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

2024-07-06

花生青枯病(精选7篇)

花生青枯病 篇1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细菌病害,在花生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盛花下针期发生最重,结荚后病情有所缓和。植株一旦发病则全株枯死,发病严重的地块往往成片枯死或绝收,俗称“花生瘟”。

一、症状

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茎顶梢叶片失水萎蔫,早晨叶片张开晚,傍晚提早闭合;随后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整个植株青枯死亡。通常凋萎叶片的叶绿素尚未被破坏,叶片虽欠光泽但仍呈绿色,故名青枯病。剖开病株茎部可见靠近地面部分的输导组织变成褐色,用手挤压切口处有污白色菌液流出,病株根部腐烂、呈黑褐色。

二、发病规律

花生青枯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3~5年;种子不带菌。病土的迁移、深翻以及地下水的流动均可造成该病的扩散和传播。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常可见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气温在25℃以上时,降雨的多少与迟早决定该病的发生早晚与发病程度。一般时晴时雨、久旱骤雨或久雨骤晴时发病严重;土壤温度与湿度骤变或地块线虫增多造成根部受伤、腐烂时,发病严重;低洼排水不良地块较高燥地发病更重;砂土、薄土层、保水保肥力差的地块较壤土、肥土发病严重;连作田较轮作田发病严重;酸性土壤较微碱性土壤发病严重;草害多的地块发病较重。另外,不同品种间抗性也呈现差异显著。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有水源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防效较好。采用高畦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与大水漫灌。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田间积水与水流传播病害。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氮肥,促进花生稳长早发。对于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将其拔除后带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毒。收获花生时要清除病株与残余物,减少病原。

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喷施72%农用链霉素、20%噻菌铜溶液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选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等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药液250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2~3次。

花生青枯病与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篇2

关键词:花生;青枯病;叶斑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82-1

1花生青枯病

1.1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特点

花生青枯病在南方花生产区发生较多,也被称为死苗、发瘟、死棵子等病名,地块发病率能达到10%~20%,严重的可达50%以上,近年来北方花生产区也有发病的趋势。花生青枯病主要是由花生青枯病原菌侵染而引发。这种病原菌主要寄主为花生、烟草、番茄、茄子、马铃薯、芝麻、向日葵、田菁等。另外一些野生的苋菜、鬼针草等也可以成为寄主。青枯病初期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土壤、病残体、及烟草、茄子、向日葵等寄主。病菌的传播可以通过流水或是人畜、昆虫等媒介进行,病菌可以通过花生植株根部的伤口或是自然孔口侵入,进入维管束后引发植株的根、茎发病,植株病变腐烂,通过传播媒介再次侵染其他植株,使病害快速蔓延,在花生收获后,一些病菌可以随残体在土壤中过冬,第二年条件适合会再次发病,但花生的种子不会带些病菌。

1.2发病条件

青枯病的发生受耕作条件影响较大,一般砂性大、砂粒较粗的土壤发病较重,易积水的洼低、地块较瘠薄的发病较重,反之相对较轻。温度一般在22℃以上时发病较快,如果再有适量的雨水发病会更快,特别是在雨后骤晴时,病情明显加重。青枯病在花生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开花至初荚期发病最盛,在田间管理中,如果中耕造成花成植株出现大量伤口,在高温烈日下再加上根部缺氧烂根,都利于些病的加重,此病对所有品种都能感染,但品种间的抗性不同,发病有的较轻,有的则较重。

1.3青枯病的症状

病株发现症状,一般三周之内就会死掉,整个生育期皆有可能发病,在开花前后发病,到盛花期和落叶期达到发病最盛,主要表现为病株先在主茎顶梢第二叶先出现失水枯蔫,早晨张开延迟,午后闭合还会提前,白天萎蔫晚上恢复,但到后期,就一直萎蔫,不能恢复,随着病情发展,叶片从上而下全都萎蔫,但不变黄,仍为绿色,所现症状为“青枯状”。拔出病株可见根尖湿腐,根茎内部变黑褐色,潮湿情况,用手挤压切口,有乳白色浑浊粘液渗出。

1.4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注意田间病株的比率,如果达到10%,就要实行轮作,最好实行2~3年轮作,如果病株率达到一半以上,就要实行5~6年轮作。轮作最好以禾谷类作物为宜。

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是防治青枯病及其他病害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虽然花生没有完全免疫此病的品种,但在抗性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要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加以推广,科学布局,避免同一品种连片种植,增大感病的机率。

做好消毒工作: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消毒,可亩用生石灰35~50公斤,均匀洒在土中,在发病时,可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淋根部,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毫升。

加强田间管理:对土壤进行深耕,合理使用有机肥及磷、钾肥,控制供水,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田间过于潮湿,为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增强抗病力。在病地不要用大水漫灌,以免病菌大面积传播扩散。发病初期及早拔除病株,统一深埋或烧毁。不要用病残体堆肥。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也有较好防治效果。

2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主要因发病时花生植株叶片出现褐斑和黑斑而得名,在全国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在集中产区发病较重。染病后,受害的叶片中的叶绿素通常会受到破坏,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叶片会提早脱落,没有了光合作用,干物质的积累难以进行,影响到荚果的成熟,造成花生减产,叶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减产能达到1/3的程度。

2.1癥状

叶斑病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期的中后期,花斑有褐色和黑色两种,褐斑发生较早,在初花期就可能发生,发病时,受害叶片开如生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为1~10毫米直径,叶正面出现暗褐色病斑,背面淡褐色,周围有黄晕圈,一般在下部的叶片病斑较多,在潮湿条件下,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严重时,使叶片干枯脱落。茎部和叶柄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隐。

黑斑病一般到落针期才发生,黑斑病多在上部叶片。黑斑病与褐斑病可同时混合发生,病斑相对较小,为1~5毫米直径近似圆形或圆形,呈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似,病斑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病害晚期,叶背面病斑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导致叶片干枯脱落,茎秆变黑枯死。

2.2发生特点

叶斑病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在合适的条件下,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在风雨条件下孢子四处传播,孢子散落在花生叶片上,温度适宜再遇到水滴,就会长出芽管,芽管直接穿透叶片表破进放内部组织而侵染。叶斑病的病菌适合在10℃~37℃这个范围内生长,最适合温度为25℃~28℃。发生特点随温度及天气而变化,多雨潮湿天气较重,土壤瘠薄、连作田易发病,少雨干旱年份发病轻,底部叶片和老龄化器官发病重。

2.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是防止各种病害的有效办法,在选用品种时,要根据病害发生的特点,抗叶斑病品种一般为直立型、多粒型,相对叶形小、叶色深绿,在选用时要注意这些特征。

轮作换茬:实行换茬轮作,因此病寄主单一,所以可以与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加强栽培管理:在播种、密植、基肥施用、水分等细节方面加强管理,促进植株壮苗,提高植株自身的免疫力。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病株率为20%时及时喷药防治,可使病害减轻,一般可增产15%~20%。喷药时要根据病害的发生、天气情况选择适当时间,科学施用,合理防治。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篇3

花生青枯病一般在花生开花前后开始发病, 以盛花下针期发病最重, 结荚后病情有所缓和。春花生一般在5~6月发病, 夏花生一般在9~10月发病。初期病株主茎顶梢第二片叶出现失水萎蔫, 晚上和早晨尚可恢复, 早上延迟开叶, 午后提早合叶, 呈现凋萎状, 随着病情发展萎蔫逐渐不再恢复, 叶片自上而下急促凋萎下垂;病株主根尖端变褐湿腐, 根瘤呈墨绿色, 在潮湿条件下, 用手挤压茎部切口处, 常渗出浑浊的乳白色细菌黏液, 这是确诊本病的可靠依据。发病后凋萎的叶片虽失去光泽但仍呈绿色, 故名青枯病。

2. 发病规律。

青枯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 也可在病残体和土杂肥中越冬, 主要借土壤、雨水、灌溉水、农事活动、人畜昆虫等媒介传播, 从寄主根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播后330~40天。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天气、土壤、雨水、耕作制度、植株生育期和品种抗病性等因素关系密切。 (1) 天气条件。高温多雨、时晴时雨、久旱骤雨、土壤温湿度变化剧烈时, 最易诱发本病。当气温在27~31℃, 春播花生在4~5月间降雨量达120~150毫米, 夏花生9月间降雨量为150~200毫米的年份发病严重。 (2) 耕作条件。土层浅薄、地势低洼、保水保肥力差的粗砂地或通透性差的黄黏土, 都有利于此病的发生。连作地、偏施 (过施) 氮肥、地下害虫多、开花期中耕、长期渍水, 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3) 品种。一般来说, 蔓生型花生品种比直生型、珍珠豆型品种抗病;南方型品种比北方型品种抗病。

3. 防治技术。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篇4

1 菌源及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细菌性病害, 细菌 (P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呈革兰氏阴性, 具好气性, 生长温度范围10~41℃, 最适合生长范围28~33℃, 生长酸碱度为p H值6~8, 最适p H值6.6。该细菌致病性很强, 寄主范围很广, 最常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烟草、茄子、辣椒等;禾本科植物和甘薯、西瓜、大豆、绿豆、豇豆等对青枯病免疫。花生从幼苗期至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 但以花期发病最重。感病初期顶梢第2片叶首先表现失水萎蔫, 早晨延迟开展, 午后提前闭合, 白天虽现凋萎, 晚上还能恢复。以后病株叶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 叶片变为灰绿, 病株拔起可见主根尖端变褐湿腐, 根瘤呈墨绿色, 根部横切面可见环状排列的浅褐色至黑色小点, 根部纵切面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至黑色, 湿润时用手挤压可见菌脓流出。

2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2.1 传播途径

花生青枯病种子不带菌, 其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 一般存活3~5年, 病土的迁移、深翻、耙地、地下水均造成该病的扩散和传播, 病菌从寄主根部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至维管束, 由维管束向上蔓延, 从而引起青枯死亡。病害发生严重田块, 常可见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的迹象。

2.2 发病条件

一是品种和耕作制度。花生品种间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 一般珍珠豆型和龙生型品种比普通型品种抗病;蔓生型品种比直立型品种抗病。耕作制度直接影响花生青枯病的发生, 连作花生的田块发病重, 病害严重的田块病株率可达50%以上, 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与品质;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的田块基本可根除该病害。二是气候条件。花生青枯病的病菌是一种喜高温的细菌, 发病盛期在花生盛花期前。通常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 5cm深处地温稳定在25℃以上开始发病;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5℃以上, 5cm地温稳定在30℃以上进入发病盛期。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 风调雨顺的年份发病轻。在花生生长季节, 阴雨之后, 尤其是暴雨骤晴天气易暴发流行该病, 这是由于暴雨初晴或久旱暴雨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剧烈变化, 地上的蒸腾和地下的吸收失去平衡所致。三是地势和土质。花生青枯病病菌是一种好气型细菌, 对土壤中的空气有较强的依赖性。试验表明, 随着土壤含沙量增高, 土壤中的空气含量逐渐增高, 发病率也相应增大。因此, 粗砂土内充足的空气, 为青枯病提供了优良的生态条件, 利于病菌生存, 病菌遇到适宜寄主立即侵入为害, 发病重;黏土、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发病轻。四是土壤肥力及种植密度。有机质含量少, 种植密度过大, 偏施氮肥, 花生青枯病发生较重;有机质含量高, 种植密度适宜, 配方施肥, 尤其是接种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田块, 花生长势强, 发病轻。

3 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高产品种

目前适宜正阳县种植的花生品种大都是直立型品种。通过近几年的花生种植实践证明, 远杂9102、远杂9307等花生品种高抗青枯病, 而白沙系列次之。

3.2 避免花生连作种植

新垦地种植花生, 青枯病极少发生, 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延续, 附近病土的扩散和流水的传播, 土壤病原菌逐年积累, 发病也逐年增加。一般连作2~3年便会点片发生, 而且病害每年增长的速度为10%~30%, 3~4年便会普遍发生。轮作地块花生青枯病发生较轻, 一般应与玉米、红薯、西瓜、绿豆、大豆、豇豆、水稻轮作。尤其是与水稻轮作, 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的发生。青枯病发生严重田块, 要求水旱轮作2年以上, 旱地轮作4年以上, 花生青枯病基本可以得到根除。

3.3 配方施肥, 培育壮苗, 提高花生的抗病性

带有病菌的土杂粪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 故土壤增施土杂肥, 必须经过充分腐熟, 消灭病菌。同时增施氮磷钾多元肥, 具体方法是施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N、P2O5、K2O各15%) 300kg/hm2, 尿素75kg/hm2, 硫酸钙15~30kg/hm2, 培育壮苗, 增强花生根系的抵抗力, 从而减轻病害。

3.4 切实搞好花生根瘤菌接种, 提高花生的抗病能力

每15kg花生种子拌花生根瘤菌水剂50~60m L, 拌匀晾干播种。注意根瘤菌接种的花生种子不能直接放在阳光下曝晒, 要放在阴凉处晾干, 拌种时不需要加水;接种了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种子要当天播完, 存放不能超过12h。

3.5 及时拔除病株

花生结荚前, 发现田间有零星病株时, 立即拔出并带出田外, 可把病株放在日光下曝晒2d或者阴干3d, 其所含病菌即死亡, 从而减少侵染源。

3.6 药剂防治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细菌性病害, 一旦暴发流行, 将导致花生大幅度减产, 因此在花生盛花期或者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立即进行施药预防和控制。可用菌斯福450g/hm2或农用链霉素150万单位/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 连喷2~3次, 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的流行和扩展。

摘要:由于花生重茬种植, 青枯病逐年加重, 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其发生危害规律, 提出其综合防治技术, 以期指导花生生产。

花生青枯病和茎腐病防治技术 篇5

1)症状

花生青枯病多自开花前后开始发病,但以盛花下针期发病最为严重,结荚后病情有所缓和。其症状最大的特点是病株地上部叶片急速凋萎,地下根部维管束变褐,纵切根茎部,潮湿时挤捏切口可渗出浑浊菌脓。若将根茎病段悬吊浸入清水中,可见从切口涌出烟雾状的浑浊液,这是确诊该病的可靠依据之一。通常凋萎叶片的叶绿素尚未被破坏,叶片虽欠光泽而仍呈绿色,故名青枯病。

2)发病规律

青枯病病原细菌主要是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病残体和土杂肥中越冬,病土、病肥为翌年病害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借土壤、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活动等传播,从寄主根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天气、土壤、耕作制度、植株生育期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关系密切。高温多雨,特别是时晴时雨或久旱骤雨、土壤温湿度变化剧烈时,最易诱发该病。植地土层浅薄,保水保肥力差的粗砂土或通透性差的黄粘土,皆有利发病。连作地较轮作地发病重,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蔓生型品种比直生型、珍珠豆型品种抗病;南方型品种比北方型品种抗病。植株开花前后至结荚期发病,占全生育期发病率的70%以上。

3)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

最好实行水旱轮作,至少应与甘蔗、甘薯等进行旱地轮作。轮作年限视病情轻重而定。

(2)加强栽培管理

深翻晒土或引水浸田(时间越长越好),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防止串灌。适当增施石灰,调节土壤的酸性。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注意田间卫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勿施带病残体的土杂肥。

(3)挑治方法

喷淋药液封锁发病中心。对发病中心可试用20%喹菌酮1000倍液或高锰酸钾600倍液或铜氨液600倍液,连续喷淋病穴及相邻的健株2~3次。这对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蔓延有一定作用。

2、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在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尤以北方产区发生严重,常造成植株大片死亡。

1)症状

该病在花生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发病部位在植株近地面的茎基部和根颈处,患部初呈黄褐色至黑褐色湿腐状,后转干腐。病部表面密生针头般大的小黑粒,此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茎基部皮层脱落,全株枯死。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混入土杂肥中越冬,也可以粘附在种荚和种仁上越冬,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该病的发生流行同天气、种子、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温暖多雨,土壤湿度大;大雨骤晴,土温变化剧烈;气候干旱,土表温度高,植株受灼伤,往往易诱发该病。收获期雨水多,种荚未充分晒干就入库或入库后保管不善造成种荚发霉,种子生活力降低,种子带菌率增加,播种后易爆发该病。连作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差的地块,或者施用带病残体的土杂肥,发病较重。春花生较夏花生发病重,早播春花生较迟播的发病重。

3)防治措施

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重病区换种抗病品种,抓好种子选留和晒藏工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2年。播前可选用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密封24h后播种。用种量为种子重量的0.3%。

收获时彻底清洁田园,收集病残物烧毁。勿用病藤堆沤肥,勿施用带病残体的土杂肥。因地制宜适当调节播种期。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精细整地,注意播种深度和覆土厚度,促种子早萌发出土。

花生青枯病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供试13个花生新品种 (系) 是广西近年来选育及从广东、福建、山东等省引进, 2010~2011年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参试的花生新品种。采用自然病地种植鉴定方法, 试验地选择连续多年种植花生, 青枯病高发的地块, 三次重复 (每小区播种100粒) , 以桂油28为抗病对照 (ck1) , 中花12号 (ck2) 为感病对照。分别调查出苗数和收获苗数。花生植株培育期间, 淋水保湿, 土壤湿度控制在90%左右。从发现病株后, 每5d调查1次发病情况, 直至收获期, 记录发病情况, 并计算株发病率。

1.2 抗性评价标准

以田间发病率 (病株数/出苗数×100) 表示抗病水平高低:高抗 (HR, 发病率<10%) , 抗病 (R, 发病率10%~20%) , 中抗 (MR, 发病率20%~35%) , 感病 (S, 发病率35%~65%) , 高感 (HS发病率>65%) 。

2结果与分析

2.1 抗病鉴定结果

对供试的花生品种 (系) 抗青枯病的鉴定结果 (表1) 表明, 供试的13个花生品种 (系) 中, 表现抗病 (R) 的品种 (系) 有贺油0326、贺油0172;中抗 (MR) 的品种有桂花836、桂花21、粤油22、华油89、柳花1号、桂花833、D16、柳花2号、泉花227;感病的品种有西农花14、桂花99。

2.2 参试品种区试产量结果

供试品种桂花836、桂花99、粤油22、贺油0172、泉花227、桂花833荚果产量比对照种桂花21增产, 其中桂花836平均产量5039.10kg/hm2, 增产14.26%, 桂花99平均产量4946.70kg/hm2, 增产12.67%。供试品种桂花99、桂花836、柳花1号、贺油0172、柳花2号、桂花833、泉花227、粤油22籽仁产量比对照增产, 其中桂花99平均产量3343.8kg/hm2, 增产18.15%, 桂花836平均产量3300.15kg/hm2, 增产16.6%, 柳花1号平均产量3153.15kg/hm2, 增产11.41%。

2.3 抗病品种评价

2.3.1 贺油0172

青枯病发病率为13.05%, 比对照种桂油28低5.65个百分点, 抗病性好。区试荚果平均产量为4614.60kg/hm2, 比对照种桂花21增产4.64%;籽仁平均产量为3030.155kg/hm2, 增产7.06%。全生育期127天, 株高58.1cm, 单株结果数16.6个, 出仁率66.15%, 粗脂肪含量49.25%, 蛋白质含量29.94%。

2.3.2 贺油0326

青枯病发病率为17.75%, 比对照种桂油28低0.95个百分点, 抗病性较好。区试荚果平均产量为4365.0kg/hm2, 比对照种减产1.03%;折籽仁平均产量为2752.2kg/hm2, 减产2.76%。全生育期124天, 株高59.2cm, 单株结果数16.9个, 出仁率62.8%, 粗脂肪含量50.52%, 蛋白质含量29.06%。

3小结与讨论

鉴定结果表明, 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存在着明显的青枯病抗性差异, 参试品种 (系) 贺油0172发病率比桂油28轻, 抗病性较好, 在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也比对照种增产, 属于高产抗病品种;贺油0326发病率比桂油28轻, 抗病性较好, 产量与对照种相当, 为抗病稳产品种;桂花99在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比对照种增产显著, 但易感青枯病。

广西80%以上的花生种植在轮作周期较短的瘦瘠旱坡地上, 青枯病危害日趁严重。青枯病区根据本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 从试验鉴定结果中, 因地制宜地选择新品种进行生产示范和推广种植, 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作用, 解决青枯病危害花生造成的减产损失, 稳定提高花生种植效益, 促进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壁润, 郑奕雄.我国花生青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12) .

[2]黎穗临.广东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J].花生学报2005, 34 (02) :30-32.

[3]淡宇俊, 廖伯寿.国内外花生青枯病的研究评述[J].中国油料, 1990 (04) :87-901.

[4]赵琛, 曾永三, 孙辉, 郑奕雄.我国花生抗病性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05) .

花生青枯病 篇7

1 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Diplodia gossypina(Cke)MeGuire&Cooper.俗称烂脖子,真菌半知菌亚门类色二孢属,是花生的主要茎部病害。其田间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地块的发病率可达30%以上,造成大量枯萎植株。

1.1 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

茎腐病的发生流行同天气、种子、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主要菌源为带菌土壤和霉捂种子。病菌在病残体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来年随着风雨或农事操作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若在收获期遇雨水较多天气,种荚得不到充分晾晒从而发霉导致种子带菌率增加,播种后易发病。连作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差的地块,或施用带病残体土杂肥的地块发病较重。一般在苗期雨水多、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较重[1]。

1.2 症状表现

花生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茎腐病,但以苗期及开花结荚期发病较重。幼苗期感病,子叶呈黑褐色,后环绕茎基部腐烂导致地上部分萎蔫,4~5 d后全株枯死;成株期感病,叶柄下垂,叶色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叶柄全部萎蔫,10~40 d后全株枯死,若遇干旱,叶片变褐,若遇阴雨天,病株腐烂变色。5—6月随着温度的升高且雨水增多,相对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发生[2,3]。

2 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土传细菌性病害,病原为茄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花生感病后全株凋萎死亡,损失严重,发病率一般在10%~2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产。

2.1 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

花生青枯病菌主要在田间土壤、病残体及用病残体制作的粪肥、带病杂草寄主上越冬,次年当温湿度等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菌通过自然孔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导致根部腐烂,后病原菌散布并在土壤中存活3~5年。发病的条件是土壤有一定湿度,且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病害暴发的条件是高温、高湿,特别是干旱后多雨、时晴时雨、雨后骤晴。

2.2 症状表现

花生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青枯病,但以盛花期发病最重。该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开始时顶梢第1、2片叶表现出萎蔫,1~2 d后植株全株表现症状,叶色暗淡,急剧凋萎,呈绿色,因而被称为“青枯”。植株发病后,其根瘤呈墨绿色,主根尖端呈褐色湿腐状,根茎部的导管从浅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用手挤压可见白色浑浊细菌黏液[3]。

3 防治措施

花生茎腐病和青枯病均是毁灭性病害,出现症状时植株已经枯萎枯死。广西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且经常混合发病,防治应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轮作为基础,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合理轮作

在有水源的地区进行水旱轮作,可减少或消灭菌源;在水源条件较差的旱坡病地应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与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轻病田轮作1~3年,重病田轮作5~6年。

3.2 选择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茎腐病及青枯病的抗性不一致,且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广西推广的对茎腐病及青枯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有桂油28、贺油11号、贺油14、贺油15号、粤油256等。

3.3 选用翻秋花生种子

秋花生种子活力强,抗寒耐涝耐旱性较强,有利于花生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性。

3.4 种子处理

一是拌种。选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0.5%或0.3%拌种,要注意随拌随种。二是浸种。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1%或0.5%并加入适量水浸种,一般浸种时间为24 h,当种子将药水完全吸干后即可播种。三是采用花生种衣剂包衣。用2.5%咯菌腈种衣剂按1∶500(药∶种)包衣,或用21%咯菌腈·甲柳种衣剂按1∶350包衣[5]。

3.5 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以促使植株健壮,增加植株抗病性。带有病残体的堆肥要经过高温发酵,不能直接施入花生田。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进行集中烧毁[2,3,4]。

3.6 药剂防治

花生地出现病害后,应将病株连根拔起,确认病害种类,采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

3.6.1 花生茎腐病。

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于苗齐后和开花前对根部喷洒各1次。

3.6.2 花生青枯病。

可选用0.01%~0.05%农用链霉素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3~4次,用绿亨杀菌王1 000~1 500倍液,或绿亨二号600~800倍液喷施,其施用方法是在花生出苗后每隔10~15 d喷药1次,发病严重时可用药液灌根,可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5,6]。

参考文献

[1]高新国,梁占奇.花生茎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4):87-88.

[2]臧秀旺,张新友,汤丰收,等.河南花生常见根茎部病害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42-143.

[3]熊辉,陈宾.几种花生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0(1):40-41.

[4]游春平,傅莹,韩静君,等.我国花生病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97-101.

[5]袁虹霞,李洪连,汤丰收,等.药剂处理种子对花生茎腐病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06,32(2):73-75.

上一篇:西方货币理论下一篇:冠军企业的多元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