了船公司彼此进行合谋对原有扩展模型造成的影响。

通过对国内真实海运情形对其动态发展的分析,结合激励相容和个体理性约束,用契约设计的方法得出最优设置以规避道德风险;进一步考虑两家货代公司达成密谋的更复杂情况,引入道德风险下的收益函数决策。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有:双货代双船公司下的模型、双边道德风险情况下最优契约的设置和将高低成本两种类型拓展为一段连续区间。

参考文献:

[1]Péter Egria,József Váncza.Channel coordination with the newsvendor model us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5(1),491-499.

[2]Ning Shi ,Shaorui Zhou,Shenghao Xu and Shuping Xiong.Horizontal co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suppliers in the manufacturer-supplier tria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3,51,Issue 23-24.

[3]Raith,M.,A general model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oligopol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6,(71):260-288.

[4]Simatupang,T.M. and Sridharan,R. The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13(1):15-30.

[5]Tomkins,C. Interdependencies,trust and information in relationships,alliances and networks[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1,26(2),161-191.

[6]姜丽宁,崔文田.目标回扣契约下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J].运筹与管理,2012,(2):8-13

[7]姜丽宁,崔文田,林军.供应链应对生产能力突发事件的激励策略选择分析[J].系统工程,2011,(12):40-45.

[8]贾迎琳.制造商—供应商三角形供应链中供应商横向合作与信息共享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9:1-100.

[9]尤建新,朱立龙. 道德风险条件下的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10,(7):1092-1098.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bstract:Constrainedby moral hazard, the issue of contract designing between the shipping company and the shipping agen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maritim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raditional newsboy modelin the maritime supply chain andtake into account the expansionof the model of "single shipping agent——two shipping companies". It further studies the situation when the two shipping companies reach cooperation in secret,carries out numerical experiments to test its robustness, and puts forward a more complexmodel of "two shipping agents——two shipping companies"as the potential future direction.

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篇12

1 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概念分析

1. 1 简 介

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指的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受中小型企业存货等动产作为抵押向其发放一定的融资的业务,主要是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督来实现的,简而言之就是中小型企业以核心企业为担保向金融机构获取资金融资的一种方式。从供应链运营角度来说,这种模式不仅仅有利于中小型企业,还能够对核心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起到双赢的作用,而且这种融资方式在很好地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的同 时,还促进了 金融机构 与实业间 的有效互动[1]。

1. 2 意义

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对企业和银行都具备一定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借助这种模式增值业务,使资金流通更加方便,减少因资金带来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自身的生产和销售,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同时能够提高资金的管理效率,促使资产和资源向核心企业慢慢集中。对于银行而言,这种模式面对的是中小型企业,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改善银行过于依赖大企业为客户的局面,更好地促进银行业务上的合理发展,培养出一批优质的中小型客户,带来更多更快的回报。至于这种模式的信誉问题,由于有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提供担保,要远远比单个企业的信用强得多,可以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

2 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类型

2. 1 预付账款质押与存货质押模式

预付账款质押与存货质押模式是动产质押中的主要方式,预付账款质押融资模式指的是使用真实贸易合同产生的预付款,购买方通过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给银行做担保进行贷款的模式。融资的形式主要有厂商银、保兑仓,未来提货权等形式,这种融资的还款主要来自采购方,采购方将货款直接付与银行,并首先对银行贷款进行偿还,这种融资使得银行主要针对抵押预付款的货物进行监控,并不需要对采购方进行认定。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指的是企业凭借原料、半成品或者产品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进行贷款,获取银行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都是银行、企业和物流三方之间进行协议的签署,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对这部分原料、半成品或者产品进行保管,实现对这些物品的控制。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构建三方一体的体系,同时,模式中的抵押物品又分静态存货和动态存货。银行可以对抵押的存货进行授信,对其设定最低限额,允许其进行商品出库,受信人可以进行以货易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

2. 2 应收与应付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将应收款质押给银行,向银行进行融资的一种方式,其中,第三方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这种方式的前提是担保方不能是应收款的欠款企业。这实质是一种请求权担保另一种请求权的行为实现。在这种模式中,如果贷款方不能正常地对贷款进行偿还,就由担保方负连带责任。在质押过程中,银行只是享有对这部分应收款的控制权,并不具备所有权,如果不能正常偿还贷款,银行就具备将这部分应收款进行变卖折价的优先权。这样就要求银行在进行贷款时做出适当的折价规定。应付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中小型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或者是核心企业的担保之后,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这部分贷款直接由中小型企业来支付给贷款方。这种方式是当下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多的模式,因为其既能够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资 金短缺的 问题,又能够很 好地进行 风险控制[2]。

3 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风险控制

3. 1 与征信机构进行长期合作

银行在进行融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征信机构,对贷款前的物权归属、核心企业、物流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财务情况和未来企业发展前景要实施准确评估,因为只有全方位的评估才能够确保贷款的有效偿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必须要与征信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只有长期合作,征信机构才会对银行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

3. 2 与核心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与核心企业紧密联系能够很好地降低贷款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种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银行与核心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可以从两点出发,首先要与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立信息交互系统,构建供应链融资平台。通过战略合作,银行可以从核心企业的客户关系网络中更全面地了解办理贷款业务的企业信息,同时核心企业也可以从银行客户信息中得到有效的帮助,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其次,银行可以通过与核心企业签署协议的方式增加核心企业物流监管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利用核心企业和与其有着供应关系的物流运营商的合作关系,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物流运营商,分散银行作为质权人的风险,有效降低这种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对银行造成的风险。

3. 3 使用新机制进行信息共享

在交易市场中,常常会出现由于买卖双方之间交易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交易无法正常进行的现象。其实在融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贷款方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贷款无法进行,简而言之就是指尽管企业对自身的财务和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掌握,但在贷款过程中,银行所掌握的企业信息与企业自身所掌握的状况不尽相同导致企业贷款失败的状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评估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都是通过银行的信息系统来进行收集整理的,不能够很好地反应企业的自身情况。这就需要在企业和银行之间建立一个新的机制来进行信息共享,使得银行可以全方位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和企业自身评估不会相差太大,这样就可以使企业成功进行融资,合理有效地控制企业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现象的发生[3]。

3. 4 与物流公司合作

物流公司是融资过程中的第三方,尤其是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中,物流公司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在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企业大多数的质押都需要银行进行专门的整理和保管。这部分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工作效率。如果将这部分工作转交给物流公司来做,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工作效率,还能促进物流公司与银行间的业务往来。而且对于质押物品的处理能力来说,物流公司的能力往往要强于银行,如果能够很好地和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因质押物处理不当带来的风险。

4 结 论

综上所述,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笔者对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提出了自己的四点建议,希望可以对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有所帮助,为未来的银行稳定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摘要: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是我国许多银行所使用到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当前,这种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笔者通过对其模式进行基本分析,从其融资类型出发,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四种对策。

上一篇:信道传输下一篇: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