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保障(精选4篇)
精确保障 篇1
精确保障理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军总结二战以来的历次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引起了世界各国军队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不断提高装备精确保障能力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重点内容。
装备精确保障就是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手段,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建设和运用装备保障资源,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为部队提供准确数量的装备物资和高质量的装备技术保障,使保障适时、适地、适量原则达到尽可能精确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装备保障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1]。
1 影响装备精确保障能力的关键因素
1.1 信息保障能力。
装备精确保障的组织、指挥、协调都依赖于装备保障信息的高效快速流通。实现装备精确保障的前提和基础是要能够迅速、准确地向装备保障系统提供相关需求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信息优势并转换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找出最适合的保障时机、最适合的保障力量、最适合的保障装备和物资,使装备保障的精确化成为可能。
1.2 装备保障人员。
装备保障人员主要包括装备保障指挥员、参谋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物资保管员及其他勤务保障人员,是实施装备保障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装备保障的效果。对他们的普遍要求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身心素质好、综合素质全面。其中,装备保障指挥员应具备出色的决策指挥能力;参谋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辅助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技术保障人员可以是军队编制体制内的专业技术干部、士官,也可以是装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专家,应具备精湛的装备维护修理技能。
1.3 保障装备和物资。
保障装备和物资是实施装备保障的物质基础。保障装备主要包括综合检测装备、维修工程车辆、运输装备等,保障装备的技术性能、可靠性、机动能力、防护能力、适应严酷环境的能力与最终能否实现精确保障密切相关。
装备保障物资主要包括弹药、维修器材、维修工(机)具、检测设备等,其储存位置的地理分布状况,携运行情况,种类和数、质量情况,包装情况及采购难易程度也与最终能否实现精确保障密切相关。
1.4 环境因素。
装备保障活动自始至终都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敌对环境、人际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2]。环境因素对装备保障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与不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天气、道路状况以及敌方的干扰、破坏对能否实施装备精确保障影响尤为重大。
2 装备精确保障的辩证解析[3]
与传统的粗放型规模保障相比,精确保障具有及时、准确、优质、高效、低耗的显著优点,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应辩证地认识和理解。
2.1 装备精确保障是一种对“相对精确”的追求。
这里的精确是一个相对概念,装备精确保障是一种理念和不断变化逼近的过程,尽可能使装备保障的供求之间达成或接近一致,而并非是绝对的一一对应。作为精确保障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后勤保障行动也并非尽善尽美,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由于受伊拉克沙漠地形、沙尘暴天气影响,美军物资运输受到严重阻碍,其保障人员频频遭到伊军的袭击,被打死、打伤或俘虏;运输车辆被烧毁,补给线一度中断。由于战场上地面运输工具不足,造成大批物资积压在科威特港口。由于缺少真正有效的物资管理控制系统,造成物资的错误分发,蓄电池、轮胎、发动机、履带、防弹背心、附加装甲、作战配给等7种物资器材没有到位,导致美军作战能力大大降低。
美军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战争过程,预先取得了与战争实际极为相近的各种保障需求数据,使战前保障准备工作颇具针对性。但是,现实战场与实验室毕竟有很大差距,土耳其政府临时决定不允许美军在其境内发动进攻,迫使先前抵达土耳其境内的美军撤回,这一变数,使美军不得不重新制定相关的保障计划,精确保障不仅未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战后,美军承认在精确保障的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2 装备精确保障一般适用于非对称战场态势。
战争中始终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人们也不可能对战争需求做出完全精确的预测和判断。当对抗双方实力对比相差不大时实施精确保障,在某些情况下、某一时段上,“够用即可”的保障策略很可能会造成供不应求的严重后果,产生巨大的风险,进而影响到战争进程。但是,如果战争双方在实力上悬殊很大,保障量减小带来的风险与交战双方在战争实力上的差距相比微不足道,精确保障引起的风险就会有效化解。正如伊拉克战争,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美国根本不用担心战争的胜负。在这种非对称战场态势下,强势一方可以大胆地实施精确保障,争取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
2.3 装备精确保障一般适用于战役、战术层次。
信息化战争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战争强度、持续时间、参战装备的数量和种类,在战前都难以精确计算,因而“精确保障”更多地体现在战役、战术层次,在战略层次较难把握。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没有预计到“战后”重建时间这么长,战前储备不足,造成消耗品补充困难。在战略层面上应该考虑得更全面、更长远,把一些不确定、难以把握的因素考虑进来,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留有充足预置。
3 提高我军装备精确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4,5,6]
精确保障是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军距适时、适地、适量的装备精确保障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我们必须立足实际,以提高战斗力和保障力为着眼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我军装备精确保障能力。
3.1 掌握装备保障资源信息。
首先,装备保障部门通过汇总统计,精确掌握建制内装备保障资源信息及其变化;其次,装备保障部门还要了解周围地域内的可利用资源,即与装备保障相关的民用资源:有哪些工厂或车间可利用,有多少工程技术人员可利用等。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装备保障资源数据库,使各级装备保障部门能够精确掌握保障资源状况,以便根据部队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装备保障计划。
3.2 采用先进的装备保障技术。
应重点加强各个保障环节所需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保障指挥环节,应充分利用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防御技术;在保障资源储存和输送环节,应加强现代包装技术、先进仓储技术、可视化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故障检测与诊断环节,应利用内置式故障自动诊断系统、神经网络诊断技术、专家系统诊断技术等先进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在保障作业环节,应重点发展应急维修技术、快速制造技术和远程支援技术。
3.3 加强装备保障人才建设。
实现装备精确保障,人是根本因素。依托军队院校和国民教育,采取专业培训、在职轮训、联合培养和招收物流专业国防生等途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更新人才知识结构,并根据装备保障的实际需求科学确定保障人员编制,逐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熟练的精确保障人才队伍。
3.4 发展适用于精确保障的保障装备。
在技术性能上,使保障装备具备卫星定位、无损检测、自动测试和诊断、射频识别、无线通信等技术能力;在机动能力和输送能力上,实现陆地、水面与空中保障装备的合理编配,重点提升远程运输、快速运输、机动运输能力;在功能上,实现保障装备功能的综合化,使一种保障装备能够完成多种保障任务。此外,还应使保障装备具备良好的防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3.5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下,优秀的保障人才、先进的配套资源和保障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效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不合理的保障机制进行调整与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力求权责明确,运行顺畅。首先,要完善装备保障信息流的管理机制,从组织体系上实现装备保障信息流的有效获取和运行,重点加强装备保障的横向协调机制,构建保障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等。其次,应树立装备保障服从、服务于作战的观念,使装备保障与作战同步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次,建立健全装备保障动员机制,充分利用地方保障力量,实施军民一体化的联合保障。
3.6 综合运用多种装备保障方式。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装备保障需求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要求装备保障必须因时而变,对保障预案及时调整,由任务需求牵动保障内容,同时考虑战场环境的影响,灵活采用适合的保障方式,如预置保障、伴随保障、超越直达保障、远程支援保障、一体化保障等。精确保障不应理解为一种具体的保障方式,而是对保障过程和效果的理想描述,因此,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保障方式,只要是适时、适地、适量的,就是精确保障。
3.7 灵活编组装备保障力量。
根据装备保障任务对装备保障力量进行灵活编组。一是小型化,各级保障力量要编成技术密集、小巧精干的专业单元结构,提高编组运用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二是模块化,保障力量形成模块化的保障单元,根据每一次作战和保障任务的特殊需要拆分、组合,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保障力量。三是综合化,以适应装备保障行动整体联动、一体化保障的要求,保障力量必须集咨询、检测、供应、维修、抢救、防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备综合保障能力。四是一体化,建制保障力量、地方支前保障力量和预备役保障力量统一编组,各种力量做到一体化使用。
摘要:精确保障是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影响装备精确保障能力的关键因素,对装备精确保障进行了辩证解析,指出了提高我军装备精确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精确保障,装备保障,信息
参考文献
[1]赵天彪,徐航,陈春良.精确保障的理论研究与发展[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4,18(1):6.
[2]丁邦宇.作战指挥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52-53.
[3]刘锋涛,陈联伟.由美军“精确保障”引发的几点思考[J].海军后勤学术研究,2007(2):68-70.
[4]刘应武.联合作战的装备“精确保障”[J].国防大学学报,2006(7):93-95.
[5]赵天彪,陈春良.装备精确保障实现方法初探[J].通用装备保障,2004(10):48.
[6]刘军,秦昱民,王勇.信息化条件下精确保障浅谈[J].装备学术研究,2006(4):15.
精确保障 篇2
关键词:精确保障,装备,处突
引言
近年来, 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不断上升, 如“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新疆7.5事件”等恶性事件, 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这类事件往往突发性强, 预警时间短, 时间、地点、方式、规模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对武警部队处突反恐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也给装备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武警部队装备应急保障能力, 做好处突反恐行动准备, 特引入精确保障理念。
1 精确保障的内涵
精确保障就是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手段, 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建设和运用装备保障力量, 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为部队作战提供准确数量和高质量的物资技术保障, 使保障在适时、适地、适量的原则下达到尽可能精确的程度, 最大限度地节约保障资源。其实质是以最小的保障资源满足最大的保障需求。
2 实现精确保障的指导思想
精确保障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军率先提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现在已经较为成熟。武警部队实施装备精确化应急保障可以借鉴美军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做法。
2.1 实施精确化应急保障的前提是准确掌握作战部队的需求
为了第一时间了解、调用作战需要的物资和服务, 美军利用覆盖全球的各种传感器、查询器、识别器、诊断器等信息收集终端, 收集有关人员、装备、物资的数量、品种状态、位置等各种实时信息, 并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实时地传输到保障信息网络的各种自动化信息系统中。
2.2 精确保障的基础是实现全资产可视能力
为了及时、准确地满足作战部队的需求, 使保障需求由“迷雾”变为透明, 美军开展了全资产可视计划。全资产可视计划主要包括在储资产可视化、在处理资产可视化、在运资产可视化三方面。在储资产是指现存于批发及零售及军队或民用储存库或处理机构中的资产。在处理资产是指已向供应商订货但尚未发运的资产, 以及中继级及基地级军队或民用维修设施中正在维修的资产。在运资产是指由发运地 (供应商、仓库、维修设施) 向目的地 (使用单位、仓库、维修设施) 运送, 正处于运送途中的资产。保障资源有了可见性, 美军就可以通过对数量适宜的库存进行动态管理和调配, 满足各类军事行动需要, 实施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
2.3 精确保障的核心是实行高速度的主动配送型保障
长期以来, 美军的保障物资供应方式, 除了在条件允许时部分就地筹措外, 主要采用后方供应方式。以后方供应方式为主的保障系统依赖在固定的保障梯次中储备大量物资, 并根据部队的申请由各保障梯次逐级向前供应, 以满足作战部队的需要。在这种保障系统中, 保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为改变这一状况, 美军提出了主动配送型保障。该保障系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全资产的可视性, 并根据精确预测的作战部队的需求, 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式, 通过灵活调遣物资资源, 以很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保障设施, 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这种主动配送型保障以有效管理的动态物资流取代固定的库存物资, 以物流的速度取代物资数量。
2.4 精确保障的发展重点是完善保障部门保障信息自动化系统
在未来的保障中, 信息、保障部队和运输手段将融为一体, 利用自动化补给网络系统跟踪监测作战部队对各种物资的动态要求, 并将所需物资和勤务及时、准确地送到各战略、战役和战术单位。通过自动化补给网络, 保障部门不仅可以方便地了解前方的物资消耗情况, 而且可以找出最短的运输路线和最快的运输手段。不仅如此, 保障部门还可随时协调作战部队周围的后勤补给基地, 实现通用物资的补给。目前美军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自动化信息系统, 其中典型的包括: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库存控制点 (ICP) 自动化信息系统、陆军全资可视化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全球运输网络等。
3 武警部队实施装备精确保障的对策
3.1 加快信息化建设, 实现保障系统可视化
信息网络是实现精确保障的基本要素, 从保障需求信息的收集到信息的传递, 再到统一的调派, 装备应急保障都离不开信息的快速统计与传递。因此, 武警部队装备保障部门应紧密依托三级网, 大力拓展三级网的功能, 研发、采购并列装各种终端设备, 建立装备保障数据库, 并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 并发展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 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3.2 发展运输手段, 建立强大的投送力
从美军的装备保障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 强大的投送力是装备保障的“支柱”, 武警部队亦是如此。任何军事行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远距离运输问题, 即如何克服空间障碍。根据武警部队的实际情况, 保障部门应统一协调, 大力发展陆路、水路运输手段, 有条件的可以发展空中运输手段。同时加强与地方的联系, 协调运输力量, 减轻部队投送压力。
3.3 贴近实战, 加强保障部队的训练
为了检验精确化应急保障效果, 探索实践方法, 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解决对策, 武警部队装备保障部门应当在平时根据实战情况筹划各种训练和演习, 包括计算机仿真及网上推演等先进手段, 以提高装备保障部门的反应能力、机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4 结论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这是兵家必须遵循的规律。精确保障作为适应现代信息战争而产生的一种全新保障模式, 是对过去保障模式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当前, 武警部队已经步入信息化建设的轨道, 研究和实现装备精确保障是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课题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尽快从理论上搞清、搞透实施作战“精确保障”基本问题,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实现武警部队处突反恐行动装备应急保障的精确化, 使武警部队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探索出适应处突反恐行动需要的装备保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耿广龙, 徐劲松.信息化条件下装备精确保障研究[J].科技信息, 2006 (9) .
[2]刘承相, 陈建军, 魏思东.应急机动作战与精确保障[A].航空装备保障技术及发展--航空装备保障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3]陈煜, 贺宇, 周中原.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及启示[A].非战争军事行动问题研究[C],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9.
精确保障 篇3
1 电子社保: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电子社保是电子政务在社会保障管理服务领域的体现, 以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促使社保经办业务模式转型升级, 实现经办管理服务全程信息化, 使经办机构高效履行“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职责。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基础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31日,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规模与占比分别为1.77亿与28.6%。互联网在城乡的高速普及为社会保障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持。
2013年11月29日, 苏州、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在人社部召开的全国电子社保示范城市建设现场会上被评为首批电子社保示范城市, 这表明建设电子社保以点带面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明确批示, 要在全国推广电子社保。
有了电子社保之后, 各城市的社保经办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苏州、杭州等电子社保建设较发达的城市, 社保经办环节电子化率已达80%以上。苏州市人社局与苏州有线联合主办的《苏州人社》上线后, 苏州城乡居民可在家通过电视直接享受查询人社最新信息、求职培训报名等便捷高效的人社服务。杭州市自2006年力推电子社保建设以来, 逐渐打造了一个公开化、效能型电子社保管理服务体系。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通过主城区以及街道服务平台的自助服务一体机办理相当一部分社保业务, 查询修改信息等基础事宜, 更是不用出门就能办理。各地借助社保网上服务平台, 使广大群众“不进大厅门, 能办社保事”, 在方便人民的同时, 大大提高了社保经办效率, 参保对象与经办机构双赢的局面初显。
建设电子社保, 可以有效促进部门间、险种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有利于构建安全优质的数据管理体系, 树立精确型社保形象。同时, 有利于构建严谨高效的社保经办管理体系, 树立效能型社保形象。
2 手机社保:电子社保的必然趋势
人们对便捷的渴望使得智能手机这种互联网接入方式成为了用户的首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基础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31日,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 会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已经占总网民数的80.91%, 相比上半年增长2.4%。
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13年底, 中国移动用户达12.29亿, 其中3G用户的渗透率达32.7%, 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 并且现行的2G用户正加速向3G网络迁移。同时, CNNIC2013年回顾特刊 (总第96期) 披露, 手机用户成为中国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 手机端应用已成为互联网发展新引擎、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各平台与手机之间的融合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社会保障的各方面发展必须顺应趋势甚至引领趋势。在电子社保建设逐渐走向成熟之时, 抓住趋势将社保服务向手机端延伸十分重要。在此我将这部分内容称为手机社保, 它可以用诸如微信社保、掌上社保等形式出现, 为用户提供与3G甚至4G时代匹配的社保服务。手机社保充分利用了智能手机 (Android、i OS、WP等) 良好的可扩展性, 结合手机的GPS等功能以及可靠的3、4G网络, 打造属于社会保障的手机端应用。手机社保是人社部官方提供给广大参保对象的一条手机服务途径, 以便其更好更便捷的享受精确效能型社保服务。
手机端社会保障应用功能构想:
2.1 以身份证、社保卡为依据的可靠的身份识别模块
手机端社会保障应用的身份识别一定要做到人机一一对应, 这是社会保障电子化高效精确性的体现, 也是保证个人社保信息资金等安全的基础。以身份证、社保卡信息为认证基础, 辅以面部识别及手机绑定短信认证等身份安全识别措施, 是时下最为安全且被广泛采用的身份识别机制, 可以有效保证手机端社会保障应用用户的信息安全。在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的基础上, 手机端社会保障应用会在绝大多数群里中逐渐替代现有的社保卡, 将身份证、社保卡和手机应用三者有效融合。
2.2 个人综合信息查询、业务办理、关联缴费模块
手机端社保应用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参保人个人综合信息查询, 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缴费信息;医保卡消费明细及余额;养老金、失业金发放调整明细等。同时将电子社保网上经办大厅的服务延伸到手机端, 提供手机预约、社会保险登记、就业失业登记、缴费工资申报、退体审批、待遇计发、社保转移接续、资格认证、经办进度查询等等社保业务。
而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 用户也逐渐接受手机支付这种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根据2013年末工信部统计公报显示, 手机在线支付用户在手机网民中占比由上年末的13.2%上升至25.1%。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爆炸式增长。手机端社保应用应与移动支付结合, 帮助用户便捷地完成社保各项缴费, 不仅能使社保账户明晰, 每笔都有记录和反馈, 且能定期提醒用户缴费。利用电子平台的数据管理功能, 还能使用户在手机端实时了解个人应缴保费、累计缴费和欠费情况。对于长期没有登录手机端应用的用户, 还可使用社保手机短信服务平台, 定期为他们免费提供个人缴费情况通知。这对于激活沉睡账户, 减少拖欠保费人数十分有益。
2.3 就医辅助模块
手机端社保应用需对需要就医的民众提供医保就医指引。根据个人医保情况 (如职工、居民、城乡等不同情况) , 联合手机地图罗列符合就医条件的医院, 提供医院的地址电话, 或直接进行手机导航。并允许用户自助手机预约挂号, 提供预计就医时间等。
另一方面, 电子社保也可与新兴的互联网医疗联合。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预计, 到2017年医疗行业IT花费将达336.5亿元。这仍然是一个社会趋势, 也是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手机社保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载体和相关技术手段, 为用户提供健康教育、在线咨询、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电子处方以及远程会诊康复治疗等。而来自官方的有效整合也可杜绝现存互联网医疗的虚假疗效、欺诈等行为,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
2.4 个人相关政策信息、创业就业信息推送模块。
社保应用可以结合智能手机的推送功能, 在以往发布政策信息方式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个人情况 (如性别、年龄、生活圈以及社保情况等) 及时推送个人受用的政策信息, 包括政策变动、医保定点信息更新以及便民服务信息更新等。
在此基础上, 为用户搭建一个创业就业信息平台, 为用户及时推送有价值的创业就业信息。针对失业人员, 采用更为积极的主动引导方式为用户推送相关培训方式信息, 提供符合该人员的岗位匹配等。
2.5 使用帮助以及监督投诉模块。
一款好的手机应用需要引导用户熟悉其全部功能, 合理的引导教程和使用过程中的帮助十分重要。同时, 社会保障手机端应用也需要在用户的监督意见之中不断完善。用户可以针对软件使用问题提出反馈, 也可以针对社保经办等相关环节提出意见投诉等, 所有反馈意见投诉都可以得到回复。
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甚至是可穿戴设备的兴起, 以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为依托, 加速推进电子社保、手机社保融合为终端社保是社会保障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托终端社保, 让社会保障加入“互联网+”这个新模式之中, 为传统带来创新与新的发展机会, 为互联网与现实的融合做一次有力的助推。构建包括大厅服务、网上经办大厅、自助终端服务、电视电话短信服务、手机社保服务、基层服务平台等融合的公共一体化服务体系, 让精确效能型社会保障真正嵌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成为一种文化被国人接受。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信部.2013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5861120.html.
[2]赵祥昆.推进电子社保.提供精细服务——访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唐霁松[N].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4, 1, 17, (003) .
精确保障 篇4
本文根据工程装备维修器材精确化保障业务中的数据需求情况,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方法,对相关数据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其影响程度和相互关系,运用数学建模理论,研究提出更为精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1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ata Mining)[2]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技术角度看,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含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工程装备保障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各种示意图、数据表格,也包括大量的文档资料,并且由于战场环境复杂、工程装备保障物资情况瞬息万变,战场反馈的许多数据如果不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可能就会成为无用数据甚至是错误数据,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把大量的原始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是能否实现工程装备保障物资精确化保障的关键。由其技术特点可以看出,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 工程装备维修器材基数标准研究
在构成装备的零配件中,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作为维修器材的,可以作维修器材的,也不一定适合用时维修工作。此外,受经费保障能力和用时保障条件的限制,也需要对各级单项维修器材进行筛选,以确保最急需、最实用的维修器材品种和数量得以储备,求得需求和能力的有效平衡。
2.1 影响参数分析
(1)外部损伤影响。指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装备损伤,与装备类型、工作样式、工作条件等有关。
(2)故障影响。指装备使用过程中故障损坏的可能性参数,与器材的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有关。
(3)关键性影响。指该零部件在装备系统中所起作用及器材损坏结果对系统性能影响程度。
(4)限时可更换性影响。指该零部件在有限时间内可拆装更换的难易程度影响。如损伤工程装备修理时间超过工程保障任务完成时间限制,对其修理不再对目前的工作具有意义。
(5)保障性影响。指用时对器材筹措供应条件的要求,与器材的筹措方式和运输能力有关。
(6)经济性影响。即零部件成本、价格大小的影响。
以上(1)到(6)的影响程度均分为很高、高、低、很低四级。
2.2 确定因素集和评价集
定义:称a=(a L,a M,a U)为三角模糊数[3],如果它的隶属函数为μa(X):R→[0,1],即:
考虑任意两个三角模糊数为:a=(a L,a M,a U)和b=(b L,bM,b U),根据扩展原理,有相应的模糊数运算规则如下:
C={c1,c2,c3,c4,c5,c6}={工作损伤,故障,关键性,限时可更换性,保障性,经济性}。
评价集选择为:V={v1,v2,v3,v4}={效果很好,效果好,效果差,效果很差}。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用时维修器材的消耗量主要取决于工程装备的损伤情况。依据工程装备的主要功能,结合其执行工程保障任务的环境恶劣程度,将工程装备分成一、二两个类别:
一类装备主要包括参加高强度、复杂条件施工行动的装备如推土机、多用工程车、岸滩路面器材等。这类装备正面和深度受损可能性大,而且抢救抢修较难,因此损伤率及重度损坏程度预计较高,维修器材消耗量较大。
确定维修器材基数项目和单项需求量后,就可以确定相应装备维修器材的基数标准。
运用资源重构[5]的思想,根据工程装备维修器材基数标准计算方法原理,将维修器材基数箱组中各单项器材分为易损件和非易损件,并综合考虑装备数量、损伤率和损伤程度系数,建立工程装备维修器材需求计算模型如下:
式中:Xi为某型工程装备维修器材基数需求量;Si为某型工程装备数量;Ei为某型工程装备维修器材基数保障装备数。
Pmax(xi易)为某型工程装备维修器材基数箱组易损件最大用尽概率,其计算公式如式(4)所示:
Pmin(xi非)为某型工程装备维修器材基数箱组非易损件最小用尽概率,其计算公式如式(5)所示:
将式(4)和式(5)代入式(3)中可得到工程装备维修器材基数需求计算模型:
根据模型1-12基本算法,运用计算流程通过编程可计算a型推土机维修器材需求量为16个基数。
参考文献
[1]林干,王兴安,迟维英.装备精确化保障研究[J].地面防空武器,2004(1):37-42.
[2]范明,孟小峰.数据挖掘与概念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王世明.排序决策的三角模糊数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5-46.
[4]王乃超.基于产品维修策略的保障设备需求量计算模型研究[J].系统与电子技术,2009(5):1267-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