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响应

2024-06-02

供应链响应(共4篇)

供应链响应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 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

纺织工业一方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 其发展中又存在较多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有:原材料利用率低, 原料紧缺程度加剧。据有关资料, 我国合成纤维、棉花纺织原料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40~80倍, 分别为印度的4.4倍和2.2倍, 使得天然纤维资源丰富, 具有世界第一的化学纤维资源及世界棉花产量1/5左右的中国纤维资源经常性存在相对短缺。产值能耗较高, 能量转换利用效率低。我国纺织行业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在纺织行业中, 染整行业能耗最高。耗水量相对较高, 特别是染整行业的耗水量高。在纺织工业中, 纺织业、服装加工和部分化学纤维生产过程中用水量合计为2 8.1亿m 3, 而印染业总用水量为64亿m3。污水排放量大, 回用技术水平较低。其中纺织、服装业重复用水率平均为8 0%, 而印染业重复用水率仅为10%。产业结构绿色水平较低, 投入环保资金不足, 与国外相比产品绿色化比率和水平偏低。

循环经济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举办了两次循环经济的论坛, 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已将“循环经济促进法”列入立法计划。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要求运用生态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闭环流动的循环式经济,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有三大操作原则, 即“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减量化属于源端控制方法, 旨在减少生产时使用的物质和能源流量, 实现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消减;再利用属于过程控制方法, 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求产品或包装容器以初始形态多次使用;再循环属于终端控制方法, 要求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通过“资源化”手段, 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纺织工业快速响应型循环供应链

针对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原则, 提出了在纺织工业建立快速响应型循环供应链的构想。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纺织工业快速响应型供应链, 要求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 考虑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从原料获得到产品最终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因此纺织工业快速响应型循环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的, 由纤维原材料生产商、纺纱 (缫丝、合成) 、织造、染整、终产品生产企业、运输、销售、服务部门、消费者、回收处理企业构成的网络, 其目的是使纺织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

根据纺织工业的特点, 纺织工业循环供应链主要着眼于“高利用”和“低排放”两个环节。从源端开始就进行了控制, 采用生态环保型原材料、染料、助剂, 在自然条件下可降解、可再生, 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到产品在其使用阶段的能耗和产品的废弃方式或处理工艺, 使废弃工艺减少污染环境, 并尽量使这部分能耗降至最低;使用能源、资源消耗少的加工工艺技术, 推行清洁生产;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料, 以及纺织品废弃后最大限度地回收重用或循环再用。图1是纺织工业快速响应型循环供应链的简化模型。

重要意义

由于纺织工业快速响应型循环供应链集成了供应链管理、生态环境、清洁生产、快速响应等多个热点问题, 可以产生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环境、快速响应市场等多重效益, 因此它对于我国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纺织工业循环供应链在供应链的源端就开始考虑原材料及辅助原料的环保和节约, 强调在生产阶段中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末端的废气排放治理技术, 为我国纺织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

有利于纺织工业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纺织工业循环供应链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把各环节具有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 形成战略联盟, 各成员企业致力于各自绿色生产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过程, 企业间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合作, 并使联盟高效、顺畅地运行, 从而保证真正的生态纺织的实现。

有利于纺织工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纺织工业循环供应链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如精益生产、敏捷生产等。去除一切不产生价值的环节, 提高生产柔性, 上、下游企业生产、交货协调、准时, 合理安排库存, 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 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生产周期, 加快新产品的上市速度。

有利于提高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 促进产业升级。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或产品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构建快速响应最终市场需求的供应链有利于提高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集约型转变, 促进产业升级。

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纺织工业的特点, 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供应链评价体系。在该评价体系中, 不仅要考虑传统供应链的评价指标, 还应把能源利用率、耗水量、重复用水率、清洁生产情况、产品使用能耗、产品的回收效率、生态纺织材料的使用比率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环境治理费用等绿色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

纺织工业循环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根据已建立的循环供应链的评价指标体系, 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以确保真正实现纺织工业供应链及其各节点企业的生态性, 将具有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 形成战略联盟, 实现资源的最优整合。

构建纺织工业快速响应型循环供应链。以终产品生产企业为中心, 向上与原材料生产商、纺纱 (缫丝、合成) 、织造、染整等上游合作伙伴形成战略联盟, 向下与运输、销售、服务部门、消费者、回收处理企业等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又由回收处理企业、废料回用企业形成闭环系统。

纺织工业循环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在纺织工业循环供应链的设计及优化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决策与优化方法, 这些方法大多比较复杂, 而且计算量很大。因此, 需要开发一套辅助决策系统帮助决策者完成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工作。

供应链响应 篇2

时装市场是研究者们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他们经常把研究重点放在时装的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不同人群选取时装的过程上。其中,一些研究工作目的在于发现时装的周期。这方面早期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想获得一些见解以及获得一些用以帮助改进时装产品需求预测的工具。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时装市场是复杂开放式系统且呈现高水平的“混乱”,因而时装产品需求很难准确预测。基于这种考虑,企业的许多管理工作应更多地放在“实际”需求且能够创造、生产和交付产品的战略和结构的修正上。这也是敏捷供应链理论和快速响应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流行市场的本质

流行一词涵义广泛。对于任何一个产品或市场来讲,如果其寿命较短,那么它就包括了流行这一时尚元素。一般流行市场具有下列特征:(1)短寿命周期性,即产品寿命短,且产品的设计体现了产品售出时期流行元素的特征,因此,产品可销售周期可能非常短并且呈季节性,以几个月甚至几周来衡量;(2)高度易变性,即产品的需求呈现很少的稳定性或线性性。它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电影、或流行影视歌星和足球运动员的影响;(3)低可预测性,即由于需求易变,准确地预测一个周期中的总需求极端困难,更不用说,对每周或每个产品的需求进行预测;(4)高冲动购买性,即顾客在购买时做出产品的购买决策。换言之,购物者由于受到产品刺激而冲动购买,是一种对“可用性”的应急需要。

由于当今流行市场竞争剧烈且要求不断“更新”产品系列引入,这意味着许多零售商必须扩展产品的“季节”数,即更新一个商店的整个商品品种的频率。在极端情况下,以成功的时装零售商Zara为代表,一年中可能存在20个季节。过去基于预测的、响应顾客需求的传统方式具有产生过度存货或存货不足的风险。这些压力的综合结果对供应链及其物流管理提供了巨大挑战。

服装业中,供应链寻求低成本制造方案引起的压力,许多都源于零售商。同时,服装供应链中还正面临许多零售商极大地减少同他们做生意的供应商数目的压力。这种减少供应基地的变革受到许多因素的驱动,但尤其受到供应链需要建立更快速响应补货系统的驱动———当采购跨过数百个供应商时,快速响应需求是不可能的。

三、时装供应链渠道的管理

在时装市场竞争中成功的企业,必须控制三个关键的提前期:(1)供应市场时间,即一个企业花多长时间认识一个市场机会,并把他转变成一个产品或一种服务以及把其引进市场;(2)交付顾客时间,即一个企业抓住一个顾客的定单并交付产品,使得零售顾客满意的时间;(3)响应市场时间,即企业调整其产品以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时间。

1. 供应市场时间

在短生命周期市场,能够快速识别趋势,并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把它们变成商店的产品,已变成企业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对市场响应迟缓的公司面临两方面的困难。首先,他们错失了可能将不再出现的一个重大销售机会。其次,供应商有可能发现,当产品最终到达市场时,需求正开始缩减,并导致降价的可能。图1说明了迟缓响应市场的那些企业面临的双重险境。制造战略中强调柔性和批量规模减少的新思想明显地帮助企业减少供应市场时间。诸如CAD和CAM这些有助于过程高度自动化工具的使用提高了产品随季节或寿命周期变化而变化的能力。

2. 交付顾客时间

在时装市场上,传统做法是零售商定单提前季节许多月向供应商提出,典型的提前期是九个月,显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品陈旧或缺货的风险非常高,并且由于过长渠道,供应链中某处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的库存持有成本。

定单交付周期如此长?这不是生产或运送产品需要花的时间。问题是经常有多个活动发生,从定单提出点,到相应文件的提供(诸如定额的分配协议书、许可证书等等),甚至在定单到达供应商之前———这些活动本身可能相当漫长。而且基于传统的批量生产方法,制造的总时间经常也需要考虑。换句话说,总制造周期中的每个活动都彼此单独的管理,每个活动处理的数量由所谓的经济批量决定。而且,当制造在海外发生时,很多时间耗费在文件的提供、容器载荷的充分合并以及漫长的水上运输后入境海关结关。

从事这些活动的基本目标是成本最小化。首先,需要最小化的成本是制造成本,其次是运输成本。事实上,这种成本观点太狭隘并极端地有违初衷。真正的问题是,整个供应链成本、产品陈旧成本、被迫降价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

3. 响应市场时间

理论上讲,在任何市场中,一个企业想在顾客需要产品的时间和地点满足任何顾客对正在供应的产品的需求。

显然,做到这点的一些主要障碍是前文强调的,即供应市场时间和交付顾客时间。然而,当企业寻求对需求响应更快速时,他们所面对的进一步问题是,在识别最终市场中真实需求变化方面,他们通常非常迟缓。在时装市场中,任何一个企业所面对的挑战都将是能否看到“真实”需求。真实需求是消费者每时或每天正在购买或需求的东西。由于大多数供应链受到定单驱动(也就是批量需求),这些定单本身受到预测和库存补充驱动,供应链中单独成员对最终市场真实需求将没有准确信息。图2指出库存隐藏了需求。换句话说,通常由于零售商、批发商和供应商各处有独立的再订购点策略和库存水平,这意味着供应链上游成员除非使用基于实际消费者需求信息,通过判断和推测获得预测,否则不能预测顾客的需求变化。

使许多企业(不仅仅是时装企业)面对的基础问题是,采购原材料且把他们变成产品并把他们输送到市场中所花的时间总是长于顾客准备等待的时间。在所谓的“物流渠道”和顾客定购周期之间的这种差异称为“提前期空白”。习惯上,这种空白被一种基于预测的库存充满———在试图保证当顾客需要产品时,产品又可获时,不存在别的方式。

这些过长的供应渠道经常引起最终市场的收入损失。下表提供了这些损失的大小,需注意的是,持有库存的成本。最大的损失项是强制降价(主要在零售),总损失达到零售销售的40%多。要对促销降价,例如,特别的降价销售和当一个季节末来临和不要的产品必须为新产品让路———强制降价必须发生的营销降价之间做出区分。

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QR)运动正是源于这种背景而产生。1984年的研究揭示出一个服装工业渠道,其中库存和半成品已达到令人忧虑的水平,并在其他许多工业中也能看到这种情形。

四、敏捷供应链

近些年,人们对敏捷供应链战略的设计和实施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敏捷思想重心放在“响应性”上。传统供应链由于提前期过长而整个链条变长,不可避免地受预测驱动,而敏捷供应链更短些,可以寻求需求驱动。这进一步意味着传统供应链是基于库存驱动,而敏捷供应链更可能是基于信息驱动。

来源:Lowson等人

由于时装市场易变且更难预测,因此,对敏捷的需要变得非常重要。Hararison等人]指出敏捷供应链应具备下列特征:(1)市场敏感性———它与最终使用者趋势紧密相联;(2)虚拟集成性———它依赖所有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3)基于网络性—它使用专家成员的力量赢得柔性;(4)过程合作性———它在网络成员间具有高度的过程相互联系性。

图3给出了时装竞争企业在建立敏捷供应链时,上述四种关键特征可实际发挥的许多作用。

来源:基于Harrison等人原创的模型

1. 市场敏感性

与顾客密切联系总是任何一个面向市场的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它对时装零售业尤其关键。成功的时装零售商可使用多种手段抓住随时出现的趋势。它们每天分析POS数据并且用它决定补充需求,目的是继续保证产品的可获性。尽管销售季节经常很短并且产品不可能及时补充,但在这样情形下,其数据可用来分析未来销售趋势。

识别真实消费者和其偏爱以及正在变化的需求信息是除POS数据之外应该优先考虑的另外一件事。例如,西班牙时装零售商Zara建立了时装“侦察员”队伍,他们搜寻其所处的不同竞争市场,以发现其中的新思想和趋势。他们也使用自己的销售员,来识别顾客的好恶并且把这种信息反馈给设计团队。而设计团队借助CAD/CAM,能迅速地把这些创意转换成真实的产品,并且在大约几周后把它们推入市场。

2. 虚拟集成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敏捷供应链具有虚拟集成性,即通过真实需求信息的共享来联结和集成从纺织品制造商、经过服装制造商到零售商上的所有供应链成员为相同目的工作。

零售商和其供应商通过共享信息比过去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早些年前,只有极少的零售商同其供应商共享POS数据。但是,现在共享POS数据能使零售商在占有更少库存下保证较高水平货架可获性。尤其是,当合作成员转向合作管理库存(CMI)时,其交易成本可以极大减少。

CIM是一种供应商同零售商合作管理进入顾客分销系统产品流的过程。供应商和顾客一起协商,决定零售商作业中需要维持的预期存货水平。顾客反馈的销售额数据通常传递给供应商,后者随后使用该信息来计划零售商库存的补充。一般讲,这样的模式效果最佳,其中产品需求相对稳定且季节内的频繁补充也是可能的。

3. 基于网络性

一些敏捷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柔性安排与一个广泛的供应基地的一起使用。例如,Zara和Benetton就是通过与专业的、通常小规模的制造商一起紧密工作,获得了高水平顾客响应性的两个典型时装公司。Zara的战略是,只有通过规模经济能降低成本的那些运作才在企业内部实施(诸如染色、裁剪、贴标签和包装等),而其它制造活动,包括密集劳动力产成品阶段,是由超过300个且每个专业于一个特别产品阶段或服装类型的小承包商来完成。这些承包商独立工作,不受Zara总公司Inditex S.A.影响。作为回报,它们也接受必要的、以达到严格时间和质量目标要求的技术、财政和物流支持。因此,这样的系统柔性十足,能够应付需求上的突然变化。

Benetton公司也长期使用大量的小制造商,并为他们在诸如缝线和最终装配活动上提供额外能力。

敏捷网络思想与流行思想在一些方面相反,即企业应该与很少供应商一起工作,但长期来看,敏捷网络思想中存在一种趋势,即焦点企业如同网络“管弦乐队指挥”一样,其中的成员将根据需要而改变。这就如同剧院戏剧的一个导演。对于特定季节,其间上演的戏剧,导演将同相对少一组男女演员一起紧密工作。他或她可能从比现在大得多的过去同他一起工作的一组演员中选择了这个团队。然而,对于下一个戏剧和季节,这个团队将被解散并且一个新团队将由一个大组演员中选出的演员来组建。这样关系尽管不是永远的,但仍然是密切的。

4. 过程合作性

响应供应链需要企业内部以及外部上游和下游成员之间有一种高水平的过程合作。建立“无缝”或“无界”联系的能力意味着需要采用过程合作,换言之,不存在由成员之间转换库存或供应链不同阶段之间缓冲库存引起的延迟且能进行无纸交易。其基本过程还将可能受到“横向”和跨职能团队管理。

在一个敏捷网络中,网络合作尤其关键并受到新一代基于Web网软件支持,该软件可以使企业内部组织不同的一些个体也能联系起来。现在一些地理上分散且所有权相互彼此独立的企业基于该软件的应用,就如同一个企业一样。

在时装企业的加工过程中,经常存在许多不同个体。该过程开始于产品设计,结束于产品进入零售商货架和物流。如果要对变化的时装做出快速响应,协调和集成信息流和物料流非常关键。在传统时装供应链中,从产品设计到最终销售可能耗费12个月。而通过实时信息被共享的网络所创造的“虚拟”团队,可以获得一种高得多的同步化能力。

五、时装供应链的QR途径

QR作为一种运作战略被广泛认识并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极大重视,是基于两种紧密相关的理由。首先,QR作为战略具有解决时装物流复杂性的能力;其次,QR可以作为一种不懈地反对从海外低工资经济区寻求采购源的替代方法。

在需求迅速变化的工业中,需求被进一步细分,消费者越来越更加关注产品质量和可选择性。再考虑流行元素的影响,没有单一风格或流行元素会在很长时间内占据绝对优势。许多消费者部门面临的各种未满足的服务和产品需求趋向混乱。“大规模定制化”和短季节的个性化产品;个性化的小商品和细分市场;追逐市场份额正在缩减的大量产品等,意味着想如同过去一样运作的企业必须做出重大变革以快速响应需求。最基本的快速响应哲学之一是供应链系统压缩时间的能力。如果渠道被压缩为其传统长度的大约三分之一且假定再订购提前期足够短(两到四周)时,产品设计不仅更准确地反映了消费信息,零售商在季节正进行中重新评估产品的需求以及从供应商处接受小量且频繁的再定购,也是有可能的。

QR指一个企业寻求按真实顾客消费者要求的正确时间、地点和价格,以准确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提供广泛的产品和服务给顾客以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响应和柔性状况。QR有能力在最后时刻做出需求信息驱动的决策,保证及时提供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最大化以及提前期、费用、成本和库存的最小化。QR强调柔性和产品速度以满足高度竞争的、多变的和动态市场的变化需求。

对企业来讲,QR战略意义明显。Lowson指出,没有战略基础仅有技术或特别程序应用将使企业产生次优绩效。

(1)强调企业活动与需求一致。这是QR战略的一个基本原则。企业中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绕需求和顾客行为同步发展。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付要在品种和数量上与需求达到匹配。

(2)强调需求和供应之间的联系。考虑到上述原则的重要性以及需求的驱动力和其同供应的同步化联系,因此必须从战略上理解QR。

(3)强调需求关系。QR战略认为顾客/消费者和产品具有动态性且并对企业提出了独立需求。相同产品将依赖顾客/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独特的产品流,同时需要恰当的QR。

(4)强调资源结构。QR战略结构是企业间的。其战略和战略思想处在一种网络水平上,包括外部的相互联系。

(5)强调时间。时间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对QR战略运作非常关键,但像任何武器一样,其有效性取决于其使用的环境。由于需求原因,基于时间的竞争需要对该武器在什么地方能最好地服务顾客/消费者做仔细评价。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和准确调整或许是QR战略的最重要要素。

(6)强调信息的首要作用。数据和信息是QR战略的基础———每个企业都是一个信息企业,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流将有助于快速和准确的响应。

(7)强调伙伴关系和联盟。或许近来管理和商业思想上的最重大发展之一已经客观化;认识到绩效日益增长地依赖一系列联盟和与其它企业的关系是解决不断变化市场条件的一种有效方式。

除了QR的战略意义,QR也需要许多运作构建模块,它们必须加以集成和合作用于对“真实”需求做出高效和低成本响应。然而,企业仅仅使用不同技术、过程和活动产生敏捷响应是不够的,它需要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把它们密切联系起来以提供充分的QR能力。

六、快速响应模式和国外采购模式

时装工业是对物流管理提出高要求的行业之一,要求服装颜色数百种,款式数千种,以及任何时间零售货架的SKU数百万个,且这些商品项目的平均货架寿命随着时间推移在缩短。

QR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处理不确定性或变化的能力。从需求开始到对供应商和运输者的可靠性等等,一个时装供应渠道中存在无数不确定源,快捷响应提供了减弱不确定性负面影响的能力。尽管速度和柔性很重要,但同样要认识到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所需速度和柔性的最佳水平。构建QR供应链时,应考虑供应链类型应适合产品特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不确定性。

许多时装销售季节不同,仅在其销售季节时才放在货架上,在随后的季节几乎被其它时装完全取代。传统做法是在季节开始之前制造尽可能多的产成品库存,在季节开始之前交付三分之二需要的产品,在预先协商的时间运送库存剩余部分,或等着再定购。QR做法不一样,尽管这样做存在制造能力问题,即季节前尽可能少地制造或运输。第一天就开始,收集POS数据、分析,然后获得需求偏好。接着用连续(日常或每周)POS数据来指导制造。再定购、再估计和补充方法然后用于频繁再定购。QR方法用在诸如全球或海外采购这样的需求环境中效果更好。

快速响应运作战略在供应方面提供了高速度、柔性和响应性。这对采购决策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国外采购。Lowson证实,一旦考虑隐藏和非柔性成本,从低工资、欠发达地区获得较低成本的国外采购负面效应非常明显:

隐藏成本一般是没有被购买企业重视,但几乎总是发生的那些成本,包括:(1)用于新供应源建立、质量控制和交付变动调整的不同早期投资;(2)与提高生产率和质量相关的早期人员培训成本;(3)与海外操作人员效率低很多相关的成本;(4)不可缺少的信用证更换;(5)入港延迟、航空货运和其它物流成本;(6)解决行政问题的昂贵旅游费、办事效率低和质量问题;(7)长提前期和大缓冲库存的需要;(8)许多国外工厂中经常存在的雇佣童工和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实际人力成本。

非柔性成本是由于供应商对产品销售季节之前、期间和之后需求变化缺乏柔性和响应,在供应网络中引起不成比例的需求放大以及许多相关的成本。

只有当这两种成本能正确地量化时,低工资、国外采购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充分地被理解,并且代表它们的真实涵义的一种方法变得明显。一旦考虑了隐含成本,低成本采购策略就远没有吸引力。如果把非柔性成本也考虑在内,那么很显然,由于QR所提供的附加速度和柔性,选择国内QR供应商可能是更好的战略。

供应链渠道响应重塑能减少时间并对快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提供更有效响应。而QR就是一种鼓励从产品开发到补货整个业务流程实施跨企业再造工程的运作战略,该战略的应用使得存货点改进,库存水平降低、成本降低和销售额增加,使得重新组合的价值链更好地提供响应速度、柔性和差异性。

七、结论

本文从理念上围绕时装业供应链中的主要物流问题,讨论了时装工业特有的易变性、复杂性和动态性性质,以及基于上述特性的其物流渠道所需的柔性和响应性。

时装供应链系统受到三种关键提前期即供应市场时间、交付顾客时间、响应市场时间的影响。三种提前期要求时装供应网络具有很高的敏捷性,而敏捷性又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和战略上做出巨大变革,使企业向远离预测驱动的供应运作模式转变。市场敏感性、虚拟集成性、网络化物流系统和过程合作一起成为获得极大敏捷性和快速响应性能力的基本先决条件。

QR为时装业敏捷供应链构建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对于时装业零售商和制造供应商来说,QR战略和思想给许多仍在采用为大规模生产时代设计的传统运作方法的企业提供了一种新且不熟悉的运作模式。本文介绍了QR定义、QR战略启示、QR模式提供的敏捷和实施需要的构建模块。通过把从经济欠发达的国外低成本采购同QR运作相比,本文指出QR运作采购战略是企业更有效和更有吸引力的选择。若考虑隐藏和非柔性这些不同成本,时装供应链系统的柔性、敏捷性和响应性优势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Wills,G.and Midgley,D.Fashion Marketing[M].Allen&Unwin,London,1973.

[2]Carman,J.The fate of fashion cycles in our modern society[R].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Chicago,IL,1966.

[3]Harrison,A.,Christopher,M.and van Hoek,R.Creating the Agile Supply Chain[R].Institute of Logistics&Transport,London,1999.

供应链响应 篇3

基于时间的竞争的概念的推广, 使供应链的运作周期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由于应急供应链具有政府主导性和时间导向性, 因而时间压缩与应急供应链运行效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供应链视角的应急物流管理研究概述

基于应急物流的特殊性, 很多学者提出了应急物流相关体系的构建。杨锋 (2008) 把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分为相互联系的五个部分, 分别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中心、技术支持平台、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其中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由中心本部和加盟的物流中心构成。刘云鹏 (2010) 则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应包括应急指挥系统、灾区侦察系统、灾害评估系统、物资筹措系统、物资存储系统、物资配送系统和技术保障系统, 这七个子系统通过通讯保障系统连接为一个整体。S u b r a m a n i a等 (1 9 9 8) 构建了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模型结构, 以此获取、发布、传递气象等信息, 使应急管理者迅速、准确的获取各种灾害信息并制定出应急响应计划。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在应急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 主要进行的是局部性的研究。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 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管理中的应用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在学术领域里, 我国供应链研究中关于供应链的定义, 比较权威的是马士华 (2004) 给出的“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刘北林等 (2007) 提出了虚拟应急供应链的概念, 认为应急物流管理应关注物资从研发、生产、运输到补给给整个链条中各节点的协调运作。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减少信息传递障碍, 降低信息扭曲风险, 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阎宏伟 (2007) 进一步较为规范的定义应急供应链为“应急供应链是由政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平台, 并以政府应急管理中心为指挥控制中心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联盟, 以时间效率为核心目标, 由若干供方、需方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换将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同时, 探讨了应急供应链的基本结构、主体和运行机制。

应急供应链中信息流的研究概述

信息共享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 削弱牛鞭效用的有效方式之一。Huang等人 (2003) 指出信息共享和供应链上协调机制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重要战略。Dejonckheere等人 (2004) 具体分析了信息共享对于减少供应链企业库存等成本的贡献。C a c h on和Fisher (2000) 在1-N一级供应链中对传统供应链与完全信息共享供应链进行了成本的数值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完全共享信息平均能够降低供应链库存的总成本, 最大降幅可达12.1%。在信息共享的时间价值方面, Mason Jones (1998) 认为信息流对于压缩整个供应链响应时间、提升企业供应链竞争优势有很大作用, 并进一步研究了信息流上时间压缩的关键技术。董凤娜 (2005) 指出透明信息流指挥、控制和协调供应链上的物流运作, 有利于物流运作响应时间的压缩, 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国外对信息共享价值量化评价方法的掌握己经比较成熟, 有的信息共享价值模型已经运用于实际的供应链管理中。但在信息共享模式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较为权威的是Lee (2000) 等提出的三种信息共享模式, 即信息传递模式, 第三方模式和信息中心模式。同时对信息共享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定性论述。这三种模式成为后来相关研究的一般理论基础。之后一些学者从对比各种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改善的目标出发, 对信息流在供应链中的运作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发展。

谢斌等 (2003) 归纳了供应链信息流运作的四种模式, 即原始的直链式信息流传递模式、直链式跨级信息流传递模式、网状信息流传递模式和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Narasimhan (2001) 认为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存在很多优势, 基本原理是所有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经过中央数据库达到目的地, 这种运作模式被普遍应用于生产领域的MR P、ERP系统。初少华 (2005) 在谢斌等 (2003) 的研究基础上将信息集成中心又划分为第三方模式和信息中心模式, 并提出了适应协同运作的综合协调模式。

供应链响应时间相关的研究概述

关于“响应性时间”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 一般定义为供应链周期时间、交货时间、顾客响应时间、供应链响应时间等。马士华教授 (2001) 从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角度切入, 提出了供应链多阶响应周期 (Multi-stage Response Time in Supply Chain) 概念, 定义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节点企业所消耗的时间为一个子周期, 由供应链上不同阶段的子周期构成全供应链的周期, 即为供应链多阶响应周期。

之后马士华所在的研究所课题小组围绕这一多阶响应周期概念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节点信息处理研究 (周晓等, 2002) , 响应时间周期结构与成本结构分析 (王许斌等, 2003) , 子周期分布比例与运作特点研究 (马士华等, 2004) , 节点企业响应子周期和内部生产、物流周期分配优化研究 (马士华等, 2005) , 基于响应时间的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王福寿, 2006) 等。这些研究把生产和物流总耗费时间整合在一起, 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分析了整个周期消耗的时间。

周睿 (2008) 构建了一个供应链信息流周期时间模型, 作为衡量供应链响应时间的依据, 在这个框架下计算了信息共享的时间价值。房丽娜 (2009) 把总响应时间概念应用到了农产品领域, 结合农产品供应链的实际, 定义其总响应时间为“从农产品供应链最终消费者需求信息开始, 经过分销网络进入加工企业, 加工企业根据订单进行农产品的加工, 再由最初提供生产资料的农户或合作组织的供应商经过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所有环节, 直至把农产品交付给最终消费者的全过程中所累积的全部时间。”

付秋芳 (2005) 在分析供应链周期时间结构特征时, 构建了一个基于Markov链的供应链总周期时间计算模型, 并通过总周期时间的均值和方差, 结合三个决策变量的设定, 来探讨总周期时间的优化和决策策略。房丽娜 (2009) 把Markov链模型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响应时间的计算。周睿 (2008) 运用Markov过程对供应链信息流的流动过程建模, 并应用这个模型比较了不同信息共享模式下的时间价值。

研究展望

有关应急供应链响应时间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应急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供应链总体系的构建、供应链相关概念的表述与政府核心指挥运作的宏观层次的分析, 缺乏系统性和量化的思考;对于供应链的结构方面, 已有的文献一般只是单纯的叙述一个链条上物流功能的实现, 很少阐明作为一条供应链基本元素的核心节点的位置与上下游的概念;虽然信息流的概念在供应链响应时间计算中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明确, 在实际的计量模型中考虑的较少。

供应链响应 篇4

一、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是指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之上, 以更快更好的顾客需求响应为核心理念、以资源整合和协调运作为基础、以时间压缩为主要手段、以供应链综合时间优势的强弱为最终体现的市场竞争能力。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是在多个企业共同协作条件下的综合体现。即对于供应链整体而言的市场响应能力, 不是单指某个或者某些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

2.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不仅是一种运作模式和竞争战略, 而且是一种理念和文化。它必须成为一个由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各位员工所共同认可、接受并执行的理念, 使顾客需求从订单形式转化为相应产品或服务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优化。

3.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的关键在于对响应时间的管理, 也就是时间压缩。时间压缩可以发现运行流程中的瓶颈环节、不增值环节以及不合理环节并给予改进, 改进的运行流程能帮助供应链缩短总的时间周期, 从而提高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

4.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既要反映供应链满足市场或顾客需求的速度快慢, 又要兼顾顾客满意程度的高低, 即要保证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 以及价格要求等。

二、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遵循关键性、竞争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为评价对象, 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 从着眼于过去、当前以及未来三个时段对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进行分析, 提出了与“过去、当前、未来”三个时态相互对应的以“结果层、运作层、支持层”为构架的评价体系。其中, 结构层由产品创新水平和产品交付水平构成;运作层从物流模块、生产模块、研发模块, 以及信息模块进行衡量;支持层则主要表现为战略支撑。每一层又由若干具体指标综合度量。

2.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其指标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在评价时既不能面面俱到, 也不能粗枝大叶。必须在综合考虑已有的条件和研究基础的前提下, 有选择性地设置评价指标。根据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及遵循关键性、竞争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各层指标构成如图所示。

三、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及评价过程

1. 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的原理

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 或系统因子之间、因子对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关联。灰色关联度是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 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与速度等的相对性。如果两因素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态势一致性高, 则两者的灰色关联度大;反之, 灰色关联度就小。灰色关联分析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几何接近, 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程度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

由于灰色关联分析是按发展趋势作分析, 因而对样本量的大小没有太高的要求, 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而且分析的结果一般与定性分析相吻合, 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 灰色关联分析可以通过分析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来判断变化趋势的接近, 所以, 也常常被作为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本文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灰色关联系数的概念, 其数学定义如下:

设X为系统因素 (因子) 集, xi∈X为系统因素, 其在序号k上的观测数据为xi (k) , k=1, 2, …, n, 则称xi= (xi (1) , xi (2) , …, xi (n) ) 为因素xi的行为序列。

为保证建立模型的质量和系统分析的正确性, 对采集来的原始数据一般需进行预处理, 使其消除量纲和具有可比性。如果原始数据具有相同的量纲, 能够进行比较, 也可以不作数据变换。

设X为灰关联因子集, x0= (x0 (1) , x0 (2) , …, x0 (n) ) X, xi= (xi (1) , xi (2) , …, xi (n) ) X, i=1, 2, …, m, 令 , 式子:

称为关联系数, 其中称为分辨系数, ρ∈ (0, 1) , 常取0.5实数 , xi (k) ) 称为xi关于x0的关联度。

2. 灰色关联分析评价过程

灰色关联评价可以分为四步完成:

(1) 建立灰色关联因子集

设评价体系共有m项指标, 有n个方案, 则评价矩阵为:

其中aij是第j个方案中关于第i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值, 它是初始数据无量纲处理后得到的指标, 评价矩阵的每一列又称为一个比较数据列。

(2) 选取参考序列 (最优序列)

所谓最优数列是指由各评价指标在各方案中的最大值组成的数列, 可以直接选取各指标在各比较数列中的最大值组成:

(3) 计算灰色关联度

一般而言.两数列的灰色关联度可以用关联系数的算术平均表示。但是, 在本文的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 各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有不同的权重区分。因而, 灰色关联度需要依据指标权重来确定, 具体公式为:

其中, Wk是指标Xij的权重, 可用层次分析法或用三角模糊数法进行确定。

(4) 整体灰色关联排序

按照过程关联度大小排序, 选取最优解。

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

1. 企业背景

本文选取以上海某羽绒服装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进行分析。该服装企业是一个产供销融为一体的集团化运作企业, 拥有较健全的生产、销售和设计体系, 其主要合作者有原材料供应商、分销加盟商, 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供应商提供布匹, 以及相关配料, 他们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加盟商一般是在一级城市, 与公司有比较稳定的业务关系;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产品向区域市场的运送工作, 与公司也有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由此形成了以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

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实证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主要包括两类: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指标数据, 以及确定指标权数的专家评判数据。对这两类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如下所述:

(1) 指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根据不同指标的类型, 对指标数据进行分类收集。本文选取2005年~2006年2年的数据进行比较计算, 按照前文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后, 结果如表1所示:

(2) 专家评判数据的采集

按照层次分析法或三角模糊数确定权重的步骤, 进行专家评分, 可得各因素相对于目标层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 的权数, 如表2所示:

3. 综合评价过程

在取得各指标的量化数值并进行无量纲处理后, 运用前文灰色关联评价中给出的计算步骤进行综合评价。

(1) 建立评价矩阵

评价矩阵由2005年~2006年指标数值的无量纲处理后的数组构成:

(2) 确定参考序列

选取各指标得分的最大值构成参考序列:

(3) 计算灰色关联度

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以及表2中给出的指标权重值, 计算得到2005年~2006年的关联度分别为:0.980, 0.593。

五、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评价分析可以看到, 以该羽绒服装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在2005年~2006年期间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这说明公司需要在快速响应能力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 以阻止下滑趋势。另外, 通过分析相关评价指标, 我们可以发现, 快速响应能力的下降与响应速度下降、交货水平降低、生产能力减弱有很大关系。联系公司实际, 我们还可以发现, 这与公司在2005年之后高层管理人员, 以及基层生产工人和营销人员发生了很大动荡, 老员工流失严重, 从而带来管理工作脱节、生产熟练程度降低、营销系统敏捷性下降等都有着紧密联系。为此, 必须通过增加供应链成员企业直接沟通和信息交流, 加强伙伴间的资源共享与协作, 充分满足客户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来提高供应链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 从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控制、激励和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入手, 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吸引并留住人才, 从而协同配合和加快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改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56~68

[2]黄永波:供应链管理信息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8 (6) :11~12

[3]隋明刚:AHP评价指标体系的非线性无量纲处理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 2006 (10) :25~27

[4]Freed and Reed.How to evaluate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0, 21 (2) :27~45

上一篇:国美电器下一篇:高脂血症并发脑梗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