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2024-08-14

观看《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精选11篇)

观看《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1

观看《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上传: 张江云更新时间:2012-5-19 21:46:10

观看《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我们需要让孩子有个光明的前程,需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观看的过程中记录了这么一个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一段记录。

美国教育考察团来到中国考察,总结出几点:

1、中国的孩子是起的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勤奋的学生;

2、中国的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做家庭作业,3、中国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称之为最优秀的学生,并给他们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美国人以此预测中国人在今后的20年科学技术上将远超过美国。然而有趣的是,中国也派了团队出使美国考察,访问团发现,美国的学生无论品德优劣,成绩高低,个个都是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他们还在很小的时候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失去控制,课堂如逛街一样,混乱不堪。当时的中国代表团认为美国的教育已病入膏肓,而事实是正是这种病入膏肓使得美国诞生了80多个诺贝尔获得者。教育体制的好与坏需要一个标准的,美国和中国教育情形的比较让我们深思。

“这次考完后我一辈子都不会再用,但正是这一辈子都不用的东西决定了我一辈子。”“教育的本质在于完善人格。”

“成功没有标准答案,发现孩子比设计孩子重要。”

这是几句很有深意的话。

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能改变吗?许多人在思考、探讨这个问题。

想起自己,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受中国教育的毒害了。

先说说高考,高考就如同一个指挥棒一样牵引着许多许多的人,许多的家长为有一个价值理念,那就是都希望孩子上一所好大学,211高校,985学校,那么要上这些名校就必须成绩好,需要通过高考这个关卡;于是为了上好大学必须上个好高中,为了上个好高中也就不惜花费精力上个好的初中好小学甚至好的幼儿园。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深入父母的心。在我看来,好的学校确实无可厚非,也认为起跑线很重要,农村的孩子为什么比不上城市的孩子,不是农村的孩子不聪明,不努力,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城市的孩子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质量都比农村的好。

曾经,高考占据我全部的身心精力,曾经,高考深入我心,曾经,成绩的提升让我不断努力,曾经,一切只是为了高考,为了上大学。当时,没有什么宏大的愿望,没有什么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梦想。其实真的很简单,考个本科的大学就够了,而就是这样愿望,我却用了三年的时间,三年的高考,最后也还只是考的一个普通的本科学校。当然我并没有埋怨什么,能在江西农大上大学已经知足了。那时,成绩非常好的同学经常受老师的喜爱,同学的欢迎,因此我也曾经羡慕他们。每年高考的“高考状元”也备受大家关注。

到了大学之后,感觉教育也出现了问题,许多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仅散失了学生的斗志,退去了激情,而且对学习上课产生了厌学、不愿学的情况。而大学学费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是非常昂贵的。了解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情况后,也许能发现其中的端倪。高中时候,对大学的专业不了解,许多同学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选择什么专业。

中国的教育一直提倡要进行素质教育,却始终是应试教育。观看了《中国的教育能改变吗?》的专题片,有许多的感想。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问题在哪里?到

底应该怎么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许多许多问题摆在了中国人面前。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发表讲话的关于人才的一段话。纪录片第一集《起跑线上》记叙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对小学、初中的教育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提出教育必须从小时候开始还小孩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教育的最初阶段让孩子减负,放弃在起跑线上的争议,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二集《学习革命》记叙了中国教育的方式的问题,列举了一些教育改革的方案。学习的革命从何开始,有谁能够给出一个答案?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吗?

第三集《公平之惑》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然而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却使中国陷入了公平之惑。在这一集上,纪录片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城乡、中国地区之间教育的差距。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中国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此教育需要公平。但是感觉要做到公平公正确实真的很难。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生活,提高了生活品质。然而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不平衡的,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制度在执行起来确是备受艰难。经济尚且如此,何况教育的公平公正呢,不过仍需努力。

第四集《高考变局》有人提出了废除高考这个制度。要不要废除高考这个制度成为众人争议的话题。这一集中记叙了高考的方方面面,指出了其弊端„„在高考制度的压迫下,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倦的情绪。高考制度到底好不好?有利有弊,只是希望那些想要取消高考制度的人能够再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或者措施来。

第五集《大学危机》,让我感慨万千,大学生的价值真的能体现吗?《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人后悔上大学,51%的人表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这也让我反思,我们读大学到底能有多少含金量,有时甚至觉得,没有读大学的人不仅早赚钱,即使我们将来毕业了工作了工资也不一定比不上大学的高。这一集中指出了大学为什么让我们失望,我们国家建立的高等教育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其实大学有其大学精神内涵的,不知道大学危机如何才能解决。大学需要有的是大学的精神,有其培养人才的标准、任务和职责。

第六集《再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教育改革的问题,但却难免陷入迷茫与困惑。在这一集中,中国的教育改革再度出发,不说改革到底会怎么样,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观看了《中国的教育能改变吗?》让我了解了中国的教育问题,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够真正有所成效。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彻底地解决。

在中国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 篇2

微博上曾经有个非常火的段子,曾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热议。“如今,熟练砖瓦工一个月10000,木工一个月8000,按摩师一个月7000,保姆一个月6000,一般技术蓝领4000起。而大学毕业生出来2500,名校毕业干五年4000,博士找不到工作,海归有工作经验要求月薪5000被拒,邮电高校毕业进运营商摆摊且五年不涨工资……的确,知识改变命运啊!”

这让我想起《中国青年报》曾经有篇报道,说的是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这个儿子简直成了他最大的骄傲。为了凑学费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到西安打工。当儿子大学毕业之后,老韩却发现,他的工资尚不如中学毕业出外打工的姐姐,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儿子进城读大学后给农民老韩带来的,只有难以偿还的债务和村里人嘲笑的目光。这让老韩彻底改变了以往“我儿子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的骄傲,取而代之的是“我看读书是没用”的悲观失望。

如今的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大学文凭贬值。每次毕业招聘会人山人海,大学生就业率一年不如一年,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待遇还不如农民工。一个农民的孩子也许上了大学,找工作时却需要靠关系。大学毕业即失业,将你的档案和户口转回原籍,原来是农民现在依然是农民!甚至比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农民子弟还要可怜,他不仅付出了四年的机会成本,打道回府后,村里人肯定还会指指点点、嗤之以鼻——瞧,我们的大学生又回来了!

曾有一位研究生网友就此发表过一个帖子:“随着后来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村民对大学生的印象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我们由原来别人羡慕的对象变成了别人敬而远之甚至是鄙夷的对象!其实村民的变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四年大学我们花了家里那么多的钱,把原来还算可以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更要命的是,毕业后还没有好工作,甚至毕业就失业,在他们看来还不如高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

越来越多的例子也在不断印证,“知识改变命运”似乎只是个美丽的误会。2009年11月26日,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身亡。她的信念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她奋斗多年学到了许多知识,名牌大学也毕业了,研究生也考上了,到了可以改变人生的时候了,但却没有任何起色,非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养不好家人与自己、解决不了面对的种种人生难题,反而越来越糟──“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此一问的背后是:活着又有何益呢?自杀成了她可悲的选择。

2004年,麦子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城市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如今,不少农村地区的家庭不再以有大学生为荣耀,好些家庭都陷入“不读书永远穷、一读书马上穷”的悖论中。而“知识改变命运”曾经振奋无数寒门学子的口号如今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与此同时,社会中曾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也正悄然演变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在这样的背景下,“干吗上大学”既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无数家长和学子百般纠结的话题。

中国银监会甘肃监管局局长王晓光出于个人关注曾对会宁教育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的农户供过或正在供孩子上大学,而其中又有八成家庭负债达5-8万元。即使通过东拼西凑,借钱或者贷款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可是对于现在一毕业就失业的社会来讲,把所有的一切全搭进去都不能保证孩子大学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拿工资回馈一下早已濒临倒塌的家庭。所以,上大学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讲是一朵悬崖上的花朵,等自己费尽全身力气到达伸手可以触到的花朵时,发现花儿早已凋谢。

许多家庭长期举债,供养孩子上高中、上大学,最后换来的却是“透心凉”,多年投资血本无归。让学生和家长感觉“教育本来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通道,可现在却似乎成了返贫的催化剂。”近年来,以大学扩招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产业化所催生的高学费和低就业,像两只无形的大手,夹击着原已出路狭窄的农民。他们不仅要背负沉重的学费,更“可怕”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原先想象中“只要孩子们大学毕业日子就能好起来”的愿望也瞬间破灭。

那些经历了十二年“寒窗”苦读的一批莘莘学子揣梦想走进大学殿堂,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也明白,梦想与现实的天堑不是用十多年的苦读就能勾连的,人脉和社会地位往往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当下真正能够改变人们命运的选拔机制,比如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录用和国有企业招聘等等,都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处于一种不完全透明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更多人认同“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观看《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3

w w

w.5 Y K J.Com 1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交流发言材料

看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我扪心自问: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肯定不是应付考试,应该是为了培养健康、乐观、自信、有抱负、有远见、有责任意识、有创新精神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幸福生活的路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像迷路的孩子一样辨不清方向了,朝着一切为了考试的不归路渐行渐远。目前的教育迫切需要追根溯源,回归到培养人的目标上来。

针对现状,我们应该找到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当务之急,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取消小学阶段的家庭作业,减少初中阶段的家庭作业;二是可采取不按班级设任课教师的办法,例如某位老师充分准备一节课,上几个班级,既可避免老师间的竞争转化为学生考试的比拼,又可以充分提升教学效率;三是构建活动式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体验快乐的舞台,成为老师获得成功快乐、进行教育研究的平台;四是抵制苏教版教材,推广人教版。个人认为苏教版难度大、内容深、知识点复杂,应该用人教版取代;五是改革考试制度,明确考试的内容,小学阶段可用口试、面试、成果展示等取代笔试;六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时间全天候、空间全方位、媒介立体化的学生精神文化乐园;七是举全县之力,打造“杜郎口”式的标杆学校,以点带面求突破,推动射阳教育改革的进程。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片面的想法,请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文章来 源

w w

观看《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4

回溯20年,填写各种表格时,还能遇到“个人成分”或是“家庭出身”的问题。随着社会日渐开放和多元,类似条目也被尘封进档案袋。从去年3月到今年3月,我国新增280多万个体工商户、90多万户私营企业,毕业大学生超过600万人。数据背后,是无数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故事,是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流动与交融的状态,是整个社会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然而,七成以上“蚁族”是来自农村和县级市的“贫二代”,没在报考名单中的“官二代”竟考出99分的好成绩„„近期,“二代”话题却屡屡“搅动一池春水”,引来广泛关注。

30多年前,改革开放打破身份桎梏,社会如水流活;30多年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财富与权力的差距,在事实上形成身份的差别、阶层的分化。恰逢代际更替,也就造成了不同的“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二代农民工、二代独生子„„在网络上还有一些有趣的灰色民谣——“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他们有的是背景,我们有的是背影”等等,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的同场竞技中,不同“二代”面临的不同境遇。

但是在现代社会流动日渐常态化的背景下,“出身问题”却似乎再次成为不同群体间身份与意识的鸿沟。这一方面源于尚不完善的社会结构,相对于庞大的13亿人口,上升通道还是太窄,难以与社会流动的旺盛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公众对于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分配不均等不公正、不平衡现象,有着更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

近日,有调查显示:相比管理阶层子女,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高校入学率、就业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比如“初次求职成功信息渠道”,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是“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而管理阶层子女则是“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

那么大家认为靠自己努力奋斗能改变命运吗?(讨论)

正方观点:

1、命运就在自己手里握着,只要你想做有谁能拦得住你?命运是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与积累用努力换来的。

2、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其实命运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未来选择你之前,把握住未来。机遇只会给有准备的人。

反方观点:

1、体制使人无法公平竞争,实体经济恶化,人人都在炒房炒股,致使穷人俞穷,富人愈富。

2、在没有机遇,物质基础,人际关系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3、有可能会改变命运但是几率太小。而我只是普通人。曾经我也相信,但是,当我努力工作,表现优异的时候那些靠关系的人更容易往上爬,我很无语,前面还在说给你先进后面就有N个理由告诉你不能给你先进。

中国能不能提高选举民主化程度吗 篇5

中国能不能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提高选举民主化程度?长期以来,有一种“经济文化落后论”,对此持否定态度。这种理论认为:中国国家大、人口多,经济文化落后,公民素质低,所以,不宜扩大直接选举,提高选举的民主程度。条件不具备,贸然去搞民主,会把社会搞乱。这种“经济文化落后论”被视为中国“国情”,一直为很多人固守。近20年来,我国选举制度也作了一些改革,选举的普遍性、无记名投票原则已实现,选举权的不平等性已大为缩小。只有扩大直接选举的民主脚步迈得十分沉重。

“经济文化落后论”今天还是中国的现实吗?中国到底能不能扩大直接选举,提高民主程度?北京大学“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两年来在全国近20个点(包括经济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等多个代表地区)进行了广泛调查,于去年底公布调查结果。从相关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中国人素质低,搞不了民主?

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公民素质太低,搞不了民主。

凭经验观察,选举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对选民选举意识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选举的态度越积极,当然,这仅仅是一种选举的意向性态度。

另一组问卷调查表明,选民投票的积极性与选民意向性态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主动参加选举的选民不到50%,主动参加投票的人中,受高中、中专教育程度的人最积极,占%,文盲最不积极,只有%。另一方面,靠领导动员组织去投票的,随受教育程度增高而比例提高:文盲为%,小学、初中为%,高中、中专为%,大专以上占%。

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参选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关系会发生扭曲,甚至成反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如果认为选举的对象是重要、有作用的,选举程序公正民主,可能会比一般人更积极参与选举;相反,他们会更为消极,甚至抵制选举。可见,受教育程度高低并不是选民选举积极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与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因素相比,公民的政治因素对选举态度的影响更为深刻。调查表明,政治身份越强,选举的积极性越高,如共产党员比共青团员和普通群众投票积极性要高得多。共青团员对选举表示不愿意和无所谓的达%,普通群众不愿意和无所谓的达%,共产党员只有%。各种调查数字都显示,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选举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的人。

但是,参选态度与政治因素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政治意识要变成政治行动还有许多中间环节和可变因素。这些因素如:政治环境影响;对选举程序的公正性评价;对投票行为的期望和与现实差距产生的态度;对被选举对象的信心;选举行为与自身利益的关系等等。

这就是说,一个受教育程度高、民主知识多的人在理论上会有更强的民主渴求和更积极的投票行为,但实际中未必会积极投票。调查统计表明,大学生、文化科研人员在许多场合下的选举积极性,比所谓“低素质”的选民群体如农民要低得多。

所以,用公民素质高低来判断公民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20世纪90年代,当农民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投票箱,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强有力地书写“民主”的时候,高素质的城市居民却无视于此,在投票箱边呼呼大睡了50年。

一个正常的市民社会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只有选举行为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时,才会积极投票。如果把选举制度建立在公民的教育程度、政治觉悟基础上,你就很难解释在西方一些国家200年前就开始议会直选。难道说200多年前那些流亡、放逐到北美大陆的异教徒、罪犯和流浪者比今天我们经过50年先进政治思想教育的中国公民的政治觉悟还要高吗?他们在200多年前直选了国会议员,难道21世纪的中国人民只能选举村长吗?所以,以公民素质高低来解释选举制度的推行是很荒谬的。

大学生和农民,谁更积极选举?

对大学生和农民这两个群体的选举态度和行为作一比较分析,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选举行为与政治参与意识的复杂性。

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比较强、是最关心政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从理论上说,是选举最积极的参与者,其选举积极性态度肯定是名列前茅。但是调查表明,大学生的选举积极性并不高,常常比农民还低,准确地说学生参与选举是很不稳定的、很矛盾的。他们有时很积极,有时又很消极。

大学以上文化的人对当前的选举是比较消极的。在选举态度积极性调查中,有13种社会职业,大学生的态度积极性排名第8位,文化科研人员排名第7位,位于农民和自由职业者之后(分别于第5位和第6位)。在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的态度调查上,表示是主动参加投票的大学生只有%,文化科研人员只有%,农民为%,仅次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领导之后。

大学生是一群理想主义的选举群体。如果外部政治环境好,他们对选举对象重视、对选举程序感到民主、公正时,他们会积极参与。他们对选举的价值和过程很看重。如果外界环境不好,或对选举的公正性有怀疑和对选举对象的作用失去信心时,大学生的选举态度会来个180度的转弯,会成为最不积极甚至消极抵制选举的群体。大学生个性和独立性强,对选举的热情积极性常常服从于他自己的个人需要。可见,大学生的所谓民主意识、文化素质、政治热情,是在一定条件下对选举起作用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还有一些因素是比文化、政治因素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自我意识和利益。

影响大学生参选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政治生态环境,二是对选举程序的民主化程度和公正性的评价。就是说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或者政治变革时期,认为选举程序有了民主化的改进,对选举公正性有信心时,学生们就会积极参加。选举对他们来说,有时不是为了追求实际利益,而是为了民主诉求。

习惯观念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和选举能力素质一直被低估。如在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哪些人会积极参加选举投票?”列举了:党、团员、干部,知识分子,学政治、法律出身的人,农民,普通市民,私营业主、个体户等6种人员。农民被排在最后一位。这就是我们社会对农民的评价,认为农民的民主意识是最差的。

根据对农民选举意识的调查和访问,我们惊奇发现,几乎所有调查数据都显示,农民对选举的态度积极性、认真态度和对选举改革的信心都排在前面,有时还是最积极的一类。农村比城市的选举积极性要高(农村居民愿意参加选举的比例为%,而城市居民为%)。在十几种职业人员选举态度的比较中,农民常常排在第四五位,选举积极性明显地高于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可见,以“政治素质”论定选民的政治参与态度是没有根据的。农民们有很强的民主诉求和民主能力,对选举相当积极、而且能搞得很好。

选举会把社会搞乱吗?

流行观念中,认为当今中国不能扩大民主选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选举会把社会搞乱,影响稳定。在中国大地稍稍发生的农村民主选举的事实充分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农村开始探索基层民主之路,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恰恰相反,许多发端在“问题村”,这些地方问题多,干部不团结,干群关系紧张,经济搞不好,群众意见大,上访多,社会秩序乱,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往往是在没有办法解决农村矛盾的情况下,才放手让群众去选举。实践充分证明,民主选举不但没有把社会搞乱,相反,使社会由“乱”变“治”。

安徽凤阳县曹店乡士敏村就是一个典型。该村原是个问题村,村提留款收缴、计划生育、农业税征收以及各项公益事业在全乡都是倒数第一,县里不时收到村党支部书记作风粗暴、多吃多占、增加农民负担的控告信。在1998年3月,全县首届村支部书记统一换届选举中,原村支部书记3名成员由于在党外群众中测评“称职票”未过半数全部落马,普通党员陈德发在测评中得到全村80%群众的赞成票,当选村支部书记。经民主选举产生的党支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使全村落后面貌彻底改变,提留款收缴、计划生育、农业税征收及各项公益事业名列前茅。这个村的民主效应影响了全县。县委书记说,民主选举后,县内没有发生过一起农民上访事件。

1991年初,山西河曲县城关镇岱岳殿村爆发了村民集体上访事件。原因是少数党员控制了这个村,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领导班子不团结、搞派性。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终于发展到村民集体上访告状。后来镇党委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通过“两票制”改造党支部和村委会大获成功,新班子由于得到群众拥护很有威信,大胆自理历史遗留问题,带领群众造粮田百亩,开果园百亩,使该村面貌焕然一新。该县和邻县其它几个有问题的乡镇相继效仿,都获得成功。

陕西省大荔县雷北村民主选举使一个动荡两年多的村走向安定。山东济南段店村,过去穷得出名,也乱得出名,上访告状不断,村里被公安局传讯的人就达100多人。自1990年群众自发选举村委会后,段店村连续10年没有上访闹事的,农民年均收入由790元增加到万多元。

民主选举解决了许多地方领导班子不团结,财务不公开、腐败、干群关系紧张,集体经济搞不上去的历史遗留问题。正是有了这种民主效果,才使民主选举制富有生命力。

民主选举能解决农村中长期难以解决的混乱问题,由“乱”变“治”。原因何在?农村乱往往是干部不团结、腐败,有的有经济问题,不尊重村民利益、办事不公、作风专断等原因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如果靠这些村干部继续管理村子,只能是越管越乱。靠上级领导指派干部,不能消除群众对政府的对立情绪或逆反心理。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群众自己来选择他们的带头人,通过民主程序,就会选出公道和信任,群众信任的人,就会自觉服从领导。可是,一些人总认为没有选出领导想要选出的人就认为选乱了,这是以领导个人而不是以群众的满意为标准。

民主只是争取利益的手段

我曾在一篇报道村官选举的文章中,说出我的思考:“如果民主与自己的利益相关,他们就热心参与;如果民主只是一项在上级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他们就不感兴趣。”

我认为,决定人们参与选举的主要动因是:第一,选举的机构是有作用的。第二,选举程序民主公正,人们对选举达到预期公正的结果有信心。第三,也是关键的一点,选举行为与选举者有利害关系。选举没有利益动机,再高素质的人也不会为纯粹的政治概念去投票。利益动机是选民选举的决定因素。如果一种选举制度缺少上述三种因素,那么这种选举就完全失去对选民的吸引力,变成了一种负担,要靠行政强制或靠经济利诱才会去投票。

与形式主义的选举相反,在真正搞民主选举的地方,群众在踊跃、自觉参加中迸发出来的对选举的热忱和积极性,史无前例。

在山西原平市石寺乡下丰洼村,一名全身瘫痪的村里能人,躺在轮床上让人抬到选举现场

竞选村委会主任并当选。谁说中国老百姓缺乏民主素质,没有能力行使选举权利?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民主热情,只是虚假的选举把他们堵塞。一旦选举能真正联系他们的利益,他们的热情就会迸发出来,而且表现出很高的选举艺术。

农民也许回答不出什么叫民主,为什么有选举制度,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是“利益”,他们的利益何在。这使我怀疑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如果把政治意识理解为纵论国家大事,深谙民主理论,那只有很少的人才能享有。但政治实质是一种利益,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形成的公共活动。任何一个有健全理性的人都会知道他自己的利益所在。为了保护他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就是政治。一种好的政治制度的设置就是要使个人利益在社会中得到充分表达和保护,选举制度的真谛在于能通过公民最广泛的参与,选出代表多数参与者意志和利益的人来。

若干年前,中国农民还是个完全听命各级领导,任人摆布的群体,被视为愚昧、自私、不关心政治的一群。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大地,农民视选举、村务决策权和村务知情权为生命,为罢免村官而上访、求助法律援助,成立理财小组要查账。他们为了自己的权益而奋起抗争的事已不乏其例。我听到全国许多地方涌动愤怒的农民联名要求罢免不合法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和腐败干部的消息。在湖北潜江市董滩村,有817名选民联合签名按上了手印,要求罢免不合法产生的村委会,当罢免案无人理睬,农民自发自费到县里、省里、到北京上访告状。当他们的正当合理要求被一再拒绝后,村民们请求法律帮助,向记者求援,并一再签名要求依法行使罢免权。当他们取得胜利后,群众的手掌都拍红了,村头有人放了一万响的鞭炮。同样的故事也发生浙江温州的许多地方。

早期教育能让孩子幸福吗 篇6

过早的早期教育不会让孩子长成真正头脑好的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看看早期教育能让孩子幸福吗?

如果没有体验,人不会深刻思考

培养真正头脑好的、聪明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让孩子成为会“深刻思考的人”。至少要让孩子将自己体验的事情、从书上读到的事情联系起来,而做到这点最根本的就在于体验之丰富。

如果没有体验,即使读书不少也难刻印于心。如果没有恋爱体验,就读不懂恋爱小说;而只有自己失败过,才能对主人公的失败深感心痛。4岁的孩子识字之后就可以读书,但是他们只能认识字,而不能深刻理解内容。

真正的聪明在于“深刻思考”

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是不能缺少体验的,而体验是早期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早期教育能做的是加快计算的速度,比别的孩子早读会平假名,训练反应的速度。

但是,这种教育反而是“深刻思考”的妨碍。认为反应迅速才好,忽略了深一步的思考。本来人是需要好好地思考问题的,而早教可能培养出不思考就回答问题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教育培养不出具有深刻理解力的孩子。要培养真正脑子好的孩子,前提是让他具有丰富的深刻的体验。

人是不能揠苗助长的,要知道揠苗助长可能只会培养出无趣无味的人。

而且,早熟必定早腐……

幼儿期最重要的是储存温馨的回忆。早期教育能让孩子幸福吗?

没有体验,所以不理解语言的意义

有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女孩,接受了早期教育,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学完了高中三年级的英语、数学以及国语的全部教材。在妈妈们组织的研讨会上,曾经读过这个孩子小学二年级时写的作文,但妈妈们听了以后的感想是“这孩子太可怜了”。

孩子在作文里写道:“我学习了上面说的,但是我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关于神存在的事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必须更多地学习。不过,地球环境现在变得很坏,关于这点我也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更多地学习……”满纸都是这样的叙述。

追踪早期教育孩子的调查结果

这个孩子写“我什么也不懂,所以必须好好学习”,其实一个8岁的孩子真的明白神或者地球环境的意思吗?

语言的意义是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没有体验的孩子,无论怎么让他努力,他也不会理解。所以孩子被逼到了“必须更多地学习”的地步。

有人追踪调查了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的成长,发现其中不去上学和闷在家里不出门的令人担心的孩子有很多,这也是个教训。

观看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7

方城县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开国少将栗在山等都出生在这里。王锋出生、成长的村庄名叫古城村,位于广阳镇区东南2公里处。村北可遥望三贤山,这座山古称广武山、三尖山。东汉时,魏伯阳、燕子龄、闫子奇三位道士鼎力相救刘秀,使其摆脱了王莽追兵,刘秀成就帝业后,封三位道士为“三贤”,赐此山为“三贤山”。古城村东边的村庄,就是栗在山将军的故里栗贾庄村。厚重的历史文化,贤人名将的传奇故事,无形之中对这里的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崇文尚武的风尚和侠义助人的习惯。

王锋上小学时,在姑姑家所在的佟庄小学上了一年一年级,之后转回古城小学上学,初中是在广阳镇一初中上的,高中是在方城县二高中上的,后来通过自考上了郑州大学。

上学期间,只要星期天或是节假日回家,王锋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里学习,从不出门和别的孩子打架、产生矛盾。王锋的父亲王荣义、母亲周文焕也经常教育他,光学习,不要淘气,也不要招人家东西,别人遇到困难要主动帮忙。王锋平时喜欢读的书就是《增广贤文》和《平凡的世界》等,从中汲取了不少励志和养成好品质的素养。

王锋牢记父母的话,在学校经常帮助别人。现任广阳镇一初中教务处副主任的张延兵和王锋是同村,也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发小。张延兵那时家里非常困难,而王锋父亲早年做过生意,杀猪卖肉能挣些外快,家里条件相对好一些。那时候,王锋帮助过他很多。初中时,张延兵的饭票总是不够用,王锋就把节约下来的饭票塞给他。张延兵到南阳上大学,正在郑州大学上学的王锋听说他贷款上学,就托人捎回来300元钱给他,以解燃眉之急。

现在广阳镇一初中教学的张浩阳老家是刘双桥村的,上初二时和王锋是同班,王锋是副班长。上初中时,大家都是从家里带小麦到学校换饭票。有一次,张浩阳换完饭票不小心弄丢了,没钱吃饭,女生脸皮薄,也不敢给家里说。王锋知道后,就组织同学给张浩阳捐饭票,他自己主动带头捐。因为有了王锋和同学们的帮助,张浩阳一个月的生活费才有了着落。

学校组织集体劳动,王锋总是争着干、抢着干,从不偷懒。有一次学校组织到河里抬沙,由于王锋个子小,班主任老师闫铭就安排是副班长的他做记录,谁知他说啥也不干,非要去抬沙,最后没办法只得让班长来记录。

对于集体和邻居,王锋也充满了关爱。4月,古城村小学改造房屋,教室不够用,王锋就主动腾出自家一楼的三间房子做临时教室。学生上课时,他还跑前跑后义务为师生提供开水。

村医李兰的诊所每天人来人往,有谁要喝开水,自行车没气,都要到隔壁去找王锋。去的人多了,王锋干脆专门买了个气筒放在门口,方便别人使用。李兰家的电脑坏了,由于王锋是学计算机的,只要他在家,随喊随到,从不推辞。

王锋家门口的东边是村民们的育烟苗大棚。村民王林育烟苗时,王锋二话不说让他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装育苗营养钵,而且还主动帮着干活。

王锋对家人也是充满了关爱。王锋姊妹五个,上有2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王锋的母亲患有乳腺癌和糖尿病,还伴有脑栓塞后遗症,父亲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弟弟患有癫痫病。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靠王锋一个人苦苦支撑和照顾。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王锋大学毕业后,先是在郑州打了8年工,后来又先后到马来西亚、南阳油田打工。只要一发工资,他就赶紧往家里寄钱。父亲、母亲、弟弟的病,都是他带着上方城、上南阳、上郑州去看,听说什么药物治疗效果好,他就跑到药房邮寄回来。他到马来西亚打工期间,就让妻子潘品照顾他们。

为了让父母住得好一点,,王锋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盖起了新房,让父母搬进去住。为了给弟弟娶个媳妇,他把自己的婚事放在后边,给弟弟置办了家具、家电等,先让弟弟结婚成了家。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看着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人,也为了和妻子、儿女团聚在一起,7月,王锋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的生活,在同学宋德申的帮助下,利用夫妻二人都教过书的优势,在南阳市西华村一栋三层民宅中,办了个托教班,每天忙忙碌碌地招呼二三十个小学生,赚些辛苦钱。

对自己的托教班,夫妻俩倾注了大量爱心。为了提高托教生学英语的兴趣,王锋购置了投影仪、打印机,从不额外加钱。为了能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王锋夫妇用心做好良心教育。午饭、晚饭都是四菜一汤不重样;刚立夏就购置床铺,供学生午休;晚上其他托教都是7点半下班,可王锋为了让学生们扎实掌握知识,反复出类型题直到学深学透,有时托教辅导一直到晚上9点才结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刻,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和王锋、潘品探讨着学习上的困惑和成效,百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家的温暖。

英雄壮举

王锋和妻子潘品教书的日子是平静和幸福的。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改变了王锋的命运,也改变了王锋一家人的命运。

5月18日凌晨1点刚过,正在熟睡中的潘品被丈夫推醒。“咋有股烧焦的煳味?”王锋说着打开位于一楼北侧的卧室门,此时紧挨着的一楼大厅已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大厅内存放的10余辆电动车、摩托车正在熊熊燃烧,并传来“咚咚”的爆炸声。“失火了,快救人!快救人!”见此情景,王锋顾不上思索,也顾不上穿衣服,一边迅速打开楼房的大门,一边大声呼救。由于他们一家居住的房间离大门口最近,王锋折回身冲进火海,先将潘品与一双儿女转移到安全地带。

浓烟迅速吞噬了整栋楼。“赶紧报警!一楼还有学生!”说着王锋又冲进火海中,救出了困在一楼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此时王锋还没被大火烧伤,他完全可以保命外逃,等待外援。但人命关天、时间紧迫,随着“噼噼啪啪”的燃烧声,潘品在被惊吓得神情恍惚之中,看到丈夫毫不犹豫地第三次冲进了正在燃烧的居民楼。因为,二楼、三楼还有10多名住户啊!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的样子,王锋从火海中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此时的王锋头发已全部烧焦,全身像“黑炭”一样,神志已不清醒,嘴里一直重复喊着:“楼上有人,快来救人啊!”并且一直沿着小巷向外边跑边喊,身后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血脚印。

听到王锋的呼喊声,周围邻居纷纷起床加入到救火队伍之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几天之后,潘品仍然心有余悸:“由于火势太大,门口没有水源,邻居们回家端水灭火,一盆盆水泼上去,但根本没有效果。”此时被王锋呼叫醒的二楼、三楼的居民也纷纷采取自救措施,为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施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晚1点35分,消防队员和救护车赶到现场,大火被迅速扑灭。“把王锋抬上救护车时,他还一个劲地说‘楼上有人,先救他们。’”邻居卢先生叹息道,那时王锋已处于半昏迷状,但他唯一惦记的就是先抢救别人。

从王锋所居住的居民楼到通往张衡路口的小巷里,大约50余米远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直到5月20日下午记者现场采访时,虽然经过了一场雨水的冲刷,还是能依稀看到那一个个奔跑救人的血印。

那一夜,王锋凤舞烈火,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10多条鲜活的生命,使他们全部安全脱险,而他自己却被重度烧伤。

在那栋居民楼前,是两棵又粗又高而又稍微向西倾斜的杨树,它们枝繁叶茂,青枝绿叶,在略有凉意的晚风中伫立。在那场突发的大火中,它们和邻居们一起共同见证了王锋的英勇救人行为和揪人心肠的呼喊。

爱心接力

英雄王锋用他的义举大爱感动了南阳,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中央、省、市、县新闻媒体及时深入采访,跟进报道,使王锋的英雄事迹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传扬,彰显媒体人的责任担当,唤醒社会爱心救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10多天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报、东方今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南阳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大河网、映象网、南阳网等20多家新闻媒体给予迅速集中报道,共刊发报道稿件120多篇。

南阳日报还开辟专栏,邀请南阳的作家、诗人们赋诗作文,用文学的方式歌颂王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张中坡创作的散文《生命的奔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妨抄录于后: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有人对自己的生命珍惜,有人对别人的生命珍惜,有人对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无比珍惜。当你以奔跑的姿势拯救别人生命的时候,你奔跑的姿势就上升到了一座城市的高度,你的生命瞬间也就得到了升华,你的生命也就升华成为南阳的精神之光。

那个夏日的午夜,你一直在奔跑,赤身赤脚在奔跑,在烈火中三次来回奔跑,在南阳居民区的小巷里奔跑,用尽全身的力气在奔跑,用尽整个的生命在奔跑,用自己的生命去抢救别人的生命、保护别人的生命,直到居民楼上的`10多名男女老少全部被救出,被烧成“炭人”的你才瘫倒在路旁。

奔跑中,你脚下蹚火,你脚下生风,你一心想的就是救人,你唯一做的就是救人,你一直大声呼喊的一句话就是:“着火了,快来救人!”当居民楼里的人们全部被安全救出,当你面目全非、被抬上救护车的那一刻,他嘴里喃喃说的却是:“先救别人!”

你与妻子和一双儿女居住在离门口最近的地方,不过几步路的距离。当你打开大门,你可以自己独自逃生,但你没有。你爱妻子、爱一双儿女,他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不能失去他们。你第一次毫不犹豫地回头冲进了火海,救出了妻子和一双儿女。此时,你可以一家三口逃生,但你没有。你爱托教的学生、爱托教老师,他们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第二次毫不犹豫地回头冲进了火海,救出了两名学生和一名老师。此时,你还可以安全逃生,但面对越烧越旺的大火,你没有。你爱这些熟悉的或陌生的邻居,你们在城市的同一屋檐下简单租住、艰难讨生活,他们也被你视作了生命的一部分。你第三次毫不犹豫地回头冲进了火海,冲上了二楼,冲上了三楼,用嘶哑的声音,用激烈的敲门声,喊醒了这些午夜酣眠的邻居,留给了他们生命的希望。

小巷里那一串带血的脚印,是你奔跑时留下的脚印。它们像一个个鲜红的心字形状,烙印在夏天的水泥路上,洋溢着你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你不是“赤脚大仙”,也不是在炼丹炉炼过的孙悟空,但你却赤身赤脚在火海里决绝地穿行。火是灼热的,火也是可以摧毁一切的。我不知道火在烧烤你的肉体时,你是怎样的疼痛,但我知道,那时你是怎样的焦灼,你满心焦灼的都是别人生命的安全!你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疼痛!

你来自南阳盆地乡下一个古朴的村庄,你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到南阳打工讨生活。在城市里你依然像乡村的一株庄稼一样朴实无华,城市的五光十色和酒绿繁华没有侵染、影响你的品质和本色。你从不抱怨家庭的贫困,你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你用爱心和生命一直在呵护、温暖着家人。关键时候,你又用爱心和生命呵护、温暖了10多条鲜活的生命。

此时,家乡大片大片金黄的小麦已在收割,而你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正在接受漫长的治疗。你火海救人的消息感动了南阳盆地、感动了大江南北,你的亲朋好友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你在南阳的左邻右舍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你的家乡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南阳全城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全国各地的无数网友、无数好心人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就连明星黄晓明也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有这么多好心人参与救援你,在病床上的你并不孤单。这么多好心人参与救援你,本身就是对你火海救人行为的点赞、敬佩与回馈!尊重别人生命的人,必定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人世间最至简至朴的道理!

作为老乡,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在家乡父老乡亲和天南海北无数爱心人士的热切期盼中,衷心祝愿你早日康复,重新与家人步入安宁幸福的生活。

烈火救人英雄王锋,好人一生平安!

有位读者给张中坡打电话说:“看了你写的《生命的奔跑》,让人泪流不止!写得太好了!向你致敬!更向英雄致敬!”

王锋的爱心和英雄事迹,在媒体的报道后,迅速引爆了全社会的爱心,天南海北的爱心人士纷纷到南阳南石医院看望慰问王锋及其家属,或是通过转账、微信红包、轻松筹等各种渠道为王锋捐助善款,捐助总额达240多万元。传递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至善大爱、和衷共济的正能量。

面对躺在病床上体无完肤、痛苦不堪的丈夫,王锋的妻子潘品痛彻心扉,这个老实、善良、本分、话语不多的传统女性,用她的坚强和乐观默默承受着、期盼着、感激着。这些天来,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见到每一位前来捐款的爱心人士,她都用那句诚挚的感谢和深深的鞠躬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真的觉得特别过意不去,让这么多人来帮助我们,我觉得忐忑不安,无以为报。现在王锋的捐款已经够了,请捐给更需要的人。”连日来,她婉言相拒了多笔善款,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是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为王锋带来了生命的希望,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我一定照顾好他,鼓励他争取早日康复,回报大家的爱。”

抢救英雄

为了让英雄王锋重新站起来,10多天来,南石医院成立以院长为首的专家治疗小组,夜以继日地全力组织抢救。

5月18日凌晨1时50分,南石医院烧伤二病区接到了一名全身烧伤的患者。他,就是三闯火海救人的王锋。

值班医生孙羽飞迅速为患者做了全面检查,王锋全身烧伤面积达98%,其中90%三度烧伤,8%二度烧伤,属于特重度烧伤,生命垂危。增派医护人员,腾空急救床位,布置仪器设备,调配血浆和卫材……该病区即刻开通绿色通道,做好一切准备,全力实施抢救。

一场与死神的争夺战就此打响。瞬息之间,大家各就各位,开始了紧张有序地抢救:建立三路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给氧,确保呼吸道畅通;插尿管、清创、持续心电监护……从当日凌晨2点到早上7点多,抢救治疗措施在一步步进行中。烧伤患者需要静脉补液抗休克,这是前期抢救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在给王锋建立了三条静脉通道后,医护人员需要不停地往里面补液,在第一个24小时里需要补液1万多毫升,而前4个小时里需要输入至少6000毫升的液体。当班的医护人员守护在病床前,时刻观察着王锋的病情。

抢救中,院长赵俊祥、科室主任王硕汇集全科医生讨论治疗方案。鉴于患者情况危急,医护人员做通家属工作,于当天9点左右切开患者气道。当时从里面吸出的炭末特别多,如果不及时切开气道,后果不堪设想。

前期的护理工作更是艰辛。由于王锋全身烧伤面积太大,身体不断往外渗出液体,每半个小时要翻一次身,每两个小时要换一次敷料和床单,翻身的过程中还要不触碰到三条静脉通道,并确保通道畅通,难度可想而知。在全力抢救王锋的十几个日日夜夜里,特医、特护24小时密切关注着王锋的病情变化。

主治医师孙羽飞在对王锋进行抗休克治疗的几天里吃住在病房,24小时关注患者病情。这位寡言少语的年轻医生微笑着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不值一提,当医生就要一切以病人为主。”

由于前三天的抗休克治疗及时有效,王锋的生命体征得以稳定,在入院第七天就做了首次切痂植皮手术。

5月25日8点多,王锋被推进手术室。手术时间越短,对患者术后恢复才越好。为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该院派出8名医生分4组为王锋实施手术。在3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医护人员在王锋腹部仅存2%的完好皮肤部位进行取皮,以对其双上肢和右下肢进行植皮。手术顺利实施,虽然王锋闯过了休克期,但他还面临感染关,治疗、护理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6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烧伤界顶级知名专家夏照帆听闻王锋的感人事迹,专程赶到南阳对其治疗提出了很多方案和具体指导。6月3日上午8点多,南石医院对王锋成功进行了第二次植皮手术,对其左下肢进行切痂植皮。面对大家的“加油”祝福,王锋坚强、乐观地回应“好的”。目前,王锋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相对平稳。

在抢救王锋的过程中,南石医院组织了最好的专家,采取了最好的技术和药品,全力以赴救治。目前乐观判断,王锋的伤情感染期为半年左右,待度过感染期后,将进行恢复期的治疗。

学习英雄

王锋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看到家乡王锋的英雄事迹报道后,深受感动,十分挂念,特意与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通电话,向英雄表示敬意,向英雄家属表示慰问。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市委副书记王智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新会,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和卧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余永海等领导分别多次到南石医院看望慰问王锋及其家属,详细询问医疗和生活中的困难,鼓励家属要坚强面对眼前难关,要求医院邀请国家顶级专家参与救治,党委、政府和人民会当好坚强后盾。

各级学习王锋的活动也迅速展开。王锋被授予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和南阳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雷锋式好青年”称号。团省委、南阳市委和方城县委分别作出了向王锋学习的决定,学习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学习他心系他人安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我的担当精神,学习他敢于拼搏、勇闯火海的顽强意志和舍身为民、不计得失的大爱情怀。

“王锋不仅是方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方城人的骄傲,也是南阳人、河南人的骄傲。”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说,“方城将大力弘扬王锋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让王锋精神在方城全县落地、生根、开花,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成为建设富强和谐美丽方城、加快方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观看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8

最近,秦玥飞开始遭遇“出名”的烦恼—“耶鲁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经历被报道后,他成为媒体热追的对象。

绝大部分时间里,他只是贺家山村一名普通的村官。任职一年半,村民们为他打出了“成绩单”—以85%的得票率,当选为全县大学生村官中唯一的县人大代表。

尴尬的“第一课”

,秦玥飞从重庆南开中学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当年,进入耶鲁读书的中国大陆高中毕业生只有5位。

学习期间,秦玥飞把自己的从业方向定为公共服务领域。他关注国内大学生村官的报道,感觉这是一个可以广泛接触和服务农村的平台,决心尝试。

6月,修完政治学、经济学两个专业课程后,准备回国的秦玥飞发现当时只有湖南省在招大学生村官。在衡山县一个名叫贺家山的小山村,秦玥飞开始了村官之路。

到任第一天便遇上了尴尬事。208月29日,湖南依然炎热,一觉醒来满身是汗的他,径直冲到水龙头前。早上洗澡,是秦玥飞的习惯,却不想,这事立马在村民们中传开了。话不那么好听—有的说他娇气,有的说他嫌农村脏,还有的说他浪费水。

这是村民们给他上的第一课。“我马上意识到,如果自己身上还保持任何“外来气息”,就难以真正融入农村。”

他开始不知疲倦地走访,并时刻注意每一个细节—不那么在意发型,洗澡也不再勤快,学会了听当地方言,陪村民们喝米酒,还有抽烟。

一个月后,秦玥飞帮一位村民修好了太阳能热水器,上门找他帮忙的村民越来越多。秦玥飞为之高兴,他感到了村民们日渐增加的信任。

先融入,再做事

在秦玥飞看来,这才是他融入贺家山村的起点—即便拥有世界名校的学历,他也从不认为自己可以高高在上指导村里的建设,“只有村民信任了,才能融入,才能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为村里做正确的事。”

贺家乡敬老院院长邹迪生,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秦玥飞的情景。陌生的年轻人独自一人上门聊天,一上来就打听敬老院还有哪些困难。

在此之前,秦玥飞已经从村里的老人那里得知敬老院设施简陋,他决心为老人们做点事。

敬老院的改扩建由此拉开。秦玥飞同乡干部一道,引进专业团队规划设计,还募集了近30万元资金。每一笔开支都精打细算。床上用品是网购的,大部分家具买自200公里外的长沙,“比了很多家具店,选了最实惠的”。

新家具、新被褥,宾馆式的双人间住房,独立洗手间,还有能洗热水澡的浴室—改头换面的敬老院,让邹院长和老人们满是感激:“小伙子对老人是真心好!”

这只是秦玥飞的“工作列表”之一。在贺家中学,由他引进的一个公益项目,让这座湘南乡村的小学校,第一次感受到信息化教育的新鲜与便捷;为了改善村里的水利设施,他募集了10万元资金,修了3条灌渠、1口水塘和1口灌溉用堰,让全村300多亩耕地大部旱涝无忧……

最看重的“成绩单”

每一项工作都充满困难,比如钱的问题。

秦玥飞用的是笨办法—四处“化缘”,与各类公益组织、企业或个人对接。一年半下来,“化缘”来的资金超过80万元,自己开支的路费也将近1万元。

村民陈金娥的杂货铺,就在秦玥飞住所对面。她感觉,小伙子一天到晚总在外面跑,晚餐常常到店里买泡面解决,“看了叫人心疼”。

去年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陈金娥为秦玥飞投了一票。秦玥飞所在的选区,85%的选民都投了他的票—村民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大学生村官的肯定。

当选代表的“红榜”贴出来那天,秦玥飞感觉“比拿到耶鲁的通知书还高兴”。他把当选人大代表的通知书,贴在了书桌上方的墙壁上。这是他最为看重的“成绩单”。

这也是对他坚守梦想的最大激励。过去的一年半,他拿着每月1450元的工资,住着不足10平方米的老房子,习惯了漏风的窗户,以及半夜老鼠在屋顶的嘈杂。

贺家乡党委副书记刘希俊感慨地说:“以为他待不了多久,没想到他一待就快两年了。”

过去的一年半,他对脚下的土地更加了解,也更加清楚自己的方向。

观看《,中国战疫》观后感 篇9

兴许 中国从未如此肃静过,一切都宛如被按下了 暂键,世间的喧嚣宛如都被封印在 四面墙壁 中,如同无人的黑夜,是寂静,是黑暗。但万物皆有 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没有 不 可治愈的伤痛,没有 不 能结束的沉沦,所有 失去的,都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基辛格说:“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 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龙巧玲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朴素的诗句告诉我们最真实的 中国;最早报警员李医生以身殉职,用生命抒写对职业乃至国家的赞歌;人民警察陈俊帆舍小家为大家。伟大来自平庸,英雄来自人民,人生坎坷,其生命都可以成为一轮照耀世界的太阳。只要有 爱心,有 责任,有 担当,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国家的栋梁。

“大家没有 特殊情况不 要去武汉”,说下这句话的84岁老人却在 武汉抗疫的第一时间毅然奔赴武汉,他便是钟南山。年轻时是运动健将的他如今依旧是健将,他以自己的专业素养,更以自己饱满的生命,引领全国人民和病毒赛跑。

雷神山,火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十天建成的火雷神山二院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 中国速度。因为是 中国,所以奇迹只道是寻常。 中方主动与世卫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 关病毒基因组序,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塞德说道“我看到 中国的能力”。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我泱泱华夏,用实力与胸怀再次向世界展示了 龙的脊梁。

被确诊在 日本的 中国同胞, 中国派人探望并留下联系方式,二十四小时提供帮助。这不 是各国的常规操作吗?不 ,惟独 中国。在 日本钻石公主号解除隔离时,一辆前往东京羽田机场的大巴早已等候于码头,大巴车的车头上挂着“走我们回家”的 中国字。无论何时何地,我们 中华儿女都有 家,都有 人等着你们的归来。同样,爱是相互的。从肯尼亚飞往广州的航班,没有 旅客,全部都是肯尼亚华人购票后把无偿捐赠的救援物资放在 自己的座位上,飞机上是寂静的,而那如燎原之火的爱国心却如此热烈。我 中华儿女,无论何时何地,都心系祖国,我们站出来不 仅是因为责任,还因为我们同根。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观看《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在员工招聘上面对于一些国外学历的真实性越来越重视,国内的国外学历认证趋势也日趋高涨。但是,在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留学生的国外学历不能认证的情况出现。

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现阶段由于国内留学市场出现许多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项目,而大部分没有通过国外学历认证的留学生也大部分出自这样的学校。很显然,这类中外合作的院校或者是教育机构不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审批备案范围之内,一些留学生和家长们并不清楚这一事项,所以导致自己的国外学历认证不通过。这类学生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此,学历学位认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建议,为了方便归国留学生顺利拿到国外学位认证书,选择中外合作学校的学生可以先到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确认该校是否在教育部审批范围内,也可以到中国留学网查看国家教育部推荐的国家名单,以便于刚开始就明确哪些国家和地区院校是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合作办校要求,决定后面是否能如愿通过自己的国外文凭。

另据了解,为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颁发境外学历学位证书的社会监督,教育部也已开通通过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开通境外学历学位证书认证信息注册公开查询功能。在该系统,留学生本人可凭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查询境外学历学位证书认证注册信息。相信通过这样的监管措施,届时定然可以解决部分留学生不能通过学历学位认证的“老大难”问题。

观看中国机长观后感800字 篇11

这部电影是根据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8633航班机组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

川航3U8633正在从重庆飞往拉萨的过程中。当飞机飞到9800米的高空之后,驾驶舱的右座挡风玻璃突然裂开、脱落。一霎那,副机长——徐奕辰上半身被气流吸出了驾驶舱外。看到这里我又紧张又心疼。他那样子呼吸一定很困难吧!我心想到。机长刘长健临危不惧。他边用左手控制飞机进入手动模式,另一只手死死地拉住副机长的衣服往下拽。不知过了几分钟,副机长才被机长拉回了座位上。瞧!机长刘长健好像要晕倒似的。再看看徐奕辰的脸。

“哈哈哈!”

他的一只眼睛肿了起来。我一下子觉得又好笑又心疼。

“你还笑!”妈妈不满地说:“你知不知道当时的温度是零下40度啊!”

零下40度是什么人都能受得了的吗?况且机长和副机长穿的都是短袖。要是我是机长,挡风玻璃一裂开,我就吓尿裤子了。

镜头一转、因为挡风玻璃的裂开、脱落,所以机舱迅速失压(飞机失压,会使乘客缺氧,呼吸困难),一个在过道上的空姐——周雅文因为气流颠簸。整个人飞了起来又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本来就有腰伤的她,在乘务长呼叫后,忍着疼痛给了乘务长一个回应。

因为挡风玦璃的脱落,飞机出现强烈颠簸,乘客们胆战心惊。其中的一位男乘客过于恐惧火冒三丈。吵着闹着要去见机长,乘务长毕男用斩钉截铁的目光坚定地告诉乘客。

“我们需要你们的信任,从飞行员至到乘务员。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去……”

看到这里我身临其境,仿佛我就在四川8633这架飞机上一样。

最终机长克服种种困难,使飞机安全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机长刘长健因为有的飞行经验,同时他也是军用轰炸机转民航的飞行员。他成功的渡过了这道鬼门关。本来这是一场空难的,119条生命会白白消失。但是,机长凭着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超高的飞行技能化解了这场灾难。

整个机组人员都很伟大,他们面对危险临危不乱、果断应对。

上一篇:领导人媒体形象下一篇:九九重阳节温馨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