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精确性

2024-08-24

信息精确性(共12篇)

信息精确性 篇1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开始登上战争舞台。精确打击已成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首选和主要攻击手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技术局部战争制胜的关键。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和其作战效能的发挥,离不开可靠的情报信息支援。这些信息一方面为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打击敌要害目标提供了准确的情报信息,另一方面也为精确制导武器提供了及时有力的精确制导,从而大大提高精确打击效能。深入研究和探讨信息化条件下精确打击战术,对于提高我军精确打击能力直至夺取未来作战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信息质量概述

目前国内外信息质量的定义约在100 种以上,多种定义并存,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在各自领域对信息质量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了对信息质量研究的无规则及其研究成果的非通用性。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其信息与质量在各个应用领域的不同含义对信息质量进行解释。本文所研究的信息质量是C4ISR 系统为精确打击作战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例如,目标的位置、速度、类型性质等等。关于这些运动状态或不确定性描述的优劣程度将对精确打击作战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 信息质量指标分析

信息和质量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理解很不相同,信息质量指标体系的构成也有很多种。每个领域都有各自适用的信息质量指标体系,他们具有各自的优点,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用性。通过对这些信息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指标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客观真实性方面,如客观性、可信性、准确性等;通用性方面,主要有通用性、适合性;完整性方面,主要指完整性等;信息采集时效性方面,指标名称主要有时效性等。

精确打击中的信息感知能力主要来源于各类传感器,其作战效果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战场感知的态势与实际战场态势相吻合的程度,当战场感知的态势和实际战场态势相吻合,表明战场感知能力强。也就是说,战场感知能力是其信息质量的体现,所以本文选取的子指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信息完备性、信息准确性、信息时效性。

2.1 精确打击对信息完备性要求

信息完备性是指对作战空间的信息感知能力,即主要指空间完备性。其主要受探测设备空间探测距离的影响。下面主要以雷达的探测距离来研究空间完备性。

对于目标而言,雷达的探测距离决定了雷达的探测范围。

(1) 雷达的最大有效探测距离

对于雷达而言,其最大有效探测距离方程为:

undefined

式中:Pt为雷达发射功率;G为天线增益;σ为雷达反射面积;k为波尔兹曼常数,取3.18×10-23;λ为雷达工作波长;To为绝对温度;S/N为接收机信号—噪声比;L为雷达传播能量总损耗;Bt为中频宽度。

(2) 一定高度下的雷达对海面目标的探测距离

虽然雷达的最大有效探测距离可以通过上式来计算,但对于地面雷达、预警机雷达等处在不同高度上的雷达而言,它们对目标的有效探测距离除了受最大有效探测距离的约束外,还受到地平面曲率的影响,如图1。

在图1中,O点为地心,B点是雷达的位置,D点为目标最高点位置,BO,DO分别与地平线交于A,C点,BD与地平面切于E点,|AB|=h1,|CD|=h2,R为地球半径,则处于高度h1的雷达对于高度h2的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

undefined

综合考虑雷达的最大有效探测距离和地球曲率的影响,一定高度的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为

D*=min{D1,D2}

2.2 精确打击对信息准确性要求

信息的准确性指标取决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这3个环节。主要包括目标特征准确性、目标跟踪准确性和信息传递准确性。

2.2.1 影响目标特征准确性的因素

目标特征准确性是对目标识别而言的。目标特征准确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探测设备自身特性来评价目标特征的准确性;另一种是目标的特征属性评价。

利用设备特性评价

传感器对目标的识别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属性层、目标种类层和目标类型层,由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识别。具有目标属性识别能力的传感器可以对目标的敌、我、中和不明等属性进行识别;具有目标种类识别能力的传感器可以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进行识别;具有目标类型识别能力的传感器可以对不同的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进行识别,这里主要研究对目标的属性识别。

在某时刻,当利用探测设备自身特性来评价目标特征时,其目标特征准确性可用下式表示

Pi=PSi·PVi·PTi·PIi·PFi·PMi

其中Pi为第i个探测设备对目标特征准确性;PS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空间分辨率;PV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速度分辨率;PT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时间分辨率;PI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识别精度;PF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虚警概率;PM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漏警概率。当利用目标特征属性评价时,对整个作战空间,目标特征的准确性可用下式表示:

Q11=undefinedPj/N

Pj为第j个目标的信息感知准确性,N为目标数量。上式是通过探测系统的自身特性来表示目标特征准确性的,但是它不能够描述这种能力与作战任务之间的相关性。

利用目标特征属性评价

处理信息是信息系统对战场客观信息的估计,所以,可假设Gj(t)、Ĝj(t)分别表示第j个目标在t时刻的真实值与估计值的向量,那么Gj(t)和Ĝj(t)可分别表示为:

undefined

其中n为特征参数(位置、速度等)的个数;gjk为第j个目标第k个特征真实值;ĝjk为第j个目标第k个特征估计值。则第j个目标t时刻的第k个特征参数估计值与真实值偏差为

Djk(t)=|ĝjk(t)-gjk(t)|

其期望值为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显然,当E[Dj(t)]越小,表示第j个目标t时刻的估计准确性越高。利用1-E[Dj(t)]表示t时刻j个目标的准确性,假设t时刻已正确发现了m个敌方目标,则t时刻传感器系统探测目标的平均准确性为

undefinedundefined(1-E[Dj(t)])

Q′1=为反映目标特征平均准确性。相对于第一种方法,这一方法仅仅通过观测数据来分析准确性,因此它本质上反映的是某具体任务时的信息系统目标特征准确性。

2.2.2 影响目标跟踪准确性的因素

系统将传感器报告传送到融合中心进行融合分类,融合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报告中的信息对探测分类更加准确,对跟踪准确性的度量值Q2取决于不同时刻跟踪目标数量,如果设时刻t-1跟踪目标数的集合为At-1,目标个数为|At-1|=Xt-1,t时刻跟踪目标数的集合为A,目标个数为|At|=Xt,则对跟踪的评价取决于集合At-1∩At,当At-1∩At=∅时,则Q2应为0,当At-1∩At-At-1时,Q2应为1。因此可采用下式表示

undefined

2.2.3 影响信息传递准确性的因素

处理信息经过通信网络传输给每个用户,它对准确性的影响可通过某用户l能准确无误的从融合中心经过通信网络接收需要信息的概率来评价,即正确接收信息概率,记为Pl(t)。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融合中心在t时发送信息SeI(t)的概率Pundefined(x=SeI(t));另一部分是l用户接收信息Pundefined(x=ReI(t))的概率。由于这是一个条件概率,则分发对准确性的影响为

Pl(t)=Pl(x=SeI(t))·Pl(x=ReI(t)|x=SeI(t))

整个网络的正确接收信息概率为

P(t)=undefinedPl=undefined[Pl(x=SeI(t))·Pundefined(x=ReI(t)|x=SeI(t))]

x为信息传输分布随机变量,P(t)为总概率。

综合考虑上述目标特征准确性、目标跟踪准确性和传递准确性的影响,则准确性指标度量可表示为

Q=[ω·Q1+(1-ω)·Q2]P(t)

其中ω为权重,根据任务需求给定。

2.3 精确打击对信息时效性要求

信息的获取、处理、分发和使用越快,信息愈能反映目标的实际状态,其价值就越大,随着时间的延迟,信息价值会逐渐衰减以至消失。信息的时效性更注重信息处理过程和信息使用方式。

设T1是信息生成的时刻(若信息是不断更新的, 则为最近的更新时刻),该信息的价值随着时间衰减,设在时刻T2,信息价值下降到已不为使用者所接受,可认为信息已失效,则[T1,T2]构成了反映信息有效时段的时间区间。信息传递及使用者对信息做出反应需要一段时间,设信息开始被使用的时刻为T3,另外存在一个时间的上界T4,根据信息进行决策或作战须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T3,T4]构成了反映使用信息的时间区间。

①T4≤T2,使用者有充分的时间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或作战,可获得好的信息效用,决策时间为[T3,T4]。

②T3≤T2≤T4,决策时间较短,为[T3,T2],可获得的信息效用要差些。

③T4≥T2,决策时间为空,信息来不及被使用就已经失效。

设用于决策的时间充裕且在进行决策的时间内信息价值没有下降,在该理想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优决策质量为D0。信息在刚生成时的价值是最高的(此时没有损耗) ,设为V0。假设信息价值具有下面的两种时间变化特性Ⅰ和Ⅱ,信息用于决策的时效性分析如下:

Ⅰ 信息价值从信息生成时刻T1开始,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不变,当到某一临界时刻T2,信息价值一下子变为0。

undefined

足以保证决策质量达到最优,能够提供足够的决策时间,可使决策达到最优。决策质量为D0。

②T3≤T2≤T4,当决策过程进行一段时间还未达到最优时,因信息失效而结束。决策质量为:D=D0·(1-e-β(T2-T3))。

③T4≥T2,决策还未开始信息便已失效,信息效用为0。

Ⅱ 信息价值从信息生成时刻T1开始,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不变,当到某一临界时刻T2,信息价值按指数衰减。

undefined

①在信息价值下降之前开始决策,决策进行得越早,即决策开始时刻先于信息价值下降时刻越多,信息用于决策的价值越高,当决策时间足够长,决策将可达到最优。决策质量为:

undefined

②在信息价值下降之后才开始决策,决策时间有限,决策质量不高。决策质量为:

3小结

影响精确打击的信息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也非常复杂,认真分析影响精确打击的信息质量需求,是将该研究课题继续引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孟谊,吴建明,孟秀玲.国外信息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7,12:57-58.

[2]任义广.信息质量对反舰导弹作战效果影响的分析方法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3]卢代军,夏学知,张子鹤,沙基昌.目标信息的时效性分析.火力与指挥控制,2007,1:39-40.

信息精确性 篇2

斩 首

斩首理论最早源于美国空军沃特上校的五环理论。在沃特上校的五环模型中,由内向外,把人的大脑作为第一环,认为人的战略中心是大脑,大脑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大脑、眼睛、耳朵和神经系统,即便是有完好的躯体,也只能是个植物人,这样的植物人将不再能够从战略层次运作,因为大脑负责集成和指导人体器官和神经网络。它相当于敌人的指挥机构,只要把它破坏掉,敌人这个大系统就会停止运转。破坏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战斗毁伤,也可以通过信息战瘫痪。把人的心脏、肝脏和肺比作第二环,它相当于淡水、食物、电力和石油这样的生活必需品。把人的骨头、血管和肌肉比作第三环,它相当于铁路、桥梁、公路、港口、机场等运送货物、传递信息或提供支援的基础设施。把人体内数千万个用来传送食物和氧气的细胞比作第四环,它相当于人类群体,目标众多,难以消灭。过多地毁灭和杀伤敌国人员并不一定造成士气的低落,相反,可能将激发民族义愤,反而使士气高涨。把白血球等人体保护细胞比作第五环,它相当于武装力量。

五环的关系是: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构成自己独特的系统,最终由大脑统一指挥和运转,所以人体是一个由许多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大脑是不可替代的,心脏、骨头等都是可以替代的。大脑损坏之后人体将失去作为人类的价值,但人体的其他部位失去之后,人仍然享受人类的尊严,仍然能够进行某些正常的思维或战略活动。

五环模型的特点:一是第一环位于核心,目标虽少但地位最重要,越往外环扩展,目标数量越多,重要性越差;二是已往的战争更多的是攻击最外围的两个环,即第五环和第四环,即打击人员和军队;三是未来战争将主要打击内环及核心环,即打击敌人的指挥机构、有机必需品和基础设施。摧毁指挥机构就像是动脑外科手术,使敌人的大脑失去作用;摧毁有机必需品,使敌人缺乏后勤供应和补给而失去作战持续能力;摧毁基础设施将使敌人断绝物质流和信息流,失去所有战争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外面那两个环不摧毁也没有多大作战能力。

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对伊军发动攻击的,先摧毁了伊军指挥机构和地面防空系统,再摧毁其电力、能源、通信、桥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最后才与伊军作战部队开始地面作战,摧毁其人员和军队。科索沃战争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充分,南联盟军队基本上没有重大毁伤,北约就结束了战争。

通过摧毁核心环而不需要对外围各环进行打击就能快速达成战争目的,必然节省大量兵力兵器,而且也可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获取主动,这便是美军“斩首行动”的理论依据。美军认为,如果在战争一开始,就把45枚导弹和4枚激光制导炸弹扔在萨达姆的身边并将其炸死,必将发挥巨大的战略效能,而同样数量的导弹和炸弹,如果扔在巴格达市中心或城市外围的伊军防御阵地上,无论造成多大的摧毁效应,都不可能对其政权构成震慑。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的斩首行动主要是针对敌方的战略指挥控制系统,而1986年的美利冲突、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则是直接针对敌方最高领导人进行精确打击,这样的打击体现了打敌要害、直接致敌于死地的战略思想。

震 慑

震慑的本意是震撼与威慑,其核心是不战而胜,起源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理论。威慑的基础是实力,只有通过强大的实力和实战震慑,才能迫使对方不战而降。震慑依赖于瘫痪,瘫痪源于信息战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合理使用。震慑理论首次运用于科索沃战争,继而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全面实验。

从伊拉克战争经验来看,震慑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一种重要战略行动,有效震慑的原则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要重视软震慑力量的综合运用。软震慑主要是瞄准敌人的心理防线和认知体系进行攻击,无论使用什么方式,只要让敌人产生错觉,在认识上出现混乱,战争之前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突然感觉到都是错误的,都是上当受骗的,这样就会达到不战而胜的效能。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不战而降,伊拉克政府高官的临战出逃,伊拉克军队后期的不抵抗行动等等都是出于软震慑的效应。

二是软震慑必须有硬震慑的配合。软震慑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心理战,可以是舆论战,也可以是法律战,当然还可以使用美元或物质利诱来进行作战。这些方式如果没有火力的硬杀伤作为补充和呼应,将不会发挥应有的效能。所以,软硬震慑方式必须交相呼应,正面战场与隐蔽战场必须相互配合,谈与打要相辅相成,不能完全依赖于和谈,和谈是打的结果,只有把敌人打痛、打狠、打伤、打败才能取得和谈的效果。当然,在硬杀伤作战的同时,必须边打边看,不能死打硬拼,如果杀伤破坏过度,尤其是给对方造成过度的附带损伤,可能将造成相反的效果,致使对方转入死打硬拼和坚决不和谈的严重后果。硬杀伤最好是精确打击,精确打击必须要尽量降低附带损伤,这样在外交、舆论及和谈等方面都会留有回旋余地。

软震慑手段的运用,要侧重于心战震慑,包括政治战、外交战、心理战和信息战。这体现了心战为上,兵战次之的战略思维。软震慑主要通过三个层面进行:一是通过媒体战来实施心理震慑。主要方法是千方百计地诋毁对方领导人,使之在人们心中丧失威信甚至达到厌恶的程度,最终号召人民起来推翻现政权,以建立民主自由的新政权。科索沃战争中的米洛舍维奇和伊拉克战争中的萨达姆都有类似的遭遇;二是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定向广播妖言惑众。主要方法是大力宣传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巨大威力,渲染战争中取得的战果,宣扬战争的惨烈和血腥,制造战争恐怖景象,使对方畏惧战争从而产生投降、不抵抗的念头。炸弹之母的宣传,51师师长投降的假新闻都体现了这一点;三是通过破坏平民百姓的日常必需品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增大其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心理,以减缓反战压力,促使人民起来推翻现政权,以便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

硬震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使用电子战方式摧毁对方的电磁辐射源,使之成为瞎子、聋子、瘫子,处于任人宰割的被动状态;二是使用空袭战方式摧毁对方的关键性目标,重拳猛击,打敌重心,始终保持压力,而且边打边看,达不到目标就炸;三是使用地面战方式快速推进,抢占要害目标和地域,甚至采用特种部队渗透、突击队城市穿越等行动,直接构成心理震慑,制造大势已去的态势。

硬震慑手段的运用,侧重于斩首突击、精确打击、地面突袭和特种作战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斩首行动古已有之。信息化战争中的斩首行动反映了三个特点:一是第一次把斩首行动单独列为一个战役阶段和独立的作战样式,说明这种作战行动已经具有战略价值而并非一般的暗杀或袭击作战;二是第一次把斩首行动从信息战意义上的对敌指挥控制系统的瘫痪作战,转为对敌方领导人肉体的杀伤和摧毁,体现了打敌要害、斩草除根的作战目的;三是第一次把斩首行动作为实施震慑效能的重要手段,伊拉克战争表明,这种震慑效果比任何一场战争都显著。就硬震慑手段而言,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主要体现在空中力量综合震慑方面。空中力量成为一个整体概念。能够集成所有军种力量,统一筹划目标攻击体系、空中任务指令、空袭效能评估。空中力量概念,从科索沃战争开始,不仅包括空军力量,而且还囊括了航天卫星,海军舰载飞机、直升机,海基巡航导弹,海军陆战队飞机,陆军直升机、无人机等。所有这些空中力量集成为一体化作战力量之后,就能形成拳头,对敌进行重拳猛击;二是在震慑策略上,强调重拳猛击、保持压力,打敌重心,中心开花,打点震面,敲山震虎,最终达到不战、少战、精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三是在震慑效果上,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共同作用。

综合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共同经验,在战争前期震慑效果都不显著,但随着战争的推进,震慑效果越来越明显。所以,震慑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浓缩,需要始终保持越来越大的空袭压力。此外,震慑效果也与目标选择有关。战争实践表明,对军事目标的打击效果无论多大,都很难取得震慑民心和政权的效果。然而,对关键性、标志性目标的精确打击,尤其是对平民目标及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打击往往能够发挥巨大的震慑效能,且能够迅速瘫痪人民和政府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推翻一个政权、占领一个国家的战略效能。

此外,全纵深震慑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全纵深震慑主要利用洲际战略攻击能力和战区战役攻击能力进行,可以做到全球力量,全球作战。美军虽然兵力分散部署在世界各地,但能够集中战斗力,而且在运动中保持实时信息传递,保证对指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从科索沃战争开始,首次把三种型号的战略轰炸机同时用于常规战争,体现了信息化战争中传统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由核向常规转移的新趋势。对于防御方而言,始终处于全纵深瘫痪、全纵深挨打,防不胜防、躲亦无处躲藏的被动状态,这种震慑效能持续下去,很容易导致心理防线的全面崩溃。处于武器装备劣势的一方,由于无法控制战场、无法控制战局、无法创造战绩,而且在战争中信息不畅、孤立无援、被动挨打,最终导致丧失斗志,弃战而降。

全纵深精确打击

全纵深精确打击能力,主要是指洲际战略攻击能力和战区战役攻击能力。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已经具备了洲际、远程全纵深打击作战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几乎都超出了南联盟雷达视距和防区范围。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全纵深精确打击、并行作战和快速遏制及震慑理论,其精确打击的主要特点是:精确制导武器的远射程使之具备了防区外攻击的能力,从而使非线式、非接触作战成为可能;精确制导武器在射程数百甚至上千公里的情况下,圆概率误差达到几米甚至1米以下的时候,从而使点穴式攻击成为可能;武器装备在实现基本自主或完全自主的情况下,无需人工干预,能够发射后不管,可以自主飞行寻找并摧毁目标,从而使智能化、无人化攻击成为可能。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用于信息攻防的信息武器。非致命杀伤机理的新概念武器和信息武器,作战中没有大量使用,首次使用的武器也不多,基本上还是反辐射导弹、电磁脉冲炸弹等。

二是用于精确打击的自主式武器。完全自主的智能化武器主要投入了三种:战斧-Ⅲ型巡航导弹和AGM—86C空射巡航导弹,杰达姆GPS制导炸弹,捕食者和全球鹰无人机。

三是用于武器携载和机动的信息化作战平台。主要包括三种:隐身作战平台,如B—2战略轰炸机和F—117A战斗机;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作战和支援飞机,如F/A—18舰载战斗/攻击机、F—15E战斗机、E—3B预警机、E—8战场雷达控制飞机、EA—6B电子战飞机、长弓阿帕奇侦察攻击直升机、M1A2主战坦克等;具有一定信息化能力的作战平台,如水面舰艇、战略轰炸机、坦克装甲车辆等。

从这些武器装备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来看,效果都不错,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信息化武器装备虽然能够大大提高作战能力,产生强大的震慑威力,但并没有达成快速遏制、以炸迫降的效果,说明信息化武器装备达成战役目的很容易,但达成战略目的却很难。

信息化武器装备性能再先进,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指导,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新军事变革中美国陆军数字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果,由于作战指导和作战理论的失误,大大限制了信息化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使地面部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所以,在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指挥员的高科技素质和对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操控能力。否则,一到战场就会出现混乱,手里握有非接触作战武器,还要进行接触作战,结果把信息化武器装备扔到一边继续使用传统的枪炮作战,这是非常沉痛的教训。

信息精确性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规范性;完整性

1973年美国施乐公司设计了个人计算机上的第一个图形界面Xerox Alto,从此开启了计算机图形界面的新纪元,通过使用鼠标在屏幕上指指点点,人们能够更简单方便地操控计算机完成各种任务,计算机被更多的普通人接受和应用。但是,让盲生了解平面上的各种图形,理解这些图形的作用,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指挥电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必须用语言指导学生了解和理解看不见、摸不到的各种图形,并能够选择恰当的操作来指挥计算机工作,这对信息技术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语言更规范

课堂语言有很强的示范性,对学生表达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实例分析如何使用更为规范的课堂语言。

例1.师:我们选中我的电脑图标后,按下回车键,这里就打开了一个窗口。

生:老师,窗口在哪里?

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出现“这里”或者“那里”的描述,这样的表述会让学生疑惑,“这里”是哪里?窗口出现在什么地方了?更好的表述应该是“桌面上就打开了一个窗口”,学生会了解到,窗口是在桌面上的。

例2.师:下面我们来讲解一下在桌面上新建文件夹的操作步骤。首先我们使用快捷键回到桌面,然后按下F5键,再按下模拟右键,打开快捷菜单,再使用下光标键在菜单中选择“新建”菜单,再使用右光标键选择“文件夹”菜单,最后使用回车键确定。请学生复述一下操作步骤。

生:首先使用快捷键回到桌面,然后按下F5键,然后按下模拟右键,然后……老师,我忘记了。

在分解操作步骤进行讲解时,教师要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说明“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规范的操作表述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清晰明了的操作分步图,不管是教师讲解,或是学生复述,都可以做到有“步”可循。

二、教学语言更完整

在讲授Word文字编辑的字符格式设置过程中,讲到字号时,教师通常会告诉学生,字号采用以点数制为辅、号数制为主的混合制来计量,用点数制计量时,数值越大,字越大;用号数制计量时,数值越小,字越大。表面上看,学生都能理解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并不完全知道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字号才适合,有些学生甚至会将正文设置成七号字或者八号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把号数或点数的具体尺寸告诉学生,一个五号字,同时也是10.5磅,字的尺寸是3.7 mm;一个四号字,同时也是12磅字,字的尺寸是4.9 mm;一个三号字,同时也是16磅字,字的尺寸是5.6 mm。结合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他们会真正了解所谓用点数制或号数制计量的字到底是多大。如果再告诉学生常用纸张的尺寸,比如,A4纸的尺寸是210×297 mm,学生就能自行判断并选择合适的字号。

对于盲生而言,Word文档中的色彩搭配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虽然强调文字和背景的颜色要有一定的对比度,这样可以突出文字,方便读者阅读。但是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有对比度是什么意思,他们常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理解颜色,认为文字和背景只要是不一样的颜色就可以了,进而选择一些不合适的颜色进行搭配,比如深蓝色的背景配上深绿色的字。此时对文档的色彩菜单进行准确完整地描述,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色彩建立清晰明确的认知,快速理解并掌握文字色彩搭配。Word2003供选择的色彩共记40个,详细介绍这40个色彩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灰的顺序从左往右排列,同时按照从深到浅的顺序从上往下排列,再说明相近列或相近行的颜色对比度较小,建议不要同时使用,学生很快就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文字色或背景色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准确、规范而完整的教学语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利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它能提高盲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准确操作,并自主将计算机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

参考文献:

张利.高中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1(08).

信息精确性 篇4

1 用户结构情况

截止12月底, 宽带在网用户为29.7万, XDSL用户占比为78%, 校园用户占比为9.5%, 且增长趋势明显。

2 不足之处

近期, 通过省、市两级公司的共同努力, 加大了对大颗粒带宽、专线、校园用户的营销, 效果明显, 为完成数据收入指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不足之处:

1) 受对手竞争和用户到期影响, 用户流失严重。

2) 新增用户增长乏力, 且地市发展不平衡。

3) 个别地市宽带市场收入波动较大。原因是个别地市校园用户偏多, 导致受节假日影响, 市场收入起伏波动较大。

3 宽带收入预测办法

宽带计费带收入作为市场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将直接影响市场收入指标的完成情况, 如何准确预测出宽带收入, 一直是数据分析的主要课题。经过省计费中心几个月的数据跟踪、汇总, 终于找出其收益变化规律, 现将预测办法汇总如下:

宽带收入=上月基数+新增用户收益影响 (含本月、上月) +宽带续费率影响 (含本月、上月)

3.1 新增用户收益影响

1) 上月新入网用户影响情况

由于上月入网用户计费时间不足全月, 采用按天计费的原则, 这些用户在本月的计费原则为按月计费, 这样会导致同一批用户, 在入网的当月和下月, 贡献的计费带收入存在差异, 也就是上月入网用户的增量收益。

增量收益=sum (用户*月基本费) -上月收益 (可以统计出来)

2) 本月新入网用户影响预测

由于上月入网用户计费时间不足全月, 采用按天计费的原则, 根据在网用户Arpu值, 粗略计算出计费带贡献值。

新入网计费带贡献值=新入网用户数*Arpu值/2。

其中Arpu值=在网用户收益/在网用户数。

3.2 宽带续费率因素1) 上月续费率影响

由于用户到期的时间不同, 未续费用户在上月产生部分计费带收益, 这部分收益在下月将损失掉, 会造成负影响。

上月续费率负影响:未续费用户上月产生计费带之和。 (可以计算出来) 。

未续费用户=上月应续费用户* (1-续费率) 。

2) 本月续费率影响预测

本月未续费用户计费带收益贡献值, 将小于月基本费, 这部分也将造成计费带负影响。

本月续费率负影响=未续费用户*Arpu值/2。

其中:未续费用户=应续费用户* (1-续费率) 。

Arpu值=在网用户收益/在网用户数。

附:根据上述分析, 20XX年12月份的预测过程如表1所示 (包含影响计费带的各因素) :

4 结论

经过近几个月的观察, 此预测办法准确率较高, 每月的误差基本控制在2~5万范围内, 误差率为0.1%~0.5%之间, 为省公司组织市场收入, 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依据。

准确预测, 除了掌握细致的方法外, 必须加强与省、市两级公司的沟通, 随着宽带用户结构的变化, 逐步完善此预测办法, 力求将误差率控制在最小, 此预测方法已在全省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晓晖.我国宽带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J].信息网络, 2004 (10) .

[2]贺宁.全球宽带接入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新通信, 2009 (2) .

[3]黄勇军, 冯明, 丁圣勇, 樊勇兵.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发展策略探讨[J].电信科学, 2013 (3) .

[4]周亮.以专业化、精细化管理降低互联网流量成本、提升用户感知[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5]何华杰, 唐浩新.运营商宽带业务及网络发展策略分析[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6]李瞾.河南网通宽带用户管理系统的改造及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05.

信息精确性 篇5

一、精确农业的定义

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简记PA)是大约十年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土壤学者倡导下开始探索的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通称。作为基于信息高科技的集约化农业,精确农业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技术、通讯及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实现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状况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实施计划,并在GPS与GIS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田间作业的精细管理。根据ASAE的定义,PA就是针对田间不同的局部地块(或称小区)的土壤、地理等条件,通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位置投入适量的物质(如种子、农药、化肥等)而实施的一种田间管理方式,其目的就是同时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全的持续发展。实际上,关于精确农业,人们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规范化定义,但相关的技术名词已有不少,如空间变动作物生产(Spatial—Variable Crop Production)、基于GPS的作物管理(GPS—Based Crop Management)、处方笺管理(Prescription Management)、基于小区的农业(Site—Specific Agriculture)和精确农作(Precision Farming)等等。虽然术语不同,但所指技术思想大体是一样的,直到1996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召开的第三届PA国际会议上,精确农业(PA)才被统一起来。至于PA和PF两个技术名词,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PA的意义更广,指的是更大范围内农业的信息化集成管理,涉及到耕种、养殖和加工等领域的产业系统;而PF一般是指田间作物生产的精细管理,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讲,PA与PF可认为是一致的,美国人称PA,而欧洲人喜欢称PF。

二、PA的产生背景

PA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包括农业在内的全球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即来自环境保全的压力。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而引起的硝酸氮(NO3—N)对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为此,欧美各国都相继出台了有关农药、化肥施用量的限制法规,一时间,无农药栽培、有机栽培成为时尚,但是这种栽培依靠过去的技术体系,并不能增收,因此不适用于大规模农业.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将大田分成若干小区以精耕细作,同时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维持土壤水肥力、提高生产力的新型农作业技术体系即被提出了,这就是PA。

三、PA的技术要素

不同于以往均一性的田间管理,PA的本质是对田间作物生产的非均匀的变动管理(Variable Management),针对大田内不同小区采用变率(Variable Rate)技术实施物质的变量投入,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物质消耗,发挥资源的最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这种变量管理的技术思想主要基于农田内小区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1)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土壤质量等)和产量的空间差异性(Spatial Variability);2)田间小区年间产量的时间差异性(Temporal Variability);3)预测和实际产量的差异(Predictive Variability)。因此,差异性的测量和描述是实施PA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田间小区土壤水肥力、作物生长、产量、杂草、病虫害等特性的差异性测量以及空间分布图的作成,为此需要的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确定田间的确切位置;遥感(RS),用于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的信息;土壤采样装置(Soil sampling devices),用于获取土壤有关数据;产量监控器(Yield Monitors),用于收获产量的动态计测等等。在差异性描述的基础上,PA要对田内各小区实施物质投入的变率控制(Variable—rate control),需要的技术除了GPS外,还有自动化农业机械,如自动施肥机、洒药机、除草机等,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组织和分析空间数据,为决策管理提供信息。最后,PA的技术还需要能够管理差异性与变动性的决策支持系统(DSS),包括模型库(如作物生长模拟、投入产出分析等模型)、数据库、方法库以及知识库,为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持续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四、PA的发展

PA作为一种基于知识的农作业技术体系,是知识经济在农业中的最好体现,也是农业创新体系的主要

组成部分,对于实现“高产、高效、优质、持续”的农业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欧美各国及日本都在跟踪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与研究。作为PA的发源地、美国国家研究院1997年已建议将PF的研究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欧洲各国也相继开始了PA的研究与实践。日本政府还专门启动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也将PA的相关技术研究列入计划”。从理论上看,有关PA的研究论文与专题报告数量在日益增多,而且规模较大的相关学术会议每年都举行多次。在原国际土壤学会会长明尼苏达大学教授H.H.Cheng的倡导下,1990年召开了首届PA国际会议,会议代表150名;第二届PA国际会议于1993年召开,代表约三百名;而1996年第三届的会议代表多达600名。代表人数成倍增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各国对PA研究的关注。1998年6月在MinneaPolice召开了第四届PA国际会议。从技术方面来讲,用于PA的相关装置及自动化农业机械开发速度之快、上市周期之短令人惊叹,在相关学术会议举行的同时都有许多公司展出新的PA产品。齐藤亘列举了1998年6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农林地理空间信息学术会议上展示的PA装置,如非接触性土壤传感器、联合收割机的割幅传感器等等。从实践来看,PA从中试至普及也在迅速扩大。1994年美国PA的作业面积达到100万英亩,而1998年则猛增到2000—2500万英亩,已有5%的农家实际引入了PA技术。预计2005年5000万公顷的玉米带可实现PA普及50%,而甜菜的普及覆盖率近期就可能达到50%。

五、对我国PA的几点思考

与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日本相比,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无论是从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利用率、集约化程度及综合生产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况旦中国的农业也同样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多投多收、农药和化肥施用量过高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负荷越来越高。因此,发展同时追求生产力提高和环境负荷减少的持续农业在中国也势在必行,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精确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持续农业技术体系也必将推动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正在大力提倡和努力开展有关中国PA的研究,以期推进PA的研究进程,中国农业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教授为带头人的“精细农作研究中心”,我们期望中国的农业借着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会有长足的发展。针对日本PA的研究动态,我们拟对我国PA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关于PA在我国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农业机械水平还不高,所以离完全实现与普及PA还有很大距离。但因为PA的本质是非均一的变动管理,所以象日本一样,我国的农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实现PA生产方式。比如考虑到当前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可按下列四个阶段推进。1)PA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积累,所以一开始最好购置产量监控器,可以是低档的,结合人工作成的产量图来描述空间差异性。2)当农户熟悉了产量监控技术之后,可引进DGPS、土壤采样装置等等。3)农户可以安装微机、土壤测试装置,以实现机械自动化。4)引进VRA技术及相关的PA技术,逐步完全实现PA生产方式。实现PA的上述四个阶段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范例,真正的可行性还需要科学地分析与论证,这里还牵扯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从政府官员到农户对PA的认识问题,因为PA的实现是产、学、官、民统一认识、协作攻关的任务,因此如何提高人们对PA的认识是一个关键。

2.关于我国PA的研究展开

由于PA是基于知识的系统,是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所以有关PA的研究是很艰苦的,成果的取得和实现应用是需要时间的。

(1)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PA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跟踪国际PA发展的前沿与趋势,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要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可组团去发达国家对PA考察,缩短我国PA与欧美国家的距离。

(2)在基础研究方面要成立更多的专门研究机构,力争得到政府社会的资助,尽快探讨我国PA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战略,相关学术团体也要将PA的学术交流纳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要加快PA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

(3)在技术研究方面要在国家政府及企业的资助下,通过招标、立项,用最短的时间开发出有效的高性能的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在“硬件”开发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软件”的研制与构建。

(4)在普及推广研究方面要尽快建立稳定的示范区和有关试验基地。考虑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与非平衡性,现阶段全面实现PA生产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PA的实现在技术方面需要较大的投资,所以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PA的巨大效益。为此PA的实现要从长计议,要先在有条件的地区搞示范和试验研究,比如试验区可选择东北产粮区和西北产棉区。当然,由于示范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经营风险与价格风险,所以从经济产益的角度,政府也应给予适当的政策保险与补偿等。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的精确性 篇6

教学对象设计的精确性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而言,对研究对象(即学生)的分析极为重要,且不说前有奥苏泊尔所作的宏观性描述:如果要将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弄懂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具体到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学生的学情,且要保证其精确,则需做出如下几点努力:

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 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系统的架构,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词汇,新课学习需要哪些词汇的支撑。除词汇之外,还有语法,高中阶段语法复杂,需要原有语法知识尤其是语法学习中形成的已有认知作为支撑。要做到精确,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思考多样的语法教学方法,如通过直接比较法帮学生构建名词的数、形容词的级等;而动词的时态学习则可采用角色表演法,介词的学习可以采用示例法,复合句则宜采用图示法等。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方法对应起来,才是真正的精确化教学思路。

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语言学习是需要语境的,尤其是高中英语学习,只有进入语境,才能构建出语言知识的意义,而语境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具体语言或语法知识的学习,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情境,则学生可以准确入境,从而在情境中进一步形成英语语言能力。生活经验的精确化选择,是教学设计精确化的有效支撑。

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精确的教学设计必定要考虑“后手”,精确分析学情并重点判断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则常常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一语中的。如词汇教学中如何避免孤立教词,就是教学设计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中英语特别强调整体阅读的能力,孤立教词并强化记忆,不如将词汇放到一个具体的篇章中去理解,如何把握教词与用词的时间比例与讲授程度,也是教学设计精确化的重要表现。

以上三点直接面向学生,是教学设计精确化的基础。

教学环节设计的精确性

教学环节直接面向教学实施的过程,但教学环节的设计又不完全是教学实施的设计,在笔者看来,教学环节的精确设计离不开目标的精确描述、学习要求的提出与教学方案的精确实施。

关于教学目标的精确化 这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关键就是将眼光落到学生身上,关键看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够学到什么程度。通常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目标的精确化应当通过对学生学习后的外部行为变化来描述,如描述在“通过本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应当积累多少个词汇,掌握哪个语法到什么程度,能够读懂带有多少陌生词汇的短文等”,在这样的描述中介入量化要求并可测量,是教学目标精确化的基本思路。

关于教学方案的精确化 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其主要是面向教师的,强调要形成课堂上可精确实施的教学思路,如不同的课型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何激励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英语教学中需要精研语言形成规律,知道学生在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肯定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肯定会有什么样的困难,以及通常的化解困难的方法。一般来说,做到这一点,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上就能够满足精确化的要求。

关于学习要求的精确化 学习要求是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即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的明确、递进、可观测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课堂上可以设置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基本的读、发现、猜想,以大致判断所学词句篇章的含义; 较高层次是给学生提出理解、回答及意义理解的要求,以在第一层次上更进一步;最高层次是掌握、能有计划地写等,因为写是所学知识精确输出的最佳途径,也是英语教学中语言技能的最高技能,从评价的角度看,其又是可以测量的,因而是精确的。

教学评价设计的精确性

如果关注现实,可以发现课堂上教师教学评价的随意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往往都是判断性的,即是用好或坏、对或錯来评价的,这样的评价只指向结果而不是过程,严格来说无法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而高中生在英语课堂上最需要的,恰恰是针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作出客观的理性评价或是激励性的评价。

从这个角度讲,英语教师需要重视并精心研究课堂上自身的评价行为,而这亦是可以结合教学设计来进行的。从精确化的需要出发,评价需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利用英语知识进行联想、判断的能力等角度来进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基于这三个角度,往往可以挠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最痒痒的地方。

评价是可以产生力量的,精确评价是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力量的,教学设计中研究精确性评价,可以为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

信息精确性 篇7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 简称PETS) , 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设计并负责的全国性英语水平考试体系, 湖南省从2007年起使用PETS考试替代高考英语口语, 重庆市将取消英语高考听力, 用PETS二级听力替代。PETS考试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报名报考人数也急剧增加。目前, PETS信息采集采用考生填写纸质表格、贴相片后由信息员手工录入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的方式进行采集, 这种采集方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1) 信息员工作量大。2012年全年, 湖南省PETS考试有139 317人报考, 2013年上半年, 有91 729人参考。每次报考, 信息点超过100万个; (2) 部分考生字迹潦草, 信息员在录入时连猜带蒙; (3) 部分考生不清楚自己的名字与身份证上的名字有细微差异, 尤其是同音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习惯用法与身份证的标准用法的区别, 比如, 姓中的“占”、“詹”不分等; (4) 有些疑难字电脑字库中没有, 无法录入; (5) 即使学生填写正确, 信息采集员在录入时也可能出错, 尤其是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6) 图像信息由信息员采用扫描照片的方式或现场摄像的方式采集。这种方式一方面容易造成考生图像信息张冠李戴, 另一方面对报名场地的布置及设备要求也非常高, 普通报名点难以达到; (7) 为确保信息录入准确无误, 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核对。桃江县以前的经验是要考生签字核对3次, 考生和信息员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克服以上弊端, 本文就提高PETS报名信息的录入速度和准确性的办法进行了探讨。

1 关键信息点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中的关键信息为: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户籍、出生日期、民族、照片、报考级别、考试种类、政治面貌、考前学历、职称、职业。对普通高中学校报名点来说, 报考级别、考试种类、考前学历、职称、职业是完全相同的, 不相同的只有姓名、身份证号、民族、出生日期、照片等, 这些不同的信息点均可从身份证上读取。

2 数据交换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ETS) 管理系统数据交换格式分析:该系统采用文本文件 (或其压缩格式) 在各级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该文件包括文件头和数据正文两部分。为了缩小数据文件的体积并加强数据的保密性, 本系统支持对数据文件进行压缩。

文件头用于标识数据的内容, 从而保证数据装入时能被自动识别。文件头既可以放在整个文件的开头也可以放在整个文件的结尾, 由以下行组成:

[Data Discription]必须是文件头的第一行。

discription=记载该数据文件的说明信息, 可以不包括该行。

datawindow=标识程序中用于装入该数据的数据存储对象, 可以不包括该行。

datatable=标识用于储存数据的表名, 应使用大写。

datacolumn=标识数据正文对应的表的列名, 列名之间用逗号分隔开。各列名应使用大写, 并应带有表名前缀。

identifier=标识表的主键列, 列名应使用大写, 多个主键列之间用逗号分隔开。

startline=数据正文的起始行。

endline=数据正文的结束行。

zkz=标识准考证所在的列, 可以不包括该行。

数据正文:数据正文的每一行对应一条数据记录, 记录的各项之间用tab键分隔。

压缩格式:系统能够直接装入压缩后的数据交换文件, 压缩和解压缩是通过动态联接库zlib.dll实现的, 该格式不是标准的zip压缩格式。

数据导出:数据导出是由表dev_dcsj进行控制的。

datawindow列:当值以@开头时, 导出数据并不使用, 但是在导出文本的datawindow项中填入@以后的字符串。

ls_sql='select'+datacolumn+'from'+tablename+otherinfo

datacolumn以逗号分隔各列, 如果有计算列, 应该分为两部分, 之间用“;”分隔, 前部分用于构建sql语句, 后部分由于在导出文本的datacolumn列中填入。

condition为1时表示允许范围选择 (即检索准考证) , 此时otherinfo中带有where语句。

datatype表示准考证所在的列。

综上可知,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可以与TXT、EXCEL、DBF等进行数据交换。

身份证阅读器能读取身份证上的所有信息, 并将数据保存在ACCESS数据库中, 能方便地将照片导出为以身份证号码命名的JPG格式文件单独存放。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找到了共同点, 也找到了解决办法, 即将身份证上的信息通过身份证阅读器读入数据库, 然后将数据处理成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的标准数据格式, 导入到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中去。

3 解决方法

利用身份证阅读器, 获取考生基本信息。打开神思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验证软件, 集中读取报名点所有考生基本信息。其界面如图1所示。

(1) 导出考生基本信息, 退出神思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验证软件, 打开神思二代证安装文件夹, 找到并打开SSID.MDB、打开citizen表, 选定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地址对应的各列信息, 复制到Excel表中; (2) 按《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标准格式要求, 修改第一行名称并调整列的顺序。用Excel的查找替换功能, 将性别、民族等信息转换成数字代码。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中数学代码分别为:性别:“0”为男、“1”为女;户籍:“1”为农村、“0”为城市;政治面貌:“1”为党员、“2”为团员、“3”为其它;考前学历:“1”为博士、“2”为硕士、“3”为本科、“4”为大专 (专科) 、“5”为高中 (职高) 、“6”为中专 (技校) 、“7”为其它;职称:“1”为高级、“2”为中级、“3”为初级、“4”为其它。

(2) 按准考证号生成规则, 生成准考证号。

(3) 按考生实际报考情况, 生成报考级别、考试种类信息。

(4) 编辑户籍、政治面貌、考前学历、职业、职称等信息 (均用数字代码表示) 。

(5) 完成后保存退出, 命名为考生报名报考数据.xls。

(6) 删除第一行后, 点文件另存为考生报名报考数据.txt文本文件 (制表地分隔) (*.txt) 。

(7) 用记事本打开考生报名报考数据.txt, 复制以下内容到文件未尾:

特别注意, “endline=”后面的数要修改成考生报名报考数据.xls文件中的考生人数, 假如有226人报考, 则endline=226。

至此,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标准格式文件已经做好。

打开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主程序, 依次单击报名报考、修改报名报考数据, 单击数据装入, 弹出数据装入对话框, 找到刚才做好的考生报名报考数据.txt, 装入数据即可, 如图2所示。

导出所有考生的照片文件, 方法如下: (1) 点击数据查询, 点击照片; (2) 弹出对话框, 选择好保存照片的文件夹, 如, “E:PETS照片”, 单击“保存”, 弹出确定对话框。此时要特别注意, 必须单击“否”, 导出所有已读入系统的以身份证号码命名的照片文件 (JPG格式) 。

将照片文件改名为以准考证号命名 (用Excel和DOS命令) 。 (1) 新建Excel表格, 打开先前保存的“考生报名报考数据.xls”, 将zkzh、sfzh两列数据复制到A列和B列, 在C1单元格输入“=CONCATENATE (A1, ".jpg") ” (注:最外层双引号不要输入, 下同) 。在D1单元格输入“=CONCATENATE (B1, ".jpg") ”, 在E1单元格输入“=CONCATENATE ("rename", "", d1, "", c1) ”, 复选C1、D1、E1拖动E1右下方的“十字形”句柄应用到所有行, 保存。选中E列, 点击复制, 在E盘PETS照片文件夹目录下, 创建一个“照片文件改名.BAT”文件, 将复制的内容粘贴进去; (2) 打开E盘PETS照片文件夹, 双击“照片文件改名.BAT”, 这样, 原来以考生身份证命名的照片文件全部改名为以考生准考证号命名的照片文件。

打开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管理系统和考试管理系统主程序, 依次单击“参数设置数据装入”、“参数设置”、“设置相片存放目录”, 将指定相片文件存放至目录。

参考文献

[1]廖亚辉.METS水平考试和PETS考试的比较和对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

信息精确性 篇8

职工基本信息是安排工作岗位与调任,保障正常诊疗工作的开展、完成各类统计数据必不可少的基础信息。包括职工姓名、年龄、性别、联系电话、工作科室、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能力等。

目前职工的基本信息在入职时进行登记,由于之后的信息更新不能及时跟进,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由于工作科室变更、联系电话变更致使找人困难,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正常医疗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职工不能及时更新取得的更高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等信息,导致自身在工资、任职年限方面受到损失。

二、导致信息失准原因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出台,新招录住院“医、药、技”人员需进行为期一年到三年不等的规范化培训。在此期间,职工在培训基地工作,院内一切事务都应在教育处进行管理。但由于职工自身不能胜任基地工作或本院科室人手不足等问题,经常会“退回”或“借调”培训期间职工回院工作、值班。规范化培训期间的职工就会出现教育处和自身科室两处管理的混乱状态。同时,规范化培训职工何时离院去基地,何时出基地回院的交接管理也比较混乱,导致工资待遇不能及时兑现。

2.晋升职称前的相应科室轮转。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医师培训实施规范(试行)》对我院临床低年资主治及以下医师、部分医技科室主治及以下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期间医师需在内、外、感染中心、病理、放射等多个科室进行为期6个月到1个月不等的学习、工作。在此期间职工的工作科室频繁变动,人事处并不能及时得到相应信息,导致职工基础信息数据库信息不准。

3.仅通过主管部门进行人员调配。院内职工跨科室调配应根据《人事调配管理制度》执行,职工填写院内流动表并逐级审批后方可调动。但目前工作中由于人员休假、离职等原因经常出现科室人手不足的情况,科室便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进行人员调配。此种调动直接在医务处、护理部等临床主管部门进行,并不通过人事处,不填写《流动表》备案留档,导致人事处不能及时了解人员动向。

4.职工自身信息更新不报备人事处。职工对于自身基本信息变更的重视程度不高,主管部门对于基本信息更新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职工没有变更信息到人事处备案的意识(见图1)。

三、运用PDCA循环提高职工基本信息准确性措施

(一)制定改进计划

1.成立改进小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协作,明确责任。改进小组由人事处牵头,负责撰写规章制度、汇总、录入、保管人员基本信息。医院各职能部门如医务部、护理部、总务处、院办、教育处等负责收集、整理、上报各自负责人员的人员科室变更、职称、学历变化等信息。

2.各科室建立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上报人员变化信息,并负责对科室内人员进行基本信息重要性宣传。

3.规范基本信息管理流程。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人事处绘制出员工基本信息管理流程图(见图2)。

(二)实施改进程序

1.加强行政管理。人事处与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部门积极沟通,如有人员调动则当月制作报表报人事处备案。

2.加强宣传。人事处利用护士长例会等场合加大宣传,要求科室对人员调动,信息变更严格管理;加大对课内人员的教育力度,力争让每位职工了解基础信息的重要性,当自身信息变化时能及时通知人事处更新备案。

3.健全轮转机制。与教育处合作,严格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通过微信、飞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与在外规范化培训职工保持联系,如有特殊情况及时汇报。严格考勤制度,保证考勤每月按时,准确上报,特殊人员特殊情况随考勤表备注写明。

4.加强制度管理。制定相应全面、细致、可操作的制度规范。明确医师院内轮转中的责任、义务,让科室明白必须无条件加以配合,严厉制止私下换岗行为。

四、运用PDCA循环提高职工基本信息准确性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Á的强化宣传和管理,我院人员信息的更新量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是科室变更的信息上报,还是个人变更信息上报都有了明显提高(见表1、图3)。

虽然还是不能达到人员信息的百分百准确,但已经可以看到初步成效,还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五、针对运用PDCA提高人员信息准确性的反思

1.建立健全相应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能够让人员信息的管理和上报有统一规范,而不是仅仅依靠科室和职工个人自觉。因此,要形成有效的制度,将人员信息变更的上报纳入科室工作目标任务书,提高各科对此的重视程度。各科室指定专员负责本科室的人员信息变更的收集,随每月考勤表上报。

2.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在每年新入职职工岗前培训起加强对个人信息重要性的教育,在职工去基地培训前签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议书》,并按此协议严格管理。在护士长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上进行持续宣传,防止人员信息变更“一阵风”式地好转,而是持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明星辰,方孝梅,明星.基于PDCA循环提升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的应用实践[J].中国病案,2013(14):12-13

[2]喻达,唐昊,田佳,刘尚梅,邱亭林,李德心,赫捷.医院考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3(7):86-87

信息精确性 篇9

健康教育是改善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手段,学校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有研究提示,预先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评价是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力的理想方法[13,14]。健康教育通常以说服为主,说服模型涵盖了影响说服效果的所有因素[15,16],精确概率劝导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是目前较有影响力的说服模型。

本研究以该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信息进行实施前评价。通过对信息源特性和信息渠道进行控制,从大学生角度选取健康教育内容,以提高健康教育效力,也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健康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阶段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结合的方法,按照行政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17],在全国七大城市(北京市、昆明市、广州市、武汉市、南京市、哈尔滨市和西安市),各选取4所不同类型非医学高校(地方重点大学/部属院校、地方院校、师范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各1所)的大学生共1 357名。其中男生725名,女生632名;大学一年级学生413名,大学二年级学生602名,大学三年级学生325名,其他年级学生(包括大四年级和研究生一年级)17名;重点院校/部署院校学生360名,地方院校学生361名,师范院校学生303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333名。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17~27岁,平均(20.17±1.23)岁。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以卫生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18]为基础,综合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6,19,20,21,22],结合高校大学生健康现状和社会特点等编制,并经专家审核和现场预试。共55条信息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15条)、疾病预防(15条)、安全应急与避险(13条)、心理健康(6条)和生殖健康(6条)5个维度,包含基本知识理念、生活方式、基本技能3个方面内容。根据精确概率劝导模型从信息特性和接受者特征2方面来设定核心信息评价,涉及信息的重要性、适用性、易忽略性以及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需要性、可接受性及理解性6个方面。采用3级评分法对每条信息进行评分并赋值(1~3分)。因6个评价方面对每条信息的贡献率不同,为增加信息间评价的可比性,采用主观赋权法(专家赋值法)和客观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23]对6个评价方面分别赋权重;同时对信息评价原始值加权后量化并按照百分制计分,以便更直观的展现信息间评价的比较。分值越高,表明对信息内容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表明对信息内容的认同度低。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的平行双录入,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信息评价得分排序情况

对信息按照信息评价得分进行排序,55条核心信息评价得分最高72.24分,最低62.79分,平均(68.29±2.32)分。由表1知,前10位信息内容中,大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安全应急与避险、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维度的部分信息认同度较高,涉及基本技能和生活方式2个方面内容。而大学生对基本知识理念的某些信息认同度较低。

注:健康生活方式信息维度包括1,2,3,5,12,13,14,15,16,17,18,19,22,23,24;安全应急与避险信息维度包括条目6,11,20,25,34,35,36,37,38,39,41,43,44;疾病预防信息维度包括条目7,8,9,10,21,26,27,28,29,30,31,32,40,42,45;生殖健康信息维度包括条目33,51,52,53,54,55;心理健康信息维度包括条目4,46,47,48,49,50。

2.2 核心信息综合评价

图1所示,核心信息得分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用离差法筛选[23,24,25]出信息条目得分低于undefined的信息条目,评为大学生认同度不高的信息。共筛选出9个核心信息条目,所分属的维度为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和安全应急与避险。

2.3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健康素养核心信息得分比较

从表2可知,在信息的评价得分上,性别、评价对健康知识和对健康相关技能的了解程度3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女生对健康素养信息内容的认同度高于男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和对健康相关生活技能的了解程度越高的学生对健康素养核心信息内容的认同度越高。

对大学生的一般特征等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和个体对健康相关技能的了解程度进入了多元线性模型。见表3。

3 讨论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升健康相关生活技能的部分信息认同度较高,而对疾病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等维度的某些信息认同度较低。这与大学生的自身健康状况及对健康的认识有关,由于其低发病率和低死亡率而未引起大学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视[26]。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由于焦虑、学习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5%[27]。受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中存在着多种不良健康行为,如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2,28]。在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约有75%的青少年死亡与健康危险行为有关[29]。提示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实施中,应考虑增加大学生关于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预防方面的信息。

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及个体对健康相关生活技能的了解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核心信息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女生对核心信息内容的认同度高于男生。余小鸣等[12]对全国七省市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基本知识理念及格率较高(89.3%),而在基本技能方面比较欠缺(及格率仅为55.0%)。也证实了大学生对基本技能和生活方式的某些信息认同度较高,对基本知识理念某些信息认同度较低,提示高校健康教育应考虑信息受众人群的特征。在健康教育的内容设置上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健康教育不仅提供知识理念,还要考虑加强对实践技能操作的培训,而技能的掌握更有助于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的管理与维护。

国外健康教育的研究结果发现,很多干预项目没有得到持续的行为改变,因为研究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度可能存在差异[30,31]。而精确概率劝导模型理论则强调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考虑健康教育信息的设置和评价,能预测健康教育信息对学生在说服或态度改变方面的效果,并可选择被学生认同或认同度较高的信息,从而提高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

余小鸣等[12,13]采用劝导模型对中学生健康教育信息进行评价发现,在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前对相关的教育信息进行预先评价,可提前发现对健康教育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筛选出更加有效的信息,进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力。美国健康促进政策的一项研究也提示,信息可读性和信息接受者特点两大因素可独立地影响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14]。精确概率劝导模型在对健康教育信息评价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提高健康素养核心信息的评价,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时,应针对大学生性别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更易被大学生所认同的信息内容,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健康素养水平。

摘要:目的 以精确概率劝导模型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核心信息进行健康教育实施前评价,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效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北京、昆明、广州、武汉、南京、哈尔滨和西安7个城市各选取4所不同类型非医学高校的1 3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自编信息评价表,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核心信息进行评价。结果 大学生不同信息得分存在差异。55条核心信息评价得分最高72.24分,最低62.79分。大学生对健康素养核心信息评价的影响因素为性别、个体对健康知识和对健康相关技能的认知。结论 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应考虑大学生性别的影响,并根据大学生对信息的认同度来设置健康教育信息内容。

信息精确性 篇10

关键词:合训学员,培养质量,教员管理,精确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战争形态的变革, 塑造能够在信息化战争中组织实施精确指挥、管理、保障的新型军事人才, 特别是指挥人才成为军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需求。因此与之相适应, 军队院校需要变革教育管理理念, 创造性改造现有教育管理手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 实施精确化培养成为当前和今后军队院校改革的必然趋势1]。精确化培养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并处理教学、培养、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文件、数据等信息, 对学员实施针对性强的精确培养。信息技术为教育观念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教育管理手段, 以合训学员未来岗位需求为目标, 实现对合训学员的精确培养。本文就转变军校现有教育管理理念, 运用信息化教育管理手段, 对合训学员实施精确培养进行了有益探讨, 希望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一、合训分流学员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为适应时代和军队的发展, 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当前我军正在努力实现向机械化信息化军队跨越式地发展, 正在大力培养各类信息化军事人才, 特别是信息化指挥员。为此, 自2000年以来, 我军开始调整初级指挥员培养方式, 实行了“基础教育合训、专业训练分流”的改革, 即采用“4+1”培养模式:对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先用4年时间, 在专业技术类院校完成“基础教育合训”。此阶段主要完成通用学科专业大学本科教育, 同时进行必要的军事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指挥军官的基础培训, 实现由青年学生向合格军人、向既懂技术又适合从事指挥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转变。学生在完成基础合训阶段学习后, 转入初级指挥类院校, 进行为期1年的指挥专业培训。此阶段主要完成军事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培训, 实现由合格军人向合格初级指挥员的转变。从中不难发现, 按照“4+1”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合训分流类学员成为德、智、军、体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适应我军信息化建设和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需求的, 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1]。

二、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对合训学员实施精确培养

目前, 传统的合训学员教育管理理念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过于强调知识学习成绩, 对其他能力素质 (如自学能力、实践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等) 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强调按照一些人为设计的统一标准, 对合训学员实施“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 没有注意到不同个体的特点差异, 没有实施“靶向式”教育培养。三是没有营造允许学员出差错、受挫折的氛围。

针对上述问题, 需要我们首先准确界定军校精确培养的科学内涵, 并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学员实施精确培养。

1. 精确培养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主席2005年10月视察南京军区时指出:“要着力解决军事训练、战备落实的重点、难点问题, 加大落实训练、战备各项计划的力度, 切实把各项工作量化、细化、具体化”。胡主席的重要指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教育管理模式, 提高军校教育水平指明了方向, 指出了新时期新阶段信息化军事人才教育的着力点—精确培养。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 精确化培养是一种使人才培养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教育方法。“精”就是精细、精湛、最优, 也就是精益求精, 好上加好;“确”就是准确、确实、定量, 也就是标准规范、落实到位。精确培养, 就是通过提高教育过程中, 决策、计划、控制、协调和评估这些活动的定量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不断追求更加完美的教育管理方法[2]。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是: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个体特点, 对其实施精确化培养。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 特别是指挥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军事人员必须具备精确化的思维方式, 要求指挥人才具备精确化管理能力。军队院校精确培养是以增强军队院校综合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 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 对管理对象实施定量、精细、准确的规范与控制, 达到系统整体效能优化的过程。在军队院校的管理活动中, 既要重视战略上的宏大构想, 把握正确的方向与目标;也要注重细节上的落实,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通过精确培养, 实现管理的定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才能实现战略与执行的无缝衔接。

2. 信息化环境是军队院校人才精确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军事领域作为最新科技的“试验场”, 战争样式也逐步迈入信息化战争时代。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信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军队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必须率先实现信息化,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

3. 信息化管理是军队院校精确培养的必要手段。

信息化管理不是取代现行的军校管理, 而是在现行的军校管理的基础上, 利用电子、网络等信息化方式来提高管理的精确性和高效性, 形成更广、更大范围的协同。如果人员量化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 即使有些人员管理已经实现了定量化, 但是这些定量化的信息难以迅速检索, 这样就不能做到随时随地随需地利用所有的管理信息。信息化管理手段具有收集处理信息快捷、准确;分析判断智能化;落实工作高效化的特点, 每一项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指向都需要能够立即投入到应用中来, 通过应用、再反馈, 修正院校管理和建设, 以此达到精确培养精细、准确、快速的要求。

三、当前军队院校实施精确培养存在的问题

1. 精确培养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

受中国传统直觉体悟思维文化的影响, 我们的思维惯性在深层次上有“轻理”的倾向。这种“不善长理性”的直觉体悟思维, 要么习惯于用思辨方式, 通过一系列的思想观点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凭经验来指导管理行为;要么用一种粗放的思维来决策, 而往往忽视通过精确的排列组合和数理计算来决策、指挥。直觉体悟思维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凭印象凭经验, 往往不准确, 不能对事物从长远和整体上把握。它的认识结果只能停留在事物表面, 使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整个社会理性极度缺乏。我们的军队管理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土壤, 直觉体悟管理、粗放管理和经验管理在我军院校管理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比如:有的院校管理者在培养学员的过程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 忽视对客观存在的科学理性分析, 忽视了规章制度落实的严谨细致, 存在“差不多”和“基本上”的现象。

2. 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精确培养要求院校的教学、科研、行管等制度高度融合统一且细致明确、便于操作、评价科学, 而许多院校的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1) 目标计划体系不够健全、不够科学。院校近期、中期、长期规划相互交叉, 各部门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存在内容矛盾、时间冲突的现象。 (2) 培养体系不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粗放式管理条款较多, 但缺乏对人员、车辆、装备全方面、全员额、全过程的具体操作执行要求较少, 主要缺乏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 (3) 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 处理手段不力、结果不透明。院校教学建设始终是学院建设的根本, 但现行教学管理措施缺乏精确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员学员的业绩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 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水平尚不能满足精确培养的需要。

高新技术的运用, 促进了培养理念和方法手段的全面创新, 从而产生了精确培养, 其核心是信息化。当前, 制约院校精确培养实现的原因有三: (1) 信息化资源建设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建设。但目前我军院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究其原因, 首先是在宏观上军事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协调, 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或使用效率不高, 推动力不够;其次是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 在开发上大家各搞一套, 造成重复建设, 并为以后的兼容留下隐患;再次各个院校各自为政, 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缺乏协调与合作, 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 (2) 管理者信息能力不强。一方面, 管理者的培养思想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 要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有个过程;另一方面, 管理者需要有较好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管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 以及使用维护系统的习惯和能力。 (3) 信息安全缺乏保障。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益, 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一方面, 信息系统使用范围广、用户多, 部分用户安全防范意识差, 使用保管涉密载体不当的现象不断出现;另一方面, 网络渗透、窃密、攻击已成为信息战的重要作战形态, 国内外敌特人员经常对我实施网络攻击, 黑客窃密、破坏网络事件时有发生。

四、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强化精确培养, 提高军队院校育人质量

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军校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 是进行精确培养的必然需求, 是军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搞好信息化建设,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充分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 充分考虑外界变量与信息, 合理配置教学、行政等各种信息资源, 开展信息化和数字化教学、管理活动, 从而实现精确培养, 提高育人质量。

1. 构筑信息管理平台、开发信息化管理软件, 为精确培养提供必要“硬件”。

军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精确培养的必备硬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教育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和系统工程学等相关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 对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维护、传递和分析利用的自动化系统。该系统能客观反映院校教育现状和历史进程, 为教育管理活动与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 能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全时段、全方位的精确培养。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学、科研、行管等工作的精确培养, 主要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要科学制定军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一方面, 军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 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存储媒体不断更新, 坚持标准化建设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加强控制、融合统一;另一方面, 军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信息数量庞大、类型繁多, 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 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操作标准。 (2)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细化制度要求。依据条令条例、教学制度把粗放的要求规定细化成各项工作、每名成员的执行规范。其次, 要量化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中, 对每项工作、每个人都要有定量分析。再次, 要科学评价。充分利用运筹学、统计学知识和人工智能对每项工作、每个人做出科学评价。 (3) 完善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建设, 提高精确培养效率和质量。第一, 要建立管理教育网络系统, 实现院、系、室 (队) 三级能够资源共享、同步管理。如建立系、室、队基础管理系统, 依托校园网、监控设备对各单位实行远程监控和实时指导;建立网络教学管理, 对教员授课、课程进展、课堂秩序、学员学习效果进行综合信息管理,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系统建立网上财务管理系统,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财务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视性;建立后勤管理系统, 对全院后勤工作统一管理。第二, 要建立人员精确培养子系统。如将单位人员的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特点特长、家庭状况、奖惩情况等相关内容, 梳理、细化成一系列指标, 作为人员评价的量化依据,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转变管理理念, 提升信息能力, 为精确培养创造过硬“软件”。

军校管理者是精确培养的主体, 管理者只有转变粗放式和经验式的管理理念, 不断提高对精确培养的思想认识, 更加熟练地运用好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 才能有效提高精确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 管理者要确立三个观念: (1) 精确培养决定效果的观念。精确决定效果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首先,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演变成大问题, 这是客观规律。其次, 实由精来, 精能促实。如果落实非常深入、非常精确, 那么工作肯定是扎扎实实, 富有成效的。再次, 精能保证质量, 质量决定效果。工作能做到精益求精, 那么质量肯定是有保证的。 (2) 精确培养决定水平的观念。精能反映出干部的能力、思路和水平;精能反映出群体的素养、意识和精神。 (3) 精确培养决定作风的观念。精确反映精神面貌, 工作要做到精确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确反映贯彻力, 推行精确培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 没有坚强的贯彻力是不可能打开工作局面的。 (2) 实施精确培养依靠大批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管理者必须采取多种途径, 努力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做到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搜集、存储分析处理信息, 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实施办公、管理、交流, 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常识。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精确培养;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 提升精确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3. 继承传统, 创新模式, 正确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精确培养中的作用。

精确培养是一种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为特点的新的管理教育模式, 它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精确培养要注意把握“三个结合”: (1) “人管”与“机管”相结合。机管可以替代人管中常规的、定式的、数字的管理, 但机管不是万能的, 切不可忽视人管的作用。 (2) 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是交替呈现在管理对象身上的状态, 只有实现对静态和动态的全面控制, 才能对管理对象实现全方位、全时空的管理。 (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信息化管理手段强调了“量化”和“数字化”, 弥补了以往定性方式不精确的缺陷, 提高了管理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但管理中的问题不是全部都能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现的, 要克服重定量、轻定性的倾向, 坚持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 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才能准确地把握管理对象的本质。

总之, 精确培养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 它突破了其他管理的不完善性, 应用具体性、可视性、操作性强。只要充分将之与现有的院校管理模式有机结合, 提高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必将使军队院校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占荣辉, 鲁敏.基础合训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1, (12) :63-65.

信息精确性 篇11

对于问题“若直线y=x+b与曲线y=1-x2有且仅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b的取值范围是( ).

A.(-2,2) B.[1,2)

C.[1,2]D.(-1,1)”正确答案B.

文[1]对下面的解法感到困惑:

“直线y=x+b与曲线y=1-x2有且仅有两个公共点方程组y=x+b,

y=1-x2,有两个不同实数解方程x+b=1-x2有两个不同实数解方程2x2+2bx+b2-1=0在[-1,1]内有两个不同的解,令f(x)=2x2+2bx+b2-1,则问题就转化为函数f(x)的图象在[-1,1]内与x轴有两个交点,结合图象知:

Δ=(2b)2-4×2×(b2-1)>;0,

-1<;b2<;1,

f(-1)≥0,

f(1)≥0,-2<;b<;2,

-2<;b<;2,

b∈R,

b∈R,-2<;b<;2,应选A.”

解析 将x+b=1-x2“两边平方”,谁的取值范围会变化?唯有x+b,故上述解题中“方程x+b=1-x2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方程2x2+2bx+b2-1=0在[-1,1]内有两个不同的解”这一步是错的,应该是:

“方程x+b=1-x2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x+b≥0,

2x2+2bx+b2-1=0,有两个不同的解”,即2x2+2bx+b2-1=0在[-b,+∞)内有两个不同的解.

这样可令f(x)=2x2+2bx+b2-1,将问题转化为函数f(x)的图象在[-b,+∞)内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结合图形知:

Δ=(2b)2-4×2×(b2-1)>;0,

-b2>;-b,

f(-b)≥0,得-2<;b<;2,

b>;0,

b≥1或b≤-1,,故1≤b<;2,选B.

需要说明的是:方程2x2+2bx+b2-1=0,即(x+b)2=1-x2,只要该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由于自身隐含1-x2=(x+b)2≥0,其解必都在[-1,1]内,刻意标注“两个实数解都在[-1,1]内”,既会干扰,又是多余.在解题过程中,方程变形的这一步(x+b)2=1-x2不要省去.其次,方程两边平方导致x+b=1-x2与2x2+2bx+b2-1=0不等价,务必注意一定利用x+b≥0这一限制因素.2 学生的不足

文[2]从不同途径,活用解题理论,研究问题(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2题)函数y=x2+1x-1的值域.片断如下:

“拟定计划:

教师:函数与方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否对此提出你的思考?

学生:以前我们经常将分式函数值域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问题,用判别式法解决,本题平方后未知数的次数正好是二次,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实现计划:

学生:y=x2+1x-1等价于y(x-1)=x2+1,

x≠1,

y(x-1)≥1.

第一个式子两边平方整理得(y2-1)x2-2y2x+y2-1=0,若y2-1=0,则x=0,此时,y=-1成立;若y2-1≠0,则Δ≥0,即4y4-4(y2-1)2≥0,得y≤-22或y≥22.检验:当x<;1时,y<;0;当x>;1时,y>;1.

所以函数的值域为(-∞,-22]∪(1,+∞).

解题回顾与解题感受:

学生:上述求解是将函数转化为方程,但要特别注意变形前后的限制范围,否则问题可能不等价,因此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养成细心谨慎的习惯.”

解析 从“y=x2+1x-1等价于y(x-1)=x2+1,

x≠1,

y(x-1)≥1.”变形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等价变形谨慎有余,这一步变形是去分母,应该是:y=x2+1x-1等价于y(x-1)=x2+1,

x≠1.,注意到x2+1≥1,也就是y=x2+1x-1等价于y(x-1)=x2+1,平方后等价变形为(y2-1)x2-2y2x+y2-1=0,

y(x-1)≥0.

即“存在x满足y2-1=0,

(y2-1)x2-2y2x+y2-1=0,

y(x-1)≥0. 或y2-1≠0,

(y2-1)x2-2y2x+y2-1=0,

y(x-1)≥0.”

前者解得x=0,y=-1;后者为y2-1≠0,

Δ=8y2-4≥0,

y·1+2y2-12(y2-1)≥0或y·1-2y2-12(y2-1)≥0.

注意到y·1-2y2-12(y2-1)=-y1+2y2-1,解得y>;1或y≤-22且y≠-1.

综上可得y的取值范围是(-∞,-22]∪(1,+∞),此即函数的值域.

学生“检验”阶段可以理解为依据原始式子y=x2+1x-1,但显得粗糙不足.

3 滑过的教学

文[3]中用“利用方程有解条件法”求函数值域,引发学生创新,主观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例6解题“过程”留下遗憾,摘录如下:

“例6求函数y=4-x+2x-4的值域.

解:此函数定义域是2≤x≤4,设t=4-x,则x=4-t2(0≤t≤2),

原函数式可化为y=t+4-2t2(0≤t≤2),视为关于t的方程,它等价于(y-t)2=4-2t2,

y-t≥0,

0≤t≤2.①即3t2-2yt+y2-4=0,

y-t≥0,

0≤t≤2.②

设f(t)=3t2-2yt+y2-4,其对称轴为t=y3,关于t的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Δ=4y2-12(y2-4)≥0,

0<;y3<;2,

f(0)=y2-4≥0.③或4y2-12(y2-4)≥0,

0<;y3<;2,

f(2)=y2-22y+2≥0.④

解得2≤y≤6.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6]”.

解析 上述所求值域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过程错了.错在认为“关于t的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是③或④”.

实际上,上述不等式组求解的情况是这样的,由③可得2≤y≤6,由④可得0<;y≤6,故③与④的并集是(0,6].

认为本题中对称轴t=y3应该位于区间[0,2]是导致错误产生的原因之一.其实,研究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必须解决好y-t≥0这个问题.这也是本题用“利用方程有解条件法”求值域关键所在.

正确解法 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是(Δ=48-8y2≥0时先用求根公式解方程求出t):

0≤y+12-2y23≤2,

y≥y+12-2y23.⑤或0≤y-12-2y23≤2,

y≥y-12-2y23.⑥

解⑤时,可先解y≥y+12-2y23,进而求得2≤y≤6,

解⑥时,可先解0≤y-12-2y23≤2,进而求得2≤y≤6.

⑤与⑥的并集是[2,6],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6].

结语 诚如文[2]所言:数学教学是一个既要“结果”,更要“过程”的思维活动,数学解题要从引导学生主动拟定解题方案开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解答”.发现并矫正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是一种深刻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汪仁林.争鸣·问题225[J].数学通讯,2013(05,下)。

[2]李红春.活用解题理论打造高效课堂[J].中学数学(高中版),2014(4)。

[3]蔡永明.在求函数值域的教学中引发学生创新[J].中学数学教学,2001(1).

3 滑过的教学

文[3]中用“利用方程有解条件法”求函数值域,引发学生创新,主观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例6解题“过程”留下遗憾,摘录如下:

“例6求函数y=4-x+2x-4的值域.

解:此函数定义域是2≤x≤4,设t=4-x,则x=4-t2(0≤t≤2),

原函数式可化为y=t+4-2t2(0≤t≤2),视为关于t的方程,它等价于(y-t)2=4-2t2,

y-t≥0,

0≤t≤2.①即3t2-2yt+y2-4=0,

y-t≥0,

0≤t≤2.②

设f(t)=3t2-2yt+y2-4,其对称轴为t=y3,关于t的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Δ=4y2-12(y2-4)≥0,

0<;y3<;2,

f(0)=y2-4≥0.③或4y2-12(y2-4)≥0,

0<;y3<;2,

f(2)=y2-22y+2≥0.④

解得2≤y≤6.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6]”.

解析 上述所求值域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过程错了.错在认为“关于t的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是③或④”.

实际上,上述不等式组求解的情况是这样的,由③可得2≤y≤6,由④可得0<;y≤6,故③与④的并集是(0,6].

认为本题中对称轴t=y3应该位于区间[0,2]是导致错误产生的原因之一.其实,研究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必须解决好y-t≥0这个问题.这也是本题用“利用方程有解条件法”求值域关键所在.

正确解法 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是(Δ=48-8y2≥0时先用求根公式解方程求出t):

0≤y+12-2y23≤2,

y≥y+12-2y23.⑤或0≤y-12-2y23≤2,

y≥y-12-2y23.⑥

解⑤时,可先解y≥y+12-2y23,进而求得2≤y≤6,

解⑥时,可先解0≤y-12-2y23≤2,进而求得2≤y≤6.

⑤与⑥的并集是[2,6],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6].

结语 诚如文[2]所言:数学教学是一个既要“结果”,更要“过程”的思维活动,数学解题要从引导学生主动拟定解题方案开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解答”.发现并矫正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是一种深刻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汪仁林.争鸣·问题225[J].数学通讯,2013(05,下)。

[2]李红春.活用解题理论打造高效课堂[J].中学数学(高中版),2014(4)。

[3]蔡永明.在求函数值域的教学中引发学生创新[J].中学数学教学,2001(1).

3 滑过的教学

文[3]中用“利用方程有解条件法”求函数值域,引发学生创新,主观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例6解题“过程”留下遗憾,摘录如下:

“例6求函数y=4-x+2x-4的值域.

解:此函数定义域是2≤x≤4,设t=4-x,则x=4-t2(0≤t≤2),

原函数式可化为y=t+4-2t2(0≤t≤2),视为关于t的方程,它等价于(y-t)2=4-2t2,

y-t≥0,

0≤t≤2.①即3t2-2yt+y2-4=0,

y-t≥0,

0≤t≤2.②

设f(t)=3t2-2yt+y2-4,其对称轴为t=y3,关于t的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Δ=4y2-12(y2-4)≥0,

0<;y3<;2,

f(0)=y2-4≥0.③或4y2-12(y2-4)≥0,

0<;y3<;2,

f(2)=y2-22y+2≥0.④

解得2≤y≤6.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6]”.

解析 上述所求值域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过程错了.错在认为“关于t的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是③或④”.

实际上,上述不等式组求解的情况是这样的,由③可得2≤y≤6,由④可得0<;y≤6,故③与④的并集是(0,6].

认为本题中对称轴t=y3应该位于区间[0,2]是导致错误产生的原因之一.其实,研究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必须解决好y-t≥0这个问题.这也是本题用“利用方程有解条件法”求值域关键所在.

正确解法 方程②在[0,2]上有解的充要条件是(Δ=48-8y2≥0时先用求根公式解方程求出t):

0≤y+12-2y23≤2,

y≥y+12-2y23.⑤或0≤y-12-2y23≤2,

y≥y-12-2y23.⑥

解⑤时,可先解y≥y+12-2y23,进而求得2≤y≤6,

解⑥时,可先解0≤y-12-2y23≤2,进而求得2≤y≤6.

⑤与⑥的并集是[2,6],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6].

结语 诚如文[2]所言:数学教学是一个既要“结果”,更要“过程”的思维活动,数学解题要从引导学生主动拟定解题方案开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解答”.发现并矫正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是一种深刻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汪仁林.争鸣·问题225[J].数学通讯,2013(05,下)。

[2]李红春.活用解题理论打造高效课堂[J].中学数学(高中版),2014(4)。

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精确性分析 篇12

1 动态心电图具有五方面的作用

(1) 观察正常人 (包括小儿) 心电图中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 (2) 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可检测出有无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以便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如室性早搏患者进行Holter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常见检测出成对或室性心动过速; (3) 常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所致各种心律失常的检测; (4) 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的评价研究工作; (5) 动态心电图可应用于晕厥患者的研究,以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病例,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2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2.1

对阵发性胸闷、头晕、心悸、胸痛患者进行连续观察,可以把普通心电图异常和日常生活及出现症状联系起来,常可以找出引起症状的原因。如:例1,男,63岁,常发生夜间胸闷,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提示睡眠性窦性停搏;例2,男,61岁,时而感到心悸,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诊断为运动后心肌缺血。

2.2

动态心电图能对临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提供精确的结果。如有一部分心绞痛患者为阵发性室上速和短暂房颤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区别对待。

2.3

临床典型心绞痛,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别不明显,而对可疑冠心病或症状不典型,动态心电图发现心肌供血不足和短暂性心律失常阳性率远远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就提示动态心电图在捕捉一贯性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律失常,诊断早期冠心病的临床价值远高于普通心电图。尤其在普通心电图正常者仍发现大量动态心电图异常者。

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一些不典型的胸闷、心悸、头晕者,普通心电图正常,应及早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查出原因,对症治疗。

3 提高动态心电图分析的准确性

分析引起DCG发生伪差和误判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外界原因所致:如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导线与电缆接头松动,导线断裂,交流电干扰等因素均可引起波形失真。

为尽可能减少干扰,在为患者佩戴DCG记录盒前,应仔细检查电缆与导联线的接头有无松动,认真清洁皮肤,增强皮肤与电极的导电性,要求患者检查时不穿易产生静电的化纤内衣,佩戴后要尽量避开高频电场和强磁场,不做剧烈的扩胸运动和上肢运动 (如打羽毛球等) 。心电图工作者在分析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心电图条带,以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心律失常分析中的问题:DCG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定性、定量地分析心律失常,目前DCG分析软件主要是根据QRS波形态、宽度、节律、振幅、面积和R波斜率等参数,建立正常和异常模板并类聚,再根据医学判定条件确定是否正常,进而判定心律失常类型。由于DCG对一些较复杂的心律失常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因此在DCG的分析当中,需要认真阅读其模板、直方图、趋势图,分辨伪差,掌握诊断标准,必要时要对照常规心电图全面分析。若能将房性早搏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准确识别,就将使室性早搏的误判减少近50%,从而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对ST段分析的伪差:因电极松动、脱落产生干扰波、基线不稳、心电波消失等现象可使DCG出现ST-T改变,因此,对DCG的ST-T的改变,判别应特别慎重,因DCG检测的导联属模拟导联,和常规导联不同,其诊断标准也各异。若平时平静心电图某些导联原已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0 mm,持续1 min以上才有临床意义[1]。此外要考虑诸多影响ST段的因素,如体位改变、屏气动作、辅药 (如洋地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外界干扰。

4 讨论

动态心电图是通过贴在患者前胸的7个电极,将受检者24 h静息、活动以及立、卧、坐位等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心电波形,连续不断地记录于记录仪中,再将记录仪储存的资料输入电脑,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佩带记录仪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宜动不宜静:佩带记录仪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受检者应做适量运动。根据病情和检查目的,住院患者可慢步、上下楼等;疑心绞痛者则可选择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较为激烈的运动,以便观察运动量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供医生诊断参考。不过病情严重者应遵循医生吩咐; (2) 皮肤宜干燥不宜潮湿:电极贴在前胸皮肤上经导线与记录仪相连,如果皮肤湿漉漉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就不好,甚至造成电极脱落,受检者只得重做。因此检查日不能洗澡、避免出汗。临床上常见有些受检者运动得大汗淋漓,结果不是部分电极脱落就是心电图干扰波太多无法分析; (3) 远离电磁场:较早的记录仪都是用磁带记录心电波形,故磁场对此干扰颇大。从接听过手机的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接听时段已无正常心电波形了,分析图形时只得把这个时段裁去。不过现在的记录仪已为数字化的,不受磁场干扰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成熟度指标下一篇:采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