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倒伏的原因与防治论文(精选9篇)
水稻倒伏的原因与防治论文 篇1
水稻倒伏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最常见的是发生在水稻抽穗以后的灌浆结实期。原本长势很旺的水稻, 如果遇到一场大风或者暴雨, 就会很容易发生倒伏 (图1~3) 。倒伏使水稻光合产物的形成、运输和储存受阻, 结实率明显降低, 限制产量潜力的发挥, 同时收获损失加重, 导致水稻产量下降。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还可能引起霉变和稻穗发芽, 对稻米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1 水稻倒伏的原因
1.1 品种特性
在栽培管理水平和气候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的水稻品种, 其抗倒伏能力的强弱也是有一定差异。抗倒伏的水稻品种一般具有植株比较矮、茎秆粗壮、稻株节间相对比较短、叶片直立、剑叶短, 根系比较发达、耐肥能力强等性状。相反, 植株高、节间长、茎杆软弱、根系不发达、叶片平伸、剑叶长、耐肥力比较弱的水稻品种, 一般都比较容易发生倒伏现象。
1.2 播种量过大、秧龄过长
水稻播种时, 播种量过大会造成秧苗拥挤生长, 使秧苗苗茎细长, 不粗壮, 而且根系不发达, 根量少、短, 扎根浅。秧龄过长使秧苗徒长、茎秆纤细, 容易引起后期早穗、早衰现象。最终造成大田禾苗茎秆不粗壮, 抗倒伏能力弱。
1.3 耕作层过浅
大田期水稻根系发达与否和耕层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耕层过浅, 如果低于10 cm, 就会造成水稻扎根的深度不够, 根系不发达, 对水稻植株地上部分的支持力就比较弱。另外, 土壤耕层过浅, 水稻根系吸收营养的土壤空间比较小, 造成水稻根系发育相对较差, 也是水稻容易发生大面积倒伏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栽植密度不合理
水稻在移栽到大田时, 栽插密度过大, 造成秧苗生长空间狭小, 封行过早, 严重影响水稻的通风透光, 造成水稻个体根系生长发育不良, 茎秆细弱, 基部节间增长, 支持力减弱, 遇到风雨很容易发生倒伏。而且群体过大, 田间通风透光不良, 形成高温、高湿、荫蔽的环境, 更容易诱发病虫害的发生, 加剧倒伏。
1.5 施肥不合理
在水稻生产中, 往往偏施、重施氮肥, 而磷肥、钾肥投入不足, 造成氮、磷、钾比例不协调。片面重施氮肥, 会使植株生长过旺, 植株增高, 封行过早拔节过长, 形成“头重脚轻”现象;特别是穗肥施用过早、过重, 造成基部第一、第二节间拉长, 而且拔节长, 穗期水稻群体过大, 茎秆变细, 支撑力差, 很容易发生倒伏。而氮肥施用过多过迟, 水稻贪青旺长, 容易遭受病虫危害, 也是发生倒伏的原因之一。合理的氮、磷、钾配比, 可以增强水稻茎秆的韧性, 从而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特别是硅肥的施用, 能促进根系发育, 使水稻植株挺拔, 茎秆坚硬, 茎基部粗壮;在抗病性方面, 硅肥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抗稻瘟病、稻曲病能力。
1.6 灌溉不合理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 长期深灌水会使水稻根系长时间处在缺氧状态, 根系发育不良, 扎根不深也不牢, 同时水稻茎秆组织柔软疏松, 节间伸长, 下部叶片早衰。另外, 土壤又软又烂, 固定根系的能力降低, 到了水稻抽穗灌浆期, 植株上部重量增加, 遇到刮风下雨, 水稻植株就很容易发生倒伏。
1.7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 对水稻二化螟 (图4) 、三化螟 (图5) 、稻飞虱 (图6~8) 、稻纵卷叶螟 (图9、10) 、稻瘟病 (图11) 、纹枯病 (图12) 等水稻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会导致水稻茎杆组织被病虫害严重破坏, 抗倒伏能力减弱。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也是引起水稻倒伏的一个重要原因。
1.8 自然灾害
强风暴雨等天气因素是水稻发生倒伏的一个不可控因素。在水稻生长后期尤其是灌浆成熟期, 长期阴雨天气, 田间积水无法及时排出, 不但植株生长不良, 而且病虫为害加重, 也容易发生倒伏。一旦刮大风、下大雨, 本来已经很脆弱的稻秧就更是抵挡不住风雨的侵袭而成片倒伏了。
2 水稻倒伏的预防措施
2.1 选择抗倒伏品种
选择耐肥抗倒伏品种是防止水稻倒伏的首要措施, 也是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生产中应该立足于选择抗倒伏并且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以长江中下游稻区为例, 抛秧栽培的, 要选择特优559、两优培九、扬两优6 号等品种;移栽栽培的, 可以选择皖稻153、丰两优6 号等品种;直播栽培可以选择武育粳3 号、武运粳8 号等品种。
2.2 适期播种
根据水稻抽穗期的要求, 结合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确定合理的播种时间, 应该尽量避开水稻结实后期处在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时间内, 尽量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倒伏。调查表明, 由台风引起的倒伏占总调查面积的45%, 由暴雨引起的倒伏占总调查面积的52.6%, 比台风引起的倒伏更严重。
2.3 培育壮秧
培育根系发达、矮健、带蘖的壮秧可以有效地预防水稻后期倒伏, 其核心技术措施是控制秧苗基部节间伸长。以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抛秧栽培为例, 生产中应当采取以下改良措施。
第一, 应当把育秧塑盘的大小进行适当地调整, 把561 孔的育秧塑盘换成434 孔或者353 孔的育秧塑盘, 目的是增加孔穴内的土壤重量, 提高抛秧后的秧苗与大田土壤的接触;也可以达到稀播壮秧的目的。第二, 应当配制有充足营养的营养土, 选用偏酸性田园土等肥熟土, 按50 kg肥土、50kg土杂肥、2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的标准配制营养土。第三, 在秧苗2 叶1心期, 选择在晴天的下午, 每公顷苗床用15%多效唑150 g对水750 kg, 均匀喷施秧苗1~2 次, 喷施次数根据秧龄长短来确定, 一般秧龄在25 d左右的喷1 次, 秧龄30 d左右的喷2 次。同时要注意不能使秧龄过长, 秧龄要控制在35 d以内, 控制秧龄也是保障壮秧、预防倒伏的重要措施之一。
移栽秧苗的标准要达到, 早稻宜用小苗, 壮秧的形态标准是:叶龄3~4叶, 苗高10~13 cm, 叶片直立, 第一叶鞘高度小于3 cm, 基部扁平, 1/3 苗株带分蘖, 秧龄在温度低的地方约需26~30 d, 温度高的地方约需20 d。中稻、晚稻宜用中苗, 壮秧的形态指标是:叶龄5~6 叶, 苗高15~16 cm, 带蘖2~3 个, 带蘖株率80%以上, 第一叶鞘高度小于3 cm, 基部扁平, 秧龄约30~35 d。
2.4 合理深耕, 适当深栽
用旋耕机等机械深耕整地时, 要使耕层达到15~20 cm, 可以为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 由于深耕之后土层加厚, 土壤的蓄水和保肥能力大大增强, 不容易引起植株旺长、疯长, 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水稻倒伏的发生。
对抛秧栽培来说, 抛秧秧苗要做到根球入泥, 并且要尽可能地做到高抛深栽, 这样做可以加大稻根的入土深度。如果在沙壤土质的田块上抛秧, 更应当坚持“宁可深也不能浅”的原则。这就对抛秧田块的整地有一定的要求, 要做到“平、浅、烂、静”的标准, 使寸水刚露泥, 表层有泥浆。人工栽插和机械插秧的深度一般控制在2~3cm。这样, 既能保证水稻的旺盛生长, 又能有效控制水稻的不良生长引发的倒伏现象。
2.5 选择合理的栽植密度
合理的栽植密度是水稻前期早发、中期稳长的基础, 可以使水稻通风透光良好, 个体发育健壮, 抗倒伏能力增强。大量试验表明, 同一品种的水稻在改良栽培下, 比传统栽培方式能够显著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以长江中下游稻区为例, 抛秧栽培一般要求常规品种的合理密度为45.0 万~52.5 万穴/hm2, 实际成穴应该在37.5 万~45.0 万穴/hm2, 每穴苗数2~4 株。而直播栽培的, 在种子达到90%以上发芽率的条件下, 大田干谷的播种量为早稻直播75~90 kg/hm2, 单季晚稻直播60 kg/hm2左右, 连作晚稻直播60~75 kg/hm2。移栽栽培的, 要适当加大插秧的行距和株距, 减少基本苗数;如果是手工或者栽插的早稻, 一般插30 万兜/hm2, 株行距为16.7cm×20.0 cm, 但株型紧凑的品种应该插37.5 万兜/hm2左右, 株行距为13.3cm×20.0 cm;对一季超级稻而言, 多数是大穗型品种, 个体体积比较大, 每公顷插18 万~21 万兜/hm2就可以了, 株行距为 (20.0~23.3) cm×26.7 cm;晚稻一般也可以插30 万兜/hm2, 株行距为16.7 cm×20.0 cm;每兜苗数常规稻应该用4 粒谷苗, 杂交稻用2 粒谷苗。
2.6 合理施肥
为了防止水稻倒伏, 在水稻生产中要改进施肥技术, “增施有机肥, 辅施化学肥料”。各水稻种植区域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 因地制宜, 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 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
如江淮之间的合肥地区, 经专家测土配方后, 适宜的施肥方法是: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速效化肥为辅, 可以施复合肥225 kg/hm2、优质农家肥7 500kg/hm2, 或者施用尿素75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氯化钾75 kg/hm2;结合耕翻, 将有机肥、化肥深施到15~20cm土层中。化学肥料氮、磷、钾合理搭配施用的同时, 还要注意补充硅肥;多效硅肥可以在水稻上作基肥使用, 如果在水稻倒5 叶至倒4 叶期施用, 效果最显著, 一般在这一时期撒施多效硅肥75~150 kg/hm2, 可以极大地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 水稻各生育期, 还要增施速效钾肥, 其中孕穗期重施效果最好;在孕穗期1 hm2用3kg磷酸二氢钾对水750 kg进行叶面喷施2~3 次, 对增加茎秆粗度, 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2.7 科学灌溉
在水稻生产中, 应当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点, 合理灌溉, 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一般在有效分蘖终止之前, 以浅水灌溉为主, 实行间歇节水栽培, 也就是灌一次浅水然后让它自然落干, 保持田面湿润2~3 d后重复前面的操作。这样, 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还可以增加有效分蘖、增强水稻根系发育。及时晒田是强秆壮秆、防止水稻倒伏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有效分蘖结束时, 对生长旺盛的田块应当立即排水烤田7~10 d, 可以达到改善土壤环境, 控制无效分蘖, 增强根系活力的作用。注意, 水稻长势弱或者是砂性土壤田块都要轻晒田。齐穗后至蜡熟期, 采取湿润灌溉, 以气养根, 使水稻的根系发达, 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湿润灌溉就是保持田面湿润而不留水层。水稻黄熟期排水晒田, 延缓根系衰老, 做到活秆成熟。
2.8 适当化学调控
化学调控是防止水稻倒伏的有效措施之一。生产实践表明, 移栽水稻在拔节前每公顷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8 kg, 对水900 kg喷施, 可以控制水稻节间伸长, 有效降低植株高度, 促进水稻植株矮壮生长, 显著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直播水稻可以在分蘖末期和水稻破口初期各施用一次同样剂量的多效唑进行化学调控。
2.9 及时防治病虫害
防治病虫害是保护水稻茎秆不受侵害、预防水稻倒伏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各水稻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 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不尽相同, 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预测预报, 及时预防, 对于已经发生了病虫害的田块, 要及时进行综合防治。
在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大量发生时, 用毒死蜱、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 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 在卵孵高峰至二龄幼虫期使用;防治高龄幼虫, 可以用上面的药剂进行混配施用, 以增强杀虫效果。
发现稻田有纹枯病发生时, 可以用2%井冈霉素75 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加水75 kg喷雾防治。
稻瘟病在苗期一旦发病, 可以用40%稻瘟灵乳油, 一般每公顷用750 ml对水900 kg喷雾。如果在水稻孕穗至水稻破口期, 不管田块是否发病, 都应该每公顷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对水900 kg喷雾预防一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 要加大药剂剂量, 每公顷用40%稻瘟灵乳油1.5 L对水900kg进行喷雾。
3 水稻倒伏后的补救措施
如果水稻发生了倒伏, 首要的措施是要及时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防止茎秆腐烂和稻穗发芽。另外, 根据倒伏时期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
对于刚刚齐穗和灌浆前期就倒伏的水稻, 以不扶扎为好。这段时期应当采取喷施叶面肥的补救措施, 可以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750 g加水750~1125 kg, 喷雾补救。
灌浆中后期和黄熟期倒伏的水稻, 应当及时进行扶扎处理。扶扎倒伏水稻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动作要轻, 并且要顺着水稻倒伏的方向操作, 不能逆向扶扎, 避免造成茎秆折断。将倒伏的水稻成束扎上, 使水稻相互依靠直立, 这样可以避免稻穗贴在潮湿的稻田里发芽和霉烂。
对于受水稻纹枯病和二化螟等病虫危害而倒伏的田块, 应当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使籽粒能继续灌浆。
倒伏后的水稻最好采用人工收割, 一方面可以节约收获时的机械费用, 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机械收获时的落粒, 从而降低水稻收割损失。
水稻倒伏的原因与防治论文 篇2
关键词:水稻;倒伏;减产;因素;防治措施
中圖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75-1
水稻倒伏后病虫害严重、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收割困难、稻米品质较差,稻农利益受损。研究表明,水稻乳熟期倒伏一般会减产28.6-36.6%。水稻倒伏主要包括根倒伏和茎倒伏两种。根倒伏发生在蜡熟期后,因长时间深水灌溉,根系发育差,扎根浅,根系支持力差,地上植株生长过于繁嫩,风雨等外力稍侵袭,即易发生倒伏;茎倒伏一般发生在抽穗以后,多因施肥不当引起,尤其是无机氮肥施用量过高,穗肥施用量大,追肥次数过勤或密度过高,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造成茎秆柔软,承担不起上部重量而导致茎倒伏。
1 水稻倒伏的主导因素
水稻倒伏现象多发生在抽穗后,尤其在谷粒灌浆期最易发生。引起水稻倒伏的原因除了有些品种不抗倒伏外,主要的原因是:
1.1 施肥过多
特别是无机氮肥施用过多极易引起茎叶徒长,植株增高,易形成头重脚轻,风、雨等外力因素加强极易造成茎倒伏。
1.2 密植过大
过度密植,群体过大,影响群体中个体的水、肥、光、气、热吸收,促使基部茎秆纤弱,支持力小,中期易造成茎倒伏。
1.3 耕作层太浅
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对地上部的支持力差而造成根倒伏。
1.4 深水灌溉
长期深水灌溉使稻根造成无氧呼吸,解毒能力下降,使稻株茎秆柔软形成根倒伏。
1.5 病虫害
如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等的危害,使茎秆组织被破坏,出现早衰、基部叶鞘枯死等现象,也易形成茎倒伏。
2 水稻倒伏减产主要原因
(1)水稻倒伏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叶片叠压一起,严重影响了植株的光合产物的形成,谷粒的成熟度降低,干物质少,粒重小而减产。(2)茎秆倒伏,大量消耗了养分,节部靠地面一侧的居间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和伸长都加快,使茎秆上弯生长,急剧消耗植株的营分。(3)水稻倒伏,常是由暴雨造成,稻穗在受水浸淹时间过长,或地面湿度大的情况下,谷粒霉烂或发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4)水稻倒伏后,鸟害和鼠害会大大加重,直接造成减产。
3 预防水稻倒伏的措施
3.1 选育耐肥抗倒品种
如选育矮秆、茎粗、根系发达、叶片短直的耐肥品种。
3.2 培育壮秧
壮秧移植后茎秆增粗的起点茎径较大,最后可获得比弱秧较粗的茎,增强茎秆支撑力。
3.3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则可防止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良好,茎叶组织老健,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强,也可增强茎秆的抗倒能力。
3.4 科学施肥
穗肥施用时间要准,数量要适宜,次数适当, 克服偏施无机氮肥,防止生长过旺,这样有利于茎秆充实,控制基部节间拉长,增施硅肥。在水稻拔节初期,亩施硅肥10kg增强茎秆粗度,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3.5 合理灌水
水稻移栽后,寸水缓苗,浅水分蘖。土质肥沃的地块,亩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90%左右,即可露晒田。土质差的地块,等到完全分蘖后露晒田,晒到水清硬板时灌水。第一次灌水好自然晾干1-2d后,进行第二次灌水。但在水稻分蘖期与抽穗扬花期,应保持田间浅水层,不宜大灌水。
3.6 防除病虫害
保护茎秆的抗倒性能不受病虫害破坏。特别是对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稻飞虱、水稻二化螟等,要根据病虫害情况,适时用药防治。
3.7 化控防治
多效唑200PPM60g/亩,化控是防止水稻倒伏的有效措施之一,对群体大,长势旺的稻田或植株较高的品种,以控制植株旺长,缩短基部节间,降低植株高度,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倒伏能力。
4 倒伏后补救措施
4.1 排水晒田
水稻倒伏后要及时开沟排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纹枯病蔓延,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籽粒继续灌浆,防止稻穗发芽、茎秆腐烂、谷粒霉烂。
4.2 微肥救治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亩用磷酸二氢钾200g,对水10kg,叶面喷施。
4.3 倒伏后不宜扶稻扎把
倒伏的稻株一般向后倒伏,稻穗、穗茎节和倒一叶、倒二叶暴露于地表。因稻株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倒伏后3-5d叶片和穗轴自动翘起,特别是倒伏不太严重的稻株,其自动调节能力更强。而倒伏后扶稻扎把,反而人为地破坏稻穗、穗茎、叶片的自然分布,加重了稻株机械损伤,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玉东.水稻倒伏别扎把[N].南方科技报,2004.08.16.
[2] 曹晶.如何防治水稻倒伏[N].辽源日报,2005.06.15.
[3] 顾松平.水稻倒伏的预防和补救[N].安徽科技报,2001.
09.06.
[4] 徐凡.水稻倒伏及其防治[N].中华合作时报,2004.04.22.
[5] 吴士平.水稻倒伏别扎把 开沟排水喷肥药[N].江苏农业科技报, 2003.09.03.
高产水稻倒伏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篇3
1 倒伏原因
1.1 自然灾害
江西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 影响水稻倒伏的主要是台风, 其次是暴风降雨。2008年10月中下旬, 新建县二晚正处稻穗黄熟期, 遭受一次强风后伴有5d连绵小雨天气, 导致1.67万余公顷晚稻倒伏, 部分田块穗粒发生霉变和发芽, 给新建县水稻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根据大面积倒伏区域调查统计, 象山新增圩已形成农田防护林网的稻区, 水稻倒伏率为41%;而没有防护林的象山龙庆圩、铁河方洲圩水稻倒伏率则为53%。
1.2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一是品种抗性差。植株节间短、茎秆粗壮、叶片直立、剑叶短以及根系发达的品种不易倒伏, 反之则为易倒伏品种。二是群体结构不合理。栽插蔸数过多或每蔸秧苗株数过多, 会影响水稻的通风透光性, 造成根系生长不良, 植株生长细弱, 基部节间增长, 容易导致倒伏发生。据2009年成新、恒湖、联圩等稻区早稻受灾调查反映, 因种植方式不同其倒伏程度从高到低为直播、抛秧、手栽、机插。三是肥水管理不当。片面重施氮肥, 使植株生长过旺, 封行过早、拔节长, 穗期叶面积过大, 造成倒伏;长期深灌水, 造成茎秆基部节间徒长, 下部叶片早死, 根系发育不良而倒伏。四是病虫危害。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茎秆组织破损, 也容易造成倒伏。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农田防护林网是粮食稳产、高产、优质的绿色屏障。在林带网有效防护范围内, 一般风速可降低10%~30%。因此, 结合标准粮田建设, 应充分利用堤坝、排水沟、灌溉渠、主干道等营造防护林, 并形成网状, 发挥其防风、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等效应。
2.2 推广水稻种植保险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保护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 2009年国家出台了水稻种植保险补贴政策,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后, 可获得一定经济赔偿。新建县率先在恒湖、成新、联圩等进行800hm2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工作, 2009年早稻因遭受风雨侵袭而倒伏的稻田, 种田户已获得赔偿。
2.3 改良土壤, 选择耐肥抗倒品种
土壤是水稻生长的营养库。改变稻-稻单一耕作方式, 实行稻-稻-绿肥、稻-稻、油-稻等轮作方式, 种养结合, 改良土壤。对滨湖泥底较深的黏泥田掺砂, 改善土壤结构, 增强通透性。种植抗倒伏品种是防止水稻倒伏的关键。倒伏现象常发区, 一般选用根系发达、茎秆粗硬、株型偏矮且紧凑、叶片直立的耐肥品种。
2.4 宽行窄株, 改善环境
采取宽行窄株办法, 扩大移栽行距和减少基本苗, 改善中后期通风透光条件, 使茎叶组织老健, 增强其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经大面积高产栽培实践, 栽插行株距宜为 (25~27) cm×12cm, 栽足27~30万蔸/hm2, 基本茎蘖苗控制在110~135万根/hm2。栽插时大田每隔1.5~2.0m留一工作行, 增强田间通风透光, 防止人为造成倒伏。
2.5 配方施肥
一是多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农家肥、饼肥等作底肥, 深翻耕增加耕层厚度, 能有效、平衡、持久满足水稻各生育期养分需求, 避免中后期肥力不足现象, 有利于培育健壮植株和高产群体。二是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钾肥。三要素合理比例为10∶5∶12。注重速效钾肥施用, 能促进水稻茎细胞壁内纤维素累积, 提高水稻茎秆抗倒强度;在孕穗期重施钾肥效果佳。三是补施微肥, 特别是硅钙肥。硅、钙等元素可以使水稻的表皮细胞硅化, 增加水稻茎秆的韧性, 从而减轻病虫侵害, 增强抗倒伏能力。
2.6 科学管水
一是及时晒田。晒田是防止水稻倒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水稻分蘖末期要进行排水晒田, 控制无效分蘖, 改善土壤环境, 增强根系活力。一般基本苗达80%或中迟熟品种在栽插后30d左右、早熟品种在25d后开始晒田, 对植株长势旺、土质肥、地下水位高的田, 宜早晒、重晒, 反之则宜轻晒, 达到促下控上的目的, 使稻苗健生稳长。二是适时断水。后期根系仍然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若断水过早极易造成根系早衰, 茎基枯朽, 抗倒力迅速下降。因此, 后期灌溉主要是以湿润灌溉为主, 即干湿交替直到收割前, 田面湿而不烂, 硬而不白, 达到以水调气、养根保叶、干湿壮籽的目的。一般到稻穗黄熟期或收获前7d即可断水。水稻发生倒伏后要及时开沟排水, 抑制纹枯病蔓延, 延长叶片功能期, 保证籽粒能继续灌浆, 同时对减轻茎秆腐烂和稻谷发芽也有积极作用。
2.7 化控及防病灭虫
水稻拔节前后用多效唑叶面喷施, 能使节间缩短, 茎秆高度和植株重心位置降低, 下弯力距减小。对部分长势过旺的田块, 可在拔节前1周施用。水稻菌核病和纹枯病主要危害稻茎基部, 致使稻秆腐败, 造成倒伏, 要用药剂喷雾防治, 并及时防治稻飞虱。
参考文献
[1]褚宏丽, 陈桂华, 殷丽娟.水稻倒伏原因及防止措施[J].现代化农业, 2007 (5) :44.
[2]张皖生.水稻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4) :227.
[3]顾大路, 吴传万, 杜小凤, 等.水稻倒伏原因及防止措施的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 2008 (5) :9-11.
[4]郭云建, 赵献成, 姚雄, 等.高产水稻倒伏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 2008 (12) :23.
甜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4
一、甜玉米倒伏的原因
(1)甜玉米种子瘦小皱瘪,顶土能力差,因此要适当浅播,一般播深为3cm,这样甜玉米根丕入土浅,且次生根不发达,遇风易倒伏。
(2)甜玉米品种的叶片多为阔叶平展型,尤其在玉米大喇叭期叶片长势强,叶阔而平展,顶部横顶跨度大,易形成倒三角的株型,俗语称“头大脚轻”,若种植密度过大,田间叶片相互叠加,通风透光性差,遇风易大面积倒伏,且相互叠加严重。
(3)甜玉米的品种一般分蘖多且时间长,复穗、分蘖多,消耗甜玉米植株营养,使甜玉米长势弱,茎秆抗倒伏性能差,遇风易倒伏。
(4)甜玉米叶嫩,茎汁多,糖分高,易造成玉米虫害,虫蛀食嫩茎,形成甜玉米叶片嫩茎缺刻、蛀洞,使甜玉米长势 弱,遇风易倒伏。
(5)施肥灌水不合理,特别是在拔节期,肥水过足造成拔节过快,植株节间长而细,机械组织不发达,形成高細弱苗,遇风易倒伏。
二、防治甜玉米倒伏的措施
(1)选用甜玉米植株长势强、矮杆、穗位低、抗倒优良品种,如:先甜5号,蜜脆678,甜玉8号等
(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及地力减少根系少而且分布浅,以及节间过长引起的倒伏。密度若过大,则甜玉米叶相互叠压,通透性差,遇风易倒伏。一般密度应控制在2800~3200株/亩,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株距30~36cm。宽行因地制宜,可适当加宽,利于甜玉米通风,以及便于田间管理。
(3)再肥力条件好的地块要适当进行蹲苗,可以使根系下扎茎秆粗壮。由于甜玉米以鲜穗采收,生育期短,蹲苗要比普通玉米时间要短,程度要轻些,一般蹲苗5-9天,若在蹲苗过程中发现叶子萎焉到傍晚尚不能恢复,应立即小水轻浇,发现苗色发黄,应及时追肥,要苗色深,长势旺,地力肥,墒情好时蹲苗,否则不蹲苗。
(4)合理培土,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把行间的土壤在玉米根部形成土垄,增加表土受光面积,提高肥效,减少杂草,诱发支持根生长。
(5)合理施肥、浇水,培养健壮甜玉米植株。有机肥为主,一般亩施5000kg,氮:磷:钾比例为15:8:15三元复合肥0.1kg分三次施用,结合浇水。使茎杆粗壮,提高甜玉米抗到能力。
(6)及时去除分蘖、复穗,减少植株营养消耗,培育健壮植株,一般在下午或阴天进行,防止高温灼烧机械伤口,以及减少水分蒸发。
(7)合理使用玉米生长调节剂,在玉米5~6叶时,喷多效唑,浓度为0.015%,每亩药液50kg,注:不要重复喷施,使玉米节间变短,变粗,矮化粗壮,促进玉米支持根生长,提高玉米抗到能力。
(8)“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玉米病虫害
①甜玉米纹枯病,俗称烂脚病危害茎杆,防治为主,每亩用20%井冈霉素25g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喷雾,对准茎杆下部喷雾防治。
②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抽穗后钻蛀茎杆,蛀孔处遇风易断,防治方法,当玉米大喇叭口期亩用苏云金杆菌800mg 150g或25%敌杀死20~30mL拌,每株2克滴心。
③棉铃虫,以幼虫蛀食玉米嫩茎,防治方法,高效氯氰菊酯10%乳油6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天再喷一次
三、甜玉米倒伏后的补救措施
(1)甜玉米拔节前后的倒伏。植株可恢复直立一般不用人工扶起。
(2)甜玉米授粉前后玉米倒伏。玉米倒伏后甜玉米相互叠压,很难自身直立须用人工把叠压玉米扶起,培土压实,若玉米倒伏方向相同,株杆相互平行不相互叠压一般也不需扶起。
(3)若受病害倒伏的甜玉米,应把倒伏病株带出田间集中销毁。
小麦倒伏原因与防治对策 篇5
1小麦倒伏原因
1.1品种选择不当
一般高杆品种(≥85cm),由于植株重心上移易造成倒伏;同时基部茎杆节间细长、弹性和韧性差及抗病虫害能力弱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差。
1.2整地和播种质量不好
整地质量不好主要表现在:翻耕不彻底、耕层浅、土壤通透性和保水肥能力差,使植株根系生长不良,形成弱苗,增加了倒伏风险。播种质量不好主要表现在:播种过早,气温偏高,形成旺苗徒长;播种过晚,气温偏低,形成晚弱苗;或者是播种过深,苗子发芽出土消耗自身营养过多,形成弱苗;播种过浅,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易倒伏。
1.3种植密度不合理
过大的播量造成群体密度过稠,茎杆基部通风透光不良,形成徒长,易发生倒伏。根据凤翔县土壤现状,一般基本苗超过25万株/hm2的麦田,后期遇雨,容易发生倒伏。
1.4水肥管理不当
氮肥量过大,磷、钾肥少,茎杆易旺长变脆;追肥时期不当,或采用“一炮轰”施肥,或在起身到拔节期灌溉2次以上的麦田,均易发生倒伏。
1.5病虫防治不及时
麦蚜虫、红蜘蛛、纹枯病等病虫危害,使茎杆组织发育受阻,抗倒能力下降。
1.6没有实施化控技术
在有旺长趋势、群体密度偏大麦田,起身前没有实施化控技术,后期易倒伏。
1.7遭遇大风雨
抽穗后至收获前遇刮风下雨灾害性天气,易发生倒伏。风雨量越大,次数越多,造成倒伏越严重。
2预防对策
2.1选用抗倒伏品种
一般情况下,特别是高、中肥力田块,选择茎杆在85cm以下、秸杆粗壮的抗倒伏、抗病虫害品种。
2.2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
对于小麦田,一般要求3~4a深翻1次,深度20cm以上,耕细耙平,做到上松下实,地面平整。播种要均匀一致,深度为3~5cm,力争达到适墒适时播种。
2.3合理密植
小麦播量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种时期和墒情而定。中高水肥、墒情好、播期适宜或偏早、冬性品种、抗倒能力差时应适量少播。凤翔县塬区土壤一般为7.5~10kg/667m2,山区瘠薄地为10~12.5kg。
2.4水肥科学管理
目前凤翔县部分田块化肥已超标,因此在施肥上提倡增施有机肥,同时做到氮、磷、钾平衡和搭配微肥,底肥与追肥相结合,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化肥用量。在水分管理上,由于凤翔县地处渭北旱原,干旱现象比较普遍。在有灌溉条件的田块,一般浇过起身水的,切忌浇拔节水。
2.5加强病虫害防治
在适宜病虫发生的气候条件下,及时掌握麦田病虫发生动态,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及时做好“一喷三防”工作。
2.6合理化控
在有旺长趋势、群体过大麦田,起身至拔节初期,可喷施壮丰胺、多效唑、矮壮素等植物生长抑制剂。返青至起身期喷施壮丰胺、多效唑,可抑制旺长、缩短底部节间、降低株高、增强抗倒伏能力。长势旺的麦田,从分蘖到起身期均可喷施壮丰胺,不仅可防倒伏,而且可以增产。
2.7中耕镇压
对旺长麦田中耕断根,抑制根系对肥水吸收,控旺转壮,促根深扎。同时也可在小麦起身后期至拔节前,进行镇压,注意把握“地湿、早晨、阴天”三不压原则。
2.8补救措施
小麦倒伏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易造成粒小、瘪,产量可能下降,为了不减产或少减产,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补救:因风雨引起的倒伏,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雨水,减轻茎叶上的压力,使其抬头生长;顺其自然,让植株自动调节,杜绝人工扶起、绑捆、扎把等操作,防止进一步减产。
参考文献
[1]王峰.小麦倒伏的成因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
[2]袁志华,冯宝萍,赵安庆,等.风载荷对小麦茎杆倒伏的影响[J].河南科学,2005(23):1.
水稻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篇6
1倒伏的原因分析
1.1品种选用不当
不同品种抗倒伏的能力不同, 洪河农场主栽品种为空育131、三江1号, 种植面积3.2万hm2, 搭配品种为龙粳20号, 4333.33hm2。受大风的影响, 共计倒伏1566.67hm2, 其中空育131倒伏500hm2, 占倒伏面积的31.9%;龙粳20号倒伏1066.67hm2, 占倒伏面积的68%, 占该品种种植面积的24.6%, 通过调查首先第一场大风发生后, 倒伏的品种为龙粳20号, 第二场风过后, 小面积倒伏的品种为空育131, 大面积倒伏的品种为龙粳20号, 从倒伏程度上看龙粳20号较重, 空育131轻微倒伏。从品种特征上看, 龙粳20号比空育131高出8~12cm, 穗长比空育131长2~3cm, 穗粒数比空育131多15~22粒, 且龙粳20号比空育131早抽穗2~3d, 剑叶节比空育131剑叶节长5~7cm, 倒四节比空育131长1~2cm, 这些因素决定了龙粳20号品种在抗倒伏上不如空育131。这也是第一场大风后龙粳20号就开始倒伏的原因之一。
1.2长期积水或晒田时间不足, 水稻根系发育不良
倒伏严重的地块主要分布在9、10、14、15、16、18、22管理区, 从调查上, 无论是空育131还是龙粳20号, 倒伏的地块均表现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 水稻由于长时间灌水, 会使土壤中养气不能得到供应, 会造成水稻根系发育不良, 是水稻倒伏的主要原因之一。
1.3施氮肥量过大, 钾肥用量不足
由于个别农户过于追求产量, 在施肥上施氮肥量过大, 且没有掌握好时期和原则。洪河农场按技术要求氮肥总量10~12kg, 比以往增加了2~4kg, 钾肥增加1.5~2.5kg, 穗肥施用量占氮肥的30%, 钾肥占60%, 凡是按科学施肥的, 未出现水稻徒长, 且剑叶节间长度占株高比例在45%内, 未出现倒伏, 而只增加氮肥没有增加钾肥的剑叶节长度占株高的比例大于45%, 出现了倒伏。
2防止倒伏的主要对策
根据2009年针对倒伏现象发生后的调查分析, 防止倒伏应采取以下措施。
2.1正确选用品种
龙粳20号虽然产量高, 但在抗逆上远不及其他品种。农场在品种选择上仍以空育131、三江1号为主, 应少许搭配龙粳20号。空育131的抗逆性好于其他品种, 特别耐低温, 抗倒伏上明显强于其它品种。因此应科学的搭配品种, 加强种子管理, 逐步实现统一供芽种, 为防止有的种植户在外面购种, 应推广供芽种的方式。
2.2增强晾田次数, 延长晾田时间
洪河农场土地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高低差, 因此在整地时应严把整地质量关, 应先旱整地, 后水整地;或水整地后整平的方式, 确保整地要平, 格田内高低差不允许超过3cm,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灌水棵棵到, 放水处处干, 同时除在控制分蘖时晾田外, 还应在齐穗后30d内增加晾田1d, 尤其是低洼和连片的地号, 要采取强行排水措施。这样有利于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 提高水稻根系活力, 做到以水换气, 以气养根, 以根保叶, 以叶保产, 提高作物抗倒伏的能力。
2.3合理增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浅析水稻倒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7
1 水稻倒伏的危害
倒伏是水稻夺取高产的一大障碍, 倒伏越早, 对产量的影响越大。水稻倒伏不但造成减产, 同时还影响稻米的品质, 且收获时费时费工。生产中水稻倒伏以后一般减产20%左右, 高者达到40%以上, 甚至绝收。
2 水稻倒伏发生的时期
水稻倒伏多发生在抽穗后, 尤其在谷粒灌浆期最易发生。据调查分析, 主要是由于8、9月的大风和病虫发生危害所致, 其次是栽培措施不当所引起。
3 水稻倒伏的类型
3.1 根倒
由于水稻植株常期处于深水中, 根系发育不良, 发根较少, 扎根浅而不稳, 根部支持力差, 稍受风雨侵袭, 就易发生平地倒伏。
3.2 茎倒
由于茎秆基部细胞纤维素含量少, 细胞壁变薄, 细胞间隙大, 组织结构松软, 茎秆不壮, 负担不起上部的重量, 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
4 水稻倒伏的原因分析
水稻倒伏同诸多因素紧密联系, 与品种特性、栽培措施、田间管理、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在根倒方面, 根的长短、粗细、内部结构以及根系的数量、构成和在土壤中的分布有关, 特别是深层根系的数目和比例影响最大;在茎倒方面, 株高、节长、节粗、壁厚等对植株影响最大。从栽培管理角度分析, 主要是耕层浅, 灌水过深, 插植过密, 根系生长发育不良, 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不好。另一个是肥水管理不当, 片面重施氮肥, 分蘖期生育过旺, 拔节长, 穗期叶面积大、封行过早, 造成茎秆基部节间徒长。
4.1 品种不抗倒伏
水稻品种是倒伏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差别明显;植株节间短, 茎杆粗壮, 叶片直立, 剑叶短以及根系发达的品种就不易倒伏;反之, 则为易倒品种。种植抗倒伏品种是防止水稻倒伏的关键。
4.2 秧苗素质差, 栽培方式不当
在育秧过程中生产技术不规范, 造成秧苗细长不带分蘖, 栽到大田后很难形成大分蘖和壮分蘖, 群体不健壮。水稻封行后通风透光差, 不利于水稻健康生长, 易倒伏。随着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有的地块整因地不平, 有的地方因水源不足, 造成贪水, 长期深灌, 导致水稻根系生长不良, 造成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差, 光合作用受阻, 基部茎秆细弱, 支持力小, 容易倒伏。
4.3 栽植密度不合理
插穴数过多或每穴中秧苗株数过多, 引起稻株拥挤, 田间郁蔽, 光照不足, 茎秆徒长, 组织疏松, 严重影响通风透光性, 造成根系生长不良, 植株生长细弱, 基部节间增长, 招致倒伏。
4.4 肥水管理不到位
当前水稻生产的施肥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靠施化肥, 农家肥施用量非常少。农民的配方施肥仅是混合施肥而已。肥水管理不当, 片面地重施氮肥攻苗、攻穗, 导致分蘖期发苗过旺, 封行过早, 叶片披垂;拔节抽穗后茎部节间徒长;长期灌深水, 稻根无氧呼吸, 茎秆柔软, 易诱发纹枯病;水稻需要的硅元素得不到有效补充, 致使茎秆细胞壁硅质化程度差, 容易倒伏。
4.5 病虫防治不当
水稻茎秆一旦遭受纹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也会导致稻株倒伏。由于大部分农民不能选择对路农药适期防治, 水稻倒伏严重, 因而一般纹枯病重发田块极易倒伏。
4.6 灾害性天气
每年8~9月份是当地水稻灌浆、黄熟时期, 正是当地灾害性天气频发季节, 经常风雨相伴, 也正是水稻抗倒伏能力最弱时期, 风雨稍大, 灾害将不可避免。
5 水稻倒伏的预防措施
5.1 选择抗倒伏水稻品种, 调整水稻品种结构
应选择株高适当、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片上挺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增强抗倒伏能力。为避免水稻受8~9月份灾害天气造成倒伏的损失, 要大力调整水稻种植结构, 避开水稻穗期受不良天气危害。
5.2 培育壮秧, 改变栽培方式
不管什么育秧方式, 都要培肥秧床, 实行稀播, 创造适合秧苗生长的条件, 努力培育壮秧, 为水稻丰产打基础。要大力提倡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合理密植, 实现壮个体健群体目标, 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3 合理密植, 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
合理稀植, 不仅可以保证地下有足够的营养面积, 地上有一定的空间, 还有利于通风透光, 防止群体密度过大, 通风透光良好, 茎叶组织老健, 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也可增强茎秆的抗倒能力。
5.4 合理运筹肥水, 施好肥管好水
合理水肥运筹。管好水施好肥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农事活动。在水的管理上要做到“浅水栽秧, 寸水活棵, 薄水分蘖, 适时节水灌溉, 有水孕穗, 干干湿湿到成熟”。在施肥上采取“稳增氮磷、重增钾微、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配方原则, 合理分配好基肥、分蘖肥和穗肥的比例, 一般要求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的比例为4:3:2:1, 施用的肥料品种上要合理搭配, 一般要求氮、磷、钾比例为2:1:1。
6 水稻倒伏后的补救措施
倒伏以后田间不宜建立水层, 降低田间湿度, 防治病害蔓延。倒伏的水稻及时捆绑, 防止倒伏水稻发霉生芽, 减少损失。
采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合理密植、浅水灌溉、增施磷钾肥、适时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 增强水稻自身的抗病力, 创造不利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减少病虫害发生。加强田间监测, 对病虫害防治做到适时、对症、高效,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实行统防统治、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施根发.浅析水稻倒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Anhui Agriculturalence Bulletin, 2011, (12) :83-84.
水稻倒伏的原因与防治论文 篇8
1 倒伏发生的原因
1.1 内因
品种自身的特征特性是决定水稻抗倒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有植株高度、茎秆强度及穗部性状三个方面。
a.植株高度。由于水稻穗部位于植株顶端, 所以植株高度越高, 抗倒性越差, 总体来说, 植株高度低于90cm的品种抗倒性相对较强, 高于90cm的抗倒性较差。
b.茎秆强度。水稻茎秆质地是决定茎秆强度的决定性因素, 组织间、细胞间排列越紧密, 细胞中硅、钾、钙含量越高, 茎秆强度越强, 反之越弱, 越易发生倒伏。一般优质稻品种茎秆细胞、组织排列相对松散, 抗倒性较差, 较易发生倒伏。
c.穗部性状。穗型和穗重不同, 抗倒性不同。大穗型品种由于大头沉容易发生倒伏, 散穗型品种由于更易受风雨影响抗倒性差, 而紧穗型和穗数型品种 (中小穗) 则抗倒性较强。
1.2 外因
a.肥料施用。 (1) 肥料施用量大。近年来, 依赖加大肥料投入提高单产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并没有根据地力水平及预期产量科学确定肥料投入量, 氮、磷、钾三大肥料投入总量普遍偏高, 导致植株过度繁茂, 植株增高, 抗倒性减弱; (2) 肥料配比不合理。农民对氮、磷、钾、硅等元素的功效认识不清 (主要功能为:氮肥促进生长;磷肥促进开花结实, 提高结实率;钾、硅为增强抗倒性) , 错误的认为增加氮肥用量就可提高产量, 重氮轻磷、钾现象极为普遍, 没有做到平衡施肥, 正常氮、磷、钾三大肥料应按照2∶1∶1的比例施用, 但目前多数农民的施肥比例为2.0∶0.8∶0.5左右, 且对硅肥认识不足, 基本不施用。 (3) 施肥时期不合理。农民对肥效反应不清楚, 认为施入农田即刻就能发挥肥效 (实际情况是施入2周后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 加之农事繁忙影响, 分蘖肥施用时期拖后, 肥效发生在了穗分化后期,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茎基部节间伸长, 植株增高, 抗倒性降低。
b.水层管理。没有按照“浅、湿、干”间歇灌溉的要求进行水层管理, 控蘖期、齐穗期不及时晒田, 导致根系发育不良, 须根少、扎根浅, 抗倒性降低。同时部分地块受排水条件限制, 长期深水灌溉也是导致发生倒伏的重要原因之一。
c.整地质量。耕地往往地势不一, 需要进行平整, 从地势高处取土填到低处, 这样就会导致原来地势低的地方耕层变深且土质疏松、肥水条件好, 植株长势过度繁茂, 是发生倒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也是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栽培措施, 一个池子倒伏, 而相临池子不倒伏现象产生的原因。
d.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和生育后期天气情况两方面因素。如有些地块处于风口地带, 风力过大而造成倒伏;有些地块因耕层草炭含量过高, 根系土壤稳固能力差而造成倒伏。同时, 生育中后期 (灌浆后期至成熟) 大风、强降水天气也是导致倒伏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同时出现) 。
2 预防措施
a.选择抗倒性强的优良品种。引导农民提高对抗倒性的认识, 在品种选择时要对丰产性、抗病性、抗倒性等性状进行综合考虑, 改变片面追求产量的品种选择理念, 加大抗倒伏品种的推广应用面积。
b.科学施肥。一是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指标科学确定肥料投入总量及比例;二是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及肥效发挥规律准确把握施肥时期, 确保肥料适时施入;三是大力推广机械施肥, 确保肥料分布均匀, 肥效一致。
c.加强水层管理。指导农民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需水规律, 严格按照“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要求进行合理控灌, 突出晒田增氧促进根系发育, 提高抗倒性。
淮北地区水稻倒伏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9
在淮北地区, 近几年在抽穗后水稻连续出现大面积倒伏, 经济损失严重。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水稻倒伏分为2种:一是折秆倒伏, 占发生面积的25%, 分布较为广泛、分散, 常为点片、小面积发生[1]。二是基部倒伏, 占发生面积的75%, 分布较为集中, 常为连片大面积发生。由于水稻发生倒伏后, 产量减少, 稻米品质降低, 商品价值低, 经济损失大。因此, 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 应重视水稻倒伏问题, 并寻找科学的防治对策, 以促进水稻高产、稳产。为此, 结合淮北地区水稻生产现状, 就水稻倒伏的主要原因、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以期为该地区水稻生产提供指导。
1 水稻倒伏的主要原因
1.1 品种不抗倒
不同水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一般植株高、节间和叶片长、耐肥力弱、茎秆软、细长的品种抗倒能力差。当前淮北地区栽培的部分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不强, 是发生大面积倒伏的重要影响因素。
1.2 过度密植
水稻栽培要求密度合理, 若单位面积植株过多, 相互拥挤, 个体间争水、肥、光、气、热, 前期群体过大, 就会影响群体的通风透光, 使基部茎秆纤弱, 支持力小, 遇大风易发生倒伏。
1.3 过量施氮
施肥上重氮肥轻磷钾, 不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2]。氮肥过多, 极易引起茎叶徒长, 植株增高, 造成水稻前期生长旺、后期脱肥早衰, 遇风雨极易发生倒伏。
1.4 水分管理不科学
水稻栽后灌深水, 水稻地上部分生长旺盛, 植株过于繁茂嫩弱。对生长不利, 同时, 因土壤渍水, 供氧不足, 根系解毒能力下降, 水稻根系易受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侵害而发育不良[3]。为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 常进行烤田, 但实际生产中, 农民往往烤田不及时, 不能很好掌握烤田程度, 烤田效果较差, 不能有效地控制分蘖, 使植株徒长, 发生倒伏。农民常在水稻蜡熟前排水, 由于断水过早, 常使水稻缺水发生早衰, 容易引起倒伏。
1.5 病虫害防治不当
纹枯病和稻飞虱重发田块极易发生倒伏, 应在水稻封行加强监测和预防, 但大部分农民不能及时选择适宜农药进行防治, 且各农户防治时间不统一, 造成迁移危害。
2 高产田块防倒伏栽培技术措施
2.1 选用抗倒品种
水稻品种本身抗倒伏能力强, 能从根本上降低水稻发生倒伏的几率, 再加上科学的防倒配套技术, 能够有效地预防倒伏。一般耐肥力强、植株较矮、叶片小、分蘖率强和茎部节间短的品种较抗倒伏, 如近几年推广的连粳6号、连粳7号等。
2.2 培育壮秧, 合理密植
为防止水稻倒伏, 必须重视培育壮秧[4]。壮秧的根多, 吸收能力强, 体内干物质积累多, 移栽后返青快, 分蘖早, 能够有效地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生产上可以采用塑盘旱育秧, 同时施用高效多功能壮秧剂。
适时栽插, 适度延缓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 以控制地上部徒长, 使其根部较壮大, 吸收能力强, 以便稻株积累较多的糖类、淀粉等干物质, 壮根强秆。合理密植, 在确保高产所必须穗数的前提下, 实现植株强秆的目标, 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淮北地区水稻的种植密度为:移栽27万~30万穴/hm2, 每穴3~4株苗, 保证基本苗90万~120万根/hm2。
2.3 调整施肥结构, 平衡施肥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合理搭配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 采取控氮、增磷、补钾、添微的施肥原则, 从而达到平衡供应养分的目标。目前, 氮、磷、钾三者的施用比例为1.0∶0.5∶0.7。水稻全生育期施纯氮270~330 kg/hm2, 其中基肥、返青肥 (插秧后5~7 d) 、拔节肥、穗肥分别为总量的40%、20%、15%、25%;磷肥的全部、钾肥的50%作基肥, 剩余的50%钾肥作穗肥。
2.4 科学管水
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烤田、有水孕穗、干干湿湿到黄熟”的水分管理原则, 即前期主要进行浅水灌溉, 干湿交替, 增加有效分蘖, 分蘖末期排水烤田5~7 d, 以控制无效分蘖, 防止基部节间拔节过长, 同时增加干物质积累, 使茎秆短粗而坚实抗倒。在蜡熟期停水, 进入黄熟期, 要求排水晒田, 使根系发育健壮, 活秆成熟。
2.5 及时防治病虫害
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 可以用药剂浸种, 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在水稻的栽种过程中, 通过采取合理密植、科学灌溉、测土配方施肥、适时烤田等技术措施, 使田间通风透光好, 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力, 不利病虫害的发生, 减少病虫害。同时植保部门应加强田间监测, 及时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 为农民适时、对症、高效防治病虫害提供信息, 并指导农民选用安全、高效农药, 实行统防统治, 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参考文献
[1]褚宏丽, 陈桂华, 殷丽娟.水稻倒伏原因及防止措施[J].现代化农业, 2007 (5) :44.
[2]张存銮, 黄宝林, 徐小兰, 等.水稻倒伏原因及防倒对策[J].作物杂志, 2000 (5) :19-20.
[3]杨波, 杨文钰.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 2011 (2) :1-5, 9.
【水稻倒伏的原因与防治论文】推荐阅读:
玉米倒伏与防治对策05-08
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08-10
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10-16
水稻虫害的发生与防治11-10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08-17
小麦倒伏的成因10-04
水稻病害防治的经验12-27
水稻烂秧的发生及防治11-01
玉米倒伏08-20
水稻二化螟的有效防治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