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准确性(共11篇)
检验准确性 篇1
摘要:目的:临床免疫检验是当前疾病诊断的关键依据, 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科学指导, 已成为现代诊疗过程中的必需部分。但研究显示, 临床免疫检验的准确性受到诸多较多因素的干扰, 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是降低因素干扰, 提高检验准确性的措施[1]。本文分析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对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检验室收集的200份患者血清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00份样本, 对照组给予常规质控处理, 观察组给予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 在标本采集及检验仪器的使用上均给予严格质控, 分析不同质量控制方式对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样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甲状腺功能检测及甲胎蛋白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 (39.1±3.7) 、 (37.4±4.2) 、 (30.0±3.5) 、 (28.2±4.0) ,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检验准确度稍高于对照组, 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临床免疫检验中, 开展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 可提升检验准确度, 降低样本变异指数, 值得推广。
关键词: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准确性
临床免疫检验是当前疾病诊断的关键依据, 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科学指导, 已成为现代诊疗过程中的必需部分。但研究显示, 临床免疫检验的准确性受到诸多较多因素的干扰, 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是降低因素干扰, 提高检验准确性的措施[1]。鉴于此, 为分析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对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影响, 我院对200 份样本进行了对照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200 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 各100 例。对照组男65 例, 女35 例;年龄29~62 岁, 平均 (45.1±2.0) 岁。观察组男66 例, 女34 例;年龄30~63 岁, 平均 (45.4±2.1) 岁。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观察组则给予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作检验前、检验过程及检验后不同节段的全程质量控制。在样本采集过程中, 控制样本采集时间, 严格止血带使用时间, 调整采血姿势。对部分需用到恒温箱、水浴箱等仪器者, 首先作整体校对处理, 确保仪器进度与准确度。在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 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标本与待测样本一致, 保持科学与规范操作。避免人为污染或破坏样本。检验前, 确认试剂的有效期, 确认储存环境, 确保不变质。尽量从同一厂家采购试剂。使用前作质量检测。样本检验后, 检验人员必须作详细审核, 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若存在较大异议, 则作二次检测。检验后样本保留适当时间, 便于日后重复查询。
1.3 评价指标
①统计两组样本平均变异指数;②比较两组乙肝四项检验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选用构成比 (%) 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选用 (±s) 表示, 进行t检验, 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免疫检验准确率
观察组样本检验准确性稍高于对照组,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所示。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样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甲状腺功能检测及甲胎蛋白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 (39.1±3.7) 、 (37.4±4.2) 、 (30.0±3.5) 、 (28.2±4.0) ,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如表2 所示。
3 讨论
室内质量控制与质控质量评价是临床免疫检验质控的关键构成部分。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主要指对样本测定准确度的监测, 以保障检测结果的符合度与一致性[2]。空间质量评价则主要自委配多个实验室专家多同一样本进行分析与监测。研究显示, 影响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因素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3]。其中内源性包括检验标本自身类富含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及类风湿因子, 可能对检验准确度造成影响。另一类则为外源性因子, 包括仪器非准确、试剂污染、标本受感染等因素[4]。且大量研究报道证实, 加强对免疫检验质量的管理对提升检验准确率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在免疫检验时, 需确保标本的新鲜度, 仪器的正常性及试剂的符合情况, 以降低外源性、可控性因素对检验准确性的影响[5]。且近年来,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已成为免疫检验科关注的重点课题[6]。
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检验样本在免疫检验过程中给予全程强化免疫质量管理, 从根本上降低了外源性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 结果证实, 观察组准确率稍高于对照组,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样本变异指数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在临床免疫检验中, 实施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 可提升检验准确性, 并降低样本变异指数,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洪滨, 王晗, 刘立明, 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4) :114-115.
[2]赵海建, 张传宝, 汪静, 等.全国肿瘤标志物不同检测系统质量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 2014, 12 (5) :545-548, 552.
[3]肖亚玲, 王薇, 王治国, 等.临床检验定量免疫分析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设计程序[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12 (16) :2224-2225.
[4]王旌, 朱文斌, 曾颖琳, 等.17-羟孕酮测定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12 (21) :2943-2944.
[5]何新发, 李燕妮.2009~2013年临床免疫学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12 (6) :801-802, 805.
[6]王兰兰, 欧启水.临床免疫学检验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7 (1) :13-16.
检验准确性 篇2
对此 , 本院选取了 80 例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项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3 年 5 月 ~2014 年 5 月本院检验科的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 , 所有标本均由护士送检。
1.2方法 对 80 例送检的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 记录其中不合格的标本 , 并详细分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 , 最后做出总结。
2结果
根据分析结果 , 本次研究的 80 例检验标本中 , 有 9 例为不合格检验标本 , 占总数的 11.25%.其中 , 5 例(6.25%)不合格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为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不当 , 3 例(3.75%)不合格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为抗凝剂与血量的比例不合理 , 1 例(1.25%)不合格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为血液标本保存不当。
3讨论
影响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检验准确性的因素较多 , 具体分析如下。
3.1标本采集方法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 标本采集方法是影响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最主要因素。在标本采集过程中 , 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影响到标本检验结果。①采血时间。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应当是在早晨空腹 6~12 h 之后 , 这是因为在空腹时间超过 12 h 的情况下 , 机体的蛋白、转铁蛋白等物质的成分就会降至正常水平以下 , 而胆红素等代谢物则会异常升高。这些物质成分的异常变化最终会影响到检验结果。
另外 , 在满足早晨空腹 6~12 h 的条件下 , 受检者还需要在抽血前静卧 1 h, 并且禁止吸烟和饮酒 , 而在抽血前 2 d, 受检者应禁吃水果、茶、咖啡、茄子、香蕉等 , 禁止剧烈运动[2].如果违反以上要求 , 则检验结果也会受到影响。②止血带的使用方式。一般而言 , 采血部位应选在肘正中静脉 , 而不能选择其他较细的静脉 , 其目的是防止血量不足。在选择肘正中静脉抽血之后 , 止血带的使用非常重要。正常情况下 , 使用止血带压迫止血≤ 1 min, 如果 >1 min, 则大静脉的血流受阻 , 毛细血管内的压力上升 , 于是具有较小相对分子量的物质会逸入组织液中 , 从而造成血液标本不纯。而如果止血带压迫时间延长 , 那么血液成分会因为缺氧而增大 , 从而导致检验结果低于或高于真实水平[3].③采血技术。采血者的采血技术直接影响到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 , 如果采血技术不过关 , 那么检验结果就会不准确。具体而言 , 以下几种情况会影响到检验结果。①采血缺乏准确的定位针 , 在进针之后 , 针头在血管内左右动摇 , 最后会导致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凝血 , 使血液难以抽出。②挤压穿刺部位。有时受检者的静脉血流量比较小 , 而采血者为了采集血液 , 就会挤压穿刺部位以增加血流。然而这种操作行为也会导致血液标本溶血 ,进而使检验结果不准确。
3.2抗凝剂和血量的比例 在标本送检之前 , 应先在血液标本中加入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结。而在不同的血液标本中,抗凝剂的使用也应有所不同 , 比如钙凝血剂不能用来检验多价金属离子,含有少量凝块的抗凝血样不能用来测定凝血酶。而抗凝剂和血量的比例是重点 , 只有在抗凝剂和血量保持恰当比例的条件下 , 血液标本的检验准确性才能够得到保证。在本次研究中 , 3 例标本的检验结果出错就是因为加入了过多的抗凝剂。
3.3血液标本的保存 在不能即刻送检的情况下 , 工作人员应先将血液标本妥善保存。通常 , 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为4℃恒温 , 并且保存时间不能超过 1 周。而在室温环境下 , 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 4 h, 一旦 >4 h, 那么血小板平均容积会逐渐增高 , 血糖会逐渐降低 , 而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的计数也会逐步下降 , 从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次研究中 , 1 例血液标本虽然是在 4℃以下保存 , 但是 >1 周还没有送检 , 所以检验结果出现差错。这就说明 , 有关工作人员应认真对待血液标本的保存 , 及时将标本送检。
3.4其他因素 除了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几点因素之外 , 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对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 比如临床用药。如果患者在抽血检验之前服用了某些药物 , 那么检验结果会相应地受到影响。有关研究认为 , 右旋糖酐能够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 头孢菌素的代谢物能够影响血液测定的各个环节 , 利尿剂则会影响血钾的浓度。
综上所述 ,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的检验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相关工作人员应合理分析造成检验结果失误的原因 , 并向临床医生报告。
参 考 文 献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探讨 篇3
關键词:准确性 不确定 临床检验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87-01
使临床检验分析结果准确的手段众所周知,即选用好的检验方法,做好质量保证。实验室应设计并运行室内质量控制体系;适用且可能时,评定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设计和运行校准和正确度验证计划,保证结果的溯源性;以及参加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以下就其中主要问题作简要讨论。
1 检验结果方法
检验方法的优劣或方法性能可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是方法的基本检测能力,包括特异性(specificity)、精密度(precision)、灵敏度(sensitivity)(检测限)等,二是方法的校准。好的检验方法应足够特异、精密、灵敏,其校准可使检验结果溯源至公认的参考标准。方法的基本检测能力主要和方法原理、方法设计及试剂原料质量等有关。校准的可靠性取决于参考系统(参考方法和参考物质)的合理使用。
上述各种方法性能的论证过程在国际标准和某些文献中经常被称为确认(validation),其实质内容即人们所熟知的方法学研究,确认的结果就是给出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准确性、特异性、精密度、检测限等。目前临床检验多使用商品方法,故临床实验室一般不进行广泛的方法确认工作。但目前我国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临床实验室不同程度地修改商品方法,如更换校准物,这时临床实验室应进行必要的确认工作。
对于准确度验证,SOM 附录C提出3 种验证方式:a.将本实验室结果与参考方法结果进行比较;b.分析参考物质;c.与已证明临床有效的其他方法进行分割样品对比。
三种方式中,与参考方法对比应是理想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成本高,更受到可利用的参考方法资源的限制。对于某些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目前国际上有机构或组织应用参考方法向医学实验室提供准确性或溯源性验证服务,如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胆固醇参考方法实验室网络(CRMLN)血脂测定实验室认证计划和美国临床化学会(AACC)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的水平I 和水平Ⅱ实验室认证计划。
2 准确性概念
准确度(accuracy)是单次检验的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多次重复检验的均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称正确度(trueness),精密度大家比较熟悉,是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独立检验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可见准确度涵盖正确度和精密度,即正确又精密的结果才是准确的。上述三个概念通常以其反义概念描述,如用总误差表示不准确度,为单次检验结果与真值之差,用偏倚表示不正确度(系统误差),为均值与真值之差,用标准差(SD)或变异系数(CV)表示不精密度(随机误差)。
目前常用的准确性标准有政府或室间质评机构规定的误差范围(总误差及由总误差衍生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根据生物学变异计算的误差范围(总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及专业组织提出的误差范围(总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等。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室间质评机构目前基本采用美国CLIA'88 规定的允许总误差,此规定可能更多考虑当时能实现的分析质量水平,不一定代表临床需要的质量水平,而基于生物学变异及专业建议的质量标准标准可能更接近临床需要。这些标准有时会有较大不同,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LIA'88、由生物学变异计算和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提出允许总误差分别是30%、12%和15%,临床实验室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合适分析质量标准。除总误差外,还有允许偏倚、允许不精密度等,也应用酌情合理使用。
3 讨论
关于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已多有论述,大家也比较熟悉,在此不作赘述。关于溯源性(traceability),有关国际标准要求,实验室应设计并实施测量系统校准和正确度验证计划,以保证结果可溯源至SI 单位,或可参比至自然常数或其他规定的标准,如无法实现或不适用,应用其他方式保证结果的可信度(5.6.3)。正确度验证计划应是定期进行的正确度验证活动的计划,正确度验证与上述准确性验证同义,有效的方式是与参考方法对比或分析有证参考物质,无法实现或不适用时采用其他方式,如室间质评计划、与其他常规方法对比等。同样也应制定不同检验项目的书面正确度验证计划。
关于医学实验室“不确定度”(uncertainty)评定,有关国际标准的要求是,适用且可能时,实验室应确定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不确定度对于临床检验领域是另一个较新的概念。不确定度是一种描述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其作用与大家熟悉的总误差类似,但其理念和评定方式与总误差明显不同。评定不确定度的原则文件是ISO 1995 年出版的“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简称“GUM”)。GUM 评定不确定度的总思路是,首先需努力识别并修正系统效应(“系统误差”),将测量模型化以鉴别不确定度来源,对各种来源的不确定度(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和量化,最后将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需要时,计算扩展不确定度。不确定度评定(分量)可采用A 型评定或B 型评定,A 型评定是指通过实验进行评定,B 型评定是利用其他信息(如来自文献、证书等的信息)进行评定。各不确定度分量用标准差表示,以方差形式合成。不确定度概念刚被引入临床常规检验领域,但不确定度会否在临床检验领域广泛使用,会否取代目前常用的总误差概念,目前尚不得而知。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Medical laboratories-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S].ISO 15189,2003
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分析 篇4
关键词:血标本采集方法,临床检验,细菌,准确性
在临床检验中检验质量的保证主要包括标本的采集、存放以及血标本送检质量, 其对细菌检验结果阳性率与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实施临床细菌检验患者180例, 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90例。其中对照组男42名, 女48名, 平均年龄67岁, 90次血标本采集;观察组男45名, 女45名, 平均年龄66.1岁, 90次血标本采集。这些患者都未有血感染病史, 都未使用过抗生素。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采集方法:在采集血标本的前1天, 均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的宣传与教育, 检查患者的血常规、生化、凝血象检查标本等。两组患者的血标本采集操作工作是对商品化培养瓶进行使用, 依照医嘱尽可能对双套血进行采集培养。找出对照组采集血标本的操作缺陷, 在观察组中加以改进。
检验结果判定方法和实验室标本的分离鉴定:全部严格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培养分离菌株标准进行检验。其中检验中所使用的仪器、试剂以及鉴定板, 提供者全部是法国某公司;实验室则需要对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血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以及麦康凯琼脂平板进行准备, 检验病原菌检出率和标本污染率则需要检验人员依照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合理判定, 具体血标本采集工作在血标本采集实验室进行, 患者采血量20~30ml, 每套>10ml, 每瓶>5ml[2]。采集完血标本后, 将其置于35℃二氧化碳培养箱18~24小时。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对本次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血标本采集中的操作缺陷:血培养工作的第1步骤就是对标本进行采集和送检, 这一环节质量对于病原菌检出率以及污染率具有直接影响, 但是在这一环节的质量也是人们常常忽视的方面。其中对对照组实施观察过程中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观察组则针对其问题进行改进, 见表1。
两组血标本采集结果对比:对照组病原菌检出率、标本污染率分别为7.8%、13.3% (P<0.05) ;观察组病原菌检出率、标本污染率分别为13.3%、5.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对血标本检验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主要包括3个方面, 即分析标本前、分析标本、分析标本后。分析标本前对标本质量进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师开检验申请单、患者准备、护士操作、标本采集以及标本运送等。标本采集是分析标本时对标本质量进行控制的基础, 同时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具有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前提。若存在不当的标本采集, 就算是仪器设备比较先进, 依旧无法弥补标本采集过程中所造成的误差或错误。导致检验结果失真的因素存在多方面, 而最主要因素就是标本不合格, 这种情况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而且还会影响患者治疗。
血培养标本的储藏与运输的影响:大部分细菌均属于是嗜温菌, 20~45℃是其最佳生长温度, 如果温度过低的话, 非常容易引起细胞的死亡分解。在对血标本进行采集之后, 就要立即进行送检, 如果在室温中短时间对标本进行放置, 不会对其检出产生影响, 但是却会延迟检出时间。含有自溶酶的细菌, 如果其送检接种不及时, 也非常容易出现溶解死亡, 比如脑膜炎双球菌。如果在对血标本进行培养以及检测之间不得不进行放置, 那么就必须要在35~37℃孵箱中进行放置保存[3]。
造成血培养污染的缺陷因素:其中微生物所造成的导管感染, 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腔外途径对短期留置导管产生感染, 如果是长期留置导管, 其感染机制则主要是腔内定植。致病微生物在患者的发病中具有主导作用, 因此在进行导管留置的时候, 定植细菌非常容易被带入到培养瓶中, 从而导致污染的发生, 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排除在外。其中感染细菌的带入途径主要包括反复穿刺不成功、随机环境下采血、消毒方法不正确、家长围观、标本采集前未洗手、穿刺失败没有对穿刺针进行更换、穿刺部位没有进行清洁等等。
采血部位不当影响标本检验结果:为患者静脉输液时, 采血部位和检验结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求方便, 临床护士会直接由输液通路或者输液同侧采血, 这样就会造成患者血钠、血钾以及血糖的升高。所以,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 一定要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 (1) 切忌在对患者输液过程中采血, 必须要在完成输液2个小时后采血; (2) 若患者属于一侧手臂输液, 那么, 在采血时, 就要在患者对侧手臂操作, 避免从患者针头处采集血标本。
溶血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采血过程中, 标本溶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问题。防范措施: (1) 对穿刺技术熟练掌握, 保证顺利穿刺血管, 避免反复穿刺现象。 (2) 在对患者进行血标本采集后, 在将血样注入试管时, 一定要先将针头取下, 并沿试管壁在试管中慢慢注入血液, 避免急速将血液置入试管。 (3) 采用抗凝管进行血标本采集时, 必须要将血样置于试管后, 进行5~10次的颠倒混匀, 而且在此过程中不能用力过猛。
综上所述, 患者标本量多少、输液同侧采血、标本放置时间以及溶血标本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标本检验结果。要求护理部与检验科密切配合, 为患者临床诊疗提供安全、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冷先治.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8) :55-56.
[2] 李伟峰, 罗道宝, 屈艳红, 等.血标本质量与培养结果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4) :5783-5784.
食品检验准确性提高控制探讨 篇5
食品检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般会受到样品、试剂、仪器、环境以及人员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在具体的检验过程中,一般容易在样品制备、检验环节以及人员操作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首先,样品的制备问题。由于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很多样品都是刻意的抽取,忽视了样品采样的随机性原则,这就导致抽取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其次,在检验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食品样品的检验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检验仪器出现故障,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就是检验采用的试剂出现有效性问题,这些都使得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发生问题。最后,检验人员的操作问题。由于在整个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检验人员的操作不当,就会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出现问题。
对于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因素的控制措施
对于样品的抽取、制备控制。为了有效提升食品检验样品的代表性,在具体的采样过程中,一方面对于样品要随机抽取,保障样品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在样品的制备过程中,要采用清洁干净的制取工具,确保样品的本质属性没有受到破坏。同时,在对于液体和固体食品样品的抽取过程中,要保障抽取的样品的均匀性,这样就会使得样品更加具有代表性,从而有效提升食品檢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检验仪器和试剂的控制。在进行食品检验过程中,首先要对于检验仪器进行有效的检查,确保仪器的性能处于正常状态。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定期对于食品样品的检验仪器进行检定和保养,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其次,由于在食品检验过程中,需要选用试剂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来进行测试。因此,对于检验过程中使用的试剂,也要进行严格的检测,防止其过期,确保其有效性。总之,在食品样品检验过程中,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试剂的有效性,这样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检验方法的控制。在食品样品的检验过程中,由于需要检验的食品样品种类比较多,采取检验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检验人员要根据检验的目的、要求以及现场的设备条件等,选择合理的检验方法,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需要检验食品样品中的钙含量,如果样品中钙含量较多,可以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如果需要检测的食品样品中的钙含量较少,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可以采用滴定法进行有效的检验。
对于检验人员的控制。由于检验人员在整个检验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检验人员的控制,一方面需要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制定严格的检验标准和操作程序,从而确保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中更加科学、规范,减少操作失误的发生。同时,对于检验人员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其明白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促进其更加有效的工作。
对于实验室环境的控制。由于在食品样品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会需要利用一些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进行检验,这就对于实验室的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实验室环境的控制,一方面需要检验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另一方面还需要实验室的检验人员控制好实验室内部的气温和湿度,一般最好控制在20°左右,这样才能有效保障食品样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检验过程中,一方面要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保障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对于检验仪器、试剂以及环境等因素的有效控制,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单位:长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检验准确性 篇6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检验科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化验的40份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 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送检。
1.2 方法
对上述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不合格的标本记录下来。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如果P<0.05, 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份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中, 不合格的标本有4例, 占总数的10%, 其中有2份不合格标本是由标本采集方法不当引起的, 1份不合格标本是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合理引起的, 1份不合格标本是由血液标本保存不当引起的。见表1。
3 讨论
3.1 标本采集方法
首先, 采血者的采血技术。要想让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是应该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如果采血时缺乏准确的定位针, 针尖在静脉内反复探来探去, 极易导致血液标本溶血、凝血等, 会加大采集的难度[1]。同时, 为了增加血流而对穿刺部位进行直接的挤压也会导致标本溶血。因此, 采血时采血者应该对血管进行认真的选择, 并对穿刺技术进行熟练的掌握,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其次, 采血时间。早晨空腹6~12h后是合理的采血时间。如果空腹时间过长, 人体内一些成分就会过度下降, 同时一些代谢产物也会过度升高。如果空腹时间在16h以上, 人体血清中的蛋白、转铁蛋白等含量就会下降, 同时胆红素会上升;再次, 止血带的使用。通常情况下, 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是主要的才血部位, 不应该选择太细的静脉, 这样极易导致血量不足[2]。在对止血带进行使用时应该保证压迫时间在1min以内, 这是因为如果止血带结扎时间在2min以上, 大静脉血流就会受阻, 提升毛细血管内的压力, 造成血管内液和组织液交流, 从而使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量的物质向组织液逸入;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 血液成分会在局部组织缺氧的情况下逐渐变大, 从而导致检查结果在正常水平上增高或减低[3];最后, 采血量。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决定采血量, 如果血量过多, 血液就无法凝固, 血浆量和凝血因子就会相对增加;而如果血量过少, 血浆量和凝血因子则会相对减少。上述情况均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3.2 抗凝剂和血量比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生化反应, 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因此说抗凝剂的作用机制是终止血液凝固某些环节的生化反应。血液标本不同, 所使用的抗凝剂也不同。如含Na+、K+、NH4+的盐类抗凝剂血样不能用来检验Na+、K+、氨及一些含氮化合物;去钙凝血剂不能用来检验多价金属离子;如果抗凝血样含有少量凝块, 就不能用作凝血酶原测定等。血液标本受到抗凝剂的深刻影响,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只有呈恰当的比例才能保证准确的检查结果, 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同时, 还应该对溶血和抗凝血凝固进行有效的预防, 这就要求采血人员具有专业的技能[4]。本研究中, 就有1例患者由于采血人员缺乏过硬的技术, 加入的抗凝剂过多而导致检查结果错误。
3.3 血液标本保存
采集完血液标本后, 首先应该及时检测标本。如果不能及时送检, 应该将其在4℃的条件下保存。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 血浆K+会升高, 血糖会降低。有研究表明, 全血标本存放于室温下, 随着时间的延长, 血小板平均容会逐步增高, 和即刻检测相比, 4h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就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也会逐步下降, 和即刻检测相比, 2~5d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就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5]。本研究中, 就有1例患者由于血液标本保存不当而导致检查结果错误。保留标本以备检查是国际惯例, 也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 更是有关工作人员对标本负责的具体表现。所有生化标本都应该在温度为4℃时长为1周的条件下被良好地保存。
综上所述, 标本采集方法、抗凝剂和血量比例及血液标本保存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临床检验人员应该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 以将最为可靠准确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师。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检验科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化验的40份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重点回顾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保存及抗凝剂使用量等方面。结果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的来源、抗凝剂和血量的比例、标本采集后的送检时间和保存条件等都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结论 临床检验人员应该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 以将最为可靠准确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师。
关键词: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孙健, 高霞, 刘迎春.静脉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 2010, 31 (26) :4601-4602.
[2]任国庆.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8) :90-91.
[3]金丽茵.末梢血稀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8) :995.
[4]陈伟平.真空静脉采血法在入托儿童体检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 2010, 32 (10) :1287-1288.
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控制 篇7
开展食品检验工作的首要步骤就是实施食品检验样品的选取, 在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中, 检验样品的选取质量, 对于食品检验工作的准确性水平具备深刻影响。为切实保障食品检验工作样品选取的科学性, 应当切实控制样品选取过程的随机特征, 事实上, 只有切实保证食品检验对象选取行为的随机性, 才能切实保障检验样品的有效性。与此同时, 应当切实保障食品检验样品抽取过程的严谨性, 在实际开展取样操作之前, 必须切实做好取样操作工具、以及取样操作环境的确认工作。要充分保证操作工具的清洁无杂质性, 以及取样操作环境的洁净性, 相关取样操作技术工作人员, 在实际进行检验样品选取操作的过程中, 要避免将无关物质或者是杂质引入到食品检验工作取样样本之中, 进而造成对食品检验样品实际具备的生物学特性, 以及理化性质指标状态的不良影响, 从而引致对实际检验工作准确性水平的不良影响。在针对液体食品实施检验工作的过程中, 要在取样工作开始前重点关注待取样食品的均匀特征, 并在实际的取样技术操作过程中做好液体均匀状态的控制工作, 对于液体食品检验样本而言, 只有切实做好样本取样过程中的均匀程度控制工作, 才能切实为后续检验技术操作过程中准确性水平的有效提升创造充分的支持条件。
食品检验仪器以及试剂是确保食品检验工作准确性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想要使得食品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得到充分地保障, 应当对检验仪器以及检验试剂做好如下控制工作:一, 科学开展食品检验技术仪器的精确度状态管理控制工作。相关检验工作技术人员, 应当切实依照检验仪器实际理化性质以及功能, 制定有针对性的仪器精确度状态检定工作计划, 之后依照工作计划中约定的检验技术工作频率, 定期对检验仪器展开精确度检定操作, 并通过检定工作的直接结果, 对存在精确度缺陷的检验仪器及时进行修正和更换, 以此为食品检验工作准确性的提高创造充分保障条件。二, 缘于食品检验过程中运用的检验试剂往往都会直接参与到食品检验化学反应路径之中, 因此检验试剂的有效性水平对于食品检验工作的有效性水平具有深刻影响。因此在实际运用检验试剂之前, 应当对其保存期限以及有效期进行仔细查看。切实保障检验试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 篇8
人在生活过程中需要能量来源的供给与支持, 而能量的获取重要的资源就是食品。当食品通过市场流经到消费者手中时都必然离不开食品检验检测。如果某些食品在检验过程中质检不予达标, 那么不合格的食品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威胁;同样, 检测中出现误差, 合格食品也会变为不合格食品, 不仅造成损失与浪费, 同时也影响食品产业的发展。为此, 强调食品检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至关重要。
影响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常见因素
人员因素
食品检测工作离不开人员因素, 所以人员因素对食品的准确性检验结果直接造成影响。一般而言, 人员因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属于人员管理因素, 即不管工作管理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应当结合检验指导标准、规范等进行检验, 切忌随意性检验。另一方面, 主要集中体现在检验人员的平均素质水平方面, 如果专业技术水准与实践经验不足, 同样会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
仪器与试剂因素
在食品检验作业进行时, 会在检验阶段使用到多种试剂与仪器设备, 比如常见的天平、PH测量计、以及滴定工作用到的指示剂等。如果这些仪器在检验使用阶段未能按照校准规范或是相关的维护管理规定加以维护使用, 必然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样本抽取与制备因素
食品检验之前要做的工作离不开样本的抽取与制备作业, 在抽样时需要结合科学的方法同期进行。但是, 抽样的结果应当具有代表性, 如果在抽样工作之后不能保证制备与贮存的成果, 那么样品的检验结果也就难以体现食品原有的属性与本质。
检验方法因素
食品检验方法分门别类, 一些检验样本可以直接通过检验仪器读数, 也有一些物质可以通过滴定来判断检验结果。因此, 某些食品在检验阶段时选用的方法不同, 必然也会对其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造成影响。
加强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采用措施研究
选取合理适用的检验方法
食品检验工作为确保准确性, 首要工作应当严格遵循其基本检验标准及有关方法、原则进行检验。如果某些样品在检验阶段中有多种方法可供选用参考, 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可以对样品的特点、项目种类、检测方法等予以充分熟知并加以区分、分析等, 从而才能比较出各种检验方法的差异, 选用去可行适用的检验方法。如蒸馏法、干燥法、或是减压干燥等需要结合物质的特性、制品种类等进行区分。
提升人员素质水平
①食品检验人员具备的专业技能素养是通过不断学习与技能培训、实践检验操作过程中逐渐提升的。其专业知识由于更新较快, 所以这就需要检验人员自身具备主动学习能力, 并能熟练掌握基本检验方法。②在检验操作阶段, 不同的检验作业人员负责的工作内容不同, 在实践操作时应能进行合理调度与搭配, 尽可能相互交流与学习, 提升综合专业能力素养。③加强检验人员从属单位的密切交流, 比如定期到其他行业单位进行业内交流, 特别是一些高校、区域内食品检验单位等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不断更新与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科学使用仪器设备与合理选择试剂
食品检验操作过程中脱离不开各种仪器的正确、科学使用, 以及包括一些常用试剂的合理选择。在实践操作检验时应能充分的分析检验要求, 熟知精度仪器的适用范围, 加强必要的检验使用期间校准次数, 并保证有关仪器的合理有效期限。此外, 基于常见试剂使用的频率较多, 因此, 务必按照有关配制标准规范要求进行配制, 以保证试剂的浓度、纯度等参数。此外, 对于试剂性质的不同, 也应当加强必要的妥善保管, 如某些对光照较为敏感的试剂应当妥善保管在棕色瓶中;温度较为敏感的试剂妥善贮存在冰箱或是恒温箱设备当中, 避免试剂在敏感条件下失效等。
加强样本的抽取与制备
样本抽取也同样需要保证选用的方法科学合理, 具有一定代表性。比如某些食品在抽样进行时, 应同时对食品样本的上、中、下层进行抽取, 从而能较为全面保证食品样本的整体性质。同样, 在抽样过程中应遵循必要的执行标准, 且抽样人员组别安排要合理, 避免人为因素对抽样成果造成影响。而在抽样后也应当确保样品的输送方式不出意外, 比如某些冷冻食品就要在运输途中考虑温度参数。此外, 对于实验室内某些食品样本的制备也需要严禁参照有关标准进行科学操作, 以尽可能保证样本与食品本身的原始属性接近一致。
结语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措施 篇9
人依靠能量的支持来维持生存,而能量最重要的来源就是食品。食品在进入市场前都需要检验,如果检验环节出现了误差,不合格的食品就会流入市场,所以必须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这就要求食品检验人员具有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在复杂的食品检验流程中尽力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才能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由于干扰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因素很多,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每一步操作,尽量减少检验工作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干扰因素
食品检验作为监测食品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复杂的检测过程,多种因素可以对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因素。
检验人员的因素
人是对食品检验准确性产生干扰的首要因素。食品检验人员作为食品检验工作中的执行者,对食品检验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食品检验工作流程的复杂性,要求检验人员必须熟悉专业理论以及具体操作,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对检验人员的统一管理也要重视起来。要对检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检验人员认真负责、细心耐心,规范检测人员的操作,避免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
检测仪器的因素
食品检测必须依照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需要使用多种检验仪器及试剂进行检验,所以仪器、试剂也是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干扰因素之一。例如,食品检验不可避免会用到计量杯、滴管等,如果在对样品的采集中,使用了污染过的仪器,会对样品产生污染,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检验方法不同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干扰不同
检验人员检验的样品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根据检验的目的不同、检验的使用方法不同、检验的人员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检验结果。检验人员应该根据样品的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法,进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证检验的质量。所以,合理的选择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
环境可以干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环境必须保证干净清洁,同时在检验时对实验室的温度、湿度都要进行严格控制。因为这些因素对于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很大,所以可以通过减少环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措施
提高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
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操作水准,对待检验工作严肃认真,从而更好地完成对食品的检验工作。通过检验人员的改变来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需要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对检验的整个流程进行讲解,对其中需要注意的规范动作和要点难点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熟练程度,在工作中减小误差,提高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完成检验质量的工作。
第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人力资源的同时,加强食品检验人员的管理,提高食品检验队伍的整体素质,突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应面向社会积极招聘高素养、高水平的人才,提高食品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操作能力。
第三,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学习,加强检测队伍的整体建设。可以通过开展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交流活动来拓展视野,也可以与同行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学习,还可以组织讲座来提高本单位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准和操作水平。
仪器的保养
食品的检验过程离不开仪器的使用,因此,对仪器的养护同样重要。检验人员在检验之前需要对所用仪器认真检查,挑选最合适的、对检验结果干扰小的仪器,进行接下来的检验项目。为了确保检验结果不会因为仪器的缺乏养护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操作人员需要注重仪器的平常养护与校准,确保检验试剂的浓度和纯度符合要求。
检验方法选择的原则
选择检验方法一定要科学合理,根据检验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食品种类繁多,检验方法都有具体的操作规范,但不一定每个检测项目都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所以要求操作人员利用科学的操作规范,秉持合理选择的原则进行检验,这可以大大减少食品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概率。
结语
检验准确性 篇10
摘 要: 针对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仪器设备、检验方法、检验环境等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以提高检验工作水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食品检验 准确性 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关系到全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关系民生的一项重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贪图利益,制造出的食品安全事故越来越多,安全事件频频出现,这些不安全食品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既是广大消费者的迫切愿望,又是检验工作者的责任。
1.影响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1.1人的因素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人是主体,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不到位都有可能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2仪器设备的因素
在食品检验中,很多检测项目通过仪器完成,有很多的问题通过肉眼无法发现,必须借助仪器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所以运转良好的仪器设备对正确的检验结果提供可靠保障。
1.3检验方法的因素
当前,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检验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所以科学合理地选择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
1.4环境因素
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气压、气体成分、空气洁净度等环境因素,有的会影响到仪器设备的使用功能,有的会使实验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检验结果。
2.提高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具体措施
2.1提高食品检验队伍的素质
作为一名食品检验人员,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责任感,观察事物要细致,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具体要求包括:(1)检验人员应具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2)要掌握食品理化及微生物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3)要正确理解并掌握国家食品各项检验方法(新制定)、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企业的企业标准;(4)熟悉计量学的基本知识,计量法令和法规及质量保证体系知识;(5)要熟悉食品的生产工艺,只有熟悉产品生产工艺才能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6)检验人员应通过技监或防疫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法的上岗资质;(7)检验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判断能力、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等。为此,检验人员可经常参加内部比对活动和能力验证工作,定期对上岗人员进行考核;定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对新的检测技术进行培训;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下发的盲样考核,最终对检验人员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是否适合检验岗位。
2.2重视抽取样品及其制备的工作
市场上食品品种万千,不可能逐个检验,因此在食品检验中,进行抽样查取。抽样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随机抽取的原则,从有代表性的各个部分取样,取样工具应清洁,不得引入任何有害物质;抽样过程中应设法保持样品原有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状态,在进行检测之前不发生变化,不得污染,抽样数量要满足检验要求。为了保证食品检验的精度,一般抽样人员要与检验人员分开。
待检样品的制备是检验的前提性工作,由于食品本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保存期限,一旦过期就会造成食品的变质,使得检验结果不准确。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当在适当保存条件情况下尽快完成待检样品的制备,制备的方法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比如对于固态样品,如面包、坚果、月饼等,测之前要对样品进行粉碎、混匀后取样操作,否则结果不准确。
2.3正确使用和维护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是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保证。仪器设备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和操作规范进行,为保证数据的精确度,在每次使用之前必须进行相关校准工作,使用之后要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万元以上的精密贵重仪器必须有专人保管,使用要有记录,定期检查其性能,确保仪器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温箱、水浴箱、冰箱、低温冰箱等应经常检查其性能,所用仪器应恒温准确,每日工作前后检查和记录温度的变化,并注意维护。计量仪器要经有关计量部门定期校正,方可使用。各种玻璃容器,如量杯、烧杯、量筒、刻度吸管及不同型号国产与进口微量加样器应校正后使用。
2.4科学严格地选择检验标准及方法
在检验中,每种食品的检验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参照不同的检验标准是检验中应该注意的事情。食品检验要依照标准进行,只有这样,检验报告书才具有效力。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选择合适的标准作为工作指导。首先,对所检验食品的执行标准进行鉴别,是否有效,检测指标是否完全、是否与国家强制标准的存在差异;原则上是检测指标严于或等同国家强制标准的按其原标准执行,缺失或低于国家强制标准的按照国家强制标准执行。其次,不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范围的将按照其实际执行的国家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等进行检验。最后,对于散货类产品应当向生产者索要所执行标准,无法提供的将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检测。
2.5保证实验室环境安全
食品检验是一项精密度较高的工作。对于不同的测试内容来说环境的要求有较大的不同,以温度为例,一般来说,标准溶液室的温度一般要保持在20℃左右,而对于检验仪器室来说则应在18-20℃。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操作区应单独设置,必须定期进行消毒灭菌,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检测,以确保样品检验不受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因此,要控制好实验环境,确保检验结果不会因实验环境的影响出现二次偏差。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时代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保证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影响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所有因素,多方面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从而有效降低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提升检验人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多管齐下,持之以恒,为保证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高逢清.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6).
[2]杜彩霞.浅谈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因素[J].科技展望,2014(11).
[3]杨芳.提升食品检验结果准确度的探析[J].科技传播,2014(8).
[4]李蓉.食品安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南海娟.食品质量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影响食品理化检验准确性的因素 篇11
1 样品抽取及样品准备
1.1 抽样要按照随机原则, 从有代表性的
各个部分取样, 取样工具应清洁, 不得引入任何有害物质;抽样过程中应设法保持样品原有微生物状况和理化指标, 在进行检测之前不得污染, 不发生变化;抽样数量要满足检验要求。
1.2 样品制备是要保证样品均匀。
1.2.1 液体样品在检验前要混匀, 如检测酱
油、醋除可溶性无盐固形物项目外, 需将样品振摇混匀, 而检测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应充分振摇后, 用干滤纸过滤。
1.2.2 固体样品要粉碎、混匀, 如大米、挂面
的水分, 茶叶的各项目都需要粉碎后取样。如果是无机项目检测可取匀浆进行消解等处理。
1.2.3 如果是测定样品的有机项目, 如维生
素C、胡萝卜素, 样品准备是用刀切细, 就会造成水分流失引起维生素等损失, 如用匀浆会使细胞壁破碎促进氧化、酶反应造成样品维生素等损失。因此可将样品各个部位分别制成样品, 分别定量测定, 综合判定结果。
1.2.4 其他要求, 如冷冻饮品对混合型的产
品在制备样品时要求取有代表性样品的主体部分;保健食品中的胶囊要按要求取胶囊的内容物进行检验;啤酒在检验浊度时要除气但不过滤, 而检测酒精度、原麦汁浓度、总酸等项目时, 要除气过滤后测定。
食品分析中还应注意在均质时样品成分的变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灰分、无机物主成分、食品添加剂、残留农药、无机物等是比较稳定的, 用前述方法干燥、粉碎或研磨时试样成分不会有多大变化。而新鲜食品中的微量有机成分、维生素、有机酸、胺类等很容易减少或增加, 原因是被自身的酶分解或因微生物增殖。所以在对样品均质处理时要加入酶抑制剂, 而且研磨样品时要在5℃以下, 可防止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
2 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食品卫生质量监督实验室的各类工作人员配备应适当。即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辅助人员的比例要适当, 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配备比例要适当。这些人员的学历、知识、能力和经验要与其履行的职责相匹配。工作人员操作精密仪器设备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由专业主管考核合格并经过批准后方可上岗。操作人员掌握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 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有可能为偶然误差, 也有可能为过失误差。例如, 在测定白酒中的总酯时, 不同的操作人员, 滴定速度不同也可造成检验结果的差异, 这种误差可尽量设法减免。但是, 由于操作人员对检验方法标准理解能力有限而造成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度。有些食品中的检验项目相互关联, 通过对相关项目的检查也可以发现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如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和全氮, 氨基酸态氮测出的值一般是全氮值的一半, 如果相差太大, 那么检验结果肯定有问题, 则必须复检;桶装饮用纯净水中的臭和味、游离氯, 如果能嗅到异味 (消毒剂的气味) , 那么游离氯一定会超出标准规定的要求 (≤0.005m g/L) ;通过对蜜钱产品的色泽进行检验, 也可判断出其二氧化硫含量的高低;白酒中的总酯和已酸乙酯, 如果已酸乙酯含量高, 总酯的含量也会高。新鲜的乳香气的主体成分是二甲基硫醚, 含量稍高就会产生异味.掌握技术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新事物的诞生, 那么对工作人员的知识与经验的要求也在提高, 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单位的支持下应该进行相关知识的进修与培训。今社会的写照。在提倡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发展之本。中心的建设就是把人的因素放在了第一位。
3 对仪器与试剂的要求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对一个实验室来说, 设备的性能、状态至关重要。如何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心显然是从“利其器”入手, 采用一流的检测设备, 只有有了硬件的支撑, 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工作才有了一个好的基础。有了先进仪器设备的支撑, 还需要高素质的检测人员进行配合, 方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工作人员能自校的仪器 (如天平、酸度计等) 应保证每周进行自校, 自制的蒸馏装置要确保气密性, 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 及时发现仪器存在的问题。仪器不准或试剂不纯所引起的误差叫仪器误差。如天平、法码、滴定管等测量仪器的精度不够所引起的误差, 又如试剂含有杂质, 蒸馏水质量不佳等所引起的误差以及环境因素对仪器、试剂影响所产生的误差等。
计量器具的示值精确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基础, 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 使计量器具的选择、申购、入库、验收、发放、定期检定、使用维修、等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化学试剂在检验过程中直接参与化学反仪器和试剂仪器设备, 在理化检验分析中, 环境温度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容量法分析时, 尽量在室温是20℃的条件下进行, 比如标定标准滴定溶液, 都要对滴定的体积进行温度校正, 消除温度对体积的影响, 只有在20℃时校正值为零。又如在测定葡萄酒中的酒精度、总浸出物和啤酒的酒精度、原麦汁浓度时, 在用容量瓶量取馏出物及残留物时尽量在同一温度下定容, 以消除温度对体积的影响。还有测定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 温度校正的范围是10℃~30℃, 只有温度控制在此范围内, 才能查出校正值, 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王竹天.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9) .[1]王竹天.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9) .
[2]高向阳.食品分析与检验[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6 (10) .[2]高向阳.食品分析与检验[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6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