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疾病(通用7篇)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 篇1
为了观察护理干预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中的有效性, 作者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病房接受诊断以及治疗的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 对照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常规护理, 而实验组则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护理干预, 重点探讨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效果及护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力求提升患者护理效率,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综特需病房接受诊断以及治疗的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其中男68例, 女36例;年龄最大56岁, 最小20岁。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前6个月都未使用任何抗病毒类药品。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常规护理, 而实验组则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护理干预。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医嘱进行。
1.3 护理干预方法
1.3.1 药物知识教育
(1) 介绍服用恩替卡韦的有关知识, 消除患者对其的怀疑以及害怕病毒变异和反跳心理,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2)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 选取观看健康教育视频、发放健康教育资料、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耐心解释恩替卡韦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全身酸痛、头晕、头痛、疲劳、胃肠道反应、脱发、皮疹等症状。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对药物不良反应有充分的认识及心理准备, 取得患者的配合, 为日后的治疗做好铺垫。
1.3.2 乏力与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1) 恩替卡韦治疗8~14 d后可出现乏力表现。这些表现应与肝炎加重的临床表现相鉴别。其鉴别要点是这些表现在服药后的3~4 h较重, 以后逐渐减轻。这和肝炎加重、肝功能恶化时全天均有明显乏力是不同的[1]。应嘱咐患者注意休息, 并告知患者以上不良反应与用药存在直接关系, 且该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或是减轻。 (2) 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科学安排其饮食, 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 充分满足其饮食要求, 改善其食欲, 达到营养均衡的目标。剧烈呕吐者, 立即对其呕吐物进行清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窒息, 同时给予温水濑口, 保持口腔清洁, 并适当给予胃黏膜保护剂, 呕吐伴腹泻者, 应予以补充营养液, 确保其体液均衡。鼓励患者多饮水, 少量多餐, 观察并记录患者排泄物的次数、性质、量及颜色, 必要时遵医嘱留取大便标本, 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 使用止泻药物等。
1.3.3 脱发护理
(1) 用药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恩替卡韦治疗后会有脱发现象, 但停药之后就会自动好转, 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 取得患者的配合。 (2) 配合服用B族维生素, 有助于头发再生。
1.3.4 皮肤护理
恩替卡韦治疗环节, 患者血清胆红素会异常上升, 因此其皮肤会出现瘙痒、皮疹等现象, 因此, 要注意保持皮肤干洁, 定期更换衣物和床单、被套,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皮肤清洁剂, 协助患者剪短其指甲, 必要时夜间睡眠时佩戴手套, 以防抓破皮肤导致皮肤感染。
1.3.5 心理护理
(1) 乙肝病程较长, 根治难, 患者经济负担增加之余, 还会对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加上社会对乙肝患者的误解和歧视, 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自卑心理, 所以, 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患者动态心理反应,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正确排解消极情绪,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强与患者的心灵沟通, 讲述本病的有关科学知识, 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识, 减少患者的恐慌和不安从而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顺利开展。 (2) 给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在取得其信任、配合的基础上, 给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治疗环境, 并经常鼓励患者, 帮助其排除不良情绪。
1.3.6 饮食护理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为了加快其干细胞修复速度与再生速度, 饮食需遵循肝病饮食原则:低脂、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忌辛辣、油腻刺激食物, 多食水果、新鲜蔬菜, 同时保持进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禁止暴饮暴食和进食煎炸类饮食, 以防给肝脏带来额外负担。除此以外, 嘱咐患者戒烟和戒酒, 保持适量运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完成以后, 嘱咐患者1年后回院复查, 对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情况、谷丙转氨酶以及血清乙肝病毒基因等指标进行检测, 同时查看其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情况对比
给予患者复查发现, 实验组患者中47例谷丙转氨酶已经恢复正常状态, 44例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基因已经转为阴性, 5例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已经转为阴性,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实验组没有不良反应患者的出现, 而对照组出现5例 (9.62%) 不良反应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本身发病率非常高, 不仅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阳性病例数量非常多, 同时还会有一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出现损坏症状, 所以给予患者抑制病毒、清除病毒治疗对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2,3]。恩替卡韦属于抗病毒类药品,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 患者经常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例如恶心呕吐、失眠、焦虑不安、疲劳、肌痛、头晕头痛、全身酸痛、脱发以及食欲不振等, 因此在给予患者治疗的基础上, 还需要配合各项护理手段, 用以控制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护理干预即为其中的首要选择[4]。
慢性乙型肝炎具备传染性、难治性以及长期性特征, 许多患者会在中途放弃治疗, 严重影响其康复效果。所以除了药物知识教育、乏力与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脱发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护理干预手段之外, 还需要反复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即护理人员要对每一个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再结合其实际状况选择用药形式。待患者出院时, 需要详细告知其正确用药方式 (应空腹服药即餐前或餐后至少2 h) , 同时在随访过程中咨询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临床医师, 为患者接受治疗提出建议, 从而提升其用药的有效性。
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常规护理, 而实验组则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护理干预, 经治疗、护理以后, 实验组患者中47例谷丙转氨酶已经恢复正常状态, 44例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基因已经转为阴性, 5例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已经转为阴性;而对照组患者中有34例谷丙转氨酶已经恢复正常状态, 32例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基因已经转为阴性, 未出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已经转为阴性的患者。与此同时, 实验组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中的有效性十分突出, 建议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中的有效性, 探讨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效果及护理效果的重要手段。方法 随机选取特需病房接受诊断以及治疗的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5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常规护理, 而实验组则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以及护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临床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 配合护理干预手段, 在提升患者在治疗效果的基础上, 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控制, 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疾病,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攀, 赵沐缙, 吴永杰, 等.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所致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0, 7 (5) :261-262.
[2]陈新丽.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9) :381-383.
[3]秦道新, 张弦丽, 徐珍.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不同化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热带医学杂志, 2014 (11) :1469-1471.
[4]翟清华, 郑蔚, 张利霞, 等.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0) :3422-3424.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163例, 男112例, 女51例;年龄16岁~65岁, 平均43岁;高中或高中以下42例, 专科以上121例;工人37例, 学生18例, 职员108例;有家庭聚集性2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治疗方法大致相同。
2 心理特征分析
病人的心理状况与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经济条件有明显关系, 与文化程度无明显关系。青少年大多对疾病缺乏认识;中年人由于担心影响工作、事业、家庭, 更害怕乙型肝炎转变成肝硬化、肝癌, 表现为焦虑不安、烦躁;女性多表现为沮丧、猜疑;男性及老年人多表现为孤独。
3 不同阶段的心理护理
3.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入院时病人一般存在与世隔绝的感觉, 有被遗弃的失落感。护士应通过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的过程, 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和谐的护患关系。注意保持与病人的有效沟通, 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 耐心听取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 关心和尊重病人, 使病人了解目前乙型肝炎虽不能根治, 但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 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 延缓进一步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 可以像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3.2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非常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及有关项目的检查结果, 担心疾病不能好转, 情绪表现为痛苦、忧郁。部分病人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 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但是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呈阳性, 仍忧心忡忡。部分病人因病情反复发作, 多方医治, 对自己的病情及常用药物一知半解, 认为自己“久病成医”有经验, 点名要药或私自停药或加用药物, 护士应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告诉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长期的,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私自用药的病人, 应向其解释药物的作用及用药方案的科学性。同时告知病人, 不同的药物或同一种药物, 对不同的病人存在个体差异, 劝说病人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 耐心讲解错误用药所造成的危害。
3.3 出院前的心理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 病人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当肝功能复查正常, 医生同意出院时, 病人担心被家人和同事冷淡、疏远、歧视。护士应帮助病人学会身心方面的自我调整, 帮助病人消除自卑感, 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 进行卫生知识宣教, 使病人和家属清楚知道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1], 掌握出院后在家里的一些消毒隔离措施, 做好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受凉, 预防感冒;嘱病人戒烟酒, 合理饮食, 生活学习应有规律, 不宜过度劳累, 使其认识到适当的运动和饮食是促进和维护健康的需要。嘱咐病人定期到门诊复查。
3.4 出院后的心理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需要社会支持, 来源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支持, 如父母、爱人、医护人员、朋友等的理解。护理工作应注意对病人家庭成员的教育, 以保证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病情稳定的病人,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中断治疗, 要坚持服药。出院后定期到医院复查, 巩固治疗效果, 即使是痊愈后, 同样需要一个恢复和巩固的阶段。对于病情反复的病人及家属, 应鼓励病人树立信心, 同时希望家属多鼓励病人, 给予病人良好的家庭支持。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 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护理措施应注意多向病人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 充分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
4 体会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是终身性疾病, 治疗难度大, 病人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等各种途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导致病情加重。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肝功能恢复。因此, 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促进疾病的恢复, 减少复发,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及预防 篇3
1 临床症状
1.1 全身症状
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失眠、多梦等乙型肝炎症状。少数人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型肝炎症状。
1.2 消化道症状
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型肝炎症状。
1.3 黄疸
会出现黄疸,皮肤小便发黄,小便呈浓茶色等乙型肝炎症状。
1.4 肝区疼痛
肝脏一般不会感觉疼痛,当乙型肝炎恶化时,乙型肝炎患者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等乙型肝炎症状。
1.5 肝脾肿大。
1.6 手掌表现出现肝掌。
1.7 皮肤表现面色晦暗或黝黑,蜘蛛痣。
2 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因素
当乙型肝炎病毒入侵人体后,约65%的感染者并不发病,仅表现为短暂的亚临床症状,出现轻度、一过性疲乏和纳差,大多数受染者并未介意,而体内的肝炎病毒已被清除,高水平的表面抗体已经产生,对乙型肝炎获得了较持久的免疫能力。约25%的感染者要发病,表现为典型的急性黄疸型或急性无黄疸型的临床经过。约10%的感染者常由急性变慢性或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认为除遗传因素和种族因素外,以下几个方面在乙型肝炎慢性化中有重要意义:
2.1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常易演变为慢性肝炎。乙型肝炎发病的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常能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也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2.2 既往有其他肝炎或肝病史者,或有并发病症者,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不仅容易急转慢,而且预后较差。
2.3 急性或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比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容易发展为慢性。
2.4 最初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的患者年龄。资料表明: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约90%~95%要成为慢性携带者;儿童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约20%;成人约10%发展为带毒状态。
2.5 其他因素
如急性期的肝炎患者过度劳累、酗酒、性生活过度、吸毒、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营养不良、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或滥用药品等均可由急性转为慢性。
临床上发现转氨酶持续高水平超过1个半月不降者,急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持续阳性在12周以上,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8~10周以上不转阴者,就可能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3 鉴别诊断
3.1 药物性肝炎
(1)既往有用药史;(2)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粒细胞增高;(3)停药后症状逐渐好ALT恢复正常。
3.2 胆石症
既往有胆绞痛史,高热寒战、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3.3 原发性胆法性肝硬化
特点为:(1)中年女性多见;(2)黄疸持续显著,皮肤瘙痒,常有黄色瘤,肝脾肿大明显,ALP显著升高,大多数抗线粒体抗体阳性;(3)肝功能损害较轻;(4)乙型肝炎标志物阴性。
3.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常有家族史,多表现有肢体粗大震颤,肌张力增高,眼角膜边缘有棕绿色色素环(K-F环),血铜和血浆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增高,而慢活肝血铜和铜蓝蛋白明显升高。
3.5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多发生于妊娠后期。临床特点有:(1)发病初期有急性剧烈上腹痛,淀粉酶增高,似急性胰腺炎;(2)虽有黄疸很重,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但尿胆红素常阴性。(3)常于肝功能衰竭出现前即有严重出血及肾功能损害,ALT升高,但麝浊常正常;(4)B型超声检查为脂肪肝波形,以助早期诊断,确诊靠病理检查。
3.6 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腺癌、总胆管癌、慢性胰腺炎等需鉴别[2]。
4 慢性肝炎的治疗
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4.1 抗病毒治疗
(1)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目前公认的对HBV复制有一定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a.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AVP),导致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b.诱导受感染肝细胞膜Ⅰ类MHC抗原表达。促进Tc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2)口服抗病毒药物:口服抗病毒药物以拉米夫定为代表,拉米夫定在细胞内的胸甘酸激酶的作用下发生磷酸化,其产物可以抑制HIV病毒的反转录酶,对HIV的复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产生抗HBV的作用,与齐多夫定合用[2]。
4.2 免疫调节药
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1)胸腺肽:通过影响c AMP而增强T细胞活性。用法为每日10~2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2~3个月[2]。(2)白细胞介素2(IL-2)能刺激免疫效应细胞增殖及诱生γ-干扰素。用法为每日1000~2000U,肌内注射,1次/d,疗程28~56d[2]。
4.3 保护肝细胞药物
(1)益肝灵: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苷,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个月。(2)强力宁: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害有效,对肝炎治疗,以降酶作用较好,停药后有反跳。用法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个月,注意对心、肾功能衰竭、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禁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用。(3)联苯双酯,用法为15~25mg,每日3次服用,转氨酶正常后减量维持,疗程6个月。
5 治疗三大误区
5.1 道听途说
建议患者在资深医师的指导下,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复诊。
5.2 心理负担过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而免疫状态又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心理负担过重只会影响预后,对病情毫无益处。所以,对于乙型肝炎患者来说,乐观地面对现实、积极地配合医师治疗才是明智的做法。
5.3 盲目忌口
基本原则是综合营养,水果、蔬菜、肉类、豆制品都需要,但要尽量少吃辛辣刺激和油炸的食品。
6 保肝的食物
6.1 海鲜类,能增强免疫功能,修复破坏的组织细胞、不受病毒侵犯。
6.2 大豆及豆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磷、维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对肝脏修复非常有益。
6.4 含钾丰富的食物,海带、米糠及麦麸、杏仁果、澄、葡萄干、香蕉、李子、瓜子。
6.5 肝、瘦肉、鱼虾、鸡鸭、蛋类等高蛋白、适量脂肪的饮食。
6.6 新鲜的蔬菜、水果及金针菜、大枣、芝麻、山楂等,绿茶对肝脏有好处。
7 饮食六大禁忌
忌辛辣、忌饮酒、忌食加工食品、忌乱用补品、忌过多食用蛋白饮食、忌高铜饮食。肝病患者应少吃海蜇、乌贼、虾、螺类等含铜多的食品。
8 结论
国家颁布了相关的多项法律措施,乙型肝炎患者享受和健康人一样的各项权利,包括求学、就业和参与公共活动等,社会也一直在呼吁关爱乙型肝炎患者。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谈“肝”色变,前几年各单位都进行体检,一旦查出乙型肝炎,工作丢了,学业没了,事业家庭都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从今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乙型肝炎检测,为人们生活亮起灯来。但是乙型肝炎对人体确实有很大危害,人们必须认识它了解它,才能很好防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病程,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马家骥.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2-265.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 篇4
我国是HBV感染流行地区, 发病率很高,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 000万人, 约占全世界肝炎总数的80%, 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 病死率为4%~10%, 慢性乙型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分为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多数HBeAg阴性患者容易忽视自己的病情, 未能定期随访, 等到出现不适等临床表现开始就医时, 已出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本文对2007年6月―2008年12月来院就诊的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学及影像学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来源于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传染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504人, 其中门诊病人362人, 住院病人142人。男性400例, 占79.4%;女性104例, 占20.6%, 男女比例为3.85∶1。其中HBeAg阳性185例, 占36.7%;HBeAg阴性319例, 占63.3%;平均年龄13~73岁。诊断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并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和其它病因所致的肝损害。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和总胆红素 (TBIL) 其中一项以上增高者为异常;肝纤维化四项指标:透明质酸 (HA) 、层粘连蛋白 (LN) 、III型前胶原蛋白 (PCIII) 和IV型胶原 (LIV) 其中一项以上增高为异常;超声检查提示脾肿大, 肝内光点分布欠均匀、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 其中任何一项超出正常范围者为异常;肝硬化及肝癌诊断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B超和CT证实。
1.2 研究方法
将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 对所有检测对象记录性别及年龄, 清晨空腹静脉采血, 进行肝功能生化、HBV-DNA和肝纤维化四项指标进行检测, 并空腹进行B超等检查肝实质、肝门静脉内径和脾门静脉内径。
1.3 使用设备
肝功能生化使用日立7600原装试剂进行测定, HBV-DNA使用罗氏公司扩增荧光PCR分析仪, 定量检测HBV-DNA, 荧光试剂盒由深圳匹基公司提供的试剂测定;肝纤维化四项标准使用SN-680放射免疫计数器和北京北方生物研究所生产的试剂测定, 每例均常规作B超及CT检查, B超仪器为百盛奇才AU4彩超, 探头4.5兆赫。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测。
2 结果
(1) HBeAg阴性和阳性肝功能异常比较, 见表1。 (2) HBeAg阴性和阳性患者出现肝硬化年龄比较, 见表2。 (3) HBeAg阴性和阳性患者出现肝硬化性别比较, 见表3。
3 讨论
传统观念认为,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 传染性弱, 并发症少。有关报道结果[1]显示, HBeAg阴性慢性乙肝HBV-DNA复制程度越高者, 例数越少, 而HBeAg阳性者相反。据报道可能与患者的细胞免疫活性有关, 与肝脏的炎症与纤维化程度不成正比。从统计数字上发现,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生化、肝纤维指标, 以及超声检查出现异常的病例明显高出HBeAg阳性病例。我院两组资料对比分析发现, HBeAg阴性乙肝出现肝硬化72例 (22.5%) , 高出HBeAg阳性乙肝肝硬化31例 (16.7%) , χ2=2.43, P>0.05;40岁以前出现肝硬化HBeAg阳性高于HBeAg阴性;41~60岁出现肝硬化比例无显著性差异;60岁以上HBeAg阴性高于HBeAg阳性, HBeAg阴性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18例, 占5.6%, 多于HBeAg阳性者4例, 占2.2%, χ2=3.42, P>0.05。
例
例
HBeAg阴性及阳性患者出现肝硬化肝癌男女比例是5∶1[2]。HBeAg阴性及阳性患者出现肝硬化年龄比较分析发现, HBeAg阴性出现肝硬化41岁以上者占68.1%, HBeAg阳性出现肝硬化41岁以上者占58.1%, χ2=5.01, P<0.05, HBeAg阳性患者出现肝硬化年龄相对偏年轻。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几率高, 可能是病情缠绵和病变积累的结果, 总之, HBeAg阴性慢性乙肝远期预后差。
参考文献
[1]郑自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 2 (23) :58-60.
89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探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共89例, 男66例, 女23例;年龄16~60岁, 平均34岁;病程1~13年, 平均6.8年。所有病例均为血清HBsAg、HBeAg及HBV-D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所有入选患者血清ALT≥正常值上限2~10倍;血清TBIL≤34 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治疗前6个月内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剂。
1.2 选择条件
诊断按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如HCV、HDV等重叠感染者, 合并肝硬化者, 孕妇和严重心、肾、内分泌、造血系统及精神神经疾病者, 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依从性差者。
1.3 分组及治疗方法
全部入选患者随机分成3组:①苦参素组:共30例, 苦参素肌内注射 (苦参素肌内注射, 宁夏绿谷药业有限公司) , 剂量为600 mg, 1次/d, 疗程3个月;②苦参素和猪苓多糖联合组:30例, 苦参素用法同上。猪苓多糖注射液 (江苏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剂量4 ml, 肌注, 1次/d, 连用20 d, 休息10 d, 疗程3个月;③肝泰乐组:29例, 肝泰乐 (山西汾河制药厂) 剂量400 mg加入10%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共30 d。后2个月, 口服肝泰乐0.4 g/d。各组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 未用其他抗病毒、免疫调节和降酶退黄药。
1.4 观察内容及检测方法
观察指标包括血清ALT、AST、TBIL、血清HBsAg、HBeAg、HBeAb及HBV-DNA, 均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及停药后6个月各观察1次。并观察血常规、尿常规、血尿素氮、肌酐、血压、心电图,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检测1次, 并详细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检测方法:ALT、AST、TBIL、尿素氮、肌酐, 用自动生化仪 (日本东芝40-FR) 检测, 血清HBsAg、HBeAg用ELISA法测定, HBV-DNA用PCR定量检测。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肝功能复常, HBV-DNA及HBeAg阴转, 抗-HBe阳转;有效:肝功有复常, HBV-DNA阴转;总有效:显效与有效病例之总和;无效:治疗后未达到显效和有效标准者。
2 结果
2.1
治疗结束时, 苦参素组、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组HBV-DNA、HBeAg阴转率、抗-HBe的阳转率均较肝泰乐组高, 3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3.3%、48.8%、0 (P<0.01) , HBeAg阴转率分别为33.3%、42.9%、6.9% (P<0.05) , HBeAb阳转率分别为16.7%、20.0%、6.9% (P<0.05) 。ALT的复常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随访6个月, HBV-DNA和HBeAg的阴转率及抗-HBe的阳转率在苦参素及苦参素联合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总有效率分别2.9%、51.7%、7.7%,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3组治疗中苦参素注射有局部疼痛, 但能坚持治疗, 不需停药。用药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 治疗中也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消除或抑制乙肝病毒, 纠正异常的免疫反应是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环节。本文应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经临床验证表明, 可使ALT复常, HBeAg和HBV-DNA阴转。猪苓多糖为一免疫调节剂, 具有保肝降酶、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作用, 使巨噬细胞功能明显增强, 并能提高玫瑰花结形成率, 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还能抑制病毒复制, 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与苦参素不同。联合应用似可增加其抗病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 苦参素、苦参素与猪苓多糖联合应用与肝泰乐组比较, 3组均可使肝功能复常, 停药后随访6个月仍有持久疗效。但苦参素组及苦参素猪苓多糖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2.9%、51.7%, 明显高于肝泰乐组7.9%,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苦参素和联合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
苦参素是从天然植物中药豆子中提取的生物碱, 其中氧化苦参碱占98%, 基本上达到纯品水平, 便于质控。现代药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肝损伤及纤维化、调控免疫、长效升高白细胞、清除自由基的作用[1,2]。苦参素制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 苦参素具有良好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抗HBV的作用, 停药后随访6个月有持久疗效。而且安全性好, 不良反应少而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寻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开放、对照研究。治疗分3组, 分别为苦参素组、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组、肝泰乐组, 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9例, 观察ALT及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 苦参素组、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组HBV-DNA、HBeAg阴转率、抗-HBe的阳转率均较肝泰乐组高, 3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3.3%、48.8%、0 (P<0.01) , HBeAg阴转率分别为33.3%、42.9%、6.9% (P<0.05) , HBeAb阳转率分别为16.7%、20.0%、6.9% (P<0.05) 。ALT的复常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随访6个月, HBV-DNA和HBeAg的阴转率及抗-HBe的阳转率在苦参素及苦参素联合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总有效率分别2.9%、51.7%、7.7%,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苦参素或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地抗HBV-DNA疗效及HBeAg阴转及抗-HBe的阳转率。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乙型,苦参素,猪苓多糖
参考文献
[1]路歧祥.苦参碱等五种单体生物碱影响免疫功能的探讨.上海免疫学杂志, 1987, 7:6.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 篇6
1 一般资料
1.1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30例, 其中男70例, 女60例, 年龄17~60岁, 平均35岁, 病程7个月~5年, 平均2.9年;对照组130例, 其中男68例, 女62例, 年龄18~60岁, 平均36岁, 病程6个月~5年, 平均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乏力, 纳差, 口苦, 尿黄, 目黄, 肤黄, 肝区隐痛或右上腹不适, 肝区叩痛或压痛, 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 (ALT) 升高至正常值2倍以上, 总胆红素异常, 血清免疫标记物查两对半示大三阳或小三阳。
排除标准为ALT升高至正常值2倍以下, 排除药物, 中毒等引起的ALT升高, 血清免疫学标记物未示大三阳或小三阳, 孕妇或哺乳患者不纳入。
1.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新药疗效综合评价标准。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 肝脾肿大消失或回缩, 肝区无明显压痛和叩痛, 肝功能恢复正常, Hbe Ag.HBV-DVA转阴持续1年以上, 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肝脾肿大回缩, 肝区无明显压痛, 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乙肝病毒标志物无变化;有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和消失, 肝脾肿大回缩或稳定不变, 肝功能检查指标中的ALT, AST, SB下降50%以上;无效: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检查无改变。
1.4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中药乙肝合剂 (黄芪30 g, 党参15 g, 白术10 g, 茵陈15 g, 丹参10 g, 白花蛇舌草20 g, 大黄10 g, 绞股蓝15 g, 女贞子15 g, 栀子15 g, 蚤休10 g, 半边莲10 g, 五味子20 g) 每日一剂, 分两次煎服, 每次约200 ml, 对照组给予复方益肝灵4片口服, 3次/d, 肝泰乐0.1 g, 口服, 3次/d;维生素C, 维生素B1, 口服, 剂量按说明书, 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70例 (53.85%) 有效50例 (38.46%) 无效10例 (7.69%) 总有效率 (92.31%) ;对照组显效30例 (23.08%) 有效55例 (42.31%) 无效45例 (34.62%) 总有效率 (65.38%)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障碍是乙型肝炎的主要病机, 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乙型肝炎向慢性转化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多因湿热疫毒之邪蕴结不解, 深入血分, 日久导致脏腑, 阴阳, 气血失调和虚损, 即所谓久病必虚, 郁久必淤者, 故病情多缠绵难愈。其病机属正虚邪恋, 虚实错杂。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这个特点, 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并用。乙肝合剂方中黄芪.党参.女贞子补气养血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白术健脾渗湿以助运化,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半边莲.蚤休.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能直接抑制和杀死乙肝病毒;绞股蓝具有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保肝作用;丹参能促进坏死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改善肝微循环和增加肝实质血流供应而抗肝纤维化形成, 并具有抑制乙肝病毒作用。五味子具有抗肝脏损伤.降酶等作用。诸药配伍, 达到保肝护肝.增强免疫功能, 抑制乙肝病毒的目的, 对于改善肝功能方面亦取得较满意效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9例, 其中, 男39例, 女20例;年龄23~65岁, 平均31.5岁, 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治疗开始前半年内未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
1.2 治疗方法
甘利欣 (甘草酸二铵) 150mg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4周;同时给予肝炎灵注射液70mg肌内注射, 1次/d, 治疗12周。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每2周检测肝功能直至结束,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 每8周检测乙肝病毒标识物 (HBeAg、H B V-D N A) 及电解质。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和体征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HBV-DNA转阴性;有效:症状、体征改善, 肝功能比治疗前明显好转, 但在疗程内未恢复正常, HBV-DNA仍为阳性;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肝功能无明显好转或恶化, HBV-DNA仍为阳性。
2 结果
治疗结束时, 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5) 。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3.9% (20/59) , 32.2% (19/59) 。经综合疗效判定, 本组显效27例, 有效2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9%, 治疗中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 可持续30~50年, 并且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 期间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残留期或终末肝病期, 在免疫清除期, 机体免疫系统和病毒反复相互作用, 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持续进展, 因而是需接受治疗的重要时期。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 甘草酸制剂具有显著降酶功效, 临床应用较广。甘利欣为中药甘草的第三代制剂, 主要成份为甘草酸二铵。甘草酸二铵是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的提取物, 具有较强的抗炎、解毒、抗过敏、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等作用。该药在化学结构上与类固醇相似, 从而发挥类固醇样的作用, 但无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肝炎灵注射液是从山豆根的根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具有消炎解毒功能, 亦能使损伤的肝组织变性和坏死程度减轻, 促使肝细胞再生与修复, 降低转氨酶, 并有一定的抑制HBV-DNA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笔者对本组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结果显示, 甘利欣和肝炎灵两药联用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治疗结束时, 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5) 。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3.9% (20/59) , 32.2% (19/59) 。经综合疗效判定, 本组显效27例, 有效2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9%, 治疗中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
4 总结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有部分最终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及肝癌, 严重威胁百姓的健康。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和疾病本身的特点, 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一些广告利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弱点, 肆意夸大部分药物的疗效, 结果造成众多患者人财两空, 延误了病情。正确的治疗理念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对广大医务人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十分重要。肝炎灵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肯定, 且两药价格低廉, 无明显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脏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12) :881~891.
[2]李丰荣, 魏惠存, 郭桂梅.拉米夫定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7) :1587~1588.
[3]汪俊韬, 于少军, 肖炜.复方甘草甜素 (美能) 在肝病领域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房, 2002, 13 (8) .
[4]徐德先.甘草酸二钱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