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精确性

2024-07-05

过程精确性(精选4篇)

过程精确性 篇1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使得光纤通信器件不断集成化、小型化,大幅提升了器件的功能和可靠性。封装过程的自动化是降低光纤器件制造成本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是光纤对准。

平面光波导器件的封装,是利用亚微米精度的活动平台,将波导芯片与阵列光纤进行对准耦合并固定,是目前光电子器件封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目前国外技术可实现阵列波导器件的单通道功率损耗<0.3 dB,波导与阵列光纤的对准误差<1 μm。下一代阵列波导器件已提出功率损耗<0.15 dB的性能要求,平面波导与光纤的对准误差也要求<1 μm,对准技术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2]。

精确对准过程中的位置搜索法是对准耦合的关键。本文就爬山法和模式搜索法进行仿真,通过仿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然后再确定可靠的搜索方式。

1 对准耦合原理

波导与光纤之间的连接损耗主要有对准偏差损耗(包括横向位错损耗、纵向间距损耗和轴向角度损耗)、模场匹配损耗和传输损耗等。前一项损耗取决于波导与光纤对准是否精确,后两项损耗取决于波导与光纤自身的结构。

1.1 对准耦合模型

当平面光波导与单根光纤对接时,常用的方法是将平面光波导固定,通过移动光纤实现对准。如图1所示,对准时共5个自由度,分别是横向位错xy,纵向间距z,轴向角度α(俯仰角度)和β(横摆角度)。

1.2 对准耦合理论

波导与光纤的模场为高斯分布,如图2所示。波导与光纤的耦合效率由波导模场与光纤模场之间的重叠积分确定[3]。

考虑光波导的模场半径对称分布(ωx0=ωy0=ωg0),则对波导模场与光纤模场重叠部分积分可得平面光波导与光纤的耦合效率为

η=ηxηy,(1)ηx=kxexp{-kx[x22(1ωg02+1ωf02)+π2α2(ωg2(z)+ωf02)/2λ2-xαzωg02]},(2)kx=4ωx2ωf02/[(ωx2+ωf02)2+λ2z2/π2],(3)ωg(z)=ωg01+(λz/πωg02)2,(4)

式中,x为横向位错;z为纵向位错;ωg0、ωf0分别为z=0时光波导和光纤的模场半径;ωg(z)为光纤到光波导距离为z时的模场半径;λ为波长。将式(2)、式(3)中的x换作y,α换作β,即得ηy的计算公式。

(dB)=-10log10(Ρout/Ρin),(5)

式中,Pin为输入光功率;Pout为输出光功率。

2 算法原理

2.1 爬山法原理

有源自动对准的传统控制算法称为爬山法,该算法是当今发展最成熟、应用厂商最多的一种算法。

爬山法最早由美国Newport公司提出。该算法是一种局部择优的方法,是一维搜索算法,它采用启发式方法,每走一步都会有启发信息进行引导,确定下一步前进的方向以及前进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当前节点的时候,会比较各个方向与当前节点的高度差,然后选择与当前节点高度差最大的方向以一定的步长前进。当走到下一步的时候再进行选择,如此下去,一直走到山顶,找到最优解。如图3所示,从当前的节点开始,与邻节点的值进行比较。 如果当前节点是最大的,那么返回当前节点,作为最大值(即山峰最高点);反之就用最高的邻节点来替换当前节点,从而实现向山峰的高处攀爬的目的。如此循环直到达到最高点[4]。

如图4(a)所示,设定前进的步长,以一定的方向搜寻到峰值最高处,为了避开只找到局部的峰值(Local Peak),在峰值开始下降时,继续向前再搜寻N(checkpoints)个步长。如果在搜寻的N个步长中有比刚刚找到的峰值更高的光强度值,则判定刚刚找到峰值是局部峰值,需要再往下搜索,直到找到最大峰值;找到峰值后,步长减半,向反方向搜索,同样是在搜寻到峰值且开始下降时,再往前搜索N个步长,确定没有更高峰值后反向,如图 4(b)所示;然后如图4(c)所示,不停地重复以上两个步骤,便可找到一个最佳的峰值位置;最后如图4(d)所示,完成整个搜索。

2.2 模式搜索法原理

模式搜索法是由Hooke和Jeeves于1961年提出的,因此又称为Hooke-Jeeves方法[5]。与爬山法一样,模式搜索法不需要目标函数的导数信息,仅通过比较目标函数值的大小来移动迭代点,因此可用于光纤对准问题。与爬山法不同的是,它能以多个自由度同时进行寻优迭代过程,并通过模式移动保证迭代方向始终朝着“山峰”的走向逼近极大点,适合于多自由度搜索。

模式搜索法通过探测移动和模式移动完成对目标函数极大值的搜索,算法实现的关键在于确定基点、沿基点方向的移动以及后退策略[6]。如图5所示,初始点x(1)为一个基点,从该点开始沿XY方向进行探测性移动,得到第2个基点x(2),条件是x(2)处的功率值比x(1)位置更大,然后,沿着x(2)-x(1)的矢量方向向前跨越一步,即进行模式移动,步长是x(1)到x(2)的距离,随后从模式移动到达的位置x1再次开始探测移动,如此迭代,直到基点的功率值开始减小(图5中的x3),此时,这一次的模式移动和探测移动都是无效的,应该退回到前一基点x(4),减小步长,重新开始搜索,直到步长达到探索精度要求。

3 仿真实验

3.1 仿真参数

为了比较两种算法的差异,拟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仿真实验比较:(1) 设定同一初始条件,比较两种算法的搜索速度和搜索步数。其中光纤的传输波长λ=1.33 μm,光纤的模场直径ωf0=4.6 μm,波导的模场直径ωg0=4.5 μm。(2) 两种算法各仿真10次,求平均值和标准差,比较两种算法的可靠性和搜索精度。

(1) 爬山法仿真参数定义

步长(stepsize=1 μm):在各个轴上,驱动器行走时需检测的最小长度;

检测点(checkpoint=4):为了防止陷入局部峰值,当爬山法搜索到峰值后要继续向前搜索的步数;

迭代次数(iteration=4):当爬山法搜索到峰值后,步长将要减半,反复搜索,更加细致地靠近峰值位置,重复次数即反复减小步长搜索的次数;

终止条件:达到设定的阈值或者已完成设定的重复次数,即可停止此次搜索。

(2) 模式搜索法仿真参数定义

缩减因子(α=0.5):当任何方向的探测都没有更大的功率值时,需缩减步长,小范围搜索峰值;

加速因子(β=1):用于移动方向时,方向探索正确的情况下加快搜索速度;

初始步长(stepsize=1 μm):初始时,每步移动的最小距离;

误差条件(eps1=1E-4):经过多次缩减步长后,步长减小到的最小值。

3.2 仿真实验

当初始位置为x=3 μm、y=2 μm、θx=0.1°、θy=0.5°、z=20 μm,目标效率为0.99时,爬山法和模式搜索法的仿真结果分别如图6和图7所示。

3.3 仿真结果分析

从自动耦合精密对准阶段的仿真结果对比(见表1)中不难发现:两种算法都能搜索到耦合效率>0.99的最大光强度值,其中模式搜索法的平均耦合效率和标准差都优于爬山法,此外,模式搜索法在搜索速度上也有一定优势。

4 结束语

爬山法是一维算法,多自由度搜索时需要在几个自由度之间反复循环,采样点数较多,搜索时间比较长,而且容易受到交叉耦合等各种噪声的影响从而导致搜索失败。

模式搜索法中探测移动的作用是确定基点和保证功率值增大的方向,而模式移动则沿着“山峰”使功率值增加得更快。由于该算法在XY方向同时探测,然后沿着两个基点矢量方向前进,所以能够克服两个自由度交叉耦合的影响。

仿真实验证明,模式搜索法可以更快地搜索到最大光功率值,算法收敛性明显高于爬山法。在光波导器件的封装制造中,阵列光纤精密对准是影响器件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从提高对准速度和算法稳定性出发,在光波导与阵列光纤对准中,运用模式搜索法可以更快地搜索到最大光功率值。

摘要:文章基于单模阵列光纤与平面光波导对准的理论模型,对在精确对准过程中常见的两种位置搜索法(爬山法和模式搜索法)进行了仿真模拟实验。仿真实验证明模式搜索法可以更快地搜索到最大光功率值,算法收敛性明显好于爬山法。

关键词:精确对准,爬山法,模式搜索法

参考文献

[1]Murakawa M,Nosato H,Higuchi T.Automatic opti-cal fiber alignment system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C].Marseilles: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Artificial Evolution,2003.129-140.

[2]沙慧军,陈抱雪.光波导-光纤耦合对接自动化系统的研究[J].光子学报,2005,34(12):1 773-1 777.

[3]Elsey J,Law S,Poladian L.Model based alignment ofoptical waveguides[C].New Orleans:53rd Electronic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3.1 565-1 567.

[4]周甘霖.TO-CAN封装镭射焊接机的寻光对位法则之研究[D].台湾:台湾省成功大学,1994.

[5]MOBARHAN K S,HAGENBUECHLE M,HEY-LER R.Fiber to waveguide alignment algorithm[J].Newport Application note,2000,(3):1-6.

[6]陈宝林.最优化理论与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过程精确性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50例血液生化检验标本, 为临床护士抽血, 标本来自心内、普外、妇科、儿科等。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标本检验资料, 记录血液标本保存、抗凝剂和血量比率、标本采集方法合格与不合格情况。

2 结果

本次选取的血液生化检验标本50例, 其中5例标本不合格, 占10%, 分析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保存不当导致1例, 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当1例, 标本采集方法不当3例。见表1。

3 讨论

采血过程中, 采血工具卫生状况不佳, 操作不规范, 采血人员细致度欠缺等原因, 均会对检验结果是否准确产生影响。需要血液采集的病例, 除急诊外, 抽血前需空腹12 h。在血液标本获取前, 护理人员需评估对血液标本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如性别、年龄、妊娠、药物等[2]。确保患者已对任何特殊说明遵循, 其中可能包括在一定时间内服用药物或空腹几个小时。应评估患者知晓血液检查的知识, 告知其在疾病诊断中检测的作用。虽多项血液检查工作无需经患者同意, 但对特殊疾病, 如艾滋病, 需经患者许可才可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 完成生化分析。另外, 血液样本需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选取, 如需对抗生素水平加以考虑, 应在抗生素下一次注射前完成对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在穿刺前, 患者皮肤需干净, 可用碘伏完成消毒操作。避免从神经损伤或中风引发的损失感觉手臂行相关抽血操作, 因患者对疼痛或其他出现的问题无法提醒, 增加了意外事件发生风险[3]。若女性有乳房切除史, 需避免在患侧手臂采血。瘢痕区域不适合采血, 因瘢痕会增加穿刺难度。因液体可能对血液标本稀释, 故患者在行静脉输液时, 应对相反侧手臂行血液标本采集, 若有肿胀或感染, 需避免在此区域进行采血操作。

依据本次研究结果, 分别从标本采集方法、抗凝剂和血液比率、血液标本保存等影响因素的防范措施展开探讨。

首先, 采用规范的标本采集方法。 (1) 采血技术:要确保实验结果可靠、准确, 当采血时动作要快速, 采血时准确定位针。另外, 为使血流增加而直接挤压穿刺部位, 标本也会发生溶血情况。故采血者在采血前, 需正确选取试管,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确保“一针见血”。 (2) 选择采血时间:采血最合理的时间为早晨空腹6 h~12 h, 若过长时间空腹, 人体内含有的一些成分下降过度, 另外, 部分代谢产物会显著上升。若空腹时间>16 h, 人体转铁蛋白、血清中的蛋白等含量下降, 胆红素上升, 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4]。 (3) 正确使用止血带:一般情况下, 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为采血的主要部位, 静脉太细时不宜选择, 此时会出现血量不足的情况。在应用止血带时, 压迫时间需<1 min, 因止血带结扎>2 min会使动脉血流阻断, 使毛细血管内压力提升, 导致组织液和血管内液交流, 进而使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物质溢入组织液;血液成分随压迫时间不断延长, 在局部组织缺氧的状况下, 会呈变大显示, 进而在正常水平上检查结果出现减低或增高。 (4) 采血量确定:抗凝剂和血液比例对采血量有决定作用, 若血量过多, 无法将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和血浆量相对增加;若血量较小, 凝血因子和血浆量相对减少, 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性[5]。

其次, 分析抗凝剂和血量之间的正确比例。血液凝固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 某些环节的生化反应是抗凝剂的作用机制, 故应对抗凝剂的作用机制加以总结, 对血液凝固一些环节所具的生化反应加以终止。不同的抗凝剂其抗凝原理略有不同, 乙二胺四乙酸 (EDTA) 与枸橼酸盐的抗凝原理相同: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 使Ca2+失去活性, 中断凝血过程, 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肝素是通过加强抗凝血酶Ⅲ, 灭活丝氨酸蛋白酶,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来达到抗凝的目的。草酸盐是通过草酸根与血液中的Ca2+形成草酸钙沉淀, 使其无凝血功能。抗凝剂对血液标本影响较大, 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恰当时, 才可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 过低或过高均不理想。另外, 还需有效预防抗凝血凝固和溶血, 对采血人员的技能有较高要求。

最后, 在血清检测项目中, 有些 (如血糖、血脂等) 受饮食及昼夜因素影响较大的, 一般以清晨空腹血标本为宜;有些在血中衰变较快 (血清酶活性测定如ACP活性等) , 0~4℃贮存活性减弱也不一, 这些项目的检测必须及时而快速;有些 (如肌酸激酶等) 受运动等因素影响较大, 抽血时避免溶血的发生也十分重要, 尤其涉及血钾, LDH等的测定。另外,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呈下降趋势, 相较即刻检测, 2 d~5 d后检测结果与其存在较大差异。本次研究中, 因血液标本未恰当保存, 使结果出现错误1例, 为工作人员未对标本认真负责的体现, 故生化标本需在4℃条件下和1周时间内良好保存。

综上所述, 采集标本的方法、设置的血量和抗凝剂比例、保存血液标本的方法均会影响检验结果, 需充分重视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以获取准确的结果, 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亚普.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6) :1874-1875.

[2]GILLIO-MEINA C, CEPINSKAS G, CECCHINI E L, et al.Transhational Research in pediatricsⅡ:Blood Collection, Processing, Shipping, and Storage[J].Pediatrics, 2013, 131 (4) :754-766.

[3]王艳军, 张小丽, 王贝晗, 等.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对17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武警医学, 2011, 22 (12) :1034-1036.

[4]龚建武.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0 (4) :177-180.

过程精确性 篇3

一、课堂评价:关注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索专业理论知识的经历, 获得专业理论知识的体验。实施过程性评价能够关注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一) 理论教学中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每项评价要求的分值根据一学期的总课时数分配到每一课时当中。学习评价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应多给予鼓励, 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 诱发其内在的精力潜能, 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特别是对学习比较滞后、作业效果不佳的学生, 更要以激励为主, 改变评价方式, 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以人为本,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确定个体化的、可实现的发展目标,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其提出具体的行为改进建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 小组学习中关注

在教学评价中注重鼓励学生创造作品、制作学具,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安排学生用橡胶泥、白泥等材料制作六棱柱、简易小铁锤模型。学生独立思考制作模型,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互评 (相互交流) , 学生更容易看到自己作品跟同学的优缺点, 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 同时教师也能抓住学生思维上的漏洞及时进行修整。有时通过加工简单零件图, 要求组内合作完成作品的加工, 便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亲手加工作品, 加深了对基本体加工过程的感知, 并掌握了基本体的看图方法和工艺过程,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充分发展。

(三) 阶段作业中关注

钳工课程中平时理论作业和实践操作的小结反思, 既是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 又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现。只有平时的操作练习达到要求, 才能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技能的操作过程中, 注重钳工操作的综合操作练习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合实践操作是钳工主要的实训环节, 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能力, 它是所学钳工知识的综合体现。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对其内容的组织应高度重视, 要做到知识内容全面、充实, 也要有重点, 更要体现专业学科的特点;结合生产实际要求实施, 让学生感到综合练习是一个学科的实践操作综合演练, 作业及综合技能操作反思是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理论化展示。

在对学生作业考评时, 将学生作业与成绩相结合, 如果学生不能按时上交作业, 将不能计入平时成绩, 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按时上交作业。作业批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也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控的先决条件。评价内容包括: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美观、书写规范、作业正确等, 也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意识和能力。实施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 也是保证课程具有良好学习效果的条件。

二、技能操作:关注实践

对钳工学科而言, 学生的钳工操作能力是教师培养和考核的重点, 学生应掌握钳工技能, 测试时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打分或定等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 读零件图中关注

读零件图 (零件图附于文末) 可以采用答辩方式。教师根据T型凹凸件零件图及组合件图内容进行提问, 学生即刻回答, 可以在小组或组内学生中进行, 读图范围可以延伸到与钳工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制定工艺中关注

由零件图编写工艺路线, 主要是确定形位公差中的基准, 能使用常用的钳工工具, 进行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矫正弯曲等工艺的编写, 能组装维修简单机械和进行综合装配加工的工艺分析, 拟定加工工艺路线的过程。通过自评和教师评, 使学生在加工零件前意识到应准备的工作和提高责任感。

(三) 实践操作中关注

教师给定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根据给定的零件图由已定的工艺路线进行操作, 从而完成作品, 由教师进行评分。

三、考核评价:关注平台

钳工课程虽然要注重技能操作过程性评价, 但阶段性测试与考试还是最基本的, 而活动展示与技能比赛可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最终采用技能考证衡量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 阶段检测评价

可模块化的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是最普遍的阶段评价工具, 提倡能力教育并不是取消考试, 而是要更好地利用考试这种手段,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知识内容的考核, 采用闭卷方式进行。通过复习考试, 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能做到“再现”或“理解”,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学生阶段检测成绩100分=单元成绩*30%+月考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30%。

(二) 活动展示评价

根据钳工课具有使用钳工设备、刀具、量具等操作性和知识性的本质特征, 在钳工课学习过程中展示钳工设备, 刀具、量具的使用规范, 展示作品。由企业技术能手对学生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及作品进行评价, 对于优秀作品以5分制给出3分、4分、5分的加分, 累积加分作就业参考。

(三) 技能等级评价

钳工技能通过基准面的确定、锯削、测量、锉削与理论等要求的反复练习, 训练学生的操作工艺思路, 从而到达熟练读图和成品加工的目的, 学生学习一定的钳工理论基础后, 第一个学期安排一个月的钳工技能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过程性评价, 学生根据实训内容写心得体会, 从第二学期开始强化技能, 学生全面了解钳工技能知识与要求。第三学期学生开始技能考证, 考评分60分以上为初级水平, 初级评分80分以上的学生在第四学期考中级证, 从而为顶岗实习与就业作准备。

改革钳工考核评价是全面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新课改革的需要。学生学业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和质量监督功能, 对学生而言, 课程评价还具有激励功能。钳工考试应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 特别要突出实践技能, 以促进能力发展, 提高职业素养为主要目的, 注重考评的过程性、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 变考试压力为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学有所获, 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钳工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理念,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因此, 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 提出钳工课程考核要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 全面实施钳工课程综合考评的方法, 通过关注过程、关注实践、关注平台, 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钳工课程,学生学业评价

参考文献

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精确性分析 篇4

1 动态心电图具有五方面的作用

(1) 观察正常人 (包括小儿) 心电图中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 (2) 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可检测出有无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以便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如室性早搏患者进行Holter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常见检测出成对或室性心动过速; (3) 常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所致各种心律失常的检测; (4) 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的评价研究工作; (5) 动态心电图可应用于晕厥患者的研究,以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病例,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2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2.1

对阵发性胸闷、头晕、心悸、胸痛患者进行连续观察,可以把普通心电图异常和日常生活及出现症状联系起来,常可以找出引起症状的原因。如:例1,男,63岁,常发生夜间胸闷,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提示睡眠性窦性停搏;例2,男,61岁,时而感到心悸,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诊断为运动后心肌缺血。

2.2

动态心电图能对临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提供精确的结果。如有一部分心绞痛患者为阵发性室上速和短暂房颤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区别对待。

2.3

临床典型心绞痛,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别不明显,而对可疑冠心病或症状不典型,动态心电图发现心肌供血不足和短暂性心律失常阳性率远远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就提示动态心电图在捕捉一贯性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律失常,诊断早期冠心病的临床价值远高于普通心电图。尤其在普通心电图正常者仍发现大量动态心电图异常者。

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一些不典型的胸闷、心悸、头晕者,普通心电图正常,应及早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查出原因,对症治疗。

3 提高动态心电图分析的准确性

分析引起DCG发生伪差和误判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外界原因所致:如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导线与电缆接头松动,导线断裂,交流电干扰等因素均可引起波形失真。

为尽可能减少干扰,在为患者佩戴DCG记录盒前,应仔细检查电缆与导联线的接头有无松动,认真清洁皮肤,增强皮肤与电极的导电性,要求患者检查时不穿易产生静电的化纤内衣,佩戴后要尽量避开高频电场和强磁场,不做剧烈的扩胸运动和上肢运动 (如打羽毛球等) 。心电图工作者在分析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心电图条带,以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心律失常分析中的问题:DCG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定性、定量地分析心律失常,目前DCG分析软件主要是根据QRS波形态、宽度、节律、振幅、面积和R波斜率等参数,建立正常和异常模板并类聚,再根据医学判定条件确定是否正常,进而判定心律失常类型。由于DCG对一些较复杂的心律失常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因此在DCG的分析当中,需要认真阅读其模板、直方图、趋势图,分辨伪差,掌握诊断标准,必要时要对照常规心电图全面分析。若能将房性早搏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准确识别,就将使室性早搏的误判减少近50%,从而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对ST段分析的伪差:因电极松动、脱落产生干扰波、基线不稳、心电波消失等现象可使DCG出现ST-T改变,因此,对DCG的ST-T的改变,判别应特别慎重,因DCG检测的导联属模拟导联,和常规导联不同,其诊断标准也各异。若平时平静心电图某些导联原已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0 mm,持续1 min以上才有临床意义[1]。此外要考虑诸多影响ST段的因素,如体位改变、屏气动作、辅药 (如洋地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外界干扰。

4 讨论

动态心电图是通过贴在患者前胸的7个电极,将受检者24 h静息、活动以及立、卧、坐位等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心电波形,连续不断地记录于记录仪中,再将记录仪储存的资料输入电脑,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佩带记录仪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宜动不宜静:佩带记录仪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受检者应做适量运动。根据病情和检查目的,住院患者可慢步、上下楼等;疑心绞痛者则可选择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较为激烈的运动,以便观察运动量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供医生诊断参考。不过病情严重者应遵循医生吩咐; (2) 皮肤宜干燥不宜潮湿:电极贴在前胸皮肤上经导线与记录仪相连,如果皮肤湿漉漉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就不好,甚至造成电极脱落,受检者只得重做。因此检查日不能洗澡、避免出汗。临床上常见有些受检者运动得大汗淋漓,结果不是部分电极脱落就是心电图干扰波太多无法分析; (3) 远离电磁场:较早的记录仪都是用磁带记录心电波形,故磁场对此干扰颇大。从接听过手机的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接听时段已无正常心电波形了,分析图形时只得把这个时段裁去。不过现在的记录仪已为数字化的,不受磁场干扰了。

参考文献

【过程精确性】推荐阅读:

信息精确性08-24

精确栽培10-16

精确分析05-27

精确检测05-27

精确策略07-09

精确同步08-03

精确语言10-25

精确保障11-13

精确技术11-18

精确治疗11-20

上一篇:博客红人馆下一篇:BEC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