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观念

2024-08-01

改变教育观念(精选11篇)

改变教育观念 篇1

新课程改革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使命,是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发展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新课程改革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转变教育观念,二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三是重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制度,其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转变教育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变学习方式,只有学习方式转变了,才能在课堂教学、学生成长、人才培养中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思想,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进行这一系列的改革,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桥头堡”和“急先锋”。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和教育者针对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更好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仍存在很多工作误区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良性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只能是“管中窥豹”,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 课堂改革与教学现实两张皮

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正确性、全局性已经达成共识,这毋庸置疑。因此,教学改革的宣传氛围很浓郁、口号很响亮,但因为改革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管理者的改革思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执行能力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改革实践与传统方式发生激烈碰撞,而传统方式往往会占据上风,逐渐让课堂改革成为一个口号。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常常是开始决心强、口号很响亮,中途信心弱、实际左右望,结果不了之、无功返常态。

2. 跟风冒进不切合实际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学改革好像成为学校品位发展的“代名词”,不改革就意味着落后,因此,众多学校就被推进了改革的洪流,不管是否准备好,不管是否具备改革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集团化推进课程改革,集中学习某地某校的成功做法,不联系学校自身的教育实际,照搬课堂操作模式,照搬学生评价方式,为失败埋下种子。二是突击进行教学改革,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挠一下头,开几个会,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分析诊断,学校课改方案就出台了,“名目繁多”众多的“课堂模式”就开始实施。三是追求短平快,期待短期出成果。学习借鉴别人的固定模式,不考虑别的学校的环境、改革现状、配套措施以及成败得失,追求表象和形似,违反教育发展规律,改革走入死胡同。

3. 教育评价与课堂改革相冲突

教育评价永远是课堂改革的指挥棒,基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必须有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否则,改革无法深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反之,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死读书、读死书的根源是“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如果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过程和标准,没有真正转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带着镣铐跳舞”,最后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4. 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相互错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领者、组织者、引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有的课改片面追求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合作、探索的形式和氛围,最终导致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有的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优秀学生的“一言堂”;有的课改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提出无师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观众,“开放式”教学变成了“放羊式”。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甚至弱化教师作用,认为课改成功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教师。

5. 教学模式化背离课改本质

一味强调“打破常规,创新求异”,建立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好像成了课改的“代名词”,很多学校为了追赶上“课改”的步伐,“一二三”“二二四”“三三五”等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花样频出,课堂热闹了,但教师迷茫了,学生糊涂了,这是对课改的误读,看似课改,实则作秀。课改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为改变教师学生观念和态度,但模式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课改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形式的模式化、一致性,恰恰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和本质。

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 要打好根基,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是真正的改革,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概率都会很高,只是不同事物呈现的失败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责任感,扎实稳步推进。一是认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创建良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环境;二是认真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强化改革思想、创新精神和执教水平,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做好改革准备;三是认真研究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找准突破口,明确课改方向,没准备好就缓做,宁可不做也不要冒进,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炼;四是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保障系统,为课改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2. 要遵循规律,把握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说到底是创建更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实现人更加健康地成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使命,只要牢牢抓住这个教育本质,改革就能“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高度关注学科结构特点、知识内容形式、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观念与能力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结合实际确立科学的教与学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模式化,也不能想当然的理想化。希望短期出成果一炮走红的课改思想,是功利主义在作怪,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3. 要科学理解、确立、运用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郞口中学的小组合作、东庐中学的导学案等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课改初期,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这对课改是有帮助的,但长远看,机械地照搬套用模式,就会桎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本质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能片面地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操作模式,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建立操作模式,曲解甚至机械套用操作模式和教学流程,追求“热闹的小组合作”“生动的舞台表演”“精彩的学生问答”等课堂表象。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固定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严格的操作程序,会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不变的学习模式,会让课堂变得死板而无味。因此课改要有模式,以帮助师生更快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但课改又要冲破固定的模式,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创建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4. 要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和包办,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受到打击,这是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是始终不能撼动的。而课改现状有弱化教师作用、夸大学生能力的倾向,课堂由学生做主,“自主学习”变成“无主学习”,“合作学习”变成“小组表演”,“探究学习”变成“游戏玩耍”,教师退居二线当观众、考官和导演,这是很危险和不负责的。教师的人格、学识、经验、方法将影响学生一生,这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必须发挥人格示范、知识传授、方法引领、能力助推等重要作用,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能否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良好发展,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5. 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是统领和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标,考核评价跟不上改革的需要,改革就无法真正深入,因此,要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教育评价的顶层改革和设计,淡化学科分数的评价比重(特别是小学阶段),把学生素质发展和成长前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方式。

二是学校要丢掉功利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改革环境,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喊着素质教育口号苦干应试教育,成为分数的奴隶,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科知识与学科分数并不矛盾,但分数不等于知识,分数更不等于能力。

三是要建立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全面关注学生思想、人格、个性、习惯、兴趣、知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让课堂教学改革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四是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课堂上需要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这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也需要恰当的批评与教训,这会让学生时刻保持警醒,激发前进动力。但课堂上“你真行”“你最棒”等大量廉价的表扬和赞美,没有榜样性,缺乏真感情,会让学生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反之,课堂上随时无节制的批评和打击,又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产生厌恶。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使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武器,既能让学生享受沁人心脾的赞美,又能让学生感受撼动灵魂的批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用评价指引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总之,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否则,教学改革就会根基虚浮,继续“穿新鞋走老路”。

6. 要持之以恒,坚定课改方向

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向是不会有错的,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改革就不会停止。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要坚定课改的决心,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不盲目跟风,不左右摇摆,不消极应付,不贪功冒进,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育人环境,持之以恒,科学稳步推进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舞,成功与失败并存。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改革,人才成长呼唤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清醒头脑、积累智慧、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建教育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素质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摘要:<正>新课程改革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使命,是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发展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新课程改革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转变教育观念,二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三是重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制度,其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转变教育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变学习方式,只有学习方式转变了,才能在课堂教学、学生成长、人才培养

改变教育观念 篇2

31数学的趣味性教育

数学教育在大学几乎所有专业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质量关系整个大学的教育质量。但是,大学生能否学好数学,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热情,这种积极性与热情是建立在对数学的真正了解基础之上的,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努力等等。这些虽然必要,但是,过分地把学习强调为任务、使命,而忽视学习乐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在数学教育中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首先通过介绍数学史、数学家、高等数学在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微积分的应用,使学生走进数学史的长河,追随数学家的足迹,了解高等数学在各个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体会到数学中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生动、实用,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如我们在讲微积分之前首先介绍微积分的作用:一切大学的数学课程都是以微积分为基础的,可以说不掌握微积分就无法学习和掌握近代的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微积分的运用相当广泛,经济学家利用微积分预测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海洋学者利用微积分描述海水流动的理论;气象学者利用微积分描述高空大气层空气的流动;今天几乎每个专业领域都在用某种方式使用微积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微积分在各领域中应用(经济、政治、军事、生物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应用既要有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人工打造的例子,更要有来于真实问题的.例子,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现实。一方面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2数学的思想性教育

数学课程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不仅是一种工具、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而且也是一种素质、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数学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是目前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知识与科学思想方法可以比喻成“鱼与渔%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名言道出了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因为人们经过多年以后可能忘记学过的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是通过数学学习培养起来的思维能力和素质却会长期保留,并受益终身。我们发现,学生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需要用到的具体的数学定理、公式和结论,其实并不很多,但所受到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使他们受益终身。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比知识本身的学习更有价值。在高等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应当以科学知识为载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隐含于教材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挖掘、提炼、概括,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并及时强化。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育要求在讲授数学概念、定理和方法的同时,揭示其中的辨证思想。高等数学中充满矛盾,如:静止与运动、直与曲、均匀与不均匀、离散与连续、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这些变与不变的矛盾渗透到微积分的每个概念中,这些一对一对的矛盾相依存在,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数学中的普遍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对重要的概念,应揭示其产生的客观实际背景,它的内涵与外延的辩证性质,它与邻近概念(相关)的辩证联系以及概念辩证的发展过程。只有当我们站到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全部的微积分,同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将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寓于教学内容和讲授方法之中,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思想教育,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数学哲学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33数学的审美性教育

改变教育观念 篇3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和教育者针对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更好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仍存在很多工作误区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良性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只能是“管中窥豹”,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课堂改革与教学现实两张皮

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正确性、全局性已经达成共识,这毋庸置疑。因此,教学改革的宣传氛围很浓郁、口号很响亮,但因为改革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管理者的改革思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执行能力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改革实践与传统方式发生激烈碰撞,而传统方式往往会占据上风,逐渐让课堂改革成为一个口号。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常常是开始决心强、口号很响亮,中途信心弱、实际左右望,结果不了之、无功返常态。

2.跟风冒进不切合实际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学改革好像成为学校品位发展的“代名词”,不改革就意味着落后,因此,众多学校就被推进了改革的洪流,不管是否准备好,不管是否具备改革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集团化推进课程改革,集中学习某地某校的成功做法,不联系学校自身的教育实际,照搬课堂操作模式,照搬学生评价方式,为失败埋下种子。二是突击进行教学改革,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挠一下头,开几个会,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分析诊断,学校课改方案就出台了,“名目繁多”众多的“课堂模式”就开始实施。三是追求短平快,期待短期出成果。学习借鉴别人的固定模式,不考虑别的学校的环境、改革现状、配套措施以及成败得失,追求表象和形似,违反教育发展规律,改革走入死胡同。

3.教育评价与课堂改革相冲突

教育评价永远是课堂改革的指挥棒,基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必须有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否则,改革无法深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反之,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死读书、读死书的根源是“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如果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过程和标准,没有真正转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带着镣铐跳舞”,最后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4.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相互错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领者、组织者、引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有的课改片面追求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合作、探索的形式和氛围,最终导致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有的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优秀学生的“一言堂”;有的课改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提出无师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观众,“开放式”教学变成了“放羊式”。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甚至弱化教师作用,认为课改成功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教师。

5.教学模式化背离课改本质

一味强调“打破常规,创新求异”,建立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好像成了课改的“代名词”,很多学校为了追赶上“课改”的步伐,“一二三”“二二四”“三三五”等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花样频出,课堂热闹了,但教师迷茫了,学生糊涂了,这是对课改的误读,看似课改,实则作秀。课改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为改变教师学生观念和态度,但模式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课改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形式的模式化、一致性,恰恰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和本质。

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要打好根基,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是真正的改革,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概率都会很高,只是不同事物呈现的失败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责任感,扎实稳步推进。一是认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创建良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环境;二是认真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强化改革思想、创新精神和执教水平,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做好改革准备;三是认真研究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找准突破口,明确课改方向,没准备好就缓做,宁可不做也不要冒进,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炼;四是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保障系统,为课改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2.要遵循规律,把握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说到底是创建更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实现人更加健康地成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使命,只要牢牢抓住这个教育本质,改革就能“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高度关注学科结构特点、知识内容形式、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观念与能力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结合实际确立科学的教与学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模式化,也不能想当然的理想化。希望短期出成果一炮走红的课改思想,是功利主义在作怪,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3.要科学理解、确立、运用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郞口中学的小组合作、东庐中学的导学案等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课改初期,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这对课改是有帮助的,但长远看,机械地照搬套用模式,就会桎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本质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能片面地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操作模式,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建立操作模式,曲解甚至机械套用操作模式和教学流程,追求“热闹的小组合作”“生动的舞台表演”“精彩的学生问答”等课堂表象。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固定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严格的操作程序,会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不变的学习模式,会让课堂变得死板而无味。因此课改要有模式,以帮助师生更快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但课改又要冲破固定的模式,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创建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4.要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和包办,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受到打击,这是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是始终不能撼动的。而课改现状有弱化教师作用、夸大学生能力的倾向,课堂由学生做主,“自主学习”变成“无主学习”,“合作学习”变成“小组表演”,“探究学习”变成“游戏玩耍”,教师退居二线当观众、考官和导演,这是很危险和不负责的。教师的人格、学识、经验、方法将影响学生一生,这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必须发挥人格示范、知识传授、方法引领、能力助推等重要作用,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能否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良好发展,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5.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是统领和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标,考核评价跟不上改革的需要,改革就无法真正深入,因此,要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教育评价的顶层改革和设计,淡化学科分数的评价比重(特别是小学阶段),把学生素质发展和成长前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方式。

二是学校要丢掉功利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改革环境,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喊着素质教育口号苦干应试教育,成为分数的奴隶,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科知识与学科分数并不矛盾,但分数不等于知识,分数更不等于能力。

三是要建立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全面关注学生思想、人格、个性、习惯、兴趣、知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让课堂教学改革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四是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课堂上需要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这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也需要恰当的批评与教训,这会让学生时刻保持警醒,激发前进动力。但课堂上“你真行”“你最棒”等大量廉价的表扬和赞美,没有榜样性,缺乏真感情,会让学生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反之,课堂上随时无节制的批评和打击,又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产生厌恶。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使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武器,既能让学生享受沁人心脾的赞美,又能让学生感受撼动灵魂的批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用评价指引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总之,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否则,教学改革就会根基虚浮,继续“穿新鞋走老路”。

6.要持之以恒,坚定课改方向

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向是不会有错的,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改革就不会停止。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要坚定课改的决心,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不盲目跟风,不左右摇摆,不消极应付,不贪功冒进,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育人环境,持之以恒,科学稳步推进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舞,成功与失败并存。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改革,人才成长呼唤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清醒头脑、积累智慧、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建教育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素质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观念转变企业,方法改变行为! 篇4

读一本书, 不可能一下子就让你变成企业家, 但你读过《观念转变企业》之后, 你就一定会有企业家的管理思想, 甚至对“书中自有黄金屋”深信不疑。

———康宝电器公司董事长、世界消毒碗柜的发明者罗小甲

美国的商学院出不了比尔·盖茨, 中国的将军也不都是黄埔军校的弟子。天下殊途同归, 看了《观念转变企业》, 方知企业管理原来如此简单!

———恒隆制衣有限公司 (耐克合作厂商) 总经理许晓萍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读《观念转变企业》也是一样, 要进得去, 还要出得来。

———中国咨询智库联盟董事长胡德良

不善于用观念改变企业不可怕, 可怕的是从没想过让观念改变企业。

———著名企业专家李泽尧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的实际出发, 同时借鉴了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对管理者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剖析入手, 分观念转变篇和方法转变篇, 全面阐述了“观念转变企业, 方法改变行为”的理念。书中所列举的观念是企业管理中最常见又最容易忽视的一些观念, 教给我们的转变观念的方法也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本书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为明

三眼国际创意文化传播机构签约专家, 决胜制造业管理外包公司执行总裁, 中国咨询智库联盟理事, 美国奥瑞认证有限公司高级讲师, 美国纽波特大学MBA, 中山大学MBA, 美国训练协会银章讲师, 多家中外企业的常年管理顾问, 湖北省政府表彰专家。十多年的制造业和咨询业经验, 足迹遍及全国, 阅历中国企业千姿百态, 为500余家客户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辅导的客户有:康宝电器、永丰余纸业、群光集团、以纯服饰、东越制衣、添翔制衣 (新加坡知名童装品牌) 、麦士德福 (世界领先的热流道企业韩国先锐) 、德国博士 (BOSCH) 耳机事业部等。

书名:观念转变企业

作者:李为明

书号:978-7-111-27041-6

改变观念 紧跟时代 篇5

“未来教育”倡导的是“问题化教学”。在教师的问题设计下,学生采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21世纪的技术素养、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任务驱动,分为总的任务和分步的任务,学生在每个任务的带领下完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探究、实践、思考和评价等高级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的发展。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让我学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

“未来教育”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模式,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今后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能力。教师要学会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还要教会学生应用计算机,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了。教育信息化能够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与我们传统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未来教育”培训的精髓,所以要不断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主动应用这一教育思想,给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机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为培养具有技术素养、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借以推动“未来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农民使用农药的观念亟待改变 篇6

1 存在问题

1.1 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

生产过程中, 农民朋友在用药时, 发现一种农药效果不错, 这种药就深深印在脑海中, 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一旦农作物出现相同病虫害, 就会自动选择该种农药, 从而造成了这种农药的长期、连续使用。即便是告知他们不能长期使用同种农药, 要用多种农药交替使用, 效果才好, 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 亦是不能改变他们的用药观念。就清丰县农户来言, 麦田一旦出现蚜虫危害, 好多农户自然而然的想到“乐果” (实为40%氧乐果) , 非“乐果”不买, 非“乐果”不用。“乐果”这一产品, 经过多年的长期使用, 造成了虫害越来越难防治, 用药量越兑越多, 兑药量由原来的每桶水20m L到现在的50m L、60m L的亦有之, 严重超过药量使用登记标准 (一般40%氧乐果登记亩用药量为20~30m L)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 是因为长期单独使用一种农药, 害虫对这种农药就会慢慢适应, 进而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随着同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逐渐加强, 用药量也就逐渐增多, 造成农药的严重超标使用, 导致农药残留量越来越大, 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1.2 使用高毒、剧毒农药

目前, 有些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还在部分地区、部分作物上使用, 有的是明知不能为而为之, 有的是不知不能为而为之。

明知不能为而为之, 有可能是从成本上考虑的, 比如, 在韭菜生产中, 地下害虫是让生产者头痛的一件事情, 用毒死蜱灌根, 代价太高, 因此, 他们就寻找国家明文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3911” (甲拌磷) , 自古以来“有需求, 就会有市场”, 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这种药也就能买到, 价格便宜, 效果又好, 至于客户食用了他们的韭菜会不会中毒, 他们从不考虑, 自己不吃就是了。

不知不能为而为之, 亦有之, 是因为不知道某种高毒农药不可用, 或者是药没换, 名字换了, 农药经销商推荐, 不知道而为之。高毒、剧毒农药的使用, 导致了触目惊心的毒韭菜、毒白菜事件的一幕幕上演。

1.3 配制药液随心所欲

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 部分农民朋友在配制药液时, 不按规定配置, 很是“任性”。比如:在使用玉米田除草剂时, 农药标签上标明200m L药配30kg水, 喷施1亩地, 可农户为了节省气力, 少受苦累, 往往是1桶水 (15kg) 兑1瓶 (200m L) 药, 喷施1亩地, 从而造成了因喷施不均匀, 药液浓度过大, 导致除草效果不好, 烧苗现象的时有发生。

1.4 在选购农药时爱占便宜, 只看重量, 不看含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好多农民朋友因受文化水平低, 知识面窄, 自身生存环境的影响, 产生了喜欢占便宜的思想, 往往认为花一样的钱买大的比小的实惠, 花同样的钱买一瓶100m L装的比买一瓶50m L装的值, 因此他们很少考虑大瓶装与小瓶装的有效含量和效果。这也就应验了那句话———“庄稼汉, 不识货, 专拣大个摸。”

1.5 存在不见病虫不施药的错误用药观念

农民朋友在用药时, 往往是不见病虫, 不用药, 见得病虫再施药,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农业生产中, 病虫害的防治宗旨是“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生产中有些病虫害, 看见后再施药, 是可以的, 可有的则不然, 比如:小麦全蚀病, 待小麦抽穗灌浆期一旦发现就晚了, 也就无药可治了;再有玉米粗缩病, 也是亦然, 发现也就很难医治了。所以说, 生产用药要时刻记住“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投入, 降低损失。

2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2.1 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 生产中广大农民朋友之所以存在以上几种现象, 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文化水平不高, 科学用药意识不强;不懂科学购药, 爱占便宜;高毒剧毒农药存在, 只因“不法”农民需要;经销商利益至上, 农民兑药多多益善。

2.2 解决方法

农药主管部门该如何改善这种不良用药环境, 使农民拒绝使用高毒剧毒农药, 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通过加大科学用药、购药的教育宣传力度, 使广大农民朋友能够充分了解科学购药、用药的方法及好处, 明白不科学购药、用药的危害, 让他们从心理上愿意接受科学购药、用药这种理念, 并在行动上去执行这种理念, 从而减少农药的浪费, 节省经济上的开支, 减少污染, 降低残留, 净化饮食环境。

2) 加大执法力度

农业执法部门通过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农业部严格禁止假冒伪劣农药的生产、销售, 将那些禁止销售的高毒、剧毒农药及假冒伪劣农药清出市场, 还农民一个科学的、健康的良好购药环境。

3) 加强零售商的培训

农业培训机构应对农业生产一线的农资零售商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让他们明白如何给农民的庄稼看病、配药, 并让他们懂得经营销售被禁止的农药或假冒伪劣农药会造成牢狱之灾的严重性, 在销售过程中恶意夸大病虫危害的严重性, 使农民多兑药多买药, 加大自身的收入是违规的。通过培训, 使他们合法经营并真正成为合格的庄稼“良医”。

3 建议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建议广大农民朋友要改变一下观念, 在选购使用农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购药看厂家, 用药要交替, 配药看含量、标签, 施药看时间、抓关键。

所谓购药看厂家, 就是指购药时要选择那些大厂家生产的农药 (大厂家的产品质量有保证) , 不要贪图便宜, 选择那些小厂家生产的农药, 如若不清楚所购农药是不是大厂家生产的可以咨询当地农药主管部门。

所谓用药要交替, 就是指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 要交替轮换用药, 不要一直用同一种农药, 交替轮换用药, 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从而可减少用药量, 减少开支。

所谓配药看含量、标签, 就是指配制药液时要看农药的含量、标签, 标签上都有药业配制说明, 注意事项等。比如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与8%的高效氯氟氰菊酯, 含量不同, 配制药液时兑药量也就不同, 不要一味地1桶水都兑一样多的药量, 从而造成农药的浪费, 经济上的损失, 所以说要看清说明再配药。

改变观念,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 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往今来, 凡是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 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比如: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 学生学起来感到乏味。因此, 教师可创设情境, 使语法学习情景化;词汇教学灵活化;口头练习生活化。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 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英语的热情提升。再如: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 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 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诸如故事接龙、角色扮演、开展竞赛、巧设问题以及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单词, 来一个拼写“单词大王”竞赛以及猜谜语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学生乐于参与, 乐于争先, 乐于学习, 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 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这样可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多表扬, 少批评, 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又强的学生, 教师应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帮助其树立信心, 激发起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让那些学生能在学习中经常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对学生鼓励时的用词要多样化, 如:1.better best好! (更好!最好!) 2.Right! (正确!) 3.Yes! (是的!) 4.Very good! (非常好!) 5.Great! (太棒了!) 6.Wonderful! (非常精彩!) 7.Excellent! (很棒的!) 8.Great job! (做得不错!) 9.Well done! (做得好!) 10.Cool! (太棒了!) 11.That was great! (非常好!) 12.You are great! (你真棒!) 13.You have done a great job. (你做得非常棒。) 14.He has done a good job. (他做得很好!) 15.You are a wonderful boy/girl. (你是个很棒的男孩/女孩。) 16.You are the winner! (你是获胜者!) 17.Congratulations! (祝贺你!) 18.claps (鼓掌!) 这样既能起到激励作用, 又能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诚恳的激励话语、慈祥的目光、善意的微笑, 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想学、乐学, 在积极主动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一、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除了保证每个学生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外, 还需要有不断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 这个不断激励的人就是英语老师。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建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坚定学习意志, 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这会把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内在心理需要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自尊, 鼓励学生的首创意识, 重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既要做老师, 又要做学生的朋友, 使学习环境更加轻松愉快。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课堂设计者: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合作者: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迷茫时指方向;学生评价者: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知识梳理者:梳理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航线;能力升华者:消沉时给力量, 偏激时予校正。这样使学生感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这样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取决于他们与教师的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保障, 它可以将教师的热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教师必须要真正信任学生, 敢于放手, 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由课堂的听众变身为课堂实践的主导者,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运用语言知识, 逐步转化为己有。这样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此外,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通过传授知识影响学生, 同时还应从修养、人品、个性诸方面去影响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环境, 增加英语学习氛围

中国人之所以学英语很困难, 就在于缺乏英语语言环境。有一些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 分析起来, 除了英语学习基础较差外, 往往是学生有学习的各种障碍。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在一个良好英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往往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因此, 我们要创设一些英语学习的机会, 营造良好英语学习的环境,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业务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成败。首先, 应尽量坚持全英语授课, 从口语抓起, 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还要认真学习钻研教材教法, 运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上好每节课。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选用不同的教法, 尽量做到教法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生动有趣, 语言风趣幽默, 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达到教学效果良好。

此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与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发展特长。但是, 课外活动的实施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要鼓励人人参与, 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 采取多种活动形式, 生动活泼地开展。这些活动的形式可包括:戏剧表演、英语口语赛、趣味英语赛、英语角、英语班会、影视欣赏等。这些活动能吸引学生学习英语, 陶冶学生性情, 交流心得,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巴尔扎克说过, 问题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 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教科书设计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活动, 如高中英语必修4第一单元Women of achievement (Reading) 部分介绍了一位杰出女性———林巧稚, 通过巧设问题, 结对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位中国杰出女性的生平, 提高学生对妇女的社会角色的认识, 培养他们 (尤其是女学生) 的自信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课堂的导入, 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有趣的问题。如: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中的问题:What festivals in China can you think of?When do these festivals take place?What do they celebrate?What do people do in the festivals?Do you know other festivals all over the world?学生喜闻乐见, 参与的欲望很强。另外, 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曾说过, Tell me and I’ll forget.Show me and I’ll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ll learn.因此, 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 以确保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如:感恩节是西方的节日 (Giving thanks to Gods) , 让学生写英文贺卡。

如:We all like having you as our teacher.You have our respect and gratefulness.

(我们喜欢您做我们的老师, 我们尊敬您、感激您。)

If I know what love is, it is because of you

(因为你, 我懂得了爱。)

学生在感恩节这天写的贺卡内容:

You are not only a good teacher but our close friend.Thank you for helping us make something of our lives. (您不仅是一位好老师, 也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谢谢您帮助我们奋发有为。)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over the years, mom.

(妈, 谢谢您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

There may be moms all over the world, but you're the only one that matters to me.

(全世界也许到处都有妈妈, 但您是我惟一最在意的。)

Being with you is like walking on a very clear morning.

(和你在一起就像在一个清爽的早晨漫步。)

You are like a third parent.We all love you and respect you. (您就像家长, 我们都敬爱您。)

Send you our everlasting feeling of gratefulness and thankfulness on this special day. (在这特别的日子谨向您致以我们永恒的感激之情。)

I am truly grateful to you for what you have done. (我深深地感激您所做的一切。)

No one deserves a bigger thank you than you.One day is hardly enough to show our gratitude. (没有人比您更值得如此深厚的谢意。仅这一天远不足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感激之情。)

This card is from all of us.It may not be the greatest, but it's from the heart (这张卡片是我们合送的。它也许不是最棒的, 但却是出自内心的。)

这些话语和卡片凝聚了学生对老师、家长的爱, 通过写英文贺卡, 师生之间、孩子和父母之间加强了沟通和理解, 很暖人心。

浅谈数学课堂中评价观念的改变 篇8

1. 从重考试成绩评价向重学习过程评价转移

以往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只是学生最终考试成绩, 不注重学生如何获得答案的过程, 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 导致学生只重结论, 忽视过程, 不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 并通过分析指导, 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改背景下课堂评价的重要的一方面.评价重心应该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如在教学“比例尺”内容时,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求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 我发现有些学生是在套用固定的公式, 而对比例尺基本意义的认识有些模糊.我就让他们多说说比例尺的意义, 引导他们通过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 让学生不仅仅会做题, 而且能熟练掌握这类问题的思考过程, 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每次单元调研后, 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得分失分情况, 而是帮他们分析试卷中的错误点, 了解他们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缺陷, 诊断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 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在评价每名学生的数学学习时, 我都能注重过程, 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 注重从统一评价到分层评价的转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应重视过程评价, 以定性描述为主, 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数学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我们在评价中, 既要关注学生们的共性, 更要注意关注他们的个性, 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学生中有优等生, 也有后进生.在教学中, 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坚持正面引导.学生答得好, 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表达不好的时候, 教师及时补充, 让学生始终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去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同时, 对学生鼓励要因人而异, 赞扬、鞭策优等生, 肯定、鼓励中等生, 宽容、激励后进生.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 重在引导他们创新, 引导他们勇于挑战常规的解题思路, 积极发展数学思维.对于后进的学生, 则千方百计抓住其闪光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进步, 都及时加以表扬,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 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生在我对他们的评价里, 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注重从定量评价向定性定量结合评价的过渡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 即考试的分数, 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过程, 学校和学校、班级和班级的教育教学差异仍然是只通过分数来量化评判这种定量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发展太过于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 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一次次的考试分数所掩盖.而定性评价的方法相对而言, 能更加全面、深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们自身发展的趋势.

后进生在考试中仍不能达到及格分数, 但他们都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我们就要用鼓励性语言,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结果, 看到自己比过去的一点点进步, 看到自己的数学思维在一步步的激发, 让他们坚信只要在数学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 就能获得一定的成绩.这种定性的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让后进生能得到公正的、客观的评价, 保护了那些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定性的评价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 应用多种评价方法, 才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让他们的成绩能较快地上升.

4. 注重从教师评价向综合评价的转移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同时, 定期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 并要求学生自评时, 要有客观性, 实事求是, 既不能缩小, 也不要夸大.鼓励学生在自评过程中自我反思, 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及时知道自己前段时间学习上的不足.互评则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 并注意学生互评的分层进行, 优等生与优等生互评, 后进生与后进生互评, 充分尊重别人, 要把别人的不足当作检查自己的镜子, 把别人的长处看作自己努力的目标.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 定期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近段学习情况作出评价, 重在评价学生在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而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 更加能对学生作出公平、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价.

改变教育观念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学生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 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 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 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 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 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新时期体育教师如何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 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意见。

1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 着重运动技能教学, 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为目的, 忽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 忽视终身体育的功能。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运动技术, 可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并无多大的作用, 离开学校后依然两手空空。

1.2 教学方法简单。

传授式教学方法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学生跟着教师做, 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只要能“依样画葫芦”便是最好的教学了。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 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造成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 而不喜欢体育课。

2 从多方面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1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 人们体力活动大大减少, 各种“文明病”迅速蔓延, 从而使国民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于是, 注重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 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 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 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学生跟着教师转, 教师跟着教材转, 教师教无兴趣, 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 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首先,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 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 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 关注学生的需求,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享受学习的乐趣, 养成健全的人格。

2.3 营造“快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举止言行、衣着仪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无不作为个体文化以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师应该以自己对学生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营造出“快乐”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2.4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 事实证明, 联想可以促使人们提出各种设想, 寻求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把联想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能激发学生灵感, 发现问题, 大胆求异, 开拓思路, 举一反三, 有效地开发体育课堂资源, 扩大教学效益。

2.5 倡导探究, 发展思维。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课堂犹如一个小社会, 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求奇、求新的欲望, 故体育教师要珍惜这个特殊场所, 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努力创设有利于促使学生探索、求异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6 强化体育教学的激励评价功能, 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而不是围绕着考试转。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科学的评价方法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面面俱到, 科学化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转向多能力全方位的测验, 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重发展”。

参考文献

[1]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0.

[2]杨贵仁.深化改革促进学校体育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2) .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从观念上改变生存方式 篇10

前几年,我国的期刊社因体制所限,大多依附于政府部门。“吃喝”有人负责,发行有人“安排”,作为期刊社的负责人,只要管好自己社里的人员就行了,至于期刊的运行(通常指的是社会效益),根本少有经济效益的概念。正因为如此,期刊社领导可以不顾及人员编制是否超员,更不在乎在编人员水平如何,反正工资由上级负责发放。笔者曾在一家期刊社看到,光稿件收发就安排了三个人。问社长;“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儿,干吗非要安排三个人?”社长回答的干脆:“不这样安排,二个人就没活儿干。”

当然,在期刊社的人员工资及相关费用都由上级“承包”的办刊环境下,期刊社是感觉不到生存的压力的。近几年来,我国期刊社的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除省级以上的党报党刊仍由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外,其余的各类期刊都要与政府脱钩,成为名副其实的“以报养报,以刊养刊”了。

正因为期刊的大规模改革首先将经济来源的渠道从原来政府支持改为自负盈亏,这使得期刊社的经营能力突现出来。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期刊要担负起党的喉舌的作用,其宣传方向不能背离党的政策,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首先应当选择的是社会效益,在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期刊社的经济效益,这无疑就给期刊社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内容,刊社负责人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到维持期刊社正常运营的方面来。

笔者作为一家经济期刊社的社长,从工作实践中深知,要使经济期刊不因经济问题而影响运营,须从改变期刊生存观念上下功夫。

一、改变期刊社的用人观念

期刊社要敢于在人员安排上有所动作。如将经济期刊社的一部分人员以“待岗”的形式另行安排。现今,经济期刊社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确立用人观念的改变,实现“因岗聘人”。对经济期刊社的超编人员,可以为他们成立独立运作的除工资外其余运作费用都靠自己解决的广告公司,这种依附于期刊社的广告公司,由于广告发布需要期刊这个平台,所以和期刊社的广告业务被某些社会上的广告公司买断期刊广告业务不一样,期刊社为分流人员成立的广告公司可以与期刊社灵活合作,有业务时就可以由广告公司利用期刊社这个媒体平台,无业务时仍可以由期刊社自行安排广告。本社经这种人员安排上的改革后,使期刊社的编辑工作相对集中,对提高期刊社的办刊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另外,期刊社还有目标地安排员工去学校脱产学习,针对经济期刊的办刊需要,参加学习的人员既要学习管理知识,又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期间,社里为其发放全额工资,由自己暂时负担上学时所有的费用,拿到毕业证后,可凭毕业证报销学费和书费,同时还可以参加社里的竞争上岗。当然,在竞争中的失败者既可以选择去上学,同时也可以选择离去另寻更适合自己的单位。由于每次安排学习的人员都需要三或四年时间,所以也保持了期刊社里工作的相对稳定。虽说期刊社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但随时都有一种竞争的压力在无形或有形地存在着。正因为有了这种压力,杂志社的工作这几年大见起色,无论是广告业务还是发行工作,大家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取得的成绩一年比一年提高。

由于有了人员安排上的政策措施,原来有16个人的杂志社仅剩下6个人。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杂志社的合理定员(编辑)并没有必须规定的人数标准,只要社里的工作安排合适就行。实践证明,打破期刊社人员安排上的旧有观念,树立新的人员安排思想,就可以使期刊社的生存适应能力得到加强。

二、改变期刊沟通中的观念

近几年的期刊整顿,使其生存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靠市场生存成了其主要存在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改变,期刊社与社会的沟通也必须改变以前旧有的观念。

前些年,由于期刊社受政府或其相关部门的支持,其发行工作也同样有政府部门的照顾,所以期刊生存根本不是期刊社的责任人管的事,只要有领导说过话的稿子,期刊社往往都会“遵照执行”,尤其象经济期刊,上级部门又都是管理部门,从上下级关系上说“不发不行”,从经济支持上说“不能不发”,况且经济期刊的稿件往往内容“撞车”的现象很多,这样就让期刊的总编辑常常话语权受到限制。当然,这对整顿之前的杂志社,尤其是经济期刊,都构不成生存的障碍。现在再用这种生存方式延续和发展杂志社就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生存环境改变了,所以,做为经济期刊来说,其社会沟通中的观念必须随之改变。

1、必须坚持期刊的文章质量。用高质量的文章保证期刊在读者中的认知度,这既是对广大读者负责,也是对作者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党的事业负责。因为期刊必须起到党的喉舌的作用,为党的事业“摇旗呐喊”。只有这样,才会使经济期刊在发展中结交下真正的朋友,认可期刊的企业在给经济期刊以经济支持时,才会因为期刊的社会认知度而与经济期刊保持联系。那么,是否就此而忽视社会沟通的作用及不再顾及沟通中的相互关系呢?毕竟维系与社会上众多企业的相互交往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该如何在保持期刊质量的同时保持与企业的友好关系呢?对企业主动投到杂志社的稿子,安排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若稿子质量有欠缺,由编辑帮助作者将稿子改合格为止。做为经济期刊,应当就不同的内容,结合多年对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的了解,有计划地向他们约稿,这样就可以使期刊和关系单位保持友好的发展关系。

2、学会利用经济期刊的无形资产。本来经济期刊做为一种媒体,是通过文章和广告宣传企业及改革经验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期刊自然就成了文化产品,其在保持和发挥党的喉舌作用的同时,必须体现自己的市场性质,既在自身做为媒体的同时,也要寻找相应的媒体为自己的社会形象做宣传,借此扩大经济期刊的影响,并借这种影响开展自己的社会公关活动。这种活动是可以为杂志社带来经济效益的,这种经济效益是支持杂志社发展的先决条件,不容轻视。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社会沟通观念必须改变。

三、改变期刊社办刊思路上的观念

市场经济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商品的优劣由市场评价,或说是由消费者决定。做为经济期刊来说,它就必须通过让读者认可来完成以刊养刊的生存过程,如何以刊养刊,这就是我们经济期刊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而坚持办刊思想观念的改变,搞经济期刊的大众化,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大家经常听中央台的广播,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可要问谁能说清楚什么是“房屋指数”、“什么是物价指数”,可能没几个人能说清楚,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的畅销书中很少有经济类书籍的原因。加之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和研究管理的学者们,十分热衷的是张口闭口的CEO、“核心竞争力”等时髦的管理名词,不少期刊社又常以刊登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充斥着“洋思想、洋经验、洋码子”的文章为荣,甚至比着看哪家期刊社能“挖”来更多的“名人”的稿子为实力。其实,这往往使不少经济期刊离广大读者渐远,不少期刊:甚至还以这种“阳春白雪,曲高合寡”为独特。殊不知,经济改革是需要全国人民积极参与的,如果你的经济期刊的文章总给读者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自然就会被众多读者冷落,没了读者,你该如何生存。再者,经济期刊绝不是仅办给少数理论家们看的,而是众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思想、落实管理方法的企业管理者们,这也是经济期刊的定位。同样,经济期刊要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读者,就必须要使经济期刊走大众化的路子。只有放下架子,才能争得更多的读者,经济期刊的生存才会解决的主动。

经济期刊大众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文章内容要尽量结合实际把理论说透,语言应做到通俗易懂。②文章题目应明明白白,不要用那些让人费解的“洋码子”、“时髦词”。⑧文章不要赶潮流,应踏踏实实做期刊。

相信,经济期刊大众化会极大地拉近期刊与读者的距离,使经济期刊的生存有了坚实的基础。

改变教育观念 篇11

一、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做好终身体育的启蒙工作

众所周知, “生命在于运动”, 从生理学角度讲, 人的一生离不开科学的体育锻炼。在学校期间的体育教学, 只能是人的一生体育锻炼的很小一个阶段, 高中体育只是这个小阶段当中的一部分。学校阶段是学生身体成长较快、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我们怎么能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 上好体育课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应该走出完成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把整个高中体育教学作为终身体育的启蒙教育, 把学校体育作为学生终身体育的起点和连接家庭体育、全民体育的桥梁和纽带。为此, 高中体育教师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学校体育的机会, 不但传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而且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 不断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二是教师不能再单纯地传授知识, 讲授运动技能, 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三是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应该做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兼顾, 尽量达到学生主动性和教师传授体育技能的完美结合。总之, 通过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 树立终身体育的体育观, 让学校体育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起点。

二、教师应树立生活体育的观念, 做好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要使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 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身体基本状况的情况下, 在他们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生活当中有利于体育锻炼的各种条件, 尽量利用学生的兴趣, 进行体育教学。通过合理地引导和体育教师的精心策划, 使传统的体育教学, 向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变。让学生在趣味中培养观念, 观念驱使下锻炼身体, 逐步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因素来看, 越来越显现通过合理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性。但是, 运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得到社会的认可、使人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需要大量的宣传工作。体育工作者的言谈举止, 对学生来说, 可以起到导向性作用。体育教师不但是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者, 也应该是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倡导者和宣传者。通过宣传栏、专题报告、运动会等多种宣传形式, 使终身体育的观念得到家庭、社会的认可, 形成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 使体育教学走上全民化、生活化的轨道。

三、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 做好体育教学的组织工作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 从心理和生理上逐步趋向成熟, 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从内心深处也特别渴望掌握科学的运动技能、合理的运动习惯和必要的保健常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不应该是采取“配发制”, 用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 而应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各种知识组成的体育教学“超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到“超市”中有选择地“领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时候, 教师的角色就是体育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

综上所述, 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对体育教师来说, 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在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上多下功夫。使体育依托学校的课堂教学, 又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教学, 使体育锻炼终生化、全民化, 生活化、社会化。

摘要: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要求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基本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化, 体育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是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科学指导、带动师范,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 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从心理上认为体育是身体健康的必修课, 锻炼好身体是将来更好地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立中国教育博物馆下一篇:小学高年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