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

2024-07-14

水稻精确定量(共9篇)

水稻精确定量 篇1

在水稻高产栽培中, 应用斯坦福 (Stanford) 公式精确计算施氮量的关键是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和氮肥当季利用率等3个参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为此设计该测验旨在确定黑龙江垦区水稻精确定量的参数值, 提高氮肥运筹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促进稻作技术的创新、发展。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11年设在七星研发中心科技园区, 供试土壤为草甸白浆土。土壤中含速效钾101.0mg/kg、速效磷25.9mg/kg、碱解氮135.2mg/kg, 有机质含量为30.9g/kg, pH值为6.17。供试肥料:尿素 (含纯N46%) 、过磷酸钙 (含P2O512%) 、硫酸钾 (含K2O50%) 。供试水稻品种为空育131。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 每小区面积为36m2, 插秧规格30.0cm×13.3cm, 3次重复。试验共设2个处理, 处理1每公顷总施氮量为105kg, 其中基肥42kg/hm2、蘖肥31.5kg/hm2、穗肥31.5kg/hm2, 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4∶3∶3;处理2为对照, 不施用氮肥。各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 公顷用量分别为P2O575kg、K2O75kg, 磷肥100%基施, 钾肥60%基施、40%作穗肥。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对超级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可知 (见表1) , 施氮肥处理的穗长、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比不施氮处理高。处理1与对照平方米穗数分别为569.5个和471.3个;穗粒数分别为73.6个和68.1个。处理1空瘪率较对照高, 处理1与对照分别为5.5%和3.8%, 处理1与对照产量分别为9054.0、6964.5kg/hm2, 处理1较对照增产30.0%。缺氮的植株因为生殖生长阶段较长, 子粒灌浆的时间较长, 再加上穗粒数较少, 每个子粒获得的养分相对较多, 所以子粒饱满, 千粒重高, 空瘪率低。

2.2干物质积累动态及氮素含量

分别对插秧期、分蘖盛期 (6月23日) 、抽穗期 (7月21日) 和成熟期各处理植株样品干物质及氮素含量进行测定。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施氮肥的处理干物质积累速度明显比不施氮处理快, 谷/草分别为1.75和1.43。

2.3氮素累积动态和生产100kg稻谷吸氮量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水稻吸收的氮量大部分来自于生殖生长阶段, 氮的累积动态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不同产量水平下, 生产100kg稻谷吸收的氮量分别是1.74kg和1.78kg, 平均为1.76kg。

2.4土壤供氮量

根据水稻产量和生产100kg稻谷的需氮量, 计算土壤供氮量:土壤供氮量=处理2产量/100×生产100kg稻谷需氮量=6964.5/100×1.78=122.6kg/hm2。

2.5当季利用率

根据肥料利用率公式:当季利用率= (处理1吸氮量-处理2吸氮量) /氮肥施用量×100%= (10.5-8.25) /7×100%=32.1%

2.6氮肥的精确定量

利用Stanford差值法计算适宜的施氮总量:施氮总量 (kg/hm2) = (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 /氮肥当季利用率。假设目标产量为9000kg/hm2, 根据该试验结果土壤供肥量为122.6kg/hm2, 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2.1%, 确定公顷施氮总量为111.6kg。

3小结

施氮肥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公顷增产2089.5kg, 增产率为30.0%。施氮肥的处理干物质积累速度明显比不施氮处理快, 处理1和处理2的谷草比分别是1.75和1.43。处理1和处理2生产100kg稻谷吸收的氮量分别是1.78kg和1.74kg, 平均1.76kg。土壤供氮量122.6kg/hm2。肥料的当季利用率为32.1%。当产量为9000kg/hm2时, 每公顷需纯氮量111.6kg。

摘要:在该试验条件下, 水稻目标产量为9000kg/hm2时, 生产100kg稻谷的需氮量为1.76kg, 土壤供氮量为122.6kg/hm2, 肥料当季利用率为32.1%。

关键词:肥料,水稻,土壤供氮量,当季利用率,产量

水稻精确定量 篇2

杂交中籼稻新组合Ⅱ优1069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介绍了Ⅱ优1069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适期定量播种、秧田管理、精确定量移栽、精确定量施肥、精确水浆管理、⒉〕娌莺Ψ乐巍⑹适笔栈竦饶谌,以期为该组合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21)分类号:S511.048关键词:杂交中籼稻 Ⅱ优1069 精确定量栽培

水稻精确定量 篇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效益。水稻新品种新丰2号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如下:

1 新丰2号三个最关键的叶龄

1.1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新丰2号主茎总叶片数N为19片,伸长节数n为7,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n=12叶;大苗(8叶以上)移栽为N-n+1=13叶。

1.2 拔节始期(第一节间伸长期):N-n+3=15叶。

1.3 穗分化叶龄期:穗分化开始于叶龄余数3.5左右,完成于破口前各期出叶关系为:

苞原基分化期:叶龄余数3.5~3.0即16叶出生后半期;枝梗分化期:叶龄余数3.0~2.1即17叶出生期;颖花分化及雌雄蕊分化期:叶龄余数2.1~0.8即18叶出生至19叶露尖;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叶龄余数0.8~0即19叶出生后半期;花粉粒充实期:叶龄余数0—破口。

2 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

水稻高产的基本途径是: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新丰2号适宜三因数为:穗数为22万左右/667平方米,实粒数140粒/穗,结实率95%,千粒重28克。因此应在12叶时达22万左右,以后及时晾田控制无效分蘖。在15叶达到苗高峰,最高苗应为28万左右/667平方米。

2.1 培育适龄带蘖壮秧

秧苗要求:苗高18~20厘米,有5~6片叶2~3个蘖,(手插秧有利于高产的秧龄为5~6叶期)叶片短、宽厚,苗体挺直有劲,基部扁而粗壮,绿中带黄,清秀无病,秧龄30~35天左右。因此需要根据当地插秧日期,来确定播期。秧田播种要稀要匀,播种量25千克/667平方米为宜。

2.2 合理基本苗的确定

据大田调查及栽培试验结果,新丰2号适宜有效数为每667平方米22万头,插秧密度为1.2~1.5万穴/667平方米。株行距为30×14厘米时,每穴插2苗;株行距为30×18厘米时,每穴插3苗。移栽叶龄为7叶,插秧密度为30×14厘米时,每穴插3苗;插秧密度为30×18厘米时,每穴插4苗。移栽叶龄为8叶,插秧密度为30×14厘米时,每穴插4.5苗;插秧密度为30×18厘米时,每穴插5.6苗。

3 合理施肥量的确定

据水稻新丰2号“3414”肥料试验氮、磷、钾合理施肥比例应为1∶0.5∶0.8。据测定,新丰2号每100千克目标产量需氮量为2.0千克,基础产量为450千克/667平方米,每百千克基础产量需氮量为1.7千克。按氮肥当季利用率42.5%,氮肥施用总量(千克/667平方米)=目标产量需氮量(千克)-土壤供氮量(千克)。

目标产量为600千克/667平方米时,每667平方米施氮量为12.3千克,施磷量为6.2千克,施钾量为9.9千克。其中基肥:氮4.5千克、磷6.2千克、钾4.95千克、分蘖肥:氮4.3千克、倒四叶施促花肥氮1.85千克、钾4.95千克。

目标产量为650千克/667平方米时,每667平方米施氮量为14.6千克,施磷量为7.3千克,施钾量为11.7千克。其中每667平方米施基肥:氮4.5千克、磷7.3千克、钾5.85千克,分蘖肥:氮6.7千克。

目标产量为700千克/667平方米时,每667平方米施氮量为17.0千克,施磷量为8.5千克,施钾量为13.6千克。其中每667平方米基肥:氮4.5千克、磷8.5千克、钾6.8千克,分蘖肥:氮7.3千克。

4 精确灌溉技术

4.1 返青、分蘖阶段以浅水层为主,结合两次灌水之间的落干,露田通气。

4.2 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在11叶时搁田一、二次。达到土壤形态板实,有裂缝行走不陷脚,12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开始褪淡,使无效分蘖发生受到遏制,13~15叶龄期时,群体叶色必须“落黄”,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和第一节间伸长。

4.3 (打苞孕穗期小水勤灌,灌浆成熟期浅湿交替湿润为主。)长穗期浅湿交替灌溉,待水落干后(3~5日),再灌2~3厘米水。周而复始,后期不能早停水,以收割前十天停水为宜。

5 水稻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

5.1 稻飞虱:

农业防治措施: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适当提早栽培节令,避开稻飞虱危害代的高峰期,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垡;选育抗虫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可采用旱育稀植、抛秧。

生物防治措施:在田埂上撒施可引诱稻飞虱天敌的有益杂草,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害作用。

化学防治措施:在主害代的低龄若虫盛期,以1%灭虫清(阿维菌素)悬浮剂40~50毫升/667平方米喷雾防治。施药时要连片联防,提高防治效果。

5.2 稻纵卷叶螟:

农业防治措施:冬闲田应及早翻犁利用冬春雨水或灌水灭蛹防治螟虫。

物理防治措施:使用杀虫灯诱蛾灭螟蛾。

化学防治措施:必须在幼虫孵化后未卷苞之前施药。在主害代2龄幼虫盛期(大量叶尖被卷)时可选用下列内吸性强、能杀虫杀卵的药剂进行防治:①杀虫双+敌敌畏,②巴沙+敌敌畏,③杀虫双+吡虫啉,④阿维菌素素+毒死蜱,⑤阿维毒死蜱。

5.3 水稻螟虫:

农业防治措施:在螟虫化蛹期(3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中型拖拉机进行耕翻和灌水,以消灭越冬虫源;同时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直播稻推迟到5月底后播种,移栽稻在5月下旬左右播种,6月上旬后移栽,以避开一代产卵盛期。

物理防治措施:设置杀虫灯对成虫进行灯光诱杀。

化学防治措施:实施方法为一代三化螟和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对移栽苗、抛秧苗以及早播直播稻苗,在6月初至6月下旬进行重点防治,一般用药1~2次。在6月下旬至7月初,对所有稻田的二代二化螟进行狠治。7月下旬左右视螟虫发生实况进行重点防治,其它地区作兼治,三代三化螟发生区和二代二化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重治一次。选用药剂为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锐劲特等。

6 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

6.1 水稻稻瘟病: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如叶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水稻苗瘟、叶瘟:主要抓住发病初期用药;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即应打药防治。

6.2 水稻纹枯病。在分蘖期和孕穗期达到防治指标即要用药防治。用5%井冈霉素水剂或20%粉剂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也可用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农抗120水剂喷雾。

6.3 水稻稻曲病:水稻孕穗后期(抽穗前3~7天)至始穗期,种子消毒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强氯精浸种;大田喷药防治用20%瘟曲灵、35%稻曲清、25%粉锈宁可湿粉、50%DT可湿性粉剂(琥胶酸酮)、水稻孕穗后期,用25%富力库乳油、加倍井冈霉素+50%多菌灵。

6.4 水稻白叶枯病:药剂防治病区关键抓秧田防治和发病前期的防治,秧田在秧苗三叶一心期进行,大田在出现零星病株(发病中心)时进行。每667平方米用20%叶青双(川化-018)可湿性粉剂125克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300克或12%施稻灵悬浮剂30毫升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70克等兑水75千克喷雾,大田初病期每隔7天连续喷洒2~3次。

6.5 水稻条纹叶枯病:用10%吡虫啉20克兑水5千克浸种5千克、50%二嗪磷乳油、10%吡虫啉(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治虫防病。

步头镇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篇4

1 水稻精确定量集成技术的基础原理

1.1 给根系良好的生长发育空间,培育状根

水稻精确定量集成技术能为每根苗的生长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空间,防止根苗之间互相争养分与水分。传统的水稻生长依赖水,水稻从移植到后期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如果缺水,将会导致土壤酸化、不透气的现象,极易造成水稻根系区域缺氧,一些有毒物质趁机侵害水稻根部,最终导致水稻根部变黄、变黑与死根的现象,水稻将面临死亡。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采用的是干湿交替的水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穗区水层不能超过2cm,目的是使水稻的根系一直为白根,以此为水稻良好生长、提升单产奠定基础。

1.2 增加有效分蘖

水稻分蘖从移植后就需要有序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应保证良好的肥水条件,其能使许多分蘖的产生。但在后期过程中,水稻分蘖一般是无效的,成穗率将逐渐降低,甚至还会导致水稻出现倒伏的现象。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如水稻品种的特点,其根据水稻品种的特点确定要实现的目标产量,并且根据产量来确定移栽的密度与穗总粒数等[2]。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措施包括培育壮秧、扩行缩株、减苗促苗和害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以此达到预期水稻的产量。分蘖是最关键的部分,但达到预期有效穗数的80%时,应控制有效分蘖数,一般有效的分蘖穗实粒数为120粒、这样可促进水稻根部更好地生长,以此使植株健康成长,并为保证地上光合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水稻获得更好的养分,以此促进水稻根系的健康生长,另外,还有助于提升水稻的抗逆性与抗病性,为提升水稻的产量奠定基础。

2 步头镇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不足

步头镇位于贺州市东南部,东与广东省怀集县交界,西与苍梧县接壤,南同信都镇相连,北与贺街镇毗邻[3]。步头镇有耕地面积0.15万hm2,水稻种植占有较大部分,农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步头镇水稻种植采用了水稻精确定栽培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与推广方面还存在不足的地方,影响了应用效果。

2.1 农业硬件设施跟不上

传统栽培技术对秧田没有较高的要求,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则相反,只有能排能灌的田地才符合该技术的需求,对于“阴阳田”“烂田”等不可用这种栽培技术。虽然当前的农业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2.2 有机肥源不足

在实际中,部分农户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其中焚烧秸秆最突出,该现象使有机肥逐渐减少。虽然近年来,人们将一些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等应用在农业中,但要真正解决有机肥源不足的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

2.3 种植农户整体素质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都走向大城市,农业种植一般都是一些大龄妇女从事,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业知识,在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2.4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保证水稻精确定量集成技术运用的效果的关键,只有保证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才能为提升水稻产量奠定基础。在干旱的季节还应当保证水源的充足,以此使各项环节的质量得到保障。然而在实际中,还存在较多田块水源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各项指标。

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分析

平衡施肥原理与群体质量栽培理论是实现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两个重要部分,所需氮肥的适宜用量主要是根据土壤特征、作物需肥特性以及氮肥当季利用率三大参数来计算,计算的方式为斯坦福方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群体质量栽培理论,提出基蘖肥与穗肥的合理运筹比例,并采用临界法,计算出生产优质高产水稻磷钾肥的适宜用量,并借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运用综合技术,以此使水稻健壮成长,为提升水稻高效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3.1 培育壮秧及科学移栽

在培养健壮的秧苗时,主要采用旱育稀植与旱育保的方式。其中稀植对水稻根系的健康生长有着良好的作用,还能有效分蘖的发生,其根据具体情况对株行距进行微调。在移栽小苗过程中,可采用28~32 d秧龄的4叶1心时移栽、浅插,其对最低节位的分蘖发生有着良好的效果。

3.2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严格控制水层

科学灌溉对水稻整个生育期间的健康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灌溉水稻,如浅水移栽、浅水活棵等方法。在无水或少水插秧返青中,应根据土壤的实际进行调整[4]。并采用干湿交替的方式管理移栽后的水分,但要注意的是,不得深水灌溉,以此为保证土壤良好的湿润度奠定基础。因此,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应给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使水稻根系得到良好的发展。步头镇的部分水稻田存在着淹水的状况,极易导致水稻根系出现缺氧的现象,造成根系变黑、变烂,最终影响水稻的生产量。

3.3 少施勤施化肥,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

精细施肥是水稻施工中的尤其要注意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保证有机肥的质量,并根据产量目标施肥。另外,还需要注重水稻秧苗的实际情况,保证水稻施肥的质量。在秧苗移栽后7、12 d,倒2叶时应当注意施肥的顺序,正确的步骤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与穗肥。并对各类田地进行施有机肥,这对改善土壤结构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在进行秧苗的除草工作中,应根据秧苗的实际情况实施,第一次除草期为幼苗高10 cm,第二次除草期在苦荞封垄之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耕翻走道内的土壤,形成1条排涝沟。

4 结语

运用水稻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相应的栽培技术、施工防范,为提高秧苗的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为促进水稻高效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松.云南永胜县程海镇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措施[J].北京农业,2015(8):41.

[2]张兆麟.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永胜县的试验研究及应用[J].中国稻米,2013(4):125-128.

[3]李金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广西北流的应用研究[J].杂交水稻,2012(1):45-48.

水稻精确定量 篇5

1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增产效果与效应分析

1.1 增产效果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增产效果显著, 据Ⅱ优725品种3个典型田块对比试验实收,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实收稻谷2676.6 kg, 平均产量608.3 kg/667 m2。比同品种常规栽培平均产量443.4 kg/667 m2增产164.9 kg, 增产37.2%。 (见表1)

杂交优质稻绿香313品种精确定量栽培平均产量581.6 kg/667 m2。比同品种常规栽培平均产量431.2 kg/667 m2增产150.4 kg/667 m2, 增产34.9%。

1.2 经济性状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比常规栽培技术亩有效穗增加34428.9穗, 增加32.7%。穗着粒增加6.3粒, 增加3.1%。穗实粒增加7粒, 增加4.2%。结实率提高0.9个百分点。千粒重也有所增加, 使理论每667 m2产量增加178 kg, 增产38.9%, 与实收稻谷增产幅度基本一致。 (见表2)

1.3 分蘖消长与成穗分析比较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平均每窝最高苗20.39苗, 出现时间在栽后39天。常规栽培平均每窝最高苗23.37苗比精确定量栽培增加2.98苗, 增加14.6%。最高苗出现的时间在栽后45天, 比精确定量栽培推迟6天。

精确定量栽培有效穗15.2穗/窝, 有效分孽期在6月13日, 即栽后29天, 成穗率74.5%。而常规栽培有效穗14.2穗/窝, 有效分蘖期在6月11日, 即栽后27天, 成穗率60.8%。比精确定量栽培效分蘖期缩短2天, 有效穗减少7.1%, 成穗率减少13.7个百分点。

常规栽培技术最高苗量比精确定量栽培多, 最高苗出现时间推迟, 有效穗少, 这与前期氮肥施用量过多, 无效分蘖增加有关系。相反精确定量栽培由于前期氮肥施用量减少, 无效分蘖减少, 有效穗反而增加, 成穗率高, 提高了氮肥的前期利用率。

1.4 后期叶面积分析比较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后期叶片宽大, 特别是倒1和倒2叶单叶面积显著高于 (对照) 常规技术栽培 (见表5) 。

其中箭叶长比对照增加2.6 cm, 宽增加0.1 cm, 单叶面积增加1.63 cm2。倒2叶长比对照增加4.16 cm, 宽增加0.03 cm, 单叶面积增加8.02 cm2。

倒3叶与倒4叶单叶面积与对照基本一致。而倒五叶的叶长、叶宽和单叶面积却少于常规技术栽培, 这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前氮后移施用有直接的关系。 (见表6)

1.5 精确定量其它因素效应分析

(1) 品种对比效应。据定点观察田块测产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Ⅱ优725品种平均每667 m2产量636.8 kg比杂交稻优质稻品种绿香313平均每667 m2产量601.0 kg, 每667 m2增产35.8 kg, 增产5.9%。

(2) 育秧效应。湿润秧田薄膜育秧稀播培育壮秧, 移栽时苗高38 cm, 叶龄7.8叶, 茎基宽0.8 cm, 单株平均带蘖3.8个, 根系粗壮发达, 白根多。

(3) 移栽效应。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平均实际667 m2有8200窝, 平均每窝1.5苗, 667 m2有基本苗12750苗。据定点观察田块测产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Ⅱ优7 2 5品种平均每6 6 7 m 2有效穗为129713.6穗, 比对照田平均每667 m2有效穗为105232.4穗增加24481.2穗, 增23.3%。杂交稻优质稻品种绿香31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平均每667 m2有效穗为158995.4穗, 比对照田平均每667 m2有效穗132831.6穗增加26163.8穗, 增19.7%。

(4) 提早晒田促控效应。一是有效地抑制了无效分蘖发生, 据分蘖消涨分析, 由于提早晒田控苗, 精确定量栽培平均最高苗比常规栽培少14.6%, 最高苗达到时间比常规栽培提前6天。有效分蘖期延长了2天, 有效穗增加7.1%, 成穗率增加13.7个百分点。二是增强抗倒伏能力, 据收前调查, 由于去年遭受8月26日大风袭击, 大面积常规栽培水稻和对照均发生严重的倒伏, 而精确定量栽培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精确施肥技术和精确的灌水技术, 没有倒伏现象, 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三是长穗期和结实期浅湿交替灌水, 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和代谢活力, 提高光合功能, 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精确定量栽培倒3叶绿叶面积比常规栽培增加, 结实率提高0.9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4%。

2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特点及技术效应

2.1 以叶龄为依据的栽插管理技术特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从播种量的确定、移栽秧龄的长短, 栽插基本苗数, 肥料施用时间, 施用量以及够苗晒田时间都是依叶龄进程进行的, 避免了技术指导中的盲目性和经验主义性。不同的杂交水稻品种叶片数量不同, 出叶速度也不一样。因此了解和掌握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叶龄状况和出叶时间, 是指导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关键。

2.2 以目标产量精确定量基本苗的技术特点

水稻栽插基本苗数确定是以目标产量为基础, 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依据。改变了过去统一栽插模式和密度要求,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栽后调查,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平均667 m2有8200窝, 平均每窝1.5苗, 667 m2有基本苗12750苗。基本苗增加促进了有效穗增加。据定点观察田块测产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Ⅱ优725品种比对照田平均增加24481.2穗/667 m2。增加23.3%。杂交稻优质稻绿香313品种, 比对照增加26163.8穗, 增加19.7%。。

2.3 前氮后移施用促进平衡生长的技术特点

(1) 精确定量氮肥, 分蘖成穗率高。氮素施用量按照目标产量-基础供氮量/氮肥利用率精确计算定量, 提高了水稻前期氮肥利用率, 最高苗出现时间提前, 无效分蘖减少, 分蘖成穗效高。

(2) 氮磷钾配方施用, 促进水稻平衡生长。氮量施用量确定后, 按照N∶P∶K为1∶0.5∶0.8的测土配方施肥原则, 确定磷钾施用量, 改变了过去偏施氮肥的习惯。水稻植株具有明显的矮、健、壮的特点。倒1~3叶叶片明显增长加宽, 绿叶面积增加, 提高稻穗结实率和粒重。

(3) 前氮后移促进大穗的形成。精确定量栽培磷肥全部做底肥, 钾肥在底肥和第1次穗肥时各施50%外。在氮肥施用上, 底肥比例减少占4 3%, 追肥占16%, 增加穗肥施用比例占41%, 其中穗肥按照叶龄分别在14叶和16叶2次施用。改变了过去重底早追, 底肥占70%, 追肥占30%的看苗施肥的习惯。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和前期叶片伸长, 推迟封行, 改善拔节至抽穗期群体光照条件, 为攻取大穗, 提高成穗率创造良好条件, 促进动摇分蘖成穗, 保证足穗, 形成大穗, 是夺取高产的关键增产措施。

2.4 精确湿润灌溉, 提早晒田控苗的技术特点

精确定量栽培通过不同生育时期的水浆管理和提早控苗的灌溉方法。苗期以湿润灌溉为主, 够苗期晒田提早前2个叶龄, 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晒田效应持续两个叶龄, 抑制无效分蘖发生, 增强抗倒伏能力。长穗期和结实期浅湿交替灌水, 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和代谢活力, 提高光合功能, 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彻底扭转农户栽后长期灌深水, 不愿意晒田的习惯。

3 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定量和对策探讨

3.1 建立适合当地精确定量的叶龄模式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每一个技术定量, 各个生长阶段的管理措施, 都离不开水稻叶龄模式的指导。只有在充分掌握不同主推杂交稻品种的叶龄状况和出叶时间, 才能够把握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定量的精确性。这就要求在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过程中, 观察掌握不同水稻品种的叶龄情况和分蘖特性。

3.2 精确定量栽培的关键技术定量

(1) 高产生育诊断指标的科学定量。水稻生育诊断指标包括叶龄、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群体叶色“黑黄”交替、群体干物质积累等。一是掌握当地主体品种的关键叶龄期, 包括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二是掌握高产群体的茎蘖动态, 即前期增长较快但不旺长, 一般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苗, 此后无效分蘖增长平缓, 至拔节期高峰苗量不过大, 一般为适宜穗数的1.3~1.4倍, 而此后则平缓下降, 至抽穗期实现预期高产穗数, 获得高成穗率, 一般在80%左右。三是掌握群体叶色“黑黄”有规律交替,

(2) 培育壮秧的科学定量。根据秧龄和茬口科学安排播种期。以5叶期的秧苗, 作为各类品种移栽的起始叶龄期和移栽的最适上限叶龄期。根据不同育秧方式适龄移栽, 一般机插秧为4叶期, 旱地育秧4叶1心, 湿润秧田大苗移栽5~6叶为宜, 最大叶龄不超过7.5叶。根据叶蘖同伸关系确定播种密度。适宜的播种密度能够使秧苗叶蘖 (叶根) 基本同伸。手栽秧:旱育秧5叶移栽的秧苗, 播量每kg种子13~15 m2。机插秧每kg种子播16盘4叶内移栽为宜。

(3) 栽插密度的科学定量。一是基本苗科学定量, 要因品种、栽培方式、秧苗素质与相关成穗条件, 按照设计目标产量所需要的有效穗数, 除以单株可靠的分蘖成穗数, 进行定量。二是栽插规格科学定量。在单位面积基本苗确定后再配套合理的株行距, 按照扩大行距, 宽行窄距或宽窄行栽插的方法, 确定移栽密度。提早耙田沉实浅栽, 促进早返青, 早分蘖。以行距在30~33 cm为宜。三是栽插苗数的科学定量。按照产量设计栽足基本苗, 杂交稻每窝2苗或2~3苗为宜。

(4) 施肥技术的科学定量。肥料施用的科学定量, 主要是氮肥施用的科学定量。磷、钾肥的施用则可据测土配方施肥, 进行合理配比。一是氮肥施用总量的科学定量, 氮肥施用总量的科学定量要根据水稻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规律、肥料的利用效率3个方面综合考虑计算。二是氮肥科学运用的科学定量, 是根据不同种植制度、栽培方式与品种特性的吸肥规律进行的科学定量。一般中、大苗栽插底蘖肥与穗肥比以5∶5;小苗机插与抛秧, 底蘖肥与穗肥比以6∶4为宜;秸秆还田则增大前期氮肥施用比例。三是分蘖肥与穗肥施用的科学定量。大、中苗移栽, 分蘖肥在栽后5~7天施用, 底肥和分蘖肥比例宜6∶4, 机插秧应在成活后长出第2叶和第3叶分2次施用分蘖肥, 底肥和分蘖肥比例4∶6为宜。四是穗肥施用的科学定量。在晒田到位后, 群体叶色褪淡落黄、最高苗下降的时候施用穗肥, 施用的具体时间和用量应据苗情而定。叶色正常褪淡显黄, 最高苗数为预期穗数1.3~1.4倍的达标群体, 可分2次施用最佳。叶色落黄早、生长量小的群体可在倒5叶早施穗肥, 并于倒4叶或倒3叶再各用1次, 并适当增加用量。叶色较深而不褪淡, 蘖茎数明显超过预期穗数1.4倍的大群体, 穗肥可推迟到倒3叶时1次施用, 适当减少用量。

(5) 水浆管理的科学定量。一是返青分蘖阶段以浅水灌溉为主, 中大苗适当灌深水护苗;小苗、机插秧保持湿润灌溉, 并进行2~3次落干露田通气。二是够苗早晒田, 当全田茎蘖数达到目标有效穗的70%~90%时提早晒田控苗, 抑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晒田时间持续在2个叶龄为宜。达到叶色落黄后复水。三是长穗期浅水勤灌干湿交替管理, 促进根系生长和幼穗分化, 防止叶片早衰, 提高结实率。四是抽穗到成熟浅湿交替管水, 具有增加粒重和提高稻米品质的作有。

(6) 病虫害防治的科学定量。在掌握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的原理和方法后, 利用系统的定量栽培措施, 通过生态控制有效地减轻病虫草害。针对病虫发生的关键时期及时定量防治。

3.3 实施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以科技人员为主导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含量高, 在生产实践中, 各个生产管理环节都是以水稻叶片生长和水稻发育规律为技术指导依据。农民不能够直接应用和掌握该技术, 这就需要科技人员首先转化, 在懂得精确定量的原理, 深入田间研究掌握不同水稻品种在当地的生长发育规律、高产群体动态和叶龄生长进程的基础上, 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本土化、简单化、时间化, 才能用最简单明确的方法把精确定量技术落实到农户中去, 指导农户夺取水稻高产。彻底转变了农技人员在过去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就事论事, 凭经验盲目指导技术观念。有利于提升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

3.4 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与试验研究同步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因水稻品种不同, 地力水平的差异和当年气候条件, 科学定量的指标有差异。因此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与试验观察研究同步进行, 以试验点观察的叶龄生长进程指导大面积生产。才能做到同品种栽培管理定量的精确性。

3.5 精确定量栽培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尚处于引进示范阶段, 对水稻主要品种的叶龄, 稻谷吸收N素量以及稻田的供N水平等参数还不清楚。因此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 要设置相应的辅助试验, 探索不同土质的地力状况, 不断完善充实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参数, 才能建立和形成适合南川区不同区域特点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 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本土化, 应用于大面积水稻生产, 提高南川区水稻单产。

摘要:对比分析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经济效果、经济性状与分蘖情况等, 总结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特点和技术效应。对如何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方法, 应用范围及关键技术的科学定量本土化, 提出了相应的探讨性的技术对策措施。

水稻精确定量 篇6

1 特征特性

镇稻11高产稳产, 在泰兴市分界镇沿河村千亩示范片平均实收产量10 920 kg/hm2, 比泰兴市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南粳44增产15%以上, 示范片最高田块产量达11 340 kg/hm2。镇稻11抗逆性强, 抗条纹叶枯病, 中感纹枯病和穗颈瘟, 耐肥抗倒, 2011年整个千亩示范片未发生倒伏。镇稻11后期熟相好, 株型较紧凑, 穗型较大, 叶色中绿, 成熟期有绿叶3张左右, 籽粒熟相较好。镇稻11稻米品质好, 米粒外观较佳, 腹白少而小, 色泽光亮, 食味好, 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2 高产田群体生长发育动态

镇稻11产量水平达10 500 kg/hm2的产量构成:有效穗数315.45万穗/hm2, 穗总粒数133.55粒, 结实率95.76%, 千粒重28.0 g, 总颖花量42 135万朵/hm2。

2.1 苗期动态

秧苗素质:机插软盘湿润育秧, 秧龄18 d, 移栽叶龄3.8叶, 苗高18.6 cm, 单株白根数12.8条;苗挺叶绿, 根系盘结好, 秧苗无病虫草害。够苗期:镇稻11分蘖力中等, 6月15日机插, 8 d后进入分蘖期, 18 d后叶龄8.5叶, 总茎蘖数319.5万个/hm2时开始搁田;7月15日叶龄11.2叶, 高峰苗418.5万根/hm2, 成穗数315.45万穗/hm2, 成穗率75.4%。

2.2 拔节至抽穗期动态

拔节期:机插后45 d, 叶龄13.5叶, 无效分蘖开始死亡, 总茎蘖苗降至393万根/hm2, 叶面积指数4.22, 干物质4 339.5 kg/hm2。孕穗期:机插后65 d, 叶龄16.6叶, 叶面积指数7.62, 干物重8 733 kg/hm2。抽穗期:镇稻11始穗期8月31日, 抽穗期9月3日, 齐穗期9月6日, 一生总叶片数17片。抽穗期叶面积指数7.11, 干物重积累增至12 246 kg/hm2。

2.3 成熟期表现

镇稻11于5月28日播种, 6月15日机插, 11月1日成熟, 全生育期157 d, 成熟时叶面积指数3.45, 单茎绿叶2.8片, 干物重21 492 kg/hm2, 经济系数0.51。

3 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3.1 培育壮秧

采用机插软盘湿润育秧, 于5月下旬分批播种, 用种量45.0~52.5 kg/hm2、需软盘420~450张/hm2。放盘前先精做秧板, 使板面达到“实、平、光、直”。播种前盘内先铺撒1/2~2/3盘营养土, 播种后再用熟土盖种、盖膜、均匀盖草, 建议使用基质和无纺布育秧。揭膜后科学管理水浆, 保持盘土湿润不发白。1叶1心时大田秧池施尿素, 于傍晚对水浇施。

3.2 合理群体起点

镇稻11分蘖力中等, 株型较紧凑, 应栽足基本苗。示范片株行距为30 cm×13 cm, 插25.8万穴/hm2, 每穴4~5苗, 基本苗120万根/hm2。

3.3 精确定量施肥

示范片前茬为小麦, 土质为砂壤土。据土肥站调查, 土壤中磷的含量较高, 而速效钾的含量明显偏低, 针对上述特点, 总的施肥原则为控氮、稳磷、增钾[1,2,3]。基肥应施45%复合肥375 kg/hm2、碳铵375 kg/hm2;分蘖肥于6月22日施尿素150 kg/hm2;穗肥于8月3日 (倒4叶露尖) 施促花肥尿素15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 8月10日施保花肥尿素75 kg/hm2。

3.4 精确节水灌溉

插秧的前一天应耕整土壤, 第2天浅水机插。由于机插秧具秧苗小、根系少的特点, 立苗分蘖阶段应以浅水活棵、薄水促蘖为主, 活棵后应适当露田透气。栽后25~30 d, 当田间的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90%时, 进行脱水搁田控苗。孕穗期与灌浆前期, 秧苗对水特别敏感, 需水量较大, 在这一阶段田间应建立浅水层。灌浆结实期田间应保持干湿交替, 以利养根保叶, 防止青枯早衰, 切忌断水过早, 影响粒重。

3.5 综合防治病虫害

根据不同时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实行全程预测预报, 重点做好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治, 确保水稻正常生长[4]。

参考文献

[1]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峰, 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 2005 (1) :3-7.

[2]彭长青, 李世峰, 卞新民, 等.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调控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 2006 (1) :20-24.

[3]朱小娟, 刘田, 肖承璋, 等.镇稻11号水稻品种特征与高产栽培研究[J].农技服务, 2011, 28 (5) :577, 579.

水稻精确定量 篇7

1 栽培方案设计及实施结果

目标产量及其构成设计:稻谷产量9 000 kg/hm2, 有效穗数315万~345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40~150粒, 结实率90%以上, 千粒重25 g。基本苗设计:基本苗为90万~120万根/hm2, 机插移栽株行距为12 cm×30 cm[2]。施氮量设计:根据斯坦福公式和田块土壤检测结果及目标产量, 计算出总施氮量为285 kg/hm2。群体动态设计:移栽后约22 d够穗苗, 栽后40 d高峰苗数525万根/hm2以内, 成穗率在70%以上。

田间测产结果:有效穗数328.5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45.7粒, 结实率89.7%, 千粒重24.7 g, 理论产量为10 617kg/hm2。实际产量:通过检测实收稻谷的水分及标准粳稻水分, 折算出南粳5055标准产量为9 754.5 kg/hm2。

2 栽培技术

2.1 精整苗床, 备足营养土

选择肥沃疏松、无硬杂质、杂草少的土壤, 在晴好天气及土堆水分适宜时进行过筛, 大田备足细土1 500 kg/hm2, 每100 kg细土均匀拌入500 g壮秧剂。选择地势平坦、灌溉便利、集中连片、便于管理的田块作为秧田, 按秧田、大田比例1∶100留足秧田。播种前10~15 d精做秧板, 秧板宽1.5 m, 秧沟宽30 cm, 秧沟深15 cm。板面平整光滑。

3.2确定播期, 精量播种育苗

南粳5055播种时间以5月25—30日为宜, 每张硬盘均匀播芽谷150 g左右, 采用“井关”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机, 做到播种均匀, 播后用细土均匀撒盖籽土, 覆土厚度为0.5 cm左右。播种后将秧盘放置在秧板上, 选择规格20 g的无纺布覆盖, 然后取秧田土块将其四周压实, 待齐苗后松去四周压实土块, 使无纺布松动自如。移栽前3~4 d揭除无纺布炼苗[3]。

2.3 适时移栽, 提高栽插质量

前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耕翻晒垡, 同时进行秸秆全量还田。旋耕后上水耙田整地, 达到田平、泥熟、无残渣, 田内高低差不超过3 cm。待泥浆沉实后插秧。移栽期以6月10—15日为宜, 秧龄在15~18 d。栽插密度24万~27万穴/hm2, 每穴3~4苗, 基本苗栽90万~120万根/hm2。要求秧苗不漂、不倒, 栽插深度2~3 cm, 连续缺苗3穴以上时, 应及时进行补苗。

2.4 加强肥水协调, 培育高产群体

南粳5055产量9 000 kg/hm2左右的田地需纯氮270~300 kg/hm2, 掌握“早施分蘖肥、拔节期稳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原则。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施碳铵450 kg/hm2+45%复合肥375 kg/hm2。分蘖肥分2次使用, 第1次在栽后7~10 d结合化除施尿素75 kg/hm2, 间隔7 d再施尿素112.5 kg/hm2。在余叶龄4.0叶时施尿素75 kg/hm2、45%复合肥112.5 kg/hm2。在余叶龄2.0叶左右时施75 kg/hm2。肥料做到氮、磷、钾搭配使用。

机插结束后浅水护苗, 活棵后脱水露田2~3 d, 以后浅水勤灌促早发, 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苗80%时开始排水搁田, 采取多次轻搁, 达到田中土壤沉实不陷脚, 田边裂细缝, 群体叶色褪淡显黄。搁田复水后, 保持干干湿湿, 干湿交替, 在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 齐穗后干湿交替, 收割前7~10 d灌1次跑马水。水浆管理上掌握前期浅水勤灌促进早发, 中期分次轻搁, 强秆壮根, 后期干湿交替, 活熟到老。

2.5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保苗保穗保丰收

病害主要以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为主, 虫害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螟为主。草害主要以稗草、千金子、鸭舌草为主。防治纹枯病可在纹真清、井A蛇床子素中任选1种。治虫药种宜选用吡蚜酮、甲维毒死蜱、阿维菌素等合理组配应用[4]。根据稻田杂草类型, 移栽后, 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一般在移栽后1~3 d内进行, 用30%直播宁可湿性粉剂1.5~1.8 kg/hm2对水450~600 kg用小机均匀喷雾, 第2次在移栽后10 d左右用10%苄丁复配剂7.5 kg/hm2拌适量化肥撒施。

参考文献

[1]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峰, 等.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J].北方水稻, 2007 (2) :1-9.

[2]邹国昌, 韩国路, 嵇瑞华, 等.南粳5055机插高产栽培特性及农艺性状研究初报[J].北方水稻, 2013 (1) :33-35.

[3]杨发贵.水稻生长发育特点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69, 71.

水稻精确定量 篇8

1 特征特性

1.1 稳产性好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 2年平均产量为9 112.5 kg/hm2, 2007年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9.4%, 2008年较对照淮稻9号增产3.2%, 2年增产与对照相比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405.0 kg/hm2, 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10.6%。2010年金坛市水稻万亩示范片核心方平均产量达11 284.5 kg/hm2, 产量潜力在12 000 kg/hm2以上。

1.2 米质较佳

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9年检测, 武运粳24号的理化指标为:整精米率为75.2%, 垩白粒率为20.0%, 垩白度为2.0%, 胶稠度为82.0 mm, 直链淀粉含量为15.2%, 蛋白质含量为7.6%, 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1.3 抗逆能力较强

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 武运粳24号苗期对稻瘟病生理小种ZC15、ZE3、ZF1等表现为免疫, 中抗白叶枯病, 感穗颈瘟、纹枯病, 中感条纹叶枯病, 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为24.30% (感病对照3年的平均穴发病率为60.55%) 。该品种综合抗逆能力较强, 易创高产栽培, 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宁镇扬丘陵地区及苏南中上等地力水平的地域进行种植。

1.4 性状表现

该品系株型集散适中, 长势较旺, 穗型中等, 分蘖力较强, 着粒密度中等, 轻度二次灌浆, 易脱粒, 抗倒性中等。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为:有效穗数约为315万穗/hm2, 每穗实粒数125粒, 结实率89.6%, 千粒重25.4 g;株高100 cm, 全生育期156 d, 较扬辐粳8号迟熟1~2 d;一生总叶片数17.0叶, 6个伸长节间;群体整齐度好, 成熟期熟相较好。

2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

精做苗床, 建立通气式苗床, 于落谷前15 d进行干整水平后排水露田硬板, 畦宽140~150 cm, 畦沟宽为30~40 cm, 深为10 cm, 围沟深15 cm, 畦面要求达到“平、实、光”[1];播种前严格进行种子处理和药剂浸种。适期播种, 播种时间根据接茬情况而定, 掌握“宁可田等秧, 切莫秧等田”的原则, 一般于5月20—25日落谷, 湿润育秧。移栽大田用种量37.5~45.0 kg/hm2, 每盘 (58 cm×28 cm) 落谷100~120 g。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100, 移栽大田备塑盘375张/hm2;床土培肥每75 kg过筛细土 (土粒粒径≤5 mm) 中匀拌0.8 kg壮秧剂。播种盖籽后用幅宽160 cm的白色无纺布居中覆盖, 四周用土块压实。育秧床土用壮秧剂培肥的秧苗期不需要追肥, 若没有施用壮秧剂的要因苗适量追肥, 追肥前先将苗床建立1~2 cm薄水层后每盘施尿素2.5~5.0 g。水分管理要保持无纺布湿润, 灌水掌握“晴天平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沟无水”原则。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的要在齐苗后松去四周压实土块, 让无纺布随秧苗生长而松动自如, 确保秧苗正常生长和保证防虫成效。

2.2 适期移栽

机插壮秧的指标为:秧龄12~20 d, 叶龄3.0~4.0叶, 苗高12~18 cm, 且白根多, 盘根结度好, 秧苗地上部干物重2 g/百苗以上。达标后适期移栽, 一般于6月上旬移栽, 机插秧龄严格控制在20 d以内, 最迟移栽期不宜超过6月15日[2]。合理的基本苗是合理群体的起点, 只有基本苗的密度适当, 才能保证高产所需的穗数, 提高成穗率。机插移栽以“稳行缩株适苗”为原则, 行株距以30 cm× (12~13) cm为宜, 保证插足25.5万穴/hm2, 每穴3~4苗, 基本苗达到75万~105万根/hm2。提高机插质量, 大田耕整平田后沉实1~3 d再机插;应薄水浅插, 掌握“不漂不倒, 越浅越好”的原则, 机插时入泥深度以0.5~1.0 cm为宜;移栽时控制秧块的含水量, 掌握秧苗土块以手指按出印为宜, 防止秧块过烂机插时秧块起拱或不下滑, 导致缺穴断垄现象。

2.3 肥水运筹

掌握“适氮稳磷增钾”的原则, 机插秧时不施大头肥, 产量达到9 750~11 250 kg/hm2需施纯氮270~300 kg/hm2, 其中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5∶5或6∶4, 氮磷钾比例为1.00.3∶0.5[3]。基施复合肥 (16-16-16) 225 kg/hm2;蘖肥分2次施, 第1次于机插后7 d施尿素112.5~150.0 kg/hm2, 第2次于栽后15 d施水稻专用复合肥 (18-7-10) 225 kg/hm2;拔节期结合搁田施单质钾肥75.0~112.5 kg/hm2;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次施用, 促花肥于倒4叶时施水稻专用复合肥为225 kg/hm2加尿素112.5 kg/hm2, 保花肥于倒2叶时施高含量复合肥150 kg/hm2加尿素75 kg/hm2。节水灌溉, 机插秧灌溉要做到薄水机插, 移栽后保持寸水, 以利返青活棵[4];分蘖期浅水勤灌, 以促进分蘖发生;够苗期 (即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 开始脱水搁田, 以控制无效分蘖发生, 控制高峰苗不可超过420万根/hm2, 并实行前轻后重分次搁田、逐步到位的原则;抽穗扬花期应保持水层, 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溉、干湿交替 (做到前水不见后水) , 收割前7 d断水干田, 防止过早断水, 以利养根保叶防早衰, 确保稻株活熟到老。

2.4 病虫草害防治

机插育秧在做好药剂浸种的同时, 落谷后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 这样既能有效地阻隔灰飞虱的入侵传毒, 避免秧苗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又可不喷或少喷农药, 减少环境污染, 是一项实现清洁化环保生产的有效措施;坚持带药移栽, 移栽前1~2 d揭布后及时喷药, 确保秧苗生长发育。适时化除, 掌握机插后5~10 d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大田生育期间, 在做好常规病虫草害防治的同时, 应重点抓好灰飞虱的防治, 防止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做好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虫害的综合防治;拔节期和抽穗期结合常规喷药分别施用苯甲丙环唑225 mL/hm2。据实践, 于水稻生长中后期使用苯甲丙环唑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水稻穗期穗颈瘟、稻曲病等病害的发生, 还能增强稻株上部功能叶的光合作用效率, 保证成熟期秆青籽黄, 增产作用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等.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 2005, 11 (1) :3-7.

[3]蒋祖明, 李伟海, 段云辉, 等.武运粳19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 2009, 15 (5) :69-70.

水稻精确定量 篇9

1 特征特性

1.1 丰产性好

武运粳30号于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区试, 2年平均产量为10 029.0 kg/hm2, 与对照武运粳23号相比, 产量增加幅度为4.2%;2013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为10 366.5 kg/hm2, 与对照武运粳23号相比, 产量增加幅度为6.7%。2013年在金坛市水稻万亩示范片建设的百亩核心方的平均产量为11 353.5 kg/hm2, 其中指前稻麦科技示范基地0.23 hm2高产田块实收产量为2 803 kg/hm2, 平均产量12 187.5 kg/hm2。

1.2 品质优

武运粳30号品质理化指标, 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3年检测, 整精米率为71.4%, 垩白率36.0%, 垩白度3.6%, 胶稠度90.0 mm, 直链淀粉含量13.1%, 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在参加2014年1月市级11个优质稻米评比中, 武运粳30号的食味品质名列第一。

1.3 抗逆性强

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该品种中感白叶枯抗性, 抗纹枯病;综合鉴定:感穗颈瘟, 中感条纹叶枯病。该品种对逆境的综合抗性较强, 可以获得高产, 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1.4 综合性状协调

该品种株型集散适中, 群体整齐度好, 生长势旺, 叶色绿, 生长后期转色好, 偶有短顶芒, 抗倒性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有效穗数271.5万穗/hm2, 穗实粒数146.9粒, 结实率94.6%, 千粒重26.8 g, 株高99.7 cm, 主茎总叶片数17.0片, 全生育期160.8 d, 较对照武运粳23号早1 d。

2 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1 适期播种, 培育适龄壮秧

壮秧指标:秧龄12~20 d, 叶龄3.0~4.0叶, 苗高12~18 cm, 白根多且盘结度好 (秧块卷起不断、提起不散) , 盘根带土厚度2.0~2.2 cm, 秧苗地上部百株干物质重2 g以上[1,2]。

苗床整地:备足秧池, 秧大田比控制在1∶100。畦的宽度为140~150 cm, 沟深为10 cm, 宽为30~40 cm, 四周的围沟深为15 cm, 畦面要求达到“平、实、光”。

适期播种:在适播期内, 根据前茬作物腾茬情况, 掌握“宁可田等秧, 切莫秧等田”原则, 以12~20 d秧龄倒算法定播期, 确保秧苗素质不下降。

育秧物资:移栽大田应配备种子45.0 kg/hm2、塑料硬盘 (内径58 cm×28 cm) 375张/hm2、育秧专用基质1 200 L/hm2 (应选用安全有保障的产品) , 幅宽160 cm白色无纺布60 m/hm2。

种子处理及播种:机播前严格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晒种、脱芒、浸种等[3,4]。一是晒种。浸种前应在天气晴朗时进行晒种, 一般2~3 d即可, 以促使种子活力的增强。二是脱芒。脱芒去枝, 可避免机播时造成机械堵塞, 导致种子滑落的不畅通, 出现漏播。三是浸种。进行浸种前应将种子置于清水中淘洗后用合适的药剂进行浸种, 一般浸48~60 h即可, 结束后捞种摊晾待机播。精量播种, 播种量应根据品种及其他田间确定, 一般为种子千粒重每增减1 g则每盘相应增减4 g种子用量。

育秧流程:机播流水线作业, 摆硬盘—上底土 (匀铺基质2.4 L) —淋喷水 (增设水压力表, 使床土湿透) —精播种 (调节至适宜播量) —盖籽 (用0.8 L基质盖籽) —堆放 (叠堆高度约2 m, 室内堆放时间1~2 d, 然后移至秧田) 。

做好秧田管理工作, 及时地进行揭布, 以达到炼苗的目的, 揭布的时间应掌握在覆盖后约10 d进行。此外, 还要及时地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

2.2 适龄移栽, 优化群体起点

适时适龄移栽:该品种的高产栽培, 一般于6月上旬进行移栽, 机插的秧龄严格控制在20 d以内, 叶龄3.0~4.0叶, 最迟移栽期不宜在6月20日以后。

优化株行配置:保证群体合理的起点是保证合理的基本苗, 只有将基本苗的密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才能促进成穗率的提高, 保证水稻高产所需要的有效穗数。机插移栽的基础以稳行缩株适苗为原则, 行距约为30 cm (靠行≤30 cm) , 株距控制在11.7~13.0 cm为佳, 确保移栽密度超过25.5万穴/hm2, 每穴移栽苗3~4根, 基本苗控制在75万~105万根/hm2。提高机插质量:沉实后才能进行机插, 一般在大田耕整平田后1~3 d进行;坚持薄水浅插、不漂不倒、越浅越好的原则, 在机插时, 入泥的深度宜控制在0.5~1.0 cm, 确保水稻早生分蘖。

2.3 精确定量, 科学肥水管理

配方施肥, 合理运筹。本田期掌握“适氮稳磷钾”原则。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可控制在5∶5或6∶4, 纯N∶P2O5∶K2O为1.0∶0.3∶0.5。施水稻专用肥 (18-7-10) 225 kg/hm2作为基肥;蘖肥分2次施, 分别在机插后7、15 d进行, 分别施用尿素112.5~150.0 kg/hm2、水稻专用肥 (18-7-10) 225 kg/hm2。穗肥分2次施用, 包括促花肥和保花肥, 分别于倒4叶、倒2叶初生时施水稻专用肥 (15-5-15) 225 kg/hm2+尿素112.5kg/hm2、水稻专用肥150 kg/hm2+尿素75 kg/hm2。

科学灌水:对于机插秧, 灌溉要做到薄水机插。移栽后要保持全田寸水, 以促进水稻的返青活棵。在水稻的分蘖期, 要进行浅水勤灌, 以有效地促进其分蘖。在水稻的够苗期 (群体的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90%时) 开始进行脱水搁田, 以防止出现无效分蘖。搁田要前轻后重、逐步到位;在抽穗扬花期要保持适宜深度的水层, 灌浆结实期做到间歇灌溉, 确保干湿交替。在水稻收割前7 d要进行断水干田, 不可断水过早, 以防早衰, 利于养根保叶。

2.4 精准植保, 综防病虫草害

绿色植保:精准防治, 机插育秧在做好药剂浸种 (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 的同时, 落谷后采用无纺布覆盖育秧, 这样既能有效地阻隔灰飞虱的入侵传毒, 避免秧苗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又可减少或避免施农药, 减轻面源污染, 是一项实现清洁化环保生产的有效措施。同时切实做好水稻苗期纹枯病的防治。

带药移栽:移栽前1~2 d打好保护药, 以保证苗的健壮生长。草害的防治上, 要适时选择合适的药剂在机插后5~10 d进行化除。

病虫防治:大田期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抽穗扬花期综合防治穗颈瘟、稻曲病、稻瘟病等穗部病害;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稻瘟病的防治。在结合打好水稻病虫总体战的同时, 应用氨基酸类叶面肥进行肥药混喷, 以增强叶片光合生产效能, 促进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 2005, 11 (1) :3-7.

[2]蒋祖明, 李伟海, 段云辉, 等.武运粳19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 2009, 15 (5) :69-70.

[3]蒋祖明, 沈培清, 段云辉.武运粳23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 2010, 16 (6) :58-59.

上一篇:定向化教学下一篇:港口水泥混凝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