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绩效评价(精选12篇)
供应商绩效评价 篇1
摘要:叙述了在经营过程中依据技术、质量、价格、交货等标准,按照成立评估小组、确定备选供应商以及列出评估指标并确定权重等5个步骤合理地选择供应商,并指出了在合作过程中对供货商及时进行各项绩效评价对于采购部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绩效,评价,供应商
供应商选择、评价与管理已成为影响企业未来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正面临着巨大冲击,采购部门已不仅仅是“买东西”,寻找和培养适合公司战略需要的供应商已成为采购部门的重要职责。此外,供应商所提供的品质、交期及服务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倘若供应商未能及时交货,这种无形的损失折算为成本也是巨大的。供应商的多样性使得选择变得更复杂,需要一个程序来规范。
1 供应商的选择
它主要是指粗略地对现有的供应商和准备发展的供应商进行大致的选择,把显然不符合标准的供应商排除在外[1]。对于企业而言,控制成本是经营环节中最重要的一关,寻找质优价低的供应渠道是所有采购部门的核心工作。选择原材料供应商需要严格按照程序,由评估小组评选出预选供应商。供应商选择有4个基本条件,即技术、质量、价格和交货。在技术方面,主要注重开发能力和发展能力;在质量方面,主要看质量控制和质量体系稳定的能力;在价格方面,主要看核算能力。看,不单是简单的“加法”,或者说不单只停留在比较简单的核算上[2],而是从供应商的核算能力、稳定能力上看物品是否有降价的趋势。在交货方面,一个是看准时的供货能力,另一个是看出现意外情况时的紧急供货能力。供应商的选择有5个步骤,现列举如下。
1.1 成立评估小组
供应商的选择绝不是采购员个人的事,而是一个集体的决策,需要各业务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决定,需要获得各个部门的认可,包括采购部门的决策者和其他部门的决策影响者。
1.2 确定备选供应商
通过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以及采购人员、销售人员或行业杂志、网站等渠道了解市场上能够提供所需物品的供应商。
1.3 列出评估指标并确定权重
确定代表供应商服务水平的有关因素,据此提出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主要有:
(1)经营资格:如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财务状况、业务许可等经营资格审查。
(2)质量资格:评估供方的质量资信,如有无完善的质保体系、历史上的经营业绩、目前的主要客户。产品本身的质量水平,如是否通过相关认证、可靠性等级、在同行业排名等。
(3)交货能力:供应商的产量应是我方需求的3倍以上,也就是说,即使需方不订货,也不会使供方完全停产,或需方一旦增加订单,供应商也有“应变”的能力,具备“贮水池”的缓冲作用。
1.4 现场考查
由公司组织专门班子赴供应商现场进行考查。根据公司统一拟定的资格评审表进行打分:获80分以上为合格,90分以上为良好。确认其基本资格,作为入围供应商。
1.5 比较价格
给入围的供应商发询价单(一般是3家以上),然后再回收比价。原则上合格低价为中标价,被选中的供应商为首选供应商。我方会将70%的定单交给首选供应商(主供应商)。次低价者为补充供应商(次供应商),次供应商将会获得30%的订单,但是价格应与主供应商相同,做到同质同价。这样会促使次供应商在下一轮招标竞争中有更好的表现,以及主、次供应商抓内部管理、降低中间费用的积极性。
最后,逐项评估每个供应商的履行能力[3]。评估小组根据评估指标对备选供应商进行评估,综合各项指标推荐预选供应商。
2 供应商的绩效评价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方与供货商是简单的交易关系,双方的一切合作建立在价格基础上,与供方追求高价相对应。作为采购方,交易的决定因素是价格。无论采取哪种采购方式,都是采购方追求最佳性价比的手段。随着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加大,企业自身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理念不断更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价格管理,而是双方长期持续稳定的合作。在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过程中,进行供应商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构建战略型供应商关系的基础。
供应商考评指标很多,主要有:
(1)供应商质量指标[4]。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及企业的相关标准,对于企业有特殊要求的,供应商是否均按合同予以执行。其相关配套产品或第三方产品是否全部到位,有无质量问题。
(2)供应指标。供应商在合同签订后,应根据合同约定时间按时交货,对于无故拖延、推迟交货的,可评估为未完成或不完全完成供应指标。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要求检验生产过程中的能力,即用适用的设备生产合适的产品;(2)保证生产过程控制有效,生产过程中无不良产品;(3)实施精益生产;(4)完善紧急预案,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处理能力。
(3)经济指标。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应为市场同期最新型号,且价格应不高于同类采购合同中的价格。尤其不可随意调整价格,在合同供货周期内,应保证价格的一致性。在准时、安全交货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利润空间下,根据给供应商的生产量,看其是否有降价的趋势。
(4)支持、配合与服务指标。此项指标尤为重要,在供货商交货后,所有售后质量问题都应按合同即时响应,积极解决。对于售后服务不达标的供货商,应采取一票否决制,停止对其所有产品的采购。此外,还要看现场故障服务能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能力和与产品没有任何关系的友情支援的能力。这里强调一点,就是把预报性维护改为预测性维护,它们的区别在于预报性维护是指不论有无出现缺陷的可能,都要进行预防、维护;预测性维护则是该维护时进行维护,不该维护的时不维护,提高了维护的整体水平。
供应商的选择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指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5],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政府采购部门,我们通过制定供应商选择标准,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定期进行供应商绩效评价,压缩了整个采购成本,降低了采购风险,使供应商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毛照昉,夏国洪,李晓梅.基于全供需网协同的制造企业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8(4):1-5.
[2]于昕,王道平,黄哲学.电子供应链环境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7,21(6):221-222.
[3]王炬香,温艳,王磊.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邵良杉,邱云飞,杜文涛.基于粗糙集的供应商评价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10(4):272-273.
[5]马丽娟.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问题初探[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6):274-275.
供应商绩效评价 篇2
1.护士长能够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护士长办事公平、公正,实事求是*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3.护士长能根据护士的工作实迹认真进行奖惩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4.护士长能够起到病房护士的表率作用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5.护士长能主动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讨论,并及时反馈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6.护士长能经常关心本科室护士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7.护士长能合理排班,并根据工作情况及时调整人力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8.病房人力紧张或工作量大时,护士长能主动承担适当的病区工作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9.护士长能经常巡视科室,评估护理质量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10.护士长能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质量改进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11.护士长能重视病区新护士带教工作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12.护士长的创新能力 *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基本合格
E.不合格
13.护士长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基本合格
E.不合格
14.护士长的沟通能力 *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基本合格
E.不合格
15.护士长的业务知识水平*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基本合格
E.不合格
16.你认为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 *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基本合格
E.不合格
17.你认为本病房的业务学习质量 *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基本合格
E.不合格
18.你认为本病房的护理团队合作 *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基本合格
供应商绩效评价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知识管理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已成为第五代管理[1]。知识作为一种可复制、可重复利用,但边际收益不会递减的资源,已逐渐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唯一不竭动力。知识共享正是使知识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当供应链知识共享在企业快速开展时,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绩效评价就势在必行。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知识共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评价指标能发现知识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能促进知识共享的进行,同时绩效的评价也是对成员进行利益分配和奖惩的依据,有失公平的评价将会打击成员间进行知识共享合作的积极性。因此,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学者们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王道平、许有志、王锐兵建立了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知识存量水平、知识管理平台的先进性、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共享效果这六个一级指标并提出了21个二级指标来评价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2]。孙亚楠、李燕在评价供应链知识共享水平时建立的指标包括:供应链企业对知识共享的重视程度、知识拥有与运用能力、知识管理平台的先进性、知识获取的动机与能力和知识共享能力[3]。郝婷选择了共享内容、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组织环境和知识共享程度 5 个一级指标评价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水平,并细分了 16 个二级评价指标 [4]。冯长利、李天鹏、韩玉彦提出以知识系统、人力资本、结构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竞争力资本为一级指标, 并下设27 个二级指标的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体系[5]。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绩效评价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指标的量化问题,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完善的余地。
3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供应链知识共享的评价指标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供应链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共享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价的过程。因此合理确定评价准则,选择影响供应链知识共享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构建评价指标的重点。
3.1设计原则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动态体系,涉及的指标比较多,结构也比较复杂,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才能设计一套客观、准确、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其设计原则如下:
(1)客观性原则。系统、准确的反映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客观实际情况,减少不同的人进行评价时的主观影响,这是各类评价的基本要求。为此,要清楚明白地定义各项指标,划清各指标的界限。
(2)系统性原则。知识共享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耗时长的管理过程,这种情况造成了供应链业知识共享是一个大系统。只有在坚持系统性原则下,才能保证各个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3) 可比性原则。科学的研究要保证具有一定应用的广度,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必须考虑不同行业之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具有延伸性和转化性,产生更大的应用范围。
(4)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还必须保证简单明了、少而精、可操作性强。不能只求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3.2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3.2.1 具体指标构建
笔者在研究了相关文献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结合供应链的特点,文章选择了共享知识结果、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共享系统、知识共享环境和成员企业绩效 5 个一级指标评价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知识共享水平,并细分了 15个二级评价指标,并用主观判断法设置了相应的权重。详见表一。
3.2.2 指标说明
(1)知识共享结果指标主要考察供应链成员企业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和实际共享效果。包括如下三个二级指标:
①共享知识数量。共享知识数量可以用共享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知识的广度、知识结构来衡量。这个指标也可以反映出成员企业的活跃程度和互动程度。
②共享知识质量。共享知识质量可以用知识是否客观、准确、独特、权威、学术信息的比例以及是否具有深度和时效性等指标来衡量。知识质量对知识共享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高质量的知识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取得较大进展,提高创新知识能力。
③共享知识价值。指成员企业提供的知识并引用的数量或频次,被引用的数量和频次较高,说明其知识共享的水平和价值都比较高,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
(2)知识共享能力指标主要考察成员企业的知识共享能力大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二级指标:
①知识发送能力:知识发送能力可以用知识的易理解程度、表达能力、术语的通用性等来衡量。所以企业发送知识能力的高低也体现了企业知识共享的水平,将自身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越强,成员企业的知识的贡献能力就越强,也越利于供应链其他企业的知识获取。
②知识接收能力:知识接收能力则是理解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应用的前提,是理论转为实践的基础,直接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可以用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沟通的效果等指标来衡量。知识接收能力的大小是成员企业员工素质高低的表现。
③知识创新能力:是指成员企业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技术、方法等成果的能力。衡量其创新能力大小的指标包括在供应链中提出的新观点或建议的数量,回答其他成员的问题多少等。创新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知识共享能力的大小。
(3)知识共享系统指成员企业所具有的各种知识管理工具形成的知识共享平台。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
①共享平台易用性:共享平台的易用性是衡量知识共享系统的首要指标,共享平台是否提供评论、留言、检索、下载等功能,是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易用性,进入门槛是高是低等都对知识共享活动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②共享平台多样性:企业内知识共享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如交流会、企业 BBS、群邮件等,共享途径的多样性可以让员工选择最熟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共享。可以用共享途径的数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等指标来衡量。
③共享平台先进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知识共享平台应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和安全保障能力。成员企业所具备的信息系统和当前设备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
(4)知识共享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共享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
①激励机制的完备性: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活动,具体的激励措施如经济激励,其他成员企业对其地位的承认等,既有物质激励,也有精神激励。
②成员企业的共享态度:成员企业领导的态度直接影响员工的参与度,开放的、支持的态度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参与热情,可用其他企业的评价、信息反馈的速度、沟通中的态度等指标来衡量。
③成员企业文化相融性:供应链企业都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形成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共享文化,这样供应链知识共享就会更容易实现。因此,这些也都是评价供应链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指标。
(5)成员企业绩效: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最终的绩效衡量指标肯定要落实在财务收益方面。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
①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扩大影响力的基础,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率与知识共享正相关。因此根据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来评估知识共享的绩效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②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的变化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利润变化的重要依据。根据成员企业在知识共享情况下产品的销售增长率来评估知识共享的作用。
③客户满意度忠诚度:调查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的变化来了解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购买情况,关注潜在利润的可能,了解企业产品的创新情况等,以此来衡量知识共享的效果。
3.2.3 综合评判标准
根据表一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权重,可以得出成员企业的知识共享水平,但企业的知识共享到底在哪种程度,如何评价,就请将结果结合表二进行综合评价。
4 小结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对于实施知识共享的供应链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绩效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成员企业是否进一步实施知识共享。因此绩效指标的设定必须科学、合理、实用,以便达到促进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M·萨维奇.第五代管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 王道平,许有志,王锐兵.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软科学.2008,(12):12-17
[3] 孙亚楠 ,李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中国集体经济.2009,(06):46-47
[4]郝婷.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共享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燕山大学.2009.11
[5] 冯长利,李天鹏,韩玉彦.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5):64-70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基金项目《供应链知识共享立体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FJ6046)
供应商绩效评价 篇4
在供应商管理理论出现之前,绩效评价就被看作是企业计划与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角色及外部需求的变化,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供应商供应绩效评价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入的讨论并逐步在实践中采用。
供应商供应绩效评价是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供应商在一定的经营时间内的合作表现和业绩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1 供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由于供应商供应绩效评价多用于供应商动态跟踪管理,所以绩效评价的过程与供应商选择评价过程相比,就不用考虑太多的复杂指标和定性指标。参照(图1)多目标多准则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我们提出以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概括为产品绩效、技术能力绩效、信息化绩效和企业管理水平绩效。各评价指标都由定量指标来体现,评价时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各层指标设定相应权重。
2 绩效评价指标的意义
2.1 产品绩效
产品绩效反映的是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直接发生联系,关系企业能否正确实施生产计划的指标。由产品合格率、价格和准时交货率来分别体现供应商在产品质量、成本和交货等方面的信息。
(1)产品合格率
实际的特定数目(每百万件)中产品的合格品数量与协议的特定数目中产品的合格品数量的比值。
(2)价格
价格是指企业实际的取得成本,它等于产品的采购价格加上为处理该产品(如抽检、分拣、包装等)支付的各种变动费用。
(3)准时交货率
准时交货率可以用一定时期内准时交货次数与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2.2 技术能力绩效
技术能力绩效体现的是供应商内部的技术和生产能力,间接保证了供应的质量和能力。主要由新产品开发率、技术问题解决率、生产能力和设备故障率来体现。
(1)新产品开发率
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供应商开发新产品的频率。
(2)技术问题解决率
特定时期内,供应商解决技术问题的数量与所遇到技术问题数量的比值。
(3)生产能力
企业一年内最多能够生产产品的数量。
(4)设备故障率
一定时期内(一年)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
2.3 信息化绩效
供应商的信息化体现了供应商与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能力和沟通效率。它是双方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的基础。主要由信息化资金投入比例、信息化人员构成比例和信息化实施成功率来体现。
(1)信息化资金投入比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资金的数额与企业总体建设投入资金数额的比值。
(2)信息化人员构成比例
企业信息化人员总数与企业全体职工人数的比值。
(3)信息化实施成功率
企业信息化分布实施过程中的成功比率。
2.4 企业管理水平绩效
企业管理水平绩效是供应商自身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供应商的竞争力水平是建立供应商伙伴合作关系的基础。企业选择供应商是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目的主要是挑选出合格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供应商。所以供应商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由现金流量、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满意率来表示。
(1)现金流量
主要体现供应商财务状况的指标,表示供应商应有足够的流动资金采购原材料,保证其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而保障核心企业的订货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2)市场占有率
供应商的产品销售量在整体市场同类产品销售总量中所占的份额。
(3)售后服务满意率
售后服务满意率通常是采用顾客抱怨满意处理比率来描述的。所谓顾客抱怨满意处理比率是指供应商及时、有效地解决顾客抱怨的情况。
以上各绩效评价指数的拟定定量指标可根据企业与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要体现全面性、有代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供应商跟踪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商跟踪评价与管理在整个最佳供应商选择流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供应绩效评价是供应商跟踪评价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供应商绩效的评价,掌握供应商发展的动态趋势。对发展良好的供应商可以考虑更深层次的合作,并给予相关层面的支持;对绩效较差的供应商,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中可以改善的供应商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淘汰那些绩效差且没有发展潜力的供应商。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4 供应商的控制流程
经过对供应商选择以后,对供应商的跟踪评价就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其中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供应商供应绩效的评价;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现有供应商的动态评价。二是对供应商的控制;主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励机制达到对现有供应商的控制。通过绩效评价的结果,对不合格供应商进行淘汰,与有潜力和供应商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在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真正能够为企业赢得显著的竞争优势,极大量节省生产成本的是做好对上游供应商的控制。也就是说企业在将利益空间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想得到更大的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仅限于对其自身生产和销售的管理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对于上游供应商的控制,建立系统而有效的供应商控制体系,是挖掘更多利润空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对供应商的管理控制工作有其重要性和必然性。供应商的控制流程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在供应商关系类型的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控制标准,同时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确定控制方案,并实施方案。最后,根据控制方案实施的结果修改控制标准及控制方案。通过不断的实施、反馈、改进,实现对供应商的有效控制,同时也实现了对供应商的动态控制。
5 结论
随着供应链理论的不断发展,供应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供应商的动态跟踪评价实现有效的控制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一套动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供应商的控制给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温卫娟.如何进行采购与供应商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3-221.
[2]刘伟.供应链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97-211.
[3]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72-194.
[4]Burgess,T·F·,Gules,H·K·,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firms adopt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17:497-519.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供应商绩效评估 篇5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供应商绩效评估
考虑到供应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多目标性,给出了一种基于可行域为有限集的多目标问题的优序解法和改进优序法,快速有效地对评估方案进行排序为决策提供依据.
作 者:徐国平宗蓓华 XU Guo-ping ZONG Bei-hua 作者单位:徐国平,XU Guo-ping(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35;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315211)宗蓓华,ZONG Bei-hua(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200135)
刊 名:系统管理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S & MANAGEMENT 年,卷(期): 17(2) 分类号:O227 关键词:绩效评估 优序法 多目标优化供应商绩效评价 篇6
[关键词] 管理熵耗散结构理论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管理企业绩效评价
一、熵增原理与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本质
所谓管理熵是指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是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就是组织结构中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对管理系统而言导致熵增的不可逆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内部各子系统间利益的相互冲突,各部门为自身利益相互争夺资源,内部矛盾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内部管理的混乱。
而管理耗散则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而管理耗散结构就是管理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企业组织系统。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建立企业管理耗散结构的形成模型为:
其中:dS1、dSe分别表示各影响因素对企业发展提供的正、负熵流大小;i、r分别表示导致企业管理系统熵变的各种因素,如组织结构因素、人的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等;Ki、Ir为各种因素的权重;n1、n2表示各因数的个数;j、s是每个影响熵值因数所包含的子因素,如:技术、市场、政策、组织层数和功能结构、企业制度、领导方式、学习能力、员工行为、供应商关系等;m1、m2表示各子因数的个数;Oij、Qrs是每个子因素影响企业熵值变化的概率。
该模型显示,管理的要义就是要使S1的增幅dS1保持较小,并建立引入负熵流dSe的机制,从而降低系统的总熵值。
二、供应链系统耗散结构的熵流模型
供应链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或潜在许多隐形因素,致使供应链系统内部熵不断增加,造成供应链的管理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降低。为达到供应链的低熵增长,一方面应尽量增加系统内部的核心能力,降低系统内的正熵;另一方面应当不停地从系统外部引入负熵流,形成耗散结构,从而使供应链系统有序地运作。
供应链系统要成为耗散结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不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一个供应链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引入负熵以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消除或缓解系统内各种矛盾的因素;第二,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作用。供应链成员之间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关系并非静态的简单合作,也非静态的完全独立,而是一种基于各自利益与整体利益产生矛盾和不断协调的动态过程。供应链体系的开放和流动决定了系统要素之间具有非线性相干作用,而非线性相干作用是系统从无序演化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要有涨落的触发。在供应链中涨落现象可能是由于价格的波动造成的也可能是人为或自然的灾害。没有涨落,系统不会自行脱离原来的不稳定态而实现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涨落是使系统由原来的平衡状态演化到耗散结构的最初驱动力,它既是对处在平衡态上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稳定平衡态上的动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及耗散结构理论,可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供应链耗散结构的熵流数学模型:
其中,dS表示供应链系统的总熵流,dSe表示供应链正熵流,dS1表示供应链负熵流,Se1表示第一类正熵,Se2表示第二类正熵,S11表示第一类负熵,S12表示第二类负熵。第一类正熵源于系统内部,如供应链组织松散,成员之间彼此不信任,各供应链伙伴各谋私利等。第二类正熵来自系统外部,如其他供应链的竞争,市场需求改变,宏观环境变化,不可抗拒力等。第一类负熵生成于系统内部,如营造良好的供应链文化氛围,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通过制度化使成员与整体利益相同。第二类负熵生成于系统外部,如合理的供应链发展规划,供应链对市场反应灵敏,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供应链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等等。
对供应链中各类正负熵流进行求和的基本前提是对所分析的正负熵的生成因素作量化处理,并在量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依据模型②、③、④、⑤)。
当dS<0时,表示供应链运作状况良好,正向更高层次有序发展;当dS=0时,表示供应链正处于稳定状态;当dS>0时,表示供应链已陷入困境。
图1是供应链熵流模型图,表明熵流管理对供应链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说明了供应链熵流的运作机制。
从图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任务在于:
1.弱化第一类正熵对供应链能力的损耗,同时增强第一类负熵对提高供应链能力的有利作用。
2.严格控制第二类正熵所导致的外部威胁的增加,并借助于第二类负熵来有效抵消企业外部威胁的增加。
3.利用第二类负熵有效增强供应链的发展机会,尽量减少第二类正熵对供应链机会的负面影响。
三、供应链管理综合绩效的熵值评估法
1.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及其缺陷
在不同的时期,根据生产经营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企业绩效评价与管理方法大不相同,从其产生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观察性绩效评价阶段。主要在19世纪以前,当时企业规模很小,对其评价意义不大,故评价以观察为主。(2)统计性绩效评价阶段。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企业规模日渐扩大,产权关系日趋复杂,使评价工作愈显重要,于是便为企业设计了一些统计性的业绩评价指标,但这些指标与财务会计无必然联系,只是统计性的。(3)财务性绩效评价阶段。从20世纪直至现在,企业逐渐向跨行业经营的大规模企业集团方向发展,有关各方迫切需要一套指标对企业业绩进行准确评价,于是一套基于会计、财务数据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应运而生。(4)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评价阶段。
多年的实践证明,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存在下述几方面的缺陷:
(1)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侧重于单一企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不注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衡量。以前,企业一般将组织中的各个部门视为独立的个体,设定其专属的目标与绩效评估衡量标准。如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逐步转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具有前瞻性观念的企业正将产品从原料、制造、运输、配销至顾客手中的一连串过程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随着市场的变动,迅速修正并改变其供应链的结构,以增加效率,控制成本,改善顾客的满意度。因而,可行的企业绩效评价应是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优劣的现实评价。
(2)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往往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略为滞后,不能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并且投资报酬率、经营收入、每股赢余等,会对企业持续的提高和创新这些当今的竞争环境所要求的行为给出令人误解的信号,导致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长远发展潜力。
(3)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往往侧重于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分析,这使得企业不能及时地发现经营过程的偏差,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
(4)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注重企业内部评估,不重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当今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均是企业的利益一体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取决于企业管理系统是否形成稳定的耗散结构,如果系统保持稳定的耗散结构,企业管理效率将会逐渐递增,否则在熵增原理作用下,管理效率将逐渐下降;而系统总熵值的大小,反映了系统管理效率的高低,总熵值越大,企业管理效益越低,绩效越低。结合熵原理、耗散结构理论,我们可以用供应链系统总熵值来评价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绩效。供应链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表1所示的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即是影响系统总熵值的各因素和各子因素,利用模型①、②、③和④、⑤可以求出供应链系统的熵变dS,熵值评估法的绩效评价规则如下:
(1)当dS<0时,供应链管理系统形成稳定的耗散结构,并逐步趋于有序化状态,管理效率將逐渐递增,绩效提高;
(2)当 dS=0时,供应链管理系统处于暂时平衡状态,管理效率暂时保持平衡,绩效将维持不变;
(3)当 dS>0时,供应链管理系统处于混乱加剧状态,管理效率下降,绩效将变差。
表1中的数据作参考,实际运用中,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和指标设定应根据具体的发展远景和战略进行,因而不同的企业(供应链)其评价侧重点和具体评价指标可以不同。
正因为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揭示的是复杂系统内在的运行规律,而关注供应链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创造长期价值,避免短期行为效应,所以利用熵值对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进行绩效评价能有效克服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缺陷。通过熵变dS判断企业管理系统是否形成耗散结构,预测企业未来绩效变化的趋势,使绩效评价兼具诊断和预警功能,因此供应链管理综合绩效的熵值评估将是企业综合评价的一个新方向,也是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参考文献:
[1]任佩瑜张莉宋勇: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6):143
[2]刘兴国:企业耗散结构模型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3):36
[3]张彦高李纬澍:耗散结构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4(7):44-45
供应商绩效评价 篇7
关键词:供应商,绩效评估,DSmT
0 引言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核心企业、销售商和最终客户组成的复杂网链,是当前企业间竞争的一种主要形式。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作为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制造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典问题,其中既有反映环境状态的客观因素,又有采购方对指标评判认识的不确定和偏好的主观因素,因此评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是将多个方面对供应商的评估融合成最终评价的过程,为此,将广泛应用于多源不确定信息融合问题的DSm T方法引入供应商绩效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方法
以往的大多数供应商评价的数学方法都属于多目标评价范畴,是以确定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为基础,通过计算供应商的综合得分作为评价依据。如1994年Weber提出的应用多目标规划的层次分析法(AHP)[1]。为了减少多目标决策中加权因子评价的随意性,1996年Konings提出的基于活动作业的成本分析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后又有学者提出数学规划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及AHP/DEA的组合算法[2]等。随着数据分析和信息融合的方法得到发展,许多经典的数据挖掘和融合方法被用于供应商评价,而非仅仅综合各个属性以及权重的打分。如聚类分析方法、代理学习模型等,将证据理论方法引入供应商选择的方法、基于多粒度二元语义的选择方法[3]。
其中传统的证据理论方法虽然在不确定性的表示、量测和组合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时对高冲突的信源融合结果与常理相悖,2002年,Dezert和Smarandache提出的DSm T[4]算法,在形式上打破了辨识框架中的基本元素是互斥的假设,能够处理多源信息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高度冲突性,融合效果好。供应商绩效评估中各指标评价结果相互冲突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本文将DSm T算法引入供应商绩效评估中,拟从另外一个思路去解决供应商绩效评价问题;同时,Shafe[4]提出证据融合中的折扣理论,认为不同证据的可靠度不一,应该依据其可靠度对其进行折扣,这一思想正和供应商选择中不同指标的权重相类似,也可将其借鉴到供应商选择中去。
2 相关理论
2.1 DSm T基本理论
DSm T推理是证据理论的新发展,它建立在一个被称为辨识框架的非空集合Θ,Θ由一系列穷举的超幂集(hyper-power set)组成。超幂集即是辨识框架Θ={θ1,θ2,…,θn}中的元素,通过“∪”和“∩”运算所形成的所有符合命题的集合。与传统的证据推理方法相比,排除了基本命题的互斥性要求。
2.1.1 一个重要定义
【定义2.1.1】设Θ为辨识框架,Θ上的广义基本置信分配(generalized basic belief assignment/mass函数,gbba)定义为m(·)∶DΘ→[0,1]满足下列条件[4]:
m(A)也称为质量函数或mass函数。一般情况下mass函数是人们凭经验给出的,m(A)表示证据支持命题A本身发生的程度,而不支持任何A的真子集。条件(1)表明对于空集(空命题)不产生任何置信;条件(2)反映了总的置信度为1。
2.1.2 一个重要公式
在辨识框架Θ={θ1,θ2,…,θn}上,k叟2个独立证据源的free-DSm模型Mf(Θ)的组合规则为[4]:
mMf(Θ)(A)劬[m1茌…茌mk](A)
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中可以以对不同的指标评价结果作为DSm T理论中相应的证据,用融合而不是加权打分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
2.2 Shafer的折扣理论
Shafer的折扣理论假设当某证据源可靠度为(1-α)时,对不可靠的证据根据其可靠度进行折扣,相应减少的置信指派置给未知,即由此证据产生的置信分配m由下列公式[4]进行折扣:mα(A)=(1-α)m(A)坌A奂Θ(2)
利用可靠度对置信指派进行折扣,可保留可靠度大的证据,削弱可靠度低的证据。对证据进行修正后再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融合。在供应商绩效评价中,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相当于不同指标的评价结果的可靠度,可据此进行折扣后再进行融合。
2.3 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供应商指标问题系统研究最早的是Dickson.G.W[5],1966年他通过分析170份采购代理人和经理的调查结果,提出了23个供应商评价指标,同时把产品质量、成本和交货期列为重要程度最高的前三个因素。此后,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Ellram[5]在1990年提出在进行供应商绩效评估时,除了要考虑如成本、质量、交货期等一般的量化标准之外,还应考虑某些如管理相容性、目标一致性等软指标;而Patton[5]认为价格、质量、交期、销售支援、设备与技术、订货情形、以及财务状况7项因素是供应商评估的要点;Goffin K.[5]于1997年提出传统供应链与现代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标准的异同;Yahya和Kingsman[5]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包括质量、响应、交货、纪律性、财务、管理技术能力以及设施等指标在内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权重2008年Wan Lung Ng[6]提出选择供应商时还应考虑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等软性指标。
3 DSm T方法在供应商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在供应商绩效评估中采用多源信息融合的DSm T方法,即是将每项指标看作是供应商绩效情况的一条证据,将各证据(各指标)融合成绩效评估的最终结果。而对于不同企业不同阶段来说其对不同指标的重要度也不一样,指标权重即作为2.2中的可靠度对证据的置信指派进行折扣,削弱权重低的指标影响,加强权重高的指标影响。设共有n条指标,m个供应商。方法主要步骤为:
(1)for i=1:n将第i个指标对m个供应商的打分情况转化为第i条证据,以各分值证据占据总分值的比重对m个供应商进行置信指派。End。(2)以权重最大的指标为基准,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证据的折扣系数,对证据进行折扣。(3)运用DSm T方法对不同级别的指标进行融合,最终结果输出。
4 算例说明
假设现有质量、交货能力、价格、信誉四种指标。需要对3家供货商A、B、C进行评价,四种指标的权重以及分别对三家供应商打分情况见表1。
相应地转化为对三家供应商的四条证据以及各证据的可靠度如表2。
则通过折扣后各证据对供应商的置信指派如表3。由表3可见这里由于对质量要求最高,权重最高,证据没有削弱,而对交货能力和信誉要求较低,证据被削弱,将大部分置信指派置给了,也就是说由于其权重低,其指标结论被模糊化。
最后再通过DSm T方法进行融合可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为:A为0.3191,B为0.3534,C为0.3276。最终结果判决供应商B为最优,这样一个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的供应商评价问题就转化为多源信息融合问题,同时也考虑到了各指标的重要度。
5 结论
供应商的绩效评价是一个处理多源不确定、矛盾信息的复杂过程。DSm T是一种处理模糊、不确定、高冲突性信息的融合推理算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Sm T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方法,将供应商评价这一多属性决策过程转化为多源信息融合过程,并基于Shafer的折扣理论将指标权重对决策的影响映射到证据的折扣中去。算例证明,本文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供应商绩效评估中,并具有DSm T算法本身拥有的处理不确定性、高冲突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Cebi F,Bayraktar D.An integrated app roach for supp lier selection.Logist Inf Manage,2003,16(6):395.
[2]Liu J,Ding F Y,LallV.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comparesuppliers for supplier selection and performance imp rovement.Supply Chain Manage Int J,2000,5(3):143.
[3]王艳琴,刘新旺.基于多粒度二元语义的供应商选择方法[J].价值工程,2008,(11):65-67.
[4]F.Smarandache,J.Dezert.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of DSmT forinformation fusion[M].American Research Press,Rehoboth,2004.
[5]胡光杰.数据挖掘在供应商评价中的应用[D].安徽大学,2007.
现行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 篇8
现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特点及原则
1.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 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信息流,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终端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模式的管理, 它与现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有着较大区别, 因此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已不适用于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具体原因如下:
(1)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结果, 在时间上滞后, 无法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
(2)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评价职能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 无法对业务流程进行评价, 不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供应链的运营情况。
(3)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 而是侧重于事后分析, 当出现偏差时, 偏差已成为事实, 其危害和损失已无法挽回, 往往很难弥补。
2. 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供应链实践不断深入, 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 以便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特点, 内容比现行的企业评价指标更为广泛, 它不仅代替会计数据, 同时还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供应链是否有能力及时满足用户或市场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上, 为了建立有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突出重点, 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2) 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
(3) 能反映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情况, 而不仅仅是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
(4) 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方法。因为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比事后分析有价值得多。
(5) 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 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
3.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根据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评价指标主要是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 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例如, 供应链某一供应商所提供的某种原材料价格很低, 如果孤立地对这一供应商进行评价, 就会认为该供应商的运行绩效较好, 其上层节点企业如果仅仅考虑原材料价格这一指标, 而不考虑原材料的加工性能, 就会选择该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而该供应商提供的这种价格较低的原材料的加工性能不能满足该节点企业生产工艺要求, 势必会增加生产成本, 从而使这种低价格原材料所节约的成本被增加的生产成本所抵消。所以, 评价供应链运行绩效的指标, 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 (或供应商) 的运营绩效, 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 (或供应商) 的运营绩效对其上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是基于业务流程的, 而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功能的, 不适用于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设置
目前, 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还未形成统一的、系统化和被广泛认可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研究成果是:
国外有些学者从四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 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 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和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 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 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
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 包括:在客户服务方面, 有饱和率等七项指标;在生产与质量方面, 有人均发运系统等七项指标;在资产管理方面, 有库存周转等七项指标;在成本方面, 有全部成本与单位成本等七项指标。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结合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企业现实需求, 推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 (简称SCPR) 。这个模型充分把握了中国特色的跨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从五个方面科学、定量地评价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具体包括:评价企业对客户需求反应水平的“定单反应能力指标”;通过满意度来反映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客户满意度指标”;评价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业务标准协同状况的“业务标准协同指标”;反映加入供应链的企业数量、互动能力等因素的“节点网络效应指标”;从建设方式、业务适应能力等角度评价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的“系统适应性指标”。
综上所述, 很多机构和学者都对评价指标的设置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企业在实践中只有结合实际, 选择适合的指标才能对供应链绩效水平有一个全面、定量的评估, 了解供应链管理投入产出效应, 准确地描述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改善供应链效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1.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以上提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的基础上, 从供应链运作角度考虑, 兼顾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原则, 以“供应链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层, 选取成本 (包括产品单位成本、管理成本、仓库成本) 、质量 (包括破损率、退货数、破损货物价值) 、顾客满意度 (包括准时交货率、订单准确率、平均响应时间) 、SC协调运作能力 (SC信息化水平、总库存水平、SC节点企业产销率) 等。
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可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3.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在构造成对比较矩阵时, 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 通过对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 构造出成对比较矩阵。
设某层有n个因素, X={x1, x2, …, xn}。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 (或目标) 的影响程度, 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的比重 (即把n个因素对上层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 , 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 则:
A称为成对比较矩阵。若评价3个供应链则共有17个成对比较矩阵, 其中16个3阶的、1个4阶的。
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随机一致性表 (RI) , 当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 认为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 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 否则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对A加以调整。
5.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确定某层所有因素对于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过程, 称为层次总排序。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进行。设最高层 (目标层) 为Z, 接下来一次为A, A层m个因素A1, A2, …, Am, 对总目标Z的排序为a1, a2, …, an;再下一层为B, B层n个因素对上层A中因素为Aj的层次单排序为b1j, b2j, …, bnj (j=1, 2, …, m) , 即B层第i个因素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设B层B1, B2, …, Bn对上层 (A层) 中因素Aj (j=1, 2, …, m) 的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CIj, 随机一致性指为RIj, 则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为:
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 篇9
一、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跨境电商供应链
对供应链的最早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供应链设计之父的Jay Forrester(1961)提出了“供应链”一词,认为供应链是将采购的原材料通过生产加工和销售最终传到用户手中的过程。洪涛(2015)认为,跨境电商供应链是“跨境电商+供应链”,主要包括网上跨境电子交易、网上与网下跨境支付、网下的跨境物流配送等。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对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定义如下:跨境电商供应链是跨境电商利用供应链开展跨境电子交易、跨境物流、跨境供应等活动,进而把供应商、海关、物流商和最终消费者等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具体如图1所示。
(二)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
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要对活动所产生的价值进行度量和评价,以判断其存在的意义。张涛等(2002)从价值角度认为,供应链绩效是供应链各组成部分通过信息协调共享、生产操作、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顾客服务等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总和。史文利(2009)认为,绩效是一个组织在某时期内综合运转的业绩,也就是工作结果或产出。
综上,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是跨境电商供应链各企业在运作过程和运作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总和,主要包括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企业价值是跨境电商供应链中各企业在业务活动中创造的价值,顾客价值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服务中所获得的价值,分为正绩效和负绩效。
(三)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影响因素
供应链运作效果往往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郑培(2008)认为质量、柔性、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售后服务等对供应链绩效都有一定的影响。周荣虎(2013)认为知识共享水平、冲突应对能力是供应链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知识共享水平和冲突应对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供应链绩效的提升,知识水平对冲突应对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供应链绩效影响因素很多,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再结合跨境电商供应链现状,本文认为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市场占有及开拓能力。跨境电商的市场占有和开拓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影响非常大,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跨境电商只有不断增加市场份额,才能扩大销售规模和利润率,最终提升绩效水平。(2)顾客。顾客不仅是供应链市场的导向和利润来源,还是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跨境电商供应链企业只有生产、销售客户期望的商品,才能获得收益,从而提升供应链绩效。(3)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内部运营,直接决定了供应链运作柔性、物流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经济压力通常迫使供应链不得不压缩成本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同时绩效是供应链战略执行的结果,战略执行速度影响供应链的响应,供应链只有不断提升内部运作能力、追求更好的运作绩效,才能为顾客带来价值,增强其竞争优势。(4)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在竞争中拥有的特有竞争优势,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跨境电商供应链应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进而提升供应链绩效水平。
二、指标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
评价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目标,通过建立跨境电商相关指标体系,选取有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绩效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有价值的判断和结论,为跨境电商供应链发展服务。
(一)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Beamon(1999)提出从资源、产出和柔性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供应链绩效做出评价。艾文国(2002)采用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成长四个方面对ERP环境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他认为投资风险特性、多阶段性对投资评价有很大影响。杨柏(2007)利用平衡计分卡从客户、财务、内部管理和学习成长等四个方面对汽车企业动态联盟的供应链绩效进行了分析。本文基于供应链在跨境电商运行中所体现出的特征,建立了跨境电商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二)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
ISM模型(解释结构模型)在制订企业计划、战略规划等领域被广泛使用。本文利用ISM模型发掘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层次结构及相互作用关系,找出影响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的直接因素及间接因素,分析其影响力的大小。
1. 构建指标间的逻辑关系。
依据表1的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由相关领域的4位专家和2位企业人员对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关系比较,确定如图2所示的15个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其中“A”表示列因素对行因素有直接影响,“V”表示行因素对列因素有直接影响。
图2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
2. 建立邻接矩阵。
根据图2中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下式给出因素间的邻接矩阵AM,其中“1”表示有直接影响,“0”表示无直接影响。
3. 建立可达矩阵。
利用Matlab软件,将矩阵AM+I(I为单位矩阵)进行布尔代数计算,直到RM=(AM+I)n=(AM+I)n+1≠…≠(AM+I)时,可得到可达矩阵RM。经过计算(AM+I)3=(AM+I)4,所以RM=(AM+I)3=(AM+I)4:
4. 分解可达矩阵。
分解可达矩阵,就是找出各因素的可达集和先行集。可达集是可达矩阵第Xi行中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全部要素集合,用P(Xi)表示;先行集是可达矩阵第Xj列中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全部要素集合,用R(Xi)表示。由可达矩阵RM,求各因素的可达集P(Xi)和先行集R(Xi),再根据可达集和先行集求最高要素集Gi,Gi需满足条件:Gi={Xi|P(Xi)∩R(Xi)=P(Xi);i=1,2,…,k},然后将其去掉,再求剩余要素的最高要素集,将此步骤重复进行,直至确定出各层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由表2数据可分析出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影响因素最上一级节点:G1=[1,2]。在RM中划去第1、2行和第1、2列,寻找第二级节点,由表3数据可分析出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影响因素第二级节点:G2=[3]。依此类推:G3=[3]、G4=[4,5,6,9,10,15]、G5=[8,11,12]、G6=[14]、G7=[13]。具体见表2~表8:
由此可得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图3),即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影响因素的关系体现为7个层次。
其中:信息化水平位于最底层,是影响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深层根源因素,在跨境电商行业中发挥着最根本、最基础的作用;在信息化水平的支撑下,形成了第二层基础性因素即危机应对能力,位于次基层;在信息化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势必对物流能力、通关效率和创新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在三层基础能力的保证和支撑下,形成了顾客相关过程、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交付过程,而这些过程直接关系到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可靠性、支付便利化、成本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组成了该模型关联性能力环节;而关联性能力环节直接作用于跨境电商行业营销能力,营销能力又直接决定了市场占有率,成为第六基础层;在所有因素的支撑和保证下,形成了表层直接影响因素——销售额、利润。这七个层次共同影响着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的评价。
三、总结
本文首先结合跨境电商供应链现状,绘制了跨境电商供应链流程图,然后采用平衡计分卡建立了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解释结构模型(ISM),对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多级递阶ISM模型可以看出,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跨境电商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重点从深层根源信息化水平和次层因素危机应对能力入手,不断在物流水平、通关效率和创新能力方面下工夫,只有在基层相关能力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提升其他相关能力。否则,薄弱的基层能力往往会导致行业生产、经营等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的提升,甚至可能带来行业经营风险。此外,在跨境电商市场中,消费者处于供应链的始端和末端,成为供应链的核心,跨境电商企业应在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可靠性、支付便利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重点关注并力争各项交易顺利进行,促进跨境电商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采用平衡计分卡(BSC)建立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多级递阶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影响因素具有7层次特征,其中信息化水平是最底层影响因素,危机应对能力、物流能力、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分布于中间层次,最表层影响因素则为销售额和利润。跨境电商企业应着重从信息化水平入手,不断提升物流水平、支付便利化和创新能力,促进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跨境电商供应链,解释结构模型,绩效评价,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艾文国,安实,孙洁.ERP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2).
洪涛.跨境电商:得供应链者得天下[N].现代物流报,2015-01-02.
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 篇10
一、介绍
为了评价农产品供应链, 需要开发一个绩效评价系统, 在合适的时间段监控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等相关的绩效指标。它包括设置业务目标和指示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告知决策者是否符合目标, 客户是否满意等。
制定一个综合的供应链绩效指标系统是相当复杂的。首先, 供应链参与者在供应链中都有自己的目标。而这些单个的目标对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几乎没有帮助。其次大量文献表明供应链缺乏准确的绩效指标, 对供应链绩效指标的制定主要是以成本为主。再次,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供应链绩效指标有不同的看法:Vander (物流) 以供应链层面、组织层面和工艺水平这三个方面定义了绩效指标;Lai定义了供应链绩效的三个因素:货主服务的有效性, 运营效率, 收货人服务成效。在这些因素中确定了四个绩效指标:应变能力, 可靠性, 费用, 资产;Beamon (制造业) 提出来了三个因素——资源, 输出, 灵活性。
那么农产品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呢。农产品有诸多特性:食品保质期和易腐性, 生产时间长, 生产季节性, 产品的物理属性, 产品安全问题, 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外, 在全球范围内, 农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 顾客对服务要求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也在加快, 对质量和安全以及环保监督等问题也要求日益严格。
二、概念框架
基于文献制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农产品供应链绩效指标分为四大类:效率, 柔性, 响应, 产品质量。这些主要类别中的每一个方面包含了更详细的绩效指标, 这些绩效指标可以用在组织水平和供应链水平。意味着供应链成员除了自己的一套绩效指标, 还有一套通用的绩效指标来评估自己的绩效和链的绩效。而这一套通用的指标在整个供应链中被确定为关键绩效指标。
(1) 效率:包括生产成本、利润、投资和库存回报的测量。
(2) 柔性:指在某种程度上供应链响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不同客户的服务要求, 包括客户满意度、数量的柔性、配送柔性、减少缺货数量和销售损失。
(3) 响应:短时间提供所要求的产品, 包括填充率、产品延迟、客户响应时间、交货时间、运输错误和客户投诉。
(4) 食品质量:分为产品和过程质量。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感官性状和保质期, 产品的可靠性和便利性。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健康涉及到食品的成分和饮食习惯。
产品安全性指产品必须是无危害与可接受的风险。食品的感官知觉定义为味道、气味、颜色、外观、和质地。产品的保质期定义为采收或加工和包装产品直到它变成不可接受的消费品。产品的可靠性指符合产品的实际成分和产品描述, 客户消费和使用产品方便。过程质量分为:生产系统的特性, 环境, 市场营销。
三、方法
为了评估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 2005年2月到3月在荷兰和德国的莱茵—鲁尔区进行番茄供应链进行案例分析,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受访者有来自荷兰和德国:一位育种公司的管理者和七位番茄生产企业的业主、一位批发商、一位配送中心的经理和两个超市的经理。
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 (1) 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从效率、柔性、响应、食品质量这四个方面进行定义是否合理。 (2) 所建议的指标是否可行和可测量, 受访者可提供新的指标或拒绝建议的指标。 (3) 运用五点量表对这些指标进行评分。1表示“并不重要”, 5表示“非常重要”。
1. 案例研究的结果
2. 效率
效率以每年售出的托盘数来衡量, 育种者和种植者的效率以每公顷的产量来衡量。育种和批发公司评价了框架中所有的效率指标, 种植者评价了生产成本、利润、投资回报。配送中心没有评价交易成本, 超市只评价了三个指标。有一个成员发现中等重要的两个指标是交易成本和库存, 种植者不考虑运输成本, 育种者认为库存成本很重要。大量昂贵的种子存储需要很长的时间, 从而增加了存储成本。批发商和配送中心认为库存成本对他们没有影响。
3. 柔性
柔性指标中客户满意是所有链成员中最重要的绩效指标, 然而只能间接评价。育种公司以客户投诉注册作为客户满意度指标。在超市, 以营业额和客户数量来衡量客户满意度, 有时候, 超市向客户发调查问卷询问他们对超市的满意度, 以此来提高客户满意度。
尽管交货柔性对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来说重要。但很多公司有一个优先客户列表, 使客户的紧急订单能够获得优先的待遇。数量柔性的计算是育种公司基于预期销售, 种植者不重视数量柔性。他们认为尽可能多的生产时有必要的。为了预测过度生产和防止基本损失, 评价量柔性是非常有用的。在超市, 量灵活性近似于产品日常需要数据。缺货和销售损失这两个指标被认为是整个链成员中不重要的。
4. 响应
响应类别中有三个指标用在育种公司:交货时间, 客户响应时间, 客户投诉。种植者仅评价了两个指标交货时间, 客户投诉。超市只评价了客户投诉和交货时间。
5. 食品质量
育种公司评价了所有指标, 种植公司和零售店评价了产品质量。在配送中心和超市大部分的指标基于主观感受被评价, 供应链成员对产品安全 (除了健康, 味道, 方便) 很重视。过程质量指标是可追溯, 存储和运输条件, 工作条件和能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 再利用, 农药的使用, 排放, 超市的促销, 客户服务, 超市摆样。采访过程中发现过程质量指标并不统一, 指标得到的分数范围“并不重要”, “非常重要”而反映环境方面指标被认为是不重要的。
在不同环节中水资源的使用的不同得分也不同。指标在链中每个环节都评价, 除了最后三个营销指标和指标“排放”。受访者认为营销指标很难衡量, 在超市营销指标是以比较营销努力与营销回报衡量。排放量认为是不重要的, 通常过程质量所有指标 (除了营销指标) 已经评价。
农产品供应链中很多的绩效指标在某个环节因目标的不同被评价, 而在其他环节没有评价, 整个供应链绩效评价很难统一, 为了获得整个供应链一 (转35页) (接37页) 致绩效评价引出了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按以下标准进行选择:重要分数指标 (4-5) , 可测量指标, 适用于整个供应链。从而得出整个番茄供应链中绩效最关键的指标是成本、利润、客户满意度、交货时间和产品质量。如果采用其他供应链进行案例分析, 关键绩效指标可能会做一些调整。
农产品绩效评价框架适应于链中的每个成员, 根据每个链成员给出的指标重要性不同, 来选择包含和排除框架中其他指标, 其中效率、柔性、响应、食品质量这四大类在框架的每个环节必须相同, 单个链成员根据单个链目标的不同, 在类别中可以加上自己的绩效指标。这个框架适合于政策、法规、创新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eamon, B.M. (1998) , “Supply chain design and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duction Economics, Vol.55No.3, pp.281-94.
[2].R.R.Lummus, R.J.VOkurka.Strategic Supply ChainPlanning.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3].Christopher, M.G. (1998) , Logistics and Supply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 Pitman, London.
[4].徐贤浩, 马士华, 陈荣秋.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 14 (2) .
制造型企业供应商评价研究 篇11
关键词: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管理作为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企业所重视。而科学的供应商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因此,对供应商评价的研究对于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1 供应商评价的重要性
1.1 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交货周期、产品设计、服务水平等直接影响着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 供应商的价格水平、付款方式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采购成本,进而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
而如何才能确保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服务、价格水平能够满足本企业的需求,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效益、降低企业成本,关键就在于企业是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使优质供应商得以激勵和保留,不良供应商得以淘汰或促使其不断改进。
2 供应商评价原则
目前在对供应商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中,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主观判断法、ABC法、采购成本法、招标法等。无论选取哪种评价方法,关键是能够实现客观、公正评价。在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评价原则。
2.1 全面评价原则。要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供应商指标考核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要避免指标设置的片面性,使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公正性。
2.2 关键指标原则。要注重质量、成本、交付时间、服务等关键性指标,权衡评价成本与评价收益之间的关系,避免指标设置求全造成的评价成本上升或指标设置过度简单造成评价结果不客观等问题。
2.3 公平、公正原则。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供应商评价标准和评价细则,客观设置指标考核权重,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考评过程要避免人员主观判断和人员干扰。
2.4 持续改进原则。要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和外部供应商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供应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使评价体系不断改进、持续提高,促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指标评价体系是建立供应商科学评价的关键。本文从制造型企业的实际出发,梳理了笔者认为对制造型企业最重要的6类关键性指标并进行了分析。
3.1 评价指标确定
3.1.1 质量类指标,包括次品率或产品合格率,产品抽检缺陷率,样品鉴定情况等。
3.1.2 交货类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紧急订货、扩大订货)响应能力等。
3.1.3 经济类指标,包括价格水平(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比较),折扣情况,运输成本,付款方式等。
3.1.4 服务类指标,包括业务指导,问题解决能力,服务改善能力,合作态度等。
3.1.5 发展类指标,包括技术研发能力,核心优势,对新技术的应变能力,对外部变化的适应程度等。
3.1.6 综合类指标,包括企业资质、品牌效应,信誉等级,区域位置等。
3.2 指标量化。供应商评价指标确定后,企业需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由于部分指标在实践中,属于定性指标,难以有效衡量,因此,采取科学、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对于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就至关重要。在具体实践中,订单变化响应能力指标可以通过订单处理时间长短、单位产品处理时间长短、松弛时间百分比等量化指标进行衡量。服务类指标可以通过售后服务完成率、售后服务满意度、售后服务投诉率等量化指标进行衡量。合作态度可以通过准时交货率、退货完成率、订单变化接受率、联系走访次数等量化指标进行衡量。品牌效应可以通过同类产品销售排行、上架率、产品知名排行等量化指标进行衡量。产品创新性可以通过新产品种类数量、新产品推出频率、产品技术领先排行、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等量化指标进行衡量。研发能力可以通过研发资金及时到位率、研发产品准时交付率、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等量化指标进行衡量。
3.3 评价模型。供应商评价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周期,但评价数据需要在日常管理中进行收集,目前在企业实践中,较普遍的做法为年度评价。企业可以根据年度评价结果,设置为A、B、C、D等不同等级,并区分为战略供应商、重点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不合格供应商等。
而供应商在各年度评价过程中,成绩下降的将进行降级,上升的进行升级,并享受不同供应商级别的不同待遇,对于不合格的供应商将予以淘汰。
4 供应商评价的常见问题
4.1 存在着部分指标难以准确量化和量化过程中成本过高的问题,例如对品牌效应进行量化过程中,如果采取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衡量会增加企业的评价成本。
4.2 缺乏对供应商全面了解的有效手段,如对供应商经营规模,技术特长等的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停留在供应商的自我介绍和市场的口碑上,量化指标容易失真。
4.3 由于部分产品在市场上缺乏有效竞争,供应厂家少,导致按照评价体制体系进行评价后,结果很难应用,评价结果流于形式。
5 结语
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是实现供应商队伍优胜劣汰、吐故纳新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时均宇.在煤炭企业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煤炭,2008(1).
[2]甘露,刘钟理,李尤.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J].电子商务,2006(6).
[3]郑健壮,赖月云.战略性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38(3).
基于协同视角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篇12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升级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又加剧其竞争。糟糕的市场需求预测, 也可能产生了“牛鞭效应”。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获利能力的主要竞争策略, 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一个合适的绩效评价系统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 绩效评价可以发挥企业标杆作用和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目前已有一些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如平衡记分卡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 但是对于供应链这一复杂体系来说, 由于评价指标繁多, 常常掩盖指标的相关性。因子分析法考虑指标间的内部结构, 将多个指标简化为几个综合指标, 省时省力, 并且而且还会保留变量信息, 被广泛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本文在陈冬冬、彭其渊 (2009) 和彭志忠 (2008) 的基础上, 从协同视角分析了序参量相互影响, 随机涨落项很大, 盈利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供应链缺乏柔性, 最终造成整体供应链绩效不佳, 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问题的描述
对于不论由上、下游企业组成的简单供应链来说, 还是对于多个相关产业延伸的广义供应链来说, 各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和提高市场份额为目标, 可以说它是一条价值链。各节点企业围绕着价值, 不断形成竞争和合作的格局。链中各企业竞争资源, 会增加正熵, 带来链条的不稳定, 即无序状态, 这时链条需重新寻找基点, 并通过合并、协作, 产生协同效应, 又达到高级稳定态, 即有序状态。供应链从无序到有序或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运动, 符合协同系统的演变规律。协同学是哈肯教授在1972年提出, 由于它能够使用序参量方程来描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 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出现的各种现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 是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量。依据支配原理, 把供应链系统内最直接的、占主导地位的、可控的影响因素作为序参量, 而非主宰因素作为控制参量。序参量是系统的内生变量, 贯穿供应链系统的各阶段。依据“资源依赖模式”思想, 各节点企业要获得核心能力, 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内部的特点。综上可知, 协同能力和盈利能力是两个序参量, 通过支配子系统协同运动, 从而促使系统的演化。而在序参量的运动中, 需求波动起了扰动作用。由于顾客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 即产生所谓的需求风险, 对供应链和各节点企业带来必要的成本浪费。
基于此, 可以假设供应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是盈利子系统和协同子系统。对供应链绩效的评价, 就需要使用两个子系统的指标来定量评价系统的业绩。两个子系统的财务指标具有众多、相关的特点。而实际评价工作要求省时省力, 而且能解决指标间相关性问题, 也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指标所含有的信息。这时, 因子分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三、供应链绩效的因子评价
第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使用陈冬冬、彭其渊 (2009) 的基本数据, 选择影响供应链绩效指标有16个, 样本有18个 (见表1) 。其中指标名称为供应链资本收益率、供应链库存天数、现金周转率、客户销售增长率、有效提前期、时间柔性、目标成本达到比率、新产品销售率、供应链持有成本、产品最终组装点、信息共享率、团队参与程度、订单总循环、客户对柔性相应认同、客户价值率和客户保有率, 用x表示, i=1, 2…, 16。首先, 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识别。分析发现, 超过90%样本的新产品销售率、客户价值率、客户保有率三个指标数值都为1, 它们为无效变量。然后通过归一化处理数据。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嘈杂性, 加快网络的迭代速度。对逆指标数据使用 (xij-xmin) / (xmax-xmin) ;对正指标数据使用1- (xij-xmin) / (xmaxxmin) 。最后, 进行适用性分析。剔除相关系数值小于0.3的变量后, 得到矩阵X8×18, 样本规模符合小样本。而且球形Bartlett检验的F值和显著性统计量表明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 并且KMO统计量为0.629, 小于0.7, 说明各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虽不是特别高, 但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见表2) 。
第二,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数据降维法, 是在变量相关性很强和尽可能保存原有信息的前提下, 用较少的维度新变量去表示原来的数据结构。新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具有最大方差为第一因子F1、依次第二因子F2…第N因子。则因子评价值F= (aij) TFij, 其中aij是因子贡献, Fij是第i个因子的标准化后变量的得分函数。利用SPSS16软件来完成。采用的方法:相关系数法—提取因子的方法, 主成分法—公因子提取方法, 方差最大法—旋转方法, 最小二乘法—因子得分方法。
分析碎石图可知, 明显的拐点是2, 后6个因子散点形成了平台, 且特征值均小于1。采用主成分法和方差最大法, 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见表3) , 发现前2个因子累计贡献占总方差为80.672%, 迭代了3次。则选取两个公因子F1和F2。
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公因子在x1, x4, x6, x14都有较大载荷, x1和x4反映供应链盈利状况, x6和x14反映柔性管理情况。柔性管理包括对待风险的反应速度。此公因子暂且定义为风险收益因子;第二公因子在x11, x12, x13, x3都有较大载荷, 主要体现在协同能力上, 因此公因子定义为协同因子。以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得出供应链模型F=0.5092F1+0.4908F2。两个公因子的系数基本相等, 表明公因子对供应链协同影响程度相当, 公因子之间作用力相当, 它们交互影响。
计算18个样本的综合因子得分, 并且排序 (见表4) 。从表4中看出, 两个公因子正负值基本各占一半, 在绝对数方面, 负值大于正值, 正负差距较大。说明序参量涨落较为明显。序参量的涨落项是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微小的涨落通过系统协同效应迅速放大, 产生整体的巨涨落, 完成跨越式跳跃, 有序度递增, 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状态。F1值除样本1外都是负值, 说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 供应链柔性能力不强, 对待风险的反应速度缓慢, 没有具有柔性观念。盈利能力不强, 就不能形成协同效应, 最终造成供应链绩效不高, 这点从表3也可看出。
如果用1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得出系数矩阵是非正定的。陈冬冬、彭其渊 (2009) 剔除3个指标后, 把13指标分类6个公共因子。指标涵盖范围非常全面, 但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 得到的定性数据较多, 而且提取的6个公因子的涵盖性、解释力和可操作性不强。而本文的方法的优势是:首先考虑样本结果的可靠性, 剔除8个变量, 样本数是变量数的近3倍;其次考虑变量的相关性, 除了用相关系数0.3来衡量, 还进行了KMO和Bartlett适用性检验;最后提取了2个公因子, 加快了迭代次数, 且两个公因子具有实际意义, 是两个序参量, 足以涵盖供应链内容, 反映其演化本质。
从上述排序结果看, 其协同效果较高的有样本1到7, 其得分均大于0, 其中最好的是样本1和6, 余下的均小于0, 不是理想的绩效。这与陈冬冬、彭其渊 (2009) 排序结果基本相同, 也与上海某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符。这也是目前我国供应链的状况, 供应链运营成本偏高, 供应链间信任度较低, 供应链柔性也不高。
四、结论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 不但增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而且从协同角度分析, 抓住了供应链系统演化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也抓住了影响供应链运营的瓶颈。盈利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两个序参量, 市场需求波动是涨落项。从序参量的变动状况和趋势, 反映出供应链绩效不高,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 对待需求变动反应不快, 柔性不强。这需要加强供应链的柔性管理和实行信息共享。一方面, 设计产品、工艺和人力资源等的柔性和时间柔性。例如, 产品立足市场的标准, 设定合理的提前期等。另一方面,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每年对信用度进行评价, 以提高信任水平。鼓励供应链中各企业扩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 并惩罚供应链平台的虚假信息。
参考文献
[1]T.Sundar Raj, S.Lakshminarayanan.Performance assessment/enhancement methodology for supply chains[J].Ind.Eng.Chem.Res.2008, 47:748759.
[2]Gunasekarana A, Patelb C, Mc Gaughey R E.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333347.
[3]Peter C Brewer, Thomas W Speh.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measur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0, 21 (1) :7593.
[4]张翠华、周红、赵淼等:《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5]陈冬冬、彭其渊:《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统计与决策》, 2009年第6期。
[6]彭志忠:《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实证效应分析》, 《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9期。
【供应商绩效评价】推荐阅读: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05-23
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07-24
论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06-29
供应商绩效指标07-20
供应商绩效管理01-18
供应商绩效评估09-23
供应商绩效考核原则06-11
供应商的评价07-01
供应商评价指标07-05
供应链绩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