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绩效

2024-07-16

供应链绩效(精选12篇)

供应链绩效 篇1

当今的市场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且还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近年来, 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 供应链逐步被企业关注, 并在制造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管理中, 为了使供应链能够健康有效地发展, 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 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特点及原则

1.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 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信息流,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终端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模式的管理, 它与现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有着较大区别, 因此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已不适用于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具体原因如下:

(1)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结果, 在时间上滞后, 无法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

(2)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评价职能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 无法对业务流程进行评价, 不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供应链的运营情况。

(3)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 而是侧重于事后分析, 当出现偏差时, 偏差已成为事实, 其危害和损失已无法挽回, 往往很难弥补。

2. 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供应链实践不断深入, 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 以便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特点, 内容比现行的企业评价指标更为广泛, 它不仅代替会计数据, 同时还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供应链是否有能力及时满足用户或市场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上, 为了建立有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突出重点, 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2) 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

(3) 能反映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情况, 而不仅仅是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

(4) 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方法。因为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比事后分析有价值得多。

(5) 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 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

3.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根据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评价指标主要是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 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例如, 供应链某一供应商所提供的某种原材料价格很低, 如果孤立地对这一供应商进行评价, 就会认为该供应商的运行绩效较好, 其上层节点企业如果仅仅考虑原材料价格这一指标, 而不考虑原材料的加工性能, 就会选择该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而该供应商提供的这种价格较低的原材料的加工性能不能满足该节点企业生产工艺要求, 势必会增加生产成本, 从而使这种低价格原材料所节约的成本被增加的生产成本所抵消。所以, 评价供应链运行绩效的指标, 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 (或供应商) 的运营绩效, 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 (或供应商) 的运营绩效对其上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是基于业务流程的, 而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功能的, 不适用于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设置

目前, 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还未形成统一的、系统化和被广泛认可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研究成果是:

国外有些学者从四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 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 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和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 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 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

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 包括:在客户服务方面, 有饱和率等七项指标;在生产与质量方面, 有人均发运系统等七项指标;在资产管理方面, 有库存周转等七项指标;在成本方面, 有全部成本与单位成本等七项指标。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结合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企业现实需求, 推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 (简称SCPR) 。这个模型充分把握了中国特色的跨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从五个方面科学、定量地评价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具体包括:评价企业对客户需求反应水平的“定单反应能力指标”;通过满意度来反映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客户满意度指标”;评价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业务标准协同状况的“业务标准协同指标”;反映加入供应链的企业数量、互动能力等因素的“节点网络效应指标”;从建设方式、业务适应能力等角度评价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的“系统适应性指标”。

综上所述, 很多机构和学者都对评价指标的设置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企业在实践中只有结合实际, 选择适合的指标才能对供应链绩效水平有一个全面、定量的评估, 了解供应链管理投入产出效应, 准确地描述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改善供应链效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1.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以上提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的基础上, 从供应链运作角度考虑, 兼顾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原则, 以“供应链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层, 选取成本 (包括产品单位成本、管理成本、仓库成本) 、质量 (包括破损率、退货数、破损货物价值) 、顾客满意度 (包括准时交货率、订单准确率、平均响应时间) 、SC协调运作能力 (SC信息化水平、总库存水平、SC节点企业产销率) 等。

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可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3.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在构造成对比较矩阵时, 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 通过对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 构造出成对比较矩阵。

设某层有n个因素, X={x1, x2, …, xn}。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 (或目标) 的影响程度, 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的比重 (即把n个因素对上层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 , 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 则:

A称为成对比较矩阵。若评价3个供应链则共有17个成对比较矩阵, 其中16个3阶的、1个4阶的。

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随机一致性表 (RI) , 当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 认为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 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 否则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对A加以调整。

5.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确定某层所有因素对于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过程, 称为层次总排序。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进行。设最高层 (目标层) 为Z, 接下来一次为A, A层m个因素A1, A2, …, Am, 对总目标Z的排序为a1, a2, …, an;再下一层为B, B层n个因素对上层A中因素为Aj的层次单排序为b1j, b2j, …, bnj (j=1, 2, …, m) , 即B层第i个因素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设B层B1, B2, …, Bn对上层 (A层) 中因素Aj (j=1, 2, …, m) 的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CIj, 随机一致性指为RIj, 则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为:

当CR<0.1时, 认为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若所有层都通过了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则根据决策层的层次总排序作出最后决策。否则, 就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 直到满意为止。

供应链绩效 篇2

供应链从来没有象今天一样变得举足轻重,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是供应链而不是公司在市场中展开着竞争,供应链如何执行决定着谁将在竞争中获胜。为了从供应链获取最大利益,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自身必须非常好的执行,否则任何所获取的成绩都将是短暂的。然而,目前很多公司还没有认识到他们的供应链是如何执行的,甚至不知道他们处在哪个供应链中。这些供应链当然不是无药可救,基于“卓越供应链”的六层模型的详细评价标准以及战略评价方法可以帮助他们,他们可以判断供应链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计划。

评价标准:“卓越供应链”的六层模型

在你检测你的供应链,对他的执行情况做出判断之前,你必须理解“卓越供应链”。 “卓越供应链”是包含六个层次的一个过程,这六个层次必须一步一步达到,他们包括:

第一层:一般商业模式。在这个层次,公司努力工作,希望能将每一个业务功能都做得很好。每个部门的目标就是成为公司中最好的部门。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不是关注的焦点,相反,每个组织元素只是试图让自己很好的运作。每一个部门在开发应用软件时也仅考虑自身的战略。

第二层:卓越的链环。如果一个组织希望追求“卓越供应链”,它必须反省自己,消除部门和功能之间的分割界限,开始永不停息的持续改进。在供应链中的每一个链环必须尽其可能发展的更加有效率、有效益、快响应和整体化。当链环内部以最好的状态执行时,供应链工作就能更好的展开。内部越有效益,你的供应链也将更加有效益。

第三层:可视。“卓越供应链”要求所有的链环共同工作。当他们信息共享之后,可以使各个链环工作的更好。可视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基石,可以消除供应链中的不信任,因为提供了信息的连接,各方都可以了解正在执行的供应链过程。

第四层:协作。通过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可以达到协作层次。通过协作,供应链能够判断自身是否最好的满足了市场需求,通过供应链整体的协作来达到最大的客户满意度和最小的库存量。

第五层:综合。综合层次的供应链处于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使供应链趋向整合一体化。综合可以利用变化的能量,以应付变化不断的市场来保证客户的满意度。真正的”卓越供应链”从综合开始达到,因为它使供应链达到了绩效无可比拟的层次。

第六层:加快速率。综合之后,目标变成为将组织或供应链加速提高到一个更快的速率上。这是对“卓越供应链”的不断推进。

“卓越供应链”的这六个层次被用来衡量作为供应链评价指标的元素:技术使能器,供应链综合度,仓储,物流,制造,组织优化,维持能力和质量等。这些元素有着具体的性质可以帮助你识别你的供应链所在的层次。

以下就以每个层次的技术使能器特点为例:

一般商业模式层:在这一层的技术由遗留或者自建的系统所产生,这些技术是作为针对特定情况的反应而获取和安装的,系统比较孤立,实体和数据的重复也相当混乱。

卓越的链环层:在这一层,每个链环自身的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订货管理系统被升级以适应行业标准,在内部这些信息获得共享。

可视层:系统在组织之间被整合,TMS、WMS、OMS等都和关键合作伙伴相连,以共享信息。只留下有限的重复实体。

协作层:在直接相关伙伴之间实现信息以及事件和计划的完全共享,信息被整合进入每个组织的经理和计划系统,实现基本的经理信息系统(EIS)。

综合层:在这一层,直接相关的合作伙伴以及其网络可以协同工作。一个强有力的EIS是自动的关键绩效指标。

加快速率层:这是一个综合物,为了持续改进及时性、高质量和数量,在供应链的多个层级中的不同合作伙伴可以共享一个论坛。

另一个例子是供应和它的特点:

一般商业模式层:只根据价格高低来决定供应来源。

卓越的链环层:根据运输、质量和灵活性等获取成本而不单单是价格。

可视层:关键的供应商由合作伙伴关系构成,合作伙伴间共享当前以及历史的需求信息。

协作层:大部分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计划过程中,信息对所有成员都是可视的,通过电子和网络形式传输信息。

综合层:在供应链不同层级存在交互的设计和自动补货,供应链委员会的功能得到持续改进。

加快速率层;供应链委员会在线运行。

类似的列表可以为其他的元素编制,当需要应用到战略供应链评价方法中的时候,需要制作出卓越的指导手册。

供应链战略评价方法

供应链战略评价方法有七个步骤构成。分别是:

第一步,以高水平描绘出业务过程,文档信息流程,业务规则等等,判断他们是否符合业务和任务的关键目标,他们是否是自动执行的,是否可以外包,检查这些过程的衡量是否恰当,决定关键矩阵。结论应当是可被理解的关于战略、目标和优先级的文档。

第二步,深入挖掘业务流程,观察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什么信息在流动,使这些流程所需要的。开发一个详细的流程图。这一部包括理解、记载你的`供应链的关键业绩指标,从经理主管到业务流程执行人员处获得360度的反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评价。

第三步,画出一个目前的供应链地图,显示与外部供应链的关系。识别差距和联系,然后开发出可持续改进结构。

第四步,用第二步获取的评价数据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很可能你将发现有些流程没有执行者,有些流程没有很好的记载过,流程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你公司的目标和任务,流程不能自动执行。

第五步,提出多个供应链流程选择方案。识别供应链备选方案,从中推荐出最好的。

第六步,使用被推荐的方案开发实施计划,采用最节俭的方案,并决定投资回报率(ROI)。评价内部资源的可得性。

第七步,开发出详细的、有优先级的实施计划。获取收入声明,平衡表成本驱动,过去的资本和开销驱动和经验,将这些输入战略网络优化模型工具,将决定风险、回报,回归和现实和推荐的最优战略备选方案和战略方向。

供应链绩效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信息反馈;反馈文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供应链与供应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绩效对于供应链的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供应链绩效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及整个供应链网络进行综合的检查和评定,以确定其工作成绩和潜力的管理方法。

二、动态信息反馈模型的构建

1、反馈环境:供应链反馈文化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反馈倾向

供应链反馈文化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反馈倾向构成了整个供应链的反馈环境,一个供应链的反馈文化是指供应链中的成员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反馈来改善他们绩效的意愿,它是整个供应链反馈系统的基础,它与有效的绩效管理政策、持续学习等因素紧密相关。一般来讲,供应链的反馈文化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提高反馈的质量。主要是指供应链合作伙伴如何提供有用的反馈,提供有效的绩效评价,对反馈结果进行有效的分类等,反馈的质量越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绩效也就越高,从而会促进供应链反馈文化的形成;二是强调反馈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主要包括:高层管理者要对反馈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处理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信息,确保每一个供应链合作伙伴都能接受到反馈并利用反馈来指导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长远发展,同时必须鼓励非正式反馈的存在,把它作为正式反馈的重要补充等;三是为利用反馈信息提供支持。主要包括:鼓励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来探讨反馈信息,给予供应链合作伙伴一定的自由度来处理反馈,提高自我控制的意识,提供学习的机会等。

2、反馈重点:对关键事件的反应

供应链的反馈文化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影响着反馈的接收和处理,进而影响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绩效和供应链的绩效,对一个供应链系统来讲,需要接收和处理来自供应链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不可能同时关注和处理所有的反馈信息,只能是有选择性的处理一些对供应链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时间又比较紧迫的一些反馈,以保证供应链反馈系统与供应链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对关键事件的关注和处理是整个反馈系统的重点。关键事件有正的关键事件和负的关键事件,正的关键事件是指对供应链有着积极影响的事件,负的关键事件是指对供应链的发展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关键事件分成以下三类:一是不熟悉的事件。它是指该事件已超过管理者的专业范围和知识结构,供应链管理者在现有掌握信息量的情况下无法对该事件进行准确的判断;二是重要的事件。重要事件是指该事件对供应链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供应链的长远发展,反之就能够促进供应链的长远发展;三是不确定性的事件。它是指该事件对供应链未来发展的影响存在着不确定性,可能是正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其影响的程度也不确定。

3、反馈周期:动态视角

这个阶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反馈的期望。它是指供应链合作伙伴可能或预期的反应,主要受到供应链合作伙伴反馈倾向的影响;第一反应。它是指供应链合作伙伴对反馈的直接印象,在这里更多的体现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本能反应,并没有经过理性的分析而做出判断;第二反应。经过第一感觉后,供应链合作伙伴会趋于理性,这时候所做出的反应和判断会相对比较准确,供应链反馈文化对第二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对反馈进行理性的分析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解释反馈。对反馈的信息要作出合理的解释;理解其含义和价值。分析反馈信息的真正含义及对供应链发展的影响;情绪调节。尽量避免把第一反应作为对反馈信息处理的依据,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在对反馈信息的理性分析过程中,供应链合作伙伴可以与其他合作伙伴进行探讨,或者要求增加一些新的反馈信息,从而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要想提高反馈信息的利用效率,必须做好下面两个工作:设置目标。根据理性分析后的反馈信息重新设置供应链目标或供应链合作伙伴目标,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改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行为,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自信,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工作的热情;进展追踪。一旦重新设定目标后,要不断运用信息反馈机制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工作进行动态追踪,给供应链合作伙伴造成一定的压力,促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去不断的学习,充分发挥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潜力。

三、基于动态信息反馈模型的供应链绩效管理

1、以文化为导向

通过对上述动态信息反馈模型的分析,在供应链信息反馈过程中,供应链的反馈文化及其他方面的文化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及供应链的信息反馈系统的高效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者必须把供应链文化与供应链的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使整个供应链形成强烈的信息反馈文化,要以供应链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团队精神为重点、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方向构建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文化。但是每个供应链都有自身的特性,不同供应链的绩效管理系统所体现的文化是不同的,从而不同供应链的绩效管理标准和重点应是不同的。一旦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绩效管理与供应链文化不符,必然会使供应链合作伙伴无所适从、迷惑、甚至造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对供应链文化的误解和对供应链的不信任感,这必然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负面影响,降低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2、以差异化激励与考核为手段

从上述信息反馈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力会影响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每个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需求、价值观和动机都不一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针对所有供应链合作伙伴或较长时期都采用同一个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必然无法满足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差异化需求和动态调整。因此,必须建立差异化激励和考核机制来提高供应链绩效管理水平。

差异化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主要体现在:把供应链合作伙伴区别为核心供应链合作伙伴和普通供应链合作伙伴,核心供应链合作伙伴具有卓越管理能力或掌握专业技术才能,他们对供应链的核心作用要比普通供应链合作伙伴大得多,供应链必须设计不同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来把他们区别开来,以充分调动核心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积极性,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应链所处的环境及内部运营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供应链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必须要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供应链发展的需要。在核心供应链合作伙伴内部实施差别化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核心供应链合作伙伴在需求、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供应链系统应当了解他们的差异化需求,实行个性化的激励与考核。

3、以动态信息反馈为核心

信息反馈是影响供应链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实施以信息反馈为核心的全过程动态绩效管理是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关键。因此,从供应链来讲,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供应链系统要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在供应链内营造一个信息反馈的文化,使整个供应链的人力资源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样供应链就可以利用信息反馈的结果来确定发现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来确定供应链合作伙伴培训开发的方向,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内部满意度;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讲,要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和反馈效率,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沟通能力。因此,建立以动态信息反馈为核心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管理体系,是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及供应链绩效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志宁.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及激励机制[J].物流科技,2003,5:56-58.

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篇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获得飞速发展, 可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给我国带来了许多压力, 很多地方因为环境的破坏而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一些地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国际上, 我国也面临了绿色贸易壁垒, 许多企业遭受损失, 特别是农产品和轻工产品受损尤为严重。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很好地改善我国目前的状况, 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所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建立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一、相关理论

1. 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国际科学基金资助进行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提出这个概念, 认为:在供应链的发展中要综合考虑对供应链周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 其目的是提高资源的优化和利用同时又使整个供应链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最小。在管理流程上, 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供应链的开环结构, 增加了反向物流环节, 实现物料和能量的回收和再利用, 从而形成物流“闭环”。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还减少了废旧产品对环境污染和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制造商的经营成本, 提高了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最终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最优化, 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平衡计分卡思想

平衡计分卡思想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诺顿首先提出, 他们构建了一个全新考核体系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经营过程层面、学习和成长层面四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 绿色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的设定原则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时即要考虑到指标的涵义、量化方法及各指标之间的联系, 又要根据绿色供应链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来进行设计。设计这些指标时应遵循一定原则, 本文认为构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通用性、可比性原则。 (4) 关键性原则。 (5) 经济性原则。

2. 绿色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

本文依据了传统的BSC理论加入环境因素, 形成了五个维度的绿色供应链平衡计分卡, 从环境保护角度、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业务流程角度、创新与成长角度五个方面入手来综合考虑建立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即计算方法如下:

(1) 资源利用率, 资源利用率= (1-未进入产品组成的剩余资源可变现净值/资源总价值) ×100%。

(2) 环境影响度, 三废总量 (吨) =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气体废弃物。

(3) 环境声誉, 环境声誉为定性指标, 用4、3、2、1分别表示好、较好、一般、差。。

(4) 利润率, 利润率= (净利润/总资产) ×100%。

(5) 资产周转率, 资产周转率= (销售总额/净资产) ×100%。

(6) 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 /本期净利润]×100%。

(7) 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为定性指标, 用4、3、2、1分别表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8) 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 (产品销售数量/行业总销量) ×100%

(9)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满足突发需求的总时间。

(10) 存货周转率, P2存货周转率= (销货成本/存货平均占用额响) ×100%。

(11) 质量合格率, 质量合格率= (合格产品数/产品总数) ×100%。

(12) 产能利用率, 产能利用率= (运行产能/最大产能) ×100%。

(13) 信息共享度, 信息共享度= (绿色供应链共享信息/绿色供应链总信息) ×100%。

(14) 新产品、技术研发周期, 新产品、技术研发周期=新产品、技术研发的统计平均值。

(15) 市场预测准确率。D3市场预测准确率= (预测正确次数/总预测次数) ×100%。

三、基于模糊评估的绿色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

前文已述及, 本文应用BSC方法选取了15个经典样本指标来架构绩效评价体系, 显然, 各指标对于整体绩效评价的贡献各不相同。为此, 需要对这15个反映绩效特性的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另外, 所构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测量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 这使得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模糊综合评估方法为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因此,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 即通过求重要性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进行指标一致性检验得出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 建立各个历史时期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模糊关系矩阵, 利用模糊评估法求出供应链在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绩效综合评价等级, 最后用马尔科夫对以后的绩效进行预测。

1.利用AHP计算供应链关键绩效指标的权重

绿色供应链的五维平衡计分卡, 包括环境、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发展5个维度, 共由15个关键绩效指标组成, 它们构成了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

第一步, 对于环境、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发展5个维度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建立重要性判断矩阵。

第二步, 对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重要性判断矩阵, 然后经过软件计算便可分别得到五个维度下各个指标的权重。

第三步, 结合前两步便可以得到15个指标对于绿色供应链的权重。

2.模糊评价

假设根据历史经验或供应链行规, 把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结果划分为G1、G2、G3、G4四个等级, 分别对应优、良、中、差。选取合适的隶属度函数和隶属度标准值把绿色供应链的指标值代入便可以计算得到绿色供应链的模糊关系矩阵, 从而得到绿色供应链当期的绩效。

3.马尔科夫链绩效预测方法

假设去年某绿色供应链12个月的绩效如图1

对于图1表示的某绿色供应链, 其状态空间E={G1, G2, G3, G4}根据2009年1—12月间的绩效整体价结果, 我们可以得到该供应链的状态一步转移概率矩阵P:

如果把该绿色供应链在2009年12月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测基准P (0) , 令P (0) = (0, 0, 0, 1) , 则应用马尔科夫链状态转移法可以预测2010年1月的绩效评价结果:

P (1) =P (O) ·P= (0, 1, 0, 0)

由此可以预计该绿色供应链2010年1月的绩效评价为G2, 即良好。同理可预测以后的月份的绩效。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对于商业领域来讲, 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基于此, 本文研究了绿色供应链, 应用于平衡计分卡思想建立了一个绿色供应链的评价体系。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平价并用马尔科夫链进行未来的预测。以期能对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借鉴和指导。

摘要:本文采用平衡计分卡思想构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并且应用模糊评估法评价绿色供应链的绩效, 最后应用马尔科夫链进行绩效预测。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模糊评价,平衡计分卡

参考文献

[1]王能民杨彤乔建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工业工程, 2007

供应链绩效 篇5

内容摘要: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也动摇了传统的针对个别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思想和方法。为了弥补企业现行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方法,并详细讨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组成、含义及

其应用。好范文版权所有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战略绩效指标体系

伴随着全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应当重新设计其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在总体上应该遵循“内外结合,兼顾各方”的平衡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可遵循如下原则:

财务指标与战略指标相结合原则。其中,财务指标是企业传统的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财务指标都占据着业绩考核之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战略指标又是企业施行战略管理所必须关注的,因此应将二者兼而顾之。

内部战略指标与外部供应链指标相结合原则。在战略指标考核的基础上,应该划分出内部战略指标和外部战略指标,而外部战略指标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从供应商和销售商这样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评价。

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原则。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否则,任何绩效都是无法接受的。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可依然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来分类评析。需要说明的是,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据实从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出发选取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并注意与其他层次评价指标间的相容性,避免相互间的冗余、冲突。

对企业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过程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研发评估和员工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是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重点,可以从产品达标率,产品合格率等指标来进行内部经营质量方面的评价;从生产周期效率(mce)等方面来进行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评价。

研发评估是很多高技术供应链管理型企业业绩考核所必须关注的一块。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投资收益率、新产品开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速度等指标。

员工评估则是基于企业长远战略角度来考核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都十分重视其对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投资,提高员工素质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在这一方面应设置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本收入指数(hcrv)、人力经济增值指数(heva)等指标,其中员工满意度也可以用员工流动率来代替。

对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是从供应链角度来来考虑的。假定一条简单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来组成的(其实任何一个供应链型企业都可以在供应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基于盟主型供应链角度来述的),作为核心企业,应从供应链上、下游角度来综合考虑其外部绩效。

从供应商的资金角度来看,其与核心企业的应收帐款周转的快慢,对供应商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对整个供应关系也有着很大影响;另外,采购占用资金比率也是一个影响供应关系的重要比率。好范文版权所有

销售商则是供应链中直接面对顾客的子系统,其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更直接关系着整条供应链绩效的优劣。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其一般关注核心企业的两个方面——产品交货情况和产品竞争力。可以设置订单完成率、准时交货率、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等指标。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确定了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各战略绩效评价指标后,可选择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本企业(供应链)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一般步骤是:首先确定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并进行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值,改为无量纲数值;再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到一个反映企业整体绩效的综合指标值。可供选取的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ahp分析方法、dea分析法、理想解逼近法等,具体根据评价者的偏好选取或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评价。

供应链绩效 篇6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进步,电子商务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日益明显。电子商务能力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能够缩短信息流程,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效率。电子商务可以省去供应链的冗余环节,从而降低企业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电子商务能力;供应链;绩效;影响;机理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通过借助网络传递商业信息并处理商业问题,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增加企业利润,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新商机。供应链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内容主要包括原料的供给、生产以及最终的销售环节,而这一过程当中存在环境一方面包括实体物质的流动,同时也包括对应虚拟链条[1]。供应链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供应链当中实现企业间信息的传递以及资金流动,确保商品流通得到有序的控制,从而为企业提供最新的供应信息,为企业合理地安排产品生产、运输、销售还有价格制订以及信息传递提供良好的条件。将电子商务能力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可以看出二者都注重企业管理过程当中各个环节发展,并且强调商业行为之间的有机配合,同时在不同主体间业务的处理方面,在企业产品的生产交换、信息交流以及传递方面,都能够实现程序化以及高效化,从而降低交易的成本并最大限度实现商品的价值。电子商务可以说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供应链管理形式,同时为企业的商务活动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也给供应链的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

二、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理

(一)电子商务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下的供应链管理绩效指的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通过信息的共享以及协调,在供应链的基础设施、技术开发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下,借助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信息开发以及顾客服务等活动而增加价值。

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强调供应链管理的绩效以及电子商务绩效之间的分离。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下供应链绩效的测评,需要凸显供应链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例如知识、智力以及创新能力[2],这就要求区分管理的绩效以及供应链的绩效,将管理绩效从电子商务功能以及供应链功能当中分离。目前供应链绩效的平法往往将供应链功能以及人的作用混在一起,这容易使得管理人员所受评价不够公平,也是导致供应链的管理对改善企业的竞争力作用以及在实际运作的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绩效差别较大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是有着激励以及约束的功能。通过完善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在相同功能供应链间进行公平竞争,可以巩固供应链管理,同时根据条件来培育供应链,撤销那些绩效性差的供应链条,并且在同一供应链条当中,对那些同类环节绩效加以评价,同时根据绩效而采取激励约束。这样一来通过绩效的评价,可以明确参与供应链的部门对供应链管理做出的贡献。

(二)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理。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理主要通过影响顾客价值以及信息价值而实现。这两种价值从外部以及内部定义供应链的绩效水平,所以对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时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顾客价值。所谓顾客价值可以看作供应链绩效外部的体现,其中客户满意度可以说是顾客价值最为直接的体现。客户满意度的指标可以反映供应链上企业间关系的融洽度,也是衡量外部绩效的关键指标。顾客满意度的指标公式能够设计如下:Gj=αjX+βjY+γjZ[2]。Gj指的是供应商j顾客的满意度,X是供应商j的准时交货率;Y是供应商j价格比,即产品或者服务期望价格同实际价格的比例;X是供应商j产品的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度除采用量化公式之外,还可以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直接调查同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另一方面是信息价值。所谓信息价值可以说是供应链绩效中电子商务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信息价值度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三个。信息时间的指标,也就是要有及时新颖的信息,这对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供应链运作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如果想要抢占发展先机,就一定要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用最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信息内容的指标,也就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完整,这样一来企业才可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结构化以及条理化的处理,从而利用信息预测以及反馈等方面的工具为经营决策提供辅助功能。信息形式需要让管理者可以清楚快速把握信息的关键点,从而做出相应的供求决策,最终提高供应链的绩效。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我国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对供应链管理也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电子商务能够实现供应链信息有效传递,从而确保供应链中实体虚拟之间的结合,改善企业运行的效率并降低企业成本,最终提高供应链绩效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梁晋,电子商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456-459.

[2] 黄昱.电子商务给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影响与挑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5(2):203-205.

作者简介:姚晔(1973-),女,汉族,上海人,辽宁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

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 篇7

一、介绍

为了评价农产品供应链, 需要开发一个绩效评价系统, 在合适的时间段监控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等相关的绩效指标。它包括设置业务目标和指示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告知决策者是否符合目标, 客户是否满意等。

制定一个综合的供应链绩效指标系统是相当复杂的。首先, 供应链参与者在供应链中都有自己的目标。而这些单个的目标对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几乎没有帮助。其次大量文献表明供应链缺乏准确的绩效指标, 对供应链绩效指标的制定主要是以成本为主。再次,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供应链绩效指标有不同的看法:Vander (物流) 以供应链层面、组织层面和工艺水平这三个方面定义了绩效指标;Lai定义了供应链绩效的三个因素:货主服务的有效性, 运营效率, 收货人服务成效。在这些因素中确定了四个绩效指标:应变能力, 可靠性, 费用, 资产;Beamon (制造业) 提出来了三个因素——资源, 输出, 灵活性。

那么农产品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呢。农产品有诸多特性:食品保质期和易腐性, 生产时间长, 生产季节性, 产品的物理属性, 产品安全问题, 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外, 在全球范围内, 农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 顾客对服务要求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也在加快, 对质量和安全以及环保监督等问题也要求日益严格。

二、概念框架

基于文献制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农产品供应链绩效指标分为四大类:效率, 柔性, 响应, 产品质量。这些主要类别中的每一个方面包含了更详细的绩效指标, 这些绩效指标可以用在组织水平和供应链水平。意味着供应链成员除了自己的一套绩效指标, 还有一套通用的绩效指标来评估自己的绩效和链的绩效。而这一套通用的指标在整个供应链中被确定为关键绩效指标。

(1) 效率:包括生产成本、利润、投资和库存回报的测量。

(2) 柔性:指在某种程度上供应链响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不同客户的服务要求, 包括客户满意度、数量的柔性、配送柔性、减少缺货数量和销售损失。

(3) 响应:短时间提供所要求的产品, 包括填充率、产品延迟、客户响应时间、交货时间、运输错误和客户投诉。

(4) 食品质量:分为产品和过程质量。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感官性状和保质期, 产品的可靠性和便利性。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健康涉及到食品的成分和饮食习惯。

产品安全性指产品必须是无危害与可接受的风险。食品的感官知觉定义为味道、气味、颜色、外观、和质地。产品的保质期定义为采收或加工和包装产品直到它变成不可接受的消费品。产品的可靠性指符合产品的实际成分和产品描述, 客户消费和使用产品方便。过程质量分为:生产系统的特性, 环境, 市场营销。

三、方法

为了评估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 2005年2月到3月在荷兰和德国的莱茵—鲁尔区进行番茄供应链进行案例分析,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受访者有来自荷兰和德国:一位育种公司的管理者和七位番茄生产企业的业主、一位批发商、一位配送中心的经理和两个超市的经理。

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 (1) 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从效率、柔性、响应、食品质量这四个方面进行定义是否合理。 (2) 所建议的指标是否可行和可测量, 受访者可提供新的指标或拒绝建议的指标。 (3) 运用五点量表对这些指标进行评分。1表示“并不重要”, 5表示“非常重要”。

1. 案例研究的结果

2. 效率

效率以每年售出的托盘数来衡量, 育种者和种植者的效率以每公顷的产量来衡量。育种和批发公司评价了框架中所有的效率指标, 种植者评价了生产成本、利润、投资回报。配送中心没有评价交易成本, 超市只评价了三个指标。有一个成员发现中等重要的两个指标是交易成本和库存, 种植者不考虑运输成本, 育种者认为库存成本很重要。大量昂贵的种子存储需要很长的时间, 从而增加了存储成本。批发商和配送中心认为库存成本对他们没有影响。

3. 柔性

柔性指标中客户满意是所有链成员中最重要的绩效指标, 然而只能间接评价。育种公司以客户投诉注册作为客户满意度指标。在超市, 以营业额和客户数量来衡量客户满意度, 有时候, 超市向客户发调查问卷询问他们对超市的满意度, 以此来提高客户满意度。

尽管交货柔性对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来说重要。但很多公司有一个优先客户列表, 使客户的紧急订单能够获得优先的待遇。数量柔性的计算是育种公司基于预期销售, 种植者不重视数量柔性。他们认为尽可能多的生产时有必要的。为了预测过度生产和防止基本损失, 评价量柔性是非常有用的。在超市, 量灵活性近似于产品日常需要数据。缺货和销售损失这两个指标被认为是整个链成员中不重要的。

4. 响应

响应类别中有三个指标用在育种公司:交货时间, 客户响应时间, 客户投诉。种植者仅评价了两个指标交货时间, 客户投诉。超市只评价了客户投诉和交货时间。

5. 食品质量

育种公司评价了所有指标, 种植公司和零售店评价了产品质量。在配送中心和超市大部分的指标基于主观感受被评价, 供应链成员对产品安全 (除了健康, 味道, 方便) 很重视。过程质量指标是可追溯, 存储和运输条件, 工作条件和能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 再利用, 农药的使用, 排放, 超市的促销, 客户服务, 超市摆样。采访过程中发现过程质量指标并不统一, 指标得到的分数范围“并不重要”, “非常重要”而反映环境方面指标被认为是不重要的。

在不同环节中水资源的使用的不同得分也不同。指标在链中每个环节都评价, 除了最后三个营销指标和指标“排放”。受访者认为营销指标很难衡量, 在超市营销指标是以比较营销努力与营销回报衡量。排放量认为是不重要的, 通常过程质量所有指标 (除了营销指标) 已经评价。

农产品供应链中很多的绩效指标在某个环节因目标的不同被评价, 而在其他环节没有评价, 整个供应链绩效评价很难统一, 为了获得整个供应链一 (转35页) (接37页) 致绩效评价引出了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按以下标准进行选择:重要分数指标 (4-5) , 可测量指标, 适用于整个供应链。从而得出整个番茄供应链中绩效最关键的指标是成本、利润、客户满意度、交货时间和产品质量。如果采用其他供应链进行案例分析, 关键绩效指标可能会做一些调整。

农产品绩效评价框架适应于链中的每个成员, 根据每个链成员给出的指标重要性不同, 来选择包含和排除框架中其他指标, 其中效率、柔性、响应、食品质量这四大类在框架的每个环节必须相同, 单个链成员根据单个链目标的不同, 在类别中可以加上自己的绩效指标。这个框架适合于政策、法规、创新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eamon, B.M. (1998) , “Supply chain design and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duction Economics, Vol.55No.3, pp.281-94.

[2].R.R.Lummus, R.J.VOkurka.Strategic Supply ChainPlanning.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3].Christopher, M.G. (1998) , Logistics and Supply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 Pitman, London.

[4].徐贤浩, 马士华, 陈荣秋.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 14 (2) .

基于协同视角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篇8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升级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又加剧其竞争。糟糕的市场需求预测, 也可能产生了“牛鞭效应”。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获利能力的主要竞争策略, 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一个合适的绩效评价系统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 绩效评价可以发挥企业标杆作用和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目前已有一些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如平衡记分卡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 但是对于供应链这一复杂体系来说, 由于评价指标繁多, 常常掩盖指标的相关性。因子分析法考虑指标间的内部结构, 将多个指标简化为几个综合指标, 省时省力, 并且而且还会保留变量信息, 被广泛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本文在陈冬冬、彭其渊 (2009) 和彭志忠 (2008) 的基础上, 从协同视角分析了序参量相互影响, 随机涨落项很大, 盈利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供应链缺乏柔性, 最终造成整体供应链绩效不佳, 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问题的描述

对于不论由上、下游企业组成的简单供应链来说, 还是对于多个相关产业延伸的广义供应链来说, 各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和提高市场份额为目标, 可以说它是一条价值链。各节点企业围绕着价值, 不断形成竞争和合作的格局。链中各企业竞争资源, 会增加正熵, 带来链条的不稳定, 即无序状态, 这时链条需重新寻找基点, 并通过合并、协作, 产生协同效应, 又达到高级稳定态, 即有序状态。供应链从无序到有序或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运动, 符合协同系统的演变规律。协同学是哈肯教授在1972年提出, 由于它能够使用序参量方程来描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 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出现的各种现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 是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量。依据支配原理, 把供应链系统内最直接的、占主导地位的、可控的影响因素作为序参量, 而非主宰因素作为控制参量。序参量是系统的内生变量, 贯穿供应链系统的各阶段。依据“资源依赖模式”思想, 各节点企业要获得核心能力, 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内部的特点。综上可知, 协同能力和盈利能力是两个序参量, 通过支配子系统协同运动, 从而促使系统的演化。而在序参量的运动中, 需求波动起了扰动作用。由于顾客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 即产生所谓的需求风险, 对供应链和各节点企业带来必要的成本浪费。

基于此, 可以假设供应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是盈利子系统和协同子系统。对供应链绩效的评价, 就需要使用两个子系统的指标来定量评价系统的业绩。两个子系统的财务指标具有众多、相关的特点。而实际评价工作要求省时省力, 而且能解决指标间相关性问题, 也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指标所含有的信息。这时, 因子分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三、供应链绩效的因子评价

第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使用陈冬冬、彭其渊 (2009) 的基本数据, 选择影响供应链绩效指标有16个, 样本有18个 (见表1) 。其中指标名称为供应链资本收益率、供应链库存天数、现金周转率、客户销售增长率、有效提前期、时间柔性、目标成本达到比率、新产品销售率、供应链持有成本、产品最终组装点、信息共享率、团队参与程度、订单总循环、客户对柔性相应认同、客户价值率和客户保有率, 用x表示, i=1, 2…, 16。首先, 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识别。分析发现, 超过90%样本的新产品销售率、客户价值率、客户保有率三个指标数值都为1, 它们为无效变量。然后通过归一化处理数据。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嘈杂性, 加快网络的迭代速度。对逆指标数据使用 (xij-xmin) / (xmax-xmin) ;对正指标数据使用1- (xij-xmin) / (xmaxxmin) 。最后, 进行适用性分析。剔除相关系数值小于0.3的变量后, 得到矩阵X8×18, 样本规模符合小样本。而且球形Bartlett检验的F值和显著性统计量表明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 并且KMO统计量为0.629, 小于0.7, 说明各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虽不是特别高, 但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见表2) 。

第二,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数据降维法, 是在变量相关性很强和尽可能保存原有信息的前提下, 用较少的维度新变量去表示原来的数据结构。新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具有最大方差为第一因子F1、依次第二因子F2…第N因子。则因子评价值F= (aij) TFij, 其中aij是因子贡献, Fij是第i个因子的标准化后变量的得分函数。利用SPSS16软件来完成。采用的方法:相关系数法—提取因子的方法, 主成分法—公因子提取方法, 方差最大法—旋转方法, 最小二乘法—因子得分方法。

分析碎石图可知, 明显的拐点是2, 后6个因子散点形成了平台, 且特征值均小于1。采用主成分法和方差最大法, 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见表3) , 发现前2个因子累计贡献占总方差为80.672%, 迭代了3次。则选取两个公因子F1和F2。

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公因子在x1, x4, x6, x14都有较大载荷, x1和x4反映供应链盈利状况, x6和x14反映柔性管理情况。柔性管理包括对待风险的反应速度。此公因子暂且定义为风险收益因子;第二公因子在x11, x12, x13, x3都有较大载荷, 主要体现在协同能力上, 因此公因子定义为协同因子。以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得出供应链模型F=0.5092F1+0.4908F2。两个公因子的系数基本相等, 表明公因子对供应链协同影响程度相当, 公因子之间作用力相当, 它们交互影响。

计算18个样本的综合因子得分, 并且排序 (见表4) 。从表4中看出, 两个公因子正负值基本各占一半, 在绝对数方面, 负值大于正值, 正负差距较大。说明序参量涨落较为明显。序参量的涨落项是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微小的涨落通过系统协同效应迅速放大, 产生整体的巨涨落, 完成跨越式跳跃, 有序度递增, 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状态。F1值除样本1外都是负值, 说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 供应链柔性能力不强, 对待风险的反应速度缓慢, 没有具有柔性观念。盈利能力不强, 就不能形成协同效应, 最终造成供应链绩效不高, 这点从表3也可看出。

如果用1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得出系数矩阵是非正定的。陈冬冬、彭其渊 (2009) 剔除3个指标后, 把13指标分类6个公共因子。指标涵盖范围非常全面, 但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 得到的定性数据较多, 而且提取的6个公因子的涵盖性、解释力和可操作性不强。而本文的方法的优势是:首先考虑样本结果的可靠性, 剔除8个变量, 样本数是变量数的近3倍;其次考虑变量的相关性, 除了用相关系数0.3来衡量, 还进行了KMO和Bartlett适用性检验;最后提取了2个公因子, 加快了迭代次数, 且两个公因子具有实际意义, 是两个序参量, 足以涵盖供应链内容, 反映其演化本质。

从上述排序结果看, 其协同效果较高的有样本1到7, 其得分均大于0, 其中最好的是样本1和6, 余下的均小于0, 不是理想的绩效。这与陈冬冬、彭其渊 (2009) 排序结果基本相同, 也与上海某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符。这也是目前我国供应链的状况, 供应链运营成本偏高, 供应链间信任度较低, 供应链柔性也不高。

四、结论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 不但增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而且从协同角度分析, 抓住了供应链系统演化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也抓住了影响供应链运营的瓶颈。盈利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两个序参量, 市场需求波动是涨落项。从序参量的变动状况和趋势, 反映出供应链绩效不高,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 对待需求变动反应不快, 柔性不强。这需要加强供应链的柔性管理和实行信息共享。一方面, 设计产品、工艺和人力资源等的柔性和时间柔性。例如, 产品立足市场的标准, 设定合理的提前期等。另一方面,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每年对信用度进行评价, 以提高信任水平。鼓励供应链中各企业扩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 并惩罚供应链平台的虚假信息。

参考文献

[1]T.Sundar Raj, S.Lakshminarayanan.Performance assessment/enhancement methodology for supply chains[J].Ind.Eng.Chem.Res.2008, 47:748759.

[2]Gunasekarana A, Patelb C, Mc Gaughey R E.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333347.

[3]Peter C Brewer, Thomas W Speh.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measur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0, 21 (1) :7593.

[4]张翠华、周红、赵淼等:《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5]陈冬冬、彭其渊:《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统计与决策》, 2009年第6期。

[6]彭志忠:《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实证效应分析》, 《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9期。

整合供应链绩效多级模糊评价研究 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进步以及管理思想的创新,市场竞争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在很大程度上由原来企业间的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和扩大销售等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整合能力逐步成为企业达成良好绩效,巩固竞争优势的强有力武器。而绩效是衡量战略的重要指标,整合供应链绩效为供应链战略管理提供改善依据。由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供应链实践的不断深入,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用科学客观地建立符合实际状况的评价模型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对我国制造型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整合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整合供应链绩效衡量必须在企业功能领域及渠道之间是一致的与可比较的。如果缺乏供应链总体的绩效衡量,制造商对适当的客户服务的定义可以与零售商对适当的客户服务的定义完全不同。因此,需要一个能用于整个供应链的总体衡量的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表1考虑了整合供应链总体衡量内容:从客户满意度与质量、时间、成本和资产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分解。衡量指标体系和特定指标具体包含在2.2节指标诊断中详细分解讨论。

2.2 评价体系中指标项诊断

①客户满意度与质量。客户满意度与质量衡量了厂商所能提供的总的客户满意度的能力,包括了供应链上订单执行情况、客户满意度及产品质量。

②供应链执行时间。时间指标衡量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指制造商从原料采购及制造的时间,到企业对客户需求反应时间、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时间。有效控制时间的绩效要求从客户角度衡量总的过程,并分别衡量个别时间。

③供应链运营成本。诊断成本指标需要关注整条供应链中发生的相关成本,从原料获取到订货完成、从库存维持到物流相关财务、从制造劳动力到库存间接成本。

④整合供应链资产。最后的度量集中在整合供应链资产利用上。因为物流管理是针对相当大的资产,包括库存、设施以及设备等。因此整合的绩效测量必须融入一个资产因素,从现金周转、供应货存和资产能力三个方面考核整合供应链绩效。

文中提供的是一个衡量跨越供应链的综合绩效和跨越组织确定基准的方法。尽管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它是经过供应链实际运营中总结出来的并且已经被广泛接受。这些衡量方法对任何综合衡量计划来说都是重要的特征,即清晰的定义和一致性。

3 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整合供应链的绩效评估中的基本步骤如下:

①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

②建立评价指标的评语集。

③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④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包括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

⑤计算最终评价结果。最后依据评价分值,为提高供应链绩效提供相关依据。

依据前文构建的整合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整合供应链绩效多级模糊评价模型。并以对钢铁行业供应链调研相关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进一步说明所建模型的实用性。

3.1 确定评价指标集

根据整合供应链总体绩效衡量指标体系,建立相应指标集如下:

一级评价指标集:A=A{11,A12,A13,A14};}A2={A21,A22,A23}}

二级评价指标集:A1=A{11,A12,A13};

A3={A31,A32,A33,A34,A35};A3={A41,A42,A43}。

3.2 建立评价指标的评价集合

对于前面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整合供应链绩效评价分值为4个评价等级,分别为好、较好、一般、差:

3.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为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采用专家估测法来确定,对整合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给出权重,其中一级指标中,满足;同理对其中第i个二级指标局部权重为Aij,满足。由此得到二级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综合权重Wij=Ai×Aij,满足(其中一级指标4个、ni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的个数)。

3.4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3.4.1 单因素评价

依据评价指标考核诊断结果,采用专家评价法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到一级指标的评价等级对应隶属矩阵R的值,如表3所示:

3.4.2 一级模糊评判

由《表2评价因素的层次因素权重及单因素评价值》可以看出:Bij=Ai×Aij,其中i为一级指标的个数,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的个数。按照max-min合成运算,即Z(∧,∨)运算法则,计算求出一级指标的评价向量,如下:

同理可得:Z2=[0.125 0.10 0.125 0.125]

得一级模糊评判矩阵:

综合模糊综合评判:

3.4.3 计算综合评价值

将综合模糊评判向量归一化处理:可得

Z=[2353.01706.02941.03529.0]

根据评价向量V和评语集的度量,得出最终评价分值M=V×ZT=78.47,因此,此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分值为78.47分。

3.5 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从整合供应链总体来衡量,指标包括了客户满意度与质量、时间、成本和资产四个方面,因此评价分值是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评分值。案例供应链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分值为78.47分,说明钢铁行业供应链物流绩效评估分值较好,但仍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物流效率。

文中建议在提高整合供应链绩效时,综合指标体系中四个一级指标项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考虑:

①强化供应链优化整合工作以在产品和品质方面取得相对优势。以企业的流程为中心,使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BPR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流程相匹配,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企业的竞争潜力,提高供应链各节点的物流效率。

②提高企业外部整合程度。供应链企业存在的与外部联系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整合供应链的绩效水平。因此在供应链中的企业需要着重考虑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应商这两方面的整合度。

③提高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整合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之间加强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企业中成员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信息运用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与质量。

4 结束语

目前,供应链整合己成为一种新的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的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整合供应链绩效评价对于优化供应链物流系统,挖掘供应链第三利润源以及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提供了一个衡量整合供应链综合绩效的方法,是经过供应链实际运营中总结出来的并且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由于不同行业的供应链有着各自的特性,因此具体应用时需要考虑各行业的特殊性,才可以更科学合理的对整合供应链的绩效做出准确性的评价。

摘要: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模式下,供应链整合能力是企业达到良好绩效的强有力支撑,因此提升整合供应链绩效考核能力已成为一种新的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的管理理念。文中首先构建了整合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构建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以说明模型的实用性;最后依据评价结果给出企业提高整合供应链绩效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整合供应链,绩效,模糊评价

参考文献

[1]骆温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87-302.

[2]谌小红.供应链整合对制造型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湖南大学,2008.

[3]顾瑾.供应链管理带来的管理模式转变[J].物流技术,2005,(11):67-69.

[4]霍佳震,马秀波等.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篇10

Koskela率先在斯坦福大学提出将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应用于建筑业中, 自此形成了建筑供应链管理的最初形式, 各组织和学者从关注企业发展转而开始关注供应链各企业的发展和供应链的运行[1]。要考量一条供应链的运行情况, 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 而评价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类定量与定性指标, 因此应考虑将定性指标定量化。模糊数学的出现解决了难以用精确数字描述的问题,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 运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 将边界不明、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利用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件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2,3]。

本文所构建的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包含定性和定量指标, 且大多数指标存在数据边界不清的情况, 因此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对精益建筑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 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 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指标选取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如绿色供应链强调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 敏捷供应链则要求供应链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映, 强调灵活性, 精益建筑供应链是精益思想和建筑供应链管理的结合, 建立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六个方面出发[4]:

(1) 成本:包括单位采购成本、单位施工成本、单位运输成本、平均库存成本以及供应链管理成本。

(2) 质量:包括工程返工率、工程变更率、质量合格率和物资供应合格率。

(3) 交货及可靠性:包括物资准时交货率、准时完工率、完美订单履行率、合同履约率和客户抱怨率。

(4) 灵活性:包括供应链响应时间、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5) 可持续与安全:包括施工事故发生率、安全生产控制能力、资源利用率、资源回收利用率和工程废料处理能力。

(6) 信息与发展:包括信息共享率、信息有效性、网络信息应用程度、供应链成员稳定和员工培训及深造。

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精益建筑供应链的运行情况及指标体系的研究, 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2.1 建立评价指标集

首先将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为U, 假设第一层指标有m个, 则是指标集U={u1, u2, u3, …, um}, U={u1, u2, u3, …, um}是一级因素集。令ui为第一层的第i个指标集, 第二层次中的n个指标决定ui, 则ui={ui1, ui2, ui3, …, uin}。

2.2 构造评价因素的权重集

令U的权重为A, 则ui对U的一级权重分别为a1, a2, a3, a4, a5, a6, 相对应的权重集为A=[a1, a2, a3, a4, a5, a6] (0<a<1) 。令二级指标uij的权重系数为Aij= (aij, i=1, 2, ……, m;j=1, 2, ……, n) , 则uij对ui的权重集分别为Ai=[ai1, ai2, …, ain]。本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由多个专家打分, 进行统计分析而后获得权重, 再进行评价, 得出结果。

2.3 综合评价标准的确定

将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评价结果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5个等级, 并用5分表示很好, 逐次递减, 1分表示很差。则评语集V= (V1, V2, V3, V4, V5) =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 (5, 4, 3, 2, 1) 。

2.4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1) 令Ri为Ai的模糊评价判断矩阵, 单独考虑二级指标隶属于各个评语的程度, 得到相应的评价矩阵:

评价因素集ui的评价矩阵为Ri, 与权重系数向量Ai相乘作模糊变换, 则得到二级模糊综合判断矩阵:

(2) 根据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以bik为元素构建一级模糊评判矩阵R:

将权重向量A与评价矩阵R相乘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2.5 评价结果分析

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Q= (q1, q2, …, qp) 为评价集V= (v1, v2, v3, v4, v5) 各元素的隶属度, 通常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或加权平均原则进行处理[5]。

(1) 最大隶属度原则。最大隶属度原则是常用的结果分析方法, 但它存在有效性问题, 定义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性的公式是[6]:

式中n为评判向量Q= (q1, q2, …, qp) 的元素个数, β为Q的最大隶属度, γ为Q的第二大隶属度, 当α=0时, 最大隶属度原则完全失效;当0<α<0.5时, 最大隶属原则有效性低;当0.5≤α<1时, 最大隶属度原则较有效;当1≤α+∞时, 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性非常好;当α=+∞时, 最大隶属度原则是完全有效的[7]。

(2) 加权平均原则。加权平均原则运用于评价结果中排序前两位隶属度值相差小、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性低或失效的情况。令最终综合评价向量Q'为Q归一化处理的结果, 评价等级分行向量为V= (5, 4, 3, 2, 1) , 则最终可以计算出综合评分值X, X=Q'×VT (VT是V的转置矩阵) [8]。

3 实例分析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某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的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3.1 评价过程

(1) 建立评价因素集、权重集以及综合评价标准。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U, 首层指标集U= (u1, u2, u3, u4, u5, u6)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形式获取指标权重, 相应的权重及评价结果见表1。

(2)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各等级出现的频数与参与专家人数的比值确定指标属于该等级的隶属函数, 即该指标的单因素评价[7]。得出的结果见表1, 判断矩阵为:

由A1= (0.21 0.24 0.17 0.18 0.20) 得到“成本”的评价向量:

B1=A1×R1= (0.14 0.20 0.29 0.31 0.06)

由A2= (0.25 0.23 0.27 0.25) 得到“质量”的评价向量:

由A3= (0.21 0.21 0.19 0.22 0.17) 得到“交货及可靠性”的评价向量:

由A4= (0.21 0.21 0.23 0.16 0.19) 得到“灵活性”的评价向量:

由A5= (0.25 0.24 0.19 0.17 0.15) 得到“可持续与安全”的评价向量:

由A6= (0.21 0.22 0.20 0.19 0.18) 得到“信息与发展”的评价向量:

根据上述评判结果, 可得构成一级模糊判断矩阵R的值为:

(3) 综合评价。

由A= (0.15 0.15 0.17 0.18 0.18 0.17) 可得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向量:

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计算, 得出α=0.27<0.5, 说明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性较低, 且β与γ仅差0.03, 因此, 根据加权平均原则的适用范围, 此处采用加权平均原则进行结果处理, 得出Q′= (0.16 0.31 0.34 0.160.03) , 由前面可知V= (5, 4, 3, 2, 1) , 因此综合评分值X=Q′×VT=3.41。

3.2 评价结果分析

加权平均原则计算得到的综合评分值为3.41, 根据评价标准可知该分值介于“一般”与“较好”之间。从总体评分可知该供应链已基本符合最初设定要求, 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再加以完善。按同样方法计算, 可得一级指标中各分值, 其中“成本”3.05分, “质量”3.53, “交货与可靠性”3.44, “灵活性”3.53, “可持续与安全”3.56, “信息与发展”3.37。

由此可以看出各指标均大于3分, 基本符合要求, 但也说明无论是总体分数还是指标分析, 均未达到最佳, 因此均需要加以改善。为进一步分析, 应找出影响较大的指标, 如“成本”中单位运输成本和平均库存成本分值较低, 大批量运输可减少运输费用, 但却将增加不必要的库存, 这两个指标应统一考虑, 这里两个指标分值较低可能是二者没有确定最佳数值;又如, “质量”中质量合格率与物资供应链合格率均较低, 特别是物资供应链合格率, 这里可能是由于物资供应质量不达标, 导致建筑质量存在问题, 同时也使工程出现一定的返式, 因此此处返工率也相对分值较低。

评价所获得的数据是绝对数据, 数据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说明绩效的好坏, 要更好的分析绩效, 还应将评价值与同行竞争者的数据相比较, 比如若同行竞争者“质量”得分远大于3.53, 那说明本安全中的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又如若同行中“信息与发展”分值远低于3.37, 那说明本案例中该指标分值相对较高。

4 结论

精益建筑供应链中涉及许多模糊因素, 其绩效评价也相对复杂, 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模糊评价, 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该评价方法。该问题进一步分析, 可以研究如建筑供应链中融入精益思想对传统建筑供应链绩效指标的影响情况, 精益建筑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后的完善等等。

摘要: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多目标、多层次的特点, 既有定量指标, 又有定性指标, 而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是评价的关键, 指标中存在多个数据边界不清的情况, 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 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和科学。最后通过模拟实例分析证明该评价方法。

关键词:精益建筑供应链,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矩阵

参考文献

[1]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In:Koskela L.CIFE:Stanford University, 1992.

[2]张天平.供应链绩效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 2009 (22) :68-70.

[3]姜军.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供应链风险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 2014, 31 (10) :126-129.

[4]H Carvalho, V Cruz-Machado.Integrating Lean, Agile, Resilience and Green Paradigm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ARG_SCM)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7.

[5]梅聪杰.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D].辽宁:辽宁大学, 2011.

[6]周国亮.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7]侯晓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 2011.

供应链绩效 篇11

关键词:随机需求;预测技术;供应链绩效

中图分类号:F224-12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为了在需求随机多变的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都在寻求改善供应链绩效的方法。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因素很多,其中一项重要因素是供应链成员在制定生产计划或采购决策时采用的预测技术的准确性[ 1,2]。如果预测不准确,供应链成员物料或产品的采购量同实际需求量之间就有误差,这个误差将沿着供应链传递到它的供应商,在供应链传递过程中误差将被不断地放大,形成了牛鞭效应,从而导致供应链库存费用增加、缺货增多和客户满意度降低等不良影响。因此,探索不同随机需求模式下,采用何种预测技术可以获得较优的供应链系统绩效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对于供应链系统中随机需求及预测问题的分析,现有文献主要研究预测技术及其控制参数对供应链系统牛鞭效应影响的数学建模[ 3-5],供应链成员之间合作预测和共享信息效益和运作机制,预测技术对生产计划的影响[ 6,7]等。笔者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使用仿真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以一个供应商和三个零售商组成的单一产品两级供应链系统为对象,研究需求的季节变动、长期趋势、随机扰动特性和预测技术之间是否具有特

定的匹配关系以及这两者的不同配置是否对供应链绩效有显著影响。

二、两级供应链系统运作模型

(一)两级供应链系统描述

单一产品两级供应链是供应链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任何复杂的供应链系统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单一产品两级供应链。本文研究对象是包括一个供应商、三个零售商的单一产品两级 供应链,其中供应商制造产品提供给三个零售商销售,制造商制造能力有限。在每个时间周期内,零售商按照order-up-to方式满足一定量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当前自身库存量和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决定是否向供应商订货;供应商根据当前库存量以及零售商的订单进行货物发送,如果当期库存量足够满足所有订单需求,则根据订单和缺货部分总量为每个零售商发货;如果当期库存量不足以满足所有零售商的订单需求,那么则按照一定比例为每个零售商发货,缺货部分在下期补足,并根据已有订单和需求预测决定下期生产能力。

(二) 市场需求模式

零售商所面对的需求可能具有季节变动、长期趋势和随机扰动,由式(1)确定。

1)——标准正态分布。

(三) 需求预测技术

供应链成员采用同一种需求预测技术,对将来的需求进行预测。可供选择的预测技术分别为:一次移动平均法SMA、二次移动平均法DMA、一次指数平滑法SES、布朗单参数指数平滑法BSES、霍尔特双参数指数平滑法HDES、温特季节性指数平滑法WSES。

(四)采购/生产决策模式

零售商的采购决策是依据需求的历史数据,进行将来市场需求预测,采用EOQ模型和order-up-to补货策略,确定是否发出采购订单以及采购订单的批量。

供应商在不同的需求情况下对自身的生产量进行调整,一方面维持较低库存量,另一方面及时满足零售商的定单需求。供应商根据往期零售商采购订单以及预测技术来预测将来一段时间内零售商的采购速率,然后根据能力约束生产系统批量动态规划算法[ 7]确定下期生产量。

(五)供应链绩效指标

供应链绩效采用如下指标:(1)库存费用SC:零售商、供应商库存费用;(2)订单处理费PC:零售商订单处理费;(3)生产换模费用SUC:供应商调整生产松紧度的费用;(4)缺货费OC:供应链的缺货损失费;(5)运输费TC:零售商和供应商负担的运费;(6)总费用TTC:库存费+缺货费+运输费+订单处理费+生产换模费用。

三、需求预测对供应链绩效影响关系假设

笔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在两级供应链系统中,预测技术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一些假设是否成立,这些假设如下:

假设一:零售商和供应商选择的预测技术对供应链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需求模式一定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预测技术,对供应链绩效会产生显著影响。

假设二:需求模式对供应链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需求预测技术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需求模式会对供应链绩效有着显著影响。

假设三:对于特定的需求模式,总有一种预测技术可以获得比其他的预测技术更好的供应链绩效。

四、供应链系统仿真建模

(一) 供应链系统基本数据

笔者研究对象是根据一个电子元器件供应链系统进行适当简化而形成的。由于产品体积较小,零售商的采购量可以一卡车运送过去,不同零售商的采购产品不进行配载。供应商到零售商的运费分别为800,1 000和1 200元/次;零售商向供应商发订单时,订单处理费为100元/次;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存储费率分别为:0-04元/件.周期;0-03元/件.周期;零售商处缺货费率为0-4元/件.周期。每个周期内,零售商的需求为均值1 200件的随机市场需求,则供应商的需求为均值3 600件的零售商随机订货需求。零售商发送订单给供应商所需时间为0;供应商准备产品和运输过程有一个提前期。

供应商的最大生产能力为5 400件/周期,其最大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量之比,即生产能力松紧度CT[ 7,8]为1-05,1-3,1-5。供应商的生产量调整需要调整费用,相邻CT间的调整为1 000元/次,最低和最高CT间的调整为1 500元/次。

(二) 需求模式控制参数

本文研究六种市场需求模式,需求模式的控制参数组合见表1。其中RAN模式仅具有随机扰动;SEA模式同时具有季节变动和随机扰动;TSRU和TSRD模式同时具有季节、趋势和随机扰动,长期趋势一个为上升,一个为下降;TRU和TRD需求模式同时具有趋势和随机扰动,不具有季节变动。

(三) 供应链仿真建模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使用仿真软件WITNESS建立该供应链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整个仿真模型建立了模拟供应链系统中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四个实体对象模块:零售商1、零售商2 、零售商3和工厂;模拟市场在零售商处的需求模式、零售商和工厂的预测决策模式的需求、预测、订单决策、生产决策四个逻辑模块;用于仿真试验的参数控制和结果统计的绩效函数模块、初始化模块和优化控制模块。

在模型开发过程中,使用了一系列检测数据和验证方法进行了有效性检验。每个模块、函数、过程都进行了单独的检验,在验证了系统各模块的正确性之后,对整个仿真系统进行了多次调试和检验,同时调整仿真控制变量,将系统运行过程的事件及状态数据记录于Excel表格,进行了数据比对,保证仿真系统在程序的逻辑结构和运行流程上的准确性,可以反映实际供应链系统的运行状态。

仿真时长设定为一年,即250个周期,每种系统配置进行12次重复实验,消除自变量随机性对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五、仿真结果数据分析

对仿真实验的结果数据,使用SAS9-0的ANOVA和GLM过程进行方差分析和变量交叉影响分析。

(一)预测技术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此部分验证假设一,即需求模式一定,供应商和零售商采取的需求预测技术类型对供应链绩效有着显著影响。使用SAS中的方差分析过程ANOVA分析在不同的需求模式下,需求预测技术这个六水平变量对供应链绩效:总成本、库存成本、缺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显著影响水平,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需求预测技术类型的不同与供应链绩效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以预测技术对总成本TTC的影响为例:在需求模式为RAN、TRD时,预测技术对供应链绩效不存在直接的影响,可以采取任意一种预测技术;在需求模式为TSRU、TRU时,不同的预测技术对供应链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即采取不同的预测技术对供应链绩效影响异常显著;而在需求模式为SEA、TSRD时,需求预测技术是否对供应链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受到采购提前期的影响,如果提前期较短,则没有影响,如果提前期较长,则影响显著。

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如果需求预测技术对供应链总成本的影响显著,则对其他三项供应链分成本:SC、OC、TC也具有显著影响;如果需求预测技术对供应链总成本影响不显著、或者没有直接影响时,则对供应链库存成本SC也没有直接影响,而对缺货成本的影响程度根据需求模式不同和提前期长短有所不能,可能有影响也可能没有影响。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能够很好的控制库存成本,则供应链总成本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 需求模式对供应链绩效TTC的影响

本部分考察假设二中需求模式参数变化对供应链绩效——供应链总成本TTC的影响。本文研究的需求模式中自变量有两个:两水平的季节性强度S和三水平的趋势强度T,同时考察零售商采购自变量:两水平的采购提前期LT,则考察的自变量总共为三个。使用SAS的GLM过程进行分析,获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采取六种需求预测技术时,自变量S、T及其交互作用对供应链总成本都有显著影响;即不论供应商和零售商选用何种需求预测技术,需求模式中的季节性波动强度和趋势强度取值的不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总成本。采购提前期LT对供应链总成本的影响随着不同的预测技术而有所不同。当零售商和供应商采用SMA、SES、DMA三种预测技术时,LT对供应链总成本具有显著影响;当零售商和供应商采用BSES、HDES、WSEM三种预测技术时,LT对供应链总成本没有影响;即后三种需求预测技术对提前期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季节性强度和提前期的交互作用对TC的影响根据预测技术不同而不同,如果零售商和供应商采用SMA、BSES预测技术,交互作用对TC的影响不显著;而在其他需求预测技术下,交互作用对TC都有着显著影响。

(三) 需求模式对SC、OC、TC的影响

需求模式及采购提前期对供应链的三项分绩效指标存储费用SC、缺货费用OC、运输费用TC影响的GLM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多数情况下,S、T、LT及其交互作用对供应链中三项子成本都有着显著影响,例如:供应链中零售商和供应商不论采取何种需求预测技术,趋势强度T对三项成本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季节性强度S对OC和TC有着显著影响,S*T和T*LT的交互作用对缺货成本OC都有着相互影响,LT对SC和OC有着显著影响,S*LT的交互作用对库存成本SC有着显著影响,S*T*LT对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有着显著影响。

在少数情况下,S、T、LT及其交互作用对供应链中三项子成本没有显著影响,例如:S*LT的交互作用对于缺货成本都不产生显著影响;除了预测技术为WSEM之外,S*T*LT三者的交互作用对缺货成本都没有影响,S以及S*T的交互作用在预测技术为SMA、HDES、WSEM时,对库存成本SC不产生影响;S*T的交互作用在预测技术为SMA、SES、HDES、WSEM时,对运输成本TC不产生影响等。

通过上面三部分仿真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三项研究假设都不成立。

六、结论

笔者使用仿真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研究在两级供应链系统中,需求模式与预测技术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通过对单供应商和多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建立仿真模型,对仿真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三项研究假设都不必然成立,即:(1)需求预测技术与供应链绩效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即需求预测技术是否会显著影响到供应链绩效还要受到需求模式的影响,在某些需求模式下,采用不同的预测技术,所获得的供应链绩效有着显著差异;在某些需求模式下,采取不同的预测技术所获得的供应链绩效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2)在多数情况下,需求模式的参数对供应链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即特定的需求模式将对供应链绩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少数情况下,如果需求模式不同,可以采取选用合适的需求预测技术获得相同的供应链绩效。(3)需求模式控制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各供应链绩效指标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供应链采用不同的需求预测技术时,影响关系也是存在差异的。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随机需求环境下的供应链系统中,没有哪种需求预测技术可以获得绝对最优的供应链绩效,但是通过对需求模式分析和仿真实验,选用合适的需求预测技术进行库存和订单管理,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供应链的客户满意度、降低库存成本、运输成本以及供应链总成本。

参考文献:

[1] Kut C. So,Xiaona Zheng. Impact of supplier′s lead time and forecast demand updating on retailer′s order quantity variability in a two-level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6):169-179.

[2] Wen-Yau Lianga, Chun-Che Huang. Agent-based demand forecast in multi-echelon supply chain[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5(21):55-74.

[3] Xiaolong Zhang. The impact of forecasting methods on the bullwhip effe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8):15-27.

[4] 汪传旭.需求预测与供应链协调对长鞭效应的影响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05(6):266-272.

[5] 万杰,寇纪淞.需求信息预测与处理中的牛鞭效应[J].天津大学学报,2003(5):369-373.

[6] Jinxing Xie, T. S. Lee. Impact of forecasting error on the performance of capacitated multi-item production systems[J].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4(46):205-219.

[7] Wilco van den Heuvel, Albert P.M. An efficient dynamic programming algorithm for a special case of the capacitated lot-sizing problem[J].computers&operations research,2006(33):3583-3599.

[8] 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石树文)

供应链绩效 篇12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 “生态供应链”的概念也随之出现, 生态供应链一方面在源头尽量消除污染, 另一方面也注重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是符合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 要想研究整个社会的生态供应链就必须对区域供应链进行研究, 所以研究一个区域生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评价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区域生态供应链的概念

本文所指的区域生态供应链, 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中, 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 依据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规律, 涉及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分销、零售、消费以及回收处理等活动的各节点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2]。

2 构建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生态供应链是指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能提高社会效益, 又能保护环境, 是对供应链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完善, 其运作环节有绿色生产、材料采购绿色化、生态设计、绿色运输、包装绿色化、绿色销售、科学回收、相关部门监督。本文从4个评价层次共选取了16个指标来评价[1,3], 至于各指标的参考标准主要是来自一些国家化境标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情况及专家意见。

A层:U={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

B层:U={u1, u2, u3, u4}={废弃物处理、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环境保护};

C层:u1={u1i}={单位GDP水耗、单位GDP能耗、清洁能源使用率、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 (i=1, 2, 3, 4) ;u2={u2j}={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废水回收再利用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 (j=1, 2, 3, 4) ;u3={u3k}={环境违规比率、通过ISO1400认证比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k=1, 2, 3) ;u4={u4n}={绿化覆盖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空气达标率、噪声达标率、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声誉度} (n=1, 2, 3, 4, 5) 。

3 构建区域生态供应链评价模型

因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 使得评价模型要对评价指标值与某一基准值进行比较, 又因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绩效有一定模糊性。因此可结合三角模糊函数、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 在三角模糊函数基础上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步骤为:

第一步:确定评价对象集合评价尺度集;

设评价尺度集V={v1, v2, v3, v4, v5}={优秀, 良好, 中等, 一般, 差}。本文采用参考我国现有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则》, 将V中的等级向量矩阵定义为C= (c1, c2, c3, c4, c5) = (100, 85, 70, 55, 40) 五个等级。

第二步: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相对权重大小; (1) 建立多层次递阶结构:如上A层、B层、C层。

(2) 专家判断:请专家对各层次因素集中元素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并确定各元素均值aij和离差dij。

(3)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相对权重。

因判断矩阵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用求根法计算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

(1) 对判断矩阵中每一行元素乘积的n次方根用ωi表示 (i=1, 2, 3…n) 。

(2) ω= (ω1, ω2, …, ωn) T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归一化公式为:

是所求的权重向量, AW是所求的特征向量。

(4) 对判断矩阵检验其一致性。

因判断矩阵中每个元素有很大主观性, 可能出现重要性不一致类似的逻辑错误, 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三步: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和指标类型一致化;

对定性指标划分为 (90, 60, 30) 三个级别, 各对应好、中、差, 若级别处于两者之间, 可按比例取两者之间的数值;对定量指标用非线性无量纲化进行处理, 从而将其指标原值换为指标评价值。

第四步:确定指标隶属度向量矩阵;

利用三角模糊函数确定各指标隶属度函数的评价集V, 确定相应指标的标准值{d1, d2, d3, d4, d5}。

第五步: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以u1={u11, u12, u13, u14}为例, 其模糊关系矩阵为:r1= (r1ij) 其中r1ij (i=1, 2, 3;j=1, 2, 3, 4, 5) 是u1第i个指标对评价尺度第j个元素的隶属度。则因素集u1的权重集为W1=!ω011, ω012, ω013, ω014", u1模糊综合评价集为:B1=W1r1, B1是指标u1在评价集V上的模糊子集, 得该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Bi (i=1, 2, 3, 4) 。

同理, 对评价因素集U={u1, u2, u3, u4}, 假设相应的权重集为W=!ω10, ω20, ω30, ω40", 其各因素对应的一级模糊评价集为Bi= (bi1, bi2, bi3, bi4, bi5) (i=1, 2, 3, 4) 。则模糊关系矩阵为:R=[B1B2B3B4]T。于是, 最终模糊评价集为:B=WR。

B是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在V={优秀, 良好, 中等, 一般, 差}上对应的模糊子集, 是各评价指标对总评价影响程度的具体反映。

区域生态供应链在环境绩效上的综合评价得分为[5]:SCORE=B·CT。其中:SCORE是总评价综合得分;CT是评价等级分行向量的转置矩阵;B为最终模糊评价集。

第六步:分析评价结果。

参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 SCORE>70, 表示区域生态供应链在环境绩效方面表现比较好;反之, SCORE<70, 则表示较差, 应重点分析得分低的因素, 考虑如何改进。

4 结论

本文是参考本人曾参与过的项目中对区域生态供应链定义的界定, 然后从四个评价角度废弃物处理、资源利用、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进行评价, 并给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最后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环境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此模型克服了评价定量分析中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的缺点。需要指出的是, 对多个对象评价时, 先对各评价对象按重要程度进行分类, 再按照相应的权重评价其综合评价值, 对多个对象的综合评价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 文章中的研究更适合评价单个对象。

参考文献

[1]Sun Jinghui, Zhang Keming, Shi Xianliang.Evaluation IndexSystem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upply Chain Impact on theEnvironment[C].2010 ICL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ofistics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0;4406-4412.

[2]施先亮, 乔晓慧.区域生态供应链的内涵研究[J].管理世界, 2010 (2) :171-172.

[3]孙晶慧, 张可明, 施先亮.区域生态供应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J].物流技术, 2010 (6) :20-22.

[4]孙晶慧, 张可明.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5]邵文明, 林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绩效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4) :57-59.

上一篇:水电设施下一篇:聋儿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