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

2024-09-22

丙型肝炎(精选11篇)

丙型肝炎 篇1

为了解枣庄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阳性感染情况,及时做好HBsAg、抗-HCV的阳性率监控分析,为传染病预防提供基础数据,对2003年至2010年无偿献血人员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至2010年在枣庄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庄区、山亭区和滕州市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合计161052人,其中男性96503人,女性64549人,职业分别为干部、工人、学生等。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经体检合格。

1.2 方法

HBsAg、抗-HCV检测均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用厦门新创试剂,抗-HCV用上海科华试剂,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同一份标本初复检两遍检测。

1.3 统计方法

基础数据统计用血站“唐山Modern2000TMV5.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献血者阳性检出情况

2003年至2010年合计检测161052人,检出HBsAg 2627人,阳性率为16.31‰,不同年份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0, P<0.01);检出抗-HCV488人,阳性率为3.03‰,不同年份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1, P<0.05)。见表1。

2.2 不同性别献血者阳性检出情况

合计检测男性96503人,女性64549人,HBsAg阳性检出率,男性为16.96‰(1637人),女性为15.34‰(990人),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7, P<0.05)。抗-HCV阳性检出率,男性为2.97‰(阳性287人),女性为3.11‰(阳性201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0, P>0.05)。HBsAg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年男性、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1, 56.30, P<0.01)。抗-HCV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年男性、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8, 10.93, P>0.05)。见表2。

2.3 不同年龄组献血者阳性检出情况

HBsAg阳性率以40~55岁年龄组较高,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 P<0.05)。抗-HCV阳性率以50~55年龄组较高,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 P>0.05)。见表3。

2.4 不同职业阳性检出情况

按献血者所填写信息,职业划分4类。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为干部;从事企业作业生产的为工人;职业填写学生的较明确,为学生;除上述职业之外,合并为其他职业。不同职业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8, P>0.05);抗-HCV阳性率亦无差异(χ2=0.65, P>0.05)。见表4。

3 讨论

2003年至2010年枣庄市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显示,献血者人群乙型肝炎阳性率16.31‰,与2002年孙志芳等调查泰安地区献血者HBsAg阳性率1.55%[1]结果相差不大,明显低于马岚云等调查2000年至2008年兖州地区自然人群6.85%[2]的阳性率。这是因为献血者虽然来自自然人群,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献血者,第一次献血因乙型肝炎阳性淘汰后就不来献血,所以阳性率明显低于自然人群。本次调查不同年份乙型肝炎阳性率不同,由于上述原因,2006年以后乙型肝炎阳性率才呈明显下降趋势,献血者的乙型肝炎阳性率越低血液越安全。

丙型肝炎阳性率3.03‰,与林铁辉等调查2003年至2007年莆田市的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0.338%[3]和2007年王冬艳等调查北京地区自然人群抗-HCV阳性率0.352%[4]的结果基本相符,但低于佛山关幼华等调查2003年至2007年献血者抗-HCV的阳性率0.45%[5],可能由于不同地区等原因造成的。本次调查丙型肝炎阳性率同样低于王传安等于1997年至1998年调查的枣庄市无偿献血人群0.46%[6]的丙型肝炎阳性率,这是因为无偿献血工作刚刚开始,随着无偿献血的开展,多次献血者经过淘汰后,阳性率越来越低。本地区献血者各年间的丙型肝炎阳性率不同,多次献血者虽经淘汰,但阳性率没有下降,呈现高低互现的情况,可能是自然人群丙型肝炎阳性率较低,虽然淘汰但不影响献血者的丙型肝炎阳性率。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性传播和接触性传播等途径,本次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献血者HBsAg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乙型肝炎可通过疫苗来进行预防,理论上说男女献血者HBsAg阳性率应无差异,可能由于自然人群乙型肝炎阳性率较高,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于女性,与社会上感染人员接触时间多,所以感染概率较大。而丙型肝炎自然人群阳性率较低,男女献血者感染的概率都小,所以造成了男女献血者丙型肝炎阳性率无差异。

不同年龄组乙型肝炎阳性率有差异,年龄越大乙型肝炎阳性率越高,乙型肝炎阳性率以40~55岁最高,可能与年龄大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和少暴露时间长有,阳性率自然较高。献血者的血液虽然经过传染性疾病的检测,但处于窗口期时以目前的技术尚无法检出,为了保证血液安全,在血源不紧张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年龄较低的献血者。女性丙型肝炎阳性率在各年龄组之间无差异。本次调查涉及了四个不同职业的献血者,分别是干部、工人、学生和除此之外的其它职业献血者,结果表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阳性率在不同职业间无差别,说明献血者乙型肝炎阳性率和丙型肝炎阳性率与职业的关系不大。

本次调查,与其它地区相比,虽然献血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但血站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窗口,要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密切配合,做好疾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志芳, 赵秀平.泰安地区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调查统计[J].社区医学杂志, 2003, 1 (3) :28-29.

[2]马岚云, 马杰.兖州地区八年间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阳性率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3) :125-126.

[3]林铁辉.莆田市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9, 11 (1) :37-38.

[4]王冬艳, 王珣.北京市某区血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3) :1212-1213.

[5]关幼华, 肖志超, 梁玉珊.佛山地区献血人群血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检测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9 (8) :56-57.

[6]王传安, 王宜涛, 朱爱霞.枣庄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0, 6 (2) :165.

丙型肝炎 篇2

11.100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

YY/T

1735—2021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

(Anti-hcv)

detection

reagent

(kit)

(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2021-03-09

发布

2022-04-01

实施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布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万泰凯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迈克

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

海)有限公司、富士瑞比欧株式会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谷金莲、王瑞霞、王建梅、王新明、涂仙菊、徐飞海、王保宁、王雪峰、蔡晓蓉、邢春莲、白玉。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要求、试验方法、标识、标

签、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采用间接法或双抗原夹心法原理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中丙

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试剂(盒)。包括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和时间分辨荧光等方法。

本标准不适用于:

a)

拟用于单独销售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校准品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质控品;

b)

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为原理的生物芯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9791.2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2部分:专业用体外诊断试剂

3要求

3.1外观

外观应满足如下要求:1

a)

试剂(盒)各组分録全、完整,液体无渗漏;

b)

中文包装标签应清晰,无磨.膏

3.2阳性参考品符合率

用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阳性参考品进行检定,阳性参考品符合率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丙肝肝炎病毒抗体国家参考品的信息参见附录A,以下条款类同。

3.3阴性参考品符合率

用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阴性参考品进行检定,阴性参考品符合率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3.4最低检出限

用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最低检出限参考品进行检定,最低检出限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3.5重复性

用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精密性参考品进行检定,平行检测10次,其变异系数(CV)应

不高于10%。

3.6批间精密度

用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精密性参考品检测3个批号试剂盒,其批间变异系数(CV)

应不高于15%。

3.7稳定性

可对效期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进行验证:

a)

效期稳定性:生产企业应规定产品的有效期。取到效期后一定时间内的产品检测阳性参考品

符合率、阴性参考品符合率、最低检出限、重复性应符合3.2、3.3、3.4、3.5的要求;

b)

热稳定性试验:检测阳性参考品符合率、阴性参考品符合率、最低检出限、重复性应符合3.2、3.3、3.4、3.5的要求。

注1:热稳定性不能用于推导产品有效期,除非是采用基于大量的稳定性研究数据建立的推导公式。

注2:

一般地,效期为1年时选择不超过1个月的产品,效期为半年时选择不超过半个月的产品,以此类推。但如

超过规定时间,产品符合要求时也可以接受。

注3:根据产品特性可选择3.7a),3.7b)方法的任意组合,但所选用方法宜能验证产品的稳定性,以保证在效期内产

品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4试验方法

4.1外观

在自然光下目视检查,应符合3.1的要求。

4.2阳性参考品符合率

检测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阳性参考品,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根据说明书进行判

定,结果应符合3.2的要求<

4.3阴性参考品符合率

检测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阴性参考品,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根据说明书进行判

定,结果应符合3.3的要求。

4.4最低检出限

检测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最低检出限参考品,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根据说明书

进行判定,结果应符合3.4的要求。

4.5重复性

检测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精密性参考品,平行检测10次,计算10次检测值的平均值

G)和标准差(SD),根据式⑴计算变异系数(CV),结果应符合3.5的要求。

SD

CV

=

=/100%

(1)

式中:

CV——变异系数;

SD——检测结果的标准差;

狓——检测结果的平均值。

4.6批间精密度

取3个批号的试剂盒,分别检测国家参考品或国家参考品标化的精密性参考品,每批次重复10次,计算30次检测值的平均值(狓)和标准差(SD),根据式(1)计算变异系数(CV),结果应符合3.6项的要求。

4.7稳定性

4.7.1效期稳定性

取到效期后的样品按照4.2、4.3、4.4、4.5方法进行检测,应符合3.7a)的要求。

4.7.2热稳定性试验

取有效期内样品根据生产企业声称的热稳定性条件,按照4.2、4.3、4.4、4.5方法进行检测,应符合3.7b)的要求。

5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书

应符合GB/T

29791.2的规定。

应在说明书中注明最低检测限的范围。

6包装、运输和贮存

6.1包装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包装容器应保证密封性良好、完整,无泄漏,无破损。

6.2运输

试剂盒应按生产企业的要求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潮,应防止重物堆压,避免阳光直射和雨雪

浸淋,防止与酸碱物质接触,,携止内外包装破损。

6.3贮存

试剂盒应在生产企业规定条件下保存'V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现行参考品说明书*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国家参考品

National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

reagents

A.1批号

300010—201509。

A.2性状

液体。

A.3用途

本品系用无菌方法采集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阴性和阳性人血浆,经多家抗HCV试剂检测

筛选,用RIBA及PCR等方法确证,并经多个实验室标定。用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

免疫法、化学发光法等)定性检测试剂的质量控制及评价。

A.4

包装

冻存管。

A.5规格

本参考品共65支样品,组成见表A.L0

表A.1参考品的组成类型

编号

规格/支

支数

阴性参考品

N1

〜N30

0.3

mL

阳性参考品

P1

〜P30

0.3

mL

精密性参考品

J

1.0

mL

灵敏度参考品

L1

〜L4

0.3

mL

A.6使用方法

本参考品使用时满足表A.2的条件。

现行参考品说明书可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网站查询.参考品说明书会根据参考品的批次进行变更。

表A.2参考品的使用

项目名称

质量控制标准

阴性参考品符合率

阴性参考品符合率(-/-)》29/30

阳性参考品符合率

阳性参考品符合率(+

/

+)》29/30

精密性(重复性)

CVC15%狀=10)(酶联免疫法)

CVC10%狀=10)(化学发光法)

最低检出限

L1应检出阳性;L2应检出阳性;

L3应检出阳性或阴性;L4应检出阴性

A.7贮藏条件

长期保存置于一70

°C以下。

A.8注意事项

A.8.1上述参考品含有取自人类的材料,并且/或潜藏有传染性成分。未经灭活处理,必须视为潜在的污染物质,应按传染性物品处理。

A.8.2使用时应待参考品完全融化摇匀后方可加样,冻融次数不超过3次。

参考文献

[1]

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2]

YY

0466-2003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

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 篇3

丙肝发病率上升

丙肝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肝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丙肝的感染率约为2.8%,估计约1.85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在我国,丙肝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急速上升趋势, 2003年我国丙肝报告发病人数仅为2.1万例,到2009年时,这一数字上升到13万余例,是2003年的6倍多。2013年以来,我国每年丙肝报告发病人数高达20余万例,是2003年的10余倍。丙肝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增多,也意味着传染原基数增加,使得传播速度和范围加大,我国丙肝病例数逐年增加,目前全国感染丙肝病毒者达1000千余万。

丙肝传播方式多

丙肝在传统上认为主要通过输血、静脉注射吸毒途径传播,但近些年发现该病有多种传播方式,包括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等方式传播。

丙肝的血液传播:静脉注射毒品共用针具,造成互相感染;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和美容器械可能感染丙肝病毒,文身和穿耳孔等行为都可能造成出血,是潜在的经血感染丙肝病毒的途径。虽然我国加强了献血用血管理,但由于丙肝检测存在较长窗口期等原因,一些需大量输血和血制品者,还有血透病人也是感染丙肝的高危人群。

丙肝的性途径传播:丙肝可通性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类似,性滥交、同性性行为等是丙肝传播的高危人群。

丙肝的母婴传播:怀孕妇女会将丙肝病毒传给孩子,传播概率约为5%~10%。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或者分娩过程感染新生儿。

目前认为工作和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丙肝,握手、拥抱、礼仪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它无皮肤破损或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丙肝危害大

感染了丙肝病毒,约75%~85%的患者会演变为慢性丙肝。而慢性丙肝如得不到及时、正确、合理的治疗,有10%~30%可发展为肝硬化;丙肝肝硬化患者中,约有3%~10%可演变为肝细胞癌,所以,慢性丙肝病毒感染给国家、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

丙肝认识误区多

由于慢性丙肝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公众对丙肝防治的认知度低。由中国肝炎防控基金会近年进行的一项公众调查显示,只有38%的人听说过丙肝,远低于对甲肝(91%)和乙肝(95%)的知晓度。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不知道丙肝是可以治愈的。2015年最新的一项医生调研中76% 的受访者认为病人对丙肝认识不够或错误,是丙肝诊治中明显的障碍。同时,据中国肝炎防控基金会资料,丙肝病毒诊断率很低,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近50%丙肝病毒感染患者或是未被确诊或被误诊,只有不到2%的被诊断为慢性丙肝的患者采用基于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

丙肝是可以根治的疾病

丙肝虽然危害不小,但医学发展已找到根治丙肝的方法,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消灭丙肝的目标,通过治愈病人,去除传染源,使丙肝彻底消灭。

我国目前临床主要使用的丙肝治疗药物最常规的方案是长效干扰素注射联合利巴韦林,治愈率为44%~70%,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疗程长,毒副作用较大,有相当部分患者难以难受,并对严重肾病和严重肝硬化患者不适合等。

好消息是2015年更新版丙肝防治指南纳入了在国际上已采用的口服直接抗丙肝病毒药物(DAA)。这些药物可大大提升丙肝治愈率,丙肝治愈率超过90%,并且在缩短疗程、提升治愈率的同时,副作用大大降低,给彻底治愈丙肝带来了希望。中国第一个全口服药物治疗丙型肝炎的三期临床注册研究已经完成,患者在接受24周的盐酸达拉他韦片(DCV)和阿舒瑞韦软胶囊(ASV)联合治疗后,接受24周的停药后跟踪随访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停药后的第12周,在接受DCV和 ASV的全口服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中,91%~99%的患者可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无论有无肝硬化,患者都展现了对治疗药物的良好的疗效和耐受力。但国际上这些药物的价格普遍“让人咋舌”,更新版丙肝防治指南纳入了这些口服药物,旨在指导规范用药,保护患者与国内医生的权益,并促使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快审批DAA,从而真正规范临床用药。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通过网上或出国等途径购买直接口服抗丙肝病毒药,但这些途径鱼龙混杂,假药很多,效果不可靠,还存在用药安全问题。

丙肝怎样预防

减少丙肝的危害从预防做起,目前尚无针对丙肝病毒的疫苗,预防上首先是要避免染上丙肝的的高危行为,如不到消毒不严格的场所接受牙病治疗或做纹身和美容,避免不洁性生活,配偶一方已感染丙肝病毒的可采用安全套预防。另一方面是筛查,凡有可能染上丙肝的不安全行为者,要尽快去医院筛查,检查是否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这样能早期发现丙肝感染,早期治疗,以减少病毒传播的发生,也可以减少丙肝病毒对人体的伤害。

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篇4

1重组人干扰素 α 的应用

丙型肝炎的治疗就是通过清除患者体内H C V病毒, 以达到减轻肝组织纤维化或炎症坏死现象的目的, 控制其发展成为肝硬化的趋势, 从而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几率。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 而且是机体细胞通过病毒感染等诱导细胞作用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 具有很好的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2]。赵荣[3]在 α - 干扰素治疗4 6 例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表示干扰素具有显著疗效, 其疗效与患者年龄、病情分期有密切关系。在不同年龄段间其疗效差异显著, 2 5 ~ 3 4 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最高, 5 5 岁以上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最低, 且患者年龄越大, 治疗总有效率越低;与慢性期丙型肝炎患者相比, 急性期患者利用 α - 干扰素治疗时疗效更为显著。

但是干扰素有较多的副作用, 某医院以本院一段时间内收治的1 8 0 例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研究结果显示, 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 2 2 例 (6 7 .8 % ) ,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及流感样症状, 患者出现体重减轻、情绪激动、脱发, 血细胞、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偶尔可出现神经系统损伤, 影响内分泌系统, 极少数产生干扰素抗体者[4]。干扰素需要注射, 在使用中存在诸多的副作用, 其总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但是1 9 9 2 年美国还是批准其用于丙型肝炎治疗。

2利巴韦林的应用

丙型肝炎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利巴韦林的使用。利巴韦林是核苷类似物, 具有抗黄病毒的活性。当H C V被认为是黄病毒时, 利巴韦林自然就可以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更重要的是, 当联合干扰素使用时, 利巴韦林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1 9 9 8 年利巴韦林作为干扰素的辅助用药被批准用于丙型肝炎治疗。但是利巴韦林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其直接的干预了H C V R N A的合成, 致使R N A链合成在早期被终止, 也可能是其间接的抑制了肌苷5 ' - 磷酸脱氢酶 (I M P D H) 的活性。

3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 - IFNα ) 的发现和应用

IFN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PEG - IFNα 的发现。PEG - IFNα 不仅大大的降低了抗原性, 而且其在体内的清除期显著延长, 所以被称为长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作用时间远高于IFNα , 长效干扰素的耐受性也有提高。多种新型的干扰素制剂也在研发生产中, 这些新型的干扰素制剂具有更强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 同时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作用, 同时不良反应更小[5]。

聚乙二醇干扰素 α 联合利巴韦林 (RBV) 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方案[6,7]。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ylated IFN- α) 联合利巴韦林作为标准方案在治疗急性或者慢性丙型肝炎时, 通用方案是每周注射1 次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隔天口服1 次利巴韦林。由于 α 干扰素在血液的半衰期较短, 致使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较低, 在对 α 干扰素进行修饰成为聚乙二醇干扰素, 其半衰期延长, 从而大大提高抗病毒疗效[8]。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的疗效远远高于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 大约有4 0 % 的基因1 型的患者对联合疗法产生持续性应答;基因型2 型和基因3 型的患者对联合疗法的应答则更为明显。HCV基因型可作为治疗时间的依据, HCV基因型2 型和3 型的患者, 一般情况下推荐2 4 周的联合用药为一个疗程, 但是基因型1 型的患者, 会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疗程, 一般建议4 8 周的联合用药为一个疗程。

4H C V抑制剂

目前丙型肝炎最好的治疗方案是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 血清的持续应答率可超过5 0 % , 多数研究认为, 在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中, 基因型1 型比其他基因型的效果要差, 非基因1 型的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好[9]。但是干扰素在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副作用。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在寻求治疗丙型肝炎更安全、更经济有效的药物。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10,11,12,13]近期刊登了一系列临床试验的论文, 展示一批无干扰素的新疗法。这些疗法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批准进入临床, 这些疗法由几种口服药物联合, 数据显示治疗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 5 % 以上。

此外,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已经提议批准两种新药上市, 分别是强生公司的simeprevir和吉利德科学公司的sofosbuvir 。这组口服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蛋白酶来抑制HCV在肝细胞中的复制。在一个被称为COSMOS的Ⅱ期临床试验中, So -fosbuvir和Simeprevir的联合疗法在1 2 周内治愈了高达9 3 % 的丙肝患者[14], 这表示在全世界根除HCV感染已成为一个不太遥远的目标。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于2 0 1 4 年2 月审批通过daclatasvir + asunaprevir组合方案, 并将该方案认定作为突破性疗法, 指定用于治疗HCV基因1b型感染。daclatasvir是一种强效、全基因型NS5A复制复合体抑制剂;而asunaprevir则是一种NS3 /4A白酶抑制剂。日本也已经批准某公司生产的da -clatasvir + asunaprevir联合用药, 用于治疗HCV基因1 型患者, 甚至包括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治疗。

5H C V疫苗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最佳手段。目前应用于临床的H C V疫苗都是属于治疗性疫苗, 还没有预防性的H C V疫苗的生产使用。因为丙型肝炎不同于甲肝和乙肝, H C V并不能依靠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进行清除, 这是因为H C V在被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后, 病毒会转变成为更强大的变种。

近年来, 各国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发与改进。日本神户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口服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不仅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还有治疗作用, 因此被称为治疗性疫苗。另外, 英国牛津大学附属医院的科学家发现可以利用黑猩猩的腺病毒制造针对H C V的疫苗, 而且比人类腺病毒效果更好。法国科学家利用不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类病毒开发出一种新的丙型肝炎疫苗, 类病毒虽然和病毒相似但是不具有传染性, 将疫苗注入机体后, 类病毒颗粒会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 促使机体产生对抗H C V的中和抗体, 而且这些抗体能中和H C V的各种变异株, 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目前适合的可以用于丙型肝炎候选疫苗临床前评价的动物模型还需要对病毒学、病理学以及免疫学特性等指标进一步标准化。疫苗的有效性评价, 需要对足够数量的丙型肝炎患者并进行长时间的跟踪随访, 因为大部分患者H C V的急性感染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到目前为止, 只有极少的的候选疫苗能进入临床Ⅰ期或Ⅱ期阶段, 从目前已经发表的数据来看, 现阶段的疫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还没有预防性疫苗进入到临床Ⅲ期阶段[15]。

6小结

新认识的丙型肝炎传播途径 篇5

1、性接触:目前发现性行为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英国阿卡翰报道:丙肝病人配偶27%携带有丙肝病毒,且与婚龄正相关:婚龄少于10年者很少受累;以后每递增10年,其配偶携带丙肝病毒的阳性率就增加5%;结婚30年的,有24%的配偶病毒标记阳性。50年的阳性率则达60%。

2、针刺或针头刺伤感染:国内常见的是中医针灸用具消毒不严(如一个病人用后仅用酒精棉球拭一下或用开水冲一下就用于另一个病人),病毒通过针尖在病人和健康者之间传播。国外多为针头刺伤事故所致,日本报道:因针头刺伤引起丙肝的发生率为10%。从事人工肾、血液净化透析、血库等工作的人员丙肝抗体阳性率较高,也与这一因素有关。

3、家庭内感染:国内外学者都发现,丙肝感染有家庭聚集性。认为密切的生活接触在丙肝的发生中有流行病学意义。

4、纹身与理发:近年发现,有纹身史者丙肝病毒阳性率高。此外,由于理发、美容场所人员的流动性大、环境被剧烈污染,剃刀、推剪、揩刀布等常携带病毒,从而导致传染。

5、母婴之间的垂直感染:美国学者奥特报道,丙肝能在母婴间垂直传播。

6、器官移植:据报告,15例接受丙肝抗体阳性者器官的病人,有14例在移植后感染了丙型肝炎,7例同时有肝功能异常。

7、侵入性医疗操作:做胃镜、肠镜、腹腔镜、胆道镜等内窥镜检查;介入治疗;各种手术插管;抽血与输血时,若器械消毒不严或限于目前的技术条件而无法给予彻底消毒,则病毒可自操作创口进入体内,增加感染机率。

丙型肝炎 篇6

1.1 研究资料

确定输血后丙肝的诊断标准:病例取自本地区2005年至2007年各医院临床输血患者, 诊断标准参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①发病前有输血史;②受血后半年内, 出现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表现;③血清学检查除外急性甲型肝炎病毒 (HA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戊型肝炎病毒 (HEV) 感染;④抗-C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V-RNA) 阳性。

1.2 抗-HCV检测

采用ELISA国产试剂。

1.3 HCV-RNA检测

RNA提取采用常规胍酸-酚-氯仿法, 设空白对照及弱阳性对照。

1.4 其他指标检测

HAV、HBV、HEV标志物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χ2检验及相关回归分析。

2结果

随机调查2005~2007年间本地区大医院2440例受血者。输血性丙型肝炎感染发病者为:受血者输血2周后ALT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 无甲、乙肝炎病毒感染, 有肝病临床表现的患者, 且抗-HCV阳性和/或HCV-RNA RT-PCR阳性者。感染总数501例。按用血量 (1 U=200 ml) 分组, 输血量X (U) 与输血性丙型肝炎发生率Y (%) 的直线回归方程:Y=18.37+0.81X;相关系数r=0.846;相关系数检验t=7.716, P<0.001;决定系数R2=0.7161。结果表明输血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呈正相关, 随着输血量增大, 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发生率增大。

3讨论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医疗方法, 其也成为丙型肝炎广泛传播的直接因素。从本研究的资料分析可知, 输血量越多, 感染HCV的危险性越大, 丙型肝炎发生率与用血量的关系基本符合传染病的Frost-Reed模式[2]。从Frost-Reed模式理论分析, 丙型肝炎发病率也与献血人群的丙型肝炎携带率相关。丙型肝炎携带率较高的人群比较低的人群献同量的血给受血者, 受血者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由于职业有偿献血员人群的丙型肝炎携带率远高于无偿献血人群, 所以大力提倡无偿献血, 使用无偿献血的血液, 可以减少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 也是防止丙型肝炎广泛蔓延的有力措施。对血液抗-HCV进行检测后仍然有丙型肝炎感染者, 只要病毒未被全部检出, 输血量越多感染HCV的危险性越大的规律依然有效。因此, 提示临床医生输血有风险, 在目前情况下给患者输血治疗应遵循“宁少勿多, 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

摘要:目的 研究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与输血量的关系。方法 抗-HCV采用ELISA检测, ALT用速率法测定, HCV-RNA用RT-PCR定性测定, 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X呈正相关。结论 随着输血量的增大, 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 符合Frost-Reed模型。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HCV) ,抗HCV,输血,ALT

参考文献

[1]尹建平, 张红, 马威, 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 18 (5) :455-457.

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临床体会 篇7

1 疗效预测

1.1 治疗可能成功的预测-早期病毒学应答

达到不可测HCV-RNA水平的时间已成为患者获得SVR可能性的最佳预测指标。Ferenci等分析了RVR或EVR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4周时获不可测HCV-RNA的患者SVR率达89%,其中仅有7%复发,进一步显示基线低水平HCV-RNA更能获得RVR,而基线水平HCV-RNA高的仅有23%获RNR,12周时获不可测HCV-RNA仅下降≥2log10,随后24周时获不可测HCV-RNA水平者,SVR及复发率分别为54%和47%,在所有HCV基因型患者中,病毒学复发的比率直接与不可测HCV-RNA的时间成比例。因此4周时获不可测HCV-RNA是获得SVR最强的预测指标。提示不可测HCV-RNA水平的时间是治疗完成后病毒复发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根据不可测HCV-RNA的时间选择疗程可能改善HCV感染的治疗转归。

1.2 治疗可能失败的预测-早期病毒学无应答

即往资料指示特定的患者组如HCV基因1型基线高病毒血症及黑人很可能具有较低的治疗应答率,目前国示公认,仅依据这些特征的存在预测个体的反应是不准确的,治疗前参数单独是不能精确地预测个体是否对HCV治疗产生应答的,病毒动力学是预测能否产生长期反应的最佳参数。三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12周疗程后,不能获得HCV RNA不可测或至少下降2log10拷贝/ml的患者中SVR仅约为1.6%。尽管12周的EVR具有良好的阴性预测价值,但作为阳性预测价值,它的作用相对较弱,这是由于12周时具有可测水平HCV RNA患者中,SVR比率相对较低。

2 RVR患者疗程

2.1 基因2、3型感染患者

资料初步提示获得RNR的患者可采用较短的治疗疗程。几项临床试验对此进行了验证,结果提示对于具有预测SVR有利因素的患者,缩短疗程具有同样的疗效,但目前尚不足于改变基因2、3型感染者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某些患者的处理确实可以参考,如不能耐受不良反应的患者(诱发了甲状腺病)及器官移植后的患者等。

2.2 基因1型感染患者

基因1型患者尤其是基线低水平病毒血症者24周疗程可获得与48周疗程相似的SVR率,采用较高剂量RBV同时延长疗程4周时未获得RVR的患者,可提高SVR比率,虽然对大多数基因1型患者仍采用48周疗程,但是对于某些患者如获得RVR且出现了明显难于处理的治疗相关性的毒性者,可以考虑用疗程24周的方法,但应向患者交待缩短疗程有复发的危险,如有复发需再次治疗。

3 缓慢病毒学应答患者的疗程

丙型肝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就诊的70例丙型肝炎患者, 男性42例, 女性28例, 年龄21~63岁, 平均 (42.17±3.28) 岁, 病程2个月至2年, 平均 (8.54±1.22) 个月。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分别采用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检验, 早晨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 对样本实施高速离心处理, 并把所获血清保存于冰箱内。胶体金法:于试剂条位置固定好蛋白A病毒抗原和抗体, 一般情况下抗体在控制区, 而抗原在测试区, 接着把试剂条标记线以下部分全部放入到血清中, 停留时间超过15 s, 以确保蛋白A和胶体颗粒充分发生反应, 15 min内判断反应结果, 注意在判断期间不可混淆质控区与测试区。酶联免疫法:稀释酶复合物, 添加经离心的血清, 经1 h孵育后按常规要求加底物及洗板等, 在避光条件下保持大约30 min, 待其充分反应后添加终止液。

1.3 检验结果评判

胶体金法评判标准:若测试区存在较显著的紫红色条带可判断是阳性, 反之则是阴性;酶联免疫法评判标准:若标本A值超过Cut-Off可判断是阳性, 反之是阴性[4]。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统计数据, ±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胶体金法检验, 59例为阳性, 确诊率84.3%;经酶联免疫法检验, 55例为阳性, 确诊率78.6%, 两种检验法确诊率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法检测成本及时间比较, 胶体金法检测成本少且时间短,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在外界因素影响下, 如饮酒、长时间使用有肝毒性药物及过度劳累等, 可加快病情发展。丙型肝炎病理改变和乙肝十分相似, 为肝细胞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丙型肝炎感染发病机制主要包含免疫介导与丙型肝炎病毒直接损伤, 传播途径有共用餐具与水杯、接吻、食物、饮水、拥抱及喷嚏等, 感染性强, 转阴率和治愈率较低。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 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故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尤为重要[5]。

酶联免疫法操作较复杂, 需批量检测, 耗费时间长且成本较大。胶体金法操作便捷, 不用特殊设备, 目前已在单标本检验中广泛使用。本研究就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用于丙型肝炎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胶体金法检验确诊率比酶联免疫检验确诊率稍高;在检测成本及时间上, 胶体金法优于酶联免疫法。而已有研究显示, 经胶体金法检验结果呈阳性, 经酶联免疫检验结果呈阴性, 其原因或为检验时正好为丙型病毒感染窗口期或丙型病毒感染正处于S/CO值较低状态中, 结果发生假阳性, 影响诊断结果及后期治疗。

综上, 在丙型肝炎检验中, 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相比而言, 诊断准确率高, 操作便捷, 可在检验工作中优先采用。此外, 在检验中还需做好相应预防工作, 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流程实施检验, 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摘要:目的 比较丙型肝炎应用不同检验方法检验的效果。方法 选取江苏省荣军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就诊的70例丙型肝炎患者, 分别采用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进行检验, 比较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检测成本及检测时间。结果 经胶体金法检验, 59例患者呈阳性, 确诊率为84.3%;酶联免疫检验有55例患者为阳性, 确诊率为78.6%, 二者确诊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检测时间与检测成本上, 两种检验方法存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丙型肝炎检验中, 胶体金法诊断准确率高, 检测时间较短且成本低, 在临床中可优先采用。

关键词:检验,丙型肝炎,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

参考文献

[1]郭桂林.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病患者血中纳米细菌的价值评估[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6) :2158-2159.

[2]马桂清.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与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3) :1569-1570.

[3]李晶.应用PCR-DNA探针杂交法检测丙型肝炎核糖核酸[J].黑龙江医学, 2012, 36 (2) :125-126.

[4]曹红, 张卡, 舒欣, 等.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 (10) :726-728.

酶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 篇9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酶联免疫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存在不同的基因型。目前已明确了HCV至少有6个基因型, 20多个基因亚型。很多研究者指出, 不同的基因型的HCV在致病性, 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并对诊断试剂和免疫预防等研究有重要影响。对HCV基因分型已有很多的方法, 但都是基于逆转录--基因扩增的方法, 操作复杂, 技术要求高。

为探讨适合临床应用的丙型肝炎分型的方法。根据我国HCV主要为基因Ⅱ (1b) 、Ⅲ (2a) 型分布特征, 将有相同血清反应的Ⅰ和Ⅱ型基因型划归为血清Ⅰ型;将Ⅲ和Ⅳ基因型划归为血清2型。根据不同基因型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及血清抗-HCV的反应情况。本研究将HCV核心区NS4区的合成肽为抗原, 设计、合成了C区序列相当于第65位至81位氨基酸。建立了固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HCV感染者血清中抗-HCV进行了分型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血清标本:70份血清标本来自省内均有多次单采血浆会输血球经历。44例慢性肝病患者标本。

1.2 方法

1.2.1 抗-HCV的检测

采用美国AbbottⅠMX抗-HCV检测试剂,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2.2 HCV血清型的测定

①将4条合成肽分别包被于酶标板, 4℃过夜, 用PBS-T或Teen-20洗涤液洗板5次, 用含40%小牛血清的PBS室温封闭2 h;②将血清标本1:10稀释加入酶标本, 每一份标本分别加入不同抗原包被的4个孔内。37℃孵育40 min, 洗板5次, 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单抗人IgG;37℃孵育40 min, 洗板5次, 加入显色, 37℃显色15 min, 加终止液终止反应, 于492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Cut-off值系测定120份健康人血清, 以吸光度值加上2个标准差而定。当C区及NS4区1型抗原包被孔中有1孔为阳性或2孔均为阳性时判定为血清1型;当C区及NS4区2型抗原包被孔中有1孔为阳性或2孔均为阳性时判定为血清2型。

2结果

使用美国AbbottⅠMX抗-HCV检测试剂对本省的单采血浆人员进行检测, 结果在70份血清中测得抗-HCV阳性48例 (68.6%) ;进而对其进行血清型的测定, 血清型阳性35例, 阳性率为72.9%, 其中C区阳性18例, NS4区阳性25例, 血清型阴性标本多数抗-HCV滴度较低。在70例标本中测得HCVRNA阳性21例 (30%) , 对其进行基因型的测定, 结果见表1。

对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型阳性的血清进行基因型的测定, 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血清Ⅰ型与基因Ⅱ (1B) 型相对应;血清Ⅱ型与基因Ⅱ (2a) 型相对应, 无矛盾结果。在血清Ⅰ型、2型均阳性病例中, 个体供血者中4例RNA阳性者3例为Ⅱ (1B) 型, 而7例慢性肝炎患者均确认了只有Ⅱ (1B) 型基因型病毒。

3讨论

根据血清中对不同类型的丙型肝炎病毒特定抗原产生相应抗体差异作血清分型。因此选择检测不同型抗体至关重要。用于分型的抗原应既有较强的抗原性, 又能体现出不同型的HCV血清学特征, 其变异为某一型内病毒的共同特点, 可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单独使用核心区合成肽测定血清型结果不甚理想[1,2]。选用了核心区及NS4区两个含免疫表位的型特异性抗原片段用于分型, 在48例抗-HCV阳性血清中, 阳性率为72.9%;而核心区和NS4区阳性率分别为37.5%和54.2%, 可见两区合成肽进行分型取得了较好结果。

在病毒感染的不同时期血清中HCVRNA及抗体的表现有所差异。由于丙型肝炎不同型HCV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 在从一种型别的HCV恢复后, 不能抵御另一种型别HCV再感染。那么在不同型HCV双重感染时, 可能血清中有两种基因型HCV以及相应的抗体, 随着其中一种或两种基因型病毒RNA被清除, 可有两种性的抗体留在血清中。因此在一些患者血清中就可能测得两种基因型及一种血清型, 另外一些患者中又可能有两种血清型而只有一种基因型。因为Ⅱ (1b) 型病毒通常具有较强的毒性, 而Ⅲ (2a) 在体内易于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动物实验也表明, 不同基因感染时Ⅲ型总是首先被清除。另外, Ⅱ/Ⅲ 混合感染时Ⅱ型对Ⅲ型可能有抑制作用, 因而在血清混合型的标本中单一基因型多为Ⅱ型。

本文建立的方法仅用C区及NS4区中两段合成肽, 所包含的抗原位点有限, 因此选择抗-HCV高滴度的标本进行分型检测可得到较好的效果。HCV基因型具有地域分布特征, 我国以Ⅱ (1b) Ⅲ (2a) 型为主, Ⅰ (1b) Ⅳ (2a) 型罕见。据此, 本文合成C区及NS4区的肽段建立血清分型方法。血清Ⅰ型应与基因Ⅰ、Ⅱ型相对应, 血清2型应与基因Ⅲ、Ⅳ型相对应, 用此方法只需经过一次实验即可将HCV主要流行的基因Ⅱ、Ⅲ型分开, 又可区分结构区和非结构区抗体。基本能满足临床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需要, 对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忠, 陶其敏, 等.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与基因分型方法的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5, 9 (3) :206-208.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防治有新指南 篇10

乙肝丙肝合理治疗的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指出:中国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人数超过2000万,慢性丙肝感染人群约1000万,每年新发肝硬化近百万,新发肝癌约30万例。李兰娟院士认为,治疗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相反,若及早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而且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讲,也很合算。

明确强效低耐药的首选药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更新版《乙肝指南》根据15年的中国乙肝抗病毒治疗临床经验,明确推荐强效低耐药药物作为一线用药,这必定会提升乙肝治疗疗效,从而降低因乙肝而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而《丙肝指南》推荐了在国际上已被广泛使用、在国内尚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口服抗丙肝病毒药物,这有助于加速这些药物被批准后在临床上的应用,从而让我国丙肝患者尽早获益于新疗法。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侯金林指出:虽然各国乙肝指南明确强效低耐药药物应作为首选的乙肝治疗药物,但在我国,有六七成乙肝患者仍在使用一些高耐药药物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这些药物往往容易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疗效。据悉,此次更新版指南明确指出强效低耐药的代表药物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为慢性乙肝初治患者的首选口服用药,而不推荐高耐药药物。

采用口服抗丙肝病毒药物加速治愈丙肝进程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指出:长效干扰素注射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虽可治愈丙肝,但毒副作用大、疗程长,治愈率仅为44%至70%。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治疗失败,对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疗法不适合或无法耐受,如严重肾病,严重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精神障碍、血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目前都无法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概述 篇11

1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学多认为丙型肝炎发病原因为湿热疫毒入侵机体所致。车念聪等[2]综合近年来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相关研究归纳有以下三个学说:①湿热疫毒说:湿热疫毒是丙型肝炎的发病因素, 一旦进入机体, 即阻滞血脉, 最终汇聚在肝脏内。其发病机制为湿热疫毒在发病初期、中期损伤肝脏, 导致肝郁脾虚或肝肾阴虚, 进展至后期出现瘀血阻络及气滞血瘀, 它们疾病的本源则是湿热疫毒;②阴邪湿毒说:阴邪湿毒侵入机体, 导致血液阻络、瘀滞, 毒气集聚不能散发, 进而损伤元气, 故不会出现营血热证。它的病机为气滞、阳虚、痰阻, 在疾病的初期, 导致脾肾阳虚、脾虚湿盛及肝郁脾虚, 随着时间延长, 阴邪不断集聚;在疾病的中后期则出现血液瘀滞阻塞, 逐步形成毒、湿、痰、瘀的病理概况;③邪气藏伏说:主要是将温病的伏邪说结合慢性丙型肝炎的整个病理过程演变而提出的观点。温病的伏邪说与丙型肝炎之间的病性、病机、临床证候及治疗上均存在着共性的统一。苏进才认为[3], 慢性丙型肝炎病机为湿热疫毒-湿热未尽-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血瘀阻。

2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 国内尚缺少统一的标准。1991年,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试行) 中曾指出, 慢性病毒性肝炎分型, 分别设立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五种。由于并没有明确慢性乙型、丙型或其它病毒类型, 因此可资临床参考。如今, 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 在没有明确的国标指导下, 显得极其混乱, 根据自家经验和体会, 分型颇具主观性, 有各自不同的辨证分型标准。一般地说, 中医证型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病性、病位、病势的综合状态, 它与一定的病程阶段相联系, 辨证的手段是四诊合参, 但是在具体辨证时仍然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偏重, 以下内容试从这一思路展开论述。

2.1 与病因病机重点关联的分型

根据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对其分型, 文献有脾气亏虚型、湿热毒邪型、阴邪湿毒型、痰湿瘀血型, 其中湿热贯穿疾病始终。任进余等认为单纯的丙型肝炎从病因病机上看, 与流注、痰核、瘰疬、阴疽等一类阳虚寒凝证甚为类似。

2.2 与临床表现重点关联的分型

根据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进行分型, 肖会泉等通过临床上大量的病例, 观察了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总结分析, 将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为三型, 即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虚血瘀型, 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脾虚血瘀型, 其次是肝郁脾虚型, 随病情进展, 肝郁脾虚证型, 可以进一步转变为脾虚血瘀证型。洪余发等通过观察各型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将其分为肝郁脾虚、疫毒瘀结、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六种类型,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有湿热、疫毒证型, 随着病情变化不同证型之间会发生相应的转化。伍春等根据丙型肝炎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等五型, 并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给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疗。付桂香等根据中西医治疗肝炎临床所见, 将丙型病毒性肝炎分为三型, 即肝郁脾虚型、肝胆郁热型、肝肾阴虚型。

2.3 与发病转归重点关联的分型

王灵台曾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结果提示丙型肝炎是进展型疾病, 早期为湿热雍盛, 中期见肝郁脾虚, 最终累及肾、络, 可呈肾虚血瘀。根据证侯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陈建杰教授领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研究, 按照多中心、大样本、广覆盖点的调查方式, 涉及到10个省18个研究中心的1 24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对他们的流行病学和中医证候学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认为国内慢性丙型肝炎病机特点总体表现为“正虚邪恋”, 这个空前的结论与中医“伏邪学说”极为相似, 而所谓的“正虚”又以“气虚”为主, 相信会为今后的治疗提供较为有益的思路[4]。伏邪发病,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属于外感温病, 具有潜伏期较长、由内而外、逾时而发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恰恰与丙型肝炎发病特点呈现慢性进展、时发时止、缠绵难愈等十分吻合, “发则有证可辨, 伏则无机可循”。基于此, 提出了慢性丙型肝炎诊治的“伏邪理论”。

2.4 与治疗法则重点关联的分型

2.4.1 湿热毒邪型

研究发现丙型肝炎中, 湿热毒邪较为关键, 且与谷丙转氨酶呈正相关性, 湿热毒邪不除尽则转氨酶难以恢复正常。因此同西医一样, 谷丙转氨酶也是衡量中医湿热毒邪侵入机体的客观依据。临床治疗上, 清利湿热法是防止肝炎转为慢性的重要治疗手段[5]。

2.4.2 肝郁脾虚型

以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有研究其有效率为45.3%, 认为小柴胡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临床应用逍遥丸合健脾补气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辨证施治而随症状改变稍作调整, 服药3个月后提示显效率为50%, 治疗效果明显。

2.4.3正虚毒瘀型

邪毒入侵机体, 直入血管体内邪毒过剩, 损伤机体, 正气虚弱, 不能将邪毒祛除, 长期下来病情纠缠难愈, 直至恶化甚至瘤变。因此, 正虚毒瘀病理, 是慢性丙型肝炎病变过程中常见的常见病理变化。此型患者进行相应的补肾益气、调和阴阳可以辅助丙型肝炎的治疗。值得提出的是, 陈立华等同时建议用较大量的生黄芪投入[6], 据我们观察, 投以黄芪颗粒, 实属较为切合临床的经验之谈, 陈氏认为黄芪可以助阳透邪转气, 并能增强活血化瘀药的功能。我们认为, 即便是使用干扰素后出现的高热, 也是黄芪的适应证, 这里黄芪的作用其实就是中医“甘温大热”的理论应用。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功能, 而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往往异常, 其中关联可想而知。

2.4.4 脾肾阳虚型

从脾肾阳虚入手, 陈建杰等探讨补肾冲剂在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发现治疗有效率达74%, 随防3~6个月丙肝病毒阴转率为26%[4]。

2.4.5 肝肾阴虚型

肝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肝肾阴虚型患者, 多数肝功能异常, 常见阴精不足。马素云等探讨丙肝汤在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发现其近期治愈率为 (35/46) 76.1%, 患者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 丙肝抗体转阴。

2.5 与现代检测指标重点关联的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在其显示优越性的同时, 也出现了明显的局限性, 与现代医学一样有其利弊[7]。中医学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病证并辨, 丰富了中医诊疗的内涵。其中微观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等反应了丙肝的炎症严重程度, 宏观上则提示正邪之间的盛衰。只有湿热蕴结型血清胆红素高于其他证型, 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之间无明显的差别。说明慢性丙型肝炎的湿热蕴结型处于邪气盛而正气强之间的相持阶段。诸多研究丙型肝炎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出现异常, 表明丙肝中存在炎症活动;微观上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反应了肝脏生成蛋白的能力, 如湿热蕴结及肝郁气滞型患者这些数值异常明显, 宏观上则提示了人体正气的强弱。如不及时干扰, 则预后不良。

现代医学认为, 慢性丙型肝炎在丙肝抗体阳性的同时, 若伴有HCV RNA阳性, 则需要尽早施行抗病毒治疗。根据笔者观察, 基于这种情况的慢性丙型肝炎, 患者大多肝功能正常, 甚至没有任何临床表现, 无从辨证, 属于无法归属于以上诸类型的范畴。因此提出, 可以参照慢性肝炎有关文献报道, 弥补慢性丙型肝炎辨证的漏区, 该类患者在辨证分型时可以暂且归属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无证可辨型”[8,9]。金实等也曾报道, 无证可分、证型不明者占慢性丙肝患者的17.6%~19.5%, 足见其比例较大。

3 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比较

3.1 发病频率比较

尽管慢性丙型肝炎有报道湿热病机贯穿始终, 但是仍有以湿热作为与乙型肝炎的区别特征。如陈建杰等通过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个证型发生率由高到低的依次为气虚邪恋型 (42.5%) 、肝郁脾虚型 (22.8%) 、湿热中阻型 (10.9%) 、脾肾阳虚型 (9.9%) 、肝肾亏虚型 (7.9%) 、瘀血阻络型 (6%) , 可见丙型肝炎中多见气虚邪恋型和肝郁脾虚型, 少见湿热中阻型[4];而张盛杰等[10]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乙型肝炎各个证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胆湿热型 (35%) 、肝肾不足型 (23%) 、肝郁脾虚型 (19%) 、气滞血瘀型 (14%) 、脾肾阳虚型 (9%) , 其中肝胆湿热型超过1/3。由此发现, 湿热证是区分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重要特征之一。

3.2 病毒水平比较

胡志军等[7]研究提示丙型肝炎各证型病毒水平由高到低顺序为正虚邪恋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瘀血阻络型。杜卫星等[11]研究提示慢性乙肝各证型病毒水平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以及脾肾阳虚型, 而前两者病毒则处于高复制状态, 说明与病毒高复制状态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3.3 生化指标比较

胡志军等[7]分析慢性丙型肝炎各个证型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ALT) 和谷草转氨酶 (AST) 数值, 结果提示ALT数值由高到低为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AST数值由高到低为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张盛杰等[10]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各个证型的ALT、AST的数值, 结果提示ALT和AST数值由高到低为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不足型。

慢性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多沿用前人的治疗经验, 或者一律为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如前述中医肝病分会的分型) , 未加以细分。但慢性丙肝与慢性乙肝的中医临床表现不同, 病因病机不同, 辨证分型不同, 各个证型出现的频率、病毒复制水平及对肝细胞损伤的程度均不一样。因此在中医药治疗上, 应明确二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 以便有的放矢地加以治疗, 减少盲目性, 提高临床疗效。

4 结语

中医在丙型肝炎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临床资料显示其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在临床研究方面, 目前中医对丙型肝炎的发病本质和过程认识不够深入, 缺乏统一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统一、规范、适用于临床的丙型肝炎辨证分型国家标准, 尤其是大部分临床研究文献, 忽略了慢性丙型肝炎无证可辨型的存在或者是视而不见;疗效的指标仅以临床表现、肝功能、丙肝抗体等指标进行判断, 有些病案和临床文献报道缺乏科学指导, 未选用丙肝病毒核酸定量检测或肝活检组织学检测, 临床疗效可能经不起考验, 有待继续验证。丙型肝炎病程缓慢, 容易慢性化进展, 应早期开展防治肝硬化、癌前病变的研究。

综上所述, 探讨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 制定统一、规范且适用的辨证分型标准, 对于中医药临床治疗丙型肝炎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LAUER GM, WALKER BD.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N Engl J Med, 200l, 345 (1) :41-52.

[2]车念聪, 付修文, 高连印, 等.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及辨证分型的初步调查[J].北京中医杂志, 2002, 21 (5) :300-304.

[3]苏进才.丙型肝炎的中医论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6 (1) :24-25.

[4]董慧琳, 聂红明, 陈逸云, 等.陈建杰教授应用“伏邪理论”诊治慢性丙型肝炎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3, 23 (1) :54-55.

[5]李秀惠, 钱英.丙型肝炎中医研究近况[J].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 (19) :40-43.

[6]上海曙光医院肝病科.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方案[C].全国第九届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0:17-25.

[7]胡志军, 丁辉, 汪晓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ALT、AST、HCV-RNA之间的关系[J].河南中医, 2012, 32 (3) :303-304.

[8]王化猛.略论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之设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5, 14 (1) :10-11.

[9]王化猛.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 (11) :98-100.

[10]张盛杰, 孙莲娜, 薛建华, 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规范化初探[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0, 20 (6) :324-328.

上一篇:设计与分析软件下一篇: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