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防治

2024-10-18

水稻立枯病防治(精选12篇)

水稻立枯病防治 篇1

水稻立枯病对旱育秧田危害十分严重, 特别是遇到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发病尤重, 可造成秧苗大量死亡。

1、病原与症状

稻苗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韵Fusariam oxysporinm Schelcht (尖孢镰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 (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equiseti (Corda) Sacc (木贼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 (Uart.) App.et Wr. (茄腐镰孢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Scheld (串珠镰孢菌) 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Rhizoctonia solani Kuhn. (立枯丝核菌) 等, 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Pythium spp。 (腐霉菌) 等真菌。

镰孢属病菌菌丝体, 呈白色或淡红色, 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 弯曲或稍直, 无色, 多为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 无色, 单胞或有1个隔膜。

立枯丝核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幼嫩时无色, 成锐角分枝, 分枝处缢缩, 有隔膜;老熟菌丝淡褐色, 隔膜增多。细胞中部膨大, 分枝成直角。菌核形状不规则, 褐色, 直径1~3毫米。

水稻立枯病可分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 由于秧苗体内水分蒸腾与吸水失调引起 (播种密度过大或者通风不及时, 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少, 通风时蒸发量大) 。心叶卷筒状, 随后下叶很快失水萎蔫呈筒卷状。全株呈污绿色枯死。生理性立枯病, 因为未受到病菌危害, 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 根毛稀少。根系色泽变暗, 往往一簇一簇地死苗, 并迅速蔓延, 用手拔秧苗, 可连根拔起不折断。严重时成片枯死。但在发病点周围仍有健、病株交错现象。病理性立枯病, 受到病菌危害, 在茎基部多产生水浸状褐点, 以后扩大腐烂。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土壤上长出粉红色或白色的霉层。秧苗枯黄卷缩, 拨苗时易从基部折断, 一般是局部或整个苗床发病。水稻立枯病原菌种类很多, 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2、侵染循环

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及厚垣孢子在各种寄主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 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 借气流传播, 进行初次侵染, 随后在病苗上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多种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借菌丝在幼苗株间进行短距离接触传播, 扩大危害。腐霉菌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条件适宜时形成游动孢子囊, 再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借水流传播侵染秧苗, 不断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3、发病与环境条件

(1) 温度与发病关系。温度是立枯病发生的主导因素。寒地稻作区水稻育苗期间气温很低, 有时最低温度达0℃以下, 虽然采用薄膜保温, 遇到持续低温, 出苗晚, 生长慢。此外, 不仅昼夜温差大, 床温和地温的温差也大, 易使稻苗徒长, 根系发育不良, 抗病力降低, 易被各种土壤病原菌侵害。据吉林省通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 播种至2叶期的稻苗, 温差小, 但持续低温 (最高18~20℃, 最低8~12℃, 温差小于10℃) , 要比温差大、常常忽冷忽热 (最高38~40℃, 最低-2~0℃, 温差25~40℃) 的气候条件下发病严重得多。水稻二三叶期抗寒力最弱, 遇到低温, 尤其是寒潮过后1~4天, 青枯、黄枯发生较重。

(2) 土壤水分与发病关系。立枯病原菌腐霉菌除要求在淹水条件下生长繁殖以外, 对土壤含水量要求不高。一般土壤含水量50%以下生长较好。旱育苗前期, 土壤含水量高时腐霉菌侵染最多, 同时减弱了丝核菌、镰刀菌的活动;土壤水分少时镰刀菌、丝核菌最多;如果床面建立水层, 只发生绵腐病。旱育苗后期, 土壤含水量低于20%或高于40%, 都易发生青枯、黄枯。

(3) 土壤酸碱度与发病关系。水稻在偏酸的土壤中生育比较良好。土壤p H值维持在5左右, 无论前期或后期立枯病的发生均比较轻。

(4) 床土与发病关系。床土的好坏与稻苗立枯病关系很大;生产实践表明, 草炭土、山地腐殖土发病轻;旱田土比水田土发病轻。土壤疏松、保肥、保水力强, 稻苗根系发育扎根好, 可增强秧苗的抗病力。

4、防治方法

(1) 选好床土。育苗先育根。旱育苗床土, 应注意选择土壤偏酸, 水源方便, 地势平坦, 黑土层厚, 土质松软, 通透性好, 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地块。

(2) 土壤酸化处理。采用工业硫酸或床土调制剂, 把床土调到p H值为4.5~5.5即可。

(3) 药剂处理。用60%或70%敌克松1000倍液2~3千克/平方米, 播前均匀喷洒于床面或1叶1心至2叶1心期喷洒。

水稻立枯病防治 篇2

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筛选试验简报

为验证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笔者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纹枯病中等至大发生情况下,每667m2用240g/L满穗悬浮剂20mL、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15mL、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50g,300g/L爱苗乳油15mL隔7d再用药1次,兑水量50kg/667m2,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

作 者:姚红艳 陈时健 张纪英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00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S4关键词:药剂 水稻纹枯病 防效

水稻立枯病防治 篇3

关键词:3.3%福·甲粉剂;水稻;苗床;立枯病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14

1 药剂使用

示范药剂:3.3%福·甲粉剂,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

对照药剂:43%立枯净可湿性粉剂,吉林市新民农药有限公司,市售自备。

2 示范作物及防治对象

示范作物:水稻,吉粳803。

防治对象:水稻苗床立枯病。

3 示范试验设计

注:1.试验区随机排列,4个处理安排在同一大棚内,不做重复,清水喷雾为空白对照。2.秧本田比为1∶100。

4 示范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置在东丰县三合乡义新村三组尹凤岐家水稻育苗大棚,该大棚地势平坦,土壤性质和肥力均匀一致,土壤为白浆土,肥力中等,土壤pH值3.1,有机质含量6.8%,为水稻立枯病常发地块。120盘(20平方米)施水稻育苗灵一袋(1公斤)。

浸种及苗期情况:4月5日药剂浸种,药剂选用25%咪鲜胺乳油浸种。4月13日催芽,4月15日播种,苗床播种量为芽种0.35公斤/平方米,各小区播种量保持一致。

5 施药及防效调查

5.1 施药方法及时间

4月15日施药,做好床面后,处理1、2将药剂和添加剂拌均匀,再拌入过筛细土,于浇水前均匀撒施在处理区的苗床上,厚度约2.5厘米;处理3将药剂加过筛细土0.5公斤拌匀后均匀撒施于苗床上。

5.2 试验效果调查

调查时间及内容: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时调查立枯病发生情况,并根据发病率计算防治效果;二叶一心期、移栽前分别调查秧苗素质,秧苗素质主要包括株高、叶龄、根长、茎宽、百株地上干鲜重等。

调查方法:每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法取样,每点面积0.5平方米。

6 结果与分析

6.1安全性分析

施药后观察,各药剂处理区水稻出苗、生长正常,且水稻长势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结果表明,3.3%福·甲粉剂在示范剂量下对水稻安全、无药害。

6.2  防治效果(见表1)

表1 水稻苗床立枯病防效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一叶一心期处理1、处理2防效为94%,处理3防效为88%,处理1、2防效高于处理3,二叶一心期处理1的防效为97%,处理2的防效为98%,处理3的防效为95%,处理2的防效高于处理1、处理3的防效。结果表明,3.3%福·甲粉剂在示范剂量下对水稻苗床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7 结论

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3.3%福·甲粉剂在示范剂量下对水稻秧苗安全、无药害。对水稻苗床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推荐使用剂量为25~30克/平方米,与添加物混拌后均匀拌入过筛细土,于水稻育苗床整平浇水前均匀撒施,药土厚度保持在2.5厘米。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刘晓丽,大专学历,东丰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工作站,农艺师,研究方向:病虫害防治。

摘要:通过示范试验,评价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3.3%福·甲粉剂对水稻苗床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为正式登记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3.3%福·甲粉剂;水稻;苗床;立枯病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14

1 药剂使用

示范药剂:3.3%福·甲粉剂,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

对照药剂:43%立枯净可湿性粉剂,吉林市新民农药有限公司,市售自备。

2 示范作物及防治对象

示范作物:水稻,吉粳803。

防治对象:水稻苗床立枯病。

3 示范试验设计

注:1.试验区随机排列,4个处理安排在同一大棚内,不做重复,清水喷雾为空白对照。2.秧本田比为1∶100。

4 示范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置在东丰县三合乡义新村三组尹凤岐家水稻育苗大棚,该大棚地势平坦,土壤性质和肥力均匀一致,土壤为白浆土,肥力中等,土壤pH值3.1,有机质含量6.8%,为水稻立枯病常发地块。120盘(20平方米)施水稻育苗灵一袋(1公斤)。

浸种及苗期情况:4月5日药剂浸种,药剂选用25%咪鲜胺乳油浸种。4月13日催芽,4月15日播种,苗床播种量为芽种0.35公斤/平方米,各小区播种量保持一致。

5 施药及防效调查

5.1 施药方法及时间

4月15日施药,做好床面后,处理1、2将药剂和添加剂拌均匀,再拌入过筛细土,于浇水前均匀撒施在处理区的苗床上,厚度约2.5厘米;处理3将药剂加过筛细土0.5公斤拌匀后均匀撒施于苗床上。

5.2 试验效果调查

调查时间及内容: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时调查立枯病发生情况,并根据发病率计算防治效果;二叶一心期、移栽前分别调查秧苗素质,秧苗素质主要包括株高、叶龄、根长、茎宽、百株地上干鲜重等。

调查方法:每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法取样,每点面积0.5平方米。

6 结果与分析

6.1安全性分析

施药后观察,各药剂处理区水稻出苗、生长正常,且水稻长势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结果表明,3.3%福·甲粉剂在示范剂量下对水稻安全、无药害。

6.2  防治效果(见表1)

表1 水稻苗床立枯病防效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一叶一心期处理1、处理2防效为94%,处理3防效为88%,处理1、2防效高于处理3,二叶一心期处理1的防效为97%,处理2的防效为98%,处理3的防效为95%,处理2的防效高于处理1、处理3的防效。结果表明,3.3%福·甲粉剂在示范剂量下对水稻苗床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7 结论

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3.3%福·甲粉剂在示范剂量下对水稻秧苗安全、无药害。对水稻苗床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推荐使用剂量为25~30克/平方米,与添加物混拌后均匀拌入过筛细土,于水稻育苗床整平浇水前均匀撒施,药土厚度保持在2.5厘米。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刘晓丽,大专学历,东丰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工作站,农艺师,研究方向:病虫害防治。

摘要:通过示范试验,评价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3.3%福·甲粉剂对水稻苗床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为正式登记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3.3%福·甲粉剂;水稻;苗床;立枯病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14

1 药剂使用

示范药剂:3.3%福·甲粉剂,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

对照药剂:43%立枯净可湿性粉剂,吉林市新民农药有限公司,市售自备。

2 示范作物及防治对象

示范作物:水稻,吉粳803。

防治对象:水稻苗床立枯病。

3 示范试验设计

注:1.试验区随机排列,4个处理安排在同一大棚内,不做重复,清水喷雾为空白对照。2.秧本田比为1∶100。

4 示范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置在东丰县三合乡义新村三组尹凤岐家水稻育苗大棚,该大棚地势平坦,土壤性质和肥力均匀一致,土壤为白浆土,肥力中等,土壤pH值3.1,有机质含量6.8%,为水稻立枯病常发地块。120盘(20平方米)施水稻育苗灵一袋(1公斤)。

浸种及苗期情况:4月5日药剂浸种,药剂选用25%咪鲜胺乳油浸种。4月13日催芽,4月15日播种,苗床播种量为芽种0.35公斤/平方米,各小区播种量保持一致。

5 施药及防效调查

5.1 施药方法及时间

4月15日施药,做好床面后,处理1、2将药剂和添加剂拌均匀,再拌入过筛细土,于浇水前均匀撒施在处理区的苗床上,厚度约2.5厘米;处理3将药剂加过筛细土0.5公斤拌匀后均匀撒施于苗床上。

5.2 试验效果调查

调查时间及内容: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时调查立枯病发生情况,并根据发病率计算防治效果;二叶一心期、移栽前分别调查秧苗素质,秧苗素质主要包括株高、叶龄、根长、茎宽、百株地上干鲜重等。

调查方法:每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法取样,每点面积0.5平方米。

6 结果与分析

6.1安全性分析

施药后观察,各药剂处理区水稻出苗、生长正常,且水稻长势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结果表明,3.3%福·甲粉剂在示范剂量下对水稻安全、无药害。

6.2  防治效果(见表1)

表1 水稻苗床立枯病防效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一叶一心期处理1、处理2防效为94%,处理3防效为88%,处理1、2防效高于处理3,二叶一心期处理1的防效为97%,处理2的防效为98%,处理3的防效为95%,处理2的防效高于处理1、处理3的防效。结果表明,3.3%福·甲粉剂在示范剂量下对水稻苗床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7 结论

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3.3%福·甲粉剂在示范剂量下对水稻秧苗安全、无药害。对水稻苗床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推荐使用剂量为25~30克/平方米,与添加物混拌后均匀拌入过筛细土,于水稻育苗床整平浇水前均匀撒施,药土厚度保持在2.5厘米。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篇4

1、病原

稻苗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韵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串珠镰孢菌及立枯丝核菌等。

镰孢属病菌菌丝体,呈白色或淡红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无色,多为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或有1个隔膜。

立枯丝核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幼嫩时无色。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有隔膜;老熟菌丝淡褐色,隔膜增多。细胞中部膨大,分枝成直角。菌核形状不规则,褐色,直径1~3毫米。

2、症状

水稻立枯病可分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由于秧苗体内水分蒸腾与吸水失调引起(播种密度过大或者通风不及时,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少,通风时蒸发量大)。心叶卷筒状,随后下叶很快失水萎蔫呈筒卷状。全株呈污绿色枯死。生理性立枯病,因为未受到病菌危害,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根毛稀少。根系色泽变暗,往往一簇一簇地死苗,并迅速蔓延,用手拔秧苗,可连根拔起不折断。严重时成片枯死。但在发病点周围仍有健、病株交错现象。病理性立枯病,受到病菌危害,在茎基部多产生水浸状褐点,以后扩大腐烂。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土壤上长出粉红色或白色的霉层。秧苗枯黄卷缩,拨苗时易从基部折断,一般是局部或整个苗床发病。

3、侵染循环

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及厚垣孢子在各种寄主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随后在病苗上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多种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借菌丝在幼苗株间进行短距离接触传播,扩大危害。腐霉菌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形成游动孢子囊,再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侵染秧苗,不断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4、发病条件

4.1 菌源数量

引起稻立枯病的镰孢菌、立枯丝核菌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营腐生生活,这些菌的数量或侵染力常受到环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数量的影响,但主要与水稻幼苗在不良条件下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有关。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抗病力的环境条件,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4.2 气象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因水稻是喜温作物,当环境不利(低温)时,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菌生育与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使病害加重发生。

4.3 种子质量

一般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病害重。

4.4 苗床管理

一般育苗床土壤黏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此病的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通风等管理不当,均有利于立枯病发生。

5、预防方法

5.1 床土配制与土壤消毒:

选地势高和地面平坦的地方做苗床,床土要选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如土壤酸度不够,可采取调酸措施。为了消灭土壤中多种病原真菌,应用如下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3%育苗灵或育苗青(恶霉灵+甲霜灵)水剂,每平方米用15~20毫升,加水3升喷雾;

20%壮苗安乳油,每平方米3~4毫升,加水3升喷雾;

30%土菌消(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3~4毫升,或15%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6~8毫升,加水3升喷雾;

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用1.3克,加水3升喷雾;、

35%瑞苗清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毫升,加水3升喷雾。

5.2 苗床管理:

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或减轻立枯病及恶苗病的发生。

6、防治方法

6.1 选好床土

育苗先育根。旱育苗床土,应注意选择土壤偏酸,水源方便,地势平坦,黑土层厚,土质松软,通透性好,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地块。

6.2 土壤酸化处理

采用工业硫酸或床土调制剂,把床土调到pH值为4.5~5.5即可。

6.3 药剂处理

水稻立枯病防治 篇5

为探明木霉发酵产物对植物病害的拮抗机制,用哈茨木霉T2-16菌株发酵产物对豇豆苗期立枯病菌进行了离体抑菌、田间浸种防病试验.结果表明,该发酵产物对病原菌具有抗菌作用,使病菌菌丝原生质浓缩、外渗,菌丝体断裂、消解;经发酵液浸种处理的豇豆幼苗在人工接种立枯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增强,立枯病发病率也低于对照,对该病的`防效可达75.66%.

作 者:魏林 梁志怀 罗赫荣 成燕清 WEI Lin LIANG Zhi-huai LUO He-rong Cheng Yan-qing 作者单位:魏林,梁志怀,成燕清,WEI Lin,LIANG Zhi-huai,Cheng Yan-qing(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长沙,410125)

罗赫荣,LUO He-rong(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长沙,410125;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中国,长沙,410128)

水稻立枯病防治 篇6

关键词:棉花种子;种衣剂;苗期;立枯病;发芽率;出苗率;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562.041;S482.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146-03

收稿日期:2014-09-23

棉花苗期病害主要包括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猝倒病等,其中立枯病别称烂根、黑根病,主要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是世界范围内棉花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苗期病害之一[1]。立枯丝核菌是一种典型土壤习居菌,寄主范围极其广泛,可侵染包括棉花在内的作物和蔬菜200多种。棉苗出土前后,病菌均能侵染造成发病,前期造成大量烂种、烂根和弱苗,甚至可致棉苗枯死,后期会造成棉花生长和发育迟缓,间接诱发中后期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等[2-3]。目前,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高质量棉种适期播种、深耕冬灌、轮作、温汤浸种、药剂浸种、药剂拌种、苗期喷药等,其中药剂拌种是目前防治苗期病害最常用的方法。根据国内外报道,目前用于拌种的药剂主要有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9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35%苗病宁可湿性粉剂、60%敌磺纳五氯硝基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8.6%福美双·乙酰甲胺磷悬浮种衣剂、20%福美双·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等[4-5]。本研究以生产中常用的7种杀菌剂产品为供剂,于2012—2013年期间进行药剂包衣处理棉花种子防治苗期立枯病的试验,分析药剂的防病效果和安全性,以期为生产上科学用药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棉花品种

鲁棉研28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课题组提供,系我国黄河流域主推国审棉花品种。

1.2供试药剂

生产上常用7种杀菌药剂的供应商及用于本研究的药种比见表1。表1供试药剂信息及包衣处理棉种药种比

供试药剂注册商标生产厂家有效成分用量

(mg/kg)药种比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宝路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751 ∶2 667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471 ∶6 803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萎福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2 0001 ∶500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金阿普隆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401 ∶7 143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福美双山东罗邦生物农药有限公司2 8001 ∶357100 g/L嘧菌酯悬浮剂阿密西达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001 ∶5 000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 5001 ∶400

1.3试验设计

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地进行,试验地中等肥力,沙壤,有机质含量0.85%,土地平整,田间管理一致,连作棉田;小区采用随机排列,4次重复,小区中每处理重复4行,行长8.0 m,行距0.8 m,株距0.2 m;本试验是在2012—2013年完成的,且均在4月26日露地直播。

1.4种子处理方法

用适量(通常为种子质量的6%)的水将种子湿润,将药液加入种子充分搅拌,使药液均匀地包裹在种子表面,药剂处理的种子晾干后备用,空白对照采用清水拌匀种子即可。

1.5发芽率和出苗率测定方法

1.5.1发芽率在室内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将经灭菌的沙子(含水量为20%)装入25 cm×20 cm×8 cm的塑料盒内,至厚度2 cm,均匀摆入100粒种子,每处理3次重复,于第3、第5、第7天调查发芽数,测定发芽势和发芽率。

发芽率=发芽数/播种粒数×100%。

1.5.2出苗率播种后随即在每小区行间人工开沟,均匀撒播200粒种子,每处理3次重复,每3 d调查1次出苗数,调查1个月,至不再出苗为止,计算出苗率。

出苗率=出苗数/播种粒数×100%。

1.6调查方法

棉花出苗后,每小区每处理选中间2行,行长选定2 m,每3 d调查1次死苗数和总株数,至田间不出现死苗为止,计算防治效果[4]。

死苗率=死苗数/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死苗率-处理死苗率)/对照死苗率×100%。

1.7数据分析

采用SAS统计软件的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供试杀菌剂包衣处理防控棉花苗期立枯病效果

由表2可知,2012年不同成分杀菌剂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为59.8%~89.4%。其中,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9.4%,极显著高于10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其次为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种子处理乳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10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低,分别为77.4%和59.8%。201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杀菌剂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2.3%~91.3%。其中,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和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分别为91.3%和90.6%;其次为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低,仅为72.3%。表2不同杀菌剂对棉花苗期立枯病害的防治效果

供试药剂有效成分用量

(mg/kg)防治效果(%)2012年2013年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37589.4±2.2aA91.3±3.5aA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14782.6±6.9abAB90.6±2.6abAB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 00087.2±3.6aAB80.9±3.7cdBC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14085.8±6.4abAB83.7±4.2bcABC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 80082.7±6.4abAB83.2±4.4cABC100 g/L嘧菌酯悬浮剂20077.4±7.9bB81.1±7.9cdBC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50059.8±4.8cC72.3±7.8dC空白对照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大写字母者表示在0.05、0.01水平差异显著。表3同。

2年试验结果表明,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达到90.3%,极显著高于100 g/L嘧菌酯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防治效果较好,2年的试验结果均在80%以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低,2年平均防效为66.1%,可能是因为该处理为广谱杀菌剂,对棉花苗期立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不是很明显。

2.2不同杀菌剂对包衣棉花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的影响

201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00 g/L 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100 g/L嘧菌酯悬浮剂包衣处理棉花种子后能够极显著提高棉花种子的出苗率;2013年供试杀菌剂包衣处理棉花种子后的出苗率均与空白对照相当(表3)。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药剂本身对出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或者当年气候影响导致的。

2年发芽率结果表明,各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后的发芽率与空白对照的发芽率相当,表明供试杀菌剂对棉花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表3不同杀菌剂对包衣棉花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供试药剂有效成分用量

3结论与讨论

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是棉苗成活的关键,目前种子包衣技术的使用为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提供了关键技术[6-7],有不少的药剂商品化和推广应用发挥了防治棉花苗病的良好作用。朱荷琴等筛选出防治苗病效果突出、对作物安全的杀菌剂包括2.5%和10%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7%戊菌隆乳油、60%敌磺钠·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25%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悬浮种衣剂、10%和40%萎锈·福美双种衣剂;筛选出防治苗病好并兼治蚜虫的杀菌剂包括20%棉苗康种衣剂和24%百福灵种衣剂[8]。防治效果突出的药剂筛选能正确指导大田生产,减少损失。本研究选择近2年常用防治棉花苗病药剂开展试验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播种前种子包衣,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0%以上。各杀菌剂处理复配型药剂防治效果比单一使用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效果好。

棉花种子内在质量对包衣后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活力较低的棉花种子对种衣剂的反应比较敏感,对包衣剂的质量要求也较高[9]。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大田试验时施用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50 g/L 精甲霜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 g/L嘧菌酯悬浮剂对棉花苗期出苗率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种子自身质量差异,或者是在包衣剂处理种子时,药剂有效成分在包衣处理时被种子吸收,进入种子内部杀死种子表面及种皮内的病菌,且有效成分在土壤中不移动,因而在种子周围形成一个稳定而持久的保护圈,防病、保苗效果好且持效期长。

棉籽发芽率是检验种子质量的重要环节,本试验发芽率结果表明,各杀菌剂处理对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所需时间短,导致包衣棉花种子发芽率影响小,但具体原因还须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害种子包衣剂的使用是关键,还要结合农事操作做到适时播种。出苗后雨过天晴要对棉苗采取拔土晾根的措施,降低棉苗根部湿度,提高地温,减轻病害发生;雨水太大的地区,建议天晴后采取揭膜降湿保苗等措施[10]。对已发病和发病严重的棉田要及时用喷淋根茎的药(如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洒)结合使用[11],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李国英,阎小雪. 北疆棉花苗期病害拮抗菌7B-1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6):728-731.

[2]Amoustafa-Mahmoud S M,Sumner D R,Ragab M M.Interaetion of fungieides herbieides and planting date with seedling disease of cotton caused by rhizoetonia solani AG-4[J]. Plant Dsease,1993,77(1):79-86.

[3]刘书民. 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初报[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4):59-60.

[4]雷斌,常晓春,张波,等. 18.6%拌·福·乙种衣剂防治棉花立枯病和蓟马效果[J]. 种子,2011,30(6):118-120.

[5]孜乃提古丽·阿不都热西提. 棉花棉苗立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131-132.

[6]赵鸣,夏晓明,马惠,等. 2008年山东省棉花主要病害的调查及防治措施[J]. 山东农业科学,2009(3):99-102.

[7]刘淑青,王俊娟. 棉种包衣与拌种防苗病试验[J]. 种子世界,2009(10):25.

[8]朱荷琴,宋晓轩,冯自力,等. 国内外杀菌剂对棉花苗病的防治效果[J]. 中国棉花,2006,33(2):15-16.

[9]张寒霜,赵俊丽,李伟明,等. 不同种衣剂对棉花种子出苗及苗期病虫害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06,10(4):54-56.

[10]李藏朝. 多措并举防治棉花苗病[N]. 河北科技报,2008-05-20.

水稻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7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近几年, 东北寒冷稻区旱育苗发生较重, 轻者成撮成片发生, 重者幼苗全部死亡, 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单产的提高。所以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提高秧苗素质, 达到育壮苗的目的, 以促进水稻单产的提高。

1 病因分析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真菌性立枯病, 二是生理性立枯病, 也称青枯病。

(1) 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 使床土或种子带菌, 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 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 抗病力减弱, 病菌乘虚侵入, 导致发病。

(2) 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 是由于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当, 使幼苗茎叶徒长, 根系发育不良, 通风炼苗后水分生理失调, 根系吸水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 使叶片严重失水, 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多发生在地势低洼、盐碱、地下水位高、土壤冷凉、播种量大、通风炼苗晚、高温徒长的苗床。

两者往往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再生产上往往同时发生。生理性立枯秧苗枯死后基部不腐烂, 可连根拔起不折断, 从植株上分离不出病原菌;真菌性立枯病在秧苗基部多产生水浸状的褐点, 以后扩大腐烂, 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土壤上长出粉红或白色的霉层, 拔苗时已从基部折断。病原真菌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 在6~8℃低温条件下也能寄生。一般在连续出现10℃以下的低温或遇到温度忽高忽低时容易发生水稻立枯病, 特别是遇高温多湿后形成徒长苗更容易导致立枯病的发生。另外, 气温冷热的急剧变化, 也会造成生理上的发育障碍, 产生瘦苗、弱苗, 容易诱发真菌性立枯病。

2 症状分析

(1) 真菌性立枯病: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3种类型。

芽腐:稻苗出土前后就发病, 芽根变褐, 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 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

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 病苗心叶枯苗, 茎基部变褐色, 叶鞘有时有褐斑, 根系变黄或变褐, 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 腐烂。用手提苗时茎与根脱离, 易拔断, 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

黄枯: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 叶片呈淡黄色, 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病苗较健苗矮小, 心叶卷曲, 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 后期干枯死亡, 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

(2) 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以后, 发病初期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 叶片发青, 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 中午打卷, 心叶卷筒状, 早晚恢复正常, 发病后期稻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 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 危害严重。

3 防治措施

3.1 真菌性立枯病的防治:

(1) 农业防治: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的地方育苗。培育壮秧, 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提倡稀插旱育苗, 控制温湿度不徒长, 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 尽量少浇水, 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 土壤水分充足, 但不能过湿;施足底肥, 增施磷、钾肥, 提高秧苗的抗病力。

(2) 化学防治:可用30%甲霜·噁霉灵 (瑞苗清) 水剂在播种时床土消毒和发病初期茎叶喷雾, 每平方米1ml, 兑水均匀喷雾。或用20%噁霉·稻瘟灵 (移栽灵) 乳油:播种时做床土消毒, 每平方米1~2 ml, 发病初期每平方米用2~3 ml。发病初期使用上述药剂时, 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萘乙酸+吲哚丁酸类生根粉, 能增强秧苗的自身调节能力, 加快病苗长出新根, 恢复病苗正常生长。

3.2 生理性立枯病的防治:

寒地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8

黄枯死苗是水稻出苗后发生的侵染性烂秧, 通常称为立枯病, 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 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温度是立枯病发生的主导因素, 在气候异常, 管理不当的条件下易导致该病发生造成危害。黑龙江省属于寒地稻作区, 水稻育苗期间气温很低, 而且, 昼夜温差以及床温与地温的温差大, 造成稻苗徒长, 根群发育不良, 抗病力降低, 易被各种土壤病菌侵害[1]。近年来,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呈加重趋势。

1 立枯病的症状

黄枯死苗是秧苗在低温下被立枯病菌感染而缓慢死亡的过程。由于秧苗患病死亡过程比较缓慢, 体内发生蛋白质和叶绿素逐渐分解及器官间物质的相互调运, 老叶部分向嫩叶部分转运, 因此, 发病时从叶尖到叶基, 由外向内, 从老叶到嫩叶, 逐渐变黄褐色枯死, 因此也叫黄枯死, 或叫剥皮死[2]。在谷壳或秧苗基部产生赤色绒毛状霉层, 秧苗枯萎, 基部腐烂, 拔时易断。

2 立枯病的发病时期

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将近耗尽, 抗寒力最差, 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则生育受阻, 抗病性显著削弱, 病菌易侵入, 此时若遇低温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所以, 旱育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3]。

3 立枯病的发病原因

3.1 低温是立枯病的诱发条件

低温阴雨, 光照不足是诱发水稻立枯病的主要因素, 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水稻立枯病病势发生猛烈与否与气候因素特别是与低温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低温条件下秧苗根系吸收力弱, 叶绿素形成受抑制, 光合作用能力差, 植物体内营养缺乏, 抗逆力差, 易受病菌侵害而致死。据观察, 立枯病一般都在阴雨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暖时发生。前期的低温多雨对稻苗生长不利, 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后期的天气转晴、气温升高, 病菌加速了繁殖和蔓延, 因而病害暴发。播种期早的由于气温低, 稻秧生育不佳, 因此也易于感病。

3.2 导致立枯病的病源菌

水稻立枯病属于侵染性烂秧, 是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所致。据吉林省通化地区农科所研究, 主要是由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等弱性寄生菌所引起的。而其中优势种类是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4]。镰刀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镰刀菌属, 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 但在6~8℃的低温条件下也能寄生。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及厚垣孢子在各种寄主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 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进行初次侵染, 随后在病苗上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立枯丝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核菌属。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各种寄主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 靠菌丝蔓延于株间传播, 扩大危害。

3.3 秧苗素质差、生长衰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丝核菌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均为弱寄生菌, 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这类病菌致病性不强, 它们一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 只有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 致使秧苗生机衰弱、抗性降低后, 各种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虚而入并传播蔓延。因此, 秧苗素质差、生长衰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3.3.1 水稻品种抗病性

水稻秧苗的抗病性与其抗寒性成正相关。品种特性决定水稻抗寒与抗病性。

3.3.2 种子质量

当种子和幼苗有伤口时容易被病菌感染导致病害发生, 特别是用有伤口的种子播种, 烂秧病极易发生。

另外, 种子不饱满也导致秧苗弱, 抗病抗逆能力差, 易被病菌感染。

3.3.3 播种过早

黑龙江省春季气温低, 播种过早容易遭遇寒流袭击, 引发立枯病。根据我们多年观察, 播种过早的秧田立枯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适时播种的秧田。

3.3.4 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过大的危害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上部叶片遮光严重, 导致稻株下层叶片光照不足, 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使秧苗生长衰弱, 抗寒抗病力差;另一方面, 密度大造成通风不良, 有利于病害蔓延, 同时, 密度大导致秧苗徒长, 细弱, 抗病力减弱。根据我们2007年春季的试验, 播种密度与立枯病的发病率成正相关。

3.3.5 施用有机质过多

当遭遇不良气候条件和管理不当时, 施用有机质过多往往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一是因为过多的有机质分解产生H2S、Fe2+等还原性有毒物质以及有机酸 (如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等) , 如果通风不良, 使这些还原性有毒物质和有机酸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 就会严重地毒害稻根, 使稻根萎缩软弱、新根少, 致使秧苗生长不良, 抗病能力减弱。同时, 过多的有机质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中也包括丝核菌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 从而加重立枯病的危害。尤其是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质肥料含有大量的病菌, 易引起各种病害。哈尔滨市2007年5月13~19日遭遇了连续的低温阴雨, 此时处于3叶期的秧苗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立枯病, 根据我们的试验和调查的结果, 未使用有机质肥料的苗床立枯病发病率为0~4.4%, 使用腐熟有机肥的苗床立枯病发病率为0.95%~23.8%, 而使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草炭的苗床立枯病发病率为11.5%~80.0%, 这说明在气候不良和管理不当的情况下, 过多使用有机质肥料尤其是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会加重立枯病的发生。

3.3.6 施氮过多或偏施氮肥

碳水化合物是稻株抗寒性的物质基础。秧苗的抗逆性与体内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 一般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多, 碳氮比较高的秧苗, 其抗逆性较强。而施氮对秧苗体内碳、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最初效应表现为“得氮耗糖”。秧苗吸收氮素后, 要与有氧呼吸时的中间产物酮酸结合形成氨基酸, 进而合成蛋白质。施氮过多或偏施氮肥, 大部分碳水化合物与氮素形成蛋白质, 使秧苗体内含糖量减少, 只有小部分碳水化合物形成纤维素、木质素等, 致使细胞质丰富而细胞壁薄, 秧苗生长软弱, 抗逆能力降低。特别是在早春育秧, 易受低温为害而造成烂秧[5]。秧苗吸氮愈多, 消耗糖类也愈多, 碳氮比降低, 抗寒性差。因此偏施氮素, 极易诱发上述弱性土壤病菌的侵害而造成烂秧或死苗。根据我们的试验和调查, 在2007年春季的异常气候条件下, 底肥为N∶P∶K为2∶2∶1的苗床立枯病发病率为8.6%~53.3%, 而底肥为N∶P∶K为4∶2∶1的苗床立枯病发病率30.4%~100%。

4 立枯病的防治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培育壮秧、增强秧苗抗寒抗逆性是防治立枯病的关键。

4.1 选用抗病抗寒力强的优良品种

黑龙江省较适宜的抗寒品种有:龙粳15、龙粳16、龙粳18、龙粳19、松粳9号、龙稻5号、龙稻6号、龙稻7号等。

4.2 精选种子, 细致催芽

用盐水选种, 将有伤口的种子和不饱满的种子淘汰, 要求种子饱满, 发芽快而整齐一致, 芽露白, 根短 (米粒半长) , 扎根快而抗寒力强。

4.3 适期播种

一般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是7~12℃[1], 所以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时播种, 不要盲目抢早。

4.4 播种密度不要过大

从理论上讲, 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然而在实际生产中, 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 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 往往会加大播量, 即便如此, 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500 g·m-2。

4.5 合理施肥, 搞好肥水管理

施用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 同时增施磷钾肥以提高秧苗的碳氮比, 增强秧苗素质。

4.6 加强田间管理

发芽至2叶展开以前秧苗适宜高温, 而此后温度不宜过高, 过高容易发生徒长。而由温暖环境突然变为寒冷条件最容易得立枯病, 故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北方粳稻幼苗期能抵抗一定低温, 第一叶前可耐-2~-4℃的低温, 2~3叶时耐-2~0℃, 3叶后耐1~3℃。所以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 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 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 在哈尔滨市2007年5月13~19日连续的低温阴雨的情况下, 在这7 d之内一直不通风的立枯病发病率为4.5%~80%, 而通风的发病率为0~11.9%。

4.7 药剂防治

播前及1叶前及时施用甲霜灵、恶霉灵或敌克松, 同时也可以在2叶期前后喷施生根粉和叶面肥以促进生长, 提高抗逆抗病性。

参考文献

[1]张矢.黑龙江水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279.

[2]浙江农业大学.实用水稻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381.

[3]鲁向阳.浅谈水稻旱育秧立枯病成因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 (8) :191.

[4]郑雯, 刘立新, 辛惠普.寒地水稻立枯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2 (2) :19-20.

水稻立枯病防治 篇9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由于低温寡照、苗床偏湿、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 影响水稻的返青缓苗, 使水稻生育延迟, 影响水稻单产, 严重时造成全床缺苗、毁苗, 影响水稻插秧。因此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防止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1. 病因分析

水稻立枯病菌一般在土壤中或植物体内越冬, 在条件适当的时候侵染稻粒和生长衰弱的秧苗基部。碱性土壤易发病, 苗床最低温度在10℃以下, 高温在35℃以上时, 或气温忽高忽低, 也易发病。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真菌性立枯病, 二是生理性立枯病, 也称青枯病。在苗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发病。

(1) 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 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 如低温寡照、气温忽高忽低等和管理不当, 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 抗病力减弱, 病毒乘虚侵入, 导致发病。

(2) 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 一般是在秧苗期低温多雨持续时间长和管理措施不当, 使幼苗生长细弱, 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 在天气一但骤晴, 根系吸收水分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 使叶片严重失水, 一但天气转晴, 秧苗迅速青枯死亡, 造成的生理性病害 (青枯病) 。

2. 症状分析

(1) 真菌性立枯病: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三种类型。

芽腐:秧苗出土前后就已经发病, 芽根变褐, 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 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

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 病苗心叶枯苗, 叶鞘有时有褐斑, 根系变黄或变褐, 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 腐烂。用手提苗时, 茎与根易拔断, 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

黄枯: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 叶片呈淡黄色, 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病苗较健苗矮小, 心叶卷曲, 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 后期干枯死亡, 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

(2) 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以后, 发病初期叶片发青, 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 中午打卷, 心叶卷筒状, 早晚恢复正常, 发病后期秧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 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 危害严重。

二、综合防治技术

1. 农业防治方法

(1) 是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向阳、排灌通畅的地方育苗。

(2) 是床土的选择, 应选择园田土或上一年没有用过旱田除草剂阿特拉津的旱田土和优质腐熟的农肥, 以土与农肥3∶1的比例混拌均匀后过筛, 施足底肥, 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用量, 以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

(3) 培育壮秧, 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关键。提倡稀播种育壮秧, 即每平方米的苗床播种量以干籽计算在250~300克为宜;采用开闭式双膜塑覆盖料软盘育苗技术, 以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 当出苗80%以上及时撤去地膜;早通风, 早炼苗、炼小苗, 控制温湿度, 避免秧苗徒长, 促进根系发育, 使秧苗生长健壮, 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保持温度25~30℃, 床面不干不浇水, 尽量少浇水, 以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 浇水一般以早上8~9时为宜, 不宜用井水直接浇苗, 不要大水漫灌, 最好采用喷壶浇为好, 浇透即可;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期温度保持22~25℃, 三叶一心以后温度保持20℃左右, 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的气候, 增强秧苗的抗逆能力, 当外界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可撤去塑料膜。

2. 化学防治方法

(1) 进行严格种子和床土消毒。种子消毒可用浸种灵、强氯精等药剂浸种。床土消毒可采用多功能水稻 (集増肥、调酸、消毒、化控等多功能于一体) 水稻壮秧营养剂与营养土混拌均匀, 用量按壮秧剂的说明使用, 或用25%敌克松50克对水30千克, 浇20平方米苗床, 使床土p H值控制在4.5~5.5之间。

(2) 在苗期进行药剂预防, 在秧苗一叶一心期, 用35%甲霜灵1克/平方米, 15%恶霉灵水剂10毫升/平方米对水2.5千克泼浇苗床, 预防立枯病的发生。

水稻立枯病防治 篇10

一、立枯病症状

水稻立枯病属于真菌土传病害。水稻刚出苗发病表现为幼芽或幼根变褐色, 病芽扭曲、腐烂而死, 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水稻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发病表现为幼苗心叶枯黄, 叶片不展开, 基部变褐, 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 茎基软弱, 易折断, 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 成片发生与死亡。水稻2叶期以后发病症状表现为黄枯、青枯, 苗床多以此时此症状发生居多, 病苗叶尖不吐水, 叶色枯黄、萎蔫, 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 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在气温骤然升高时, 幼苗迅速表现青枯, 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 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二、发生因素

1. 气候影响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时是诱发水稻立枯病的重要条件, 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乌兰浩特市5月1~9日, 连续降温, 5月7日最低温度达1℃, 水稻根低于8℃, 不能吸收水分, 茎叶低于12℃不能生长。5月10~13日连续阴雨天气, 水稻是喜温作物, 当温度低、苗床湿度大时水稻抗病性下降, 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发生黄枯。如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温度突然升高, 昼夜温差大, 加之苗床湿度大, 造成水稻秧苗弱, 根系发育不良, 吸水能力差, 而高温使得水分蒸发迅速, 幼苗吸收水分和叶片蒸腾比例失调, 常引起水稻幼苗发生青枯, 严重的致使秧苗枯死。

2. 播种量过大

乌兰浩特市大多数农户普遍选择增加播种量的方法, 使得农户普遍存在播种量过大, 密度过大, 秧苗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不均衡, 相互争肥、争水、争光, 加之昼夜温差大, 高温秧苗易徒长, 秧苗根系发育不良, 秧苗地上地下生长发育不协调, 形成徒长苗, 在突然出现高温或通风状态下易出现青枯, 徒长苗弱苗抗病性差, 易病原菌侵入发生立枯。

3. 壮秧剂使用方法不当

目前, 很多农户使用壮秧剂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有部分农户存在壮秧剂混拌不均匀, 混拌后没有闷土的流程, 摆盘装土与播种时间间隔过长。导致壮秧剂有效的酸度和肥料挥发损失。

4. 苗床酸碱度失调

目前, 由于很多农户使用壮秧剂方法不当, 造成壮秧剂内调酸剂挥发损失或调酸不均匀, 加之, 农户很少自主调酸完全依赖壮秧剂。苗床在2.5叶期p H值明显偏高, 不适宜水稻秧苗生长, 利于立枯病菌等土传病害的繁殖和入侵。

5. 苗床管理不到位

苗床温度、湿度控制的不合理。通风和浇水不能结合天气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通风过晚, 通风量及通风方法不当, 浇水存在浇水浇不透、过勤, 导致秧苗根系发育不良, 苗弱, 易发生青枯和立枯。

三、防治措施

1. 规范操作技术规程

根据土壤类型、p H值、有机质含量选择相应的壮秧剂。采用正确的方法, 合理高效地使用壮秧剂。按照水稻壮秧剂说明书、正确的使用。

2. 床土调酸

水稻是喜酸作物, 水稻幼苗适宜在土壤p H4.5~5.5的偏酸性条件下生长。并能抑制立枯病菌的增殖, 使水稻根系发达、白根多提高秧苗素质。

3. 适时早播种、早插秧

播种插秧不可盲目抢早, 要结合自身地块、品种等实际情况进行适时早播种、早插秧。避免出现“苗等地”的现象。苗床秧龄时间过长, 苗床温度过高, 生长积温过高, 后期秧苗过早完成生长积温需求, 易造成早穗现象的发生, 进而造成减产。

4. 加强苗床的温湿度管理

结合近天气变化, 合理进行通风、浇水, 用正确的通风和浇水方法进行苗床温湿度调节。浇水结合天气变化进行, 控制苗床湿度, 避免苗床处在低温高湿、或高温高湿的状态。浇水要一次性浇透。

5. 苗床中期补酸

在水稻2.5叶期, 若苗床p H值偏高, 则不利于水稻生长, 水稻秧苗叶色变淡, 根系发育不良, 吸收水分能力差, 秧苗素质下降, 立枯病发病率高。在此时期注意及时补酸, 调节苗床p H值, 为秧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但调酸制品用量不可过高, 使用时注意配合p H值试纸测试苗床酸碱度p H值5~6即可, 避免造成酸害。

6. 化学防治

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筛选试验 篇11

【关键词】药剂;水稻;纹枯病;防效

为验证24%满穗悬浮剂、30%爱苗乳油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持效期及安全性等,为这些农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不同药剂田间防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作物品种、药剂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辽河5号”,2012年4月11日播种,5月25日移栽,试验对象为水稻纹枯病。供试药剂:24%满穗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430g/L戊唑醇悬浮剂(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爱苗乳油(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1.2 试验环境与栽培条件

试验地设在沟沿镇东古村,试验田土壤为盐碱土,pH值7.5,有机质含量中等,肥力中等。水稻栽培方式为机插秧。

1.3 试验设计和安排

设处理(每667㎡用量):(1)24%满穗SC20ml;(2)430g/L戊唑醇悬浮剂SC 100ml;(3)30%爱苗EC 15ml;(4)清水对照。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35㎡,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区四周留保护行。

1.4 施药方法

用山东卫士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2次,第1次施药期为2012年7月11日,纹枯病呈发病初期;第2次施药期为7月19日,纹枯病呈发病中期。在本次试验前20d和试验后均未用过其他杀菌剂,施药时水稻长势良好,每处理区按每公顷用药液量300㎏均匀喷雾。

1.5 调查方法与统计分析

1.5.1 安全性调查

施药前调查基数,第1次施药后7d和第2次施药后10d各调查1次药害情况。

1.5.2 防效调查

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10个点,每点5丛,共50丛,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各小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并与CK比较计算防效。

1.5.3 调查数据及统计分析

各处理区药效差异性比较,采用Abbott校正公式计算,并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p=0.05和0.01标准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效

试验田水稻纹枯病自然发生程度为大发生。试验结果表明,24%满穗SC、430g/L戊唑醇悬浮剂SC 100ml 、30%爱苗EC对 水稻纹枯病均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第1次施药后7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38%、72.49%、73.37%;第2次施药后10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17%、70.38%、79.51%。30%爱苗EC防效最好,其次为24%满穗SC,但各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明显。

2.2 安全性

经观察表明,各个用药区作物生长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3 结论

从本试验结果看,几种供试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在纹枯病中等至大发生情况下,建议每667㎡用24%满穗悬浮剂20ml、30%爱苗乳油15ml、430g/L戊唑醇悬浮剂SC 100ml,在纹枯病发病初期用喷雾法均匀喷雾,隔7d再用第二次,用水量20㎏/667㎡,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林.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1(9).

[2]常望霓.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J].湖南农业大学,2011.

[3]徐宝玉,徐加健,刘学进等.爱苗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9(3).

人参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12

一、症状

为害秧苗茎基部, 土表下干湿土交界处的茎基部易受害。病部初呈梭形、黄褐色斑点, 逐渐凹陷, 横向扩展绕茎一周, 茎部呈褐色环状缢缩, 茎叶逐渐萎蔫, 参苗站立枯死, 故称“立枯”。参苗成片受害严重时, 叶片萎蔫下垂, 茎部变软、弯曲、倒伏。湿度大时, 病部生出淡褐色蛛网状菌丝。种子被害则导致腐烂。未出土幼苗受害则死在土中。造成缺苗断垄。

二、病原菌

致病菌为真菌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人参种子混杂菌核也可传带, 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翌春土壤温湿度适宜时, 病菌萌发可直接穿透侵染植株, 以后发病植株产生病菌, 继续向四周侵染蔓延, 扩大危害。

人参立枯病多发生在春季气温低、湿度大、土壤板结或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块, 多为害一、二年生的人参幼苗, 能导致成片死苗。5月末开始发病, 6月初至6月中旬为发病盛期, 6月末至7月初为发病末期。

四、防治方法

1. 选择育苗田要选地势高, 背风向阳, 地下水位低, 通气性强的地块。

选用无病地块作参床, 增施磷、钾肥。早春及时松土上膜, 以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严防参棚漏雨, 及时挖好排水沟, 严防雨水漫灌参床。

2. 药剂防治

⑴种子消毒。用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消毒, 杀死种子携带病菌。可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5~20倍液拌人参种子、50~100倍液蘸人参栽子。

⑵土壤消毒。播种前, 用96%恶霉灵0.5~1克∕平方米加多菌灵8克∕平方米处理土壤。

⑶畦面消毒。参苗早春出土前, 可用96%恶霉灵300倍液、或恶霉灵300倍液与72%农用链霉素100倍液混用、或96%恶霉灵300倍液与米达乐300倍液喷洒床面, 使药液均匀渗入2~5厘米床土层。

上一篇:数据库加密模型研究下一篇:国际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