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策略(共10篇)
精确策略 篇1
当前,我国已经将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五”规划整体蓝图之内,随着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物流产业开始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 精确物流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物流建设高潮,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我国物流发展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不能靠拼资源、拼高增长率、拼投入来实现,必须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节约资源。国外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也表明,通过短期的过度投资、大规模建设、大量技术引进并不足以使整个产业成熟化和具有竞争力。
通过借鉴和比较国内外物流发展模式和历史,在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应确立“精确物流”的发展模式,以便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物流产业走上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精确物流是指物流系统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网络,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物资精确化、可视化管理,准确把握和调控物资的流向和流量并以此为基础在物流各节点上实现高效合理的营运方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实现物流的精确化。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动脉,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管理要达到节约成本、增强核心竞争优势的目的,势必要综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技术手段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降低成本,精确化势必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从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存在着体制结构不合理、物流技术不高、作业效率低、重复建设和浪费等问题,现有的物流资源从总体上来说利用率不高,供需矛盾突出。并且由于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不畅,时间、空间浪费大,物料流混乱,重复搬运,流动路径不合理,产品供货周期长,废弃物回收不力,不仅直接阻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占用大量资金,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阻碍。而采用精确物流的模式,“在需要的时候,仅仅以所需要的数理,供应所需要的商品”,可以说,发展精确物流,可以有效克服以上种种弊端。
2 推进精确物流发展模式的主要策略
2.1 以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为主线,打造精确物流发展的技术基础
企业物流要达到节约成本、增强核心竞争优势的目的,势必要综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技术手段提高系统效率,精确化已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精确物流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实现精确物流的条件已初显端倪。如各种高效的自动化作业机构的出现,加之各种条形码扫描仪、综合检测仪、电子秤等新仪器和新技术的运用,都提高了物资清点、检查的速度和质量,为物流精确化提供了硬件支持。国外一些企业借助先进的技术条件和各种硬件设备,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所需物资的精确保障。
因此,在物流系统的各个部分以及物资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包括自动化识别技术、物品定位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物流信息,是精确物流得以实现的基础。应采用现代化技术更好地整合物流交易信息和物流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物流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2.2 推进可视化资产管理,实现精确、灵敏、高效的控制
实现物流各个环节和过程的可视化管理,是推进和实现精确物流的重要环节。通过将自动识别技术、运输网络、资源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综合集成,并指挥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使物资的供应和管理极其透明,实现在储、周转和在运资产可视化,保障效益将大大提高。
例如通过在集装箱进行可视化技术改进,在集装箱外采用条形码和射频标签盒,只要集装箱经过相应路线上的接收装置,含有库存品目录的射频盒就能报告出其位置,接收装置在读取集装箱上的磁条后,能将获取的数据及时提供给补给数据库。通过采用基于红外扫描技术的条形码标签等。基于DSRC技术的射频电子标签,可以轻松实现红外条形码所实现的物品标识基本功能。对于企业来说,积极采用相应的可视化技术,不断提高精确化管控能力,可以及时获取保障对象的需求及物资供应的类型、数量和流向等信息,从而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确保障。
2.3 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契机,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
精确物流由于采用了各种先进技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思想,必将引起传统的业务流程的变化。许多过去必须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简捷了,有的环节甚至不要了,从而引起业务流程的进一步改进。
而且在传统的人工处理条件下,由于流程较长,流经部门较多,因而不免出现脱节、停顿、反复等现象,导致一项业务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精确物流则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做到信息共享,及时处理信息,改变原有冗长的业务流程。相应地,对原有的组织管理结构变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以流程改进和重组为中心,改进原有的组织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设置,使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管理流程相匹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精确物流的整体效能。
2.4 完善精确物流的支撑环境,积极推进精确物流的深入应用和实践
精确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撑,我国物流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较严重的条块分割的现象,没有统一的产业管理或协调机构,难以从整体上对物流市场进行合理规划。从而造成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上,布局不够合理、资源浪费、体制不顺、物流运行效率低下。而且公路、铁路、民航、港口都自成一家,在组织方式、服务规范、技术水平、装备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从而造成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系统之间难以有效衔接。
为使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应顺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借助现代化的管理、通讯手段和全国性的服务网络,分层次、分步骤地打破条块分割的物流发展现状。
应设置统一的物流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统筹协调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对物流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打破部门分割,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根据需要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形成与完善,积极推进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使精确物流的相关理念和应用逐步得以展开。
2.5 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建立与精确物流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梯队
精确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新生事物,在国内对它的研究仍处于萌芽状态。不仅需要有关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从理论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也有待于相关企业和组织积极实践,完善其实践应用基础。
我国的物流教育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与实践环节分离,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很多学校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和办学力量仍有待完善。
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物流教育的投入,进一步规范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物流人才。
高等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不同层次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物流经济人才,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育,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职业认证体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大量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专门人才,推动精确物流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夏晓东.企业物流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李新华.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高蕾.企业物流[M].北京: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牟旭东,陈健.物流-第三利润源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在浪漫中精确,在精确中浪漫 篇2
在教学时,笔者通过不断地制造“浪漫—精确—浪漫”的“认知漩涡”,将一个点的学习拉伸为一段旅程,让学生沉浸在知识发生、发现、发展的过程中。下面以《最短路径》的教学为例。
一、在浪漫中逐步精确
首先,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课前,笔者布置相关作业,给出了三个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并分析问题情境。
第一问为“将军饮马”,即将军凯旋而归,牵着他的战马去河边饮水,然后回营房休息,问马儿在何处饮水所走的路程之和最短?
第二问为“气泵选址”,即在天然气主管道的同侧有两个小区,要在主管道上安装一个气泵向两个小区输送天然气,气泵安装在何处能使铺设的管道用料最省?
第三问为“码头选址”,即湖中央有两个景点,游客要乘船游览两个景点,问码头修在何处,最能节省游船的燃料?
笔者要求学生将以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谈谈会有怎样的发现。去掉情境,学生们抽象出了同一个数学问题: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P,求到点A和点B的最小的距离之和。
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就一并解决了这三个乃至生活中出现的这一类的问题。这里,观察关注生活,对生活中三个问题情境的理解与分析就是浪漫,抽象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就是一次精确。
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妙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感和挑战感又将激起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开启新一轮的浪漫。
其次,探究问题。
笔者请学生在直线上例举一些位置,经过测量和比较,得出结论:当P点选取的位置不同,PA+PB的值就不同。通过进一步举例、测量、比较后,学生就会发现,当P点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取时,PA+PB的值由大变小,然后又由小变大。此环节可以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用几何画板辅助,通过动态测量来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断言,直线l上会有一点使PA+PB的值最小,并且探明了P点的大致位置。
“如果A、B分别在直线l的两侧就好了”,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部分学生产生这样的猜想,于是,他们就有了将其中一点“搬到”直线另一侧的想法。
而这只能是假想的“搬”,点B的位置是不会改变的,于是假想的那一点就不能在直线l的另一侧随意取,经过矫正与调控,便选定在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的位置处。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这个环节学生经历了推理和证明两个过程,得到并证明了如下结论:在直线上确定一点到同侧的两定点距离之和最短,即作其中任意一点的对称点,连接直线异侧的两点与直线的焦点即为所求。
举例、测量、比较、猜想、联想、类比、矫正等一系列探究过程就是在充分的浪漫,最后得出的结论便是浪漫后的精确。
二、在精确中走向浪漫
首先,通过归纳相关类型题,建立模型。
在得出结论后,笔者变换出题背景,给出例题1:正方形ABCD中,M是DC上一定点,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P在何处时到点D和点M的距离之和最小。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复杂几何背景下,例1进一步揭示了模型中的直线起对称轴的作用,因此这一类题通常以轴对称图形为出题背景。例2是动态问题中的最值,综合用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完整体现了“最短路径”问题的解题模型。通过变换不同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用模型解释并解答问题,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就是对生活的抽象,模型就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
最后,请学生自主编题。这个环节便是到了入脑融合、明法慧生的“浪漫的自由”阶段,它能促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不同的图形背景中牢牢抓住模型本质,从而实现知识的辨识和应用。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现实,于是这一环节又从抽象回归了现实,从精确走向了新的浪漫。可见,精确之后的应用会掀起新的浪漫。
其次,通过展开主题研讨,进一步拓展延伸。
在建立模型、学会运用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讨:展示图片(公园里小道为什么修成弯道,上山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直的,高速公路为什么每隔一段会刻意修一个弯道或是起伏),请学生思考并举例,生活中有没有不走最短路径,刻意绕道走的情形?然后发起一个研讨:结合生活中这些现象谈谈你对捷径与弯路的理解。
如果前面抽象、建模环节都是体现知识的科学性的话,那么最后一个环节“主题研讨”则用来实现知识的人文性,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个环节体现了对本节课的哲学思考,自然而又深刻地进行了价值观的引领。
精确之后的应用与思考掀起了新的浪漫,它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王国,这里可以有独立的思想、批判性的思维,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学生们列举了盘山公路、河流遇阻时的绕道等等,说明弯曲才是人生的常态,面对挫折该有怎样的态度;有学生想到物理学中光的反射,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对这个话题学生很有话说,他们的认识角度很多,有的生动有创意,有的深刻有哲理。还有个学生说:“地球本是圆的,哪有直线给我们走?”学生的视角已经突破了平面的欧式几何范畴,进入到了宇宙空间。精确后的浪漫,力量是无穷的,它促使学生继续思考,研究感兴趣的方面,不停掀起“浪漫—精确—浪漫”的认知漩涡,生成新的智慧。
三、精确、浪漫之后的反思
在浪漫中精确,精确中浪漫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将过去的“双基”扩充为“四基”,“双基”指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增的“两基”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这个修订充分表达了专家组对知识获取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的重视。
本节课从浪漫到精确,从精确到浪漫,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和“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学生积累下的是探索的活动性经验。
在浪漫中精确,精确中浪漫是对知识能动的掌握。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固然重要,但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可能终身都不会用到,然而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抽象能力、建模能力、推理能力却会相伴一生。知识是载体,获取的过程是重点,学生能动的参与建构是关键,获得的便是受益终身的智慧。
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书本大多呈现的是归纳的结果,而知识和原始观察有着什么联系,归纳证明的过程是怎样的,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在“浪漫—精确—浪漫”的认知漩涡中,知识在增长,更重要的是认知的过程在被感知被认知,终将有一天,学生会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精确策略 篇3
在网络工程中,由于可能存在使用多个ISP提供的线路进行接入或其他情况,常常需要在出口网关上对不同目的网络的数据包进行策略路由。即发往不同网络的数据使用不同的发送端口或下一跳地址,此时就需要一张策略路由表对目的网络进行区分。策略路由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ISP、不同网络给出详细的路由条目供路由器使用。因此,策略路由表的正确与否是实现策略路由的关键。
现存的策略路由表获取方法大致分为三种:通过运营商,向第三方购买和网络收集。运营商往往出于安全等因素不予提供路由表;第三方提供的路由表较为精确,但价格较为昂贵;网络收集的路由表错误较多,且实时性较差。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分析BGP路由协议AS_PATH字段值与APNIC Whois数据库,获取一份较为详细的、实时的、精确的策略路由表的方法。
2、BGP简介
BGP (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是用来连接网络中各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n, AS)的路由选择协议。分为i BGP和e BGP两类,目前最新的版本为版本4。
BGP协议在路由时所使用的最小计量单位不同于IGP的IP地址,而是AS域。对每一条BGP路由条目,都会包含多条属性,其中一条为AS_PATH属性。AS_PATH属性定义了BGP路由更新所穿过的自治系统的一个列表,即去往该AS域所要经过的其他AS域编号。
3、方法概述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得知IP路由网络地址
与其所属于的AS域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得到所有网络与AS的映射表之后,只要以AS编号为中心,得到该AS号的国家、ISP、地区等相关信息,再建立相应联系就能获得一份完整精确的策略路由表。
BGP路由表包含了全球路由信息,且在发生路由抖动的情况下在很短时间内收敛。因此可以认为通过此方法获得的策略路由表是实时的。
4、获取地区级策略路由表
以下以获取我国台湾地区策略路由表为例,阐述具体实现方法。
为了获取台湾策略路由表,我们首先要得到台湾所拥有的全部AS编号,再通过查找BGP全球路由表,确定去往台湾的所有路由条目。
4.1、AS编号分析
台湾地区的网络资源,是由APNIC统一分配的。APNIC提供亚太区网络资源分配情况,其中包括AS编号的分配。
从APNIC FTP获得的网络资源分配表的格式示例如下:
从左往右依次为:分配者APNIC;日本地区缩写JP;资源属性为AS编号 (AS Number) ;分配起始值;分配数量;分配日期;资源状态;扩展。
对所有资源属性为asn的记录,匹配地区缩写为台湾缩写TW,并通过分配起始值和分配数量计算分配的AS编号,最后将其加入台湾的AS集合。
完成对每一条记录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具有了包含APNIC分配给台湾的全部AS编号集合。
4.2、从BGP路由表中提取策略路由表
只有在骨干网络中运行BGP协议的路由器才具有BGP路由表。我们获得BGP路由表的方法是通过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全球路由监视项目Route Views。该项目每两小时提供一份实时的MRT或'show ip bgp'格式BGP全球路由表。
在思科(Cisco)路由器上执行show ip bgp命令查看BGP路由表的的显示结果如下:
以上面的结果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去往2.0.0.0/16网络的BGP路由在经过了AS 14608、174、6453之后,最终到达AS12654。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网络2.0.0.0/16属于AS 12654。
通过判断BGP路由表内一条路由条目的目地AS编号是否属于上一步中获得的台湾地区AS编号集合,就能确定该路由是否指向台湾地区,即属于台湾地区策略路由表的一个条目。
在BGP路由表中,去往同一AS可能存在不同路径,因此获取的策略路由表内可能存在重复条目。在对该表进行去重操作之后,就获得了最终的台湾地区策略路由表。
5、获取ISP策略路由表
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不同服务运营商,例如我国的ISP主要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对去往不同ISP网络的数据进行策略路由,
5.1、获取AS域的ISP信息能够减少网络延迟。
从地区策略路由表中提取ISP策略路由表,
首先要确定AS属于哪一个ISP所有。可以采用查询AP-NIC Whois数据库,匹配每个AS的维护者信息中特定关键字的方式获得。
例如,在Linux平台下使用Whois命令向APNIC查询AS4809相关信息的命令格式如下:
返回的信息中有一行为:
代表该AS的维护者是MAINT-CHINANET,而MAINT-CHINANET是中国电信在APNIC注册的维护者名称。
通过对AS集合中每个AS编号进行查询匹配,我们就得到了一张从AS到ISP的映射表
5.2、与路由-AS表关联
因为某一AS不可能同时属于多个ISP所有,因此AS到ISP的映射是多对一的;在4.2小节中,我们获得了一张路由到AS域的映射表,该表同样是多对一的。
通过对这两张表进行关联操作,就能获得一张路由到ISP的映射表,对该表根据不同ISP进行拆分后,就获得了每个ISP的策略路由表。
6、方法实现
最终我们采用Perl脚本对该方法进行了实现,使用正则表达式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匹配分析。由于数据量较大,这里就不予列出。
摘要:介绍了BGP路由协议的基本内容, 提出了一种结合分析BGP全球路由表的ASPATH属性与APNICWhois数据库, 获得实时精确的地区级策略路由表的方法, 最后对该方法进行实现。
关键词:BGP,AS,策略路由表
参考文献
[1]RandyZhang MicahBartell.BGP设计与实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APNIC.APNIC-Whois-Manua.2009
悟道精确管理 篇4
我认为,许多企业的管理信息量化不充分。有一些管理者不同意这一说法,他们认为对自己企业的情况如数家珍,一清二楚。
其实,他们所讲的如数家珍,是一些他们的企业中本来就是以量化形式存在的数据,这当然很清楚。但企业运营中还有很多非量化的、模糊的管理信息。而企业中相关职能部门掌握的量化信息,其它各个职能部门并不能及时获取。这是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能量化的麻烦
北京的交通为何这样堵?多数人认为是北京的车多,路窄。我认为北京的堵塞是因为北京的路文化。北京的道路及门牌没有充分的量化,使得外地人在北京找路、找门牌,是一件极痛苦的事。
假如你是一个外地人,来北京学院路办事,事办完了,该吃饭了,想到我就住在学院南路,应该离得比较近,干脆约上我一起吃吧。于是打电话给我:“栾兄,你赶快去你们学院南路附近的饭店,点好菜,我马上赶过去。”我到饭店点了菜,等着你。可是一等等不到,二等还没来。两小时过去了,你才来了电话:“栾兄,这学院南路在哪?我怎么就找不到啊!”
别说你了,就是老北京也不一定都能找到他要去的地方。凭着你对路名文化的理解来找路,不行!按照想象,学院南路应该是学院路向南延长的那段路吧,偏不是,学院南路与学院路好几公里之遥,而且是条东西向的路。
而且,北京的堵车大多情况下是因为大家开慢车在找路,在找门牌号码。北京的门牌号码虽然都是阿拉伯数字编的,但是它并没有量化,为何?因为你没有办法快速找到你要去的地方。我们的门牌编号是从1号到N号,单数号在一边,双数号在一边,连续下去,你无法预测你要找的号在哪。再到美国城市看一看,这门牌号码是一条街一个号段,无论你是什么智商的人,都能帮你迅速找到你要找的地方。
可见,管理的基本问题不解决,老板再忙也不能提高效率、带来快乐。我们的城市想了多少办法,没有在根本的量化问题上去做工作,结果是路再宽,车量再控制,仍然摆脱不了堵的命运。
管理不是“悟”出来的
所谓量化不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各要素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了,阿拉伯数字并不代表量化。什么叫量化?它的定义应该是:一个组织的每一个员工,无论这个员工的岗位是什么,素质如何,他都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将他需要的信息明确找出来。
而现在一些企业虽然也有关于生产经营的信息,但却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能做到,而且响应速度缓慢,甚至有时会错过响应的最佳时机。
所以,即便已经有了量化的信息,如果不能让企业所有员工随时随地共享、获取,这些量化了的信息仍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其实,中国文化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个字:“悟”。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乃至我们的生活中,“悟”的作用非常之大。
那么,靠“悟”进行信息传递,不对信息进行充分的量化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因为“悟”是一种高境界,不仅代表你听了,而是代表着你完全明了,并且已将要传递的信息变成你的潜意识,心知肚明了。在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的今天,要等到每个人都能“悟”,则一切都晚矣!况且,要找到那么多能“悟”的人才,又何其难哉!所以“悟”已经落后了,要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明确的信息才行。
(本文作者系金和软件公司总裁)
缓冲容量精确计算 篇5
1缓冲容量计算原理
对于由H3A和H3B两种三元酸组成的缓冲溶液,三元酸的浓度分别为cA,cB,逐级离解常数分别为KAa1、KAa2、KAa3和KBa1、KBa2、KBa3,加入浓度为ca的强酸,计算它的缓冲容量,由质子等衡式
2 实际应用
柠檬酸( cit) 和磷酸氢二钠组成的缓冲溶液,柠檬酸的各级离解常数p Ka1cit= 3. 13,p Ka2cit= 4. 76,p Ka3cit= 6. 40; 磷酸的各级离解常数p KHa13PO4= 2. 12,p KHa23PO4= 7. 20,p KHa33PO4= 12. 36。在磷酸浓度均为0. 10 mol/L柠檬酸浓度分别为0. 10 mol/L,0. 20 mol/L时,通过excel计算两种缓冲溶液在不同p H时的缓冲容量,以缓冲容量为纵坐标,p H为横坐标,作图结果如图1。两种缓冲溶液在p H<8 直至强酸都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如果柠檬酸的浓度是磷酸的两倍,3<p H<6 缓冲容量变化更小。
3 结论
一元弱酸或弱碱单一组分组成的缓冲溶液其缓冲容量的计算在很多教科书中已有讨论[2],而多元酸或多元碱组成的缓冲溶液其缓冲容量的计算未见讨论。通过对两种三元酸组成的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的推导,给出的缓冲容量计算结果更严密,缓冲容量与p H关系曲线清楚的表明,柠檬酸和磷酸组成的缓冲溶液,在p H<8 直至强酸都有很好的缓冲作用。
摘要:缓冲溶液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是基础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推导了两种三元弱酸组成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的计算公式,用excel具体计算了柠檬酸和磷酸组成缓冲溶液在不同p H值的缓冲容量,图示了缓冲容量随p H变化曲线,直观说明了上述缓冲溶液缓冲范围。图示结果表明,柠檬酸和磷酸组成缓冲溶液在p H<8直至强酸都具有很好的缓冲作用。
关键词:缓冲溶液,缓冲容量,柠檬酸,磷酸
参考文献
[1]齐凤元,马勇.缓冲溶液教学方法探讨[J].大学化学,2010,25(1):40-42.
[2]武汉大学.分析化学.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5-137.
[3]李劲,沙昆岗.电脑模拟计算多种类型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与缓冲容量曲线[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20(5):495-496.
[4]常湘滨.Britton-Robinson广泛缓冲溶液及其离子强度计算和控制[J].化学通报,1986,(9):54-57.
[5]韩金土,万里,杨晓炯.缓冲容量与p H的关系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7):17-18,21.
肿瘤精确放疗技术进展 篇6
关键词:放射治疗,调强,螺旋断层,立体定向,影像引导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 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三大手段之一[1]。放射治疗的适应证比较广泛, 临床上7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都需要进行放射治疗, 其中有部分患者单独行放射治疗即可达到治愈。常规的放射治疗使过多的正常组织包括在照射范围内, 加上联合化疗可使并发症增多。近年来在放射物理学、剂量学、计算机技术以及影像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开展了肿瘤精确放疗, 最大程度保护了正常组织、重要器官, 降低了放疗毒副作用。目前精确放疗技术有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螺旋断层放疗以及影像引导放疗等。笔者将根据精确放疗技术的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1 适形放疗
适形放射治疗 (ConformalRadiotherapy, CRT) 的提出和进行临床研究始于1959年。适形放疗是指使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立体三维方向上与靶区形状相一致的技术。根据CT下所提供的靶区与正常组织在三维方向的位置、大小及形状的资料, 利用加速器机架、小机头、多叶准直器 (MLC) 或铅挡以及治疗床的协调运动完成。日本的Takahashi博士及其同事设置的一个机械控制系统, 控制多叶准直器的开口形状与射野方向的靶区投影形状一致, 绕患者进行旋转, 实现了首次的适形放疗。Proimos博士的团队独立提出了同步挡块旋转 (Synchronousshieldingandbeamshaping) 的照射方法。同步挡铅旋转的方法是在患者和机头之间放置特殊设计的铅挡, 并且挡块能随机架或者患者的旋转做同步运动, 保证治疗时挡块的形状与照射野靶区的形状一致。该方法对靶区外组织防护较好, 但制作铅挡过于繁琐, 不利于临床大量推广。Green于1959年提出循迹扫描 (Trackingtechnique) 的原理, 并且建立了这种系统的机器以及计划的制作。所谓循迹法, 就是依靠治疗机与治疗床相互协调运动, 使治疗靶区每个截面中心都在机器旋转中心上, 而照野的形状和大小靠准直器的变化以及治疗床运动来实现。由于循迹扫描法在靶区剂量分布能力控制仍然较弱, 逐渐被步进式的调强扫描技术所取代。Umegaki于1971年在直线加速器上安装一组多叶准直器, 到后来Mantel再把多叶准直器增加到12片, 最后多叶准直器实现了微机控制。这种靠多叶准直器实现的适形, 实用性最强。
适形放疗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 固定野适形照射法; (2) 同步挡铅法; (3) 循迹扫描法; (4) 多叶准直器法。使用多叶准直器法实现3DCRT是发展最快的适形技术, 其优点是效率高, 占用空间小, 工作环境好, 不用切割铅块, 劳动强度小而且使用灵活[2,3]。
适形放疗一般都选用正向计划设计, 由主管医生在患者CT图像上勾画好靶区, 再由物理师根据靶区位置和大小在计划系统上设计照射野的入射方向、大小, 并对各个照野分配权重, 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剂量计算, 算完后显示照野分布。
2 调强放疗
1994年, NOMOS公司在世界上率先使用MIMIC准直器和自己设计的模拟退火算法为基础的CORVUS逆向治疗计划系统, 实现了调强放疗。调强放疗 (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 IM-RT) 的定义是通过改变靶区内的射线强度, 使靶区内任何一点都能达到理想剂量。要使靶区内及表面剂量处处相等, 必须要求靶区内的剂量率按需要进行变化。调强是从三维适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调强放疗可以更大剂量投射到靶区而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更小。例如鼻咽癌, 由于鼻咽周围危及器官众多, 使调强放疗成为鼻咽癌放疗的首选方式[4]。研究发现, 鼻咽癌调强放疗能够在不降低局部控制率的前提下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5]。刘晓清等[6]报道调强组口腔干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例如肺癌, 肿瘤紧贴着脊柱生长, 若用常规的传统技术照射, 治疗肯定是姑息性的, 因为脊髓的放射耐受量远低于肿瘤根治剂量, 如避开脊髓则姑息了肿瘤, 二者矛盾不可调和。此种情况, 调强放疗正好可发挥既治疗肿瘤又保护脊髓的作用, 意义重大。
调强放疗多采用逆向放疗计划, 首先要依据病变 (靶区) 与周围重要器官和正常组织的三维解剖特点, 以及期望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 (OAR) 的剂量耐受极限, 由物理师输入优化参数, 通过计划系统计算出各个射野方向上需要的强度分布。即在完成勾画轮廓和确定辐射野数目及入射方向后, 先确定对CT影像中各个兴趣区的剂量要求。由物理师以数学形式输入这些临床参数 (即目标函数) , 如对靶区剂量范围的要求, 对相关危及器官剂量的限制等, 然后由计算机通过数学的方法 (如迭代法、模拟退火法、蒙特卡洛法等) 自动进行优化, 在经过几百乃至上千次计算与比较后得出最接近目标函数并能够实现的计划方案。它是常规治疗计划设计的逆过程, 所以叫做逆向计划设计。目前国内大部分单位采用调强技术放疗鼻咽癌、乳腺癌、食道癌和肺癌等, 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调强放疗是目前放射治疗的主流方式。
调强又分为静态调强、动态调强、弧形调强以及螺旋断层放疗等。静态调强是指MLC的运动和照射野射线出束不同时进行。其利用MLC形成的多个子野进行分步照射, 即一个子野照射完成后, 机器停止出射线, 等MLC调到下一个子野后, 再出射线, 这样逐步完成多个子野的照射。由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有多次的射线开关的动作, 带来剂量率的稳定问题, 从而对加速器的AFC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态调强是MLC运动与照射同时进行的调强方式。此类调强是利用MLC相对应的一对叶片的相对运动, 实现射野强度的调节。在计算机控制下, MLC运动时, 加速器以不停变化的剂量率出束。在计划过程中计算机用一种算法将叶片位置作为每个射野出束时间的函数, 将需要的强度分布转换为叶片位置。一般动态调强有上百个子野, 治疗时间相较于静态调强来的短, 但剂量验证工作却十分复杂。弧形调强治疗 (VolumetricModulatedArc Therapy, VMAT) 是用加速器内置的标准MLC完成的, 是将动态MLC与弧形治疗相结合, 用旋转射束来实现优化的剂量分布。用这种技术同样要先制定调强治疗计划, 人为地选择弧形射野数目及入射角度, 再由计划系统对射束的权重进行优化, 优化计算出临床要求的强度分布, 再转换为MLC的驱动文件。VMAT具有快、准、优的特点, 该技术将整个治疗过程缩短为3~6min, 有效提高了肿瘤的控制率[7]。
当机架围绕患者旋转时加速器是出束的, 因此射束角相邻的照射野不应该要求MLC的叶片运动很长距离。在多数临床病例中, 各个角度之间的射野形状变化也是缓慢的。为了缩短出束时间, 可以用治疗机最高的剂量率配以最大的机架放置速度。偶尔由于MLC叶片速度的限制也会要求降低机器剂量率以避免治疗时出束暂停。
螺旋断层放疗 (HelicalTomotherapy, TOMO) 是最新的一种调强方式, 也是当今最先进的放疗技术。TOMO于2005年正式应用于临床, 2007年引入我国。TOMO系统集调强放疗、影像引导技术、剂量引导调强放疗于一体, 临床应用广泛, 几乎覆盖所有适合放疗的病例。
TOMO系统简单地说就是螺旋CT机+6MV的直线加速器, 该加速器可产生的兆伏级 (MV) X射线, 既可用于螺旋CT扫描患者, 也可用来治疗癌症患者。TOMO治疗步骤是患者平躺在特制治疗床上, 安装上体位固定装置, 每次治疗前首先进行CT的螺旋扫描, 根据CT扫描图像与定位CT图像比较, 机器会自动修正摆位误差, 然后像螺旋CT扫描一样, 射线逐层围绕肿瘤进行360°旋转聚焦照射。TOMO定位准确且能进行分割式定向放疗, 能够对多发性转移病灶进行有效治疗, 提高治愈率。以肺癌为例, 中晚期肺癌治愈率低, 很难选择安全的放疗和化疗剂量。传统的放疗方法不能在提高病灶放射剂量的同时保护健康组织, 降低放射性肺癌和食管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TOMO通过提高分次剂量、减少放疗分次数和总疗程的大分割放疗, 在实现有效分次剂量的同时使正常组织受照体积最小化。解放军第301医院应用TOMO治疗以晚期为主的鼻咽癌患者121例随访结果发现, 3年总生存率达到90.4%。TOMO与以传统加速器为基础的调强相比, 明显提高了治愈率[8]。TOMO能有效缩短放疗疗程, 使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治疗。以上海中山医院TOMO系统临床使用数据为例, 针对160例胸腹肿瘤患者164个部位行断层放疗, 平均每例患者接受15.9次照射, 即3周结束放疗, 与常规放疗时间6~7周相比缩短疗程50%。还可以利用图像引导纠正摆位误差, 增加了治疗精度[9,10]。TO-MO突破了传统放疗的诸多局限, 将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实现了图像引导下的自适应放疗。文婷[11]等研究发现, 通过非自适应计划与完成20个分次剂量后的自适应计划中危及器官的体积剂量直方图DVH和平均剂量的统计分析, 所有自适应计划中危及器官的受照体积及平均剂量都比非自适应计划的要低。TOMO放射治疗系统代表了适形放疗所能达到的终极水平, 意味着可使剂量紧紧包裹肿瘤, 而同时却保持其周边的关键器官受到最少伤害。相较其他方式, TOMO可以更加有效和有力地提升靶区剂量。
3 立体定向放疗
体部立体定向放疗 (Stereotacticrad-iation therapy, SRT) , 采用非共面多弧度小野三维集束照射病灶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根据单次剂量的大小和射野集束的程度分为两类:第一类SRT的特征是小野三维集束分次大剂量照射, 常用于治疗较小病灶 (≤3cm) , 广泛应用于因为生理状况或医源性疾病而不能或者不愿意手术的肿瘤患者。例如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此类治疗一般分1~5次完成, 单次剂量高, 因而等效生物剂量高于传统分割放射。第二类SRT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进行常规分次放射治疗。3DCRT特别是IMRT则属于第二类SRT。
4 影像引导放疗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 (Imageguidedradiation therapy, IGRT) , 是一种四维的放射治疗技术。它在三维放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数的概念, 充分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 如日常摆位误差、呼吸和蠕动运动、靶区收缩等引起放疗剂量分布的变化和对治疗计划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中利用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 并能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调整治疗条件使照射野紧紧“追随”靶区, 使各种调强放疗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治疗。IGRT是目前控制摆位误差的新手段, 也能够对器官移动 (呼吸运动、肠蠕动、膀胱充盈等) 进行监控[13,14]。如肺癌的放射治疗, 呼吸运动影响较大, 一般可通过呼吸门控等技术来处理。之前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 (Electronicportalimagingdevice, EPID) 验证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放疗对精度的要求。近年来开展的锥形束CT (ConeBeamCT, CBCT) 影像引导技术, 对放疗过程的在线校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5]。
“科学精神”与语文精确阅读 篇7
这个关于“科学”和“精确”的话题让笔者联想起语文教学。语文不属于科学学科,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 不可靠的“非定量表述”是语文的常态, 特别是阅读理解, 结论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教师也常常说不出所以然。语文和“追求精确”的科学精神无关?笔者却不这么认为。
笔者对“精确阅读”的定义是: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文本细读, 借助严密的分析和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手段及阅读者合理的联想、想象, 对和文本相关的问题形成自己确定见解的阅读。和一般阅读相比, 它更重理性分析而非感性的感悟。也就是说, 对阅读者个人来说, 这个理解是“逼近绝对真理”的, 是非“A可B亦可”的。可以这么说, 正因为精确阅读更强调理性分析, 更强调形成个人的确定见解, 所以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下面, 笔者借对一次语文研究活动中三堂课的比较, 具体说明精确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的特点。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曾举办了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同课教学比较研究”活动, 笔者承担了高中的教学任务, 上课篇目是宋朝赵师秀的七言绝句《约客》。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从理解的难度看, 这首诗最适合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现在, 小学、初中、高中都要以这首短诗为教学内容, 该怎样定位以彰显高中和小学、初中的差别呢?反复琢磨“课程标准”后, 笔者把教学目标定在了精确阅读和诗歌鉴赏指导上。
比较“课程标准”对三个阶段的要求, 我们会发现小学、初中都注重将诵读作为阅读理解古诗的主要途径, 小学要求的“体味”和初中要求的“感悟”因学习个体“体味”“感悟”到的内容不同而较多地带有主观、感性、多元的成分。高中要求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则更多地带有客观、理性的色彩, 因为“内涵”“意蕴”“艺术魅力”主要依附于文本而存在而不是阅读个体。
鉴于这样的课程要求, 小学和初中的古诗词教学势必会将目光对准“诵读”“体味”“感悟”“欣赏”, 以诵读为线索构建课堂, 鼓励学生激活思维、大胆想象, 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说出自己体味到、感悟到的东西。
当小学和初中不以精确为目标, 而是从学段特点和文本价值出发, 以“体味”“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主要教学追求时, 笔者认为, 高中教学就应该以学生已有的、对诗歌的敏感和欣赏能力为基础, 借助文本分析, 精确把握诗人的内心情绪, 探索并形成自己独立、确定的见解。美国SAT考试中的批判性阅读和国内高考的阅读考查实际上都在考查精确阅读, 前者是选择题, 后者很少给我们宽广的空间, 最常见的就是根据规定答案采点给分。当然, 培养学生精确阅读的能力主要不是为了应对考试,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形成明确见解的过程中, 训练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的思维不仅具有广度, 更具有小学生、初中生没有的深度, 如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一、对小学《约客》教学中两个讨论的分析
小学的这堂《约客》上得很成功, 学生活跃, 课堂气氛很好。笔者注意到, 执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基本上以赞美、肯定为主, 只要学生能说出其理解的原因。课堂上对两个问题的讨论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问题讨论1】
师你是如何理解“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字的?
(幻灯片展示“闲”的基本字义: (1) 无事, 与“忙”相对; (2) 安静, 清静; (3) 平常; (4) 空虚。——《百度词典》)
生1选 (1) , 因为在等待的过程中, 诗人是没有什么事的。
生2选 (2) , 安静、清静。从前两句的雨和蛙声看, 景色很美, “闲敲棋子”自有一份惬意, 诗人并不是没有事情的, 他在静静地欣赏。
生3选 (3) , 诗人等朋友等到半夜, 朋友还没来, 他的心里应该是空荡荡的, 很失落。
生4选 (4) , 因为只有在空虚时, 诗人才会注意到平常不会注意的寻常景物——雨、蛙、灯花。
【问题讨论】
师你能否用一个字传递诗人的心境?
生1幽。细雨蛙鸣的环境是清幽的, 诗人的心境也是幽幽的。
生2郁。朋友迟迟不来, 诗人很无聊, 内心肯定是郁闷的。
生3忧。约好下棋, 朋友却没来, 外面又下着雨, 诗人会为朋友担忧。
生4逸。虽然朋友没来, 但诗人听着蛙鸣, 敲着棋子, 看着灯花, 自有一番闲情逸致。
生5悠。这个夜晚的诗人是悠闲的, 整个等待的过程是享受悠闲的过程。
生6妙。因为朋友失约, 诗人注意到了以前不曾注意的景物, 享受到了平常不曾享受到的妙境。
生7醉。朋友来或不来都没关系了, 诗人早已沉醉在这幅细雨蛙声的美景图中了。
生8静。在这个夜晚, 诗人心静如水, 蛙声一片衬托出的正是他内心的静。
对这12个学生的回答, 教师都给予了肯定, 并且将回答后一问的8个学生选定的字 (学生是将答案写在纸上的) 贴在了黑板上。从精确的角度来审视他们的回答, 当然并不都是正确的。如第一问选 (2) “安静、清静”, 语法上无法修饰“敲”, 不一定对;第二问选“忧”“妙”也不合适, 即使从开放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诗人的主要心境也不会是“忧”, 而“妙”根本就不是一个适合概括心境的字。但是笔者很赞成教师肯定学生的做法, 因为她的上课对象是小学生, 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体悟”并且说出了自己这样理解的原因, 这就应该得到肯定。我们希望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充满兴趣和想象, 没有语文教师愿意从小学起就封堵学生的想象力, 使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被对错评价粗暴地扼杀。
二、对初中《约客》教学中一个教学环节的思考
在初中的《约客》课堂上, 执教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两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道具表演“敲棋子”的动作, 这个教学环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和思考。
【第一次】
师在漫长的等待中, 诗人是无聊而寂寞的。那么, 无聊、寂寞的诗人是如何敲击棋子的呢?请同学随便选一样文具做道具试一下, 并说明你为什么这样敲。 (之后, 老师请了三个学生表演。)
生1 (缓慢地一下一下地敲) 无聊时都是这样的。
生2 (敲一阵, 停一阵) 边敲边等, 听听有没有脚步声。
生3 (比较快地敲) 因为心里很烦, 等得心焦。
【第二次】
师因为有细雨、蛙声、灯花的陪伴, 等待也成了一种享受, 以至于不知不觉中时间已过夜半, 此时的诗人是寂寞的, 也是愉悦的。那么, 悠闲、享受的诗人又是如何敲棋子的呢?请同学再用道具试一试并说明你为什么这样敲。
生4 (敲得比较快) 心里愉悦, 敲棋子的节奏也是欢快的。
生5 (敲得比较缓) 这样敲和蛙声的节奏相同, 合着蛙声更和谐。
生6 (敲着敲着慢慢停下来) 诗人完全沉浸在雨声蛙鸣的清幽意境中, 忘记敲了。
生7 (做出下棋的动作) “敲”代表下棋, 诗人兴致盎然地自己和自己下棋, 消磨等待的时光。
教师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想象诗人的动作来进一步体味诗人的情感。对这7个学生的回答, 教师也以赞美、肯定为主, 只是说生7的想象很特别。这个设计在课堂上的呈现很热闹, 似乎体现了“开放”“体验”“感悟”的新课程理念, 但深思之后, 笔者却认为这样的设计缺乏实际意义, 甚至有害无利。
(一) “验证”不是“体味”
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个人经验, 想象诗人的敲击动作, 从而“体味”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是合乎逻辑的也是有价值的教学顺序;先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定位 (第一次是无聊、寂寞;第二次是享受、愉悦) , 再去想象诗人如何敲, 这就谈不上“体味”, 只能说是“验证”, 而这样的验证无关学生的思维培养。
(二) “经验各异”不等于思维上的开放多元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回答未作对错评价, 事实上也无法评价, 因为每个学生在想象诗人怎么敲时, 都把自己的经验放入了其中, 学生回答的其实不是赵师秀会怎么敲, 而是他们自己会怎么敲。根据科学研究, 不同的人由于DNA的不同, 在面对外界压力时的反应是不完全一样的, 所以敲快敲慢理论上的确都是可能的。教师错把经验的不同和思维上的开放多元等同了起来。
(三) 简单的肯定评价不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研究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 生3和生4都敲得比较快, 但生3用“快”表达烦躁, 生4用“快”表达欢欣。生1和生5都敲得比较慢, 但生1用“慢”表达无聊, 生5用“慢”表达内心的和谐。当然不能说学生表演的动作是错误的, 但是对动作的说明却关联着其对作品的理解。生3、生4和生7所作的说明反映了他们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把握是欠准确的, 教师如果一味作肯定评价就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语文课上的分析理解本来就是模糊的, 这会导致其语文阅读走入不求精确的误区。
初中是小学和高中之间的过渡, 初中的语文教学除了也要强调想象、体味外, 还应超越小学的高度, 逐步培养学生准确分析文本得出结论的能力。如果以“验证”替代“体味”, 以表面的不同替代思维的开放多元, 以简单的肯定代替严谨的评价, 那么就无法较好地完成过渡, 更无法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约客》教学的过程及思考
笔者尝试的是精确阅读, 力图通过细读文本, 认真分析、合理想象和推断, 尽可能使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把握达到“逼近真理”的境界, 至少是有理有据的、个人认为“逼近真理”的境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 课堂设计大致如下。
(一) 布置预习
根据你对全诗的理解, 合理想象, 写一段有关诗人当时内心活动的心理描写。注意:想象不可漫无边际, 要建立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
(二) 选择学生的典型理解作为课堂讨论的原点
从预习作业中选择三篇理解有明显区别的典型作业, 包括认为诗人心情沉重、焦躁的, 轻松、悠闲的, 淡淡的怅惘和烦躁的。课堂上请作者说明自己写这段心理描写的文本依据。
(三) 作品解读
从学生谈到的文本依据出发, 以他们对诗歌中“敲棋子”的动作和景物描写的不同理解为切入点, 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
1.“敲棋子”反映的是烦躁心理还是悠闲?
学生讨论后得出观点——“敲棋子”是烦躁心理的反映。
理由梳理如下:
(1) 人在焦虑的时候, 往往会下意识地做单调机械的动作去打破沉寂、化解情绪。比如一些人转着圈地来回踱步, 面对难题时不停转笔或咬笔头都属此类。诗人等人等得百无聊赖, 此时轻敲棋子的动作细节, 反映的应该是诗人内心的烦躁。——联系自身, 经验迁移。
(2) “敲棋子”也可以是闲适时的举动, 但这一动作出现在“有约不来过夜半”后则不宜作此理解, 因为该句有潜台词。它传达给读者两个信息:一是“我”与客是约好的, 并非枉自多情等到夜半;二是时过夜半, “我”已等了太久太久。话里话外多少传达出一份焦虑、一丝埋怨。所以“敲棋子”这一动作反映的内心情绪不可能是悠闲、闲适的。——紧扣文本, 前后联系, 合理推断。
(3) 如果把“闲敲棋子落灯花”改为“闲弄棋子吹灯花”, 会有什么区别呢?“弄”有“把玩摆弄”的意思, 把玩把玩棋子, 再吹吹灯花, 这才有悠闲、自得其乐的味道;而“敲”透露更多的是个“烦”字。——替换比较, 加深理解。
2. 诗歌中的写景反映的是烦躁心理还是悠闲?
讨论后得出观点——“景物描写”是烦躁心理的反映。
理由梳理如下:
(1) “家家雨”“处处蛙”虽然实写了黄梅时节阴雨连绵、蛙声阵阵的恬静之景, 但也暗示了到处下雨以致客来不便, 只听见雨声蛙声却听不到客叩门声的怅惘烦躁之情。也许蛙声之所以听来是“处处”, 也和始终等不到叩门声因而显得蛙声特别频繁有关。——双向联想, 思虑周全, 合理推测。
(2) 如果把“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改为“黄梅时节雨, 青草池塘蛙”, 又会有什么区别? (1) 后者音节利落干脆, 适合传达轻快的氛围、悠闲的心情;“家家”和“处处”则使诗句在音韵上增添了一种绵长之韵, 更适合传达惆怅之情。 (2)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连用七个叠词“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不是没有原因的, 如果真想表达一点都不烦, 不如去掉“家家”和“处处”。——经验迁移, 替换比较, 因声求气。
3.“闲”是“悠闲、闲适”之意还是别的意思?
(幻灯片展示“闲”的意思: (1) 闲暇; (2) 空阔宽大; (3) 安静; (4) 悠闲; (5) 止息; (6) 无关紧要……——《汉语大词典》)
这里 (1) (3) (4) (6) 在语境中都可解释, 我们应该结合全诗去选择最恰当的释义, 而非想当然地取“悠闲、闲适”之意。如果过于专注某个字的意思而置诗歌的整体于不顾, 就会犯“以辞害志”的毛病。——抓住字义, 着眼根本。
继续讨论, 进一步明确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不是悠闲之情, 那诗人有多烦躁?是愤怒、焦躁还是淡淡的烦躁和怅惘? (阅读的进一步精确)
4.“敲棋子”反映的是焦躁、愤怒心理还是淡淡的烦躁和怅惘?
讨论后得出观点:淡淡的烦躁和怅惘。
理由梳理如下:
把“闲敲棋子落灯花”改为“闲击棋子落灯花”, 会有什么区别?“击”字传达的力量大, 表现出的是焦躁甚至是愤怒之情。如果用“击”, 从情、景和谐角度看, 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是“家家雨”“处处蛙”, 而需暴雨、雷声与之相合, “落”灯花也要改为“震”灯花了。——替换比较, 加深理解。
5. 景物描写反映的是焦躁、愤怒心理还是淡淡的烦躁和怅惘?
讨论后得出观点:淡淡的烦躁和怅惘。
理由梳理如下:
(1)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景色整体上透露出乡村的恬静气氛, 如果内心是焦躁的, 笔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景色。——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 “家家雨”可以激发这样的联想——约的客他家那边也在下雨吧, 是否正因此而未能如期赴约?如果是这样, “黄梅时节家家雨”就暗藏担心和谅之意, 那诗人的内心就不该是“很烦”的情绪。——着眼文本, 联想想象, 合理推断。
(四) 结论
由此可见, 这首小诗在表达内心情感上分寸拿捏甚好, 重一分会变成怨、恨, 轻一分则显得本身对这次约会就不重视。全诗景物和动作共同传达出的是淡淡的惆怅、孤独和烦躁, 别具审美情趣。
总结这堂课, 笔者觉得自己对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意识的追求, 这几个方面也是精确阅读的特点。
(一) 追求精确, 力图通过严谨全面的分析论证, 对问题形成精确的、个人认为“逼近真理”的见解
课堂上, 学生不仅要对诗人的内心世界是烦躁还是悠闲作出判断, 还要进一步对是焦躁还是淡淡的烦躁、怅惘作出判断。而每一个判断, 都必须建立在严谨分析和合理推断的基础上, 这是一个追求精确的过程, 也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
(二) 将思维训练的过程看得比结果重要
《约客》这堂课最终形成的结论是——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淡淡的惆怅、孤独和烦躁之情。课后有教师认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样把结论唯一化是不是显得太狭隘了?”其实笔者倒并不认为这个课堂结论真的就一定是最“逼近真理”的那个, 笔者想呈现给学生的是通过分析形成自己明确结论的过程, 而不是这个结论具体是什么。换言之, 只要学生能学习这样一个形成结论的过程, 并将之用于证明诗人的内心是悠闲的, 笔者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精确永远是相对的, 不精确是绝对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没有明确的看法, 或者有想法而说不出能够服人的依据。精确阅读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问题形成明确结论的能力, 笔者个人认为, 这一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三) 始终把文本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对文本的推断以文本为主要依据, 以个人感受为次要依据
精确阅读“逼近真理”的程度首先取决于师生对文本的尊重程度。文本阅读的最终完成需要读者的想象, 但过多的个人想象会破坏阅读的精确性。小学和初中阶段, 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之一,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强调的并不是准确, 而是多元化解读,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高中, 如果我们仍然一味地沉浸在个人对文本的想象中而忽视文本本身, 过多地依靠不可靠的经验, 那么我们就无法以“科学精神”逼近“真理”, 也无法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四) “放”“收”结合, 持之有据
不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理解, 选择学生的三种理解作为讨论的出发点, 这是“放”;在充分讨论后, 将三种理解精确到一种, 这是“收”。即使通过讨论, 仍不能确定何者是最精确的理解, 那也是“收”, 因为此时的三种理解表面上看虽仍然是三种理解, 但已经经过了一个解构的过程, 持其中任何一种见解的学生现在都清楚:和另外两种理解相比, 自己的理解并不具有绝对优势, 当然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这就是解构后的重构。此外, 这个“收”“放”的过程其实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个人的取舍过程, 当学习者的脑海中存在三个结论时, 他必须具有根据证据的多少和有力度选择出最可靠结论的能力。
(五) 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
新课程注重“探究”, 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形成结论的过程, 但结论的得出靠的不是感性, 而是理性的分析和推断, 即使面对的探究对象是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否则就成了不靠谱的主观臆测。
为了获得一个相对精确的结论,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分析方法的能力。在教学《约客》时, 师生共同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形成结论, 除了缘景明情、因声求气等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外, 还采用了通过替换词句以比较差异来加深理解的方法, 联系自身、迁移经验以理解文本的方法, 联系前后文本合理推断的方法, 以及走入文本、联想想象以合理推断的方法等, 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因此, 高中的《约客》和小学、初中的相比, 其不同处不仅在于诗人的内心世界不再是“心事浩茫”, 而是被精确到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更在于整个讨论不再是一种浅层的热闹, 而是深入到对思维的训练中;也不止停滞于“体味”“感悟”, 而是高举分析判断的大旗。这是高中语文课应有的高度, 这个高度是为学生日后的深造作铺垫的。
水稻精确施氮试验 篇8
关键词:水稻,配方施肥,习惯施肥,精确施氮
为切实做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尽快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技术指标体系, 努力提高氮肥利用率,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水稻生产[1], 如皋市搬经镇农业技术服务站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试验,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水稻品种为盐粳9号。肥料为碳铵、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为配方施肥区 (A) 、习惯施肥区 (B) 、无氮对照区 (CK) , 具体施肥方案见表1。不设重复, 其中南向北0~55m按处理B施肥, 55~100m按处理A施肥, 100~110m按CK施肥, 各处理均起垄用薄膜覆盖, 以防窜水窜肥。
(kg/hm2)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在搬经镇、严鲍村T组进行, 于6月8~9日机耕直播, 播种量112.5kg/hm2, 配方施肥、习惯施肥基肥均6月7日结束。6月25日施苗肥, 7月8日施平衡肥, 8月1日施促花肥, 3个处理除施肥措施不同外, 其他培管措施相同[6,7]。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2可知, 在分蘖期 (6月30日) 、孕穗期 (8月30日) 处理A比处理B单株分蘖少14.93%、4.60%。
(万个/hm2)
2.2 对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 处理A比处理B成穗数少16.2万穗/hm2, 减少4.6%, 实粒数增加4.92粒/穗, 增加5.95%, 理论产量增加640.95kg/hm2, 增产8.42%。
2.3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处理A比处理B少用氮78.7kg/hm2, 多用P2O53kg/hm2、K2O 18kg/hm2, 以氮4.34元/kg、磷1.50元/kg、钾3.00元/kg计算, 少支出283.1元/hm2。稻谷以2.00元/kg计算, 可增收1 281.9元/hm2, 加上少支出的283.1元/hm2, 可增收1 565元/hm2。
2.4 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 处理A的氮素当季利用率达36.72%, 比处理B的氮素利用率高13.49个百分点。
3 结论与讨论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水稻上可有效减少成穗, 增加实粒数、千粒重, 增产达8.42%, 增加收益可达1 565元/hm2。
注: (1) N肥当季利用率=[目标产量 (百kg) ×生产百kg水稻吸收的氮量 (kg) -无氮基础地力产量 (百kg) ×无氮区生产百kg吸收氮量]/施氮总量 (kg) ; (2) 稻草计算以1kg粮食=1kg稻草。
(2) 节约氮素使用, 减少用氮素78.7kg/hm2, 降低了氮素对水源的污染。
(3) 示范工作要从培训科技示范户入手, 看得见, 摸得着, 效益明显, 农民易接受。
参考文献
[1]张仕新.水稻配方施肥效果简报[J].耕作与栽培, 2003 (2) :61.
[2]李久进.精确施氮技术在小麦上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9) :44-45.
[3]沈明贵, 陈俊.水稻配方施肥3414完全田间试验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5) :57-58.
[4]谢锦良.水稻配方施肥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1994 (9) :11.
[5]方克明, 钟国民, 占木水, 等.水稻氮磷钾配施效应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10) :50-53.
[6]田润.水稻配方施肥技术模式[J].农村经济与技术, 1990 (5) :47.
成本精确到厘 篇9
当年,周巍巍决定从做了14年的一家深圳化妆品生产厂出来单干,创办确冶。因为进入卖场成本太高,确冶选择了进入美容院这一专业渠道,也接点代工单。“赚点小钱,能养活自己和员工。”
面临国际化妆品巨头和国内一线品牌的竞争,周巍巍一直在思考如何活得更好,电子商务的兴起让周巍巍看到了机会。“这是又一次能够用智力和资本对抗的时候,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博最高的利润和最大的市场。”
2011年,周巍巍开始接触网购,因为对电商领域不熟悉,最初,周巍巍想要借助外力。但无论是网上认识的网络推手还是电商代运营公司,“学费”交了30多万,却没有任何效果。“我觉得不对,电商本身有前景,怎么变成这样?于是痛下决心,决定首先自己弄明白。”周巍巍说。
经过数次试错,去年下半年,凭着十余年从事化妆品行业的直觉,周巍巍决定发力原液市场。原液在化妆品中原来主要用于面部,确冶的做法是将其变成一款可用于全身护理的产品,比如,推出去眼袋、淡斑等功效的产品。确冶的另外一种做法是融入新的概念,比如其准备推出的“慕斯”。确冶副总经理韦莉说,很多人很难将食品和化妆品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化妆品融入新的理念,没有上限。”
为了快速获取用户认可,确冶选择了价格战的老路——其以9.9元包邮的价格杀入了原液市场。而低廉的价格也让用户愿意进行尝试。
作为核心能力之一,凭借做代工和工厂的成本控制能力,确冶做到了9.9元包邮也能赚到钱。在物流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确冶在武汉建设了仓储基地。“一般电商不注意节约成本,而我们精确到每一厘。” 周巍巍说。
对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周巍巍想得很明白,“我在很小的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当我把蛋糕做大,很多人会参与进来,蛋糕会越来越大。我只要在大蛋糕吃到最大的一块,日子就很好了。”业内人士估计,今年,原液在淘宝平台的单月销售将达到千万元以上,而在此之前,这一数字不过300万。
今年上半年,确冶在淘宝、天猫和QQ商城的线上销售总额已经突破600万元,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达1200万-1500万元。
在原液这个一个类目成熟后,确冶会再到化妆品中找一个细分领域,复制这一模式。“我们会选择小而美、有空隙的地方,高成长率,而且有利润存在。”
前期产品建立起的忠诚度,也确保了复制的可行性。目前,确冶客户的回头率为20%左右。周巍巍习惯性地从成本角度分析,“获取新顾客是要花钱的。”
几次试错的经历,让周巍巍一直觉得,做电商强调营销是错的,产品才是生意的本质。“最终所有的营销会围绕产品进行,我给电商部门的是最好的产品,他们推起来不会太吃力,好东西可以让我们省钱。”
水稻精确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选择夹砂土, 在丰产方上, 交通较方便, 排灌能力强的新港村二组某农户责任田中, 前茬为小麦, 产量6 750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均为无机肥, 不施用有机肥 (包括农作物秸秆) , 其中氮肥品种为尿素 (纯N 46%) , 磷肥为普钙 (P2O512%以上) , 钾肥为进口氯化钾 (K2O 60%) 。试验田统一用人工移栽, 基本苗75万株/hm2左右。各小区严格按试验方案施肥, 除施肥外其他田间培管措施均一致[1,2,3]。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无肥处理 (FO) 、无氮处理 (NO) 、无磷处理 (PO) 、无钾处理 (KO) , 以上4个处理的面积均为33.3 m2;精确施肥处理 (Fj) , 面积66.7 m2;常规施肥处理 (Nc) , 面积66.7 m2以上。不设重复, 具体施肥方案见表1。各小区单独设立进水口、出水口, 实行单灌单排, 小区间筑田埂高30 cm, 并用塑料膜包裹, 互不漫灌, 做到不串水渗肥。
(kg)
注:Nc为农民习惯施肥。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2012年水稻移栽普遍迟于往年, 加之栽后2个多月的气温一直在20~30℃排徊, 分蘖高峰期近20 d的时间遭连续阴雨天气, 多次大到暴雨对水稻中前期生长很不利[4,5,6]。因此, 2012年分蘖高峰迟于往年, 除处理FO、NO分蘖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外, 其他4个处理的分蘖高峰都出现在8月上旬。
2.1 水稻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2可知, 对于2012年的气候来说, 水稻绿色叶片各处理间在水稻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主茎绿叶叶片关系不大, 但在孕穗期需要养分配比得当, 肥水调和, 则绿色叶片就多, 另外钾素含量对其影响也较明显。在高肥力土壤中, 水稻生长发育前中期养分对植株高矮发育的影响不明显, 但到水稻发育后期氮素对水稻植株高矮的影响较明显, 其次钾素也有一定影响。
2.2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由表3可知, 在水稻发育前中期受气候的影响, 分蘖成穗率普遍有所下降, 但氮钾配比得当, 成穗率就高, 氮素过量成穗率也有所下降。
结实率高低与气候有关联, 该试验在水稻生育后期一直到水稻收获温度都在30℃左右。因此, 除Fo和No成穗数少, 千粒重高外, 各处理结实率都较高。只要养分配比得当, 千粒重就重, 但每穗粒数多少与单位面积穗数多少和养分调和也有关。
2.3 产量与效益
由表4可知, Fj处理的产量为10 120.5 kg/hm2, 其产值、纯收入最高, 分别达到20 241.0、17 628.0元/hm2, 较不施肥处理Fo增收8 439.60元/hm2。可见通过对水稻精确施肥试验, 可节省能源, 控制污染, 实现水稻产量最大化, 除品种外, 要夺取水稻高产, 配产用肥、科学施肥是关键。
注:水稻价格2元/kg。
3 结论与讨论
2012年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比较特殊, 在这种情况下, 从苗情动态观察、产量结构看, 精确施肥能达到高产稳产、灾年不减收的目的。
氮素肥料在整个肥料品种中占主导地位, 缺氮就不能调动其他肥料品种的作用;但氮素过量也不利, 如常规施肥区, 在水稻拔节孕穗期 (8月初) 苗数增加过快, 群体数量过大, 导致主茎绿叶数下降, 最终千粒重降低。
钾素肥料在水稻生长发育中重于大量元素的磷素肥料, 在水稻群体发育到一定程度时, 水稻缺钾一是主茎功能叶绿叶数少, 二是植株基部节间长, 三是每穗粒数少, 千粒重低。如常规处理钾素用量偏少, 就出现上述情况。
综上所述, 要夺取水稻稳产、高产、高效益, 对水稻用肥要科学, 实施配方用肥, 掌握配方用肥技术, 简化用肥程序, 杜绝盲目用肥。
参考文献
[1]凌启鸿, 张洪程, 戴其根, 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12) :2457-2467.
[2]姚月明, 蔡玉生, 许学前, 等.水稻科学高效安全施肥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0 (5) :7-11.
[3]高辉, 冯加根, 张洪程, 等.江苏水稻精确施肥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1) :198-201.
[4]凌启鸿.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5]汪仁, 安景文, 邢月华.精准施肥技术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J].农业经济, 2004 (8)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