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韦乙型肝炎

2024-05-11

卡韦乙型肝炎(共8篇)

卡韦乙型肝炎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患者29例, 其中慢性携带者5例, 慢性轻度患者11例, 慢性中度患者13例。检测其血清HBV-DNA水平并与基线值相比的平均下降量、HBV-DNA阴转率 (<3log10拷贝/ml) , 并同时检测ALT、AST复常率。结果3组患者HBV-D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 与基线值相比的平均下降量也相应增加,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24周后, 携带者HBV-DNA阴性率为48.1%, 轻度患者为62.5%, 中度患者为99.8%。其中, 中度患者在治疗12周、24周、36周时, HBV-DNA阴性率显著高于携带者 (P<0.05) 。仅在12周时HBV-DNA阴转率高于轻度患者 (P<0.01) 。中度患者48周时有5例 (38.5%) 达血清学转换, 轻度患者在48周时有3例 (27.3%) 达血清学转换。轻度、中度患者分别在36周、24周时ALT、AST完全复常。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有较高疗效, 安全、耐药风险低,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恩替卡韦,疗效

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4亿慢性HBV感染者, 我国是高发区, 据最新资料显示HBsAg阳性者占人口总数的9.09%约1.2亿,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约为300万, 其中10%~20%可演变为肝硬化, 1%~5%可发展为肝癌[1], HBV的长期持续性复制是引起肝脏损伤的关键因子。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阻止由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衰竭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发展迅速, 恩替卡韦是2-脱氧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具有极强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能力[2], 抑制病毒能力较拉米夫定强30倍以上[3]。我院从2006年5月起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29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门诊HBeAg阳性乙肝患者29例, 其中慢性携带者5例, 慢性轻度患者11例, 慢性中度患者13例, 诊断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4]。3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感染病程、HBV-DNA水平、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每例患者治疗前查HBV标志物、HBV-DNA、肝肾功能、血常规。治疗期间给予恩替卡韦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生产) 0.5mg/d, 空腹服用 (即餐前或餐后2h) 。

1.3 疗效评价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病毒学应答:血清中HBV-DNA水平与基线值相比的平均下降量, HBV-DNA阴转率 (<3log10拷贝/ml) ;次要疗效评估指标:包括血清学应答 (HBeAg转阴率、HBV-DNA血清转换率) 和ALT、AST复常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毒学应答

在恩替卡韦治疗中, 3组患者HBV-D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除3例外 (1例轻度患者治疗3周时HBV-DNA即转阴, 至48周又上升, ALT正常;另外2例携带者HBV-DNA曾一度下降, 至36周又上升, 其中1例伴ALT升至98U/L, 自行停药) , 其余26例 (89.7%) 患者随治疗时间延长HBV-DNA呈进行性下降, 与基线值相比的平均下降量也相应逐渐增加。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治疗中HBV-DNA均有不同程度转阴, 至24周时携带者HBV-DNA转阴率48.1%, 轻度患者62.5%, 中度患者99.8%转阴, 其中中度患者在治疗至12、24、36周时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携带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度患者与轻度患者相比, 仅在12周时HBV-DNA转阴率高 (P<0.01) ;轻度患者和携带者之间相比, 转阴率无差异 (P>0.05) 。

2.2 血清学应答

恩替卡韦治疗至24周时3组患者均有一定的HBeAg转阴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携带者至48周无一例达血清学转换;中度患者在24周有3例 (23.1%) 达血清学转换;48周时有5例 (占38.5%) 达血清学转换;轻度患者在48周有3例 (27.3%) 达血清学转换。

2.3 ALTAST 中度患者在24周时ALTAST达100.0%复常, 轻度患者在36周时ALTAST达100.0%复常。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不良反应

29例患者恩替卡韦治疗中, 有1例在服用4周内出现头昏乏力不适, 未行特殊处理, 休息后缓解继续服药。另1例服药后20d左右出现总胆红素上升, 较用药初上升了120μmol/L左右, 继续用药后下降。治疗中均未出现血细胞下降, 肾功能损害等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恩替卡韦是一种新的核苷类似物, 其作用靶点为HBV-DNA聚合酶和反转录酶, 进一步抑制前基因组RNA逆转录复制HBV-DNA负链, 从而抑制的作用强于拉米夫定。我院对29例患者使用ETV治疗36~48周, 观察HBV-DNA与基线相比的平均下降量, 至36周时携带者下降3.8log10拷贝/ml, 轻度患者下降4.3log10拷贝/ml, 中度患者下降3.5log10拷贝/ml。治疗24周携带者HBV-DNA转阴率达48.1%, 轻度患者转阴率62.5%, 中度患者转阴率达99.8%且至48周无反弹, 中度乙肝患者HBV-DNA转阴速度快、概率高。恩替卡韦具有快速强效抑制HBV复制的优点, 又因其耐药发生率低, 可作为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

参考文献

[1]姚碧莲, 张欣欣.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规范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 (34) :108.

[2]Colonno RJ, Genovese EV, Medina I, et al Long-term entecavir treatment result in sustained antiviral efficacy and prolonged life span in the wood-chuck model of chronic hepatitis infection[J].J Infect Dis, 2001, 184:1236-1245.

[3]Buti M, Esteban R.Entecavir, FTC, L-FMAU, LdT and others[J].J Hepatol, 2003, 39 (suppl) :S139-S142.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6, 33 (1) :2-11.

卡韦乙型肝炎 篇2

【关键词】恩替卡韦分散片;乙肝舒康胶囊;慢性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51-01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临床上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肝细胞炎症、肝纤维化和坏死等,延长了患者有效生命周期。本研究对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乙肝舒康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乙肝舒康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乙肝舒康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HBV DNA转阴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和ALT 复常率。结果: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和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乙肝舒康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恩替卡韦分散片;乙肝舒康胶囊;慢性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51-01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临床上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肝细胞炎症、肝纤维化和坏死等,延长了患者有效生命周期。本研究对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乙肝舒康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乙肝舒康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乙肝舒康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HBV DNA转阴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和ALT 复常率。结果: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和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乙肝舒康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恩替卡韦分散片;乙肝舒康胶囊;慢性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51-01

卡韦乙型肝炎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22例, 女8例, 年龄22~68岁, 平均42岁;观察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0~65岁, 平均38岁。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60例患者都将参照相关规定来对病症进行诊断, 如:患者体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患者一般都伴随着恶心、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出现, 还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肿胀。

方法:对照组进行综合内科治疗, 即在进行治疗的前后分别给患者进行HBV-DNA的检测。让患者多卧床休息, 给患者每天静注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肝细胞生长素, 来保障患者的肝功能, 白蛋白、血浆等对肝病患者进行支持治疗[2]。观察组先进行综合内科治疗, 在这个基础上, 每天给重症型乙型肝炎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 1次/d, 0.5 m L/次。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和表2。

讨论

慢性乙肝是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 而其中多达8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慢性乙肝引起的。在4亿慢性乙肝患者中, 有75%生活在亚洲, 而中国是全球乙肝和肝癌负担最沉重的国家。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主要是因为肝细胞大部分病变和肝细胞的坏死导致肝脏出现衰竭现象。虽然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病发原因很复杂, 但是乙型肝炎由于主要是HBV病毒感染导致重症乙肝病的出现, 所以, 治疗慢性重症乙肝的关键还是对病毒的抵抗治疗[3]。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比较高的, 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再生是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恩替卡韦抑制乙肝病毒同时还能修复肝脏细胞, 促进肝脏细胞再生, 本研究60例患者中, 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所以, 恩替卡韦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安全的。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主要的症状分为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黄疸。其全身症状主要表现: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 因肝功能受损, 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 下肢或全身水肿, 容易疲劳, 打不起精神, 失眠, 多梦等乙肝症状。少数患者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肝症状。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 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黄疸主要表现: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 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 会出现黄疸, 皮肤小便发黄, 小便呈浓茶色等乙肝症状。

对于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禁饮酒, 乙肝患者长期的饮酒, 就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造成肝脏损害, 会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2) 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 乙肝患者的脂肪代谢能力较差, 在生活中要少吃肥肉及油炸食品, 以防止血脂增高和发生脂肪肝[4]。 (3) 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乙肝患者要注意饮食, 在饮食上要忌食辣椒, 因为辣椒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严重者可导致胃炎、胃溃疡, 会导致病情恶化。 (4) 尽量少吃放置时间长的食物, 乙肝患者在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度, 因为发霉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 而黄曲霉素有非常强的致癌作用, 可引发肝癌。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食用的食物方案: (1) 饮食结构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 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 也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 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会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 (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 、高蛋白。蛋白质饮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挑食对肝病是不利的。 (2) 菜宜清淡, 宜多进食新鲜蔬菜, 如青菜、芹菜、菠菜、黄瓜、西红柿等;少放油, 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 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3)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饮食中的蛋白含量不宜过高, 因为蛋白质易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氨气, 而氨是导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恢复期的患者要低糖饮食, 否则易发生脂肪肝。

恩替卡韦是环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是针对HBV病毒抑制的药物, 该药物能够在细胞内高浓度高效率地抑制病毒再生, 通过抑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来抑制DNA到m DNA转录[5], 促使细胞生的再生修复受损细胞。与观察组比较, 加入恩替卡韦的治疗后, 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效果, 降低无效率和显效率。临床试验证实, 与其他药物相比, 恩替卡韦治疗48周后能够获得明显更佳的病毒抑制。

综上所述, 恩替卡韦是目前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治疗药效最强的药物之一, 不仅起效快,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抑制HBV病毒的再生和复制, 明显地提高了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观察组在采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配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综合内科治疗。观察两组肝功能、HBV-DNA载量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患者的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好转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恩替卡韦可以快速地降低病毒量改善肝功能, 有效提高了重症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抑制病毒的再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旭, 李刚, 周立夫, 等.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效果分析[J].药物与临床, 2010, 17 (19) :187-188.

[2]陈强.恩替卡韦和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 2009, 47 (21) :64-65.

[3]Liu Y, Wang CM, Xu DP.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drug resistant mutations for 2000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na[J].HepatolInt, 2009, 3 (1) :111-112.

[4]颜海弟, 郑石洲.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2) :196-199.

卡韦乙型肝炎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1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HBe Ag均为阳性, 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且治疗前半年内均未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排除其他类型的病毒感染及其他原因引发的肝功能损害患者, 并排除对核苷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 观察组男17例, 女15例, 年龄21~62岁, 平均 (34.58±5.74) 岁;对照组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2~63岁, 平均 (36.87±6.45) 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患者口服拉米夫定片, 1次/d, 100 mg/次;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片, 1次/d, 10 mg/次, 持续治疗96周。②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患者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 1次/d, 0.5 mg/次, 持续治疗96周。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HBe Ag转阴率及其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的影响, 头痛、上呼吸道感染、呕吐、恶心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2、24、48及96周时HBe Ag转阴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e Ag转阴率效果均较好, 其中治疗24周时, 观察组的HBe Ag转阴率75.0%, 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共3例 (9.4%) , 其中头疼、咳嗽共1例, 恶心、呕吐共2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共9例 (28.1%) , 其中腹痛共2例, 头痛、咳嗽共2例, 肌肉疼痛共1例, 恶心、呕吐共2例, 胰腺炎共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χ2=3.945 9) 。

讨论

核苷类似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目前, 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核苷类似物包括了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以及恩替卡韦等药物。其中, 拉米夫定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对患者体内的病毒DNA多聚酶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有效抑制反转录酶的活性, 从而达到良好的抗HBV效果[2];阿德福韦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对患者体内的病毒DNA聚合酶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 或者对病毒DNA链进行整合, 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复制[3]。由于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的作用靶点不同, 从而为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提供了基础, 进而使两种药物能够充分发挥药效[4]。

恩替卡韦属于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该药物在人体的细胞内能够有效转变为三磷酸盐形式, 从而可以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蛋白进行有机结合, 具有较强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且该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5]。此外, 相比其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该药物能够快速降低患者体内的血清HBV DNA水平, 且随着治疗时间的不断延长, 该药物对病毒复制所产生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24周时, 观察组的HBe Ag转阴率为75.0%, 高于对照组 (P<0.05) 。在治疗48周与96周时, 观察组的HBe Ag转阴率稍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充分说明恩替卡韦能够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长远效果基本相当。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且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无需对症治疗均能缓解。

综上所述,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快速抑制病毒复制, 改善患者的病情,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 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结果:治疗24周时, 观察组HBe 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快速抑制病毒复制, 改善患者的病情,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片,阿德福韦酯片

参考文献

[1]赵红, 王桂爽, 谢雯, 等.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1, 11 (2) :188-194.

[2]王小莉, 田金徽, 杨克虎, 等.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短期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2, 9 (2) :81-87.

[3]石晓峰.小柴胡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24 (1) :203-204.

[4]柳雅, 吴金明, 陈梅琴.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96周的疗效[J].临床荟萃, 2014, 19 (6) :672-675.

卡韦乙型肝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2005年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20~60岁, 平均35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肝功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水平等方面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 血清HBsAg阳性持续>6个月, HBeAg阳性; (2) 血清HBV-DNA水平>103拷贝/mL; (3)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 但增高幅度不超过正常上限值的10倍; (4) 排除肝硬化、肝癌及重叠其他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 (5) 6个月内没有接受过核苷类药物治疗。

1.3 治疗方法

上述患者在一般的护肝、对症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患者恩替卡韦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产品) 治疗, 每日1次, 0.5mg, 口服, 疗程为48周。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 (葛兰素史克公司) 治疗, 每日一次, 每次100mg, 饭前或饭后口服, 疗程为48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用药48周后, (ALT) 、HBeAg及血清HBV-DNA的变化情况, 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5 判定标准

(ALT) 检测采用美国贝克曼生化分析仪, (ALT) :>40U/L为异常, ≤40U/L为正常;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DNA, 血清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血清HBV-DNA<103拷贝/mL为阴性;HBsAg血清学转换:HBeAg由阳性转为阴性, HBeAg为阳性。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量资料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指标比较

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后, (ALT) 、HbeAg、血清HBV-D N 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 有1例患者出现失眠, 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脱发, 而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嗜睡, 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较轻微, 没有影响到临床治疗用药, 没有出现一例耐药现象, 也没有出现中途停药者。均未经处理, 于停药后自行消失。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 且在我国是肝细胞性肝癌的常见病因, 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治疗。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手段, 作为目前公认的能够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 核苷 (酸) 类似物用于治疗HBV感染被广泛采用, 恩替卡韦是抗乙肝病毒的最新一线药物, 成人每日口服0.5mg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 疗效明显优于拉米夫定[2], 对持续抑制HBV复制起到了强大的作用, 减少HBV突变, 延缓疾病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病或肝癌。其经口服吸收进入肝细胞后, 在体内磷酸激酶的作用下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和二磷酸恩替卡韦, 通过与HBV逆转录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 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 半衰期为14~15h, 作用相对比较持久。恩替卡韦可通过3个环节抑制HBV的复制: (1) HBV-DNA正链的合成; (2) 前基因组m RNA逆转录负链的形成; (3) HBV多聚酶的启动。健康人群口服用药后, 迅速吸收, 在达到血浆峰浓度后, 血药浓度以双指数方式下降, 该品主要以原形通过肾脏清除。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 ALT持续升高或者肝脏组织学表明存在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患者。据有关报道, 恩替卡韦片服用后, 患者可出现轻度头痛、眩晕、疲劳、恶心、腹痛、腹泻、腹部不适、肌痛、风疹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反映强烈者可出现呕吐、嗜睡、ALT升高以及中性粒细胞轻度下降等症状,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单独或者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过程中, 可能会随时出现乳酸性酸中毒或者重度的脂肪性肝肿大[1,2]。因此, 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不能随时停药, 并及时告知医师任何新出现的症状及合并用药情况。避免病情恶化。拉米夫定是核苷类似物, 抗病毒药物, 对乙型肝炎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乙肝、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口服吸收良好, 可在HBV感染细胞和正常细胞内代谢生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 它是HBV聚合酶的抑制剂, 也是拉米夫定的活性形式, 拉米夫定三磷酸盐不干扰正常细胞脱氧核苷的代谢, 对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均能迅速抑制, 长期应用可明显改善肝脏坏死炎症性改变并减轻或者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以药物原型经肾脏排泄,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可影响拉米夫定的排泄, 不建议使用本品。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妊娠最初3个月的患者不宜使用拉米夫定, 但对于哺乳期的妇女, 在服用拉米夫定的过程中, 可不必停止哺乳。个别的患者在停用拉米夫定后, 可能导致肝炎病情的加重。因此, 停用拉米夫定之前, 需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严密观察, 如病情加重, 可重新服用拉米夫定治疗。本组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后, (ALT) 、HbeAg、血清HBV-D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 不良反应较轻微, 没有影响到临床治疗, 没有出现一例耐药现象, 也没有出现中途停药者。

综上所述,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快速、强效地抑稍乙肝病毒复制, 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耐受性好, 可作为首选的一线抗病毒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丹, 龙云铸, 赵斌, 等.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1, 10 (4) :263-265.

卡韦乙型肝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2011年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与分期标准。其中男42例, 女18例;年龄30~63岁。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 (TBIL) 288~524mmol/L。凝血酶原始活动 (PTA) <40%。排除:其他病毒性肝炎 (甲、丙、戊、庚) 感染;合并其他病毒 (HIV、CI9V、EB等) 感染;合并酒精肝病和肝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30例,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护肝综合治疗及支持治疗:甘草酸二胺、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及人体白蛋白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睡前服用, 1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TBIL、PTA、清蛋白 (Alb) 、HBV DNA。

1.4 疗效评价

临床基本治愈:病状体征基本消失, 肝功能各项指标基本回复正常, HBV DNA载体<4log。显效:病状体征明显改善, TBIL下降幅度>50%, HBV DNA载体在 (4~8) log10。有效:病状体征改善, TBIL下降幅度<50%, HBV DNA载体在 (5~8) log1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肝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HBV DNA载体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系统进行处理,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比较

两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HBV DNA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PTA、Alb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复杂, 其中机体对HBV强烈免疫反应, 可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多数学认为在重型乙型肝炎中期抗病毒治疗是终止强烈免疫反应的关键环节[1]。恩替卡韦是环戊基鸟苷类似物, 经口服吸收后, 在细胞磷酸激酶作用下, 磷酸化身为具有药物活性的三磷酸ETV (ETV-TP) , 通过和病毒反转录酶的自然底物dGTP竞争性结合, 作用于病毒反转录的三个环节:启动、反转录、DNA正链的合成, 从而抑制病毒。本研究结果显示, 极低浓度恩替卡韦即能有效抑制血清HBV DNA的水平, 治疗2周即有下降趋势。同时结果显示, 治疗4周慢性重型乙型改善肝炎患者ALT和AST均有不同程度, 尤其TBIL下降明显。这些充分说明恩替卡韦是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中起效最快的一种, 切安全, 避免新生肝细胞和临床肝细胞在此受到病毒的感染, 减轻肝组织的炎症坏死程度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2011年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60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护肝综合治疗及支持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 睡前服用, 1次/d。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HBV DNA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凝血酶原始活动 (PTA) 、清蛋白 (Alb) 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生存率,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恩替卡韦,肝炎, 乙型, 慢性,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卡韦乙型肝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64例病例均为我院感染病科2006年至2010年住院治疗的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排除合并其它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所制定的标准[1],即总胆红素≥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所有入选病例均为重型肝炎的病例。随机将病例分为恩替卡韦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41.6±7.7)岁,平均病程(16.4±5.3)年;非恩替卡韦治疗组(简称对照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平均年龄(39.9±8.4)岁,平均病程(15.7±5.8)年。2组患者入院时的肝功能(Tb、DB、ALT、AST、Alb等)、乙肝DNA定量,凝血酶原时间以及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别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一般支持治疗(如血浆、白蛋白等),护肝治疗(如阿拓莫兰、甘草酸二胺、促肝细胞因子等),维持内环境平衡等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不使用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只采用上述同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上海施贵宝公司生产的ETV 0.5mg qd治疗,原则上嘱持续应用至少2年以上、酌情延长。

1.3 检测方法

1.3.1 肝功能主要指标

美国Beckman-DU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浆白蛋白(Alb)等,由我院检验中心操作。

1.3.2 HBV血清标志物

HBV M用华美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用深圳匹基公司试剂盒检测。

1.4 观察指标

(1)为密切观察是否有救治意义,因而2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肝功能(Tb、DB、ALT、AST、Alb等)、凝血酶原时间(PT)及HBVDNA定量,分析8周内每周的疗效变化及ETV是否具抢救意义;(2)每2周复查1次HBV M。疗效的判定:治愈:肝功能TB、ALT、AST以及PT复常;有效:肝功能TB、ALT、AST至少下降30%以上,ALB上升,PT缩短5s以上;无效:未达到有效或者死亡者。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治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肝功能变化

2组患者的Tb、ALT、AST、Alb、PT变化,见表1。各组内治疗前、后1~6周Tb、ALT、AST、PT比较,差异有S级显著性(P<0.01),Al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后1~2周TB、PT、Al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后3~8周Tb、ALT、AST、P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Al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注: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0.05

2.2 HBVDNA变化

见表2。对照组病例治疗前后HBVDNA定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HBVDNA定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疗效变化

2组患者6周时总体疗效,见表3,临床上观察体会到治疗组疗效较好,疾病的高峰提前渡过,多数治疗组患者10d~2周时出现恢复趋势,病情较容易控制和顺利恢复,从表3看,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稍好,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χ2=2.744)。

3 讨论

乙肝肝衰竭目前还是以综合治疗为主,缺乏高效的抢救药物,激素由于感染等副反应而受到争议、不能常规用于重症肝炎的抢救,而重症肝炎肝衰竭病情危重,最需要的是抢救他们的生命,治疗措施要有回天之力。在目前的综合措施中,谁最有力、能否起到抢救的作用尚无肯定说法。在慢性非重症肝炎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在肝衰竭中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地位也确实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经验上,从许多自限性甲肝、戍型重症肝炎患者1周左右病毒血症消失病情就迅速好转来看,早期病毒迅速消除确实能能扭转重症肝炎(虽然乙肝还有免疫病理机制不同)而挽救患者。因此,我们设想当前最强的恩替卡韦可能有抢救的作用而提出抗病毒药的抢救作用的的概念。从2006年开始立项探索恩替卡韦对慢性乙肝肝衰竭的疗效、安全性及是否有救治作用。本组患者在临床上观察到:治疗组多数患者在ETV应用后10d~2周就出现恢复态势,疾病的高峰似乎较快渡过,此后病情较容易控制、继续加重者减少,总体体会有改善,从表3数据看,也显示比对照组疗效较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肝功能比较发现:在第1~2周时肝功能:TB、ALT、AST、PT数值有所降低,但统计分析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然而,进一步深入对比分析发现:在第3~6周时治疗组TB、ALT、AST、PT就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此时同步HBVDNA的降低也有显著性差异(表2),而且在第3~4周时HBVDNA定量已经降为≤104CP/mL,即病情同步改善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显示第3~4周时ETV的治疗作用,提示抗病毒作用的重要性和抢救作用。

关于抢救意义的分析探讨:有的学者认为:HBV是肝衰竭的始发因素,抑制病毒复制,可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变,减轻和阻止乙肝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也有学者认为,重肝发生过程中HBV只是启动因素,免疫病理损伤是关键,而且在急性重肝时,强烈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清除病毒作用[2,3],因此,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抢救意义需研究探索。慢乙肝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已是共识[4]。本人认为肝衰竭抗病毒治疗的争论实质上就是有无抢救意义以及是否必要、及早和常规使用的争论。本研究显示:在第1~2周时TB、ALT、AST、PT数值虽有所降低,但统计分析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第1~2周未显示明显的抢救意义。但详细分析发现:(1)当第3~4周HBVDNA≤104CP/mL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TB、ALT、AST、PT比较就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第1~2周时HBVDNA还是>104CP/mL(临床体会到一般HBVDNA≤104CP/mL时炎症活动趋于好转甚至静止),所以第1~2周时指标差异才无显著性,显示不出抗病毒治疗的抢救作用,也进一步提示现有的抗病毒药可能还不够强不够快,未能使HBVDNA在1~2周的短期内降低到104CP/mL以下、促使病情缓解,所以,寻找更强更快的特效药物或方法可能有抢救作用。鉴于重肝主要发病机制免疫病损,可能联合强有力的抑制免疫病损的药物如激素,双管齐下也许会有更好的抢救作用;(2)一般重症肝炎第3~4周仍然是疾病的高峰危重期,但本组资料显示:第1~2周才是肝功能损害的高峰期,第3~4周时随着抗病毒作用使HBVDNA≤104CP/mL,临床及肝功能开始好转、呈恢复态势,第3~4周时危重高峰已经渡过,所以,强力的ETV有抢救作用。当然,乙肝抢救作用的标准还存在探讨,本人认为在当前还没快速清除HBV的特效药物之时,1个月内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应被认为属于有抢救作用。本组资料安全性观察也发现:ETV治疗64例重症肝炎患者,未发现药物过敏反应及其他副反应,显示ETV治疗重症肝炎是安全的。

总之,结果提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肝衰竭,可以改善肝脏功能,短期1~2周治疗效果数据虽无显著性差异,但3~4周时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使重肝的危险高峰期提前渡过,提示有救治作用。当然,抢救作用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和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重症肝炎的疗效和抢救作用。方法 对6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分别采用综合治疗和加用恩替卡韦(ETV)的治疗(0.5mgqd),每周观察肝功能(Tb、ALT、AST、Alb、PT),HBVM及HBVDNA,以及患者显示疗效的时间节点、好转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恩替卡韦治疗者降低HBVDNA较明显,1~2周为疾病高峰,3~4周高峰渡过、肝功能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好转率不断增加。结论 一般重肝3~4周仍然疾病高峰,但ETV治疗组3~4周肝功能改善、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提前渡过危险期,提示有一定的抢救作用。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重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病学分会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6:422.

[3]Arora G,Keeffe EB.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advanced fibrosis or cirrhosis:impact of antiviral therapy[J].Rev Gastroenterol Disord,2007,7(2):63~73.

卡韦乙型肝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4例, 男35例, 女19例, 年龄30~74岁, 平均 (46.3±8.2) 岁, 病程5~12年, 平均 (6.4±3.3)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5年) 中制定的有关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肝肾综合征者、肝癌者、其他病毒性肝炎合并者以及严重心血管疾病合并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7例。经统计学软件分析,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患者休息、限盐、营养支持以及保肝、抗炎等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白蛋白、血浆以及促肝细胞生长素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加用恩替卡韦片进行治疗, 每天1次, 每次0.5mg[1]。

1.3 评价方法

将治疗效果划分为3个等级: (1)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 肝功能相关评价指标明显得到改善; (2)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肝功能相关评价指标部分改善; (3)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功能相关评价指标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单位以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2。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药性。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病毒所致的全身传染病, 主要累及肝脏。病轻者无自觉症状, 病进者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上腹部饱胀不适、肝区疼痛及肝功能损害, 少数病例出现黄疸。如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持续进展, 就可以发展成肝硬化[3]。肝硬化早期, 肝功能处于代偿期, 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体征也不多, 肝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 但在肝脏组织学上已有明显的病理变化。随病情发展, 肝功能进入失代偿期, 出现典型的肝硬化表现。常有多种消化道症状和一些全身症状, 一般没有特异性。

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在体内经磷酸化后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形式, 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HBV) 多聚酶 (反转录酶) 。三磷酸盐通过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 抑制病毒多聚酶的3种活性, 包括HBVDNA多聚酶的启动、前基因组信使RNA反转录负链的形成及HBVDNA正链的合成, 从而抑制HBV复制。恩替卡韦作用机制与其他核苷类似物基本相同 (除抑制HBVDNA多聚酶的启动外) 。资料表明, 三磷酸盐对HBVDNA多聚酶的抑制常数 (Ki) 为0.0012μM, 对细胞DNA多聚酶α、β、γ和线粒体DNA多聚酶7抑制作用较弱, 抑制常数为18~160/u M。体外研究发现, 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株对恩替卡韦的显型敏感性降低8~30倍。综上所述,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彩云.恩替卡韦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6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8) :199-200.

[2]张玉山.恩替卡韦辅助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4) :156-157.

上一篇:社会群众下一篇:教学能力提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