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认识

2024-10-14

改变认识(共4篇)

改变认识 篇1

众所周知,美国苹果公司虽然自2007年才涉足手机行业的,但他推出的每一款iphone及ipad都令全世界疯狂。超大屏幕、全屏触摸、与内容直接的交互操作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手机的键盘操作,使屏幕范围内的点击成为主要的方式,这种点击方式使个人通信与个人电脑这两项改变人们生活的产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开始了移动互联的时代。因此,虽然Iphone的卖点很多,如快速的移动网络服务、自助式的程序开发和使用等,但异常舒适、简单的屏幕触膜操作是其成功的根本,没有这项技术,其它的优点就无法体现,苹果就将只不过是停留在键盘阶段的另外一款手机,会很快淹没在众多的品牌之中。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现已公认,Iphone的这项关键性的全触摸屏幕操控技术,其最初专利属于中国,但是苹果公司把这项技术整合到了移动通讯终端才使其大放异彩。 苹果没有发现什么,但他对别人发现的东西进行了天才的整合,使其成为了具有重大的实用性的实物,这就是他们的创新,正是这种创新,使这项产生自中国的技术专利为苹果公司所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只有创新才能使发现的成果创造出效益。这再一次告诉我们,科研活动必须改变目前普遍存在于日常科研中重发现、轻创新的现象,否则,再多的发现也只是论文或者成果,并无实际的意义。作为科研成果管理人员,我们究竟要从那些方面进行努力才能使这种现象得以改变?

1 改变广大科技人员对发现及创新概念的传统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创新并不仅仅是发现新的东西,把发现、发明的东西的派上用场也是一种创新

在制约高等学校成果、专利转化的原因很多,但在这诸多因素中,研究人员的观念滞后是最主要的因素[1]。长期以来,一线的科技人员和大部分科技管理人员,都一直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基础研究和学术探索才算是创新性的工作,因此,多数人只喜欢做从文献到文献的工作,有时即使从事一些技术性的探索,也不是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而是面向政府和上级,为了论文和基金项目在做科研。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学者,因为追求更高起点的研究,并不把具有整合、开发性质的研究视为创新,因此,国内一些科研院所流行所谓“一流人员搞科研,二流人员搞开发”等的说法,由此造成科研成果的闲置浪费,大量科研成果成为华而不实的科技泡沫。

“Innovation is invention put to use",这是这是一本讲美国近两百年创新史的书 《From the steam engine to the search engine, two centuries of innovators: They made the America》上面的一句话,这句话也为很多发明开发工作做得非常优秀的科学大家所推崇[2]。事实上,许多创新实际上都不“新”,都不是“首次”,但是通常是第一次被进行了最完美的整合,而正是这些创新性的整合才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爱迪生对电的原理、公式并没有更深的研究和发明,然而,他为电的使用做的一系列配套工程把电的民用价值完美地呈现出来,最近的eBay及搜索引擎的普及也是如此,苹果手机只是另一个让人赞叹的范例。因此,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人员决不能轻视这种创新,更不能把这种事实上的创新性工作驳之为二流研究工作。 做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整合研发,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甚至不需要很高的制作技巧,也不一定会用到很多高精尖的科学仪器,但完成这项工作不但需要研究者具备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而且需要对目前的主要社会流行趋势具有敏锐的前瞻能力,因此,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科技行为。尤其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社会大众的“需求”,从需求出发,才能发现创新的机会,因此,应该尽快改变研究人员的旧观念,使大家认识到,创新的关键不是你要掌握什么知识,而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已有知识,知道如何找到使用已知成果的切入点是一种更大的智慧,其挑战性并不亚于进行纯粹的科研活动。

2 改变对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的评估和奖励机制,从政策上推动科研人员自觉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活动

科技人员是依靠社会对其研究成果的认可程度来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研究人员根据实验结果,写好论文和申请了专利就算完成科研工作量,关待遇,评价科研工作的主要条件还是看其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杂志、有什么专著出版、成果获奖级别及数量等,符合规定的量化考评标准就可晋升职称和享受相应待遇,至于这些论文、成果离产业化还有多少距离,是否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已经开发的项目其推广及应用后获得效益的状况并未引入评价标准中,研究人员就不会认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此外,多数研究单位对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科技人员缺乏鼓励性政策,有的激励政策没有落到位 。有些管理者对从业人员在有过高的经济利益期望,认为开发必然会赚钱,必需给依托单位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是实事求是,全力支持。事实上,科研转化虽然必然伴随着进一步的产业化并产生相应经济效益,然而,一项成果要产生效益,研发仅仅是开始,下一步的产、销、售后服务、市场反馈等多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阶段处理上出现偏差,都会导致一项转化陷于困境,有时相关产业发展、甚至行业政策的制订都决定一个产品的兴衰[3]。再拿苹果公司使用的这项著名的全触摸屏幕操控技术来举例来说,在iphone及ipad生产的初期,这两种产品尚未在我国国内销售,此时,国内某个品牌也采用了这项技术生产了手机,初始市场反应非常热烈,但两个方面问题的出现使这个产品逐渐失去竞争:一是当时管理部门规定对国内使用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认证的标准是WAPI,而非通用的WIFI,也就是说WIFI并不是中国的国家标准,因此国内使用的所有手机都不能带有WIFI功能;二是当时国内WIFI分布非常之少,即使管理部门同意手机使用 WIFI,这项功能也基本形同虚设,而iphone及ipad的无线数据通讯的优势也是由WIFI功能体现出来。试想,一部没有无线通讯的智能手机能有多少优势可言?因此,这个一度让大众充满希望的国产手机很快变得销声匿迹。这个例子说明,整个研发过程都充满相当的风险,并非一定能够产生效益。事实上,即使产生了经济效益,由于目前多数科研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编制,属于“国有”性质,科研成果多属于职务行为,产业化获得成功后,多数的后续收益也自然就是“国有资产”,而根据目前的分配模式,国有资产分给个人显然就是“国资流失”,因此,如果没有事先的约定,从事转化的科研人员无法通过转化工作获得应得的效益。令人深思的是,在现行状态下,多数的科研人员无力和依托单位进行分成协商。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但与研究单位有关,还涉及到国资部门,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专利法》、《商标法》、《技术合同法》、《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规, 但科研机构、研究与开发的赞助者、创造发明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对等,往往是研究者个人责任最大但收益最少,这种状况导致科研人员产生吃力不讨好的畏难情绪,不愿意从事转化工作。所以,必须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进一步调动研究人员从事科研转化的积极性。

3 结合本单位的科研项目及现存成果状况,及早建立一支主要由复合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组成的成果转化团队,该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将初步的成果整合后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吸引高科技风投机构

目前多数院校的科研人员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内做本专业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人才相对比较充足,但具有多个领域认知、组织能力的、横跨各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精于市场研究、同时又具有企业、政府等多方面人脉资源的营销人才又非常缺乏。缺乏复合型人才,就无法把已经拥有的分散项目有机地整合起来,缺乏精于市场营销的人才则无法将已经整合的项目进行进一步推广及深入开发。事实上,营销的人才缺乏可能是更为严重的制约因素,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不同阶段的投入量有可能变化很大,有时升幅程度可能超出想像。由于一直以来的传统科研观念,大多数科研单位在前期的理论研究及初步应用研究这两个阶段投入巨大,而在开发转化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少,而大多数企业也只愿从事成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可能在成果尚属中试以及小批量生产阶段投入资金来购买科技以及进一步研究。没有资金,成果专利很难成为现实生产力,技术不去产业化就会烂在实验室里,申请专利的大量花费也就等于白白浪费。这种谁都不愿出的资金只能通过吸引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来解决。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模式中,风险投资是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主要推动力,能否吸引风险投资资金介入,是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条件[4],而要打动风投公司,除了项目本身有发展前途,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形成产出外,营销人员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营销水平等具有更大的作用。如,知识产权如何估价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估价太高风投公司运营风险加大,风投机构不会接受,估价太低,对研究者又不公平,这就需要营销人员能通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后,尽快地找到对方的底价,达成一个能平衡各方长远利益和近期目标的“双赢”的协议,促成转化工作的开展。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仍然较为缺乏,营销人员的推广能力就更加重要。

4 科技管理人员要在管理观念及管理理论上升级,主动做好转化工作的“参谋”和“管家”

在转变专业研究人员的思想观念的同时,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及管理方式也必须进行积极的改变。在既往的工作当中,管理人员主要从事项目的立项、检查及成果申报和保存,至于该项目和成果的含金量、距离市场要求的差距等管理人员较少涉及。用这种工作模式来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专业管理水平,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主要多方面的理论学习并以此指导管理工作。在成果转化的过程当中,管理人员要大力气当好两个角色 :一是当好参谋,二是当好管家。

当好参谋就是要在研究人员选择成果转化途径时提供准确而又可行的指导性建议。专业研究人员可能对研究项目本身的具体内容十分清楚,但项目千差万别,其转化路径和方式也多种多样,既可以进行技术或成果转让,也把技术许可有期限地授权,还可以以学校或研究者个人为主体建立项目公司进行开发,应用那一种方法能更好地进行转化工作,一般研究人员并不能进行最佳选择。此时,转化方式的选择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提出最佳的建议和指导是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和管理素质的的根本体现,也是对科技管理人员智慧和知识结构的最大考验。管理人员要牢记“以人为本”管理观念,尤其是在举国都强调科研成果转化的今天,更应该清醒认识到,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所有问题,要认真领会“技术转移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技术文件”这条已被西方多数主流管理机构人员所公认的管理观点,致力于采用更符合研究者的利益、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的成果转化方法,做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仅仅从眼前利益、短期经济、政治利益出发,那么很可能会因此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受到损伤,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发展。

当好管家,就是要把好“三关”,即成果转化前的专利申请关、成果转化中的价值衡量关以及成果转化后的风险控制关。管理人员要提前介入成果的转化进程,在日常工作中,要对已有成果进行多方面的衡量,以决定是否花钱申请专利,只有那些具有应用前景的项目才可以申请,否则专利申请的花费就不会有回报;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召集多领域人员对成果的市场价值进行程序化的测算,对转化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和回报进行充分的预测以确保转化的顺利进行;成果转化初步成功后,对研究人员可能意味着项目已经阶段性完成,可以松一口气,但对管理人员来说可能仅仅是开始,因为项目投入市场后,能否真正解决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被市场广泛接受并创造出相应的效益还有未知数,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科研管理人员在此时要成为连接研究人员和成果使用单位二者之间的桥梁[5],领导研究人员认真解决转化过程中项目使用者碰到的技术困难和技术需求,积极进行项目的“售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项目更顺利转化,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体现出该成果的真正价值。

总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竞争性强,是一种非常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工作,只有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优秀科研转化人才队伍才能完成胜任。广大科研单位应该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与基础科学研究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上。努力改变科研参与者及领导者唯基础研究才是创新的陈旧思想观念,从改变旧观念入手,完善科研开发人员配备结构,下大力气进行成果转化的推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大量研究成果的产业性转化,减少我国科研成果专利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微,张喜梅.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2):58-60

[2]韩健.生物技术创新创业[EB/OL].http://blog.sina.com.cn/jianhan1

[3]吕耀平,吴寿仁,劳沈颖,等.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7(4):32-32,41

[4]周亚庆,许为民.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基于环境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7):59-62

[5]郭晓东.浅谈科技管理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6(3):83-84

改变认识 篇2

暑期,我阅读了《孔子学堂》,虽然我是第一次阅读这本书,但我已经第N次阅读孔子了。在书中孔子老师不像其它私塾先生那么死板,那么严肃,他是一个可亲可爱的老师,他有着婴儿般纯洁的心灵。

我第一眼就看到书名旁边的八个字: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没有谁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那为何还要我们认识自己,还要改变自己?

打开书的目录,我很快地扫了一眼,《孔子学堂》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老师的课堂故事与他生平的周游经历。细细读来,从长篇文章到简洁的名言警句,都能让人感受到孔子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教育家。书中最让我深受感触的是第9篇孝道和第15篇礼让。在谈孝道的课堂中,替孔子老师赶车的轶樊迟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只说了两个字:无违。是的,我认为“无违”是孝道的最佳答案。孔子说的无违指不违规事理:双亲健在,以礼相待;父母逝世,以礼俗办丧;祭拜父母时,尊重当时礼俗。先生的无违既难懂又易解,此刻我想起了以前的我:我那时不听话,调皮,父母为我操了好多心。有一次,我突然看到妈妈的几根白发,我明白了妈妈不再是那个年轻的姑娘,她慢慢地变老,我的心在流泪。为此我想呼吁所有的孩子们,趁父母还年轻,好好孝敬他们。

再来讲讲礼让。子曰:“能从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何?”生活中处处少不了礼让,礼让治国,礼让待人,那么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将少了许多纠纷和争吵。

做人要学会礼让,你让别人,别人让你,人际关系岂不是和谐了?自古以来,国家领导人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国之主,讲礼比什么都重要。国与国互相讲礼,战争也就不会发生,生灵就不会涂炭,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享受生活的美好。

从认识教育弊端到改变教育观念 篇3

纵观近年的教育,不难发现以下诸多弊端:

上课时老师可以随便说话,学生却要举手申请才能够提问和回答;作业是负担,教师无法令学生爱上学习,却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学生的种种自由遭限制;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过大;学校不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常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学生必须服从;教育过于死板,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法,令学子苦不堪言;纪律成为束缚,有些学校规定学生在走廊里不许说话,在课堂上保持肃静,使得学校环境死气沉沉,學生算不上祖国的花朵;乱收费使得广大学生和家长极为敏感,有些学校用分数为自己提高档次,动辄几千几万的所谓“借读费”;补习班的问题,有教师为了在工资之外赚些外块,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把知识全部讲完,到补习时再一一讲明;早恋、性教育问题,这话题在敏感中被隐瞒和压制;学生一旦错,就要叫家长,教师的教育职能缺失;育人方向发生偏差,老师、学生和家长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面对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隐瞒,让隐瞒把一切平息,成为没有了诚信的为人。

以上问题,表面上看是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实际上是对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把握教育的二大价值取向。

一是人本价值。教育应着眼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这是教育的本源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教育担负的更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如果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忽视品德塑造和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目标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的人,这样的人最终将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落败。所以,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本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引导他们追求心灵深处的快乐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社会价值。教育还要着眼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要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基础教育处于培养人才的奠基阶段,尤其要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教育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着基本公民道德规范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才能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其次,要把握教育的三大本质特征。

一是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的公益和公平。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是教育投入的责任主体,决定了学校的服务天职。政府的教育公共资源每个学生都应享受。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首先是要解决人人上得起学,落实好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的同等待遇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公平问题。第二是要解决人人上好学,这是对教育公平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一方面要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基本均衡的成长和成功的条件。

二是教育的全面性与终身性。教育必须高举服务大旗,必须着眼于服务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适应和竞争能力。把握全面性,就要面向全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会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让他们能够自主自立自强,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是坚持教育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学校教育只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教育的全部,要树立开放的大教育理念。一要实行开放性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将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体系。尤其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课外实践活动质量,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主动敞开校门,向社会开放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二要拓宽教育渠道。各校要跳出就学校教育谈教育的狭隘,既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保障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效避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5+2=0”的尴尬,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特别要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再次,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

我们知道,人的成长需要有个过程,如从不健全到健全,从不会动手——动手——掌握技能——熟练,从呀呀学语——认知——独立思考等等。这表明人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也就是说,人的成长有其规律和周期。我们必须认清规律,严格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教育。为此,我们应设置分阶段教育内容与目标。幼儿教育需依据幼儿成长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小学低年级主要帮助入学儿童适应学校的环境,着重让他们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帮助学生品尝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初中年级主要帮助学生适应明确初中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发展其思维拓展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节情绪,抑制冲动行为……按照这一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关注学生人格健全,关注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关注认知差异,因材施教;把握教材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切准心脉,循循诱导;形成自身教育风格,重视知识系统,做到举一反三,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生长,让人性升华,快乐幸福。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够形成合力,一定能够沿着一定的轨道前进,让学生成为能发展的人。

提高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的改变 篇4

提高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的改变

从小就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可是对党的认识却总象隔着一层薄雾。共产党在我心中是一种朦朦胧胧的高大而神圣的形象。通过学习党的基础知识概论课,并阅读一些关于党的知识的书籍,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拉近了我和党的距离。下面就怎样的共产党员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以及关于学生党员规范的有关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并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党的认识的提高和入党动机的改变。

一、什么样的共产党员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首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和信念。这就跟任何政党的成员都必须具有这个政党的共同信仰是一样的。这是对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如果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而没有共产主义信仰,那他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显然他的入党动机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纯洁的。

其次,作为共产党员要有比较强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组织观念。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虽然其内部机制存在问题,但它毕竟已经过了3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它具有坚硬的外壳;而社会主义民主虽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它还不完善,还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尤其是我国是一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民主与法制都很不健全,共产党员是社会的先进分子,理应有比效清楚的觉悟和认识。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一定程度的集中是不行,因此组织观念也只一个党员必不可少的。

另外,共产党员应坚持工农劳苦大众的立场,要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保持廉洁的作风。党来源于群众,不能脱离群众。只有一平常人的心态待人处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才能做到这一点;爱国精神是任何国人不可缺少的政治修养,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更应该强调民族主义;腐败是廉洁的大敌,纵观历史,任何政党的衰落都是由腐败开始,尤其是目前,党的不正之风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防微杜渐。

思想理论方面的修养也是作为共产党员所必不可少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看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更时刻的认识党的宗旨、奋斗目标以及党的性质与制度;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之间的问题。

二、关于学生共产党员规范有关

问题的看法

学生共产党员首先是共产党员,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学生党员毕竟是党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学生群体中,接触社会较少,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带有局限性。尤其是在目前新生党员比例过高,有些同学入党动机不够成熟,不够端正的情况下。

上一篇:企业公文下一篇:快速原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