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变

2024-10-18

课堂改变(共12篇)

课堂改变 篇1

我们的教育就像刚出世的孩子,好奇世间的一切,关心身边的一切,渴望自己的羽翼也能尽快丰满,然后随季节变化不断更新。因为我们培养的孩子要步入社会,为了未来的祖国,更为了祖国的未来将来尽快且成功地融入社会, 因此为之服务的教育也要适其所用,做个优秀的服务员。所以学校肥城二中在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率先自行开发创立“4276自发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4即4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新知识以自学为主,学习中的疑难解决以小组讨论即同伴教学为主,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以课堂展示为主。4主中坚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尤为重要,相信学生有学习欲望和能力,学生的大脑确实不是需要老师充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不坚信这一点就不可能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就不会有后面的两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是不稳定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展示环节,通过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集体荣誉感保持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即学习的两个阶段 ,自学和反馈。自学是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通常安排在课后自习上,也可安排在课的开始或结束。教师需要编写好导学案帮助学生自学,下节课上课前收取部分看看。反馈是课堂的主要内容,是就自学情况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们交流。

7是课堂教学的七个环节 ,即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疑难汇总、问易答难、强化拓展、课堂总结、进入新课。小组讨论即就学生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同伴教学, 大部分问题应在此环节得到解决。也是该课堂模式的中心环节,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可以给予简单的讨论方法指导,也可少量参与讨论,切忌包办代替。在此环节中学习差的学生解决了疑难,培养了学习兴趣,避免了被落下。学习好的学生在讲解中加深了理解,养成了乐于助人的习惯,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对他们成长非常有益。成果展示由学生分组完成,问题复杂的可放在讨论后,简单的可放在讨论前或讨论末尾。疑难汇总即各小组报告没有解决或有分歧的题目。这些题目要在课堂上重点讲解。问易答难即不提出问题就回答问题。为照顾到大多数同学,教师可就学生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由学生互相发问,是为问易。答难即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原则是不提出问题就回答问题。这个环节可引入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拓展是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情况,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必要时可进行简单测试或变形训练。课堂总结由学生完成,可每组派代表总结。进入新课是教师就下节课内容进行简单引入,发导学案。时间紧时亦可由课代表在课下完成。

6即六种能力,通过自学培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问易答难培养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总结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小组间竞赛培养优秀集体建设能力。

该模式主要通过7个环节培养学生的6种能力。经过几年实践,这一教学模式走过了蹒跚学步,如今步履已渐趋稳健,并在市内外产生了一些反响。

一线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此模式的使用感到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应是该模式的重要实施环节,对其具体实施谈谈个人见解。

(一 )自 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 学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学生学习中快捷高效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是一次学习上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典型表现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死灌硬塞”,学生学习发展被牵着走,学生的学习似乎成了他人的事情,是被动的,不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活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积极构建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完成,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2.具 体实施环节

(1)课题、目标要能被学生掌握。 教师确定的目标是经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教师确定的课题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掌握的课题。要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课题和目标。

(2)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给学生出自主学习的学习提纲。

(3)学生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学习,而自己学习就要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本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授人以渔”,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4)“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 , 教师也要参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员参与的最好形式。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尝试新知,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包办代替,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欢乐,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

(5) 学生能根据课题性质改变学习方法 , 拥有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方法的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深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解决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讨使用有效的新方法。

(二 )小组合作

1.对于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国外教育界有人曾说 :“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失败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桌子旁,而不让他们合作做一件事情。”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 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2.具 体实施环节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才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共同发展。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小组组建应在班主任对全体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校首先组织一项面向全体新生的学习能力测试,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

在小组组建过程中, 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外,还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相结合,以增强小组活力。

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3)加强引领 ,强化小组凝聚力。一个班级的向心力强 ,这个班级 的班风就 正 ,学风就浓 ,同样 ,一个小组 的凝聚力强,这个小组的组风就好。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在的小组就是“小家”,所有组内成员都应该为这个“家”不断努力,互帮互助,携手共进。其次,安排座位时,尽可能让两人自愿结成“对子”,这样利于合作。对待个别学生不思进取要采用评价机制,如用个人积分制等。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让昨天的他和今天的他做比较,小到每次词语默写、学案完成情况,大到每次测试等。只要有进步,就给他鼓励,让其看到学习的希望,从而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小组评比中。

(4)小组合作找出重难点。让合作小组六人成员中的三位或四位首先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剩下两人对他(她)们的观点进行评价。合作交流完成后再进行小组成员替换,使合作小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 这样人人都得到参与机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小组合作完成自主学习检查 ,活动步骤如下 :

1各自独立完成作业(可在自主学习中完成)。

2小组成员相互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3对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可在小组共同讨论,由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解答、辅导直至全部完成作业。

高效课堂是我们的梦想,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做好以上两点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课堂改变 篇2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尽管我很早就知道佐藤学先生的大名,但是翻译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适逢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深深地被他的题目所吸引,继而翻阅,一发而不可收拾,算得上一气呵成。

佐藤学先生根植于教学的文字质朴、凝练。读它时,有一种让这些触动心灵的文字烂熟于心的冲动。书中文字讲述的那场革命令是如此的令你熟悉,那些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今天,就在你的身边。这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如此爱不释手的原因,这场“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行的革命。”令人由衷地迷恋。

“我观察的出发点是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的。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佐藤学先生所说,他把自己当作 “学习共同体”中一员,把自己融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没有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才是扎扎实实地做教育研究。这样的研究对今天身处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感谢翻译这本书的李季湄教授,让我们能置身于异国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能真切地感受来自“别人”的压力,这应该能为我们更好的投身到“自己的革命中去”储备能量。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课堂之精彩在于“改变” 篇3

一、依托教材之“变”:须用足课本现成资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众多编者的智慧,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一个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就要用好、用足教材。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处置教材。我们固然要摒弃“把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传统教材观,但也要防止走向“随心所欲地贬低教材、丢弃教材”这个极端做法。

【误区】熟视无睹,可有可无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美好的家园”一课中,有一个游戏场,是一副环保棋。从起点到终点共有72步。其中进步的有:种植小树,进3步;劝阻别人摘花,进2步;放飞小鸟,进5步;不吃青蛙,进3步;垃圾分类投放,进5步;阅读环保书籍,进5步……退步的有:随地吐痰退2步;乱扔香蕉皮退2步;使用一次性木筷子退1步;用弹弓打小鸟,退5步……

对于这个课本上现成的资源,三位教师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处理:

师1:课堂上出示了一个大大的骰子,全班同学一起看着大屏幕下棋,以掷骰子的方式决定前进或后退,一直到下完这副棋。

师2:课结束后,教师出示了这副环保棋,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玩。

师3:整堂课对这副环保棋一字未提。

【策略】珍视课本,讲求实效

第四位教师执教这课时,是这么处理这个教材内容的:以同桌为单位,给每组同桌事先准备好这副环保棋。课上花了5分钟时间让他们下棋,下完后提问:

师:同学们,哪些是可以进步的?哪里是要退步的?

生答。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保护动物,所以要进……

生:因为他们破坏环境,所以要退……

等学生充分回答完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从各种环保规划升华到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整堂课的设计就以此开始,以此为主线索。

前三位教师在处理这个课本资源时,师1看到了,但只作为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了一下。师2看到了,但作为课后的活动,鼓励学生去下,至于学生会不会去下也就成了未知数。师3则无视于这一课本资源。只有师4正视了这个课本资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游戏入手,对这副环保棋的使用进行了巧妙的改变利用,不仅以此作为这堂课的导入,而且还以此作为整堂课的纽带,寓教与乐,最大化地、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个现成的课本资源。

二、基于学情之“变”:须精选课外有效资源

借助一定的课外资源往往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但在选取课外资源时,有些教师常常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没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注意对素材的解读,在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过于理论化,结果学生似懂非懂。这样的资源必然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基于学情,精选课外有效的教学资源,并正确处理资源信息,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服务。

【误区】过于理论,雾里看花

一位教师在执教“美好的家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破坏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该教师结合去年的雾霾天气,选取了一个长达4分钟的雾霾新闻视频。新闻中对雾霾的形成和危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是对雾和霾进行了区分:雾是由水汽组成,不会危害健康;霾是由颗粒物组成,会危害健康。接着讲述了霾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化学能源的消费增多,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最后还以北京地区为例,讲述了PM2.5气体产生情况:30%~40%是原始排放,20%~30%是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是区域输送等。在整个观看视频过程中,全班学生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共鸣。越到后来,学生的注意力越不集中。

【策略】贴近生活,求真求实

同样教学“美好的家园”一课,另一位教师就巧妙地选择了资源,她先播放了美丽的瓜渚湖视频,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瓜渚湖一年四季最美的景色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听到学生的欢呼声:“哇,好美!这里我去过!好漂亮啊……”欢呼声此起彼伏,一直到视频播放结束。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张“雾霾中的瓜渚湖”图片,一片模糊,甚至看不清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给原本美丽的瓜渚湖抹上了阴暗的色彩。

师:同学们,这就是雾霾天的瓜渚湖,你对雾霾了解多少呢?

生:雾霾天容易出车祸。

生:雾霾天我们不宜户外活动。

生:雾霾中有许多有害的颗粒,会让我们得呼吸道疾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处。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人类不爱护环境。

……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精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外资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否则将是无效课堂。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前者在选取资源时远离了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她所执教的对象仅仅是八九岁的儿童,对于雾霾的认识,不必分析得如此透彻,只要让他们知道雾霾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引发许多呼吸道疾病以及雾霾天我们应该注意点什么就足矣。而她却将“雾霾”这个不美好的事物进行了“深度挖掘”,结果与本课“美好的家园”的主题相距甚远,无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情感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后者选取了美丽的瓜渚湖一年四季的美景,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而且积极引导了学生真善美的情感,这是一种正面教育。对于雾霾的危害只用了一张对照图就说明了问题,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要保护好我们美好家园的强烈情感,从而达成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课堂之“变”:须关注学生生成资源

《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既定”的一种“自然形成”。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又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才生成的资源。而课堂只有动态的,才是美丽的。因此,我们要从课堂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随时改变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误区】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兴趣与坚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每天积累,持之以恒”,视频播放了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故事。他坚持每天练字,把十八大缸的水都给染黑了,终于成为了大书法家。接着提问:

师: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1:他非常能吃苦。(师:竖起大拇指)

生2:我要向他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真不错)

生3:老师,我们班的王××也在练书法,他从中班就开始练了,去年还得了县一等奖呢!(师:真的啊,这么能干)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说得很好,能染黑这十八缸水说明他练字时间很长,那么中间一定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请大家充分想象,王献之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生:……

【策略】就地取材,随势而变

同样教学“兴趣与坚持”一课,另一位教师则就地取材,及时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随势而变。课始,她用一个“采访小明星”的活动导课。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个女孩在弹奏美妙的钢琴曲(考出了六级),结束后提问:

师:你们知道这个小明星是谁吗?(是老师的侄女,今年才读三年级,已经考出了六级钢琴,想知道她是如何苦练的吗?等下我们来电话采访她,谁愿意?生举手)

生1:姐姐,你天天练钢琴不觉得枯燥吗?

电话回音:当然也会枯燥,但每次枯燥时,我就对自己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坚持就是胜利。

生2:老师,我也有同感,我从中班开始就学中国舞,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特别是练基本功时,我柔韧性不好,经常练得很疼,但我一直坚持着。

师一听班上居然有如此鲜活的例子,于是马上改变了教案,说:原来我们班就有一个“舞蹈小明星”啊。能坚持三年真不容易,老师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同学们,让我们来采访这个“舞蹈小明星”,好吗?学生更有激情了:

生1:这三年中,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舞蹈小明星: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看看别人是怎么练的,别人为什么会成功?从而鼓励自己一定要加油。

生2:跳舞会不会受伤?

舞蹈小明星:一般不会,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也会受伤。

生3:你能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拿手戏吗?

舞蹈小明星:那我就做几个基本功动作吧,说完在讲台边做了一个横叉,下腰,前后翻。那难度,那软度使每个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

不难发现,前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明知班中有一位学书法的学生,而且还得了县里一等奖,却没有好好利用,还是继续抛着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想象王献之练字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等问题。这个古代大书法家的故事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了,光靠学生想象并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唤醒他们贵在坚持的意识。而后者就能就地取材,随势而变。她及时捕捉住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即时生成了课堂课程资源,将原来采访“钢琴小明星”变成采访班中的“舞蹈小明星”。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变是正确的,智慧的,通过这一“舞蹈小明星”的现场采访,学生对坚持的理解有了质的提升。可见,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我们要关注课堂内发生的一切,智慧地运用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学,课堂会更加精彩。

因此,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问题的提出,一个简单素材的利用,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甚至是峰回路转的感觉。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能求花样,只能求实际,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课程”。让我们一起通过“改变”,不断筑起品德课堂教学一个又一个高点,最终成就课堂的无限精彩。

课堂因改变而精彩 篇4

一、“参与式”教学的误区

1. 对“参与式”不求甚解

一些教师把采用“参与式”教学,当作是“体现采用新课标、新方法”的一种标志,没有认真学习该方法的理论,了解和掌握该方法的实际内涵。如:“小组工作”是“参与式”中明确倡导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有些教师对“小组工作”的实质还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只是把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活动换个名称,都当作合作任务设置。任务与任务之间没有联系,教师对小组如何完成任务也没有明确的示意和要求,使得合作流于形式,结果是课堂形式热闹纷纭,而实效低下。还有些教师认为“参与式”是新教法,以前运用的五步教学法都是过时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了。不懂得教法的继承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2. 游戏牵强,追求形式

“参与式”课堂教学,强调过程的参与性、探索性和游戏的趣味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导入阶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实效性,设置的游戏千篇一律,如“泡泡糖粘什么”这个游戏在许多课堂里出现,只有形式,没有深意,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热闹,而忽略了时间和实效,没有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些情景和游戏内容与主题毫不相干,其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理解新知识点的困难,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小组活动,放任自流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教学就不需要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有些教师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完全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上看不到有效的训练活动,小组活动完全放任自流。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这是要练习最基本的读写技能的,但有的教师却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表面上看是全体学生参与,但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毫无实效可言。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以为参与就是此起彼伏地举手,就是热热闹闹的讨论,就是积极而大声地发言。常见一堂课中,学生频繁地站起坐下,走来走去,好不热闹!展示、讨论、汇报、评议,占了一节课中绝大多部分时间,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还有些教师认为某项活动非常好,就不管是否合适都安排在自己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充斥着随意性。

4. 节奏松散,浪费时间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意让时间流失,教学情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一堂课学生没有掌握多少“有价值”的知识,而只是在松散、凌乱的课堂教学中度过。有些教师在时间的安排和运用上不合理。如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占用大量时间,而学习掌握新知只是一带而过;有的教师解释如何做该项活动时占时过多,而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却很少;有的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考虑半天才决定让哪位来答,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流失了,最后只能抱怨教材容量大、小组活动费时、课时紧、时间不够等等。

5. 滥用课件,顾此失彼

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对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有的教师则是滥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公开课的做秀,结果课堂上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有些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而忽略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学情分析。如有的教师教案和板书中出现错字,朗读课文发音错误,知识点讲解错误等等。还有些教师只是为了精美的画面、生动的动画,把一些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在课件中,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

1. 加强学习,改变观念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课堂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学校管理者。教师要想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新课程提出的挑战,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强调前沿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只有置身于课堂教学的前沿,密切追踪课堂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目标明确,改变学案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中之重。在制定学案时,必须先确定教学目标,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宏观微观层次分明。宏观上要把握整体教学目标,微观上要做到目标清晰、具体、细化。第二,要注重三维目标的制订,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得到同步发展,而且在认知与情感上还要得到和谐发展。科学地制订最佳的教学目标,可以实现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 巧设活动,改变认识

巧设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项小组工作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障。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实效性。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变化激趣的原则,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如《师生情》一课的教学设计,他以组织者、引路人的身份,提出:“你心目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作为话题切入,设计了“互动激趣,诗歌激情,表达升情”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自由参与和畅达,实现了学生由想说、敢说、到说好的活动目的,最终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与,重要的是思维的积极活动,关键在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著名教育家跨美钮斯认为:“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当一个活动任务提出后,立即举起森林般的手争着想回答,这样的活动价值是不高的,这样的课堂参与也是低层次的,是没有多少效果的;当一个活动任务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低下头陷入思考,教室里顿时一片沉静,几分钟后,慢慢地举起了一只、两只、三只手……这才是高质量的活动,高层次的参与。从表面上看,前者热而后者冷,但从实质上看,后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远远大于前者。

4. 优化时间,改变节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另一个关键是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这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说明解释,这就等于增加了有限的时间,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同时要正确、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密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拖堂现象,减少课堂无效时间的花费,真正走优化课堂教学之路,争取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新课堂教学提倡的是“快节奏、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教学时间,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大了,活动密度增强了,课堂节奏加快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5. 结构严谨,改变过程

改变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篇5

论文作者:姚卫

工作单位:遵义县虾子小学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贵州省遵义县虾子小学

2012年4月2日

改变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虾子小学(教师)姚卫

摘要:美术教师要想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一是改变教学方法;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三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造思维

伴随新课标的实施,全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材虽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但教学质量依然是教育事业的生命。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教师如何才能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美术教师要想利用创造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改变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一、改变教学方法,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有些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缺少培养才干、开发智力。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美术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画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停五眼”的比例关系。

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雕塑课,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玩“泥巴”游戏,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 “捏娃娃”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时间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具有促进作用,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激动而兴奋起来,因此,教学中及时运用能引起情感色彩的电教手段,就容易稳住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持续注意,调动情感的目的。

我在教一年级《小鸟的家》一课时,在课的导入部分,先播放各种鸟叫的声音给学生听,再请学生欣赏各种鸟的图片,声、像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并引出课题;再以一组动画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动画中首先出现一片茂密的树林,再特写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鸟巢,接着在巢中接连出现三只伸脖张嘴“唧唧”乱叫的小鸟,然后鸟妈妈和鸟爸爸嘴里叼着虫子从远方飞回来,随着鸟妈妈和鸟爸爸把虫子喂到小鸟的嘴中,小鸟急切的吞食虫子,学生们不由开心地笑了。这样自然而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再在大屏幕上展出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鸟巢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熟悉的麻雀、家燕、喜鹊的巢穴,讨论概括常见的鸟巢的基本形,学生很容易就得出鸟巢的基本形以圆形的和碗形的居多,然后再扩展到同样是圆形、碗形巢穴的、其它生活在水塘边、悬崖上等不同环境的鸟的巢穴,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鸟巢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在屏幕上展示各种各样有趣的鸟巢,如:灶鸟、园丁鸟、缝叶莺的巢穴,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进而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没有介绍到的鸟的巢穴,谁能说一说?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我判断和自主决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兴味盎然的创作一幅《小鸟的家》,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的知识有机地延伸、扩展。

我在二年级《船》一课的教学中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一段有海涛声、海鸥叫声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后,请学生思考,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再播放视频画面: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几艘大轮船正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学生的兴趣被积极地调动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后来我讲解船的种类时,又在优美的海浪声中“开”出各种各样的船只,请学生逐一欣赏,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同时调动,协同作用,自始至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情绪,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要提高美术课堂效率,不但需要做好精心的课前准备,而且准备之外还要选择行之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

在学生学习美术新知识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有时往往就会以讲授为主,相信好多的美术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我们可根据不同的美术课堂类型,在讲授的基础上,辅于一定的操作,经过读、记、看、想、动等多个环节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美术欣赏课通常会以讲授为主,在六年级的欣赏课就是这种以讲授为主并加以一定的操作的这样一种类型的课程。在传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利用图片、幻灯等直观教具,或介绍欣赏的各种图片及大师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从国内到国外,从中国传统的绘画到国外西洋油画等各种画种都让学生了解。在传授的过程中,因势利导,穿插故事以及学生活动,使美术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就像在玩,变得乐学、乐听,当然对于这些美术知识也就记得更加牢固了。

在传授学生绘画技能的时候,我往往会运用到直观演示教学法。通过直观的演示,可以让学生看得仔细,看得明白,看得透彻一点。在演示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学习绘画的方法和步骤。以小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水墨画《山水》为例,虽然学生在学习绘画之前已经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如果让学生马上进行绘画,就会弄巧成拙,就有可能会使课堂变得一团糟。如果运用直观演示法后,将会很好的控制课堂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先向学生讲解山水画的各种技法,山水的形态、特征、色彩等,然后出示实物照片,接着进行演示,把用色用墨在宣纸上画山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在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在一幅画中,秀丽的山水错落有致,疏密合理,一步步地演示绘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直观演示法,学生能够很快接受所传授的新知识,能够较为快速地掌握绘画技能技巧和方法,而且也掌握的比较牢固,不容易遗忘。

在教学过程之中,还经常会运用到实践法,通过实践这个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就拿现在的课程来说吧,许多的课程中就安排了纸的造型。对于纸的造型,它属于手工的一种,而手工又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贺卡》这一课,先简单介绍有关折纸的方法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塑造一个立体贺卡的形象,可以是生日的、新年的、圣诞节的等等。学生在初步实践中,运用掌握的折纸的方法,正确地表扬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来创作,解除学生对想象的约束力,放开心中的顾虑大胆地进行创作,塑造出了许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作品,这些作品无不闪烁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无以伦比的创造力。

改变课堂模式 实施有效教学 篇6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说彻底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教师则回到他应该担当的角色——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深刻地体现课改新理念,有它自身的一整套思想,自成体系,而以往所学习尝试的教法要么显得零乱、琐碎,要么就是对传统的模式突破不大,总体上还是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意味。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在它诞生之地取得了骄人教学成绩的同时,在全国各地推广也不约而同地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一现象说明,其教学模式能为其他地方成功地复制和再现,这完全应该得到各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重视和研究。下面我仅以一个教学的实施者来说说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一、学案的编写: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一环节无疑最能体现教师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一课改新理念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了。一名教师在编写其学案的时候,和以往编写教案一样,对课标、教材进行解读,并且对自己的学生的知识体系、认知结构和认识程度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的重难点作出判断、提炼并设计出一系列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并且“蹦蹦就能够得着的”有难度梯度的问题。而不是以往那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己认为有难度的问题。这一变化足以说明教师只是个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思考并自己解决问题的教学组织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讲授者。

二、课堂组织:使用学案,利用教材解决遇到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明确目的

课堂上首先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学有方向,心中有数。

1.先学:自主学习。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其设计原则是只要看过教材的学生都能在教材上找到相应的内容,其目的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和研读教材。分解本节的目标和重点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

2.后教:分为学生互教与教师教。自主学习中,学生接受、掌握知识的速度和程度是有差异的,这时候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稍弱的学生完成该部分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锻炼、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能力稍弱的学生也取得进步;针对学习中普遍遇到的、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教师拓展和延伸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在这时候加以引导和点拨。

3.合作探究:合作讨论。该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对本节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体味学习的快乐。

4.当堂训练:巩固提升。经过以上几步,学生已经对本节的知识和技能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时候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让他们独立完成,满足他们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以便他们能及时地查漏补缺。

5.小结:回顾要点。教师及时作出小结,以便使本节的学习目标清晰和强化。

三、课后做好反思,积极调整

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做好反思,反思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提得切合学生实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内容是否设计合理、难易是否得当、是否符合认知规律等等,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以利今后教学的有力开展。

通过以上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各个环节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这一新课改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时时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得以有效,也使高效课堂教学成为可能。

改变评价形式,营造和谐课堂 篇7

一、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 它不仅具有选拔、筛选功能, 更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但是能否有效发挥这些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 人的个体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 动机支配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这里, 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驱动和诱发人的行为, 规定行为的方向和力度, 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

在教室的另一面墙上, 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树枝上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挂满枝头, 这些星星有“课堂百灵鸟”、“计算快枪手”、“解题大王”、“奥数之星”等, 星星上面还贴着学生的照片和写上一句赞美自己的话, 它记录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此外, 我还利用课室的其他墙壁设计为“你真棒”、“我能行”的小展台, 让学生随时可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业、有创意的作品、满意的答卷贴上去。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自主取舍独立思考, 学会比较、反思, 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促进学生发展自我

(一) 自己评价自己, 敢于正确对待自我。

自己评价自己是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 而正确客观的估量、评价自我是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为了较好地观察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 同时了解学生看待自我的客观性与自信度, 采用“双自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业, 做法是由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自定目标, 自我评价”。例如:学生设定某一次作业的目标为“全对, 得优”, 再将作业提交给老师或学习小组, 并依据自己的作业实际和小组评价建议等, 自己对自己的作业做出描述性评价。也许有人会问:“学生年纪这么小, 究竟有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吗?”请先看一位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一次, 他交给我一份回家作业, 并给自己评分为优, 我批改以后, 觉得书写比以前认真了, 但计算时出了个小错误, 便打了一个良, 并写下一句批语:“如果在计算上严格把关, 那就更好了。”学生拿到作业本后, 写下一句话提醒自己:“要注意计算正确。”第二天完成作业后, 他给自己评分为“优+”。在本子上还写了一句话:“我把计算题验算了一遍。”我满意地给这次作业打了“优+”。看了这个例子, 我们还能说学生年龄小, 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吗?

(二) 同学评价同学, 学会互相欣赏。

例如:在怎样评价数学课堂学习时, 我先就评价的目的和初步设想和学生进行沟通, 然后组织学生针对应该评什么和怎样评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展开讨论。通过师生讨论及整理, 形成以下评比表:

这个评价表在每节数学课后由学生自评, 一周后经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评议, 得“真棒”的, 由小组长 (小组长可轮流当) 给组员奖一个大果实的印花。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分别发给“课堂百灵鸟”、“计算快枪手”、“解题大王”、“数奥之星”等星星, 并让学生在闪闪的星星上面贴上自己的照片, 写上一句赞美自己的话, 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星星挂到课室墙上的成长树上。刚开始, 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 有时甚至在评议中发生争议和冲突, 如有一次, 有一个小组在为一个学生能否得“星”争论不休:“我不同意他得‘星’, 因为他上课发言不够积极。”“我同意他得‘星’, 我们小组学习好, 是因为他组织得好。”这个学生究竟能否“星”?我抓住这个机会, 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我把争论拿到班上, 请其他学生评议。有的学生说:“我同意他得‘星’, 因为看人要多看优点, 只要优点大于缺点, 就可以得‘星’。”还有的学生说:“他这个星期的发言次数比上星期多了, 而且有一次发言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们应该鼓励他。”通过这样的小组评议, 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诚, 懂得赞美与欣赏别人, 学会宽容。

三、捕捉最佳评价时机, 让孩子快乐成长

现代心理学表明, 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 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 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 形成愉悦的心境, 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的努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自评、互评外, 更多的是捕捉评价时机, 用满怀希望的目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即地的评价。如在数学学习中设“概念”、“计算”、“综合应用”、“发展”视点, 这些都是表现数学学力的各个侧面。如果在考试评价中对这四个视点给予相应的等级, 那么学生对自己学力各方面了解得更清楚, 而且突出每个学生的优点与劣点。优等生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后进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也不会因评价而产生失望感。

其实, 老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 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 都是评价, 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 简便、直接、有效, 虽然没有量表, 也无法记载, 但对学生的成长却起着重要作用, 谁能说它不是评价呢?

改变课堂评价 促进全面发展 篇8

一、优化评价语言,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还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 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宽容的态度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我在学生答错问题时, 并没有简单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是粗暴地批评, 而是亲切地问:“你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啊?你是怎么思考的?”听完回答, 我又会耐心地说:“噢,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有没有其他同学和他的想法不一样?”一来这样做没有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伤害其自尊心, 二来让他在听别人说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有的同学不敢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时, 我总是这样评价他:“你回答得真棒!如果刚才你把手放下, 不就又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吗?”粗一看, 这似乎是表扬, 但仔细品味, 这是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提醒学生不该放弃锻炼的机会, 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当班里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时, 我不是批评指责, 而是激励表扬。我总是说:“我看到了班里的‘希望之花’, 我希望‘希望之花’在我们班遍地开放。”“我期待着全体同学的参与。”一句句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民主与和谐。相信在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每个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学习, 不断创新。

二、引导学生质疑, 激励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会质疑是学习的起点, 是主动探究的动力。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激励学生学会思考, 乐于思考。例如, 我在讲《顶碗少年》一课时, 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学们,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预习中, 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当一个同学举手时, 我并没有马上让他回答, 而是继续引导:“咱们班的‘小问号’肯定不止这一个, 相信你的问题一定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在我的引导下, 同学们纷纷举手, 说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又例如, 在学习《母鸡》这一课时, 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让他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一学生说:“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我马上评价:“你善于思考, 能抓住文章前后矛盾处进行提问, 很好!”一学生问:“这篇课文与老舍先生的《猫》写法上有何不同?”我马上评价:“你真棒, 能联系老舍先生的其它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变得更想问、更敢问, 而且在探索中明白怎样问得更好、更有价值。

三、及时评价点拨, 体现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法转换。“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这也说明新理念下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和习惯。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及时准确, 而且还要体现出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评价中受到启发, 逐渐领悟到学习的方法。例如, 我们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 面对“勋鉴”这个比较生僻的词语时, 班里几乎无人理解, 可有位同学却能准确地说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同学们都很羡慕他, 我马上评价:“你真棒,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当他说是提前预习查字典知道的, 我马上评价:“你真会学习, 都会用字典提前预习了, 其他同学可要加油啊!”短短一句话, 同学们大受启发, 课前纷纷拿起字典预习课文。又比如, 我在讲授《慈母情深》一课引导学生质疑时, 一学生提问:“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我马上评价:“你是根据课文内容质疑的。”又一学生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慈母情深的?”我评价道:“你是从表达方法上质疑的。”看似一句简单的评价, 但细细品味, 却蕴含着对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相信在这样的评价中, 学生会逐渐掌握质疑的方法。再如: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慈母情深》中母子对话那一部分时, 我先让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接着谈到:“母子离得那么近, 你们声音那么大, 为什么?”学生在这一评价的指导下再次走进文本, 发现了“震耳欲聋”这个词语, 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 我让刚才的两位学生再读一遍, 这次比上一次读得更好了。读后, 我及时评价;“看来, 联系上下文, 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朗读, 就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看似评价, 却是在评价中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这样的评价, 不仅激励了学生, 而且在评价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爱上学习, 学会学习。

四、评价形式多样, 体现育人目的

我们的语文课程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单一评价, 而是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我反省, 从而达到我们语文教育的育人目的。我在检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预习时, 采用学生当小老师这一形式, 同学们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小老师在评价他人中学会了欣赏, 提高了能力, 张扬了个性;而其他学生在被评价中, 体验到了被同伴肯定的快乐, 树立了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 班里人人争当小老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除此之外, 我在语文课堂上, 还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健康发展。例如:我在讲《最后一分钟》时, 学生读完这首诗歌, 我没有直接评价, 而是问:“你觉得你读得怎样?”学生评价道:“我读得都对, 但不够流利, 主要是预习时不太认真。”一句简单的自我评价, 相信会激励孩子不断反思, 不断进步。

改变数学教法 增强课堂趣味 篇9

关键词:数学教法,增强,课堂趣味

一、故事教学, 让数学课堂更有趣味

爱听故事 (尤其是童话故事) , 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穿插一些富含数学趣味的小故事, 就既能使小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里学到数学知识又能使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增强。趣味数学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可以让学生丰富联想, 可以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教学“认识分数”时, 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狐狸分肉”的故事:一天, 黑熊在路上捡到一块肉, 他正沾沾自喜:“这回可真够我饱饱吃两天了。”不料, 对面走来了一只大灰狼, 大灰狼说:“兄弟, 这福可不能你一人独享, 人们常说, 见见面, 分一半, 这等好事, 你必须分给我一半。”两人正在争吵时, 东边又过来一只黑狗, 黑狗说:“我说二位老兄, 我老远就听到你俩分呀分, 原来有这好事, 有道是‘见见面, 分一半’, 你们也要分给我一半呀!”三人吵吵嚷嚷。谁想到, 在西边树洞里睡觉的狐狸被吵醒了, 狐狸走到他们中间说:“别吵了, 咱们几位好兄弟, 整天在一起玩耍, 我也应该‘见见面, 分一半’!”黑熊说:“既然这样, 我们就每人一半好了。”大家觉得数黑熊年龄大, 就七手八脚地把肉抬到黑熊大哥家, 推举他掌刀来分。狐狸灵机一动说:“我小妹一会儿来我家, 大哥先给我一半, 我就先走了。”于是, 黑熊就用刀割下一半, 狐狸拿走了。大灰狼一看形势不妙, 也说:“我家里还有活儿没做完, 媳妇等着我回家做呢, 大哥也先给我一半, 我就走了。”于是, 黑熊把剩下的割下一半, 给大灰狼拿走了。这时, 黑狗说:“就剩下咱们俩了, 我也要一半吧。”于是, 黑熊又把剩下的“二一添作五”给了黑狗一半。但是, 黑狗觉得自己与熊大哥的都比大灰狼和狐狸的要少, 就跟黑熊吵了起来:“怎么咱们分的就这样少?”黑熊说:“我分得十分公平哩, 都是一半呀!”黑熊也明显觉得自己的和黑狗的就是少, 但是, 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 你们觉得分得公平不?为什么黑熊和黑狗的要少?谁分得最多?这样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生本来就十分熟悉的童话故事里注入了数学知识, 既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童话故事中领悟了新知, 也让学生领略了狐狸的狡猾、大灰狼的贪婪、黑熊与黑狗的诚实, 使学生懂得做人不能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有关分数的认识, 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儿歌故事:“太阳落下西山坡, 鸭儿嘎嘎要进窝。四分之一岸前走, 一半的一半随水波;身后还跟八只鸭, 我家鸭子共几多?”运用这样含有分数计算知识的儿歌故事, 使学生既喜闻乐见, 又充满了学习乐趣。

二、情景教学, 让数学课堂更有趣味

数学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 学生天天都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如果他们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一定会感觉到数学是“人人必需”的, 一定会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一定会激发起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就完全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比如, 在一次教学中, 我给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星期天, 妈妈在苹果园里摘了200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让小花帮忙运回家, 而且告诉小花, “至少要运回家里50个”。小花说:“保证完成任务!”于是, 小花“请”来了自己家养的小毛驴帮助自己, 苹果园离小花家有100米, 而小毛驴每次最多只能驮100个, 而且, 每走一米要吃一个苹果, 否则它就不干了, 大家算一下, 小毛驴能帮助小花完成这个任务吗?这个任务一布置, 同学们就忙活了起来。可同学们算来算去, 得出的结果是:能。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 我推定的结果是小花肯定能完成任务, 小毛驴能驮回50个。这时, 同学们就跟我争辩了起来:“200个苹果, 最少也要驮运两次。小毛驴第一次100个, 离家100米, 一米吃一个, 到驮回家时就吃完了。小毛驴第二次驮100个, 像第一次一样, 到家时也就将苹果吃完了。”学生两手一摊:“没有了!”这时, 我还故意卖了个关子:“是啊, 你们说得还是有道理的, 可是……可是……我就是跟你们算得不一样, 结果就是它能驮回50个!你们再算算看, 可以前后桌合成一个小组共同商讨一下, 可以改变一下驮运的方式或方法。”在我的提示下, 同学们又紧张地算了起来。5分钟过后, 终于有一组同学算了出来, 兴奋地说:“我算出来了, 我跟你算的结果一样”我让他将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说了出来:“小毛驴先驮100个到50米处, 一米吃一个, 这时, 小毛驴吃了50个, 背上还有50个, 放在地上。回头再去驮剩下的100个苹果, 走到50米处时, 小毛驴又吃了50个, 背上还有50个。这时, 小毛驴的50个苹果一起放在背上, 这时背上仍然是100个, 没有超重。小毛驴继续往家走, 一共走了50米, 吃了50个, 到家了, 背上就还剩50个。”学生叙述时那个高兴劲儿, 溢于言表。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 可能还不少, 但是, 同学们如果不动脑筋是不会解决问题的。设计如此开放性的题型, 既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幽趣题型, 让数学课堂更有趣味

幽默的故事, 幽默的语言, 能打破课堂沉寂的气氛。幽默的题型, 也能让学生的眼前一亮, 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在讲授“量的计量”时, 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小马虎’的数学日记”改错题:今天早上, 我迷迷糊糊地从两吨长的床上爬起, 睁开惺忪的泪眼, 一看钟表, 坏事了, 快8米了, 我赶紧把长20克的文具盒和一袋装有250平方厘米的纯牛奶塞进书包, 饭也顾不上吃了, 挎起书包, 啊呀, 这书包一下了重了许多, 足足有6公倾重, 我连忙哀求妈妈:“快帮帮我吧, 我拿不动了!”这时妈妈帮我提着书包, 一步50千米, 大步流星地赶到了学校。如此蕴含独特幽默魅力的题型, 既让学生在修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中, 领略数学的妙趣横生, 如沐春风、如饮甘饴, 使数学课堂充满情趣。在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数学方案。例如, 一位农夫在集市上买了一只猫、一只鸡、一升 (150克) 小米, 要乘船过一条河, 船除了需要一主人划外, 至少还能载猫、鸡、米三者之一, 但是, 主人不在时, 猫会吃鸡, 鸡会吃米。请同学们给这位农夫设计一安全渡河的方案, 并使渡船次数尽量减少。附答案: (1) 带鸡过去、空手回来。 (2) 带猫过去、带鸡回来。 (3) 带米过去、空手回来。 (4) 带鸡过去。这样的题型设计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颇有趣味。

课件对高中数学课堂的改变 篇10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通过课件将很多教学的内容都展示出来,更加直观。教学形式的选择更多了,同时对于学生的知识面有很大的丰富。通过课件,可以及时展示学生的当堂作业情况,及时改正,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课堂的容量也有了提高,课堂更充实,学生的讨论更热烈,参与度更高。

数学课堂上利用课件对学生的展示也非常好,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能把知识更直观、更到位地展示出来,直观性强,同时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及时通过课件呈现出来,使学生能更直接地看到自己做的过程和结果,哪些地方做得好,那些地方做得不是很理想,直接反映出来,便于学生及时改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己动手的能力。教师面批面改,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到位,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对于数学课来说,在进行函数图像讲解的时候,课件就比较好用。以前讲的时候,需要自己动手画,浪费时间,而且画的也不是很好,不精确,现在利用课件讲解,就非常方便、非常到位,可以把画的过程展示得非常清楚,学生兴趣也比较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课件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不大好理解的知识点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前,对于一些不好讲的地方,确实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尽可能讲到位,学生听起来肯定是效果不好,现在有了课件,就可以把这些不好讲的地方利用课件很好地展示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印象也更深刻。

数学课堂有了课件的应用,能使一些比较难的图像问题解决起来简单一些,看起来更直观。特别一些立体几何问题和函数图像的问题,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可能达不到这样的能力,但是有了课件,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同时,通过课件可以把很多的东西变得更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理解更到位,掌握得更好。

课件对于课堂的另一个改变就是使课堂容量变大了。以前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会使课堂的容量有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比较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释放。而有了课件之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变多了,问题也多了,学生的思考也多了,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改变 让历史课堂更轻松 篇11

【关键词】改变;课堂;兴趣;互动

0.引言

历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中充满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情节。近年来,社会上对史学的热情日益高涨,相关的影视、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央视百家讲坛还走出了许多大家熟悉的说史高手。但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却常常让学生们望而生畏,很多经历过高中生活的人回想起来也是头疼不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作为高考考试科目的历史中有大量需要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而考题也千变万化,让人难以把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渐渐丧失了兴趣,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方面,近年来网络盛传的“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袁老师说过:“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牛不吃草不能强按头。把学生讲笑了,总比把他们讲睡了要强些。”他的课生动幽默,妙趣横生,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受到疯狂的追捧,甚至有人因此希望重回中学历史课堂。这也证明了历史本身并不枯燥,只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过多的强调知识点,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才使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能不能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小小的改进,让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一些,让学生复习迎考的过程变得轻松快乐一些呢?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教师教学篇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言行引导着课堂的方向,所以,教师对课堂的准备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1.1备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与史实相关的一些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用直观教具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这些材料的补充既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能加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但要注意的是,趣味性的内容不要过多,点到为止。老师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课堂笑声不断,但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们常常记住笑话却忽视了要点,所以,此类内容要适当,不能冲淡主题。

另外,一些帮助记忆的小窍门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它可以让记忆的过程变得生动轻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收集整理,还要创造一些生动简单的方法来应对一些难记的知识点。

1.2授课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方式常常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避免平铺直叙,不妨采取一些手法去营造氛围,制造悬念,把平淡的内容讲活。比如对一些历史场景的夸张渲染,不但能调动情绪,使学生印象深刻,还可以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1.3作业布置

除了一些必要的常规作业外,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任务。可以选择休息日前布置下去,这样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一次在学习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我要求学生们回家后查找自己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同学们热情高涨,回家后翻家谱,问老人,查书查资料,忙个不亦乐乎。之后我安排了一节课检查,同学们完成的真是出乎意料的好。我还布置过“历史上的今天”等题目,效果同样不错。这些作业不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相关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还能体会到亲身参与的快乐。

2.师生互动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生自身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我们目前的大多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显然都是不够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计划的制约。组织师生的互动,时间上是很难把握的的,有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会因为互动时间没控制好而无法完成。老师们正是担心打乱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度而不愿组织互动。

二是教学秩序的制约。互动的过程常常会使严谨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学习基础较为落后的班级,局面会难以控制。

三是互动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组织互动是对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挑战,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所以一旦准备不充分,很容易被弄个措手不及。

尽管如此,要使历史课堂既高效又轻松,师生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创造出高效实用的互动方式,使课堂更精彩,学习更轻松。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分组竞争。

通过竞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班内分组不必过于复杂,主要以座位分布为准,方便合作。内容上既可以就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辩论,也可以是对知识点的考察。笔者在讲秦始皇的时候,把班级分为功和过两组进行辩论,以有效论据的数量为判断胜负的依据。在课堂上,双方发言非常踊跃,还提出了一些课本之外的观点,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我会从各组中分别找同学回答,给出评分标准后分别打分评比,这样常常使这一原本枯燥的环节变得有趣。

(2)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来重现一些特定的历史场景,从而加深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理解。而学生在过了一把演员瘾的同时,对一些知识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在上到《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时候,为了加强对美国政治体制的理解,我让四个同学分别扮演记者、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大法官,其他同学分别为四人的智囊团。由“记者”对三权不断发问,三人回答,不足处智囊团补充。在轻松的问答中,这样的一个难点顺利解决了。角色扮演也可以是师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扮演老师来主持课堂,这自然是有趣的体验,但在目前情况下,这只能偶一为之,并且要注意:一要选择基础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有好的示范。二在内容上选择考点少,与现实结合的相对简单的课题,有发挥的余地。三是教师必须全程跟踪,加以指导和点评。

(3)课题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自己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就逐步丧失了,自主学习就更谈不上了。近年来,历史科高考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察,所以,一味地照本宣科不但让学生丧失兴趣,还会影响到高考的成绩。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妨将一些课题先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评点,并引导入正确的方向。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可以先让学生分析思路,列出提纲,然后再总结答案。这样,锻炼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也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习惯的改变,最初的结果可能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会成效显著。它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心。

3.结论

近年来,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对于课堂改革的呼声日见提高,这是大势所趋。但是我认为,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彻底的改革是不切实际的,而我们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着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使我们的课堂逐渐变得更高效、更轻松,这应该是更稳妥的方式。我们需要袁腾飞这样让学生疯狂的老师,更需要大量勇于改变的第一线教师,他们的努力是为了让学生在复习应考的同时不再畏惧历史,而是尽情享受历史课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以生为本,改变数学课堂生态 篇12

班上一位叫小丹的文静女孩, 她做事认真负责, 听讲也不错, 但在数学方面领悟得比较慢, 每次的课上练习都做不完, 跟不上其他同学的速度, 久而久之就不再愿意做题, 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各任课教师和小丹的家长常常在一起讨论对策, 给小丹开“小灶”, 但情况还是不断“恶化”, 初一期末考试时, 她的数学成绩仅有40多分。

初二刚开学, 我校开始尝试运用分层测试卡。在第一节数学课上, 我特意观察小丹的表现, 开始时还和往常一样, 安静而沉默地听讲、做练习, 做不上来的题目也整整齐齐地抄好……然而, 在做分层测试卡检测时, 小丹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检测题共有A、B、C三组, A组题要求所有的同学都必须完成, 一共五道题, 速度快的同学可以继续做下面的题, 只要学生做对其中一组的题目, 就可以得到100分。这时, 我看到小丹的表情发生变化, 一改以前默不作声的样子, 迅速地拿起笔来做题。但这次她做得还是很慢, 5道题有3道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 她还是十分高兴, 因为她完整地写完了一组题。于是, 我对小丹说:“小丹, 你这次进步真大, 下次再接再厉。”并在卷子上画了一个“心”。有了进步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从此, 小丹学习的劲头更盛。

二、案例分析

一个简单的措施与手段对学生的改变是明显的, 这对我触动很大。从教十几年,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其中不乏学困生, 即使老师和家长运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 也不能改变他们成绩慢慢下滑的趋势, 不能阻止他们产生对数学的厌烦和抵制情绪。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基本上运用班级授课的方式, 难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 教学设计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说明抽象、理性的数学内容的教学与学习亟须进行改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指出, 人人都应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就其个人成长来说, 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本阶段的主要生活过程, 在课堂上的感受直接体现学生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 学困生大概分为四种类型: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与整体型困难学生。案例中的学生明显属于能力型困难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理解慢、习惯死记硬背、不了解知识内在联系, 所学的知识零散、无序, 无法构建知识结构, 导致理解能力差, 遇到知识迁移、综合运用的情况难以应对, 不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但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 教师和家长可以开发他们的这些动力资源。

数学分层测试卡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评价依据, 教师可以抓住课上的时间, 管理学困生, 让他们跟上课堂的基本步伐, 每节课都有所收获, 随着知识的积累, 这些学生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此外, 分层测试卡操作简单, 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学习上的进步,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燃起教师对学生的希望之火, 树立新的学生观、评价观, 积极地探索学困生转化之路。

三、行动研究轨迹

数学分层测试卡遵循“以学生为本, 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堂的学习中都能有成功体验”的指导思想, 以诊断与激励为主要方法,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改变已往“一刀切”的现象。它将练习分为三个层次, 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搭建成功的舞台, 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每一位学生的水平和潜力, 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学习的自信。

1.转变观念, 树立教育新理念

学习即生活。学生生活幸福与否和教师的理念紧密相连。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但数学学困生却有增无减, 我们在感慨的同时, 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 那些所谓的“学困生”真的无可救药了吗?他们是何时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是否真正关注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是否想过办法来缩小这种差异?因材施教一直是我们提倡的教育理念, 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都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 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一刀切”的陋习, 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 不盲目攀比, 学会体验进步。分层测试卡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开门“把手”, 教师会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中无形地更新观念, 努力地想办法、找措施来改变课堂结构, 构成良性循环。

2.合理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体式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让后进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就会有更多的学困生出现。因此, 教师使用分层测试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分层与分组。教师要综合考虑全班每位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分层、分组, 可以将学生分成五组, 把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混编在各个小组中, 便于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每个小组设有一名小组长, 便于在课堂上对不良行为及时地给予反馈与纠正。通过实践发现, 这种分层、分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使教师清楚而又迅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 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的智力与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 教师通过三组题的完成情况, 能够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地进行指导, 真正地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促进学习, 为学困生注入学习动力

各个班级中都会有“学困生”。每天, 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 早出晚归, 听课、练习、写作业。这些学困生表面上接受平等的学校教育, 但实际上他们根本追不上传统的班级授课速度, 远远地落在后面,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不断累积, 最后丧失信心, 如案例中的小丹。然而, 他们不是差生, 有学好的愿望,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常常被课堂教学冷落、放弃。分层测试卡给学困生带来数学学习的希望, 改变他们以往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数学分层测试卡中的习题分为A、B、C三个层次, 每一层可单独设为100分, 全对就可以得到三个100分。学生没有将题目全部做对时, 为了鼓励学生改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只要改对了, 也会得到100分, 还可以添加一些评语进行表扬。日积月累, 教师就会看到这些学困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 学困生不再排斥数学

分层使用与分层评价使那些数学“跟不上”, 甚至被教师认为“没什么戏、至多考试及格”的学生也会做一些复杂的数学题了。我们不得不说, 这与分层理念与措施存在密切的关系。分层测试卡的使用使这些学生有了上进的抓手和途径, 有了成功的体验, 形成良性循环。记得有一位同学第一次在分层测试卡检测中取得100分, 显得格外兴奋, 不仅在课间的时候找我谈话, 还让家长在成绩单上签了字。这些表现令人意外而又动容。而小丹原本就具备一定的学习品质, 在分层测试卡的使用中, 进步也非常大, 在上次期末考试中数学取得81分的成绩。

(2) 学习数学更“带劲儿”了

学困生是在课堂中常被忽略的群体, 其实优等生也常常被忽略, 教师要顾及全班同学的接受能力, 可能有很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 这在无形中遏制了优等生的发展, 搁置他们的时间。分层测试卡三组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广阔的锻炼天地, 他们就像加满了油的汽车, 在学习的道路上你追我赶, 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 数学让学生找回自信

其实每个班级都有像小丹这样思维慢、基础薄弱的学生, 他们追不上传统班级授课的速度, 最后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建立自信心, 也就不能改变学困生的现状。分层测试卡的题目设计正是考虑这一点, 不仅把所学的内容分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还解决了学生做题速度的差异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体验成功的乐趣, 推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学生有了收获, 才会有动力与自尊。在学生恢复自信的同时, 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此时的我感慨万分:一个不是那么高深的举措——“构建成功”却令人震惊地重建孩子的自信, 鼓起他们前行的内在动力。分层测试卡让落队的学生重新搭上行驶的列车。

四、成绩与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的心重新回到课堂, 学习气氛浓郁。每位学生都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始终处在横、纵两个方向的对比中, 和自己比, 和同学比, 有意无意地计算自己取得的100分, 期待有更多的100分来肯定自己, 期盼教师更多的鼓励性话语。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有效地扭转学困生讨厌数学的心理, 让他们体会到了级级上台阶的感觉, 有了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大大改善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在不断变化, 尤其是平均分和优秀率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其实,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非常关注, 但常常是无能为力, 不能督促孩子的学习。使用分层测试卡之后, 家长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 心中燃起希望。虽然有些家长看不懂题应该怎样做, 但能清楚地看到孩子在分层测试卡中的表现, 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 不再盲目地给孩子制订一些不切实的目标。他们也学会鼓励孩子, 肯定孩子的进步, 时常向教师打电话寻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校形成了教育合力。

分层测试卡的使用让每一位教师都受益匪浅, 切实地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深深地烙上分层、分组的烙印, 使教师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 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更好的成绩。

虽然我们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时间并不长, 很多东西都在摸索之中, 但它却促使教师们要进行真正的教学反思, 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分层测试卡的使用让学生重拾信心与朝气, 取得较好的成绩, 让教师学会尊重差异, 改变数学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暑期下一篇: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