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

2024-10-18

甲型肝炎(精选9篇)

甲型肝炎 篇1

2008年9月19日,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乡卫生院报告:该乡中学多位学生疑似流感病例, 经现场排查, 分析该中学可能存在甲肝流行。迅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检验等人员深入该中学及邻近的乡中心小学、幼儿园进行调查处理, 调查采集周围人群2391份血清进行抗HAV-IgM和丙氨酸转氨酶 (ALT) 检查, 共发现感染者184例, 其中急性期病人39例, 隐性感染者145例。经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血对象及诊断标准

对该乡中学及与该校邻近的中心小学、幼儿园及一所村小学所有学生、教职员工及部分学生家长采血检查抗HAV-IgM和ALT。有肝炎临床症状、ALT异常、且抗HAV-IgM阳性者诊断为甲肝急性期病人;既无临床症状, 又无肝功能异常 (ALT正常) , 但抗HAV-IgM阳性者诊断为甲肝隐性感染者[1]。

1.2 流行病学调查

由县疾控中心流行病学技术人员使用病毒性肝炎个案表, 对所有搜索到的病例 (感染者) 进行调查。

1.3 实验室检测

采集调查人群静脉血, 离心后留血清送检,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中抗HAV-IgM作为甲肝特异性诊断, 抗HAV-IgM阳性者, 同时检测ALT。使用的试剂为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试验盒。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乡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西南部, 总人口32 169人, 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经济生活条件较差, 生活饮用水缺乏。乡中学共有10个班563人, 其中寄宿生530人, 教职工31人;乡中心小学共有20个班, 1136名学生, 其中寄宿生543人, 教职工63人;乡幼儿园设有4个班, 136名学生, 教职工9人, 某村小学设有7个班, 149名学生, 均为走读生, 教职工4人。几所学校饮用水各不相同:中学生活饮用水水源来自于浅层地表渗透水, 属开放式水井, 经水泵抽至水池后供学生使用。水井位置较低, 周围有村民居住, 上方及周边约2m处均有村民养猪的猪舍、排水沟及厕所, 排水沟沿井边而过, 下大雨时, 排水沟极易受堵造成流通不畅, 出现污水淹没水井口现象, 水井边经常有群众洗衣服及洗菜等;乡中心小学及幼儿园饮用水是乡政府集中式供水;某村小学饮用水是山泉水引入密闭水池后供师生使用。几所学校饮用水均未经消毒处理, 在校学生普遍存在饮用生水的不良卫生习惯。乡中、小学校住宿生住宿条件较差, 校舍拥挤, 一间宿舍住30~40人, 小学一张床睡二三个学生;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差, 共用洗漱用具, 饭前便后不洗手, 随时抓吃食物等。乡中、小学食堂工人均持有健康证, 但食堂卫生条件较差, 苍蝇多, 无防蝇设备。进餐时学生大多蹲在地上, 饭菜摆在地上, 3~5人一起共餐。

2.2 流行特征

共调查2391人, 查出抗HAV-IgM阳性184例, 阳性率为7.70%。其中39例为急性感染病例, 145例为隐性感染者。感染主要以学生为主。

2.2.1 发病时间分布

本次疫情于9月8日出现首例病人后, 至9月23日病例数急剧上升, 为发病的最高峰, 当日发病10例, 占总发病数的25.64%;9月28日始无新发病例, 病程长达20d。

2.2.2 人群分布

在184例感染者中, 男性感染98例, 占53.26%;女性感染86例, 占46.74%;除1例为中学教师, 2例为学生家长外, 其余181例均为学生, 占98.37%。其中急性期病人39例 (均为学生) , 男23例, 女16例。发病年龄最大17岁, 最小3岁, 各年龄组发病情况分别为:小于7岁年龄组9例, 占23.08%;8~13岁9例, 占23.08%;14~17岁21例, 占53.85%。

2.2.3 地区分布

全乡急性期病人共39例, 分别为乡中学22例, 占总发病例数的56.41%;乡中心小学11例, 占28.21%;乡幼儿园2例, 占5.13%;某村小学4例, 占10.26%。病例集中在乡中学, 其中发病最多为初三 (2) 班, 共12例, 占总发病例数的30.77%;其次为初三 (1) 班, 共7例, 占17.95%。

2.3 临床表现

39例急性期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腹痛、腹胀等症状, 29例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占74.36%;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 AL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所有病例经住院治疗后痊愈, 无死亡病例。

2.4 实验室检查

对疫情所波及的几所学校师生及教职员工、家属抽血检验抗HAV-IgM及ALT, 共采血检测239l份, 检出抗HAV-IgM阳性184人, 感染率为7.70%;抽检乡中学水井水, 乡政府供水站出口水、某村小学水池水, 除乡中学水井水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均严重超标外, 其余水质均符合要求。

2.5 处理措施

经调查核实后, 及时采取了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1) 控制传染源:在乡中学设立隔离治疗区及观察区, 将所有急性期病人集中在隔离治疗区进行规范治疗;将隐性感染者统一集中在观察区隔离观察;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2) 切断传播途径:落实了治疗区、隔离区、学校及病家消毒隔离制度和措施,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病人排泄物、饮食器具和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乡中学立即停止使用原井水, 改用乡政府供水站水, 定期对乡政府、学校及农户的水池投放消毒剂, 进行饮用水消毒;学校坚持每天消毒2次, 每天放学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椅, 定期灭蝇灭蟑螂。 (3) 保护易感人群:对抗HAV-IgM阴性学生及乡政府驻地干部职工及群众开展甲肝疫苗应急接种。对群众及学生发放宣传资料, 利用文艺晚会、流动电影车播放卫生宣传教育短片 (光盘) , 教育学生及群众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和不随地大小便的良好卫生习惯, 学校按时足量给学生提供开水。 (4) 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对全乡所有村屯及学校进行一次地毡式的搜索排查, 不放过任何一例可疑病人。

3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确定此次疫情为一起甲肝暴发疫情, 传播途径可能有如下2个方面: (1) 经水传播的可能性较大。首发病例发生在乡中学, 该学校为寄宿性学校, 未能给学生提供开水, 学校饮用水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严重超标, 提示水源水受粪便污染严重, 加上学生有喝生水习惯。 (2)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首发病例于9月8日发病, 9月19日接到疫情报告, 中间相隔11d时间。发病学生具有班级的聚集性及家庭聚集性 (兄妹同时感染的有2户) ;乡中学、小学、幼儿园距离较近, 学生相互往来频繁;小学一教师的亲戚在中学读书, 感染后曾回小学休养居住;中学一教师的女儿是小学学生, 感染后仍继续上学读书;某村学生杨某是中学初三 (2) 班的学生, 感染甲肝后于2008年9月16日开始发病, 发病前因中秋节放假 (9月14—16日) 曾回家居住, 并与邻居某村小学2名学生共同就餐、玩耍, 流调组9月20日采取该2名小学生血液送检, 抗HAV-IgM均为阳性。由于学生们相互间的密切接触, 且有共同进餐的习惯, 加上卫生条件差, 造成疾病的播散。

此起疫情由于接到报告后处理及时, 措施有力, 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但仍暴露出基层传染病防治存在的一些不足: (1) 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老师、家长和村医对相关传染病缺乏认识, 未引起高度重视, 在学校多名学生症状相类似, 但未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学生病后未及时就诊及隔离治疗, 而是继续上学或回家休息。 (2) 学校学生饮水存在安全隐患, 未能给学生提供开水。 (3) 基层诊疗条件较差, 缺乏对常见传染病的鉴别诊断能力, 不能及时发现各类传染病。 (4) 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及医务人员缺乏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针对上述情况, 应加大对基层学校及卫生单位建设的投入,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加强对医疗单位、学校等重点部门传染病防治执行力度的督察;解决农村寄宿学校饮水安全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梁万年.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3-164.

甲型肝炎 篇2

问题:患者20岁,发热37.5℃,伴周身乏力,食欲不振,尿色加深如深茶样,化验肝功alt 500u/l,胆红素80μmol/l,抗havigm (+),hbsag(+),抗hbcigg(+),应诊为

a.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

b.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

c.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

d.急性乙型肝炎,既往感染甲肝病毒

e.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

为何不选c和d?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无误。因为c和d不符合题中所示的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故不选。

患者20岁,发热37.5℃,伴周身乏力,食欲不振,尿色加深如深茶样,化验肝功alt 500u/l(有肝损害),胆红素80μmol/l(黄疸),抗havigm (+),hbsag(+),抗hbcigg(+)。

抗havigm:在病程早期即为阳性,3-6个月转阴,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

抗hav-igg:出现稍晚,于2-3个月达到高峰,持续多年或终身。属于保护性抗体,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抗hbcigg: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高滴度通常预示现症感染,常与hbsag并存;低滴度通常预示过去感染,常于抗hbs并存。

依题中所给化验指标,判断患者为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注:可能为现症感染,至少病毒携带是很明确的),只有e可选。(黄疸是由“甲”或是“乙”引起的还需更多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来帮助判断)

相关内容

1、hbsag: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在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中hbsag可持续存在多年,甚至终身。

2、hbeag:hbeag的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

3、抗hbe:抗hbe阳转后病毒多处于静止状态。长期抗hbe阳性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

4、hbcag:阳性表示血清中存在dane颗粒,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

预防肠道传染病 别忽视甲型肝炎 篇3

甲肝病毒曾一度被归属于肠道病毒,并被定为肠道病毒72型。进一步研究发现,甲肝病毒与其他肠道病毒有显著区别,因而于1993年正式归属于嗜肝类病毒。甲肝病毒(HAD)直径27~28纳米,是小RNA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肠道病毒强,比乙肝病毒弱,加热煮沸100摄氏度5分钟即可灭活(乙肝病毒需煮沸10分钟以上)。感染甲肝病毒后的潜伏期为15-45天,临床根据有无黄疸,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其中后者占80%以上。本病起病较急,多数有发热及无力感,消化道症状明显,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型病人先有尿色加深如浓茶样,随后巩膜及皮肤黄染。有些病人以感冒起病,肝肿大,有压痛,少数病人脾肿大,病程在3个月左右。肝功能检测ALT升高,血清免疫学检测抗HAV-IgM阳性,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可检出HAV-RNA。

在诊治甲肝病人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多数可自愈,不需要特殊治疗。以充分休息、合理补充营养为主,进食清淡食物,选用1-2种护肝药物即可,不主张过度治疗。不住院的病人做好家庭内的消毒与隔离。患者的隔离期自发病之日算起为4周。

2甲肝病人血清抗HAV-IgM多在病后2-4周出现阳性,故病后1-2周内检测阴性,不能否定甲肝诊断。

3当甲肝病人出现异常兴奋或嗜睡,黄疸日益加深,但ALT反而不升高(酶胆分离),病人极度疲乏、腹胀、食欲不振时,要警惕重型肝炎。重型肝炎虽占甲肝的0.01%-0.20%,但病死率高达50%以上。因此要争分夺秒、积极抢救。

甲型肝炎传播方式的临床探讨 篇4

1 经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是引起甲型肝炎散发的主要原因, 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患者的粪便污染外环境物体表面后, 经手间接触而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HAv) 。这种经接触传播常见于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等易感人群的密集扬所。Mbithi等[6]曾报道过HAV在环境物体表面能保持其传染性达数天。将含HAV人粪便提取液放至5例志愿者的指垫, 并在0、20、60、120、180、240 min时分别测定HAV的含量, 结果在4 h末仍可检测到相当于0时HAV量的16%~30%[7]。

甲型肝炎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流行过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9,10]:①在一个地区发病连续不断, 整个流行过程较长, 常常有几个流行波, 但流行峰不太高。通过认真调查, 一般能搜索到首发病例, 且与未能及协上诊断、隔离有关;②家庭继发较为常见, 家庭引入率以婴幼儿和小学生为高;③流行强度受卫生水平左右;④采取措施, 改善卫生条件, 传播流行可以逐渐平息。

2 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一条重要途径。经过饮食方式造成甲型肝炎在人群中扩散、蔓延称为甲型肝炎经食物传播。许多食物都可以做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但其中以贝壳类水生生物尤为重要, 其次是家庭自办酒席, 食品制作过程中受污染等。

泥蚶属瓣鳃纲, 蚶科, 是一种海产双壳贝类软体动物。据分析, 自泥蜡捅捞起, 经长途运输至销售到食用先后经过15~20 d, 尚能引起肝炎暴发流行, 足见肝炎病毒在离开污染水体的泥蚶体内存活时间不少于15 d。在国内外, 因生食受污染的贝类引起肝炎暴发的事例很多。1983年初上海曾发生一起居民食用毛蚶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 而在1988年1月又因食用启东县产的被污染毛蚶造成大范围甲型肝炎的爆发流行[11]。甲型肝炎经食物传播流行过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0]:①发病与不洁饮食史有关, 即不食不洁食物则不发病。发病者必食, 食者不一定发病, 且食不洁食物人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食者人群;②驱除不洁食物因素后流行或暴发即可平息, 但往往有一个接触型余波;③供应不洁食物时间距离暴发时间的间隔符合甲型肝炎的潜伏期 (15~45 d) 。

3 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饮水方式造成甲型肝炎在人群中扩散、蔓延称甲型肝炎经水传播。饮用水源或是集体自备的容器贮水, 一旦被患者或污水污物污染而有甲肝病毒, 常可引起供水范围的饮用者感染发病, 乃至爆发流行。

在1983年7~9月间, 内蒙哲盟通辽胡力海农场, 发生一次甲型肝炎暴发。其中发病96例, 发病率为15.5%, 有黄疽者占59.4%, SGPT增高占58.8%, 肝肿大占85.4%。采集发病后3~9 d患者大便标本5份, 免疫电镜下观察到甲型肝炎病毒颗粒。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本次暴发与水源受粪便污染有关。

因此, 经水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在国内外都是十分重要的传播途径, 则其传播流行过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0]:①病例的分布与供水的范围相一致, 有饮用同一水源史;②在流行高峰前的一个潜伏期 (15~45 d) 有污染水源的情况或传染源存在, 如果小剂量不断污染, 病例终年不断;如一次大量污染水源, 则可形成暴发;③除哺乳婴儿外, 不局限年龄、性别、职业均可发病, 暴饮者发病尤多;④封闭水源或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 暴发或流行即可得到平息, 但是往往还会有一个接触型暴发波。

4 其他传播途径

4.1 经血传播

过去认为HAV经血传播可能性不大, 因为HAV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暂。通过血液传播, 这是极为偶然的现象, 在患者发病前几天至发病后一二周内的血液才有可能。Yotsuyangi[12]首先利用PCR技术对人类感染HAV后的病毒血症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多数的病例仅在ALT达到峰值前, 血清中可检测到HAV的RNA, 而某些病例却在ALT达到峰值后, 甚至出现抗-HAV后, 血清中仍可检测到HAV的RNA, 提示感染HAV后的病毒血症期持续时间比过去认为的长。因此, HAV经血传播的机会也比以往想象的要多。

4.2 垂直传播

甲型肝炎的传播一般未见有母婴传播, 但是Watson等[12]报道了在美国某NICU发生过一次HA暴发, 有10例工作人员和4例婴儿罹患HA。其中10例患HA的工作人员均与护理同一例婴儿有关。在参与抢救该婴儿后未按常规洗手的工作人员患HA的危险性较高 (RR=4.9, P=0.02) 。该婴儿是一例早产儿, 其母亲在产后10 d被诊断为HA, 则推测该患儿是在出生前或分娩过程中被其母亲传染所致, 而10例工作人员和其他3例婴儿则是通过接触而感染HAV。

5 总结

某中学一起甲型肝炎暴发疫情分析 篇5

1一般情况

1. 1学校概况田蓬镇位于富宁县西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富宁县城69 km,疫情暴发中学位于田蓬镇政府所在地西北侧( 距镇政府约1 km) ,学校坐西朝东,背靠石山,西、北两面高,东、南两面低。该学校为完全中学,共32个班级( 高中6个班,初中26个班) , 在校学生1 816名( 男1 018名、女798名) ,属全日制寄宿学校,其中住校生1 643名( 男922名、女721名) 。学校男女生宿舍各1栋,均为5层,共185间( 男103间、女82间) 。教职员工111名。学校设食堂1个,共有工作人员17人。

1. 2校内供水网该校共有2个供水网,一个是城镇管网自来水,另一个为学校自建井水。学校对位于自建井附近的男生宿舍采取联合供水的方式,即一、二层供应自来水,三~ 五层为自建井水经水泵加压后形成的“二次供水”( 校内有2个砖混结构储水塔,附近均建有旱厕) 。学校职工宿舍由自建井供水。

2流行病学分析

2. 1流行强度2013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事件累计发病185例,其中实验室确诊174例,临床诊断11例,学生罹患率为10. 1% ,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截至12月31日仍在接受医学隔离观察的可疑病例共54例。

2. 2时间分布2013年11月15日首例病例发病后,于11月21—30日迅速形成第1个高峰期,占39. 5% ,24—27日每日新发病例数在10例以上; 12月11日后出现第2个流行高峰,占29. 2% ,其中16—20日累计新发病例34例。见图1。

2. 3人群分布为能更好地溯源,调查组抽取12月5日之前( 第1个发病高峰内) 发病的104例病例进行详细调查,其中1例为教师,其余均为学生。教师和学生罹患率分别为0. 90% 和5. 67% 。学生病例中男生82例( 1例走读生) ,女生21例,男、女住宿生罹患率分别为8. 85% ,2. 91% 。男生宿舍一至五层学生罹患率分别为6. 47% ,6. 01% ,7. 27% ,13. 13% 和10. 91% ,唯一走读生病例经常在男生宿舍5层留宿。 17名食堂从业人员无病例发生。

3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在病例同班级、同性别学生中按照1∶ 2的比例随机选择无任何症状的健康学生为对照组[1]。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面访的方式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后,病例组90例,对照组207例,调查内容包括饮水情况、操场井供水使用情况、餐具混用、生冷食品、在外就餐情况、零食食用情况等暴露信息。

3. 1食堂供餐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的餐食均为热菜,未提供过水产品、凉菜和水果,食堂留样食物检测结果均无异常。

3. 2食堂工人健康状况食堂17名从业人员均持健康证上岗,且在此次疫情暴发期间先后均进行了3次抗- HAV Ig M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 3校内水样检测12月10日和23日2次采集校内水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自建井水源水及男生宿舍3楼末梢水水样中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均未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

3. 4病例对照调查见表1。

注: 早餐加佐料指吃米线或卷粉时加葱花、香菜、酸菜等,**P < 0. 05。

仅喝过井供水的学生和既喝过食堂自来水也喝过井供水的学生感染甲肝的可能性分别是从未喝过生水学生的10. 77和17. 11倍; 使用操场井供水漱口的学生和喝过操场井供水的学生感染甲肝的可能性分别是未使用过操场井供水学生的7. 71和20. 28倍。

4讨论

甲肝是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胃肠道传染病,暴发原因通常是食源性或水源性污染,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也可通过粪口传播[3 - 4]。该校食堂仅提供热菜,从未提供过凉菜、水果; 食堂工人3次抗HAV - Ig M检测均为阴性; 早期病例分布不符合食源性暴发特点; 病例对照结果显示,饮食相关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情况,判定本次疫情出现第一个发病集中期的暴露为食源性污染的可能性较小。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饮用井供水、饮用操场井供水、使用操场井供水漱口、餐具混用都是感染甲肝的危险因素; 而饮用矿泉水则是保护因素[5]。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例分布特点及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判定本次疫情较大可能是由学生饮用被粪便污染的自建井井水引起的,与甲肝暴发特点相似[6]。

在出现第1个发病高峰后,虽然学校进行了消毒粪便等各项措施,但消毒( 方法、消毒剂种类、用量、范围等) 和隔离等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根据第2个发病高峰推测的暴露时间和潜伏期与理论潜伏期相吻合[7]。综上情况可以判定,第2个高峰属于人传人感染所致。

甲型肝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2011年1~11月抽样调查资料, 由市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负责疑似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病例的调查和血标本的采集, 每份样本分离的血清量大于50μL, 血标本均冷藏 (4-8℃) 送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待检, 检测方法采用ELISA法, 主要检测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抗体, 疑似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个案调查表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由市级疾控中心专人核对并录入。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发病重, 体温在40℃左右, 心理护理尤显重要。护理人员要以和谐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发病的病因、发病的特点、治疗原则及预防性况, 缓解患者急躁情绪顾虑, 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2 并发症护理

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是及时发现和辅助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加强饮食护理, 恢复期食欲增进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 不易消化的食物及海鲜等。

1.2.3 免疫接种护理

接种后告知家属, 受种者应在留观室观察30min后离开医院。3个接种小组内负责观察接种后反应的人员对受种者进行流动式不问断观察, 组织协调人员控制每次留观室内滞留的受种者不多于60人, 以多种健康教育方法综合使用的途径, 对家属进行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症状、应急处理措施等为主体内容的健康教育。

1.3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问卷设置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强化免疫接种过程中护理服务的3个方面指标进行针对受种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测评。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 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本医院累计报告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病例1250例, 无死亡病例,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0~34岁, 20岁以上病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以学生为高发人群。都进行了实验室检查, 共有600例为实验室确诊的病例, 占病例总数的48.0%。

2.2 护理满意度

共发放问卷1250份, 回收1250份, 回收率和有效率都为100%。经过调查, 护理服务3个指标的满意度都在95%以上,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是导致先天性畸形和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 给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1世纪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与人禽流感的出现, 更增加了防制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紧追性与重要性。而实验室监测内容包括市级、区县级建立血清学实验室, 开展血清学诊断:所有疑似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病例实行血清学诊断;实验室血清学确诊和证实所有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暴发;市级开展病毒学监测;针对疾病流行特征, 开展特定人群血清抗体水平监测, 所有疑似病例必须采集血标本, 符合条件者还应采集病毒学标本[4]。本文结果显示, 2011年1~11月, 本医院累计报告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病例1250例, 无死亡病例,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0~34岁, 20岁以上病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以学生为高发人群。都进行了实验室检查, 共有600例为实验室确诊的病例, 占病例总数的48.0%。

在干预中, 首先是采用积极的免疫策略, 其策略以实施免疫接种为主, 采取突击性接种形式, 在易感儿童中广泛开展接种[5];在计划免疫初始阶段, 主要任务是建立常规免疫, 依据免疫程序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及时获得免疫, 提高免疫接种质量, 建立稳固的免疫屏障, 控制和减少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暴发点, 迸一步降低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发病率, 并逐步建立监测体系, 掌握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初步形成了“免疫、监测、控制”的基本策略[6]。

同时要加强护理, 对于住院患者宜单间或同病同室, 避免与其他病种患者接触, 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d, 。对与患者病室保持温度为22~24℃, 湿度为50%~60%, 每日开窗通风换气至少2次。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以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忌冰敷及酒精擦浴。发热时一般不予药物降温处理, 以免导致出疹不顺。本文结果显示, 经过调查, 护理服务3个指标的满意度都在95%以上。

总之, 近期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发病率又呈抬头趋势, 且成人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为此要积极进行实验室检查, 同时加强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倩, 凌罗亚, 蒋征刚, 等.浙江省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l1 (1) :27-29.

[2]左树岩, 许青, 郭万申, 等.鲁豫皖三省麻疹监测试点项目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 2009, 10 (5) :279-282.

[3]粱晓峰, 罗会明.乙肝及甲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66-67.

[4]任淑萍, 粱晓芳.预防接种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实践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25 (9) :726-729.

[5]张晓丽.60例麻疹诊断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4) :72.

甲型肝炎 篇7

关键词:甲型肝炎,甲肝疫苗,预防接种,流行病学分析

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兴国县是赣州市的甲肝高发三县之一,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做好甲肝防治工作是控制我县传染病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分析了兴国县2005—2010年甲肝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评价了对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实施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对预防甲肝的效果,为兴国县甲肝防控丁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甲肝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的资料及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于兴国县卫生系统收集到的统计资料。

1.2 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实施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对预防甲型肝炎的效果。分析指标包括发病率、构成比、χ2检验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方法通过SAS软件实现。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9—2010年兴国县累计报告甲肝394例,年均发病率为10.01/10万;其中,2005年为1.24/10万,2006年为2.30/10万,2007年为24.48/10万,2008年为11.40/10万;2009年为19.18/10万;2010年为0.90/10万;未出现死亡病例。见表1。

2.2 流行特征

2.2.1 季节分布

2005—2010年兴国县甲肝发病呈春、秋季节性高峰现象,2、3和10月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人数的56.60%;其中10月为最高峰,占全年发病人数的29.70%。见图1。

2.2.2 地区分布

2005—2010年我县25个乡镇中共有20个乡镇有病例报告,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城区(52.03%)、永丰(12.69%)和均村(10.05%)。见表2。

2.2.3 人群分布

2.2.3. 1 性别分布

2005—2010年我县共发生甲肝394例,其中男性发病283例,女性发病111例,男女性别发病比例为2.55∶1,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见表3。

2.2.3. 2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病例主要集中在0~19岁组的青少年,共321例;占病例总数的81.47%,并随年龄增长发病呈下降趋势。见表4。

2.2.3.3职业分布

从2005—2010年的统计结果看,学生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69.04%;其次为农民,占总发病数的16.24%。见表5。

2.3 防治效果

根据兴国县甲肝流行特征,为防止甲肝的暴发流行,我县于2009年3月开展了全县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甲肝疫苗的普种工作,并于4月15日全面完成了全县的接种任务。普种至今20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对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实施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后,全县的甲肝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普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75,P<0.01)。见表6。

3 讨论

甲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法定乙类传染病。在我国甲肝病毒感染率居高不下,且甲肝疫苗费用较高,群众对接种甲肝疫苗认识不足,导致人群的群体免疫屏障薄弱,甲肝发病率高,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因此,重视甲肝防控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2007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兴国县2005—2010年发生多起甲肝聚集疫情,10月份为发病最高峰(占全年发病数的29.70%),这与甲肝流行的季节性相一致[2]。甲肝疫情监测资料报告显示,学生占总发病总数的69.04%,0~19岁组占病例总数的81.47%,提示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是甲肝防治的重点人群。通过对甲肝疫情的分析发现,甲肝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男女差异,主要集中在城区和男性中,可能与城区和男性中的易感人群暴露的因素相对较多有关。

此次分析说明在生活学习居住较密集、免疫水平较低、暴露的因素较多的人群中传播途径易实现[3],易引起甲肝流行,所以提高甲肝疫苗接种率是防止甲肝流行的有效措施[4,5]。

我县于2009年3月采取接种甲肝疫苗为主导的综合预防措施,尤其通过对幼托儿童及中、小学生普种,使得19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说明接种甲肝疫苗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甲肝暴发与流行[4,5]。

预防甲肝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卫生水平,切断传播途径[2],故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改善环境卫生,规范饮食行业卫生管理,把好病从口入关,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暴发。

参考文献

[1]毕胜利.针对问题深入研究我国的病毒性肝炎[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16(1):5-6.

[2]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9-453.

[3]连文选,刁连东,徐爱强.计划免疫学[M].2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27.

[4]丁先广,包名家,罗依兰,等.佳木斯市522人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后的抗体水平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4,20(6):45.

甲型肝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重症肝炎79例, 亚急性重症肝炎57例, 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1995年5月 (北京) 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 (试行) 标准。男98例, 女38例, 年龄5~71 (平均43.2) 岁, 均在发病1周后入院, 全年均有发病。全部病例抗HAV-Ig M均为阳性, 其中5例HBV-M阳性, 抗-HCV、抗-HEVIg G、抗-CMV均阴性。采用ELISA法, 试剂盒由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临床表现

本组起病急, 起病初均有发热和明显的乏力、纳差, 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胀等, 所以病历均有深度黄疸, 发病前均有在外就餐及疲劳史。肝性脑病I~Ⅱ级16例, Ⅲ~Ⅳ级7例, 昏迷1~7d, 肝浊音界缩小72例, 有出血倾向38例, 腹水36例。T B I L 1 7 1~256umol/L者55例, 256~342umol/L者53例, >342umol/L者28例。TC<2.2mmol/L18例, PTA40%~60%者19例, 20%~40%者13例, <20%者6例, 血清白蛋白<309/L者36例。

2 结果

本组入院后经积极护肝、支持等综合治疗, 痊愈118例, 好转10例, 死亡8例, 死亡率8.82%, 死亡病例中TC均<2.2mmol/L。其中低钠75例, 消化道出血3例, 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12例。治愈的118例中均为在综合护肝早期即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及干扰素者。对128例存活者出院后l年作肝功能随访, 无1例复发。

3 讨论

重症肝炎患者如早期有严重的病毒血症表现, 并有黄疸、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脏进行性缩小, 且PTA明显下降 (<40%) , 出现胆-胆分离、胆-酶分离, 则死亡率高。尤其是PTA<20%、TC持续低于2.2mmol/L, 血清钠<120mmol/L者。因此应在早期进行抢救治疗, 如休息、利胆、支持、促进肝细胞再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治疗过程中如有腹水, 不必严格限钠饮食, 如血钠<120mmol/L, 加之过多限钠, 致钠泵受损, 易使病情加重;另外, 即使患者血钾不低, 亦需注意补钾。

重症肝炎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起病后未得到及时休息和治疗; (2) 经济条件差, 精神负担过重, 使病情急剧加重。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频繁呕吐, 提示有重症肝炎的可能, 治疗上要特别注意, 尤其要重视支持疗法 (如白蛋白、血浆等) ;如肝炎患者注射部位有瘀斑, 说明有出血倾向, 需及时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 补充凝血因子。

由于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故在我国, 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 至成年时, 患甲型肝炎者减少, 老年人更少。本组甲肝发病年龄呈增大趋势, 中老年发病者, 黄疸发生率高, 消退慢, 且重型肝炎发生率高, 并发症多, 易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病死率高。这与老年人肝实质细胞及肝血流量减少, 生理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衰退, 致肝脏各项代谢功能下降, 肝脏的纤维组织不断增加有关。

甲肝感染对儿童损害较轻, 有的只是隐性感染抗体转阳, 对成人则较重, 造成暴发性肝炎的是极少数, 一般<1%。由于甲型肝炎引起的暴发性肝衰竭的预后, 通常比由乙型肝炎或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预后要好。但是在暴发性肝衰竭发生后, 有时还存在着甲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性复制。根据干扰素在细胞培养物中能消除持续性甲型肝炎感染的效能, 作者用干扰素对9例由甲型肝炎引起的暴发性肝衰竭和2例急性重症甲型肝炎伴持续性肝衰竭病人进行了治疗。9例暴发性肝衰竭病人都有亚急型病程, 在肝炎发病后10d~8周内出现肝昏迷, 提示预后较差。而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水平仅是正常值的40%, 且有融合性肝坏死发生, 提示有暴发性肝衰竭的危重发展。11例患者Ig M抗-HAV中止指数均在4以上。尽管为患者提供了肝脏支持疗法, 但仍未发现肝功能有自发恢复的迹象, 于是在肝炎发病后的第10~63天开始用α-干扰素治疗, 采用逐减冲击疗法 (即开始用量大, 而后逐渐减量) [3], 分别使用干扰素18-81剂后, 9例患者凝血酶原水平从接受干扰素治疗前的18~40%升高到57~76%。对急性重症甲型肝炎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 有可能会控制向暴发性肝衰竭发展。

摘要:回顾分析我院于2000年1月以来收治的136例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经过, 总结出加强休息、利胆、支持、促进肝细胞再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干扰素逐渐冲击治疗等是提高重症甲型肝炎存活率的关键。.

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重症,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中华肝胆病杂志.2008:324~329.

甲型肝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中心进行甲型肝炎疫苗接种而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40例, 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 各2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3例, 女7例, 年龄35~67岁, 平均 (50±5)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12例, 女8例, 年龄36~69岁, 平均 (50±5)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在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治疗后, 分别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为: (1) 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 使其保持平静, 并对出现疫苗接种而导致过敏性休克情况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目的进行讲解, 从而使患者对于该疾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2]; (2) 采取急救后,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详细记录, 从而准确判断患者病情, 若有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治疗; (3) 治疗结束后, 无特殊情况患者可回病房,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 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3]; (4)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 使患者能以较好的心态进行疾病治疗和护理。通过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 问卷采取百分制, 评分越高则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护理满意度越高。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甲型肝炎疫苗为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株, 经人体二倍体细胞培育而制成, 在进行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所导致的过敏性休克临床上较为少见。在进行疫苗接种前, 应对接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过敏史进行询问, 且接种后需观察30 min后, 方可离开疫苗接种现场[4]。同时准备相关急救地药物和器械, 如肾上腺素、盐酸异丙嗪片及地塞米松等, 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疫苗接种后若出现不良反应, 应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密切观察, 并对症治疗[5]。在对甲型肝炎疫苗接种致过敏性休克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时, 常规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情绪, 改善疾病症状;而整体护理还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6]。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护理满意度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符合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 给予甲型肝炎疫苗接种致过敏性休克患者整体护理,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同时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甲型肝炎疫苗接种致过敏性休克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中心进行甲型肝炎疫苗接种而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患者40例, 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 (78±11)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8±11) 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 (83±10)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1±10)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给予甲型肝炎疫苗接种致过敏性休克患者整体护理,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甲型肝炎,疫苗接种,过敏性休克,护理

参考文献

[1]钱霞芳.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7) :6774-6774.

[2]章莹月, 廖云玉, 高玲, 等.1例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救治[J].护理研究, 2012, 26 (4) :1148-1149.

[3]沈雪梅.28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21) :2725-2726.

[4]陶红伟, 张萍, 林慧明, 等.1例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致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z1) :144-146.

[5]梁静, 李洪兰, 朱光竹, 等.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抢救配合及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9 (10) :95-95.

上一篇:实施好作文教学下一篇:指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