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2024-11-07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通用10篇)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篇1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在绝大多数患者的体内均呈慢性病毒感染, 且能够引起肝脏脂肪病变、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但是, 关于HCV的致病机制目前, 尚未清楚。因此, 加强对其进行临床诊断, 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依据。本文主要采用ELISA法对健康对照组与患者血清中的IL-10、IL-12及IL-18的水平进行分析、测定[2], 并采用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对患者进行治疗, 探讨上述各个指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 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案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源于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60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

1.2 检测方法

收集空腹静脉血5 m L, 将血清加以分离, 将其置于-7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冷冻保存。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法) 对两组血清IL-10、IL-12及IL-18, 根据试剂盒上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治疗方法

患者组给予α-2b干扰素进行治疗, 每次给药300万IU, 采用肌肉注射的放射给药, 1次/d, 给药4周之后改为隔日1次;苦参素注射液600 mg, 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治疗, 1次/d, 4周之后改为苦参素注射液400 mg, 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 1次/d, 临床治疗疗程为24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 (1) 完全应答:治疗结束之后对患者观察18周以上, 血清HCV-RNA转为阴性, 且ALT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 (2) 复发:治疗结束HCV-RNA转为阴性, 且ALT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 观察结束时HCV-RNA或者ALT水平再度转为阳性; (3) 无应答:治疗结束时以及观察18周以上, 血清HCV-RNA始终保持阳性, 且ALT水平始终处于异常值。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由SPSS16.0软件加以统计及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加以计算, 计量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加以计算, 以P<0.05表示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患者组血清IL-10、IL-12及IL-18水平对比

见表1。由下表可知, 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IL-12及IL-18水平要明显低于观察组, 且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患者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前60例中, 完全应答有12例, 占总数的20%;无应答是13例, 占总数21.67%;复发35例, 占总数58.33%。治疗后60例, 完全应答35例, 占总数55%;无应答12例, 占总数20%;复发15例, 占总数25%。由此可知, 患者组治疗前后完全应答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的观察指标为:对照组与患者组血清IL-10、IL-12及IL-18水平与患者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IL-12及IL-18水平要明显低于观察组, 且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患者组治疗前后完全应答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0、IL-12及IL-18水平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能够作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治疗, 效果显著, 应在临床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60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患者血清中的IL-10、IL-12及IL-18的水平进行分析、测定, 并采用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患者组血清IL-10、IL-12及IL-18水平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且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之后, 患者完全应答率要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治疗前后应答率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0、IL-12及IL-18水平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能够作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治疗, 效果显著, 应在临床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炎性因子,干扰素α-2b,苦参素

参考文献

[1]牛文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8) :983-984.

[2]Sharma A, Chakraborti A, Das A, et a1.Elevation of interleukin-18in chronic hepatitis C:implications for hepatitis C virus pathogenesis[J].Immunology, 2009, 128 (1) :514-22.

[3]陈明纪, 朱湛华, 陈长虹, 等.干扰素a-2b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4) :387-388.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篇2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压力源;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4-02

压力被描述为由于过分的环境要求和较低的处理应变能力共同所致的情绪上的苦闷或不良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临床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环境、患者自身和家庭社会,不利于康复治疗。2010年——2013年,我院对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压力源进行测评,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35例,女13例,19-63岁,平均40.4±11.0岁。病程7个月——23年,平均8.1±5.6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1例,高中20例,大专以上17例。职业:工人13例,农民2例,自由职业16例,干部17例。均符合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

1.2 测评方法 自制测评表将压力源分为四大类[1],每大类设数个选择,于住院第一天采用问卷法测评,被调查者在每一大类中选择一项对自己构成最大压力的选项,文化程度较低无法独立完成者可协助完成,但不可诱导询问。

1.3 护理干预方法 通过压力源调查表的测评,根据调查的结果,积极调整护理行为和护理方式。护士与患者之间互动交流,与患者沟通病情进展和治疗方案,通过护理交流,了解患者迫切需要的信息,并给予及时满足。加强与患者家庭接触,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共同协助患者完成角色认同。

2 结 果

发出调查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100%。通过压力源调查表评估得到慢性丙型肝炎压力源发生频率。

2.1 环境压力源 饮食睡眠习惯改变40例,占83.3%;病室他人影响42例,占87.5%;医务人员态度及得到关心程度45例,占93.8%;医院制度限制、隐私泄露7例,占14.6%;缺乏安全感6例,占12.5%。

2.2 患者自身压力源 担心疾病预后46例,占95.8%;害怕药物不良反应45例,占93.8%;角色转变36例,占75%;身体不适20例,占41.7%;害怕特殊检查15例,占31.3%。

2.3 家庭社会压力源 担心经济问题25例,占52.1%;担心失业或不能工作20例,占41.7%;担心无人照顾、陪伴15例,占31.3%,必须依赖他人9例,占18.8%。

3 讨 论

3.1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占3.2%[2]。感染HCV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占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占50%-85%。丙型肝炎病毒感染25-3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占5%-25%[3]。患者对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失望心理,担心传染给家人朋友,社会活动减少,甚至影响婚姻恋爱或夫妻感情等。从而产生痛苦,沮丧的情绪[4]。患者承受身体疼痛不适,还要面对所处的“强制”环境,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对自身疾病状况缺乏认知,医护沟通行占不完善,均使患者产生不安感,在得不到确切的疾病治疗护理信息,不理解医护人员行占,被动接受检查治疗会产生应激反应。

3.2 护理干预

3.2.1 减少环境的压力 环境影响病人心理状态,关系疾病治疗效果及转归,调节环境保待整洁、舒适、安静、安全的环境是护士重要职责。护理工作要减少环境造成的不安,对可变的环境进行调整,每个病床有相对独立空间。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医务人员的态度及其得到关心程度项目,高达93.75%患者回答感到有压力。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时,主动与之交谈、做自我介绍,从而消除患者的陌生和緊张感。采取严谨而的工作态度,忙而不乱管理有序,有效减少对患者的直观刺激。进行治疗护理前,保持轻柔的语调,简明告知患者操作目的,重复操作向患者解释其执行的必要性。患者叙述主观不适,保持关切的态度,不随意打断患者,是有效的交流技巧,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解除焦虑不安的戒备心理。

3.2.2 减少患者自身压力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社会角色,从入院起发生变化。入院前患者在社会家庭中有主观支配性,甚至有部分患者充当指挥的角色,而入院后更多的患者感到无归属、认同感。根据调查结果,对疾病的预后项目中95.83%患者回答感到压力,97.91%患者担心药物治疗引起不良反应。对此采取护理干预是患者入院后辅助患者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尊重患者的感受,给予患者护理上及家庭支持,消除孤独感。此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更多疾病相关知识,对康复充满信心。鼓励患者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患者之家爱心联系卡,鼓励相互交流的治疗体会,让患者在相互接触中得到可借鉴的方法,积极配合治疗。

3.2.3 减少社会家庭的压力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易产生抱怨心理,感到失落与孤独,甚至有轻生念头。家庭社会的支持、朋友的关心安慰、亲人的陪伴至关重要。护士应积极与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占病人解除后顾之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孙田杰,沙懦.一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心理压力的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645-647.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194-198.

[3] Seeff LB.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C[J].Hepatology,2002,36(5Suppl1):S35-46.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67例, 年龄17~59岁, 平均年龄为为35.4岁;其中女性患者占102例, 男性患者占265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4年颁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至少2次血清抗HCV抗体阳性,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升高1.5 倍以上, 血清 HCV RNA≥1×104拷贝/m, 并排除并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者、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有严重心、肺、肾、血液系统疾病, 严重精神性疾病特别是抑郁症患者, 6个月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吸毒或酗酒者等。

1.2 辅助检查

治疗前后为患者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及CK-MB。

1.3 治疗方法

①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 PEG-IFNα-2a180 μg 皮下注射每周1次, 联合利巴韦林1000 mg, 口服, 1次/d;②利巴韦林联合普通干扰素治疗方案:IFNα 3~5 mU肌内或皮下注射qod, 联合利巴韦林1000 mg口服, 1次/d。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药物副作用构成比采用百分率的形式表示。

2结果

2.1 本研究统计的利巴韦林两种治疗方案导致的总体副作用情况:

用利巴韦林治疗367例, 副作用39例, 占10.63%。

2.2 利巴韦林两种治疗方案所致副作用各种类型构成情况见表1。

3讨论

利巴韦林是传统的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 常与干扰素联合, 用于治疗各型肝炎。本品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因黄嘌呤核苷和鸟嘌呤核苷具有逆转其体外抗病毒活性的作用, 故目前认为本品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3]。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确切, 对症状细胞损伤较小, 但该药能进入红细胞内, 且蓄积量大, 在红细胞上的t1/2为960 h, 在血浆内的t1/2为299 h, 血液系统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此原因有关。该药常见的副作用有变态反应、贫血等, 较少见的副作用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等, 以变态反应居首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利巴韦林通常不需要作皮试, 故容易忽视该药所致的急性变态反应, 故应加强医护人员及患者对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的认识, 及早发现药物所致副作用。当患者发生副作用后, 如果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一般都能恢复正常。在本研究中, 共有3例患者出现利巴韦林所致严重副作用, 其中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2例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 在给予对症治疗后均脱离危险。综上所述, 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副作用类型较多, 但只要临床医护人员对副作用有所了解, 并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 提高患者对副作用的自我监测意识, 用药期间加强用药监护, 出现副作用后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就能有效的避免或减轻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增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证用药合理、安全、经济、有效。因此, 利巴韦林的临床使用安全性较高, 无需对其副作用过分紧张。

参考文献

[1]王江滨.2010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医疗研究院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指南:抗病毒的疗程是否可以缩短.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1, 3 (1) :24-26.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4, 7 (3) :附1附6.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篇4

关键词 丙肝核心抗原 检测 临床分析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1]。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其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目前尚无特殊的防治方法。目前我国阻断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筛选供血员。然而抗-HCV的出现是在HCV感染后的6-12周(窗口期),所以抗-HCV阴性并不能排除携带HCV具有传染性的可能。而HCV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可将HCV的检测的窗口期缩短到15天降低了HCV经血传播的风险。本文对150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丙型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150例(120例抗-HCV阳性,30例抗HCV阴性)。

试剂: 抗-HCV检测试剂: HCVC抗原试剂:强生ORTHO,HCVC抗原酶免试剂盒批号:AGKl22 HCVRNA荧光PCR定量检测试剂:深圳匹基公司。

方法:①抗-HCV检测:ELISA方法。②HCVCAg检测:设空白对照一孔,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两孔,样本稀释液100μl/孔,待测标本1 00μl,37℃孵育90分钟,洗板6次,加酶结合物200μl,37℃孵育30分钟。再洗板6次,加显色剂200μl。室温闭光30分钟,终止,492nm(参考波长630nm)读板,Cut off=NCx+01040。③HCVRNA定量检测:荧光定量PCR法。

结 果

150例血清标本HCVCAg阳性47例(31.3%),ALT增高(40~1000U/L↑)84例(HCVCAg阳性占47例、单独HCVRNA阳性29例,单独抗-HCV阳性8例)。150例丙型肝炎患者HCV检测结果见表。

30例抗-HCV阴性而4例HCVCAg阳性者ALT增高(分别为40U/L/、53U/L、97U/L、158U/L)。

47例HCVCAg阳性标本中HBsAg阳性2例(4.3%)。

讨 论

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在30例抗-HCV阴性标本中HCVCAg阳性4例(13.3%)提示,这些患者已经感染HCV,但是由于抗-HCV的出现是在HCV感染后的6~12周(窗口期),所以抗-HCV阴性并不能排除携带HCV具有传染性的可能[2]。而HCV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可将HCV的检测的窗口期缩短到15天,降低了HCV经血传播的风险。另外,此4名感染者肝功能出现不同的改变分别为40U/L/、53U/L、97U/L、158U/L)。说明已影响到肝脏,但是由于窗口期或自身免疫的原因尚未产生抗体而呈阴性,因此应经常到医院进行检查。

由于HCV的窗口期较长(6~12周),HCV的变异性大,目前抗-HCV检测有可能出现漏检,所以采用更灵敏的检测方法很重要,HCVCAg的检测有利于HCV感染病人的早期发现,特别是某些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某些不产生抗体的携带者。47例HCVCAg阳性标本中,有2例HBsAg阳性(4.3%),提示HCVCAg作为病毒颗粒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基因调节功能,HCV与HBV联合感染的个体,C抗原蛋白可影响HBV的组装。从检测结果表l看出,HCVCAg阳性的标本,HCVRNA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表明HCVCAg可表达HCV在体内复制的情况。由于HCVCAg检测缩短感染窗口期,因此,用于献血者检测,可了解其HCV感染的进程,阻断HCV经血传播途径,减少丙型肝炎的感染率。47例HCVCAg阳性者ALT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40~1000U/L),表明HCVCAg可破坏肝细胞,使肝脏受到损害。目前有很多方法进行丙肝抗体的检测,如抗HCV E LlSA法、胶体金法,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获得,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肝癌发病率中等的地区,如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多由丙型肝炎所致,也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慢性肝病主要与HCV感染有关研究表明,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慢性肝病主要与HCV感染有关,有报道认为抗-HCV阳性的急性肝炎中大部分进而演变发展为肝癌,HCV感染者肝癌的发生与C抗原蛋白诱导肝细胞生长失控有关,HCVCAg阳性可提醒有癌变的可能。因此HCVCAg可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HCVCAg的检测还可用于干扰素、抗病毒药物疗效的观察。

总之,由于输血后丙肝引起的医疗纠纷不断,这已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而且受血次数越多,感染病毒的几率越高。如患者机体免疫力差,而输入的血液中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就会造成各种肝炎感染。HCVCAg检测对丙型肝炎的预防传播,了解感染进程及病毒复制以及药物疗效观察、肝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娜.615例肝病患者血清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94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篇5

关键词:派罗欣,利巴韦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为丙肝) 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为慢性丙肝, 若不及时治疗, 可发展成为肝硬化, 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2]。目前干扰素是临床上相对有效的药物, 该药可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 能有效降低患者肝脏的损伤及肝硬化的发生率, 但由于干扰素类型较多, 且各类型干扰素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有一定差异, 因此临床用药较为繁琐。本文探究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收诊治的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所有患者均经症状观察、体征检测、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确诊, 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 排除近期有生育需求, 妊娠和哺乳妇女, 肝肾功能不全, 混合有其他型肝炎, 近期接受过其他抗病毒治疗或免疫调节治疗, 伴有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相对应用禁忌证的患者。全部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 男33例, 女27例, 年龄22~61岁, 平均年龄 (31.4±10.5) 岁, 病程5个月~6年, 平均病程 (1.9±0.7) 年;观察组, 男31例, 女29例,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30.2±9.5) 岁, 病程6个月~8年, 平均病程 (1.8±0.6) 年。两组慢性丙肝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保肝、护肝等对症治疗, 并给予口服利巴韦林片 (沈阳明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剂量为900~1200 mg/d, 根据患者体质确定合理剂量, 分3次服用,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年的治疗。对照组患者联合干扰素α-a-1b (先灵葆雅中国有限公司生产) 100万U肌内注射, 3次/周, 连续应用3个月后, 剂量改为300万U, 同样3次/周, 整个疗程为1年[3]。观察组患者联合派罗欣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80μg/次皮下注射, 每周1次, 疗程为1年。

1.3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疗效标准[4]。 (1) 早期应答: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丙氨酸氨基酶正常, 丙型病毒性肝炎RNA为阴性; (2) 完全应答:患者在治疗结束时丙氨酸氨基酶正常, 丙型病毒性肝炎RNA为阴性; (3) 部分应答:患者在停止治疗6个月后丙氨酸氨基酶率正常, 丙型病毒性肝炎RNA为阴性; (4) 无应答:患者在治疗后或随访期间内, 各项指标均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慢性丙肝患者疗效对比, 经1年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早期应答率、完全应答率、部分应答率及无应答率等指标,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有显著改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慢性肝炎, 病理改变主要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其感染、传播的途径多样, 主要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及母婴传播。调查表明, 慢性丙型肝炎在全球的发病率达3%, 在我国的感染率高达3.2%, 以成为世界性疾病,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5]。

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 大部分患者出现早期病毒应答或治疗无效, 且有少数患者会复发。可能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复制较快, 而普通干扰素存在峰-谷效应, 因此只能间歇性抑制病毒的复制, 疗效难以得到保证。

派罗欣是聚乙二醇与干扰素α-2a相互结合的产物, 在干扰素外面形成了一层薄膜, 可有效增加干扰素的稳定性及半衰期, 大大延长了干扰素在体内暴露的时间, 显著提高药物的效能, 治疗效果更佳。本组探究结果也表明, 观察组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相比对照组, 疗效更为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慢性丙肝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疗效显著, 用药更为方便,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来.第46届欧洲肝病年会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要点概述.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 (6) :412-414.

[2]艾黎.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当代医学, 2010, 16 (16) :141.

[3]戚中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治疗药物.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 27 (1) :15-18, 27.

[4]魏来.2012年丙型肝炎领域的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 (03) :164-166.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篇6

关键词:干扰素,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合治疗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 该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患者若是不及时进行治疗, 病情无法控制则会演变成为肝硬化、肝癌, 威胁到患者的生命。目前, 临床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干扰素复合治疗法。该研究对2010年1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一组是研究组, 另外一组是对照组。研究组60例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2~76岁, 平均 (54.61±10.43) 岁, 病程5个月~10年, 平均 (5.78±2.84) 年。对照组60例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29例, 年龄21~74岁, 平均 (54.18±10.89) 岁, 病程6个月~11年, 平均 (5.58±2.92)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均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工作, 例如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肾功能与肝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测等, 对于老年患者, 还需要做心功能和心电图检查这两项工作。一系列的检查完成之后, 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护肝治疗, 在此基础上, 研究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以及苦参治疗, 即选择180 ug的聚乙二醇干扰素, 用药方式为肌肉注射, 每周注射1次即可[1]。选择0.3 g的利巴韦林颗粒, 每天3次, 口服, 此外, 还加用苦参素进行静脉滴注, 选择1200 mg的苦参素, 将其与100 m L的葡萄糖溶液混合之后进行静脉滴注, 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 控制好滴注的速度,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照组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 即选择180 ug的聚乙二醇干扰素, 肌肉注射, 0.3 g的利巴韦林颗粒, 每天3次, 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24周, 在治疗的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治疗后每四周进行一次检查, 若是检查发现患者的肝功能己经恢复到正常状态, 则可停止静脉给药[2]。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第4周、第12周以及第20周, 均进行肝功能检查, 尤其是在停止用药后, 检查患者的肝功能是否已经恢复正常。观察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症状是否有所缓解, 例如患者的肝脏肿大现象、乏力等现象是否有所改善, 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例如出现头晕、体温异常、乏力以及血小板异常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方差分析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各组之间的样本均数比较, 使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之后, 将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可知研究组60例患者中, 有54例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 49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对照组60例患者中, 有41例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 34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 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相比, 更加明显。在不良反应上, 研究组只有1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对照组2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详情如表1所示,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对健康越加关注, 但是, 因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依然持续攀上。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 此病的就诊人数一直居高不下, 尤其是老年患者就诊人数不断增多, 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3]。老年患者在治疗上存在很大的难度,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较弱, 面对治疗没有信心, 加之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 存在放弃的念头。另外一个原因是大部分老年患者存在基础疾病, 需要在监控之下才可展开抗病毒治疗工作, 很多老年患者因此拒绝进行治疗。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 要控制病毒的传播, 需要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隔离[4]。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若是不及时就诊, 病情恶化, 则会演变成为肝纤维化或者是肝硬化等, 严重的患者则会引发肝癌, 为此,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一旦发现存在不良反应, 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患上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在此情况下, 加之患者存在不良的作息习惯劳累过度, 或者是饮食不良以及长时间使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 会加快病情的恶化, 诱发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5]。丙型病毒性肝肝炎, 在病理变化上和乙肝存在相同点, 都是由于肝细胞发生坏死所造成。目前, 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法, 通过抵抗病毒, 使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的复制, 避免肝组织恶化, 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同时, 还可避免诱发肝癌,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战胜疾病。在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中, 一般情况下, 采用两种药物进行治疗, 一种是聚乙二醇干扰素, 另外一种是利巴韦林, 这两种药物具有降低肝脏发生纤维化, 抑制肝组织恶化的作用[6]。但是, 采用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例如,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血小板下降、头晕、脱发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使用这两种药物治疗, 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需要加用苦参进行治疗, 苦参属于一种生物碱, 又将其称之为氧化苦参碱, 该药物主要是从豆科植物苦参的根中提炼出来, 临床研究苦参时发现, 苦参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主要可以对抗角叉菜胶、抗巴豆油等引发的炎症, 苦参素对柯萨基病毒壳核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抗病毒性极强[7]。另外, 苦参素还会影响到纤维细胞的增值等, 避免肝细胞发生纤维化。不仅如此, 苦参的抗癌性、抗心律失常等多种作用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肯定, 采用苦参进行治疗, 不但临床效果理想, 而且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有相关研究表明, 将苦参运用于病毒性肝炎当中, 可促进血小板升高, 恢复白蛋白功能, 抑制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 将苦参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三种药物联合起来使用, 其临床效果显著[8]。该研究结果发现, 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苦参治疗的研究组患者, 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谷丙转氨酶复常率等方面, 都明显优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在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中, 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联合苦参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 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以及苦参治疗, 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医学界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瑛, 尹学艳, 王晓.苦参素治疗干扰素致白细胞降低的疗效观察[J].大理医学院学报, 2011, 10 (3) :56.

[2]魏伟.干扰素-α及长效干扰素抗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学通报, 2012, 18 (21) :187-189.

[3]郑颖颖, 范晓红, 王力芬, 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 (8) :887-889.

[4]赵文莉, 胡勤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药师, 2009, 12 (5) :639-640.

[5]牛文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8) :983-984.

[6]陈明纪, 朱湛华, 陈长虹, 等.干扰素a-2b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4) :387-388.

[7]于静, 刘博伟, 兰玲, 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3, 18 (16) :347-349.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18~61岁,中位年龄(37±1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范围[2]:病程在6个月以上,存在肝炎体征、症状和ALT反复波动现象,抗-HCV和/或HCV-RNA显示阳性,HAV、HBV、HEV血清标记显示阴性。采取α1b干扰素对10例HCV-RNA阳性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300万U/次,隔日肌肉注射一次,持续半年。同时对α1b干扰素在CHC的疗效中进行评价,对HCV-RNA持续转阴可认定为病毒效应,ALT持续正常可认定为生化效应,用药半年内ALT降至正常无反跳,且HCV-RNA持续转阴患者可认定为有效[3]。在治疗中对患者每2个月予以一次病毒标志和肝功能检测,在治疗结束后对其随访2年,对患者每半年予以一次病毒标志和肝功能检测。

1.2实验室检查

以RT-nested PCR对HGV-RNA进行检测,引物取自HGV NS5区保守序列。对采取干扰素进行治疗的HGV-RNA阳性CHC患者血清同时予以荧光定量PCR技术对HGV-RNA水平进行检测。以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血清HCV-RNA中HCV-RNA定量进行检测,以RT-nested PCR对HCV-RNA定性,以ELISA方法对血清抗-HCV中的血清抗-HCV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正常范围值为0~40 U/L。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全部CHC患者中HGV-RNA阳性8例,阳性率为17.8%,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8~58岁,平均(35±14)岁,病程为(4.2±3.0)年,ALT(107.1±74.2)U/L,HCV-RNA(3.5±1.9) log copy/μL,阴性37例,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19~61岁,平均(36±15)岁,病程为(4.1±2.9)年,ALT(126.1±79.9)U/L,HCV-RNA(3.3±2.2) log copy/μL,经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个人资料和HGV-RNA及ALT水平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

对10例CHC患者予以干扰素进行治疗,其中HGV~RNA阳性患者3例,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半年、治疗结束后一年的效果为:有效例数分别为1例、1例、0例,生化效应为1例、2例、2例,病毒效应为1例、0例、1例。HGV-RNA阴性患者7例,其中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半年、治疗结束后一年的效果为:有效例数分别为4例、3、例、2例,生化效应为2例、3例、3例,病毒效应为1例、1例、2例。两组在治疗效果的比较中差异不明显(P>0.05)。

采用干扰素对3例HGV-RNA阳性CHC患者进行治疗后,血清HGV-RNA都表现为阴性,治疗后半年2例HGV-RNA转为阳性且转为治疗前水平,有效组和生化效应组各占1例。在有效组者HCV-RNA及ALT水平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并持续至治疗后1年,另1例中HCV-RNA阴性而ALT水平轻度升高(40~70 U/L)。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显示[4],HBV和HCV重叠感染将加重肝炎病情和干扰病毒的复制,而且使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HGV和HCV重叠感染在对患者临床特征及病毒复制等情况是否存在影响,国内鲜有文献进行报道。本文研究比较了HGV-RNA阳性和阴性两组CHC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HCV-RNA水平及ALT水平等方面差异并不明显。同时长期随访了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发现在使用干扰素进行抗HCV的治疗效果中,HGV重叠感染对疗效没有明显的影响。从而显示HCV和HGV重叠感染中不仅不会使HCV的复制收到干扰和使肝炎的病情得到加重,而且也使干扰素抗HCV的治疗效果不会受到影响。HGV可以单独使人及某些动物收到感染,如恒河猴等[5],同时HGV感染后患者症状轻、肝细胞损伤较轻。本文研究中对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HGV-RNA阳性CHC患者在随访中也显示,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结束后,HCV-RNA和HGV-RNA显示为阴性,同时ALT恢复正常,而在患者治疗结束后1年内,HGV-RNA转为阳性,并且恢复到治疗前一般情况,HCV-RNA表现持续阴性,而ALT水平出现持续轻度波动。证明HGV可能对肝脏引起损伤,但损伤程度轻。其原因可能为CHC患者的临床情况不因HGV重叠感染而受到明显影响。由于本文研究中所遇患者较少,尚需进一步研究。

干扰素对HGV-RNA作用明显。笔者研究中3例HGV感染者在予以干扰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HGV-RNA全部从血清中消失,但有2例患者治疗结束后HGV-RNA转为阳性,并恢复到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治疗结束后1年仅1例(1/3)持续阴转。从而显示HCV-RNA和HGV-RNA在经干扰素进行治疗停止后,比较容易出现复发。

参考文献

[1]洪楷,丁映淑,陈林兴,等.不同人群感染丙型及庚型肝炎病毒危险性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3):346-347.

[2]姚展成,陈明纯,陈燕玲,等.丙型和庚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母婴传播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7):439-441.

[3]李穗芬,谭奕洲,唐漾波,等.三种肝炎病毒在肝细胞癌组织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实用医技杂志,2005,12(06): 1567-1569.

[4]王宏卫,潘欣,戚中田.庚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全长cDNA克隆在体内外的表达与复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4): 389-393.

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篇8

关键词:丙型肝炎,慢性,中医治疗,综述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感染者为1. 7 亿人,新发病例3. 5 万人。中国病毒感染率3. 2%[1],其中高达90% 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转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国已将其列为国家重大传染病。

中医药在防治传染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研究发现其在提高抗病毒疗效、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扩大干扰素适用范围等多方面,发挥了优势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丙型肝炎的过程中,逐步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现代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以便指导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 中医对慢性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 1 传统认识

丙型肝炎的病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中医未有明确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将其归为中医学“胁痛”“黄疸”“鼓胀”“疫毒”等病症范畴,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与经验。其病因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内因为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失调; 外因为感受湿热疫毒,侵入营血,侵犯肝脾,肝郁气滞,致脾失健运或由表入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二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虚实夹杂、错综复杂的致病因素[2]。其病机,一方面为邪毒深入血分,阻滞肝络; 另一方面是邪毒伤正,肝脾损伤,气阴亏虚; 若久病不愈,可发展为寒、湿、瘀、毒互结,肝、脾两伤。吴又可在《瘟疫论·伤寒例正误篇》中指出“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主要是讲不同的疫气对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特异的亲和力,作用于何脏何腑、发为何病,具有特异的定位特点,从而在不同的部位上产生相应的病证。已经认识到传染病具有的特发性,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病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使得“疫气”之说成为中医认识传染病的理论来源。

1. 2 中医名家观点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不同地区、不同的医师常有不同的见解。关幼波等[3]认为气血不足是正气亏虚的基础,而正气亏虚又以脾气虚为中心,邪毒直中入血是慢性丙型肝炎的直接病因,邪毒循血,留滞肝脏,日久化热,灼津生痰; 正气亏虚,水湿难运,聚湿成痰,痰阻经络; 久之,痰、瘀、毒互结胶固成互助之势,病势恶化,正气更衰,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强调“虚”是慢性丙型肝炎的最基本的病机。肖会泉等[4]总结邓铁涛名医经验,认为丙肝致病在于损伤血分,而脾主统血,继而伤及肝脾,故在治疗上以健脾活血为主,自拟健脾活血方取得满意疗效。陈建杰等[5]认为当丙型肝炎发展到慢性阶段,病势缠绵,湿热久蕴,必耗肝阴而汲肾水,出现肾虚证候,故而认为肾虚为慢性丙型肝炎的的发病机制之一。易法银等[6]总结王旭高名医经验,认为肝病之因以内伤为多,亦有六淫外邪侵袭所致,强调外感六淫、内伤情志及痰饮瘀血均可致肝病,治当以疏畅条达肝气,柔体济刚以熄肝风,补虚泻实以治肝火。中医认为慢性丙型肝炎为本虚标实之证,实则与热、毒、湿、瘀有关,虚为正气不足,脾肾亏虚。

1.3当代各家观点

现代中医各家多认为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可侵袭人体,其势凶猛,直入血分,与血液传播特性相吻合。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近年来以“瘀毒”学说为主。如吴沛田[7]认为疫疠之邪直袭血分,毒、瘀为其发病之因,病机在于热毒瘀结,肝脾损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常致肝郁脾虚,肝脾失调,湿阻痰凝,日久胶结难除,阻碍气血,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水湿内停而成鼓胀等难治之证,主要病理因素: 热毒、痰湿、瘀血,病变过程有气滞、湿阻、血瘀、因实致虚等特点。聂红明等[8]认为慢性丙肝为伏邪发病,属外感温病,其具有潜伏期、慢性迁延性进展及缠绵难愈的发病特点,与中医“伏邪学说”中伏邪致病特点相吻合,故病机为伏邪久羁成瘀,毒瘀易聚,损阴及阳,病情反复,正气亏虚,邪留不去,“正虚邪恋”是疾病本质。张云鹏认为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变过程主要为湿热毒邪侵袭人体,伤及营血,损及肝络,血行瘀滞,进而导致一系列疫毒瘀热互结的病理变化[9]。薛博瑜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其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认为外感疫毒热邪、侵犯肝脾是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感受疫毒热邪,正气亏损。“毒”“瘀”是慢性丙肝的基本病理因素[10]。邵铭教授认为疫毒热邪直入营血为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病理关键为热毒瘀结,病位在营血。脾主营、肝藏血,邪蕴于营血,首先伤及肝脾,进而耗伤正气,正气不能灭邪于内又不能祛邪外出,故病情往往缠绵难愈[11]。

2 中医对慢性丙型肝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特色,明确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有利于指导临床,然而目前国内尚缺少统一的标准。1991 年全国中医肝胆病专业委会制定的5型慢性肝炎标准( 试行) : 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12]。车念聪[13]对139 例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认为辨证分型除1991 年全国中医肝胆病专业委会制定的5 型慢性肝炎标准外,还有湿毒阻滞、气阴两虚及无证可辨三种情况存在。如今,慢性丙型肝炎的分型多根据各家经验和体会,主观性大,各有侧重。

根据病因病机分型,如李乾构[14]认为湿邪贯穿本病始终,临床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洪余发[15]认为丙型肝炎为湿热疫毒瘀结血分,临床将其分为肝胆湿热、疫毒瘀结、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6 型,其中湿热与疫毒瘀结所占比例最高,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临床少见,同时各证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或兼见。

根据临床表现分型,如吴婉芬等[16]对临床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研究,辨证分型为血瘀、肝郁脾虚、脾气虚、肝气郁结4 型,其中血瘀型占84% 。付桂香等[17]根据中西医治疗肝炎临床所见,将丙型病毒性肝炎分为三型,即肝郁脾虚型、肝胆郁热型、肝肾阴虚型。裴建红[18]根据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量表对56 例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类打分,并给予辨证分型后统计得出,病例大多可列为5 种证型: 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正虚邪阻、湿热蕴结、肝肾亏虚。

根据发病过程分型,如王灵台[19]认为慢性丙型肝炎为进展性疾病,早期多为壅盛,中期则肝郁脾虚,久病及肾、入络,后期多肾虚血瘀,根据证候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强调在辨证的同时要考虑“病”和“期”的动态变化。

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采取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方式,初步明确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20]: 中国丙型肝炎的主要证候分为6 型: 气虚邪恋型( 42. 5% ) 、肝郁脾虚型( 22. 8% ) 、湿热中阻型( 10. 9% ) 、脾肾阳虚型( 9. 9% ) 、肝肾阴虚型( 7. 9% ) 、瘀血阻络型( 6. 0% ) 。临床辨证分型的科学确立有利于指导用药,评估预后,对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3 中医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有学者根据病因病机,确立治法原则,自拟方剂; 也有学者侧重临床症候,辨证分型,指导临床用药。陈立华[21]提出了活血解毒、疏肝化痰、补益肝肾的治疗方法,其中活血通络贯穿始终,用药多选用动而不守的药物,其兼有解毒之功,配伍以疏肝理气之品,适时补益肝肾,病情短而重者,补益肝肾之品宜多用。关幼波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自拟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汤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22]。方中以黄芪为君,补中气以生气血养五脏、托里生肌;白芍、丹参为臣,助君补气养血柔肝; 丹参、泽兰凉血活血通络既行肝脾之血,又可舒肝和营不伤正;橘红理气和胃宽中化痰; 草河车、小蓟清热凉血解毒降酶。临床治疗结果表明,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法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和消除作用显著,对肝功能的复常及病毒标志的阴转作用稳定、明显,提示该法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及清除与抑制病毒的作用。陈婧等[23]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湿活血中药治疗,治疗1 年,随访半年后,在谷丙转氨酶复常、丙型肝炎病毒转阴情况及症候积分结果三方面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加用汤药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老年人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郭琳娜等[24]将苦参注射液及干扰素联合应用,发现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B型超声等检测情况的改善均优于单纯西药组。从临床研究看出,中西医联合治疗,既能充分发挥西药的抗病毒优势,也能减弱干扰素等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干扰素的耐受性,弥补现代医学治疗上的不足,有效地改善了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扩大抗病毒的适用人群。

目前丙型肝炎的治疗多采用活血、解毒类药物,活血之品根据临床症状及认识不同,选择丹参、赤芍、三棱、莪术甚则水蛭、蜈蚣等不同程度的活血中药; 解毒之品湿毒重者多选用茵陈、茯苓、青蒿、胆南星、陈皮等,热毒重者多选用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小蓟等。病久以虚证表现为主者,注重健脾益气或补养肝肾等法,以实证邪盛突出者,则根据具体临床辨证予凉血解毒、理气化痰,散结消痞等治疗方法。

4 中医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现代实验研究

近年来临床观察及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发挥了保肝降酶抗炎等作用。叶下珠片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临床观察发现叶下珠片可能通过增强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改善肝细胞的坏死性炎症和损伤,从而促进丙型肝炎病毒的进一步清除,改善肝脏的炎症程度[25]。丹参具有促肝再生作用,对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疾病可减轻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赤芍可明显降低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提高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及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此外,赤芍可改善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程度,促进肝纤维组织的重吸收[26]。

戴容娟[27]运用青蒿素和琥珀酸钠的半合成衍生物青蒿琥酯作用于丙型肝炎病毒上NS5A蛋白,从而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效果优于利巴韦林,弱于干扰素; 且与干扰素具有协同抗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靳雪源[28]实验研究发现中药提取物水飞蓟宾在抗病毒及恢复肝脏生化指标两方面效果都优于利巴韦林、苦参素、双环醇和甘草酸二铵等四种抗病毒保肝药物。

5 问题与展望

您对丙型肝炎了解吗 篇9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1.经输血和血制品(血液成分、凝血因子、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人员筛查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被感染者不产生抗-HCV等原因,仍无法完全保证血液中不含丙肝病毒。2.经破损皮肤和粘膜传播。这是目前丙肝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如静脉吸毒,共用指甲剪、剃须刀、牙刷,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具及文身或穿孔时所用的穿刺针消毒不严格等都可感染丙肝病毒。3.性传播。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性行为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较高。4.母婴传播。据报道,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的母亲将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则其传播病毒的危险性可高达4%~7%。而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等一般不传播丙肝病毒。

丙肝病人可表现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如果其肝功能异常,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抗-HCV)和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V-RNA)阳性,可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如果丙肝病程超过6个月,或无肝炎病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抗-HCV)和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V-RNA)阳性,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部分急性丙型肝炎可自愈,但患者若不及时治疗,转成慢性的几率可高达50%以上。治疗急性丙型肝炎包括适当休息、保肝、降酶及抗病毒等,其中抗病毒治疗尤其重要。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尚无特效药,如果患者的转氨酶不正常,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不当,大约有20%~30%的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本溪市传染病院门诊和住院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56例作为病例组, 男34例, 女22例, 男女比例为1.55∶1。年龄19~61岁, 诊断及抗病毒治疗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分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选取同阶段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1, 诊断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选取健康体检人群56例作为对照组2。两个对照组均保证性别和年龄特点相匹配。

1.2 方法: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抑郁症状的调查,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心理评价, 评价标准:0~8分者为正常;8~20分, 为抑郁症状;20~35分, 为轻度抑郁症;>35分, 为严重抑郁。病例组在抗病毒前门诊初治时, 将患者以评价标准分为4组, 采集患者基础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 评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对照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随机进行一次心理评价, 评价标准同病例组, 并与病例组初诊时结果进行对比, 观察抑郁症状在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及普通人群中发生率的不同。分别于抗病毒治疗1、3、6、12、24个月时, 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抑郁症状的调查、评价, 观察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精神健康的影响。对于抑郁症状组予心理疏导, 抑郁症组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 建议心理咨询或就诊于精神科, 所有患者均未因精神因素影响抗病毒治疗;其中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立即予精神科会诊, 并与精神科医师共同制定治疗计划。

注:*P<0.05, 有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方法:采用SAS 9.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给出各类别的例数及百分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有序变量秩和检验。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例组基础资料, 男34例, 女22例, 男女比例为1.55∶1。年龄19~61岁。病程5~45年 (据病史估计) , 其中经治患者14例。见表1。

病例组中精神状态正常患者12例, 占总数的21.4%, 存在抑郁者 (包括抑郁症状、轻度抑郁症、严重抑郁症) 共44例, 占总数的78.5%, 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抑郁发生率34.5%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15<0.05) , 与健康对照组抑郁发生率3.7%相比发生率更远远高出 (P=0.000<0.05) 。其中3例经规范心理访谈后症状好转, 5例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 3例完成抗病毒疗程, 2例因其他因素终止抗病毒治疗, 但也完成了80%的疗程。见表2。

病例组所有患者均完成80%以上疗程 (标准疗程48周) , 抗病毒6个月时抑郁出现比例最高, 为80%。接近治疗终点抑郁症状出现减少, 12个月时病例组均停药, 抑郁出现比例73.2%, 较前明显下降, 停药后随时间延长抑郁症状减轻, 正常组人数增多。24个月时停药1年的抑郁出现率为46.4%, 已经明显下降。本组病例仍处于随访中。

3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抑郁相关的精神症状比例远远高于乙型肝炎患者和普通人群。丙型肝炎相关抑郁产生的原因分析:从社会心理方面, 可能有对疾病本身的恐惧, 怕传染给亲人, 对治疗信心不足, 反复发病、周围人群的疏远、经济条件等等因素;从病理生理角度, 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心理可能有其病理基础, 一是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引起, 而且IFN-α的治疗也会有可能出现神经精神方面不良反应。有报道[4,5,6], HCV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呈低水平复制, 致小胶质细胞的免疫激活, 致神经功能异常, 可存在脑代谢变化和认知功能障碍。清除病毒患者可减轻大脑感染, 改善语言学习能力及记忆力。有研究表明[7,8,9], 与丙型肝炎患者被成功治疗后相比, HCV阳性者有更高的认知障碍。大量的研究支持这一假设, 丙型肝炎病毒直接或间接诱导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可能导致精神症状。抗病毒药物干扰素的精神神经不良反应已经引起肝病科医师更多的关注, 本实验观察到在抗病毒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抑郁出现的比例不同, 抑郁症状随抗病毒时间延长而发生率逐渐增加, 6个月时发生率为最高, 9个月至48周之间患者陆续停药, 随停药抑郁发生率逐渐减少, 可能是12个月时抑郁症状反而减少的原因。抗病毒对于丙型肝炎合并抑郁高发的情况, 肝病科医师应提高对抑郁等精神障碍的认知程度, 了解处理方法。相对于既往丙型肝炎抗病毒标准疗程完成率不足70%, 本组实验病例组100%完成80%以上标准疗程 (标准疗程48周) 。提示肝病科医师要重视丙型肝炎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 重视心理抑郁症状的随访, 并对其症状进行指标量化、评估, 据其抑郁程度给予积极正确的干预, 与精神科医师密切合作, 针对个体分析躯体疾病与抑郁的关系、权衡利弊、重者为先, 帮助患者增加对疾病的了解, 增强信心;同时让医师更了解患者, 更好的沟通, 提高患者依从性, 尽可能完成疗程, 提高持续应答率。所以抗病毒过程中评估精神状态, 对完成抗病毒疗程意义重大, 对丙型肝炎患者应作为一项常规问询指标并随访跟踪。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抑郁症状,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2]Removal of HCV help improve cerebral metabolism and cognitive ability[J].Chin Med Tribune, 2012, 5 (1) :55.

[3]徐韬园.情感障碍[M]//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148-2159.

[4]Dieperink E, Willenbring M, Ho SB.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heqatitis C and interferon alpha:a review[J].Am J Psychiatry, 2000, 157 (6) :867-876.

[5]Schaefer M, Engelbrecht MA, Gut O, et al.Interferon alpha (IFN alpha) and psychiatric syndromes:a review[J].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02, 26 (4) :731-746.

[6]Raison CL, Borisov AS, Broadwell SD, et al.Depression during pegylated interferon-alpha plus ribavirin therapy:prevalence and predition[J].J Clin Psychiatry, 2005, 66 (1) :41-48.

[7]Schafer A, Wittchen HU, Seufert J, et al.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 the assessment of interferferon-alfa-induce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a critical review[J].Int J Methods Psychiatr Res, 2007, 16 (4) :186-201.

[8]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J Hepatol, 2011, 55 (2) :245-264.

上一篇: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下一篇:无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