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题绝对精确期末必备

2024-10-14

马原简答题绝对精确期末必备

马原简答题绝对精确期末必备 篇1

4.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5.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3.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

证关系的原理分析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表现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③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④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⑤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形象性、直接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犯了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问题不超出自己狭隘经验的眼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4.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

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虽然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因而是相互对立的。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也有相对;其二,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2)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这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它的某些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以僵死的观点看待它。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继续发展,这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因此,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必须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

关系。

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2.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

用,并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

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7.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

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以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根据经济基础的不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何区

别?

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

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1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

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1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作为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而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料配置方式。

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

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全部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④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上一篇:自费贵重药品告知书下一篇:中华实验中学春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