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设计

2024-07-02

供应链设计(精选12篇)

供应链设计 篇1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 这种变化直接冲击了服装业, 使原本难测的需求更添不确定性, 这对服装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服装相关企业的快速协作已成为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服装供应链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服装企业面临诸多未知风险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现象, 如只生产价值低廉的产品或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的加工车间, 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服装企业普遍管理水平不足等。唐志宏 (2007) 指出, 我国服装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多处于低水平的恶性竞争状态, 大打价格战、广告战, 没有上升到在供应链下的合作竞争。并提出服装企业必须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加强行业供应链中相关企业间的合作, 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效率与效益问题。范晶晶 (2010) 指出, 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比较低的层面, 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仍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这导致国内服装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凤毛麟角, 整个行业利润率低下。陈炜 (2011) 指出, 供应链协作能力极度匮乏, 仅凭企业“单打独斗”难以解决供应链全局和服装行业整体的风险问题。

以上的种种情况要求服装企业必须加强新产品的研发, 并积极地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加强合作, 更加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地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

三、服装供应链的优化设计

(一) 传统服装供应链

目前, 传统的服装供应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传统的服装供应链的订单传递方式是由下至上: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供应商, 一级一级的向上下达订单。但企业间在传递订单的同时, 会因为顾客需求的偶尔波动使订单额度由下向上出现逐级扩大反应, 即牛鞭效应。而且订单在传递过程中由于环节过多、企业间缺乏信息共享, 使上下游企业闭塞在自己的空间内独立挣扎, 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 而且增加了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 容易导致产品的脱销、滞销或脱销滞销并存等情况, 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企业间缺乏有效信息共享, 成为传统服装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最大障碍, 也阻碍了我国服装业的发展。

(二) 优化后的服装供应链

针对我国目前服装行业的现状及不足, 对服装行业供应链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如图2所示:

优化后的服装供应链和传统的供应链相比主要有以下改进:

1. 组建产品设计中心, 改变订单下达方式

在优化的服装供应链中, 区别于传统的订单下达方式, 新的订单下达方式为由上至下:产品设计中心→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订单的出发点为产品设计中心, 此设计中心由供应链上的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共同组建。设计中心把订单下达给供应商, 再由供应商把订单一级一级提前下达, 这样有效地回避了牛鞭效应, 而且使产品更准确地贴合顾客的需求并引领顾客对于服装的时尚。同时, 从图2可以看到, 订单提前下达及有效信息共享, 能使各节点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产前准备, 降低了管理费用及管理难度, 缩减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减少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

2. 选择性建立库存

通常, 传统的服装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均设有库存, 而优化后的服装供应链只设立两个大的库存中心。从图2中看到, 供应商在各地建立原料库存中心, 制造商可以直接从库存中心取得原料。这样供应商可以有订单缓冲时间并节省制造商原料库存成本。分销商直接从制造商的生产车间取得产品, 转运到其在各地建立的分销中心, 分销中心负责把产品运输给零售商。因此需要分销商建立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 这样节省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成品库存成本。通过分销中心零售商可以及时进行补货、调货, 有效地控制了传统服装供应链所存在的产品脱销、滞销或脱销滞销并存的情况, 把损失降到最低, 而且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3. 建立数据处理中心, 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共享

对于信息的处理将建立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源头设定在零售商处, 产品信息将直接反馈到数据处理中心, 处理好后的信息再分类分别传送给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同时, 各个节点企业也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数据处理中心, 这样可以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性, 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4. 在零售点设立服装设计模拟机

为了给设计中心及时提供顾客需要信息, 可以在大的零售点设立服装设计模拟机, 顾客可以根据喜好设计自己向往的服装, 这些数据在经过数据处理中心的处理后传给设计中心, 这可为设计中心更快捷地把握顾客的动向来引领时尚。

四、优化后服装供应链实施重点

(一)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选择

就目前服装市场而言, 参与到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受到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供需关系不稳定, 单条供应链不稳定及供应网络错综复杂。所以, 就节点企业选择上, 应综合考虑财务、发展空间及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

(二) 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一直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难点, 因信息共享考验着企业间的互信及成本, 使之也成为服装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可以通过显性、隐性契约关系及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企业间的互信, 提升信息共享程度, 提升供应链收益。

五、小结

本文在分析了服装行业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 对传统的服装供应链流程进行了优化, 即供应链各个节点共同组建一个设计中心, 使订单由原来的从下往上改为从上至下。这样不仅增加了收益, 而且降低了牛鞭效应。优化后的服装供应链可以促使节点企业加强合作, 创建自己的服装品牌, 提高供应链运作的质量水平, 增加供应链整体运作收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服装供应链具体特点的分析, 对传统的服装供应链进行了改进, 把传统的由下至上的订单下达方式改变为由上至下的下达方式。订单的源头为供应链上各个结点共同投资组建的设计中心, 以求增加收益, 降低牛鞭效应。

关键词:服装供应链,改进,牛鞭效应

参考文献

[1]唐志宏.基于博弈分析的服装行业供应链企业合作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2]范晶晶.服装供应链中牛鞭效应及其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1) .

[3]陈炜.面向服装制造企业的服装供应链风险评估及模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

[4]Ning Cao, Zhiming Zhang, Kin Man To, Keng Po Ng.How are supply chains coordinated?.An empirical observation in textile-apparel businesses.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2008 (3) .

供应链设计 篇2

方案设计它是一个极富有创造性的设计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下面看看供应链解决方案设计吧~

本阶段的工作主要侧重十对核心企业的供应、需求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如果核心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则对现有的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哪些方式己出现或可能出现不适应时间发展的端倪,同时挖掘现有供应链的优势。本阶段的目的不在于供应链设计策略中哪些更重要和更合适,而是着重于研究供应链设计的方向或者设计定位,同时将可能影响供应链设计的各种要素分类罗列出来。

通过对核心企业现状分析,了解企业内部的情况;通过市场竞争环境的分析,知道哪些产品的供应链需要开发,现在市场需求的产品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属性,对已有产品和需求产品的服务要求是什么;通过对市场各类主体,如用户、零售商、生产商和竞争对手的专项调查,了解到产品和服务的细分市场情况、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市场份额、供应原料的市场行情和供应商的各类状况、零售商的市场拓展能力和服务水准、行业发展的前景,以及诸如宏观政策、市场大环境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等。

基于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获得高品质的产品、快速有效的用户服务、低成本的库存投资、低单位成本的费用投人等几个目标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避免这几个目标之间的冲突。同时,还需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进人新市场;拓展老市场;开发新产品;调整老产品;开发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联盟;降低成本;降低库存;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些设计目标中,有些目标很大程度上存在冲突,有些目标是主要目标,有些目标是首要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层级和重要程度随不同企业的其体情况而有所区别。

本阶段要对供应链上的各类资源,如供应商、用户、原材料、产品、市场、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的作用、使用情况、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可能对供应链设计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每一类因素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制订规避风险的各种方案,并将这些方案按照所产生作用的大小进行排序。

分析供应链的组成,确定供应链上主要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描绘出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作业流和价值流的基本流向,提出组成供应链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供应链中各组成成员如生产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及用户的选择和定位是这个步骤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组成成员的选择标准和评价指标应该基本上得到完善。

供应链设计框架建立之后,需要对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行性、功能可行性、运营可行性、管理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不仅是供应链设计策略的罗列,而且是进一步开发供应链结构、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的、首要的一步。在供应链设计的各种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核心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产品和服务发展战略的要求,为开发供应链中技术、方法、工具的选择提供支持。同时,这一步还是一个方案决策的过程,如果分析认为方案可行,就可继续进行下面的设计工作;如果方案不可行,就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供应链的设计方案确定以后,这一阶段可以设计产生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新供应链。因此,这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供应链的详细组成成员,如供应商、设备、作业流程、分销中心的选择与定位、生产运输计划与控制等;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如供应商、运输流量、价格、质量、提前期等;生产设计的能力,如需求预测、生产运输配送、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和跟踪控制、库存管理等;销售和分销能力设计,如销售/分销网络、运输、价格、销售规则、销售/分销管理、服务等;信息化管理系统软、硬平台的设计;物流通道和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在供应链设计中,需要广泛地应用许多工具和技术,如归纳法、流程图、仿真模拟、管理信息系统等。

供应链设计完成以后,需要对设计好的供应链进行检验。通过模拟一定的供应链运行环境,借助一些方法、技术对供应链进行测试、验证或试运行。如果模拟测试结果不理想,就返回第五步重新进行设计;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正式实施。

如果核心企业存在旧的供应链,通过比较新旧供应链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它们运行的现实环境的要求,可以需要暂时保留旧的供应链上某些不科学或不完善的作业流程和管理流程,待整个市场环境逐步完善时再用新供应涟上的规范流程来取代。同样,尽管新的供应链流程采用科学规范的管理,但在有些情况下,它们取代过时的陈旧的流程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比较核心企业的新旧供应链,有利于新供应链的有效运行。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产品设计及优化 篇3

为了保障供应链融资产品与供应链之间每个步骤都可以完美结合,完成供应链里资金的快速流动,此文将会给予供应链融资产品进行系统性的改良。针对银行融资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产品之间相互的组合优化、产品运营流程优化的方向进行系统性的讨论,而且会用实际案对现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检验。给银行以后的融资产品的推出以及用户对产品的抉择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

1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

产业专业化理论。就对于某一个产品来说,生产出来的过程通常是要许多不一样的人员来完成的,生产的分工就是从产业链上面分工而来的。分工操作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专业化的分工给供应链不仅会给给企业带来高效率和竞争上的优势,同样还会让供应链中每一个相关企业变得更加紧密,在实际运行中,高效率运行也是必须要得到稳定的资金支持的,供应链里面的这些企业通常会因为资金的困难问题引发很多并发问题,最后影响整条供应链的健康运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银行,可以达成银行、公司还有物流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补,从而可以减少成本的支出,最终达到双赢多赢。因此,产业分工理论就是为供应链金融适应市场需要而产生的。

金融创新理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银行与银行相互之间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假如现在只靠原来银行的贷款业务是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的,因此每家银行都在努力的研发新的金融产品作为一个日常项目。并且资本市场的高速拓宽,每家银行间的竞争将会进入白热化,我国银行业要是想要继续做大,就只有走业务创新这一条路子。根据经融创新理论可以知道,创新是一个机构发展的根,只有利用金融创新扩大自己原有优势,才能够扬长补短,使得客户越来越多,融资风险越来越低。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下应需而生的。它作为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改变了传统模式,使得银行之间获得高额利润并且同时降低信贷风险。

交易成本理论。商业银行供应链的研究和别的研究一样离不开成本理论,就是银行和相关的企业之间既能保证良好的关系,又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可信度,而且尽量去规避一些由于信息的的问题而给银行带来的麻烦。这样的交易方式有着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即对机会主义形成了一种防范,又可以长时间保持合作,从而减少大量成本。因此,交易成本论是对供应链金融起方向性作用的理论基础。

2 供应链金融中基本融资产品的研究

银行给予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在日常实际的操作的时候,银行会看信贷风险的特点和给企业给予融资的方案词霸个人把融资产品分为三大类:存货融资、收帐款类融资、和预付款类融资。

应收账款类融资产品。针对这种融资产品,风险控制锯条做经常会是如下的样子:设定由银行监管的户头,而且在供销合同签定的时候必须要把债务方支付货款时将应付款打入这个账户而不可以进行别的方法付款。在这样的融资产品操作的步骤里,银行就要着重考察对方的付款信誉,有没有超期付款的不信誉记录;确认应收款是真实的;并且还必须要对回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上述的要求,产品购买者通常是要经过银行的资信评估,并且被确认具有资格的企业才能够得到企业所需融资。除此,银行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有的时候还要企业给出付款承诺书、以及应收账款证明等保障文件。

存货类融资产品。 针对这类融资,风险控制银行通常会进行以下操作:为了保证所抵押的货物可以受到银行的实时监控,第一就要进行对三方,银行、购-货方、销货方针进行交易的货物的存放以及运输等问题进行商议,而且还要在特殊时候进行第四方合作,利用第四方合作的参考意见。这个方式是有区别于应收账款类的融资产品的,因为银行这是可以降低对对方的资信评估要求,只需要把监控的重点放在货物上,这就是存货类融资产品通常的操作方法。

预付款类融资产品-。预付款类融资产品相对于上一种融资模式它的所属权是相当的清晰直观的,正是这种模式下货物是直接从销货的一方然后去到己方企业身份出现的进行购买的一方。

针对这类的融资,风险控制的银行相应举措通常是下面的操作:银行、采购法、销售商、而且还有监管方共同签订合同,确切的注明货物的交付时间,银行通过信贷的方法来协助采购方面给予购买的款项,在采购方支付足够的额度来还给银行贷款和利息之前货物的归属权仍然是银行的。但是由于这个方案的核心是质押货物,所以在这样的融资方案下根本无需去对采购方的资信进行评估,但是银行为了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就会让核心企业来加入承担部分的回购责任。这就是这类融资银行的操作特点。

3 供应链融资产品优化的研究

银行对供应链中的融资产品的定位和全部供应链的金融风险是相当的紧密,银行为了提高授信的安全性,定价为的时候肯定要要相当全面的思考,考虑每一个融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来争取每个融资参与的人都得到最大的利益承受最小的风险。

如果要是供应链产品是在理想中的状态,那么资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运转;供应链上融资企业拥有越强大的实力、有着越高的信用等级且没有违规的现象产生的话。融资企业就可以使用获得的资金来提高自身资产的流动性,用销售利润来归还所贷款的钱。而且在银行的方向来看的话,这样的企业、贷款是可以得到收回,那么融资风险会降到最低化,从而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4 供应链的融资产品的最优化组合选择

模型构建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在设定这个融资产品的时候就要想到给银行利益最大化的设定值。其二是设定银行收益是一个固定值的情况下的产品组合,要把所需承受的风险控制在在小的范围内,体现出最小的风险最大的利益的选择。

最优选择的模型。为了实现各种各样不同企业对各种各样产品的需要,组合优化设计以及风险收益分析,可以建立起最优的组合来供客户选择,同时也会成为银行增加收益降低风险的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在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领域还是很粗浅的,只是在探索的层级上,要想给供应链带来更为巨大动力源泉,我们还必须要接着进行无数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的真实性的操作。另外基于供应链背景下,我们要不断的去开发出更多的相关产品,这样就可以在提高融资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去降低成本,同时更可以给银行带来许多额外的盈利,从而使得银行在竞争中更具优势与竞争力。

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战略设计 篇4

知识的内在规定性,即知识的分散性和知识的互补性决定了知识创新的实现方式。知识的分散性,即知识只能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广泛地被独立的个人所分别持有。知识的互补性则反映了知识在观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有价值,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观点会产生共振效应,带来更多的观点。知识的分散性和互补性表明知识创新要通过多样化的知识互动来实现,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在个体、部门和公司三个层次上进行的。供应链的创新则是在更加复杂的供应链这个企业网络中进行的。供应链的知识创新管理要通过有组织地强化供应链成员的知识创新来实现供应链知识的积累,建立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供应链成员们通过战略的引导来实现。

1 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的特征

对于供应链和企业来说,知识的创新都是通过知识的互动进行,但是供应链特有的构造又决定了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的特征:

(1)由于供应链产品的复杂性,也就是供应链产品往往包含多样化的特征的部件,这些部件背后的知识有的已经非常成熟,有的却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之中,因此,决定了供应链知识管理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

(2)供应链产品和供应链的运作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知识的系统性表现在知识之间的依赖性。依赖性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表现就是,如果企图忽视相互依赖性,就可能导致混乱,因为只要改变其中任何一点,都会产生对其他部分的各种副作用。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和激励因素等方面的束缚使得供应链难以完全穷尽各种因素和各种可能性的考察,因此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必须注意解决知识的互补依赖问题。

(3)和互补依赖问题相联系,供应链产品系统之间的联系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子系统和母体联系紧密,有的联系松散,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程度也不同,知识管理要区别对待。

(4)同样和互补依赖问题相联系,供应链中的知识运用尤其强调成员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功能的协调与优化。

(5)供应链产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市场地位是不同的,有的技术领先,占据市场优势,有的技术相对落后,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因此,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也要加以区分。

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供应链的知识创新管理的这些特征。我们主要从系统层次的战略和企业层次的战略分别进行分析。

2 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的系统层次的战略

系统层次的战略设计主要考虑供应链知识的系统性特征,从供应链知识的互补依赖特点出发,在考虑复杂性特点的前提下,设计供应链的知识创新管理战略。包括以下内容:

2.1 层次化、模块化管理战略

由于互补依赖性造成了系统内部某一部分知识的变化带来整个系统的连锁反应,使得知识管理过于复杂,因此,必须设法降低知识管理的复杂性,减少知识的互补依赖性。因此,系统的管理必须区分层次、区分模块,通过每一层负责下一层的管理降低管理的复杂性,通过模块化规定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规则,从而制约各个部分的设计者的选择范围,排除了在部分之间循环往复、难以决定的因素。通过重视各部分之间界面的管理达到优化整体系统的目的。

层次化和模块化的目的是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内的知识互动有序化。此时系统知识互动的重点从整个系统范围的互动变为一定层次以及模块之间和系统之间界面的互动。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还必须考虑系统和不同分系统之间的互动水平是不同的,视所涉及的知识性质而定。查尔斯·佩罗指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知识技术进行考察:(1)任务的多变性(Task Variability),即成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例外数目;(2)问题的可分析性(P r ob l e m Analyzability),即为寻找妥当解决例外问题的有效方法所采用的探索过程的类型。这个两维变量区分了四类技术,即常规型、工程型、工艺型和非常规型,见图1。

组织和协调的方法要依知识技术的类型而异。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越是常规的技术,各层次、各模块的互动水平越低;越是非常规的技术,各层次、各模块的互动水平应该越高。供应链成员要充分考虑互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

2.2 双环反馈式管理战略

组织学习中的双环学习强调了系统动力学的反馈特征。供应链中的反馈管理也要通过系统的反馈实现供应链的知识创新。

由相互依赖性产生的复杂性仅仅依靠降低依赖性来解决是不够的,它只是部分缓解了这一问题。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战略必须充分考虑供应链系统性特征。创新过程中的关键性稀缺资源是信息和知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使得人们的选择往往总是次于最优选择。有限理性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人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二是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有限理性使得系统各部分的运作往往存在改进的可能,由于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系统其他部分的人员可能具有对此改进的能力,这是由于不同的人理解认知能力的不同以及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不同。因此,和传统供应网络由核心厂商提出要求和指示,供应商执行的模式不同,供应链必须建立知识反馈机制,以使得整个系统能够不断改进。一方面核心厂商提出产品结构设计和部件性质定义并做出运作安排,供应商分析、执行并提出优化建议反馈,核心厂商据此分析并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的部件设计和运作安排,核心厂商也进行分析和协调,提出建议和要求,从而构成了不断的反馈过程。

由于通过层次化和模块化规范了系统内的知识互动,使得双环反馈对系统带来的振荡大大降低,因此双环反馈才具有可行性。

2.3 类似知识模块之间的互动强化战略

供应链中的许多知识模块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很多相似性,例如生产类似产品的供应商之间就是这种情况。供应链知识管理必须安排这些知识模块之间的强化的互动,这是因为:

首先,知识关联性越大往往越有价值,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观点会产生共振效应,带来更多的观点。

其次,由于供应链中的知识运用尤其强调成员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当某一模块和某一成员知识创新能力弱就会形成网络中的薄弱环节,妨碍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而通过互动强化可以使低水平成员获得高水平成员的帮助。当然,为了避免破坏供应链成员创新的积极性,避免搭便车现象,这种互动强化战略安排必须辅以相应激励机制的安排,以鼓励成员之间的创新竞争。

供应链知识创新的系统级战略安排涉及的互动模式是丰富多样的,因此为了支持系统级战略,供应链在管理、制度以及技术设施等方面的安排也必须兼顾互动模式的多样性特征。

3 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企业层次的战略

供应链知识创新既要考虑供应链中的充分互动,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知识创新管理的合理安排。企业既要维护自己的核心能力,又要不断创新发展。企业层次的战略主要考虑系统中不同企业成员市场地位、产品知识特性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的战略。

学者在对知识管理战略进行分类时,采用的变量与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必须考虑到几项基本的知识战略属性,诸如企业必须拥有的知识内涵(着重于隐性或显性知识)、企业应如何获得知识资产(由企业内部研发或从外部取得)、知识环境的稳定性(是否需要不断更新并创造新的知识)、企业希望创造的竞争优势(低成本、差异化或其他),等等。

在内涵方面,Hansen,Nohria和Tierney(1999)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系统化战略”与“个性化战略”。对于前者,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主要以系统化、文字化的资料、档案为主导,企业只要将所创造或获得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的编码、储存、利用,即可维持本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活动,并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这种战略多出现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企业需要依赖于大规模生产来创造最大的效益;反之,若企业内存在着大量难以言喻或只能通过个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认知的知识,就该采取“个性化战略”。我们知道,新知识大都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且往往不易予以系统化编码,产品创新多在这种知识管理战略中诞生,所以企业会着重以具有独创性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以获得较好的绩效。

在态度方面,Zack(1999)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积极战略”与“保守战略”。采用保守战略的企业,其核心知识大都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对内部知识严加保护,希望利用其强大的内部核心知识产生排他效果以构建产业的进入障碍,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较少;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深化、强化自己的内部知识。反之,采用积极战略的企业,产业内同业互动密切且知识交流十分频繁,企业擅长整合内外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知识,知识的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从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特征看,供应链内部具有如下特征:一方面各成员企业产品背后的知识有的已经非常成熟,有的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各组成成员的市场地位是不同的,有的技术领先,占据市场优势,有的技术相对落后,在市场中处于劣势。由此决定了知识创新管理的战略选择,见图2:

(1)成员企业技术领先,同时产品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选择保守系统化战略。因为企业技术领先,所以可以通过保守化战略保护核心知识,同时在知识成熟的情况下,将知识资源效用最大化是必要手段,所以知识资产的属性必须具有易标准化、易存取、易传递的特性。企业一旦将知识系统化地保留下来,便可以广泛地、重复地运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或改善产品及服务。

(2)成员企业技术领先,同时产品技术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的情况下选择保守个性化战略。由于企业的产品技术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中,企业就存在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手段来实现知识创新,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空间,为企业取得有利的战略定位。企业以提供顾客化服务来创造价值,“创新”、“顾客化”是该战略对知识的需求。所以知识管理的重点不在“量大”,而在于“质精”,因此企业应营造适合隐性知识发展的知识环境,以协助知识的内化与共同化。

(3)成员企业技术处于劣势,同时产品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选择积极系统化战略。由于企业内部知识资源有限,企业倾向于利用外部知识搜集的方式来加速知识的吸收与学习,同时由于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是将知识资源效用最大化,因此系统化战略是适合的。通过整合与标准化程序将外部知识转化为最适合自己的知识,并系统化地储存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库中,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竞争力。“高效率”仍是其知识管理的重点。

(4)成员企业技术处于劣势,同时产品技术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的情况下选择积极个性化战略。积极个性化战略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知识交流吸收外部新知识,创造“新典范”并建立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知识来源不限企业内外,重点是知识的附加价值与实用性。在与其他企业交流隐性知识时多以契约合作的方式进行,使知识传递具有合法性。

4 总结

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战略设计要充分考虑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中的复杂性和互补依赖性特征,要注意成员知识水平的协调,区分产品系统不同的联系程度和市场地位。在供应链层次的战略设计中,通过层次化、模块化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内的知识互动有序化,通过双环反馈克服供应链成员的有限理性,通过类似知识模块之间的互动强化来协调成员不同的知识创新能力。而在企业层次的战略主要考虑系统中不同企业成员市场地位、产品知识特性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的战略。可以根据成员的技术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技术本身发展的成熟度区分采取保守系统化、保守个性化、积极系统化、积极个性化四种战略。

摘要:本文从知识的内在规定性和供应链的特定构造出发,分析了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在供应链层次的战略,并根据系统中不同企业成员市场地位、产品知识特性的不同提出了企业层次的战略。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创新,战略设计

参考文献

[1]John Storey.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Probl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0,4(3):3.

[2]Martin Christoph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2-85.

[3]Richard Hall&Pierpaolo Andriani.Management Focus Analysing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Managing Knowledge in a Supply Chain Context[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8,16(6):85-97.

[4]C W Holsapple,M Singh.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1(20):77-98.

[5]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2003.

[6]奥托·卡尔特霍夫,野中郁次郎,等.光与影——企业创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28.

[7]戴跃强,等.基于总体性思维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4):9-12.

[8]王冰.基于知识视角的三种组织形态与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2:28.

[9]Hansen M T,Nohria T and Tierney T.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3):106-116.

供应链设计 篇5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中国烟草销售企业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烟草销售企业存在的问题,应用供应链的思想,进行系统设计,最后以深圳市烟草公司供应链系统为例,对烟草销售企业供应链系统功能、结构及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说明。

1、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烟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企业运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烟草企业的经营变革,竞争的压力使得烟草企业对于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各种营销方法和管理方式表现出巨大的热情。

作为烟草流通企业能否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中,确保现有的业务流程与的强大优势完美结合的基础上,将烟草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每个伙伴甚至每个客户紧密连接起来,从而更大地降低成本、更快地捕捉市场,更好地保持一个长期、持续、盈利的电子商务模式,烟草流通企业供应链配送系统的应用,将成为中国烟草流企业继“访销配送”之后又一个新的经营热点和亮点,将为烟草流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新的竞争手段和方式。

2、中国烟草流通企业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烟草属于专卖产品,中国卷烟流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的营销模式,单个客户订货数量小,品种分散;在销售形式方面,烟草生产企业以整件发货为主,烟草流通企业则以条发货为主。分析烟草流通企业的商业特点,可归为如下特点:

如何有效控制企业销售流程,制定合理、及时的经营策略,是烟草流通企业的重要任务。烟草流通行业对市场的反映更加敏感,卷烟投放比例、价格波动、市场格局的变化、最终消费者的消费意向等,对卷烟的销售都构成很大影响,如何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是卷烟流通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卷烟品种多,批量小,以深圳市烟草公司为例,平均日配送品种在100种以上,客户订货量则由几条至几十件不等。分拣配送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客户订单进行分拣,手工作业模式下,劳动强度大且容易出错,很难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业务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信息,是进行公司经营绩效分析、制定销售及价格策略的重要依据。由于数据量巨大,人工分析难度很大,数据分析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整理和统计,从中发现经营环节中的问题,发现有价值的客户和品牌,更加有效的反映市场的变化趋势,客观评价物流及资金流的运行情况,充分发挥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

卷烟物流配送涉及的资源非常广泛,如用于整件烟箱存储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条烟分拣的自动化分拣设备、订单采集的无线POS系统、电话访销系统、网上配货系统等,对外有银行结算,第三方物流等多种接口,是一个由多种配送资源构成的复杂体系,物流配送系统的核心就是将各种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使之协调运作,做到真正的数出一源,完全共享,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使管理、业务、执行三个层次达到协调统一的目标。

3、烟草流通企业供应链配送系统设计思想

卷烟流通企业供应链物流配送系统的核心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目标是在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全面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建立完善的配送体系。从而实现:1)、提高信息化程度,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2)降低配送服务价格,提高顾客满意度;3)、重新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4)、建立有效网络,扩大市场占有量率;5)改革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4、深圳市烟草公司供应链配送系统设计

4.1、深圳市烟草公司简介

深圳市烟草公司下辖6家分公司,4家合资公司及众多的商场、配送站等,销售网络覆盖全市,拥有零售专卖户客户28000多户,日平均配送能力在3000至4000件之间,各公司拥有各自独立的仓储、分拣及配送人员。各分公司的货源由市公司统一调配,分公司主要负责面向零售专卖户的访销、配送业务,是典型的多级仓储、分散配送的销售模式。4、2、深圳市烟草公司卷烟供应链配送系统设计涉及的内容

深圳市烟草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卷烟仓储、分拣设备,订单采集系统,包括电话访销、无线POS访销、网上订货等多种手段,已全面实现了网上电子结算和对帐的功能。深圳市烟草公司卷烟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设计核心就是将各种配送资源全面集成,使之协调运转的过程,其中涉及的内容:

1)、集成多种服务渠道的订单自动化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已成为影响企业的利润的主要因素。系统通过客户响应中心、商务网站、访销系统和客户资源管理系统,获得和处理各类客户信息,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加强企业和客户的交流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客户忠诚度;通过对业务信息的实时处理分析,动态反映市场变化趋势,挖掘客户和品牌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潜力。

2)、信息自动化驱动的设备自动化系统:自动化仓库、自动化分拣设备、自动化补货设备以及各类运输车辆等。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信息处理的过程要更快速、完整、准确,相应的物流管理软件的功能就是与之配套,完成配送中心的整个业务过程。

3)、多种销售模式下的结算管理:针对不同的用户,企业的销售模式是不同的。有赊销、批发、调拨、零售、访销等等,现代卷烟销售系统必须支持不同模式下的结算业务。配合现代物流,在传统的现金结算的基础上,开发多种电子结算系统。提供与银行直接专线连接的在线电子结算系统。提高资金运转的效率和安全性。

4)、建立在销售分析基础上的卷烟供应过程:将销售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客观反映市场需求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需求计划,签订订货合同,是企业的重要业务过程,兼顾保持低库存和确保销售数量两者之间的平衡,使企业资金和其他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

5)、分布式仓储和多级仓储:分布式库存子系统通过对多级分布式的库存网络管理,将分散的库存点统一规划,根据客户的不同物流需求整合最优的仓储资源,实现货物的动态跟踪和实时定位,实现库存管理的动态、分布、多级和实时。分布式库存的关键是既能依据个仓库出入库业务形成分类帐,又能实时反映一个机构下的库存合并帐及品种分布,根据销售需要和库存预警,自动生成补货单、配货单和调拨指令,实现库存商品的动态均衡分布。

6)、建立在业务系统基础上的经营决策分析:综合各个子系统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以直观的形式和方便的操作,给管理者提供分析查询、趋势预测等各类辅助决策功能。

4、3、深圳市烟草公司卷烟供应链配送系统结构设计

深圳市烟草公司卷烟供应链配送系统由三个不同层次的系统构成,系统间遵循完整性和独立性协调的原则,即系统是全面的、完整的、可以紧密结合的系统,但各部分内部也应保持功能的完整性,脱离其中某一部分后,可以独立运行,不受其他部分的影响。层次关系如下: 4、3、1、设备执行层

设备执行层的核心是自动化立体仓库和分拣系统。自动化立库系统由7128个货位、6台巷道堆垛机、5台机器人、控制系统、调度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构成,采用两台IBM服务器构成双机热备份系统。物流配送业务层的出库、入库、移库、补货指令下达至立体仓库管理系统,由调度模块完成货位、托盘、物流设备的分配任务,自动完成搬运任务并反馈业务系统实际执行情况。自动化分拣设备是按客户订单进行条烟分拣的关键设备,由55台PLC构成的Profibus系统构成,系统核心是分拣控制计算机,上联后台数据库系统,下接Profibus网,负责将订单数据转换为分拣任务指令下达至PLC执行。4、3、2、业务处理层

业务处理层由配送资源需求计划(DRP)管理、市场资源(MR)管理、仓储(RS)管理、采购供应(PM)管理四大部分构成,各部分间有紧密的集成关系。

配送管理分为补货、访销、自动分拣配货、送货作业管理、配送资源管理、运输调度管理等功能,主要依据访销订单信息,进行出货批次调度、制定配送计划及下达分拣任务,结合出库批次及车辆资源进行送货的优化运输调度。

市场资源管理提供客户关系管理、专卖管理、经营绩效管理、市场需求分析。采购供应管理提供采购业务的处理,供应商信息管理等。

仓储管理主要完成卷烟的入库、检验、出库、退库、库存统计及库存分析以及卷烟的仓储能力规划等功能,该部分主要以自动化立体仓库为核心。

同时四部分之间又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订单数据是制定配送计划的主要依据,采购计划制定主要依据库存和销量统计。电子商务功能紧密地融合在订单接收、采购管理、供应商及客户关系管理、会计结算、经营及绩效管理等业务中。系统设计支持向国家局金叶信息系统的数据上报。深圳市烟草公司卷烟供应链配送系统的结构如下图所示。4、3、3、经营决策层

经营决策系统提供易于使用的分析工具,使企业决策层能够彻底的分析市场、客户,策划和跟踪市场策略,分析同行业的市场策略等等,以便更加有效的拓展市场。在这个模块中,通过客户资料中的诸如地域、消费层次,消费习惯与方式、潜在需求、忠诚度、已购买产品列表等等有价值的信息来从不同的角度彻底的进行市场的策略分析,同时还可以评估和跟踪目前已经进行或者正在进行的营销策略,策划更加有效的销售策略。通过动态建立客户知识库,使客户服务能够有效的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的满意程度,并且捕捉和跟踪服务中出现的商业机会、产品质量信息、客户需求等等,并能够适钡南蚩突Ыㄒ槠渌牟泛头

瘛?/P> 4、4、深圳市烟草公司卷烟供应链配送系统数据处理流程实例分析

下面通过一个完整的订货、分拣、配送过程说明资源集成的设计: 4、4、1、订单采集

系统提供多种订单采集途径并行运作的方式进行卷烟销售业务,目前主要使用的是主动上门访销的方式,访销人员将客户订单通过无线POS系统实时发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专用网关进入数据库系统。客户响应中心主要采用电话访销的方式主动联系客户,电话访销员输入的订单也实时进入订单系统。网上配货主要面向拥有信息系统的大客户,通过获取客户的销售、库存状况,主动为客户进行补配货。4、4、2、配送调度与订单处理

配送调度是进行补货、分拣、送货的核心业务,订单收集以后,系统依据预先定义的客户类别对订单进行分类,对紧急订单要进行实时配送。对于一般订货,要首先通过订单汇总出补货计划,分批次下达到立体仓库管理系统进行补货作业。系统依据订货的任务量在5条分拣线间进行合理的分拣能力优化,保证任务均衡,同时按客户的送货区域、送货顺序等进行分拣排程形成分拣任务,分拣任务实时下达至自动化分拣系统进行分拣,分拣完成后自动分拣后卷烟配盘入库。4、4、3、配送出库与网上结算

分拣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配送出库单及送货指导单,同时将送货数据以XML文件的方式通过FTP送至专业物流公司进行送货。送货过程中送货员用无线POS系统与银行进行结算业务,同时送货数据实时反馈至后台信息处理系统进行销售、毛利等的统计。送货结束后,系统自动获取网上银行的对帐数据进行对帐业务。4、5、深圳市烟草公司卷烟供应链配送系统配置4、5、1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器系统

物流配送系统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很高,针对深圳市烟草公司物流配送体系的业务需求,采用Oracle公司开发的Oralce9i数据库系统和ApplicationServer9i应用服务器软件系统。4、5、2、网络系统

深圳市烟草公司物流配送系统覆盖全市共11家公司及物流配送中心,地点分散,各公司与物流中心,上级公司与下级公司间数据交换量很大,因此系统设计采用了IP城域网的方式,各公司通过10M的带宽连接至数据中心,所有公司共享一个主数据库服务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性能和维护成本,提高了数据交还的实时性;公司内部局域网选择1000M快速交换以太网的方式,建立了企业主干通讯网络系统,通过冗余光纤构成双环状的企业网络的核心。

系统主机及网络平台示意图如下: 4、6、深圳市烟草公司卷烟供应链配送系统关键技术4、6、1、利用XML技术实现异构系统集成

商业企业信息系统面对的外部系统复杂多样,如银行的电子结算平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系统、大型连锁超市的管理系统、国家局数据上报接口等,内部结构也非常复杂,有基于NT平台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的Sybase系统,电话访销的SqlServer系统,基于Sybase的金蝶财务系统等,如果没有一个统一、开放的接口技术,是很难实现配送资源集成的目标的。在深圳项目中,我们充分利用了Oracle9i的提供的XML技术,对外部系统,提供统一XML格式文件,对内部系统,系统统一接口方法,彻底解决了各种异构环境下的数据交换问题。4、6、2、使用EIQ方法全面分析物流过程

对物流配送中心来说,只有接到客户订单后才能进行进行配送资源的调度和能力优化过程,系统通过对订单进行全面的E(订单件数:OrderEntry)、I(货品种类:Item)、Q(数量:Quantity)分析,EIQ分析就是利用”E”、”I”、”Q”这三个物流关键因子,来加以研究物流中心特性,以进行物流中心的基本规划。EIQ资料来源为每天的客户订单,通过EIQ分析,可以掌握一下物流特性:

1)订单内容:订单上的内容,即客户订购何种物品、多少数量,这些品种及数量为物流系统的基本亍?/P>

2)订货特性:从客户处接收的订单,依客户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统计分析这些特性,可得出客户的订货特性。

3)接单特性:从各个具有订货特性的客户而来的订单,加以搜集累积后,即成为一天的接单,长期分析后可看出物流中心的订单采集的主要途径。

4)物流中心特性:除了接单特性外,再加上入库特性、仓储特性、分拣特性、出库特性即构成物流中心特性。

5、结论:

供应链设计 篇6

关键词 海南省 ;热带农产品 ;封闭供应链 ;模式设计 ;跟踪和追溯

中图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0.019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and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ainan province, the existing models and problems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in Hai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which four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for tro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which is enterprise-oriented and traceable and retrievable in product quality. These model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model desig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system development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and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ainan province.

Keywords Hainan Province ; Tro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 Model design ; Tracking and tracing

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区,也是中国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海南省充分发挥热带高效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热带果蔬产业,热带果蔬规模不断扩大,出岛量逐年攀升,岛外销售已成为主要发展趋势。随着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岛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岛外消费者对热带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安全性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要求物流能够及时、准确送达。由于近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通过对农产品生产来源和加工过程的监控来实现,对供应链物流控制环节缺乏重视,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实现供应链中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要求其成员企业必须在与其相关节点集成相应的先进农业技术、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1]。但是,海南省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历史基础薄弱等因素,热带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水平相对于内地来说比较落后,热带农产品物流体系缺乏专业性、规模性、层次性和完整性,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缓慢、供应链各环节关联程度不高、供应链标准化与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不完善,由于热带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上市的集中性,不时会出现“卖难”、“买难”、“丰产不丰收” 的现象,而且热带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率较高等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2-3]。据此,为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海南热带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升海南热带农产品供应链水平,本文根据海南地区特点,分析海南省热带农产品供应链现有模式及存在问题,结合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研究,从海南省情出发,设计4种类型核心企业主导的基于质量可跟踪和追溯的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对于提高海南省热带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确保海南省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设计、工程应用和系统开发提供参考。

1 海南省热带农产品供应链现有模式及存在问题

1.1 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户把生产的农产品直接或间接卖给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存在的不足是生产规模小而且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过程无法监管。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经常出现批发商收购农户农产品时恶意压价。

1.2 以合作组织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户把生产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组织直接或间接卖给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存在的不足是各主体应对风险能力较低,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利益分配等影响致使各方无法如约履行合同,从而使农户的利益受到损害。

1.3 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户把生产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直接或间接卖给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如图3所示。这种模式存在的不足是供应链上游农产品初加工程度低,中游批发市场的功能尚未得到健全和发挥,无法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批发市场与下游企业主要以现金结算为主,导致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一致。

1.4 以超市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户把生产的农产品通过超市直接卖给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如图4所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到超市购买农产品,但流通环节过长和中间供应商过多,在物流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nlc202309090635

从上述海南省热带农产品供应链现有模式来看,每种模式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无法监管;以合作组织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应对风险能力较低、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上游农产品初加工程度低,中游批发市场的功能尚未健全;以超市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流通环节过长和中间供应商过多。但是总的来看,在海南省热带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均未实现供应链中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封闭供应链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尝试设计4种类型核心企业主导的基于质量可跟踪和追溯的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2 封闭供应链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2.1 封闭供应链的概念

封闭供应链的概念由南开大学刘秉镰教授于2006年首次提出。它要求供应链成员企业必须满足以下规定:符合并严格遵守准入管理制度的企业方可成为封闭供应链的成员;封闭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必须遵守与其相关的统一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封闭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必须在与其相关节点集成相应的先进农业技术、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销售终端的商品必须随时接受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抽样检查,合格商品继续出售,否则进行追踪溯源;封闭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之间具有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联盟关系[4-5]。

2.2 封闭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目前涉及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方面。陈恭和[6]提出了将TBT 预警信息系统在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建立的必要性。王多宏等[7]认为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中的诸多问题,也是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刘伟华等[8]通过对3种典型封闭供应链模式(以分销商为核心、以制造商为核心、以政府为核心)进行分析,得出了封闭供应链运行模式的特征和成本控制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魏国辰等[9]认为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等高效运营的基础是按照封闭供应链的定义,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 。庄田[10]分析了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特征及其对信息化的要求,探讨了云计算的特征和它的适用范围。根据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对信息化的要求与云计算适用性的关联匹配,讨论了云计算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适用性。冯国苓[11]认为要提升海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应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贺华丽等[12]认为为更好管控质量安全问题,超市有必要也有条件创新农产品供应链,构建供应链封闭化运行模式,它由市场准入、多级检测、信息追溯3个流程整合而成。张玥[13]通过对天津市蔬菜流通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将封闭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于蔬菜流通模式之中,有效地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以及蔬菜安全问题。朱红梅[14]结合封闭供应链的思想,深入分析水产品封闭供应链的设计要素,研究了水产品封闭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同时,利用RFID和WSN技术提出了水产品封闭供应链环境下的安全可追溯系统。程长明等结合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的基本要素,设计基于横向和纵向的二维协同模式,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同时通过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路径的分析,从内部和外部资源视角摆脱资源瓶颈束缚,不断提升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15]。

综上所述,目前还没有关于海南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构建的文献报道,上述有关封闭供应链研究对构建海南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提供指导。

3 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构建

质量可跟踪和追溯就是实现供应链中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 全过程监管,而农产品在不同物流主体之间的流动是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过程,该过程是从生产资料商到生产基地(签约农户)到核心企业到分销商(批发市场)到零售商(零售终端)最后到消费者。因此,要实现供应链中农产品质量可跟踪和追溯,就必须在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中有核心企业来主导,然而通过对海南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企业都只为自己企业谋利,不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据此,本文根据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尝试设计以不同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为生产型、核心企业为分销型、核心企业为加工型和核心企业为零售型)为主导的基于质量可跟踪和追溯的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16-17]。

3.1 生产企业主导

以生产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专业农业合作组织为主导企业,其主导和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模型如图5所示。从其供应链结构图看,农产品在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流动必须经过检测,产品合格,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进行质量追踪溯源。销售终端的商品必须随时接受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抽样检查(一级检测),商品合格继续出售,否则进行追踪溯源。

3.2 分销企业主导

以分销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企业,其主导和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模型如图6所示。从其供应链结构图看,检测点的位置与生产企业为主导模型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3.3 加工企业主导

以加工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企业,其主导和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模型如图7所示。从其供应链结构图看,与上述两个模型不同之处是在上游端设置检测点,因为需要收购来自供应链上游与其签约的分散农户、农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其它过程与上述同理,这里不再赘述。

3.4 零售企业主导

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大型普通超市或农贸市场为主导企业,其主导和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模型如图8所示。从其供应链结构图看,因为需要收购来自供应链上游与其签约的分散农户、农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的农产品,所以在上游端设置检测点,又由于属于零售企业,其商品直接卖给消费者,所以取消下游端检测点设置。但是,销售终端的商品必须随时接受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抽样检查(一级检测),商品合格继续出售,否则进行追踪溯源。

nlc202309090635

4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海南省热带农产品供应链现有模式及存在问题的此基础上,结合封闭供应链的概念及研究现状,设计了4种类型核心企业主导的基于质量可跟踪和追溯的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以生产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以分销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以加工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然而,海南省热带农产品供应链现有模式分别是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以合作组织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以超市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通过将本文设计的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式与供应链现有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封闭供应链要求核心企业主导和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农产品在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流动必须经过检测,产品合格,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进行质量追踪溯源。销售终端的商品必须随时接受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抽样检查,商品合格继续出售,否则进行追踪溯源。因此,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四种模式对实现海南省热带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与质量追踪溯源,对提高海南省热带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和确保海南省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春月. 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3):69-70.

[2] 蒋国洲,张继军. 海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初探[J].海南金融,2009(04):32-34,46.

[3] 占金刚,刘恩平,刘海清,等. 海南省鲜销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特点及SWOT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4(05):86-89,94.

[4] 焦志伦. 封闭供应链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 物流技术,2011,30(09):188-191.

[5] 周妮笛. 长株潭区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设计[J]. 物流科技,2010(11):01-04.

[6] 陈恭和. 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2007(05):25-27.

[7] 王多宏,严余松,张 蓉. 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市场,2008(41):118-119.

[8] 刘伟华,肖建华,焦志伦.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典型运作模式及其成本控制研究[J]. 软科学,2009,23(11):58-63.

[9] 魏国辰,赵 洁. 基于封闭供应链管理的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 商业时代,2010(26):43-45.

[10] 庄 田. 云计算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信息化的适用性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2011(04):8-11.

[11] 冯国苓. 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17-19.

[12] 贺华丽,苟建华. 超市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运行模式研究[J]. 财经论丛,2013(03):111-116.

[13] 张 玥. 基于封闭供应链管理的天津市蔬菜流通模式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4(04):51-53.

[14] 朱红梅. 基于封闭供应链的水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9):136-138.

[15] 程长明,李 赫.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与价值创造路径研究[J]. 南方农村,2015(02):62-67.

[16] 焦志伦. 基于食品安全的封闭供应链设计初探[J]. 物流技术,2009,28(04):80-84.

[17] 焦志伦. 我国城市食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模式及其政策研究[D]. 天津:南开大学,2009.

基于供应链的财务流程优化设计 篇7

(一) 供应链

供应链是指在商品从加工原料开始直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 参与了该商品价值形成活动的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供应链涵盖多个层面, 包括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甚至于某一项具体业务流程中的关系, 其核心理念在于对流程节点中的各项供需关系的依存、衔接与传承管理, 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和交叉性等特点。

(二)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包含与商品从原材料阶段一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流动和转化以及相关信息流动的所有活动, 其目标就是通过整合使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分销配送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保持高效协同的工作, 从而建立其一套有序运行的商品供应体系, 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上各环节所消耗的成本,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顾客满意度。

(三)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

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 供应链管理计划包含采购、制造、运输、存储和销售等五项基本活动。进行供应链管理要优化和重组企业内部、外部的产品、信息和资金流, 最后在其关键领域如库存、运输等环节提高质量和生产率, 缩短订单履行时间, 降低成本。上述五项基本活动, 是企业资金和价值的流动, 在这种跨组织的管理之中, 财务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因此供应链管理必然涉及到财务管理。

二、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流程优化思路

构建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流程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按照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 从客户服务, 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出发, 对企业财务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 客户服务管理

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是企业产品销售的基础要素, 也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 财务管理的流程完善应更多的放在对客户关系的维护和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上, 通过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来保持企业财务活动的质量。

与一般产品经营中的客户关系相比, 由于“逃离代价”较高 (尤其对于企业内部) , 因此客户与共享中心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表面看来, 共享中心所面临的服务竞争似乎并不明显, 但是只有充分地挖掘客户需求、不断改善与客户的关系, 才可能在积极跟进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寻求到更多的价值增值点, 得到更多地价值创造机会, 为价值链会计开拓更为广阔的实现空问。因此, 共享服务体系必须能够对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积极地介入和控制, 使这种关系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实现它所确定的经营目标。

(二)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财务流程优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标准化管理能够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企业流程的标准化的核心是推进业务流程的标准化, 因为标准化后的业务流程有利于进行集中批量的业务处理、从而实现相对准确的绩效评估与合理定价。出于提高标准化的考虑, 财务管理体系优化过程要配备高素质的人才, 加强对流程设计、控制和调整优化, 通过采用通用系统、自助服务和清晰的流程化管理等手段消除企业各个环节的不利因素, 促进企业整体健康发展。

(三) 质量控制管理

通过监督和控制财务服务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整个形成过程, 着眼于企业财务系统内部以及财务中心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多个角度, 积极消除各环节和各阶段的不利因素。对服务质量相关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链条式的管理, 包括对服务工厂现场的管理、设定可信、规范、高效的业绩测评标准, 动态绩效管理等方面。在具体财务流程优化过程中, 更重视细化环节, 从客户的角度考虑时效、价格等因素, 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 建立有效测试评价体系。

三、基于供应链的财务流程优化设计

(一) 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内容和程序

在共享服务体系的逻辑框架之下, 财务共享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 为本企业以业务部门为主的其他部门和外部企业提供各类财务服务产品, 并在相应的结算机制下为企业创造价值。财务系统的流程优化应从供应链的构成出发,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为了形象说明供应链财务系统的运行, 下面将采用与产品生产流程类似的说法进行阐述, 以便更明晰的解析财务流程的各项工作程序。

1. 需求分析———了解企业内外部对财务部门的信息需求。

财务部门要将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企业视为客户, 对其需求进行分析和整理, 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 改进和完善其对外提供的财务产品和服务。企业内外部客户的需求可以通过构建专门财务信息服务平台来传递:一方面, 根据客户需求针对现有财务产品的缺点和不足进行补充改进。另一方面, 根据因企业业务发展而引发的新需求, 通过分析确定具体的实现路径并研发新的财务产品, 以满足客户需求。

2. 产品研发———根据需求情况制定财务核算流程和方法。

针对客户提出的新需求, 财务管理部门应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创制新的财务产品和服务。第一, 可采用项目组形式运作, 集中精通财务知识和业务流程的人员对客户业务需求进行分析, 并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 做好与客户的沟通;第二, 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进行财务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第三, 确定具体实现路径, 对于可以批量生产的财务产品 (如某项业务的核算) 进行流程的标准化。

3. 产品制造———进行各项财务管理活动。

这一环节的工作内容是财务系统的主要内容, 它是对产品研发过程结果的确定, 即根据客户需求将财务产品落实的过程。财务部门作为企业财务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这一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研发中心的研发结果, 向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企业提供批量和定制化的财务产品和服务。

4. 产成品提供———将财务报告凭证等提供给内外部需求者。

财务部门将其产出的产品 (财务信息和凭证、分析报告等) 提供给内外部需求者, 财务部门提供的产成品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方面是生成的企业基础类数据信息, 这部分信息主要提供给企业各个信息需求部门, 另一方面是将反映为附带着相应原始单据的财务凭证以及各类分析资料或财务报告提供给特定的需求部门。

5. 库存管理———对财务凭证报告的管理。

库存管理主要是指针对财务产品所生成的实物 (财务凭证报告等) 所进行的日常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相关财务档案的管理以及各类财务分析报告的具体应用范畴和内控管理等方面。

(二) 搭建基于供应链的财务动态管理平台

供应链财务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动态的财务动态管理平台是十分必须的, 财务动态管理平台是将财务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的融合基础。构建财务动态管理平台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当经营事项发生时, 由相关部门的员工负责录入该事件的相关信息, 同时检查该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第二, 将该经济业务事项确认后保存在数据库中, 并通过动态财务平台生成实时凭证, 经相关负责人员确认后显示在相关账目和财务报表上。通过财务动态管理平台, 经济业务的相关信息能够在企业内外部相关者间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实现多方共享, 而企业管理者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做出决策, 综合提高其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三) 基于供应链的财务流程优化设计思路

在建立财务动态管理平台的基础上, 财务活动应充分考虑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各项内容进行综合控制, 构建财务系统的各个子系统。

1. 采购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下的采购管理系统负责收集企业从采购订单、出货、到岸、到货等一系列采购活动中的信息, 并根据采购价格标准和采购预算等, 以达到对供应商选择和采购订单价格的确定、采购发票的处理等活动进行实时控制, 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供支持。

2. 销售管理系统。

销售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获取从销售合同签订到结束全过程的信息, 并结合信用额度、销售费用预算、赊销控制准则等对销售订单价格进行控制和约束, 动态控制产品的分配量、现存量、在途量等, 在提高资金回笼流量和流速的同时, 保证企业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

3. 库存管理系统。

获取物料入库、出库、盘点、报废及结存等信息, 并存货的最高储量、存货最长储存期、标准用量, 实时控制存货的流量和流速, 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资金占用, 提高存货周转率。

4. 成本管理系统。

实时获取成本中心信息、每道作业的信息, 并应用控制标准和相关准则对成本控制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控制各个环节的标准成本和作业成本, 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各类成本 (如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等) , 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能力。

摘要:本文从企业供应链的概念和作用机制出发, 阐述里其对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就如何构建供应链财务管理体系, 优化企业财务流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供应链,财务管理,流程,优化

参考文献

【1】杨雄胜陈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71

【2】陈良华供应链管理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重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06)

【3】汪洋于东琳曾祥新供应链系统物流财务管理及其优化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8 (03)

基于SOA架构的供应链平台设计 篇8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下游成员的连接而组成的链状或网状结构。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供应链协同成为一种趋势,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应对供应链协同的种种策略。它的实现以协同机制为前提、以协同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从系统的全局观出发,促进供应链企业内、外协调发展,在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供应链竞争的不断加剧,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呈现出以下一些新趋势:物流与信息流结合日趋紧密;质量管控主体由单一企业转变为供应链;供应链企业数量逐步精简。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编程语言、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的异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实现业务协同的进行[1]。为适应当今时代对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的新要求,需要建立新型的供应链平台。新型供应链平台需要最大限度地消除业务和软件技术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快速响应业务上的需要。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刺激下,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设计方法应运而生。SOA改变了以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让IT技术重新回到业务支撑的角色,提供了一种把原有组件按一定的标准封装为具有文档形式接口描述的服务,使得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是一种松耦合的关系[2]。这带来了业务流程重组的巨大优势,因为SOA提供了对企业业务的快速反应和敏捷性要求的支持[3]。

2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2.1 SOA概念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是一种为实现业务与技术的完全分离从而实现与具体技术无关的架构思想。它将信息系统模块化为服务,并通过服务的重新编排组合实现新的或者更好的业务流程[4]。它包含了松散耦合、粗粒度、位置和传输协议透明等基本要素,从而达成敏捷的、不受限制的业务集成目标,具有复用性、抽象性、正式性和明确性等特点。这样的架构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的问题,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从而在沟通合作不断增强的扁平的世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2 SOA服务架构

SOA为解决企业业务系统集成中的各类异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其核心概念是业务重用与企业级的互操作[1]。SOA架构本质上是服务/客户端模式,客户端消费服务可以通过WSDL来实现,即服务通过WSDL发布并对外提供服务,客户端通过基于HTTP之上的SOAP协议来调用服务[3]。

2.3 企业服务总线

在SOA架构下,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通过一个公共的通讯框架进行通讯,这个公共的通讯框架就是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3,5]。通过ESB,每个服务组件可以和许多个其他类型的服务进行通讯交换。ESB是SOA架构的基础设施,提供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的服务命名和查找规则,具有安全、事务控制、消息机制、服务管理和监控等功能,支持异构环境的服务、消息以及基于事件的交互。ESB为基于Web服务、J2EE、.NET和其它标准的应用提供一个基于XML标准的信息通路,使得来自不同硬件平台、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语言开发的应用能够以一种松散耦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构成具有复杂逻辑、功能更为强大的合成应用[1]。

3 基于SOA的供应链平台体系设计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管理要求灵活高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通过研究,该文设计了基于SOA供应链管理协作平台。

3.1 平台体系架构

供应链管理协作平台的架构设计需要支撑供应链信息高效交互,并包含有信息集成环境、功能软件、信息采集与传输软硬件等基本内容。该文通过梳理供应链管理流程,明确面向供应链制造过程协同的信息流和信息源建设需求,结合上述各项关键技术,并结合SOA的思想方式,设计了供应链平台。该平台体系架构图如图1所示。

本文对其平台架构分析如下:

1)表示层。本层提供供应链平台的入口,是用户与平台交互前台。它包含供应链平台门户入口,平台商业智能数据挖掘分析及报表呈现,以及为供应链的关键业务活动提供全程实时监控。

2)服务层。本层将供应链平台所设计的功能以及已有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封装为服务。包括清单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等所有服务均可按照实际的业务过程来进行配置和优化。

3)总线层。本层是供应链平台的核心部分之一,主要包括企业总线、业务过程和规则引擎三个部分。通过总线层,应用服务组合优化配置,实现各种业务流程整合集成。

4)组件层。本层用以实现相关的业务逻辑,包括数据访问组件、业务逻辑组件等。数据访问组件是将分布在不同服务器上的异构数据源,通过一个完整的数据定义,将各种数据对象描述成统一数据资源视图;业务逻辑组件采用图形化的方式将运算逻辑、服务组装成更大粒度的组件[2]。

5)基础设施层。本层是整个供应链平台的基础性部件,提供平台的运行环境以及开发环境,支撑平台的平稳可靠运行以及二次开发。

6)数据交换层。本层为整个供应链平台提供统一标准格式的数据,为平台的运行和维护提供数据交换服务,保证数据流的高效运行。

7)安全管理层。本层为供应链平台提供统一的安全认证服务,包含有用户管理、单点登录和访问控制,为平台的平稳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3.2 平台功能分析

此平台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基础软件应用平台和集成的通用功能服务。这些通用的功能服务包括模型服务、文件服务、报表服务、监控服务、消息服务、知识服务等。具体的服务功能如图2所示。

模型服务:提供业务对象模型化,业务节点模型化等面向对象设计功能,支持业务对象间关系调整、业务对象管理功能。

文件服务:对平台内文件的创建、删除、更新、查看操作和文件传送、文件加密、文件加锁等功能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报表服务:提供灵活的查询分析及高级分析,以及对商业智能的分析结果按照定制模板生成各种专业报表。

监控服务:根据需要,通过本服务,只需简单配置,即可实现灵活实时地对供应链各业务活动进行监控。

消息服务:提供创建、发送、接收和展示消息的服务,并通过定义一组公共应用接口和相应语法,保证了各消息服务方便快捷地通信。

知识服务:将平台里的各种数据转化为知识,以支持企业的商业智能分析,帮助企业业务决策。

4 总结

随着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的不断激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企业内部众多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统一的平台进行整合,以形成企业内部供应链平台的一体化,从而打破企业内部的消息壁垒,实现企业信息资源方便高效快捷的互通互享,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SOA架构运用到企业供应链平台中,把企业核心业务模块封装成一个个标准的服务,根据实际的业务需要进行组合编排调用。该文详细地设计了对基于SOA的企业供应链平台架构,并实现了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服务模块。基于该SOA架构的供应链平台已按本文设计在上海某企业得到相当成功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供应链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服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发挥了企业信息化的巨大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SOA是一种将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化为服务的架构风格,可简单地通过服务重新编排组合来灵活应对业务流程上的不断变化,从而为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该文利用SOA思想,设计了基于SOA的企业供应链平台架构,实现了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服务;在实际的应用中,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提升了供应链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SOA,供应链平台,企业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隋新,朱云龙,南琳,等.基于SOA的供应链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1):147-152.

[2]曲建华,徐广印,应继来,等.基于SOA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设计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6(1):103-107.

[3]胡德华.SOA之道:思想、技术、过程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4-15.

[4]Brown P C.Implementing SOA:Total Architecture in Practice[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9:1-4.

供应链设计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生产和流通过程中, 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过程。供应链管理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从供应链系统整体优化入手, 寻求企业间优势资源的互补组合, 最大限度地减少将供应链上的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服务提供商或消除过剩库存与缺货损失, 加快产品研发与供货速度, 实现敏捷柔性的生产、供应过程。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围绕核心企业, 各节点企业通过组织与协调、分工与协作, 最终实现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降低交易总成本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追求整个系统的效率和费用的有效性, 使系统效益最大、总成本最低。

本文对供应链管理多人综合实验进行开发设计, 模拟零售商向制造商订购, 制造商进行需求计划管理, 物流公司根据制造商物料需求进行采购配送发货, 制造商物料签收, 执行生产, 物流公司根据零售商订单供货计划供货的整个供应链物流业务过程。供应链管理多人综合实验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软件模拟多零售商下单、多供应商供货的操作流程, 可以帮助员工理解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通过横向一体化的管理使供应链更具竞争优势, 对供应链管理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相关内容形成更加直观与具体的认识。

1 供应链管理多人综合实验背景

供应链管理多人综合实验角色设计分别为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和物流公司, 每个角色都有独立经营权, 能够决定该向上游供应商下多少订单、向下游配销出多少产品。上游节点只根据下游相邻节点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通过零售商、供应商、物流公司、制造商之间的协同合作完成客户从下单到签收货物的流畅操作。以聚酯长丝生产供应链为例, 长丝厂主要生产一系列的涤纶长丝。品种分为三大类:预取向丝 (POY) , 全拉伸丝 (FDY) 和拉伸加捻丝 (DTY) 。其中POY主要用作DTY原料, FDY和DTY可直接用于后道纺织。客户购买这些产品可加工成服装原料、装饰面料或在工业领域使用。聚酯长丝的生产流程一般是从PAT (精对苯二甲酸) 和EG (乙二醇) 开始的。原材料从化工厂获得。纺丝过程中消耗的添加剂、油剂和包装材料可以从多个供应商获得。物流公司完成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到销售物流的完整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对物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

多人综合模拟实验在满足实验要求并安装有《诺斯供应链管理教学软件》的局域网微机系统的物流工程实验室进行。本实验设计一组10人, 4人扮演供应商, 4人扮演零售商, 1人扮演制造商, 1人扮演物流公司, 每人一台机器, 共同完成实验, 通过供应链角色之间的协作关系体会供应链管理中的协作精神, 锻炼员工的协调能力, 使员工从供应链关系的宏观联系中深刻体验供应链管理的精髓。

2 各角色任务与实验步骤

(1) 零售商 (销售FDY和DTY等产品)

零售商向制造商下订单。登录系统, 选择零售商订购管理, 录入订单, 发送给制造商。

流程:订单录入→新增→订单发送;

(2) 制造商 (聚酯长丝生产商)

制造商接收零售商的订单, 并按自身产能及其它情况为零售商做出详细的供货计划, 发送供货列表给物流公司, 以备物流公司作为配送产品的依据。

流程:订单管理→接收→供货计划→订单处理→配送通知→通知发送;需求管理MDS (新增, 审核) →MPS (生产计划) →MRP→需求通知→新增→发送;

(3) 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根据接单情况, 执行物料采购, 成品接收, 配送发货的整个物流业务过程。

流程:接单管理→需求通知→接收;

物流公司接收到制造商发送来的物料需求通知后, 根据物料需求和自身计划向供应商进行物料采购。

流程:采购作业→采购计划→新增→审核;采购订单→生成订单;订单处理→选择供应商→审核→订单发送;

(4) 供应商 (原料PAT和EG、添加剂、油剂和包装材料)

供应商收到物流公司的物料采购订单后, 备货, 发货给物流公司, 供应商完成了销售管理的整个流程。

流程:订单接收→订单备货→备货处理→审核→发货通知→发货;

(5) 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配送管理负责配送计划单对应的物品进行配送。

流程:采购作业→采购到货 (接单) ;配送计划→配送计划 (注:一定要选择物料明细) →配送计划 (审核) →配送管理 (物料齐套) →配送运输 (配载→增加车辆→装载→配载完成→出车) ;

(6) 制造商 (聚酯长丝生产商)

对生产订单对应的送料单进行收料操作, 生产加工后, 对产品进行报验操作, 发送成品入库, 入库通知单将发送给物流公司。

流程:生产管理→生产收料→成品检验→生产完成→成品入库→通知发送;

(7) 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对到货通知单进行响应, 将产品配送给零售商。

流程:配送通知 (接收) ;成品到货 (到货接单) →配送管理 (成品理货) →运输→完成;

(8) 零售商

物流公司按照制造商提供的供货列表给零售商进行配送之后, 会出车运送货物给零售商, 此时需要零售商验货确认即本系统的到货签收。

流程:订购管理→到货签收。实验完成。

组织参与实验的同学进行讨论, 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总结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应用中取得的效果、供应商选择标准等问题。

3 结语

多人综合实验锻炼了员工的全局性思维, 要求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考虑到上下游所有节点企业的利益, 与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努力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和方式, 有效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 (第三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桂荆荆.医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3]方红军.面向聚酯化纤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模[D].南京理工大学, 2006.

[4]王彩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信息非对称下供应链质量合约设计 篇10

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供应链中所有参与者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合约设计成为实现供应链有效管理的途径。Reyniers, Tapiero (1995) 分析在完全信息情况下, 通过合约设计影响供应商产品质量和制造商质量评价, 以及最优合约设计问题[1,2]。Baiman等人 (2000) 考虑签约可依据的信息对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影响, 并建立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供应商和购买商的质量决策模型[3]。Iny Hwang等人 (2006) 比较分析了质量评价机制与质量认证体系机制下制造商如何激励供应商提高供应商质量改进投入水平的问题[4]。李丽君, 黄小原 (2005)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方法探讨了双边道德风险情况下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策略[5]。曹柬, 杨春节 (2006) 考虑在存在产品质量失误的情况下, 通过最优化方法选择中间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制造商的检测水平, 以实现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6]。目前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产品发生内部损失成本时的问题, 而本文集中关注外部损失成本发生的情况, 这在现实中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比如很多汽车企业因对出现质量问题的汽车进行召回而蒙受损失。不同于以往文献的研究方法, 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 以制造商作为委托人, 供应商作为代理人, 建立相应的委托代理模型, 研究分析在供应商质量预防信息未知情况下供应链最优质量控制合约, 通过合约设计, 实现对供应链中制造商和供应商质量控制决策行为的有效激励。

二、 模型描述

本文考虑一个风险中性的制造商和风险中性的供应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 双方事先签订合约, 供应商向制造商提供中间产品, 为了保证中间产品的质量, 供应商应采取质量预防措施, 而制造商在收到中间产品后要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用q表示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水平, 即产品质量达到制造商要求的概率, 其中q∈ (0, 1) ;p为制造商的质量评价水平, 即制造商发现产品存在质量缺陷的概率, 其中p∈ (0, 1) 。制造商的质量评价系统不会将合格的中间产品拒绝, 但不能检测出全部有缺陷的产品。因此, 制造商检测出有缺陷产品的概率为p (1-q) 。制造商对通过检测的产品支付单位价格c, 加工成成品后以单位价格r出售给消费者。假定制造商的加工过程不影响成品的质量, 如果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那么将造成外部损失, 外部损失成本包括产品退换费用, 维修费用, 声誉损失费用以及法律纠纷费用等等, 本文按文献[4]假定外部损失成本为 (r+l) , 其中r为出现问题产品的置换成本, l为声誉损失成本, 发生的概率为 (1-p) (1-q) 。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成本为S (q) , 制造商的质量评价成本为M (p) , 且S (q) 、M (p) 均为严格递增的凸函数, M′ (p) >0, S′ (q) >0, M″ (p) >0, S″ (q) >0。制造商依据质量评价时获得的信息对供应商做出惩罚 (c+gl) , g为供应商承担的消费者不满造成的声誉损失的份额。

制造商的期望收益Um及供应商的期望收益Us分别为:

Um (p, q, c, g) = (r-c) [1-p (1-q) ]- (r+l) (1-p) (1-q) + (c+gl) p (1-q) -M (p)

Us (p, q, c, g) =c[1-p (1-q) ]- (c+gl) p (1-q) -S (q)

三、一阶最优质量投入水平

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 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水平q和制造商的质量评价水平p对双方来说都是可观察的信息, 其中q为供应商的决策变量, p为制造商的决策变量。最优质量投入水平是指从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角度, 由集中决策者同意决定q与p, 使供应链整体利润达到最优。当把供应链看做一个整体考虑时, 供应链的整体收益为:

U=Um+Us=r[1-p (1-q) ]- (r+l) (1-p) (1-q) -M (p) -S (q)

最优质量水平的优化问题为:

MaxU (p, q)

最优的p*, q*满足以下一阶条件:

Up (p*, q*) =l (1-q*) -M′ (P*) =0, (FB-P)

Uq (p*, q*) =r+l (1-p*) -S′ (q*) =0, (FB-Q)

四、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代理模型及最优决策

当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水平为未知信息时, 根据信息经济学中关于委托人代理人的定义, 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制造商作为委托人, 相应的处于信息优势一方的供应商作为代理人。我们假设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制造商, 而存在数量众多的供应商, 因此, 制造商在合约签订中拥有决策权威, 供应商在合约签订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制造商的决策问题为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Max Um (p, q, c, g) (OBJ)

Us (p, q, c, g) ≥u (IRS)

Usq (p, q, c, g) =cp+ (c+gl) p-S′ (q) =0, (ICS)

制造商设计合约最大化其期望收益。式 (RS) 为供应商的参与约束条件, 确保供应商获得不少于其保留收益的收益水平u, 否则供应商不会选择与制造商签订合约;式 (ICS) 为供应商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既供应商选择最优质量预防水平时能使其期望收益最大化。博弈的顺序为:

(1) 制造商与供应商就合约{c, g}达成一致, 制造商向供应商揭示自己的质量评价水平p;

(2) 供应商选择质量预防水平q;

(3) 制造商得到中间产品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对质量合格的中间产品支付单位价格c, 对不合格的中间产品处以 (c+gl) 的惩罚;

(4) 制造商将中间产品加工成成品并以单位价格r出售给消费者, 如果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 则将产品返还给制造商, 制造商承受外部损失成本 (r+l) 。

4.1命题1:

在此合约下得到的p、q是满足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最优解。

证明:对于制造商的决策问题 (OBJ) , 依据文献[7]采用的方法,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得到下式:

λ= (r-c) [1-p (1-q) ]- (r+l) (1-p) (1-q) + (c+gl) p (1-q) -M (p) +λ{c[1-p (1-q) ]- (c+gl) p (1-q) -S (q) +u}+μ[ (2c+gl) p-S′ (q) ]

λ为 (IRS) 式的拉格朗日因子, μ为 (ICS) 式的拉格朗日因子。两个一阶最优条件分别为:

λc= (1-λ) (2p-2pq-1) +2μp=0 (1)

λg= (1-λ) (1-q) +μ=0 (2)

其中第一个等式是关于c的一阶条件, 第二个等式是关于g的一阶条件, 可知当同时满足 (1) , (2) 两式时, 得到:λ=1, μ=0

同理分别得到关于p与q的一阶条件为:

λp= (1-q) (2c+l+gl) -λ (1-q) (2c+gl) +μ (2c+gl) -M′ (p) =0 (3)

λq=r+l-p (l+gl+2c) +λ[ (2c+gl) p-S′ (q) ]-μS″ (q) =0 (4)

将λ=1, μ=0代入 (3) (4) 式可得到:

λp=l (1-q) -M′ (p) =0 (5)

λq=r+l (1-p) -S′ (q) =0 (6)

将所得的 (5) , (6) 式与 (FB-P) , (FB-Q) 式比较可知此合约下的解满足一阶最优解, 证明完毕。命题1说明制造商设计的上述质量控制合约能激励供应商提高质量预防水平, 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同时使供应链整体收益达到最优, 而当g=0, 即供应商不承担惩罚份额时, 采用同样的方法, 得不到满足一阶最优解的表达式。合约的设计关注现实中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企业外部损失问题, 比如很多国际大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等都出现过召回出现质量问题汽车的事件, 这种外部损失问题虽然看似属于突发事件, 但其实质上仍然是供应链质量管理出现了问题, 事实证明很多召回事件的发生是因为企业供应商提供了有缺陷的中间产品。本文设计的合约就是以此作为研究背景, 合约中制造商对供应商进行的惩罚依据质量评价时获取的供应商中间产品质量信息, 这种信息来自制造商本身, 避免了从外部获取信息产生扭曲的可能性。

4.2命题2:

供应商单位中间产品最优价格满足条件c< (r+l) (1/p-1) -l时, 制造商对供应商的最优惩罚超过其承担的外部损失成本, 制造商在惩罚中获利。

证明:结合 (4) 式和供应商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ICS) 得:

r+l (1-p) -S′ (q) =0 (7)

cp+ (c+gl) p-S′ (q) =0 (8)

从以上两式可得 (c+gl) - (r+l) = (r+l) /p- (c+r+2l) , 其中 (c+gl) 为制造商获得的惩罚金额, (r+l) 为外部损失成本, 当 (c+gl) - (r+l) >0时, 制造商对供应商的最优惩罚超过制造商遭受的外部损失成本, 从中获利。供应商在合约签订前能预测到这一条件, 因此其定价策略为提出的中间产品单位价格c大于 (r+l) (1/p-1) -l, 才能避免在合约设计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4.3命题3:最优的中间产品价格c与惩罚份额g由以下两式给出:

undefined

证明:令供应商刚好能获得其保留效用, 结合供应商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ICS) , 得到以下两式:

c[1-p (1-q) ]- (c+gl) p (1-q) -S (q) =u (9)

cp+ (c+gl) p-S′ (q) =0, (10)

由以上两式可求得命题3中 c与g的表达形式。由文献3, 假定制造商的质量评价成本函数与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成本函数为M (p) =1/2 (Kmp2) , S (q) =1/2 (Ksq2) , 将其代入到最优的中间产品价格c与惩罚份额g的表达式中得到:

undefined

从以上求出的中间产品价格c与惩罚份额g的最优表达式, 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c是q的增函数, q增加时, c提高, 这说明供应商提高质量预防水平, 其生产成本相应增加, 提高中间产品价格才能保证其收益。

undefined, 这说明当外部损失成本增大时, 供应商承担的损失份额也随着增大, 因为发生外部损失是由于供应商提供了有质量问题的中间产品, 供应商需为此承担更多外部损失成本份额。

undefined, 这说明虽然在合约的设计过程中, 制造商处于强势地位, 拥有决策权威, 但这并不意味着供应商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可见在签订合约后, 如果供应商觉得制造商对其处罚不符合公平, 可以通过调整中间产品价格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只是价格的调整不会影响供应联整体的最优解, 只和供应商自身的利益有关。

五、结论

本文考虑在由一个风险中性的制造商与风险中性的供应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 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依据, 将制造商作为委托人, 供应商作为代理人, 建立委托代理模型, 以信息对称情况下最优决策行动为基准, 证明了在供应商质量信息难以观察的情况下, 制造商所设计得合约满足信息对称下得最优决策行动, 并能激励供应商改善质量预防水平, 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同时对于供应商, 本文强调供应商可以通过调节中间产品的支付价格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间接地防止制造商从对其进行的惩罚中获利, 而这也是本文不同于以往相关研究的主要方面。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把ISO9000等国际标准作为评价供应商质量水平的依据, 在此情况下的质量合约设计问题将是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Reyniers, Tapiero.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Management Science, 1995, 41 (10) :1581-1589.

[2]Reyniers, Tapiero.Contract design and the control of quality in a conflictual environment[J].Eur.J.Oper.Res, 199582 (4) :373?382.

[3]Bai man, Fischer, Rajan.Information, contracting, and quality costs[J].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 (6) :776-789.

[4]Iny Hwang, Suresh Radhakrishnan.Vendor Certification and appraisal:Implications for supplier quality[J].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 (10) :1472-1482.

[5]李丽君, 黄小原.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策略[J].管理科学学报, 2005, 6 (01) :42-47.

[6]曹柬, 杨春节.考虑质量失误的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6, 25 (01) :25-29.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供应链设计 篇11

关键词:电力推进;船舶自动化;周期性无人值班

中图分类号: U674.38+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aking the 87 m PSV with electric propuls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quirements of ABS ACCU notation for offshore support vessels with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all relative technical solutions on ship AIS design, station arrangement and piping system design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se requirements.

Key words: Electric propulsion; Automatic control; ACCU

1 前言

随着世界海洋石油开采事业的快速发展,海洋工程辅助船的设计建造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87m电力推进平台供应船是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从2008年开始开发建造的具有高技术附加值、高自动化、营运性及经济性良好的新型多功能船舶。该船总长87 m、型宽18.8 m、设计吃水5.9 m,入级美国船级社(ABS)。船舶设计采用全新的电力推进系统,由4台1 825 KW柴油发电机组将电力功率输出至电站汇流排,为全船提供动力及电力保障。推进系统主要从A、B汇流排分别将电功率输送至舵桨间推进变压器和12脉冲推进变频器,最后带动2台2 000 kW推进电动机驱动2台2 000 kW定螺距全回转舵桨。螺旋桨功率的输出变化主要依靠变频器对推进电机的变频调速和加载来完成,如图1所示。

2 规范要求和设计方案

本船为电力推进型船舶,根据ABS规范的最新要求,从机舱4台主发电机组开始,到集控室电站,再到推进器间的变压器、变频器和推进电机,最后到全回转舵桨,整套系统都被定义为主推进系统,都需要满足ACCU对于船舶主推进系统的遥控和监控要求。

2.1 舱室布置

2.1.1 控制站

根据ABS规范要求,本船在总体布置设计时考虑了驾驶室、消防控制站、集控室3个处所作为遥控和监控的集中控制站。其中:驾驶室位于船舶首楼顶部驾驶甲板上,与机舱完全隔离;消防控制站位于机舱外主甲板上,与机舱之间为A60防火分隔;集控室位于机舱内,与机舱之间也是A60防火分隔,并提供了固定式CO2灭火系统和便携式消防设备。驾驶室和集控室由于布置了推进和遥控控制的主要设备,因此该区域同时配置了空调通风系统,并且该系统提供了2套机组的主备用方案,以确保在主系统失效情况下的备用功能,并同时提供失效报警功能。

2.1.2 燃油舱布置

对于入级ACCU船级符号的船舶其燃油沉淀舱和日用舱的总舱容需满足规范的要求,即对于具备燃油自动注入功能的船舶,其容积需满足船舶正常航行8小时的油耗要求;对于不具备燃油自动注入功能的船舶,其容积需满足船舶正常航行24小时的油耗要求。由于本船在舱容设计时,无法满足连续航行24小时的油耗要求,因此在设计时通过管系设计和自动化系统设计实现了燃油日用舱的自动注入功能。该功能是通过燃油分油机的自动起停来实现的。控制分油机自动起动的液位开关,安装在30%油舱的位置,即略高于正常的油舱低位报警值;自动停止的液位开关,安装在90%油舱的位置,即略低于正常的油舱高位报警值。同时,将燃油沉淀舱也设计为自动注入,依靠燃油输送泵的自动起停将燃油储存舱的燃油自动注入到燃油沉淀舱,燃油输送泵的自动起停主要依靠燃油沉淀舱的高低位液位开关,液位开关的布置与上述燃油日用舱类似。

2.1.3 分油机区域通风布置

本船配备了2台燃油分油机并布置在机舱底层,因船机舱空间较小而没有布置专门的分油机间。考虑到通风要求,该区域的通风设计方案为:通过机舱机械供风主风道引出一路供风支路至分油机区域附近,然后在分油机单元上方安装排气集气罩,并通过独立的风道和风机实现机械排风,风机为防爆风机,风量为800 m3/h,防爆等级为group IIA class T3,风道中同时安装了电动防火风闸,此方案设计获得了船级社的认可。

2.2 自动化控制

2.2.1 自动启停设备

(1)主推进海水/淡水冷却泵及其备用泵

本船机舱中央海水/淡水冷却系统和尾部舵桨间海水/淡水冷却系统,均配置了2台海水冷却泵和2台淡水冷却泵,一台主泵处于运行状态,一台备用泵处于备用状态。考虑到推进系统需要保持连续正常的运行状态,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将每个系统的主备用冷却泵设置为自动启停和切换模式。备用冷却水泵的自动启动信号,来自于冷却水泵出口并联管路上的压力开关,当主泵运行故障时,泵出口并联管路上的冷却水压力会随之降低,该管路上的压力开关将被触动,然后送出电信号给自动化系统,系统将自动输出备用泵的起动运行指令和主泵的停止运行指令,并同时向集控室发出报警信号。

(2)油水分离器及舱底水泵

本船机舱和推进器间不仅在污水井等区域设置了舱底水高位报警,同时还设计了舱底水泵自动起停功能,在污水井高位报警情况下自动起动舱底水泵,将舱底水驳至舱底水舱,并在低位信号控制下自动停泵。考虑船舶在长时间航行情况下舱底水舱的液面高度在高位报警后继续上升的情况,还针对油水分离器设置了自动运行功能,起停信号来自于舱底水舱的高低位液位开关。endprint

(3)燃油分油机

本船燃油分油机设置自动起停装置,其目的及方案,详见前述。

(4)机舱固定式水雾灭火系统

本船固定式机舱水雾灭火系统主要用于保护4台主发电机的柴油机和2台自带加热器功能的燃油分油机。在系统控制方面采用了自动喷雾释放功能,水雾单元本体上的泵的自动起动信号来自于布置在柴油机上方的感温感烟火灾探测器,当探测区域存在初期火灾产生的烟或热时,探测器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向泵的电机发出起动指令,并同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5)配电板电站

本船全回转主推进器的驱动电机由主配电板供电,为了保证主推进系统供电的连续性,本船在由2台或3台主发电机组并联运行供电的情况下,设置了配电电站对于非重要设备自动卸载和优先脱扣的装置,以保证船舶推进、操纵、安全等重要设备的安全供电。

根据电力负荷计算,在正常航行状态下将由3台主发电机组并网运行,其余一台作为备用。在上述自动卸载功能发生后,备用主发电机组将会自动起动并自动连接至主配电板,实现对船舶负载的自动供电。根据规范要求,整个系统功能恢复的时间必须在45 s以内,而通过87 m系列船多次海上试航验证,该系统的响应时间为40 s左右,满足ABS规范要求。

(6)起动空气压缩机

为了保证4台主发电柴油机在任何时候都能顺利起动,本船通过安装在2台主空气瓶上的压力开关输出低压起动信号至2台主空压机以实现自动起动功能;当空气瓶压力达到额定要求后,压力开关输出高压停机信号至2台主空压机实现自动停机功能,低压起动机设定值为22 bar,高压停机设定值为30 bar。

2.2.2 遥控控制设备

(1)主推进遥控操作系统

本船主推进遥控系统是一套基于计算机处理系统的Helicon X3遥控控制系统,主要布置在驾驶室前、后驾控台及其顶式仪表板上,前、后驾控台的遥控操作可以相互独立完成。在船舶正常航行状态下推进机械装置由驾驶室控制站进行遥控和监控操作。

为了保证在驾驶室主推进遥控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不会失去对主推进的遥控操作,在集控室安装了一套主推进复式操作系统作为备用,其主要配置和功能与前、后驾控台遥控控制系统完全相同。另外,本船在尾部舵桨间还配置了就地手动应急操作系统,通过电子传令钟和电子转舵单元,依据驾驶室指令在舵桨间对推进系统进行应急操作。

(2)消防控制站遥控控制

考虑到推进机械处所突发火灾的可能性,同时为了保障船员在火灾发生后能够在相对安全的位置实现遥控消防操作,本船在消防控制站内对这些处所的相关系统布置了遥控控制或快速切断操作按钮盒或操作箱。另外,本船在消防控制站还安装了固定式水雾消防系统和火警报警系统的监视遥控复式板,作为备用消防控制操作点。

(3)消防系统驾驶室遥控

为了优化管路设计,本船主消防灭火系统的管路布置,与船舶压载、消防管路存在着并联关系,且主消防泵作为船舶消防总用泵,同时也兼作压载和舱底水泵的备用泵。本船在所有消防系统和压载舱底系统存在管路并联的地方设置遥控阀,并且该遥控阀和主消防泵一样能够在驾驶室通过MINIC操作版进行遥控开启/关闭操作,上述遥控阀的驱动机构要求满足IP67的防护等级,并具备当遥控或自动控制出现故障时也能够进行手动操作的功能。

(4)燃油系统驾驶室遥控

为了配合燃油分油机的自动起停和燃油日用舱的自动注入功能,本船燃油系统在从燃油沉淀舱至分油机进口的管路上和从分油机出口至左右日用舱的管路上分别设置了遥控球阀,能够在驾驶室进行遥控选择操作,以确保能够维持燃油系统的驳运功能。

2.3 监控报警

为了使船舶更加安全可靠的处于航行状态,本船的监控报警系统除了对所有被测点进行监视报警外,还通过轮机员呼叫报警系统和延伸报警系统延伸至轮机员室、驾驶室,以及必要的公告场所。本船监控报警系统还配置了报警记录打印、参数和状态的定时或召唤打印以及参数的分组显示等功能。另外,该套报警系统还具有自检功能,当测量原件或系统本身发生故障时也会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3 结束语

本船首制船于2011年上半年顺利完成了海上试航,其中无人机舱项目交验在100%MCR的航行状态下进行了4个小时的模拟试验,试验结果得到了船东和ABS船级社的一致认可,并顺利获得了ABS船级社颁发的ACCU检验证书,为公司87 m电力推进海工辅助船后续船的顺利建造和交付,以及其它同类型电力推进船舶申请ABS船级社ACCU入级符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世臣,林叶锦等. 轮机自动化[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 ABS RULES FOR BUILDING AND CLASSING STEEL VESSELS UNDER 90 METERS (295 FEET) IN LENGTH .美国船级社钢质船舶建造与入级规范(90米及以下)2012版.

电力供应链概念模型的设计与构建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消耗的主要能源。电能已经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论在城市或农村, 还是信息的传递或网络的联系, 都离不开电的使用。一个国家电气化水平越高, 电力在全社会的作用越大。可以说电力工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方方面面的基础行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 电力从“厂网分开, 竞价上网”, 再到“输配分离, 自负盈亏”, 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电力供应链被多个具有相对独立环节而又相互协作的新型电力供应链所取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围绕电能生产、输送和配送过程, 由电煤供应商、发电商、输电商、配电商和客户等组成电力供应链联盟, 各联盟成员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是大势所趋。

因此, 如何适应这一变化, 探讨合适的电力行业供应链运作模式, 保障电力企业稳定、安全、高效地生产, 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电力供应链的链路构成

电力行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从供应链角度讲, 电力行业的主要产品是能源产品, 也就是电能, 是全社会吃、穿、住、行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公用产品。按照产品生产销售供应链的这一条主线, 电力行业供应链大致可以分为煤炭供应、发电、输电、配电和电能销售等几个环节。

从整个电力供应链的“链路”来看, 电力供应链包括了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两部分。发电、输电和配电构成了电力供应链的内部供应链, 上游的电煤供应商和下游的终端客户与电力内部供应链的结合, 形成了电力供应链的外部供应链。从拓扑结构来看, 电力供应链是一个网络, 即由自主或半自主的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 这些企业实体共同负责与电能产品相关的供应、生产和销售并最终将电能产品送达终端客户等各项活动;从运行机制来看, 电力供应链是一个过程, 即根据客户需求完成电煤供应——发电——输电——配电 (售电) ——终端客户的一个物品的移动过程, 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往往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场所, 节点的上下游通常是外部企业或顾客。

三、电力供应链的概念模型

电力供应链中也存在着“三流”, 即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物流包括从燃煤供应商到发电商的燃煤供应, 再到输电商和配电商, 最后到客户的电能流流动。资金流是指货款支付、托收以及信用证等货币化手段所体现的价值的流动。信息流涉及客户需求、发电量、负荷状况、售电量等各方面信息的传递。其中物流从上游向下游流动, 资金流从下游向上游流动, 而信息流的流动则是双向的。三流贯穿了电力供应链的全部过程。电力供应链的概念模型见图1所示。

(一) 电力供应链的特征。

电力供应链由电煤供应商、发电商、输电商、配电商、零售商 (供电公司) 以及电力客户组成, 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节点, 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 它具有协调性、动态性和面向用户需求性等重要特征。 “厂网分开”后, 电力供应链从原先的垂直一体化转变为存在多个相对独立环节的供应链, 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同程度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 使得各环节展开竞争的同时也产生了合作。其中, 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关系由过去内部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转变为独立主体之间的电能商品买卖关系。

(二) 电力行业供应链模型的设计原则。

设计一个有效的供应链模型, 对于链上的每一个成员来说, 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而且可以显著地改善客户服务水平, 降低运营成本, 赢得竞争优势。为了保证供应链的设计能满足供应链管理思想顺利实施的要求, 对电力行业供应链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战略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协调和互补原则;客户中心原则。

(三) 电力供应链模型的设计步骤。

供应链设计和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其前提是供应链能保证产品在流通中畅通无阻, 供应链对客户的需求变化能做出迅速的反应, 这就需要我们应遵循以下关键步骤来对电力供应链模型进行设计:

1.分析电力行业企业的现状。

电力行业由发电厂、电网公司、供电公司和电力客户四大主体组成。发电厂是产品的生产者, 为适应市场竞争, 对现有的各发电企业通过产权重组, 成为完全脱离电力公司的独立发电公司。电网公司是一个分销商, 它从发电公司手中购得电力, 然后由输电电线路传送到各地区的公司。供电公司作为电网公司的一个子公司, 所担任的角色是零售商, 直接将电力配送到千家万户。

2.分析电力市场竞争环境。

在这个分销转零售的环节中, 供电公司将面临电力市场的多种竞争压力。首先, 由于允许发电厂直接向用户供电, 这时发电厂对直接用户可采用优惠电价, 以达到拓展电力市场的目的, 供电公司将受到很大的电价冲击;其次, 由于外省输入电力和实行输配分开后, 本地供电公司在本地营业区的竞争, 供电公司又将收到市场和服务质量的冲击。

3.提出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策略。

电力行业的供应链目标是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大力改善电力企业为客户服务的质量, 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从而以低廉的电价、优质的服务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4.分析和评价可能性。

制定了电力行业供应链设计的目标和策略后, 结合电力企业的实力, 对新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这是一个决策的过程, 如果认为可行, 则继续往下执行;如果认为不可行, 则要反馈到上一个环节重新设计供应链的目的。

5.设计供应链。

在设计供应链的过程中, 主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供应链成员的结构, 在任何业态的产业组织都具有“制造商-中间商-零售商-顾客”这样一条供应链形态。电力从发电厂到最终用户同样要经过“生产 (发电厂) -分销 (电网) -零售 (配电) -消费 (用户) ”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 构建电力供应链, 是进一步降低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高效的企业联盟的有效途径。电力生产的特点是产、供、销在同一时间完成, 电力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强调协调性、动态性和面向用户需求性。电力供应链模型的构建对电力行业的供应关系从微观和宏观上分析, 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要求, 降低成本, 获取高边际利润。

摘要: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 做好电力供应链的管理在电力工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供应链的链路构成, 建立了电力供应链的概念模型, 并就电力供应链的概念模型的特征、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概念模型,电力工业

参考文献

[1].刘吉成.电力供应链联盟BIC构建与协同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0

上一篇:乙型肝炎携带下一篇:美国宗教与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