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本增效的途径(共7篇)
水稻节本增效的途径 篇1
目前黑龙江垦区的水稻生产理论已经很完善了, 以水稻叶龄诊断技术为核心的“三化一管”栽培模式已经在垦区普及。就黑龙江省铁力农场水稻生产的一般水平而言, 公顷产量7950kg已经较为普遍, 但要想使铁力农场水稻面积平均公顷产量稳定和超过8550kg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做。
按目前的生产理论操作, 铁力农场虽地处第四季温带, 但公顷产量是能够稳定在8550kg以上的, 但在实际生产中却难以达到, 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户对秧田播种质量、本田整地质量、健身防病技术、科学水肥管理等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够, 虽有部分农户能够认识到却难以操作或付出很多成本才能实现, 这些问题就是当前限制水稻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播种质量、整地质量、防病措施这三方面的限制因素能直观地表现在田间、苗情、产量和品质上, 农户易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而施肥技术所产生的差异不易被农户所发现, 很难认识到错误的施肥方法所带来的弊端。因此, 施肥技术对产量、品质、效益的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水稻施肥存在的问题
1.1 施肥方法不科学
a.基肥的施用未能实现全面积全层施肥。目前铁力农场种植户在水稻施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肥旱施现象普遍, 就是“旱扬肥”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水扬肥”。根据栽培技术标准要求, 水稻的基肥必须在最后一遍水整地前施入。而目前职工由于图省事, 普遍采取旱扬肥, 这就使得在泡田时肥料随串灌的水流而流失。同时, 也有一部分肥料随着水整地而进入到深层的土壤中, 致使水稻根系无法利用。
b.人工撒施的施肥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其主要问题是施肥不均匀, 肥量不准。
1.2 施肥比例失调
当前水稻施肥比例提倡减氮增磷钾, 但在实际生产中, 人们过多研究和重视的是N、P的施用, K的投入相对较少。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多重视N的促进生长作用, P肥的物质积累功能, 却并不十分重视K肥的许多重要作用, 尤其在当前重品质、以质论价的情况下, 增施钾肥是一项重要的提质增效途径。
1.3 肥料品种混乱
目前我场水稻种植户对复合肥的青睐程度逐渐提高, 而传统的“老三样”的使用率逐渐下降。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因素, 有相当一部分的种植户在肥料选择时往往只看到如何降低用肥成本, 而忽视了肥料所具备的增产潜力。
这就使得很多种植户只图复合肥一时的价格优势, 而放弃了传统的尿素、磷酸二铵和钾肥, 在水稻的施肥环节上, 为减产埋下了隐患。
1.4 施肥时期不准确
a.基肥N素不施用或少量施用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泡田整地水层过深, N素流失量大, 利用率低是部分农户在基肥使用中不施或少施N素的主要原因。
b.蘖肥的使用时期一般都能正确掌握。调节肥、穗肥的使用时期把握不准, 生产中农户看叶色发黄就施, 不黄不施, 这种做法难以将肥效反映在正确的叶龄上, 施肥时期往往相对滞后。
2 合理施肥是增产增效的重要途径
2.1 施肥方法要科学
要改变水稻施肥主要以人工手撒为主的局面。在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今天, 水稻施肥也应该彻底实现机械化, 要大力推广机械施肥。同时要改变目前为省事而采用的“旱扬肥”方法, 要回归到“水扬肥”中。
2.2 重新定位N、P、K比例
a.过去N、P、K比例的科学性。前几年N、P2O5、K2O的比例是2∶1∶ (0.5~0.8) , 从这种比例中不难看出, 重视N的促生长作用, 促蘖、保花;看重P的物质积累作用;而K肥只看重它的促早熟作用。前些年水稻效益实现的主要渠道是粮库, 只要有产量就有效益。所以N∶P2O5∶K2O=2∶1∶ (0.5~0.8) 的高产型比例, 在以前是较为科学的施肥比例。
b.科学发展技术, 理性认识现状, 合理调整N、P、K比例。随着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 再也不是病少、病轻的新水田开发区了, 而变成了老稻田, 病虫害频繁发生, 而且越来越重, 直接影响到产量和品质, 另一方面, 稻米收购商也越来越看重水稻的品质, 既要有产量, 又要有更好的出米率, 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现在水稻生产已经进入高产不等于高效益的时代。水稻生产形势发生了变化, 就要科学、理性地发展技术、提高认识。为了提高品质, 保证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 必须改变过去的N、P、K施用比例, 变为稳产、优质的高效性N、P、K比例, 即提高K肥的投入, 将过去的0.5~0.8提高到1.0~1.2, 甚至到1.5。过去高产比例中K肥的重点是促早熟作用, 是一项保证措施, 而不是主攻措施。通过提高K肥的施入量, K的其他作用明显得到提高, 抗病作用最为突出;在改善稻田的根际环境上, K对硫化氢、高价铁等毒素有很大的缓解作用, 从而达到壮根、提质的作用, K肥还能抗冻、防早霜, 保证安全成熟。同时还可以增强光合作用, 提高产量。总之, 加大K肥投入后, 可以防病、提质、增产。
c.大力推广使用硅肥。水稻是需硅量较多的作物, 老稻田严重缺硅, 在缺硅的土壤上种植的水稻, 生长不良, 茎秆细长软弱, 叶片本应为20°~30°直立型则变成垂柳叶, 分蘖少, 抽穗迟, 空瘪粒多, 千粒重下降, 抗性差, 易倒伏, 易感染和发生稻瘟病、纹枯病、钻心虫等病虫害。在水稻优化配方施肥中, 重视氮、磷、钾、硅等大量元素合理地施用, 硅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很大作用。硅对水稻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增产都在8.6%~11.5%。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硅肥后, 可以使水稻植株上皮细胞硅质化, 茎秆粗壮, 叶片挺举, 减少遮光, 叶片夹角缩小, 光合作用、抗倒伏能力、抗旱节水能力增强, 2008年在多数地区因风灾倒伏严重的情况下, 铁力农场水稻倒伏很少, 其中施用硅肥起到了很大作用, 为水稻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d.在提高品质方面有显著的效果。2009年铁力农场水稻生产受低温影响严重, 分蘖拖后, 晚生分蘖增多, 后期的低温冷害使水稻品质严重下降, 出米率一般在60%左右, 较正常年份低近10%。而在铁力农场2009年实施高产创建的示范点中, 由于钾肥、硅肥的用量较大, 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出米率好于其他种植地块。
2.3 把握时期、任重道远
a.基肥中N肥用量不足或不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种植户整地偏晚、排水插秧, 造成N素流失。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合理安排农时, 提高整地, 科学管理水平。
b.早施蘖肥, 施足蘖肥。根据2009年开展高产创建的经验显示, 蘖肥的施用要力争早施, 同时要施足, 为后期的早分蘖, 多分蘖打好基础。
c.调节肥、穗肥的使用时期要根据叶龄诊断技术进行。而实际生产中多数农户的现状是看叶色发黄就施肥, 不黄就不施, 没有具体的生育时期标准, 肥效没有真正反应在水稻需肥的关键期, 因此, 科学地施用调节肥、穗肥要依靠叶龄诊断技术, 而农户对叶龄诊断技术的掌握是一个漫长过程, 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3 几点建议
a.当前水稻生产各项措施中, 除合理施肥外, 其他措施对农户来讲都是眼看直观, 操作方便, 只有在施肥上, 效果表现复杂, 影响肥效的因素较多, 操作起来准确性不高, 时期难以掌握。所以说施肥技术水平对农户来讲是亟待提高的一项技术措施。
b.加快机械施肥的推广速度。
c.重视施肥效果的示范、对比工作, 提高农户对增施K肥、硅肥效果的认识。
d.加大叶龄诊断推广力度。施肥时期正确与否, 前提是叶龄进程的正确掌握。
生猪生产节本增效综合技术 篇2
1 种猪选择与购买
提高生产效率, 优质种猪的选择至关重要。杜洛克猪:要求达100 kg体重日龄在155 d以内, 背膘厚在12 mm以下, 饲料转化率在2.40以下, 胴体瘦肉率在64%以上;长白和大白猪:要求有效乳头数在7对以上, 产活仔数在11头以上, 达100 kg体重日龄在160 d以内, 背膘厚在14 mm以下, 胴体瘦肉率大于63%;长大或大长二元父母代母猪:要求产仔数高, 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在20头以上, 后代一致性好, 母性好。所有引进的后备猪应实施隔离并进行健康检查。
2 营养与饲养管理
2.1 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配制日粮
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如棉籽粕、菜籽粕、玉米蛋白粉、大米蛋白粉、血粉、羽毛粉等蛋白饲料以及大麦、小麦、柑橘渣等能量饲料。非常规饲料通过物理或化学脱毒技术、酶制剂应用技术、可消化氨基酸配制日粮等技术, 可以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另外, 适当添加青绿饲料, 也可以提高种猪饲养效果并降低饲料成本。
2.2 采用多阶段饲养方式
根据生猪各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及饲养目标实行多阶段饲喂, 既可以实现最佳生产性能, 又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2.3 采用理想蛋白平衡氨基酸技术配制低蛋白日粮
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可降低价格昂贵的蛋白质饲料原料的添加量。在平衡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的条件下, 日粮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 每吨饲料原料成本可降低20元左右。
2.4 合理利用酶制剂添加剂
添加植酸酶可使磷的利用率提高20%~40%, 矿物元素和氨基酸利用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小麦型、大麦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 能够明显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大大降低饲养成本。
2.5 采用恰当的饲料加工技术
日粮粉碎微粒的平均直径应控制在650~750μm, 微粒直径每增加100μm, 饲料转化率就会降低1.2%。采用蒸汽调制制粒工艺生产颗粒饲料, 能提高育肥猪的饲料转化效率。
2.6 加强母猪和仔猪饲养管理
2.6.1 母猪饲养管理。
一是提高日粮营养水平, 主要是蛋白质、能量和氨基酸水平;二是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三是选择适宜的饲喂方式, 自由采食、不限量饲喂或少喂勤添, 实行多餐制, 每天喂4~5次;四是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一头哺乳期母猪每天需要30~40 kg清洁水。
2.6.2 仔猪饲养管理。
一是做好防寒保暖, 使用保温灯、保温箱等升温设备;二是固定乳头, 保证初生仔猪及时吃到母乳;三是适时补料, 仔猪出生6~7 d开始诱导补料, 10 d后逐渐补充全价混合料;四是补充铁盐, 防止仔猪因贫血引起下痢;五是防止踏压, 科学断奶。
3 疫病防控
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强制免疫。规模养猪场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散养猪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 对新补栏的猪要及时进行补免。
3.1 哺乳仔猪阶段 (21日龄左右断奶)
做好猪瘟免疫, 一般在22~25日龄进行首免。
3.2 保育猪阶段
此阶段的传染病主要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可以在断奶仔猪的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等对副猪嗜血杆菌和链球菌敏感的药物, 连续使用3~5 d。仔猪断奶后易发球虫感染, 应及时使用抗球虫药物。
3.3 生长育肥阶段
主要预防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支原体肺炎。75~80日龄左右使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使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或泰乐菌素预防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支原体肺炎。
4 环境控制措施
4.1 创造适合仔猪生长的饲养环境
初生后6 h内的环境温度应为35℃, 1~3日龄为30~34℃, 4~7日龄为28~30℃, 8~30日龄为26~28℃, 31~60日龄为24~26℃。每立方米有害气体最高限量分别为氨气20 mg、硫化氢15 mg、粉尘1.5 mg。仔猪补料期间的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头为宜, 断奶转入保育舍后每平方米不超过3头。
4.2 降温措施
绿色农业节本增效技术 篇3
1 耕地保护和利用技术
1.1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注重耕地综合培肥改良, 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覆盖等耕地培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培育健康、肥沃的优质土壤。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及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1.2 推进耕作制度改革
提高复种指数, 充分挖掘土、水、光、热、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潜力, 鼓励发展低耗能设施农业, 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鼓励采用高效利用的多熟种植制度, 巧用季节, 开发高产、超高产多熟种植模式及技术, 提高农田周年单产水平。如采用多熟制单季稻或菜豆稻、菜稻薯等。
1.3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应用, 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 减少土壤水蚀、风蚀, 提高产量, 降低作业成本,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耕作技术。如近年推广的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冬种马铃薯免耕技术, 冬种小麦免耕技术、大豆免耕技术等都是保护性耕作技术。
2 节水农业技术
2.1 改变耕作制度及改良土壤
遵循自然规律, 以自然优势为本, 改变耕作制度, 建立抗灾节本增效型作物种植结构, 防止一个地区单一种植, 要种植几种作物, 因地制宜, 适时轮作, 合理布局, 以利优势互补, 增强抗灾能力。同时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构建土壤水库, 促成多孔结构的土壤特性, 为土壤水库的增蓄扩容创造良好条件,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保水, 实现长效节水。
2.2 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应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投入尽可能少的灌水量, 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农产品, 以获得单位灌溉水量的最高生产效率, 包括喷灌技术、滴灌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
2.3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推广渠道防渗防漏技术, 完善农田沟渠排灌系统, 既加快输水速度, 又有效节约水资源。
3 节肥增效技术
3.1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施肥模式, 确定合理施肥配比, 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 满足作物的需要。
3.2 合理选用肥料种类
积极倡导使用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优化施肥结构, 促进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复混肥向专用型配方肥转变。
3.3 把握施肥时期, 改进施肥方法
主要氮肥品种如碳酸氢铵, 在田间撒施的利用率很低, 应改为适当深施覆土;液氨采用专用机具深施;水溶性磷肥集中施用;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主要作为基肥施用。在选择剂型上, 应以肥料中磷、钾含量是否适宜当地土壤条件和作物要求为依据, 并确定复、混肥料的施用量。
3.4 合理选择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和间套作
化肥利用率的高低与作物的矿质营养遗传差异有关。豆科作物具有固氮作用, 对磷素的需求较多。根据不同作物对铵态氮、硝态氮以及磷的需求不同, 合理轮作倒茬, 充分利用化肥的残效, 或将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套作, 有助于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3.5 增施有机肥
开发利用优质有机肥料,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技术[2]。多种有机肥配合使用, 秸秆和粪尿、厩肥堆沤再施入田间, 这样既可促进秸秆分解, 又可改变单纯粪尿、厩肥的土壤物理性状, 有利于作业[3]。
3.6 适时叶面追肥
在作物生育期间, 根据其生育进程和需肥规律, 适时进行叶面追肥, 作物吸收利用快, 既提高肥料利用率, 又可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 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3.7 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以微生物生命活动而使作物获得特定肥料效应的生物制品, 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增加作物养分吸收能力, 增强抗逆能力, 促进植物生长。微生物肥料可作为底肥施入土壤, 或接种于种子表面、种床下, 或蘸秧根, 从而在种子周围、根际形成一个有益的微生物区系, 使作物受益。
4 科学节种技术
4.1 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可根据生态特点、生产限制因素和市场需求, 在综合性状较好的前提下, 选用某一性状特别突出的品种, 如近年来生产上采用适合当地种植的超级稻品种天优998、天优122、五优308等和其他抗旱、耐涝、抗病虫害、耐瘠薄、抗倒伏、密植高产、稀植高产、早熟高产品种。要及时更新, 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4.2 精选种子
选择粒大、饱满、无病虫的籽粒作种子, 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清洁率, 确保种子纯度, 保证种子发芽率达到95%以上, 减少种子的投入量, 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的目的。绿色农业的种子用价要比常规生产用种标准提高3%以上。
4.3 播前晒种, 进行种子处理
晒种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但要防止日光曝晒。应用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加工处理技术, 提高种子质量和良种生产能力, 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 促进作物生长。
5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5.1 生物防治
一是选用抗性品种。利用抗病虫优势, 减少农药的用药量[4]。二是改变耕作方式。利用轮作、间、套作等种植方式控制病虫害。轮作是通过不同作物茬口特性的不同, 减轻土壤传播的病虫害等。间作及套作等是通过增加生物种群数目, 控制病虫草害。三是改变耕作时间。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各种病、虫、草都有其特定的生活周期, 通过调整作物及收获时间, 打乱害虫食性时间或错开季节, 可有效地减少危害。四是利用天敌。通过害虫的天敌来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捕食性生物主要通过捕食害虫达到防治的目的, 主要包括瓢虫、蜘蛛、青蛙、蟾蜍及许多益鸟等。寄生性生物主要通过寄生害虫达到防治的目的, 主要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引起害虫致病达到防治的目的, 主要包括苏芸金杆菌、杀螟杆青虫菌、乳状芽孢杆菌、绿僵菌、白僵菌以及某些病毒等。
5.2 化学防治
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一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强选择性农药, 根据农产品的生产目的, 参照防治对象的种类、农药的价格, 做到科学地选择农药[5]。二是根据防治对象的发育时期和农药品种的特性, 科学确定适时施药的时间, 尽可能减少防治次数, 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 降低成本。三是施药时要求做到均匀施药, 使作物的病部和虫体都能喷到农药, 保证防治效果。
摘要:介绍了绿色农业节本增效技术, 包括耕地保护利用、节水、节肥、节种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等, 以期为兴宁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绿色农业,耕地保护利用,节水,节肥,节种
参考文献
[1]任保秋.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及发展思路———以陕西汉中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113-116.
[2]严立冬, 屈志光, 邓远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4) :12-17.
[3]李国华, 郗登宝, 黄枭.沼渣、沼液在大棚西瓜生产上的试验效果[J].吉林蔬菜, 2011 (4) :61.
[4]周梅妹.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J].农技服务, 2011, 28 (5) :678-679.
关于企业实现节本增效的几点思考 篇4
通过深入市场调研, 掌握市场行情, 制定材料采购成本的策略, 认真研究企业各种材料的供需现状和发展趋势, 特别要注意分清材料供应中, 哪些属于买方市场, 哪些属于卖方市场。根据调研结果分类排队, 分别采用不同的优选方法。对属于买方市场的材料采用招投标订货法和择优订货法进行比价采购, 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最大限度减低成本。
1.1 采取招投标形式采购
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 通过有资质的招标公司或企业内部价格主管部门、纪检监察等共同参与, 进行公开招标, 增加透明度, 公开比价、质量等要素。当场竞价、当场打分、当场宣布结果:谁家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供应及时、售后服务好, 我们就订谁家的货, 这样使供货商之间有竞争心理与行为, 采购方在此基础上选择合格供户, 确定订货标准和订货数量。采用这种策略, 有利于遏制采购成本的上涨。
1.2 择优订货采购
将供货单位划分两类, 实行不同的订货策略和办法, 第一类是产品质量有保证, 供货信誉好的长期合作伙伴单位, 实行优质优价, 双方协商定价, 对这类重点供货单位可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扶助和技术咨询服务, 有利于双方共赢。第二类是产品质量经常有波动, 但供货信誉好的供货商, 应对他们的供货状况进行定期评价排队, 按评价排队的顺序吸收或排除订货, 根据订货价格、质量要求、交货条件, 由采购单位和检查部门定期通报有关信息, 每季度、年度调整一次供货商来或去的情况报告, 确定合格供方清单, 每季度、年度也可根据供货单位产品质量改善情况和需求情况, 是否吸收或重新吸收为合格供方进行订货。
1.3 采取直接采购
材料采购应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力争直接进货, 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中运杂费的支出, 有利于降低采购途中损耗, 也有利于压低材料进货价格, 避免中间商加价, 以次充好或购买到假冒伪劣材料而上当受骗。坚持货比三家, 择优、低价、就近的采购原则, 选择合适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 降低采购费用, 企业财务部门要会同供应、检查、仓库部门, 坚决把好价格关、质量关、验收关。
2 标准设计保规范
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 把好产品设计关, 确保产品标准化设计, 规范化生产。产品成本往往是设计阶段决定的, 产品设计得科学合理是先天性的降耗, 不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的浪费, 在新产品开发与试制过程中要重视产品设计成本, 在改造老产品时也同样要考虑产品成本, 力争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要的前提下, 尽可能消除产品多余功能, 使造型由大变小, 由繁化简, 由重变轻, 这是降低原材料消耗成本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科技研发, 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而且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产品成本, 我国不少企业通过科技开发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给成本带来的影响,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当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不高, 设备、工艺比较落后时, 应把降低产品成本的重头戏放在科技进步上。因此, 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形成标准化体系, 使我们的产品设计、加工制造都有标准可循, 减少因设计不规范和非标准性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3 控制流程限定额
把好领料、用料关, 企业生产产品活动中原材料的消耗量, 应以产品标准消耗工艺定额为依据, 实行限额领料, 专业厂 (车间) 只能在规定限额之内分期、分批领用, 超过限额领料时, 必须先查明原因, 经过一定批准手续, 采用限额领料单予以补料。限额领料单只控制领料, 不反映生产中的利用程度, 因此, 在把好领料关的同时要切实把好用料关, 对原材料在生产使用中发生的数量差异要进行核算, 原材料数量差异等于原材料实际消耗数量与产品标准消耗工艺定额数量之差, 根据差异分析实际消耗是否合理, 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 把好差异纠偏关, 原材料数量差异核算能反映原材料耗用中形成的节约或超支差异信息, 但不能揭示其原因所在, 为把好原材料降耗关, 在把好领料、用料关的基础上, 要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对不正常的偏差要及时纠正。以便为今后制定出更合理的标准消耗工艺定额提供依据。有的产品生产加工、制造费用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材料费用并非主要, 这时节约加工制造费, 就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所以, 把好节支关, 降低制造费用也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手段。
4 科学组织促增效
实现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增加效益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不同的企业、不同产品、不同时期不一定相同。但作为以机械加工为主的行业, 还要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4.1 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产品成本中人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 且劳动效率低下时, 应重点抓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增产不增人, 减员还可增效的合格队伍。这有可能成为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
4.2 提高设备利用率
当企业生产设备数量、能力、时间等诸方面未充分利用, 又要增加产量时, 提高设备利用率也有可能成为一定时期内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手段。加强成本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提高产品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也会成为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
4.3 降低辅助能耗
当产品成本中燃料与动力费用占有相当比重, 且能源供应紧张, 电价上下浮动较大时, 节约能源成为降低产品成本的主攻方向。使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及新材料应用在生产领域, 以节约人力、原材料的消耗, 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4.4 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
企业经营成本指标综合性强, 成本的高、低涉及面广, 无论是进料关、降耗关、重点关都得靠人去完成, 企业管理部门和管理者, 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发挥每个员工的知识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在于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为企业降低成本把好关, 才能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企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戴文波.论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途径[J].华章, 2011 (02) .
水稻节本增效的途径 篇5
1肉牛冷配改良与高效繁殖技术
品种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品种决定生产水平的高低。利用优秀肉用种公牛冻精杂交改良本地牛群,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并且通过高效繁殖技术的应用,缩短繁殖间隔,节约母牛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收入。
1.1冷配改良大力推广黄牛冷配改良技术,利用西门塔尔、安格斯及利木赞等公牛冻精,对本地秦川牛、秦杂、西杂、利杂母牛进行杂交改良,提高牛群整体肉用性能,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1.2同期发情技术肉牛养殖场(户)为使繁殖母牛便于饲养管理,采用同期发情技术对母牛进行处理,缩短繁殖周期,降低饲养成本。(1)母牛的选择:地方黄牛3~6岁,体重200~300kg以上;杂交母牛2~7岁,体重300kg以上,健康无病,中等膘情;产犊2个月以上,母牛处于黄体期,子宫恢复正常。(2)发情鉴定:母牛发情早期的表现是鸣叫,试图接近并爬跨其他母牛,但不愿接受其他牛的爬跨;阴户轻度肿胀,阴道粘膜湿润潮红;发情中期持续约14-16h,特征是鸣叫频繁,兴奋不安、食欲不振或拒食,站立接受其他牛爬跨;发情后期母牛表现拒绝其他牛的爬跨,食欲恢复正常。(3)处理方法:在母牛发情周期的任意一天,在阴道内放置CIDR(孕酮的缓释装置),同时肌注雌二醇2mg和孕酮50mg,在放置CIDR的第八天上午肌注氯前列腺烯醇5mg,下午撤出CIDR。此法处理后母牛同期发情率可达95%。
2母牛低成本饲养管理技术
以能繁母牛生理特点为基础,科学配制经济日粮,按妊娠、哺乳等分群精细化饲养管理,保持母牛适宜体况。
2.1母牛饲养技术要点妊娠母牛保持中上等膘情,日粮应以优质的粗饲料为主,粗饲料占80%,精饲料占20%;注意补充维生素A、钙、磷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哺乳母牛粗饲料以优质青贮、青干草为主,精饲料要营养全面,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粗饲料要占75%,精饲料占25%,精料2~3kg/d。
2.2母牛管理技术要点妊娠母牛要做好保胎工作,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和安全分娩,防止挤撞、猛跑,造成孕牛流产;实行分群饲喂管理,不能喂冰冻、发霉、腐败的饲草料;保证饮水充足、清洁、适温,饮水温度不低于10℃,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
3犊牛培育技术
做好犊牛的饲养培育,是养好肉牛的关键。将犊牛哺乳期缩短到3~4个月,采取早期断奶、隔栏补饲等技术,可促进犊牛瘤胃发育,降低断奶应激反应,提高犊牛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3.1早吃初乳初乳是母牛产犊后7天之内所分泌的奶,是犊牛不可缺少的食物,对犊牛的生长发育有特殊的功能,出生后的犊牛要让其尽早吃上初乳。
3.2防止下痢保证犊牛的生活环境清洁、干燥、阳光充足,犊牛喂奶要做到定时、定量、定温,奶温在30~35℃,防止犊牛腹泻。
3.3犊牛保温用干燥的锯末或干布及时擦干身上的黏液,用热源慢慢烘干被毛。犊牛栏底层铺放锯末吸湿,上层铺厚干草保温,环境温度保持20~27℃。
3.4犊牛的饲养管理3~4月龄断奶后,逐步减少饲喂颗粒饲料,增加粉状精料、优质牧草及秸秆饲喂量。混合精料参考配方:玉米60%、胡麻饼20%、麸皮16.5%、预混料2%、食盐1%、石粉0.5%。冬季注意牛舍保温,防止贼风,水泥和砖地面要铺垫草;夏天运动场可设凉棚,防止中暑。
4肉牛快速育肥技术
充分发挥肉牛快速生长优势,提高饲料报酬,加快肉牛出栏是提高育肥牛效益的关键。
4.1育肥牛只的选择首选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肉牛的杂交后代,其次选择秦川牛及杂交后代;年龄1~1.5岁、体重在300kg左右,没有去势的公牛最好,其次是去势的公牛和母牛。
4.2育肥时间1~1.5岁、体重350kg左右的青年公牛,一般强度育肥4个月左右,体重达500kg以上出栏;成年牛或残老淘汰牛一般快速催肥3个月左右,体重600kg以上出栏。
4.3分阶段饲养管理育肥前期主要以恢复适应为主,及时驱虫、健胃,做好防疫等常规管理;育肥日粮中干物质采食量要达到6.5kg,精粗料的比例为30:70,日粮粗蛋白水平12%左右。育肥中期日粮干物质采食量要达到8kg,精粗料比例为60:40,粗蛋白水平为11%左右。育肥后期日粮干物质采食量达到10kg,精粗料比为80:20,粗蛋白水平10%左右。精饲料日采食量达到4~5kg/头,粗饲料自由采食;每次饲喂后1.5~2h饮水,水质要求新鲜清洁,冬季可饮温水,2~3次/d。
5饲草加工利用技术
充分利用非粮饲料(主要有带穗全株青贮玉米、玉米收获后的秸秆、各种禾木科牧草等),通过加工调制,提高饲草料利用率,降低饲草料成本,从而提高肉牛养殖效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青贮操作时加入“青宝Ⅱ号”天然乳酸菌饲料添加剂,效果会更好。
5.1制作技术要点(1)在青贮玉米的乳熟到蜡熟期及时收割;(2)操作过程做到“六随”:随割、随运、随铡、随装、随压、随封。每一池应尽可能做到当天收割,当天贮完,当天封池,以保证青贮质量。(3)装池做到“四要”:一要铡短,以2~3cm长为宜;二要压实,每装15~30cm厚压实一次;三要水分适宜,水分含量控制60%~70%之间;四要封严,将原料拍平做成屋脊状,加盖塑料棚膜后封土30~50cm。
5.2青贮饲料鉴定优等青贮饲料呈绿色、黄绿、淡绿或茶绿色,有光泽近于原色,具有苹果香味、芳香酒酸味或烤面包香味,湿润、松散柔软不粘手,茎叶保持原状,手捏时无汁液滴出。
水稻节本增效的途径 篇6
关键词:果园覆盖,节本增效,试验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 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全国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优势区, 是典型的旱作苹果生产区。近几年来, 泾川县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 劳动力急剧下降, 劳动力匮乏成为制约果园效益增加的瓶颈问题。苹果园起垄覆膜、覆草、生草抗旱保墒试验示范, 减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果园成本, 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 试验地点
试验地在丰台乡湫池村、窑店镇将军村、高平镇高平村进行, 试验果园为6年生苹果树, 株行距为3m×4m, 初果园。在试验示范区内各取其中0.33hm2作为试验面积。试验区海拔高度1230m, 年均气温10℃, ≥10℃活动积温3333℃, 年日照时数2315.4小时, 年降雨量553.4㎜, 昼夜温差大, 无霜期174天, 土壤为黑垆土覆盖黄绵土, 无灌水条件。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果园起垄覆膜
2012年秋季10月下旬, 在丰台乡湫池村, 果园秋施基肥、清园后, 对果园进行起垄覆盖黑膜, 果园株行距为3m×4m, 树行长100m, 覆膜11行, 覆盖的黑色地膜为甘肃省兰州市绿源塑料制品厂制造, 膜宽1.2m, 厚0.07mm。覆盖的方式为双行覆盖, 具体步骤为: (1) 起垄。先将树冠两侧1.5m处边沿土壤覆于树行中间, 使树行成垄, 高度为10~15cm。起垄时清除杂草落叶、打碎土块、耙磨整平。 (2) 覆膜。在树干两侧各覆1条膜, 膜拉平直, 2块膜中间和膜的四周用土压实, 使黑色地膜和土壤紧密接触, 并且每隔2m在膜上打腰带, 防止冬、春季风大吹走地膜。对照 (清耕) 为相同条件的果树, 树势相当。
2.2 果园生草
2012年秋季8月中旬, 在窑店镇将军村, 对果园进行行间生草, 生草草种为鸡肠子草, 种植宽度为3m。果园株行距为3m×4m, 树行长124m, 生草9行。当草的高度达到30cm以上时进行刈割, 留草高度为8~10cm, 全年刈割3~5次, 将割下的草撒于树盘。对照 (清耕) 为相同条件的果树, 树势相当。
2.3 果园覆草
2011年秋季9月中旬, 在高平镇高平村, 对果园进行覆草。覆草主要为秸秆、麦草等, 覆草行间宽3m, 厚度10~15cm, 果园株行距为3m×4m, 树行长80m, 覆草14行。对照 (清耕) 为相同条件的果树, 树势相当。
3 测定项目及方法
此次试验主要测定的是苹果园在几种不同地面管理方式下管理成本的高低, 主要包括人工费用、草籽费用、机械管理费用、麦草和秸秆费用等。其中, 人工费用为80元/工, 每天可清耕667m2, 黑膜14元/kg, 鸡肠子草17.5元/kg, 每667m2使用0.5kg, 小型旋耕机45元/小时可旋耕0.1hm2, 汽油7.3元/L, 割草机用汽油0.17hm2/L, 麦草、秸秆4元/m3, 地下管理为每年4次。
4 结果与分析
4.1 起垄覆膜与清耕成本比较
起垄覆膜所使用的地膜是黑膜, 它对果园的杂草的生长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但主要是树盘覆膜, 行间还是使用清耕, 这两种管理方式的成本比较见表 (1-1) :
从表 (1-1) 可以看出, 起垄覆膜每年需投入1060元, 而清耕每年需投入2200元, 起垄覆膜比清耕减少费用1140元, 平均每667m2每年减少投入228元。
4.2 果园生草与清耕成本比较
果园生草所使用的是鸡肠子草, 为石竹科植物, 1年生或2年生, 高10~30cm, 是小无心菜的一个别名, 又称为玲玲草、鹅不食草、铃铃草、大叶米粞草等, 全体具短柔毛, 根有细长主根和细侧根, 茎多数、簇生、稍铺散, 密生白色短柔毛, 节间长1~3cm, 叶对生、卵形、无柄, 长4~7mm, 宽2~3mm, 先端尖或锐尖, 具睫毛, 两面疏生柔毛。聚伞花序, 疏生枝端;苞片和小苞片叶质, 卵形, 密生柔毛;花梗细, 长6~8mm, 有时达1cm, 密生柔毛或腺毛:萼片5, 披针形, 长3~4mm, 有3脉, 有短柔毛;花瓣5, 倒卵形、白色、全缘;雄蕊10, 比花萼短;子房卵形, 花柱3。蒴果稍长于花萼, 卵形, 成熟裂为6瓣。种子肾形, 褐色。生于路旁荒地或田野中, 或在干旱山坡上也有零星分布。
从表 (1-2) 可以看出, 果园生草初次投入需502.3元, 每667m2平均投资100.46元, 而且生草后每年只需刈草, 不需要再重新种植, 因此费用非常低。果园生草较清耕减少费用1646.6元, 平均每667m2每年减少投入329.32元。
4.3 果园覆草与清耕成本比较
果园覆草主要用的是秸秆、麦草, 第1年覆草后到第3年翻耕, 期间不会再产生其它费用, 因此, 2年为1个试验期。覆草与清耕的成本比较见表 (1-3) :
从表 (1-3) 可以看出, 果园覆草投入需1744元, 平均每年每667m2投入348.8元, 而清耕平均每年每667m2投入440元, 覆草比清耕每年减少投入91.2元。
4.4 几种果园覆盖方式与清耕成本比较
综合上几组数据, 对果园覆膜、生草、覆草作一个综合比较, 见图 (1-1) :
通过图1-1可以看出, 果园清耕所产生的费用最多, 覆草次之, 生草费用最低。由于覆草是每2年翻耕1次, 因此, 这种覆盖方式应该比覆膜的成本要低, 这里不再做比较。
4.5 小结
水稻节本增效的途径 篇7
而这个“铁箱子”, 正是农场的种植户刘小聪发明制作的“施肥机”。
刘小聪是银海区福成镇宁海村人, 2002年, 他在宁海村种植一亩两分地的青瓜。青瓜丰收后, 他尝到了甜头, 开始承包土地扩大种植面积。经过了十几年, 刘小聪种植的土地面积扩大到了500多亩, 目前主要种植哈密瓜、辣椒、青瓜等作物。近日, 他的农场正翻整土地、施肥、铺设地面薄膜, 准备大面积种植西瓜。
刘小聪介绍说, 近年来农业用工成本高, 用工难的问题有加重的趋势。他承包下的地有500亩, 每次施肥, 都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工作量大, 需要人力多, 而每次招工都让他感到头痛不已。不少农民都嫌弃鸡粪臭, 不愿意做施肥的工作。为了解决用工这一问题, 刘小聪一直想发明一个施肥的机械以代替人工。经过了前期的研究, 去年6 月, 刘小聪开始制作“施肥机”, 经过3 个月的制造和反复修改, “施肥机”正式“上岗”了。
刘小聪称, 他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小学文化, 不会画图纸, 不懂机械理论知识, 做农机全凭双手实践摸索。
刘小聪说, 记者所看到的“铁箱子”就是“施肥机”的主体。首先通过铲车把肥料铲进这个1.5 立方米的铁箱子内。而箱子底下装有滚轴等装备, 通过拖拉机的带动, 车辆在农田里行驶, 铁箱子里的肥料便均匀地撒在地里。
刘小聪介绍, 新机器试用后, 不仅减少了施肥成本, 也节约了不少时间。按照一天8 小时工作时间, 这台“施肥机”一天可以给40 亩地施肥;而如果人工施肥, 一人一天只能施一亩地, 而且要一担担挑到地里一点点撒, 甚是辛苦。
除了“施肥机”外, 刘小聪还发明了一台“薄膜铺设机”。
在另外一块土地上, 记者看到, 一个装有两个轮子的铁架子在拖拉机的牵引下, 正在地里工作。铁架子上安装有一大捆薄膜和两捆滴管, 随着农机运作薄膜和滴管覆盖在地面上, 紧接着, 架子后的两个铲盖转动将泥土翻起压住薄膜。这样一来, 轻而易举地就把薄膜和滴管铺设好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 一个人拉薄膜, 两个人跟着后面铲泥土覆盖。现在一台机器一天可以覆盖30 亩地的薄膜。
刘小聪说, 这两种农机的使用, 让他的农业生产更加省钱、省工、省时、省力, 当然更省心。
在刘小聪的农场门口处不远, 记者看到了另外一个“铁箱子”, 刘小聪告诉记者, 那是之前制造的“施肥机”, 因里面的滚轴没做完善, 没能均匀施肥。后来经过了进一步改善, 才又制造出了现在在地里顺畅作业的“施肥机”。
【水稻节本增效的途径】推荐阅读:
水稻育苗的方法要点05-20
水稻涝害的补救措施06-21
水稻病害防治的经验12-27
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10-16
优质水稻的高产栽培05-24
水分胁迫对水稻的影响06-11
氮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06-17
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07-02
水稻烂秧的发生及防治11-01
水稻虫害的发生与防治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