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防治

2024-07-26

花生青枯病防治(共7篇)

花生青枯病防治 篇1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细菌病害,在花生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盛花下针期发生最重,结荚后病情有所缓和。植株一旦发病则全株枯死,发病严重的地块往往成片枯死或绝收,俗称“花生瘟”。

一、症状

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茎顶梢叶片失水萎蔫,早晨叶片张开晚,傍晚提早闭合;随后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整个植株青枯死亡。通常凋萎叶片的叶绿素尚未被破坏,叶片虽欠光泽但仍呈绿色,故名青枯病。剖开病株茎部可见靠近地面部分的输导组织变成褐色,用手挤压切口处有污白色菌液流出,病株根部腐烂、呈黑褐色。

二、发病规律

花生青枯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3~5年;种子不带菌。病土的迁移、深翻以及地下水的流动均可造成该病的扩散和传播。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常可见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气温在25℃以上时,降雨的多少与迟早决定该病的发生早晚与发病程度。一般时晴时雨、久旱骤雨或久雨骤晴时发病严重;土壤温度与湿度骤变或地块线虫增多造成根部受伤、腐烂时,发病严重;低洼排水不良地块较高燥地发病更重;砂土、薄土层、保水保肥力差的地块较壤土、肥土发病严重;连作田较轮作田发病严重;酸性土壤较微碱性土壤发病严重;草害多的地块发病较重。另外,不同品种间抗性也呈现差异显著。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有水源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防效较好。采用高畦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与大水漫灌。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田间积水与水流传播病害。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氮肥,促进花生稳长早发。对于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将其拔除后带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毒。收获花生时要清除病株与残余物,减少病原。

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喷施72%农用链霉素、20%噻菌铜溶液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选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等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药液250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2~3次。

花生青枯病防治 篇2

【关键词】气象条件;花生;青枯病;防治

花生为豆科作物,是优质食用油的主要油料品种之一,种子含油率可达48%~60%,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区。花生全身都是宝,其果仁含丰富的油脂、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与维生素,榨油后的花生饼是上等饲料和农田有机肥;花生壳粉碎后亦可作为饲料,并能加工成为许多工业品。此外,花生的果仁、种皮、果壳及花生油均可入药,花生根部的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花生藤可作绿肥,由此可见,种花生好处很多。花生中含有大约50%的脂质、25%的蛋白质、25%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E等多种维生素,花生中所含的脂质基本都是不饱和脂肪酸,花生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也十分多样,人体的8种氨基酸除了赖氨酸的含量较少以外,其他氨基酸含量都很丰富。花生中钙含量极高,而钙是构成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因此,多吃花生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脑细胞发育。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是花生常见的较为严重的病害,严重时可使花生减产七成以上,重病地甚至连片绝产,特别是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多发,发病率重于北方,在水旱轮作田发生较少,在旱坡地发生较多,在旱坡地一般发病率为10%~20%,严重的可达50%~100%。病害发生时,花生苗自上而下迅速凋萎,但叶绿素未被破坏,叶片仍为青绿色,故名“青枯”。此病从开花期前后一直到收获期都有发生,病情迅速,病株很快死亡,从始病到枯死一般只要7~15d,少数的达20d。青枯病的发生与气象和耕作栽培的关系很大,在一定条件下,气象条件是青枯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

1 气象条件与花生生产的关系

花生原产于热带丘陵山区的河谷地带,是一种喜温、较耐旱、怕涝的1年生豆科作物。其生长期间的温、光、水、气等气候因子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花生从播种到收获,要经过种子发芽出苗、幼苗期、开花下针期、荚果发育期、种子成熟期等生育过程。

1.1 发芽出苗期与气象条件

花生被播种到土壤中,吸收本身重量50%左右的水分后才能开始出苗。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时,其发芽率最高;低于50%则出苗不齐;少到40%以下时,种子基本不能发芽出苗。但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时,种子呼吸困难,发芽率反而会下降。

花生种子发芽出苗,气温保持在15~35℃为最适宜。能发芽的最低温度,珍珠豆型、多粒型的品种是12℃,普通型和龙生型的品种为15℃。所以,必须等土温达到15℃以上时才能进行播种。温度低会延长发芽出苗时间,会使种子养分大量消耗,导致出苗率降低,有的甚至出现缺苗断垄现象;温度过高也不利,当温度达40℃时,发芽率下降,超过48℃则不能发芽。春花生播种季节气温较低,故出苗期常达10d以上;夏秋季节气温高,播种到出苗只需7~11d。此外,花生在萌动发芽时要求土壤有良好的通气性,否则就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因此,以选择疏松且透气性好的砂壤土种植花生最为适宜。

1.2 幼苗期与气象条件

幼苗期适宜气温为20~27℃,此时植株矮壮、节密;气温低于15℃时,幼苗生长缓慢,持续低于8℃就会出现寒害,在0~4℃下经过6d就会致死;气温超过27℃虽然会加快幼苗的生长速度,但容易形成弱苗。

幼苗期较耐旱,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较适宜。即使田间持水量小于50%,对幼苗的生长影响也不大。土壤偏旱对花生扎根、蹲苗、壮长有利,土壤水分过多,超过田间持水量的70%时,又多阴雨,往往造成湿害,使花生植株根弱苗黄。当然,土壤过分干燥对幼苗的生长也不利,易造成植株生长不良、花芽分化受抑制。幼苗期,充足的光照可使植株节间短、分枝多、花期提前、开花多,所以在幼苗生长期晴天多能使幼苗生长健壮。

1.3 开花下针期与气象条件

此期花生的茎、叶迅速生长,同时大量开花、下针。开花、下针数目的多少與气象条件的关系很密切,一般适温为23~28℃,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开花下针数就越多。当日平均气温低于21℃或高于30℃时,开花数显著减少,气温低于19℃时不能形成果针。

开花下针期内需要大量水分,以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适宜。 土壤干旱不仅会影响开花,甚至还会使开花中断;当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80%以上时,会造成茎叶徒长,导致开花和下针少。充足的阳光促进开花早、花多、花齐;天气阴雨、光照弱,则花生主茎增长快、分枝少,植株瘦弱,盛花期延迟,无效花增加。故封行后应保持行间通风透气,这样才能多开花、多下针。

1.4 荚果发育期与气象条件

此期需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较适宜。土壤缺水,子房停止生长,从而形成秕果;但土壤水分过多则会导致通气不良、土壤缺氧、根系早衰、空果、秕果和烂果增多。荚果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3℃,此时荚果发育快、增重高。大粒花生在气温低于15℃、小粒花生在气温低于12℃时荚果就逐渐停止增长,容易形成秕果。

1.5 种子成熟期与气象条件

此期适宜土温为25~30℃。土温高于40℃时,植株营养生长衰退过早、过快,干物质积累少,果仁增重不大;温度低于20℃时,植株贪青,干物质积累少,果仁增重不大。此期要求土壤湿润,以利于荚果增大和果仁油分积累,如土壤干燥,会使果仁饱满度和含油量明显下降;土壤过湿,会引起植株徒长,甚至果仁发芽或烂果。此期要求天气晴朗温暖,在充足光照下才有利于荚果饱满和果仁增重。

nlc202309051123

2 花生青枯病的防治

青枯病病源主要有带病土壤、病残株、带病杂草、混有病残体和带病杂草的土杂肥以及以病株作饲料的牲畜粪便等,主要靠流水、人畜、农具和昆虫传播,为土传病害,所以,防治上应采用合理轮作和选用抗病品种作为重点综防措施,配合耕作管理和药物防治,以达到预期效果。

2.1 合理轮作

在水源方便的地方最好实行水旱轮作,这样不仅可收到显著的防治效果,而且还起到养地改土、提高植株抗病力、增加产量、促进粮油双丰收的作用。在旱坡地,应实行合理轮作,并根据发病轻重决定轮作年限,发病率在50%以上的实行5~6年轮作,发病率在10%~20%的实行2~3年轮作,并应在发病率不到10%时就开始实行,因地制宜地选用非寄主植物。此外,要注意施用净肥和腐熟肥料,开好隔离沟,严防病田水流入无病田,以杜绝病菌来源。

2.2 选用高产抗病良种

在实行轮作有困难的重病区,应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不同品种在各地的抗病性表现也不一致,因此应因地制宜地使用,最好通过进一步试验再使用。选用抗病品种,如抗青10号、11号、鲁花3号、鄂花5号、中花2号、粤油92、桂油28、泉花3121、粤油22号、粤油320号、粤油250等;播种前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但浸泡时间不宜过长,这样可在种子外形成保护膜,以隔离病原菌,从而提高种子发芽率;播种后应及时在地面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以保墒、防水分蒸发、防土层板结,从而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

2.3 加强管理

注意田间卫生,为防止病菌扩散和减少菌源,收获后应将病田植株施入水田作基肥,凡用花生藤作堆肥或可能有病菌污染的堆肥都不宜作旱地坡地的花生基肥或花生轮作物的基肥;发病时应及早拔除病株,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石灰、草木灰和磷肥作基肥;开好三级排水沟,邻里排除渍水;改善坡地的灌溉条件,在旱坡地花生播种前或前茬作物种植期间进行短期灌水,这样可促使病菌大量死亡;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花生生长期应及时喷施促花王3号,以抑制主梢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在开花前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输导管变粗,从而提高地果膨大活力,进而增加花生的产量;播种前每667m2施石灰35~50kg。此外,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也有较好防治效果。

2.4 药物防治

在花生播种时,用绿亨一号或绿亨二号拌种,可有效防治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为害。施用方法:将种子浸湿后,每千克种子用绿亨一号1~2g或绿亨二号3~4g拌匀,随后即可播种;也可用绿亨杀菌王1000倍液浸种24h后播种,防治效果达72.8%~87.6%。在花生苗期、始花期或发病初期用绿亨杀菌王1000~1500倍液或绿亨二号600~800倍液喷施,在花生出苗后每隔10~15d喷药1次,防治效果达89.2%以上。发病较重时,可用药液灌根,效果极佳。一般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淋病株根部,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ml也可达到一定效果。必要时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淋根部,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ml,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以增强药效。

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气象[M].中国农业出版社.

[2]陈靖,苏永秀.广西玉米、花生、柑橘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J].廣西气象,1991,(12)3:37-40.

[3]刁操铨.作物栽培学各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4]欧阳兆云,周冬梅,王春娟.田阳种植圣女果的生态气候条件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1)2:60-63.

[5]刘永裕,刘梅,吴炫柯.柳州市糯玉米高产稳产的气象条件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1)1:53-56.

[6]蒋运志,熊英明,夏小曼等.作物病虫害与揭的关系及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A01:122-123.

[7]尚惠玲,谭敏.浅谈气象经济的发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1)A01:214-215.

[8]范万新,陈丹,黄颖等.广西种植火龙果的气候条件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3:54-56.

[9]韦金霖,尹华军.隆林县石漠化地发展金银花种植气候适应性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44)1:52-54,56.

[10]邹康廉,邹哲馨.昭平县汕茶气象条件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44)1:64-66.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篇3

花生青枯病一般在花生开花前后开始发病, 以盛花下针期发病最重, 结荚后病情有所缓和。春花生一般在5~6月发病, 夏花生一般在9~10月发病。初期病株主茎顶梢第二片叶出现失水萎蔫, 晚上和早晨尚可恢复, 早上延迟开叶, 午后提早合叶, 呈现凋萎状, 随着病情发展萎蔫逐渐不再恢复, 叶片自上而下急促凋萎下垂;病株主根尖端变褐湿腐, 根瘤呈墨绿色, 在潮湿条件下, 用手挤压茎部切口处, 常渗出浑浊的乳白色细菌黏液, 这是确诊本病的可靠依据。发病后凋萎的叶片虽失去光泽但仍呈绿色, 故名青枯病。

2. 发病规律。

青枯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 也可在病残体和土杂肥中越冬, 主要借土壤、雨水、灌溉水、农事活动、人畜昆虫等媒介传播, 从寄主根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播后330~40天。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天气、土壤、雨水、耕作制度、植株生育期和品种抗病性等因素关系密切。 (1) 天气条件。高温多雨、时晴时雨、久旱骤雨、土壤温湿度变化剧烈时, 最易诱发本病。当气温在27~31℃, 春播花生在4~5月间降雨量达120~150毫米, 夏花生9月间降雨量为150~200毫米的年份发病严重。 (2) 耕作条件。土层浅薄、地势低洼、保水保肥力差的粗砂地或通透性差的黄黏土, 都有利于此病的发生。连作地、偏施 (过施) 氮肥、地下害虫多、开花期中耕、长期渍水, 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3) 品种。一般来说, 蔓生型花生品种比直生型、珍珠豆型品种抗病;南方型品种比北方型品种抗病。

3. 防治技术。

花生青枯病和茎腐病防治技术 篇4

1)症状

花生青枯病多自开花前后开始发病,但以盛花下针期发病最为严重,结荚后病情有所缓和。其症状最大的特点是病株地上部叶片急速凋萎,地下根部维管束变褐,纵切根茎部,潮湿时挤捏切口可渗出浑浊菌脓。若将根茎病段悬吊浸入清水中,可见从切口涌出烟雾状的浑浊液,这是确诊该病的可靠依据之一。通常凋萎叶片的叶绿素尚未被破坏,叶片虽欠光泽而仍呈绿色,故名青枯病。

2)发病规律

青枯病病原细菌主要是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病残体和土杂肥中越冬,病土、病肥为翌年病害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借土壤、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活动等传播,从寄主根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天气、土壤、耕作制度、植株生育期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关系密切。高温多雨,特别是时晴时雨或久旱骤雨、土壤温湿度变化剧烈时,最易诱发该病。植地土层浅薄,保水保肥力差的粗砂土或通透性差的黄粘土,皆有利发病。连作地较轮作地发病重,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蔓生型品种比直生型、珍珠豆型品种抗病;南方型品种比北方型品种抗病。植株开花前后至结荚期发病,占全生育期发病率的70%以上。

3)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

最好实行水旱轮作,至少应与甘蔗、甘薯等进行旱地轮作。轮作年限视病情轻重而定。

(2)加强栽培管理

深翻晒土或引水浸田(时间越长越好),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防止串灌。适当增施石灰,调节土壤的酸性。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注意田间卫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勿施带病残体的土杂肥。

(3)挑治方法

喷淋药液封锁发病中心。对发病中心可试用20%喹菌酮1000倍液或高锰酸钾600倍液或铜氨液600倍液,连续喷淋病穴及相邻的健株2~3次。这对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蔓延有一定作用。

2、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在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尤以北方产区发生严重,常造成植株大片死亡。

1)症状

该病在花生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发病部位在植株近地面的茎基部和根颈处,患部初呈黄褐色至黑褐色湿腐状,后转干腐。病部表面密生针头般大的小黑粒,此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茎基部皮层脱落,全株枯死。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混入土杂肥中越冬,也可以粘附在种荚和种仁上越冬,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该病的发生流行同天气、种子、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温暖多雨,土壤湿度大;大雨骤晴,土温变化剧烈;气候干旱,土表温度高,植株受灼伤,往往易诱发该病。收获期雨水多,种荚未充分晒干就入库或入库后保管不善造成种荚发霉,种子生活力降低,种子带菌率增加,播种后易爆发该病。连作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差的地块,或者施用带病残体的土杂肥,发病较重。春花生较夏花生发病重,早播春花生较迟播的发病重。

3)防治措施

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重病区换种抗病品种,抓好种子选留和晒藏工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2年。播前可选用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密封24h后播种。用种量为种子重量的0.3%。

收获时彻底清洁田园,收集病残物烧毁。勿用病藤堆沤肥,勿施用带病残体的土杂肥。因地制宜适当调节播种期。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精细整地,注意播种深度和覆土厚度,促种子早萌发出土。

花生青枯病防治 篇5

1 发生规律

1.1 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土传细菌性病害, 俗称花生瘟。该病在水旱轮作田发生较少, 在旱坡地发生较多, 吉水县花生种植以丘陵旱坡地为主, 故易引起该病发生。从花生开花一直到收获都有发生, 且病情迅速, 一般以初花期最易感染, 病菌从植株根部伤口及自然伤口侵入, 在维管束内繁殖, 分泌毒素, 造成导管堵塞, 致使根尖变色软腐, 再从根部维管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初始时病株主茎顶梢第1、2片叶先失水萎蔫, 之后病菌进入皮层与髓部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 使之崩解腐烂, 再散落至土壤中, 并通过土壤、流水等侵入附近健株, 进行重复侵染。染病植株经1~2天后, 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 色泽暗淡, 但仍呈青绿, 故名青枯病。病株易拔起, 根瘤黑绿色;病茎及根部纵剖, 维管束呈黑褐色, 横切面潮湿时稍加挤压可见污白色菌脓溢出, 将病段悬吊入水, 可见烟雾状浑浊液从切口涌出, 此为确诊本病之主要依据。

1.2 发病条件

花生青枯病种子不带菌, 其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 存活3~5年后仍有致病力, 病土的迁移、翻耕和流水、农具等均可造成该病的传播, 一些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 还可寻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扩散的痕迹。其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8~37℃, 以26~32℃为最适, 当气温达25℃以上, 降雨的多少与迟早决定此病发生的程度与早晚, 一般久旱骤雨或久雨骤晴或时晴时雨均发生严重。吉水县花生以春植为主, 一般清明节前后播种, 在6月上、中旬大量开花下针, 此时降雨量为250mm左右, 约占全年的16%, 为全年最高, 月均温26.4℃, 如此高温高湿条件, 非常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加之吉水大部分为旱坡地连年种植, 土层偏薄、质地偏酸、肥力偏差, 以上环境条件客观上加重了此病的发生。

2 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实施合理轮作。

在水田实行花生与水稻分季水旱轮作或在旱地与青枯病菌的非寄主植物2~3年轮作, 是控制该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如采用花生与番薯、西瓜、甘蔗、玉米等轮种, 并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

2.1.2 选用抗病品种。

对实施轮作有困难的地方, 应利用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通过引种、试种, 或自选、自育、自繁,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目前较抗病的品种有:粤油256、抗青10号、11号、中花2号、粤油92、粤油22、粤油320、粤油250、桂油28、矮花3号等。

2.1.3 进行改土施肥。

对酸性土壤可施石灰25~50kg、草木灰150~200kg、过磷酸钙20~30kg, 使土壤呈微碱性, 以抑制病菌生长, 减少发病, 同时还要适量补施钼肥;对沙质地采取深耕改土, 加入河泥进行改良, 并施足腐熟堆肥或厩肥、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 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

2.1.4 改善灌溉条件。

要防止田间荫蔽与大水漫灌, 并注意排水防涝, 防止田间积水与水流传播病害。旱地花生在播前进行短期灌水, 可使病菌大量死亡;水田采用高畦栽培, 并适期播种和合理密植。

2.1.5 及时清除菌源。

对田间病株应及早拔除, 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病穴撒上石灰粉消毒, 防止病菌蔓延传播;对常年种植花生田块, 在花生收获后也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放在稻田里堆沤作基肥, 以减少土壤病源;同时做到不用病花生藤作堆肥, 以尽量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扩散, 降低次年发病的初浸染源。

2.2 化学防治

花生青枯病目前尚无很好的防治药剂, 以下药剂只具一定防效。在青枯病开始发生时, 可喷施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20%噻菌铜溶液、20%叶枯唑、2%春雷霉素、800倍枯草芽孢杆菌、5亿个/g荧光假单胞杆菌、3%中生菌素、25%甲霜灵+50%福美双或70%恶霉灵, 或上述产品的相关复配产品, 隔7~10天喷1次, 均匀喷湿所有叶片, 以有水珠往下滴并渗入根部周围土壤中使土壤湿润为宜, 连喷2~3次;也可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对病苗及附近未发病健株进行灌根处理, 每株灌兑好的药液250ml, 隔10天1次, 连灌2~3次。若遇连阴雨天发病快又无法灌药时, 667m2用20%青枯灵300~500g+50%福美双800~1000g, 与25kg过筛细土拌匀后, 撒于花生穴中。

花生青枯病及其连作障碍调控措施 篇6

1 青枯病概述

1.1 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在自然条件下,病菌从根部伤口或孔口侵入植株,使主根根尖变色、软腐,病菌又从根部维管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

病茎或病根横截面可溢出白色菌脓,这是青枯病的一大特征。发病后植株叶片先萎蔫,侧枝顶叶暗淡萎蔫,拔起可见植株根部发黑腐烂。植株从发病枯死,需7~21 d,但叶片仍呈青绿色[1]。

1.2 病原菌特性

花生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rum(E.F.Smith))属于假单孢杆菌。病菌短杆状,两端钝圆形,无芽孢和荚膜、极生鞭毛1~4根,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主要在土壤中或病残体和未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花生青枯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7~8年,一般3~5年仍有致病力[2]。花生青枯病流行途径是病菌从伤口或孔口侵入后由管道向上蔓延并突破导管进入薄壁细胞,然后溶解皮层腐烂,腐烂后的根系病菌散落在土壤中,条件合适时再次侵入附近植株体内。

1.3 常规防治措施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时间方面,春花生发生在5—6月,秋花生在9—10月发病较重。目前国内主要通过栽培措施及化学药剂防治花生青枯病,其中主要为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耕地轮作,增施钾肥,与玉米、甘薯、大豆等作物套种,覆盖栽培等5种措施。药剂防治用络氨铜、氧化亚铜、农用链霉素及菌毒清等农药防治。这些措施对防治花生青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最明显的是耕地轮作。在花生青枯病的防治环节中,现有的农艺措施及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在育种过程中未发现免疫种源;使用农药无法彻底防治。据调查,目前花生生产中的农艺措施,其结果表明都不能彻底杜绝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这主要是由花生青枯病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繁殖极快等特性决定的。要解决花生青枯病这一难题,应以花生病原生态环境作为切入口进行研究。

2 花生青枯病与连作的关系

2.1 花生同种异地、同地异种栽培的抗病差异

笔者对贺州花生综合试验站病圃的花生青枯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栽培连作有密切关系。贺州花生综合试验站的青枯病病圃自1982年至今,一直承担春秋两季花生抗病鉴定工作,其方法是:将参加花生区试的每一品种在病圃种植150株,把大部分种子放到良好的地块作区试栽培,两者田间管理一致。分别在花生苗期及下针后期调查病害发病率,并对青枯病严重度进行分级。青枯病严重度分级按群体发病率来衡量,分级标准为5级[2]:1级<5%;2级5%~15%;3级15%~30%;4级30%~50%;5级>50%。其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病圃地种植的花生品种抗病力都比区试试验地的抗病力弱、发病率高。同一类土壤栽培的不同品种发病率也有差异。

2.2 抗病差异原因分析

一是花生地连作时间长短决定青枯病的轻重。连作越长,发病率越高,这属于连作障碍。所谓连作障碍是指在同一土壤中连续栽培同一品种或同一种作物时,采用正常的栽培管理也会发生长势变弱、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复杂,是作物与土壤两大系统内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外观表现,具体归纳为: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养分亏缺、反应异常、微生物变化和植物自身产生自毒物质等五大因素。二是花生种子本身出现遗传分化现象,表中参试品种都是具有极大丰产潜力的优良品种,在区试地栽培的有5个发病率是0级。而在连续种过60造花生的自然诱发病圃都发生青枯病,严重的达到3级,没有发现免疫品种。有研究表明花生种子对青枯病病菌潜伏侵染反应特性存在遗传分化,抗性水平高的材料受潜伏侵染较小,高产品种对潜伏侵染具有一种综合耐性,品种类型间可能存在着潜伏侵染差异。在病圃栽培的品种综合耐力就是种子本身的抗病力,当生态进一步恶化时种子的抗病力也进一步被削弱[2,3]。如贺油11号品种在病圃发病率为2级,在区试地发病率为0级,而在北流市和桂平市连片栽培的花生地发病率为1级。为了提高花生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通过改良花生的生态环境来提高种子的综合耐力(抗病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 花生连作障碍的调控措施

3.1 增加有机改良剂

健康的土壤要求各种土壤生态因子平衡发展,给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具体要求:平衡的营养、良好的通气性、合理的有益菌群、最少的病原菌数量及污染物质等。要创造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中就要通过加强水肥管理,多施农家肥和植物残体堆沤肥等有机改良剂肥,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能力和功能多样性。多年来,广西贺州市花生综合试验站在广西5个市(县)的花生高产栽培试验田中就是根据各示范市(县)的土壤条件制定方案:在北流市和桂平市种植300 hm2水稻与花生轮作创高产样板田,在武宣县实行大面积木薯套种花生创高效益样板地,在八步区推广花生与玉米、西瓜、蔬菜等作物轮作模式,通过采用这些模式降低了花生青枯病等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3.2 增施根际促生菌

这是利用对土壤中的特定病原菌的寄生,产生有害的物质或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等途径具有拮抗作用的特定微生物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根系的感染,促进花生健康生长来达到抑制花生青枯病菌的目的。在我国,利用放线菌等根际促生菌解决连作障碍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筛选出抑制花生青枯病病原菌的放线菌,不仅克服了花生连作障碍问题,而且还从根本上降低了青枯病的发生。放线菌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能长期生存,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微生物产生的近1万种抗生素,其中2/3是放线菌产生的[4,5,6]。放线菌这一极具代谢多样性的微生物,人们利用其这一优势接种在植物根区的土壤中,使其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后代成为优势种,重新寄生在病原菌中,通过双方对营养和空间的互争途径达到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的目的,并保持利于植物根部正常生长的状态。综上所述,筛选花生青枯病菌拮抗放线菌,开展连作障碍微生物修复研究,有可能成为防治花生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一条新途径。

4 致谢

本项研究得到广西农业科学院唐荣华博士/研究员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摘要:对花生青枯病的危害、病菌特性及常规防治措施进行阐述,分析了花生青枯病与连作的关系,并提出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利用生防菌防治花生青枯病的新途径。

关键词:花生,青枯病,连作障碍,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胡志红.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油料病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胡玉忠,高淑芹.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山东农药信息,2010(7):44.

[3]赵琛,曾永立,孙辉.花生抗病性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5):23-26.

[4]曹理想,周世宁.植物内生放线菌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4):93-96.

[5]周永强,薛泉宏,杨斌,等.生防放线菌对西瓜根域微生态调控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4):143-150.

花生青枯病防治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供试13个花生新品种 (系) 是广西近年来选育及从广东、福建、山东等省引进, 2010~2011年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参试的花生新品种。采用自然病地种植鉴定方法, 试验地选择连续多年种植花生, 青枯病高发的地块, 三次重复 (每小区播种100粒) , 以桂油28为抗病对照 (ck1) , 中花12号 (ck2) 为感病对照。分别调查出苗数和收获苗数。花生植株培育期间, 淋水保湿, 土壤湿度控制在90%左右。从发现病株后, 每5d调查1次发病情况, 直至收获期, 记录发病情况, 并计算株发病率。

1.2 抗性评价标准

以田间发病率 (病株数/出苗数×100) 表示抗病水平高低:高抗 (HR, 发病率<10%) , 抗病 (R, 发病率10%~20%) , 中抗 (MR, 发病率20%~35%) , 感病 (S, 发病率35%~65%) , 高感 (HS发病率>65%) 。

2结果与分析

2.1 抗病鉴定结果

对供试的花生品种 (系) 抗青枯病的鉴定结果 (表1) 表明, 供试的13个花生品种 (系) 中, 表现抗病 (R) 的品种 (系) 有贺油0326、贺油0172;中抗 (MR) 的品种有桂花836、桂花21、粤油22、华油89、柳花1号、桂花833、D16、柳花2号、泉花227;感病的品种有西农花14、桂花99。

2.2 参试品种区试产量结果

供试品种桂花836、桂花99、粤油22、贺油0172、泉花227、桂花833荚果产量比对照种桂花21增产, 其中桂花836平均产量5039.10kg/hm2, 增产14.26%, 桂花99平均产量4946.70kg/hm2, 增产12.67%。供试品种桂花99、桂花836、柳花1号、贺油0172、柳花2号、桂花833、泉花227、粤油22籽仁产量比对照增产, 其中桂花99平均产量3343.8kg/hm2, 增产18.15%, 桂花836平均产量3300.15kg/hm2, 增产16.6%, 柳花1号平均产量3153.15kg/hm2, 增产11.41%。

2.3 抗病品种评价

2.3.1 贺油0172

青枯病发病率为13.05%, 比对照种桂油28低5.65个百分点, 抗病性好。区试荚果平均产量为4614.60kg/hm2, 比对照种桂花21增产4.64%;籽仁平均产量为3030.155kg/hm2, 增产7.06%。全生育期127天, 株高58.1cm, 单株结果数16.6个, 出仁率66.15%, 粗脂肪含量49.25%, 蛋白质含量29.94%。

2.3.2 贺油0326

青枯病发病率为17.75%, 比对照种桂油28低0.95个百分点, 抗病性较好。区试荚果平均产量为4365.0kg/hm2, 比对照种减产1.03%;折籽仁平均产量为2752.2kg/hm2, 减产2.76%。全生育期124天, 株高59.2cm, 单株结果数16.9个, 出仁率62.8%, 粗脂肪含量50.52%, 蛋白质含量29.06%。

3小结与讨论

鉴定结果表明, 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存在着明显的青枯病抗性差异, 参试品种 (系) 贺油0172发病率比桂油28轻, 抗病性较好, 在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也比对照种增产, 属于高产抗病品种;贺油0326发病率比桂油28轻, 抗病性较好, 产量与对照种相当, 为抗病稳产品种;桂花99在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比对照种增产显著, 但易感青枯病。

广西80%以上的花生种植在轮作周期较短的瘦瘠旱坡地上, 青枯病危害日趁严重。青枯病区根据本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 从试验鉴定结果中, 因地制宜地选择新品种进行生产示范和推广种植, 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作用, 解决青枯病危害花生造成的减产损失, 稳定提高花生种植效益, 促进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壁润, 郑奕雄.我国花生青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12) .

[2]黎穗临.广东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J].花生学报2005, 34 (02) :30-32.

[3]淡宇俊, 廖伯寿.国内外花生青枯病的研究评述[J].中国油料, 1990 (04) :87-901.

[4]赵琛, 曾永三, 孙辉, 郑奕雄.我国花生抗病性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05) .

上一篇:和谐企业之道下一篇:企业融资决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