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笔记建议书目

2024-07-15

马原读书笔记建议书目(共10篇)

马原读书笔记建议书目 篇1

马原课程推荐阅读书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5】恩格斯:《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版。

【7】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8】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9】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11】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2009年版。

【13】张岱年等:《中华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0 【15】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7】威尔·杜兰:《杜兰讲述哲学的故事》,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18】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19】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2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2】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3】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4】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5】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6】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27】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28】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9】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30】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1】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2】伏尔泰:《哲学通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6】吴光远:《哲学与智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37】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38】弗朗西斯·培根:《新大西岛》,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篇2

——读《共产党宣言》

12314290 吴锦淳

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份理论指导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一直受到共产党人的分外重视。然而社会发展至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并不像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脆弱,于是有人便对《宣言》产生了怀疑。人们似乎觉得过去那个工厂林立,工人们被迫用出卖充满血泪的劳动以勉强换取温饱的世界已经不再。而在现在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代际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似乎不再有立足之地了。

《宣言》的历史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历史为鉴,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革命性与进步性,并深刻地揭露了其残酷的剥削本质,进而预言了未来的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同时再进一步地提出,最终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之分。立足当时的现实,他还辩证地认识到,每一次无产阶级的失败并非毫无收获,而是产生了联合无产阶级的作用,而这便是未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进而《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联合、然后革命。

然而以上的推论都立足在几个历史前提上:第一,资产阶级只为其工人提供最基本的、仅供生活的保障且不愿让步;第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存在流动性,无产阶级无法通过劳动积累使自己上升到资产阶级中。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普遍现象。在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力度并没有强大到足以让资产阶级意识到他们的力量,工人所受的压迫远超今日人们的想象。

事实上,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都认为,在无产阶级进行了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为了维护生产关系的稳定性,资本家们已作出了让步,工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有所上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劳动争取到更多的劳动报酬,而且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才选拔机制已经为阶级的流动提供了可能。在西方,工会以合法手段为工人谋福利;在中国,未来将会有一系列保障措施为工人提供保障。因此,在历史前提已经改变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愿望与紧迫性已经不及过去强烈,在合理的分配方式下,各个阶层的生活条件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然而,这种阶级分化正在日益淡化的观感真的是正确的吗?我觉得这只是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众的错觉,而造成这种错觉的两大帮凶,一是全球化,一是资产阶级媒体的宣传。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被大大推进,而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为追求公司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将生产加工环节大量外包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而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中榨取更多收入的过程。而一些眼界狭小的发达地区居民则认为重工业、重劳力加工制造业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当发达国家的经理们放下身段,除下西装领带,貌似十分重视员工福利的同时,上百个欠发达国家的人民却不得不接受血汗工厂、不平等贸易条款、社会福利削减,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实际上,从全球范围而言,阶级分化和剥削从未像今天这样的强烈过。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天,印度最高的摩天大厦伫立在最大的贫民窟当中,一个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入相当于一千七百万最贫困的墨西哥人的收入综合。

资产阶级媒体更是用尽一切的手段,以蜜糖包裹着的谎言来说服人们阶级分化正在消失。他们宣扬比尔盖茨辍学创立微软的励志故事,却很少提及比尔盖茨的第一桶金是在身为IBM董事的妈妈的帮助下赚到的;他们告诉人们巴菲特8岁就会去纽约交易所参观,却不提那是在他身为参议员的爸爸的带领下。资产阶级媒体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阶级流动,但事实并不如宣传的那么美好。另外,他们还宣扬这样的观点:与马克思所在的时代不同,无产阶级的主要组成——工人,人数已经大大减少,由于制造业人员大量流入服务业和技术业,成为中产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结束了。然而我们仔细分析,这个观点也有失偏颇。服务业和技术业并不是中产阶级的代名词,服务业中的顶层和底层犹如云泥之别,酒店的服务生和咨询公司的高管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难道一样吗?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无产阶级不应仅限于传统定义中的工人,各行各业中的底层人员,由于经济、社会制度的压迫而必须被迫出卖自己劳力的人们都应该是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这样看来,无产阶级的人数有增无减。

那么为何我们越来越少听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呼声?因为资产阶级正在用改革来巩固现行的社会秩序,而人们大都相信这社会在现行的模式下有变好的希望,一旦有这种希望,人们就更愿意抓紧现在拥有的,似乎还可以接受的生活,而不愿承担革命带来的未知的后果,这再正常不过。

然而我相信,改良所能带来的资产阶级的让步毕竟是有限的,当有一天无产阶级要求更多而资产阶级再也无法让步时,革命终将还是要爆发。

读书笔记专业推荐书目 篇3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论权威》 《反杜林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普列汉诺夫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毛泽东:《唯心史观的破产》

中国哲学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多卷本)

张立文:《儒学精华》(上、中、下)

汤一介、杜维明:《百年中国中国哲学经典》

刑贲思:《中国哲学五十年》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商务印书馆。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逻辑学》(小)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偶像的黄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霍克海默尔:《批判理论》、《启蒙辩证法》。

詹姆斯:《实用主义》

【美】艾伦·布坎南:《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

政治学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列宁:《国家与革命》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彼得原理》劳伦斯·丁·彼得

阿尔温·托夫勒:《第二次浪潮》

奈斯比特:《改变我们生活的十大趋势》

丹尼尔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卡尔·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和民主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10卷)

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周民锋主编:《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

赵明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公共管理系列

陈振明 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振明 主编:《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振明:《理解公共事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卓越 主编:《国外政府改革与发展前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凯文·B·史密斯:《公共管理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奎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斯科特·卡特里普:《有效的公共关系》,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法学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社会契约论》

黑格尔:《法哲学》

德沃金:《法律帝国》

罗伯特·考特:《法和经济学》

波斯纳:《法理学问题》

棚濑考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

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

川鸟武宜:《现代化与法》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

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刘星:《古律寻义》中国法制出版社

一正:《西窗法雨》花城出版社

刘星:《法律是什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说法、活法、立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天纬:《法治的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商务印书馆 毛磊:《品味法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李永军:《法里法外》中国法制出版社

苏力:《法治的本土资源》

梁治平:新波斯人信札》 中国法制出版社

梁治平:《法辨》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节选本)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至七)

魏杰:《股份经济通论》(第二版)

法雅克-阿迈著,何意译:《经济全球化》

亚当·斯密:《国富论》

凯恩斯:《就出利息与货币通论》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张五常:《经济解释》,《股份制》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观点》,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政治思想史

《论语》、《礼记》、《老子》、《春秋》、《孟子》、《庄子》、《荀子》.《尚书》、《易经》、《朱子语类》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共四卷)人民出版社,1959, 1980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两卷)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出版社

蒲兴祖 洪涛: 《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一)》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03

郑杭生 :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03

郑杭生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03

陆学艺:《陆学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5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管理学

周三多等:《管理学 ── 原理与方法》(第 四 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斯蒂芬·罗宾斯等著:《管理学》(英文影印版·第7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毛泽东思想概论

金冲及:毛泽东传(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杨超、毕剑横::毛泽东思想史,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993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战略地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威廉·内斯特:《国际关系:21世纪的政治与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

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周敏凯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小学必读书目稻草人的读书笔记 篇4

这一天夜里,稻草人看见了三件令人十分伤感的事。

这天夜里一只蛾子飞进了菜园落在菜叶上产了卵,稻草人想把卵弄掉,却无能为力,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虫子把主人的劳动一点一点的吃掉,它的心犹如刀绞。他们吃的可是主人一把年纪拼了命种出来的稻子呀!以前年年闹灾荒,好容易等来了风调雨顺,稻子又被虫子吃了个精光。

这时它听到一阵咳嗽声从河边的小船里传来,小船里有一个妇女正在捕鱼,身边一个身患重病的孩子,为了捕到鱼妇女不得不狠心的把孩子扔在一旁,孩子渴了只能喝碗河水,孩子的咳声越来越厉害,到后来只有喘气,没有咳声了。稻草人恨不得垫在小男孩的底下给她温暖,用自己来烧点水给男孩喝。妇女终于网上来了一条七八寸长鲫鱼,把它放在稻草人旁边的木桶里。这时天色已晚,渔妇再也不能禁住休息的诱惑,睡下了。

又来了一位妇女,她的丈夫要把它卖出去,孩子又死了,她终于支撑不住,有了跳河自杀的念头。稻草人见了将手中的扇子重重的拍打着,企图将妇女自杀的念头赶走,他是多么着急呀,它恨自己,认为见死不救是最大的罪过。还没等听见跳河声,稻草人就先昏倒了

稻草人和人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飞蛾糟蹋主人的劳动成果,它整日愁眉苦脸,恨不得全身扑上去赶走虫子。为了让小男孩喝到茶,即使自己灰飞烟灭也再所不辞。为了拯救妇女那颗悲伤的心,它的心也“啪”的一声碎了。它恨自己无能帮助他们,恨自己是一个不能动的稻草人。

建议中小学读书书目 篇5

1、红楼梦√

2、水浒传

3、西游记 √

4、三国演义

5、岳飞传

6、巴黎圣母院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昆虫记

9、爱的教育 √

10、复活

11、丛林历险记

12、格列佛游记

13、童年√

14、在人间

15、我的大学

16、海底两万里

17、老人与海

18、少年维特的烦恼

19、呐喊20、安徒生童话√

21、一千零一夜 √

22、格林童话

23、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24、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25、哈利.波特与密室

26、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27、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8、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29、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30、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

31、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

32、世界上下五千年

33、中华上下五千年

34、史记故事

35、大国的崛起(法国、德国、英国、美国、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荷兰、俄罗斯)

36、话说中国

37、话说长江

38、易经的哲理与智慧

39、品三国(上、下)

40、于丹《论语》心得

41、山居笔记

42、排解中学生成长烦恼的168个故事

43、好心情是自己个的情绪的调节——阳光少年心理成长之路

44、完善自我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阳光少年心理成长之路

45、成长之路

46、傅雷家书47、18岁以前孩子应懂得人生哲理全集

48、长征的故事

马原读书笔记建议书目 篇6

物象的直观表现烘托出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悲惨身世的感念。我们知道,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被寄养在一位贫苦的农妇家中,直到5岁才回到自己家中,这使他从小就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农民联系在一起。因而,当他在这天清晨,透过监狱的窗口看到了漫天的大雪,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家乡,也想起了曾经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过他而今已埋进了“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的保姆--大堰河。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融入了诗人的情与感,经过艾青的主观再创造,使我们读起他的诗,感受到艾青笔下的意象描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实了。

采用丰富多彩的意象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抒发深沉忧郁的感情,使抒情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充分体现了艾青独到的艺术特色。五四启蒙时代的郭沫若,他的诗也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抒发感情,但他的诗中所表现的自然景物,表现的意象,大都被人化和神化了,借以直抒胸臆地表现自我感情。这与艾青将意象与情与感交融、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与艾青同一时代的臧克家,他的诗执着于现实,取材于现实,他比较注重以客观的准确意象代替主观情绪的直接发泄,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的画面构成意象时,更倾向于单纯写实。

艾青诗歌意象的外延丰富多彩是与其的深刻相一致的。同样是写太阳、春天、黎明、夜晚,同样是写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艾青能够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其诗歌在艺术与思想内容方面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例如在《雪落在中国是土地上》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再如《乞丐》一诗,为了表现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至于沦为乞丐的惨状,对乞丐的神态和一些特征性的动作做了细致的刻画:“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种饥饿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欲望,同时使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旧中国黑暗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 篇7

自从参加名师工作室之后,才想起该给自己充充电了,于是就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开始吧!在书中,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家,为广大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既使我开阔了眼界,更引我深入地思考。

从书中,我领悟到:教育重在师生间的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生虽然小,但也要尊重他们。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心灵来沟通心灵,用感情来赢得感情。我想:当老师们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孩子们能对我们说真心话、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对那些“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困生,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之中哪怕获得一点进步也好。是啊!学困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读了这本书,我仿佛顿时豁然开朗,知道开学后去怎么去对待我们班的这些“无可救药”的孩子们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有优点。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8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

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的讨厌等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老师,我一直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老师自己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直表现优秀,而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

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

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9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正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这样的表述:“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越敏锐。”这些关于阅读的阐述,让人顿感耳目一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作起:一兴趣入手课外多指导学生阅读他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并利用班会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在班内设立”故事大王”奖.我这样做着,一开始,他们为了得到”故事大王”奖而读书,渐渐地,孩子读书的兴趣培养起来了,他们感到,每天不读书,好像生活和学习中缺少了点什么?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家长会上,我给学生和家长的一条提高学习成绩的建议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经过第一环节的兴趣培养,学生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一有空就看书.家长反映,孩子不但自己阅读,还把在读中看到的精彩故事推荐给他们,他们也跟着读得津津有味.后来发展到推荐给老师看,我也加入到孩子们的阅读队伍中去,班会上,经常出现学生教师争着阅读的场面.通过阅读,教师与学生和家长都有了一个共识:读书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了学习的成绩.真是一举多得呀!正如作者所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入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给新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0

李镇西在书中序言部分说:“我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可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崇高的师德情感和积极学习思考都将成为我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关键。

与以往一味宣扬无私奉献的论调不同,李镇西建议我们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成为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要做反思型教师。那么,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对我们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所以,做反思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孩子是家庭的寄托,人才是社会前进的基础。“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责任,那么我们是否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呢?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教书育人亦如盖楼。如果我们有建筑知识大厦的志向,那么首先我们要保证自己手上有足够多的知识砖块。如果我们没有胸怀像大海,有怎能带着学生领略到广阔之美。如果我们只是用自己仅有的那么点万古不变的老知识,囫囵着学生的课堂,那我们是不是就辜负了国家的寄托,家长的叮咛,社会的期待?

所以,在踏入教师队伍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参照优秀的老教师,反思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查漏补缺,不断的填补自己的短板。就像书中第一章的内容一样,我们要在不断学习中追求我们的理想,包括合理安排工作,保证阅读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中继续锤炼教师的基本功;用教育随笔记录丰盈而真实的教育生活等。好学为要,我们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对于学生、对于教育,我们才能称得上尽心尽力了。

二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今后的教学事业中,伴随我们一生的朋友,除了教导我们的师长和共同成长的同事,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去爱、去教育的学生。而我们与这些朋友交往中的“信”,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所理解的教学实践,即为在对学生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全身心的投入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投入到学生关怀当中,认认真真的做好日常事务。“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是一句空话,“一生奉献”也不仅仅是一句高声的宣言。我们在坚守教育这份事业的同时,更要坚守本书中的老师给我们的真诚建议,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不仅要有一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还要坚守自己对学生的“信”、对家长和学校的 “信”,更要坚持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信”。

三省,传而不习乎?关于教学的反思,是作为反思型教师的首要特征。我们应该随时反思:我所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我的教学准确吗?即使我所教授的知识是正确的,那么我所教授的知识适合我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吗?即使是适合的知识,那么我所教授的方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吗?我的备课可以更出色吗?我的教学可以更精彩吗?这些问题我能在书中找到一些衡量的标准,比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第一堂课,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把讲台让给学生等,但更多的衡量标准,需要我们深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的进行有效反思,才能总结出来。

以上是我读完《给新老师的建议》这本书,对反思型教师的理解。

在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也给我们阐述了何谓反思型教师?他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而且,这四点绝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反思主要体现在,能够坚持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学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以及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才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老师所必备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上一篇:鞋品促销方案下一篇:账务管理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