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费用

2024-10-01

流通费用(共8篇)

流通费用 篇1

陈列费用核销及管理办法

为便于终端陈列费用管理,维护终端店客情关系,现依据安庆市场特性制定如下终端店陈列费用核销及管理办法:

一、费用核销

1、签订陈列协议的终端店,须按照陈列协议规定进行陈列,由业务负责人员进行监督,皖蜀春安庆办事处负责检查。未能按照陈列协议规定进行陈列的,扣发当月陈列费用。

2、陈列协议到期的终端店,由皖蜀春安庆办事处根据店内陈列及销售状况进行评估并确定续签或停签。

3、每月由经销商提供各自终端的陈列照片、陈列排面铺货单据、费用签收单据,并上交至皖蜀春安庆办事处,以陈列协议为依据进行核销。

二、费用管理

1、各经销商区域终端陈列费均由经销商进行发放,办事处区域业务人员负责监督。

2、费用发放时间根据区域终端内展示协议时间为准,业务人员在每个月15号,30号之前分2个时间段统计区域内展示快到期的终端,根据统计数量,业务经理向办事处申请再集中进行发放,在费用发放结束后将终端签章收据送至办事处进行核销。

3、不允许提前或逾期发放陈列费用,严禁一次性累积发放。

流通费用 篇2

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六条规定,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并没有对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成本做出另外的规定。在2006年10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中规定,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进货费用, 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也可以先进行归集, 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别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 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 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的这一规定是存货会计核算的一次重大变革。现就进货费用按存销比例分摊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体会。

二、进货费用分摊的理论基础

商品流通费按其经济性质可以分为生产性商品流通费用和纯粹商品流通费用两类。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而产生的费用, 这种费用创造商品价值, 应计入商品的成本。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就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而发生的费用, 属于生产性流通费用, 应该计入商品的成本。但是, 长期以来在我国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中, 为了简化核算工作, 通常并不把进货费用记入商品存货的成本而是将本期发生的进货费用, 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由当期负担。由于某些商品的进货费用较大, 而本期购入的商品并不一定在本期全部售出, 如果把本期发生的进货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势必影响本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 从而产生了商品流通费用的分摊问题。

事实上, 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的商品存在季节性差异。如果对商品进货费用不进行分摊保留而全部列作本期费用支出, 将严重背离权责发生制原则。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商品的进货费用应该在销售商品和结存商品之间进行分摊。分摊后, 由销售商品负担的那部分费用构成销售成本;由结存商品负担的那部分费用作为存货成本, 真实反映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资金占用。这样有利于消除由于购销不平衡对各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从而有利于对企业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进货费用分摊的具体方法

对进货费用的分摊,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确定进货费用分摊范围。进货费用分摊项目的确定既要有理论依据, 又要考虑会计工作的客观实际, 尽可能地简化会计的核算手续。对进货费用的分摊, 可以选择一些进货费用比重较大的费用项目进行, 如运杂费、包装费、挑选整理费等。具体哪些商品、哪些进货费用项目需要按进存比例进行分摊, 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其次, 设置账户对进货费用核算。对于需要按存销比例进行分摊的进货费用, 可以设置“库存商品——进货费用”账户核算。企业在购入商品时, 按进价成本核算和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分别处理。对于采用进价金额核算的企业, 购入商品并发生进货费用时, 借记“库存商品——××商品” (按进价金额) 、“库存商品——进货费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账户, 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对于按售价金额核算的企业, 购入商品并发生进货费用时, 借记“库存商品——××实物负责人” (按售价金额) 、“库存商品——进货费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账户, 贷记“银行存款”、“商品进销差价”等账户。

再次, 期末将“进货费用”按存销比例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商品的进货费用, 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贷记“库存商品——进货费用”账户。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 仍保留在“库存商品——进货费用”账上, 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反映在“存货”项目中。

对于“进货费用”按存销比例进行分摊, 具体计算可采用“费用比例”和“结构比例”两种分摊办法。

采用“费用比例”分摊法时, 应先求出分摊率, 然后计算本期应保留的费用和本期应摊销的费用。计算公式为:

分摊率= (期初进货费用额+本期进货费用发生额) ÷ (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进货金额) ×100%

本期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额=期末结存商品金额×分摊率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额=期初进货费用额+本期进货费用发生额-本期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

采用“结构比率”分摊法时, 应先从明细账中计算出本期应分摊的进货费用总额, 然后再计算分摊率进行分摊。计算公式为:

分摊率=期末结存商品金额÷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本期销售商品金额) ×100%

期末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额=本期应分摊的进货费用总额×分摊率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额=本期应分摊的进货费用总额-本期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

上述两种进货费用分摊的计算原理一致, 计算结果也一致。一般企业可选择“结构比率”分摊法, 因其更具实际意义。但无论选择哪个公式计算, 都要注意指标口径的一致性。特别是采用“结构比率”分摊法进行计算时,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和“本期销售商品金额”一般应以进价金额反映, “本期销售商品金额”指标可以从“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取得;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进行核算的, 公式中的“本期销售商品金额”指标可以从“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取得。

参考文献

流通费用 篇3

关键词:交易费用;农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413-03

收稿日期:2013-09-01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号:2012GXS4D106)。

作者简介:孟瀟(1988—),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可持续发展。E-mail:609928006@qq.com。从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以“三农”为主题,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都是以农业为主题,说明国家10年来对农业持续性的关注。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直至2013年一号文件的颁布,农产品物流再次受到关注,近几年的农产品物价也使得农产品物流受到广泛的关注。农资与农产品的供给具有联动效应,农资产品的供给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所以优化农资产品流通模式是稳定农产品物价的方法之一,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农资流通模式进行分析,更能清楚分析各种农资流通模式的利弊和适用情况。

1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观点

交易费用理论在20世际70年代之后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直至今日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易费用理论是以节约交易费用为核心来研究市场交易行为,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交易费用(别称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被当代经济学界普遍认同,日益成为整个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关于交易成本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但有一个较为流行的定义,即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它们区别于生产成本,即为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成本[1]。

交易成本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各项行为所引起的成本支出:(1)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关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分布和质量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获得与他们行为有关的各种信息。(2)当价格可以商议时,为确定买者和卖者的真实要价而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3)起草、讨论、确定交易合同的过程。(4)监视合同签署人,看其是否遵守合同上的各个条款。(5)贯彻合同,并在一方未履行合同并因此造成另一方损失时,后者提出起诉,要求赔偿。(6)保护双方利益,防止第三方侵权,比如防止剽窃、侵犯专利权等[2]。

2农资流通模式

2.1农资连锁经营模式

我国的农资连锁经营从1999年开始兴起。2000年6月7日成立的金色谷农资超市管理有限公司拉开了农资连锁正式规模经营的序幕,随后农资领域的各种经济实体,从农资生产领域到农资流通领域,从老牌国企到新兴民营实体,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讨论与探索在中国社会与经济环境条件下的农资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农资供给模式中,农资连锁经营是最普遍也是最易于被农民认可和接受的模式。

农资连锁经营的主要做法是:(1)以大型农资经营企业为依托,凭借其先进的市场经营经验,设立连锁网点;(2)在连锁企业内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示、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实现资源共享;(3)企业经营成本低,物流效率高。2003年3月14日农业部发出《关于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意见》(农市发[2003]3号)之后,各地的农资连锁经营得到了较快发展,已经成为在农村的农资供给中的主要模式之一。

从2000年开始出现农资连锁模式以来,国内开展农资连锁的企业一直在增加,目前已经达到4 000多家,农资连锁的形式也各不相同。2005年商务部提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2006年全国供销总社实施的新网工程从政策上鼓励农资连锁经营发展。目前,规模较大的农资连锁企业有中国农资集团、中化化肥、辉隆股份、浙江农资集团等。我国农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约占全国农资销售总额的20%,可见农资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最广泛和普遍的农资销售方式,覆盖了全国地区,其运作也日益成熟。

2.2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平台的集生产、流通和消费一体化的模式,电子商务的核心是进行网上交易,目前农资产品的网上交易形式主要是中远期大宗商品形式和网上超市形式。电子商务模式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是一种虚拟化的交易方式,突出了产品的个性化和服务的个性化。建立农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是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农资流通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电子商务是新的农资经营模式,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制约因素较多,但2009年后,电子交易平台作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在农资行业快速发展。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近2年的化肥电子交易平台因具有发现价格、规范运作及规避市场风险的作用而受到农资人的青睐,这也促进了新型农资电子交易模式的出现。当前国内的电子交易模式有以下3种:(1)B2B模式下的农资流通。B2B指的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在这种模式下农资生产企业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买卖、合作、招标等商业信息,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找和发现客户,通过上述流程后买卖双方在信息交流平台上签订合同,然后进行电子支付和物流配送等环节。(2)中远期现货交易模式下的农资流通。2009年1月12日,南宁(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简称NCCE)化肥品种上市,广西科技厅和NCCE合作建设的农资电子交易网正式开通。NCCE不仅可以在网上直接交易而且还推出化肥中远期交易,最长交易期限是半年,可以减缓物流运输压力[3]。(3)网络中介模式下农资流通体系。目前主要以中国农资网的网上农资超市为典型代表。

3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农资流通模式分析

按照科斯理论,市场和企业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如果市场的交易费用超过企业相应的管理费用时,企业就会替代市场,从而使这部分市场交易活动成为企业内部交易,减少交易费用。此时,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就成为节约交易成本的关键。而我国传统的农资流通环节中,中间商数量过于庞大,供销社从生产商购买后把农资分到各个供销点,供销点的分布比较零散,导致农资从生产者到农民手中的费用增加数倍,市场的交易费用远远超过企业相应的管理费用。

3.1基于交易费用的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分析

农资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为减少农资市场交易成本提供了一种新方向。而且通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农资连锁经营相对于传统农资流通模式确实减少了交易成本。这种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少交易费用:(1)农资连锁模式通过大型农资经营企业设立连锁网点,在連锁店内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示、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使得企业物流成本低,物流效率高。农资连锁经营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农资物流规模扩大也会形成经济效应,这些都可以降低交易费用。(2)在整个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中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和资产的共享,把连锁经营总部、区域配送中心和基层店铺3个层面机密联系起来。这种企业内部治理模式,减少了众多的流通环节,从而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这样还保证了农资的质量,农户购买农资的成本降低也会提高农户的收入。(3)采用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可以使农户固定交易对象,减少了不确定性。(4)由于农资交易发生频率相对较大,连锁经营将减少市场中寻找交易对象的费用。(5)农资的连锁经营能提高农户和连锁店的资产专用性,增加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对交易双方的监督也有章可循,增加双方的信息透明度,使交易更加顺畅。

但连锁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1)连锁的覆盖并不全面,配送能力有限,偏远地区农民还是无法降低交易费用。(2)现在的连锁网络相对松散,容易让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机。(3)农资连锁经营在信息流、商流和物流方面没有实现有效融合,这影响了连锁经营的壮大。

3.2基于交易费用的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农资流通可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实现和进行。电子交易平台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集结农资卖方和买方,可以让不同地区的客户在电子交易这个平台上交易,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电子交易平台是一个大型虚拟的农资交易市场。电子商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少交易费用:(1)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费用和事后费用,电子交易方式大大节约了农户和企业的事前交易费用。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农户和企业都可以很容易搜寻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找到自己的卖方和买方,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议价、谈判,一切事前事项都可以通过电子交易平台进行,大大降低了事前交易费用。(2)电子商务为买卖双方提供了电子交易平台,企业即卖方要把相应的产品和公司信息放到交易平台上,这个电子交易平台可以进行信息搜寻获得关于商品、价格和质量的信息,相对于传统农资经营和连锁经营模式都更容易寻找到潜在的买者和卖者,获得与农资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3)电子平台可以让买卖双方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讨价还价,但是由于电子交易平台本身的虚拟性使得买卖双方的沟通可能没有面谈直观和易于理解,这是虚拟性带给电子商务的局限。(4)凭借电子交易平台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讨论和确定交易合同,这种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合同的方式大大节约了确定合同过程发生的一些交易成本。(5)电子交易平台不仅为农资双方提供商业信息还有监督各方是否遵守合同的作用,比如NCCE化肥网实施履约担保金制度,这项制度的推行不仅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还增加了NCCE化肥网的交易成交量。(6)电子交易还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为交易平台的买卖双方掌握市场情况和规避风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

电子商务这种农资流通模式虽然有众多优点,但在实践中,电子交易平台这种虚拟流通体系与实体流通的结合并不是很好。农资的最终消费者主要是农户,农户选择交易方式与自身素质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农户会通过考虑各种模式综合价格和便捷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农资流通模式需要农户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熟练进行网上支付,而由于自身素质和思想限制,农户并不习惯网上交易并对网上支付不放心,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这种农资流通模式的发展。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和信任电子商务这种模式,但是当前大部分农户对电子商务的农资流通模式不熟悉或不信任。电子商务模式需要相应的农资配送渠道,当前的农资配送渠道并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农村市场,很多偏远地区并不能进行配送。

3.32种模式代表企业的交易费用对比分析

新疆农资集团截至2011年末已建立起以农佳乐为品牌的销售连锁网点4 515个。该集团从2002年开始引进连锁经营流通模式,是以连锁经营为主要业务的农资集团,农资商品供应市场份额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系统的75%以上,在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中具有代表性。2010年12月上海农资筹建的上农网正式上线运行,这是我国第1家农资产业现货交易平台。上农网致力于在专业第三方服务领域,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应用以及供应链解决方案,成为打通农业上下游产业链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截至2013年4月拥有普通客户450家、VIP客户162家,线上累计交易额近亿元人民币。上农网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农资电子商务流通模式企业。本研究选取这2个企业作为连锁经营模式和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代表,对它们的交易费用进行对比分析。

3.3.12种模式的流通环节交易成本分析新疆农资集团截至2011年末已建立农佳乐连锁网点4 515个,其中配送中心13个,分公司60个,控(参)股公司13个,直营店1 111个,加盟店1 651个,村级服务部1 667个。网络已覆盖全疆15个地州,82个县(市、区)近800个乡镇和1 700多个自然村,并在甘肃、河北等省份建立了经营分支机构。此外,公司下属还拥有2家大型仓储运输企业,拥有库房、货场等仓储设施165万m2,年仓储吞吐量达200万t,以及自有的11条铁路专用线。新疆农资集团近几年的销售保持着小幅增长,达到了南疆地区网点占比60%左右,北疆地区网点占比35%以上,疆外市场网点5%左右。通过以上描述可以得出,新疆农资集团的连锁经营模式已经比较成熟,销售网点的覆盖情况可以节约农资在流通中消耗的时间,并且减少农资销售中的信息反馈时间。因为拥有自己的仓储运输企业、库房和铁路专线,省去了与物流企业的谈判成本和运输储存中的部分费用。

通过表1可以看出,新疆农资集团销售客户以零售客户为主,是因为公司的销售网点覆盖面较广且基础设施较完备,与其他农资公司交易费用相比较低且具有品牌效应,吸引了广大农户购买,经销商也是新疆农资集团的重要客户。可以得出,公司致力于覆盖更广的市场,推广农佳乐品牌,且经销商销售成本低于新建自由销售网络,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做到让利于农民。近年来,新疆农资集团在压缩疆外分支机构业务占比,疆外的销量由2009年的11.88%降到2011年的970%。主要因为疆外的农资经营环境不同于疆内,管理成本较高,对公司的利润贡献较小,撤销了部分经营不善的疆外网点。这种做法也是降低交易费用的表现。

上农网之所以能在上海地区运行良好,是由上海农业发展情况和地理环境决定的。上海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区特点,农资的市场容量在逐渐缩小,但种植规模却在专业合作社或者大户承包的模式下不断扩大,为上海农资推出网上订购农资奠定了基础。通过上农网,专业合作社的农资采购负责人可以在网上直接选购,在上海农资最近的配送中心仓储中直接拿货,省去了中间环节,也省去了现场采购农资的路费和运输费。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降低了交易费用。上农网的快速稳定运转是以强大的仓储和配送能力作支撑的,需要将物联网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整个仓储物流体系中,从而能够实现整个体系的有序运转。此外,网络销售终端具有网络瓶颈,这需要农民有较高的经济基础和思想认识。上农网能在上海地区良好运行,是因为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科学技术和农民的思想认识都处于我国最前端,电子商务作为农资流通的新模式只能选择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区进行试水。而像新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对新鲜事物的接触本身就不多,这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接受电子商务这样新的农资流通模式[5]。

从理论分析可知,电子商务在交易费用上要低于连锁经营,虚拟的电子商务交易获得的信息量大,但是,电子商务流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铺设网点要少于连锁经营,对于信息化的发展和购买者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不可否认,电子商务是未来农资流通主流发展方向。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农资流通模式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农资流通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行业的活力,加大了行业的竞争。但通过对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和电子商务模式的交易费用分析发现,各种农资流通模式都有利弊,所以农户在选择流通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生产特征、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各种流通渠道的特征,综合判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流通模式。通过对农资流通渠道的交易费用分析可以清楚各种流通模式的环节交易成本,有利于农户选择农资流通渠道。

参考文献:

[1]Matthews R. 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J]. Economic Jonrnal,1986,96(384):903-918.

[2]樊綱. 有关交易成本的几个理论问题[J]. 经济学动态,1992(5):49-55.

[3]张伟. 电子商务成为现代农资流通新模式[J]. 中国农资,2009,08(8):62-63.

[4]刘学胜. “一号文件”又添农资行业六大利好——挖掘“一号文件”中的新机遇[J]. 中国农资,2010,2(2):17,6.

流通费用 篇4

二、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组织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 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排污费、绿化费、税金、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 摊销、业务招待费,坏账损失,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减盘盈)损失,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具体内容包括:

(1)利息支出,指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应付票据利息、票据贴现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长期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利息等利息支出(除资本化的利息外)减去银行存款等的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2)汇兑损失,指企业因向银行结售或购入外汇而产生的银行买入、卖出价与记账所采用的汇率之间的差额,以及月度(季度、)终了,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期末余额按照期末规定汇率折合的记账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等。

(3)相关的手续费,指发行债券等所需支付的手续费(需资本化的手续费除外),开出汇票、电汇、购买银行票据等银行手续费、调剂外汇手续费等,但不包括发行股票所支付的手续费等。

(4)其他财务费用,如现金折扣、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非资本化融资租赁费用等。

四、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不能全部计 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内分期摊销,具体包括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开办费和修理费均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开办费计入当期管理费用,修理费计入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即修理费一律费用化)。其中开办费是指企业在筹建期间内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员工薪酬、办公费用、培训支出、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等。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待摊费用,都在本科目按规定进行摊销。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额,反映的是企业各项尚未摊销完的长期待摊费用的摊余价值。

损益类会计科目分以下3种

1、收入类科目:这类科目通常有“收入”、“收益”字眼,如“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等;

2、费用类科目:这类科目通常有“费用”、“支出”字眼,如:“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其他业务支出”等;

3、特殊的损益类科目有:“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等。

超市食品流通制度 篇5

第一条:为加强本单位食品质量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对不合格食品实施退市制度,是指对销售质量不符合国家、地方或者行业标准或有关要求,或存在其他安全卫生隐患的食品,采取停止销售,退出本经营单位。

第三条:下列食品为不合格食品,应停止销售,退出本单位:

(一)变质污秽不洁的;

(二)包装破损和其他不任命食品卫生要求的;

(三)超过安全使用期或者保质日期的;

(四)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五)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

(六)使用非食用色素或其它非食用物质加工的;

(七)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标志、名优标志、国际标准采用标志、防伪标志等质量标志,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或使用绝对宣传用语的;

(八)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或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

(九)行政监督管理机关公布属于不合格食品的;

(十)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或者存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

第四条:本经营单位工作人员发现所销售的食品属本制度所列的不合格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该食品,并采取下列措施:

(一)立即清点不合格食品,登记造册;

(二)将不合格食品撤出市场,并通知生产企业或供货方,配合召回已售食品,并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三)对有毒有害、腐烂变质的食品应交由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四)可能造成安全卫生危害的,立即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五条:对已经出售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的不合格食品,本经营单位选择能够覆盖销售范围的新闻媒体予以公告,或者在营业场所内公示,通知购货人退货,将不合格食品追回和销毁;

第六条:加强本单位食品管理,开展日常性检查,发现不合格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退出超市;

第七条:本经营单位应对消费者作出食品质量承诺,并在出售食品时向消费者提供购货凭证或商品质量信誉卡。

食品进货查验制度

第一条 购进的任何食品一律应当进行查验。

第二条 在购进食品时,应查验供货方《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第三条 对所进的预包装食品,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主要查验内容:

(一)查验食品包装是否有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家厂名、厂址;是否在包装上显著位置清晰标明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料定量、净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特殊膳食用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能量营养素、食用方法和适宜人群等标识。

(二)是否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

(三)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损害及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是否标警示标记或中文警示语。

(四)经感官鉴别是否存在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五)食品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质量情况。

(六)是否存在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七)进口食品是否用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名称和地址的。

(八)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的。第四条 对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或市场设立的检测点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第五条 加强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不得入库,并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六条 审查食品是否与其广告宣传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第七条 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食品,拒绝进货。发现有假冒伪劣食品时,做到及时报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质量自检制度

1、食品进货后由专人负责,对食品的品名、规格、数量、价格、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卫生许可证或生产许可证编号、质量认证标志、净含量等逐项进行验收,向供货方索要进货发票,并详细填写进货台账、验收合格后方可销售。

2、根据经验对购进的食品进行感观质量评定,对有必要的食品主动送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完善质量自检手段,加强重点食品质量检测,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3、检查食品运输、仓储、保管、包装以及销售环境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4、检查食品有无残质、变味、变质、变形、结块、沉淀、漏气、涨气等情况,如发现问题禁止上架销售。

5、查验食品是否过期、失效、变质或标签不全、不合格以及是否属于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食品。查验食品是否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查验食品是否假冒或仿冒他人产品商标、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查验食品是否伪造、涂改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和有关质量标准。

6、通过自检,及时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退市处理,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流通环节,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存档上报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购销货台帐制度

1、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商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并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票据。

2、设立一个存放上一级批发商或厂家相关资质和台帐的资料柜,按照供货商、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装订成册,落实台账管理,批发商应将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及时复印或扫描备案,销售生鲜食品的认真做好进货台账记录和票据粘贴。从事批发业务的,要记录销售的食品名称、流向、时间、规格、数量等内容。

3、进货查验记录、批发记录或者票据应当真实,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定期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家及地方的各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做知法守法模范。

2、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3、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上岗位操作。

5、从业人员体检合格证明应随身携带,以备检查。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合格证不得涂改,过期、笔迹不清无效。

6、从业人员上岗时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并应经常换洗,保持清洁。禁止不穿洁净工作衣帽和上岗期间抽烟、吃零食以及做与食品经营无关的事情,私人物品必须存放在指定的区域或更衣室内,不可放置在工作区内。

7、从业人员出现咳嗽、腹泻、发热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8、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做到:

(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

(2)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3)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4)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为确保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朋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食品准入、退市等各项制定。做到严把食品质量关,认真对待消费投庇护所。树立诚实守信的商业形象,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消费,承诺如下:

一进货时查验食品质量及来源,进货台帐记录详细和真实,进货凭证和台帐相符;进货凭证保存不少于二年。

二食品上柜销售前再次检验质量和商品外观,杜绝不合格食品上柜销售。

三销售食品开具销货凭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销售后服务规定,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投诉工作。

四建立食品预警制过期或变质食品主动及时下柜销毁,并做好刻录对经有关职能部门鉴定为不合格的食品,及时清理下柜。

五食品明码标价,标签内容真实明确,计量准确,不经销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持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六保持店容店貌整洁,证照齐全,商品分类存放,摆放整齐有序。七积极负责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有关质量检验检疫、卫生行政等部门报告。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企业采购食品,应当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供货商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需要查验和索取供货方的票证如下:

1.营业执照;2.食品质量合格证明; 3.检验(检疫)证明; 4.销售票据;

5.有关质量认证标志、商标和专利等证明; 6.强制性认证证书(国家强制认证的食品); 7.进口食品报关单;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证明文件。

第三条 本企业(超市)从事食品经营,根据查验票证,及时、准确录入食品准入备案信息。内容包括:食品条形码、食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地址;食品生产者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营业执照复印件、营业执照有效期、生产许可证号、生产许可证复印件、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以及质量合格证明信息。如果购进食品为有机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或者荣获中国名牌认证、驰名商标等,还须录入有机食品认证号、保健食品认证号、中国名牌认证号、绿色食品认证号、无公害农产品(食品)认证号、驰名商标认证号和QS标志号。并妥善保存相关资格认证文件和各类证照原件或复印件,以备查验。

第四条 经营预包装食品的,由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食品包装标签进行查验核对,内容包括: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及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鲜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许可证编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进口的预包装食品的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且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第五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应经常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六条 本企业按照食品广告的宣传购进食品时,采购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注意查验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第七条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至少二年。

第八条 本企业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食品,应拒绝进货。发现有假冒伪劣食品时,应及时报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教育培训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经营者诚信守法意识和食品安全自律水平,严格落实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规范本企业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之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教育培训制度。

第二条 本企业员工上岗前,需进行为期三天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后方能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三条 本企业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年要接受食品安全集中培训并达到课时要求(不少于40小时)。

第四条 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本企业具有食品安全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等规定,建立培训制度,并按照制度定期组织主要从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活动。

第五条

着重培养食品从业人员文明诚信、守法经营和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自律水平。

第六条 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主要采取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和整改培训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发生严重食品质量问题以及其他紧急情况,需 迅即启动食品安全防控预案。

一、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报告事发情况,并立即停止经销问题商品,采权果断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事故的蔓延,对本公司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清查,全面整改。

二、对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中同规格、同型号、同批次可疑食品的排查和销售趋向的调查等工作;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对可疑食品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撤柜、下架和招回工作;协助政府其他部门维持好现场秩序。

三、应急人员、车辆、物资保障,由办公室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指示统一调度。

四、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强化经营者安全责任意识。

流通环节各类制度 篇6

为规范本单位索证索票制度,加强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供货质量安全,规范食品供货行为,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制定本制度。

1、进货查验记录中的"证”主要是指: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必须在有效期内,要留存):《营业执照》复印件、《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者《食品流通许可证》复印件;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食品质量合格证明、批次《检验报告》(婴幼儿配方乳粉必须批批索取《出厂检验合格报告》)等,进口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还需要索取每个批次的《入境货物检验楹疫证明》

2、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中的“票”主要是指:进货果据:(即“一票通”进货台帐)。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质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3、猪肉及猪肉制品:索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猪肉胴体需加动物检疫合格印章。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为规范食品进货查验记录行为,保障公众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

1、凡进入本经营单位的食品都应该当实行进货检查验收,审验供货方的经营资格(包括:《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识,索要相关票证。应当检验检疫的,还应当向供货方按照产品批次索要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者由供货方签字或者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

2、建立流通环节《食品进货查验台帐》,及时如实记录进货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可追溯来源的依据。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与培训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及人员培训,保障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查体,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2、凡患有痢疾、伤塞、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从接触食品经营的工作。

3、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工作。

4、培训方式以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待考试含格后再上岗。

食品召回及停止经营制度

为保证食品安全,为规范食品召回及停止经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1、本单位负责人通过自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检、消费者投诉等方式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该立即召回相关食品,并及时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停止销售相关问题食品;

2、对不合格食品或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食品,立即停止销售,并及时采取措施:清点不合格食品,负责人应当如实记录停止经营食品的原因、采取的措施的等内容,并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单据,建档备查,如实报告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不合格食品做下架处理;在经营场所或通过媒体发布召回公示;对有毒有害、腐烂变质的食品由有关部门监督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贮存管理,保障公众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贮存场所、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设置纱窗、防鼠网、挡鼠板等有效防鼠、防虫、防蝇、防蟑螂设施,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二、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同一库房内贮存不同性质食品和物品的应区分存放区域,不同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

三、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四、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设可正确指示温度的温度计,定期除霜(不得超过1cm)、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符合相应的温度范围要求。

五、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六、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七、储存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防潮设施。

食品安全经营十不准

一、不淮未经食品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或超许可围经营食 品;

二、不准经营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含有毒有害物质等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三、不准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规定的食品;

四、不准销售、隐匿或者转移食品安全监管机关明令禁止销售、下架封存或责令召回的食品;

五、不准生、熟食品摆放,避免造成食品交叉污染;

六、不准在销售或现场加工制售食品过程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

七、不准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

八、不准拒绝、阻扰食品安全监管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九、不准隐瞒、谎报、缓报本经营场所内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十、不准拒绝和推诿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更换、退货等义务。

食品从业人员自查制度

本单位依照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秉着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原则,制定本管理制度,以此保证食品安全。

一、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 放《食品经营许可证》,接受社会监督,承担主体责任;

二、建立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建立制度档案;建立 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者兼职经过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食品经营全过程实施内部检查管理实、落实责任到人的制度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严格落实食药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三、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贯彻落实管理人 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设备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存档备查。

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在本商场内的所有食品及食用农产品。

二、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经营全过程记录,使之可追溯。

三、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指在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进货查验、食品添加剂使用、经营过程关键控制点、销售等关键环节,设立若干个质量安全监控点,以文件记录,结合条码、二维码和电子标签等新技术手段,以产品批号为切入点,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记录、可监控、可查询和可追溯。

四、食品经营者是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要根据要求确定其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负责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建立和组织实施,自查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运行情况,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原辅材料、包装材料采购进货查验管理,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经营过程关键控制点等制售过程控制管理、检验记录管理、不合格品记录管理、产品流向管理、原料和产品储存运输管理以及不合格食品召回管理等制度。

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过程记录三个层面建立起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体系架构,环环相扣,有机衔接,确保可追溯。

七、应当以产品批号为切入点,逐批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记录档案并统一归档管理,没有保质期限的,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产品有效期长于两年的,应保存至有效期满六个月以上。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规范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及时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处置程序

1、及时报告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有关人员立即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2、立即抢救 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120)抢救。

3、保护现场 发生食物中毒后,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和可疑食物,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提供留样食物。

4、配合调查 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要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如实反映食品安全事故情况。

三、事故责任追究 对事故延报、慌报、瞒报、漏报或处置不当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组织力量做好中毒人员的安抚工作,确保不让事态扩大,任何个人不得自行散布事故情况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食用农产品入场查验制度

为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饮食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制定的有关农产品标准,特制定食用农产品入场查验管理制度。

一、凡在本商场内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必须有完整的产品进货手续,以及相关部门或农产品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

二、经营者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应严格遵守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不得销售假冒、伪劣以及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产品。

三、严格抽样检测制度。检测人员抽检样品严格按规定的数量,对蔬菜等农残易超标的品种进行检测,做到重点品种入市随检。

三、商场内经营者应当与农产品供货者签订不合格蔬菜等农产品

四、销毁协议,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抽检,对检出的不合格蔬菜等农产品随时上报,并依法按有关规定处理。对抽检结果有异议的,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复检。

五、对入市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公示其内容为:农产品产地、供货者、品种名称、检测结果。商场检测人员依照有关规定每日进行抽样检查,并在市场电子屏上公示,抽检结果做好相关台帐。

六、凡在本商城内经营蔬菜、瓜果、畜禽肉、水产品以及其它食用农产品的必须遵守本规定。

食用农产品档案管理制度

入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应当建立入场供货者档案,如实记录供货者名称或者姓名、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住所、食用农产品主要品种、进货渠道、产地等信息。

一、供货者档案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销售者停止销售后6个月。商场开办者应当对供货者档案及时更新,保证其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商场开办者应当查验并留存供货商的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

三、供货者无法提供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有效凭证、合格证明文件的,商场开办者应当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合格的,方可入场销售。

四、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由本单位出具产地证明;其他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或者个人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由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等出具产地证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食用农产品标志上所标注的产地信息,可以作为产地证明。

五、供货者提供的销售凭证、销售者与供货者签订的食用农产品采购协议,可以作为食用农产品购货凭证。

六、有关部门出具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明或者销售者自检合格证明等可以作为合格证明文件。

七、销售按照有关规定需要检疫、检验的肉类,应当提供检疫合格证明、肉类检验合格证明等证明文件。

八、销售进口食用农产品,应当提供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证明文件。

食用农产品自检制度

一、食用农产品销售单位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开展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并根据食用农产品种类和风险等级确定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频次。

二、食用农产品销售单位应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检测室,配置检测设备,配备经培训考核合格的检测人员,根据农产品生产情况适时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

三、没有达到安全间隔期的产品不能作为农残检测样品、也不得上市交易。

四、农产品即将上市前进行抽样检测,检测主要采取速测方式,通过抑制率进行判定,样品检测合格的,出具检测报告单,产品方可上市。检测不合格的,立即进行复检,复检不合格的,立即进行定量检测,在定量检测未出结果前,产品不予上市。对定量检测不合格产品,立即上报主管部门,查明原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五、检测报告单与进货记录同步保存,通过检测报告单生成农产品合格证明文件或农产品产地证明,农产品上市交易时持产地证明和检测单销售。

六、检测记录存档并保存,保存期限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

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监督,维护食品消费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对假冒伪劣、过期变质不合格食品的治理,推进食品质量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食品安全信息是指本商场所售食品有关信息。

第三条 为保证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特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以便群众了解食品质量、来源等。

第四条 通过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就是在进货时索取供货单位和生产单位的相关资质证明。

流通费用 篇7

(一) 总体经济形势增速减缓, 形势比较严峻

今年一季度, 我国几乎所有的重要经济发展参数都呈现了下滑速度增快的趋势, 全国GDP增加只有8.4%, 这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8.9%, 经济需求仍继续回落。近三年来, 央企利润首次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低5.2%、约三成制造业上市公司裁员。

而广东比全国的整体经济形势更趋严峻。一季度, 广东GDP仅比上年同期增长7.2%, 增幅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 比全国增幅低1.2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2.0%,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一季度减少7.3个百分点, 拉低GDP增幅0.1个百分点。广东工业企业生产明显放缓, 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8%, 同比减少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的增幅同比回落7.3个百分点;另外, 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1.6%。

(二) 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即消费、投资和进出口) 增速都在减缓, 进出口的增长大幅下滑, 现在所依赖的只有消费和政府投资, 实际上只有一架半在动

今年, 我国经济增速仍在持续回落。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在继续放缓, 另外, 进出口的增长幅度缓慢, 我国第一季度总的进出口总值只有8593.7亿美元, 同比只增长了7.3%, 远不如前几年百分之十几的快速增长。

一季度, 广东经济增幅同比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5.31亿元, 同比增长10.8%, 增幅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 消费增幅明显回落。进出口总值2099.8亿美元, 同比增长只有4.3%, 增幅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 进出口的增长出现大幅滑坡;其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86.31亿元, 同比增长只有13.6%, 增幅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据广东统计局信息网数据表明,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 广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个百分点, 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 仅高于北京和上海。从以表1可知, 广东的投资增长率低于东部主要省份。

(三) 社会资本投资的总量减少, 现在投资主要依赖政府投资

由于自2008年以来, 国际金融债务危机的持续, 全球陷入通胀周期性危机和经济疲软的大趋势中, 受其影响中国经济从2011年中期开始就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 社会各界投资者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影响减少了对资本投资。在国内, 出现社会资本投资总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相对收缩, 对房地产调控政策从倾斜支持转向抑制投机, 使社会对房地产的投资在减少;而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对消费需求产生下拉的影响, 这也使得社会的消费生产投资产生减少的趋势;2011年政府采取了控制流动性, 控制信贷规模增长的基本政策, 限制了社会各界获取资本投资的额度;但是, 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仍然要加大政府投资来稳定经济增长。

(四) 企业主要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政府为应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不断调整宏观政策的影响, 企业为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敢大胆的从事投资, 而是处于互相观望的状态。据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 广东民间投资增速回落, 共完成投资1486.31亿元, 增幅比1-2月回落9.1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拉动, 若除去房地产开发, 民间投资则下降2.8%。

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特殊意义

在当前的总体经济形势下,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要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 这具有了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 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的作用, 在经济转型期具有发挥好社会保障的作用

现代流通是包括有形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 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全开放流通, 是涵盖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流通, 是引导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新型流通,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流通。因此, 它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程度则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观测表, 是实现市场经济运行和消费与需求不断上升的助推器。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它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成为21世纪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现代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促进我国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 进而更大程度的促进广东省外贸业发展

当今世界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走向“国际化、信息化、资本化、低碳化”, 这就会促进我国通过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流通方式、管理方法, 使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增强国内流通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而广东省作为外贸大省, 流通业的国际化改革有利于促进其外贸业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流通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广东省大力推进现代流通方式, 要不断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促进流通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流通业的全面升级转型, 根据既定的目标、主线、动力和路径加快推进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 目标——提升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打造流通强省

广东是一个流通大省, 流通总量大, 但它“重制造, 轻流通”, 不算一个流通强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广东省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458.4亿元, 连续28年位居全国首位。如下图表2可知, 广东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全国其他流通量大的省份高, 但是增长率却低于其他各省。要使广东流通业提高增长率的幅度, 就可发挥其外贸优势, 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将其打造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流通大省和强省。

(二) 主线——转变流通发展方式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即将传统的流通业转为现代型, 不仅对流通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工艺及标准转为现代化, 也要将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流通渠道、流通观念、流通结构和人员素质转为现代化。

比如:广东经济增长较快, 但消费量偏低, 就可通过刺激消费来促进流通业的发展;另外, 省内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缺少本地龙头流通企业的支持, 除了华润万家就没有大型的零售企业来支撑流通业的发展, 则可通过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兴起。

(三) 动力——改革创新

现代流通业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现代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流通业, 改革与创新是促进了流通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驱动力, 所以, 只有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现代流通业不断发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流通业的改革创新不仅表现在要重视商品与服务形式、业务流程的创新, 还更要注重体制和模式的创新。

(四) 路径——商贸流通网络化、物流平台智能化、城市配送一体化、资本运作国际化、流通转型低碳化

广东是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国际化大省份, 省内各城市内部、城际之间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这为现代化流通业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支撑。

1、商贸流通网络化。

广东商贸业发达程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有条件在商贸流通中普遍应用宽带网络, 建立服务网站、网络中心和信息站以方便人们查询和发布商务流通信息。

2、物流平台智能化。

目前建立的绝大多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只发挥了物流信息网的作用, 只解决了车货信息不对称的基本问题, 诚信问题、信息真实性、时效性问题等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这就需要物联网技术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物流平台的智能化, 促进广东智慧物流的发展。

3、城市配送一体化。

城市配送一体化系统既是在城市范围内将具有一定联系和规划又相互区别的城市配送网络系统、运营系统、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连接, 根据客户的要求实现城市末端物流集成化和规模化运作的职能。

4、资本运作国际化。

广东不仅要吸引国内大量投资者的涌入, 也要关注国外投资者的亲睐, 并抓住机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金融互动窗口, 鼓励企业去海外市场融资和投资。

5、流通转型低碳化。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物流的推广, 以低碳为主的经济结构将会促进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和新产业的崛起, 则低碳化道路成为发展现代流通业的一种趋势。

四、对流通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支持措施

从现代流通业改革的总体趋势和思路的角度来看, 现有的财政税收体系对现代流通业的支撑作用还非常欠缺, 必须大力加大财政税收对广东省现代流通业的支持力度。

(一)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 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根据流通业发展的实际、财力状况以及对其发展提出的措施, 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有利于支持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现代化发展。

1、整合省级流通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适当扩大资金规模, 扩大以奖代补、贴息的支持力度。

对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和鼓励, 对中小流通企业公共平台建设、大型流通企业跨区跨国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与我省产业关联度高的省内重点展会、流通领域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

2、全面扩大对农村流通业的财政投入, 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平台的支持力度。

农产品联系着民生与经济问题, 农产品流通业的顺利发展不仅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还能刺激农村和城市消费的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农产品流通平台是农产品物流、信息流和流通服务的统一体, 它以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经营, 以及市场检测和检疫等系列问题为己任。那么, 加大对农村流通业和农产品流通平台的支持就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3、确定一批城市物流园区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 编制专门财政预算和投入计划。

要促进省内各城市流通业的发展, 城市配送一体化则可发挥推动作用。目前, 虽然广东省城市配送一体化的建立还未形成, 但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 而资金是体系建立的重要源泉之一, 所以通过加大财政支持来加快确定一批城市物流园区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4、对形成以核心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广东物流园区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财政支持。

广东物流企业发展迅速, 形成各类不同的物流园区, 但是物流发展总体滞后, 园区与园区之间的合作缺乏, 物流业的效益和质量并不那么理想, 物流成本偏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通业的发展。所以, 广东可以在已有核心物流园区 (比如:广州林安物流园) 的核心区域范围选择一批物流园区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 以它为中心来构建城市物流园的网络系统, 并对其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

5、加强财政对信用担保和诚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1) 加大流通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促进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共同扶持流通业发展。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银企关系、强化信用观念、分散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也是解决流通业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需要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等的建立, 也需要担保制度的完善, 所以要形成规范的流通业信用担保体系就需要财政作为支撑, 加强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合作, 从而为流通企业扩大投资力度, 加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 加大对流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 是企业发展的生命, 流通业市场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要以诚信体系的建立为基础。诚信体系包括诚信制度、信用管理和服务系统、社会各类信用活动及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在流通领域要建设和完善这些体系内容需要政府实行财政政策来提供支持, 鼓励诚信度高的流通企业。

(二) 扩大税收的支持力度

税收政策有利于政府利用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来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调整协调各种经济利益, 调节分配关系。要促进流通业的发展, 实行适当的税收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1、增加对向城市配送体系转型的物流园区的税收支持。

由于燃油费的不断增加、过桥费用过高、园区用地成本高、园区税收种类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物流园区的经营成本较高, 使物流园区没有更多的精力联合起来发展城市配送一体化体系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税收试点、规范园区税收制度等来鼓励省内城市配送一体化体系的形成, 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平台。

2、对商贸流通网络建设、物流平台智能建设、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流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流通企业低碳投入五大流通载体建设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各种经济平台的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对流通业五大载体提供税收支持, 加强资金鼓励, 有利于加快各大载体建立的进程, 从而也加快传统流通业转向现代流通业的步伐。

3、大力推动新型流通业态税收优惠体系建设。

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必须纳入大流通的发展之中, 形成城乡流通一体化的新格局, 做到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和相互促进。城乡之间双向流通系统的建设重点是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 政府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参考文献

[1]何燕.现代流通理论内涵的认识[J].商场现代化, 2010, (25)

[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必须走智能化道路[EB/OL].http://info.10000l ink.com/newsdetail.aspx?doc=2011042690010

流通费用 篇8

以市值为基准,划拨一定比例的非流通股股权成立流通股投资者补偿基金,

将是一个普遍适用的“一篮子”解决方案。

以市值为基准规划补偿与被补偿的利益格局

我们建议,非流通股提供补偿的基准是其目前的股份数量或者说价值,而不论其初始成本和当前的股权结构如何;流通股获得补偿的基准为目前持有的市值,而不论其持有的股票种类以及该股的股权结构如何。要想确定全流通对单个公司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价格的影响是不可能的。直观上看这可能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即流通与非流通的比例)关系最大,该结构可能影响一种股票的短期的供求格局,但实际并非每一股非流通股在获得流通性后都要流通,因此实际上难以确定股权结构和股票溢价之间的关系。而对流通股而言,因为上述原因,股权结构的影响也是不明确的。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全流通将带来流通股整体估值水平的下移,因此,全流通后,决定非流通股以及流通股利益变动幅度的最主要的变量仍是其当前的市值。

我们认为最合理的补偿基准是市值,因此需要在流通市值和非流通市值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因而我们建议设立一家基金,基金的资产为用于补偿的非流通股,基金的份额则应按目前流通股市值分配给流通股东。

基金还可以为将来上市的公司对现在的流通股东进行补偿提供一个平台。将来上市的公司也应当承担部分全流通的补偿成本(这样可以降低现有上市公司的代价),其补偿可以通过此基金分配给当前的流通股东。

划拨一定比例的非流通股成立“补偿基金”

划拨目前国内A股市场上已发行的非流通股总数的一定比例成立“流通股投资者补偿基金”(简称“补偿基金”),这是目前的非流通股为提高流通性而付出的代价。我们认为这一比例可以确定为“15%”。

让渡15%的股份,对非流通股股东而言,这种代价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相对于目前市场上主张的以净资产值为基准的方案而言,这样的代价无疑要小得多。另一方面,在非流通股的流动性大大提高之后,其价值增值应该远高于15%的代价。(关于让渡比例对补偿结果的影响,请参见后面的“情景分析”)。

将未来三年在A股市场

公开上市的公司存量股份的5%也划入该基金

此举的意义是让将来的发行者也承担部分补偿的成本。未来的股票发行者将享有全流通带来的好处,所以也应该付出代价。比起以前的发行者,他们获得的发行溢价肯定要低一些,且未来三年将是以国有大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上市的高峰时期,这些企业存量股本极大(例如中国石油目前的非流通股就有1579.5亿股),因此未来上市的公司的让渡比例应该小一些。我们建议这一比例可以确定为“5%”。在有了这样的安排后,以后大盘股的上市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不受欢迎了。

“补偿基金”的分配和运作

首先,该基金将按投资者目前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分配给流通股东(B股和H股不应该获得补偿,因为非流通股的流通不会对其带来冲击)。其次,补偿基金在设立后的三年内(即在未来三年上市的公司做出的补偿完成之前)设计为封闭式基金,基金单位可以挂牌转让。

在这三年内,补偿基金实际上是一家含有期权的基金,其净值并不能反应其价值,且该基金在运作的早期,资产大都是股权,现金很少,因此不适合作为开放式基金。三年后,基金的净值可以等于其价值,且基金会拥有大量的现金资产,因此可转为开放式基金,接受赎回并逐渐减少规模。三年后转为开放式的安排也可以保证在封闭交易时不至于折价较多。

对非流通股流通的进程进行规范

为了避免非流通股在可流通后大举套现对市场的冲击,可以同时对其流通的进程进行一定的规范。例如可以规定在可流通的前三年内,第一年流通的股份不能超过单个投资者所持有的未流通股总数的1/5,第二年不能超过2/5,第三年不能超过3/5。

影响实施结果的主要变量

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性后,对市场将带来冲击,而从长远来看,市场走向则主要取决于估值水平和经济的基本面。市场价格的水平,短期内取决于非流通股释放的程度,以及流通股股东对方案的接受程度。

市场变动的幅度

目前A股市场的PE水平已经下跌至17.86(这是以2004年上半年盈利计算出的“市盈率2”,由于2004年下半年企业盈利普遍好于上半年,因此实际的PE水平应至少比该数字低5%。表1)。我们认为全流通推出且市场达到均衡水平后,A股市场下跌幅度超过20%的可能性很小,最有可能的下跌幅度将在10-20%之间。

在这一区间,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基本上与国际主要的市场相当,蓝筹股的估值水平将会降到目前H股的水平,因此在此区域A股市场肯定不能算是高估的,该估值水平将会有效地吸收非流通股流通造成的冲击。

非流通股用于补偿的比例

我们建议已上市公司用于补偿的比例为非流通股的15%,而未来上市的公司的补偿比例为5%。从表2的情景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一组合下,将能得到较好的补偿效果,且非流通股股东付出的代价不至于太大。

低于10%的比例,补偿的程度显得不够,而高于20%,则非流通股股东较难接受。就未来将上市的存量股份而言,其数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如果对这些股份设定的补偿比例较高,将影响企业在国内上市的积极性。

未来三年上市的存量股数量

未来三年将是国有大型企业上市的高峰。未来A股市场上市的股份存量将主要来自:(1)国有银行。目前国有“四大银行”的股东权益共计6522亿元(截止2004年第3季度),至少可以折股4239亿股,若有一半在国内上市,则新增存量2120亿股。(2)其他国有大企业。这里首先可以考虑的是中国石油,其存量股份目前有1579.5亿股。另外,电信、交通运输等行业也会有若干大企业在国内上市。(3)常规的上市量。过去5年,国内市场每年平均IPO新发行量为90-100亿股,上市的存量每年平均超过200亿股。按常规的上市量,未来三年可以上市股票存量600亿股左右。

从上述三个方面估计,我们认为未来三年新上市的存量将可达到4280亿股。这样,未来上市的存量将可以带来一笔客观的补偿量,若按5%的比例,在已上市公司补偿15%的情况下,该补偿相当于已有上市公司做出的补偿量的近1/3。

上一篇:平凡岗位 铸造辉煌下一篇:浅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