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丙型肝炎

2024-09-25

认识丙型肝炎(共5篇)

认识丙型肝炎 篇1

为了解枣庄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阳性感染情况,及时做好HBsAg、抗-HCV的阳性率监控分析,为传染病预防提供基础数据,对2003年至2010年无偿献血人员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至2010年在枣庄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庄区、山亭区和滕州市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合计161052人,其中男性96503人,女性64549人,职业分别为干部、工人、学生等。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经体检合格。

1.2 方法

HBsAg、抗-HCV检测均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用厦门新创试剂,抗-HCV用上海科华试剂,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同一份标本初复检两遍检测。

1.3 统计方法

基础数据统计用血站“唐山Modern2000TMV5.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献血者阳性检出情况

2003年至2010年合计检测161052人,检出HBsAg 2627人,阳性率为16.31‰,不同年份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0, P<0.01);检出抗-HCV488人,阳性率为3.03‰,不同年份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1, P<0.05)。见表1。

2.2 不同性别献血者阳性检出情况

合计检测男性96503人,女性64549人,HBsAg阳性检出率,男性为16.96‰(1637人),女性为15.34‰(990人),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7, P<0.05)。抗-HCV阳性检出率,男性为2.97‰(阳性287人),女性为3.11‰(阳性201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0, P>0.05)。HBsAg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年男性、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1, 56.30, P<0.01)。抗-HCV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年男性、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8, 10.93, P>0.05)。见表2。

2.3 不同年龄组献血者阳性检出情况

HBsAg阳性率以40~55岁年龄组较高,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 P<0.05)。抗-HCV阳性率以50~55年龄组较高,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 P>0.05)。见表3。

2.4 不同职业阳性检出情况

按献血者所填写信息,职业划分4类。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为干部;从事企业作业生产的为工人;职业填写学生的较明确,为学生;除上述职业之外,合并为其他职业。不同职业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8, P>0.05);抗-HCV阳性率亦无差异(χ2=0.65, P>0.05)。见表4。

3 讨论

2003年至2010年枣庄市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显示,献血者人群乙型肝炎阳性率16.31‰,与2002年孙志芳等调查泰安地区献血者HBsAg阳性率1.55%[1]结果相差不大,明显低于马岚云等调查2000年至2008年兖州地区自然人群6.85%[2]的阳性率。这是因为献血者虽然来自自然人群,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献血者,第一次献血因乙型肝炎阳性淘汰后就不来献血,所以阳性率明显低于自然人群。本次调查不同年份乙型肝炎阳性率不同,由于上述原因,2006年以后乙型肝炎阳性率才呈明显下降趋势,献血者的乙型肝炎阳性率越低血液越安全。

丙型肝炎阳性率3.03‰,与林铁辉等调查2003年至2007年莆田市的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0.338%[3]和2007年王冬艳等调查北京地区自然人群抗-HCV阳性率0.352%[4]的结果基本相符,但低于佛山关幼华等调查2003年至2007年献血者抗-HCV的阳性率0.45%[5],可能由于不同地区等原因造成的。本次调查丙型肝炎阳性率同样低于王传安等于1997年至1998年调查的枣庄市无偿献血人群0.46%[6]的丙型肝炎阳性率,这是因为无偿献血工作刚刚开始,随着无偿献血的开展,多次献血者经过淘汰后,阳性率越来越低。本地区献血者各年间的丙型肝炎阳性率不同,多次献血者虽经淘汰,但阳性率没有下降,呈现高低互现的情况,可能是自然人群丙型肝炎阳性率较低,虽然淘汰但不影响献血者的丙型肝炎阳性率。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性传播和接触性传播等途径,本次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献血者HBsAg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乙型肝炎可通过疫苗来进行预防,理论上说男女献血者HBsAg阳性率应无差异,可能由于自然人群乙型肝炎阳性率较高,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于女性,与社会上感染人员接触时间多,所以感染概率较大。而丙型肝炎自然人群阳性率较低,男女献血者感染的概率都小,所以造成了男女献血者丙型肝炎阳性率无差异。

不同年龄组乙型肝炎阳性率有差异,年龄越大乙型肝炎阳性率越高,乙型肝炎阳性率以40~55岁最高,可能与年龄大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和少暴露时间长有,阳性率自然较高。献血者的血液虽然经过传染性疾病的检测,但处于窗口期时以目前的技术尚无法检出,为了保证血液安全,在血源不紧张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年龄较低的献血者。女性丙型肝炎阳性率在各年龄组之间无差异。本次调查涉及了四个不同职业的献血者,分别是干部、工人、学生和除此之外的其它职业献血者,结果表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阳性率在不同职业间无差别,说明献血者乙型肝炎阳性率和丙型肝炎阳性率与职业的关系不大。

本次调查,与其它地区相比,虽然献血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但血站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窗口,要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密切配合,做好疾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志芳, 赵秀平.泰安地区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调查统计[J].社区医学杂志, 2003, 1 (3) :28-29.

[2]马岚云, 马杰.兖州地区八年间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阳性率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3) :125-126.

[3]林铁辉.莆田市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9, 11 (1) :37-38.

[4]王冬艳, 王珣.北京市某区血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3) :1212-1213.

[5]关幼华, 肖志超, 梁玉珊.佛山地区献血人群血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检测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9 (8) :56-57.

[6]王传安, 王宜涛, 朱爱霞.枣庄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0, 6 (2) :165.

您对丙型肝炎了解吗 篇2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1.经输血和血制品(血液成分、凝血因子、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人员筛查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被感染者不产生抗-HCV等原因,仍无法完全保证血液中不含丙肝病毒。2.经破损皮肤和粘膜传播。这是目前丙肝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如静脉吸毒,共用指甲剪、剃须刀、牙刷,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具及文身或穿孔时所用的穿刺针消毒不严格等都可感染丙肝病毒。3.性传播。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性行为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较高。4.母婴传播。据报道,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的母亲将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则其传播病毒的危险性可高达4%~7%。而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等一般不传播丙肝病毒。

丙肝病人可表现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如果其肝功能异常,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抗-HCV)和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V-RNA)阳性,可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如果丙肝病程超过6个月,或无肝炎病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抗-HCV)和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V-RNA)阳性,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部分急性丙型肝炎可自愈,但患者若不及时治疗,转成慢性的几率可高达50%以上。治疗急性丙型肝炎包括适当休息、保肝、降酶及抗病毒等,其中抗病毒治疗尤其重要。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尚无特效药,如果患者的转氨酶不正常,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不当,大约有20%~30%的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篇3

1重组人干扰素 α 的应用

丙型肝炎的治疗就是通过清除患者体内H C V病毒, 以达到减轻肝组织纤维化或炎症坏死现象的目的, 控制其发展成为肝硬化的趋势, 从而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几率。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 而且是机体细胞通过病毒感染等诱导细胞作用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 具有很好的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2]。赵荣[3]在 α - 干扰素治疗4 6 例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表示干扰素具有显著疗效, 其疗效与患者年龄、病情分期有密切关系。在不同年龄段间其疗效差异显著, 2 5 ~ 3 4 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最高, 5 5 岁以上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最低, 且患者年龄越大, 治疗总有效率越低;与慢性期丙型肝炎患者相比, 急性期患者利用 α - 干扰素治疗时疗效更为显著。

但是干扰素有较多的副作用, 某医院以本院一段时间内收治的1 8 0 例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研究结果显示, 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 2 2 例 (6 7 .8 % ) ,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及流感样症状, 患者出现体重减轻、情绪激动、脱发, 血细胞、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偶尔可出现神经系统损伤, 影响内分泌系统, 极少数产生干扰素抗体者[4]。干扰素需要注射, 在使用中存在诸多的副作用, 其总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但是1 9 9 2 年美国还是批准其用于丙型肝炎治疗。

2利巴韦林的应用

丙型肝炎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利巴韦林的使用。利巴韦林是核苷类似物, 具有抗黄病毒的活性。当H C V被认为是黄病毒时, 利巴韦林自然就可以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更重要的是, 当联合干扰素使用时, 利巴韦林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1 9 9 8 年利巴韦林作为干扰素的辅助用药被批准用于丙型肝炎治疗。但是利巴韦林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其直接的干预了H C V R N A的合成, 致使R N A链合成在早期被终止, 也可能是其间接的抑制了肌苷5 ' - 磷酸脱氢酶 (I M P D H) 的活性。

3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 - IFNα ) 的发现和应用

IFN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PEG - IFNα 的发现。PEG - IFNα 不仅大大的降低了抗原性, 而且其在体内的清除期显著延长, 所以被称为长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作用时间远高于IFNα , 长效干扰素的耐受性也有提高。多种新型的干扰素制剂也在研发生产中, 这些新型的干扰素制剂具有更强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 同时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作用, 同时不良反应更小[5]。

聚乙二醇干扰素 α 联合利巴韦林 (RBV) 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方案[6,7]。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ylated IFN- α) 联合利巴韦林作为标准方案在治疗急性或者慢性丙型肝炎时, 通用方案是每周注射1 次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隔天口服1 次利巴韦林。由于 α 干扰素在血液的半衰期较短, 致使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较低, 在对 α 干扰素进行修饰成为聚乙二醇干扰素, 其半衰期延长, 从而大大提高抗病毒疗效[8]。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的疗效远远高于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 大约有4 0 % 的基因1 型的患者对联合疗法产生持续性应答;基因型2 型和基因3 型的患者对联合疗法的应答则更为明显。HCV基因型可作为治疗时间的依据, HCV基因型2 型和3 型的患者, 一般情况下推荐2 4 周的联合用药为一个疗程, 但是基因型1 型的患者, 会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疗程, 一般建议4 8 周的联合用药为一个疗程。

4H C V抑制剂

目前丙型肝炎最好的治疗方案是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 血清的持续应答率可超过5 0 % , 多数研究认为, 在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中, 基因型1 型比其他基因型的效果要差, 非基因1 型的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好[9]。但是干扰素在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副作用。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在寻求治疗丙型肝炎更安全、更经济有效的药物。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10,11,12,13]近期刊登了一系列临床试验的论文, 展示一批无干扰素的新疗法。这些疗法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批准进入临床, 这些疗法由几种口服药物联合, 数据显示治疗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 5 % 以上。

此外,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已经提议批准两种新药上市, 分别是强生公司的simeprevir和吉利德科学公司的sofosbuvir 。这组口服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蛋白酶来抑制HCV在肝细胞中的复制。在一个被称为COSMOS的Ⅱ期临床试验中, So -fosbuvir和Simeprevir的联合疗法在1 2 周内治愈了高达9 3 % 的丙肝患者[14], 这表示在全世界根除HCV感染已成为一个不太遥远的目标。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于2 0 1 4 年2 月审批通过daclatasvir + asunaprevir组合方案, 并将该方案认定作为突破性疗法, 指定用于治疗HCV基因1b型感染。daclatasvir是一种强效、全基因型NS5A复制复合体抑制剂;而asunaprevir则是一种NS3 /4A白酶抑制剂。日本也已经批准某公司生产的da -clatasvir + asunaprevir联合用药, 用于治疗HCV基因1 型患者, 甚至包括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治疗。

5H C V疫苗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最佳手段。目前应用于临床的H C V疫苗都是属于治疗性疫苗, 还没有预防性的H C V疫苗的生产使用。因为丙型肝炎不同于甲肝和乙肝, H C V并不能依靠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进行清除, 这是因为H C V在被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后, 病毒会转变成为更强大的变种。

近年来, 各国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发与改进。日本神户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口服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不仅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还有治疗作用, 因此被称为治疗性疫苗。另外, 英国牛津大学附属医院的科学家发现可以利用黑猩猩的腺病毒制造针对H C V的疫苗, 而且比人类腺病毒效果更好。法国科学家利用不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类病毒开发出一种新的丙型肝炎疫苗, 类病毒虽然和病毒相似但是不具有传染性, 将疫苗注入机体后, 类病毒颗粒会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 促使机体产生对抗H C V的中和抗体, 而且这些抗体能中和H C V的各种变异株, 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目前适合的可以用于丙型肝炎候选疫苗临床前评价的动物模型还需要对病毒学、病理学以及免疫学特性等指标进一步标准化。疫苗的有效性评价, 需要对足够数量的丙型肝炎患者并进行长时间的跟踪随访, 因为大部分患者H C V的急性感染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到目前为止, 只有极少的的候选疫苗能进入临床Ⅰ期或Ⅱ期阶段, 从目前已经发表的数据来看, 现阶段的疫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还没有预防性疫苗进入到临床Ⅲ期阶段[15]。

6小结

认识丙型肝炎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1-02

最近我们中心对我县三个乡镇家庭的留守人员(年龄段为50-59岁)1072人进行了抗-HCV检测。所有试剂均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均设有内部和外部对照。检测出抗-HCV阳性43人。我们对这43人做了进一步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中发现:丙型肝炎发病隐秘,多转为慢性;调查人群中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低;防控意识淡漠;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

1 抗-HCV阳性的进一步检查

1.1 我们对抗-HCV阳性样本进一步做了HCV RNA定性实验和ALT检测。结果43人HCV RNA定性实验均为阳性,阳性率100%;43人中ALT轻中度升高者11人,占抗-HCV阳性者的25.6%。

2 抗-HCV阳性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2.1 调查发现男性抗-HCV感染率4.01%,女性抗-HCV感染率4.01%,总感染率为4.00%。抗-HCV城镇人感染率4.00%,农村感染率4.02%。

2.2 调查中发现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占25%,不典型(只有乏力)70%,无症状的5%。

2.3 抗-HCV阳性者中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显的HCV暴露史者占25%。

3 丙型肝炎的传播控制分析

3.1 丙型肝炎是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3.1.1 调查人群平均年龄54岁。在抗-HCV阳性者中有95%的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有些人虽然有症状,但也没有到医院正规检查过。丙型肝炎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高达65%的人不知道有丙型肝炎这种疾病,有高达96%的人不能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以及正规治疗方法做完全阐述。据资料显示,丙型肝炎是全球死亡率第十的传染病,我国丙型肝炎感染率为3.2%,患者3800万。丙型肝炎相关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每10年上升一倍,是中国死亡率第五的传染病。因此加大丙型肝炎有关的卫生知识宣教刻不容缓。只有对丙型肝炎的检测、防控、规范治疗等综合措施齐头并进,才能有效的遏制丙型肝炎的传播和蔓延。

3.1.2 丙型肝炎病毒为单正链RNA病毒,呈球形颗粒,(在肝36-40nm,在血液中36-62nm)。氯仿(10%—20%,v/v)、甲醛(1:1000)6h及60℃10h、100℃5min可灭治HCV。一旦患丙型肝炎,不经正规治疗很少自愈,多转为慢性过程。疾病发展越到后期越难治愈,目前没有疫苗防治。

3.1.3 丙型肝炎最重要的危险是发生肝硬化和肝癌,感染后肝硬化发生率20年内达10%,感染后30年内达20%;1%-4%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癌。

3.2 丙型肝炎的防控

3.2.1 控制丙型肝炎传染首先要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必要但并不十分安全;血液丙型肝炎指标筛查开展前,职业供血者中抗-HCV阳性率为8.02-11.54%;血液丙型肝炎指标筛查开展后,职业供血者抗-HCV阳性率2.02-2.55%;因而应该采取更严格的血液制品控制措施;尽量采用义务献血者的血,而不用职业供血者的血。

3.2.2 加強控制院内感染,经破损皮肤和粘膜暴露感染HCV是目前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因而进行医院创伤处理、牙所拔牙、针刺纹身、针灸、透析等作业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

3.2.3 吸毒人员因为共用注射器也是HCV和HIV传播的重要途径,因而免费提供一次性注射器可有效控制。同性恋人群也是高危人群,加强监测和治疗也很重要。

3.2.4 控制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对母亲规范化治疗,适时计划生育是控制母婴传播的重要手段。

3.2.5 经调查,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唾液及阴道分泌物HCV RNA阳性者经性接触和日常生活接触可能传播,但几率较低。礼节性亲吻、拥抱、打喷嚏、咳嗽、共餐、无皮肤破损接触患者物品一般不传播。

3.3 丙型肝炎规范化治疗

3.3.1 在我们调查中抗-HCV阳性者中高达95%没有进行过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对于丙型肝炎唯一正规的治疗方法就是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就是干扰素治疗。干扰素首选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如果不耐受利巴韦林,可单用干扰素。发生代尝性肝硬化可保守治疗或肝移植。

3.4 慢性丙型肝炎的日常调养

3.4.1 常话说“三分治七分养”也很有道理,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规律生活、每天进行适当的锻炼,劳逸结合很重要;忌辛辣饮食、忌吸烟、忌饮酒、忌食用含防腐剂食品、忌滥用激素和抗生素、忌乱用补品;适当食用酸性食物可引药入肝,适当甜食可补充一定的热量,适当苦饮可清热解毒,提倡均衡饮食,多饮水保持体内不缺水有利代谢。

参考文献

[1] 江城医学信息,2011,6:6-21.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防治有新指南 篇5

乙肝丙肝合理治疗的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指出:中国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人数超过2000万,慢性丙肝感染人群约1000万,每年新发肝硬化近百万,新发肝癌约30万例。李兰娟院士认为,治疗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相反,若及早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而且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讲,也很合算。

明确强效低耐药的首选药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更新版《乙肝指南》根据15年的中国乙肝抗病毒治疗临床经验,明确推荐强效低耐药药物作为一线用药,这必定会提升乙肝治疗疗效,从而降低因乙肝而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而《丙肝指南》推荐了在国际上已被广泛使用、在国内尚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口服抗丙肝病毒药物,这有助于加速这些药物被批准后在临床上的应用,从而让我国丙肝患者尽早获益于新疗法。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侯金林指出:虽然各国乙肝指南明确强效低耐药药物应作为首选的乙肝治疗药物,但在我国,有六七成乙肝患者仍在使用一些高耐药药物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这些药物往往容易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疗效。据悉,此次更新版指南明确指出强效低耐药的代表药物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为慢性乙肝初治患者的首选口服用药,而不推荐高耐药药物。

采用口服抗丙肝病毒药物加速治愈丙肝进程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指出:长效干扰素注射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虽可治愈丙肝,但毒副作用大、疗程长,治愈率仅为44%至70%。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治疗失败,对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疗法不适合或无法耐受,如严重肾病,严重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精神障碍、血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目前都无法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上一篇:协作协议下一篇:离散时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