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答案(通用5篇)
马原答案 篇1
一.名词解释
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在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4.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6. 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7.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又称价值法则,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8.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9.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10.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简答
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每个学科的开设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即传道,授业,解惑。都需要我们认真钻研,努力发掘其中的奥秘。而各个学科又有其各自的特点,例如理工科和文史科,前者逻辑性强,学习时思维要开阔,而后者重在记忆。而其中都有难有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合理分配各自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再者,很多学校因此而注重因材施教,等等。
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
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 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因此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例如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因为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而等价交换不是个体能进行得了的,必须有相关的所有劳动量才能构成这一行为。正如马克思说的:“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辨析:辨析题:技术和科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即使在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科学日益发展的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仍有明显体现,正如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将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使得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使资本家们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足以反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所以,该辨析题观点错误。
三:论述
1.运用矛盾分析法,说说应如何对待价值规律的作用? 2.价值规律是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并有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形成的,它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个别劳动时间基础上产生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何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普遍性的量呢?还得从同类型的生产部门着手,深入到单个生产组,只有各生产组的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缩短,自然达到一定时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缩短了,当然,各生产组由于人不同,生产进度也有差异,要根据各自情况即特殊性而行。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作用的,在产品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一般要平衡才能使经济稳定发展,这是普遍现象,而根据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因此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特殊现象。
答:1.筛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优胜劣汰虽然会给破产企业的员工带来较大的影响但是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刺激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内外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减少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就会获利。3.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内外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要重视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2.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看法? 答:首先从哲学上看,运用矛盾的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原本缓和的矛盾变得尖锐,这是一个变短积累的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的爆发。其次,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每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社会都会调整,以暂时换节这一矛盾。二战后,国家资本主义兴起,就是缓和这是矛盾的一个明证,但资本主义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这是由资本注意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客观上会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靠近,因为,要缓解经济危机,就必须要在资本主义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克服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在某种程度上,靠近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最后是科学社会主义,没有资本主义一定的发展就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不发展,缺点就不能充分暴漏,人们就不会看到其弊端,进而想办法去解决,科学社会主义指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途径,那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只有生产资料的公有,才能匹配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才能克服这样的危机。
马原答案 篇2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他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创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办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题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地改造。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有批判的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发展趋势。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题要点
这一说话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答题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就统一于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联系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二者是有区别的。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指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呢,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里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务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业绩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答题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像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新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及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答题要点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在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偶然性的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的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答题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而这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思维科学方法有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马原读书报告 篇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读马克思的《
一、人创造了宗教
文章开头,马克思就提出了反宗教批判的依据,那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这一段论述详细的阐述了作者对于宗教的理解,以及他所分析的宗教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们的心理。根据这些分析,马克思指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锁链上虚构的花朵”。反宗教的斗争,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斗争。真正的幸福是现实的幸福。因此人民应该扔掉这样的锁链——让人陷于幻境,如同“鸦片”的锁链——理智地思考与行动,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现实。
真理存在于真实世界而不是幻想的宗教中。因此对宗教、天国、神学的批判,变成了对法、尘世和政治的批判。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二、批判德国制度 历史法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说明今天的卑鄙行为是合法的”。这样陈旧、腐朽的思想是必须要批判的。马克思强调:“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可见这种制度的危害性,可见马克思对它的不满和愤怒。批判是激情的头脑,是武器,是消灭这个制度,揭露这个制度之丑陋的武器。揭露就是描述,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描述它所导致的巨大的压力、沉闷的情绪以及严重的狭隘性。这样的政府制度是卑劣的,它有害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批判它、揭露它。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相互对立,甚至必须承认自己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是上天的恩准,是正确而且肯定的!反观统治者,他们身价极高,人数又极少。这种状态是多么荒谬啊!人民难以提升对于自身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只能在被统治的状态下生存,而统治者则极易麻痹在权利之中,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心理越来越沉重的恶性循环。正因如此,人们只得寻求宗教这种幻想的方式逃避痛苦,寻求安慰。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是纵容这种制度的态度。因此我们才更应狠狠的与这种制度进行搏斗。如何进行批判呢?搏斗式的批判,关键在于给敌人以打击。让压迫的人们意识到沉重的压迫,让耻辱公开从而更加耻辱。让人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看到改变的强烈需求,才能激起人民的勇气,参与到斗争中来!以这样的方式,德国人民才有机会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需求。
三、对现实的思考
反对德国现状的狭隘内容的斗争,对于现代各国也是意义重大的。旧制度是一个现代国家隐藏的缺陷。每一个现代国家都需要看到这些缺陷并且加以批判和改变。我们需要旧制度,需要对旧制度的批判来赢得社会的进取。然而现代德国制度向全世界展示旧制度毫不中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同时,如果批判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这也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不受国界的限制,所以个人的解放就不可能让国家得到解放。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批判观念历史的遗著,恰恰就是当代存在的问题的中心。在这一点上,德国是先进国家中最先使用这样的批判的。德国人民要做的,是把自己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现存的制度,同时批判这种现存制度以及它的抽象继续。这意味着,哲学需要成为现实,才有可能去消灭它,而不是动动嘴,说几句坏话就能够否定的。德国的实践政治派的缺陷在于没有认真实现哲学;理论政治派的缺陷则是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之成为现实。
四、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称黑格尔的著作为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的和最终的表述,因此他的著作对于现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批判这样的思辨的法哲学,可以达到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坚决否定的目的。如果德国的国家制度表现了旧制度的完成,那么它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面向的是只有实践才能解决的课题。德国理论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最终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的理论能够抓住人,所以能够说服人,从而掌握群众。马克思指出,现代的革命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因此理论的解放对于革命有着实际的意义。我们的社会需要理论的解放以及一些彻底的理论,才会完成一次又一次向着更好的社会发展的革命。
五、面临的困难 文章提到,彻底的德国革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难——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然而德国思想的要求和德国现实对这些要求的回答极其不一致,无法直接满足革命的需要。因此不只需要努力让思想成为现实,现实力求趋向思想也是相当必要的。德国在理论方面,处于现代各国的前端,但是在实践上还远远没有达到。也就是说,人民还没有表达出对于革命的需要,相当于缺乏彻底革命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制约德国彻底革命的一个很大障碍。德国分担了太多超出它的现状之上的国家制度的某些方面,而且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马克思认为,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特有的这种障碍。从而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阶级解放了自己,才有机会实现社会的普遍解放。但是,如果一个阶级要能够承担这样一个从事解放的任务,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狂热。这样才能使得这个阶级的要求和权利能够代表整个社会的要求和权利。除此之外,要使一个等级成为解放者等级,另一个等级就必定相反的成为公开的奴役者等级。然而在德国,没有一个特殊等级能够充分地和人民魂魄相同,有着敢于这样进行革命的开阔胸怀和大无畏精神。马克思称德国的道德和忠诚是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的狭隘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阶级的斗争。在这一点上,德国就不如法国人民的利己主义。法国人从社会自由的前提出发,创造一切条件。这些重重障碍,都无疑加大了德国解放的困难程度。
六、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德国解放的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而形成这样一个领域,表明了人的完全丧失,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本身。这些特点,指向了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的等级。德国的无产阶级通过兴起的工业运动才开始形成。组成无产阶级的是有社会急剧解体产生的群众。无产阶级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者对正在生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权利就同国王享有的权利一样。因此,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因此得出结论,德国解放的关键钥匙就在于无产阶级。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在德国,必须要摧毁一切奴隶制,从根本上进行革命,才能完成解放。解放的头脑是哲学,解放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七、总结
这篇导言的内容层层深入。首先指出了德国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德国的制度需要改变,引出了德国现在需要革命、需要解放的话题。接下来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德国进行革命的优势和障碍。其中包括哲学理论的先进奠定了理论的基础,但是德国社会缺少实践的勇气和动力。因此德国需要一个特殊的阶级,既能够反映整个社会普遍的需求,有能够展示出社会普遍的苦难。而无产阶级就是一个满足这些特点的阶级。因此,解放需要以无产阶级作为突破点,并且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作为立足点,才能进行革命,迎来解放,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原个人小结 篇4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0131131004 杨青松
摘要:
我们的马原小组的课题是“何谓自由——一个历史的考察”。当今的我们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压力所束缚着我们,虽然我们肉体并没有因为栏笼而限制我们的行动,但是心灵的压力,依然会让我们有种不自由感。自古以来,每个时间阶段都会有不同形式的框架限制着我们,因此有关自由的话题我认为是永远不可能终止的,而对于自由的追求我相信也是无止境的。本论文通过自由的利弊,三个有关自由的问题等对自由问题进行见解阐述。
关键词:自由 民族自由 思想自由 爱情自由 利弊 历史
正文:
从古至今,民族自由,思想自由和爱情自由是三个关于自由的大问题。抗日战争,国民为了守卫自己的国土,顽强的与外来侵略者所抗争,保护自己民族的利益与自由。我们不甘愿被外来侵略者所压迫,自己的民族应该由我们自己来主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反侵略战争,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成功抵抗住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后世意义深远。同时类似与此的反封建反侵略战争还有很多,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保卫民族,不受外来者侵犯,这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所面对的问题,除了刚才所说的近代的事例,卫青,霍去病,杨家将,岳飞,戚继光等等,也为守护自己的民族自由,而拼上了性命。再如思想自由,不得不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华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因为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状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关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主要以虚构的故事为主,比如《梁祝》,《西厢记》。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描绘了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所付出的艰辛。而有记载的,比如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等等,都充满着凄美与无奈,可见比起现在的爱情,虽然还是有些现实的门槛,比如家长的反对,世俗的偏见,让我们的爱情还是没有绝对的自由,两个人在一起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比起从前,真的已经好很多了。
自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关键还是掌握那个度以及合理的运用。在当今社会,绝对自由肯定是不可能。一个人不可能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我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只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而是做出事后,不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后果,比如作案后,法律将会给他制裁。此时对于自由的限制,是在维护社会的安定。又比如言论自由这个问题,很多人报怨自己没有足够的表达权,可能真的确实也存在这个问题,可是这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一些分裂主义以及黑暗教派的传播,切断了他们的传播渠道,世界上总是会有无知的人的,他们会容易受到蛊惑,因此这也是保护了他们的安全。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每个阶段的法,以及对于善恶的定义都会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牺牲一部分的自由,而换取的是更多的安定以及秩序。
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自由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在法律允许内,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这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获得部分自由,比如想吃什么吃什么等等。因为想要生存,就必须去付出代价,为了生计,必须去赚钱,工作的压力随之而来,为了有份好工作,就必须去学习,学习带给我们的压力有随之而来。我们人人都想去拥有这份自由,可是真正敢去追求的估计只有看透世界,看透人生的圣人。古时有庄子为了自由放弃所有的名利,而如今的我们一边希望着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一边仍然是不舍得放手,放手即是所有,放手后便不再有烦恼,有人会问什么都得不到了为什么还是所有。我认为这无非是个满足感的问题,如果这样解释那放手后的那种自由感和满足感其实是有的一拼的,就看自己怎么想了,就像赚钱是无止境的,同样的两个人一个是大老板一个是小摊贩,都获利100,对于他们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自由的程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都是不一样的,被囚禁的人,希望的是出去的自由,对病人,自由就是健康的身体,让他们能和普通人一样迎接每一天,出行不受到限制。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书籍以及名人都阐释过自己对于自由的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1.表达的自由2.信仰的自由3.免于匮乏的自由4.免于恐惧的自由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重申了这四大自由的精神。这是一个国家的总统为自己的人民宣扬了自由的观点,可是在一本叫做《论美国的民主》的书中,显而易见,如果政府集权与行政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无限的权力。这样它便会使人完全的长期的不敢表示自己的意志,习惯于不是在一个问题上和暂时的表示服从,而是在所有问题上和天天表示服从,因此他不仅能用自己的权力制服别人,而且能用人民的习惯驾御人民。他先把人民彼此孤立起来,然后再各个击破,使他们成为顺民。一个是美国总统自己的言论,一个是一个法国作家对于美国统治阶级的看法,可见同一个对象,不同环境下的人看法也是不同的
马原实践报告 篇5
一、王朝兴衰 为什么经历了千百年的封建制度的古中国,每朝每代都循环着兴盛衰败,且盛极必衰呢?冯先生认为,首先,中国封建社会走不出盛衰怪圈的重要原因是平等制约的缺失。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发展成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滋生了历朝历代下层人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习惯性的反抗。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如儒家,道家,法家,但是却被统治阶级非常功利地拿来运用,需要时宣扬,不需要时一脚踢开,缺乏“政策的连贯性”。比如,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处,百废待兴,统治者大都想要励精图治,此时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思想就被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秩序成了首要问题,于是统治者又采用儒家思想中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来教化子民。然而盛极必衰,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对制度的监管也随之松懈,绝对的权利导致了绝对的腐败。王朝的末期,官吏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此时对君主的怨道越来越多,统治阶级又不得不用法家重刑罚来维护摇摆的统治。由于一个统治阶级没有一套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说服力,自始至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哲学工具或者说是统治方针,一个封建王朝必然会走向衰败。
二、入世出世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之一,便是哲学背负着平衡入世与出世,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入世出世之对立,正如现实与理想主义的对立,而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或许我们该在世俗中陶冶我们的性情。中国的哲学,以其所称的“直觉的概念” 出发,所以很多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道德。如今的我们似乎忘了原本的性情,在大流中随波逐流,每天除了工作挣钱,抱怨这抱怨那的,却不舍得腾出一点时间看一本好书。是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出世,我们也应该明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人类一直在追求那能看到却不能到达的彼岸,那是人耐以生活的根本。由此而言,人们把生存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难言的 痛苦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各时代的哲学家亦将此思想融入自己的生存之道之中。儒家推崇“仁义”之道,也表现出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追求的“暮春而游”之境,便是在其现实与抱负无法统一时,用他的哲学思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在世俗之中修养身心。对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形,因此,更应该学习哲学,体验超乎现实的道德修养。吸取其精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修行:在喧闹的现实生活中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宁静 的理想氛围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三、“内圣外王” 书中说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一哲学”。中国的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人往往会应为内心的矛盾而无法在行动上统一,人生中这样的矛盾产生往往是因为无法区分什么是该坚持的和什么是该放弃的。哲学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做到“内圣修养并不是一日可得,也非一世难得。在平日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样样兼得,名利双收,但有些东西集中在一起了,超越了你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个时候,选择就不可避免了。拿我们学生为例,特别是大学生,总是希望有好成绩,获得很多奖项,但又不肯花时间,想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出去旅游。虽然,这样的矛盾并不是很激烈,但同样考验着我们该如何取舍,分清什么是该坚持,什么是该放弃。因此,生活只有在哲学的操练中,超越自私与自我,将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融合在一起。好的内心修养能让我们时刻看清自己,明确人生的目标,理解生活的意义。而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用生命去实践。果断决绝地选择,这样才能使人生得以前进。
四、哲学人生 冯先生在书中说到“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并不追求所谓的圣人,但是这句话却让我们顿时领悟了我们生活中之所以有的遗憾。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凝聚了古往今来君子的修身之道。如果我们把最平常的事做完全了,也便是至善,那么在我们心中便不会有遗憾。不要把哲学看成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其实,它就藏在我们生活之中,渗透在每个细小的地方。所以,人应该哲学化,应该去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冯友兰认为人们常把形而上学看成是概念的抒情诗,然而当哲学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的时候,它将陷于荒谬。这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假设句,在我们生活或者我们思维中常常存在的一种假设,即“如果„„那么„„”。我们很习惯地这样说,但是我们都忘了很多事情没有如果,正如生命不可能重来。要是世上有那么多的如果可以重来,那么生命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认为的轮回就意味着轻,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当我们麻木地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时,在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时,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静,这时,我们应该停下脚步,思考什么是我们想要去做的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事后“如果„”地懊悔。
对我而言,读了这本《中国哲学史》不仅让我对中国的哲学体系发展和演变有了个 大体的认识,还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受益匪浅。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每个梦都不一样,而且梦有大有小,梦有很多种,中国梦,教育梦,学校发展梦,个人人生梦。而我的梦也就是中国的梦,中国的梦需要我们来实现。
记得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我认为少年心怀梦想,则国充满希望。
而我梦中的中国是一个人人平等、环境优美、安全的国家。我希望我们的国家每处都充满着爱,美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舒适的生活着,还有较好的国民素质让你我生活的和谐,而且还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不要让动车亲嘴、地铁追尾、火车出轨、战机坠毁;不要让地沟油、塑化剂、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充斥着整个市面。像家一样温暖的国,在我们在外漂泊的无依无靠时会想起的家。我希望我的国会像家一样,当我们在外漂泊的累的时候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希望那些在异国他乡拼搏的人不会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在国际的大环境下独立、有尊严、有地位,当我们在外面流浪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别人面前骄傲的挺起自己的胸膛说“我是中国人”,希望在国际的舞台上听到中国人的时候,别人会很友好的说句“你好”。
可是如今的中国还远远不是我梦中的雄雄大国,虽然在国际的舞台上我们泱泱大国不可或缺,但是在许多方面,我们还是做得远远不足,在许多方面我国还远远比不上其他国家。比如说在食品安全这一方面,我们知道前段时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洞庭湖死猪事件,还有许多的地沟油、瘦肉精等等的事件都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着严重的挑战。更有甚者,中国的小儿奶粉都得不到保证,奶粉里充斥的都是三聚氰胺,从而导致现在许多国人都不敢在国内购买奶粉。其二,在安全卫生方面我国做的也是没有我梦中的样子,我梦中的中国是中国人走在大街上不会去在意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可是现在咧,让我们看看身边的情况,各种垃圾食品充斥这个市场,细菌病毒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目前的H7N9禽流感病毒给许多地方带来死亡的危险,还有多年前的SARS带来全球性的灾难。其三,我梦中的中国是个人人知道节约,不浪费的生活作风。可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作风还是不够的,依据报道我们知道,许多官员都会有贪污以及天价饭局的事件,说点小的,符合我们现在学生生活的情况,中午到学校食堂,你会发现餐桌上许多菜都没有动过。而他们结局只有一个,全部被倒进泔水桶。据统计,全国有将50%会被浪费掉,我们应该想想,在我们浪费的时候,又有多少的贫困山区里的人民正在挨饿啊。
现在的人们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呀”,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平,可以征服大自然,可以离开地球走向宇宙的深处,可是,他带来的麻烦也是相当不小的。现在的山早已没有以前那么雄伟壮丽,水也没有以前那么清澈透明了,还有那辽阔的天空也没有以前蓝了。但是,生病的人变多了,沙漠也比以前更加广阔了,水源比以前也更加枯竭了,天上的那个大洞也比以前更大了。而爱国,团结,节能,节俭,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但是相比以前,我们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在改善这一历史问题。许多的利民措施,曾经的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等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九年义务教育、路路通工程、农村医疗改革、大病医疗保险、农业税减免、农业生产的各项补贴这些措施都给咱老百姓带来了福音,这些措施的改革让每个人都有学上,每个病人都有地方可以治病,也让农村的生活得到显著提高。这些政策措施带来的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国民的幸福指数的提高。
伴随着我们生活的越来越好,在保证环境友好,卫生安全的大前提下,我们应该为我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让我们曾经的泱泱大国更加的繁荣富强,让在近代史上饱受灾难的国家可以站在世界之巅,让我们这个沉睡中的雄狮可以展现他该有的风采。所以,随着祖国的进步我们也应该对中国梦的提高,更应该有更高的理想。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加强对自身教育,认真学习运用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鼓足中国信心,努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锻炼增强本领,在基层工作中,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并将所学的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为老百姓解难,帮助他们走向致富的道路,为逐步实现小康社会付诸行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其次,明确个人目标,成就自身价值。作为年轻人,在基层工作,要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用“两个百年”的目标激励自己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奋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生力军作用,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第三,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陈旧的思想已经适应不了。只要广大青年胸怀理想,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的后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创新传统,积淀了丰富的创新文化。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朝气的民族,新时期的中国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时代,所以年轻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要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付诸行动,为实现“我的中国梦”增添新的活力。
网络实名制政策从本世纪初以来不断得到国家的支持,并逐步深化推进,这一态度的形成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思路密不可分,将互联网视为新媒体,并由此认为应当按照传统媒体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部门在不同领域为了不同目的而摸索实践,但总体而言这些政策仍然是分散的,对社会上大多数用户而言,网络的非实名使用是一种常态和预期。评估实名制的效果也要根据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评估,并权衡这一政策的利弊,但是就我个人观点,还是不支持网络实名制。
网络的发展很大的原因是自由,开放。网络媒体想对去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它的多元化,没有拉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因此它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面发布新闻和看法,相对与传统的媒体它和受众者的关系更加接近,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但是如果进行网络实名制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网民们畅所欲言。在今年,韩国正式废除网络实名制!韩国宪法法院宣布废除2007年生效的网络实名制,法官一致裁决这一政策破坏了言论自由。韩国宪法法官称,没有证据证明网络实名制的实施达到了其初衷目的,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后,人们因担心受惩罚而不敢在网上发表不同意见,破坏了言论自由。近年来,有关部门都加强了对网络的重视,把网络作为一个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倘若实行实名制,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敢畅所欲言,若心中有不满也会因为各种顾虑而不敢直言。某网站对此问题进行投票,有79%的表示反对实名制。另外,重点是部分先进国家已经对网络进行了实名制。但是网络犯罪并没有下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实名制是一个安全流行的网络趋势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喻国明教授说:“微博实名制是对微博使用的遏制和威胁。谣言四起是社会自救的手段,它有两面性,在社会是对老百姓一种最大的同情。一个谣言肆虐的社会必定是社会管理机制出了问题,而不是老百姓有问题。中国的网警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不需要使用网络实名制这么失败的措施。”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同时,实名制还可能造成大量个人信息泄漏,造成巨大的社会隐患。如今网络实名制广泛应用于交友网站和社交网站。而这些网站使用实名制主要是因为避免虚假信息,更有些相亲交友网站是为了能更加真诚的交友,他们以这些理由来吸引更多的人群去放心的参加这些交友网。但是在这一吸引点之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是,也不难发现,网络非实名制也的确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例如前几年的天涯泄密事件,爆出了巨大的水军团。但与此相比,个人觉得还是实行实名制带来的隐患更大。所以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反对微博实名制。对于利用微博作为营销工具的人群:绝对的噩耗实名制之后,限制了用户注册微博的数量,所以要在微博上再创建网络水军、僵尸粉丝变得不再可能了,以前的哪些水军和僵尸粉丝也都会被禁言。光是这一点就让正在利用微博作为营销工具的人有的受了。而且实名制之后,以前的一些营销手段也变得不再有效,你不能再依靠水军的转发、互动来给公司品牌造势;也不能再发表有争议性的言论来吸引人的眼球;更不能通过微博来攻击竞争对手。总之很多营销手段都会在实名制之后被瓦解。微博营销原本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很多企业都通过微博获取了利益,只是以后想要再利用微博作为营销工具就真的是很困难了。参考文献:中国青年报:《专访喻国明:网络实名制对个人应具有自愿性》 小时候,因为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都忙着养家糊口,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给我买什么课外书,所以,小时的我,谈不上阅读。记忆最深的是去拜年,看人家墙上贴的四联画。每到一家,我都会看看他们墙上贴的是什么。色彩鲜艳的图画,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模棱两可的字形(那时候字有好多不认识的),阻挡不了我喜欢阅读的脚步。记忆里,小学阶段,好像没读多少课外书,课余看得最多的就是那些黑白的带有插图的小人书,什么《王二小》、《孔雀公主》、《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等,但那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已淡忘。在懵懂中,对书的热爱让我以优异的成绩跨入了初中的大门。【志在书里:儿时的启蒙就是家家户户那些“色彩鲜艳的图画 ”,到小学阶段的小人书,慢慢地进入了自己的生命里。】, 直到高中时,言情小说读了不少的。特别是由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每天都准时的守候着。琼瑶的几乎所有书,刚看时候还会感动的稀里哗啦地哭,渴望自己能拥有那样真挚的爱情,受多少苦都是值得的。只是看多了后慢慢发现女主人公怎么都那么惹人怜爱?怎么都会有最优秀的男人懂得她们不顾一切地爱着她们?现实生活中可能吗!我已经开始怀疑了,怀疑中我抛弃了言情。生命正当年轻不相信太多眼泪、柔情、蜜意!这个时候三毛的书让我找到了对话体仿佛有了倾诉的对象。刚看《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死鸟》《撒哈拉的故事》《我的宝贝》《雨季不再来》我惊叹怎么有人可以用这么质朴、轻松的语言写出真实生活的成长、经历.爱情、生活。我一如爱上了沙漠般爱上了三毛在爱上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古典诗词的同时,我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在这里,我就像一条浅水里的小鱼来到了大海,突然就感觉到自己是那么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