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教学要点201(共6篇)
马原教学要点201 篇1
绪论、教学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 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 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③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教学要点
1.怎样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特点?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知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
联系具有普遍性。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内在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务处于一定的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5.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1)对立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反 2 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是抽象的;矛盾的特殊性反映了事物的个性,因而是具体的、丰富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中包含着普遍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一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成了特殊性。反之亦然。
6.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事物的量的规律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7.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8.如何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章 教学要点
1、怎样理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时间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2、怎样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之间的具体的、个别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4、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答:(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5、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答:(1)任何真理总是包含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2)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性 答:(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怎样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 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②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认识世界。•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第三章 教学要点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统一。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适合或不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它的实现是具体的、现实的。它并不单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绝对高度,而是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所达到的状态。自觉地把握这个规律,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3.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 5 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予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把它应用到生产的过程,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1)被劳动者所掌握,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2)渗透到劳动资料中去,可转化为劳动工具。(3)渗透到劳动对象中去,可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4)应用于生产管理,可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生产力水平。
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
造者
7.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四章 教学要点
1.如何理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意义: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
价值论: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以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意义: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5、如何理解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资本的运动要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阶段,因而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6.什么是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周转:资本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
7.利润和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和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剩余价值和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的。因此,剩余价值一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无关。
8.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而实际上,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现实生活中,在现象上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引起的。第一,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交换一样,买者支付一定量货币,卖者交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劳动的能力。由于劳动能力潜藏于人体,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所以,人们直观见到的是工人的劳动。这样,工人出卖的好像是劳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了。第二,工人往往是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也给人一种假象,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所取得的报酬。第三,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或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马原教学要点201 篇2
柳河乡人大主席团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乡人大主席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乡党委领导下,围绕乡“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和全乡工作大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抓住关系全乡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为推进我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加强对经济运行和预算执行工作的监督
加强对经济运行和预算执行工作的监督是人大主席团的一项重要工作。2011年,要以服务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对全乡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及时就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审议意见,督促整改。要加强预算的监督和上决算(草案)的审查批准工作,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本拟依法听取和审议4个报告:
.
1、审查和批准201 1年乡财政预算安排情况的报告;
2、听取和审议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听取和审议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4、审查和批准2010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二、认真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乡人大主席团本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拟安排听取和审议5个专项工作报告:
1、关于全乡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2、关于全乡木瓜、烟叶产业培育情况的报告;
3、关于乡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三、积极开展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
为保证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正确贯彻实施,依据上级人大工作部署,结合本乡实际,今年,主要安排四项执法检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河南省畜牧业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4、《河南省信息化条例》。
四、扎实开展工作评议
1、主席团要采取适当方式听取乡政府副乡长分管工作的报告;
2、继续选择2-3个政府部门或乡直单位开展工作评议;
3、对于本届内未接受工作评议的政府部门书面报告工作并在评议大会上接受满意度测评。
要科学合理的确定评议对象,深入开展视察调查,撰写好评议发言材料,组织好评议大会。在此基础上,抓好评议问题的整改,充分
发挥工作评议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支持和促进作用。
五、进一步做好人大信访工作
把人大信访工作作为监督行政和司法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重要方式,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认真接待,妥善处理,着力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着力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1、充分发挥人大信访信息化系统的作用,提高办信接访效率。
2、定期对人大信访工作进行综合分析,为主席团开展监督工作提供依据。
3、实行重点信访案件办理情况跟踪问效制度,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切实做好代表工作
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础。要积极探索代表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为代表依法履职搞好服务。
1、加强代表通联工作,及时通报全乡重点工作、主席团的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情况,进一步拓展代表知情知政渠道。
2、在县乡人大代表中开展争当“五个模范”活动(即学习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发展经济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关注民生的模范),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和改进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以推动建议事项解决为目的,实行重点建议办理制度,坚持“零距离”办理办法,开展办理代表建议先进单位评选活动,通过对口督办、跟踪问效,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切实提高代表的满意度。
4、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代表法》为主要内容,继续开展代表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5、巩固提高代表活动阵地,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全面检查本届代表履职档案,为下一届代表提名提供重要参考。
6、做好乡人大换届选举的前期准备工作。
七、进一步做好人大宣传工作
进一步拓展在上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上的宣传渠道,宣传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好典型,宣传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的好举措等,不断提升我乡人大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实行人大宣传工作奖励激励机制,不断激发人大通讯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人大宣传工作在全县的先进位次。
八、深入开展专项工作调研
要切实关注民生民利,选择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向政府提出建议,促使问题逐步解决。
l、对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调研;
2、对支柱产业培育情况进行调研;
3、对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九、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1、在乡人大主席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双争”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不断加强主席团成员和人大工作人员人大理论、法律法规、经济社会管理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依法履职能力、审议决策能力、综合服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主席团各项监督办法,完善机制,规范程序,提高监督实效;建立和完善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办事规则,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马原实践教学方案 篇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指导方案
实践课程设计的思想:在进行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始终是我们的教学宗旨,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老师占据在讲坛之上进行面授,学生很少获得机会在讲坛上发表学习体会,也缺少其他实践机会。但是,我们认为,即使是理论课程,学生也是需要实践的,而且也能找到合适的实践方式。实践课教学的方式是拿出少量学时,设立学生讲坛,让学生结合之前刚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再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社会实践知识,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课堂上讲出来。
实践课程目标:通过学生讲坛的设立,使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个消化理论知识的锻炼机会。把理论知识和外部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讲”,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这一实践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给学生们提供适当的锻炼机会,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的本课程知识,同时也使他们更具体地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应用。
论坛选题: 第一部分
1、从意识能动性看科技创新
2、意识能动性的社会作用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社会和谐
4、从实践的观点看科学发展观
第二部分
1、谈谈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与理论创新(可结合一案例来谈)
2、谈谈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与实践创新(可结合一案例来谈)
3、真理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得到发展(可结合科技史上的案例来谈)
4、从网络环境问题看坚持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5、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建设文明的网络环境
第三部分
1、结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
2、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3、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发展作用的认识
4、从道德或法律(可选其中一个方面)的建设看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5、结合一些实例谈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
1、分组时可选择采取几种方式:1)依据班上顺序号分组;2)先指定组长作为主持人,然后由组长召集组员;3)让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对上述三部分选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然后平衡人数,指定小组长;
2、在准备过程中,先由小组的每个人写一份提纲交给小组长,然后小组长与小组骨干合议,形成发言稿。要求学生们在这过程中既独立思考,又有团结合作精神;
3、小组长主持完成发言稿的讨论并做好讨论记录、形成文字稿和PPT;
4、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组发言。推举1位同学参与讲坛发言;
5、讲坛结束时由小组长把学生们各自写的发言提纲、小组讨论记录稿以及经讨论综合而成的讲稿和PPT 交给教师。
教师指导方法:
1、告诉同学们撰写发言提纲的基本要求,以及小组讨论记录稿、发言人讲稿和 PPT 的基本要求;
2、给每个小组同学指定相应的课程理论范围,并提供一些参考读物,建议其阅读;
3、在学生讲坛进行时,教师只做监督指导,具体过程由班长和小组长来主持掌握。
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提纲,二是小组讨论记录情况,三是小组发言代表的发言稿(包括 PPT),教师根据这三部分综合评分;
考核方法:学生讲坛实践的分数性质为平时成绩,所占分数比例为总成绩的 20%。考核步骤是:先由小组长给小组成员的提纲打一个分,然后上交教师,再由教师根据讨论记录以及小组发言的总体情况调整分数,得出小组成员的成绩分。一般情况下,参加发言的同学和小组长可得最高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
马原第二次实践教学 篇4
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第二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一、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论文及备选题目
1、马克思主义离现实有多远?
2、网络淡化还是密切人际关系?
3、对世界各国成立孔子学院的理性思考
4、罪感文化与乐感文化
5、恐怖主义是否会改变人类文明进程?
6、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7、安乐死是否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8、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的文化根源
9、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的哲学思考
10、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
二、课程论文撰写要求:
1、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阐述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要求文章言之成理,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努力体现自己的理论素养、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
2、任选其中一个题目,也可自选题目报任课教师同意(邮件方式)。
3、字数在2000以上。
4、用A4的打印纸,正反两面写,必须手写,打印者没有成绩。纸张的上边距留3厘米,左、右、下边距留2厘米,学院、学号、姓名写在大标题的下面一行,便于统一装订存档。
5、交作业时间和方式:第十四周(12月9-10日,上课时间交学习委员)。
三、学生论坛:备选安排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课内或课外2学时举办学生论坛。
2、每个班推荐优秀者上台演讲,具体名额由任课教师确定。
3、论坛方式:主持人(男女学生各1名)围绕选题安排论文作者发言、听众提问、讨论、总结;教师最后点评。主持、发言计入平时成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马原教学要点201 篇5
本篇《小学2019—2019学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自查总结》是由为大家提供的,还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年终工作总结、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包括党支部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财务工作总结及试用期工作总结等多种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点击查看更多详情>>>
相关推荐:总结|实习总结|个人总结|年中总结|半年总结|党支部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
我校在XX-XX学,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优化管理,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促进了我校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铜教委发[XX]82号文件要求,就基本要求部分按指标体系作如下总结汇报:
1、招生办班管理
我校共有教学班26个小学教学班,中心校20个,飞龙村小6个,新招班级四个,所办班级均按照县局 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要求组织招生,确保了服务范围内应入学适龄少年儿童少年全部免试入学接受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招收新生时没有组织招生考试和变相的招生考试以及提前违规组织招生;没有招收任何复习学生,也没有擅自招收服务区以外的学生;学校所有班级均衡编班,均衡配备教师,不存在重点班、实验班、特色班等。
2、学籍管理
学校学生异动按规定完善了报批手续,不存在有学生无学籍或有学籍无学生现象,没有迟报和瞒报、虚报行为;严格控制了班额,一、二年级各班班额均未超过56人,其它只有个别班级达到56人以上,但都均在66人以下。学校按规定要求完善了学籍管理和接收转学生,没有学生流失现象,入学率100%,巩固率达100%,毕业率达100%。
3、严格课程计划认真执行校历管理
学校严格按照县局的有关规定开齐了课程,上足了课时,互不挤占,没有随意提高课程难度和随意提前结束新课;学校严格按校历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没有随意停课或更改行课时间,没有组织任何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演出等活动。
4、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各部门齐抓共管
学校有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总结,行政集体每月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有记录,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教学管理上,坚持了兼课、听课、评课、检查教案和学生作业批改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有制度,落实好;党政工团和全体教职工都重视、支持、配合抓教学工作,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以及后勤保障部门作用发挥好。
5、教学常规管理入格到位
马原教学要点201 篇6
【专题要点】
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之一,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从化学反应的本质角度来深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能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分析认识元素化合物部分以及有机化学中的部分化学反应,达到巩固知识熟练运用的程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功,这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依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设计的计算类型题仍然是掌握的重点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线的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考查面广,不仅涉及无机物、有机物的化学性质,而且还与学科内的其他知识点密切联系,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电化学、能源、工业生产等,甚至会出现学科间的综合,如与物理学中的电学方面知识进行综合。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新颖灵活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氧化还原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甚至是写出未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标定;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及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4、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教法指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理清几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讲清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以及判断强弱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引导学生学会解决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① 可根据电子守恒,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的关系,列出守恒关系
式求解,从试题的变化趋势看,有一类题目是已知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计算确定产物。计算公式如下:
氧化剂物质的量×变价元素原子的个数×化合价的变化值=还原剂物质的量×变价元素原子的个数×化合价的变化值
② 要注意参加反应的量不一定完全是被氧化,或被还原;或一种物质由于歧化,有一部分被氧化,而另一部分被还原;即部分氧化或部分还原的计算
【知识网络】 1.了解基本概念
2.性质强弱规律
3.掌握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1>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可判断氧化性: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
。同理,不同的还原剂
。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
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
显氧化性;又如
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注意: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只决定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如还原性:
,氧化性:。
【学法导航】
解答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类型题时关键是:
1、要理清知识线索,即价升高→失电子→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产物(或价降低→得电子→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2、要明确解题的方法思路:理清概念抓实质,解题应用靠特征,即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去分析理解有关概念,而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应从分析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这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入手。具体思路是:找变价、判类型、分升降、定其他。其中“找变价”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特别是反应物中含有同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弄清它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