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2024-07-31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精选9篇)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篇1

水稻二化螟又名蛀心虫、蛀秆虫、枯心虫。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一般年份因二化螟危害造成减产3%~5%,严重时减产30%以上。

1 危害症状

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危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2 形态特征

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和胸部背面淡褐色,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1毫米,翅面小黑点很少,后翅白色,有绢丝状反光。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初化时为淡黄褐色。卵扁平,椭圆形,长约1.2毫米,初产为乳白色,渐变为乳黄色、黑褐色、灰黑色。幼虫6龄,老熟幼虫体淡褐色,体长20~30毫米,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

3 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浙江一般年份以第1、第3代危害最重,第2代次之,第4代较轻。第1代成虫越冬场所复杂,盛蛾时间长。第2代成虫发生时早稻进入乳熟至蜡熟期,侵入稻株的幼虫减轻。第3代发生期与晚稻前期水稻生育又相吻合,其发生危害仍较重。

水稻二化螟有趋嫩特性,抛秧田更易引诱螟蛾集中产卵。化蛹的起点温度在11℃,14℃开始羽化。苗期卵块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多产在叶鞘上,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螟卵孵化。初孵幼虫先侵人叶鞘中危害,出现水渍状黄枯,造成枯鞘,到2~3龄后才蛀人茎秆,造成枯心苗、白穗和虫伤株。幼虫3~4月份间化蛹,幼虫老熟后转在叶鞘或稻茎内结薄茧化蛹。

4 发生规律

年均温低于8℃地区每年发生1代或不完全2代,8~16℃地区每年发生2代,16~20℃地区每年发生3~4代,20~24℃地区每年发生4~5代,高于24~C地区每年发生5~6代。

在稻草内出来的螟蛾羽化迟,本田早稻已返青分蘖,有利于侵入和发育,成活率高;稻桩内的螟蛾羽化早,早稻尚未插秧或刚插秧尚未返青,影响其侵入和发育。三熟制地区由于春花面积大和早稻插秧提早,利于二化螟的侵入和成活;籼稻被害重于粳稻;抛秧稻在整个生育期基本不伤根叶,秧苗始终保持嫩绿,螟害偏早、偏重;若早春气温回升快,越冬蛹安全羽化;7~8月份阴雨天多、气温偏低,易出现二化螟虫灾;秋季晚稻收获前多雨,往往使越冬二化螟下移缓慢,结果稻草中越冬二化螟比例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在5月中旬末至6月下旬发生。

5 防治技术

5.1 销毁带虫稻草。

对于不以稻草为主要燃料和发生二化螟危害较重的地区,要求在5月中旬以前把稻草全部销毁。可通过沤肥、加工(高温后变为饲草块或制成稻草碳)、烧掉等方法消火越冬虫源。

5.2 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对二化螟成虫进行封锁以及本田诱杀。

对厂发病较重的村屯,必须选用频振式杀虫灯对村屯稻草垛进行灯光封锁,要求开灯时间从6月下旬二化螟成虫始现开始,至9月中旬二化螟成虫终现止。建议在水稻本田2~3公顷设一台杀虫灯进行水稻本田诱杀二化螟成虫。

5.3 深浅水交替灌溉。

在二化螟孵化高峰后及枯鞘初期(7月上、中旬)灌12~15厘米深水淹没叶鞘,保持水层2~3天,深浅交替进行,可杀死大量幼虫。

5.4 化学防治

水耙地时施药。于水田耙地时亩用90%晶体敌百虫100克毒土法施人。

5.4.1 田间防治。

在7月上、中旬,卵孵化盛期开始,选用杀虫单、杀虫双撤滴剂防治,要求整个生育期用药5~7次(间隔7天)。

5.4.2 田间杂草、池埂、林带药剂灭虫。

于水稻收获后或次年5月初,选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平方米10~20克加湿土200克闷2小时后撤施。设立明显标志,施药后60天内防止人畜中毒。

5.4.3 药剂封垛。

在秋季稻草上垛时,选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逐层喷药,成垛后在表面再喷1次,药剂封闭60天后如做为燃料使用,需拆垛晾晒10天以上方可使用。如稻草成垛已近结冻期,可于次年5月初倒垛后进行药剂封闭,方法同秋季药剂封垛。凡药剂处理过的稻草均不可做为饲料使用。

5.4.4 联防联治。

水稻二化螟具有短距离迁飞的习性,因此在防治时要求做到联防联治,否则无法达到最佳防效。另外,杜绝从二化螟重发区私自引种,如制种田有二化螟发生,必须进行严格机械精选,以防二化螟危害面积进“步扩”大。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篇2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二化螟;水稻;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S435.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0-0005-02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其在万安县呈趋重发生态势,2014年发生面积为3.1万hm2,占全县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0%,严重影响万安县粮食生产安全。通常使用15%阿维·三唑磷来防治二化螟。为了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保护环境生态安全,急需探索防治二化螟的高效低毒农药。为此,选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667m2,63.1%杀单·苏云可湿性粉剂50 g/667m2和15%阿维·三唑磷乳油100 mL/667 m2常规用药,来处理二化螟,进行药效对比试验,以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最佳药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作物 水稻:晚稻,品种为德农108。

1.1.2 试验对象 二化螟。

1.1.3 试验药剂 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63.1%杀单·苏云可湿性粉剂:湖北武隆农药有限公司生产;15%阿维·三唑磷乳油(对照药剂):江苏东宝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药剂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667 m2;处理B,63.1%杀单·苏云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处理C,15%阿维·三唑磷乳油100 mL/667m2;CK,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16个小区,各小区面积66.7 m2,随机区组排列。

1.2.2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万安县窑头镇第二试验点的3 600 m2晚稻田内,土壤为泥壤土,水稻品种为德农108,管理较好。各试验小区的水肥条件和管理条件均一致。

1.2.3 施药 于2014年8月8日,采用“卫士”牌WS-16P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施1次药,按40 kg/667 m2折算小区用量,叶面均匀喷雾。此时水稻处于分蘖盛期,正是第3代二化螟幼虫1龄高峰期。

1.2.4 药效调查 于药后7 d和14 d各调查1次,采取5点取样,每点连续取5丛稻,每小区共取25丛。调查枯心率,计算防治效果。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利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667 m2(处理A),63.1%杀单·苏云可湿性粉剂50 g/667m2(处理B)和阿维·三唑磷乳油100 mL/667 m2处理二化螟,药后7 d防效分别为93.40%,91.89%和71.70%;其中,处理A和处理B防效差异性不显著、杀虫效果相当,但二者与处理C防效差异性显著。处理A、处理B和处理C防治二化螟,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92.61%,90.46%和64.61%;其中处理A和处理B防效差异性不显著、杀虫效果相当,但二者与处理C防效差异性显著。

3 结论

试验药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667 m2,63.1%杀单·苏云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防治水稻二化螟,均具有很好的药效,药后14 d防效分别高达92.61%和90.46%,对水稻生长安全,与对照用药15%阿维·三唑磷乳油100 mL/667 m2药后14 d药效64.61%有显著性差异。建议于二化螟卵孵盛期至2龄幼虫高峰期,每667m2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或63.1%杀单·苏云可湿性粉剂,兑水40 kg,在水稻叶面均匀喷雾。

参考文献

[1] 衷敬峰,邱达椿,罗忠华,等.噻嗪酮·异丙威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J].浙江农业科学,2012(11):81-83.

[2] 衷敬峰,赖照明,罗海兰,等.25%毒死蜱微乳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生物灾害科学,2012,35(3):64-66.

[3] 衷敬峰,罗海兰.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防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3-45.

[4] 衷敬峰,肖群.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稻飞虱药效示范试验[J].广西植保,2014(2):18-20.

Abstract: Experiments of insecticide to Chilo suppressalis: 40% 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10 g/667 m2, 63.1% monosultap·bacillus thuringiensis wettable powder 50 g/667 m2 and 15% acitretin·triazophos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s 100 mL/667 m2. The result shows 40% 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10 g/667 m2 and 63.1% monosultap·bacillus thuringiensis wettable powder 50 g/667 m2 have good control to Chilo suppressalis, their 14 d control effects respectively are 92.61% and 90.46%,and safe for paddy growth, no hurting to other beneficial organisms. beneficial organismsbeneficial organismsbeneficial organisms

Key words: insect control; Chilo suppressalis; rice; field efficacy

水稻二化螟的有效防治 篇3

1 为害症状

二化螟初孵的幼虫喜欢集群采食叶鞘, 等叶鞘干枯后, 转为蛀害茎秆, 于分蘖期蛀入苗心, 孕穗期会有枯穗的情况。

2 识别特征

2.1 成虫

雌蛾体长12~15 mm, 翅展20~31 mm, 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 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 mm, 翅展20~25 mm。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 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 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 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虫卵呈扁平状, 形状椭圆, 卵块看起来像鱼鳞, 有透明胶质覆盖。卵块起初是乳白色, 逐渐变成褐色和黑色。

2.3 幼虫

身体呈现出淡褐色, 背部可见5条紫褐色纵线。

形似圆筒, 额部中间有钝圆形的突起, 在初期是淡黄色, 逐渐变成棕色, 背部的条纹也逐渐消失。

3 发生规律

3. l生活史

二化螟每年可以繁殖1到5代, 我省一代二化螟幼虫以根茬、茎秆为寄生部位度过冬季, 在其幼虫老熟后可以在稻桩、稻草、茭白等杂草中过冬, 得到春季气温超过11℃就会化蛹, 在15℃左右时节就会羽化, 其未成熟的幼虫在春季爬出, 会对麦类、蚕豆、油菜等的茎秆产生危害。

3.2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2.1 气候

气温对于虫害的发生时期、程度有直接的影响。二化螟的重灾区一般都是低温的丘陵地带, 在春季温暖的时候, 湿度适合的时候, 其越冬的幼虫死亡率不足10%, 因此该年的虫害非常严重;如果春季温度较低, 湿度较大, 就会让灾害发生的时期向后推移, 尤其是在化蛹和羽化的时候出现该种气候, 蛹的死亡率比较大, 可以达到50%, 改年的虫害也就会比较轻, 高温气候对羽化的影响比较大。超过35℃畸形羽化的几率就比较高, 33℃和10℃是其两个分割线, 在这两个温度之间是比较适合其生长的, 之外都会造成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食物

二化螟主要是寄生, 且对多种植物都有危害性, 根据不同植物提供的营养不同会有不同的发育情况。

3.2.3 品种

水稻品种对二化螟生长发育的影响比较大, 以杂交水稻为食的幼虫, 其发育速度要快于常规水稻的幼虫。

3.2.4 栽培

栽培技术可以对二化螟的危害产生影响。因其偏好于浓绿的稻株产卵, 因此, 施肥不当就会让植株生长过盛, 造成严重的危害。比如氮肥过多, 植株生长过快, 其受害也比较严重。相反稻苗健壮, 对虫害的抵御能力也比较强。当有脱水的情况出现, 会让危害更加严重, 扩大受灾面积。

3.2.5 天敌

二化螟其卵和蛹的天敌比较多, 像是寄生蜂、寄生蝇、线虫等, 能够对其生长繁殖带来较大的阻碍。根据研究报道显示, 我国的二化螟寄生蜂种类有29种, 寄生率达到了40%, 卵寄生蜂的寄生率最高, 超过了80%。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因为二化螟的食性范围广, 可以越冬的场地比较多, 因此, 在冬季或早春季除了要尽早处理稻桩、稻草外, 还要在早春齐泥割掉茭白残株, 铲除田边杂草等, 消灭越冬幼虫。

4.2 物理防治

4.2.1 秧田采卵块

秧田稻苗小, 加之二化螟喜欢将卵块产在秧田稻苗叶尖正面, 容易查找。所以, 摘除秧田卵块, 是防治二化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4.2.2 拔除虫伤株

虫伤株出现时间, 一般在螟卵孵化高峰后3~6 d。虫伤株早期的特征是:叶尖焦黄, 叶鞘上可以透见幼虫为害的伤株或叶片青枯, 稻穗变为灰色。二化螟幼虫在虫伤株内为害也有“先集中后分散”的习性。了解其特点后, 在其幼虫转株前进行虫伤株的拔除, 能够有效的控制其危害的扩大化, 减少幼虫数量。

4.3 药剂防治

当第一代枯鞘株率超过3%、第二代枯心株率超过0.1%时, 需要进行防治, 防治适期是当二化螟处于低龄幼虫期。防治药剂可选用:每667 m2用25%杀虫双水剂200 m L, 或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30 g, 或20%三唑磷乳油120~150 m L, 或5%氟虫腈悬浮剂30~50 m L, 或50%杀螟松乳油100 m L, 对水50~60 L喷雾;还可每667m2用5%杀虫双颗粒剂1~1.5 kg直接撒施;防效可达90%以上。

摘要:从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进行二化螟防治之外, 采取农药防治, 对一代重治, 二代酌情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进行防治的效果比较好。

不同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 篇4

关键词:二化螟;化学药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62-02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广德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以蛀食水稻茎部危害,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广德县历年来二化螟危害严重,为有效防控其发生危害,笔者就广德县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几种药剂进行了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广德县二化螟的防治药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基本信息见表1。

1.1.2 供试作物及试验地概况 单季中籼稻,水稻品种为Y两优2号。试验田位于誓节镇花鼓村小畈区,常年种植水稻田块,前茬为空白田,沙壤土,肥力中等。水肥管理同常年一致。

1.1.3 供试靶标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1.1.4 试验器材 HD-400型手动喷雾器,使用前检查、清洗,喷孔调至试验要求,保证能正常工作。

1.2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6种不同药剂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处理,详见表1。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计21个小区,每个小区33m2(6.0m×5m)小区随机排列。2016年6月21日上午08:00施药,试验施药1次,施药时水稻处于分蘖期,试验田一代二化螟低龄若虫高峰期。人工施药,施药时准确称量单个小区实际用药量、用水量,按照规范的稀释方法分别注入喷雾器内,用手动喷雾器在小区内均匀喷雾,换用不同药剂前仔细清洗喷雾器。

1.3 调查分析 药后20d一代危害定型后调查一次,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0丛,共100丛,现场计数虫伤株。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为害株率(%)=为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效(%)=(对照区为害株率-处理区为害株率)/处理区为害株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本次试验表明,目前广德县市面上几种药剂对二化螟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以10%阿维·氟虫双酰胺SC、20%氯虫苯甲酰胺SC、20%氟虫双酰胺WG、40%氟虫·噻虫嗪WG4种药剂防效最佳,且4种药剂间防效差异显著性不明显,防效均能达到理想水平;40.7%毒死蜱EC及阿1.8%维菌素EC间防效差异显著性不明显,防效能达75%左右,较以上4种药剂防效要差,差异显著性明显。另外,本次试验所有药剂按试验剂量施药均对水稻安全,无药害产生。

3 结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10%阿维·氟虫双酰胺SC、20%氯虫苯甲酰胺SC、20%氟虫双酰胺WG、40%氟虫·噻虫嗪WG4种药剂能较好地防治二化螟,施药一次即可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综合考虑用药成本因素,在二化螟轻发年份,可采用40.7%毒死蜱EC或阿1.8%维菌素EC进行一代二化螟防治;水稻秧苗田移栽前防治二化螟送嫁药建议选用10%阿维·氟虫双酰胺SC、20%氯虫苯甲酰胺SC、20%氟虫双酰胺WG、40%氟虫·噻虫嗪WG4种药剂中的一种,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5

一、危害症状

二化螟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取食,造成枯鞘,后分散蛀茎为害,在分蘖期蛀入形成苦心苗;孕穗期蛀入造成枯孕穗;露穗到扬花期咬断穗颈,形成白穗;灌浆乳熟期为害造成虫伤株。

二、识别特征

1.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三、生活习性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前,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鱼鳞状长方形卵块。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造成枯叶鞘、枯心或枯孕穗、白穗、老熟后在茎秆基部或叶鞘间化蛹。二化螟一般在水稻苗期为害,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一般发生完全4代。以幼虫在稻根内越冬。越冬幼虫在4月开始化蛹,螟蛾盛发期第一代在5月,第二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螟蛾有趋光和喜欢在多肥、嫩绿的稻田里产卵的习性。一般自10月气温下降后,幼虫逐渐转入稻茎基部越冬。

四、农业防治

1、培育抗虫的品种,当然这是由育种家完成的;

2、压低虫源,及时春耕灌水浸田,可杀死部分在稻;稻草及土中越冬的幼虫。无法淹水的地,要耕翻后拾净外的稻桩毁掉。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和茭白遗株,拾净稻根,制肥料。对用作烧柴的稻草及留作工业用的稻草,在成虫化期应喷洒药剂,每5~7天喷一次,到羽化结束为止。

3、拔除白穗。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造成白穗的第3,4代三化螟幼虫,一般是准备过冬的幼虫,这时白穗明显,容易寻找,幼虫还停留在稻株的上部,齐根拔除或剪除白穗株,可消灭一部分虫源。齐泥割稻。晚稻收割时,齐泥割稻可减少虫源和破坏螟虫的越冬场所。稻草处理。稻草中有许多螟虫残留,如留在稻田六或田埂上,则第二年可作为有效虫源。因此,晚稻收割后要及时将稻草移走,或将其烧毁。种茭白的地区,冬季要齐泥割除茭白遗株,集中处理。早稻草随割随挑,不得长时间摆放在田埂上,以减少2代二化螟虫源;早稻二化螟白穗率超过1%的稻草不能还田,以免残虫直接危害晚稻。灌水灭蛹。在越冬代螟虫蛹期(一般在4月下旬)灌水淹没稻根,能淹死大部分幼虫和蛹;在第一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半数幼虫化蛹)灌浅水,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可减少第2代的发生量。

另外,农业措施控制螟害:要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水品种布局,避免混栽和生育期过长;提高种子纯度,加强水管理,使水稻生长健壮,出穗整齐。利用成虫产卵的选性,设置诱杀田,集中消灭。

五、保护利用天敌

二化螟、三化螟各代数量的变动和水稻栽培制度、品种布局关系密切。一般早、中、晚混栽或单、双季并存的,各代螟虫都有适合食料,螟害发生就重。粳稻、特种优质稻有利于三化螟的发生与滋生,为害也日趋严重。同样的稻田,凡施足基肥,适施追肥,水浆管理较好,水稻早发,生长壮健而整齐的,螟害就较轻;反之则重。稻种混杂,生长参差不齐,易受螟害的危险期拉长,螟害也较重。稻田二化螟、三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应保护和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六、化学防治

1、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密度。根据农药的特性,掌握蚁螟孵化至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在各类型稻田的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篇6

1 为害症状

二化螟以幼虫为害, 为害症状随水稻生育期不同而异[2]。分蘖期, 初龄幼虫先蛀害叶鞘, 造成枯鞘 (又称剥壳死) , 以后分散蛀食心叶, 形成枯心苗。孕穗期, 蛀食枯孕穗。抽穗期至扬花期, 咬断穗颈, 形成白穗。灌浆、乳熟期为害, 造成虫伤株。早期出现的虫伤株, 叶尖枯黄、穗变死色, 叶鞘上有水渍状斑, 叶片青枯。1~2龄幼虫群集在内, 一般一处仅有2~3株, 称为中心虫伤株;3龄以上幼虫转株为害, 在灌浆至乳熟期蛀入的茎秆被蛀空, 剩1层表皮, 遇风吹折, 造成倒伏, 株色灰枯, 谷粒半实, 瘪粒很多, 形成半枯穗 (又称老来死) 。如果这种被害株在穗期发生多, 则谷粒轻、米质差, 对水稻产量影响也大。

2 形态特征

二化螟的一生要经过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虫期[3]。雄成虫体长10~12 mm, 翅展20~25 mm。头、胸部背面淡褐色, 复眼黑色或淡黑色, 下唇须向前伸。前翅近长方形, 黄褐色, 翅面散布褐色小点, 中室顶端有紫黑色斑点1个, 其下方有斜行排列的同色斑点3个, 外缘有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 近外缘淡黄褐色, 有趋光性。雌蛾体长12~15 mm, 翅展25~31 mm。头、胸背面及前翅为黄褐色, 翅面小褐点很少, 无紫褐色斑点, 外缘也有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 有绢丝状反光, 腹部肥大, 纺锤形。卵扁平, 椭圆形, 长约1.2 mm, 宽约0.7mm。初产为乳白色, 渐变乳黄色、黄褐色、灰褐色。卵块大多数呈椭圆形, 由数粒至百余粒卵粒组成, 排列呈鱼鳞状, 上盖透明胶质。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 卵块产在稻叶正面叶尖处, 孕穗、抽穗期产在叶鞘上。幼虫多数有6龄, 也有5龄或7龄, 少数有8龄。成长幼虫体长20~30 mm, 2龄以上幼虫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 中间3条较明显。蚁螟孵化后, 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 先群集在叶鞘内侧为害, 2龄开始蛀食稻茎, 3龄分散转株为害。蛹圆筒形, 长约12 mm, 初化蛹时蛹体白色, 后变棕色, 前期背面尚有5条棕色纵纹, 以后变为红褐色, 纵纹渐消失。蛹的发育分6级, 在稻茎处化蛹, 也有少数在叶鞘内侧化蛹。越冬幼虫化蛹的地方有稻草、稻根的茎秆处。

3 发生习性

二化螟在北方稻区一般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的茎、根内越冬。越冬幼虫于第2年春季气温达11℃时开始化蛹, 15~16℃羽化成虫。由于越冬幼虫场所的温度不同, 化蛹和羽化成虫的时期也不相同, 一般先是稻根里的, 以后稻草中的, 前后相差10~15 d。因此, 常形成2个发蛾高峰, 造成成虫的发生期拉长。成虫盛发期在7月中、下旬, 产卵于叶鞘处。雌成虫羽化后1~2 d经交配产卵, 羽化后3~5 d为产卵盛期, 卵期6 d左右。1头雌成虫一生产卵2~3块, 每块有卵70~80粒, 卵期10~12 d。成虫喜在稀植、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稻田里和这类水稻品种上产卵。在盛发期, 一般处在分蘖期或孕穗期的水稻产卵多, 蚁螟容易侵入成活, 以后转株为害也多。初孵化幼虫沿叶下行至水面上的茎节处蛀茎、初群集, 后分散, 被害稻苗成枯心苗。蚁螟孵化后, 先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 2~3 d后, 在叶鞘外面显出水渍状黄斑, 再经7~10 d, 出现成片火黄色, 有时叶尖发黄, 叶身也变赤枯, 这时通称“枯鞘期”。2龄后部分幼虫钻入稻茎, 3龄后幼虫开始转移扩散, 蛀入茎秆。如在孕穗期蛀茎, 形成枯穗;抽穗后蛀茎, 如未伤害穗茎节, 则称“虫伤株”;穗茎节被蛀, 则成“白穗”。二化螟成虫白天及有风天静伏稻丛中, 遇惊作短距离飞行;夜间活动, 趋光性强, 雌蛾喜在嫩绿茂密稻田产卵, 本田内分蘖至圆秆期产卵多。

4 影响因素

水稻品种、插秧期、生长发育及管理情况、耕作不同, 二化螟为害的轻重有很大差异。一般, 集中稻田较分散稻田重;山区较平原重。种子纯度差、管理不及时、生长发育不整齐的受害也严重。二化螟的天敌很多, 螟卵、幼虫、蛹都有多种寄生蜂寄生。此外, 幼虫、蛹还有多种寄生菌和线虫寄生。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野鸭等, 对抑制二化螟都有一定作用。

5 防治方法

5.1 测报调查

调查二化螟为害情况, 确定防治田块和施药时期。在二化螟盛发期后5 d左右或初见枯鞘时开始调查, 每3 d查1次。每块稻田调查数量:查枯鞘的采用单行直线取样, 调查200丛, 将平均发生枯鞘20~30根/百丛的田块定为全田施药对象田, 施药时期一般可推迟至枯心苗开始零星发生时。9~10 d再查1次, 对新枯鞘又达到上述指标的田块再施药1次。查虫伤株时, 应调查10~20 m2, 稻田每10 m2内平均有1个集中被害株 (群) 的稻田, 应定为全田施药的对象田, 并立即施药;7 d后再查1次。如果新的集中被害株数量又达到上述指标, 水稻仍处于乳熟期时, 应再施1次药。

根据吉林省东丰、梅河口市区域稻田多年调查情况,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适期应于7月中下旬, 最好应施2次药。第1次应于7月10—15日施药, 第2次应于7月20—25日施药。

5.2 药剂防治

二化螟可掌握幼虫孵化高峰或发蛾高峰后6~8 d;或水稻叶鞘刚出现白色小条斑, 或幼虫3龄以前立即施药, 隔5d后再施药1次, 以傍晚喷施为好。目前农民防治二化螟仍然大量使用3.6%杀虫双或20%辛硫磷·三唑磷颗粒剂或泡腾剂等田间撒施, 或用18%杀虫双撒滴剂瓶甩, 既省工省力, 又降低成本。90%杀虫单也在大面积使用。但这些农药长期使用, 使二化螟的抗药性也迅速上升, 防效逐年下降, 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复配药剂更为理想, 农药厂家也开始研制并推出市场。据报导目前防效较好的复配剂可选用15%阿维·唑磷微乳剂和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有效用量270 g/hm2, 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散粒剂120 g/hm2和150 g/hm2, 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 或10%氯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600 mL/hm2等, 建议大力推广应用[4,5]。

参考文献

[1]浙江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78.

[2]施忆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250.

[3]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农学院,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植物保护手册第一分册:水稻病虫害[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5:118-119.

[4]辜建生, 邱深亮, 郑礼旺.不同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药效评估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1) :193, 196.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5%锐劲特悬浮剂 (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出品) 、18%杀虫双撒滴剂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50%虫杀手可溶性粉剂 (宁波舜宏化工有限公司出品) 、50%杀虫单胺可湿性粉剂 (宁波舜宏化工有限公司出品) 、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 (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98%巴丹可溶性粉剂 (日本住化武田农药株式会社) 、20%三唑磷乳油 (山东胜邦鲁南农药有限公司出品) 、48%毒死蜱乳油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出品) 。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集体水稻田, 供试品种长粒香, 土壤类型为白浆土, 有机质含量4%。水稻栽培方式为插秧田, 平方米株数450~550株。施肥种类为水稻专用肥, 亩施肥量35kg。作物生育进度:播种4月10日, 出苗4月18日, 插秧时间5月20日, 插秧时水稻生育进度3.5叶期。第一次施药时气象条件:7月12日温度19.3℃, 相对湿度66%, 多云, 风力2.6m/s;第二次施药时气象条件:7月22日温度19.8℃, 相对湿度60%, 晴天, 风力2.5m/s。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9个处理, 处理1:5%锐劲特悬浮剂40ml/667m2;处理2:18%杀虫双撒滴剂250ml/667m2;处理3:50%虫杀手可溶性粉剂60g/667m2;处理4:5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0g/667m2;处理5: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40ml/667m2;处理6:98%巴丹可溶性粉剂50g/667m2;处理7:20%三唑磷乳油180ml/667m2;处理8:48%毒死蜱乳油100ml/667m2;处理9 (ck) :不施药清水对照。

采用大区对比法, 不设重复。选自然池子, 一个处理安排在同一个池子里。每个施药处理面积667m2以上, 空白对照面积50m2。于田间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 (此时田间主要为害症状为枯鞘) 施药, 用山东卫士牌喷雾器进行常量喷雾, 亩喷液量20kg, 喷液均匀细致。连续施药2次, 每次间隔10d。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1.4.1 安全性调查

施药后1d、3d、5d、7d调查4次, 目测水稻生产状况有无药害表现, 如有药害做详细调查。

1.4.2 药效调查

第二次施药后20d田间症状明显时, 采用5点取样法, 每点调查10穴, 记录总株数、枯心数。同时观察株高、叶色及对其它害虫和有益昆虫的影响。

1.4.3 产量结果调查

在水稻成熟收割时用五点取样法, 每处理取1m2考种, 推算产量并计算增产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分析

施药后多次目测观察结果表明, 各处理水稻均无药害发生, 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 供试药剂在使用浓度下对水稻的生产是安全的。

2.2 枯心率和枯心防效

由表1可知, 5%锐劲特悬浮剂 (处理1) 和50%虫杀手可溶性粉剂 (处理3) 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最好, 枯心率为0, 防效100%;5%氟虫腈 (金得) 悬浮剂 (处理5) 、98%巴丹可溶性粉剂 (处理6) 和48%毒死蜱乳油 (处理8) 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次之, 枯心率分别为0.19%、0.23%和0.52%, 防效分别为96.8%、96.0%和91.3%;18%杀虫双撒滴剂 (处理2) 、20%三唑磷乳油 (处理7) 和5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处理4) 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相对较差, 枯心率分别为0.82%、0.88%和1.05%, 防效分别为86.5%、84.9%和82.5%。

2.3 产量性状分析

由表2可知, 98%巴丹可溶性粉剂 (处理6) 、5%锐劲特悬浮剂 (处理1) 和48%毒死蜱乳油 (处理8) 增产率最高, 分别为15.9%、10.5%和9.5%;5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处理4) 、20%三唑磷 (乳油 (处理7) 和18%杀虫双撒滴剂 (处理2) 增产率次之, 分别为6.7%、6.0%和4.6%;5%氟虫腈 (金得) 悬浮剂 (处理5) 和50%虫杀手可溶性粉剂 (处理3) 增产率相对较差, 分别为2.6%和1.8%。

表1不同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从安全性调查来看, 应用不同供试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未见药害症状, 对水稻安全。总体看, 5%锐劲特悬浮剂40ml/667m2、98%巴丹可溶性粉剂50g/667m2、48%毒死蜱乳油100ml/667m2对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明显, 且防治效果、增产率优于其他药剂处理。建议大面积推广使用。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篇8

一、二化螟的危害特点

二化螟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危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危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危害。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故越冬死亡率低。

二、二化螟的发生条件

1、农药使用不当,加重了二化螟的危害

自80年代初期推广杀虫双大粒剂和水剂防治螟虫,80年代亩用18%杀虫双水剂200毫升,防效可达80%以上,而近两年亩用18%杀虫双水剂500毫升,防效也仅达30%左右。由于20余年单一使用此药剂,抗性增强,虫口基数猛增,加重了危害。

2、水稻品种

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高、分蘖多的品种易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植株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小麦、油菜的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为二化螟峰期增多提供了条件

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一方面对稻桩无机械损伤,因而对二化螟亦无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稻草覆盖可提高二化螟环境温度,且气温越低,保温效果越好,冬至日测定,稻草覆盖下二化螟的环境温度较非覆盖高4C,这样对于各龄期二化螟幼虫提供了安全越冬的条件。

4、气候因素

暖冬气候特点.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暖冬降低了二化螟越冬死亡率,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增加了虫口基数。

三、二化螟的防治措施

1、统防秧田,控制本田基数

螟虫卵块在秧田和本田均有孵化,因此,在秧苗移栽前5~7天统一施药防治,一方面可防治己在秧田孵化的蚁螟,另一方面,秧苗带药下田,可防治移栽初期本田孵化的螟虫。

2、稻草处理

因为二化螟的越冬虫源主要来自稻草,因而稻草处理是个关键。稻草在当地绝大部分还是被用作烧柴,建议在4月末至5月初前,将前一年的稻草处理掉,或在这个时期对剩余稻草进行白疆菌封垛处理,这样可以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轻当年的发生危害。

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防止对天敌的伤害,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深水灌溉

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5、要抓住低龄虫防

实验证明,虫龄与防效呈负相关,虫龄越低,防效愈好。从当前气候和幼虫发育进度来看,6月15日前多数幼虫仍将处于二、三龄阶段,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的防治时间,开展防治。防治指标是:当田间枯鞘率达5%~10%时便应立即用药,此时效果好。另据前二年观察,6月20日后用药,由于虫龄高,抗药性强,防效仅为14.8%。

6,提倡栽培避螟

结合目前种植业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混栽;在纯单季稻区可适当推迟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避过一代二化螟产卵高峰。

7、重治本田,控制当年危害,减轻来年基数

本田螟虫发生两代,一代螟虫虫口量大、峰期多、危害期长,可选择在1~2龄期,施用长效农药防治一次,如亩用5%锐劲特30~40毫升,在1~2龄期施用,持效期达30天以上,或选用短效农药于1~2龄期施药一次,间隔10~15天施用第二次;二代螟虫于盛孵期施药防治,即在水稻抽穗50%以下,适时施药防治。

8、选用生物农药治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篇9

1 发生特点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为杂食性害虫。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甘蔗、高梁、玉米、小麦、蚕豆、油菜等[1]。以幼虫为害水稻, 初孵幼虫首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 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 造成枯鞘, 2龄以后幼虫开始蛀入稻柱内为害, 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 孕穗期造成死孕穗, 抽穗期造成白穗, 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初孵幼虫在水稻苗期一般分散为害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 在大的稻株上, 一般先集中为害, 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 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为害。枯心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造成影响主要是减少了有效穗数, 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瘪粒, 受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 造成减产。

2 发生规律

据调查, 二化螟在凤阳县1年发生2代, 以4~6龄的老熟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三棱草和其他田间禾本科等作物残体内越冬。越冬幼虫在翌年5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 5月下旬进入盛发期。成虫白天潜伏在稻株近水面处, 夜晚活动, 有较强的趋光性, 卵多产于叶背或叶鞘上, 结成椭圆形卵块。苗期和分蘖期多产在茎部2~3叶尖端3~7 cm处, 分蘖后期和圆秆抽穗期多产于近水面的叶鞘上, 以第2代叶鞘最多。因此, 凤阳县1代二化螟主要在秧田和早栽大田中为害。

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成虫羽化时间不同, 发生时间拉得很长。因此, 每代一次防治很难控制其危害。根据二化螟发生期长的特点, 防治上必须贯彻“狠治1代压低基数, 决战2代保丰收”的策略。主要依据:一是1代发生在秧田和水稻生长前期, 此时用药, 由于水稻群体较小, 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 到了2代, 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 群体较大, 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1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 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 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因此, 二化螟的防治必须抓住6月上旬1代发生的有利时间,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 水稻播栽时间过早, 有效虫源增加, 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 水稻植株嫩绿, 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 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 提高繁殖能力。因此, 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 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1) 处理稻桩稻草, 减少虫源基数。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目前水稻收获大多采取机械收割, 稻草比较完整。因此, 要将稻草运出田间处理, 种植小麦的田地要尽量粉碎稻桩;秧苗田要进行秋翻, 从而减少虫源基数[2]。

(2) 提倡栽培避螟。近年来, 凤阳县水稻旱直播面积在不断增加, 结合目前种植业结构调整, 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 减少插花田和混栽田;适当推迟单季中稻播种时间, 避过1代二化螟产卵高峰[3]。

(3) 及时灌水杀蛹, 降低虫源基数。对秧苗田、冬闲田, 在1代二化螟蛾始盛期前, 及时翻耕灌水, 消灭越冬幼虫和蛹。

(4) 二化螟具有趋嫩绿性和趋茂密习性。要科学地处理好水、肥、栽培密度与二化螟的发生关系。大面积推广水稻稀播稀植技术, 大力提倡水稻氮、磷、钾配施等技术。

3.2 化学防治

(1) 防治策略为“狠治水稻前期, 重视水稻后期”。狠治水稻前期, 即在水稻秧田和本田分蘖末期以前用药狠治, 压低下1代螟虫基数, 减轻螟虫对水稻后期的为害和防治压力;重视水稻后期, 螟虫对水稻后期的为害, 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 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但此时防治难度较大, 可选择的农药较少且防治技术要求较高。因此, 此时螟虫防治应以保产为目的, 进行达标防治。

(2) 化学防治措施。二化螟化学防治的药剂选择原则:在二化螟尚未侵入茎秆以前可选择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或毒死蜱;在二化螟侵入茎秆以后可选择三唑磷、杀虫单或其混配剂[4]。秧田期防治:主要做到带药下田, 在稻苗移栽前3 d, 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 m L/hm2, 对水600~750kg/hm2进行药剂防治, 可控制本田前期的二化螟为害。本田期防治是在分蘖期, 当二化螟孵化高峰后5~7 d, 有枯鞘团1 500个/hm2或枯鞘率达1.0%~1.5%时, 用48%毒死蜱乳油1 200~1 500 m L/hm2;或在破口期株害率达0.1%时, 用20%三唑磷乳油1 500~2 250 m L/hm2或92%杀虫单可溶性粉剂900~1 200 g/hm2, 对水600~750 kg/hm2喷雾。上述药剂喷雾后必须保持田间有3~5 cm水层4~5 d, 以保证防治效果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洪波, 张锴.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4) :132, 136.

[2]周占魁, 高景芝.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164.

[3]曾晓楠, 聂乾忠.湖南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 (10) :94-95.

上一篇:资金的分配管理下一篇:电气设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