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炎肝衰竭

2024-08-02

重症肝炎肝衰竭(精选8篇)

重症肝炎肝衰竭 篇1

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对于该类疾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工作,通常常规的治疗方法不能够对患者的疾病达到根治的效果[1,2]。重症肝炎患者经常会并发肝性脑病,严重的威胁的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对预防护理方法应用到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我院针对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患者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展开全面的研究,现在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例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12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70岁,平均年龄为42.4岁。42例患者中急性重症肝炎患者有14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有28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严重的肝性脑病,所有的患者均是自愿地参与到本次研究。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常规护理组21例患者,预防护理组21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都基本相似,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常规护理组的患者按照医师的医嘱以及常规的护理程序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对于预防护理患者采用与防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案为:(1)绝对卧床休息:重症肝炎患者因为肝脏的代谢能力差,患者常有贫乏、失眠等表现,因此,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舒适安静,严格探视制度,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受损肝脏的修复。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大、小便在床上,物品尽量放到伸手可及的地方。安排陪护,护士经常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有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待症状稍缓解后,可在床边活动,但掌握好适度,以不出屋为界,以不疲劳为宜。(2)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患者大部分患者都病情严重,病情长、体质差并且会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影响。患者经常会由于不堪重负产生各种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产生忧郁、恐惧、焦虑以及紧张等多种不良心理状况。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心理护理,理解、关系和体贴患者,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使其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心理控制和调节。(3)预防和控制感染。重症肝炎患者身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严重下降,非常容易引发各种严重的合并感染,感染之后由于身体的代谢物增加,细菌产生大量的毒素,容易诱发败血症,同时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缺氧进而诱发患者出现肝昏迷。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对病房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3]。同时保证所有操作都是在无菌的情况下开展的。与患者的家人沟通,减少探视的次数以及缩短探视的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的机会,使患者能够顺利地度过危险期。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医师可以采用注射免疫增强剂的方法增加患者的免疫能力。(4)加强饮食管理,保持患者大便通畅。肝炎患者大部分都存在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厌油、恶心、腹胀以及呕吐等多种症状,应该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知道患者少食多餐,禁食生冷以及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让患者多吃一些绿色蔬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防止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发生便秘。(5)有出血倾向的护理:如鼻衄者可用1%麻黄素棉球填塞止血,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素棉球填塞止血,皮下淤血者,在注射时迅速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少于1 min,防止造成大面积淤血、淤斑。重症肝炎患者凝血机制障碍,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反复发生出血,护理治疗中注意出血先兆的严密观察,如恶心、烧灼、心悸、烦躁、频繁呃逆、脉搏细速。凡以呕血为主、血压明显下降、面色苍白应立即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予以心理安慰,解除恐惧心理。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禁食,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6)保持静脉通道,防止电解质紊乱:有计划的选择血管,有条件的选择静脉留置针,以保证有效的静脉输液,防止电解质紊乱,一旦发生电解质紊乱,要根据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并认真观察由此引起的各种症状。(7)进行全面细致的出院指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之后,预防护理组21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病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康复,有效率高达95.24%,常规护理组21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有效率为76.19%,预防护理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得到,预防护理组21例患者中十分满意的有14例患者,满意的有7例,满意率为100%,常规护理组21例患者中十分满意的有8例,满意的有11例,不满意的有2例,患者的整体满意率为90.48%,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症肝炎肝性闹病患者由于病情严重、病程长以及身体状况差等原因,通常对治疗缺乏信心,不能够严格的按照医师的医嘱接受治疗,使得整体治疗效果性对较差[4]。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程度,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方法休息、改变患者饮食以及采取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具有十分价值和意义。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对于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患者采取预防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一方面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有利,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对重症肝炎肝性脑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体会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顺序不同将所有的患者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常规护理组21例患者,预防护理组21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和护理,两组患者的病情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康复,预防护理组患者的护理康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同时预防护理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患者采用预防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肝性脑病,重症肝炎,常规护理,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马建平.刘百舸.马洪德慢性重症肝炎营养支持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1):3.

[2]陈全超.Chen Quanchao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炎30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7):41-42.

[3]丁润芳.重症肝炎的临床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9):42.

[4]冯远贞,敖小敏,梁桂兰.67例重症肝炎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7(4):145.

重症肝炎肝衰竭 篇2

关键词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 重型肝炎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52

2006~2010年收治重症肝炎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患者58例,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后,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好转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男33例,女25例,年龄32~78岁,急性重症肝炎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14例,慢性重症肝炎43例。入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重型肝炎的标准[1]。

方法:入选病例住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同时行血浆置换术。应用血浆净化装置,根据病情,每例患者行血浆置换1~4次,每次置换血浆2000~3000ml,3~7天置换1次。

围术期的护理

术前准备和护理:①心理护理: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同时患者对人工肝支持治疗了解少,费用高,患者易产生紧张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及家属文化层次的不同、性格特点,可协同其主管医生、手术操作者有针对性的指导;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人工肝治疗的意义、操作方法、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列举成功的案例,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使其以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②术前准备: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检查输血前必要项目。对血压偏低,心率过快,体温升高者,须纠正后方可行人工肝治疗[2]。人工肝治疗室单独设立,严格消毒,每次进行人工肝治疗前一天应使用三氧消毒机对人工肝治疗室行空气消毒2小时,对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治疗当天于治疗前30分钟利用室内空调设备将室温调节在22~26℃[3]。并常规准备急救器械、药品、正确安装连接置换管路和冲洗,冲洗管道时排空管内气体。使机器和管路均处于正常待机工作状态。术前2天嘱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手术当日进少量流质饮食,少饮水,进治疗室前排空膀胱。

术中观察和护理:①机器工作状态观察:密切观察治疗仪显示屏上血流量、动静脉压力、TMP等参数,如机器报警应先关声音,以免造成患者的紧张,再查找原因,给予排除。同时为保持有效的体外循环,应保持管路通畅,避免管路折叠、扭曲及堵塞,嘱患者术中勿随意变换体位,以免穿刺部位发生渗血、血肿或穿刺针脱落,影响人工肝治疗。②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术中常规行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及保持静脉通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注意观察有无寒战、出血、手足麻木、荨麻疹及低血压休克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随时调整机器的设定参数,对症处理。本组3例患者出现畏寒、皮肤瘙痒及荨麻疹等过敏症状,给予保暖及抗过敏治疗后,短时间内症状好转;7例患者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及血压下降等低血压表现,立即减慢引血速度,补充血容量及应用升压药等措施,症状逐渐缓解,血压恢复正常后,再调节引血速度至85ml/分;4例患者出现唇舌麻木、手足抽搐等低血钙症状,给予补钙及热敷后,症状很快缓解。③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重症肝炎患者肝脏处于失代偿期,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之术中插管,有开放性伤口,极易并发感染,治疗中严格三查七对,执行无菌操作。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带手套,工作中避免损伤皮肤。患者置换后的滤出液应消毒后弃去,污染物品随时消毒。

术后观察和护理:①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重症肝炎患者病情重,且人工肝治疗在清除患者体内有害物质的同时,也使机体内部分有益物质被清除,因此人工肝治療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尿量、消化道症状以及有无出血倾向,并于术后第2天抽取静脉血化验肝功、血常规、电解质等项目,以观察肝功能的好转或恶化,防止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感染等的发生,并为下一次人工肝治疗提供依据。②静脉导管的护理:若保留插管,应注意固定,每日或隔日用0.5%碘伏消毒伤口,用无菌纱布覆盖,发现出血、渗血时及时更换敷料。定时用0.4%肝素溶液冲管,防止堵塞。拔管后常规专人按压10~30分钟,无渗血后用沙袋加压按压,嘱平卧,勿腹腔用力,以防血肿形成。③饮食护理: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内毒素等有害物质可被清除40%~60%,全身中毒症状减轻[4]。患者的全身乏力、腹胀及食欲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其肝脏功能及肠胃功能远未恢复,突然进食过量蛋白质及刺激性食物易诱发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因此护理人员应反复告诫患者饮食应以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为主,低脂,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同时,因人工肝治疗大量输入异体血浆,故血浆置换后尽量少食易致敏食物,如虾、鱼等。

结果

58例患者共行112次血浆置换,术后均有不同临床症状改善,精神好转,食欲增加,腹胀减轻,血清胆红素降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其中治愈出院11例,病情好转40例,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

讨论

重症肝炎治愈率低,病死率达70%以上[5]。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我院近年来引进的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它是治疗重症肝炎、肝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自临床应用以来,在提高重症肝炎治愈好转率,降低病死率上已取得满意效果,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操作技巧,严谨的工作态度,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及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在人工肝治疗中做到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术后精心护理,确保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从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人工肝的治愈好转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 李兰娟,王宇明.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指征、标准及技术指南[J].中华传染病学杂志,2002,20(4):254-258.

3 邹艳波,杨文辉.人工肝支持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56-57.

4 郭会敏,陈东,朱彦涛.经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1例肝衰竭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34-735.

5 赵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血液净化,2002,2(1):253.

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7月~2009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06例,诊断符合2006年我国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2]。同时,排除HAV、HCV、HDV、HEV重叠感染;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所致的肝衰竭。所有患者入院前未应用过抗病毒药物。

1.2 观察指标

人口学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病毒学指标包括HBs Ag定量、HBs Ab定量、HBe Ag定量、HBe Ab定量、HBc Ab定量及HBV DNA定量。临床及生化学指标包括肝病基础状态(慢性肝炎1,代偿期肝硬化2,失代偿期肝硬化3)、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肌酐(Cr)、尿素氮(BUN)、甲胎蛋白(AFP)、血钾、血钠、血氯、血钙、凝血酶原时间(PT)、是否有腹水(无0,有1)、是否并发细菌感染(无0,有1)、是否有肝性脑病(无0,二期及以下1,二期以上2)、是否有电解质紊乱(无0,一项1,两项及以上2)、是否有肝肾综合征(无0,有1)、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无0,有1)、是否合并肝癌(无0,有1)。入院后是否抗病毒治疗(未用0,应用1)及转归(好转0,无效1)。

1.3 预后判断标准

临床表现好转同时TBil较住院期间峰值下降50%以上,符合上述标准者定为好转,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先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做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106例乙肝肝衰竭患者中,男性84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为3.82:1;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1.15±12.24)岁;急性肝衰竭2例(1.9%),亚急性肝衰竭2例(1.9%),慢加急性肝衰竭102例(96.2%);发病前基础肝病为慢性肝炎79例(74.5%),代偿期肝硬化3例(2.8%),失代偿期肝硬化24例(22.6%);HBe Ag阳性37例(34.9%),HBe Ag阴性69例(65.1%);并发细菌感染51例(48.1%);肝性脑病19例(17.9%);电解质紊乱48例(45.3%);肝肾综合征8例(7.5%);合并肝癌5例(4.7%);入院后抗病毒治疗46例(43.4%);好转55例(51.9%),无效51例(48.1%)。

2.2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α=0.05水平,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有12个因素和预后相关,见表1。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上述12个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在α=0.05水平上,采用条件似然比向后法,筛选出有显著意义的3个预后因素,见表2。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 P=-5.217+0.868χ1+0.151χ2-1.739χ3,(注:χ1:肝病基础状态、χ2:PT、χ3:抗病毒治疗),该Logistic回归方程对预后判断符合率为80.2%。

3 讨论

影响乙肝肝衰竭预后因素较多,文献报道TBil、PTA、白蛋白、血清钠水平等指标均对预后有预测价值[3,4]。除以上指标外,也有众多的预后预测模型,有代表意义的是MELD评分系统[5,6]。然而,MELD评分系统未包括任何临床症状的判断,对合并严重的门脉高压、顽固性腹水以及肝性脑病的患者MELD评分没有显示其特殊性。如何利用现有临床和常规生化指标评估乙肝肝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值得探索,对临床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以logis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了32项可能影响乙肝肝衰竭预后的因素,显示肝病基础状态、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血钠值、血氯值、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细菌感染、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入院后是否抗病毒治疗与预后有关,大多指标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3,7,8]。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病基础状态、凝血酶原时间、入院后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影响乙肝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资料肝病基础疾病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肝衰竭比肝硬化代偿期和慢性肝炎患者发生肝衰竭的预后差,是因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显著低下,肝组织学有明显炎症、纤维化以及再生结节形成,肝体积缩小,一旦发生肝衰竭,肝细胞难以再生,因而预后差。凝血酶原时间是表达肝细胞合成功能的良好指标,反映肝坏死的严重程度,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表示预后差。值得注意的是,本组资料显示入院后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影响乙肝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现有学者主张,对有HBV复制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9,10]。尽管本组资料结果未显示HBV DNA载量与预后有关[11],可能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但研究结果显示,入院后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本研究应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恩替卡韦,由于恩替卡韦抗病毒能力强、速度快,从而为肝细胞再生提供了宝贵时间,有利于改善乙肝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HEN H,WANG YJ,WANG ZW,et al.C omparitive study ofmiddle and mixed artificial livers in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J].China Medical Engineerning,2004,14(13):41-44,48 Chi-nese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Liver Failure and Artificial Liver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Severe Liver Dis-eases and Artificial Liver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for liver failure[J].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2006,14(9):643-646.Chinese

[3]YUEN MF,SABLON E,HUI CK,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sever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J].Clin Infect Dis,2003,36(8):979-984.

[4]KIM JH,LEE JS,LEE SH,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rum sodium level and the severity of complications in livercirrhosis[J].Korean J Intern Med,2009,24(2):106-112.

[5]KAMATH PS,WIESNER RH,MALINCHOC M,et al.A modelto predict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J].Hepatology,2001,33(2):464-470.

[6]JIANG M,LIU F,XIONG WJ,et al.Comparison of four models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in evaluating the prognosis of cirrho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42):6546-6550.

[7]GUEVARA M,BACCARO ME,TORRE A,et al.Hyponatremiais a risk factor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a prospective study with time-dependent analysis[J].Am JGastroenterol,2009,104(6):1382-1389.

[8]孟庆华,段忠辉,李娟,等.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8,22(5):358-361.MENG QH,DUAN ZH,LI J,et al.Study on prognostic factorsof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J].Chinese J Exp Clin Virol,2008,22(5):358-361.Chinese

[9]WANG YM,TANG YZ.Antiviral therapy for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ic failure[J].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9,8(1):17-24.

[10]MIYAKE Y,IWASAKI Y,TAKAKI A,et al.Lamivudine treat-ment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fulminant hepatitis B[J].InternMed,2008,47(14):1293-1299.

重症肝炎肝衰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男29例, 女10例, 年龄19~68 (平均42.6) 岁。所有病例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重型肝炎诊断标准[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4例,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1例, 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3例, 药物性肝炎1例。其中早期17例, 中期10例, 晚期12例。多数发生了并发症, 其中肝性脑病6例次,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1例次, 上消化道出血4例次, 肝肾综合征5例次。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综合治疗

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甘肽、天兴注射液保肝护肝治疗, 乳果糖灌肠、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 预防性应用抗菌素和H2受体阻滞剂, 血浆、白蛋白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综合治疗。

1.2.2 血浆置换治疗

(1) 使用仪器为ACH-10型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系统, 血浆分离器。应用单纯血浆置换疗法34例, 应用血液透析加单纯血浆置换疗法5例;34例使用临时性血管通路-周围动、静脉直接穿刺, 5例应用单针双腔管进行股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通道, 穿刺部位制动, 进行血浆置换。每次血浆置换量为2000m L者4例, 每次血浆置换量为3000m L者33例, 每次血浆置换量为4000m L者2例, 每周2~3次。血流速度为100~150m L/min, 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 保证血浆分离与补充速度的动态平衡。 (2) 术中根据病人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 一般首剂为0.3~0.8mg/kg, 治疗中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根据凝血酶原的数值调整肝素用量, 一般每小时追加4~8mg, 为避免因肝素过量而导致的出血, 每次治疗结束后, 应用等量或2/3量鱼精蛋白中和体内过量的肝素。 (3) 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心电、血压,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跨膜压、动静脉压的变化, 当血压降低时, 应放慢血流速度;若跨膜压高, 宜及时推注肝素, 病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可停用或减少肝素用量, 防止发生破膜及凝血现象。 (4) 每次治疗结束后复查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注意观察并记录意识状态、黄疸、消化道症状等症状, 及时调整方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黄疸消退, 肝功能恢复正常, 有并发症者经积极治疗后被控制;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黄疸亦明显减轻, 肝功能明显改善, 但尚未达到正常标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肝功能继续恶化。

2 结果

本组39例病人共进行102次治疗, 血浆置换总量325600m L, 平均每次置换量3190m L。经治疗后, 消化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食欲增加, 恶心呕吐症状减轻, 其中11例患者消化道症状完全消失, 16患者黄疸明显消退。有4例肝昏迷III度治疗后转为I度, 2例II度转为清醒。人工肝治疗后各项化验指标降低, 显效15 (其中早期12) 例, 有效22例, 无效2例。

3 讨论

重型肝炎由于肝细胞广泛坏死, 肝功能严重障碍, 导致血清中胆红素、内毒素等代谢产物明显升高, 凝血因子严重缺乏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一系列并发症, 最终可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多脏器损害而死亡。ALSS治疗的关键是能否有效地清除体内的各种有毒物质, 阻断恶性循环, 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2]。本组病例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 可以清除氨、假性神经传导介质、游离脂肪酸、硫醇、芳香族氨基酸, 并可改变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 增加脑脊液中c AMP的含量, 从而改善脑内能量代谢, 促使肝昏迷患者清醒。血浆置换能精确地控制容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同时还可清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及异常高浓度的血浆球蛋白;清除大量炎性介质, 有助于改善症状, 阻断恶性循环, 防止多脏器衰竭[3]。总的临床治愈好转率38.4%, 其中早期治愈好转率可达70.5%, 提示ALSS治疗重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ALSS治疗宜在早期进行, 晚期患者经治疗虽能暂时改善症状, 但不能提高存活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分会修订[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2]李兰娟.人工肝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185~187.

重症肝炎肝衰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00年~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导致肝衰竭死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纳入研究的每个病例的临床数据与实验室检查数据都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以最后一次临床数据和实验室检查作为研究资料。所有病理均符合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病例78例, 女性病例22例, 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 (45.2±3.8) 岁, 死亡患者年龄集中在30~51岁之间, 其中47例男性患者有常年饮酒史, 最长时间长达36年。

1.2 统计学分析

临床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型

对100例死亡病例进行分型, 具体情况如下:肝硬化18例, 比例18%;急性重型肝炎3例, 比例3%, 其中2例为HAV感染;亚急性重型肝炎3例, 比例3%, 其中2例患者分别EBV、HAV感染;慢性重型肝炎76例, 比例76%, 有肝硬化基础者44例, 无肝硬化基础者32例。病毒性肝炎导致肝衰竭死亡患者主要疾病分别为慢性重型肝炎与肝硬化。

2.2 基础疾病

76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例诊断结合影像学表现分析, 其中有肝硬化基础疾病的44例患者出现门静脉高压、肝脏形态异常、脾脏增大与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现象[3~4], 比例高于没有肝硬化基础的32例患者。纳入研究患者进行活检比例较低, 可猜测伴有肝硬化的慢性重型感染患者比例要再高一些, 进一步证实肝硬化与慢性重型肝炎之间的相关性[5]。

2.3 病原学

100例死亡病例中, HBV标志物阳性者88例, 比例88%;2例HAV, 比例2%;6例HBV重叠HAV, 比例6%;2例HBV重叠HDV, 比例2%;HBV重叠HEV、HCV重叠HEV分别各1例, 比例1%;HBV重叠HSV和EBV1例, 比例1%。

2.4 并发症

治疗期间, 并发症出现情况如下。肝性脑病71例, 比例71%, 分别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0例, 肝硬化患者5例, 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均为3例。对比其占据比例, 慢性重型肝炎发生肝性脑病几率较高且存活率低。慢性重型肝炎中, 有肝硬化基础者和无肝硬化基础者发生例数分别为32例和28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出血者44例, 43例为消化道出血, 1例为阴道出血;慢性重型肝炎出血者30例, 肝硬化12例;慢性重型肝炎中有肝硬化基础和无基础者分别为21例和9例;说明消化道出血可能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肾综合征55例, 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均为1例, 肝硬化7例, 慢性重型肝炎46例。电解质紊乱81例, 主要以低钠、低氯为主, 伴有高低钾。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均有此种并发症, 共6例, 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分别为12例和63例;所有类型中腹水发生比例都较高。80例患者出现感染, 原发性腹膜炎69例, 肺炎2例, 尿路感染1例, 腹膜炎合并肺部感染8例。慢性重型肝炎感染60例, 肝硬化13例, 对比来看无差异, 说明原发性腹膜炎感染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

2.5 肝脏功能

患者入院时和死亡前肝脏功能比较情况见表1。对比患者入院时和死亡前肝脏功能比较情况, 从表1数据来看, 在积极的保肝治疗后, 患者白蛋白改善并不明显, 血总胆红素也仍然持续走高, 与入院前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积极治疗后患者预后仍然较差[7]。血清指标入院时和死亡前相比显著降低, 有酶胆分离现象[8], 提示预后差。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 酗酒患者与非酗酒患者死亡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酗酒作为造成肝损害的典型性影响因素, 与肝硬化存在密切关系, 因此可以将饮酒史作为造成病毒性肝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此次研究结果来看, 慢性重型肝炎是导致患者肝衰竭死亡的临床主要病症之一[9]。在肝炎分型中, 有肝硬化基础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较多, 结合少数肝脏活检来看, 肝硬化无疑是造成慢性重型肝炎的重要因素, 且肝硬化程度直接影响疾病预后, 如果能够延缓肝硬化进程, 无疑对降低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肝硬化反映了肝脏自身的储备功能, 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有肝硬化基础者死亡率也较高, 临床治疗中阻止、延缓肝硬化进展具有积极意义[10~11]。肝衰竭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高, 且对预后影响大, 临床研究显示, 发生肝性脑病患者是慢性重型肝炎的终末期表现, 会造成脏器功能的极度衰竭, 极易引发死亡, 因此要及早进行诊断、治疗, 提升生存率。肝衰竭现象的发生会使患者自身免疫机能下降, 加重机体缺氧症状引发多器官衰竭, 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因子造成严重感染或者内毒素血症等, 加重死亡发生率。因此, 控制患者病情, 延缓肝衰竭的发生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之一。治疗中发现, 乙型肝炎病毒对患者病情进展有一定影响[12], 且死亡患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致使其预后较差, 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

综上所述, 病毒性肝炎患者早期要做好抗病毒治疗, 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积极改善预后, 以降低其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人群乙型病毒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70

[2] 赵进, 张燕.2 6 6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情况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B12) :73~74

[3] 郑盛, 杨晋辉.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肝脏病杂志 (电子版) , 2012; (3) :61~64

[4] 周丽君.病毒性肝炎50例临床护理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33) :4432~4433

[5] 李秀丽, 张晓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治疗和护理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7) :37~38

[6] 詹东昂, 程海军.化疗致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肝衰竭死亡一例[J].江苏医药, 2013;39 (5) :611~612

[7] 刘薇, 黄建荣.慢性乙型重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1;22 (2) :19~21

[8] 石小枫, 徐宁, 张丽旦, 等.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33 (11) :1291~1295

[9] 陈菊梅.对国内外重型病毒性肝炎 (肝衰竭) 一些认识问题的研究探讨[J].传染病信息, 2005;18 (z1) :14~17

[10] 郭本传.茵陈蒿汤加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1例[J].国医论坛, 2011; (1) :7

[11] 王金环, 李娟, 冯岩梅, 等.酒精性肝衰竭患者能量代谢与临床特点[J].北京医学, 2011;33 (12) :970~973

重症肝炎肝衰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整群选取于该院2012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74 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 全体入选病例均符合2005 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及2006 年《肝衰竭诊疗指南》[2]的诊断标准。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7 例。 对照组男19例, 女18 例;年龄18~63 岁, 平均年龄 (38.6±6.4) 岁。 观察组男21 例, 女16 例;年龄19~61 岁, 平均年龄 (37.2±5.8) 岁。 两组患者已排除合并其他分型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 入院前未使用干扰素或其他抗病毒药, 临床基线资料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治疗, 即:给予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040662) 静脉滴注, 250 m L/次, 1次/d。 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 国药准字H20053424) , 625 m/次, 2 次/d, 预防腹腔感染。 遵医嘱使用利尿剂、补充维生素、补钾补钙。

观察组同时给予拉米夫定 (国药准字H20103618) , 0.1 g/次, 1 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型号:PUZS-300, 供应商: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肝功能。 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18.0 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作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行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TBi L、PTA及HBVDNA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 观察组上述指标均发生明显改变 (P<0.05) , 对照组TBi L和PTA有明显改变 (P<0.05) , HBVDNA无明显改变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认为, 宿主对HBV的应激性细胞免疫反应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与进展中起重要作用[3]。基于宿主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与HBV在肝细胞内的大量复制有关, 故认为抑制HBV复制, 改变HBV一类抗原肽在肝细胞表面的表达, 尽可能减少肝细胞凋亡, 降低宿主对HBV免疫反应的敏感性是控制病情、治疗疾病的关键[4]。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 是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 在抑制病毒DNA链的合成与延长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其抗病毒机制是通过抑制HBV反转录酶与病毒聚合酶活性, 干预病毒核酸的合成[5]。 因其不具备清除肝细胞内病毒闭合共价环状DNA, 血清转换半周期短, 故停药后残留于血清中的病毒仍可再复制, 因此临床主张长期服药, 尽可能减少血清中HBVDNA载量[6]。 肖朗等[7]经研究证实, 拉米夫定治疗HBV-ACLF早、中期患者可获得理想疗效, 预后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毒学应答, 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和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生存率分别为61.6%和9.6%。

该次研究中, 经治疗, 观察组TBi L、PTA及HBVDNA水平均发生明显改变 (P<0.05) , 对照组TBi L和PTA有明显改变 (P<0.05) , HBVDNA无明显改变 (P>0.05) 。该研究结果提示, TBi L和PTA是反应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经临床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肝功能均发生明显改善。HBVDNA反映HBV感染的重要指标, 对照组治疗后该指标无明显改变, 故认为常规治疗对HBVDNA水平无明显影响。 治疗后, 较对照组, 观察组TBi L (93.52±56.31) μmol/L和HBVDNA (4.15±1.54) lg IU /ml低, PAT (63.54±3.69) 高, 证实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 能进一步改善肝功能, 显著降低血清中HBVDNA水平。 该研究结论与刘济铭等[8]报道内容基本吻合。

综上, 使用拉米夫定干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 能有效降低HBVDNA水平, 改善治疗效果, 具备于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对患者HBV-DNA的干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整群选取于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 (TBi L) 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及乙肝病毒基因 (HBVDNA) 载量。结果 治疗后, 较对照组, 观察组TBi L (93.52±56.31) μmol/L和HBV-DNA (4.15±1.54) lg IU/m L低, PAT (63.54±3.69) 高,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确切, 能有效降低血清HBV-DNA水平, 抑制病毒复制。

关键词:拉米夫定,乙型肝炎,肝衰竭,HBV-DNA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 23 (6) :421-431.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6, 9 (6) :321-324.

[3]叶非, 过建春, 裘云庆, 等.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HBe Ag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12周疗效比较[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4, 28 (3) :209-212.

[4]付丽云, 徐长风.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拉米夫定YMDD变异的临床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 (3) :234-235.

[5]夏国美, 李旭, 叶珺, 等.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 Ag定量水平HBVDNA与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J].安徽医学, 2013, 34 (12) :1752-1755.

[6]胡晓武, 张振华, 李旭, 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应答不佳情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2) :1771-1773.

[7]肖朗, 戚敬虎, 石小枫, 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2, 20 (6) :438-441.

重症肝炎肝衰竭 篇7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型肝炎,肝衰竭,安全性

乙型肝炎肝衰竭在临床上的病死率较高, 且目前尚且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手段, 肝移植往往会是这类疾病的终末期治疗手段[1], 但往往费用较高。在肝病协会上, 专家指出, 对于乙肝肝衰竭的患者应尽早应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的治疗。近些年来, 拉米夫定在治疗肝炎导致的肝衰竭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 逐渐成为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抗病毒药物。但是, 恩替卡韦在理论上具有比拉米夫定更快更强的作用, 但其安全性却是值得探究的课题。本研究中, 随机选取进行治疗的患有乙肝衰竭患者50例, 给予了恩替卡韦治疗, 收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乙肝肝衰竭患者94例, 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 观察组50例, 男31例, 女19例, 年龄25~56岁, 平均 (33.2±4.7) 岁;对照组44例, 男30例, 女14例, 年龄26~60岁, 平均 (33.9±5.6) 岁。根据国内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以及其他的相关指南确定乙型肝炎肝硬化需满足的标准[3]: (1) 没有既往的肝病史; (2) 发病两周出现肝性脑病; (3) 极度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 黄疸加剧; (4) 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 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年龄、性别、基本病情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

方法: (1) 对照组进行综合治疗:输入血浆、白蛋白以及维生素等, 应用药物进行保肝治疗, 并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2) 观察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 且原则上嘱患者持续应用>2年。

检测方法: (1) 肝功能检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以及丙氨酸转氨酶等的指标。 (2) 观察指标:嘱患者每周复查肝功能以及凝血酶原时间, 每2周复查1次乙肝两对半。

效果评价标准[4]: (1) 治愈:肝功能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以及丙氨酸转氨酶等的指标恢复正常; (2) 有效: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冬氨酸转氨酶下降>30%, 血浆白蛋白上升; (3) 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未达到有效或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的数据录入SPSS 18.0数据库, 采用χ2检验或者t检验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愈21例, 有效16例, 无效7例, 总治疗有效率84.09%;观察组治愈31例, 有效16例, 无效3例, 总治疗有效率94.00%,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见表1。

观察组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 转氨酶以及胆红素、凝血酶活动度指标均在2个月内正常, 且治疗的难受性较好, 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总体安全性较高。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引起急性肝炎时往往会表现为肝酶活性的升高, 一般来说不伴有凝血功能的障碍, 且多数患者在治疗后的预后较好。但是在发生急性肝衰竭时往往病死率会大大上升, 严重时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乙肝病毒引起患者肝衰竭是目前临床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其相关的病理机制尚且不清楚。有些研究评估了总体细胞死亡以及细胞凋亡的参数, 其中发现, 活跃中的病毒复制会导致HBV相关肝衰竭细胞死亡数量的升高, 在临床上应用强效的抗病毒制剂时, 会抑制HBV, 导致细胞死亡标志物的明显下降, 最后避免进行肝脏的移植。国外学者Kumar指出, 拉米夫定在治疗急性乙型肝炎时无效, 但是在另一位学者的研究中表示, 拉米夫定有效, 且安全性较高。随着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不断研发, 拉米夫定已经不再建议做一线药物来进行抗病毒的应用, 而恩替卡韦作为强效的抗病毒药物, 其疗效以及安全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中发现, 恩替卡韦在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时, 能够收到较高的治疗有效率, 大大减少了肝移植的比率, 大部分的患者在半年内出现了血清学转换。在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抗病毒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 也有效证明了恩替卡韦的安全性。

总之, 恩替卡韦在治疗乙肝肝衰竭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疗疗效, 帮助患者避免最终肝移植的命运, 不仅帮助患者减少痛苦、降低治疗费用, 更是有效的节约了宝贵的肝脏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 (3) :13-24.

[2]赵蕊, 吴云海.恩替卡韦治疗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 (12) :1530-1531.

[3]吉英杰, 蔡少平, 郭晓东, 等.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急性肝衰竭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35) :6849-6850.

重症肝炎肝衰竭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0例, 男89例, 女11例;年龄11~80岁, 平均 (42.21±2.42) 岁;住院时间7~120天, 平均时间 (45.62±2.24) 天。以住院结束后患者的存活状况为标准, 选取在住院过程中或住院结束后, 肝功能有较大改善, 相关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在住院过程中或住院结束后, 因器官衰竭死亡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针对两组临床治疗资料, 分别整理治疗前后以及病情最为严重时3个阶段的身体机能各项数据及指标, 对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时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 并且对两组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详细统计, 进行构成比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以最新修订版《肝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为标准, 判断终点为出院后或在医院死亡。 (1) 治愈: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和体征有较明显恢复, 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3) 无效:经过治疗后病情既无好转也未恶化。 (4) 恶化:患者出现急性器官衰竭死亡或体征不稳定表现。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代表性身体机能指标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析可知:总胆红素、血肌酐、血氨、血钠是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产生的主要因素, 见表1。

此外, 对两组患者主要死因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组均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 病情逐渐好转, 对照组大部分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且大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见表2。

讨论

肝衰竭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肝脏严重损害, 严重的可致患者死亡。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我国乙肝肝硬化患者常见病症之一, 本文结合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部分病例为参考, 对影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大致分析。

根据资料可知, 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以乙肝相关活动数据较为常见[1]。以胆红素为例, 肝脏是人体进行胆红素新陈代谢的主要器官, 乙肝患者因肝部病变, 导致肝功能受损, 血液中胆红素升高, 凝血因子减少。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是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多脏器衰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与并发症感染及患者病死率具有明显关联。

血氨浓度的升高是发生肝性脑病的重要参考数据, 血肌酐也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并发症的重要依据, 其中, 肝功能受损是严重并发症的一种[2]。本研究中, 对照组大部分病情与肝性脑病有关, 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占对照组总体的60.00%, 并且还出现了多器官衰竭和生命体征紊乱等症状, 病情较为严重。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肝性脑病比例明显较低, 其他并发症之间的对比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并发症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部分影响。可能与治疗手段、早期干预措施以及用药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但是也不排除本次选取样本量不足, 统计学上的细微误差, 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由资料可知, 总胆红素、血氨、血肌酐等各项指标可以有效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3]。

根据相关临床资料, 还可知患者用药、酒精以及其他感染因素也能对慢加急性肝衰竭产生重要影响, 在乙肝基础上, 药物性肝损及酒精肝损也是重要诱因。

乙肝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在临床治疗中, 还应当从慢性病和急性诱因两个方向出发, 综合分析, 从而全面弄清病理, 有效治疗。胆红素是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转归的重要参考数据, 肝性脑病则是判断转归的重要参考因素, 同时发生多种并发症时, 患者的好转受到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邢霁远, 余祖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相关因素分析127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 (6) :537-540.

[2]董晓君, 陈萦晅, 周婷婷, 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及失代偿终末期患者肝内细胆管反应特点对比研究[J].中国肝脏病杂志 (电子版) , 2013, (2) :1-5.

上一篇:旅游术语下一篇: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