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效率和流通创新

2024-10-07

流通效率和流通创新(共7篇)

流通效率和流通创新 篇1

一、自主创新—天津经济发展持久的不竭动力

自主创新是天津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不竭动力, 笔者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发展历程为例来进行阐述。

近二十余年来,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 由从一片贫瘠的盐碱地稳健的转型为现在硕果累累的经济开发区, 成为全国最成功的开发区之一。总结开发区成功的经验:自主创新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自主创新的思想指导下, 开发区从领导到具体的工作实体都将重心放在自主创新上, 在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下大力自掘高尖端、高科技内涵的的自主知识产权, 这条创新之路为天津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持续后劲, 目前, 天津经济开发区已成为一个集学校、科研和高技术产业为一体的新型自主创新的经济体系。

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自主创新的理念下, 其大部分企业已经顺利得到国家的高新技术认证, 可以说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从国家级到市级数不尽数, 各方面专利如生物芯片、半导体芯片、膜天膜等高新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逐年递增。这些内资型高新技术企业是天津经济发展的典范, 他们快速的发展, 稳健的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 在天津经济自主创新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经济体的发展要立足本位发展, 自主创新, 发掘自身的潜力, 和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接轨, 把握住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力量, 才能快速持续的发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也就潜移默化的实现了从依靠物质到依靠高新技术等软件资源的转变。在开发区中, 自主创新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个经济实体、走进每个企业劳动者的内心、走入开发区经济的方方面面。现在,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的交流沟通发展更为成熟, 技术人员可以非常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在沟通交流中, 有思想的摩擦, 更有交流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严峻期, 科技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2009年, 天津经济金属开发区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的指导下, 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开发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商贸流通是天津经济发展的途径

商贸流通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心, 在经济的发展和协调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商业流通具有一定的战略性意义。当前, 国民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商业流通的作用也就明显的体现出来了, 它引导消费决定生产, 对市场起着一定的有序调节作用。“十二五”期间, 为进一步促进天津经济的发展,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商贸流通体系, 疏通商贸流通渠道成为天津商贸流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 天津商贸流通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 天津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 作为渤海经济区的腹地之一, 天津已经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商贸流通枢纽, 同时天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使天津的运输四通八达, 各方面地联系了渤海区域经济个体的交流合作, 有效地保证了商贸流通。其次, 天津具有非常良好的经济环境, 可以保证商贸流通的有效性。近年来, 天津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持续增长趋势, 天津的社会固定资产和生产总值以及规模工业的生产总值都有明显的增加, 这为商贸流通提供了丰富的潜在资源, 也创造了良好优越的经济环境。此外, 天津的生产和消费的投资都明显扩大, 商贸流通的经济基础更为坚实。天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比较良化,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其消费水准都持续的增加, 天津市民的消费正处于由日常用品到汽车等高要求水平转换期, 市民的需求也逐步由实物消费走向服务类的消费需求, 这都为天津商贸流通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和空间。

(二) 天津商贸流通发展的不利因素

虽然商贸流通在天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天津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商贸流通发展的因素。

首先, 天津批发与零售销售量的比值比较高, 也就是说商品的销售方式以批发为主, 零售为辅, 这就导致商贸流通的环节冗长, 加重了商贸流通的成本。这种烦琐的商贸流通渠道是商贸流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美国的商贸流通之所以更为发达, 主要是因为其商品大都是直接由生产商到零售商。其次, 天津缺少大型的商业载体, 使得很多大型企业无法顺利入驻;天津缺少大型农贸市场, 超级市场的优势很难有效;很多传统的商业载体规划不好, 建设无序,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阻碍着上面流通的有效实施。此外, 天津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的商贸流通和农村的市场不能有效的结合, 相比较于城市, 农村商贸流通在规模和运营状态上都明显落后, 天津的农村户口有50%, 广大的农村市场既是商贸流通的考验也是商贸流通的机遇。再有, 虽然天津的高新技术已有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 电子商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电子商务的社会覆盖率还非常低, 且货物到顾客手中的时间还比较长, 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天津的商贸流通还存在很多局限性。

(三) 天津商贸流通的发展对策

综合天津商贸流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 在市场需求的指引下, 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 结合城市规划, 使天津商贸流通模块化, 根据商业中心的位置设定商贸流通的节点, 各节点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商贸流通网络, 同时改善商贸流通的环节过多, 过程烦琐的弊端, 降低批发销售量, 提高零售销售量, 以便于节省流通的成本和时间, 提高效率。其次, 针对天津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实际情况, 应将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 尽可能发掘农村的潜力, 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社的便利性, 尊重农民的生活经验和创造, 促使农村经济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构建农村商贸流通的边界通道,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积极地将商贸流通与网络电子商务紧密相连, 着力培养一批能将传统商贸流通的实物流通和电子商务结合的门户网站, 提高商务流通的技术水平, 降低其成本。再有, 引进高素质人才是商贸流通实现现代化的必要保证, 人才培养和人才的引进是商贸流通的软件资源, 商贸流通应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适时培训, 同时引进具有商贸流通主页水准的高素质人才, 构建良好的人才体系。

三、总结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例子证明自主创新是天津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商贸流通的发展虽存在一些诸如批发/零售销售比值高、大型商业载体暂缺、农村市场有待开发等不利因素, 但是天津本身的地理优势及近年来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天津市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商贸流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商贸流通业与网络电子商务结合, 引进商贸流通高素质人才、灵活开发农村市场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所以商贸流通是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

摘要:自主创新是天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商贸流通是天津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中, 始终以自主创新为基础, 发掘内在动力, 自力更生创建高技术的知识产权, 走科技创新之路。商贸流通在天津工业生产和消费中处于中心环节, 天津的地理优势、经济基础和消费结构等都为商贸流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商贸流通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自主创新,商贸流通,天津经济,动力,途径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发挥商贸流通业在后危机时代扩大总需求中的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 2010 (05) :52-55.

[2]宋则, 赵凯.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31) :41-48.

[3]赵建军.青岛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1) :119-123.

[4]王怡川.问题与对策——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 (05) :20-23.

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篇2

“一号文件”对农产品流通问题重视程度之高、目标任务之明确、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产品产销体制、供求格局和供给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度市场化的流通体制逐步建立、农产品供给状况极大改观。但现有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买贵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继续抓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必须落在实处。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同时, 还要把乡镇集贸市场建设作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抓好流通设施现代化。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 继续推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必须抓好非营利性市场建设。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 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必须抓好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 要扶持产地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要采用现代交易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要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要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要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 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和扣除试点, 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等政策。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调控制度建设是实现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重要保障。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 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 保持价格合理水平。要继续实行农产品收储政策, 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办法, 综合运用进出口、吞吐调剂等手段, 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引导有效性, 防止各类虚假信息影响产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

流通效率和流通创新 篇3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一) 信息咨询服务的不完善

图书馆的图书流通需要有力的信息咨询情况为基础。高校读者需要依仗图书馆所汇总与处理的信息来达到具体的图书借阅归还工作。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综合素养的缺乏, 特别是专业素养的不完善而引发图书馆信息咨询水平缺乏专业完善性, 同时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散漫, 具有懒惰性, 因此工作缺乏积极性与热情, 进而导致图书流通环节中信息咨询服务质量受到影响, 信息管理工作无法达到高效性。读者可能在信息检索、咨询工作中缺乏应有的速度和质量, 甚至出现众多书籍信息的差错。部分人员由于对信息系统缺乏充分利用意识, 从而导致书籍借阅超时或者续借错失, 缺乏有效的网上续借等服务。

(二) 图书开架借阅的局限性

而对于读者而言, 对于图书馆图书的分类存放与摆架方法缺乏充分的认识, 甚至在翻阅后随意丢弃或者乱插放图书, 这些会导致现存书籍存放无序化。由于开架借阅的广泛运用, 图书流通量会相对提升, 借阅量显著增加, 但是也因此导致新书或旧书上架在短时间内出现涂改、撕损和开页情况, 甚至出现丢失问题。该丢失问题为可能会表现为在信息系统里面有存在记录, 但是却无法找到书籍, 产生该类问题可能由于书籍错放到其他书架或区域, 或者借阅者带出了馆外。

(三) 借阅证的管理不当

在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中, 借阅证为是仅有的凭证。但是有部分借阅证在长时间的使用和日常管理不善的情况下产生损毁、丢失等, 导致无法正常展开图书借阅。同时由于部分读者将借阅证借给其他人, 导致图书延期未还或者丢失, 对个人造成一定影响;借阅证在丢失后由于没有及时的挂失与补办, 容易被他人冒名做图书借阅, 从而导致图书的丢失, 最终的赔偿责任却归于借阅证所有人, 当读者不愿意赔偿时则导致图书馆与读者间的矛盾。

二、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问题的原因

(一) 读者因素

读者自身在综合素养上的缺乏, 对于图书管理认识的缺乏, 不认为图书属于公共财产, 因此缺乏对图书的爱护, 没有形成自身图书使用规范意识。甚至部分读者会恶意的损毁、偷窃图书资源, 在借阅图书中随意的抽取和存放图书, 缺乏对借阅证等有效的管理意识, 随意的借予他人, 导致图书管理上的障碍。其中部分读者有不良的借阅习惯, 习惯随意地在书籍上做批注, 不注意保护书籍的整洁性, 甚至因为心理的失衡而对图书进行损坏。

(二) 图书馆管理自身因素

在相关图书馆图书借阅使用的注意事项上缺乏有效的宣传指导, 读者无法快速有效的了解相关规则和注意事项, 总体来说图书馆的宣传推广缺乏力度。在图书等资源的缺乏也是导致书籍占有量的缺乏, 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图书馆经费不足, 无法达到大量购进图书的目的。同时在新生入学后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进行图书馆工作的咨询服务。上述两点多属于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所致。此外, 在图书馆的监控和借阅系统的支持上缺乏力度, 从而导致书籍的丢失以及图书信息的不符合情况。在图书丢失方面缺乏及时有效的报警系统效果。同时监控系统在没有发生丢书情况下而无故报警又会导致整体的借阅环境氛围不和谐, 因此在监控系统上缺乏标准规范的监管。

三、高校图书流通管理效率提升方法

(一) 提升图书馆宣传

在图书馆的运用说明上要加大宣传力度, 特别是针对新生要开展专项的培训, 提升新生对图书馆使用的专业意识。具体培训可以指定专业的书面通知或者发放图书借阅指南手册, 特别是当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可以开展图书馆微信、微博、网站的宣传, 将图书馆借阅注意事项和书籍情况做有效的通告, 节省书面宣传成本。在图书馆的显眼位置进行相关借阅流程与须知的简明提示。

(二) 强化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提升

在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态度和知识上提升水平, 可以在用人制度上多选择专业资质人员, 加强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 将最新的管理理念、技术操作进行宣传, 积极的鼓励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培训工作进行定期的工作考核, 建立工作人员工作投诉管理机制, 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谨慎积极度, 同时定期做工作考核, 采用竞争上岗等方式, 积极地调动工作人员进取积极性。

(三) 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提升

在书籍资源、人员资源、经费资源上达到优化配置, 提升各种资源运用的合理性, 减少浪费, 提升整体资源所产生的高效性。加强图书监控系统水平提升, 加强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 增加书籍资源, 提升个人书籍占有率。

四、结束语

在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上, 要积极地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 需要在领导层、工作人员、师生等各方面做有效的教育宣传,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最高效的管理效果。

摘要:高校图书馆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属于高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库, 有利于高效师生从事知识扩展和科研工作。但是现存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执行存在多方面问题, 制约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的效率, 需要针对现存问题做针对性改善来提升整体状态。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营.浅谈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J].科技展望, 2015, 22:215.

交易效率、市场化与流通产业发展 篇4

由于流通与市场、交易效率之间存在内在的互动关系,流通是市场的杠杆,可以起到撬动生产、启动消费的作用[5]。但是,流通的形成也会受到市场机制的驱动[6],充分发挥流通功能,主动开拓市场,扩大交易规模,节约流通组织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市场化改革催生了我国流通业的崛起[7],大力发展流通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市场化指数、交易效率与流通产业散点图及拟合回归线 ( 图1) ,可知交易效率、市场化程度与流通产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交易效率水平越高,流通产业增长率越高; 市场化水平越高,流通产业增长率也越高。

一、模型简介和变量说明

( 一) 实证模型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在实证检验中建立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 1) 式表达了一个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该地区交易效率和市场化水平,以及其他一些控制变量之间的数量。其中,circulationit代表i地区t年份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traeffit代表i地区t年份的交易效率,α1代表交易效率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 markit代表i地区t年份的市场化水平,α2代表市场化水平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 α0表示常数项,Xit表示其他一些控制变量,本文包括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工业化率; Γ 表示各个控制变量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系数。本文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引入个体效应 ( μi) 和时间效应 ( γt) ,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 二) 变量解释

流通产业 ( circulation industry) 是以交通、仓储和邮电通讯及批发和零售衡量流通业[8],本文以交通、仓储和邮电通讯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之和作为流通业的增加值。在进行加总之前,先对交通、仓储和邮电通讯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各自历年名义增加值调整为历年实际增加值,再加总历年实际增加值得到历年流通业实际增加值。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流通业历年实际增加值取自然对数,即LNcirculation。

交易效率 ( transaction efficiency) : 关于交易效率的衡量,本文借鉴赵红军[9]、高帆[10]和刘文超等[3]的研究成果,选取12个指标综合衡量一个地区交易效率,这12个指标分别是万人民用汽车拥有量、万人货物周转量、万人旅客周转量、每百平方公里铁路营运里程、每百平方公里里程、人均邮电业务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人均教育费用支出、人均公共行政管理费用支出、非国有经济职工比重、年末贷款余额占GDP比率。首先计算12个指标每个指标的得分情况, 再取12个指标的平均值即为交易效率值,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第i个指标第t年的得分:

Vit表示所有地区第i个指标第t年的原始数据, Vi,min表示所有地区第i个指标中最小的一个原始数据,Vi,max表示所有地区第i个指标中最大的一个原始数据,交易效率各地区第t年的得分:

根据 ( 3) 式计算得到各地区各年份的交易效率。为了消除异方差,取自然对数,即为LNtraeff。

市场化 ( marketization) 是指市场的发育程度, 衡量市场发育程度通常采用市场化指数。关于市场化水平的测度研究,本文采用樊纲等[11]测算的中国各省市市场化指数; 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市场化指数取自然对数,即LNmark。

城市化率 ( urban) : 晏维龙等[12]指出城市化发展可以促使简单商品流通向发达商品流通转变。 本文引入城市化率作为其中的控制变量,城市化率的计算采用 “城市化率 = 地区城镇人口/地区总人口”。为消除异方差,取自然对数,即LNurban。

工业化率 ( industry) : 按照宋则[13]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内容定义可知,商贸流通业包括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工业生产资料流通业,因此工业化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流通产业的发展。计算方法: 工业化率 = 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为消除异方差,取自然对数,即LNindustry。

对外开放度 ( openness) : 对外开放度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程度,是一国或地区市场经济在空间上的扩展。本文采用 “对外开放度 = 进出口总额/GDP”。由于对外开放度以进出口总额和GDP的比率衡量,无需对二者原始数据调整为实际值; 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取自然对数, 即LNopenness。

( 三)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采用的各项数据为中国大陆30个省级地区 ( 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1997 - 2009年的数据。 由于在计算各省级地区的历年交易效率时,西藏自治区交易效率的各二级指标原始数据缺失严重, 为避免误差而影响指标数据质量,剔除了西藏自治区。市场化指数来源于樊纲等 《中国市场化指数 - 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其余各项指标1997 -2008年原始数据均来自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而2009年数据来源于各省 ( 自治区、直辖市) 2010年统计年鉴。各省 ( 直辖市、 自治区) 1997 -2009年进出口总额原始数据单位为美元,通过各年中间汇率换算成人民币。

二、实证结果分析

基于交易效率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流通产业增长率也就越高,本文从分时间段和地区两个维度进行讨论。樊纲指数表明市场化指数在1997 - 2002年与2003 - 2009年之间增长率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分阶段考察市场化程度、交易效率对流通产业增长率的作用是有益的,也是可取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范围广大,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分地区考察市场化程度、交易效率对流通产业增长率的影响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将从如下两个部分进行讨论。

注: 括号内的值是异方差稳健标准误,***表示在 1% 水平上 显著,**表示在 5%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 10% 水平上显著。

( 一) 时期分段

表1列示各时间段样本的OLS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表1共列出四组回归结果,为了控制异方差问题,每一项指标回归系数下的括号内的数据为异方差稳健标准误。表1的第1列为观察的全部样本回归结果,第2列为1999 - 2009年时间段样本回归结果,第3列为1999 - 2002年时间段样本回归结果,第4列为2003 - 2009年时间样本回归结果。从第1列分析结果可知交易效率与市场化指数对流通产业作用系数都为正,且在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证明交易效率与市场化程度对流通产业发展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在去除存在缺失值的情况下 ( 第2列) ,交易效率与市场化指数系数都在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同样证明交易效率与市场化程度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3列和第4列从不同时段的角度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交易效率系数无论在1999 - 2002年时段还是2003 2009年时段都在1% 水平下显著 且为正,2003 2009年时段交易效率系数值大于1999 - 2002年时段的系数值,说明交易效率越高,对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市场化指数系数在1999 - 2002年时段不显著,但在2003 - 2009年时段在1% 水平下显著,并且2003 - 2009年时段的系数值远远大于1999 - 2002年时段的系数值,说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因此,从整个观察样本来看,交易效率与市场化程度对流通产业的正向促进作用都是显著的; 从不同时间段来看,交易效率水平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时段对流通产业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大。

( 二) 地区差异

从地区角度来考察我国交易效率与市场化程度对流通产业的作用,可以更清晰地考察地区间交易效率与市场化程度对流通产业的不同影响程度。地区的划分按照通常的做法,分为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同时,在进行回归时也将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合并作为一组,更进一步分析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从表2第一行可知交易效率在四组回归结果中都显著为正,东部地区系数值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从第二行可知市场化指数在四组回归结果中都为正, 东部地区系数值也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但只有在东部地区数据回归中显著性在10% 以下,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数据回归结果中都不显著。由于市场体系是流通产业发展的载体, 不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反映了各区域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有所不同。就流通业发展环境而言, 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其市场体系也较完善,能够提供给流通产业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因此,表2的回归结果再一次证明交易效应与市场化程度对流通产业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而且交易效率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交易效率与市场化程度差异是影响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 括号内的值是异方差稳健标准误,***表示在 1% 水平上 显著,**表示在 5%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 10% 水平上显著。

表1和表2列示出三项控制变量,三项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首先,城市化率对流通产业影响系数基本为负。表1显示城市化率水平越高对流通产业的负向影响系数也越大,表2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负向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城市化率对流通产业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14]。本文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相左, 可能的原因有: 第一,本文的城市化率作为控制变量,且以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回归; 第二,在考虑市场化程度与交易效率的情况下,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便出现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结构很不合理,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城市分层结构总是畸大畸小”[15]。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会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交易效率的下降,阻碍流通产业的发展,而且也会直接通过运输成本的上升, 信息流动成本的上升,道德风险会加剧,引起流通产业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成本的上升, 从而阻碍流通产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走上合理化、有序化和有效性。

其次,对外开放度的系数基本显著为负。对外开放可以看作国内市场在地域上的延伸,理论上应该对流通产业起到促进作用。从回归结果分析可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流、物流、商流等方面机制不健全加之国际市场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在开展对外经济的过程中低效率运作也会阻碍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另外,工业化率回归系数基本为正,说明工业化进程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表1第4列和表2第1列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经济逐渐走向转型,从第二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化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作用减弱。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 ( 除西藏) 1997 - 2009年数据,分时间段、分地区地考察了交易效率与市场化进程对流通产业的作用,发现交易效率水平与市场化程度对流通产业的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根据分时间段回归结果表明交易效率水平越高的时段,交易效率对流通产业发展促进作用越大; 市场化程度越高的时段,市场化指数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大。根据分地区回归结果表明交易效率水平与市场化程度在地区间差异严重影响着地区间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交易效率水平越高的地区,交易效率对流通产业发展促进作用越大; 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市场化指数对流通产业发展促进作用也越大。东部地区较高的交易效率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对流通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目前,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交易成本上升、交易效率下降、市场环境恶化,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流通先导的作用,我国应加速市场化进程,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同时,应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城乡人口转移、定居,合理、有序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

摘要:交易效率、市场化与流通产业是紧密相连的三个概念,本文利用1997-2009年省级数据,分时段、分地区地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研究,实证分析发现交易效率的改进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流通产业的发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地区间交易效率与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交易效率水平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因此,提高交易效率与市场化程度是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流通效率和流通创新 篇5

流通效率问题是从事流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提高流通效率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发展,还可以促进产品销售,促进产销畅通而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的消费大国、生产大国和进出口大国,但林产品流通效率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影响相关利益主体效益,影响林业产业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发挥[1]。林产品流通效率成为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提高林产品流通效率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整个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效益和林业效益,而且还可以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施“低碳新政”[2],推动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林产品流通具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尤其是林产品卖和买不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不一致的,林产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缺少相应的交易平台等导致林产品流通效率低下,进一步影响了林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利用动态评价的方法,对林产品流通效率展开研究,科学评价历史进程中林产品流通效率的不足,同时总结经验,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推动中国林产品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系统研究中国林产品流通效率十分迫切。

2 文献回顾

纵观流通理论的相关研究, 尤其是流通效率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流通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日本学者福井清一(1995)认为应该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去进行理解流通效率, 从微观角度上看, 流通的投入越少、 产出越多,就越有效率;从宏观角度上看,社会从有限资源中获得的报酬越多,则该经济活动越有效率[3]。弗雷德·克拉克(1990)认为可从社会组织的视角来理解流通效率, 社会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越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偏好,则该社会活动的效率越高。 还有一些学者从资源环境学的角度看,认为人类的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少、收益越大、环境损害越少, 则该活动的效率就越高[4]。

国内学者孙顶强和徐晋涛(2005)认为判断林产品流通效率要充分考虑到林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因素,这个效率是一个综合的效率[5]。卢凌霄,周应恒(2008)认为,基于生产者、流通业者、消费者的不同视角,流通效率存在不同的评判标准。他指出从生产者角度看,能卖出较高的价格就是效率高;从流通厂商角度看,如何快速高效低成本是其主要指标;从消费者角度看,能够以最低价格获取高质量多品种的产品则代表着较高的流通效率[6]。总之,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效率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不一样。

对林产品流通效率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Zach Savage(1956)、W.Grierson(1969)、William Gerierson(1983)、Ajay Mahapatra(1997)、Charlie M.Shackleton(2011)等国外学者从林产品流通成本、流通环节中的损失等方面评价林产品流通效率。国内学者唐忠(1999)、马岩(2004)[7]、李俊龙(2006)、张满林等(2008)[8]、邓德胜(2011)等学者从林产品流通管理体制健全度、林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建设水平、林产品销售手段先进程度、林产品物流技术条件、林产品流通主体成熟度和组织化程度等因素入手构建了林产品流通效率评价体系。而郭淑芬,聂影(2010)专门就木材流通的效率提出了评价的体系,从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出发,分析流通过程中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等各流通主体的利益创造及分享程度。孙顶强(2005)、李俊龙(2006)、王小娜(2008)、林敏(2010,2011)等学者建立指标体系,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调查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等)对林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衡量和评价。

总之,林产品流通效率相关研究虽然迈开了步伐,但其研究体系还很不健全,亟需理论界加以关注。而出于产业发展成熟度和数据可得性考虑,对林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从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家具、木材等某个具体林产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贸易问题的研究,而没有站在整个行业产业发展的视角去分析林产品流通的效率;从研究的时间范围来看,静态的分析居多,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年度的效率评价,而没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视角去做动态的评价与分析,难免使得得出的结论具有时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定性研究的论文较多,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从研究的体系来看,对于经济效益的单方面评价居多,没有构建全面系统的效率评价体系。基于此,急需加强对林产品流通效率问题的研究,找到合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中国林产品流通效率展开系统研究。因此,为规避静态的单一年度评价产生的片面性以及研究体系不够完整的局限性,本研究站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战略及林产品流通相关利益者综合视角对整体林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专门研究,试图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动态的视角对中国林产品流通效率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评价和分析。

3 林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林产品是以林木为基础原材料的产品,因其与土地、森林资源、气候、生态环境联系密切,它具有与其他农产品和工业品不同的物理、化学、文化和生态的特征和属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其体积较大、质量较重,对于流通基础设施和便利性的要求较高,如林地的生产率,林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第二,林产品相对天然环保低能耗,且有益于身心健康,是森林旅游的必备设施,通过森林旅游收入为林产品原材料培育提供重要财源,而森林公园游客人均每次消费额是衡量森林旅游收入的重要指标;第三,所依靠的是可再生可储碳的森林资源,因此,造林面积、人均林产品消费量、林产品销售费用率等是森林资源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衡量指标。第四,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林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林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林产品企业利润、林业产业总产值可以衡量林产品的这一重要特性。总之,林产品流通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度量结果,它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密切相关。需要结合林产品及其流通的特性,兼顾林产品生态、社会和经济等三重效益来提升林产品流通效率,而评价林产品流通效率也是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全面系统的因素,并选择与之相关的科学合理的指标。

另外, 前面也分析了不能静态地分析林产品流通效率, 不能简单地从“降低林产品流通费用和流通成本”“缩短林产品流通时间”“提高林产品流通利润”等经济效益指标来评价, 而且也必须规避从静态、局部或短期内评价带来的效率评价盲点, 如静态评价每个年度的林产品流通效率可能是比较高的,但从长远、全局和系统的角度看,林产品流通效率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还可能造成经济社会、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其他方面的损失,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出现类似能源利用领域的“回弹效应”“Jevons悖论”(Cherfas,1991[9];Sorrell,2004;Madlener和Alcortd,2009[10])。所以,本文在充分考虑现有研究者对流通效率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以及林产品、林产品流通的特点的基础上,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 尽量考虑和兼顾林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平衡,从多维视角构建集流通共性和林产品流通特性于一体的林产品流通效率衡量指标体系如表1,从而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系统、科学性的要求,提高研究的科学合理性。

4 林产品流通效率评价的方法

流通效率评价方法有不少,如因子分析法、DEA评价法、相关系数法、Ravallion模型法等,但考虑到林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多指标的降维和权重确立的客观性,本文借鉴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单一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林产品流通效率的缺点。本文引进多方面的指标,但又将复杂因素归结为几个主成分,使得复杂问题得以简化,同时也能够通过引入历史数据进行动态评价,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效率信息,以方便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根据上述指标,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全国林业统计年报分析》《林业经济运行状况报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等为主要数据来源,选取和整理后得到1996~2010年的全国数据,对负指标和适度指标数据进行一致化转化后,再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林产品流通效率评价进行实证研究,通过SPSS16.0进行计算,采用正交旋转发现前三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363%. 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林产品流通效率评价的KMO值为0.686,在0.5~1.0;渐进的X2值为487.44,较大,相应的显著性概率(Sig.)小于0.001,为高度显著,根据因子分析法的相应条件,结合这些数据的反馈,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

通过正交旋转可得出因子载荷矩阵,其可反映公共因子与各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公共因子F1在X10、X11、X1、X8、X17、X2、X4、X9、X16、X7、X13、X18 、X15、X5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因子综合表现了林产品流通效率,体现了指标体系的69.572%的信息,因为这些因子共同作用,互相制约,比较全面反映了林产品流通效率,因此可称F1为林产品流通效率综合因子;公共因子F2在X12、X6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两个因子是林产品流通过程中价格形成的基础,也是反映林产品流通过程中投入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称F2为林产品流通效率价格因子;公共因子F3在X14和X3上有较高的载荷,反映了林产品流通过程中保障效率的先决条件,因此可将此公共因子称为林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因子。

通过计算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用Thomson回归法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并计算出综合得分来分析1996~2010年林产品流通效率的具体特征。将原始数据标准化,林产品流通效率F的计算公式为

F=69.572ΖF1+10.931ΖF2+8.860ΖF389.363

计算结果见图1。

5 林产品流通效率评价结果的分析及建议

(1)评价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中国林产品流通的总体效率呈上升趋势。

1996~2010年,林业产业流通效率总效率得分从-1.0358提高到1.775002,大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林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随着国家林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林业政策的完善,国家对林业的教育、科技、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如国家财政中央林业投入1998年为34亿元,2010年为945亿元,12年增长27.8倍),对提升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和林产品流通水平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随着国家放松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采伐、运输和价格控制,降低林业和林产品流通环节的税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林业产业和林产品流通业内在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嫩需求不足、林产品进出口额在2008年和2009年出现较大回落,虽然价格因子和保障因子2009年前后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但综合因子未受大的影响,说明林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增强,林产品流通的整体效率在稳步提高。

第二,不同因素之间的作用效果不一样,有时还出现不一致、不和谐的状态。

综合因子、价格因子和保障因子出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又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林产品流通效率在大体上升的趋势中,又容易出现波动。特别是价格因子和保障因子在1999年、2005年、2009年前后出现剧烈波动,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年份前后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林业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和调整。改革开发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骤增[11],1994年开始,国家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对林业的管控逐步放开,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林产品流通效率逐步提升,1999年达到前期顶峰,反映到林产品流通效率综合因子、价格因子上,二者都在1999年到达前期高点,是前期最好的状态。1998年发生特大洪灾后,生态环境压力迫使国家对林业政策做出迅速调整,国家迅速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大力扶持人工造林。林业产业政策调整改变了林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很快就对林产品流通产生了影响,林产品流通效率急剧降低。受其影响,产品价格出现波动,为应对市场变化和开拓市场,林产品销售费用增加,价格因子在2000~2001年急剧下降。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降低了进口关税和产品成本,短暂延缓了价格因子下降,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林产品价格波动、市场开拓压力增加而销售费用增加的局面,所以价格因子2002年稳住一年后,2003~2005年又开始惯性下降,直到2006年才开始出现转机。随着对造林政策的响应,2000~2003年造林面积急剧增加,同时,林业企业加强管理、增收节支,所以林产品流通效率中保障因子从2000年开始上升,2003年达到前期顶峰;随后国家又开始调减造林面积,同时2004年国家为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开始逐步消减木质林产品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部分木质林产品加征出口关税和消费税,导致部分林产品生产企业成本费用增加、利润减少。受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国内需求和林产品进出口形势严峻,价格因子和保障因子在2009年前后又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总之,我国林产品流通效率长期趋势向上,但也有急剧波动之时,林业产业和林产品流通效率受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较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林业产业和林产品的社会和生态特性,同时也符合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可见,从社会和生态环境、消费者、林农、林业职工、林产品生产者和销售商等多维视角构建的林产品流通效率指标体系能较好地衡量我国林产品流通效率,这也反映了笔者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对策建议

为了稳步提升我国林产品流通效率,更好地发挥林产品流通及林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国家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林业体制改革,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对林业产业的扶持政策延伸至林产品流通环节,并从如下四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林产品流通效率:

第一,健全林产品流通体制与机制。一是理顺林产品流通管理体制,建立高度协调、灵活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明晰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为主的各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建立政企分开、责权利协调的管理机制,解决林产品流通环节、地域和部门分割的现状,形成有利于促进林产品流通效率提高的良性机制。二是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力度,完善林业产业投入机制,调整林业资金投入结构,目前国家财政资金主要是投入到造林营林上,应该加大对林产品流通市场、物流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降低林产品经营环节的税收,减轻林产品经营者的负担,加大对林产品经营者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强林产品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林产品流通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和促进林产品流通。

第二,改善林产品流通环境条件。对此,应加强林产品市场建设,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和林产品生产、消费情况,不断完善林产品市场布局,不断完善林产品市场业态,加大林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管理,以减少流通环节,理顺流通渠道。还需要改善林产品交通运输条件、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林产品物流企业集团或动态物流联盟,提高林产品物流技术水平和能力。

第三,加强林产品流通行业管理和组织水平。一是建立流通主体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使林业经营对各个参与主体都有风险压力和利益诱因,形成合力提高林产品流通效率。二是培育壮大林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行业的合作和自律作用。林产品流通组织者和参与者要创新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不断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时间、降低成本和损耗。

第四,努力降低林产品流通的成本。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各地也要想办法为林产品流通提供条件[12]。出台政策专项扶持,已经出台的政策要继续稳定,要推出一些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比如出台免征林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的政策,综合治理流通环节收费过重的问题,以降低林产品流通成本。

摘要:林产品流通效率是现代林业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基于社会和生态环境、消费者和林农林业职工、林产品生产商和经销商等多维视角构建了集流通共性和林产品流通特性于一体的林产品流通效率衡量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996~2010年中国林产品流通的动态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近十五年,中国林产品流通效率总体上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但受林业产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波动性较大。改善中国林产品流通效率应从宏观层面健全林产品流通体制与机制,改善林产品流通环境条件,同时从微观层面加强林产品流通管理的组织水平,努力降低林产品流通的成本。

关键词:林产品,流通效率,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柳思维,张学文,熊曦.林产品流通效率研究综述[J].财经论丛,2012,(2):111~116.

[2]陈潭,李松柏.绿色GDP、低碳新政与环境治理[J].湖湘论坛,2011,(1):82~86.

[3]福井清一.菲律宾蔬菜水果流通和顾客关系[J].农林业问题研究,1995,(118):65~69.

[4]汪克亮,杨宝臣,杨力.中国省际能源利用的环境效率测度模型与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1,29(1):8~14.

[5]孙顶强,徐晋涛.从市场整合程度看中国木材市场效率[J].中国农村经济,2005,(6):37~45.

[6]卢凌霄,周应恒.农产品流通效率衡量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财贸经济,2008,(6):34~38.

[7]马岩.林产品可持续消费及其调控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75~82.

[8]张满林,汪国连,金彦平.我国木材流通模式的变迁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8,(1):94~98.

[9]Cherfas J.Skeptics,visionaries examine engergy saving[J].Science,1992,251(4990):154~156.

[10]Madlener R,Alcortd B.Energy rebound and economic growth:A review of the main issues and research needs[J].Energy,2009,34(3):370~376.

[11]程宝栋.我国木材安全分析与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3~47.

流通效率和流通创新 篇6

近几年来, 由于技术的进步, 农产品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以“买难卖难”为代表的农产品流通问题凸显。中央1 号文件亦连续聚焦与农产品流通问题, 2013 年, 提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2014 年提出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和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2015 年指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都反应出我国当下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对我国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进行效率评价分析, 为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1901 年, GF.Growell首次对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首开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研究的先河。Fred E. Clark指出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 服务水平和成本上是研究营销效率要考察的重点;Baker M.J在研究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中指出中间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专业化程度对物流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许文富在研究在对农产品流通市场绩效过程中, 基于市场行为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 提出了农产品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李俊阳、余鹏对流通效率的测度进行了研究, 指出流通的时间和资源的消耗比率是衡量其效率的主要方面。欧阳小迅和黄福华运用面板数据对28 个省市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测算, 认为各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比较大, 且整体水平并不高。孙剑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研究, 并做了趋势分析, 结果表明, 在未来的几年中, 效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但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王仁祥基于“投入- 产出”的思想, 根据生产前沿面理论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研究, 构建了相关模型, 并通过相关的数据, 对不同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评价。

总的来说, 国内外学者在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且以定性研究居多。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健全和完善这一系统需要对其效率进行定量的评测, 并根据具体情况找出影响流通效率主要因素, 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对策建议。

3 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对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其定义为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 流通投入与流通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当前状况和各构成要素的特点, 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 本文综合考虑了数据的可获性, 对指标进行了选取, 结果如表1 所示:

4 模型选取

DEA方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 (A.Charnes) 、 库伯 (W.W.Cooper) 和罗兹 (E.Rhodes) 以相对有效性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期中CCR和BCC模型最常见的两种模型, BCC模型为规模收益可变模型, CCR为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当厂商以最优规模的情况进行运营时, CCR模型则比较切合。由于每个地区所出环境有所差异, 所以本文假设各地区的流通效率模型中规模报酬可变, 故选BCC模型。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DUMj (j=1, 2, …, n) 有m种投入和s中产出, 分别投入变量Xi (i=1, 2, …, m) 和产出变量Yr (r=1, 2, …, s) 表示。Xij >0 表示第j决策单元的第i中类型的投入量;Yrj >0 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r种类型的产出量;对每一个决策单元, 投入导向下的BCC模型就可以表示如下:

式中 θ 为决策单元DUM0 的有效值, λj为相对于DUM0 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UM的组合比例, S- 和S+ 为松弛变量。

在本文的研究中, 收集了31 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所以则有, =31, m=3, s=2, θ 为每个地区的效率有效值。

5 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实证分析

基于DEA的BCC模型, 以投入导向型, 对全国31 个省市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进行评价。数据来源:2010 年~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业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处理, 评价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中的crste、vrste和scale分别代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irs表示规模报酬递增, drs表示规模报酬递减。

由表2 可知, 有6 个地区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对比各效率指标可知, 综合效率的最低值为0.388, 均值为0.743, 期中有四个地区的综合效率值低于0.5, 这说明各地区的体系发展不平衡, 地区间的效率差异大;规模效率最低值为0.48, 均值为0.912, 仅青海省的规模效率值低于0.5, 27 个省市的值都处于0.8 以上, 差距较小。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区间的差异, 本文对DEA的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是变量间不应该高度相关的原则, 又因综合效率 (crst) = 技术效率 (vrst) * 规模效率 (scal) , 所以技术效率在聚类是不做为变量进行分析。

借助SPSS软件, 以Q型聚类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离差平方和法, 距离测度采用平方欧式距离 (Euclidean distance) 。根据聚类表的聚合系数和分类数, 做出二者关系, 如图1 所示

由图可知, 曲线在分类数为5 和6 时变化趋势趋于平缓, 为了对比方便, 因此将评价分为5 类分析比较合适。结合图2 聚合分析树状图, 得出分类表3

北京等9 各省市处于第一类地区, 其体系效率处于样本区域的领先水平, 其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972、1、0.971, 比样本均值分别高0.229、0.185、0.59。第一类地区的9 个省市的显著特点为其技术效率均为1, 北京、天津和江苏三省市的规模效率较低, 其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 要提高这三个地区的综合效率途径应为:保持技术效率领先的基础上, 适当提高其规模效率。第一类的这9 个省市中, 每个省市都有自身的流通优势, 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地区的经济水平、交通能力和信息化程度都处于领跑全国各地区的位置;山东和河南两省为人口大省, 其人力资源丰富, 且为全国农业大省, 有着较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黑龙江虽然在交通和信息两个方面较其它省市较为落后, 但其有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和辽阔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水、森林资源。

第二类地区的7 个省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处于样本地区中上游水平, 其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859、0.894、0.965, 较样本均值高0.116、0.079、0.053。第二类地区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规模效率较高, 除了规模效率为1 的吉林省外, 其它地区的规模报酬都呈递减趋势;这一区域的技术效率水平处于样本地区中较为先进的位置 (其均值高出样本的7.9个百分点) , 但仍无法和其较高的规模效率相匹配, 使得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提高第二类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应重点考虑其资源配置能力, 以提高纯技术效率为重点, 适当调整其规模效率。第二类地区较第一类地区而言, 其基础设施上处于下方, 但各地区仍可以凭借各自优势, 处于样本中较领先的水平:如, 河北有着较发达的交通系统, 湖南、福建其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都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 吉林、内蒙、四川和辽宁四个地区, 有着较好的农业基础和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

第三类地区的5 省, 其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650、0.708 和0.923。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分别低于样本均值的0.093 和0.107, 但规模效率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 高于样本均值的0.01。江西省的规模效率为1, 新疆的0.883, 其规模报酬递增, 其它三省的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这类地区处于样本地区中的一般水平, 较前面两类地区而言, 其在经济和信息等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势, 农业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第四类地区有6 个省市, 这类地区的特点是:其规模效率较高, 但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都处于劣势地位。其三项效率均值为0.517、0.523 和0.968。其中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较样本区域均值分别0.226 和0.293, 其规模效率均值高于样本均值0.055。第四类地区其高规模效率, 且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 由于纯技术效率明显落后于前三类地区, 故在提高其综合效率时, 应重点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提升纯技术效率, 保持其规模优势。第四类地区, 除重庆外的五个省 (自治区) 都属于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在经济和交通设施水平上都处于较低的位置, 基础设施薄弱。

第五类地区4 个省的特点为:规模效率较低, 技术效率稍高, 综合效率处于较为低值区域。其综合效率均值和规模效率均值低于样本均值的0.26 和0.319, 技术效率高于全国的0.016。其综合效率和样本均值的差值主要是其规模效率过低, 其规模报酬都呈递增趋势。故此类地区的流通效率提升路径应是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基础上, 重点提升规模。

6 结论

本文基于前工作研究的基础上, 对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指标进行了选取, 借助DEA模型, 以31 个省市地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对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表明我国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不均衡, 纯技术效率值域区间大, 规模效率值波动较小。并基于评价的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 进一步分析各地区间的差异。分析结果表面, 依据效率值的差别而得的分类地区间在经济、交通、信息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如, 第一类地区其经济、交通和信息水平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第五类其农产品流通规模较小。

本文对全国31 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指出了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差异。但要对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优化研究还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差异进行影响效率的因素的选取, 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所选取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 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骏阳, 余鹏.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 (11) .

[2]欧阳小迅, 黄福华.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决定因素:2000-2009[J].农业技术经济, 2011 (2) .

[3]孙剑.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5) .

流通效率和流通创新 篇7

一、利用互联网优化图书的检索

在如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下,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充分的利用了网络的优势实现互联网借阅的模式,这极大的方便了读者的借阅,也提升了图书流通的工作效率,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出于硬件与软件的限制,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图书馆无法做到全面的互联网式的图书借阅模式,这也与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合理的利用技术条件与传统的借阅方式结合,能更好的提高图书的流通效率。

1、完善图书的检索功能

无论是在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模式中,还是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图书的检索都是图书流通的重要环节。因而在常态的管理工作中,我们更应当注重对于图书检索的设置。一方面,设置检索的渠道,对图书馆的不同分类书籍做好相应的位置目录设置,完善图书的关键信息的录入。方便读者能够快速便捷的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是否存在,又存在与哪个位置。

从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都具备基础的图书检索标识,很多读者可通过在图书馆管理员处查询到书籍的具体书架位置,然后这种方式却并不具备使读者具有主动的检索方式,因而无法便捷的实现图书的检索。因而在正确的录入相关书籍的基础信息的同时,也应当为读者设置自主查询检索的条件,从而使得读者对于图书的检索更为便捷。

2、丰富图书的推荐描述

在传统的图书检索过程中,对于图书的检索信息相对而言过于单一,仅仅有着图书的书名、出版商、书架号等内容,这样显得检索信息过于单调乏味;而为了更好的让读者快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或者喜欢的图书,我们在做好相关的信息录入工作的同时,应当根据图书的基本信息,加以丰富的书评或者相关的推荐语,让图书检索描述更为生动丰富。

许多的读者有时在图书馆中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未必会找到自己需求的图书,从而在图书馆中大海捞针般的粗略的查找,从而造成对于部分图书的资源占用,阻碍了图书的流通;一方面浪费了读者自身的时间,一方面也浪费了其他读者对于一些图书需求的时间。

二、优化图书借阅流程,提高图书流通效率

图书的借阅流程是图书流通重要的环节,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基本采用校园一卡通的借阅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借阅方式而言有着极大的改善。但是这种借阅方式目前依旧存在着巨大的改善空间。

1、完善图书借阅归还的提醒功能

从图书的借阅到归还这个阶段,是属于图书资源占用的阶段;为加强图书的流通效率,那么在图书的借阅过程中,我们应当加强种种的提醒功能。一方面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提醒功能,从图书借阅走的那一刻,说明该图书资源已被读者占用,那么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及时的更新相关的图书存量信息,确保其他的读者的借阅;一方面便于对图书借阅者图书归还的提醒,在借阅即将到期,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借阅者进行相应的归还提醒,便于图书进行新一轮的借阅流通。

2、开发新的借阅模式,精简借阅流程

在绝大多数的借阅方式中,读者从图书馆取出书本到图书管理员处进行相应的备案,再到顺利借阅图书,整个流程往往会因为多种因素导致图书借阅流程耗时过多;而在新的环境下,思考新的借阅模式则可以极大的提升图书流通效率。一方面,开启预约借阅的模式,读者通过网络或者电话的方式,进行身份的认证后,取得借阅的资格,与图书管理员进行预约借阅的方式,来提升工作效率;一方面可设置自主借阅的智能平台来提升图书流通的工作效率,读者可通过自主的身份识别进行图书借阅,目前在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已经通过自动借书机的方式实现了新的借阅模式。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搭建网络借阅平台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通过人工的图书流通办理方式,不仅使得图书流通效率得不到提升,还会造成许多图书资源管理的浪费;在新兴的网络技术下,搭建网络的借阅平台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被众多的借阅者所接受,通过便捷的网络化来实现图书的流通,在很大范围上有利于对于图书的流通,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合理的传播媒介,能够使得传播效率和内容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新时代的技术条件下,网络的借阅平台能够使得一些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中无法有效体现的内容得到实现,如图书的检索、介绍、图书内容的指引、图书到期的自动归还,以及图书流通过程中造成的相关损耗都能够得到有效体现。甚至在图书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也能起到很关键的监督作用,为图书管理过程中所出现诸多无法实现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这也需要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特别是对于新条件下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转变以及对于图书借阅系统的掌握。

四、提升综合管理素质是提高图书馆图书流通效率的关键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的内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整个图书流通的管理工作中,图书馆方面无疑之最主要的因素。图书馆的各个岗位人员只有掌握了各个岗位应有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更高的工作效率;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掌握更为全面的服务理念与学习更为系统的知识,才是提高流通效率的关键。

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图书流通工作人员作为与借阅者接触最广泛的人,一方面需要掌握读者最需要的图书内容,并及时的反馈,做到借阅者有书可借,想借能借的层面;一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掌握新时代背景下多项网络技能的掌握,能够快捷的指引借阅者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图书的便捷借阅,同时能够熟练的操作图书借阅的相关软件,来实现图书流通工作效率的提升。

总而言之,图书馆作为图书文献的集中展示区域,图书流通的效率的提升,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图书馆自身服务形象的转变与提升。在新时代的今天,图书流通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仅应当充分的掌握新兴的技术,同时还应当与时俱进的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这样才更利于提高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工作效率。

摘要:社会知识的主要集中展示地,同时也是诸多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尽管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的文献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与网友的知识共享而获取,但是图书流通的环境依旧是目前图书馆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红玲,李鹏.浅议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7).

[2]吴恒梅.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6).

上一篇:参与治理下一篇:服务意识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