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理性病害防治

2024-06-22

水稻生理性病害防治(精选10篇)

水稻生理性病害防治 篇1

水稻在其不同生育期中, 除有多种病菌引起的不同病害外, 还有因不良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不恰当的栽培方式及肥水管理等而引起的水稻在秧苗期、分蘖期出现不同类型的生理性病害僵苗发生。如不及时诊断发病原因,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轻者使秧苗生长缓慢, 部分秧苗死亡, 严重者可使全田毁苗。因此, 水稻生理性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是确保水稻播栽面积和高产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

一、水稻僵苗病因的类型和特征

1. 冷浸型僵苗

常发生在冷浸田、烂泥田、山阴田。特别是在栽植过早, 温度不足, 秧苗瘦弱, 栽后迟发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2. 中毒型僵苗

这类僵苗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土壤不透气, 稻根氧化能力衰退所致。地下水位高, 排水不良和耕耙过烂, 土粘闷气, 含铁较多的稻田易发生二价铁中毒;翻压、施用大量鲜绿肥, 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易发生有机酸中毒。

3. 缺磷型僵苗

稻田土壤含磷浓度1%以下, 有效磷低于5×10-6以下的稻田;秧苗在分蘖期遭遇低温天气, 土壤中有毒还原性物质多, 根系不能正常吸收磷导致植株生理性缺磷, 导致植株生理性缺磷。

4. 缺钾型僵苗

耕作层浅的沙土稻田, 漏水田, 淋溶强的老水田, 有效钾含量低且容易流失的田, 还有长期使用氮肥, 且用量逐年增多, 有机肥用量少, 导致钾氮比例严重失调的田块, 易出现缺钾型僵苗。

5. 缺锌型僵苗

土壤有效锌含量过低, 不能满足植株需要, 土壤p H值增高, 土壤中锌的有效性降低;长期偏施氮肥, 忽视有机肥施用, 大量施用磷肥, 导致磷锌中合, 发生磷酸锌沉淀, 使土壤中有效锌降低。

6. 赤枯型僵苗

主要诱因是稻田土壤条件差, 常发生在淹水或关水过深的土壤通气不良的稻田。特别是迟施或过多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 入夏后气温升高, 肥料分解腐熟, 大量消耗土中氧气, 放出许多硫化氢、二氧化碳、二价铁和有机酸等有害物质, 影响植株根系正常生理功能, 致使根系老化, 新根不能生长, 失去吸收养分的能力。同时, 土壤因氧化性能大大降低, 有效钾、磷减少, 会进一步加重病害。

7. 其他类型僵苗

除上述几种类型的僵苗外, 还会发生深栽僵苗、深水僵苗、缺氮僵苗、病虫为害僵苗等水稻生理性病害。

二、水稻僵苗的各种症状

1. 冷浸型僵苗症状

稻株叶片淡绿, 稍带黄色, 并有褐色针头状斑点, 尤以叶尖端较多。严重时病状从叶尖向叶基部沿叶缘枯焦, 脚叶逐渐发黄, 嫩叶常见水浸状, 并有局部植株死苗。整个植株呈簇状, 叶片细长, 软弱, 无分蘖发生。病根软绵, 弹性差, 褐色, 新根细而少。同时常伴随出现生理性缺磷或缺氮的病状。

2. 中毒型僵苗症状

因致毒物质不同, 症状表现各异: (1) 硫化氢中毒型。僵苗根部有一股臭鸡蛋味, 根系黑色或暗灰色, 白根少, 叶片黄褐色。叶尖枯焦, 最后只剩下两片绿叶; (2) 二价铁中毒型。僵苗的根部有锈斑, 近根端处一般都有须状分枝, 下部叶片叶尖发白, 开始出现棕色或褐色斑点, 并逐渐发展到全叶呈褐色。也常伴有缺磷症状; (3) 有机酸中毒型。水稻植株根部萎缩, 很少发生新根, 严重时根系表皮脱落, 有些根色透明。植株矮小, 叶色黄, 或有萎缩现象, 严重时下部叶片枯黄而死。

3. 缺磷型僵苗症状

新生叶色暗绿带蓝色, 老叶呈灰紫色, 叶片直立, 与茎秆的夹角明显小于正常叶, 表现为叶短鞘长, 叶片沿叶脉卷折。根系细弱软绵、弹性差、分枝根少、色泽发黄并逐渐变黑。

4. 缺钾型僵苗症状

叶尖出现赤褐色斑点, 并从老叶向心叶, 从叶尖向基部逐渐扩展, 形成赤褐色条斑或条块。有些叶鞘也会出现褐色斑点或斑块, 使全叶或整个植株呈赤褐色, 只有少数心叶保持绿色。根系生长受阻, 只有分枝根尖有根毛, 且容易脱落, 严重者根系由黄褐色变成黑色。

5. 缺锌型僵苗症状

心叶褪色发白, 新出叶变小, 基部的叶片叶尖干枯, 叶片中段出现褐色锈斑, 叶片易脱落。随着锈斑的不断扩大, 整株变成枯焦状, 远看呈一片焦红色, 特别是在晴天的中午和下午这种症状十分明显。

6. 赤枯型僵苗症状

这是稻田缺锌、低温、中毒型僵苗的并发症, 多发生在水稻秧苗栽插后的返青分蘖期。病株生长停滞、株型矮小、叶色浓绿、枝叶多, 病斑为赤褐色铁锈状, 先出现在下部老叶顶端, 再逐渐向心叶扩展, 蔓延至全株。叶端干枯呈赤褐色, 严重者全株枯死, 远看受害田块秧苗像火烧一样。病株根短而老朽, 暗褐至黑色, 须根大多变黑, 腐烂发臭。病株在稻田中成团或整块出现。土壤发黑有臭气, 松浮多气泡。

7. 其它类型僵苗症状

因深水、深栽僵苗的植株, 病状表现为剥叶抽心, 一些不应拔长的基部节间拔长, 形成所谓的“二段根”、“三段苗根”。缺氮僵苗症状表现为株型矮小, 叶色黄绿, 叶片生长缓慢, 功能叶黄尖, 下部叶早枯, 心叶包卷不紧, 展开快, 整株生长直立无活力, 光合作用能力下降, 无分蘖能力或分蘖少而迟缓。病虫害造成的僵苗会使植株矮小簇立, 叶尖端呈管状卷起并逐渐枯黄。这一般为蚜虫、稻蓟马一类害虫危害所致。

三、水稻僵苗不同类型的防治方法

1. 冷浸型僵苗防治

培育适龄多蘖壮秧, 避开低温天气, 适时栽插。对已出现僵苗的稻田, 要及时采取以水调温, 适当晒田, 撒施草木灰, 增施速效氮肥, 补施磷肥等措施进行防治。

2. 中毒型僵苗防治

主要措施是增加稻田的通气性, 及时进行镐秧、换水, 氧化掉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同时, 适当增施速效氮、钾肥, 提高秧苗抗逆能力, 尽快恢复生机

3. 缺磷型僵苗防治

缺磷稻田每苗施磷15~20kg, 生理性缺磷稻田应先排除根系吸磷故障。如遇低温影响, 要利用管水措施提高土温, 低温过后转如正常管理。土壤比较松软的可短期脱水晒田, 以增加土壤的氧化能力。同时, 补施少量氮肥, 以促进转化。

4. 缺钾型僵苗防治

主要是增施钾肥, 并注意氮钾肥施用比例, 增施有机肥料, 提高土壤含钾量。

5. 缺锌型僵苗防治

从长远着手应增施有机肥料, 减少无机肥的用量, 逐步改造土壤供肥环境和提高锌的含量。对缺锌的地块, 施用基肥时适当施用锌肥或对缺锌稻田进行根外补施锌肥。

6. 赤枯型僵苗防治

对发病稻田加强肥水管理。基肥要施腐熟肥料, 绿肥、饼肥不能施得过多过迟;化肥施用时应实行配方使用, 控制氮肥用量, 增施磷、钾肥。根据情况, 每亩施草木灰50~75kg, 石膏15kg或生石灰25kg与细沙泥充分混合后撒施于发病田块, 有减轻病害的作用。在稻田水分管理上, 实行浅水栽秧, 适度晒田、排灌, 提高土壤温度, 排除稻田中的有害物质。结合镐秧松土、除草、改善土壤通透性和理化性能, 促使新根生长, 使病株逐渐恢复正常。

7. 其他类型僵苗防治

应提高整地栽插质量。稻田不能反复犁耙过烂, 栽秧不能过深, 栽后7天内适量早施速效氮肥, 促苗返青分蘖。同时, 做好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 一旦发生危害叶片的虫害, 应选用对路农药及时进行有效防治。

8.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发生水稻僵苗后除以上农业防治方法外, 可采取化学防治方法。由于发生僵苗后, 秧苗素质差, 需要借助药剂进行调节, 一般每亩秧田用“爱多收”或“云大120”3~4包 (每包10g) , 对水60kg喷雾, 促进其早发根, 增加叶绿素, 增强抗逆性。

四、水稻僵苗的防控对策

1. 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

选择分蘖力强、抗性好、生长势强的品种, 作为主要推广的品种。

2. 搞好测土配方, 推广配方施肥

因地制宜解决稻田缺素引起的僵苗, 杜绝单一用肥, 或常规用肥。绿肥和未腐熟的有机肥, 必须堆沤和腐熟。

3. 改良土壤

对冷浸田、烂泥田、山阴田, 冬闲时要搞好理沟排水, 增加地热, 栽种时不宜关深水。

4. 对症防治

发生僵苗时, 及早诊断是什么类型的僵苗, 对症防治,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2

秧苗呈磨菇圈式青打绺或叶片发黄,是水稻旱育壮秧和水稻增产的最大障碍。防治方法:严格控制播种量,旱育苗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150~250g,钵盘育苗每盘50~60g,底膜育苗每平方米250~350g;及时通风炼苗,要在秧苗1.1叶期及时通风;注意调酸,要把苗床pH值调至4.5~5.5;严格控制浇水量和浇水次数;正确选用营养土调理剂并加一些防病药物和生根剂等措施加以预防;发病后要选用防治水稻立枯病的有效药物加上生根剂对全床进行喷施。

2.恶苗病

喜高温,土温35℃最适宜病菌侵染幼苗,一般可造成减产5%~10%。防治方法:拔苗和移栽时要尽量避免伤苗;及时拔除病苗并要将病苗带出田间烧毁或埋掉,以免继续蔓延;正确选用防恶苗病的有效药物进行药剂浸种,消毒时注意浸种积温要达到100℃,严格掌握好药物的用量和浓度,每天要搅拌1~2次。

3.稻瘟病

主要有叶瘟和穗颈瘟这两种类型危害为主。水稻抽穗期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降到20℃以下持续时间达一周时容易发生穗颈瘟;氮肥施用量过大的稻田易发病。轻的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30%~50%,甚至绝收。防治方法:选用抗病种子;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控制发病中心,并对其它稻田同时喷药保护,防叶瘟可在发病初期喷一次,5~7天后再喷一次,防治穗颈瘟在出穗始期喷一次,齐穗期再喷一次。药剂一般采用40%富士一号乳油ha用药量1.5kg对水400~750kg喷雾;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或用生物农药稻病宁15袋/ha对水400~750kg喷雾。

4.纹枯病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气温22℃以上、相对湿度为97%时可发病,25℃~31℃、饱合湿度时发病最重,氮肥施用过多前期生长过旺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与为害。发病后稻株易倒伏,一般可使水稻减产5%~10%,严重的减产30℃~50%。防治方法:移栽前及时打捞菌核,并做到深埋或烧掉;采取浅一湿一干间歇灌溉制度;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徒长和过早封垄;发病田块可用5%的井岗霉素1.5kg/ha,稀释成50ppm喷雾,严重发病的可喷二次。

5.水稻稻曲病

山楂生理性病害的防治对策 篇3

1 山楂日灼病

1.1 症状鉴别

日灼部位为幼果和嫩枝, 果实受害后, 在果实阳面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白色病斑, 后期病斑略凹陷, 黑褐色;病部仅限于果实表层, 内部果肉不变色;在贮藏期间, 日灼病果实易为腐生菌污染而腐烂。受日灼的枝条半边干枯或全枝枯死。

1.2 病因及发病规律

病因是生长期果实或枝条受到强烈日光直接照射、引起果面局部表皮组织烧伤坏死。发病规律是夏季气温过高、连日晴天, 干旱无雨, 土壤缺水, 果面和嫩枝较长时间受强烈日光照射易发生日灼。树势强壮, 枝叶茂盛, 发病轻;反之, 树势弱, 枝叶量小, 果实外露, 直接受光量大, 发病严重。南方及西南方坐果的发病重, 东南方向次之, 其它方向基本不发病。受日灼的果实和枝条, 容易诱发病害的发生。

1.3 防治

(1) 建立良好树体结构, 合理修剪, 使叶片分布合理, 在南方及西南方利用叶面遮盖果实, 防止烈日曝晒。 (2) 适时灌水。在夏季高温、无雨、缺水时, 应及时灌水以调节果园内的小气候, 灌水后要及时中耕, 促根系活动, 保持树体水分供应均衡。 (3) 在高温季节, 时时关注天气变化, 在有可能出现发生日灼的炎热天气, 于午前喷洒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2%石灰乳液、清水, 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 山楂裂果症

2.1 症状鉴别

主要有纵裂、横裂和三角形裂等3种开裂方式。果皮开裂露出果肉, 失去商品价值, 并易招致霉菌侵染而发病。

2.2 病因及发病规律病因为受自然因素影响所

致。规律是该病主要发生在果实近成熟期, 由于水分供应不均匀, 或后期天气干旱, 突然降雨或灌水, 果树吸水后果实迅速膨大, 果肉膨大速度快于果皮膨大而造成裂果。不同品种发病轻重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黏土地、通气性差、土壤板结、干旱缺水, 裂果发生重。

2.3 防治

(1) 果实成熟期遇雨应及时抢摘成熟果。 (2) 改良土壤, 增施有机肥, 地面覆草、涵养土壤水分, 合理适时浇水, 避免果园大干大湿。果实成熟前期地面覆膜, 控制土壤吸水量。 (3) 对多年裂果严重的园地, 在未出现裂果前, 喷洒浓度为0.03%的氯化钙水溶液或0.2%硼砂水溶液, 可减轻裂果病的发生。

3 山楂缺铁症

3.1 症状鉴别

山楂缺铁时, 先是在新梢叶片叶肉部分变黄而叶脉仍为绿色, 逐渐全叶变黄, 严重时叶片黄化部分坏死, 梢部枯死;病树枝条不充实, 不易成花;病树果实鲜红, 而正常树果实为暗红色。此病又叫“黄叶病”, 在刚展叶时叶片尚为绿色, 当新梢速长期和展叶期, 生长发育所需铁元素增加而土壤供应不足时出现该症状。

3.2 病因

病因是土壤过碱和含有大量碳酸钙、以及土壤湿度过大, 使可溶性铁变为不溶性状态, 植株无法吸收, 导致树体缺铁。可造成叶片组织坏死或落叶。

3.3 防治

茄子常见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篇4

1.嫩叶黄化。幼叶呈鲜黄白色,叶尖残留绿色,中下部叶片上出现铁锈色条斑。原因:多肥,高湿,土壤偏酸或锰素营养过剩,抑制铁素吸收等,易导致新叶黄化。防治措施:发病后,叶面上喷硫酸亚铁500倍液(勿过量);田间施入氢氧化镁和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补充钾素以平衡营养,满足或促进铁素供应。

2.花蕾不开放。子房不膨大,花蕾紧缩不开放,影响授粉受精而成僵果。其原因是:在寒冷季节,田间缺水,空气湿润,土壤pH值在7.5以上,土壤中硼的有效性降低;田间有过量石灰钙,诱发植株缺硼,均可造成花蕾长时期不开放。防治措施:叶面上喷硼砂700倍液或氨基酸多肽授粉剂。

3.果实僵裂。果实僵硬而不膨大,海绵组织紧密,皮色无光泽,有花白条纹,浇水后成裂果,长不大,品质差。茄皮木栓化后遇晴天浇水会裂果。原因:低温弱光和高温强光期,正值果实膨大期,对氮、钾、硼吸收量增多,磷相对需要量较少,如磷肥投入量过大,影响钾、硼吸收,会使果实籽多肉少而僵化。防治措施:磷肥主要施在定植时的幼苗根下,后期每次每667平方米(1亩)施纯磷2~3公斤;结果期主要施入钾肥。

蔬菜苗期常见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篇5

1 徒长

1.1 表现和特点

植株的叶片颜色较浅,茎细而株高,根系发育不好,幼苗植株细胞含水量较高,干物质量较低,抗病性较差。往往在定植后早熟性差,表现为开花期和结果期延后,但总产量的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

1.2 原因及对策

主要是由于子叶期幼苗处在高温度高湿度的环境而造成的相对生长速率较大。真叶展开后,徒长的速度会相对缓和。所以主要是控制在子叶期不要让幼苗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尤其出苗后及时降低夜间温度,也可在播种前浇灌底水时添加低浓度矮壮素,对于防徒长效果较好。

2 老化

2.1 表现和特点

植株茎部硬化且瘦弱,一般叶片肥厚发暗呈浓绿色,幼苗根系生理活性低,代谢不旺盛,总体来说根系发育不好。植株能够积累一定养分但是不能满足正常生长而产生生理性障碍,定植后植株生长较慢,影响总产量。

2.2 原因及对策

基质中的营养浓度过高以及长期低温容易造成老化苗,除此之外,根系温度低或是干旱以及生长抑制剂过量都会导致幼苗老化。

3 烧根

3.1 表现和特点

秧苗发生烧根时,须根萌发很少且根尖发黄,但秧苗出土后根系并不腐烂。茎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茎部脆硬,容易形成矮小的老化苗,叶色无光泽呈暗绿色,顶叶皱缩。

3.2 原因及对策

在无土育苗条件下,产生烧根的主要原因是营养液浓度过高,或在连续喷浇过程中盐分在基质中逐渐积累而产生危害。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为了避免基质内的盐分太高,往往应在浇灌营养液2~3次后浇一次清水。应用营养基质进行无土育苗必须选用定型的产品,切忌自己随意乱配,以免发生浓度危害。

4 沤根

4.1 表现和特点

根皮腐烂,根部不发新根,植株的茎和叶生长被抑制,叶片逐步发黄不生新叶,秧苗发生萎蔫,幼苗根系不稳。

4.2 原因及对策

产生沤根的主要原因是苗床土温长期处于低温状态,再加上浇水较多,根际始终处于冷湿与缺氧状态,光照不足。发现沤根后应及时控制浇水,提高室温或根际温度。

5 叶片黄化、白化和斑枯

5.1 表现和特点

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变白、干枯或形成斑点状的黄化、干枯,引起植株生长迟缓,严重的导致苗期死苗现象。

5.2 原因及对策

由于温度过高,强光直射灼伤叶片使之失绿而形成白斑;高温放风过猛,冷风闪苗失绿造成叶片白斑;缺氮肥时会造成心叶发黄,酸碱度不平衡或营养成分太高会造成叶边发黄;出现病毒病或蚜虫刺吸叶片时会在真叶叶片上形成黄绿相间的斑纹;喷施叶面肥浓度大而没清洗叶片,也会造成这类现象。防治办法:主要是调节基质p H值在中性或弱酸性,严禁用含盐量高的有机肥配制基质;炼苗时要根据外界温度逐步增加放风强度;注意保持苗床温度,防止低温冻害;对于蔬菜类,基质中氮素含量要保持在6毫克/公斤左右,出苗后每隔3~5天用多菌灵配合蚜虱净防治病虫害;叶面追肥量要适中,喷后及时用清水清洗叶面;夏季注意遮阳以防幼苗被晒伤。

6 闪苗

6.1 表现和特点

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造成秧苗叶片凋萎、变干枯,最明显的表现是叶片萎蔫。

6.2 原因及对策

闪苗与秧苗质量、外界温度和湿度都有关系,要避免闪苗,首要任务是培养壮苗,苗期经常通风,秧苗健壮,叶片浓绿厚实,一般不会出现闪苗现象。另外,即使秧苗幼嫩或稍有徒长,如果坚持逐渐通风锻炼使幼苗逐渐壮实也可避免。要及时遮阳,减少阳光直射,避免高温引起叶片失水,逐渐降温,减少叶片水分蒸发,叶片萎蔫症状可缓解。这时再将草帘揭起并继续观察,如再次发现萎蔫,应再次回帘。经过几次反复之后,才能恢复正常。

7 水分过多引起苗腐烂

黄瓜嫁接苗对基质含水量较敏感。砧木根系如果长时间处于水分多、通气性差的条件时,当外部温度降低至14℃以下时,容易发生腐烂。特别是秋末(即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外部环境温度不断降低,光照条件不断变短,基质苗盘水分的蒸发量不断降低,尤其当嫁接前对基质浇水过量,一旦遇低温就很容易引起苗腐烂。应对措施:控制好基质浇水量。嫁接时基质相对含水量控制在80%左右,不能超过90%。秋末进行黄瓜嫁接苗生产时,管理方式及时由夏季转变为秋季管理方式。根据砧木种类不同进行基质水分管理,如黑籽南瓜易发生,黄籽南瓜次之,白籽南瓜较少发生。

8 低温引起病害

嫁接前砧木和黄瓜接穗受到低温影响(低于10℃),会造成嫁接成活率低或壮苗率低。低温影响多发生在秋末,特别是10月上旬。主要表现为:嫁接愈合期延长,正常情况下4~5天的愈合期延长至7~8天以上;嫁接8天后,在强光条件下接穗苗仍出现萎蔫,输导组织的形成受低温影响较大,成活率降低到50%左右;嫁接成活的植株生长势弱,接穗生长慢,下胚轴伸长高度不够,植株矮小,叶片深绿色;接穗子叶从边缘向中心变黄,背面出现腐生的黑色霉层,易擦去。受到低温影响的黄瓜接穗成活后,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即开始感染霜霉病,而且药剂防治不佳。保护措施:秋末和春末夜间低温期应加强防护,尤其是秋季的寒流和春末的倒春寒天气。保证嫁接前砧木和接穗苗床的温度不低于12℃,嫁接后3天内的最低温度不低于14℃。

9 高温障碍

辣椒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6

一、辣椒脐腐病主要表现:

辣椒秧生长点法尖干焦, 果实脐部呈黑膏药状干腐, 系缺钙引起的生理病症。

原因分析:

1. 缺钙。土壤中钙素不足, 温度过低过高或干燥, 植株吸收钙量不足, 引起植株缺钙症。

2. 土壤干旱, 空气干燥, 连续高温时易出现大量的脐腐果。

3. 水分供应失调。

干旱条件下供水不足, 或忽旱忽湿, 使辣椒根系吸水受阻, 由于蒸腾量大, 果实中原有的水分被叶片夺走, 导致果实大量失水, 果肉坏死, 导致发病。

防治方法:

1.科学施肥。结果期每亩施硝酸钙10千克或过磷酸钙、米醋各50克浸出液, 对水15千克叶面喷洒, 解症促长, 效果明显。

2.均衡供水。土壤湿度不能剧烈变化, 否则容易引起脐腐病和裂果。

3.叶面补钙。进入结果期后, 每7天喷一次0.1%~0.3%的氯化钙或硝酸钙水溶液, 连续喷2~3次, 效果很好, 可避免发生脐腐病。

二、辣椒生理性卷叶

主要表现。卷叶发生时, 一般轻者只是叶片的两侧微微上卷或下卷, 重者往往卷成筒状。

主要原因:

1. 缺水。土壤干旱, 供水不足时最容易引发卷叶病。

2. 高温、强光照。

高温下, 株株的失水加快, 容易发生卷叶, 如果高温同时供水又不足, 卷叶将更为严重。夏季的强光照射, 往往也会引起叶片的体温上升过快过高, 加速失水, 而发生卷叶, 故夏季露地辣椒比较容易发生卷叶现象。

3. 叶面肥害、药害。叶面喷洒农药、叶面肥的浓度过高, 或高温期中午前后喷洒农药、叶面肥, 容易引起叶片卷曲。

4. 果叶比例失调。

植株留果过多, 叶面积不足时, 叶片容易因营养被大量地用于果实生长, 而自身营养不良发生卷曲。通常摘心过早或摘心时留叶不足情况下, 较容易发生卷叶。

5. 肥水供应不足。

特别是用坐果激素处理后, 果实的生长势增强, 从叶片中争夺的营养量也增多, 如果不加强肥水管理, 保证叶片的肥水供应, 势将引起叶片过早衰老, 而发生卷曲。

6. 病虫危害。如红蜘蛛、蚜虫、白粉虱危害严重时, 容易引起叶片卷曲。

防治措施:

1.选用抗卷叶的品种。一般, 叶小、叶厚的品种比较抗卷叶, 叶大、叶薄的品种不抗卷叶。

2.保护地栽培高温期间要加强温度管理, 防止温度过高。一般最高温度应不超过35℃。

3.露地栽培要合理密植, 在盛夏到来前封垄, 避免强光照射地面。

4.实施地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下的植株长势强, 肥水利用率高, 不容易发生卷叶。

5.叶面追肥和打药的浓度、时机要适宜。应按照要求的浓度配药、配肥, 高温期不要在强光照的中午前后进行叶面喷肥和喷药。

6.加强肥水管理, 防止脱肥和脱水。蹲苗期间要根据所用品种的类型、株株的长势和天气情况等确定蹲苗的时间长短, 避免蹲苗过度, 引起卷叶;结果期要加强肥水管理, 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结果盛期还要进行叶面追肥, 补充根吸收的不足。

7. 及时防治害虫。

三、辣椒落花落叶、落果

辣椒落花、落叶、落果也称为辣椒“三落”, 系指辣椒生长期间发生的落花、落果、落叶现象。

发病病因。“三落”的直接原因是在花柄、果柄、叶柄的基部组织形成了离层, 与着生组织自然分离脱落, 不是机械或人为地损伤。辣椒“三落”在每茬的栽培上都有发生,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原因既有生理的原因, 也有病理方面的原因。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过高或过低。

气温在35℃及以上, 或者在15℃及以下, 地温30℃以上根系受到损伤, 造成花粉发育不良, 致使不能正常授精而导致落花落果。

2. 水分过多或过于干旱。

水分过多时, 因为土壤缺氧导致根系生命力下降或者受到损伤, 吸收功能减退, 或土壤长期缺水干旱, 都会造成植株水分供应不协调而引起落花、落果或落叶。

3. 光照不足。

长期的低温阴雨雾天, 或者种植密度过大, 株行距配置不合理, 造成光照不足, 田间郁蔽, 植株生长过弱, 也会出现落花落果现象。

大棚番茄生理性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篇7

一、番茄裂果

㈠症状果实成熟时, 在果蒂附近发生放射线的裂痕, 为放射线裂果, 在果肩部出现同心状的龟裂, 为同心状龟裂果, 很多裂果是两种现象同时出现的混合型裂果。秋季塑料薄膜温室栽培的裂果较多发生, 高温干燥时期也易发生。

㈡防治方法预防裂果的方法主要是防止果实的老化以及由于降雨或浇灌造成土壤水分含量的急剧增加, 避免雨水与果面的直接接触也很重要。

果皮的老化是由日光直射果皮引起的, 番茄坐果后的叶片可对果实起到遮阴保护的作用, 如果阳光很强, 可在花序上用报纸做成纸筒套在花序上, 在果实的上方如有较大的叶片把果实遮住, 防病效果较好。

土壤中钙和硼的含量少也容易引起果皮的老化, 应充分供应钙肥和钾肥, 并使植株很好地吸收。在干燥情况下, 钙的吸收变差, 在多肥、多钾的情况下, 钙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要注意土壤深耕并施上适当数量的基肥, 使根能充分生长, 很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另外, 要注意经济灌水, 避免干旱后下雨造成土壤中水分的急剧增加。加强土壤管理, 使根能向深部扩伸。

二、番茄空洞病

㈠症状空洞果在果肉部和果腔部之间出现空隙。程度轻的空洞果尚可有商品性, 程度重的无商品价值。

㈡防治方法要尽可能地多供应同化养分, 使果实得到充足的营养, 减少空洞果的发生。

花蕾易脱落的苗, 一般根部的发育较差, 根的数量也少, 同化作用较弱, 使用生长激素促使坐果, 也容易产生空洞果。如果减少坐果数, 空洞果的发生也会减少。植株较好的花芽, 由于移植时受伤, 形成老化苗。要根据植株的生长势, 按比例坐果, 并促使果实慢慢地膨大, 供给充足的养分, 可减少空洞果的发生。

土壤中氮肥多、水分多, 如果夜间温度高的时候, 开花日期容易不齐, 相反, 在土壤稍微干燥, 夜间温度又低时, 开花较整齐, 夜间温度高, 特别是施了氮肥和浇了水时, 同化养分大都分配给植株, 而果实却分配得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行摘心。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 为了要增大叶面积, 可摘掉一部分果实来增加叶片数, 使同化养分增加, 防止空洞果的出现。

少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坐果, 以人工授粉为主, 辅以用生长调节剂。在保证一定坐果数的情况下减少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次数, 减少进入植物体内的生长调节剂的量, 最好不用高浓度的生长调节剂来处理未成熟的花朵。

三、番茄筋腐病

㈠症状主要表现为果实着色不匀, 横切果实后可见果肉维管束组织呈黑色, 发病较轻的果实, 部分维管束变褐坏死, 果实外形虽没有变化, 但维管束变褐部位不转红, 发病较重的果实, 果肉维管束全部呈黑褐色, 病果胎座组织发育不良, 部分果实伴有空腔发生。果实表面呈明显的红绿不均, 果实无商品价值。

番茄筋腐病在病果转红期暴露症状, 主要是因日照不足, 低温、多肥、过湿、缺钾、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结等因素造成的。

㈡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 目前“西粉三号”和“果丰”病果率较低, 可作为优先选用品种, 注意轮作换茬, 大棚栽培作物种类较少, 轮作换茬比较困难, 轮作换茬对大棚尤为必要, 可利于缓和土壤养分的失衡。要避免光照不足、多肥、土壤供氧不足等现象, 要注意改善光照条件, 增加覆盖材料的通光率。幼苗定植不要过密和生长不要过繁茂。冬春茬栽培苗龄不少于60天, 适量施用化肥, 氮、钾肥配合适当, 避免偏施氮肥, 尤其注意不要施用氨态氮肥。增施钾肥, 多施腐熟有机肥,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增强土壤保水、排水能力和通透性。适当灌水, 一次不要灌水过多, 保持土壤适宜温度。

黄瓜生理性病害的成因与防治对策 篇8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 生活力弱, 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 种皮干燥变硬, 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 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 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 种皮在脱落前变干, 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 (1) 精选种子, 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 (2) 播前浇足底墒水, 播后用潮湿土覆盖。 (3) 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 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 (4) 幼苗发生“戴帽”时, 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 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2 花打顶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 定植后浇水不及时, 土壤溶液浓度高, 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 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 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 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 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 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 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 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1) 烧根引起的花打顶, 应及时浇水, 浇水后及时中耕,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 不久即可恢复正常。 (2) 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 及时中耕, 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 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 (3) 夜温过低时, 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15℃左右, 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 (4) 采取地膜覆盖, 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 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3 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 相对湿度低于80%, 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 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 (1) 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 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较强, 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 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 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 (2) 棚室底部温度过高, 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4 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 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 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 养分运转速度减慢, 生理功能失调, 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 (1) 选用耐低温品种。 (2) 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 (3) 播种后种子萌动时, 棚室应保持在25~30℃, 出苗后白天保持25℃, 夜间应高于15℃。 (4) 棚膜选用无滴膜, 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 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 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5 苦味瓜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 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 当氮肥施用过量, 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 容易造成徒长, 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 由于同化能力降低, 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 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 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 (1) 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 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 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 (2) 苦味具有遗传性, 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 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 (3) 注意温度管理, 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 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 (4) 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6 畸形瓜

(下转P57 (上接P28) 病因: (1) 弯曲瓜, 长型果品种易形成弯曲瓜, 其生理原因多与营养不良、植株细弱有关, 尤其在高温或昼夜温差过大、过小或光照少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2) 尖嘴瓜, 果柄附近粗, 先端细。单性结实力低的品种受精不良时易形成尖嘴瓜。 (3) 细腰瓜, 果柄基部和顶端正常, 在瓜条中间部分缢缩, 这是由于营养和水分供应不均衡造成的。 (4) 大肚瓜, 瓜条前端部分肥大, 中间及基部反而变细。这是由于雌花受粉不充分, 受粉的先端肥大, 基部发育迟缓而造成的。

防治措施: (1) 发现畸形瓜时及早摘除, 以降低营养消耗。 (2) 注意棚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肥水供应要及时均衡, 避免发生生理干旱现象。 (3) 叶面多喷洒一些植物调节剂, 如绿风95等。

摘要:黄瓜生理性病害是由不良环境条件、营养不良、有毒物质污染等因素引起的非传染性病害。此类病害不相互传染, 一般情况下, 当致病因素消失后就不再发展。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病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温建军, 棚室黄瓜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 (17) .26-27.

水稻生理性病害防治 篇9

一、气害多因基肥施用不当造成

有些种植户由于认识上或时间上的原因,在整地时将没有充分腐熟好的鸡粪或其他圈粪混合其他肥料施入,这样就会造成基肥后期腐熟过程中缓慢释放出有毒气体,而在追肥时氮素化肥和含氮复合肥冲施时也能释放出有毒气体。气害在叶片上表现较为突出:一种是出现叶缘腐烂,绿色干枯;一种是叶面出现白色不规则的斑点,易破裂,很像药害。发现气害后可以适当多通风。

二、冻害和冷害要区别对待

冬季遇到寒流突然降温天气,由于作物不适应温度的陡然变化,放风过急就会引起植株急性萎焉,菜农称之为“闪了”。冷风也能冻坏叶片,出现鱼鳞状的白干斑,易和细菌性病害混淆。在阴冷低温天气中,冷害的表现是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卷缩。对于刮大风、急降温、大雪等特殊天气时可以不揭帘;而遇连阴天气时则要保证天天揭帘见光。

三、缺素症的治理

黄瓜下部叶片发黄,多由缺氮、镁所致;中部叶片发黄多由缺钾造成;缺锌、硼可引起叶缘金边;缺钙易得烂头顶病,等等。其实北方土壤富含氮镁钾钙,缺素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土壤的盐渍化。因此缺素症的防治要综合、立体进行,可采取喷施叶面肥和灌根的办法,达到养根促根,补充缺素的目的。

四、花打顶的对策

致病原因有两条:一是低温,一是点花浓度过大。症状是植株中下部叶片正常,上部叶变小,卷须弱,龙头弯曲,生长点簇生小花,严重时生长点消失。对策:摘除上部小花小瓜;早揭晚盖,增光保温,可小水勤浇,配合喷施叶面肥。

五、药害问题

植株顶叶皱缩不长因点花引起;叶片出现不规则白色干斑,或叶片发生叶缘干枯,大多是打药造成的急性药害。当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且老化硬脆的情况,也是连续用药或用药不当引起的一种慢性药害反应。遇到此类问题,适当喷施芸苔素或细胞分裂素即可。

六、瓜把、瓜条长皴各有原因

瓜把长皴是因为生理性缺硼造成。一些菜农认为是冷风引起,也与此相关,冷风可以加快木栓化,但不是根本原因,可以喷施硼肥解决。瓜条长皴多是药害或放风不当造成,一些菜农在用药时随意加大浓度或混用不当,加上现时很多药厂为了增加药效往往添加一些成分,造成瓜条过敏反应。

七、流胶现象的观察

实际生产中,由于打老叶、摘瓜等,叶柄,瓜条,茎蔓都可能流胶,但只要流的是白色胶体,就基本为生理性流胶。若是因虫咬、机械损伤或裂口而产生的流胶,就可能继发感染细菌病害,需要留意,可尽早喷施铜制剂或抗生素,防止发病。

八、畸形瓜的防治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 篇10

时, 茎基部与根脱离, 容易拔断, 最先是一簇一簇发病, 农民称其为

1.1 秧田选择避风向阳、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便的地块。“麻雀窝”或“圈圈病”, 逐渐波及整个苗床。后期受害主要表现心叶整地精细, 保证床面平整、床温和通透性。

1.2 精选稻种, 适时、合理浸种催芽, 保证播种质量。 (冷尾暖头抢晴播种, 确保播种后有3~5个晴天) 。

1.3 科学灌水, 以水控温护苗;合理施肥, 注意氮磷钾结合, 增施有机肥, 避免偏氮, 增强秧苗抗病性。

1.4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方法:将种子在阳光下暴晒2~3天, 打破种子的休眠期, 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1) 施保克浸种:将预浸12小时的种子捞出, 摊晾2小时后, 放入25%施保克乳油2000~3000倍液中浸种48~72小时 (即用25%施保克乳油0.6毫升对水1.5~2公斤, 浸种1~1.5公斤) , 捞出后, 不需要淘洗直接催芽即可, 可有效地预防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的发生。 (2) 强氯精浸种:用清水预浸稻种12小时, 捞起后用500倍强氯精液5克对水2.5公斤, 浸2.5公斤稻种) 浸12小时, 然后捞起用清水冲洗净后方可催芽播种, 可预防恶苗病和苗瘟。

2 病害防治

2.1 恶苗病

这种病害就是农民平时所说的“公稻子”, 是危害较重的苗期病害, 发生严重时, 个别品种发病率高达50%, 使田间基本苗数大减, 影响产量。

2.1.1 症状

水稻发生恶苗病后, 最典型症状就是徒长型恶苗, 在秧田、本田都可以看到, 播种后不久, 就出现病株颜色淡黄, 生长细长瘦弱, 常枯萎死亡, 没有枯死的病苗也会比健苗高出1/3, 叶和叶鞘都细长, 并且根系发育不良, 分蘖差。在本田, 插秧后病株仍生长较快, 节间明显伸长, 节上并且出现倒生根, 植株颜色较淡, 叶片较正常植株窄, 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状物, 后期会变成淡红色, 有的时候会出现黑色的小点。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 穗子也较小, 并且谷粒也很少, 或者根本不结实, 生育后期病菌可侵染稻粒表面, 在谷粒表面形成浅红色霉层。

2.1.2 防治技术

(1) 由于恶苗病主要是以种子传播的, 所以在选种时要选用无病种子, 具体措施是:不要在发病田及发病田附近的稻田留种, 要到正规单位去购种。

(2) 严格进行种子消毒, 目前常用的药剂主要是使百克 (25%咪鲜胺乳油) 或用25%施保克乳油14毫升加4.2%二硫氢基甲烷乳油20毫升浸100公斤种子, 药液浸种时必须注意的是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20厘米。而且药量要足:浸种时间要达到7天, 要多翻动。

(3) 不管是在秧田还是本田, 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 防止扩大侵染。妥善处理病稻草, 不能随便乱扔, 可集中高温堆沤, 严重的火烧。

2.2 立枯病

此病属于真菌性苗期病害。一般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 气候失常 (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 , 苗期管理不当 (土壤黏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过厚) , 种子受伤、受冻、浸种过长、活力差等条件, 有利于此病发生。

2.2.1 症状

秧苗枯黄卷缩, 茎基部有红褐色病斑, 逐渐枯萎烂死, 用手拔苗枯萎卷缩, 茎基部软化腐烂, 全株变黄色、枯死, 病苗基部多生有红褐色霉状物。

2.2.2 防治技术

(1) 床土要调酸, 主要是使用调酸、消毒、杀菌壮秧剂达到调酸、消毒、杀菌作用。

(2) 苗床发病时, 可在一叶一心时期, 用PH值4.0~4.5酸水, 配合土壤杀菌剂, 各喷施一次, 或在播种前, 直接把立枯克星和壮秧剂拌在一起 (按说明用量) 拌土, 再进行播种, 可达到前期预防的作用, 或100平方米苗床用3.5%多抗霉素水剂300毫升加2%加收米液剂15毫升喷雾进行防治。

2.3 青枯病

在春季育苗期间, 遇突然低温, 而后马上升温, 秧田又不能及时灌水的情况下发生, 稻苗体内蒸腾和吸水作用失去平衡, 造成生理失调, 引起的生理障碍性病害。

2.3.1 症状

稻苗心叶卷筒状, 叶片卷成针形, 叶色发青, 秧苗呈黄褐色萎蔫而枯死, 茎基部无褐色病斑, 用手拔苗时, 可连根拔起, 苗床中间 (过密处) 发病重, 呈现不规则一簇一簇死苗现象。

2.3.2 防治技术

(1) 此病主要掌握催芽技术和加强苗床管理, 催芽温度严格控制, 稻芽催芽要整齐粗状, 不可过长。

(2) 播种密度适当, 覆土不能太厚, 早炼苗, 秧苗一叶一心期开始通风练苗, 一般晴天9~10时开始通风, 14~15时闭膜保温。插秧前3~5天可以昼夜通风或撤下棚膜。

结束语

注重对病害防效的检查在病害防治过后的一定时间内, 要加强对农药防治效果的检查, 对防效不好的田块或地段及时查明原因, 迅即补治, 以把病害的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保持田间环境卫生, 田间施完肥、打好药后应迅速清理污染物, 保持田间的环境整洁卫生。

摘要:水稻苗期病害是水稻育苗期间多种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 也叫烂秧病。水稻苗期病害是育秧的一大难点, 随着种子市场的开放, 秧苗期病害日趋严重, 特别是水稻苗瘟、叶瘟, 稻恶苗病等的危害呈上升趋势。所以, 搞好种子处理, 可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防治水稻苗期病害应以改进育秧技术, 改善环境条件, 增强秧苗抗病力为重点, 并适时进行药剂防治。

上一篇:现代农业园区下一篇:中、小型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