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2024-10-18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精选12篇)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篇1

水稻纹枯病病菌在-20℃的环境也可生存, 这使得我国东北地区也有水稻纹枯病的病例。水稻纹枯病病菌在水稻插秧结束后, 就会随着水附着在水稻叶片表面, 在水稻孕穗到抽穗期间对水稻的侵蚀极快, 而且其病菌还会以气状菌丝的形式蔓延到其它水稻植株上, 从而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重点介绍了适合于我国东北水稻产区的防治方法。

1 对水稻纹枯病的分析与研究

1.1 什么是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原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后蔓延至我国北方地区, 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感染了水稻纹枯病的水稻植株会生长缓慢, 进而变黄、变黑, 黑斑中可见污绿色斑点。感染了该疾病的水稻植株会因为叶片营养不足而枯死, 水稻死后可出现白色菌丝。水稻纹枯病常见于南方高热、高湿地区, 但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也有发现。

1.2 水稻纹枯病病菌分析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感染类疾病, 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1]。该种病菌适合生长于温度较高、适度较大的地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 瓜亡革菌会在2~3 d内形成菌核, 在3 d以后具有完整的侵蚀能力。瓜亡革菌具有良好的环境抗性, 在-20℃~40℃的环境下皆可保持生理活性, 由此可见,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

1.3 水稻纹枯病传播途径

菌株在环境不佳的条件下会以孢子、菌核的形式寄生在土壤中, 也会寄生在杂草上, 在我国东北地区, 以土壤寄生为主。待环境好转后, 休眠状态的菌核和孢子会悬浮于水面, 在插秧后菌丝附着于接近水面的水稻幼苗上, 进而侵蚀整个植株。当感染一株水稻之后, 菌丝会由气生菌丝的形式转移到其它水稻叶片上, 继续感染相邻的植株。水稻纹枯病病菌的生长速度很快, 尤其是水稻在孕穗至抽穗期时, 病菌会以极快的速度侵蚀整个植株, 并在抽穗期之前转移到其它水稻植株之上。

2 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

2.1 控制种植密度、合理施肥

为了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农业生产人员要根据东北各稻区的生产特点, 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水稻植株。我国东北地区日照时间较短, 植株接受日照时间较短, 植株生长温度较低, 可能给水稻纹枯病病菌带来较好的生长环境, 为此, 农业生产人员务必要控制好水稻的种植密度, 对于叶片较大、株型分散的水稻植株, 更要降低种植密度, 以防空气相对湿度过高, 为病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2]。另外, 为了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 种植人员务必要施足基肥, 追肥早施, 不可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最好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来为植株提供足够的营养, 提高水稻抗病能力, 避免水稻纹枯病的产生。

2.2 采取药物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是一种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防治技术, 比较适合我国的环境。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可采用井冈霉素与丙环唑, 在水稻抽穗前后使用, 可以避免影响水稻的生长, 而且在该时期使用, 可以降低病菌的生理活性, 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农业作业人员要充分利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的特点, 在开春时就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 以保证在病菌侵入水稻植株之前完成对病菌的灭杀。

2.3 采取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高新技术。该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来使水稻植株具有抗病性, 目前比较常见的转基因有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病程相关蛋白等方式。生物防治可以有效的减少农药的使用, 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也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高效、可遗传等特点, 也适合水稻的种植。以诱导病程相关蛋白为例, 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会产生一种能够降解已经损坏的细胞壁的蛋白质, 通过转基因技术诱导植物大量产生病程相关蛋白, 可以有效的减缓病菌在水稻内侵染的速度, 再配合少量的化学药物, 即可达到非常可观的防治效果[3]。

3 结语

目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可归结为三种, 农业防治、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是指在水稻种植时通过优选品种、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合理施肥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性;药物防治是指在合适的时期采取农药喷洒的防治来灭杀病菌;生物防治是通过采取转基因技术来从根源上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几率。然而, 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有很多的争议, 通过生物防治来使水稻具有抗病性还不能被全部人所认可, 因此, 生物防治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发展。

摘要:水稻纹枯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 感染了该疾病的水稻会不能抽穗, 或抽穗的秕谷较多, 粒重下降。该疾病是由于瓜亡革菌感染造成的, 由于瓜亡革菌具有良好的环境抗性, 彻底治愈该疾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此, 在农业生产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在感染初期就要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 避免病情进一步扩散。

关键词:水稻疾病,纹枯病,植物疾病,防治

参考文献

[1]张耕, 宫晓冰.中国常见水稻疾病的分析与讨论[J].中国农业周刊, 2013 (4) :20-120.

[2]刘子才.水稻纹枯病的病因及防止方法分析[J].农业技术2012 (2) :25-30.

[3]王佳.东北地区常见水稻疾病分析与介绍[J].农业工作通报2013 (4) :540-630.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篇2

摘 要:与常规栽培相比,机插水稻大田生长发育规律和手插秧大体一致,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如基本苗数多,氮肥施用量大,品种感病差异等因素影响,导致纹枯病发生较重,危害时间长,常规药剂防治效果差。药剂对比示范结果,水稻分蘖末期用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一般发病田块用药1次,重病田用药2次,防治效果显著,有效控制期为20d,生长后期叶片清秀,青秆黄熟。

关键词:机插水稻;纹枯病;流行原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87-02 凤台县2013年机插水稻纹枯病流行原因

1.1 气候条件适宜 据凤台县气象局观测,2013年7月15~22日连续出现6d降雨,平均相对湿度76.1%,日平均气温27.8℃,这时水稻处于分蘖期,是苗数最多的时期,进入纹枯病感病侵染阶段;8月20~27日连续出现7d降雨,日平均气温27.1℃,最低25.2℃,最高39℃,相对湿度76.5%,且高温持续时间长,这时水稻进入孕抽穗期,纹枯病进入水平扩展阶段;9月4~14日连续出现7d降雨,日平均气温22.9℃,相对湿度77%,这时有的水稻已齐穗,有的水稻正在抽穗,纹枯病进入垂直发展阶段。这3次连阴雨,为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8月20~27日连续7d、9月4~14日连续7d降雨是造成纹枯病发生危害的最关键的气象因素。

1.2 品种间差异大 凤台县机插水稻品种有3个类型,一是常规糯稻,以特糯2072、珍辐糯为主,种植面积约1万hm2;二是常规粳稻,以盐稻866、99-25为主,种植面积约1万hm2;三是两系杂交稻,以徽两优香1号、皖稻181为主,种植面积约0.8万hm2。笔者选择3个类型连片种植在66.67hm2以上不同品种调查,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别十分明显,其中,盐稻866、99-

25、皖稻68等常规粳稻普遍重度感病,徽两优996、徽两优香1号、皖稻181等两系杂交稻表现为中度感病,特糯2072、珍辐糯、华籼糯等常规糯稻表现为轻度感病(表1)。

1.3 水肥管理 机插水稻移栽密度如下:粳稻1.8万

穴/667m2,中籼杂交稻1.4万穴/667m2,中籼常规稻1.6万穴/667m2,每667m2施肥量为纯氮14~16kg,P2O54~5kg,K2O 5~6kg。由于稻农担心栽稀了产量不高,实际栽插中均高于规定的667m2基本苗数,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普遍较高,加重了纹枯病的危害。长期深水灌溉氮肥后移的田块重于适时烤田、合理施肥的田块,例如,同是盐稻866品种在过量施用氮肥情况下,纹枯病发病率100%,病指40.2,而在氮肥适量,磷钾肥平衡情况下,发病率仅33.7%,病指9.7;同是特糯2072在长期深水灌溉的情况下,发病率96%,病指38.3,而在分蘖末期及时烤田,后期干干湿湿情况下,发病率仅40.3%,病指10.6。

1.4 其他因素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户比较注重害虫的防治,忽视了对纹枯病的防治;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都是667m2地打一桶水,用水量严重不足,药液不能喷施稻植株下部,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统防统治示范区调查,用井?蜡芽防治纹枯病效果仅61%,用谷谷加防治效果达70%,用满穗防治效果达76%,不同药剂防治纹枯病效果差异大,这些因素是引起纹枯病重发的重要原因。药剂防治示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24%噻呋酰胺(商品名满穗,日产化工业株式会社提供),75%肟菌?戊唑醇(商品名拿敌稳,德国拜耳公司提供),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商品名谷谷加,浙江桐庐生物有限公司提供),12.5%井冈?蜡芽菌(商品名文真清,上海农乐公司提供),1%呻嗪霉素(商品名广清,上海农乐公司提供)。

2.1.2 试验处理 设满穗20mL/667m2,拿敌稳10mL/667m2,谷谷加200mL/667m2,文真清200mL/667m2,广清100mL/667m2,另设清水对照(ck)。处理不设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67m2。

2.1.3 试验田概况 试验地位于凤台县农业科技园内,品种为宁粳5号,易感纹枯病,肥水管理同常规,长势好。

2.2 施药及调查方法

2.2.1 施药方法 试验于纹枯病发病初期和盛期进行,即8月8日第1次用药,8月19日第2次用药。药剂处理兑水30kg/667m2,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喷施。

2.2.2 调查方法 每小区定点20丛,于药后20d、30d定点观察病情消长,病情稳定期不定点普查病株发生。试验各处理在病情稳定期考察病株率、病指,计算防效。

2.3 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得出:(1)药后20d,以肟菌?戊唑醇效果最好,防效达81.71%,噻呋酰胺防治效果达75.49%,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防效达到68.09%,最差的是井冈?蜡芽菌、呻嗪霉素,防治效果仅60.70%、50.58%。(2)根据定点和病情稳定期考察,肟菌?戊唑醇和噻呋酰胺有效控制期为20d,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有效控制期为15d,井冈?蜡芽菌、呻嗪霉素有效控制期较短。(3)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期施药后经田间观察,5个处理对水稻叶片、抽穗、结实等均没有出现药害症状,噻呋酰胺、肟菌?戊唑醇对水稻生长有促进作用,生长后期叶片清秀,青秆黄熟。防治技术意见

3.1 防治策略 以氮、磷、钾平衡施肥,适期烤田为主,重点搞好药剂防治。

3.2 防治指标 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开始防治。

3.3 主要药剂 综合考虑农药持效期、防效等因素,建议使用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每667m2使用量分别为10mL、20mL和200mL。

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筛选试验 篇3

【关键词】药剂;水稻;纹枯病;防效

为验证24%满穗悬浮剂、30%爱苗乳油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持效期及安全性等,为这些农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不同药剂田间防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作物品种、药剂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辽河5号”,2012年4月11日播种,5月25日移栽,试验对象为水稻纹枯病。供试药剂:24%满穗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430g/L戊唑醇悬浮剂(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爱苗乳油(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1.2 试验环境与栽培条件

试验地设在沟沿镇东古村,试验田土壤为盐碱土,pH值7.5,有机质含量中等,肥力中等。水稻栽培方式为机插秧。

1.3 试验设计和安排

设处理(每667㎡用量):(1)24%满穗SC20ml;(2)430g/L戊唑醇悬浮剂SC 100ml;(3)30%爱苗EC 15ml;(4)清水对照。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35㎡,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区四周留保护行。

1.4 施药方法

用山东卫士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2次,第1次施药期为2012年7月11日,纹枯病呈发病初期;第2次施药期为7月19日,纹枯病呈发病中期。在本次试验前20d和试验后均未用过其他杀菌剂,施药时水稻长势良好,每处理区按每公顷用药液量300㎏均匀喷雾。

1.5 调查方法与统计分析

1.5.1 安全性调查

施药前调查基数,第1次施药后7d和第2次施药后10d各调查1次药害情况。

1.5.2 防效调查

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10个点,每点5丛,共50丛,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各小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并与CK比较计算防效。

1.5.3 调查数据及统计分析

各处理区药效差异性比较,采用Abbott校正公式计算,并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p=0.05和0.01标准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效

试验田水稻纹枯病自然发生程度为大发生。试验结果表明,24%满穗SC、430g/L戊唑醇悬浮剂SC 100ml 、30%爱苗EC对 水稻纹枯病均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第1次施药后7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38%、72.49%、73.37%;第2次施药后10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17%、70.38%、79.51%。30%爱苗EC防效最好,其次为24%满穗SC,但各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明显。

2.2 安全性

经观察表明,各个用药区作物生长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3 结论

从本试验结果看,几种供试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在纹枯病中等至大发生情况下,建议每667㎡用24%满穗悬浮剂20ml、30%爱苗乳油15ml、430g/L戊唑醇悬浮剂SC 100ml,在纹枯病发病初期用喷雾法均匀喷雾,隔7d再用第二次,用水量20㎏/667㎡,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林.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1(9).

[2]常望霓.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J].湖南农业大学,2011.

[3]徐宝玉,徐加健,刘学进等.爱苗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9(3).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篇4

一、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 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 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 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 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 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 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 呈不规则状云纹魔, 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 边缘褪黄, 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 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 后期呈黄褐色, 易折断。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 后变灰褐色, 常不能抽穗, 抽穗的秕谷较多, 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 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 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 形成菌核, 菌核深褐色, 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二、水稻纹枯病的病原

稻纹枯病病菌为一种真菌, 无性态为Rhizocto—n iasolani Kiihn称立枯丝核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初为五色, 老熟时浅褐色, 较粗, 有分枝, 分枝处缢缩, 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 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个, 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 初为白色, 后变为暗褐色, 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 表面粗糙, 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 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 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 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 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 除细胞壁外, 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 即萌发孔, 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 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 顶生2~4个小梗, 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

三、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规律

一般从水稻的分蘖期开始发病, 先危害叶鞘再侵害叶片。初发病时, 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 像开水烫了一样, 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 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天气潮湿时, 肉眼可见病斑上长出象蛛丝状的菌丝体, 以后菌丝体集结成紫褐色籽粒状的菌核, 易脱落, 纹枯病属真菌病害, 是一种喜欢高温高湿的病害。在气温22度以上, 相对湿度在97%以上开始发病, 但以25~31度、湿度饱和时发病最重。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 孕穗前后为发病高峰, 乳熟后病情下降。在菌核残留多的老病田, 以及偏施氮肥、秧苗生长过密、通风透光差、长期深水等情况下发病重, 特别是在水稻封行到灌浆期, 如遇高温、连续阴雨, 病害将严重发生。受害稻株因部位不同, 损失差异很大, 病害在稻株上扩展部位越高, 造成的损失越大, 禾本科, 属须根系, 不定根发达, 穗为圆锥花序, 白花授粉。一年生栽培谷物, 高30~100厘米。叶二列互生, 线状披针形, 叶舌膜质, 2裂。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 两侧压扁, 含3朵小花, 颖极退化, 仅留痕迹, 顶端小花两性, 外稃舟形, 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流行年份, 一般减产10~20%, 严重发生减产可达40~50%。水稻生长期叶片受害严重时成片枯死, 有时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萎缩、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穗, 抽穗期穗颈受害严重, 则造成大量白穗或瘪粒。

四、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

1. 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

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 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 是衡量品种抗病性的指标, 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 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3. 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 追肥早施, 不可偏施

氮肥, 增施磷、钾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使水稻前期不披叶, 中期不徒长, 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 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4. 药剂防治根据病情发展情况, 及时施药, 控制病害扩展, 过迟或过早施药, 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 需要用药防治。前期 (分蘖末期) 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 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 (孕穗期至抽穗期) 施药, 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 保护稻株上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常用药剂是井冈霉素, 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40克, 或5%可湿性粉剂150~200克, 或30%苯丙丙环唑乳油15~25毫升或2.5%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水剂 (纹曲宁) 250毫升, 对水50~60升喷雾。

5. 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纹枯病是一个很有前途, 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 先后发现了一些对稻纹枯苗有拮抗作用的真菌和细菌。拮抗真菌有青霉属、镰孢属及木霉属的一些种;拮抗细菌有假单胞菌屑和芽孢菌属的一些种等。

总结: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篇5

寒地水稻苗期青枯病发生与防治初探

水稻苗期青枯病属生理性病害.该病发病迅速,往往在1~2天内由点到片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发生原因主要是气候因素,苗床低洼水分大温度低,根系发育不良,盐碱危害,通风晚通风量小等.防治方法重点在于预防,在培育壮秧上下工夫.

作 者:王** 卢永丰 王国会 王宏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庆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庆安,152400 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S4 关键词:水稻   青枯病   生理性   预防  

水稻幼苗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篇6

1症状识别

因病原种类、为害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从而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

芽腐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茎基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黄枯多发生于幼苗3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可出现成片变青绿枯死。

2病原鉴定

稻苗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Fusarium oxysporium Schelcht(尖孢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禾谷镰孢菌)、Fusarium:equiseti(corda)Sace,(木贼镰孢菌)、Fusarium solani(Uart.)APP.et Wr.(茄腐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cheld(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Rhizoctonia solani Kuhn.(立枯丝核菌)等,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Pythium Spp。(腐霉菌)等真菌。

镰孢属病菌菌丝体,呈白色或淡红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无色,多为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或有1个隔膜。

立枯丝核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幼嫩时五色,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有隔膜;老熟菌丝淡褐色,隔膜增多。细胞中部膨大,分枝成直角。菌核形状不规则,褐色,直径1~3毫米。

3侵染循环

镰孢菌一般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

丝核菌则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

具体说,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及厚垣孢子在各种寄主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随后在病苗上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多种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借菌丝在幼苗株间进行短距离接触传播,扩大危害。腐霉菌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形成游动孢子囊,再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侵染秧苗,不断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4发病条件

菌源数量 引起稻立枯病的镰孢菌、立枯丝核菌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营腐生生活,这些菌的数量或侵染力常受到环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数量的影响,但主要与水稻幼苗在不良条件下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有关。’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抗病力的环境条件,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气象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因水稻是喜温作物,当环境不利(低温)时,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菌生育与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使病害加重发生。

种子质量和生活力 一般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病害重。

育苗床条件与苗床管理一般育苗床土壤黏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此病的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通风等管理不当,均有利于立枯病发生。

5预防方法

床土的好坏与稻苗立枯病关系很大,生产实践表明,草炭土、山地腐殖土发病轻;旱田土比水田土发病轻。土壤疏松、保肥、保水力强,稻苗根系发育扎根好,可增强秧苗的抗病力。

5.1床土配制与土壤消毒:选地势高和地面平坦的地方做苗床,床土要选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如土壤酸度不够,可采取调酸措施。为了消灭土壤中多种病原真菌,应用如下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①3%育苗灵或育苗青(恶霉灵+甲霜灵)水剂,每平方米用15~20毫升,加水3升喷雾;

②20%壮苗安乳油,每平方米3~4毫升,加水3升喷雾;

③30%土菌消(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3~4毫升,或15%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6~8毫升,加水3升喷雾;

④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用1.3克,加水3升喷雾;

⑤35%瑞苗清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毫升,加水3升喷雾。

无论用哪种药剂,要用少量水(尤其可湿性粉剂)先配成母液,以后再加多量水,配成药液后,用喷壶反复均匀浇洒床土2~3次,方可达到彻底消毒灭菌的目的。

5.2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或减轻立枯病及恶苗病的发生。

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以及防止种子受伤,不仅提高种子的生活力,也可提高抗病力。

6防治方法

水稻秧苗1叶1心期,每盘用15%立拮灵液剂0.9克加水1升喷洒。苗床土壤消毒,用3.2%恶甲水剂(育苗灵)300倍液喷洒,用广灭灵水剂100~200毫克/千克,浸种24~48小时或于1叶1心期喷洒500~1000倍液。对由绵腐病为主引起的,发现中心病株后,首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立枯菌、绵腐菌混合侵染引起的,首选40%灭枯散可溶性粉剂(40%甲敌粉),100克可防治40平方米或240个秧盘,预防时可在播种前拌人床土,也可在稻苗的1叶1心期喷洒。治疗时,可在发病初期喷洒,先用少量清水把药剂和成糊状,再全部溶入110千克水中,用喷壶喷洒即可。

6.1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平方米用30%土菌消(恶霉灵)水剂3~4毫升,或20%移栽灵水剂2~3毫升,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5克,加水3升浇洒发病中心与周围幼苗,同时要及时灌水,防止叶片转黄,不仅可防病还可促进稻苗生育。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7

1 发病的症状

水稻纹枯病属真菌性病害, 从水稻苗期至抽穗期都可发病, 以分蘖期至抽穗期发病严重, 尤以抽穗前后危害最盛, 主要为害叶鞘、基部叶、茎和穗。发病初期, 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 并逐渐扩大成椭圆形, 边缘褐色, 中央变灰绿色, 后呈灰白色, 湿度大时病斑呈水渍状, 边缘为暗绿色, 中央黄绿色扩展迅速, 多个病斑可互相融合成云纹状大斑。发病重的叶鞘常因组织严重破坏而使叶片发黄枯死, 病菌由下部叶鞘向稻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 严重时向茎内蔓延, 使茎基部严重受害, 造成软腐而倒伏或从茎秆下部向穗颈部蔓延, 使孕穗不能抽穗, 或虽能抽穗但结实不饱满, 秕谷率增加, 千粒重降低, 甚至植株整株枯死。一般发病越早, 为害越大;发病部位越高, 蔓延到叶片为害越大,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2 发病规律

水稻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病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内, 成为翌年和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春耕灌水耕耙时, 越冬菌核飘浮水面, 插秧后菌核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旁, 当温度在23~25℃、湿度达80%左右时菌核萌发菌丝, 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伸入叶鞘缝隙, 从叶稍内侧表皮孔侵入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 3~5天就出现病斑。病菌侵入后, 在植株组织内不断扩展, 并向外长出气生菌丝, 于病组织附近的叶鞘、叶片、稻株间继续蔓延扩展进行再侵染。水稻分蘖期至孕穗初期, 如条件适宜, 此病可在株间或丛间水平扩展, 病部由下部叶鞘向上部叶稍蔓延扩展。病部菌丝形成的新菌核脱落在水面, 由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3 发病条件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受菌核基数、气象因子、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3.1 菌核基数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上年发病轻重有关。上年发病轻的稻田、打涝菌核彻底的稻田或新开垦的稻田发病轻;反之, 历年重病稻田、上年重病稻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的稻田、病菌稻草未加处理作肥料施用的稻田发病较重。

3.2 气象因子

降雨量、温度、日照等气象因子是影响年度间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日均温度达22℃、遇雨日较多时开始零星发病;当气温在23~32℃并伴有较多雨日时病情扩展, 当气温在28~32℃和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最有利于纹枯病蔓延危害, 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3.3 栽培管理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田间水肥管理密切相关。如氮肥施用过多、过迟, 引起稻株疯长, 透光性差;长期灌深水, 湿度大, 土壤通气不良, 影响根系发育, 降低水稻抗性;品种植株矮小、叶片宽大、栽插过密等造成田间湿度大、光照差, 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3.4 品种抗性

不同的品种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也有不同, 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易感病, 粳稻比籼稻易感病, 糯稻最易感病, 常规稻比杂交稻易感病, 在当地种植多年的老品种比当年引进的新品种易感病, 早熟品种比迟熟品种发病重。

4 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纹枯病要以农业防治为主, 以药剂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

4.1 消灭菌源, 尽可降低菌源基数

一是在秧田或本田灌水翻耕耙平时, 打捞田中漂浮的“浪渣”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以消除或减少田间菌源。二是稻草用作栏肥时要经过堆沤处理, 堆沤时要加入适量的生石灰, 待充分发热腐熟后方可使用。三是铲除田边四周杂草, 清除杂草带菌病源。

4.2 选用抗病品种, 确保高产稳产

坚持选用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新品种, 淘汰已在当地种植多年、抗性降低的老品种。据近几年在当时田间调查, 抗性较强的品种有金优38、金优725、Ⅱ优系列、冈优系列等品种, 老品种如金优77、金优桂99感病重。新品种也要不断更新, 才能确保稳产高产。

4.3 科学栽培管理, 提高抗病效率

4.3.1 培育壮秧。推广温室、地膜两段育秧以及旱育秧, 使秧苗根系发达, 植株健壮, 增强抗病能力。

4.3.2 合理密植.

推广株行距为16.7 cm×13.3 cm和规格为26.7 cm+ (13.3×13.3) cm宽行窄株东西向栽插等规范化栽培技术,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降低田间湿度, 控制病菌扩展。

4.3.3 配方施肥。

推行氮、磷、钾配方施肥, 按亩施碳酸氢铵23 kg、过磷酸钙15 kg、农家肥料1 000 kg作底肥施入本田, 返青后看苗看田追肥, 达到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收获时秆青粒黄的科学管理要求。

4.3.4 实行浅水灌溉。

合理排灌, 彻底改变长期漫灌的作法。做到深水活蔸, 浅水分蘖, 够苗晒田促根, 薄水养胎, 湿润长穗, 以水调温、调肥、调气, 促控结合, 确保水稻健壮生长。

4.4 适时药剂防治, 确保丰产增收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8

一、危害症状

纹枯病以菌核越冬。水稻栽插后, 菌核发芽长出菌丝, 侵害叶鞘, 再危害叶片。以分蘖到抽穗这段时间危害最重, 拔节后至抽穗前是发病高峰。病斑从稻株的下部向上部扩展蔓延, 叶鞘受害先在病菌侵入的地方产生像开水烫过的暗绿色小斑点, 然后扩大成椭圆形, 潮湿时病斑边缘淡褐色, 中间灰绿色;干燥时病斑边缘暗褐色, 中间灰白色。病斑多时常会形成云纹状的大斑, 如在打苞时发病, 稻株往往抽不出穗子, 造成“胎里死”, 或者危害穗颈造成白穗。一般当稻田里的温度达到21℃以上时, 就可能发病, 以26~31℃为发病最适宜的温度, 当温度在20℃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病菌一定要有足够的水分才能生长发育, 稻田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 此病较易发展, 湿度100%时发病最盛。在氮肥施用过多、封行偏早以及茎粗叶茂、长势旺盛的杂交早稻田里, 最易发生纹枯病。防治该病宜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最重要的是抓好科学管水, 合理施肥, 因田、因天、因苗制宜进行药剂防治。

二、防治措施

1. 科学管水

纹枯病发生和稻丛间的湿度关系较大。用干干湿湿的湿润灌溉结合晒田, 比水层灌溉发病率大大减轻, 成穗率高。采取湿润灌溉的早稻田发病株率为14.7%, 30cm左右水层灌溉的田块发病株率达44.7%。晒田时稻丛间相对湿度比不晒田可下降4%~5%, 有些田块下降20%左右, 即降至75%以下;而不晒田的相对湿度变动在92%~96%之间。因此, 晒田的田块纹枯病发病丛率为12%, 不晒田的达42%, 一般来说, 晒田比不晒田的病情减轻20%~30%。晒田方法是在分蘖末期先轻晒1~2天, 再在圆秆枝节期晒至“田边丝麻裂, 田中不陷脚, 田面翻白根, 叶尖刺手掌”的程度为宜。

2. 合理施肥

(1) 施肥要防止稻苗“一路青”在发病稻田观察, 纹枯病从分蘖盛期开始发生, 并随稻苗分蘖增加和田间温度的提高, 逐渐从茎部叶鞘向叶片蔓延, 直到上部茎秆、穗梗、谷粒。夏季高温多雨, 一旦染上此病, 发展更快。尤以追肥不合理, 施肥量少次多, 封行过早, 无效蘖多, “一路青”的禾苗发病严重。凡掌握了“攻头, 控中, 保尾”的合理施肥方法, 以及不偏施、重施氮素化肥的稻苗则生长稳健, 并有节奏的叶色变化 (叶色黑黄相间变化) , 不见纹枯病或较少发生。

(2) 增施钾素肥料稻苗撒施草木灰或氯化钾化肥, 表现稻根粗壮, 茎秆坚硬, 中期叶色浓绿不过度。后期蜡色金黄, 抗病力增强, 能减轻甚至避免发生纹枯病, 效果显著。施用方法:分蘖初盛期, 结合耘田除草, 在露水未干时亩施新鲜草木灰50~60kg或氯化钾9~12kg。杂交早稻和优质稻田地宜重施钾肥。

3. 适时开展药剂防治

排水不良的低位田、早栽早发早封行的田及杂交早稻田都要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要掌握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 一般在分蘖期蔸发病率达到25%、孕穗期达到35%时, 是用药的防治适期。施药后15天左右如果雨水多、田间病害仍在发展时, 应再用药防治1次。通过农技部门的长期观察, 防治纹枯病的重点是保护好功能叶,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 (孕穗至抽穗期) 用药, 主要是抑制纹枯病菌核的形成和控制其垂直扩展, 保护稻株上部功能叶不受侵害。功能叶是指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间为籽粒灌浆成熟提供光合产物的剑叶、倒2叶和倒3叶。功能叶的生命周期越长, 受光姿态越好, 对物质生产贡献就越大。在灌浆结实期间, 功能叶对籽粒正常的灌浆结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约80%的水稻产量来自功能叶。纹枯病发生重, 病斑向功能叶上扩展, 会影响水稻灌浆充实, 造成严重减产。一般早稻在6月中下旬、晚稻在9月上旬到下旬初, 上部3张功能叶已抽出, 田间郁闭, 再加上稻田晒田复水后湿度大, 有利于纹枯病的水平和垂直扩展, 导致上部功能叶出现病斑, 必须抓紧做好防治工作。井冈霉素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 使用30多年来防效一直较稳定。但由于长期使用, 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已有所上升, 部分地区可能已出现抗性很强的病菌, 但从生产上的总体情况看, 抗性并不强, 因此不要盲目增加井冈霉素的用量, 一般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250~300ml, 或者亩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60~75g, 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效。井冈霉素对纹枯病的控制时间短, 持效期一般只有7天左右, 在大发生年份或者发病重的田块, 需要多次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9

1 病原菌形态

主要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在病斑发生数日后, 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 纠结成团呈扁球形、肾状或不规则的菌核, 先为白色, 后变暗褐色。菌丝与菌核相连, 空气干燥时, 菌核极易脱落。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也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2 危害症状

又称花纹病、花脚秆, 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小点, 后逐渐扩大, 边缘暗绿色, 中央灰褐色, 天气干燥时, 边缘褐色, 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 病斑呈椭圆形或云形状。安义县早、中、晚稻自苗期至穗期均有纹枯病发生, 一般在分蘖期开始侵害, 以抽穗期前后为发病盛期, 主要危害叶鞘、叶片, 严重时由下向上扩展, 侵入茎秆并蔓延到剑叶, 甚至造成穗部发病。

(1) 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侵害秧苗叶鞘, 后蔓延到叶片, 引起叶鞘腐烂、叶片枯萎, 厢面形成小块状死苗。

(2) 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叶鞘侵入, 发病后叶鞘腐烂或枯死;叶片发病导致枯黄卷缩, 提早枯死;剑叶叶鞘受害严重时, 常不能抽穗, 出现包颈穗, 抽穗的秕谷较多, 千粒重下降;稻穗发病则穗颈、颖壳等部位呈灰褐色病斑, 致使结实不良、粒重下降, 甚至全穗枯死;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 后期呈黄褐色, 茎秆易折, 发病严重时一般矮秆品种立地枯死, 中、高秆品种常造成贴地倒伏。

3 诱发因素

3.1 寄主范围

纹枯病寄主范围广, 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花生、甘蔗、甘薯、芋、菱角以及紫云英等绿肥作物, 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莎草, 马唐草、游草等。

3.2 菌源基数

凡上年发病轻, 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彻底的地块, 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 发病重。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一般遗留的菌核约150万粒/hm2, 重病田约900万~1 200万粒/hm2, 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可达到3 000万~4 500万粒/hm2。

3.3 品种抗性

早稻发病重于晚稻, 双季晚稻发病较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要轻。

3.4 环境条件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病害, 发病温度18~34℃, 流行温度22~28℃, 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一般在高温阴雨天、密植稻田郁闭、长期深灌田间湿度大等情况下病害蔓延快, 发病重。早稻孕穗前气温较低, 病势扩展缓慢, 孕穗后, 气温升高, 如遇雨季, 病情发展迅猛, 这一时期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双季晚稻进入孕穗至抽穗阶段, 如阴天多雨, 温度又适宜病情发展, 则可出现一个发病时期, 10月上旬因受北方寒流的影响气温常降到22℃左右, 病害逐渐停止, 所以双季晚稻的纹枯病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

3.5 栽培管理

一是长期深水灌田, 影响根系发育, 植株抗病性差;二是施肥不合理, 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迟, 使水稻生长前期封行过早, 田间郁闭后期茎叶徒长, 降低其抗病性;三是栽插过密, 特别是直播田, 田间通风透光不良, 形成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4 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4.1 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 目前生产上早稻耐病品种有两优287、先农23号等;中稻品种有两优培九、香两优一号等;晚稻耐病品种有金优298、中优288等[1]。

4.2 打涝菌核, 减少菌源

田间菌核量极大, 要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 应坚持年年捞, 每季捞, 大面积捞。捞出菌核要深埋或烧毁, 以减少田间的菌源, 并清理田边杂草, 能有效预防纹枯病发生与流行。

4.3 栽培防病

一是合理密植, 推广机械栽插, 实行宽窄行以利通风透光, 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 适时晒田, 避免长期深灌, 促进稻株健壮生长, 提高抗病力;三是配方施肥, 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增强植株抗病性, 化学氮肥应早施, 切忌水稻生长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做到前期不披叶, 中期不徒长, 后期不贪青[2]。

4.4 适时施药保护

每季水稻分蘖期应加强调查, 根据发病早迟、轻重, 确定防治时期和主防治田块, 控制病害扩展[3,4]。过迟或过早施药, 防治效果均不理想。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一般分蘖后期病丛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 需要用药防治。目前有一些高感品种抽穗后病害仍能发展, 引起剑叶和穗轴发病, 后期仍需注意防治。前期 (分蘖末期) 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 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 (孕穗期至抽穗期) 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 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常用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20%井冈霉素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喷药时让药液尽可能多地喷向水稻中下部。使用井冈霉素时, 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 或在施药后2 h内保证不下大雨时进行。

摘要: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形态, 介绍了其危害症状、诱发因素, 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为控制纹枯病发生蔓延、降低病害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吴雪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182.

[2]许科友, 黎祖德, 黄莉.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 2010 (2) :9.

[3]张武利, 曹炳宏, 许成生.五河县2008年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152.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篇10

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2005—2009年种植直播水稻416.67 hm2,2010年种植直播水稻386.67 hm2,其中30.00hm2作为水稻机插秧的试验。为了减轻纹枯病对水稻的危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笔者总结介绍水稻纹枯病的病理学特性和防治方法。

1 病理学特性

1.1 病原及特征

水稻纹枯病的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立枯丝核菌(Rhi zoct oni a solani Kühn);有性阶段为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真菌——瓜亡革菌[Thanat ephorus cucumeri s(Frank)Donk)]。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所需时间来看,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

1.1.1 形态

水稻纹枯病病菌的菌丝初长时无色,老熟后呈黄褐色,较粗,母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5]。气生菌丝集结形成菌核时,细胞中间膨大,两隔膜间距离缩短,分隔处明显缢缩,使菌丝细胞呈藕节状(图1)。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表面粗糙呈蜂窝状,内外颜色一致(图2)。病部所产生的一层白色粉状即是病菌的担子及担孢子。

1.1.2 特征

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为28~32℃。侵染稻株的适宜温度也为28~32℃,相对温度要求在96%以上。日光对菌丝有抑制作用,但可促进菌核的形成。稻田阴蔽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菌核形成的数量与气生菌丝的形成量成正相关。菌核在27~30℃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1~2 d内就可萌发。菌丝、菌核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3、55℃。

1.2 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大田分蘖盛期和末期开始发病,以孕穗至抽穗期为发病盛期。

1.2.1 病菌传播方式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第二年菌核随灌水漂浮在水面上,随即附于稻株上,在温度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引起发病;然后病部生出的菌丝向稻株上部或邻近稻株蔓延。

注:1.幼龄菌丝;2.成熟菌丝;3.菌核;4.菌核细胞;5.担子;6.担孢子。

1.2.2 发病条件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由栽培管理方式、气候条件和品种等多种因素构成。

(1)栽培管理。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追施氮肥、水稻徒长嫩绿,灌水过深,排水不良,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菌丝的伸长和蔓延,都有利于水稻发病。

(2)气候条件。纹枯病是典型喜高温高湿型病害。每年的台风或暴雨来临前或来临后几天中,都有短时间的闷热潮湿气候条件,该环境下纹枯病发病最盛;田间小气候在26~32℃时,又遇连续阴雨,病势发展极快。

(3)品种抗性。矮秆多穗的品种,因分蘖多易感病;叶片宽而深绿色或叶片密集的品种,易感病。

1.3 危害症状

1.3.1 叶鞘

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互相合成云纹状大斑,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图3)。病斑由下向上扩展,逐渐增多。

1.3.2 叶片

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因病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死亡(图4)。

1.3.3 穗部

穗颈上病部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直接造成谷粒不实和秕谷增加。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深褐色菌核,易脱落(图5)。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 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特别要注意肥水管理,对严重发病的田块有必要使用农药防治[6,7,8]。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耐)病品种

茎秆粗壮、叶型窄而直挺、耐肥、叶片松散型或呈浅淡绿色且株高90~95 cm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如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培育的秀水系列——秀水123、秀水128和秀水134(2012年5月初引进的新品种)等。

2.1.2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1)合理密植,科学灌水。在水稻分蘖后期,根据苗情进行适度(当)搁田:(1)每667m2播种量为4.5kg,基本苗数以8万~10万为宜(机插秧在12万~14万为宜),高峰苗数在38万~40万,即达到总苗数的80%时及时进行放水搁田。(2)旺苗要重搁(分成2次搁田),弱苗、砂质土(包括青黄土)要适当轻搁,以促进稻株在生育后期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后期不宜断水过早,以保证植株的抗病能力(即在成熟收割时真正做到石根青秀状态)。水稻生育后期灌水要掌握浅水勤灌、干干湿湿的原则。

(2)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势)进行分期分次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必须注意适当增施磷、钾肥。

2.2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一般以孕穗期和齐穗期用药效果最好。在喷施时,要注重喷射稻丛的中下部。常用药剂的作用特点、使用方法、药效以及注意事项等见表1,可依据使用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药剂应混用或交替使用。

摘要: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及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如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并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方法。为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危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病理学特性,发生规律,危害症状,防治

参考文献

[1]罗霄凤,康晓慧,彭玉娇,等.四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及其致病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99-1400,1402.

[2]卢亭君,覃燕光,郭志强,等.300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1,39(3):114-115,123.

[3]张晋,颜群,高利军,等.水稻纹枯病在不同栽培方式稻田发生情况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21-823.

[4]品种纹枯病现状及经济阈值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53-17555,17573.

[5]郭小山,周长勇,熊战之,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9(5):127-128.

[6]古崇.高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8(11):53-53.

[7]孙光忠,彭超美.微生物杀菌剂及其混配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11):33-34,52.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技术 篇11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防治技术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纤细病毒Tenuivirus侵染引起,近几年在我国北方水稻产区有加重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1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

据报道统计,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上世纪末的十几年中发病较轻,未对水稻生产造成危害,但近几年病情有加重的趋势。一般减产在30~50%左右。应加以重视。

水稻条纹叶枯病除使水稻叶片褪绿、不能抽穗或虽能抽穗但不能结实,造成水稻直接减产外,其间接危害——诱发胡麻斑病也相当严重,发生条纹叶枯病的稻苗往往首先发生胡麻斑病即而成为发病中心,条纹叶枯病发生严重的稻田也会严重发生胡麻斑病,使水稻叶片干枯、稻穗发红、空秕率大大增加。

据了解,为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而反复多次大量用药,不但增加了水稻生产成本,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使用的防治条纹叶枯病传毒媒介灰飞虱的杀虫剂,一方面兼治了同期发生的稻水象甲和稻蝗等害虫,另一方面杀伤了大量的害虫天敌,导致潜叶蝇、二化螟和水稻生育后期的灰飞虱失控而发生加重;使用的防治条纹叶枯病的直接防治药剂,一方面兼治了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等老病害,另一方面使胡麻斑病失控而使其迅速上升为主要病害。此外由于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及其诱发的胡麻斑病反复多次大量用药,也增大了稻谷中的农药残留量。

2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症状表现

条纹叶枯病在水稻秧田极少表现症状,而在水稻本田却有两个发病盛期,传毒媒介灰飞虱的田间种群分布决定了这一病害的田间分布型。带毒的灰飞虱越冬代若虫——般在田边杂草上发育直至羽化为成虫,至5月份后待秧田揭膜或本田插 秧后才陆续迁至稻田秧苗上,越冬代灰飞虱成虫在同一块稻田随机分布,稻苗感染其携带的条纹叶枯病毒经历9-25d的潜育期,发病后也呈全田零星随机分布,而并非田边地头稻苗发病明显严重的那种嵌纹分布,此发病盛期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至拔节初期,经越冬代灰飞虱成虫产出的带毒卵孵化出的第一代若虫则群集呈核心状随机分布,这一代若虫传毒致病力更强,危害更大,水稻往往成片发病,并常伴随发生胡麻斑病,此发病盛期出现在水稻孕穗后期至抽穗期。

稻苗发病后其症状显而易见,其上部叶片和叶鞘褪绿呈现黄绿色或黄白色的条纹或花点,有的水稻品种发病心叶软弱,卷曲下垂,病株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穗茎节曲棍形手感明显。

水稻在分蘖至拔节期受盐碱害后可引发一种缺素症,其症状与同期发生的条纹叶枯病有相似之处,两者主要区别为:条纹叶枯病叶片基部至叶鞘首先表现症状,从发病株或发病丛来讲表现为系统发病,即自见病后抽出的叶片和稻穗连续全部表现症状,叶片上的褪绿条纹一般不会消失;从田间发病分布型来讲,表现为零星或小片插花随机分布,即使同一丛稻苗也可能病苗与健苗并存。而盐碱害引发的缺素症一般只在叶片的中上部表现为褪绿白化透明状,叶片尖端、基部至叶鞘均不表现症状,从发病株或发病丛来讲表现为阶段性发病,即只在稻田盐碱较重阶段表现症状,稻田盐碱减轻后叶片上的褪绿症状会随之消失;从田间发病分布型来讲,表现为全田普遍分布,盐碱较重的行带或全田所有稻苗均表现症状。

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3.1药剂防治

条纹叶枯病毒病和其它动植物病毒病一样,至今尚无特效防治药剂。一般来说,预防这一病害的关键措施是狠治其传毒媒介灰飞虱,然而灰飞虱抗药性较强,是一种较难防治的害虫,并且其传毒期长达2个多月,在水稻秧田期和本田前期,灰飞虱源源不断地涌人稻田,为阻断其向水稻秧苗传毒,需反复多次连续施用对其有效的防治药剂,因此这一措施不仅防治成本高而且实施难度大。

防治稻飞虱的直接危害与为预防条纹叶枯病而防止灰飞虱传毒有所不同,前者用有内吸作用的常用稻飞虱防治药剂如噻虫嗪或吡虫啉,按常用药量喷施,将虫口数量压低到其防治指标以下即可,而后者需将共用药量提高2~3倍,且还应与有触杀作用的速效杀虫剂如敌敌畏或毒死蜱,按常用药量混合施用,将灰飞虱尽可能地彻底消灭,且在水稻苗期至本田分蘖期需连续施药4~5次,以持续达到这样的效果方可。在水稻分蘖后期至孕穗期,对灰飞虱若虫防治仍可用上述两类药剂混合施用,也可用对若虫药效较好、持效期较长的噻嗪酮代替其中的噻虫嗪或吡虫啉继续施药1~2次。

近几年来许多农药厂商纷纷将盐酸吗啉胍、三氮唑核苷、菌毒清、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菇类蛋白多糖和腐殖酸等“病毒钝化剂”推荐用于防治条纹叶枯病,有些已取得了在这一病害防治上使用的农药登记,但笔者未曾对这些药剂做过药效试验,水稻分蘖盛期该病第一个发病高峰期后,随水稻拔节发黄的病苗看似减少,实际它们被长高的健苗所遮盖,这一假象又常常被误认为是施药后的疗效。

很多书刊上的有关文章介绍,为防治该病的传毒媒介灰飞虱,用内吸性杀虫剂处理稻种、用药剂消灭稻田周围越冬场所杂草上的灰飞虱和组织农户统一施药防治……,笔者认为这些措施或者意义不大,或者不现实而难以见效。

3.2农业防治

适当推迟水稻播种和插秧期,播种期向后推迟10-15天,本田插秧期亦相应后延10~15d,大量的实践证明其发病程度可明显减轻。

稻苗感染该病毒后,主茎和分蘖都会发病,采取稀植靠分蘖来实现较多收获穗数栽培方式的,水稻受该病影响较大;采取适当增加水稻基本苗数、减少蘖穗率栽培方式的,水稻受该病危害较小。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插秧密度应为30cm×(10.0~13.3)cm,3-5株/穴。当然,需稀植的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并非也要因此而密植。

本田多施氮肥、稻苗叶色浓绿、长势旺盛的稻 田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似乎轻,而氮肥施用量少、稻苗叶色黄、长势差的稻田条纹叶枯病发生似乎重,其实是由于施氮肥量大的稻田稻苗生长快,掩盖了一些病苗,实际上增加氮肥量并不能减轻发病程度。与之相反,很多有关文章提到采用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硅钾肥、落干烤田等控制其它病害的农艺措施用来控制这一病毒性病害,笔者认为也都缺乏依据。

为减少灰飞虱传毒,很多有关文章提到应铲除稻田周围杂草,笔者认为这一措施同样不现实且意义不大,实际上稻田周围越冬场所的灰飞虱若虫在春暖后取食杂草或冬小麦新芽一段时间后,即已转移到幼嫩的稻苗上危害,况且灰飞虱成虫还能远距离迁飞;还有的文章提到剔除病苗可减轻病情,近2年来在该病发生期一些稻农为此坚持每天剔除病苗,笔者认为这也是辛苦费工的一时无奈之举。

3.3推广种植抗病品种

防治条纹叶枯病主要靠抗病的水稻品种,一个水稻品种能否推广种植首先要看它是否抗条纹叶枯病,这已是该水稻产区的共识。

根据田间调查,水稻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主要来自于其本身体内的免疫力,而并非其有驱避灰飞虱的能力染不上病毒。

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 篇12

防治方法:

1. 种子清选。严格进行选种防止菌核和病残体混杂在种子中间。

2. 严防接触传染。

严禁病株残体进入新稻田或与苗床接触, 坚决不用有病稻田土壤进行育苗。

3. 严防灌溉水传染。禁止有病稻田水灌溉无病稻田。

4. 严防机械传染。

机械作业时应先从无病稻田开始, 然后进入有病稻田。最好无病稻田专用机械。

5. 打捞菌核。

水整地后, 菌核混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田角及时打捞出晾干后烧掉。

6. 合理施肥、科学灌溉。

氮磷钾配合施用, 按照水稻叶龄进程合理施肥、科学灌溉。

7. 药剂防治。

上一篇:课堂改变下一篇:性控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