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流通

2024-09-23

零售流通(共5篇)

零售流通 篇1

1 我国零售流通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1.1 品牌市场影响力较为有限

品牌市场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品牌统领市场程度的能力, 直接决定品牌竞争力的高低。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往往由产业或产品的集中度反映, 集中度越高说明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越强。比较我国和国外零售商业的市场集中度可知, 我国零售流通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与国外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 我国零售商业的集中度只有11%, 日本为50%, 而欧美国家则高达60%左右。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上虽然存在各种品牌, 但是能够统领市场的零售品牌屈指可数。由于品市场影响力相对较低, 缺乏领军型的品牌, 进而有可能会影响零售流通品牌竞争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1.2 品牌服务能力低下

导致我国零售企业服务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在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下, 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意识, 而且我国零售企业人才缺乏也是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提升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部分零售企业不善于经营, 有时还出于短期利益的诱惑而盲目的“引厂进店”, 对于假冒伪劣产品把关不严, 商家声誉招致严重破坏;在竞争方面仍然停留在价格战这一低级的竞争层面, 导致恶性竞争;缺乏先进的经营和营销理念, 对售前售后服务缺乏应有的重视。

1.3 我国零售企业的品牌技术创新能力弱, 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纵观零售业的发展历史, 不难发现, 新业态的出现往往与一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在我国却是一个例外, 因为在短短的30多年中, 发达国家的主要零售业态纷纷涌入我国, 现在西方主要的零售业态基本上都出现在我国市场中。由于我国的市场尚在逐渐发展和成熟的阶段中, 对于这些业态的理解和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 我国零售新业态的出现很多时候只是源于零售企业追求销售方式的更新, 而不是由于技术革新带来的竞争优势所推动的。很多企业对于一种新型业态在销售技术革新方面的内在实质缺乏应有的了解, 仅仅局限于在表面形式上进行简单模仿。如连锁超市联而不锁, 规模优势不够明显, 配送中心缺位, 集中配送比重低, 从而导致提高效率的关键技术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1.4 自有品牌在我国国内零售企业中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外零售巨头成功地在中国推出10余个零售自有品牌、产品线涉及广泛的现状相比较, 我国本土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则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 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数量还比较有限, 大量零售企业也没有意识到自有品牌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自有品牌产品线窄, 品种有限, 基本集中于价值较低的产品上, 如食品类。二是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市场占有率偏低。三是产品和服务质量偏低, 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低价低质的形象。

2 建设我国零售流通品牌的对策思路分析

2.1 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争取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而促进企业提高整体品牌战略水平。

2.1.1 政府应建设维护名牌成长的法制环境

政府建设和维护名牌成长的法制环境首先需要帮助企业主体树立法律意识, 并从保护品牌的立法、执法、市场法律服务体系、反不正当竞争以及企业品牌的自我法律保护行为等方面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

第一, 为了保护知名品牌企业的利益,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商务部等相关单位应组织有关部门大力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对于一切侵犯企业品牌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名牌的发展首先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而这种外部环境的实现依赖于严格的法律监督, 只有在名牌可以充分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才有动机实施品牌战略。

第二, 政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并加强和完善我国市场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 从而保证零售企业在维护自身品牌利益时既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也能够得到充分、优质和高效的法律服务。

2.1.2 政府要努力创建促进名牌企业成长的体制环境

(1) 加快零售业组织和市场体系创新。

目前, 在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方面缺乏创新是制约我国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政府应重视鼓励在流通产业中起主导作用的零售企业的制度改革和组织创新。政府首先可以考虑为企业扫除行业和地区障碍, 牵头组建以名牌零售企业为核心的大型零售商业集团。在这个过程中, 不应该单纯追求经济规模, 而是要按照规模经济的原则进行实质性的资产联合, 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地区的大型零售商业集团, 并且要注重资金使用成本。其次, 对于那些具有实力、符合条件的零售企业, 政府可以鼓励其发展自有品牌, 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后向一体化的并购政策, 走大型综合商社之路, 从而实现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2) 成立品牌基金。

品牌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企业往往因为无法突破资金的瓶颈而无法开展品牌的建设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模拟风险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方式, 采取授权经营的形式成立品牌基金, 为零售企业品牌战略健康、高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1.3 制定经济政策引导零售企业品牌战略的发展

在品牌发展初级阶段, 零售企业往往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尤其是当国内零售企业面临来自国际零售企业巨大竞争压力的状况下, 这些支持尤其必要。因此, 政府应该对于有条件培育零售品牌的部分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鼓励这些企业利用品牌资产进行资本扩张, 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有效提高我国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企业层面

2.2.1 强化品牌意识, 建立诚信体系

首先, 我国零售企业应该强化品牌意识, 认识到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其次, 企业诚信是建立企业品牌的基础, 只有足够诚信的企业才有可能创造出拥有高顾客忠诚度, 并培育具有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优秀品牌。因此, 我国零售企业应该将诚信思想扎根于企业文化中, 建立以诚信为内容的价值理念, 在企业内部形成崇尚诚信的价值体系。同时, 要广泛进行诚信教育, 加大对于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并注重让消费者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2.2.2 根据目标顾客的情况对品牌个性进行准确定位

国内零售企业缺乏对品牌定位进行正确的认识, 因此,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国零售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市场资源, 确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定位, 培养并维持自身的品牌优势。中国零售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的目标顾客群体, 根据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特点, 采用符合其需求的经营业态, 根据目标顾客的需求特点制定营销策略。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与其他零售企业的对比, 在明确竞争定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如实力弱小的企业可以采用包抄式挑战策略, 而实力强大的企业适合选择领导者策略。

2.2.3 采取合适的创建零售流通品牌途径

可供零售企业选择的品牌创建与成长途径包括:

(1) 自有企业零售品牌延伸。

自有企业零售品牌延伸指的是一个零售企业在创立企业品牌后依靠自身努力, 通过连锁经营、品牌营销等手段, 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在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的背景下扩张零售品牌的使用范围, 从而更好的达到品牌的快速传播和效益的提升, 实现品牌的不断成长。我国零售企业在实行品牌延伸策略时可以采取品牌的产品延伸和品牌的服务延伸这两种方式。

(2) 并购扩张。

并购扩张主要包括兼并和收购, 是企业外部扩张型成长途径的常见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我国零售企业可以依赖并购策略以推进品牌的快速成长。

对于一些中小零售企业, 在资金实力相对有限, 规模经营优势不足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规模经济, 促进企业品牌成长, 可以通过横向兼并、纵向兼并或者混合兼并方式等方式同其它企业联合。

对于一些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型零售企业而言, 可以通过收购一些区域性零售企业品牌或者通过与实力相当的企业合并实现强强联合, 以达到品牌迅速扩张的目的。如国美电器集团从2003年开始, 先后收购黑天鹅电器、深圳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武汉中商家电、永乐电器、三联商社等企业, 这一系列并购活动导致国美电器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曾经多次在中国家电连锁零售品牌排行版中位居第一。

此外, 在零售企业品牌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竞争优势明显的情况下, 零售企业可以将视野放得更宽, 考虑面向全球制定零售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打造国际知名名牌, 以实现最高的品牌战略目标。在时机成熟时, 以合作、合资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对接, 形成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如2009年6月份, 苏宁电器收购日本老牌家电连锁卖场乐购仕, 2012年7月苏宁电器宣布将于2013年进入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提前实现东南亚布局, 并计划通过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 进军欧美市场, 以此来提升公司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3) 建立战略联盟。

对于我国零售企业而言, 为了更快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 可以选择与供应商或者外资零售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而为了减少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除了谨慎选择结盟对象外, 还应注意实施战略联盟内部的有效管理、加强联盟内各成员企业间关系的协调、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制定应对战略联盟变化的策略、正确认识战略联盟的解体。

2.2.4 建立零售企业品牌支撑体系

零售品牌的快速、健康成长依赖于全面的品牌支撑体系。首先, 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是源头。零售企业相关人员在采购商品时要对质量严格把关, 不要只注重短期利益, 在采购源头上坚决杜绝以次充好的商品和假冒伪劣商品。除此之外, 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体统来实现对产品信息的随时监测。第二, 零售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并不断创新, 推出特色服务, 争取缔造较强的品牌服务优势。第三, 零售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养, 通过建立良好的用人制度以提升员工满意度,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培训机制, 以激发员工对于自身工作的积极性。第四, 我国零售企业应该加大技术投入力度,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建立完善的零售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商业决策支持系统 (RDSS) 、高效消费者响应系统 (ECR)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供应链管理系统 (SCM) 、商业供货系统 (GOS) 等。第五, 我国零售企业要借鉴优秀外资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系统管理经验, 建立具有商品分拣、配送自动化功能的配送系统, 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商品储运体系, 实现物流管理的电子化。

摘要:在国内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停留在价格这一较低层次, 品牌竞争成为竞争的焦点。拟结合我国零售流通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 国内零售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劣势, 分别从政府、企业层面提出建设我国零售流通品牌的对策思路, 以期为加快国内零售流通品牌建设, 更好的面对来自国外零售企业的挑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零售流通,品牌对策

参考文献

[1]洪涛.商业品牌竞争—零售业发展的大趋势[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6) .

[2]贺爱忠.中国城市零售商业企业品牌竞争优势的创造与持续[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2) .

[3]迟丽华, 张慧美.我国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的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5) .

[4]黄静.品牌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5]王惠.影响零售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J].商场现代化, 2007, (8) .

零售流通 篇2

百货店在欧洲的登场是伴随着工业化大革命而来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要求大规模分销与之相对应,城市人口的增加及购买力的激增,对零售服务的要求也加大。百货店适应了这种大规模的服务需求和商品需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享乐阶层,百货店的明码标价、自由进出、大规模多品种、不满意退货、分部门经营等流通变革满足了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具有社会有效性。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超级市场被誉为零售业的第二次革命。这种零售业态的出现是由于1929年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超级市场以低成本、快周转、低售价适应了顾客渴望低廉价格的需求。超级市场的兴起,引发了薄利多销、自我服务、开架售货、统一结算、标准化包装的流通技术变革,尤其是连锁超市以其大量采购、大量销售为有力武器,加上高效率的物流配货系统降低了成本,使其销售价格大大低于一般零售店。在重视价格的时代,消费者愿意为了低廉的价格而放弃接受更高的商业服务。这个新兴的业态,迎合了社会的大量生产和广大消费者的大量消费的需求,具有不容置疑的社会有效性。

零售流通 篇3

前一段时间绿豆、大蒜等农副产品价格暴涨, 现在玉米价格又在上涨。据说国内不乏游资从股市楼市转战炒农产品。对市场敏锐的商人总是能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从流通环节获得丰厚的回报—“08年的时候肉价贵, 09年的时候房价贵, 今年轮到菜价贵了”。然而, 绿豆、大蒜等农产品相对而言保存期长, 可以通过囤积居奇来炒高价格, 那么生鲜蔬菜价格上涨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流通成本占蔬菜价格的比例高

2010年6月5日和2010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两次播放了一期节目《菜价贵在“最后一公里”》。节目中谈到山东聊城的西葫芦在产地5分钱一斤, 在北京社区要1元钱一斤, 上涨20倍之多。蔬菜产地价格低, 居民买菜贵, 业内形容蔬菜流通市场是“两头叫, 中间笑”, 认为蔬菜贵可能贵在流通环节上, 蔬菜经过层层加价, 最后利润都被中间商拿去了。

流通环节地租高是菜价高的根源

结合以上的报道我们可以试图对北京市菜价高企的根源作更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 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影响了蔬菜的生产和流通。一方面, 随着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加快, 北京周边城市化建设的加快, 零星的甚至成片的菜地正在逐步消失, 北京的蔬菜供应几乎完全依赖外省市。菜地变高楼, 蔬菜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这是影响菜价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 房地产的高回报促使农贸市场外迁, 蔬菜流通环节加长。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随着城市市容改造和房地产的蓬勃发展, 原来市内的批发市场不断地向外迁移, 加大了蔬菜流通的难度。原来产地来的蔬菜直接就进城, 零售菜贩可以直接在一级批发市场进货, 批发市场附近的居民甚至可以直接享受到接近于批发价的实惠。现在菜贩必须通过二级批发商进货, 这是因为一方面到一级批发市场运输距离变得更远, 路上花费的时间更多;另外, 一级批发市场各个品种蔬菜离得较远, 零售菜贩无法在短时间内采购到品种齐全的蔬菜。

其次, 年年上涨的摊位管理费, 使得零售商贩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直接抬高了菜价。实际上一个1~2平方米摊位, 每个月一千多的摊位管理费要占去销售利润的很大一块, 所以蔬菜零售菜贩的劳动报酬比较低。之所以这个零售环节还能够生存,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蔬菜生产流通的特点和渠道现状, 使中国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连锁超市零售终端和销售网络, 没有完全能够取代农贸市场的渠道;另一方面是由于菜贩没有企业的税负, 劳动力成本是隐性的成本。

而农贸市场经营者获得的地租回报相对于零售人员的工资来说确实太高。实际上一个平方米的摊位月租金500元, 即每天每平方米18元左右的租金, 这在商业地产中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了。

在整个蔬菜产业链条中, 农民由于生产规模小, 市场信息不对称, 承担的风险最大, 在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而零售菜贩由于销售规模小, 效率和效益都比较低, 其劳动回报也是非常低的。在这个行业里, 生产和零售环节的从业人员数量最多, 但是他们的收入回报偏低;而社区市场经营者地租回报非常高, 风险非常低。这就是整个蔬菜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流通环节地租上涨对城市零售业的影响

相对于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地租回报和劳动回报来说, 城市中流通环节的地租回报高企, 而且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那么流通环节地租上涨对于城市零售业的生态和格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具体影响呢?

流通环节地租高回报不利于扩大消费

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 一件商品的价格组成为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2]。就蔬菜行业来说, 生产环节的地租成本和流通环节的地租成本是无法相比的, 后者非常高。所以, 蔬菜行业的地租成本以流通环节地租为主。当地租成本比例越来越高, 而资本利润降低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2) , 只能使得劳动力回报越来越低。这就是目前很多成熟行业的现状:地租相对工资越来越高, 这将促使人们的相对购买力进一步下降, 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受到抑制, 进而影响零售业的发展。事实上, 在蔬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里, 没有一方不是高房价的受害者。我们可能会发现在蔬菜市场更真实的情况是“场里叫, 场外笑”。在许多商品价格组成中包含比较高的流通环节地租的行业, 由于地租回报占商品价格的比例太高, 这种国民经济一次分配的格局, 已经严重伤害到许多行业的生产和流通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同时也阻碍了这些行业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运转。由于劳动力回报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大众的相对购买力持续下降, 从长远来看, 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国内外工资收入和房价的比例, 我们就能发现中国城市的地租相对高回报实在是很危险的。事实上, 城市里居民地租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例并不高, 多数城市居民并不具备多余的房产, 因此劳动力收入依然是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劳动力收入回报相对地租回报的比例在下降, 那么大众的整体购买力一定是下降的。这个整体购买力是相对于生产来说的, 也就是这种情况会造成生产相对过剩的累积, 经济发展就会受到破坏。

总之, 流通环节地租高回报将对消费会起到抑制的作用。

流通环节地租高回报促使零售业电子商务化

从《菜价贵在“最后一公里”》的报道可以发现, 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 使得地租相对劳动力的回报太高, 已经对零售业的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 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蔬菜流通领域。另外一个较典型的例子是实体的电脑零售终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电脑产品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其零售终端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小。然而近年来城市商业地产价格却持续上涨, 数码广场一个20平米的店铺月租金高达一万元, 如果销售净利润率是5%的话, 则每月单店销售额必须达到20万才能摊销掉店铺租金的固定成本。所以, 在越来越低的利润空间下, 电脑零售行业的销售人员工资大多被压低到不足二千元。

当然电脑零售行业也有其特殊性。电脑是一种标准化很强的产品, 而且又进入了产品的成熟期, 所以直销和网络销售渠道对实体店铺的销售有很大的冲击, 也许电子商务渠道才是高价房地产时代的出路。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 便利店零售业也同样面临高房价的压力。本来这些城市便利店数量就较多, 市场饱和, 竞争激烈, 因此销售额被周边的便利店和超市拉低。而这些便利店店租的固定成本又不断上涨, 造成便利店的利润率不断下降。如今, 面对高涨的地产价格, 便利店行业也在利用网络销售不占用实体店铺面积的优势,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比如便利通网上商城, 一号店等在线销售渠道。

流通环节地租高回报促使零售业连锁规模化

从前文所谈到的几个例子我们发现, 由于地租占商品价格的比例越来越高, 已经促使一些零售行业积极拓展电子商务的渠道。然而还有很多非标准化的商品它们的销售渠道难于电子商务化, 地租占商品价格的比例只能是越来越高。

由于地租相对高回报对大众消费的抑制, 在城市里有两类商品的零售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类是奢侈品, 另外一类是生活必需品。奢侈品适合城市高收入者, 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是刚性的。奢侈品只要利润率足够高, 就能够支付城市商业地产高额的租金。生活必需品的零售业应对高地产价格的压力, 必将采取高效的物流和运营, 并通过规模取得经济效益。比如美国的沃尔玛和德国的连锁超市阿尔迪, 他们的目标客户就是中低收入者, 其市场策略就是低价。

所以, 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将不利于实体店铺的个体零售业的发展。近十年来, “店铺的转让费”现象越演越烈, 就是商业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实际上很多零售店铺的经营者已经很难在商品零售上获得足够的营业利润。由于商业地产的区域不可替代性, 房东在定价方面往往有较大的自主权。有足够资金的人会选择投资商铺, 而资金不足者甚至也能通过承租商铺, 利用终端的地理位置收取下一家承租者的“店铺转让费”。根据地段不同“店铺转让费”也不一样, 比如在上海中环附近, 一个10~20平方的商铺“店铺转让费”要10万元。下一个承租者就要在正常的房租之外, 额外支付一笔费用, 这无疑增加了零售终端的地租成本。这种现象在很多城市都存在, 国家工商部门还没有一个相关的规范管理。

在高房价高地租的城市从事零售业, 必须要有足够的运营资金, 实现一定的规模经济, 才可能分摊高额的租金, 并获得利润。

地租回报的调整探索

从长远来看, 土地的价格是由市场供需来决定的, 市场本身能够起到调节的作用。但是在国民经济分配的体系中, 由于土地是区域不可替代的, 而且是可以囤积的资源, 而劳动力要素和商品是完全流通, 完全竞争的;因此土地使用权所有者往往具有更大的定价权, 而劳动力定价权较弱。

有人认为房价高涨是城市化运动和地方财政被土地绑架造成的, 我认为这是对地租与国民经济的深层关系认识不够的体现。首先, 高房价高地租在各种商品的生产流通领域造成了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与不平衡, 抑制了大众的消费能力, 增加了流通成本, 从根本上伤害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机制。另外, 房价并不总是正常供求关系的体现。中国在解放以前就号称四万万同胞, 到今天13亿人口, 即使考虑到人口统计上的偏差, 也最多是解放前人口的4倍;然而现代的建筑和交通技术已经能够使得单位面积上居住比解放前多数十倍的人口。所以, 房价上涨并不是土地供求发生了急剧变化的结果。

事实上, 在中国只有农产品耕地的供应量才真正地在不断减少, 从供求关系来看上涨的应该是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地租, 而不是流通环节地租。之所以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地租很难上涨, 主要因为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小, 分散经营, 自产自销, 没有渠道控制能力。亚当·斯密曾经在《国富论》中指出:“ (地租) 自然是一种垄断价格。它完全不与地主为改良土地而可能投入的资本成比例, 或完全不与地主所能收取的成比例, 而是与农民所能支付的成比例。”

所以, 即使我们允许房地产和地租存在垄断价格, 房价上涨的极限也应该是人们能够支付的成本, 而地租上涨的极限是不能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产生大的破坏或抑制。

仅仅依赖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一次分配中地租回报和劳动力回报的比例是不够的, 资本和土地的逐利性必将侵占劳动力的回报, 进而危害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政府应该做出一些指导和规范, 在增加民众劳动收入的同时, 约束地产价格。

另外, 政府还应该想办法让城市土地本身具备可替代性。比如, 在基础建设、税收政策和公共服务方面平衡投入, 让更多的城市有更好的市场环境, 对企业和居民具有同等的吸引力, 这样就能够减少地产价格的区域性不平衡。如果城市的房地产不是按照中心向周边扩散的方式来建设, 那么就不会造成开发商只造高价楼, 土地和房子只有在炒高后才开发的局面。

零售流通 篇4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第九届中国零售商大会。我谨代表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零售业已经进入全面变革的新时代, 中国商业联合会近年来持续以转型、创新为主题, 组织业内共商发展大计, 对于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应对新的挑战以及经济下行的压力, 商业企业加快了创新的步伐, 新的业态以及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零售业转型升级的氛围渐行渐浓。作为行业主管部门, 商务部一直在密切跟踪研究分析零售业变化和趋势。借此机会, 我想谈一下对当前流通业包括零售业发展的一点看法。

一、我国零售业在调整中前行, 在转型中发展

根据商务部4300余家典型零售企业统计数据, 2013年我国零售业总体呈现稳中增长的态势, 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但增速放缓。2013年典型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0.9%, 增速仍然较快, 但与2012年相比回落了0.8个百分点。实体店营业面积同比增长3.2%, 增速回落3.6个百分点。

二是百货和大型超市的压力增大, 便利店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便利店销售额和营业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2.3%和6%, 居各业态之首。受到电商发展的影响, 百货和大型超市等传统的主力零售业态的销售额分别增长7.7%和7.9%, 增速较上年分别回落3.5和4.4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增速继续下降至7.1%。一线城市受影响更大, 上海市一季度销售排名前20位的百货店销售额同比下降9.9%。

三是线上线下渠道加快融合发展。传统零售企业“触网”步伐加快。2013年传统零售企业网络零售增速达到38.6%, 今年1-2月增速继续加快, 达到53%。同时, 电商也加快向线下渗透, 京东与15座城市上万家便利店进行O2O合作, 顺丰开始在全国建设实体便利店。

从总体形势看, 我国消费市场长期繁荣稳定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 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将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内生动力, 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 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 将创造出巨大的新消费需求, 为商业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机遇, 对此大家应当坚定信心。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 传统零售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 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好日子到头了, 但我觉得到任何时候商业都不会消亡, 消失的是不变革的企业和陈旧的商业模式, 我们传统零售业企业的转型和发展、创新确实到了一个关键时刻。

二、流通业发展进入“智慧流通”时代

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流通业发展的主旋律和业界的共识, 应用新技术、发展新模式成为商业适应新环境、满足新需求的重要途径。最近, 我们注意到, 除了众多不断发展创新的京东、淘宝等网络零售商之外, 有一批新兴商业企业逆势增长, 发展速度、企业效益均呈现反商业周期的快速发展势头, 与陷入困境的传统流通企业形成强烈反差, 例如广东的尚品宅配、江苏的孩子王等。我们对这些企业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他们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概念, 其共同特征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手段, 基于互联网经济思维, 建立了与传统流通完全不同的全新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 具有消费者驱动、大数据支撑、供应链快速响应、网络化协作的生态圈等特点。这与国际上商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一致的,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商业企业在这方面也已经有了很多探索和成功经验。

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充分体现了流通的智慧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代表着信息化时代现代流通的发展方向。流通借助科技和金融的力量, 拥有了过去想象不到的能量和空间。智慧流通会给商贸服务业, 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智慧流通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变了流通与生产的传统关系, 使流通真正成为经济活动的先导力量。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 流通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商品的集散、交易实现等功能, 成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通道, 它作为生产、流通、消费的一个环节, 处在整个经济活动的下游或者末端, 它是一个被动性的角色, 成不了主宰者。在互联网经济时代, 智慧流通的模式下, 商贸服务企业最贴近市场和消费者, 借助技术手段, 综合分析市场需求和组织资源配置, 主动引导生产、影响消费, 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和“大脑”。从整个经济运行来看, 经济模式由原来的“M2C”, 就是制造到消费, 流通是中间的转换环节, 变成了“C2M”, 就是消费到制造。流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不再是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现实。谁掌握了消费需求, 谁就代表了市场的力量, 就会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例如, 京东在上海的“亚洲一号”物流配送中心, 它不是物流中心, 也不是配送中心, 它是订单处理中心, 每天能够处理几十万单的订单。这样的订单处理过程是消费者先支付, 然后下单, 最后实现配送。在这样的条件下, 流通对生产的组织功能, 对消费的引导功能, 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是改变了商家与消费者的传统关系, 商业经营理念从“经营商品”向“经营顾客”转变, 同时也改变了顾客的消费习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使得商业企业能够从规模庞大的用户数据当中挖掘出具有市场价值的营销数据, 为更准确地锁定目标受众、实施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打下基础, 企业经营由以商品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例如, 从事母婴用品销售的孩子王公司建立了互助互动型消费社交圈, 为每个会员建立专门档案, 专人管理, 销售人员变身为“妈妈后援团”, 不仅是一支物流配送队伍, 更扮演着“母婴顾问”的角色, 为孕妇、新母亲解决自身及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并为其提供消费建议和设计, 不仅增强了顾客的消费体验, 而且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 增加了顾客活跃度和忠诚度, 大大拓宽了企业盈利空间。还有尚品宅配, 它的门店开在红星美凯龙, 与其它店面不同的是, 尚品宅配的店里面都有设计人员, 设计人员根据顾客的要求从数据库里面调出设计效果图, 为顾客提供设计建议, 顾客还可以把自己的建议放到它的数据库中, 为其他顾客提供一个参考, 所以说尚品宅配最核心的就是数据库。这种一种非常先进的销售方式。

三是拓展了流通业的内涵和外延, 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流通企业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利用, 成为组织配置资源和要素的中心, 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 产业边界、内外贸边界越来越模糊, 流通企业日益呈现平台化、综合化、跨领域经营的特征。例如, 上海陆交中心依托网络采集物流供需双方信息并撮合交易, 将全社会物流资源以货物为中心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创新了包括融资、担保、保险、通讯、结算和技术服务等一整套第三方增值服务, 为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撑, 成为发展“平台经济”的典范。

四是改变了传统商业的运作模式和游戏规则。传统商业依靠信息不对称赚钱, 如今在互联网经济时代, 依靠的是增值服务来赚钱。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竞争, 不仅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 也不仅仅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而是生态圈与生态圈的竞争。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要插上“两个翅膀”, 一个是“互联网翅膀”, 一个是“金融翅膀”, 离开了这“两个翅膀”, 流通业难以起飞。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流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管理体制带来新的挑战。新商业模式的产生和融合发展, 对于传统商业的游戏规则、市场准入、制度设计, 形成了一种倒逼。从政府的管理体制来讲, 智慧流通的全新模式对政府的传统管理体制也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过去按照产业划分的部门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商业模式发展的需要, 必须建立起新的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三、积极创造有利于智慧流通发展的环境

国务院对我国的流通改革做出了统一部属, 要求商务部做为牵头部门, 制定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方案。今年我们要启动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综合试点, 这其中包括推动商业改革与创新发展这方面内容, 商业改革与商业创新发展是互动的。我们主要是从符合市场化方向, 法治化营商环境, 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行业探索改革,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为传统商业转型和智慧流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一是顺势而为, 因势利导。促进智慧流通发展, 要充分尊重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自主选择, 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今年将启动的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综合试点也把发展智慧流通作为任务之一。我们将结合各项工作, 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宣传智慧流通典型经验、模式和案例, 支持引导企业应用新科技, 创造新模式。

二是要完善制度, 营造环境。现在的商业改革面临三重压力, 也是三重动力, 要解决市场化的问题, 要应对互联网、信息化的挑战, 要能够和国际规则接轨, 这样的改革比较复杂。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 我们会同相关部门以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共同推进改革, 为企业改革、创新发展营造环境。要完成这项工作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 我们愿意与中国商业联合会及其他协会一道, 积极推动广大流通企业加强交流合作, 及时发现典型, 及时推广。

最后衷心的希望各位企业家充分利用本次高峰论坛的平台, 加强交流, 扩大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零售流通 篇5

一、流通体制变革规律性分析

1、描述统计。

本文用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反映流通体制变革的结果, 建立增长模型。一般的增长模型是两要素 (劳动投入L和资本投入K) , 或单要素 (劳动投入L或资本投入K) 模型2。零售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3。故采取单要素模型, 用劳动投入来解释增长。零售额增长率及从业人员增长率变化如图1所示。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2002年前统计中把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一起统计, 本文中的零售业包括这三类。)

若以波谷-波峰-波谷为一阶段, 消费品零售额年度增长率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6, 1987-1990, 1991-1999, 2000-至今 (1978-1985的改革初期含两个, 为简化划分为一个阶段) 。零售从业人员增长率也存在类似规律, 且超前零售额增长率一年, 说明从业人员增加, 推动销售额增加。这种阶段与上述我国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变革历程吻合。可以感性地得出命题。

命题:消费品零售额年度增长率与流通体制变革密不可分, 体制变革吸引更多人员进入, 使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提升;变革潜力充分实现后, 增长率下落;这种下落, 又促始新的变革开始酝酿。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绘制4。

下面分步骤, 通过实证分析论证该命题。

2、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

利用计量模型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来说明就业人数增长率和零售额增长率的关系。

设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序列Rt, 就业人数增长率序列Lt。通过做单位根检验, 表明这两个序列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 但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做协整分析。

建立协整回归方程Rt=α+βLt+μt进行估计, 检验残差序列Et平稳性, 在5%显著水平下, t=-3.010小于临界值, 拒绝原假设。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Rt和是协整的。说明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可能失衡, 为增加模型精度,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ECM) :误差修正回归方程△Rt=α′+β′△Lt+γEt-1估计结果为

估计表明, 就业增长率差分系数和残差系数显著, 对消费品零售额有显著影响。就业人数增长率每变化一个单位, 对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的贡献是0.84。残差系数为0.39, 可看作体制变革对零售额增长率的贡献。

3、Granger因果检验。

回归模型定量考察Rt和Lt关系, 并不能说明其因果联系。故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由于Rt和Lt都是一阶单整的, 故对一阶差分序列△Rt和△Lt做Granger因果检验, 见表1。

故△Rt不是△Lt的Granger原因, △Lt是△Rt的Granger原因。表明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变化的确是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变化的原因。

至此, 解释清楚了命题的一部分, 即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变化是由就业人数增长率变化引起的。接下来说明, 为什么体制变革会引起就业人数增长率的变化。

二、流通体制变革对零售业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解释体制变革的动因时, 通常假定变革中人们具有经济人特性5。体制变革能否发生, 取决于是否:Wn/ (W0+TC) >1。W0为旧体制净收益, Wn为新体制净收益, TC为改革的额外成本。借鉴这种思想的收益比较理念, 从个体出发, 建立演化博弈模型, 结合计量方法来说明体制变革如何影响人们的就业选择。

1、模型假定。

采取单总体假设, 劳动者素质相同, 策略是选择 (零售业, 其他行业) , 目标是收益最大化, 行业平均工资为零售业W1, 其他行业W2。博弈进程:随机抽取两人博弈。若选择同行业, 分别以概率α, β获得岗位, 收益分别为αW1, βW2;选择不同行业, 均可获得岗位, 收益为所选行业平均工资。并假定人群中选择零售业比例为x, 选择其他行业比例为 (1-x) 。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现实中零售业与其他行业共存是一种长期趋势, 这是演化博弈的多态共存, 进化稳定策略为 (x, 1-x) , 且x= (βW2-W1) / (αW1-W2+βW2-W1)

变形得:x (W1+W2) -W1=αxW1+β (x-1) W2

令Y=x (W1+W2) -W1, X1=xW1, X2= (x-1) W2

建立回归方程Yt=αW1t+βW2t) +εt

2、模型估计。

选取1990-1998年数据, 该阶段是一完整周期。为待估计参数。变量数据见表2。

期间x变动不大, 说明就业比例稳定, 使用演化稳定策略概念适用, 故模型解释力较强。

估计值, 表明变革中零售业就业机会大于其他行业, 即使零售业平均工资低于其他行业平均工资 (<) , 但期望收益相反 (>) 。故零售业就业人员增长率较高。

三、结论

通过描述统计、计量模型以及演化博弈论的方法, 得出了如下结论: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流通体制变革与零售就业人员增长率呈现正相关周期变化。逻辑联系是:体制变革吸引人员加入流通业, 使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提升, 达到波峰后, 两种增长率都下落。这种周期性可以理解为:变革初期, 旧体制解放出的劳动力造成就业人员增长率增加, 从而促进零售额增长率提高;变革中期, 变革的潜力充分实现时, 就业人员增长率与零售额增长率开始回落;回落到谷底时, 又促始新的体制变革开始酝酿。

目前, 我国政府制定大量流通促进政策, 流通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流通产业发展被纳入“十二五”规划。按规划, 我国要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产业。流通企业如果能把握机遇, 顺势而动,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将大有可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本文通过描述统计观察, 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 用演化博弈论验证在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 伴随的商业企业消费零售额和就业人数的变动规律。

关键词:体制变革,演化博弈,实证

参考文献

[1]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No.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先庆.零售企业员工培训[M].广东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历年.

【零售流通】推荐阅读:

流通能力07-16

流通统计05-17

农机流通07-05

流通产业07-28

开发流通08-01

流通监管08-16

流通现状08-17

流通管理08-24

流通环节09-11

流通速度09-24

上一篇:电子专业课兴趣教学法下一篇:乳腺小叶增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