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改变

2024-08-20

月经改变(精选3篇)

月经改变 篇1

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长效节育措施,在我国被广泛采用。为促进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有必要对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本文对笔者所在中心2006~2008年实施的665例施行抽芯包埋输卵管结扎术者进行随访,了解术后月经改变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处理原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6~2008年在笔者所在中心进行输卵管结扎者665例,受术者年龄平均33岁(21~42岁),受术时间为月经干净3~7天或哺乳闭经期。

1.2 手术方式

全部采用经腹小横切口入路,指板法提管,抽芯包埋法:用两把组织钳将输卵管峡部提起,两钳距离为2~3 cm,选择峡部无血管区,先在浆膜下注射少量生理盐水,使浆膜层浮起,再将该部浆膜切开,游离出输卵管后,用两把蚊式钳夹住两端,中间切除1~1.5 cm,用4号丝线分别结扎两断端,远端同时环绕结扎浆膜层,再将近段包埋于输卵管浆膜内。

1.3 随访情况

术后半年开始随访,随访两年,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结合门诊随访,内容为绝育效果、月经情况、有无妇科相关疾病、性生活情况,术后有不适者,要求回中心检查、治疗。

2 结果

术后出现月经改变者74例,占11.1%。其中月经量稍减少者32例,占4.81%;月经明显减少者35例,占5.26%;经量增多者7例,占1.05%。月经明显减少者多伴月经周期明显变长,月经增多者均伴经期变长,下腹盆腔坠胀,腰背疼痛,但月经周期多无明显改变。无月经改变者有3例出现腹痛及下腹坠胀,临床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占0.45%。

3 讨论

输卵管和卵巢的血供主要来自两条动脉,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输卵管的子宫部和峡部由子宫动脉的输卵管支供血,壶腹部与漏斗部则由卵巢动脉的分支供应,彼此之间有广泛的吻合[1]。(1)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卵巢支共同提供卵巢的血供,两者广泛吻合。由于女性生理解剖的特殊性,卵巢从子宫动脉接受至少50%的血供[2]。(2)这些动脉均有同名静脉伴行。调查中月经量减少者考虑为手术中损伤部分供应卵巢的微动脉血管,影响卵巢血液供应,导致卵巢功能下降,雌孕激素分泌减少。(3)月经增多者均伴有盆腔坠痛,腰背酸痛,符合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表现,考虑为结扎过程中损伤微静脉血管,影响了盆腔血液循环,导致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尤其是舒血管物质增多,静脉迂曲扩张,血液淤滞,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压迫伴随的神经纤维,产生疼痛。无月经改变者有3例出现腹痛及下腹坠胀,临床诊断为慢性盆腔炎,考虑为术后感染未能及早、积极、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并与术后抵抗力下降,恢复不佳有关。

输卵管结扎术是计划生育措施中一种永久性绝育措施,关系到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减少术后月经改变及并发症的措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1)目前大多数受术者均为被动手术,对输卵管结扎术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一旦术后稍有身体不适,即容易与结扎术联系起来。在此次随访调查中,有部分受术者术后本身生殖系统健康情况良好,但因对结扎手术有疑虑而因其他部位不适而来本中心就诊,因此医生行输卵管结扎术前应对受术者进行思想辅导工作及相关知识教育,以减少受术者的心理抵触,并可使受术者在手术中更加配合。(2)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详细询问病史,认真做好各项相关检查,对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暂不适宜手术者需待治疗后再考虑手术[3]。(3)手术操作要轻、稳、准、快,严格遵守绝育手术操作常规,提管要求一次夹提,防止多次钳夹和用力过猛,手法轻柔,提管时要感到无反牵力或轻微反牵力,以防输卵管断裂。勿损伤周围组织,减少血管损伤。(4)结扎部位要选择输卵管峡部,术中可见输卵管壶腹部和伞部的血管明显比峡部多,故要避免此两处进行结扎,要选择峡部血管最稀少处进行抽芯包埋。(5)抽芯包埋过程中,用丝线结扎远端时,同时环绕结扎的浆膜层要尽量少,以减少被阻断的血管。(6)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术中感染。

参考文献

[1]彭裕文.局部解剖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

[2]陈春林,黄睿,刘萍,等.人正常离体子宫动脉血管网三维模型的构建及意义.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117-120.

[3]杨杰,王智慧,骆程.输卵管结扎结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体会.中国医疗前沿,2009,4(9):77.

月经改变 篇2

患者, 46岁, 因发现盆腔肿物伴月经改变3个月, 腹痛2周, 于2011年2月4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因腹痛伴排气、排便不通畅就诊于外院, 考虑低位、机械性肠梗阻, 行CT检查结果示:右侧附件肿物, 性质待定, 恶性不除外。自诉肠镜检查结果正常。未治疗, 症状自行缓解, 因家庭原因未进一步进行诊治。同时患者出现月经改变, 经期由原来8天延长至15~20天, 量不多, 淋漓不尽。末次月经2011年1月12日, 持续近一月。2周前患者再次出现腹痛、排气、排便不畅, 近一周粪便极少, 尿量尚可。2月4日自服中药四磨汤后出现下腹痛加重, 不能忍受, 急诊于我院外科。超声检查提示:左侧附件区囊实性包块, 急诊外科给予哌替啶50 mg肌内注射, 无明显缓解, 建议治疗原发病, 转入妇产科。患者近一年来体重减少十余斤。既往史:否认慢性病史,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输血史及药物过敏史。平素月经规律, 无痛经, 3个月前月经改变同现病史, G4P1, 置宫内节育器20年。1990年行剖宫产术, 1年前妇科体检提示子宫小肌瘤, TCT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查体:T 36.8℃, P112/min, BP 110/80 mm Hg, 痛苦面容,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部略膨隆, 拒按, 叩诊鼓音, 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弱, 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型;阴道内少许血性分泌物;宫颈光滑;子宫稍大, 质软, 有压痛;右侧附件区可扪及直径10 cm肿物, 与子宫相连, 压痛, 左侧附件区压痛。辅助检查:腹部平片未见明确肠梗阻。超声检查:左侧附件区囊实性占位病变7.7 cm×8.1 cm×8.1 cm, 并见盆腔积液, 最大深度4.8 cm。血常规:WBC 7.45×109/L, Hb 119 g/L, N 0.818, CRP 160 mg/L, 核左移 (++) 。入院诊断:腹痛待查;腹膜炎;盆腔肿物。

入院后请普通外科会诊, 考虑腹痛待查, 不除外腹膜炎, 建议复查腹部CT。CT检查结果:盆腔内左侧附件区可见一不规则混杂密度灶, 大小约8.9 cm×7.0 cm, 病灶与子宫关系密切, 边界清晰, 周围脂肪尚可见, 未见明显扭转征象。子宫右后方见不规则囊实性混杂密度灶, 大小4.0 cm×3.8 cm, 与子宫及直肠关系密切, 直肠受压左移, 子宫大小正常, 肌壁密度均匀, 腔内可见宫内节育器, 扫描范围内肠管未见明确狭窄或扩张, 肠壁多处弥漫性增厚, 符合水肿改变, 肠系膜明显水肿。盆腹腔内可见多发水样密度灶 (肝肠间隙、网膜囊等区域) , 网膜未见明显增厚或弥漫增厚。腹膜后血管周围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诊断:双侧附件肿物;急性腹膜炎。

入院后给予头孢替安加甲硝唑静脉滴注及胃肠减压, 行腹腔穿刺, 穿出少量黄色略黄混浊液体, 监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血常规:WBC 7.64×109/L, N0.901, 杆状核粒细胞0.27, CRP>160 mg/L, 核左移 (+++) 。肝肾功能大致正常, 血淀粉酶40 U/L。入院4小时后患者腹痛加重, 全腹部压痛明显, 以下腹部为主, 可扪及肌紧张。给予山莨菪碱肌内注射后缓解, 继续予胃肠减压, 随后患者上腹痛缓解, 下腹痛加重, 呈板状腹。查体:T 37.6℃, P1 4 0/min, BP 1 1 0/7 0 mm Hg, 腹部压痛明显, 可扪及肌紧张、反跳痛。血常规示:WBC 10.8×109/L, N 0.8 9 5, 核左移 (+++) 。考虑急性腹膜炎和卵巢肿瘤诊断成立, 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大量脓性渗出液, 量600~800 ml, 主要集中于下腹部, 大网膜、小肠及结肠表面可见脓苔覆盖, 子宫、双侧附件粘连成团, 分离后见左侧附件与子宫后壁、周围肠管、腹膜粘连成团, 分离过程中流出大量脓液, 分离后见输卵管卵巢脓肿直径约8 cm, 遂行左侧附件切除+肠粘连松解术+部分大网膜切除术, 同时放置腹腔引流。术后诊断: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左侧输卵管卵巢脓肿。

患者术后转入ICU室, 给予心电监护、补液及营养支持, 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加奥硝唑抗感染治疗, 监测尿量及肾功能, 预防血栓形成。术后因体温波动,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下降欠满意, 先后加用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2月17日出院。脓液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左侧输卵管、卵巢急性化脓性炎, 伴脓肿形成, 符合输卵管卵巢囊肿; (大网膜) 脂肪组织中急性化脓性炎症伴脓肿形成。出院诊断: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左侧输卵管卵巢脓肿。

2 讨论

张岱 (教授) :盆腔炎性疾病 (PID) 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 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多数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 约占90%以上。性传播感染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STI) 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需氧菌、厌氧菌等是主要的致病原。此外, 巨细胞病毒、人型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可能是部分PID的病原体。多数引起PID的致病微生物是经阴道上行发生的, 且多为混合感染。

PID患者的症状、体征因炎症轻重及范围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但几乎都有下腹痛的症状, 可伴有盆腔包块和发热, 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食欲不振等;腹膜炎时, 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如有脓肿形成, 可有下腹肿物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肿物位于前方可有泌尿系统症状, 若位于后方, 则有腹泻、里急后重及排便困难等直肠刺激症状。PID的诊断与处理一直比较混乱, 不能正确诊断是其主要问题。由于其炎症发生部位深藏于盆腔, 病原微生物不容易采集, 而且症状、体征并不典型, 疾病本身缺乏非常特异的实验室检查诊断手段, 故临床诊断有一定的难度。

该患者以腹痛为首要表现, 伴有月经异常及消化道症状, 无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等PID常见症状, 故未首先到妇产科就诊, 影像学检查提示可见盆腔肿物, 恶性不除外, 对临床产生了误导。本例的诊断难点就在于患者除腹痛的症状外无其他PID的典型表现, 有消化道的症状, 而影像学检查又提示有卵巢恶性肿瘤可能, 故诊断有所混淆。

患者因家庭原因未能及时进一步处理卵巢肿物, 导致疾病迁延, 再次发病时出现下腹痛、低热、血白细胞增高、CRP增高等提示腹腔内感染的征象, 故第2次就诊盆腹腔感染诊断较为明确, 但由于影像学检查仍提示卵巢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患者入院时正值春节假期, 故临床医生处置时仍有顾虑, 但由于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 最终还是选择了手术。

影像学检查是PID诊断的重要手段, 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帮助确定PID, 一般首选超声或磁共振检查, 在影像学检查中常常可以看到输卵管增粗、积脓, 或者出现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积液, 输卵管卵巢囊肿在超声或者磁共振检查时常常表现为囊实性包块伴盆腔积液, 与卵巢恶性肿瘤有一定相似之处, 但炎性包块同时伴有下腹痛, 恶性肿瘤除非破裂常无下腹痛症状。临床有疑问时常常采用实验性抗炎治疗, 密切监测抗炎前后包块的变化。如为炎症性包块, 规范、有效的抗炎治疗后包块大小常常有较大的变化, 从而可以和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如鉴别困难时, 可选择腹腔探查术。

刘朝晖 (教授) :PID容易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性活动, 尤其是多性伴情况, 与PID关系密切。感染和性交频度关系不大, 但却和性伴侣人数直接相关, 多性伴侣妇女PID的患病率是单一性伴侣的5倍。阴道菌群紊乱是PID的高危因素之一, 文献报道, 当患者存在细菌性阴道病时, 如果近期出现新性伴侣, 患PID的风险是对照组的8倍。目前有使用宫内节育器者比不使用者患病危险高2~4倍, 甚至有高至15倍的报道。当然和避孕器的类型亦有关, 如带尾丝的环型节育器更易引起PID, 尾丝湿润的表面便是细菌上行活动的“撑杆”。而由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感染常常是非淋病奈瑟菌的致病微生物。在性生活中经常使用避孕套的女性当中, STI的发病率以及PID的检出率, 均要小于采用其他避孕方式或者不采用避孕方式的人群。

本例患者为育龄期女性, 使用宫内节育器20年, 存在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 而且患者有较长时间的阴道少量流血, 增加了阴道菌群异常和感染的几率。在患者首诊时由于影像学检查的影响和患者症状、体征的不典型性, 未能及时进行致病微生物的筛查, 入院后短时间内即进行了手术探查。术中腹腔培养未能找到致病菌, 故对引起患者严重感染的微生物情况不清。对于盆腔感染的患者, 临床应该积极进行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的检测, 有条件应该同时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

廖秦平 (教授) :PID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 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关于PID的致病微生物通常认为主要是通过阴道感染宫颈并上行至上生殖器官, PID大部分是混合感染, 主要是由三类微生物引起:性传播感染致病微生物、需氧菌和厌氧菌。

首诊时应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但该患者未行此项检查, 主要是受误导为肿瘤和假期中而未做检查, 但CRP明显异常, 应该考虑是炎症。此时必须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 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和需氧菌等, 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所有的治疗方案都必须对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有效, 因为子宫内膜和宫颈筛查无阳性发现并不能除外上生殖道感染。 (2) 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抗菌谱应覆盖厌氧菌。 (3) 立即开始治疗, 因为及时、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治疗与远期预后直接相关。 (4) 选择治疗方案同时应综合考虑有效性、费用、患者依从性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 (5) 给药方法:静脉给药和非静脉给药以及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由医生的判断力决定。此例患者病情较重应该住院治疗, 而且早期就应该进行处理。 (6) 中医中药治疗也可对PID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但目前仅有抗生素加中药联合使用改善疾病预后的证据。

本例患者入院后选取头孢替安加甲硝唑治疗, 覆盖需氧菌、厌氧菌, 但对支原体、衣原体覆盖不足, 且患者症状较重, 提示感染严重, 应考虑使用更强效抗生素, 术后使用的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加奥硝唑较为适宜, 并通过加用左氧氟沙星做到了抗菌谱广谱覆盖的作用。

月经改变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依托孕烯皮下埋植避孕剂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 均为育龄期妇女, 排除哺乳期闭经患者。患者均在月经开始第2~5天或人流术及诊刮术后即时埋植, 植入后护理人员定期随访。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植入前的咨询, 告知基本信息, 包括: (1) 皮下埋植避孕剂方法的优势; (2) 出血模式改变是皮下埋植避孕剂的常见现象, 对健康不造成损害; (3) 激素的相关副作用[3]。

观察组在埋植避孕剂的同时, 服用复方避孕药3个月。 对照组在埋植的同时及出现月经异常后均停止服用复方避孕药。为两组患者均发放月经卡, 记录月经模式,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充分、有效的咨询。

1.3具体用法

观察组在植入同时口服复方避孕药, 连续使用21天, 随后停药7天, 使用3个月; 9 1 % 的妇女在3天内出血停止[3]。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月经模式改变的发生率和持续使用率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皮下埋植避孕剂是一种新型的节育技术, 具有高效、 长效、安全、简便和可逆的优点, 避孕效果有效性率99%以上[4]。复方避孕药是非处方药, 患者方便取得。

依托孕烯是新型、非生物降解、单根皮下的埋植剂, 其中无雌性激素, 使用的是第3代孕激素, 可以较为有效的对女性排卵产生一定的抑制, 并对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含量、肝相关功能、血压、骨质密度等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对于哺乳期的女性也能较为安全的应用。依托孕烯的避孕机制主要是对女性体内黄体生成素的释放产生一定的抑制, 进而抑制女性的排卵, 还能增加女性宫颈黏液的黏稠情况, 有效阻止精子的穿透, 并使子宫的内膜变的较薄, 发挥辅助避孕的重要作用。

持续应用依托孕烯会引起月经出血的模式变化, 其中多数月经出血模式的变化是应用依托孕烯后一个较为正常的情况, 对于女性机体健康没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而且, 随着依托孕烯埋植时间的不断延长, 月经出血模式的变化状况可得以缓解, 然而, 若服用后女性的出血期太长或经量增加过多时需适宜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月经模式的改变是皮下埋植避孕剂的主要副作用, 也是终止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表1可见, 观察组发生月经模式改变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 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 让埋植皮下避孕剂患者按疗程服用复方避孕药, 可减少月经模式改变的发生率, 提高皮下埋植避孕剂方法的接受度和持续使用率。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避孕药对依托孕烯皮下埋植避孕剂引起月经模式改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依托孕烯皮下埋植避孕剂患者16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开始的第25天或人流术及诊刮术后即时埋植。观察组在植入避孕剂的同时, 连续服用复方避孕药3个月, 对两组患者出现月经异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 以6个月为参考期, 观察组发生月经模式改变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 取出率低, 效果理想。结论 在皮下埋植避孕剂的同时, 服用复方避孕药, 可减少月经模式改变的发生率, 提高皮下埋植避孕剂的持续使用率。

关键词:依托孕烯皮下埋植避孕剂,月经模式,单孕激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坚, 田秦杰, 顾向应, 等.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6 (6) :476-480.

[2]Blumenthal PD, Gemzell-Danielsson K, Marintcheva-Petrova M.Tolerability and clinical safety of Implanon.Eur J Contracept Reprod Health Care, 2008, 13 (1) :29-36.

[3]Alvarez-Sanchez F, Brache V, Thevenin F, et al.Hormonal treatment for bleeding irregularities in Norplant users.Am J Obstet Gynecol, 2006, 174:919-922.

上一篇:五个部分下一篇:双线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