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

2024-09-09

供应链金融(精选12篇)

供应链金融 篇1

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发展

1.1 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 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为实现成本最小化, 开始寻找下游小企业进行生产环节的外包服务, 自此出现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所谓供应链, 即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经销商 (渠道商) 等构成的物流网络。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但供应链基本的三个特征:链状结构;上下游企业;信息流、现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现代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而清晰的专业化分工使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力求节约成本。由此, 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组成了新一轮的物流网络, 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生态化、系统化的竞争, 这其中不同供应链在同一行业的作用越发重要。

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的雏形,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存货融资市场。1916年, 美国颁布了《仓储法案》, 并以此为根据建立了一套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 当时最为流行的农产品仓单既可以作为结算手段流通, 也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1]。供应链金融, 本质功能是依附于某种供应链交易结构, 利用资本手段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来组合相应的金融产品。常见的组合产品, 除了包括诸如银行承兑汇票 (银承) 、流动资金贷款 (流贷) 、信用证或保函这种金融工具之外, 还有类似保理、保兑仓、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订单融资等授信方案。实际上, 国内多个商业银行将供应链金融纳入到贸易融资体系, 由于贸易金融自偿性和背景真实性, 业务风险低、收益较好。供应链金融不但为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业务类型和盈利手段, 并且有效降低被服务企业的最终成本, 因此受到银企多方的共同关注。

1.2 我国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需求和发展, 在今天, 无论是属于金融互联网方面还是属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供应链金融已经没有了明确的划分界限。我国早期供应链金融主要以股份制银行为发展主体, 其中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最早开设供应链金融业务, 为核心企业担保, 向下游企业贷款。早期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 而对小微企业大多数银行并不看好, 核心企业也不愿为这些代理商担保, 但这些企业恰恰对资金需求最为迫切, 这就为互联网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客户群体, 由此壮大了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市场的占比份额。特别是近几年国有银行也不断渗透到这个领域, 开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例如2010年、2011年、2013年, 建行分别与金银岛、敦煌网、京东商城合作, 共同开发在线融资平台 (薛洁, 《银行:电子版供应链金融征战进行时》, 2013) ;2012年, 中行与京东商城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乐天, 《京东商城与中行达成合作共推供应链金融服务》腾讯科技) 。预计未来线上供应链金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相比于传统银行业将原有的金融工具互联网化, 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直接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 P2P平台逐渐开始接触供应链金融业务, 特别是以原油、铁矿石、煤炭等为主的大宗商品行业, 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空间可达亿万级。以煤炭行业为例。紧随2014年趋势, 2015年中国再次削减煤炭消耗量, 并且削减量更大。根据近来发布的《中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尽管2015年全国人口增长数百万, 同时能源消耗增长, 但煤炭消耗减少了3.7%。2015年, 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64%, 而包括水电、风能、太阳能、天然气和核电的清洁能源使用占比17.9%。 (《2015年中国煤炭消耗量再次大幅削减》钢之家网站, 2016-03-04)

煤炭市场的低迷使银行系统对大宗货物行业的授信额度不断缩减, 这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 即使能得到贷款, 也要担负高昂的资金成本。一方面是市场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是银行贷款难度加大, 而“供应链金融+P2P平台”模式的出现, 恰好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 并且对接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 因此, 线上的供应链金融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3 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产品设计里, 与其他融资工具或产品最大的不同点, 就在于供应链条中“核心企业”的作用, 否则供应链金融就如同贸易金融一样概念模糊, 无法限定, 就不能称之为独立业务了。供应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 以此为中心向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核心企业一般为具有知名度的实体品牌, 在整个供应链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能够实现信息流、物流、现金流的三流合一。基于核心企业的优势, 一是可以降低核心企业的资产负债, 提高供应链中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比率;二是通过对上游的应收类融资和对下游的预付类融资, 提高核心企业与银行或其他资本平台的合作黏度, 提高存款和中间收入。由于自偿性融资的基本性质, 使得资金用途较为清晰。

当然, 核心企业也不是万能的, 对于任何一种融资模式, 风险控制永远都是放在首位, 即使风险较低的供应链金融也不例外。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贸易真实性仍然存在问题, 因此, 供应链金融在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同时, 本质上仍具有信用贷款的局限, 例如额度或者担保方式方面。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还存在着管理混乱、经营违规、财务造假等问题, 在传统金融体系框架下缺乏信用, 这也直接影响整体供应链的稳定性, 这些因素并不能只靠核心企业来解决, 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以及广大中小企业自身不断发展。

2 供应链金融的积极作用及问题

2.1 供应链金融的积极作用

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国内的融资体系下, 让更了解行业的企业提供给其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无疑有益于风险的降低。如京东作为核心企业不仅对整个电商行业非常了解, 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零供问题, 这就大大降低了整个行业的风险, 但京东不能对集团外的上下游企业授信或者提供贷款, 委托贷款也仅限于企业内部, 这就制约了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二是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将供应链中的某个企业的风险分摊到整个行业, 即将单个不可控风险转化为整体可控风险。相比于传统风控注重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的审查方式, 供应链金融是通过供应链体系及信息为金融活动提供信用增级, 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及体系下的独特的风险管理定义与操作模式。三是供应链金融具有全流程覆盖的特点, 即并非基于供应链某一环节, 而是覆盖了整个供应链在被最终消费之前所有的生产和交易过程。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节约成本, 优化资金流程, 使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不易脱节, 形成“协同效应”, 实现共赢。最终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2.2 供应链金融现存的突出问题

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行业, 是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融合与创新的产物, 因此, 互联网金融有着传统金融和互联网各自特有的双重风险, 这种风险的“叠加性”就预示着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和监控更加复杂, 难度更大。

从现有的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问题, 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操作风险。许多P2P平台只看到了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没有对行业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就盲目入行, 对相应的产业链不了解, 无法把控风险。供应链行业的相关金融专业人才也非常缺乏, 懂行业的不懂金融, 懂金融的对行业不了解, 而对两方面知识都非常熟悉的企业, 一般都已经是行业内的中流砥柱, 在同一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二是道德风险。由于核心企业背景深厚、资金充裕、无信贷需求等原因, 大部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开展并不是从核心企业入手, 而是通过其上下游企业开展业务, 进行产品设计。而上下游企业对风险把控不严以及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实践中常有企业伪造核心厂商贷款文件、公章, 骗取银行资金的案例。三是经济环境问题。供应链金融意味着需要对所在的整个产业提供金融服务 (主要以融资贷款为主) , 市场竞争要求入行企业都要加大业务量, 通过量大来获利。如果某些供应链产业已经饱和, 没有足够大的利润空间, 再进入只能浪费资源, 同时, 前期的征信过程需要大量技术过硬的风控人员对整个流程进行把关, 这又加大了人力成本;多数供应链业务分布在多个城市, 信息传达可能不及时, 而且, 差旅费也是企业一笔不小的负担。四是标的物价值估计困难。货物价值需要快速准确评估。常见的不动产价值容易评估, 但一些非标准物品, 如贵重的书画、木材、玉器等, 不同的种类、品相、材质价格天差地别, 因此, 不熟悉的领域和非标准货物也是一个难点。五是货物的变现。一旦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 货物是唯一的还款来源, 因此, 快速变现非常重要。但是, 多数企业在这个产业链条参与程度不够, 难以合理处置这些扣留的货物, 扣留的货物无法快速变现, 就不能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面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供应链金融近年来已成为金融市场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 是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的重要内容,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小微供应链金融也在快速成长, 围绕小微供应链的小贷、保理、融资租赁、电商、各类平台 (物流、大宗) 等主体纷纷介入, 进入白热化混战阶段, 供应链金融整体业务规模预计到2020年发展至15万亿元 (《2015—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分析预测及战略咨询报告》中国产业信息网) 。

供应链金融起源于欧美国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诞生。从微观角度看, 供应链管理属于企业层面的概念;从宏观角度看, 当一个国家走向国际舞台时, 供应链就上升为国家战略, 比如一战以前的英国就是如此, 特别是二战以后的美国, 更是利用供应链去推动全球化。随着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日益成熟, 未来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已上升和体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目前, 我国为深度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对外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战略, 对内施行供给侧改革, 最终实现我国国家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由于传统经济中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的需求, 因此,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及新一轮改革机会面前, 企业需要用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融资方式来应对和参与变革, 供应链金融恰恰是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金融形态, 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实践, 又是推动制造业、消费服务业等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的有力工具。因此, 供应链金融注定是一种前景广阔的金融业态, 应用领域日益增长, 既为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也极大地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云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胡跃飞, 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 2009 (8) .

供应链金融 篇2

就农业而言,其产业链可划分为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农业生产,农产品收储和加工、农产品销售四个主要环节。在农业产业链内,农资公司、农户、农产品收储和加工企业、农产品贸易公司构成了维系产业链运作的主体,形成了物流和资金流的双向循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原材料和农产品因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和农户带来收益。各参与主体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下游企业,从而形成了农业供应链。这种多向的农业供应链成为构成农业产业链的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供应链各环节的资金需求为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创造了前提条件。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设计思路

农业供应链金融改变了传统农村授信业务单户考察、单笔监测、自上而下的点对点模式,站在农业供应链全局的角度,根据当地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中心,捆绑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和消费者,提供支持农业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这种运作方式,落实了以“实贷实付”为核心的信贷管理变革要求,通过供应链的信用转移作用来支持供应链各个成员,既有助于解决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问题,更有助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类型

龙江银行根据种养加、产供销各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开发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五种模式和六大产品。五种模式为:“(农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收储加工)公司+农户”、“核心企业+中小供应商”,与农资生产销售、农产品种植养殖、收储加工、品牌食品生产等农业产业链的四大环节匹配,促进各环节的协调运转。六大产品为:种植户进行农业生产融资的种植贷、养殖户进行规模化养殖融资的养殖贷、种植户采购农业生产资料融资的农资贷、粮食经销企业贸易融资的粮贸贷、合作社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农信通、农户购买农机融资的农机贷。同时,结合借款人实际,灵活运用信用、联保、抵(质)押等担保方式,对特殊需求通过保理、信用证、买方信贷、消费信贷等产品予以满足。结构性融资产品的出现,既满足了供应链成员的金融服务需求,又提高了龙江银行的市场拓展和盈利能力。>>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目标市场及客户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物资、农产品加工业、粮贸企业和农机六大目标市场。面对的客户可按照不同的角度细分:按行业分为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按照涉农贷款的主体可分为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农村妇女创业贷款等;按照农业产业链上参与方性质可分为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加工企业、零售企业、终端消费者、农垦、地方企业等。龙江银行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客户体系,农业供应链当中的农户是金字塔的基座,核心企业为金字塔的塔尖。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效果评价

深发展:供应链金融 篇3

掌 门 人:法兰克·纽曼

主营业务:金融业

年度亮点:

2006年,深发展在全国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整合资源,面向产业供应链提供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全链条金融服务。贸易融资客户和业务量均取得50%的增长,不良率继续维持在1%以下。2006年12月初,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获得深圳市第二届金融创新奖。

核心逻辑:

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提供融资服务。这样一来,供应链上相关的中小企业得到融资支持,快速成长,从而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甚至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打通了这条供应链的深发展银行,也打开了自己的业务之门,甚至由此“独霸”该链条上所有相关企业的金融业务。目前,深发展已经在能源、钢材、汽车、粮食等一系列核心企业和产业链条明确的行业中成功推行了“供应链金融”。

案例调研

2007年,深发展独创的“供应链金融”获得了主流的认可和追捧。

6月,2007国际金融资本高峰论坛将“国际金融产品创新卓越表现大奖”颁给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它也因此成为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内地企业。而曾经高高在上的四大国有银行,民生、招商等知名股份制银行,甚至外资银行都纷纷迅速加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争夺战中来。

有数据显示,从2006年中正式整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后,深发展贸易融资客户和业务量均取得50%的增长,全年累计融资近3000亿,而整体不良率仅为0.4%。

为何一个银行的模式创新会吸引如此多的关注与学习,供应链金融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我们从一个企业样本开始也许更有助于理解。

企业样本

“银行追着大企业跑,小企业追着银行跑”,这就是中国银行业的现状。越需要钱的越贷不到款,小企业贷款难已成了老生常谈,重庆永安配件公司就是这样一家贷不到款的小企业。

重庆永安配件厂专为本市知名摩托车企业飞翔摩托生产零配件。最近,它刚完成基础生产线的建设,产能得到提高。由于飞翔摩托车出口量大增,已经和永安签下了长单供货合同。然而,基础建设已将永安厂的流动资金消耗殆尽,该厂急需原料款,完成订单,否则就可能破产。

于是,该厂经理黄永安希望能申请到一笔中长期贷款。黄永安将所有资信材料备齐,分别向几家大银行申请贷款。

黄永安被这几家银行先后拒之门外。

银行的考虑:永安配件厂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措施,信用不足。单笔贷款金额小,笔数却多,贷款风险较大,收益较低。这类中小企业还普遍有偷漏税的行为。贷款得不偿失。

最后,朋友建议他去深圳发展银行试试。

深发展的工作人员关心另一些问题:永安厂上游是什么企业?实力是否雄厚?永安厂下游是什么企业,实力如何?永安厂的产品销售情况如何,一年订单有多少?

深发展的考虑:永安厂的困难在于它上的上下游都是强势企业——上游的丰钢要求先款后货,下游的飞翔摩托要求先货后款,挤占了永安厂有限的流动资金。但永安厂也有优势,订单充足,产能较高。其上下游企业虽然要求苛刻,却资本雄厚,信用度高。

深发展提出三种思路:

一、巧用强势企业信用,解决预付款之困。由于永安厂和丰钢有长期而良好的合作关系,永安厂、丰钢和银行可以签订三方协议,预先设定永安厂为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代理人,代理丰钢背书,然后永安厂凭商业承兑汇票和保贴函向银行申请贴现。贴现后,深发展银行将贴现款(即永安厂购买钢材原料的款项)直接转入丰钢的指定账户,丰钢接款发货,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二、盘活企业存货。如果丰钢只接受银票或贷款,不愿让永安厂代理贴现。深发展、永安厂及丰钢,可以协商后签订三方协议,先票后货。深发展直接将原料款支付给丰钢,丰钢接款后,发货到银行指定地点,由银行指定的物流监管方进行24小时监管,形成存货质押融资。永安厂每接一笔订单,交一笔钱给银行赎货,银行就指令仓储监管机构放一批原料给永安厂,从而完成这一轮的生产。

三、活用应收账款。如果飞翔摩托屡屡拖欠货款,永安厂连赎货的流动资金都没有又该怎么办?永安厂只要将应收款委托给深发展管理,深发展就可以根据这些应收账款的数额,给予永安厂一个融资额度,永安厂凭此额度可获得连续的融资安排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无需提供其它保证或抵押担保。

深发展的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永安厂订单不断,这三种方式都可以长期执行,也就是说,永安加工厂获得了一笔长期贷款。

结果:

永安厂与深发展银行合作了三年,永安厂的销售收入从6亿元增加到25亿元。

深发展以永安厂为突破口入手,从贷款入手,将金融服务上溯下延,扩展到整个摩托车产业的每一家企业,“横到边、竖到底”,把生意做通了。之前财大气粗只跟大银行合作的飞翔摩托发现,自己上下游的供应商、销售商都跟深发展合作,接洽之后看到深发展对自己这样的进出口企业也有一整套结算理财解决方案,于是也顺理成章变成了深发展的客户。而丰钢,则成为深发展进入另一个链条——钢铁行业的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这种独特的融资方式,就是“供应链金融”。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由于一条产业链上80%都是中小企业,普遍缺少资金,因此,中小企业不但是供应链金融主要的支持对象,也是银行“插进”产业链的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此个案中,深发展抓住了一个核心理念——“自偿性”。永安厂资产虽少,但他能做到“借一笔、完一单、还一笔”,自贷自偿,银行的贷款就是安全的。

深发展只要将供应链上的企业“谁在做生意、做什么生意、怎么做生意、和谁做生意、过往做得如何”这些方面考察清楚,就可以判断能否放贷。当银行牢牢抓住了一个企业、甚至一条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物流和资金的动向的时候,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比做单个企业小得多。

融资三大路径:深发展给永安厂的三个思路,几乎适用于所有中小企业。不管是供应链上的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还是零售商,也不管生意在国内还是遍布全球,其融资方式都可以统合到“预付类”、“应收类”和“存货类”三大路径中去。循着这三大路径,深发展可以为各类企业量身订造个性金融产品。

从点到链之路

“供应链金融”事实上是被逼出来的!在这之前,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深发展问题不少,支持不多,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同行垄断资源。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深发展的前景一度堪忧。

这时,广州分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剖析中小企业。广东省是缺电大省,火力发电厂很多,而国内80%的燃料油都来自广东口岸,广东省成为燃料油的集散地。广东分行的工作人员发现,在为电厂采购原料的供货商和电厂之间,处于贸易优势地位的电厂一般会要求供货商先货后款,时常让他们资金吃紧。许多供货商需要小额贷款,却求贷无门。

既然国有大银行专为大型电厂、电网融资,深发展能不能包干这些供货商呢?

但是,这些供货商确实资产少、信用低,怎么贷款才能降低银行风险?看点不行,看“链”呢?他们将能源行业中的贸易活动串起来分析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并不一定在企业自身,而是因为链条上的核心企业挤占了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的资金和信用。一条供应链里占绝对优势的核心企业,可以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原料供应商先货后款,对下游的经销商,又要求先款后货。竞争力越强、规模越大的核心企业,对上下游的压力越大。

他们发现,中小企业拥有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价值是其不动产价值的1.5倍,这就是中小企业的优势!只要盘活了他们,中小企业贷款难迎刃而解。

“1+N”贸易融资。《巴塞尔协议》上“贸易融资”的内容,启发了广州分行,他们提出了“1+N”贸易融资的概念。所谓“1”是供应链上的中心企业,“N”则是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从“N”入手,用“N”来包围“1”!

这个“1+N”就是“供应链金融”的雏形。广州分行也成为该业务的试验田。

广州分行考察发现,能源行业的供货商一般没有固定资产,应收账款非常充足。工作人员据此定制了一套融资办法——用应收账款向银行质押融资,解决燃眉之急。这套办法让大量经销商涌向了深发展。

事实上,这些供货商不但是发电厂的“上家”,也是炼油厂的“上家”,炼油厂同样挤占了供货商的资金。已经与众多供货商建立长期信贷关系的深发展,携众多“上家”和炼油厂展开谈判,与之进行融资合作,借助炼油厂这个中心企业向外辐射,或者为其上游的原料供货商、进口企业提供贷款,或者向其下游的汽油、柴油、PVC等系列石化产品的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这一轮辐射之后,深发展开始向石化产业上溯,以千万个经销商,“包围”了国内能源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达成合作关系之后,再以这些巨头为出发点,将能源融资网络撒向全国。这就是所谓的“横到底,竖到边”。

2004年7月,深发展总行与中化集团在北京签署票据业务全面合作协议,深发展的各分支行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能源产业融资平台。仅广州分行一家,每年为能源企业提供的融资额度就高达100多亿,分行的审批权限就有2亿人民币。

另一方面,随着与能源进出口商的合作增多,深发展与外资银行的票据往来也日渐密切,能源服务专业银行——法国兴业集团与深发展广州分行多次合作后,给予深发展广州分行10亿美元的信用额度,并愿与之携手开拓中国能源金融产业链。深发展在能源金融的融资领域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内部改革。这个试点的成功让深发展上下都兴奋起来,深发展将“1+N”贸易融资作为银行发展的方向,及时在内部进行了改革,最为独特的就是撤销了公司银行部(对应国内业务)、国际业务部(对应国际业务),而成立了贸易融资部,专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拓。此外,深发展开始推行贸易金融的事业部制,将以前按地域划分业务范围,变为按行业划分,一个事业部掌握一个行业、行业内主要企业及产业链的相关信息,制定产业链整体发展规划,负责与核心企业谈判,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进行贷款审批。

2005年,深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经济板块的特点,建立起区域模块。北京、上海等为“总部经济”,广州、青岛、大连、天津等为“港口经济”,浙江地区为“块状经济”,一些集中经济较为突出的省会城市,则以传统业务为主。如今,广州分行的“能源金融”,佛山分行的“有色金融”,上海分行的“汽车金融”和大连分行的“粮食金融”,西南的重庆、昆明、成都分行的“有色金融”、“农产品金融”等已形成品牌。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整合已是水到渠成。

同年,美国新桥投资进驻,深发展整体转型;2006年,深发展正式整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并正式确立了“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建设贸易融资专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分析师点评 孙红伟

深发展的成功之处,并非它“心地善良”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在于它把同行认为高风险的市场,以低风险的方式占领了,并创造了弱势银行强势竞争的典范。

在通常的市场竞争中,弱势企业要获得跨越式发展,必须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否则按通常的路径成长,不但速度慢,而且原有的通路可能已经被行业领袖挖掘殆尽。所以,对于弱势企业,寻找和挖掘空白市场是快速崛起的捷径。而空白市场要么隐藏得很深,需要细分才能发现;要么困难很大,风险很高,一般企业轻易不敢碰触,这就是弱势企业崛起的难处。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无疑属于后者——高风险区域。“有困难的地方就会有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肯定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但一般银行轻易不敢尝试,因为银行并非慈善家,他们不可能为了扶持中小企业而盲目放贷。

因此,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意义在于,它通过“巧用强势企业信用,盘活企业存货,活用应收账款”三大路径将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化于无形。而其中“强势企业信用、存货、应收账款”都是一些通俗的招术,如果单独看,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通过供应链金融的组合,却把原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三大障碍“信用弱、周转资金缺乏、应收账款回收慢”解决了,从而使这一模式具有低风险的存在基础。

对于企业来说,仅仅低风险还不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广阔的盈利前景才是促使企业开拓空白市场的原动力,毕竟探索一个新模式的成本和风险远远大于延续旧模式。

供应链金融 篇4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 (银行层面) , 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 (企业层面) 1, 结构贸易融资同样如此。目前关于“结构贸易融资”的内涵说法很多, 其中一种:结构贸易融资是指“银行为商品生产者以其已经持拥有或者未来将要持有的商品权利作为担保, 以抵押或者质押的方式发放的短期融资”2, 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仓单融资等业务形式;供应链金融内涵的表述更加角度各异、五花八门,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平安银行 (原深圳发展银行) 在国内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相关产品以来, 近年来各家银行争相推出该领域的一些业务品种, 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势头迅猛。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能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也大多是基于应收账款保理、存货融资等具体的业务形态;供应链金融在融资授信时非常关注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资金支持;结构贸易融资在审核授信时也十分重视供应链上下游的耦合强度及信用水平。二者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很高的相似性, 以至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也对其中的差别莫衷一是。

笔者在研究相关文献后认为:供应链金融着眼点在产业链, 它以适合的节点企业为切入点, 以提高整条产业链营运能力和降低融资成本为目标, 最终使整个产业链受益;而结构贸易融资则是从融资技术上对贸易融资加以定义, 将其在理念和技术上和传统贸易融资区分开来。于是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是融资的服务对象, 是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而结构性贸易融资代表的则是新型的结构性融资技术。也就是说, 结构性贸易融资可以服务于单一受信主体, 也可以服务于整个供应链;同样, 供应链金融在技术形态上可以是结构性的, 也可以是非结构性的。

但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 有效的供应链金融一定是供应链与结构融资的结合, 也就是说, 供应链金融离不开结构的设计, 必然选择在融资链条中嵌入适当的结构化解决方案。这是为什么呢?首先, 结构融资使得供应链金融从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授信;其次, 结构融资能够提供“一户一策”“量体裁衣”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最后, 结构融资能够使供应链融资同时满足多种授信理念的融合。

二、结构融资:使供应链金融区别于传统授信

结构化的方案是供应链金融区别于传统银行授信的重要标志。传统贸易融资 (银行授信) 关注的是企业 (受信主体) 评级, 信用状况良好的大企业更容易锦上添花地获得银行融资;而结构融资则弱化受信主体承债能力, 将债项从整体中剥离出来进行独立评估, 因而更加重视合约自身履约能力。

图1.中显示是主体授信模式下的供应链融资安排。厂商C为资质雄厚的核心企业, 它与原材料生产商A、原材料供应商B、分销商D和零售商E共同组成了某家电产品的产业链。其中, A、B、D、E四家公司规模远远小于C公司, 有较强的融资需求, 但在供应链资金周转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果按传统授信模式, 四家企业需要分别寻求与银行的合作。但实际上, 由于它们资产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资金周转缓慢 (核心企业基于强势地位会延长对上游供货商的账期) , 很难获得银行信贷部门的青睐。因此在该模式下, 往往只有核心企业C能够获得银行融资, 而供应链上的其他参与者融资成本很高, 整条供应链的运营处于低效率状态。

图2.中显示的则是结构化的供应链融资安排。银行C在考察了整条供应链后, 认为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强度及参与企业的合作粘度适合构造供应链融资。以原材料供应商B公司为例:在供应链中, 该公司一方面要对生产商A预付货款 (采购) , 另一方面又有来自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压力 (销售) , 资金流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但C银行考虑到它与核心企业有长期供货协议, 合作关系非常稳定, 因此为其提供基于流动资产的结构融资, 即提供应收账款合同质押短期融资服务, 帮助B顺利实现流动性的周转。与此同时, 供应链上的其他参与方的融资需求也会基于它们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而得到满足。

这种结构化的安排对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来说意味着“双赢”:对银行而言, 结构融资实现了高收益与低风险的完美结合———个性化的资金解决方案为银行创造了更大的议价空间, 同时供应链金融所独有的物流与资金流的全程紧密控制也使得银行对风险的把控更为有效;对企业来说, 债项评级的剥离使得企业融资瓶颈能够有效突破, 基于债项现金流, 与核心企业有密切合作的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其交易项凭证作为质押3来获得银行融资。

三、结构融资:让供应链金融做到“一户一策”、“量体裁衣”

前文提到, 结构融资的一大特性就是弱化主体评级而强调债项评级, 往往将债项从整体中剥离出来进行独立评估。这种特性使得结构融资的种类得以极大丰富——不同业务交易结构、合约风险点、交易金额、对手方的不同, 都会使融资方案呈现很大的差别, “一户一策”、“量体裁衣”真正成为可能。以交易结构风险点的差异为例, 银行在构造融资方案时, 就可以在识别风险结构的基础上配适对应的风险缓释结构 (如物流和资金流的监管与控制) , 并在债项现金流自偿性的基础上获得还款保障。

近年来, 单一的结构化融资产品发展很快, 如未来货权动产融资、仓单融资、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等, 这些产品本身就包含了物流控制与回款锁定的安排, 它们基于交易对手方信用或未来货权构造还款基础, 弥补了主体信用不足。这使得银行在为供应链融资设计解决方案时“有米下锅”, 能够依托成熟的基础产品进行改造。但是“有米下锅”并不意味着“随意组合”, 如果要做到“量体裁衣”, 还是要针对客户需求对产品的进行准确的组合和构造。在上一节中, 我们从银行C的角度为企业B构造了一个简单的应收账款保理产品。但是如果B公司希望在与A公司的采购环节进行融资, 且在货物销售收到C公司回款之后偿还融资, 单纯的应收账款保理就很难满足其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C银行需要将存货、预付及应收账款的结构产品组合运用。其中的技术性和复杂性无疑凸显了产品的个性化, 也使得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获得了更大的议价空间。

四、结构融资:结构安排与授信理念

常见的结构贸易融资安排有两种主要形式:基于货物控制的结构融资和基于交易对手方履约能力的结构融资4。货物控制型的结构融资在供应链融资实务中主要表现为:银行控制企业融资项下的货权、抵押物等作为风险控制手段, 同时提供企业交易项下的授信额度 (如未来货权动产融资、存货及仓单融资等) ;基于交易对手的结构融资在实务中表现为:银行通过受信企业交易对手方的信用作为还款保障, 锁定融资风险 (如应收账款保理等) 。在供应链融资的实践中, 这两种形式的结构安排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互相配合, 互为补充。

形式多样性的背后必然伴随着授信理念的多元化。前文提到, 结构融资本质上是弱化主体评级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不重要, 如果企业债务负担过于沉重, 对银行来说必然意味着未来违约风险的放大, 对任何一种贷款的回收都是不利的。授信理念的多元化, 一方面意味中银行需要按照债项评级的思路积极地评估交易对手及质押货权等的风险, 加强对企业物流资金流的监管和控制;另一方面也意味着, 银行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信贷审核技术, 需要全面基于公司和行业基本面的信息进行信贷风险考察,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给出合适的信贷方案。

五、结构融资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的案例

甲公司是浙江某民营玩具生产企业, 它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是国内某知名纺织企业乙公司 (提供满足出口要求的特级棉纱、棉芯) 。甲公司完成生产后, 将玩具出口到位于美国的A公司 (图3.) 。在这条仅由三家企业组成的简单供应链上, 甲公司实力最弱, 对A公司的出口业务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90%以上, 且其财务报表不满足银行授信要求;但乙公司和美国的A公司主体资质较好, 处于强势地位。甲公司在向乙公司进行原材料采购时需全额支付预付款;而对A公司的销售回款也有90天的账期。甲公司与乙公司和美国的A公司有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 签有5年的购销合同, 之前的合作历史记录良好, 如何基于结构化的方案解决甲公司的预付账款融资问题?

首先, 银行在对甲公司提供融资时会对指定款项用途:专款专项用于预付采购货款;为改善甲公司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 要求乙公司提供预付款保函, 从而保证乙公司的供货质量5;对乙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及甲公司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动态跟踪;A公司销售回款打到融资行指定账户, 完成回款锁定。

摘要:利率市场化脚步的不断推进, 使得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创新产品和业务模式,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供应链金融正是这样一种新型的业务模式, 它与结构性贸易融资得结合相当于将供应链金融的“链条”和“结构化”产品嵌套在一起, 极大地拓展商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结构化贸易融资,商业银行授信

参考文献

[1].http://bai ke.bai du.com/vi ew/1318032.ht m。

[4].《透视结构贸易融资》, 刘屹东, 中国外汇, 2010.4.

[1]刘苗苗.供应链金融理论和融资模式的发展演进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2012 (2) :105-105.

[2]陈支农.供应链金融面临创新问题[J].改革与开放, 2012, 1:008.

[3]王梅霞.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 2011, 4:056.4.

[4]齐芳.结构贸易融资:名为融资实为控制贸易风险[J].国际融资, 2007, 1:017.

[5]光国友.结构性贸易融资与大宗商品贸易[J].中国有色金属, 2011 (16) :68-69.

[6]经皓.浅析结构性贸易融资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3) .

[7]石柏宏.商品交易的结构贸易融资[J].中国外汇, 2009 (16) :32-33.

[8]刘屹东.透视结构性贸易融资[J].中国外汇, 2010 (007) :58-59.

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篇5

篇一:煤炭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一、业务方案理念(适用于煤矿的物资部门和煤炭运销部门)

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把煤炭企业(煤矿)作为核心企业,配合其供应链和销售链管理策略,运用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控制技术,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增强效应,对核心企业及伴生在其周围的多个或全部供应链和销售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的一揽子、结构化金融服务。银行多以大、中型煤炭生产企业为核心企业,围绕其开展包含其上游供应商、下游贸易商的金融服务,实现煤炭企业整体供应链充裕现金流,提供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业务模式

银行在煤炭行业为供应链条上的企业提供的融资方案包括:

1、针对煤炭企业上游企业:应收账款池融资、反向保理业务,盘活上游供应商的应收账款,改善上游供应商的现金流;让上游企业能提早获得应收账款。

2、针对煤炭企业下游企业:预付款融资模式,解决下游耗煤厂家和贸易商向煤炭企业采购煤炭的预付款资金需求;

三、授信品种:授信品种包含: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及买方押汇或押汇项下代付、商业承兑票保贴等;

四、业务优势

1、对于煤矿:缓解煤炭企业物资供应部门物资采购款的支付压力。增加煤炭企业运销部门的销售能力,获得更多经销商预付款。扩大销售。

a)以间接授信替代直接授信,优化报表,节约财务成本,可以制定、优化现金使用计划,适当进行理财规划,提高效益;

b)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搭建融资平台,有利于核心企业进一步稳固和强化以其为主导的供应链条;

c)对上游企业延长赊销账期,对下游企业取得大额预付账款,优化现金流,并获得更优惠的贸易条件;

2、对于上、下游企业:;

a)对于设备供应商来讲,盘活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回笼,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对于下游煤炭采购商来讲,能够获得充足的预付款资金采购煤炭,增加自己的采购量,稳定业务。从而扩大煤炭企业销售量。

篇二:汽车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1、经销商服务方案

● 厂商银方案

● 汽车合格证监管方案

厂商银方案

业务特点:

(1)属于动产质押授信

(2)由实力较强的专业监管公司负责车辆和合格证的驻店监管,提高周转效率

(3)实现车证合一运输和交付

(4)需向监管公司支付一定的监管费用

汽车合格证监管方案

方案概述:是指汽车厂商、经销商和交行三方进行合作,交行为经销商向汽车厂商购买产品提供授信支持,汽车合格证由交行保管,交行根据经销商补存保证金的状况释放合格证。

业务特点:

(1)汽车合格证也可由汽车厂商保管,交行根据经销商补存保证金的状况通知汽车厂商释放合格证

(2)有效满足经销商由一级网点向二级网点发车的需求

(3)无需单独支付合格证保管费用

2、供应商服务方案

● 银票/商票保贴

● 国内保理

● 国内信用证

● 动产质押

3、商用车终端用户服务方案

● 法人按揭

● 个人按揭

工程机械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1、经销商服务方案

● 保兑仓方案

2、供应商服务方案

● 银票/商票保贴

● 国内保理

● 国内信用证

● 动产质押

3、终端用户服务方案

● 法人按揭

● 个人按揭

4、厂商租赁公司服务方案

● 应收租金保理

方案概述:交行作为保理银行为租赁公司的应收租金提供保理融资服务,生产厂商承诺,当承租人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应付租金时,对租赁公司转让的应收租金承担回购责任。

业务流程:

(1)租赁公司购入厂商产品

(2)租赁公司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

(3)租赁公司向保理银行转让应收租金,保理银行向租赁公司发放保理融资款项

(4)承租人按约定逐期向租赁公司在保理银行开立的还款账户支付租金

(5)如承租人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应付租金,交行将受让的未偿还的应收租金再转让给厂商

业务特点:

根据业务实际,提供对租赁公司有追索和无追索两种保理融资模式

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经销商服务方案

根据国内钢铁企业销售采用合同、按月销售、预付货款的结算方式和特点,交通银行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经销商量身设计了保兑仓、厂商银、动产质押等金融产品。通过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支持,有效解决按月打款、锁定货源的问题;同时有助于生产企业提前回笼货款、改善现金流。

港口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根据港口企业保管货物严谨、规范的特点,交通银行与港口企业积极开展商品融资质押监管合作(又称动产质押监管合作)。通过为双方共同客户提供动产质押融资服务,增强港口企业金融增值服务能力,有效解决港口客户的融资问题,从而吸引更多客户,提升港口企业综合竞争力。

电子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1、经销商服务方案

根据国内电子企业销售采用淡季打款、预付货款的结算方式和特点,交通银行为电子生产企业的经销商量身设计了保兑仓等金融产品。通过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支持,有效解决锁定货源的问题;同时有助于生产企业改善现金流。

2、供应商服务方案

根据国内电子生产企业采购主要通过赊销和票据的特点,交通银行为电子生产企业的供应商量身设计了国内保理、银票保贴和商票保贴等金融产品。通过为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加快资金回笼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为电子生产企业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远期付款条件,提高了票据的变现能力。

化工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根据化工行业季节性生产、销售的周期特点,如化肥、沥青等,交通银行可提供动产质押、厂商银、保兑仓等金融产品,旨在解决经销商季节性集中采购物资并储存对流动资金的占用,同时确保生产厂商(核心企业)淡季销售资金的及时回笼。

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1、供应商服务方案

根据国内医药企业采购主要通过赊销和票据的特点,交通银行为医药企业的供应商量身设计了国内保理、银票保贴和商票保贴等金融产品。通过为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加快资金回笼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为医药企业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远期付款条件,提高了票据的变现能力。

2、核心企业服务方案

根据国内医药企业销售主要通过赊销的结算模式,且帐期较长的特点,交通银行为医药企业量身设计了国内保理等金融产品。通过为医药企业提供保理融资,一方面加快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改善财务报表,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效率。

工程基建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根据物料供应商主要通过赊销的方式向业主或施工方销售工程物料的特点,在项目审批已通过、资本金已到位、项目融资已落实的前提下,交通银行可为物料供应商提供国内保理、商票保贴等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交通银行可为物料供应商设计动产质押结合国内保理、商票保贴等金融产品,解决物料采购、运输、存放、交付、货款回笼等环节对供应商流动资金的占用,提高供应商资金周转效率。

煤炭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根据物料供应商主要通过赊销的方式向业主或施工方销售工程物料的特点,在项目审批已通过、资本金已到位、项目融资已落实的前提下,交通银行可为物料供应商提供国内保理、商票保贴等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交通银行可为物料供应商设计动产质押结合国内保理、商票保贴等金融产品,解决物料采购、运输、存放、交付、货款回笼等环节对供应商流动资金的占用,提高供应商资金周转效率。

物流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动产质押方案 ● 静态模式

特点:为指定货物的质押。每次提货,企业需向交行申请并补交提货保证金,由交行发提货通知书方可向物流企业提取货物。

● 动态模式

特点:为不少于指定货物价值的质押。当企业提取超出指定货物价值部分的货物时不需向交行申请,可直接向物流企业办理提货手续;否则,须向交行申请并补交提货保证金或货物。公司补货时,由物流企业按与交行事先约定货物品种价格核定货物价值。

● 厂商银模式

特点:为全流程质押监管,即物流公司承担货物发出至目的地仓库以及在仓库存储期间整个过程的质押监管。

● 海陆仓模式

特点:为全流程质押监管,即物流公司承担货物从出口地港口发出至目的港口,在完成报关报检后,运输至目的地仓库以及在仓库存储期间整个过程的质押监管。

● 国际贸易项下模式

特点:为全流程质押监管,即物流公司承担货物到达目的港口,在完成报关报检后,运输至目的地仓库以及在仓库存储期间整个过程的质押监管。

篇三: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您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需求

● 采购环节:

融资能力较弱,采购资金不足;

运输、仓储中存货占用大量资金;

定金、全额付款占用大量资金; ● 生产环节:

半成品、产成品占用大量资金;

● 销售环节:

提高买方现金付款能力,扩大产品销售;

加快应收账款周转,提高变现能力;

提高收付结算效率。

……

我们可以为您提供的服务

我们拥有专业化的团队和丰富的市场经验,致力于为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和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主要方案包括:

● 经销商服务:保兑仓、厂商银、动产质押

● 供应商服务:银票保贴、商票保贴、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动产质押

● 终端用户服务:法人按揭、个人按揭、应收租金保理、买方信贷

……

我们产品的特点及优势

我行的供应链产品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供应链金融使得整条供应链形成一个闭环循环往复的模式,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完美结合,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和风险。

我行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 健全的网络布局:我行拥有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机构和网络;

● 丰富的客户资源:我行拥有行业分布广泛且富有价值的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客户群;

● 创新的产品体系:我行产品覆盖供应链所有环节,并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创新产品和服务;

● 综合化的服务方案:我行供应链金融与现金管理、投资银行紧密结合,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 较强的总行协调能力:在总行的统一协调下,全国交行分支机构为供应链上的客户群体提供统一、标准的金融服务。

我们可以帮助您达成的目标

● 成为核心企业稳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

● 融资能力有效增强,融资成本得以降低

● 实现担保方式的灵活多样

● 扩大产品销售,提高现金销售比例

● 加快应收账款周转,增强变现能力

● 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

● 提高收付结算效率

您办理业务所需条件及材料

供应链金融前景可期 篇6

最近,供应链金融引起了市场比较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从供应链金融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国经济金融环境来看,供应链金融在中国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通俗地讲,供应链金融是借助产业链中的信用、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手段,而传统金融则主要依赖主体信用,依靠抵押、担保等方式,因此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供应链金融以核心客户为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能做到紧随资金流向,紧跟项目走向。目前,中国不少企业集团都在探索、实践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世纪末的美国,供应链金融就已经诞生,当时正值美国工业全面超越英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供应链金融在美国兴起,首先是从银行向传统产业渗透开始的。但当时由于商业银行并没能真正把控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并不完全。直至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成为主导性力量,才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当然,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定位仅仅在于为核心企业的主业服务,因此没有更多进展,甚至出现负增长。

但是,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会很不相同。

首先,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技术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供应链金融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兴起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在中国,互联网对经济的塑造力、渗透力非常大,甚至超过全球互联网的先导者美国。有了大数据、云协作等技术支撑,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就能创造新的风险控制手段,使供应链金融能够紧跟资金流向、紧随整个生产过程和业务走向。并且,中国供应链金融一开始就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这与当年美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不同。

同时,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金融环境也与美国不同。金融抑制在中国长期存在,银行占据着垄断地位,资本市场发展依然缓慢,企业融资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天然偏好大型企业和政府隐性担保的部门,使得金融资源过多流向预算软约束部门,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研究表明,软约束部门的持续信贷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市场利率。

从上述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将远远突破现有的国际经验,它的业务定位和业务范围将得到广泛拓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中国金融体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第一,有助于解决金融风险控制的难题,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传统信贷模式下,管理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成本很高,这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风险管理是基于核心企业对产业链较强的控制力,以及大数据支持下的风险定价能力。核心企业与融资方在业务上一般都有长期往来、紧密联系和深入了解,也能建立更有效的违约惩罚机制,因而预防违约以及追偿债务的能力都较强。同时,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积累了资金运用端的数据。融资方可以凭借采购、销售等数据快速获得融资,几分钟内就能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过程,并且按日计息、随借随还。

第二,供应链金融发展将倒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就像早期P2P网贷大部分从民间借贷演化而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也是市场自发的创新,使商业信用向市场信用转化,极大地展示了金融脱媒的魅力。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每一笔资金都有真实的业务背景,能够顺利实现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的渗透。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形成大量民营龙头企业和控股集团,供应链金融工具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广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处于垄断地位的传统金融提出挑战。

第三,供应链金融将促进产业与融资的深度结合。在中国,由于监管约束,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产业投资还存在不少障碍。目前大型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大多采取“由产而融”的形式,即在集团内部设立财务公司,或参股、控股金融机构,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供应链金融拓展了“由产而融”的途径,并且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产融结合形式,甚至有可能是基于流程和数据的产融结合机制。供应链金融将开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新模式,也将通过金融手段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

第四,供应链金融也将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可以为网贷平台提供风险可控的优质资产,另一方面,数据积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的延伸性。例如,传统的保理业务只有在形成应收账款后才能给企业做融资,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可以被提到更前端的环节,由此拓展了融资空间。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金融完全有可能从单一产业链扩展到整个产业生态圈。同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将有助于解决互联网金融资金运用端的风险控制问题。

当然,供应链金融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部分大企业集团的产业链中,还有待于向更多的企业集团以及集团与集团之间扩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目前的供应链金融还只存在于生产过程中,还没有向消费领域扩展。如果进一步向消费过程扩展,把消费者的资金运用及其理财行为都纳入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前景将更为广阔。总之,供应链金融将可能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深刻影响。

供应链金融初探 篇7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 开展综合授信, 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 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我国发展供应链金融在尚处于初期, 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在了我国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前列。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将自身定位为专业的贸易融资银行, 并整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 通过制度支持、物流金融、产品支持、信息管理和组织管理的五大平台, 统筹资源, 集中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业务;2006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2007年, 浦发银行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服务内涵, 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服务理念, 紧密连接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延伸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 为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进一步提升盈利空间。

二、供应链金融的潜在优势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将可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 其优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降低准入门槛, 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 银行可以适当淡化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和贷款准入控制, 其关注的重心是每笔具体的业务交易。

2. 银行通过对物权单据的控制和融资款项的封闭运作, 实施

资金流和物流的双向控制, 使风险监控直接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环节, 有利于对风险的动态把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银行授信与融资主体风险的隔离。

3. 交易对手的资信和履约能力对基于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具有

很大影响, 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 中小企业的交易对手通常为大型核心企业, 银行可利用其与交易对手的资信捆绑, 进一步控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

4. 银行更注重企业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通过对企业

信用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银行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 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作为其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 贷款风险相对较小。

三、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本文列举下列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加以说明:

1. 动产质押业务。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 向借款人发放授信贷款的业务。随着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发展, 动产质押业务也出现了发展和创新出了动态动产质押业务, 即核定库存质押业务。

2. 仓单质押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 仓单可以作为权利凭证进行质押, 以仓单质押的, 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权利凭证出质给质权人, 质押合同自凭证交付之日起生效。仓单一般是指仓库业者接受顾客 (货主) 的委托, 将货物受存入库以后向存货人开具的说明存货情况的存单。仓单质押一般可以分为标准仓单质押和非标准仓单质押两种模式。

3. 保兑仓 (厂商银) 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基于上下游和商品提货权的一种供应链金融业务, 之所以也可以称为“厂商银”业务, 主要是因为该业务是通过生产商、经销商、仓库和银行的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开展的特定业务模式, 银行承兑汇票是该模式下的主要银行产品和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以控制经销商向生产商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 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授信, 并对应其销售回款的金额逐笔释放货物的货权。在此过程中, 商业银行会尽可能争取生产商对经销商付款的担保或对货物的回购责任, 并争取由可以信任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为货物进行全程监管, 以规避业务风险。

4. 未来货权质押融资。

这是指企业采购物资时, 凭采购合同向金融机构融资支付货款, 然后凭融资机构签发的提货单向买方提取货物的业务, 是以企业未来货权质押开证、进口代收项下货权质押授信、进口现货质押授信等方式为进口企业提供覆盖全过程的货权质押授信服务。特别适用于进口大宗商品的中小企业、购销渠道稳定的专业进口外贸公司, 以及需要扩大财务杠杆效应、降低担保抵押成本的大型进口企业。其特点是无需额外担保、抵押, 客户缴纳一定比例保证金后, 以进口贸易中的货权质押即可轻松获得授信。使企业利用未来货权进行质押、启动当前授信, 实现未来货权的“变现”。授信可以覆盖进口全流程, 进口来单后既可付款赎单, 也可转为现货质押继续获得融资, 从而节省大量资金占用。

5. 应收账款融资池。

ARP (Account Receivable Pool) 应收账款融资池是一种新型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上的企业只要将节点企业之间产生应收账款委托与供应链合作的金融机构管理, 即可获得连续的融资安排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应收账款融资池服务突破传统授信要求, 无须企业提供其他保证或抵押担保, 支持多种融资方式, 便于企业灵活选择合适的融资品种, 合理控制财务成本;同时通过合理安排, 使融资期限突破单笔应收账款的金额和期限, 降低企业资金管理难度。

参考文献

[1]冯 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 2008.2:60~63

[2]袁 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贸易融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1:163~164

供应链金融 篇8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通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 把资金注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 利用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信息流,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从而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整体的可控风险, 在降低整个供应链风险的同时提升其价值和效率。

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银行不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展开授信, 而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综合考虑, 从而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针对整个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 银行不再片面地针对单个企业进行孤立的信用考核, 而是结合该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情况来考量, 大大加大了企业获得授信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 由于该服务主要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和交易细节的把握, 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 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 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根据融资企业所处的位置以及主要的融资工具, 可将其主要业务模式分为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三类。

(一)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预付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模式是指在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 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在此过程中, 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共同签署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书, 银行则为融资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为其融资, 作为银行还款来源的保障, 最后购买方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这种运作模式主要用在中小企业的商品采购阶段。一般情况下, 需要用到此种融资手段的中小企业处在供应链的下游, 由于上游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 其能从大型企业处获得的货款付款期限往往很短, 因而很容易出现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 此时预付款融资便能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 运用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

存货质押融资也叫动产质押融资, 指受信人以其存货为质押, 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在日常应用中较为普遍, 它充分利用了存货的特点, 既为中小企业解决了存货流动性低导致的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也为银行的贷款提供保障。中小企业在申请存货质押融资时, 需要将其合法拥有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 由第三方监管, 在发货以后, 银行根据对其物品的估值而按照一定的比例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通常为质押物品价值的60%。提货人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 当银行获得该笔货款后, 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 将货权转交给提货人。如若提货人违约未能按时交付货款, 则银行有权将该批货物在市场上拍卖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

(三) 销售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

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中小企业最常面临的就是应收账款无法尽快变现导致的资金周转问题, 常使中小企业经常出现资金缺口, 此时, 应收账款融资则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处于销货方的企业为获取营运资金, 以买卖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情况下, 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在该业务形成后,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则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因此有信誉较好且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作为还款保障, 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会较小, 因此银行会较为愿意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类别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中, 信用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价值之一,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商业银行要拓宽贷款对象, 难免要面临中小企业的巨大的信用风险这一问题。如何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 是供应链金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 操作风险

由于引入了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 供应链融资使得银行的贷款手续更为复杂, 各个环节关系紧密, 在操作上对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为了解决供应链中小成员的融资瓶颈, 供应链融资凭对借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的结构化操作模式设计, 构筑了用于隔离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火墙”, 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 从而导致银行面临了较大的操作风险。

(三) 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目前在国内由于仍处在起步阶段, 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 存在诸多的冲突或空白, 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 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 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 引入期权

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期权费而获得的一种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卖方购买或销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权利。期权的买方购买期权后, 可以自由选择在规定的时间行使期权, 也可以选择放弃该项权利, 损失的只有期权费。期权的这一特点可以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利用,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 通过购买期权, 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可有效地规避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 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供需均衡。例如, 在分期供销合同中引入期权, 生产商提供供应商一定数量商品的购买期权, 从而供应商享受在规定时间可以购买一定数量商品的权利, 使得供销合同更为灵活, 给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调整订单数量的权利, 使下游企业无需再靠传统的安全存货战略来防范供需风险, 有效降低了运作成本, 而且给原材料供应商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下游需求信息。这种形式可使信息共享, 令供应商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生产能力和制订生产计划, 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随着市场的复杂性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 供应链中企业和银行的共同协作, 引入期权可以获得明显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 应用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

期货合约是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买卖双方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卖某种商品或金融工具的双边合约。其中, 期货市场的一笔重要的功能就是套期保值,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引入期货, 则是利用期货市场这一功能来锁定成本。例如在存货质押贷款中, 银行为了防范由于质押物价格估计失误或者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可以在收取质押物后, 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一笔与之数量相同、方向相反的期货交易。由于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 该商品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会趋于一致, 这样, 即使在现货市场上, 抵押物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了损失, 银行仍可通过在期货市场获利而弥补这项损失, 从而锁定了成本。此外, 期货市场还具有价值发现的功能。由于期货市场的价格是由公开竞价形成, 由此该价格可以反映市场对该种商品的供需情况, 当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间存在出入时, 往往表示市场对该种产品的供求存在不平衡现象, 有可能导致未来该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 基于这一特点, 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两者价格的变化, 来更准确地判断抵押物的价值。

(三) 信用衍生品的应用

中小企业难以取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导致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因此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方法就是要解决其融资过程造成银行信贷风险过大的问题。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 尽管银行通过引进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担保机制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功能, 转移了部分风险, 但信贷风险仍对银行具有较大的威胁, 创新衍生品的引入能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信用衍生产品作为创新金融衍生品的一种, 能够有效地分担信用风险。它可以通过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转移, 从而把信贷风险从想要规避风险的投资者手中转到偏好风险的投资者手中, 不仅分散了风险, 还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其中信用违约互换 (CDS) 作为信用衍生品的一种, 目前在国际市场已被广泛应用。在CDS合约中, CDS买方定期向CDS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 约定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 CDS卖方有义务弥补买方的损失。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CDS, 则银行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 将持有的资产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CDS卖方, 从而在信用主体 (中小企业) 出现违约时能有效弥补损失, 而银行只需付出相对较少的费用。CDS的出现使得银行能够在不出卖或转让自己手中资产的情况下, 将资产的信用风险单独分离出来, 并通过市场定价转移, 有效地促进了银行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与此同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定量分析上都存在很大缺陷, 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只是将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和理论引入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中,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这两者之间还会有更多可以结合的领域, 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超峰.供应链金融中的机遇与风险[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15) :44-45.

供应链金融再现进展 篇9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一直被媒体热捧着,相关行业会议也积极举办着,然而实质进展缓慢。近期,供应链金融又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动向,让关注供应链金融的业界人士多了一些兴奋,或许也能让需要资金的广大中小企业更多一些期待。

银企联手再推供应链金融

2011年8月10日,深圳发展银行(简称深发展)与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现代物流)共同宣布,深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实现对接。这可算是国内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系统的首次对接。

深发展是国内最早从事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之一。据了解,早在2000年,深发展广州分行开始“试水”供应链金融业务并获得成功;2005年,深发展开发出了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2006年,深发展正式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其模式主要为:通过与物流公司的战略合作,面向供应链客户,银行给予动产或货权质押融资,物流公司负责物流并受银行委托监管货物。

而中铁现代物流则是国内颇具实力的国有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在对内部优质物流资源进行系统整合的基础上,联合五家公司于2002年共同成立的,具有深厚的铁路背景。中铁现代物流在全国主要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十几家区域分公司,控制协调着遍布全国的400多个配送中心及作业部。

深发展与中铁现代物流于2007年3月开始战略合作,面向共同的客户开展动产或货权质押融资及物流监管业务。在实践中,双方发现各自的重视点不同,银行关注商品的品质和价值,物流企业则关注货物重量体积。为了合作更加融洽,2008年,深发展开始研发编制“线上供应链金融标准商品编码”,以统一商品在各环节中的信息,加强管理。2009年初,编码工作完成。与此同时,深发展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正式运行。

此次深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对接后,供应链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物流信息,将通过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实时反馈到深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中,使得银行能够即时掌握抵质押物的运输、仓储状况,进而监控风险。

据深发展公司产品管理部金晓龙介绍,该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至今已有60多家核心企业客户,近2000家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授信企业。这些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可在线提交或接受订单,并依据订单——向银行在线申请融资、出账,银行融资信息将同时共享给物流合作方;同时,物流公司进行物流配送时将依据融资信息协助银行审核办理货物质押,待企业打足货款后协助企业在线赎货以备销售。

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其财报显示,截止到2011年第三季度末,深发展贸易融资客户数达到9517户,较年初增加25%,贸易融资余额达到2136亿元,较年初增长21.7%,而贸易融资不良率仅为0.20%。据透露,按照深发展的规划,2011~2013年末,其供应链授信规模预期分别增长40%、45%、48%,达到2338亿元、3390亿元、5000亿元;客户数到2013年末将达到约20000家。

深发展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先行者,但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的绝不止这一家银行。早在2002年招商银行推出的U-BANK金融服务平台3.0中加入了对网上国内信用证功能的支持,迈出了国内电子供应链金融探索的第一步。2006年,浦发银行推出了“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2007年,浦发银行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服务内涵,提出了“供应链焦点|Focus Report金融”的整体服务理念。类似的还有兴业银行的金芝麻业务、华夏银行的融资供应链、民生银行的特色贸易金融业务、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等等。

美好的供应链金融

按照理论来讲,供应链金融应使银行、物流企业与中小企业三方共赢。

正如银行的热情和物流企业的积极配合很好理解一样。对于银行而言,紧缩性财政调控政策的深化与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等种种因素,使得当下商业银行,尤其是无法撼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地位的其他优质地方性银行,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经营形势。为了挖掘出更多的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开辟出多种新的业务模式,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业务被寄予厚望。

而物流公司,尤其是传统的仓储与运输公司,近几年来,由于仓储设施陈旧、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客户压价、竞争环境恶劣等种种因素,利润率不断下滑。最近一两年来,由于土地大幅升值,获得新的土地越来越难,相对运输而言,仓储业务的利润率有所回升,但难改大势。

基于这种生存状态,物流公司也在积极开拓并创新各种增值业务。银行在此时抛出的绣球正合卿意。不止中铁现代物流,中储、中外运、中远等大型物流企业都与银行开展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合作。

而对于中小企业,容易获得的贷款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

从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与核心企业的强势作风,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强势企业的赊账销售,而赊销又导致了大量应收账款的产生,让中小企业面临流动资金短缺。因此,盘活应收账款,弥补流动资金不足,成为中小企业一直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信贷标准,中小企业难以达到银行的要求。因为从信用来讲,向中小企业投放贷的风险确确实实比大企业高;从收益来讲,银行的风险和收益一定要匹配,而中小企业难以给予银行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所以,中小企业贷款难绝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并且不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面临着此难题。

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融资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高度,向所有链条上的成员企业进行融资,通过捆绑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关系来提供授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同时,供应链金融提供的为利息较高的短期贷款,银行收益得到满足。因此,只要是处在国民经济某条重要产业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都有希望进入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路径。

望梅止渴

供应链金融再美好,然而无法回避的是,其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相当有限。

据深圳一达通企业服务公司近期发布的2011年前11个月中小企业外贸指数报告显示,中小企业贸易量均值652万元,单个企业全年资金缺口为449.8万元。预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资金压力将会继续增加。此报告为该公司依据对2000家中小企业随机抽样,并全年跟踪、检测经营情况所得。而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在案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无论如何保守估算,中小企业资金缺口都是个天量。

事实情况证明了这一点。据各地的新闻报道,我国各省市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几乎都以千亿为级别。比如深圳,2011年6月底公布的《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报吿》调查显示,约75%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资金缺口达5700亿元。比如山东,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显示,山东省中小工业企业资金缺口约120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

中小企业急需天量发展资金,但银行贷款有限,且不偏爱彼。

据媒体报道,2011年上半年我国16家银行上市公司贷款总额为36.18万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8.64%。而相关消息显示,这些银行贷款仍然主要被用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政府融资平台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城建资产公司等企(事)业法人机构,主要以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和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和房地产贷款。尤其是政府融资平台,根据国家审计署相关报告显示,到2010年底,该项贷款总额达到了10.7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7%。而房地产相关贷款增长迅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息,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额在2011年上半年增长了7912亿元,增速幅达48.3%。

对于天量资金缺口的中小企业,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息表明,2011年上半年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比增长18.2%,增加了1.58万亿元。这显然还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在如此大环境下,供应链金融想要大有作为实在困难,只能说解决部分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供应链金融终归是一个融资新渠道,有新的发展时终归是可以期待的。

相关链接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

应该说,供应链金融在我国最早是从动产质押演变而来。

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中国《担保法》的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在物流领域,动产质押基本等同仓单质押。仓单质押是指申请人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银行指定仓储公司,并以仓储公司出具的仓单在银行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银行依据质押仓单向申请人提供短期货款。

后来,仓单质押业务被纵横延伸,发展为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此时的物流金融不仅仅包括仓单质押,还包括保兑仓、开证监管等操作模式.

近一两年来,物流金融的概念再次得到扩充和深挖,演变为“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指的是银行向客户(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提供贷款、预付款代付等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需要明白的是,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已不仅仅只与物流相关。在一条供应链中,强势的核心企业可以是大型物流企业,也可以是生产制造企业或者流通企业。物流企业可以担当核心企业的角色,也可以是通过物流监管辅助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角色。

供应链金融 篇10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内涵与运行模式解析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供应链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服务于整个农业生产、流通环节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内涵的理解需要从农业产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两个维度把握。根据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将农业产业供应链划分为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连接型供应链。这种划分方式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及物流管理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但农业供应链的概念如同供应链的概念一样, 至今尚未在理论界得到统一。一般认为, 农业价值链、涉农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及农业物流网络等概念相同, 可统称为农业供应链;它包含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农副业的种植和养殖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及最终消费环节等;涉及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网络结构, 即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现代农业在经营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以利益机制为联结,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 对整条链起主要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作用, 龙头企业主导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反应, 也是链中利益分配的主导者。农业产业加工后进入流通环节, 进入方式有经销商直接采购、批发中心集中交易、物流中心配送等方式。物流的方向是自上游到下游, 而资金流向则是相反, 由最下游的消费者到最上游的农户, 最终消费者是供应链资金流的最终来源。现代农业要求“物商分离”,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 (3PL) 来执行产品由分散到集中、再配送到销售终端的过程。3PL专业化物流服务可使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达到最佳平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 它构架于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 利用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来隔离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运行框架很简单, 即银行向自己的公司大客户提供融资、理财服务和其他结算, 同时向这些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 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传统农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低、作业地点分散、交易不集中 (现金交易为主) 、物流自营等特点, 难以达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时期的紧密联系, 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 以及组织化程度高, 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大型的加工企业、经销企业及具有规模效应的物流中心成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 为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云南省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构建

农业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将各主体进行协调整合的组织机构及为各主体提供信用担保的担保机构处于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中心位置, 对于维持整个体系稳定与正常运转具有关键作用。因此, 担保机构的选择与设计是构建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核心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中国特色的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界定了其法律组织属性, 其发展承载着云南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景。作为供应链源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将从供应链层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质量发展, 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牵涉着三农生产和消费循环, 而且决定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景。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中, 金融服务不能很好地开展, 必要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本质上来说, 创新和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金融业务、有效填补其中的金融空白将是农业发展的切实可行之路。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历史上以联系农村和城镇物资供应的方式, 承担农业流通体系和农村农业发展的重任, 目前以重构农村流通体系 (生产资料、农特产品、其他农业流通) 为主要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工业化时代中, 以“两社一会” (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协会) 为基础, 以“打造一个龙头, 建设两个体系”为目标, 以重构农村流通体系为重点, 建立综合广泛而有效的农村供应链和销售链系统并以此供销合作系统为基础构建全方位的农业促进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 就是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为核心, 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销的环节中通过贸易融资形式形成金融服务支持。通过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二元模式,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金融服务的直接承载主体, 直接对接金融服务, 通过供销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资产抵押, 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环节的金融服务支持, 这种金融服务模式也可以称为供销合作金融。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凭借供销合作社为农产品生产方提供低息、可靠、必要的金融服务;二是投入品供应商、贸易商或加工商以实物或现金的形式通过供销合作社向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贸易信贷;三是订单农业中的龙头企业通过供销合作社向农户提供贸易信贷;四是农产品生产者通过供销合作社向农产品购买者以赊销的形式提供贸易信贷。

由于供销合作金融处于整个农业产业供应链的中间环节, 即“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或“农户—农村合作组织—终端市场”环节, 为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它是在原有“农户—加工企业”或“农户—终端市场”环节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 其基础和微观对象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组织方式, 其主体宏观对象就是供销合作社的引导组织方式。因此, 构建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首先需要构建以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信用担保机构共同参与的农产品供给金融服务机制。以供销合作社为核心, 通过掌握各个专业合作社的资信水平、农产品生产状况等相关因素, 向与之合作的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 由农业价值链上各大流通环节参与方或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 保证农业生产环节顺利实施。对于金融机构, 不仅需要考察直接融资者的能力, 而且要从整体上整合所有主体的竞争力及风险, 为产业链量身定做合适的融资产品。

三、云南省供销合作金融的政策创新

按照《中国银监会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银监发[2009]1号) 文件要求, 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的范围,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 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 做到一次申请、集中授信、循环使用的金融服务。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银监会、农业部已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了一个可以接受融资的主体, 并且还要对此进行大力扶持。也就是说,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完全具备了接受农业融资服务的微观主体。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作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直接管理机构, 囊括了云南全省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 同时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农业融资服务的宏观主体。因此,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层面的发展主体, 也是发展延续云南流通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 是实施各项金融功能发展要求的必要载体。

依托于云南省供销社成立的云南千社千品经贸股份有限公司, 其宗旨是利用云南省乃至全国供销社系统的网络优势, 服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积极争取国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对云南的支持, 逐步把公司建设成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平台和农特产品的现代物流中心, 使全省的农特产品快速进入全国物流体系,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 切实助农增收。关于建立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云南特色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需要做以下的政策创新。

第一, 围绕着云南省供销合作社, 通过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构建服务于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作为产品的投融资担保公司。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实现政府引导基金对于农村金融流通环节的必要支持,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流通金融市场化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成立担保机构的方式破解农村农产品供给环节的难题, 改善环节融资单一化、无序化、高利息化的金融现状。

第二,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及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投融资担保公司发起人, 利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现有资产, 包括土地、资金、房产等, 同时结合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现金资产对投融资担保公司进行引导和带动, 利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的国有政府背景接纳和引导社会资金注入, 构建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和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农业担保业务为主线、服务于“三农”的投融资担保公司。

第三, 利用投融资担保公司的平台, 依托农业担保业务, 盘活云南省供销社投入公司的资产, 将各类存量资产变为流动资产并根据金融产品的特性, 不断放大存量资产杠杆。

第四, 以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作为产品的投融资担保公司的构建将充分发挥资金的两级融资杠杆功能。第一级杠杆是政策引导资金引致省供销社的盘活社有资产变成可融资资源, 第二级杠杆是第一级杠杆后带动的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支持规模, 切实做到金融服务深入基层, 金融创新服务基层、金融资本回馈基层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07) .

[2]程杨娟.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2.

[3]胡国晖, 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 2013 (05) .

[4]胡跃飞, 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 2009 (08) .

[5]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6]王宇波, 马士华.我国农业产化进程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 2004 (11) .

[7]徐晔, 孟亚君.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运作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7 (04) .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 篇11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考核企业资质、业绩、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等,从单一主体经营、财务、市场等角度对企业综合实力、还款能力进行的信用评价。但在供应链背景下,链上企业的风险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供应链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增级效用以及真实贸易项下产生的自偿性还款现金来源降低了上下游交易方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传递的风险因素又使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不仅包括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同时还涉及到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交易资产风险、操作环节风险以及来自于物流监管合作方的风险等。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一方面,核心企业能否承担起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作用是一个问题,核心企业可能因信用捆绑累积的或有负债超过其承受极限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兑付危机;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变相隐瞒交易各方的经营信息,甚至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融资,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并组织上下游合作方向商业银行取得融资授信,再用于体外循环,致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恶意信贷风险。

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为质押/抵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业务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物流监管方风险。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如个别企业串通物流仓储公司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或者伪造出入库登记单,在未经银行同意情况下,擅自提取处置质物,或者无法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要求尽职履行监管职责导致货物质量不符或货值缺失。

抵质押资产风险。抵质押资产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对应贷款的第一还款源,其资产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回收的成本和企业的偿还意愿。一方面,抵质押资产是受信人如出现违约时银行弥补损失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也影响着受信人的还款意愿,当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低于其信贷敞口时,受信人的違约动机将增大。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抵质押资产主要分为两类:应收账款类和存货融资类。应收账款类的风险主要在于应收账款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应收账款的账龄、应收账款退款的可能性等。存货类融资的主要风险在于质物是否缺失、质物价格是否波动较大、质物质量是否容易变异以及质物是否易于变现等。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提升对全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的综合准入管理

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对链上各个交易方开展的综合授信业务,因此,需要结合供应链总体运营状况对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的评审,需要从供应链关联的角度对链上各主体业务能力、履约情况,以及与对手的合作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规范授信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授信前调查是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经营机构的贷前调查指导工作,制订授信前调查实施细则,并根据不同业务的具体特点明确详细的调查步骤和要点。要严格遵循实地调查原则,实地了解授信主体的从业经验、与上下游合作关系、交易记录、购销情况等,认真核实其存货、预付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科目的变动情况,严格评估周转速度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合理性,坚决杜绝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要立足供应链金融业务特征,注重对授信主体和交易信息的并重调查,在加强对主体承贷能力、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调查的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客户经营动态和交易情况,认真调查贸易交易的基础背景、核实购销合同的真实性、分析交易的连续性,全面、客观地反映客户真实的经营情况。

强化对核心主体的授信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着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

真实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通过交易结构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将企业的授信风险与主体信用分隔开了,但债项授信与主体授信的分割并不意味着银行就能忽视授信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银行也不能单纯凭借债项自偿性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增级,而盲目地降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准入要求,而应该将主体信用与债项评级相结合,通过综合考察授信申请人的综合实力、财务报表、经营效益、交易活动、自偿程度,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重点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紧密度高,已建立稳定的商品购销关系,并得到核心企业的推荐或认可,生产经营正常,主业突出,主营产品销售顺畅,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和存货周转率以及销售额和现金流量稳定,历史交易记录和履约记录良好的合作主体。

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各操作环节职责要点

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环节众多、操作风险复杂多变,商业银行应根据供应链融资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的业务部门、制 订专门的业务操作指引、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健全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要细化各流程操作指引,建立起明确而又细致的操作规范要求。在贷前调查阶段,考虑到信息要求比一般企业授信更复杂,银行应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板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应按照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主观能力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在授信业务落地环节,应细化与授信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等的传递以及应收类业务项下通知程序的履行等事项的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应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要针对业务管理需要,明确权责。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部门、设置专业的管理岗位、明确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细化到岗、到人,实现由专人专岗负责业务推动、业务管理、价格管理、核库、巡库、合同签署、核保、资金支付和回笼监管等相关工作,使得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既相互衔接配合又相互监督检查,真正实现通过流程化管理落实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封闭操作和全程监控,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运营。

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加快建立电子化信息平台,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总量、业务结构、融资商品、监管企业合作情况等相关要素的电子化统计,实现日常融资货物质押及解押操作、报表统计、风险提示信息、库存和赎货情况分析等工作的电子化,使业务操作流程化、透明化,降低业务操作对人员的依赖,减少人为的随意性。

加强对物流监管方的准入管理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物流监管方起到“监管者”、“中间者”和“信息中枢”的作用。物流监管方不仅受银行委托对客户提供的抵、质押物实现专业化的监管,确保质押物安全、有效,而且掌握了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货物出库、运输和入库等信息的动态变化。银行正是通过物流监管方对质押物的监管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但当前物流监管方中存在的缺乏专业技能和诚信、企业资质参差不齐、运输和仓储监管的规范不标准以及借款人和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等现象,使得对物流监管方的准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物流监管方操作不规范、管理制度缺陷给银行带来损失,应重点选择经营规模大、知名度高、资信情况好、仓储设备专业、管理技术先进、操作规范完善、监管程序严谨以及员工素质高的监管方进行合作。要建立起对物流监管方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加大巡查频度,重点检查监管方是否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质物保管及出入库操作,出入库台账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质押货物是否足值、货物储存方式和库容库貌是否符合要求、日常管理是否到位等,对于不符合管理要求的监管方,要即使督促改进,必要时要坚决退出。

提升对抵质押资产的动态管理

抵质押资产作为银行授信的物质保证,其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抵质押资产的足值性和有效性,银行要落实好以下两方面管理要求:

注重对抵质押资产的选择。在选择抵质押物时,应选择市场需求广阔、价值相对稳定、流通性强、易处置变现、易保存的产品。为明确抵质押物的权属关系,要让质权人提供相关的交易合同、付款凭证、增值税发票、权属证书以及运输单据等凭证,通过严格审查相关凭证,有效核实质物权属,避免质押物所有权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引发权属纠纷;在选择应收账款时,应选择交易对手实力强、资信高,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履约记录好、交易内容和债权债务关系清晰的应收款,应确保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真实有效,应收账款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等。

加强对抵质押资产的价值管理。要建立质物价格实时追踪制度,完善逐日盯市操作和跌价补偿操作要求,依据各商品的信贷条件设置价格波动警戒线,一旦價格跌至警戒线以下,及时通知经销商存入保证金或补货。与此同时,要建立起对授信主体销售情况、经营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定期跟踪其销售情况、财务变化、货款回笼等影响银行债权的信号,严格要求其根据销售周期均匀回款,有效控制抵质押资产的价值变化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系统 篇12

首先是正本清源,必须对供应链金融及其相关的概念赋予基本确定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金融物流、贸易融资、应收保理、订单融资、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P-P、仓单、提单等,甚至于行业习惯用语,如先票后货、先货后票、融通仓、保兑仓、保理仓等。搞清概念的内涵,讨论起来才有共同语言。

其次是理清供应链金融生态中的各个当事人的角色、法律关系、商业模式、必要程度。比如按借贷关系分,可以分为贷方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借方企业和个人;以及辅助性服务机构,如保险公司、保理公司、认证机构、评估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商品交易所、信托公司、期货公司、证据存储、检验机构、物流企业等。如果从借款担保的方式来分,上述生态中的服务者会增加大数据公司、信用评级公司。我国的借款担保分两类,一类是信用担保,借款方要被进行信用评级,而大数据是信用评级的重要工具。另一类是实物担保,而这类担保引入了专业的监管公司看管货物,引入了登记、公示平台机构。从服务项目上分,可分为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保险服务、征信服务、流程外包服务。各个当事人的法律关系是根据进行的业务而定的,主要依据的法规有合同法、物权法、银行法、贷款通则、电子签名法、票据法及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

第三,研究供应链金融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行业规则。政策环境的焦点在于金融业务的创新和宏观监管的冲突,民间借贷、众筹、理财、远期合约交易等与非法集资的界限。金融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是政府的职责,但监管的度如何把控是当务之急。规定用途、规定资金存放、规定利息高低都解决不了问题。法律的制定修订时间很长,适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还远不完善,这就使供应链金融当事人在法律的边缘上游走,承担着法律风险。

第四,研究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种类及运营状况。各家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产品,出现了不少同类产品不同名称、同类名称不同模式的情况。其实,主干业务是借贷。借方的主体有企业法人,也有个体人,从而借款的用途分大额、小额、长期、短期、流动资金借款、固定投资借款。还款保证又分信用担保、实物担保、质押、抵押等。在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条件下,贷款机构也在比审批速度、比成本、比诚信、比服务、比执行。一些银行或平台机构推出部分不收费项目,而在另外的支付、结算、保险、票据业务上收费。还有的为积累数据而亏本开展业务的。

第五,风险防控。经历了上海钢贸事件、青岛有色金属案之后,各有关机构均提高了风控级别,但随之而来的是完全合格的企业减少,大量企业被评为缺陷企业。要不要与这些企业做业务、放贷款,成为银行的艰难选择。提高评估标准,可贷企业少;降低评估标准,风险因素增大。所以一个简要的、科学的、适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银行业、征信业、保险业、担保业急迫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常常是从事故、纠纷、案件中寻找防范风险的办法,但是往往防不胜防。新的环境因素、新的业务模式总会产生薄弱环节,薄弱环节就是风险。而且,银行业、服务机构、保险业、风投业、证券业各有各的风险防范重点,使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复杂。当务之急是划定商业机密和可公开信息的界限,理清各当事人的利益关系,公开发布业务规则和流程,业务创新和底线规范相结合。

上一篇:农业清洁生产下一篇:脱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