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携带(精选8篇)
乙型肝炎携带 篇1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高发区, 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率占10%, 孕妇携带率为5%~10%,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携带者, 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 阳性, 通过母婴传播, 婴儿感染率可达90%[1]。因此, 做好HBV携带孕妇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提高孕妇自我保健能力、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我院采取特殊的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 在阻断HBV母婴传播工作中, 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5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产妇762例, 年龄20~39岁, 通过HBV检查发现HBV携带孕妇73例占9.6%, 均无肝功能损害;分娩方式:产钳助产6例, 剖宫产26例, 阴道顺产41例。73例HBV携带孕妇妊娠期均自愿接受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3次。结果:所有新生儿均采集脐血检测HBsAg, 结果阳性3例, 其中1例产妇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 新生儿出生后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 均由产妇自愿决定采取母乳喂养。
2健康教育
2.1 心理指导
孕妇的焦虑源自对HBV感染的恐惧。医护人员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指导, 使其能正确认识HBsAg阳性。在整个孕产期中, 注意及时了解各项检查情况, 掌握整个孕产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适当向孕妇通报情况并做恰当的解释, 从而减轻其焦虑和恐惧心理, 使其能理解和配合。
2.2 孕期防护
早孕反应的出现易致漏诊, 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加强营养, 进食适量蛋白质、足量碳水化合物, 饮食应清淡且富含维生素。多卧床休息, 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最好采用左侧卧位, 这样有利于改善胎盘的血液循环。指导孕妇培养健康的生活行为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孕产期自我保健知识。定时监测胎心, 以自我监护 (如数胎动) 为主密切观察, 预防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等, 避免使用各类损害肝脏的药物, 产褥期定期监测肝功能。为防止HBV院内传播, 首先要认真做好各方面的消毒隔离工作。产妇要使用一次性垫单, 工作人员产检时应戴医用手套。操作后用过的一次性物品, 包括备皮所用器具均要单独处理。器械处理:用过的听诊器、胎儿监护仪探头、听筒、骨盆测量仪、皮尺等要用过氧乙酸消毒。床单及接生用过的器械也应做好终末消毒。接生时使用的一次性产包及一次性吸痰管应单独处理[2]。
2.3 胎儿防护
有研究表明, HBV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 为阻断母婴传播, 目前对HBsAg阳性孕妇, 产前3个月开始注射HBIG, 每月1次, 每次200U, 分别在妊娠28、32、36周进行[3], 使抗体通过胎盘在胎儿体内产生免疫保护。另外, 为了有效预防和阻断母婴间传播, 提醒HBV携带的孕妇怀孕期间避免进行羊膜腔穿刺操作, 分娩时尽量缩短分娩时间, 以保证胎盘的完整性, 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产妇血液的机会。
2.4 新生儿免疫
对HBV携带孕妇所生的新生儿, 推荐主、被动联合免疫, 即新生儿出生12h内注射HBIG 100U, 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μg;半月龄再注射HBIG 1次;1、6个月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0μg, 其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90%[3]。本组73例新生儿在出生2h时情况良好者即给予沐浴, 彻底洗去沾有的母亲血液及分泌物, 同时按上述方法接受联合免疫处理。婴儿6个月龄随访结果显示, 除原有的3例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外, 无新增病例, 说明采取的联合免疫方法能有效降低HBV母婴传播。
2.5 婴儿喂养
HBV携带者能否母乳喂养意见尚不统一, 有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HBsAg阳性母亲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结果发现母乳喂养与否对阻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认为母乳喂养并不增加婴儿HBV感染率[4]。本组73例婴儿在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后, 按母亲意愿均采取母乳喂养, 6个月龄随访结果无新增病例, 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2.6 家属教育
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患者及家属, 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对孕妇的一种间接的支持与帮助, 携带HBV孕妇的家属往往不了解乙型肝炎, 给孕妇造成一定的负性影响。应告知家属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怎样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 教会家属一些消毒隔离的方法和婴幼儿喂养的注意事项。在孕期内营造温馨、积极、祥和的家庭氛围, 给予孕妇理解和应有的关心, 有助于孕妇维持最佳身心状态,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3体会
开展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以来, 孕产妇身心顺利康复, 而且学到了许多知识, 对HBsAg阳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HBsAg阳性孕妇, 更加主动配合, 应对能力大大提高, 这对有效预防和阻断母婴间的HBV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 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 医患双方形成了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肝炎, 乙型,孕妇,护理
参考文献
[1]朱德英, 黄慧英, 郑九生.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3) :209.
[2]刘玉玲, 耿正惠.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产科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2) :80-81.
[3]彭军, 赵志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 2005, 20 (2) :336.
[4]牟瑞丽, 马玉燕.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母乳喂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2) :83-84.
乙型肝炎携带 篇2
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士秋透露,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乙肝病原携带者的报考公务员问题,有关部门联合下达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凡是乙肝病原携带者。经检查排除肝炎的,属于合格。
杨士秋副部长对此解释说:公平公正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生命线。我们除了在笔试、面试等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公平公正外。在体检、考查等环节,都采取措施进行规范。杨士秋表示,标准下达后。对合格的考生,招录机关不得超出标准随意淘汰考生。
青少年人格障碍应当干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最近完成了历时3年的青少年人格障碍干预研究。人格障碍是指在年满18岁的成人中出现的一种偏离所在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在体验,可导致社交与职业功能损害或内心痛苦。未满18岁的青少年出现人格问题,符合人格障碍症状学标准,称之为人格偏离。
项目选择北京城乡25所高中的10039名高中一年级学生,对其人格偏离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5.6%。男生高于女生,城区高于乡镇;重点高中检出率最低,普通高中检出率最高。对同批学生在高三年级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人格偏离率为5.8%,总体人格障碍患病率为1.8%。
研究结果提示,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受遗传和家庭环境的共同影响,遗传度大于0.9;父母关系不良、父母否认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喂养方式,均为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高危因素。
项目研究人员将出现人格偏离的学生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追踪访问3年。结果显示,干预组的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率明显下降。非干预组人格偏离者虽然有71%可以自愈,但到高三年级时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是正常学生的9.6倍。
意外伤害成14岁以下儿童首要死因
在北京举办的儿童安全高层论坛透露,意外伤害已超越疾病,成为我国1-14岁儿童少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最重要的致残原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指出,统计表明。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占儿童总死亡率的50%。其中溺水为第一位,占伤害死因构成的44%;第二位为交通事故,占伤害死因的16%。意外伤害致残人数是致死人数的6倍,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安全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黄晴宜表示,希望教育、卫生、交通等多个部门携起手来,对儿童意外伤害问题通过多种措施进行干预。
妇女怀孕期间吸烟孩子易得心脏病或中风
此前曾有研究显示,母亲怀孕期间吸烟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诸多危害,其中包括孩子出生体重过低。荷兰研究者近日发表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及血管生物学》上的文章称,母亲怀孕期间吸烟可能导致孩子动脉受损,令他们今后可能患心脏病和中风,
来自荷兰乌得勒支732名平均年龄为28岁的年轻成人参与了此次调查,其中29%的人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研究者使用超声波对他们的颈动脉内壁厚度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怀孕期间吸烟的母亲所生孩子的颈动脉内壁增厚3%。
颈动脉内壁增厚是动脉硬化的前兆。研究负责人、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的CunoUiterwaal博士说:“怀孕妇女吸烟有诸多危害。如孩子体重轻、儿童期间患呼吸道疾病的几率上升等。除了在其他研究中已经得到印证的部分,我们的研究还表明,还未出生的孩子的心血管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态势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表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受污染食品造成的具体损失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近年来大规模食品污染事件包括今年中国的毒奶粉事件造成5万多名婴儿患肾疾,4人死亡,以及美国沙门氏菌污染事件致使1400人患病等。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主管施伦特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称,估计约有30%的新型传染病源于混入了食物链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制剂及毒素等。“有证据显示食源性疾病目前正在增加,但由于数据不足,很难准确描述目前的状况。”
世卫组织主管卫生、安全及环境的助理总干事戴维·海曼恩在会议上发言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容易受食源性疾病侵袭,WHO表示,最近美国发生的10年来最严重的沙门氏菌事件证明了食源性疾病发生地的演变。“食源性疾病在每块大陆、每个国家都有发生,而且我们无法预知这些疾病到底会在什么地方发生。”
研究:禁播快餐广告可以减少儿童肥胖
研究人员日前表示,美国如果下令禁止在电视上播放快餐广告,有可能使肥胖儿童数量减少18%,但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团队则怀疑美国政府颁布此规定是否切实可行。目前只有瑞典、挪威和芬兰颁布过这项禁令。
“我们知道儿童肥胖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文化,但鲜有研究调查电视广告是不是一个可能的元凶”,宾州大学经济学家辛义,周表示:“我们希望此类研究可以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什么类型的政策适于遏制美国广泛存在的肥胖问题。”
研究人员分析了1.3万名儿童资料,这些数据取自1379年和1997年的儿童青少年国家纵向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禁止快餐广告可以使年龄在3-11岁的肥胖儿童数量减少18%,12~18岁的青少年肥胖儿童数量减少14%。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年龄在2-5岁的美国儿童有13.9%的人超重,6-11岁的有18.8%的人超重,12-19岁的美国青少年中超过17%的人超重,并且肥胖比例一直在稳步上升。
“趁热吃”并不健康乳腺癌自测不可靠
从冒着热气的面条、馅料热乎的包子,到滚烫的火锅。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总是离不开“热”这个字。“趁热吃”也一向是中国人待客的一句客套话。然而,这种习惯其实并不健康。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饮食过热与食道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C-,,60~C的饮食,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容易被烫伤。过烫的食物温度一般都在70~C-80~C,如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C~900C,很容易烫伤食道壁。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容易形成浅表溃疡。反复地烫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肿瘤。
盲目补钙可能增加骨折风险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已步入了每年2%-3%的快速增长期。40-45岁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但乳腺癌也日益威胁年轻女性,甚至是“80后”女性。然而。很多人误以为乳腺癌就是乳房中出现或软或硬的肿块,认为自我检查就可发现。但医学专家指出,乳腺癌自测不可靠。
乙型肝炎携带 篇3
1指导措施
1.1 健康宣教
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有关HBV母婴传播知识宣教: (1) 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勿亲吻婴儿, 不可咀嚼食物喂婴儿, 婴儿的餐具、生活用品单独使用, 单独清洁, 定期消毒, 避免母血及其他体液污染婴儿。 (2) 哺乳前可用流动水洗净双手, 清洗乳房, 清洗乳房时注意乳头、乳晕忌用肥皂、乙醇等刺激物, 并对乳房进行按摩;婴儿吸吮时应保持乳头及大部分乳晕被含住, 哺乳结束时应用食指轻轻向下按压婴儿下颌, 使其自然放松, 哺乳结束后应挤尽剩余乳汁, 并用1滴涂擦于乳头, 使其自然干燥, 对乳头可起到保护作用。 (3) 做到按需哺乳, 以预防乳腺炎、乳头皲裂, 当出现乳腺炎、乳头皲裂、婴儿消化道黏膜炎性反应损伤等情况时应暂停哺乳;当婴儿有耳、鼻、颜面部皮肤破损时应防止婴儿溢乳。
1.2 饮食指导
产妇产后的营养需要是多方面的,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 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种类和数量不同。产妇在产褥期需增加热能与营养, 以补充分娩时的消耗, 促进母体恢复, 满足分泌乳汁所需, 其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粗细搭配、荤素兼用、蔬菜水果兼有, 做到全面合理营养, 切忌生冷食品。
1.3 心理指导
情绪是乳汁来源的重要条件, 产妇良好、稳定的情绪可加强机体调节功能, 促进乳汁分泌。由于HBV携带产妇担心婴儿感染HBV, 护士必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帮助纠正不利于母乳喂养的心理因素, 鼓励产妇保持心情愉快, 消除不必要的悲观、焦虑情绪, 减轻心理负担, 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使产妇由被动接受心理护理到主动改变自身的不利心态, 给产妇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 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2讨论
母乳作为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不仅各种成分易于吸收, 而且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母乳喂养更能促进母子之间的感情, 对婴儿的心理、智力、身体发育均十分重要[2]。
影响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为:一方面产妇心理准备不足, 对母乳喂养的安全风险无恰当的认识, 自己不能判断是否进行母乳喂养;另一方面指导母乳喂养的医务人员目前也缺乏统一认识。
笔者认为, HBV携带产妇在无母乳喂养禁忌的前提下, 提倡母乳喂养, 但必须做好HBV携带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以保证婴儿营养, 避免乙型肝炎的传播。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产妇,母乳喂养,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瑞莲.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婴儿喂养方式探讨及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 18) : 2149-2150.
乙型肝炎携带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某医学院在校生4 863人为对象, 均于开学2周之后统一安排体检, 共查男生2 535人, 女生2 328人;年龄18~23岁, 平均 (20.00±1.61) 岁。
1.2 血清学检测方法
抽取每名学生静脉血5ml, 当日分离血清, 置-20℃保存, 用RPHA法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测定HBsAg, 试剂由郑州博赛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3 调查内容
每位学生发放调查表, 内容主要包括入学前居住地址, 是否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家庭成员是否有乙型肝炎病史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HBV感染及其分布
受检学生HBsAg阳性为351人, 城市学生、城镇学生、农村学生的HBsAg携带率分别为5.35%、7.30%、8.15%。结果显示, 农村学生HBsAg高于城市学生,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44, P<0.01) 。见表1。
2.2 性别构成与HBsAg感染的相关性
男生中HBsAg阳性数为221人, HBsAg携带率为8.72%;女生中HBsAg阳性数为130人, HBsAg携带率为5.5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786, P<0.01) 。而且各年级男女生中HBsAg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和HBsAg阳性的相关性
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者与无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者比较, HBsAg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25, P<0.05) 。
2.4 不同生源地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
城市学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 (54.36%) 高于城镇学生 (38.44%) , 城镇学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高于农村学生 (20.28%) 。
3 讨论
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区, 目前虽已通过大面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HBV感染, 但对于乙型肝炎的传入途径和影响因素至今未见确切报道。本次在高校对HBsAg的携带情况进行调查, 对结果分析讨论如下: (1) 本次调查学生HBsAg总携带率为7.22%, 低于9.8%的全国平均水平[1], 更低于广州地区大学生携带率水平 (17.9%) [2]。形成以上鲜明对比是由于南方气候湿热及其居民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而南方诸省中尤以广东省更为突出。 (2) 本次调查不同的性别间HBsAg携带率不同, 而且男女生HBsAg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与有关报道的一致。原因可能是男性社交范围较广泛, 增加了感染机会;也可能是男性体内存在易感的基因, 有科学家认为, 男性细胞中具有HBV相类似的抗原而致交叉反应, 其感染HBV后误认为自身抗原不易清除而成为携带者;而女性由于类固醇激素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而有抗HBsAg的能力。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3) 不同生源地学生HBsAg携带率不同。城市学生为5.95%, 农村学生为7.82%, 而城市学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P<0.05) 。有些地区农村学生HBsAg携带率高达55%[3], 这与我国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卫生预防条件比城市差有很大关系。同时, 也提示农村学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低是导致其HBsAg携带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加大对农村学生乙肝疫苗的接种。必要时应加强免疫, 以增强机体抗体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 携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某学院4 863名在校大学生用ELISA法测定其HBV血清标志物, 同时对一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男生HBsAg携带率高于女生 (P<0.01) , 农村学生HBsAg携带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P<0.01) 。结论 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学生的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力度。
关键词: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
参考文献
[1]黄娣.6749名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调查[J].中国校医, 1998, 12 (6) :433.
[2]李水冰.广州对外贸易学院92~95级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1997, 4 (1) :25.
乙型肝炎携带 篇5
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 (产) 妇120例, 年龄25岁~34岁 (28岁±3岁) 。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为孕妇准备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 护理人员在孕妇入院时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以及设施,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物品摆放整齐[2]。为孕妇进行检查治疗时, 注意屏风遮挡以便保护孕妇的隐私。根据情况护理人员可以对孕妇采取一些安抚措施, 如轻抚其额头或者轻握孕妇的手和孕妇谈一些轻松愉悦的话题, 减轻其心理的紧张情绪。孕妇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会有焦虑、紧张的心理, 一方面是自己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而且不能治愈, 另一方面担心会传染给孩子。针对此种情况对孕妇进行乙型肝炎和感染知识的讲解, 告知孕妇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正常人群采取的预防措施, 使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有正确的认识, 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和焦虑、紧张的情绪, 调整心态, 控制不良情绪。
2.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行为干预和信息传播, 帮助个人和集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建立健康观念, 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和过程。护理人员根据孕 (产) 妇的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孕 (产) 妇及其家属讲解乙型肝炎病毒和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合并妊娠对母亲和婴儿的危害、什么是母婴传播以及如何保证新生儿不被传染, 取得孕 (产) 妇及其家属的信任,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医护人员积极的配合。
2.3 饮食指导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怀孕期间应注重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补充, 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还要注重多食用一些如木耳、金针菇、香菇等菌类的食物, 为身体补充微量元素, 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2.4 生活指导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怀孕期间要避免过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劳累过度会导致大量的营养和氧气消耗掉, 导致对肝脏能量的供应就会大幅度减少, 肝脏的抗病毒能力就会减弱, 从而导致乙型肝炎病毒迅速扩散[3]。
2.5 用药和免疫指导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用药时间相对较长, 因为病人的病程长易迁延, 要选择副反应较小的药物, 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和反应, 加强胎儿的监护。阻止母婴传播的关键是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具体的方法是在常规治疗和护肝治疗的基础上, 分别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在孕妇妊娠28周、32周、36周时。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可在分娩前再注射1次。新生儿出生后在常规按0个月、1个月、6个月方案接种重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上, 24h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球蛋白100IU, 2周后再注射1次。
2.6 严格执行消毒和隔离制度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和隔离制度, 孕妇在入院后就要安排入住隔离房间, 临产后护理人员要安排孕妇在隔离待产室[4]。分娩时进行严格消毒, 医护人员的动作要熟练小心防止产道损伤和新生儿在生产过程中的损伤以及羊水吸入等, 保护新生儿少受产道分泌物和母血的污染, 最大限度地降低产时对新生儿的感染。护理人员在为剖宫产孕妇进行皮肤准备时为避免皮肤刮伤动作要轻柔。使用一次性物品, 用后焚烧。每日定时给房间、物品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以及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进行空气消毒, 出院后严格最终消毒。医护人员向孕 (产) 妇及其家属进行消毒隔离教育, 提高其对消毒隔离的重视。实行洗漱用品专用, 生活用品分开、分餐制, 并动员和病人接触密切的家属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学检测。
2.7 分娩护理
促进产妇身心舒适, 密切观察分娩进展。在分娩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多与产妇进行沟通, 为了避免各种不良的刺激随时告知胎儿一切正常。提供无痛分娩措施, 第2产程给予阴道助产, 避免新生儿产伤及软产道损伤等引起母婴传播。胎儿娩出后, 抽脐血做血清病原学及肝功能检查。
2.8 产后护理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产妇不能正常哺乳, 产妇会产生焦虑愧疚的心理, 增强心理应激以及心理不平衡, 容易诱发产后抑郁。护理人员要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 通过家人体贴周到的护理使产妇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心情舒畅。护理人员向产妇的家人及朋友讲解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虽然有传染性但不影响正常生活交友, 帮助产妇得到家人及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呼吁社会对乙型肝炎携带的产妇多一些理解和关心, 少一些歧视和冷漠, 为产妇提供舒适的康复生活环境[5]。
3 讨论
分娩虽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理状况, 属于自然的生理阶段。但是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 (产) 妇, 从孕妇到产妇到母亲的角色的变换, 不但有承受分娩带来的身体疼痛不适以及产后激素水平的改变, 还要担心新生儿被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及产后不能正常哺乳, 使孕 (产) 妇感到焦虑、紧张、心理不平衡而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为孕 (产) 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教, 还有根据孕 (产) 妇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调整情绪,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护理活动当中来[6]。护理人员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生活指导、用药和免疫指导、严格执行消毒和隔离制度以及分娩护理、产后护理, 有效阻断了母婴传播, 降低了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提高了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降低了孕 (产) 妇的乙型肝炎患病率, 提高了孕 (产) 妇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许爱华.健康教育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7) :95-96.
[2]牛聪明, 杨学刚, 赵振峰.健康教育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09, 31 (4) :503-504.
[3]连丽.浅析糖尿病足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9C) :2511-2512.
[4]李云秀, 李云峰.乙型肝炎育龄患者母婴传播知识认知程度调查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3) :43-44.
[5]邱伟, 莫奕彩, 黄艳.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09, 31 (13) :1598-1599.
乙型肝炎携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住院分娩产妇19732例,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HBV表面抗原阳性、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A组)及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HBV表面抗原阴性、肝功能正常,B组),其中A组1636例,B组18096例,比较A组与B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的发生率。
1.2 诊断标准
参考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1]及杨慧霞主编《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3]。排除孕前已确诊的糖尿病或继发性糖尿病。
1.3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五项指标检测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采用ELISA法检测,检测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HBs Ag阳性,血清转氨酶正常,无临床症状者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则为A组;HBs Ag阴性,血清转氨酶正常,则为B组。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操作步骤按药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整理数据,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636例,占产妇总数的8.29%(1636/19732),A组G D M、G I G T发生率分别为2.5 7%(4 2/1 6 3 6)、3.0 6%(50/1636),B组GDM、GIGT发生率分别为2.06%(372/18096)、3.12%(565/18096)。两组的GDM及GIGT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组织胚胎学研究提示肝脏和胰腺有着相似的组织结构和胚胎起源。HBV是一种嗜肝性病毒,对胰腺组织亦有很强的亲和性,病毒可直接侵犯胰腺组织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致使胰腺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早期的研究发现,除肝细胞外,在胰腺组织也发现有HBV-DNA或Hbs Ag[4]。Yoffe等[5]及陆立等[6]对乙型肝炎的肝硬化患者行胰腺活检,发现胰腺的内、外分泌细胞超微结构均有改变,并伴有病毒颗粒存在。李冰昱等[7]报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度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正常人高,说明HBV感染胰腺后破坏胰腺分泌细胞,分泌胰岛素下降,血糖果升高,胰岛素抵抗增强。但亦有不同的观点,周英[8]及程艳冬等[9]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生与HBV感染无关。说明HBV感染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仍有争议。而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病与HBV的关系如何,目前相关报道较少。2007年,Lao等[10]对1138例HBs Ag携带孕妇进行研究,发现香港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HBs Ag(+)GDM发生率约为HBs Ag(-)者的3倍,在矫正相关混淆因素后再次证明,HBs Ag携带是GDM的高危因素。凌奕等[2]研究也表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相关。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007年至2010年四年住院分娩的产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与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提示HBV携带不增加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与Lao等[10]、凌奕等[2]研究结果不符,与彭其才等[11]研究结果相同。考虑可能与HBV携带者病毒复制水平低,病情轻微,尚未破坏胰岛细胞有关。
乙型肝炎携带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分析
发现并遏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人群中的比例,是我们疾控工作者及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都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用ELISA方法对某民办大学2007年(1579)名入校新生进行表面抗原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及数字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年龄在19~22岁的某民办大学2007年入校新生1579人,其中男性1078例,女性501例,血清检测,早晨空腹静脉采血。
1.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诊断试剂盒由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有效期限内使用,实验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及结果判断,阳性标本再复查,同是阳性才最后确定为阳性结果。
2 结果
2.1 血清检验HBsAg结果
见表1。
2.2 HBsAg阳性男女比较
见表2。
男女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黑龙江省和山西省均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低度流行区,自然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1]。本市某民办大学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为8.36%,说明流行程度高于本省平均水平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8.36%HBsAg阳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9.8%相比并不高,但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容乐观。有报道,山西某高校(公办)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为6.12%[2],而本市某民办大学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为8.36%,说明民办大学新生比公办大学新生HBsAg阳性率明显增高,本组结果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是十分必要的。本组结果显示男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如男孩喜欢聚在一起吃饭、喝酒,乙型病毒性肝炎在男孩中传播概率要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通过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以及因咬伤经唾液造成的传播,HBsAg阳性率常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大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生活高度集中,作为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异于一个大家庭,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相当密切的接触,为乙型肝炎的水平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针对乙型肝炎持续高流行态势,采取综合防疫措施,建议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采取学生入学前严格体检,入学后加强监测,对HBsAg阳性(特别是大三阳)的学生适当隔离,注意饮食卫生和搞好环境卫生等有效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水平传播,同时应加强大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学生,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控制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有效措施,降低大学生乙型肝炎的感染和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55-658.
乙型肝炎携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兰州市宾馆、饭店、个体摊点的饮食从业人员, 采取空腹静脉血, 分离血清备用, 共7 615份, 其中男性4 138名, 女性3 477名。从16~50岁分4个年龄组。
1.2 检测试剂与方法
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HBsAg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方法
计算机DPSv5.02专业版, 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HBsAg检出情况
共检测血清7615份, HBsAg阳性数137份, 阳性检出率为1.799%。男性检出率为1.885%, 女性检出率为1.697%见表1。男性HBsAg的检出率略高于女性, 但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年龄与HBsAg检出情况, 见表2、3
从表2可以看出, 2007年HBsAg阳性人群21~30岁组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P<0.001>, 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对比表2、3可以看出HBsAg阳性率16~20岁组2007年较2005年有显著下降, 达到50%。
2.3 甘肃省2001~2007年乙肝发病情况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甘肃省乙肝发病情况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0.50/10万) , 并呈10%~23%逐年上升之势。
3 讨论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2007年兰州市宾馆、饭店、个体饮食摊点的从业人员HBsAg检出率为1.799%, 男性略高于女性, 但无显著性差异。HBsAg阳性率HBsAg分别为16~20岁组1.852%;21~30岁组1.895%;31~40岁组1.395%;41~50岁1.431%。HBsAg阳性人群21~30岁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01) , 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HBsAg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与他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 低于1992年全国调查结果 (9.80%) , 亦低于甘肃省携带率 (7.81%, 1992年) 。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HBsAg阳性的21~30岁组人群部分为初就业者, 而其他组人群就业时间较长, 已经经过体检筛选而造成的差异。而16~20岁组HBsAg阳性率的下降显示出国家多年来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结果。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相对稳定, 每年都要定期体检。一旦发现HBsAg阳性, 就要强行调出该行业, 是低于普通人群的基本原因。值得关注的是全省2007年乙肝发病率为312.71/10万, 2001~2007年以10%~20%呈逐年上升之态。因此, 切断HBV食源性传播途径十分重要。HBV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排出体外, 并通过注射或非注射途径进入易感染者体内。注射途径包括输血及血制品、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等方式。随着无偿献血及献血人员的筛选、血制品的净化和一次性注射器及无菌针灸的推广使用, 经注射而传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注射途径包括母婴传播、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手术和血液的接触等将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凡血清中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以上者, 绝大多数同时呈HBsAg阳性体征, 在数量上占人群的10%~15%, 因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宾馆、饭店、个体饮食摊点的从业人员在乙肝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应加强对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 强化健康教育, 一旦检出HBsAg阳性者, 应强行调离服务行业, 对阻断乙肝食源性传播十分重要。
乙肝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死亡率也居我国传染病报告的前三位, 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大约有1.2亿人。甘肃省的乙肝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且乙肝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乙肝的肆虐流行严重地危害着公众的健康, 全国每年用于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所以《传染病防治法》和《献血法》、母婴病毒阻断技术、强制性计划免疫的普及教育, 以及有关科研人员对乙肝进行不间断的调研、防控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对2007年兰州市饮食服务行业7 615例从业人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检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以期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采用ELISA法对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血清HBsAg检测。兰州市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检出率为1.799%;男性略高于女性, 但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BsAg阳性人群21~30岁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01) , 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HBsAg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趋势。16~20岁组HBsAg阳性人群较2005年有显著下降, 达到50%。应加强对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 切实控制乙型肝炎食源性传播。
关键词:饮食服务行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出率
参考文献
[1]刘崇柏.中国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J].中国公共卫生, 1997, 13 (9)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