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和准确性(共9篇)
效率和准确性 篇1
1 大力钳夹紧钢丝绳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电梯限速器的校验中, 都是使用大力钳夹紧钢丝绳, 控制电梯检修向上运行, 使钢丝绳从限速器绳槽中松脱。但使用大力钳时, 存在如下问题:①使用大力钳夹钢丝绳时, 其下方需垫一个扳手, 否则大力钳将在钢丝绳拉力的作用下被拉入机房地面上的钢丝绳开口甚至掉进井道;②所垫扳手常因限速器的空间问题, 无法可靠地垫在大力钳下面;③对于高层电梯, 随着钢丝绳长度大幅增加, 其自重也随之增大, 这时使用大力钳很难有效地将钢丝绳夹住等。以上问题都会导致限速器校验工作陷入困境、效率低下并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 限速器钢丝绳专用夹具的设计原理及优点
2.1 夹具的设计原理
如图1所示, 夹具的右板具有与螺杆相匹配的螺纹孔 (M15) , 通过销可轻松地转动螺杆, 螺杆的旋转运动会带动夹体左臂和夹体右臂相对运动, 实现控制夹绳处的开口大小, 这样就可以实现此夹具对钢丝绳的夹紧和松脱。以上这种机构是一种省力机构, 用很小的力就能够转动螺杆, 可以轻松地操作。
夹具的左板 (通孔的直径为17 mm) 和右板通过销轴分别连接在夹体左臂和夹体右臂上, 在连接处可以自由的转动。在螺杆转动时, 无论夹体左臂和夹体右臂之间的夹角是多少, 左板和右板都能始终保持相互平行, 这样螺杆的转动能够始终保持顺畅。同时左板和右板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 (当夹具被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 螺杆的中心线到地面的距离约为42 mm) , 这样即使在夹钢丝绳时, 需要将夹具放置于地面, 也可以通过销 (总长度为45 mm) 畅通无阻地转动螺杆。
如图2所示, 夹绳处离夹具的顶部具有35 mm的距离, 这样夹具在夹紧钢丝绳后, 可以可靠地压在限速器钢丝绳绳孔 (其半径一般都小于30 mm) 周围的地面上, 不会在钢丝绳拉力的作用下掉入井道。即使偶尔碰到限速器钢丝绳绳孔的半径大于35 mm的情况, 只需找一个合适的物品垫在夹具头部下方即可。
2.2 夹具的优点
夹具的优点如下:
1) 同大力钳相比, 此夹具结构简单, 易于加工装配。
2) 操作方便, 只需转动3~5圈螺杆即可将钢丝绳夹紧, 再反向转动螺杆3~5圈即可松脱钢丝绳。
3) 夹具体积小, 不会因限速器周围的空间问题, 导致无法夹钢丝绳。
4) 夹绳处与钢丝绳的接触面积大, 对钢丝绳的夹紧更加可靠。
5) 使用螺纹螺杆这种省力机构, 可以更加轻松有效的夹紧钢丝绳。
3 电钻调速装置
目前, 在电梯限速器的校验中, 手所施加的力F推动调速按钮 (如图3所示) , 调速按钮的压缩行程越大, 电钻的速度越快。但是, 手所施加的力F很难有效控制, 导致电钻的速度波动很大, 当限速器动作时, 转速表所测的值也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从而影响限速器校验的准确性。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设计了电钻调速装置, 以提高限速器校验的准确性。
调速装置的设计原理如图4所示, 将固定座固定于调速按钮处 (其固定方法可以采用金属条固定等方式, 此处不再赘述) , 螺杆与固定座的螺纹孔相匹配, 通过旋转螺杆, 实现对调速按钮的挤压, 达到控制电钻速度的目的。
采用此装置, 可以很方便地对电钻速度进行控制, 从而提高限速器检验的准确性。
4 结语
在限速器的校验中, 采用以上2种装置, 可以有效地提高限速器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从而提高检验质量。
摘要:随着电梯行业的飞速发展, 电梯限速器的校验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文章对方便、高效、可靠的限速器钢丝绳专用夹具和电钻调速装置进行分析, 指出这2种装置可有效提高电梯限速器校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关键词:电梯限速器校验,钢丝绳,夹具,效率,调速,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桓, 陈作模.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濮良贵, 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效率和准确性 篇2
【关键词】FIDIC条款;翻译;准确性;可读性
【Abstract】Based on engineering practice,dynamic thinking and the special need of FIDIC Interpretation, through case analyses ,the paper is written to find out the general methods,the universal law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FIDIC Interpretation, The writing-purpose is to pursue “the properness, veracity , understandability and credibility” of FIDIC Translations.
【Key words】FIDICTerms; Interpretation; Properness; Understandability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18-04
作者简介:陈天照(1962.2-),男,副教授。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长期从事水利、建筑工程英语教学与研究。
1 引言
自FIDIC组织成立以来,其出版物尤其是“FIDIC条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是1996年加于FIDIC组织的,目前FIDIC条款在中国的研究热如火如荼,各种版式FIDIC条款“中译本”和专门研究机构相继出现。FIDIC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génieurs-conseils)的法语速成名,FIDIC条款俗称“红皮书(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绿皮书(Short Form of Contract),黄皮书(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Plant and Design-Build),桔皮书(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EPC/Turnkey Project)”,是指导国际工程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其作用相当一部国际法,FIDIC条款的成员国在国际工程施工中必须遵守其原则和条款。由此可知研究它是何等的重要。
FIDIC明确规定国际工程(/争端裁决)依据FIDIC英文原版。因此,对于我们来说,FIDIC条款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FIDIC条款(英文版)原文的准确理解和正确、准确翻译的基础上。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组织专家翻译了 “FIDIC”条款丛书,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互联网“正方翻译论坛”和“中国翻译论坛”上也有不同形式的FIDIC条款“中译本”。但据己之见,各种版式的FIDIC条款“中译本”均不够完善。一方面,部分译文不‘专业’、不确切,甚至错误;另一方面,译文呆板,具有静态性,表达不清楚,使人不易理解或产生误解。FIDIC条款是用来指导工程实践并为工程实践服务的。若译文错误或表达不清怎能指导我国企业的工程实践、为工程实践服务?因此,FIDIC条款的翻译必须准确、精确,可读、可信。FIDIC条款的翻译显然属于专业应用翻译实践。笔者认为,专业应用翻译必须具备相关专业实践经验,对于FIDIC条款的翻译,必须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在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动态思维的角度和从专业性方面探寻其翻译方法,以免出现译文信息错误、歧义、片面、和误导读者,最终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率。
2 FIDIC条款的应用性目的要求翻译的“准确、精确,可读、可信”
FIDIC条款是用以指导工程实践的。其信息受众主体是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因此,FIDIC条款的译文信息必须准确、精确、清楚、明了以达到可读、可信;一句话让上述人员理解、接受。例如, FiDIC红皮书、黄皮书和桔皮书《通用条款》的( 1.1.5.3)款对工程材料的定义中均有这样一句话:
“Materials” means things of all kinds (other than Plant) intended to form or forming part of the Permanent Works, including the supply-only materials (if any) to be supplied by the Contractor under the Contract.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FIDIC条款丛书是这样翻译的:“材料”系指拟构成或正构成永久工程一部分的各类物品(生产设备除外),包括根据合同要由承包商供应的只供材料(如果有)。上述译文的划线部分(下加线为笔者所加)显然翻译欠妥,让人费解。什么是“只供材料”?笔者曾亲身参加过国际工程建设,从未听说过“只供材料”,并向一些专家技术人员咨询过,也不曾知晓。也有人将“the supply-only materials”翻译成“承包商只负责供应而不负责安装的材料”。较之上一种翻译,此种翻译虽说语义清晰、明了,但也经不住推敲和实践的考验。
广西师大柏敬泽教授在阐述翻译的“意义”时指出,翻译的“意义”从哲学上讲是主体对客体认知和抽象思维的结果,这种认知的结果在翻译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概念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这六种意义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相互补充,需要译者在理解过程中综合考虑,进行立体式思维。
上述译者显然双双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二者在翻译时都片面地理解该词的“概念意义”,都译有“只”字,也注意到了该词的“形式意义”,即supply-only在此形式上充当形容词而忽视了词的“语境意义和(或)形象意义”。第一译者在翻译时有“唯词典”片面取义之嫌(only →single,with no others in the same group or of the same type只,唯一),“只供材料”究竟是啥样的材料,其“形象意义”也不明确。第二译者因不知该词的“语境意义”而导致该词的“形象意义”理解错误。在工程实践中我们得知,一些大企业承包商往往是综合性企业。他们除对外承揽工程外,还有自己的工厂、车间,可以自己生产大型工程中所需设备的零部件。如一些大型水利建设公司既对外承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又能独自生产水电站设备一些零部件,用于对外承担的水利水电工程。因此,笔者认为“the supply-only materials”在这里应理解为承包商自产自销的“优质特色材料/专供材料/特供材料”。 如果把上述译文改成:“材料”系指拟构成或正构成永久工程一部分的各类物品(生产设备除外),包括根据合同要由承包商提供(自己生产)的专供材料(如果有),就很容易被工程技术人员理解和接受。牛津双解词典对only一词还有这样一层释义:best; most or best worth consideration,也说明了将“the supply-only materials”译成“承包商自产自销的优质特色材料”是正确的,从上述六种意义综合考虑也是合情合理的。稍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只负责供应而不负责安装的是“供应商”而不是承包商,工程中承包商的本职工作就是负责“施工、安装、调试……”。
FIDIC条款的应用性目的强调译文的信息价值,即译文的信息“必须具备准确性、精确性、可读性和高度的可信度”。本文从FIDIC条款的应用性特点出发,通过探讨下列各种关系,以求其翻译的准确、精确,可读、可信:
1)翻译的目的与信息价值之间的关系;
2)译文信息的精确度、可信度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3)如何从个案翻译分析来探寻翻译的一般规律。
3 通过个案分析探讨FIDIC条款翻译的一般方法、规律和理论依据
应用翻译的实践性很强,要求理论对实践的说明具有明晰性与可操作性,并能形成一定实践范围内的规律性认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林。在下文讨论中,我们首先指出FIDIC条款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再针对相关问题从微、宏观层次进行剖析。
3.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工程实践和相关专业知识是FIDIC条款翻译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基础
例1)在FIDIC红皮书《通用条件》的14.2款(预付款)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Employer shall make an advance payment, as an interest-free loan for mobilization when the Contractor submits a guarantee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ub-clause.
解析:笔者所见的几种译本均如是翻译:当承包商按照本款提交保函后,雇主应支付一笔预付款,作为用于动员的无息贷款(下加线为笔者所加)。上述译者显然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关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片面地生搬词典的某层释义,导致译文“不专业、不确切、语义缺损而片面”。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翻译即交际。但汉源在《翻译基础:原理与方法》一书中把翻译的标准定为“语义相等和语貌相合”。语义相等“即务必把原作的语义内容完整而如实地表达出来,不允许有任何程度的改篡、缺损”。
上述译文中把mobilisation译成“动员”显然有悖原文语义,属于“语义缺损”,尽管语貌相合。其实“mobilisation和demobilisation”是工程合同中经常相对出现的两个词。前者(mobilisation)是“启动工程或组织资源进场”的意思,是“积极组织人力和物力进入施工现场,即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或工程的前期工作”,而不是仅仅“动员”的意思,“动员”一词可能会让人误解为“仅仅做一些思想工作而没有实际行动”,这样就产生误导人的负面作用;后者(demobilisation)表示“遣散资源或完工后组织资源退场”的意思,正好与前者相反。稍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翻译人员对此再清楚不过了。如果翻译不能准确转达原文语义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FIDIC条款丛书译文中有很多类似的“语义缺损”译文,如将“Bill of Quantities”翻译成“工程量表”。 “Bill of Quantities”非“工程量表”而是“工程量报价清单”,工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习惯地称之为“工程量清单”。 “工程量表”与“工程量报价清单”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反映“工程量大小、多少”的表,而后者“Bill of Quantities工程量报价清单”则是反映“工程量与成本费用(包款利润)关系”的报价表。
FIDIC条款是指导工程实践并为工程实践服务的。其信息内容主要是工程技术和合同管理方面的。当然FIDIC条款像一部百科全书,其中的信息包罗万象,除工程技术和合同管理方面的外,还有诸如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知识信息,因此,要想准确地翻译和转达其信息,必须具备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工程实践经验和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译文信息的价值在于它的精确度、准确度和可信度。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是保证FIDIC条款翻译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基础。
3.2 超越事物表象认识,动态分析语言符号的本质内涵,探寻FIDIC条款翻译的规律性
例2)FIDIC条款红皮书通用条款13.1款(Variations and Adjustments)中有这样一句话:
The Contractor shall not make any alteration and/or modification of the Permanent Works, unless and until the Engineer instructs or approves a Variation.(下加线为笔者所加)
解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FIDIC条款丛书中是这样翻译的:除非并直到工程师指示并批准了变更,承包商不得对永久工程作任何改变和(或)修改。笔者认为上述译者将划线部分翻译成“除非并直到”是一种静态思维,机械地将英文单词的释义拼凑起来,不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表达不清楚,不易理解。
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一方面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又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还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笔者认为‘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就是要求把静态的语言符号与翻译时动态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使翻译成为一门科学,而不是机械、呆板地生搬硬拼,使译文信息不伦不类、晦涩难懂。如果将上述译文改成“除非工程师指示或批准变更,承包商不得对永久工程作任何改变或修改”或“在收到工程师的指示或批准之前,承包商不得对永久工程作任何改变”更通顺,更符合汉语习惯,而语义表达又完整无损。FIDIC条款用以指导工程实践,如果其译文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就无法理解,何从谈起“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和社会效益、工程效益?
在翻译FIDIC条款时,应采取动态的思维方式,超越事物的表象认识,认清其本质内涵。FIDIC条款总体上属于工程合同管理文件。在我国也有“合同立法”之说。合同语言属于法律语言类型,有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如:
a)同义词、近义词重叠使用,如:if and to the extent that假若/如果 ,terms and conditions合同条件, unless and untill直到/除非/在…以前,by and between在…之间,for and on behalf of代表,due and payable应付的。
b)专业和专用词汇,如“prior to在…以前(不用before),commence开始(不用begin/start), by reason of因为(不用because of), suspend停止(不用stop),hereto至此, hereby特此, thereof它的, thereon在其上”;
c)惯用“拉丁语、古英语,法语词汇”等,如pro rate tax rate(拉丁语)比例税率,agent ad litem(拉丁语)委托代理人,inter alia (拉丁语)“尤其,特别,除了别的以外”, hath(古英语) = has, witnesseth(古英语)=witnesses见证,en route to the Site 在途中、在开往目的地的路上(法语);
了解了上述规律a),翻译时就不能把“unless and until”翻译成“除非并直到”。类似的例子还有:
The Contractor shall be entitled subject to Sub-Clause 20.1 [Contractor’s Claims] to an extension of the Time for Completion if and to the extent that completion for the purposes of Sub-Clause 10.1 [Taking Over of the Works and Sections] is or will be delayed by any of the following causes:(FIDIC条款红皮书通用条件8.4款Extension of time for Completion)
正确的译文是:如果因为下例某种原因,致使承包商按照10.1款(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接受)要求的竣工受到或将受到延误,承包商可依据第20.1款(承包商的索赔)的规定提出延长竣工时间。
而不要译成:如果由于下列任何原因,致使达到第10.1款(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接受)要求的竣工受到或将受到延误的程度,承包商应有权按照第20.1款(承包商的索赔)的规定提出延长竣工时间(见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FIDIC条款丛书)。
总之,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翻译实践经验是翻译FIDIC条款之类专业文件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翻译的灵感和规律的发现只能来自不断的翻译实践。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动态的思维方式,透过静态语言符号的表像探寻其本质内涵。
4 小结
FIDIC条款是一部应用价值极大、应用范围极广宏伟巨著。当前,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FIDIC成员国包括一些非成员国都在研究这样一部巨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涉外工程项目日益增多,FIDIC条款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界的重视,研究工作也就越显重要。由于FIDIC条款的应用性目的要求译文信息具备极高的准确度,又由于它集多门科学于一体,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投入FIDIC条款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以便在不远的将来有一部精确度和准确度更高、更完善的FIDIC条款译文丛书问世,让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读、可信,以指导他们的工程实践,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FIDIC(绿皮书、红皮书、黄皮书和桔皮书)丛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 但汉源. 翻译基础:原理与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周锰珍,曾利沙.关联性信息性质和信息价值. 中国科技翻译,2006.3
[4] 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 “正方翻译论坛(www.zftrans.com)”
效率和准确性 篇3
石油井架属大型承重结构, 是石油工业生产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整套钻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井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野外恶劣的钻井作业施工环境, 搬迁、超载和腐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石油井架的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损伤和缺陷, 致使井架的承载能力降低, 给钻井生产带来了潜在的事故隐患, 为此必须定期对井架的结构进行检测, 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相比传统的应变片电测法, 无线采集仪应变测试系统不仅摆脱了繁重的电缆运输与连接工作, 而且缩短了测试周期,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测试精度, 但在井架检测中依然存在应变片布点时间长、高空作业及传输不稳定的问题。如何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度、确保检测质量符合要求、减少安全隐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井架无线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度的主要问题
无线数据采集传输仪器的应用成功解决了有线仪器检测中的运输及布线问题, 但相比其他应变检测应用领域, 井架检测有其特殊性。
1. 通道失效点形成原因复杂, 查找和修复难度大
在井架检测中, 按照目前的布点方法, 通道坏点排查困难, 影响质量因素多。据2010年2月至7月对井架检测数据采集结果的统计, 共获得120个失效点样本, 发生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失效点发生情况统计, 可见由无线传输模块巡检不到位造成的失效点占失效点样本的20%, 这可以通过加强模块的日常维护来避免。由检测人员高空作业失误造成的失效点占全部样本坏点的75.83%, 修复该种失效点在增加检测工作量的同时, 还有可能丧失检测时机。
2. 携带工具多, 高空作业不安全因素增加
在井架检测布点中, 一般选定钻台和二层台处作为布点层位, 在二层台位置的高空悬空作业中, 易发生烫伤及工具坠落事故。
3. 高空作业时间长、焊接质量不稳定
尤其在坏点排查及修复工作中, 检测人员高空作业时间的增加, 也增加了高空作业的安全隐患, 使数据采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不利于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性。
三、失效率和不确定性分析
现根据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 总结影响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度的原因并绘制影响因素关联图, 如图1所示。
(1) 应变片信号外输焊接流程复杂:应变片外输信号的连接部分需要焊接, 造成高空操作时相对复杂, 且焊接对应变片的损伤较大, 容易造成通道失效。
(2) 设备维护不当或检修不及时:无线信号采集模块电源系统采用的是可充电的锂电池, 如果充电不及时, 会因信号断续或接收不同步造成通道失效。同时, 在使用过程中, 模块天线的松脱也会造成信号的不稳定, 从而造成通道失效。
(3) 应变片粘贴不稳定:应变片粘贴质量不稳定在实践中出现的次数较少,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将应变片和被测构件很好粘合, 直接原因为应变片变形损坏或粘合剂挥发过多、浓度过稠。
(4) 部分员工操作熟练度不够:员工未能熟练掌握贴片和焊接技巧, 或未遵守高空应变片布点的流程。
四、应对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井架检测无线数据采集通道随机失效点多、高空作业时间长, 从而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的问题, 制定了如下措施。
(1) 更新应变片信号外输焊接流程。对应变片到数据采集仪处信号传输流程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取消外输信号的焊接流程, 大大降低通道的失效率, 减少检测时间和劳动强度, 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高空作业安全隐患。
(2) 部分员工操作熟练度不够。加大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力度, 并对检测质量进行考核;加强业务的内部交流和学习, 加强组长对现场检测质量的检查和监管力度。
(3) 设备维护不当或检修不及时。每次检测前, 由组长提前对采集模块进行充电, 保证现场检测时采集模块有充足的电力供应, 并检查天线是否松脱和模块外接接口是否牢固。
(4) 应变片粘贴不稳定。由于应变片在保存或使用过程中容易挤压发生变形, 如果在检测中出现失效通道, 则立即打掉失效点, 重新布点后通过接口连接到采集模块上。
五、效果检测
设置八个应变测试点, 以500N为单位, 对不同类型的井架模型规则加载后, 分别对井架模型的应变进行测量, 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 验证改进后的无线测试系统在井架应变测试中的有效性。
1. 高空作业时间对比
根据不同类型的井架, 对实施改进活动前后的高空作业时间进行分类统计, 如表2所示。顺序检测从A型到小修五种类型的井架, 改进前所用高空作业时间为12.5h, 改进后所用高空时间为7.5h, 较之改进前大大缩短与高空作业时间, 提高了应变数据采集的现场检测效率。
2. 准确度对比
由于减少了应变片布点中的人工焊接等不稳定因素, 应变片到采集模块信号的传输距离达到了一致, 进一步提升了采集仪器的准确度。
3. 改进前后通道失效率
通过10部井架 (320个应变点) 样本统计情况来看, 通道失效点能够稳定控制在7个左右, 综合通道失效率2.2%, 达到标准的要求, 如图2所示。
六、结论
提高井架检测数据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可避免测试失效的发生, 提高测试精度、保证数据准确性, 减少检测作业的安全隐患。还可实现钻进与测试同步作业。
摘要:针对无线应变测试系统在石油井架结构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提高井架无线数据采集的效率及准确度的方法。
关键词:井架,无线数据,应变测试
参考文献
[1]罗宾.基于无线网络的石油井架应变测试系统的试验[J].硅谷, 2010, 19.
[2]邓勇刚, 唐杖浩.井架检测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J].钻采工艺, 2005, 5.
效率和准确性 篇4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校;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掌握当前形势状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并占有相应的学分,但是在现实教学课中却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
当前我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围绕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路线展开。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的成就、国家大事及我国政府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等几个方面为主。形势与政策课从开设发展到今天,经过高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开设时间短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学校师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等问题突出。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谓时效性,就是要紧密结合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和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及时把握、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不断的调整和设置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教学课能紧紧跟上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把握住当前形势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时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把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入教学内容中。
从2007年开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就普及到了普通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每半年编写一版,为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提供了具有较强针对性、 时效性,内容丰富的教材。但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教材的编制是将半年中发生的事件集中编制在每半年出版一次的教材中,不可能切实将实时发生的事件向学生做出评析。
2.高校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忽视
今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能够切实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上面。如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上,根本无暇顾及形势与政策课。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就业率方面,而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够直接的提升学生就业率,导致学校对其的忽视。种种因素导致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够受到师生的重视。
3.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复杂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捷,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当前形势也变得越来越难。主要原因有:1.教师综合能力不足。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所限,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不能够灵活的运用其中的理论来解释当前形势下的现实问题;由于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快,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够切实联系最新发生的时事,导致教师讲述的案例已经不是学生当前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学生提出时,教师也不能够给出详细合理的解释,打击学生积极性。2.课堂不够生动,授课方式单一。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单一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思想,导致学生不能够积极参与,缺乏学习兴趣。
三、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问题的改进方式
1.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切实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
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发展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下发的形势与政策要点,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及时的掌握国内外实时发生的热点问题,将这些问题加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同时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更好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中的主要思想,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
2.有针对性教学,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掌握事物发生的规律
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原则是要针对不同的接收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在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计划、各个教学方式和实际教学手段上,都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现在社会思维最活跃、最解放的一群人。他们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更现实,没有那么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爱情、事业、社会变化更加关注。相对于父辈来说又有点理想化,不是很成熟和理性,遇到问题时容易走极端。他们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体,思想意识变化尤为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校在校人数迅速上升。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大学生接触最新信息也越来越便捷。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人才竞争的迫切,大学生更加关注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当前社会经济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迁,国际社会的情形都影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针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根据他们的需求、特点,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加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当前形势,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将形势与政策课打造成学生明辨是非、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和窗口。
3.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准确性,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
政策是为了适应形势并以更好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因此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与形势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形势,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形势是判断政策的依据,是预判未来政策变化的关键。但是形势是客观存在的,政策是为了适应形势主观制定的解决当前形势的措施,要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必须准确了解当前的形势和政策。这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根本。
现在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的传播到每一个人的眼中,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因此如何让学生正确的筛选信息的真假,透过信息的表象判断信息的真伪就成为现阶段形势与政策课堂的重要内容。正确判断信息的真伪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准确的了解当前的形式,善于从繁杂的消息中去伪存真,及时了解当前形势变化的新动向,准确把握形势发展的新趋势,通过筛选、分析、整合,把真实、准确的消息和观点传达给学生就成为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重要工作,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形势、看待形势,从而得出真实、准确的观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更重要的是要准确的向学生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党的理论有较深的理解,要真正的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透彻,准确掌握,这样才能够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准确、及时的传达给学生。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获得信息,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人文、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较深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李静,苏超.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思考[J].教学研究.2010年03期
[2]曾爱平.论高校形势政策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杨宁.试论高校《形势政策》课考核环节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郭秋玲.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探究[M].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效率和准确性 篇5
一、调查数据统计
此次调查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 每个备课组先确定一篇阅读课文,再由每位老师对这篇课文独自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最后由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评议——依据新课标,从单元导读、课后能力检测题及教材特点等方面对每位老师的教学重点设计是否准确进行评估。
本次一共有39位老师参与了阅读教学重点的设计,其中54% 教学重点设计基本明确、恰当;33% 教学重点设计准确、恰当;13% 教学重点不准确。(见表1)
二、调查数据分析
1.“两极”偏差大
“两极”指处于第一学段的一、二年级和处于第三学段的五、六年级,这两个学段的执教老师对重点的把握存在偏差。究其原因,执教第一学段的教师容易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而执教第三学段的教师却还不肯放手,仍把教学重点定位于低段的教学目标。
【例1】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课文《聪明的小白兔》一课时,某位老师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兔兄弟脱险的原因。依据新课标,这位教师显然拔高了对刚入学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的要求, 以“理解课文内容”为教学重点,摒弃了低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低段阅读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阅读的乐趣。(见表2)
【例2】一位六年级老师在对课文 《大卫》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识字、 写字,这位六年级教师显然没有把握住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识字、写字虽然在每个学段都要重视,但识字、写字教学属于低段教学的重点,不是高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指出高段阅读教学应重在使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见表3)
2. 第二学段对重点把握的准确率高于其他两个学段
从数据来看,执教第二学段的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率高于其他两个学段。执教四年级的教师把握教学重点的准确率是54%,对教学重点基本明确的教师,也达到了46%;执教三年级的教师对教学重点基本明确的,达到了100% 。
这是因为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相对于其他两个学段有着许多语文教学目标的共性。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因而大部分教师能基本把握。
3. 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原因
教师教学重点设计有欠缺或教学重点设计不准确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未“吃准”学段目标。许多年轻教师对新课标定位的学段目标不熟悉,缺少正确引导,有的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去抄,无自己分析的目标可言; 有的追求“创新”,形式花哨,却不知丢掉了基本重点。而老教师的通病就是拔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学生语文刚入门就要求其背诵、理解课文等,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忽视单元导读。不管何种版本的教材,每组教材都有对本单元的简明提示。有的是概述本组课文的基本内容,有的是提出本组教学的重点目标。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读提示: “阅读本单元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个别老师在设计本单元的《小草之歌》 的教学时,把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显然加大了单元导读的要求,误解了教材编者的意图。
(3)重点过多。通过本次调查, 有的老师把重点设计得过多,有的达到了3个及3个以上,教学重点应该“少而精”,重点多反而觉得重点不够突出。 教学应由点及面,准确把握,对总体目标合理取舍,抓住重点,有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解决或点到为止。
(4)忽视语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教师在设计重难点时, 把全部的力度放在了人文理解上,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却完全摒弃了。特别是第三学段应重在学法引领,可个别老师仍然把重点放在“感悟课文内容”上,对于“领悟、学习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却置之不理,这完全违背了新课标指出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三、对应策略
1. 学习新课标,把握学段目标
一定要认真阅读新课标,把新课标的理念、思路、内容、和建议熟记于心, 这是抓住阅读教学重点的前提。同时要把握好学段目标,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如“读”,低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中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高段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从一些动词变化可以看到要求在变化, 从“学习”到“用”到“能用”,道出对朗读的学段要求,从“学习”到“初步学会”到“有一定速度”,指明默读的学段目标。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 在新课标指导下,就可以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每课的重点。
2. 认真阅读教材教参,吃透教材
新课标告诉了我们教学重难点的大体方向,而针对具体课文来说,教学重难点又有所不同,又如何在具体课文教学中把握这些重难点呢?
(1)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我们阅读教材,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对照。 新课标的要求,明白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重点突破口在哪?并把内容进行细化,分不同课时来确定课文具体的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设计《小草之歌》时,有的教师就依据文章特点设计了以仿写训练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可见老师抓住了《小草之歌》 与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
(2)从“单元导读”入手抓重点。 每个单元的前面部分都有单元导读。每个单元导学除了给出单元主题外,还特别讲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也就是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课文时要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再依据单元训练重点来抓每一篇阅读课文的重点,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3)从“课后题”入手抓重点。 课文后都设有“课后练习”,教师在通读课文后必须看这个部分内容,在没有看这个部分内容之前不能盲目地备课。 实际上,这个“课后练习”就已经给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本次设计的阅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的《年的来历》,课文后边有几个问题。从这几个课后题,我们一下就能看出,这篇课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白胡子老头儿是用什么办法把“年”赶跑的?他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这就是文章要解决的重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详细理解、体会, 解答疑问,并从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有所悟。
3. 实实在在定重点
在本次教学重点的设计中,很多老师一口气设计出几个重点。如在设计《小草之歌》的教学时,一位老师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一课一得,重点过多,就变成了花架子,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点”的作用。
同时,真正定重点,要把学法引领融入到重点设计中去,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实实在在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4. 在灵活中定重点
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学重点也要“灵活而定”。教师所教学的班级不一样,每节课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根据新课标、教材等确定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重难点。如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和高年级的不同,成绩优秀的班级和成绩欠佳的班级的教学重难点也有差别。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需要学生的不断反馈和教师的积极反思。
论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篇6
关键词:科技新闻,真实性,准确性,假新闻
中国新闻界开展的“杜绝虚假报道”活动, 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了捍卫新闻真实、防范虚假报道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科技记者, 笔者思考了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问题。
众所周知, 科技新闻是专业性很强的一类新闻。由于科技新闻所报道的科研成果、科技政策对外行来说, 是颇为艰深、较难理解的, 而且科研工作十分严谨, 一个概念、一个数据如果失之毫厘, 便会谬以千里, 因此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 科技报道对准确性的要求更高, 其落实难度也更大。
常见的三种“失准”类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客观反映事实, 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准确性与真实性密切相关, 准确性上存在问题的报道, 其真实性注定难保。在各类新闻中, 科技新闻的准确性是比较难把握的。因臆测、夸大带来细节失实、整体失真的科技新闻并不罕见。如果一则科技新闻在表述中有一处或多处与实际的科研成果不一致, 那么就可能跌入“失实”的泥淖。
根据失实的程度差别, 可以把失实新闻分为一般性失实新闻和严重性失实新闻。“一般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中被遗漏的, 但却是应该包含在其中的事实片断、侧面、事项等的信息, 还不足以造成人们难以把握新闻事实的大致真实面目;“严重失实”是指新闻中遗漏了决定某事实之所以是某事实的关键片断、侧面、事项等的信息, 使人们难以通过新闻报道来把握新闻事实的大致面貌, 这样的失实新闻几乎就是假新闻。[1]由此可见, 在准确性上有严重偏差的科技报道可被视为“虚假报道”。
常见的科技报道“失准”有以下三种情形:
解释性偏差。笔者以《新闻记者》杂志近10年来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为样本, 对各类假新闻作了统计 (见表1) 。
以上统计显示, 科技假新闻从2001年到2010年总共出现了6条, 占“十大假新闻”总数的6%。与体育文娱、社会新闻等新闻类别相比, 造假程度严重、影响恶劣的科技假新闻近10年来相对较少。但这个统计结果并不表明失实科技报道的数量较少, 只是表明完全失实、严重失实且流传广泛的科技报道数量比其他类别的新闻要少。
接下来, 让我们看一下这6篇登上“十大假新闻”榜单的科技报道内容 (见表2) 。
“地球生命只剩50年”?!看到这个标题, 稍具常识者一眼就知不可信。《地球生命只剩50年》报道出自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的一份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的核心观点是,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对资源的掠夺性利用, 地球将难以承载人类无休止的索取, 多种生物可能会在未来50年内灭亡。记者未能理解这份报告的本意, 在对报告的解读过程中做了夸大和歪曲, 编辑又加上了耸人听闻的标题, 使原本带有警示性的调研报告演变成虚假新闻。
《秦始皇兵马俑腐蚀严重专家担忧百年后变煤坑》一文, 则是记者省略了科学结论的前提条件, 对专家观点随意解释导致的。事实上, 接受采访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专家并没有说过“兵马俑百年后会变煤坑”这样的话。
首先, 夸大、歪曲的科技报道对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 给相关科研人员也造成了很大压力。笔者认为, 为杜绝此类报道, 科技新闻工作者首先应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无论是“兵马俑变煤坑”还是“地球生命只剩50年”, 记者未必不知道专家的真实观点, 但他们还是在报道中做了夸饰和臆测, 让稿件变得更夺人眼球, 以博得编辑的“垂青”。因此, 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是杜绝虚假失实科技报道的第一要义。
其次, 要提升记者、编辑的科学素养。新闻传播存在编码、译码过程, 而科技新闻的一大难点, 在于通过译码工作, 将专业性的科学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要做好这项话语转化工作, 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 对科学共同体的运作体制、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至少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译码过程中不至于犯低级错误。
无论科学素养有多高, 科技记者毕竟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 所以为避免稿件出现不准确的表述, 审稿是记者应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 科研人员会对报道自己观点、成果的稿件抱有负责任的态度, 所以记者如果对报道的准确性不是很有信心, 就应该给科研人员审稿, 让他们为稿件把关。如果科研人员在采访中提出要审稿, 记者则必须满足其要求, 这既是为了确保稿件的准确性, 也是对受访对象负责。
倾向性偏差。由于企业发布的科技信息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因此这类信息可能存在“倾向性偏差”。记者在报道时更要注意客观、准确, 不要让自身沦为利益的“共谋者”。
在《微波炉是恐怖杀手》、《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等假新闻的背后, 不难发现企业的身影。“微波炉是恐怖杀手”谣言的始作俑者被认为是一家跨国企业, 该公司通过媒体发布谣言, 是为了打击微波炉生产企业。“一项权威机构的最新调查显示, 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因室内污染所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这个数据其实是由一家公司提供的, 目的是凸显该公司生产的快速除甲醛空气净化器的价值。然而, 记者对这一数据没有求证, 而是直接引用, 导致了假新闻的出炉。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 记者在涉及企业的科技报道中要十分谨慎, 不能“轻信”其科研结论, 因为企业为了获利, 在科技信息的发布中可能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内容。为避免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可采用“比对采访”的方法, 即在采访企业后, 还需采访相关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 将双方或多方的说法进行对比, 以求得事实真相。
引用性偏差。当下, 信息多元, 外媒科技新闻因所在地科技领先而受到采编者的青睐, 但外媒信息来源多样, 求证困难, 稍有不慎, 就会闯祸。
2001年7月22日, 《北京青年报》刊登大篇幅报道《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 称美国医生罗伯特·怀特教授将赴乌克兰进行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头移植手术。7月25日, 方舟子将这则新闻收入新语丝网站, 并批注:“智力稍正常者都不会相信。”方舟子“考证”后指出, 有关怀特医生换头术的报道最早出自美国超市小报《全国探究者》, 也有媒体认为该报道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广播公司。
不管始作俑者是哪个媒体, 国内媒体的编辑在编发国外科技新闻时, 首先应查找信源, 如果信源是《全国探究者》这类小报小刊, 那就得“严重存疑”。一般而言, 《自然》、《科学》等严肃的科学期刊才是最可靠的信源。其次, 编辑应咨询相关领域的国内专家。像换头术这种难度极高而且存在明显伦理争议的手术, 如果已没有技术障碍, 那么国内专家应该是知晓的。向这些专家咨询一下换头手术的可行性, 就能对这个新闻的真伪有一个初步判断。
争议性题材的准确把握
在科技报道中, 除了要在准确性上严格把关外, 还要做到对争议性科研成果的准确把握。争议性、开放性题材, 在科技报道中大量存在, 这是科技报道的一大特点。诚如恩格斯所言,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 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2]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推进完善的, 严格地说, 任何科研成果都是开放的, 而非终极性的。因此, 科技报道面对科研人员的正确或错误的研究活动都有报道权, 只要它表现的是科研人员的行为和结果, 就是一条真实的新闻。这类新闻注重的是报道科技工作者的探索, 它能否反映真实的科学规律则另当别论。[3]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科研活动, 对记者把握题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为科技报道见水准、分高下的一项挑战。
笔者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采访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时, 笔者听说了一位很有争议的发明家, 他学历不高, 是一家不知名的科技公司的老板, 却拥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发明——十进制网络协议IPv9。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互联网协议IPv4、IPv6相比, 它不但能分配更多的地址, 还能把根域名服务器从美国“搬”到中国, 使我国拥有对互联网的主导权。“科学骗子”、“愚人节的发明”……十进制网络问世后, 被很多专家指责为一场科学骗局, 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个意义重大的发明。听说这一事件后, 笔者本不想去采访这个发明家, 因为这可能导致虚假报道, 但万一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呢?在好奇心和责任心的驱使下, 笔者还是走访了发明家, 深入了解十进制网络的来龙去脉, 并走访了多位支持十进制网络的专家和政府官员, 并听取了反对它的专家的意见。经过一番调查后, 笔者认识到十进制网络并非“彻头彻尾的骗局”, 它也许存在缺陷, 然而它确实是一个有科技含金量的发明。
2007年年底, 笔者发表了题为《上海专家制造网络“新规则”》的报道。2008年, 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对十进制网络作了报道, 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上海世博会前夕, 笔者又了解到这位发明家发明了一种安保设备, 它利用十进制网络联网, 有望为世博会安保工作作出贡献。笔者就此发了一篇内参, 得到了市委领导的批示, 结果这套设备在世博会期间得以采用。
科技新闻需要去伪存真, 但对有争议的“疑似成果”不闻不问, 也是不可取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实事求是、深入调研, 既不偏听单方面意见, 也不能心态过于保守。如果某个科研结果确实争议很大, 记者无法判断, 那么可暂不公开报道, 继续跟踪, 或通过内参向有关部门反映。
总之, 科技新闻采编人员应领会“杜绝虚假报道”的精神实质, 即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媒体专业素养, 深入采访, 求真务实, 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 从源头上杜绝虚假失实科技新闻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涛甫.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一[J].新闻记者, 2011 (5) .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218.
效率和准确性 篇7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近些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必须加强食品检验工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来讲,检验过程是:抽取检验样品,然后是样品的制备工作以及检验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接下来是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因素,因此,必须将这些因素排除掉,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抽取样品方面
在抽样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从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操作。其次,要确保样品在检验之前是完好无损的,没有被污染的,没有变质的。再次,要注意抽样工具及盛装容器的洁净,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材质,同时要防止其他杂质带入到样品中,对微生物检验有特殊要求的,还必须将工具及容器进行灭菌处理。最后,抽样人员不得参与到检验检测工作中,应做到抽检分离。
检验用样品的制备
食品样品一般分为:固体样品、液体样品、其他特殊的样品。
固体样品
通常需要粉碎混匀后作为备检样,对于可直接取样检验的粉末类固体样品,则需要充分混匀后方可检测。但粉碎混匀后的样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吸附水分,这样就需要选择适合保存的容器。液体样品
在检验前需要混匀并充分摇匀,如酱油、食醋、饮料类和酒类等。
其他特殊的样品
对于这类样品,需要冷冻的食品,一般存放在冷藏柜里,确保样品不会变质,影响检测质量,冷冻食品制备时还需取具有整体代表性的部分。坚果类及其他带壳的食品,按照标准要求取可食部分进行制备样品。
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食品检验的方法大致可分为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三大类。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是实验室工作的依据,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法规要求,这些都是实验室开展检验检测工作所必需的资源。首先,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作为检测的依据,这样能规范检验检测工作,确保所出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应经常对标准进行查新,使用新标准、新方法进行检测。有些检测方法标准中,有第一法、第二法等,那么就要根据目前实验的环境条件、硬件设施、人员技术条件选择适合本实验的方法开展检测工作。然而众多标准和检验方法中有些更新滞后,导致检测工作中即便是按照标准去做,也未必能达到满意的检验结果,那么实验室就有可能根据现有条件自行研发检验检测方法,这样就要对所用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水平等条件予以确认,还可以对该方法进行一些必要的比对和验证,以达到最佳的检验检测效果。
做好药品试剂及标准物质的管理工作
药品试剂的管理
药品试剂对食品检验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是检验检测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一旦药品试剂出了问题,那整个工作全部作废,加上一些药品是带剧毒性质,如管理或使用不当,将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加强对药品试剂的管理。药品试剂根据特性不同保质期和保存方式也各不相同,实验室的人员要随时进行检查,对过期的药品试剂及时更换,避免使用过期的药品试剂。对保存温度有要求的,要放置在有冷藏功能的柜子里。
标准物质的管理
标准物质的定义: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的特性值,用以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赋值的材料或物质。
实验室对采购的标准物质应当进行验收:(1)应当在有资质的制造商进行购买;(2)检查包装是否正常,有无破损情况;(3)查看随产品的证书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不确定度等是否符合要求;(4)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对标准物质进行测量,所得数据与给定值是否一致。
标准物质应当有专人保管,并设立专门的存放区域,同时要有入库、领用、退还等台帐。某些有特殊贮存要求的,应有特殊的贮存措施。
还应建立期间核查程序,期间核查是《测试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的基本要求,要先制定期间核查计划,根据标准物质的特性和用途,适时开展期间核查工作,并做好相关的记录。除此以外还要对变色、变质、破损和过期的物质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仪器设备的性能、状态直接反映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水平,同时它也是检验检测工作的必备条件。实验室应采用先进、精密度高的仪器设备,实行专人管理,仪器设备设立授权使用人管理制度,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等工作,每台仪器设备应标出当前设备状态,如准用、部分功能使用、停用,并按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修正值对检测值进行修正。新安装的设备必须经过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建立设备档案,贴上合格标签。同时还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并做好记录,发生偏移较大时,必须报修或送检。
检验检测人员的要求
检验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熟练程度直接影响所获得的检验数据,容易使检验结果造成人为的偏差。检验人员应具备优良的业务素质,熟悉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程开展检验检测工作。在掌握检验知识的同时,熟悉设备仪器的使用,对于自己负责的项目做到认真负责;检验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布局;检验人员还应加强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绝对不能出具虚假数据和报告。
检验检测环境条件的要求
实验室的标准温度为20℃,一般实验室大致控制在(20±5)℃,实验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应保持在50%~70%。实验室还应做好防震、防尘、防腐蚀和防磁等防护。室内采光应有利于检验工作,有些产品还应设立特殊的检验室,如茶叶感官品评、酒类的感官品评等。
实验室应保持整齐洁净,每天工作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清理,仪器设备使用完后应将器具摆放整齐,盖上仪器防尘布,仪器设备使用完毕后均应切断电源。
通过各项措施保证环境的温湿度在控制的范围内,并对环境温湿度进行监控和做好监控的记录,超过允许范围应及时采取措施,开空调调节温度,开除湿机控制湿度。
实验室内严禁吸烟,非实验室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实验室。
检验质量控制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通过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来监控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实验室可开展实验室内部比对、留样再检测等方式来验证人员的能力、设备的稳定性。工作人员从中可以找出日常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查找出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提升检验检测的能力,以便实验室获得更为准确、科学的数据结果。
结束语
效率和准确性 篇8
一、编制基础是验证报表准确性的基本标准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债权人和投资者在企业所拥有的权益。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类。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一般有两种:账户式和报告式。我国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 其编制原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公式, 按照左右对照的账户形式来编制, 左方列示资产类项目, 右方列示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 左右始终保持平衡。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其所有的资产只有两个来源, 要么是股东投资, 要么是对外借债 (包括向银行贷款、向客户和个人借款或各种应付款) , 前者构成所有者权益, 后者即是常说的负债。负债也称债权人权益, 其对企业的要求是偿还债务和支付利息;而所有者权益, 其对企业的要求是分配利润。两者性质不同, 但其总额完全等于企业资产合计, 即资产总计应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 这也成为验证资产负债表准确性的最基本标准。
利润表也称利润分配表, 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一张动态报表, 是企业一定期间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 是进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利润表根据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 把一定期间的收入与同一会计期间相关的费用相配比, 计算出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或净亏损。所以, 利润表实际上就是一张利润计算表。目前比较普遍的利润表格式有两种, 即单步式利润表和多步式利润表。我国企业一般采用多步式利润表格式。多步式利润表系通过多步骤计算来反映当期利润的表式。目前上市公司较为规范的利润表通常基于以下逻辑关系:
第一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第二步: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第三步: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第四步: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多步式利润表能清楚地反映企业净利润的形成过程, 准确地揭示企业经营成果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 这些报表编制基础也成为验证其准确性的最基本要求。
二、具体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验证报表准确性的依据
资产负债表的某些项目应当反映账面价值, 它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项目后的净额填列, 这些逻辑关系可以作为验证报表数据准确性的依据。比如“固定资产”项目金额, 应等于“固定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 减去“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又如“无形资产”项目金额, 应等于“无形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 减去“累计摊销”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还有“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 应等于“投资性房地产”账户的期末余额, 减去“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摊销) ”和“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
某些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可以验证报表的准确性。比如, 资产负债表中的坏账准备应和应收账款保持一定比例, 这就是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的坏账准备提取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 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账款发生减值的, 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要提取坏账准备, 必须实现估计应收账款资产减值的金额, 目前常用的估计坏账的方法有余额百分比法、销售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三种, 其中尤以余额百分比法最为常见。余额百分比法是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一定百分比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应收账款的余额直接相关, 这种比例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 可以此判断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填列的准确性。
还有, 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与“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一定比例。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营业税及按营业税一定比例计算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营业税实行比例税率, 计征方法简便。尽管企业性质不同, 营业税率也不同, 但各企业的营业税金应与营业收入保持一定比例, 即营业税税率是一定的;而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都是按照营业税的一定比例计算的, 所以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整体来看, 其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是一定的。比如邮电通信业, 营业税税率为3%, 一般城市 (没有特别规定的城市) 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为7%, 教育费附加为3%, 则“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余额为“主营业务收入”的3.3%。此外, 所得税的计算基础是应纳税所得额, 尽管应纳税所得额和利润总额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这是会计法规和税法计算规则不同所造成的, 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一般不大, 也就是说所得税和利润总额之间的比例应接近于所得税的税率。这些比例都可以作为验证报表项目之间准确性的一个参考标准。
三、报表金额栏的数值关系验证
资产负债表一般采用对比式填列, 即每个项目均应对比填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点数, 以这种方法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称为比较资产负债表, 它有利于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 也有利于考察各项目在本期的增减变动情况。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一般填列两个时点数:一是年初数, 二是期末数。年初数是上年年末的数据, 应等于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中“期末数”栏内所填列的数据。期末数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当期期末的数据, 如果是月度报表, 就是该月月末的数据, 如果是年度报表, 就是该年年末的数据。“期末数”一栏各项目主要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在这种情况下, 从年度角度来说, 年初数就成为期末数的参考数据, 如果两者差异过大, 必然有重大会计事项发生, 此时就要搞清楚重大会计事项的具体内容。作为一个稳健型企业, 其数值应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 这都可以作为验证报表准确性的依据。
利润表的金额栏有两栏, 月度利润表的两栏分别为“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 “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 “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中期和年度利润表的两栏分别为“上年数”和“本年累计数”, “上年数”栏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数。一般来讲, 正常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稳定, 也就是说“本月数”应该小于“本年累计数”, 本年累计数不应该和上年同期数差异过大。这些逻辑关系也成为验证报表准确性的参考标准。当然, 此类验证的准确性还需要报表审查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 验证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关联性验证
在“表结”法下, 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数据等于利润表中的净利润项目数据。这是一个验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准确性的最关键因素。很多情况下,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自本身都是符合逻辑的, 但能否通过两张报表之间的关联性验证, 却不一定。而这一点, 恰恰是验证两张报表准确性的关键。因为涉及两个项目, 分属不同的报表, 且净利润和未分配利润存在较大难度的辨析, 很多从事多年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对这两个概念也未必能准确理解, 更谈不上利用这一关键因素来验证报表准确性了。要完全掌握这一重要的关联性验证方法, 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分辨净利润和未分配利润之间的关系。企业当期实现的利润, 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 (或减去年初未弥补亏损) 成为可供分配的利润。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公司法》等有关法规, 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 首先用于弥补以前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
(1) 提取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积金按照税后利润的10%的比例提取, 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时, 可以不再提取法定公积金。
(2) 提取任意公积金。公司在提取法定公积金后, 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 可以提取任意公积金。
(3)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的剩余利润, 有限责任公司决策机构原则上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向股东分配利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原则上按照股东持有股份的比例分配利润。
可供分配的利润经过上述分配后, 剩余的部分成为未分配利润。因此,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从数量上说, 未分配利润是期初未分配利润, 加上本期实现的税后利润, 减去提取的各项盈余公积和分配出去的利润和股利之后的余额。从科目性质上看,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该利润没有特定用途;二是包括企业历年累计的未分配利润。企业未分配利润应当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单独反映。
第二, 搞清楚“表结”与“账结”的差别。各月净利润和年度累计利润的计算, 可以采用“表结”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账结”的方法。采用“账结”方法时, 应于每月终了将各损益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通过“本年利润”科目计算出当月净利润或亏损数及本年累计净利润或亏损数。如果采用“表结”方法, 每月结账时, 损益类各科目的余额不需要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 只是到年度终了编制年度决算报表时才用“账结”方法, 因为编制年度决算报表首先要进行年度决算, 这就要将损益类各科目的全年累计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在“本年利润”科目集中反映本年全年的净利润或亏损。因此, 每月只要计算出损益类各科目的本年累计余额, 就可以将这些余额逐项填入“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栏, 并将本月“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减去上月本表中的本年累计数, 填入“本月数”栏, 进而算出本月净利润或亏损数。
企业采用“表结”利润的情况下, 每月编制“资产负债表”时, 如果年内不进行利润分配, 表内“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数据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基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倒推计算, 此时算出来的“未分配利润”数应该等于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数。据此, 可以判断两张报表编制的准确性, 这就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关联性验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效率和准确性 篇9
超声检测过程中发现缺陷后, 应对缺陷准确定位, 描述出缺陷的深度、距焊缝中心线距离、最高波位置、长度等。但有时因为焊缝的结构, 这些描述并不直观, 通过作图法可将缺陷的位置直观的显示出来, 并对缺陷的定性有所帮助。
作图法就是在已知坡口形状画出缺陷在焊缝断面上的位置。即1∶1画出焊缝横截面, 从探头在工件上的入射点按照探头角度方向开始画直线, 直线长度等于缺陷处声程, 直线终止点即为缺陷。如果缺陷在坡口线附近则很有可能是坡口未熔合。另外对X形坡口和V形坡口的未焊透缺陷判别也有所帮助。作图法对缺陷的直观性较强, 有助于缺陷返修, 特别是对T/K焊缝中的缺陷定位能起到很大帮助。
具体做法如下 (以声程1∶1调节仪器) 。
作图工具:取样尺、直尺、量角器、铅笔。
作图过程: (1) 当发现缺陷后找到最高波, 固定探头。用直尺量出探头入射点至焊缝边缘距离X (或量探头前沿至焊缝边缘距离+前沿=X) , 从仪器上读取并记录最高波的信息 (包括声程W、当量) 。 (2) 用取样尺 (或橡皮泥) 获取焊缝表面形状。若是平板对接焊缝, 只需量出双面焊缝宽度。 (3) 在纸上画出焊缝外形:平板对接焊缝根据焊缝宽度、板厚T按1:1画出焊缝截面;其他焊缝是将取样尺 (或橡皮泥) 获取的焊缝表面形状描在纸上, 并将主管轮廓线适当延长, 根据支管厚度画出焊缝截面。 (4) 从焊缝边缘量出X确定入射点。 (5) 从入射点用量角器按入射角α画出声束线, 声束线长度等于声程W, 声束端点即为缺陷位置, 深度为Y。
平板对接焊缝作图示例如下:
由图1可知:缺陷位于下坡口附近位置, 坡口未熔合的可能性比较大。
由图2可知:缺陷位于焊缝中心附近位置, 有可能是未焊透或者是清根不干净留下的夹渣类缺陷。
由图3可知:缺陷位于主管外壁附近位置, 未熔合的可能性比较大。
由上可知, 通过作图可以直观地描述出缺陷 (尤其是T/Y型焊缝) 的实际位置, 有利于对缺陷予以准确返修;根据缺陷实际位置, 结合工件结构、焊接工艺、静态和动态波形对缺陷进行类型分析和性质判别。因此, 这种做法对提高超声检测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超声检测技术对缺陷定性方法的研究由于生产发展的急迫需要, 特别是当前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强调断裂力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损伤容限设计概念, 从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相信在广大超声检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将很快取得较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家伟, 陈积懋.无损检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