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环节

2024-09-11

流通环节(共11篇)

流通环节 篇1

流通是分配与消费的集合也是市场的总和,处于产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枢纽地位。兽药流通是兽药产业发展的末端环节,是兽药企业、产品对接市场的根本通路。随着兽药市场结构调整和兽药营销模式的转变,兽药流通逐步显现出不同生产企业、经营组织、产品在市场集中度、营销理念、经营模式上的差异特点。经过多次洗牌,我国兽药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规范与扩大,但由于涉及主体多、产品差异化程度大、监管复杂等因素,兽药流通环节仍存在市场集中度低、 经营不规范、终端用药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因此,抓好政府、企业、经营组织等关键主体与节点,实现监管有序、企业稳定发展、组织经营创新、构建良好、规范运行的流通体系是强化我国兽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我国兽药产业流通环节现状

1.1外资产品销售情况

外资产品主要包括进口兽药以及国内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兽药产品。截至目前,在我国注册的有来自41家国外兽药企业的550种产品,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制药业大国,年销售额约50亿元。就产品适用类型来看,大多为疫苗或药用饲料添加剂,制剂药品较少; 就产品属性来看,销售额占比最高的是猪、禽与宠物疾病的疫苗产品,总价值6. 57亿元。进口化药产品则多为药用饲料添加剂、抗生素及驱虫药等,市场总价约4. 89亿元。除进口药品外,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辉瑞”、“德国拜耳”等药企巨头在我国投资建厂,其通过长期、广泛的市场调查,针对我国市场特点指向性研发产品, 凭借产品质量、品牌和技术优势,迅速打开了高端兽药产品消费大门,抢占我国兽药市场份额,为兽药产品流通提供了更多选择。

1.2本土企业销售情况

经统计,2012年我国1 520家兽药企业共完成总价值401. 14亿元的产品销售,涉及近2 000个品种, 29种不同剂型,大多内销国内市场,部分出口至北美、东南亚及非洲等地区。就产品结构来看,生药制品与化 药制品的 销售额分 别为88. 88亿元 ( 22. 16% ) 和312. 26亿元( 77. 84% ) 。

1. 2. 1市场集中度分析2011年我国兽药生物制药企业前10名累计销售额为44. 25亿元,占生物制药总销售额的比例为49. 79% ; 原料药前10名企业累计销售额为49. 59亿元,占比49. 51% ; 化药制品前10名企业累 计销售额 为42. 3亿元,占比25. 03% ; 中兽药销售 额前10名企业的 销售额为8. 63亿元,占比20. 02% 。生物制药由于产品附加值高,垄断性较强,市场集中度最高,仅前10家企业即可占有49. 79% 的生物制剂市场,化药制品及中兽药企业均需30名以上企业才能达超半数的市场占有率,见表1。而就国际范围来看( 统计不含中国) ,兽药的市场集中度极高,2012年仅前4家巨头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达55. 60% ,前10名企业销售额则占全球兽药市场的90. 60% 。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CR10表示前 10 名企业市,CR30表示前 30 名企业市场占有率,CR50表示前 50 名企业。

1. 2. 2不同类型产品的市场分割情况不同类型的兽药产品对于市场的分割比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从生物制品来看,2011年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额为73. 33亿元,其中约71. 73% 在国内市场销售。 化学制品相比生物制品而言市场存量较大,2011年达312. 26亿元,其中化药制品( 168. 98亿元) 的销售占国内市场流通的化药产品的主要份额( 54. 12% ) 。 另就功能来看,化药制品中抗微生物药销售额占比最高,达70. 49% ,其次分别是抗寄生虫药( 11. 80% ) 和消毒药( 5. 86% ) ,表明我国本土化药制品产品多应用于规模化养殖环节,见图1。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与国内不同,由于目标市场与动保理念的差异, 国际上多以牛、羊等大牲畜养殖用药为主,且宠物药、 比赛类动物用药产品占比较多,与之相对应的抗寄生虫类药品与生物制品销量较大,连续多年居全球兽药销售排行前 两位,2011年其市场 占有率分 别达26. 10% 和26. 00% ,相关统计数据见表2。

就我国本土企业的产品出口来看,生物制品和化药产品 在销售额 与销售区 域上存在 明显差异。 2012年,面向东南亚、东亚、非洲等地,我国兽用生物制品出口额为6 503. 89万元。 兽用生物制品的附加值虽普遍高于化药产品,但出口比例小,仅占全年生物制品总销售额的0. 73% ,占全年兽药产品总出口额的1. 76% 。化药产品中原料药、制剂药、中兽药三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均有一定比例,2011年数据显示,共有三大类合计23. 77亿元的国产兽用原料药出口至54个海外国家,较2010年增长了59. 10% ,其中欧洲为原料药销售的兽药市场,2011年面向该区域的原料药总 出口额占 当年兽药 产品出口 总额的45. 35% 。此外,2011年共有两大类合计12. 58亿元化药制剂产品出口到43个海外国家,较2010年增长了49. 05% ,其中欧洲地区消化产品5. 19亿元,占全部制剂药出口总额的41. 26% 。中兽药出口情况未有统计。由此可见,针对海外市场而言,由于产品附加与注册等因素,原料药最具竞争能力,化药制剂产品市场扩容较快,见图2 ~ 4。

注: 数据来源于 IFAH Annual Report( 国际动物卫生联合会年度) 。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1.3兽药经营组织销售情况

近年来,兽药经营总体上呈现企业销售渠道下沉,终端市场客户被新型经营组织挤占,经营商与品牌企业合作门槛提高等产业内部新变化。伴随着产业链上游的供给趋势变化以及养殖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兽药经营开始由传统的代理形式向多方向发展。 此外,兽药GSP的逐步推进落实使得兽药产业内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发生重大变革。截至目前,兽药市场价值总量约合400亿元人民币,近200万个兽药经营商、零售店、动物诊所、养殖场参与分割,经营组织及流通产品数量庞大、布局分散,行政监管难度大,系统的数理统计也难以实现。

兽药经营组织的核心价值是产品分流和终端零售,其成长阶段分为起步阶段、增长阶段与变革完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相应的特点。起步阶段主要需求为沟通、指导、培训、授权; 增长阶段主要需求为培训、营销支持、共同开发市场、管理销售咨询、理货支持; 变革完善阶段主要需求为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新产品、新市场、客户忠诚度、利润保障。根据兽药经营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市场现有的组织形式,可将兽药经销组织大致分为代理经营商、营销分公司、服务商、 养殖终端集团与网络经营商五种形式。

2兽药流通模式评价的实证研究

2.1不同类型流通模式的运行现状评价

为判断兽药终端用户对不同兽药流通模式的满意度,依照全国范围内587个抽样调查问卷数据,对我国兽药经销模式运行现状进行科学评价。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调查的587个终端用户中有261人通过代理经营商模式购买药品,102人通过服务商模式购买药品,44人通过营销分公司模式购买药品,164人通过养殖集团采购模式购买药品,16人通过网络营销商模式购买药品。依照样本结构特征,重点就代理经营商模式与养殖集团采购模式的评判模型进行展开分析,其他模式仅显示评判结果。

对兽药经销模式运行情况进行预测,一般主要考虑的是该模式下的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u1,购买成本是否合理u2,服务是否到位u3。运用模式评判方法,得评判因素集: u = { u1,u2,u3} 。用V1,V2,V3分别代表满意、一般、不满意,则评价集V = { V1,V2, V3} 。

据调查,终端用户对三个评判因素的关注度分别为40% 、25% 、35% ,得权重分配集A = { 0. 40,0. 25, 0. 35} 。

1) 代理经营商模式评价。代理经营商是历史的产物,从兽药产业在我国萌芽到如今初具规模,历经兽药产业多次洗牌与变革,在兽药流通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大致经历了倒爷—坐商—行商三个发展阶段,期间其销售网络不断扩展,布局日趋合理, 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也逐渐增强。养殖业现存规模与养殖组织形态决定了代理经营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依旧是兽药流通的主要模式,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其他经营模式的出现,各类经营商之间的竞争开始向深度综合发展,GSP带来的传统代理经营商变化也突出表现为用药知识与兽医技术的升级改造,营销模式也由倒卖产品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组合营销。终端用户对现有代理经营商模式的运行现状评价见表3。

由问卷调查数据,得评判矩阵为:

对R与A做合成运算,得模糊综合评判结果:Y = A 

对Y作归一化处理得: ( 0. 40,0. 25,0. 35) 。

评价结果表明: 被调查终端用户对代理经营商的 “满意”程度最大,为40% ; 其次为“不满意”,占35% ; 评价“一般”的为25% 。

2) 养殖集团采购模式评价。养殖集团采购主要特点是其本身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身即为终端用户,在集团化发展进程中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涉及兽药经营,且其下游服务对象一般为该集团内部的养殖公司与养殖户。问卷结果反应该模式运行结果见表4。

由问卷调查数据,得评判矩阵为:

对R与A做合成运算,得模糊综合评判结果:Y = A 

对Y作归一化处理得: ( 0. 47,0. 38,0. 15) 。

评价结果表明: 被调查终端用户对代理经营商的 “满意”程度最大,为47% ; 其次为评价“一般”,占38%; “不满意”为15% 。

3) 其他流通模式评价。服务商是全面服务养殖业的经营组织形态,其服务内容包括兽药销售。为了全面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通服务农业的最后1公里,地方政府鼓励合法民间组织,如养殖协会、合作社、综合类农业服务超市,直接对接终端用药市场。 该种模式的评价结果: “满意”程度最大,为61% ; 其次为“一般”,占比30% ; 评价“不满意”的仅占9% 。 营销分公司是由生产企业指派或分化出的一支专门进行该企业产品销售的队伍。这种分化源自社会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原则,即擅长兽药营销的人员组建自己的团队主管产品销售,原则上隶属于兽药生产企业管理或受生产企业约束,但对营销战略的制定与营销队伍的管理有一定的自主权。在此次调研中,该种模式并不多见,占据的市场容量有限,问卷结果显示, 对于该种模式的运行现状评价结果为: “满意”的占34%,“一般”占37%,“不满意”占比29% 。网络经营商在此特指通过网络进行兽药经营的独立组织或个人,其本质上具有代理经营的性质。由于药品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共有69家网站可以进行互联网售药, 其中38家可向个人售药,其中从事兽药销售的网商有限,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有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网等带有产品购买模块的论坛性网站。由于模式较新,统计难度大,此次共调查有16人从互联网上购买过兽药产品,其对该种流通模式的评价结果: “满意”为21%,“一般”为38%,“不满意”为41% 。

2.2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统计实证分析,目前各类兽药流通模式的运行现状评价结果可见表5。

由表5可见: 首先,终端用户对于代理经营商、服务商、养殖集团采购的整体评价为“满意”。其中服务商受各类政策支持,具有一定的准公益性,能够充分整合产品、技术、服务等资源,对养殖终端服务较为具体全面,因此满意程度最高,达61%,“不满意”仅占9% ; 代理经营商的运行评价虽为“满意”,但满意率仅为40%,“不满意”则占到35% ,其原因在于不同代理经营商发展水平不均衡,规范程度也有较大差别,产品渠道不一,服务水平分化严重; 养殖集团采购模式的满意程度较高,原因在于从养殖集团采购兽药的客户多为集团内部成员或关系成员,养殖集团对这些成员在用药、用料、种苗采购、出栏产品销售等环节实行多环节统一,实现资源整合,分散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同时降低了兽药流通中的分销费用,节省了终端成本,实现了产业链条的畅通与延伸。

其次,终端用户对营销分公司的评价为“一般”, 且“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类评价率较平均。 营销分公司本质上隶属兽药生产企业,一方面其主要实施销售战略,对质量、服务等环节不予把控,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产业集中度方面处在不同的水平与阶段,调查样本容量小,对客户满意度分化的影响较大。2012年,生物制药企业CR10( 前10家企业市场占有 率 ) 为49. 79% ,原料药企 业CR10为49. 51% ,中兽药企业CR10为20. 02% ,化药制剂企业CR10为25. 03% ,放眼全球来看,兽药产业( 除中国) 集中度较高,CR10超过80% 。数值上明显看出,企业数量占有绝对优势的化药制剂企业市场集中水平最低,基本是完全竞争状态,竞争剧烈; 而数量最少的生物制药企业市场集中水平最高,但仍与国际水平存在距离,在国际药企巨头冲击我国兽药市场的大环境下,本土企业的竞争态势更加严峻。

最后,终端用户对网络经营商的运行评价为“不满意”,其原因在于兽药网络经营商是新兴模式,应用此模式的主体情况不易考量,如此次被调查的终端用户也多是在淘宝网等综合购物网站上购买药品,其合作主体一般并非兽药专营商,仅将兽药作为常规产品贩卖,GSP资质缺失,规范性待查,且不易监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配套服务缺失,兽药B - B( 企业对企业) 及O - O( 线上对线下) 的实现尚需对网络条件与行政环境建设进行完善。

3对策建议

3.1政府需规范管理与监督,保证市场秩序

监督是规范产业内主体行为,保证市场秩序与活力的主要外部动力。我国兽药管理体制建设中,尚缺乏独立的产品质量及药残检测机构,易导致主体权责不明,出现行政管理漏洞。因此,建议继续明确药政、 药监和药检的职能边界,完善三者的独立建设,创设联合执法程序[1]。首先应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继续加强应用兽药生产企业的网络化监察与管理,落实逐级上报,对违法违规行为记入企业诚信档案。对兽药经营组织应把握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基层动检站负责监察。其次应发挥三部门的耦合作用,协同各部门行动,节约行政成本,实现通力合作。最后要规范监管行为,确保监管到位。一是对兽药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畜牧兽医局目标绩效考核责任书的要求进行监管, 重点监管其原料采购、原料检验、原料储存,及产品的生产、储存、检验、销售等环节; 二是应对不同规模、类型的兽药经营组织特点,采取不同的监管形式进行监管。以此,通过强化后GMP、GSP时代的常态监管, 完善兽药监管长效机制,使药品质量得到确实提高, 食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3.2生产企业应细化市场,谋求品牌专业化发展

我国兽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各主体行为较为复杂,要想有针对性地、最大限度地满足购买者的差异化需求并形成兽药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迫切要求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摆脱价格竞争,提升综合实力[2]。首先企业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特点,细分市场,结合市场规模、 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优势,划分短、中、长期目标市场; 其次针对市场客户特点,组建多个攻关团队和客服团队,对目标市场进行长期跟踪与挖掘,然后由目标市场负责人牵头组织企业内部团队,针对特定需求的产品在研发、生产、营销与服务方面进行动态改进; 最后建设并逐步优化企业品牌,并逐步形成分市场专业化品牌,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3经营组织要转型经营集约化

目前,我国兽药流通环节仍存在中间环节多、加价销售等不合理问题。要完善追溯机制,重组利益链条,逐步推进集团销售模式向终端直销过渡。目前, 以竞价为基础的营销方式,阻碍了兽药经营组织的利益与效率实现。因此,经营组织要极力向连锁加盟商和专业集团发展,以降低营销成本,控制产品价格,打通市场与技术关卡,确保产品质量。兽药连锁经营与专业集团是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效益规模化的现代经营组织形式,通过推进兽药经营组织向连锁加盟和专业集团的转型,可以优化经营组织资金投入、设备应用与制度建设,提高GSP验收通过率,节约GSP实施成本; 也可有效提高政府对兽药市场的控制力,节约监管成本,同时保障下游流通产品的规范、稳定、健康使用; 还可实行稳定化、统一化的产品定价,在保有利润的前提下,降低客户成本,实现兽药产业对养殖业的强力支撑。

摘要: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不断规范,我国兽药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流通作为兽药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其特征与模式对兽药产业的发展起到指向性作用。文章在比较分析兽药产品流通的各节点及现有流通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587个兽药使用终端的抽样调查,运用模糊评判方法对兽药产业流通模式进行了对比评价,剖析了结果成因,并针对政府、生产企业与经销组织三类主体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兽药,流通,现状,模式,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培昌,李慧姣.加强我国兽药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J].中国兽药杂志,2009,43(4):7-10.

[2]周瑾.我国兽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流通环节 篇2

2017年,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保障流通环节**安全,根据《**安全法》和《**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监管工作目标。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流通环节**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断提升流通环节**安全监管水平,对2018年工作重点和目标进行谋划。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7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登记许可信息,建立监管档案。

第一季度我*对辖区内流通环节**经营许可情况统一备案,并及时更新完善。截至11月底,2017年我*共受理***家**经营许可申请,办结**家,不予许可*家。

(二)组织开展**销售环节风险等级分级工作

根据总局《关于印发**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开展**销售环节风险等级分级工作,经我*统计,截止目前我***销售环节**经营许可证有证总数**家,其中A级**家,B级**家,C级**家,D级**家。

(三)开展**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考核和宣传工作 按照市*《***安全流通环节监督检查计划》和**办《2017年

/ 7

**经营环节监督检查计划》的要求,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在全*全面推行**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考核宣传工作。

截止11月底,全**流通监管人员共参加**安全法律培训**人数;考核**安全经营单位***户,公布考核情况**户,考核**安全管理人员共**人次,公布**安全管理人员的考核情况**人次;公共场所制作安装或者刷写固定宣传标语**条,公共场所制作安装固定宣传专栏**个,**经营企业制作安装固定宣传版面**个,在报纸、电视、网站开辟**安全法律法规宣传**篇。

(四)深入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

按照监督检查计划的要求,完成日常监督检查任务。并根据**工作要求,针对流通环节**安全的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重点部位,认真开展落实各项专项行动。

截止11月底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共出动**人员人次***次,监督检查**经营者**家次,其中**经营企业**家次,监督抽检**经营者**家次;发现有违法行为**经营单位**5家;符合立案条件的违法案件数为**件,共办结**件,罚没款总金额为**万元。

专项检查情况具体如下:

1.元旦春节期间**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双节期间针对《**报道》报道的我**多家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所售的“牛肉熟食制品”涉嫌是假牛肉的情况,立即下发通知,组织排查,组织执法人员检查**家大型商超和**家农贸市场,对不能提供合法肉品来源、索证索票未按规定记录和登记不全的商户,严禁销售,待查明肉品来源后方可销售。共下达15份《责

/ 7

令整改书》(含摊位和小熟食店),购买送检样品9份。

2.开展H7N9疫情防控工作的专项检查。

2月份,全国多地发生H7N9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按照*局的工作要求,迅速开展H7N9疫情防控工作的专项检查。强化源头管控,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为重点,检查农贸市场**家,检查销售活禽类经营户**户,责令整改单位**户。

3.学校校园及学校周边流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按照市*《开展学校校园及周边流通****安全专项整治》的要求,以辖区各校园及周边1公里区域内的所有**经营者为重点监管对象开展整治工作。本次专项整治共检查**家**流通经营户,其中**家单位**经营许可证正在办理中。发放**安全宣传资料**份,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份。

六月份依据市*《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学校周边流通环节**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学校周边流通**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及学校周边的所有**销售者每2个月监督检查1次,确保完成本地学校及学校周边流通**安全监管工作目标,维护广大师生的利益。

4.**批发环节专项治理行动工作

自接到**《****批发环节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后,我*高度重视,立即制定**《**批发环节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并布置安排各监督*组织学习贯彻,对照方案落实辖区**批发环节专项治理行动。

/ 7

一是经过全面摸排,辖区内共有**家从事批发业务的**经营者,其中普通**620家,保健**7家,食用农产品批发配送491家,综合兼营350家,批发市场2家。二是强化监督,出动执法人员322次,检查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家,检查从事**批发业务的**经营者143家,发现41家经营者经营条件和25家经营者经营行为有问题;抽检**67批次,发现问题**2批次;查处责令整改单位39家;查封扣押问题**6公斤,罚没2.875万元。三是加强注重宣传,通过印发通告、召开会议、走访、广播、条幅、发放宣传页等方式,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专项整治工作中来,营造良好的整治工作氛围。

5.网络**销售专项整治工作

根据市*《2017年网络**销售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制定并印发***《2017年网络**销售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规范网络**经营者主体资格。经过摸底排查,我辖区共有应检查单位数141家,其中已掌握网络销售**单位135家,通过网络查询增加网络销售单位111家,已经检查并建立档案单位数135家,监督抽检**单位9家。

6.畜禽水产品“五整治一打击”专项行动

接到***《***畜禽水产品“五整治一打击”专项行动方案》后,立即组织我*执法人员对辖区农贸市场、各大中型商超和餐饮单位内畜禽水产品经营单位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了索证索票、动物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购进台账等文件,落实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发现畜禽水产品存在不符合**安全标准等违法行

/ 7

为的,立即责令销售者停止销售,保证畜禽水产品来源可查。

本次行动、检查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21家,销售畜禽水产品经营单位229家,销售畜禽水产品大型超市19家,销售畜禽水产品小型超市42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开展示范创建,突出示范引领。

全市统一开展**安全示范创建活动,集中力量在辖区内打造百家**安全示范店、**安全管理示范单位、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将各项基础较好的**销售者进一步规范,率先创建成制度健全、经营规范的样板,一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安全监管工作更上新台阶。

1.组织开展***市百家**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

根据市*《***市百家**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方案》制定并印发《***市*****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方案》,根据方案组织开展实施。

四月份由**经营者申请填写《**安全示范店申请表》,并向各食药监所进行申报。五月份各食药监所对申请示范店的**经营进行初评。六月份我*从43家**经营申请单位中遴选出12家,将结果上报市*。

9月26日前****药品监督*对我辖区“百家**安全示范店”申报单位进行互查验收。11月20日前市*分三次对我辖区大中小型“百家**安全示范店”申报单位进行最终验收,近期将公布百家示范店名单。

/ 7

此外***两家大型商超申请创建****安全管理示范单位,***市*将对***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二七分公司(大卫城店)进行验收。三家大型商超申请创建国家级“放心肉菜超市”,市*将于今年年底对我辖区“放心肉菜超市”申报单位进行最终验收。

二、2018年工作谋划

(一)日常监管

按照监督检查计划要求完成监督检查任务;按时完成监督检查计划制定工作;按时完成辖区**销售企业风险分级。

(二)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工作

加强**流通监管执法人员**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考核,考核不合格不得上岗。每半年开展1次**销售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考核,并公开考核情况。继续在全区全面推行“*证通”线上教育培训系统,利用APP培训软件推行手机线上培训考核。

(三)**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工作

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在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宣传栏,**销售企业醒目区域设置标语宣传栏,开展**安全法宣传。

(四)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

开展“以执法检查为基础、以综合评价为结果、一公开发布为手段、以促进自律为目的”的监督检查工作。按照“随机确定检查人员、随机确定检查单位”和“统一检查内容、统一检查标准、统一公开公布”的原则实施执法检查。此项工作每年开展4次。

(五)开展学校校园及周边流通环节**安全专项整治

/ 7

(六)配合开展创建国家**安全示范城市工作

(七)规范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

(八)完成市*交办的其他工作

**科

2017年12月6日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问题及对策 篇3

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规制度不健全,抽检程序规定不清。目前,抽检工作主要参考的法律法规性文件为《食品安全法》以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这两项文件仅涉及抽检工作,而对于样品确认、复检等却未做出具体规定。其弊端表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抽检周期长,可覆盖食品的范围过窄,一些保质期短的食品未完成全流程就过期;二是,生产企业的樣品确认与送达不能有效配合,无法送达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复检程序可操作性较差。复检过程中涉及备份样品提取、送达等诸多问题,检查完毕后,需由执法人员、复检申请人共同参与,可操作性较低。

检测标准不完备,运用难度较大。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一方面表现为指标滞后,一些热点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找不到相关的判定与检测标准,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相关部门的行政问责,还会影响到产品所在领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食品检测标准所涉及的食品精确信息不能固定,一些食品的生产日期、存货数量、批号等信息根据分、秒的不同而变化,很难将抽检样品认定为同一批次食品。除此之外,涉及食品检测标准的相关规定还时常出现冲突现象,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水产品不得添加甲醛,但未注明不得检出,而《干制水产品标准》中却规定甲醛含量为≤10mg/kg。

食品检测数据利用率低,信息处理存在争议。一直以来,我国食品检测领域都存在数据利用率低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数据分析、整理困难。食品检测信息量大,数据复杂,人工整理的效率有限;二,各部门对检测数据的参考度较低,一些检测不合格的食品生产单位并未因数据问题接受到处罚;三,食品检测数据的公布仍存在巨大争议,通报范围与方式不规范。现阶段,我国仅有县级以上部门可对食品检测信息予以公布,但其公布范围与公布方式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对于外省公布本地企业的数据有着矛盾和分歧。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对策建议

推动立法进程,完善检测机制。一要结合现已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以及各类食品具体执行标准重新编纂检测规范,进一步明确食品检测过程中被抽检企业、检测机构、监管机构的职能与义务;二要针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发展需求,不断修订检测标准,对缺乏国家标准依据的以地方标准代替;三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执行原则,对无法送达检测信息的企业,采取被抽检企业自行索要信息的逐级溯源制度;四要进一步落实复检程序,对于同意处理办法的复检申请人按照协商结果组织相关机构复检,对于不同意处理结果的,联合外埠机构进行复检,以此减少备份样品的争议。

统一抽样标准,提高速检精度。一要统一被抽检食品的相关信息,对生产日期精确到“时、分、秒”的食品建议以“日”为单位进行划分;二要放宽检测抽取数量,对达到检测数量的食品可随即进行抽取;三要增加资金投入,引进精度更好、效率更高的速检设备,将单一指标定性检测向所参数定量检测推进;四要进一步培养现场速检队伍,以不断满足外出检测需要;五要加强速检结果审查,对保质期短的食品,速检出现不合格情况时再递交上级法定检测机构认定。

充分利用食品检测数据,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提供必要依据。一要建立食品检测数据可追溯平台系统,将抽检结果建立成数据库,利用区域数据比对、品种比对等科学分析方法为监管与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二要建立政府部门互通机制,实现食品检测数据信息的查询与共享;三要建立抽检不合格食品企业的约谈机制,尤其是对于市场上品牌影响力较大、占有率较高的食品,更要定期进行约谈,以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降低食品安全隐患。四要启用不合格食品退出机制,对于多次出现不合格检测结果的企业要严格清退出市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流通环节食品的检测工作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精度,以更详尽的数据规范食品市场行为,保障食品消费市场稳步发展。

进场费,流通环节之殇 篇4

进场费是上世纪80年代西方商业社会的发明, 时至今日, 进场费已经成为了中国商家利润的一部分。

有专家对进场费的合理性表示质疑。虽然说它的存在大幅推高了物价有些夸张, 因为进场费己存在很多年, 而物价快速涨才是最近的事情。但进场费这笔钱, 无论叫什么名称, 都是供货商的供货价与超市零售价之差的一部分, 即便超市取消进场费, 只要话语权依旧掌握在零售商手里, 仍然可以通过直接压低进货价格继续赚取这笔费用。

“怪胎”产生的原因

所谓"进场费", 指的是超市在供货商的商品进入超市之前, 预先收取的一笔费用。关于这笔费用该不该收, 是否合理, 在中国讨论已经不止一年、两年, 而是很多年。曾有报道披露包括家乐福等大超市在内的零售商盘剥供货商, 向他们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场费 (包括开户费、节庆费、新店开张费、老店装修费、新品费、条码费、合同续签费、海报费、堆头费、信息共享费、促销员管理费、咨询费、促销服务费等十几种) , 总额占商品零售价的40%左右, 直接推高了中国的物价。

超市的商品进场费概念源自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外著名卖场企业, 在家乐福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 为了获取原始资本, 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迅速扩展所需要的资本, 于是便利用自身在产品营销方面的优势以及超市在民众心中的特殊地位而对进驻商场的供应商收取高额费用, 中国商业联合会零供调节平台副主任姚文华告诉记者, 他们在行业中进行了测评, 有的超市的费用达到了40%到45%的收费。也就是说某种产品的进价, 超市要加价40%, 而这40%的费用无法在运作过程中得到消化, 故只能加在消费者身上。

发达国家超市运作往往是采用集中采购, 薄利多销, 提高资金周转率的方式来运营的, 现代零售业的利润, 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自身经营, 赚取产品的购销差价。对供货商收取的促销服务费用占利润的比例很低, 一般都不到百分之十。发达国家卖场其资金一年的周转次数在7—8次, 即便是产品利润率较低, 但是在乘以其周转次数之后就是一个很客观的产品利润率了。

进场费现在成为一个中国式的"商业怪胎", 在发达国家, 同样激烈的市场竞争当然也会促使大零售商产生凭借其优势的市场地位产生压榨供货商的冲动, 但严密的立法却封死了这条路, 早在上世纪30年代, 美国就出台了《罗宾逊波特曼法案》, 规定禁止有可能垄断市场的商家, 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要求特殊折扣及不合理费用。而日本的相关法律更是明确界定了17种现象为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其实在中国的《反垄断法》里也有类似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而商务部2006年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 (又称商务部2006年第17号令) 以及一些地方也出台过地方法规, 禁止收取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进场费, 但实施起来却缺乏力度。

超市进场费只是中国市场上现存的大量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现象的一个缩影, 中国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 都在采用这种成本低、风险低的扩张模式, 凭借其渠道优势, 从供货商手中收取进场的各种费用, 赚取利润占有现金流。近年来中国本土的零售业利益集团一直希望中国能够模仿日本推出《商业大店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法》等, 从法规上约束跨国零售巨头的扩张, 甚至有企业老板自费聘请法律专家拟订了法律草案。到了2008年, 商务部发布文件, 将外资零售门店审批权下放到省一级商务部门, 反使本土零售业压力更大。获得审批权的地方政府纷纷向外资商业抛出橄榄枝, 大力吸引外资项目落户, 为给当地带来引资政绩和税收, 据说有的外资巨头还获得了超国民待遇, 被允许在一些城市突破规划而强行甚至违规开店。这些, 又从另一个角度包容了进场费等行为。

有关商场高昂进场费的新闻, 并不新鲜。供应商的产品要在商场销售, 就得交上各种名目的费用, 这已是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面对老问题, 商务部去年底牵头五部门集中整顿大型零售企业违规收费问题。

流通环节乱象丛生

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出台各项法律措施来限制零售商乱收费的现象。但至今为止, 仍有很多卖场依然在变着花样收取费用, 有位供应商无奈地说:"除了清明节不收钱, 不论什么节, 超市都会收取节庆费"。

名目繁多的进场费, 并没有因为相关部门的清理整顿有所减少。老张, 是北方一家大型服装企业的负责人, 他告诉记者:"产品要销售, 就要进商场, 进去就要费用", 这样的商业逻辑, 在商场和供货商之间, 依然存在。

老张说, 像进店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 这是起码的。条码费, 一个条码费两、三千, 很正常。你不给它条码费, 你就甭想把你的商品推到它的柜台上。还有堆头费、促销费、扣点费, 很多很多, 一共二十七项。

怎么会有几十项的进场收费, 天津某知名啤酒品牌供货商王女士进一步做出说明, 她甚至形象地说, 除了清明节不收钱, 什么节超市都会收取节庆费。进入超市, 每一个店开户都需要八千到一万块钱左右的费用, 就是连锁超市, 每一个系统都差不多有三家以上的店面, 所以开户费都是按照每个系统的具体店面来定, 还有上刊费, 店内的海报宣传, 就是一千元左右, 还有配送费, 一般按照整个货款的百分比三个点左右扣除的, 还有的店更多。

收取这些不合理的费用, 已经成为很多卖场的盈利模式。和商场打交道有着十几年的经验的老张说, 有的卖场甚至根据商品类别, 成立服装、饮料、水产等小组, 分块包干实现利润目标。收这种费, 假如要收费1000万元, 有10个组, 他将任务下到给各个组, 各个组你怎么完成, 你只有跟生产商、供销商去洽谈, 而且它这里 (收费) 每年都在递增, 完不成还要扣员工奖金, 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去年底, 商务部牵头颁布了五部门"清理整顿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工作方案", 这让天津某啤酒供应商王女士看到了希望, 她拿着五部门的文件希望超市能减免相关收费的时候, 超市却认为, 合同是供应商自愿和超市签订的, 不存在不合理收费。

超市方面认为, 近几年经营管理的成本上涨、房租、水电、人力的成本, 相对于几年前涨幅很大, 超市作为一个低端消费平台, 要把更多的折扣留给消费者, 所以为了减少超市负担, 理应向供应商收取一定的费用, 是合乎情理的。

在这次清理整顿中明确指出:“合理的促销服务费是允许的”, 不少卖场利用政策的这一模糊规定, 把很多原先的其他收费项目, 摇身一变, 统称为服务费, 该收的进场费并没有减少。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加在一起, 占供货商的销售成本究竟有多大?供销商老张给出了答案:

老张说, 这是我们总的销售额, 这个占它的5%点多。那么这些费用怎么办呢?现在工资、能源各方面全都在上涨, 我们又有这么一块大的负担, 最后我们只能提高商品的售价。这种情况下, 我的企业利润微乎其微, 很可怜的, 我们整个利润才一点几。

因为承受不起高昂的进场费, 很多供货商已经悄悄退出了卖场。但是更多的供应商还在等待着入场。现实情况往往是一两个企业阻挡不了, 想要进场的供应商都在排队等着进去, 前面的前脚走, 后面的企业就马上进入。所以个别企业因为入场费问题退出卖场, 对超市方并无太大影响。在供销双方理流传着一句话, 叫"榨干供应商或者剩下最后一滴血", 给你挤干了算。

看起来是卖场和供货商之间的矛盾, 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供货商成本上升, 自然会转嫁到商品价格上, 间接推高了物价水平, 最后消费者成了买单的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好办法, 能够根治这一商业顽疾?继续来听报道,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声音, 我们对他的声音进行了技术处理。

零售企业自查自纠、有关部门联合检查、各地清理整顿违规收费正在深入进行, 老张说, 设立举报投诉电话, 加大监督力度的做法非常好。甭管是个人还是企业, 举报了, 如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核查确定属实, 就应当对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甚至给予揭发检举人奖励。这样发动社会、企业和个人舆论监督揭发检举的作用, 对其施加压力。

超市乱收费这个怪胎为什么始终能存在?有业内人士认为, 主要是缺少约束大型零售业的法律法规。目前,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去界定这些不合理收费, 而且这些不合理收费从法律上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结果, 这个问题我们从法的角度没有去解释清楚。如果我们加大罚款力度, 比如一次性罚款3千万, 那么也许超市就不敢像现在收取入场费这么猖狂。

未来超市卖场的出路何在

博科资讯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专家表示说:“从利润来源来说, 国外超市90%以上的利润都从经营来的, 通过商品周转的方式去盈利, 这是世界零售商主要利润来源。”

这种靠赚取差价盈利的模式, 核心是优化供应链, 发挥了零售业本身的优势, 通过大规模采购, 引入价格更低廉的商品, 在低价的基础上再加价销售, 赚取差价。由于是零售商直接从产地自己采购的商品, 这样商品就省去了代理和进店费用的交易成本。在发达国家零售企业有一支非常重要的经营队伍, 就是采购人员, 采购人员根据他对消费者的理解, 和他丰富的商品知识, 他会在国内甚至全球去选择他认为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 他会直接去下单采购。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举例说:“比如袜子, 到中国广东袜厂, 我需要十亿袜子, 因为他们长期这样去买, 因为工厂成本他们是非常熟悉和了解, 他会给你厂家一两个点的利润, 这样零售商就可以把进货成本控制在最低。由于不存在进店费的问题, 而是买断包销, 零售商赚取他该赚取的利润, 其他就节省下来让利给消费者了。

目前在中国市场收取进场费的外资零售巨头, 在本土和西方市场经营时, 主要就是依靠先进的采购技术和强大的全球采购体系来赚取差价。沃尔玛, 家乐福采购一些中国商品放到欧洲和美国去, 因为中国的商品价格比较优, 质量比较好。在西方市场当中当然有很大市场, 尤其像家乐福、沃尔玛这些卖场当中, 消费者都比较喜欢中国商品。所以他的很多都靠经营这种商品的差价获取利润。

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 篇5

发布人:王虎时间:2012-03-27浏览次数:25信息来源:新华社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完善农产品流通税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

意见提出,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意见明确,各地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并完善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鲜活农产品网点发展规划。鼓励流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推动在人口集中的社区有序设立周末菜市场及早、晚市等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

意见明确,各城市要合理确定耐贮蔬菜的动态库存数量,保障应急供给,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加快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流通环节 篇6

关键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一、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意义

2015年4月2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1]。通过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以有效预警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形成高效的常态化监管,全程监管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对消费者、监管部门、食品经营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尽管《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食品经营者的行为规范,但是,如果外部市场缺乏有效的信号引导,食品经营者易受投机主义的驱动隐藏或扭曲真实的质量信息,选择以次充好或制假售假,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知食品全面、真实的信息,容易购买到问题食品。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快速获取食品信息的有效途径,消费者可以明确食品的真实质量信息,购买安全的食品,若不小心购买到问题食品,可以快速追索责任主体,维护消费者权益。

(二)有利于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效率。由于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品种多,涉及信息广,突发事件频繁,后续处理难度大,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隐蔽,而且流动性不断增强,实时全面监管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成为食品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2]。基于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监管部门能够实时监控食品质量情况,快速搜寻并锁定问题食品,及时识别食品安全责任主体,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三)有利于提升食品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通过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以解决食品经营者“索证难、记账难、保存难、坚持难”的四难问题,简化食品经营者经营手续,而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迅速地查明问题源头,及时采取下架、召回等市场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食品的扩散和企业的损失,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同时,食品批发商、零售商可利用食品追溯系统实现进销存管理、订货配送管理等,提高电子化经营管理水平。

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

(一)建设思路。按照“以零售推动批发、以批发掌控零售、以消费者监督经营者”的指导思想[4],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保障,以“标准化、电子化、网络化”为目标,以“中央、省、市”三级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运作、功能互补”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全国共享、通查通识追溯信息,实现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二)主要内容。食品流通环节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环节,监督食品经营者是否履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销毁制度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职责。为了有效督促食品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监管,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精确打击流通环节食品违法行为,需要构建“三级管理平台、三大运行平台、三个追溯系统”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1.三级管理平台。我国食品安全采取的是分段管理模式,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因此,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也应由其统一规划建设,构建“中央、省、市”三级管理平台。(1)中央追溯管理平台。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建设中央追溯管理平台,负责全国食品流通质量信息查询和数据交换,统一规范流通环节食品数据采集和传输标准,实现全国食品流通质量信息共享,集中管理并指挥调度全国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对接和管理业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追溯数据。(2)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在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开设省级追溯工作窗口,作为省级开展追溯管理的工作平台,由省级工商管理局负责监控本省食品安全追溯情况,并开展相关数据应用,统计汇总及开发利用全省追溯信息数据。(3)城市追溯管理平台。由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管理城市追溯管理平台,按照统一的数据传输格式和接口规范,分别与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和省级追溯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作为城市追溯信息的集中管理中心和追溯体系日常运行的控制中心。

2.三大运行平台。一是食品安全电子经营平台:主要为食品经营者提供电子索证索票和电子进销存等服务,促进食品经营者全面建立电子台账,为食品电子追溯奠定基础;二是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主要实现工商部门远程追溯和安全预警,切实强化流通环节食品监管;三是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平台:为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公众提供食品信息查询,引导社会公众更多地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将三平台进行对接,工商部门可以直接在线监管,精确到每家商店经销的各种食品,真正实现“远距离巡查,零距离监管”。

3.三个追溯系统。(1)三位一体追溯系统。该系统是指面向集“食品经营者、工商部门、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一是切实监督食品批发商履行进货查验、查验记录,按照追溯体系规范采集、保存、备案食品索证索票资料及销进货台账信息,向下游食品零售商提供销货票据等义务,基于食品安全电子经营系统,上联食品制造商,下通食品零售商,做到“以批发掌控零售”,准确掌握食品来源去向,真正抓住食品进入流通环节的源头;二是监管食品零售商履行索证索票、履行进货查验等义务,落实法定主体责任,倒逼食品批发商履行好各项法定义务;三是通过食品可追溯终端设备,社会各界可随时查询食品安全信息,实时监督销售不合格或问题食品的行为。(2)实时监管追溯系统。该系统主要面向工商部门,包括两部分:①以质量检测为核心的跟踪监管系统。通过建立快速利用食品质量检测结果机制,一旦录入不合格食品信息,即可快速锁定在售及库存食品数量、批次及经营者名称、地址,从而采取下架、退市和销毁的方式有效查处不合格食品,并对其采取严格进货查验、多次实施抽样检验等方式,加大对不合格食品的跟踪监管力度,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②以日常监管为核心的电子监管系统。基于巡查标准、完善巡查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日常巡查、电子巡查、网上巡查等方式留下监管痕迹,形成监管数据库,从而总结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监管的重点、难点以及重点监管区域和场所,进而形成常态化监管模式。同时,建立主体信用分类标准,通过日常监管以及专项整治过程中的执法痕迹,对食品经营者进行信用等级分类,并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通过网格化监管和信用分类监管,坚持痕迹化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落实监管责任,推进精细化监管,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3)突发事件追溯系统。该系统是指面向工商部门以安全预警为核心的突发事件追溯系统,从两个方面解决食品突发事件的问题。一是工商部门接到食品突发事件通知或者自行监测到有关信息后,在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上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锁定问题食品,禁止问题食品的上架和销售,防止问题食品流向市场;同时,采取抽样检验等方式,检查食品安全状况,采取行政处罚或行政指导等措施。二是食品经营者发现问题食品后,先在食品安全电子经营平台上锁定问题食品,不再销售该问题食品;同时,及时报告工商部门,全面禁止问题食品销售行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食品追溯法律法规。随着《食品安全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有些法律法规存在着规定笼统,可操作性差,安全标准滞后等问题,应加快制定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具体法律依据与实施规范,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四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推进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二)规范追溯数据标准。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较快,国家及地方纷纷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比如商务部推出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设了国家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构建了中国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平台,还有许多地方也纷纷建立了食品追溯平台,但是步履维艰,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追溯标准不统一。为了便于工商机关监督和管理食品经营者记录备案,应统一全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经营主体、备案、台账及巡查等数据标准。

(三)加强社会宣传引导。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度较低,对安全食品的价格心理预期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需要政府利用各种渠道加大食品可追溯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和认知水平,刺激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需求,转变其消费习惯,倒逼食品经营者加大可追溯食品的生产比重,提高其建立流通环节食品追溯制度的积极性。

(四)构建多环节全覆盖追溯体系。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仅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在于生产加工环节。因此,需要构建多环节全覆盖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同行政部门按照分工负责各类商品和各个环节的食品追溯工作,并密切相互配合,真正形成大食品、全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消费。

(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者自律制度。通过建立健全食品准入制度,进销记录制度,以及问题食品召回制度和下架退市制度,全面监管食品源头,完善食品溯源链条,及时处理问题食品。另一方面,建立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为标准的行业准入机制。加强对食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管制,提高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有效规范食品经营者的销售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2015.

菜价谜题流通环节之过? 篇7

据日前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称,由于蔬菜从田间到农贸市场的过程中,人工环节过多,每道环节加价都在10%~15%以上,因此蔬菜价格翻番最多达20倍。于是在“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讨论中,流通环节过多便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元凶。事实果真如此吗?

流通环节越少越好?

“不能只看到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事实上,流通中间环节多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表现,”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指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没有中间环节,生产和零售直接对接所付出的寻找成本和组织成本很可能更高。”

例如,北京的连锁超市购进的所有蔬菜都到产地从农民手中直采,必然要向各个产地派出采购人员,那么,采购人员专业培训的成本、差旅成本、甄选工作巨大的精力成本都是很大的。而且,物流、分拣、加工等环节都需要人力和设备的投入,在有限的规模下,这样的“对接”价格能降低吗?

“蔬菜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由各环节经过市场竞争形成的,都很难获得暴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毕竟目前有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组成的这条流通链条,在节省成本上,几乎做到了极致。“如很多经销商收购期间晚上睡在车上,因为住店两个人要花40元钱。而对于超市来讲,这些费用很难免除。”

对于很多人提倡去除中间环节、扩大农超对接范围的说法,赖阳则认为不可盲目进行。他指出,“像沃尔玛这样的世界级连锁企业,由于一次的采购量巨大,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成本,实现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零售价格的目标。但我国的流通企业规模由于普遍偏小,不具备规模化采购、直接对接生产商的能力。”

他进而指出:“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关键在于支持现代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对传统模式的自然升级和替代。一味地强调减少流通中间环节,言必称‘对接’,不但不会提高流通效率,反倒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些成本可以省

当然,有些流通成本的确有节省空间。

流通成本高,首先体现在路上的成本,除了数目不小的过路费外,虽然卖的是中国国情的菜价,但加的却是与国际接轨的汽油,国家发改委的调价逻辑是只“约谈”生活资料价格,不“约谈”生产资料价格。

此外,长途运输成本确实存在压缩的空间。范剑平将长途公路运输去程超载、返程空载与发达国家相比,认为中国物流成本要高2倍以上。如果没有空载,蔬菜的运费会降低。而批发市场的入场费,也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除了体制成本外,还有“折腾成本”。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内蒙古坝上地区的土豆要上北京居民的餐桌,先得绕道奔向山东,然后再由山东进入北京市场。这样一个大迂回原因就在于,山东寿光是蔬菜集散地,走货快,而不通过山东直接进入北京市场,恐怕卖个十天半个月的也未见得能卖出去。于是,更多环节,更多损耗,也就意味着更高菜价。

可是,为何北京的菜贩子不能到周边的临近省份收购蔬菜,而是偏要在山东寿光这一棵树上拴住。在专业化之外,还有成本效益权衡。如果说油价不能控制,过路费也不想控制,那么在产业布局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部分折腾的流通成本,是可以省下的。

由此,我们可知,并非都是流通环节造成了菜价谜题。那么,还有哪些因素是我们忽视而又应该真正正视的呢?

菜价荡秋千孰之过?

人间四月天,青岛某菜园里大白菜开出朵朵黄花,这对于菜农来讲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灾难和绝望——这意味着数十亩大白菜已经成了“残次品”,不久,它们便会腐烂在泥土里。

“为什么不早点收割”?面对这样的质疑,当地农民表示,“一斤白菜只卖两分钱,雇人收割每斤费用要5分钱,这样下来,一斤菜反而倒贴钱。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它烂在地里。”

4月份以来,我国福建、广州、江西、河南、上海、山东等地的白菜、芹菜、卷心菜等叶菜出现滞销情况。这背后凸显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完善。

“如果菜农的菜卖不出去,我们的种子还怎么销售?”某跨国蔬菜种子公司销售员赵小磊蹲守在山东寿光帮当地菜农卖菜。严重的市场滞销已经影响到种子的正常销售,蔬菜产业链受到整体性的严重影响。

“去年白菜批发价一度达一元多一斤,这是天价,也是值得警惕的信号。不过很多人依然继续扩大白菜的种植面积。”农产品流通专家、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部长刘通表示。

可见,缺乏组织化引导、盲目种植是本次农产品滞销的根源所在。多家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均反映了这一情况。供求信息的不对称,让菜价在“追涨杀跌”中荡秋千。这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去补位。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表示,中国的农户量多,但多为散户,因此应建立完善的蔬菜市场信息系统,加强农民和市场的信息对称,增强农民获得市场价格信息的渠道。另外,相关部门应该在调查分析菜价构成、分析农民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成熟的流通市场体系,减轻种植、流通、销售环节的成本压力,比如降低过路费、开办公益性菜市场、减免相关税费等。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建议,可以建立某个单品的行业协会,比如大蒜协会,这样可以预测和统计全国市场走势。“在去年底蔬菜价格快速上涨之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措施进行调控,这对抑制菜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菜价过低,许多资本撤离了蔬菜的初级市场,其中最多的便是从事蔬菜贩卖和流通的社会资源。”赵小磊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市场的中间商,干的是价格发现和分摊风险的工作。价格上涨时候,他们跑到田间地头收购菜农蔬菜满足市场供应,一旦他们发现供大于求,就不再采购田间作物。由于无利可图,此环节中断,这让田间菜农对市场失去方向……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问题及对策 篇8

根据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定义可知,食品应无害无毒,不能损害人体健康,并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基本需求。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食品安全法》也对该项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并进一步将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细化和规范,要求工商部门运用更加高效精准的检测技术和手段营造安全的食品环境。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法律制度不健全

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程序缺乏清晰的规定,仅关注抽检工作,并未对食品样品的复检和确认进行规定,且抽检周期较长、覆盖范围较窄,部分食品保质期较短难以检测,复检程序更是不完善,存在无法提取和送达样品的问题。

检测标准不完善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标准不完善、操作难度较大,缺乏针对部分热门食品的检测和判定标准,不利于产品的长远发展。且检测标准不固定,部分食品的产品批号、存货数量、生产日期等变化较大,难以将样品归属到同一批次中。同时,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出的数据利用率较低,信息处理也存在争议,其中在分析和整理检测数据时难度较大、数据复杂、信息量大、人工效率一般。各部门对检测得到的数据参考度不高,部分违规食品未受到处罚,而是继续在市场上流通。

解决流通环节食品检测问题的科学对策

建立高水平的食品检测队伍

要有效解决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中的问题,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食品检测队伍十分关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省级以下各级工商部门需严格过滤与挑选专业或兼职食品检测人员,他们应知道食品行业的基本信息、掌握食品检测的程序,并拥有快速检测的基本工作能力,做到随时检测、随地巡查;第二,工商部门可邀请一些食品行业的权威人士,组建一支专家型队伍,帮助食品检测人员科学分析、合理研究检测结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见解;第三,构建完整的食品检测培训体系,开展由市局到分局、再到工商所的内部培训,定期地培训与轮训食品检测人员,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第四,实施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考察机制,将检测工作分层细化,市局突击抽检分局和工商所,分局进行模拟实践,工商所则定期抽检内部工作人员。

推动立法进程完善食品检测机制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这也是解决检测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立法进程弥补已有法律法规的不足,明确规定检测标准和程序。为此,国家应结合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出台流通环节的食品检测规范,明确检测形式和程序,明确生产企业、承检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和工商机关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并对食品检测标准进行科学修订,满足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于特殊省份和地区可制定地方标准。同时,对于被抽样的食品应确认相关信息,判断这些食品是否属同一批次,关键标准是生产日期,对于生产日期较为精确的食品可以“日”为判定标准,散装食品需以原包装的实际生产日期为准。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应随机进行抽样,对于食品生产企业、经销商或代理商,只要满足食品数量均可进行抽样检测。

充分利用检测数据提高检测质量

为真正解决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检测质量不可或缺。食品检测部门应扩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高精度、高水准的检测设备,提升检测准确性和精确性,并将检查结果数据化。建立速检实验室,做到实验室速检和现场速检的同步吻合。由于食品检测人员要经常巡查,检测仪器要携带方便、操作简单、耗时较短,且不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对于存在安全隐患或保质期较短的食品,如果在速检中发现不合格,可再送去法定检验机构重新检测。此外,对于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数据要充分运用,以可追溯平台系统为依托,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速检和抽检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数据的比对和科学分析,为制定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且工商部门要与其他政府部门形成合作关系,检测信息要共享,及时监控和预警食品风险。

结语

流通环节 篇9

1 解析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检测与检查之间相互分离, 没有起到互补的作用

实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途径, 是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和检查等。进行深入检查的主要依据就是检测的结果, 而检查之中发现的存疑食品就需要检测工作才能排除问题。但是, 在实际的工作中, 经常会出现检测与检查工作相互分离的情况, 经分析, 有如下几点原因:其一, 认识上的欠缺和不足, 长期以来, 工商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都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多数的时候都将抽样检测的工作交给检验机构去完成, 而工商部门的工作只是简单的监督那些提供的样品;其二, 抽检制度的不健全, 在实际的抽检工作中, 执法人员并没有严格的按照抽检制度对被抽检人进行主体责任的落实和检查;其三, 对存疑食品置之不理。对平常监管中发现的一些存在可疑问题的食品, 执法人员经常忽视不处理, 从而形成了食品安全隐患的长期存在。

1.2 食品安全监测的标准不完善, 运用不困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 食品的安全标准比较落后, 对一些问题食品的检测缺少真实的依据, 特别是经过媒体曝光之后的某些热点食品, 几乎都没有检测以及相关的判断标准。另外, 由于工商部门的处理方式的不合理, 严重的出现了一些执法风险隐患, 如果对此置之不理, 势必会带来不作为的行政问责, 但是如果强行处理, 又会使当事人出现不满的情绪, 从而引起行政诉讼败诉或者胡乱执法的行政问责, 这些限制和束缚, 使得工商人员的监管总是无法两全;其二, 对一些抽样检测的食品缺少精确的信息。一般来说, 抽检工作在进行信息采集的时候, 食品的名称、商标以及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都是必须要有的, 但是对一些生产日期已经精准到了时、分、秒的食品和需要进行独立包装的编码的食品, 工商管理部门却很难判断出其是否为同一批的产品;其三, 对一些食品的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规定不清, 缺乏有效的依据和参考;其四, 对流通环节的食品抽样基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和规定, 即使抽取一定量的样品之后, 检测的结果也不能直观的体现出这批食品的真实质量, 另外, 食品流通的经营者很多都是零售企业, 通常情况下很难满足抽样要求达到的基数。

2 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解决措施

2.1 监测职能“合五为一”

所谓的“合五为一”其实是将工商、农业、海洋与渔业、质检、卫生五部门原有的食品检测职能以及人员、设备等进行统一的整合, 从而设立专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 并承担起我县所有食品安全监测的任务。其中心下挂“县流通领域食品检测站、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县水产品质量检测站、县食品质量检测站、县食品卫生检测站“5个牌子”, 这5个牌子分别对应的是以上谈到的5个部门。

2.2 经费投入“一个口子”

为了科学合理的支出经费, 从根本上防止财政经费的重复投入和过度浪费, 在2008年三门县政府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即:将全县所有食品检验检测经费“一个口子”安排到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同时不再将其他部门食品检验检测的经费列入到财政经费的范畴。在中心统一接收各部门食品检测的基础上, 县财政部在2008—2014这六年期间, 投入了约1600万元, 这些经费多数都被用为检测中心添置大型设备, 从而为提升检测能力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

2.3 实现工作模式的“六个统一”

第一是统一配置食品检测设备。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如果本年度内需要添置或更新仪器设备, 需要由县政府统一购置;第二是统一制定检验计划。当县食安委办综合好各部门的检测任务之后, 再将已制定好的全县食品检测计划下达给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第三是统一检测标准。第四是统一检测检验。全县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统一交由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负责;第五是统一享有检测结果。中心检测得到的最后结果, 各监管部门可以共享。第六是统一信息发布。县食安办每周五定期在三门电视台公布食品检测结果, 或者在报纸的《食品安全每周播报》栏目上发布, 据统计, 截止到2014年6月底, 已经发布了188期。

3 结语

总而言之, 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有所提高, 加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检测, 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 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 无论是国家的有关管理部门还是工商管理人员, 都应该对这一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尽早的发展问题并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同时还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培训和学习, 不断的改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的方式方法, 只有这样, 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才能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何福, 陈克俭, 王万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3 (3) :49-52.

[2]王志刚, 于利军, 孙云曼.大连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展望[J].农业展望, 2012 (12) :54-56.

品味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五味杂陈 篇10

采访时正值数九寒天, 因为被采访人大多在京津两地, 所以我经常往返于京津两地, 在路上, 常常看见一些菜农在路边卖菜。那一日看到夫妻二人拉着一车菜, 一个三四岁孩子坐在车上玩, 身上穿着大人给做的花棉袄, 跑上跑下的, 脸冻得通红, 直流鼻涕, 而大人忙活着生意, 管不了孩子, 让人看着鼻子酸酸的。

当问他为什么不到封闭市场卖菜, 农民显得很无奈, 他说:“去那儿费用太高, 一车菜卖不了几个钱, 还不够给它的呢。”

“国家对于农产品不是已经取消‘两费’了嘛?”

“两费取消了, 还是有摊位费喽, 我一个亲戚就在市场里卖, 是个半封闭市场, 一个几平米的小摊位一天要收30多元摊位费, 这还是老价, 最近还要涨。你说, 我这车菜还不得占五六个平米。而且一些好摊位还被中间商买走, 如果从这些中间商手里买摊位价格更高。就是没有中间商搅合, 我要想得到好位置, 得给那些管理人员送礼才行, 这是必须的。可这还是露天市场, 冬天一样在外面冻着, 我还不如在路边摆摊呢, 菜便宜些卖得还快呢。知道吗, 听说那些封闭市场摊位费更高, 这菜价也只能卖得更高, 你们愿意买吗?”谈到这些他一脸无奈。

“什么?你说进超市卖菜?把我整个家当卖了也不够打点超市的。等着吧, 等到下辈子我当老板了再进超市卖菜。”

政策和策略是

“农超对接”的生命

对于超市进场费我早有耳闻, 在对超市采访中, 没想到有些超市却不收“农超对接”的进场费。米卢当年执教国足时讲, 态度决定一切。超市的态度也决定“农超对接”的成功与否。这些不收进场费的超市用直接取消进场费以及各项收费的办法, 力挺“农超对接”, 所以有些蔬菜价格竟然比外面农贸市场的还便宜。有些老爷子、老太太都不去晨练了, 每天早早地去超市排队抢购蔬菜。

而有的超市, 则将卖场出租给一些合作社。虽然合作社很卖力气, 派驻理货员, 保证蔬菜新鲜, 可是价格却没有降下来, 老百姓觉得还不如去农贸市场买菜更实惠, 于是这个“农超对接”失去了人气, 慢慢的也就“圆寂”了。

看来政策和策略是“农超对接”的生命, 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 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已经有一些相关部门向国务院提交建议, 直到近些年一些建议仍不断地提交到领导案头并引起高度重视。据了解, 国务院曾下文批复对于农产品流通环节优惠政策, 由于财政资金问题, 竟然被某些部门搁置起来, 直到央视曝光了物流顽疾, 心系民生的国家领导人才知有关部门办事不实, 于是这才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出台。

最近, 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环节, 特别是在农超对接问题上, 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其实, 如果让农超对接顺利, 不仅国家制定扶持政策, 更重要的是各省市政府应坚决执行, 切实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上的难题, 杜绝不合理收费, 推动“菜篮子”顺畅与“饭桌子”对接, 把实惠放在百姓手里, 把温暖放在百姓心中。C

流通环节 篇11

一、农贸中心农产品流通环节存在问题

1.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在农贸中心80%以上的销售者都是个体农户, 这些农户的经营方式大多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他们在经营过程中, 都是各自为政, 组织协调不高, 农产品资源整合不高, 难以形成农产品的流通规模效应, 农产品流通效率不高是主要的制约因素。目前, 经过调查研究所得, 广州只有少量的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组织, 自产自销仍然是农户的主要经营方式。自产自销一般来说, 经营规模比较少, 无组织状态经营为主, 他们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 绝大部分的农户处于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状态, 缺少农产品经营策略, 在农产品交易谈判中能力比较弱, 成本比较高, 导致利润少。因此, 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组织, 改善农产品经营策略, 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是当务之急。

2.农产品流通设施落后

各大型城市农贸中心经营设施条件落后, 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缺乏贮存保鲜、农药检测、农产品物流服务、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基本的配套设施。由于农产品对仓储、检测、保鲜等具有较高的要求, 而目前各大型城市大部分的农户经营的农产品都是自产自销的。他们的农产品都是在常温运输、储存、保鲜方法等相应的缺少物流体系。因此, 他们经营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较大。经营设施条年问题不解决, 就难以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损耗, 如广州市白云区石井综合市场, 只是提供经营场所, 大部分农户将自主生产的农产品摆放在自己的小汽车上或摆在地摊上经营, 自定销售价格、自带杆秤, 场内外到处是腐烂疏菜、水果等, 损耗量大, 经营设施条件差。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缺失

各农贸中心没有建立专业的检测中心, 更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检测农产品, 农户把自产的农产品直接拿去销售。因此,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缺失。根据调查所得, 大部分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都是直接从菜田里到餐桌上, 没有经过任何的检测环节。

二、农贸中心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1.信息服务和应用技术

信息服务领域有待提高。目前各大型城市各大农贸中心的电子商务网站虽然已经运行, 网站都会定期发布有关农产品价格信息, 但是网站缺少农产品简介、工作人员简介、营销策略、需求信息、农产品品牌、行业动态、物流服务等各种服务。这使各大农贸中心网站点击率低、社会影响力低。

由于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人才等综合因素的制约, 目前各大型城市各大大小小农贸中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缓慢, 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仍然是采取原始的销售手段。如果遇到农产品的交易淡季, 这种交易过程的弊端不太明显。但是遇到旺季时, 各种弊端却凸现出来, 交易繁锁, 办事效率低下, 这直接会影响农户的经营收入, 又降低了消费者对农贸中心的吸引力。

建立互联网交易平台和交易模式可以简化交易过程, 提高办事效率, 降低成本, 增加农户的收益。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 传统的交易与电子商务相比, 电子商务可以直接节约18%的交易成本, 通过互联网这一个信息资源平台, 在平台中撮合农产品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签订交易并确定交易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农产品交易的弊端, 实现农产品流通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的发展, 目前, 大型城市的农贸中心的交易都是在原始的交易平台上, 从而使交易环节复杂、成本高、效率低, 现代的网络交易平台未建立, 还未有电子商务网站。

2.网络建设

目前, 由于各大型城市各农贸中心经济效益差、资金短缺、农产品流通信息意识落后, 缺乏现代化的信息设备, 计算机应用普及率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主要原因在:一是硬件设施不好, 虽然近二年来有所改善, 但是只局限于部分环节, 例如:保安设施。大部分小型规模的农贸中心还是欠缺网络设施, 没有网站或者只是简单的网站等。二是网络管理机构不健全。在西方发达国家, 网络管理机构比较完善, 但在我国大型城市的网络机构, 对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如何收集、如何加工处理、如何发布信息、由谁来发布信息等问题没有明确划分。对国内涉及农产品的信息不多, 而且没有专业的信息分析员, 缺少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等知识, 以至没有网站或者只是简单的发布一些原始信息。经过分析、加工的信息比较少, 静态描述信息居多, 专业分析的信息比较少。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缺乏权威性。

3.信息人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贸中心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方法,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快, 要充分发挥其效益必须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相配套设施, 更需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但是从前面的调查所得, 我国大型城市的农贸中心员工学历低, 大多是从事传统销售模式, 由于学历低, 对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认识, 知识更新慢, 跟不上现代信息化建设对人员的素质要求, 从而使农贸中心信息建设步伐减慢。由于农贸中心的工作环境差、效益低。不能把技术人才引进来, 导政大型城市农贸中心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三、农贸中心农产品流通环节存在问题的对策

1.促进农贸中心农产品高效流通的对策

(1)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 强化农产品合作组织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组建和发展农业产销大户, 产销大户与农户企业创办合作组织, 把从事各种农业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整合到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中, 按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由专业农业合作组织负责经营管理。各农业合作组织要把农户的利益放在首位, 要让组织成为农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长期而稳定的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户的收益,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2) 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的农产品市场通常规模巨大, 具有货物集散、自我调节、自主定价等功能。而相对其他形式的零售商贩相比, 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大部份农户都属于私有性质。因此, 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出资改造农贸中心, 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各级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贸中心扶持力度, 在农产品经营、农业用水、农业用电以及农行业的税收方面采取优惠政策, 以推动农贸中心农产品的高效流通。政府要从多方面筹集资金, 加大对农贸中心扶持力度, 特别是加强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物流设施、冷库建设等。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

相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农产品检测标准, 各工作人员应加大对农产品的检测力度, 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检测, 对那些不安要求检测的工作人员, 进行严厉的处罚。对农产品检测的工作人员, 采取最严格、最严厉、最严谨的态度管理好自己。

2.农贸中心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 加强网络建设

农贸中心的网络建设, 包括农产品销售网站建设发、农产品生产信息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供销渠道建设等。健全农产品的信息收集、发布、处理、分析等, 使农贸中心网络信息发布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积极鼓励社会各种资源参与农贸中心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发布系统, 并坚持与国内经营规模比较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最终形成比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网络信息中心, 该网络信息应综合农产品生产、加工、库存和营销、国际市场和进出口, 以及各类农产品的需求和价格变化预测等, 通过该网络为广大农户、销售者、消费者提供各种信息级规避各种风险。引导农贸中心逐步向合约交易、订单交易等方式发展。即由现场交易扩大到远期交易和远程交易发展。

(2) 推动信息技术运用

人才是推动农贸中心信息技术运用的重点, 信息化人才短缺是制约信息技术运用的瓶颈。要充分发挥政策性的技术作用, 利用现有的资源, 加大农贸中心人才的培训。农贸中心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 并且能够留得住人才。另外, 还要加大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 如:纲络结算系统、电子商务系统、APP销售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纲络结算系统是业务运行平台的核心并与电子称、收取管理费用系统共同支撑农贸中心信息化的新模式, 满足交易管理、资金结算以及收取管理费等业务需要。APP销售系统是借助移动电话, 完成交易, 加快报价和交易的过程,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使用APP销售系统, 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3) 引进人才

首先是, 个别走访法。农贸中心对于急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特别是在农产品有造诣的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的在职或退休人员, 农贸中心的领导应调动一切的社会关系, 亲自上门拜访, 用真情调动人才, 并以高新以及优厚待遇吸引他们, 给他们发展的机会。

其次是, 借助“人力资源公司”。农贸中心急需特殊技能人才, 而一时又难以招聘到手, 可以借助“人力资源公司”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而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掌握的人才资料、信息比较全面。他们在“挖”人才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可以满足农贸中心的人才引进。

再次, 注重培育人才。培育人才包括内部提升和进入高校培训。人人都要实现职业理想, 希望通过内部提升而得到满足, 农贸中心可以通过内部提升激励人才, 鼓励员工实现他们的理想。另外, 在一些重要岗位, 例如:农产品检测, 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 培训员工, 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

最后是, 兼职聘请合作。高校、科研机构积聚大量的人才, 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到农贸中心工作。而农贸中心可以与他们纵向课题联合搞技术开发、网络建设、电子商务网站、营销策略以及员工培训等工作, 也可以聘请他们做兼职顾问。借助专家的方法解决困难

摘要:我国大型城市农贸中心农产品流通环节及信息化方面存在诸多弊端, 从对农产品交易调查看, 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设施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缺失、信息服务水平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建设与信息管理、信息人才等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 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体系建设及信息化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农贸中心,农产品流通,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许军.区域农产品流通状况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 (12) :100-103.

[2]王凯伟, 涂义美.城区农贸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 (28) :93-98.

[3]李德库.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8) :39-43.

[4]郑恒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J].物流技术, 2012: (11) :109-111.

[5]朱林兴, 王爱国, 马扣成.构筑上海都市农贸市场的研究.财经研究[J].2000 (4) 53-58.

上一篇:传统道德哲学下一篇:做好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