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蛴螬

2024-08-23

花生蛴螬(精选8篇)

花生蛴螬 篇1

花生是固镇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是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花生是豆科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地上开花, 地下结果。花生种子含油量45%~55%, 蛋白质含量为25%~30%, 花生油是80%不饱和脂肪酸和20%饱和脂肪酸的甘油混合物。脂肪酸、油酸占33.3%~61.3%, 亚油酸占18.5%~47.5%, 品质优良, 气味清香。除供食用外, 在印刷、造纸工业可作乳化剂, 在纺织工业上作润滑剂, 机械制造工业作淬火剂。花生还可作中药, 对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 并有镇咳祛痰作用, 种皮对多种出血性疾病有止血作用。榨油后的副产品花生饼可以加工成脱脂蛋白粉, 经膨化处理可制成花生蛋白肉。另外, 花生种子可炒制、油炸或做花生糖、花生酥等粮果糕点以及花生酱。茎叶为优质饲料, 颖壳可以作粘胶的原料, 经干馏、水解可得醋酸、醋石和活性炭等10多种产品。近年来, 花生的行情一直走俏, 固镇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由于茬口得不到及时更换, 连年种植重茬现象严重, 病虫害逐年加重, 特别是地下害虫的危害严重, 为害该县花生的地下害虫主要是金龟子的幼虫———蛴螬, 严重发生年份常造成花生减产70%以上。

1 危害症状

金龟子危害分为成虫危害和幼虫危害。幼虫 (蛴螬) 危害造成幼苗根被咬断, 造成缺苗断垄。荚果期受害, 轻者果柄被咬断、幼果被咬伤或幼虫蛀入取食果仁, 严重时将嫩果全部吃光仅留果壳, 果柄被咬断后, 花生荚果在土中发芽或腐烂, 吃成空壳的变成泥果。更为严重的是剥食花生的主根, 使花生整株死亡。成虫危害是咬食叶片成网状、孔洞和缺刻, 严重时仅留主脉[1]。

2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规律

金龟子的幼虫是蛴螬, 属完全变态, 需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 卵初期呈乳白色近圆形, 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大且颜色为淡黄色。产卵数量为每巢30~135粒。幼虫身体乳白色, 头部黄褐色, 体肥多皱折弯曲成“C”形, 具有胸足3对, 无腹足, 尾部腹面刚毛因金龟子的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排法。蛹、被蛹触角、足、翅等附器内贴于体上, 不能活动, 用针挑尾部, 蛹蠕动, 蛹呈土黄色, 长10 mm, 生长在土中20 cm深处。成虫统称金龟子, 属鞘翅目金龟子科, 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为害固镇县花生的金龟子主要有3种, 分别是铜绿金龟子、大黑金龟子和暗黑金龟子, 尤以暗黑金龟子为主。

铜绿金龟子, 成虫体长18~21 mm、宽8~10 mm, 背面有铜绿色, 有光泽, 前胸背板两侧为黄色, 鞘翅有栗色反光, 并有3条纵纹突起, 雄虫腹面深褐色, 雌虫腹面为淡黄色。铜绿金龟子1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5月上旬出现成虫, 5月下旬达到高峰。黄昏时开始危害, 半夜后即陆续离去, 潜入花生田、草丛或松土中, 并在土中产卵。成虫有群集性、假死性、趋光性, 闷热或无风的夜晚危害最重。暗黑金龟子1年发生1代, 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内越冬, 翌年4月成虫开始出土, 4月下旬第1次小高峰, 6月下旬是最高峰, 黄昏时上树危害, 半夜后即陆续离去, 潜入草丛、花生田或松土中, 并在土壤中产卵。成虫有群集性、假死性、趋光性, 闷热或无风的夜晚危害最重。大黑金龟子1年发生2代, 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 第1代成虫5月出现, 6月上、中旬是危害盛期。第2代成虫7月出现, 8月上、中旬盛发。成虫无明显趋光性及假死性, 白天时可见少量危害。

3 防治方法

根据3种金龟子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 以及多年的生产实践制定了“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防治方法, 从而控制金龟子的危害程度。

3.1 农业防治

一是对冬闲田进行冬季深翻, 跟犁拾虫, 以降低来年虫口发生基数, 还可利用冬季的低温天气杀死残留在土壤中的病菌。二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水旱轮作, 以水来灭螬。三是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引进金龟黑土蜂, 利用臂钩的寄生可有效防治蛴螬。利用寄生蛴螬的乳状菌, 分离、筛选出鲁乳1号菌株, 播种时施入田间, 既保护环境, 又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2,3]。

3.2 物理防治

一是利用成虫的假死性, 于夜晚树下垫薄膜, 摇树震动诱杀成虫。二是利用黑光灯或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三是利用蓖麻诱杀成虫。花生田采用棋盘式或5点法套种450株/hm2。四是利用杨树枝把诱杀成虫。将新鲜的杨树枝把用40%氧化乐果浸泡后, 于傍晚插于花生田中进行诱杀成虫。

3.3 化学防治

一是利用新型长效药剂拌种。用48%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3 750 mL/hm2拌花生种210~225 kg/hm2, 拌后放在阴凉处阴干, 然后播种。也可以用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拌种。二是灌根。在苗期和金龟子的卵孵化盛期至幼虫1龄期用48%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500倍液灌根。也可以用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对水灌根。三是制成毒土。用50%辛硫磷0.5 kg拌细沙土30~40 kg制成毒土, 穴施或全田撒施。也可以用5%辛硫磷颗粒剂30.0~37.5 kg/hm2随播种撒入, 可以防治蛴螬和多种地下害虫。四是成虫期喷药防治。在金龟子的成虫盛发期, 用48%毒死蜱1 500 mL/hm2对水450~600 kg/hm2喷杀成虫。也可以选用50%辛硫磷, 或40%氧化乐果进行防治[4]。

参考文献

[1]黄朝炎, 刘尚友, 余小清, 等.花生蛴螬的发生特点与治理对策[J].湖北植保, 2012 (6) :44-45.

[2]申子兰.民权县花生田蛴螬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新农村, 2011 (9) :40-41.

[3]韩晓清, 吴志会, 张尚卿, 等.冀东地区花生田蛴螬优势种调查及田间防治技术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5 (9) :27-29.

[4]刘琴, 张宏华, 周明田, 等.35%吡虫啉拌花生种防治蛴螬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2 (2) :116, 144.

花生田蛴螬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篇2

一、发生规律

据调查,卧龙区花生田发生的蛴螬为混合种群,有20多种,以铜绿金龟子、暗黑鳃金龟子、华北大黑鳃金龟子为主,其中暗黑鳃金龟子占50%~60%,在监测防治上一般以暗黑鳃金龟子的发生动态为依据。

暗黑鳃金龟子在南阳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每年3月底开始化蛹,5月下旬成虫羽化出土,6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6月下旬在花生开花时,田间即可见卵。从卵中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即可为害花生的嫩果荚,幼虫前期发育速度很快,经过大约15d即可进入3龄。8月中上旬,3龄蛴螬进入了为害盛期,开始大量啃食花生果荚。

二、连年重发原因

1.气候条件有利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暖化,暖冬出现机率增加,春季气温回升较早,4—5月份降水相对偏少,而夏秋季节降水适中或偏多,土壤含水量和其他理化性状均有利于蛴螬的越冬、羽化、产卵,造成蛴螬越冬基数较高。

2.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面积减少

近年来,一些农药品种如666、林丹粉、呋喃丹等,因其毒性强、残留量高,已被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而新的低毒高效农药品种又较少,加上卧龙区花生多为麦垄套种或麦收后强茬播种,土壤处理面积减少。卧龙区花生种子多为群众自留种,播种时以人工播种为主,群众没有进行种子处理的习惯,或者只进行简单的处理,对蛴螬的防治效果差,错过了播种期防治这个时机。

3.科学用药技术棚架

科学用药,包括选择农药品种和剂型,把握防治适期和指标,采取适宜的施药方法等技术标准,但年轻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生产主力变成了“336199”部队。同时,6—7月份是蛴螬初龄幼虫期,也是最佳防治时期,但在地上部却看不到明显的为害症状,群众往往等到8月份见到幼虫时再施药,错过了早期防治的有利时机,而此时蛴螬已到3龄期,抗药性明显增强,即使增加了农药使用量,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4.大面积的秸秆直接还田和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随着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推广,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麦糠等废弃物直接还田,为蛴螬提供了丰富的食料。这些秸秆底肥在腐烂过程中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为卵的孵化、低龄幼虫的成活和蛴螬安全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有利于蛴螬的生长发育与繁衍。

5.耕作方式有利于幼虫化蛹和羽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田在麦收后喷一次除草剂,整个花生等秋作物生长期间不再中耕动土,蛴螬在化蛹和羽化以及越冬过程中机械损害少,提高了存活率。

6.植树造林给金龟子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适宜的活动场所

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步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提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农民纷纷在田边、地头、路旁、沟渠和荒滩地等处植树造林,杨树等林地面积大大增加,为金龟子成虫提供了大范围适宜的栖息和交配场所,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三、防治对策

1.农业防治

(1)诱捕成虫。6月上旬—7月中旬,在金龟子活动盛期,利用太阳能杀虫灯、频振灯、黑光灯诱杀,一支20W的黑光灯一晚上可诱杀成虫几千头之多;或利用成虫假死和交委时不活动的习性,在傍晚人工捕捉成虫,可以有效地降低越冬代成虫的繁殖基数。

(2)深耕细耙。在秋播时,通过深耕、细耙土壤,可机械杀伤、日晒、天敌、鸟类啄食等杀死20%乃至更大比例的蛴螬幼虫。

(3)人工捡拾。在收获花生和翻耕粑地的过程中,人工捡拾蛴螬,集中消灭,降低越冬基数。

(4)中耕灭茬。在小麦收获后,及时中耕灭茬,一方面打破蛴螬化蛹和羽化的适宜环境,降低其羽化成活率,另一方面尽量减少田间麦茬、麦秸、麦糠的存留量,加快其腐烂进度,降低腐烂气味的散发程度,减少田间落卵量。

(5)合理施肥。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田间追施氮肥时,选用碳酸氢铵或氨水深施,既能提高肥效,又能有效腐蚀、熏蒸杀灭一定量的蛴螬。

2.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按药:水:种1:100:1000的比例进行拌种,可以有效地保护种子和幼苗免遭蛴螬的危害,如果加拌杀菌剂,还能有效预防病害,促进幼苗健康成长。

(2)抓好成虫期防治。从6月上旬开始,即群众刚收获小麦后开始防治成虫。药剂可用10%吡虫啉(大功臣)可湿性粉劑每亩30g,或48%毒死蜱(毒死本)乳油50g,或40%氧化乐果50~60mL或拟除虫菌酯类农药进行喷雾,隔7~10d喷一次药,连喷2~3次,杀死成虫的效果比较好。第一次喷药不要迟于6月15日,此时花生苗小,施药劳动量小,药剂使用集中度高、防效好。因为成虫具有昼出夜出的习性,施药时间在傍晚左右为宜。

(3)狠抓孵化盛期和低龄幼虫期防治。孵化器和幼虫期防治主要撒毒土或喷淋灌根。毒土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00~250mL(1500倍液)或吡虫啉(大功臣)30g或者50%辛硫磷颗150mL(1000~1500倍液),把喷雾器喷头拧下来,直接对准根部周围进行灌根。要求水量一定要大,如果水太少,药液被上层土壤吸附,渗不到下层,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孵化盛期和低龄幼虫期即7月份的防治,是防治蛴螬保花生产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该时期仍没有防治好,等到8月中旬以后在防治,即使加大施药量,防治效果也会大大降低。一般情况下,一般田块可在7月10日前后,随浇地或下雨前撒毒土或灌根,严重田块可以防治两次,第一次适当提前几天,7月20日前后再防治一次,8月份不再用药防治。

花生田蛴螬防治试验初报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作物

试验对象:蛴螬。

试验作物:花生。

1.2 试验设计和处理方法

1.3 试验药剂及生产厂家

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新沂市科大农药厂生产。

高巧(60%吡虫啉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

卫福(萎锈·福美双)悬浮剂,美国科聚亚公司生产。

1.4 试验设计

设处理组和对照组,按照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每处理三次重复,处理方法:

1)药剂用作种子处理,即辛硫磷微囊悬浮剂:伴多得(助剂)250g(大瓶),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240g(小瓶),分别摇匀,小瓶药剂倒入大瓶,充分摇动混合均匀,不需加水,直接倒至15kg花生种,搅拌均匀后在阴凉通风处晾;

2)高巧(卫福):20ml高巧(1袋)和25ml卫福(1袋)混合均匀后,适量水(3~5倍,以覆盖花生种为准)稀释后,倒至10kg花生种,搅拌均匀后阴干,播种。

3)另设一空白对照处理。

1.5 小区面积及重复次数

小区面积:13.33m2。重复次数:3次重复,共9个小区。

1.6 施药方法及时间

于4月14日花生播种时采用药剂拌种处理。

2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2.1 气象及土壤资料

1)气象资料。施药当天,天气为晴天,平均温度18.1℃,温度范围为15.4~22.1℃。

2)土壤资料。试验田为红壤土,土壤肥力中等。

2.2 时间和次数

调查时间和次数。于4月14日施药前调查一次药前基数,花生收获前5天进行一次残存虫量调查。共调查2次。

2.3 调查方法

1)虫口密度调查方法。每处理5个点取样,每点取1m2,挖土深度30cm,仔细检查记载样方内虫量,与对照进行比较。计算防治效果。

2)果实被害调查方法。于花生收获前5天,每个处理5点取样,每点取1m2,记录总荚果数,被害荚果数,并记录荚果总重量,计算出荚果被害率和防治效果。

荚果分级标准:0级:荚果完好,无被害状;1级:果皮受害,果实完好;2级:果仁中的半数果仁受害,另一半完好;3级:果仁全部受害,无完好果仁,统计花生果各级被害数。

2.4 药效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基数-施药后残虫数)/施药前虫口基数×100

校正虫口减退率(%)=(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受害指数=Σ(被害果×该被害果级值)/(总果数×最高级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受害指数-处理区受害指数)/对照区受害指数×100

防虫效果(%)=[(空白对照区活虫数-药剂处理区活虫数)/空白对照区活虫数]×100

3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详见附表1和表2。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试验药剂对花生生长没有影响,未发生药害;试验药剂用高巧+卫福处理后,三个小区防治效果分别为61.82%,56.98%,56.24%,平均为58.35%,用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处理后,三个小区防治效果分别为55.68%,49.35%,45.81%平均为50.28%。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试验药剂高巧+卫福和辛硫磷微囊悬浮剂通过拌种后,对花生蛴螬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能减少和降低蛴螬对花生荚果的危害率;但是防虫效果不确定,有待进一步验正。

建议在生产实际中,在花生播种期进行一次药剂拌种,同时在花生开花期前后再施用一次防治蛴螬药剂,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摘要:用辛硫磷微囊悬浮剂、高巧和卫福在花生播种时采用拌种处理对花生地下害虫蛴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药剂对花生蛴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减少和降低蛴螬对花生荚果的危害率;两种试验药剂对花生生长没有影响,未发生药害;建议在生产实际中,在花生播种期进行一次药剂拌种,同时在花生开花期前后再施用一次防治蛴螬药剂,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辛硫磷微囊悬浮剂,高巧和卫福,花生蛴螬,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花生蛴螬 篇4

关键词 花生;种植模式;蛴螬;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02

为了更好地试验出不同的种植模式对春花生与夏花生受蛴螬害虫的影响以及不同的药剂防治效果,笔者决定结合春花生与夏花生的蛴螬害虫现象,对其实施不同的田地调查与药效试验[1]。根据调查与试验的结果来看,春花生比夏花生受蛴螬的损害率高。另外,从不同的花生种植模式来看,采取覆膜种植方式的花生较露地种植的花生产生蛴螬损害少,而采取秸秆还田种植的花生地产生蛴螬损害现象较正常种植的花生地较多。

花生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生产油脂量最多的油料作物之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是花生种植的农业大国,种植面积集中分布在山东、广西、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份,其中山东省的种植面积分布最广,产量最多[2]。

蛴螬作为一种严重危害花生生长的害虫,近几年在花生的播种期与生长期頻繁出没,时常咬食花生幼苗根部的种子,严重时甚至造成毁种断垄现象。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3-2014年,广西北流市花生种植地遭受蛴螬损害所导致的减产量高达全年收获量的30%左右,在全国其他地区更有甚者高达60%~70%。

为了更好地提高花生的单位面积产量与种植土地的使用率,促进花生的健康生长,近几年来花生种植方式也有了很大突破,从早期单一的露天种植逐步演变为覆膜种植、一年两熟、秸秆还田等多种种植方式,其中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已经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本文通过对花生不同的种植模式的分析,来探究害虫蛴螬的不同影响,并且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针对不同的损害情况采取特殊的药剂防治措施[3]。同时,以此研究成果来为科学有效地防治蛴螬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主要结合广西北流市的花生种植分析。试验地点选在北流市民乐镇试验田,此块常年种植花生,近几年才开始采取“花生与水稻”轮流栽种的特殊模式。根据实地勘测来看,该地区的土壤中等,土质较为疏松,但不足的是有机物含量较少,缺肥现象较为严重。试验所挑选的花生品种为新型的“小白沙”。在试验田内,工作人员对春花生设置2种方式:覆膜种植与露地种植;对夏花生采取的是秸秆还田与不还田、覆膜与露地这4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在确定好花生种植模式后,工作人员随即就对试验田进行了划分,共划分为4块不同的区域,每区域的种植面积约65 m2。在2014年5月初-6月中旬,是春花生与夏花生种植的最佳时期。在春花生与夏花生生长的时期内不采取任何农药杀虫剂的处理。

在试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定期去田间取样,根据所种植的情况来看,在2014年的9月上旬与下旬可收获春花生,在10月上旬可收获夏花生。在统一收获完毕后,方可在田间采取挖土试验的方法,在每块区域内采取棋盘式的布局挖设不同的小区,每隔10点的位置进行一次取样工作,在春花生与夏花生的生长点附近均挖长1 m,挖深30~40 cm。以此位置来记录害虫蛴螬的数量,以及每个试点总株数与被蛴螬损害的株数量。

1.2 试验药剂的选择

在本次试验中,工作人员主要选择的是70%的种子处理可分散剂、30%的微囊悬浮毒死剂、25%的噻虫砧分散粒剂以及40%的辛硫磷乳油等。在北流市的试验田内,蛴螬产生损害的现象十分重要,其的土质较为疏松同时有机物的含量也较低,因此工作人员采取的是重复喷洒药剂三次的施药方法,随机排列区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的种植模式对蛴螬数量及产生损害结果的影响

根据常年的试验蹲守以及所调查的数据来看,不同的花生种植模式对蛴螬数量及其产生的损害结果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如在覆膜的春花生产地中,蛴螬的数量为12.65~80.0头/66.7 m2,被损株数的受损率在0.78%~16.54%。而在春花生露地的产地中,蛴螬的数量为14.76~145.68头/66.7 m2,被损株数的受损率在1.53%~23.01%。综合所得的数据与结果来看,在这几种不同花生种植模式的影响下,春花生露地所产生的蛴螬数量最多,受到损害的株数也是最多的。而在夏花生的秸秆不还田露地产地中,蛴螬的数量是最少的,在4.50~32.56头/66.7 m2。因此,总结得知,春花生和夏花生露地种植产生的蛴螬数量是春花生与夏花生覆膜种植的1.6~2.0倍,而在春花生覆膜种植时,其所受到蛴螬损害的株数数量,荚果的损害率及受损害株数的指数都是明显要低于露地种植的。同时,在夏花生秸秆还田种植区域内,蛴螬的产生量及所受蛴螬被害株数的产生量都是要比秸秆不还田区域的花生要高,蛴螬的数量同是如此。另外,在相同的种植模式之下,工作人员还发现,春花生种植区域内的蛴螬产生量一般都要比夏花生与夏直播花生区域内的蛴螬数量要多,而且在同种种植模式下,春花生单只株数上的果实数量也是要比麦套花生与夏直播花生要多[4]。在试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在北流市的民乐镇内影响花生生长的蛴螬种类大多数都是暗黑的金龟甲。这一发现也值得研究人员对这一类昆虫进行深入分析。

2.2 不同的防治药剂对蛴螬数量及产生损害结果的影响

根据试验的结果与数据来看,在不同的试验田内使用不同的防治药剂会对蛴螬数量及其产生的损害结果产生不同影响。在春花生与夏花生的不同播期内,夏直播花生所受到防治药剂的效果是最好的,此时期内的蛴螬数量是最少的。一般对夏直播花生工作人员使用的是70%噻虫砧种子分散处理药剂,这种种子分散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有效率为90%~95.04%,比春花生在早播期与晚播期的防治有效率高了25%左右。综上所述,在夏花生播种的时期内,一次性使用防治药剂进行拌种处理,可以更好地起到全程高效除治蛴螬的作用,相反如果在春花生的播种时期对其采取药剂的拌种处理,不能够很好的起到对蛴螬的控制与防治作用,因此药剂防治的策略只能在夏花生的播种期内实施最为有效。

3 结语

一直以来,蛴螬都是严重危害花生生长的害虫之一,它会对花生的生长品质与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想科学有效的除治这种害虫,除了积极改变播种方式,还需遵循科学播种规律,在科学的指引下积极采取正确的方法使用防治药剂。在夏花生的种植区域内,尽可能过早地使用防治药剂并拌种分散处理,在春花生种植区域内尽可能的通过改变播种模式,如采取新型的地膜覆盖技术来提高花生的产量与土地的利用率。事实证明,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很好地抑制害虫蛴螬数量的增长。在本试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但是希望此试验能够为日后花生的种植与除害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丹,刘磊,渠成,等.花生种植栽培模式对花生地上害虫发生的影响[J].花生学报,2015,6(9):10-11.

[2]渠成,薛明,张文丹,等.花生不同种植模式对蛴螬发生的影响及药剂防治效果的比较[J].花生学报,2015,6(11):12-17.

[3]张莉,吴忠梅.不同种植模式对夏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0):26-27.

[4]裴桂英,马赛飞,刘健,等.不同耕作模式对豆田蛴螬发生及大豆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技,2010,7(25):654-655.

花生蛴螬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漯河市试验农场内, 土壤为壤土, 肥力基本一致。前茬为小麦, 留茬高度为15 cm, 小麦收获后于6 月20 日进行花生播种, 花生品种为豫花22, 行距40 cm, 株距15 cm, 不施用肥料和杀虫剂, 10 月10 日进行收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 个不同的耕作处理方式, 分别为免耕清理秸秆、免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清理秸秆。设4 个不同的栽培处理方式, 分别为春花生不覆膜、春花生覆膜、夏花生不覆膜、夏花生覆膜。每个处理区面积为200 m2, 3 次重复。

1.3 数据调查

在花生收获前, 每个处理采用“Z”字型取样法进行调查, 每点样方面积为1 m2。挖土深30 cm调查虫口数量, 并将植株带回室内计算产量[1,2,3]。收获时调查并记录每个样方的花生平均果数、被害株数、被害果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花生田蛴螬数量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1 可知, 不同耕作方式下花生田间蛴螬量不同。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蛴螬量最多, 达12.1 头/m2, 主要是由于上茬小麦留茬高度为15 cm, 为蛴螬成虫提供了较好的栖息场所和较多的饲料;翻耕秸秆还田处理的花生田间蛴螬量最少, 为8.4 头/m2。在不同的耕作方式处理下, 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花生产量最高, 达到3 462.52 kg/hm2, 其次为翻耕清理秸秆处理, 2 个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翻耕秸秆还田处理和免耕清理秸秆处理, 可能是由于清理秸秆减少了蛴螬发生量, 但也使得花生生长过程中缺少了来自腐烂秸秆提供的营养。

2.2 不同种植方式对蛴螬发生的影响

由表2 可知, 春花生覆膜种植后花生每株平均果数最高, 为15.18 个;其次为春花生露地种植, 每株平均果数为12.76 个;夏花生露地种植每株平均果数最低, 为9.53 个;春花生覆膜种植后花生每株平均果数与其他处理均差异显著。

夏花生覆膜种植后花生受害株率最低, 与夏花生露地种植后花生受害株率差异不显著;春花生露地种植后花生受害株率最高, 其与春花生覆膜种植后花生受害株率差异显著。春花生露地种植后花生受害果率最高, 为8.69%, 与其他处理受害果率均差异显著;夏花生覆膜种植后花生受害果率最高, 为4.58%, 与其他处理受害果率均差异显著。通过调查还发现, 春花生蛴螬发生量大, 危害较重;夏花生蛴螬发生量较少, 危害较轻。

3 结论与讨论

在不同耕作方式下, 以免耕处理的花生大田蛴螬数量较多, 主要是由于免耕处理为蛴螬的生存提供了有利场所以及充足的饲料来源, 使得蛴螬数量均超过10 头/m2, 严重危害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翻耕田处理的蛴螬数量相对较少, 需要结合预报进行防治。地膜具有良好的保墒作用和增温作用, 地膜覆盖不仅有利于花生生长, 还可以降低金龟甲卵的孵化率和幼虫的存活率, 而且控制了蛴螬的发生和危害。因此, 可以在夏季使用地膜降低蛴螬对花生的危害[4]。

摘要:对大田花生分别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方式对花生蛴螬发生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在不同耕作方式下, 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花生蛴螬量最多, 以翻耕秸秆还田处理蛴螬数量最少, 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花生产量最高, 达到3 462.52 kg/hm2;春花生覆膜种植后花生每株平均果数最高, 夏花生覆膜种植后花生受害株率和受害果率最低, 夏花生蛴螬发生量较少, 危害较轻。

关键词:花生,耕作方式,栽培方式,蛴螬

参考文献

[1]徐秀娟.中国花生病虫草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2]曲明静, 姜晓静, 鞠倩, 等.4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农药残留研究[J].植物保护, 201l, 37 (2) :167-169.

[3]段爱菊, 刘顺通, 张自启, 等.夏播花生田蛴螬的发生与防治[J].作物杂志, 2006 (2) :62-63.

花生蛴螬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在正阳县慎水乡邹楼村周瓦房一农户的夏花生田进行, 该田块地势较高而且平坦, 肥力中等, 土质为重黏土, p H值为7。试验田花生品种为远杂9102, 于2009年6月5日机械播种, 播种量180 kg/hm2, 播种时已经使用乙草胺进行土壤处理, 无草害, 花生长势良好。

1.2 供试药剂

48%乐斯本乳油 (美国陶氏益农提供) , 3%辛硫磷颗粒剂 (市售)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 分别为48%乐斯本乳油3 750mL/hm2 (A) ;48%乐斯本乳油7 500 mL/hm2 (B) ;48%乐斯本乳油11 250 mL/hm2 (C) ;3%辛硫磷颗粒剂54 kg/hm2 (D) ;48%乐斯本乳油3 750 mL/hm2 (E) ;48%乐斯本乳油7 500 mL/hm2 (F) ;48%乐斯本乳油11 250 mL/hm2 (G) ;3%辛硫磷颗粒剂54 kg/hm2 (H) ;以不用药作空白对照 (CK) 。小区面积66.6 m2, 4次重复, 随机排列。其中:处理A、B、C、D于6月5日花生播种时按上述剂量掺细潮土375 kg/hm2, 于犁后耙前均匀撒施垡头, 耙后播种;处理E、F、G、H于7月11日9:00结合下雨按上述剂量掺细沙375 kg/hm2均匀撒施田间, 当日上午降雨量较小, 约为10 mm, 17:00雨势较大, 当日总降雨量约35 mm, 气温28~35℃, 第2天降雨停止转阴。此时花生正处于荚果开始膨大期, 同时也是正阳县花生地下虫蛴螬产卵孵化盛期。

1.4 调查内容

1.4.1 防效调查。

正阳县花生地下害虫主要是暗黑金龟子和铜绿金龟子2种, 其出土交配产卵期在6月下旬以后, 因地下害虫不会造成花生的缺苗断垄现象, 所以只调查花生收获时的荚果被害情况。每小区采用“Z”字形5点取样, 每点取花生10株, 调查正常花生荚果数和被害花生荚果数 (均指能形成产量的花生荚果数) 计算花生的被害率, 从而计算各个处理区的防治效果[1,2,3]。

1.4.2 虫口减退率调查。

每小区按“Z”字型5点取样, 每点规格50 cm×50 cm×30 cm, 记录其内的虫口数量和虫龄大小, 计算虫口减退率[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处理A、B、C的防治效果分别是84.1%、93.3%、95.9%;处理E、F、G的防效分别是71.0%、72.0%、75.0%。而处理D (对照药剂) 防治效果非常差, 仅有24.2%, 处理H的防效也只有53.5%。由此可知, 48%乐斯本防治花生田蛴螬最有效的方法是犁后耙前垡头拌土撒施, 犁底施用可能是药剂施入土内太深, 药效发挥不好所致, 花生荚果膨大期施药受天气降雨量的影响, 此次试验降雨量仅有35mm, 加上该田块土质为重黏土, 药剂量不能渗入土中或渗入量太少, 药效不能正常发挥, 影响防治效果。

2.2 虫口减退率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 处理A、B、C的虫口防效分别是67.4%、78.3%、84.8%;处理E、F、G的虫口防效分别是41.3%、47.8%、58.7%。而处理D (对照药剂) 施用效果非常差, 虫口防效为0, 处理H的虫口防效也只有34.8%。由此可知, 48%乐斯本最有效的防治蛴螬方法是犁后耙前垡头拌土撒施, 残留虫口主要以2龄幼虫为主。收获时2龄幼虫主要为害幼嫩花生荚果, 对花生产量影响不太大;花生荚果膨大期降雨量仅有35 mm, 药剂量渗入土中太少, 药效发挥不理想。

2.3 药物安全性调查

播种期各个处理对花生的出苗、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而花生荚果开始膨大期进行施药的处理F、G属“轻度药害”。7月21日观察2个处理区, 表现为花生叶片褪绿黄花皱缩似“耳”状, 无明显的矮化现象, 7月31日观察药斑消失, 花生恢复正常生长。原因应是7月11日上午降雨量较小, 高剂量的乐斯本在花生叶片上停留时间过长造成的。

3 结论

(1) 48%乐斯本乳油防治花生蛴螬最佳施药方法是犁后耙前撒施垡头, 能保证乐斯本基本留存在花生结果层, 充分发挥药效。

(2) 48%乐斯本乳油防治花生蛴螬, 以用药量7 500mL/hm2为宜, 既能降低投入成本, 又能保证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俊铭, 韦刚, 陈永广, 等.乐斯本防治花生田小地老虎、蛴螬效果及使用技术[J].农药, 2002, 41 (8) :29-30.

[2]孔德生, 孙明海, 赵艳丽, 等.乐斯本等药剂不同处理方法对花生蛴螬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6) :78-79.

[3]周生华, 邹华文.75%乐斯本WG拌种防治花生蛴螬药效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5) :113.

[4]郑承钊, 杨朋, 张娟, 等.15%毒死蜱颗粒剂 (乐斯本) 防治花生蛴螬药效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7, 28 (5) :25-26.

[5]申蒙, 杨朋, 张娟, 等.15%乐斯本颗粒剂防治花生蛴螬田间药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 2007 (4) :102-103.

花生蛴螬 篇7

关键词:蛴螬,花生田,重发,原因,防治技术

花生是周口市主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在6万hm2左右。花生不但是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 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作物。蛴螬是花生生产上一种主要害虫, 常在花生的结荚期咬食果实, 为害花生地下果实和根茎, 造成空果和死苗, 一般年份造成减产20%左右, 严重者减产50%以上, 使不少原本盛产花生的地区, 改种玉米等其他作物。由于连年种植、蛴螬抗药性的增强, 防效差, 以及用药不当, 使部分地块虫害连年加重, 因此做好花生蛴螬的防治工作, 是确保花生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花生田蛴螬重发原因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 发生特点

为害北方地区夏花生的蛴螬主要有3种:暗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在黄淮海地区1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越冬幼虫春季不为害, 因此春花生受害很轻。越冬幼虫5月中旬化蛹, 成虫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 盛发期在7月中旬前后, 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 此时正是夏花生的幼果期, 很容易受蛴螬为害;而此时春花生果已长饱长老, 接近收获期, 所以又免受当年孵出低龄蛴螬的为害。这就是同块地种春花生受害轻而种夏花生受害重的原因。

2重发原因分析

一是农民种植模式单一, 花生常年连作致使土壤中蛴螬虫源基数增多, 危害加大。二是秸秆未腐熟直接还田为蛴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有利于蛴螬的生长发育和繁衍。三是多年对地下害虫防治不当是造成蛴螬重发生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 北方冬麦区在整地种麦时都是用有机氯或有机磷进行土壤处理或拌毒饵防治地下害虫, 所以当时地下害虫发生程度比现在轻。20世纪末以来, 假劣土壤处理剂充斥市场, 但短期内又看不出效果好坏。另外, 有些种子经销商为吸引农民, 在销售麦种时还免费赠送一些劣质土壤处理剂, 造成土壤中蛴螬发生越来越重。

据统计, 2010—2012年周口市花生田蛴螬平均虫量分别为54 882.0、44 308.5、44 695.5头/hm2, 是蛴螬防治指标1.5万头/hm2的3倍左右, 分别占当年地下害虫 (蛴螬、金针虫、蝼蛄) 总发生量的68.6%、72.6%、78.1%, 发生量和所占比率呈加重态势。

3 药剂防效差的原因分析

花生田用药防治蛴螬, 一是播种时用杀虫剂拌种, 或是撒毒饵。播种时用药到7—8月蛴螬孵出为害时药效已所剩无几 (因用的药剂大都不是缓释剂) , 造成防治效果差。二是在生长期喷施杀虫剂或撒毒土 (或颗粒剂) 防治。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 在幼虫期一直生活在土壤中, 农民喷药225~450 kg/hm2, 药液大部分都粘在叶片、植株上, 少量落在土壤表面, 撒的毒土也仅仅落在植株上和土壤表面。若不降雨, 农药很难进入土内接触不到虫体, 因此生长期施药多数效果也不好。

4 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蛴螬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要成虫幼虫一起治, 地上地下皆施药, 人工农药相结合, 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1 农业防治

精耕细作、机械杀伤、犁地拾虫、灌水灭虫。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轮作倒茬、人工捉成虫等都要认真落实[1,2]。

4.2 利用植物多样性控制害虫

有些植物在受到害虫为害时会产生萜类、生物碱、羟类、醌类、酚类等有毒物质, 对昆虫有拒食、趋避、引诱、麻痹、不育、抗生或直接杀死作用, 如花生与杨树间作、花生田点种蓖麻能诱杀蛴螬成虫金龟子从而减少田间落卵量。方法是花生田点种蓖麻300~450株/hm2, 夏花生田蓖麻要尽早种植或育苗移栽, 使金龟子成虫初发至盛发期蓖麻有2~3片叶为宜[3,4]。

4.3 防治成虫

一是灯光诱杀。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地块, 每2.0~3.3 hm2设1台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 可诱集杀死蛴螬成虫金龟子, 以达到降低田间落卵量, 减少田间幼虫数量, 控制幼虫危害的目的。二是成虫盛发期用杨柳枝把蘸50%辛硫磷50倍液插于田间, 插75~150把/hm2, 也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 (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 3 000倍液喷于田边杨树叶上以诱杀成虫。

4.4 幼虫防治

一是播种期药剂拌种。可选用60%高巧 (吡虫啉) 30 m L+40%卫福40 m L悬浮种衣剂, 或60%高巧30 m L+2.5%适乐时 (咯菌腈) 20 m L, 对水200~300 m L (0.2~0.3 kg) , 配成药液, 将10~15 kg花生种子摊在塑料薄膜上, 用配好的药液均匀洒在种子上, 搅拌均匀, 在阴凉通风处摊开, 充分晾干后适期播种。还可用40%辛硫磷微胶囊缓释剂拌花生种, 药∶水∶种=1∶20∶800 (缓释剂药效可长达70 d以上) 。二是低龄幼虫期撒毒土。7月夏花生开花扎针期, 也正是1龄幼虫对农药敏感期撒毒土。方法是48%毒死蜱乳油4.5~10.5 L/hm2对适量水拌细土或细沙300~450 kg/hm2, 顺垄撒于作物根部, 随后中耕将药土掺混于表土层。如不中耕撒药后灌水, 让药随水渗入土中效果更佳, 或趁下雨时撒毒土, 让雨水将药淋入土中, 不仅效果好, 而且省劲。总之, 要掌握好用药时间 (蛴螬1龄敏感期) , 并要设法让药进入土中接触到虫体, 效果才会好。

参考文献

[1]江金春, 马登超.鲁南地区花生田蛴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3) :159-160.

[2]梁林琳, 谢娜, 张丽娟, 等.我国花生蛴螬防治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7) :2006-2008.

[3]吕卫东, 朱志良, 陈永明, 等.2种杀虫剂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3) :762-764.

花生蛴螬 篇8

花生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也是世界上生产油脂量最多的油料作物之一。自古以来, 我国就是花生种植的农业大国, 种植面积集中分布在山东、广西、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份, 其中山东省的种植面积分布最广, 产量最多[2]。

蛴螬作为一种严重危害花生生长的害虫, 近几年在花生的播种期与生长期频繁出没, 时常咬食花生幼苗根部的种子, 严重时甚至造成毁种断垄现象。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2013-2014年, 广西北流市花生种植地遭受蛴螬损害所导致的减产量高达全年收获量的30%左右, 在全国其他地区更有甚者高达60%~70%。

为了更好地提高花生的单位面积产量与种植土地的使用率, 促进花生的健康生长, 近几年来花生种植方式也有了很大突破, 从早期单一的露天种植逐步演变为覆膜种植、一年两熟、秸秆还田等多种种植方式, 其中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已经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本文通过对花生不同的种植模式的分析, 来探究害虫蛴螬的不同影响, 并且要采取积极的措施, 针对不同的损害情况采取特殊的药剂防治措施[3]。同时, 以此研究成果来为科学有效地防治蛴螬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主要结合广西北流市的花生种植分析。试验地点选在北流市民乐镇试验田, 此块常年种植花生, 近几年才开始采取“花生与水稻”轮流栽种的特殊模式。根据实地勘测来看, 该地区的土壤中等, 土质较为疏松, 但不足的是有机物含量较少, 缺肥现象较为严重。试验所挑选的花生品种为新型的“小白沙”。在试验田内, 工作人员对春花生设置2种方式:覆膜种植与露地种植;对夏花生采取的是秸秆还田与不还田、覆膜与露地这4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在确定好花生种植模式后, 工作人员随即就对试验田进行了划分, 共划分为4块不同的区域, 每区域的种植面积约65 m2。在2014年5月初-6月中旬, 是春花生与夏花生种植的最佳时期。在春花生与夏花生生长的时期内不采取任何农药杀虫剂的处理。

在试验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要定期去田间取样, 根据所种植的情况来看, 在2014年的9月上旬与下旬可收获春花生, 在10月上旬可收获夏花生。在统一收获完毕后, 方可在田间采取挖土试验的方法, 在每块区域内采取棋盘式的布局挖设不同的小区, 每隔10点的位置进行一次取样工作, 在春花生与夏花生的生长点附近均挖长1m, 挖深30~40 cm。以此位置来记录害虫蛴螬的数量, 以及每个试点总株数与被蛴螬损害的株数量。

1.2 试验药剂的选择

在本次试验中, 工作人员主要选择的是70%的种子处理可分散剂、30%的微囊悬浮毒死剂、25%的噻虫砧分散粒剂以及40%的辛硫磷乳油等。在北流市的试验田内, 蛴螬产生损害的现象十分重要, 其的土质较为疏松同时有机物的含量也较低, 因此工作人员采取的是重复喷洒药剂三次的施药方法, 随机排列区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的种植模式对蛴螬数量及产生损害结果的影响

根据常年的试验蹲守以及所调查的数据来看, 不同的花生种植模式对蛴螬数量及其产生的损害结果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如在覆膜的春花生产地中, 蛴螬的数量为12.65~80.0头/66.7 m2, 被损株数的受损率在0.7 8%~1 6.5 4%。而在春花生露地的产地中, 蛴螬的数量为14.76~145.68头/66.7 m2, 被损株数的受损率在1.53%~23.01%。综合所得的数据与结果来看, 在这几种不同花生种植模式的影响下, 春花生露地所产生的蛴螬数量最多, 受到损害的株数也是最多的。而在夏花生的秸秆不还田露地产地中, 蛴螬的数量是最少的, 在4.50~32.56头/66.7 m2。因此, 总结得知, 春花生和夏花生露地种植产生的蛴螬数量是春花生与夏花生覆膜种植的1.6~2.0倍, 而在春花生覆膜种植时, 其所受到蛴螬损害的株数数量, 荚果的损害率及受损害株数的指数都是明显要低于露地种植的。同时, 在夏花生秸秆还田种植区域内, 蛴螬的产生量及所受蛴螬被害株数的产生量都是要比秸秆不还田区域的花生要高, 蛴螬的数量同是如此。另外, 在相同的种植模式之下, 工作人员还发现, 春花生种植区域内的蛴螬产生量一般都要比夏花生与夏直播花生区域内的蛴螬数量要多, 而且在同种种植模式下, 春花生单只株数上的果实数量也是要比麦套花生与夏直播花生要多[4]。在试验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在北流市的民乐镇内影响花生生长的蛴螬种类大多数都是暗黑的金龟甲。这一发现也值得研究人员对这一类昆虫进行深入分析。

2.2 不同的防治药剂对蛴螬数量及产生损害结果的影响

根据试验的结果与数据来看, 在不同的试验田内使用不同的防治药剂会对蛴螬数量及其产生的损害结果产生不同影响。在春花生与夏花生的不同播期内, 夏直播花生所受到防治药剂的效果是最好的, 此时期内的蛴螬数量是最少的。一般对夏直播花生工作人员使用的是70%噻虫砧种子分散处理药剂, 这种种子分散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有效率为90%~95.04%, 比春花生在早播期与晚播期的防治有效率高了25%左右。综上所述, 在夏花生播种的时期内, 一次性使用防治药剂进行拌种处理, 可以更好地起到全程高效除治蛴螬的作用, 相反如果在春花生的播种时期对其采取药剂的拌种处理, 不能够很好的起到对蛴螬的控制与防治作用, 因此药剂防治的策略只能在夏花生的播种期内实施最为有效。

3 结语

一直以来, 蛴螬都是严重危害花生生长的害虫之一, 它会对花生的生长品质与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想科学有效的除治这种害虫, 除了积极改变播种方式, 还需遵循科学播种规律, 在科学的指引下积极采取正确的方法使用防治药剂。在夏花生的种植区域内, 尽可能过早地使用防治药剂并拌种分散处理, 在春花生种植区域内尽可能的通过改变播种模式, 如采取新型的地膜覆盖技术来提高花生的产量与土地的利用率。事实证明, 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很好地抑制害虫蛴螬数量的增长。在本试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 但是希望此试验能够为日后花生的种植与除害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丹, 刘磊, 渠成, 等.花生种植栽培模式对花生地上害虫发生的影响[J].花生学报, 2015, 6 (9) :10-11.

[2]渠成, 薛明, 张文丹, 等.花生不同种植模式对蛴螬发生的影响及药剂防治效果的比较[J].花生学报, 2015, 6 (11) :12-17.

[3]张莉, 吴忠梅.不同种植模式对夏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7 (10) :26-27.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下一篇:加强灌区用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