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低碳经济(精选12篇)
商业银行低碳经济 篇1
所谓低碳经济, 一般认为是具有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 这是相对于过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来说的。我国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上, 特别是新能源产业, 发展较为迅速, 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但中国在低碳经营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了, 低碳经营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低碳产业, 特别是新能源、节能、环保, 现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二是低碳金融, 这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我国不抓住低碳金融的巨大机会, 我国可能也很难在质量上、规模上、效益上、速度上取得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 不能更好地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中国应该发挥后发优势, 在中国逐渐丧失了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和资源环境红利之后, 应该发挥后发优势, 充分利用碳市场, 实现中国的资源优化配置, 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瓶颈问题, 也能够促进我国的金融创新, 特别是碳金融创新。
2009年12月,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温家宝总理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意味着, 我国将以此作为约束性的指标,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体现了一个大国对于国际社会责任的一种态度。因此, 以节能减排、以开发新能源为标志的低碳时代已经到来。
碳市场有两个最大的作用, 第一是促进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第二是能够促进我国的金融创新, 因为我国的金融改革滞后于我国的经济改革, 我国的金融创新滞后于我国的产业创新。我国的金融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点举世公认, 但还可以做得更好, 特别是碳金融上, 应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低碳经济, 必须金融服务要先行。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发展低碳金融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 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农业银行以打造低碳银行作为战略发展目标, 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以自身行动建设低碳银行, 实现社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农业银行将致力于打造中国金融业的低碳银行,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作出努力。第二, 在传统金融服务领域, 重点授信支持低碳经济, 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商业行为来支持绿色公益事业的道路。面对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矛盾和挑战, 农业银行优化信贷投向, 提升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第三, 积极探索以金融创新来支持节能减排, 通过产品创新树立低碳银行的标杆。
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 商业银行要发展低碳金融, 就需要加强队伍和能力的建设, 打造核心的竞争实力。农业银行从总行到分行, 现在已经组建了专业的绿色金融团队, 依靠专业化运作、垂直化的管理, 来共同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全面开展。
在广义的碳金融上我国已作出了很多努力, 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努力推出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等等, 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也在积极推进绿色PE、绿色投资等等, 在广义的碳金融上我国做得很不错。但在绿色金融或者说碳金融最核心的部分, 就是碳市场这一块, 目前还是任重而道远。
正是由于看到了碳市场巨大的资源配置作用, 北京环境交易所于2008年成立, 希望能够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探索。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碳交易、碳市场乃至碳金融最大的问题有三个:
1. 认识关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认识的问题, 前面讲到发展碳市场实现碳金融的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是基于科学基础的科学产品, 第二个是具有稀缺性的公共产品, 第三个是具有流动性的金融产品。首先要认识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目前一部分业界人士对于碳市场还有很多模糊不清的认识, 很多非理性的认识, 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了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来忽悠发展中国家的, 这种不理性的阴谋论观点就在于没有认识到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严峻性、碳交易的科学基础及碳市场巨大的资源配置功能。
可以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认识低碳经济和碳市场, 碳市场的技术创新性类似于10年前的互联网。大家都知道, 10年前有个著名的画家说“上网找死, 不上网等死”, 现在再也不能说这话了。现在对低碳经济、碳市场还存在许多像十年前对待互联网似的非理性、模糊不清的认识。首先要过的是认识观, 它需要用达沃斯这样的平台进行更多宣传、推广和科学普及。
2. 政策关的问题。
发展碳市场实现碳金融的一个特点是“公共产品”, 发展碳市场形成碳交易所有的环节里都需要政府出台可操作的政策。当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基本国情是新形势下转轨, 人均GDP还很低, 区域发展还不平衡, 产业结构还需要调整, 还有很多贫困人口, 所以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发展配额市场, 但需要研究, 需要试点。
3. 技术关的问题。
第一要确定基准线。减排需要在一个基准线之上开展, 比如以过去3年的平均排放量来制定现在减排的基准线, 我们需要海量的基础数据来确立一个合适的基准线;第二要做到MRV, 就是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
碳金融是金融产品, 如果是普通项目的产品, 它会很难起到更优的资源配置作用, 不能够实现更好的杠杆化、更大的资源放大化和更大的效益。碳金融能够满足资源更优配置的任务, 一定要是金融产品, 只有金融产品才能够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 才能实现价格发现、价值发现、风险规律、成本降低。全世界碳市场, 80%的是在配额市场, 配额市场中73%是期货交易。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来, 碳市场最重要的必要条件是配额, 最重要的充分条件是金融, 只有满足了配额和金融之后, 碳市场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如果不是配额产品, 也不是金融产品, 如果它只是项目产品, 这类市场就很难做到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摘要:文章论述了碳金融在新经济形势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促进碳金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地位,作用,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低碳经济 篇2
刘宗超
低碳的含义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现在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全球的气候形势都在迫使我们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我们要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时期,归根到底是进入一个能源变革的新时代。
低碳经济既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也是能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利用效率低就会造成污染,浪费了本来能利用的东西。什么是浪费呢?一是所费多于当所费,而不是说花费少就不是浪费,花费多就是浪费;二是所得少于当所得。做一件事情之后本来可以得到这么多,最后却没有得到,这也是浪费。人们应该反思对于能源的利用是不是恰到好处,真实地说,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管理程度,它的能源浪费也是超过50%的,而我国浪费得更多。所以在能源的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像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要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英国一个生态学家舒马赫说小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不要贪大求洋。低碳就是把往往是大的东西,变成小一点的,耗费少一点,恰到好处。
在能源结构方面,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能源30%是生产型的消费,70%是生活型的消费,就是供应城市的照明、公共设施等。而对于中国来说,70%是生产型的消费,30%是用于居民生活的消费。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了,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是通过低碳来完成工业化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这个过程都是通过煤炭、电力、天然气来实现其工业发展的,当传统工业转移到一些落后地区、国家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了,主要发展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耗能比较少的产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了,能源方式也发生变化了,现在欧洲已经进入了一个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什么叫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就是把原来弄得灰蒙蒙的东西洗刷翻新后能用的接着用。到欧洲去以后,感觉他们的好多建筑、公路都比较破旧,不像到中国到哪儿都能眼前一亮,到处都是新的。我们去欧洲考察,接待方经常要提醒我们,这个房子非常老,电梯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就站不下了,而且还“咯吱咯吱”地响。一进房间,地板也在响。最后人家开玩笑说,你们住的是十七世纪的房子,享受的是历史。有时候感觉欧洲的生活质量不是很高,但他们还都在克勤克俭地使用那些老东西,这就是一种低碳生活,把历史上的东西用起来,而不是一下子把它们毁掉。
目前我国消费的资源中有一半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国外建造一座房子的使用寿命是多久呢?一般要用250年左右,而我国的房子使用周期是50年,最多到70年。50年的房子就被认为是旧房子,该拆掉了。不见得有高楼大厦就是城市,不见得房子低矮破旧就是农村。城市和农村的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套统一的下水系统,对这一点很多人并不理解。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周边仿佛一夜之间就建起一个镇子,但是一下雨就是污水遍地,垃圾随意堆放,因为垃圾、污水的处理是家家各自为战,这样搞得一个城镇臭不堪闻。实际上,只要是大一点的农村,或者楼盖得高一点,一个随随便便建的镇子都住几十万人,如果放在欧洲一定是一个中等城市了,但我们这里却并没有按照城市规划来,经常是昨天建的今天就开始拆,造成重复性建设,这都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同样是能源,我国消耗的能源70%是煤,法国77%用的是核电,如果他们非要跟中国拼能源、拼低碳的话,来一个刚性的调整,那我们的经济就完了,很多重化工业都不能生产,但我们又不能轻易关闭工厂,因为那会带来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是中国要搞低碳经济所遇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未来在能源方面,中国特色的能源路线就是城市要节省能源保证中国重化工的发展。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制定了《京都协议书》,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地球是唯一的,全球要协调气侯变化,但是怎么样控制、调整是一个问题。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为了减排的问题而不断较劲,欧洲国家进入灰色经济阶段,发展力比较低,再者欧洲国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立场或者声音。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就说,中国可以减排,但要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45%,德国提出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日本下降25%,俄罗斯也是以1990年为标准,美国提出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17%。如果用1990年的数据来比较,我国只下降了4%。无论中国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一直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为主,减排不能影响中国的正常发展。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能节省一定会节省。
中国提出减排不仅仅是迫于国际压力,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源出现紧缺,这个紧缺本身逼着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大家一般认为核电比较危险,俄罗斯核电站泄露事件发生后,那个地区封闭了大概二十多年。其实核泄漏属于小概率事件,随着核能技术的提高,这种危险会越来越少,所以到2020年中国准备把核电的比例提高到4%,美国准备提高到27%,日本准备提高到45%。中国目前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发展核能,其次才是太阳能等其他能源。
我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发现,其实碳仅仅是全球气侯升温的一个方面,在低碳的同时,还要做到低氮,这是个比较新的理念。十八世纪末,一个科学家就发明了氮素。最初有一个科学家发现人们种作物的时候,产量会慢慢下降,他加了一些矿石到土壤里,产量就增加了。后来大家在寻找矿石的过程中找到一些鸟粪,把鸟粪放到土壤里也能使作物增产,其实鸟粪在山里头比较多,已经没什么肥效了。人们化验以后发现其中有磷,于是就把磷放到土地里,结果产量也在增加。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琢磨肥料这个概念,一开始是农业肥料,后来发现豆科植物可以固氮,非豆科植物不能固氮,一个化学家就发明了氮肥的生产工艺,人们能够生产氮肥了。氮施入田里以后,增产比较快,可以这么说,从最近人类100多年中,人类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得益于氮肥,如果没有氮肥的施入,世界上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
肥料也有一个木桶原理,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硅等13种的物质,研究发现这13种物质只要一个没了或是少了,粮食产量就是随之变化,所以它就像个水桶似的,里面每一个板都很长,盛的水才能多。一开始我们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木桶原理,只知道氮肥,也就是尿素,一施就增产,但是慢慢地再施这种肥增产效果就不明显了,于是就多施肥,比如本来一亩地有10公斤尿素就够了,现在一亩地上大概40公斤甚至50公斤。实际上氮素的利用率只有20%,不会超过30%,那70%进入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还有煤气中含有甲烷这一类物质也对大气污染很严重,一个甲烷分子增温作用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00倍。现在碳和氮基本上都被作为温室气体了,不仅仅污染大气,它们还污染水源。比如最近频频出现的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一般的湖区周围都是农田,农田里施过氮肥以后这个湖就被污染了。像福建、上海等地的水面出现了一种水葫芦,就是土壤里用不完的氮和磷跑到水里,水生植物一层一层繁茂生长。有些人提出,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可以利用生物能源。其实问题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需要玉米作为能源,那么生产玉米的过程中是不是要施肥以增产?如果把肥料所生产的温室效应和生物能源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拿来比较一下,使用生物能源很可能比不用生物能源还要污染大气。所以以玉米等粮食作为生物能源的项目,实际不仅在科学上是不可行的,而且在经济上也属于伪项目,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搞这些所谓的生物能源开发。比如美国的一个州在用玉米做生物能源,这个州老是向国家要补贴,用生产出来的大量玉米制造酒精。中国在2007年、2008年也学过个项目,也用玉米来搞酒精。结果这个项目刚开始没多久就导致连锁反应了。玉米是制作饲料的一种主要原料,玉米拿去制造酒精之后就变得紧缺,饲料价格升高,这样以来大家就开始不养猪了,于是猪肉开始涨价。生物能源跟人们的饮食紧密相关。
我认为现在大力提倡的低碳经济要引发一场能源革命、一场农业革命。但是现在大家要注意一个情况,那就是有些发达国家在挖陷阱,一个典型的陷阱就是他们宣传有机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甚至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对这个概念也不理解,也在那里跟着说。其实在氮素发明之前,所有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40年前中国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用不起肥料,天天搞高温堆肥。但是化肥确实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农药也增加了,这样种出来的东西就不那么健康了。对此穷人觉得无所谓,能吃饱就不错啦,但富人觉得这样不行,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女王,她不说有机也不说无机,就说我只想吃我从小吃的那些东西,不吃其他东西。这就给英国政府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社会进步了,农业生产要用化肥,女王却要按照几十年前的方法去种植。可以说有机是贵族生活的一种要求。
所以我认为生态安全就行了,食物达到国家制定的那些指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就行了。实际上,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否则不仅没有产量,养分也是不全的。如果真的要做到有机的标准,是很不划算的,生产有机食品的成本是非有机食品的14、15倍,这样的费用在中国有多少人能承受?所以,真正有机的东西在中国从农业、经济上是不可实现的,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陷阱,最先跳进这个陷阱的是台湾投资商,他们在南方很多地方投资农业,搞了很多有机庄园、有机农场,但是四、五年后大多都亏了。所谓有机农业其实是贵族的农业,是有钱人的农业,它只是一种安全的观念,却未必就是营养全面的。
在低碳成为经济行为乃至基本的政策导向之后,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个地区甚至国家都应该有一个考量和把握,但是也不能调整过度,抑制了生产,那会带来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将创造出一种低碳式生活,但也给有些人提供了一种借口,我为什么不买你东西啊?因为你高碳,这将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所以这将是中国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国际贸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几乎是跨过了兵器时代,以更隐蔽、更堂而皇之的理由在调整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我国跟别国之间的贸易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离我们很近。
从绿色壁垒出现以后,中国茶叶出口一跌千丈,原来世界各国都买中国的茶叶,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总出口的70%左右,现在可能只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有了低碳以后,从绿色壁垒又增加到碳壁垒,又增加了碳关税,将来还可能增加氮关税,国际贸易会更加复杂。
全球生态与气候现状
现在全球的气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首脑去开会解决气候问题呢?由于全球气温升高,使得大气层被污染,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得很不稳定。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规模化灾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1950年的时候大概是每年100次多一点,到1979年已经涨到了400多次,出现干旱灾害的次数比之前增加了十几倍。温度升高以后,细菌、病毒各种东西都出现了,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也多了。现在全世界大概有10亿人生活质量还得不到保障,饥荒的人还在数亿之间,挨饿的人有几个亿。
是什么引发了这些自然灾害呢?除了冰川融化以外,冻土层的破坏也可以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大家知道,地球冷的地方既有冰川也有地下有冻土,比如北极、俄罗斯的很多地方以及我国的青藏高原都有冻土分布。冻土是以亿年为单位的,有很多山的年龄都不会超过一亿年,冻土的年龄往往是比很多岩石的年龄还长。大家知道,地球历史上的植物种类是很丰富的,植物的高度和生殖量比现在要大得多。平均起来说,树一般是在200米到400米之间,一种南方的植物叫蕨菜,高度曾经是20米到40米。今天的蕨菜只有一米多到两米。历史上的水稻是多高呢?去年在江西找到的野生水稻是3.7米。
冻土地带埋了大量的沼气,这就叫固体冰,它们被埋了几亿年、几百万年,现在溶解以后就开始冒气了,这些气体可以燃烧,是比二氧化碳厉害200倍,比氮厉害300倍的气体,要是整个地球冻土地带的气体都释放出来,那全球升温的速度就不是今天可以想象的了。
低碳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焦点,你可以不理它,但它很快就要来管你,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最终还是要拿出一个约束性的东西来。本来哥本哈根会议就准备给各国戴上一个碳排放的紧箍,结果只签了一个没有约束力的协议,但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个紧箍就会戴到各国的头上。一旦带上这个紧箍,就会使各国的生产发生变化,各国都要思考如何既在客观上节省能源、改变能源结构,保证自身发展,又能防止别人给自己挖陷阱。
世界上压力最大的是中国,美国说现在中国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第一个需要减排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就说,美国已经发展过了,而且现在的碳排放也很多,那么美国就应该不仅是多减排,还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相关的技术。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就形成了一个商业模式,即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围绕这个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一个金融行为,可以挂牌交易。
我研究全球生态文明已经20年了,以我的研究来看,全球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它实际上是一个文明延续的问题。现在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才能解决全球遇到的问题,而目前还没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只靠一些国际组织协调。人类进化到今天,关于整个全球性的文明还没有建立,比如没有统一货币,大家完全可以通过货币中间差额的调控攫取利润,这基本上就是不劳而获。在20世纪初的一次金融危机中,英国人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靠吃利息生活的,他们向全世界发放高利贷,全世界的人给它挣钱。
全世界文明的程度不够高,现在人们正在努力尝试性地进行全球性的公共管理,但还在努力之中,还很遥远,谁也不能打保票说,再过一千年全球的公共管理就能建立起来。全球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气候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基本上都与大规模的干旱有关系。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冰川融化以后,水域面积扩大,湖区生态欣欣向荣,与此同时还会有很多灾难性的事情发生,比如春天要抗洪,春天新疆就总是在抗洪,因为那里雪山的融化在加速。雪在融化过程中还有个正反馈的机制,越湿的雪吸收的太阳能越多,融化得越快,可能头十天、半个月只能化1毫米的雪,一旦进入融化、潮湿状态以后,一天可以化1米。干雪对太阳能的反射率99.99%,几乎把太阳能都反射了,而湿雪的反射率不到6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一个事情。当时我就跟那些生物学家说,积雪一旦融化,就会渗下去,而底下是冻土,如果冻土从下往上融解,这样一来雪水就不往下渗流,而是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道,马上就形成洪水了,必然会深刻影响到我国的绿洲经济,稍有不慎在绿洲居住的人们就会成为生态难民。
全球实际上是三个冰坛,南极、北极和中国喜马拉雅山为主的青藏高原。这三大冰坛融化以后所形成的淡水将占世界所有淡水的95%。而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淡水只占5%。这三个冰坛融化以后,地球海水就可增加60米高,而它的融化速度并不是原来想象的要经过多少年慢慢地融化。如果100年或者200年海平面上升60米,人类还可以慢慢迁移,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60米,那整个地球沿海的工业经济区、生活区都会被淹没。中国承受不了这个60米,那样的话广州没了,上海没有了,南京没有了。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海水上涨是真实的,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现在海水一涨,海浪一大,海边的房子被水淹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所以,全球气侯变化是真真实实地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很快,对人类来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主动地调整,能调整多少调整多少。但是,如果海平面真的上升60米,我们肯定保不住上海,只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能保多少保多少,最起码让这灾难来得更慢一点。
低碳经济引发产业结构调整
未来的能源主要来自风力、海浪、太阳能、地热、藻类、核能。关于核能现在是核裂变,还可以搞核聚变,核聚变没有放射性,是比较安全的能源,核裂变在目前是有放射性的,这些都是我们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
关于水电的开发和利用,美国的开发超过70%,甚至到80%,北欧一些国家的开发程度到90%多。中国的开发程度是很低的,大概还不到30%。这样的水平不要说赶上欧洲了,离美国的开发程度还差得太远,因为我国太热衷于大型水电站了,应该搞更多中型水电站,这样可以把水能利用得更充分,不要寄希望建一个大的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现在世界上大型的水坝、水电站有很多都要炸掉,还原成比较小的。大型水电站三峡已经做到极致了,慢慢还要建一些小的,整个世界趋势是这样的。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第一是核电,然后是水电,再是太阳能,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可再生资源,比如用秸秆制造酒精的技术在逐渐成熟,秸秆这些东西可以变成沼气,沼气可以发电。未来的能源利用形式和现在也不太一样,现在是大型的网络供电,以后很可能是分开供电。氢燃烧电池是一个供电的好形式,煤气或者天然气进去就能发电,只要有氢就能发电,这种燃烧电池的效率是很高的,可以给一个小区供电。比如一个小区3000户人家,一个十几立方大的氢燃料电池就可以给这个小区供电了。甚至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比如影剧院都可以用燃烧电池来供电,以后的汽车也会用到氢燃料电池。
未来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出路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比如发展低碳经济产业,诸如仓储、旅游、设计、创意等。
刚才我们批判了作为未来农业主导方向的有机农业,那么我们坚持的是什么?是现代生态农业,即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路子。
此外还要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当然低碳生活很难定义,无非是节省能源、节省资源,这涉及到很多建筑上的浪费,比如窗子能不能都用双层防止气漏的,这样就能少开空调。海淀区一个科技馆就用地热来进行采暖,冬暖夏凉。只要想到了就能实现,成本也没有高太多。再比如在房顶上装太阳能板,安一个小风车,这两样东西都可以产生电力,有了电力以后如果专门在楼道布线,成本就太高了,那么如何简单高效地利用好这些电还有待我们认真研究。
另外在整个城市设计中,可以根据物联网和互感网的办法把整个城市建设起来,那将体现出城市建设的最大智慧。其次,要建设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想办法供应氢能源,这个效率是很高的。上海世博会带来先进的新能源理念,我们要把这些新能源理念抓紧应用到城市建设中。
银行:顶低碳促变局 篇3
12月23日,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文指出: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種、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大配套金融服务和支持,促进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如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所言,在中国,90%企业生产和项目的发展、新的项目的建设,金融支持都是由银行的信贷来承担的。也就是说,90%的经济活动,没有金融的支持、没有银行信贷的支持,都很难顺利地完成。
银行的倾向性直接左右产业发展方向,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格局。
探路低碳金融
迄今为止,中国金融业的碳金融活动,主要是各类“绿色信贷”业务。
李伏安称,实际上绿色信贷就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的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使其产生效益的同时,还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前提。在这方面,银行是有很大的操控余地和操作平台的。所以,银行应该大力承担和实践这种绿色金融的责任,“但单靠银行的努力显然不够”。
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认为,推进和加快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碳金融,这包括商业银行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及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中国虽然是最大的碳资源国家,但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却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于印度。”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十分感慨。他认为,中国碳交易现在还处于“农贸市场”的阶段,就是集中在具体项目上,而邻国印度早已在碳金融层次开始布局。“碳金融和碳交易好比两条腿,没有碳金融的支撑,中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碳金融困境重重
尽管银行对绿色信贷兴趣不断提升,但其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
杨涛认为,国内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投入规模仍然有限。这是由多方原因所造成的,最根本的,还是由于全面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未建立起来。一是,由于绿色信贷的概念还并不明确,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当前在统计银行贷款规模时,也并未对“绿色贷款”单辟通道统计,未能使绿色信贷获得信贷政策的倾斜;二是,中国企业对绿色信贷的需求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绿色信贷面临着项目融资技术评估的复杂性,银行开展这些项目缺乏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四是,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项目风险控制上的困难,例如,节能减排贷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于中小企业,但这也带来了更高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部副主任王元龙指出,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甚至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只要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低碳经济,就可以带动这个行业技术创新,乃至制度变革,正像当年推动IT产业发展壮大一样。”北京市金融办公室主任霍学文坚持这样一种观点。
商业银行低碳经济 篇4
由于人类社会大量碳基能源的消耗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和全球生态系统的持续性退化, 使得既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基能源消耗脱钩又能实现绿色复苏的低碳经济成为当前全球性的共识。在我国政府顺应全球发展趋势, 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新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商业银行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疆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发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与其他低碳相关业务, 一方面为新疆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另一方面促进新疆产业结构转型, 使新疆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
(一) 实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规避风险、追逐利润的内在要求
商业银行除了面临传统风险之外, 还面临着日益增加的环境风险。一直以来, 新疆经济发展属粗放式发展模式, 主要依托资源优势, 以采掘、原材料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偏高, 第三产业偏低, 产业结构偏重于化工、能源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 这些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 引起诉讼、损失赔偿要求、土地或水污染清洁责任等都会导致企业现金支付的增加或现金流入的减少 (即现金净流入减少) , 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 使企业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如果企业因环境问题被勒令关闭或停业整顿导致企业破产, 将更直接地威胁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及立法的不断完善, 一些造成污染的借款企业即使现在还没有违反环境法律或受到处罚, 但很有可能在未来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关停或处罚, 从而不能支付到期的债务。从国外经验来看, 甚至会使银行背负环境治理的连带责任。
当前,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实现绿色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至15% (现在小于2%) , 后期投资规模巨大, 新能源行业蕴含大量的投资机会。新疆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等朝阳产业的潜力巨大, 但需要巨额资金。商业银行投资清洁能源产业, 增加自身新的盈利增长点的同时, 还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和媒体的正面关注度, 以及获得更多的经营许可。
(二) 对新疆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的建议
1.选取适当企业开展绿色信贷
新疆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类企业入手:1.经营效益好、现金流收入稳定的中小企业;2.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3.具有专有核心技术的节能服务公司;4.大型企业专项技改项目。银行重点关注的客户应该是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国家或地方财政、税收等政策性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拥有或正在办理CDM项目的企业和项目;与大型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的企业。商业银行可以结合新疆本地特色, 开展绿色信贷。
2.促进新疆传统行业节能减排
新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为主体的七大重点行业主要是依托资源优势, 以采掘、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偏重型的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大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据调查, 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 石油开发企业为了减少投资开发成本, 对已经打出的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的燃气因伴生气量大, 一般都采取排空燃烧的方式进行处理, 如塔里木油田库车县境内的牙哈一井, 排空燃烧达15年之久, 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而且造成了该地区持续的大气污染。吐哈油田开采鄯善温吉桑油田因油气串层, 污染了七克台镇五条坎儿井地下水, 治理过程中投入资金200多万元, 但仍未取得彻底根治的效果。新疆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必须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限制其扩大产能。
商业银行对这些企业提供绿色贷款, 首先要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分析风险评估, 通过环境风险 (高耗能、高污染) 识别和预测评估筛选出合乎环境要求的贷款项目, 并在贷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监测。
其次, 商业银行在为帮助这些企业改造原有的能源利用率比较低的生产设备或建立新的排污系统进行绿色贷款后, 也要对贷款的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的监控, 以防止借款企业违反环保法规及贷款约定。
第三, 商业银行大力扶持为这些企业提供各种绿色产品及服务的中小企业, 从而促进新疆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
3.促进新疆新能源产业发展
新疆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2010年吐鲁番达坂城、哈密地区将建两个装机容量为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 届时新疆风电装机占全区电力装机总规模的比例超过5%, 至2020年有望实现风电规模外送, 让更多人群受益于这一清洁能源。太阳能开发同样如火如荼, 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经过3年努力已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设了20多座太阳能电站, 解决了1000多户沙漠居民的饮水和用电问题。利用清华大学技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皮山县安装了太阳能沙漠绿洲生态系统引水治沙。商业银行通过绿色信贷投资于这些高新技术产业, 培养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提高高科技产业在新疆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促进新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改变新疆能源生产的结构。
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项目的开发
目前国际碳金融市场, 就项目个数而言, 可再生能源是目前最热门的项目类型。全球现有1866个项目中, 59%是可再生能源项目, 其中包括水电、风电、生物质、沼气、地热、太阳能等。甲烷减排 (包括垃圾填埋气焚烧) 、煤层气焚烧和利用以及水泥项目, 占到项目总数的21%, 此外, 还有13%是能效提高项目。另外, 从CMD项目的CERs签发率来看, 能效提高—供应侧类项目的签发率达到96%。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中介作用, 结合新疆的地区特点, 参与碳金融市场。
新疆自身的工业基础比较弱, 偏向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工业, 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如果能够参与碳金融市场, 一方面能够利用外资与国外先进技术弥补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此外新疆发展清洁能源也缺乏相应的资金与技术, 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CMD项目, 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上这些项目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均属于热门项目, 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 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 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 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 合同期限很长, 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开发和执行能力。
商业银行应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 特别是中介服务的模式, 满足CDM项目下的多样性的金融需求。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 为CDM项目建设阶段的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 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 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 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 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 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商业银行还可以对CDM项目用碳排放权质抵押贷款。只要银行与企业及政府三方约定, 客户出售所获得的资金只能进入指定的账户, 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时, 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资金。另外,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设立各种低碳基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或清洁能源项目, 为这些项目进行融资。
四、商业银行信贷依据可持续发展报告
从2005年9月起, 人民银行与国家环保总局就开始合作, 经过多次研究论证, 决定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 并作为商业银行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重要依据。首先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 并逐步扩大到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环保先进奖励等其他企业环保信息。一方面环保部门要及时发布企业环境的违法信息。另一方面银行在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 把审查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保信息、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 严格信贷环保要求, 并反馈给环保部门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促进污染减排。
参考文献
[1]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王元龙, 田野.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7) .
[3]徐楚锟.论银行在实现节能减排中的支持作用[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9 (13) .
[4]何德旭, 王卉彤.节能减排:中国商业银行的责任[N].金融时报, 2008-09-22.
[5]何德旭, 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 2007 (12) .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讲稿) 篇5
林秋琴
以‚世界末日‛为背景的好莱坞大片《2012》,讲述2012年12月21日,全人类经历了灾难和逃亡后,一部分人和动物在‚诺亚方舟‛上活下来的故事,由此掀起了一股讨论‚灾难与地球末日‛的狂潮。‚末日‛的场景越触目惊心,人们对‚拯救‛的期望就越高。
从电影《2012》的地球末日预言,到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从我国西南百年一遇的大旱到横扫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都给人类敲响拯救地球的警钟。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甚至极大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公众只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了‚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首次活动于2007年3月31日晚间8:30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地球一小时”活动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今年是3月26日,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短短5年时间,吸引了全球6000多个城市、超过10亿人参与,一股旨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潮流已经开始席卷全球。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这一问题,主要是了解四个问题:一是低碳经济兴起的时代背景;二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各国实践;三是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四是积极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一、低碳经济兴起的时代背景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先是英国人提出来的。2003年,英国发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低碳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倡导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尽量减少‚碳‛排放,是节能减排在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方面的具体化。
对低碳的内涵,有三种解读。
一是绝对低碳,即零碳或无碳。能源供给来源于碳中型的生物燃料和无碳的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零碳或无碳目标显然是理想的,但是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是满足一定目标的低碳。例如,发达国家实现《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即可视为低碳。如果我们在2020年相对于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就是低碳的。
第三是相对低碳。如果某企业单位增加值的碳排放低于同行业世界先进水平或平均水平,这个企业可以称为是低碳的。参照值还可以某一基年照常排放水平,或其他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低碳应该是相对的,不应该成为约束发展的因子。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推动世界走向低碳社会。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具有共性,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但也有区别。
循环经济强调的是物质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能源的尽量利用、废物减量,从而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概念较为类似,强调生产过程的生态化设计和管理,从而减少外界的物质与能量输入,实现自我良性循环,避免对外界的不利影响;
绿色经济强调环境友善,污染得到控制,环境得到修复,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生活环境绿色。
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碳的约束,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要求削减碳排放。无碳的活动,不受约束。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一)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气候系统是构成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在地球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198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任务是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影响。
IPCC于2007年发表的第四份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
这份由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由于人类活动而显著上升,现在已远远超过工业化时代之前数十万年间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5万年以来的最高点。
报告在详细计算了各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后认为,可以肯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净影响是气温升高。
北极熊为何要伪装成大熊猫?
气候变暖啦,北极熊移民来到了中国,所以伪装成大熊猫了。1.人口爆炸。气候变暖关键在人口爆炸。占世界7%人口的富国制造了全世界50%的温室气体,而最贫穷的50%人口仅仅制造了7%的温室气体。
2.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O2。大量的历史数据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升温的罪魁祸首。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我们已经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化前的280ppm增加到了现在的387ppm。
因此,全球变暖的形势比原先预计的更加紧迫,目前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达到危险值,临界点:350ppm(百万分比浓度),应采取必要行动使之回到350ppm或更低水平。
3.伐木毁林。由于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化二氧化碳的树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大升高。
4.破坏水循环。原油泄漏或破坏海洋生态等情况,改变了全球水循环和洋流走向,最终导致气候变化。
(二)气候变暖的影响
20世纪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过去的50年,又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气温变化过程证实着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据IPCC第四次报告说,在本世纪结束之前,全球温度将有可能上升摄氏二度到六度。一般来说,气温只要上升2摄氏度,全球GDP的1/5将灰飞烟灭,就会对于全球环境造成伤害,除了冰帽融化,生物灭绝,上升的海平面更会淹没许多岛国或者临海土地,让无数个家庭无家可归。
‚冰川都化了,我们站在哪儿?‛(企鹅)1.海平面上升 众岛国被淹。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将会升高1米以上。威尼斯—‚水正在成为‘水城’最大的敌人。‛倒计时:40年 印度洋上平均海拔只有约1.5米的马尔代夫将彻底消失。这个岛国上的人们将沦为气候难民,举国搬迁。倒计时:90年
2.冰川融化,淡水资源流失。通过筑坝等水利工程,人类目前已成 功控制了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但不幸的是,在此之后其中有近3成已不能到达海洋,成为时涝时枯的季节河。水资源匮乏已开始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3.众多生物物种灭绝。2009年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显示,其评估的44838个物种中,有16928种达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鸟类、五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两栖类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指数评估结果也同样让人痛心:1686种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仅在从1970年到2005年这30多年间就下滑了30%。
2009年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显示,其评估的44838个物种中,有16928种达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鸟类、五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两栖类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指数评估结果也同样让人痛心:1686种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仅在从1970年到2005年这30多年间就下滑了30%。
从2006年起,欧盟生物多样性办公室和重庆市环保局等单位一起,开展了全面的重庆物种调查,目前第一阶段调查已经结束。调查认为,虎、狼、藏原羚这3种珍稀野兽,以及斑背潜鸭、黑海番鸭、黑鹳、秃鹳这4种珍稀鸟类,在重庆已经处于绝灭状态。
4.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近期中国灾难性气候频频发生:
(1)西南大旱——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对部分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统计数字显示,罕见旱情已导致中国西南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份1800多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2)强沙尘暴—3月19日开始的沙尘天气,是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地区遭受的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不仅对我国北方地区造成影响,还给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地区带来扬沙或浮尘天气。16个省份约2.7亿人遭受沙尘侵扰。
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 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
漫天飞舞的黄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掠夺的抗议,就是对那种不计资源、能源和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惩戒。
(3)内蒙古9800万亩草原遭鼠害。进入5月份以来,气温回升,气候变化异常,内蒙古全区爆发大面积鼠害。在鼠害严重地区,一公顷土地上能有1400多只老鼠。草原上满地的鼠洞,让骏马难再奔驰。刚刚返青的牧草,被老鼠大肆吞噬,让牧民们挠头不已。绿色的草原正在变成黄褐色的荒漠。
(4)南方水灾。6月27日8时-28日8时,广东西部、广西东部西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降了大到暴雨,局地降了大暴雨。最大点雨量为广西藤县249毫米,广东阳东235毫米。受降雨影响,辖区内大部分河流超过警戒水位0.25米。6月28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分析,今年以来全国洪涝灾害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灾害损失偏重。二是山洪灾害致人员死亡比例高。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及其引发的房屋倒塌致死人数占洪涝灾害总死亡人数近九成。三是受灾区域集中损失重,局地重复受灾。6月13日以来,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浙江、重庆、四川、湖北、贵州等10省区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93亿元,死亡215人。广西、江西、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多次重复受灾。
5.农作物减产,饥民更多。受环境问题影响,全球已有25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数字将在50年内增加到2亿。全球变暖对非洲产生了重大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已经有数百万人因气候变化沦为背井离乡的“环境难民”。
6.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特别是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地震、洪涝和强风暴,以及多次蔓延全球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疫情等灾害,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遭受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探索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国际社会为减少“碳足迹”也签订了不少公约。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制度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气候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确立了 “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2.《京都议定书》。根据《气候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的授权,缔约国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东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确定《气候公约》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的减排指标,工业化国家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5.2%。同时,确立了三个实现减排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行(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3.巴厘岛路线图。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4.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和《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但事与愿违,由于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态度变得消极,在量化减排、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等问题上缺乏诚意,有关各方分歧进一步拉大,最终各方代表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规定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幅度应控制在2摄氏度内,发达国家设立强制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展开自主减排行动。
尽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最终不尽人意,但会后各国都会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尽量减少和控制碳排放。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并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经济方面进一步采取重大措施,在低碳经济的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以此主导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行新经济的变革。
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1.英国: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经济复苏。英国政府不久前出台了《英国低碳过渡计划》以及《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三个配套文件,目标是要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34%。该计划标志着英国正式确定了将低碳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突破口的战略,拟通过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从根本上提升英国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英国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5月,英国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右二)与车手亨德森、文宁和威尔敦合影。3名车手将骑着高科技太阳能动力自行车环游世界,全程约1.9万公里,以此向世界宣传太阳能的潜力。
2.美国:出台《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总量排放国之一和最大的人均排放国。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奥巴马政府最近提出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的目标,被广泛认为太过小气,与其超级大国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符。
3.冰岛:计划到2050年成为不使用石油的国家。
4.丹麦:找不到垃圾的丹麦小岛。丹麦珊姆索岛所有的能源都是环保的,来自没有污染的土地,又回归于这片净土,永久性地循环下去,因此没有真正的垃圾。
5.挪威:拟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木质摩天大楼。挪威宣布将打造世界最高的木制摩天大楼。这一新建筑可望成为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集多种风格与知识进步象征意义的标志,以及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碳排放平衡的典范。(挪威木结构大厦效果图.)6.以色列:六十年不放松 全球应对水危机的领袖。在以色列城市特拉维夫,第五届国际水技术与环境控制展览会展会上,展示的海水淡化装臵和集水装臵。
7.德国:目标是最终建立起零垃圾的循环经济系统。德国是国际上公认的垃圾资源化做得较好、垃圾管理体系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克尔海姆县垃圾堆肥厂
8.日本:从世界最脏到环保第一。日本在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同时,同时也拥有着工业大国中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最发达的环保产业,最完善的环境法规体系以及最显著的污染治理成果。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我国通过发展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化解能源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的政策倡导、企业的低碳生产以及公民个人的低碳生活三个层面的互动。
(一)基本理念和目标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 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政府首度宣布中国的低碳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承诺作为约束性指标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二)具体行动 1.政府举措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这些举措主要包括5个方面: 一是制订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二是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采取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和行动,鼓励和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根据4月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国近期要通过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执法处 罚力度,淘汰煤炭、焦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九大行业的落后产能。
三是将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一五”规划,并建立了地方、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逐级进行考核。
四是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和企业参与、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水能、核能、太阳能、农村沼气等低碳能源。
五是深化能源资源领域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2.行业政策
可再生能源: 2009年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通过,确定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电网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在立法上强制性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上网。
资料图片:风电近年来在中国呈现爆发式的发展,年均装机增速都在100%以上。这是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境内的一处风力发电场。
建筑:通过政策大力推动建筑节能。2008年10月1日开始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到2009年底,全国新建建筑物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
汽车: 2009年3月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出了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对采购新能源汽车实行了优惠政策,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步伐。(新能源汽车图)(三)未来展望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措施:
——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
——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中,指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8880万亩。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指出“前瞻部署气候变化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指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资源税改革”、“鼓励外资投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在外交工作中,指出新的一年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对外工作,在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些指明了今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和重点
上海世博会中的低碳元素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围绕着这样的理念,上海世博园区内的低碳元素比比皆是。
图为世博园区有几百辆零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向游客提供服务。图为印度馆内竹制的世界最大穹顶,这个竹制穹顶上方是小型风力发电装臵和太阳能电池板,为整个场馆提供绿色清洁能源。
图为瑞士馆用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能发电,可天然降解。图为世界气象馆墙体外层如人的皮肤,防风、防雨、透气。图为由回收的可乐瓶制成的环保包。
图为世博伦敦零碳馆内由废旧轮胎、水管、瓶子组成的“零碳酒吧”。图为游客在丹麦馆内享受自行车带来的乐趣。图为西班牙馆外墙是用藤条材料组成,既环保又传统。图为世博伦敦零碳馆内由废旧纸箱做成的沙发。
四、积极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一)低碳生活—关爱自己也关爱地球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崇尚低碳生活,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追求健康生活,不仅要低脂、低盐、低糖,也要低碳!低碳生活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环境更优美,开销更少,不仅减轻自身的压力,也减轻了地球的压力。
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
“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
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二)减少碳足迹
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产生、使用和消费这些东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
1.碳足迹:是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碳足迹‛就大,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反之‚碳足迹‛就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计算。这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2.‚碳足迹‛估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油耗公升数×0.785 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公里数×0.275 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至1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55+0.105×(公里数-200)长途飞机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公里数×0.139(三)行动起来—此时、此地、此身
1.低碳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
低碳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臵,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不仅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战略、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更取决于每一位公民的低碳理念。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我们的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
作为生产者,企业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作为消费者,我们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以节能灯为例,曾有专家测算,到2010年,预计全国2.7万亿度用电量中照明用电量将超过3000亿度,如果全国有1/3的白炽灯换成LED节能灯,每年能省下一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
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和消费中。低碳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把减少二氧化的行动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小学生们在展示获赠的环保袋和省水阀
2.过快乐时尚的低碳生活。由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的全国“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2010年3月24日在北京召开。活动旨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推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家庭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贡献力量。我国有3.7亿个家庭,如果全国所有的家庭每节约1千瓦时电,就将减少2.9亿公斤碳排放,每节约1吨水就将减少0.72亿公斤碳排放,每少使用一个塑料袋就将减少37吨碳排放。活动在全国31个省区市同步启动。主题活动提出了“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
(1)使用节能灯,随手关灯、拔插头;(2)少用空调多开窗;
(3)使用节水型洁具,循环用水;(4)温水洗衣自然晾晒;
(5)随身自备饮水杯,不用一次性纸杯;(6)少喝瓶装饮料,多喝白开水;(7)外出用餐自备筷、勺等便携餐具;(8)购物使用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9)电梯少乘几层,楼梯多爬几层;(10)每周少开两天车,多坐地铁和公交车;(11)每周上班走路或骑自行车一到两次;(12)多在户外运动锻炼,少去健身房;(13)提倡减少荤食,合理健康饮食;(14)家里多养花种草,绿化居室环境;
(15)建立家庭低碳档案,核算每月家庭减少的碳排放量。广西“低碳家庭”科普传播进社区活动3月24日启动 3.此时、此地、此身,开始低碳生活!
2009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湖南大学时对广大学子提出六字希望——此时、此地、此身。这虽然是对大学生提出的希望,但我认为,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都是适用的。
此时,就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来,不要拖延到以后; 此地,就是从你所处的岗位做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不要等到别的地方;
此身,就是自己应该而且能够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担,不要推给别人。
面对气候变暖的威胁,我们应牢记总理的寄语,努力承担起社会责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此地、此身,开始低碳生活!
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用自制道具在校园内进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 公民的低碳生活应当从衣、食、住、用、行做起:
(1)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少穿化纤衣服,多穿棉质衣服。衣服洗净后,挂在衣绳上自然晾干。解下领带,应季穿衣。
(2)食:科学营养,合理搭配。提倡多吃绿色食品。少吃荤,多吃素;少喝酒,不抽烟。杜绝浪费粮食的现象。
(3)住: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净化室内空气;及时关掉电器的电源。注意安全。
(4)用:节约用水、用电、用纸。选用节能电器。少用一次性水杯、筷子等餐具、少用塑料袋,少饮用瓶装水。
(5)行:多乘公交车,少乘出租车 ;多爬楼梯;少乘电梯;多爬山运动,注意锻炼身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行为,大改变。“低碳”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责任。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严峻的形势催促着我们,重大的使命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永续发展,为了生活的和谐美好,为了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碧,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珍惜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小事入手,做践行低碳生活的引领者,以低碳生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名词解析
1.碳中和: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1997年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4.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 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6.森林碳汇(Forest Carbon 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
7.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产品而进行的关税征收。这完全可以视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延伸。‚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8.绿色保护主义:是指一种以保护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名义,对来自于国外的进口商品加以限制的手段和措施。其中以低碳名义征收的“碳关税”尤其值得警惕。按照《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条款,如果美国没有加入相关国际多边协议,自2020年起,美国总统将获权对来自未采取措施减排温室气体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纸张等进口产品采取“边境调节”措施,即可以对这些产品征收关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碳排放税多是国家内部征收,其目的是督促本国企业和民众节能减排。一些专家认为,将碳排放税变成“碳关税”,用于对外贸易,实质是保护本国企业竞争力,说到底这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联合履约机制(JI)就是指某一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另一发达国家实施的减排项目,该两国均需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
排放权贸易(ET)是指一个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的减排义务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并同时从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即俗称为碳贸易。目前,在北欧电力交易所已形成欧盟内部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每日挂牌交易。
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把帮助发展中国家削减的排放量算作本国的削减量,只有CDM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
(四)低碳经济发展呼唤低碳人才
根据联合国劳工署的统计,绿领人才到2030年将增加约2千万个工作机会,美国甚至每四个工作机会中就有一位为绿领,欧盟在绿色建筑产业工作机会也将增加350万人,约为目前职缺的三倍,显然,绿色产业相关人才正逆势成长,“绿领产业”方兴未艾。
据专家保守预测,2010年我国绿色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员将超过1000万人。
随着迈向“低碳时代”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企业纷纷进军低碳产业,环保型“绿色人才”成为进场企业的热招对象。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凸现,一些企业人士直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教育部网站2010年2月发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说,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
通知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领域包括:①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核能技术,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新能源汽车等。②信息网络产业。传感网、物联网技术。③新材料产业。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④农业和医药产业。转基因育种技术。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⑤空 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
低碳经济真伪 篇6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一夜风行,“低碳经济”光芒万丈。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和格局中地位的战略选择,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但与此同时,近年来,“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继兴起,概念丛生,口号泛滥。
在关注碳排量的人群中,有的是担当社会责任,有的附庸风雅,有的别有用心,有的是人云亦云,可谓泥沙俱下。而“低碳”理念也在喧嚣之中面目模糊。
真伪低碳,到底如何?
西南大旱背后的碳困境
让我们先从当下的特大干旱说起。此时,又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袭击西南五省市,又一次震惊中国。
为什么要说“又”呢?——实在是我们已经震惊很多次了。
一直以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沙化等新闻报道,不断充斥各大媒体。在中科院院士马宗晋看来,干旱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长远最关键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正在像慢性病一样蔓延,如果不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必将危及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又有谁在吸取教训,想一想这场大旱之后,接下来的会是什么?
单就旱情来说,最近十年可罗列出的中国特大干旱就有:2000年北方多省市连续干旱,2003江南华南夏秋冬连旱,2004内蒙古和东北太早,2005湖南12州市干旱,2006重庆四川特大干旱,2007湖南罕见大旱宁夏连续干旱,2008昆明持续干旱,以及,从2009年持续至2010年的西南五省市特大干旱。
所谓的“50年一遇”或“百年一遇”似乎成了讽刺之语,这几年全遇上了。
从更大范围说,这些年来,这个脆弱的中国所频频遭遇的干旱、洪水、地震、冰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哪一次没有震惊中国?“特大洪水”与“特大干旱”两个词语,也总是在中国交替出现。细心观察即可发现,南旱北涝、北早南涝、先早后涝、先涝后早、旱涝急转的事例,近年来在中国比比皆是,甚至存在一夜之间旱灾突变为洪灾的现象。
如果将这些自然现象放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上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台风、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往往彼此关联。
关于高温干旱的原因,已有多方解释、分析,甚至争吵。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曾给出相关原因,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和降雨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由雨多或雨少引起,中国大陆大部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非常不均,正是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了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并存,而且往往交替发生。
但事实恐怕没这么简单。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仅仅是天灾。北京大学教授钱维宏最近就直白地指出,这次西南大早与海洋升温有关,而海洋升温的背景则是全球气候变暖。
从定义说来,全球变暖指的是在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这里的温室气体,具体说来主要就是碳排放。
最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人类将越发陷入碳排放困境。
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是不为人所瞩目的名词,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概念盛行,但是,“高碳”现实并非能一日得以改变。直面“公益”与“效益”平衡
有多少人还记得,五年前,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就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GOP核算报告2004》。这份《报告》说,该年全国环境退化成本(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9亿元,占总成本的1.1%。
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官员潘岳坦言,“中国的GDP增长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实现的。”
在中国,GDP被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当成“政绩”的计量器而加以供奉,水旱不均、旱涝失衡的现状,本来需要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战略思想,但目前的一些生态工程、引水工程和低碳政策,更多的不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尽管,中国地方政府一直受着“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的告诫,但现实尴尬正在于,这种告诫往往沦为一种空洞的口号。在经济建设中,为了GDP总量的高低,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并不比中国乐观许多。不含糊地讲,这是整个工业文明面临的一场前所未有的“碳抉择”。
最近几年,诸如“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相继流行,可谓概念丛生,口号也层出不穷。然而,在社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于具体行动。
不管“2012世界末日”是否到来,生态环境问题都是一张单程船票。“治”,还是“善治”,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治”仅仅是一种姿态,“善治”则是带有诚意的实际行动。宣扬低碳,投身碳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目前人类取得的共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则在于有没有实际措施体现在社会行动之中。
再言之,如果说投身“碳减排”活动属于社会公益范畴,那么,“低碳经济”则指向了国家或企业的经济效益层面,同时指向由“低碳行动”所带给企业家们的商业机会。
我们不必讳言“经济基础决定人类行动”这一直白的现实。事实上,只有全社会公正看待“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这些概念背后的经济逻辑,才能真正达成“公益”与“效益”之间的平衡。
由此,只有基于生态环境问题所衍生出的各类产业机会和商业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检验,也才能去伪存真,正本清源。
理念真伪一念间
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理念成为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汇,虽在大国利益博弈层面有各方争吵,但这一极具社会价值的观念,还是成为了全球主流意识形态。
同样,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和格局中地位的战略选择,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然而,在关注碳排量的人群中,有的人担当社会责任,有的人附庸风雅,有的人别有用心,有的是人云亦云,可谓泥沙俱下。
基于周围热闹的低碳气氛,有人调侃:几乎不可避免地,资本市场和物性贪婪的混搭也不会放过“低碳”,于是市场也像茶几,瞬间摆满了“洗具”。
今年“两会”初期,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进行小组讨论,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成为“一号提案”,备受热议。这份“一号提案”提出以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为关键,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低碳发展,应该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号提案”之后,
些人言谈之间动辄“低碳”。但是此提案中“建议对化石能源课以重税,将国家能源局升格为能源部”等具体建议,并没有在接下来的参政议政上得到进一步细致的讨论,颇为遗憾。倒是很多企业,开始在低碳概念上下功夫琢磨起来。“低碳住宅”、“低碳社区”、“低碳汽车”一时间蜂拥而起。
“伪低碳”正有抬头之势。一位媒体观察人士感叹说:“建筑、游戏、食品、旅游、能源、服装、零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蕾万花皆‘低’开,低碳立马成了俏女子,满大街都是追她的人,以至于如果有一天出现‘房内低碳’和‘临终低碳’,我等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国人就是这样的脾性,玩玩就不上路了,自古皆然,于今为烈而已。”
低碳经济不应该是一个筐,什么都能装进去;低碳概念也不应该是顺风车,不需任何成本就能搭上来。在“公益”与“效益”的平衡木上,“伪低碳”应无藏身之所。
两千多年前,思想家荀子逆孔孟之言而提出“性恶论”;在西方,马克思先生也指出资本的逐利本性。以今天的普世价值看来,人性和资本本身并没有对错,关键是如何让企业家身上流出“道德的血液”。
事实上,低碳意识只在一念之间。在深圳,碳足迹咨询公司推出“碳足迹计算器”,从个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分别进行碳排放计算,有心者只需一测,就可知道自己的碳足迹,并随之制定个人碳减排计划。
商业银行低碳经济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信用贷款,投资理财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开展碳排放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不仅可以促进环境内生型绿色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 增强商业银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对于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盈利模式主要有:1.授信业务。即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直接提供资金。2.中间业务。在中间业务上, 商业银行可拓展的业务领域比较广泛3.结算业务。碳交易活动通常涉及资金在参与主体之间的跨境转移, 商业银行凭借自身强大的交易结算体系, 可以帮助客户实现资金的高效而安全收付。
二、主要业务
碳业务实际上存在一条价值链, 这对商业银行来说隐藏着很多商机, 商业银行要善于捕捉商机, 开展业务。
1. 信用贷款方向的盈利模式分析。
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CDM项目的贷款业务。从全球来看, CDM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规划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 提供给诸如工业领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专项贷款作为资金支持以帮助其发展低碳项目。然而有鉴于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 商业银行务必要做好在信贷资格审查方面的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分成三个部门, 其一, 可由贷款调查评估人员负责对某项贷款申请的调查评估, 主要涉及对贷款申请人所提供的资料的核实。其二, 由审查人员对此项贷款进行专门审查。在调查部门人员所做出的评估报告基础上, 加入风险测定, 重新进行评估。其三, 对于通过贷款资格审查的贷款申请由专项贷款发放人员进行发放和清收。最后,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担保抵押是防止贷款资金不能回收的最后一道防线。
2. 投资理财方向的盈利模式分析。
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和促进碳排放权交易的中介组织的建设, 努力探索发展提供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咨询服务、理财产品、受托管理碳基金等业务。
银行推出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 作为一个重要的募集基金方式, 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 这种理财产品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专门的碳金融投资管理咨询部门, 主攻碳金融的发展战略, 以CDM咨询为切入口, 包括项目规划以及相关申报材料的准备, 开展CDM业务的开发。同时推出有关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金融及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组合, 创新金融产品, 供人们投资选择。此外, 商业银行也可作为碳排放权证交易的中介, 为最终交付的减排数量提供信用担保。当然这会涉及到更多的风险, 这便要求银行要加强对交易双方的信用审查。
三、借鉴与措施分析
在碳金融领域, 商业银行不仅要考虑如何建立未来服务框架以获得竞争优势, 更要立足于实际, 在现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下考虑使自身资源得到最优利用并以此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下面对商业银行碳业务发展的战略举措作进一步的思考。
1. 以可持续发展观充实企业的使命和愿景。
碳金融要求将环境和社会作为金融服务和内部运作的主要指标。在实际经营中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时, 要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 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营运思路和模式履行广泛的社会责任。
2.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增强组织保障。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离不开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必要的组织保障。商业银行必须在公司治理制度和组织安排方面, 对环境事务的管理、协调职责有所安排。
3. 制订实施碳金融业务政策。
碳金融要求商业银行将环境因素整合到核心业务中, 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商业银行业务政策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因素纳入各项业务政策, 提出清晰、完善的业务环保准入门槛要求, 有利于为经营机构客户选择、信贷投向提供长期指导。
4. 切实把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到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之中。
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中, 建立环境风险管理体系, 是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必要举措。
5. 促进碳金融专业化队伍建设。
碳金融业务涉及到较深层次的技术领域。商业银行可选择业务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授信决策分析师, 组成团队, 参与项目评估、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环境风险管理方案拟订和实施, 积累经验、学习技术, 力争短时期内在特定的业务领域, 储备一定数量的业务人才。
6. 加强市场营销以提高经营绩效。
在国际上, 金融机构已将碳金融作为市场营销手段, 来寻求业务机会、拓宽业务领域、增加盈利来源。商业银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两个途径积极发展碳金融, 推进碳金融营销工作, 力争在业务模式建立, 碳金融产品开发方面有所成就, 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7. 披露环境绩效和社会责任报告。
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己经成为国内外主流和负责任企业展现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流行做法。商业银行就其碳金融发展和其他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编制环境绩效和社会责任报告, 主动定期披露, 不仅利于碳金融理念的传播, 有利于碳金融实践经验的交流, 促进碳金融更好更快发展, 更有利于商业银行树立和保持良好公众形象, 吸引更多的客户。
参考文献
[1]叶岩.温室气体催生的碳金融[J].海外投资和出口信贷.2006 (2)
[2]王晓佳.从中国经济发展看国际“碳交易”[C].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第六届学生学术交流会论文, 2006.
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银行金融,创新
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重, 世界各国积极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低碳经济的发展合乎我国国情, 顺应世界潮流,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通过利用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的方式,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协作配合。银行金融业对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资本积累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低碳经济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决定了其更需要有银行金融业的支持。因此,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对银行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业存在的限制因素
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的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 银行金融业对于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还存在很多限制因素。
(一) 银行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没有充分的认识
低碳经济从提出到现在的发展经历时间较短, 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的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熟悉, 并且对于开展低碳金融业务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存在疑惑或是理解上的偏差。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对于低碳金融的立项、审查、批复、实施以及风险管理不能很好地理解, 并且对于低碳金融相关联的业务规范和利润空间也缺乏足够了解。因此, 由于对低碳经济没有充分的认识, 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缺乏动力, 要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过渡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务, 短期内很难实现。
(二) 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存在矛盾
低碳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 要求经济活动要在低碳环保的环境中进行。在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 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保障制度,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会使得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 影响企业追求的最大利益, 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企业社会效益提升但是经济效益受阻的情况下, 同样会提升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成本, 导致低碳经济相关项目所面临的融资环境更加严峻。
(三) 没有建立起专业的中介机构
低碳经济相关项目的开发, 相较于一般融资项目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 要经历周期较长较复杂的审核过程, 只有专业的机构才能推动此类项目的实施。但是, 我国没有建立起专业的相关中介机构进行此类项目的开发。同时, 对于帮助银行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的专业技术咨询机构仍然缺乏, 使银行金融机构在选择支持项目上更加谨慎和严格。
(四) 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风险限制
当前, 人们对于低碳经济还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对于低碳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存在很多的疑惑和不确定性, 并且对世界各国签订协议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此外, 低碳经济本身的认证程序与认证标准没有得到全面的完善, 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是潜在的风险。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的创新发展
(一) 银行金融要全面认识低碳经济, 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
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程度和态度取决于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以及低碳经济带给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和市场。因此, 要实现银行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进行全面支持和配合, 促进低碳经济与金融银行业的发展, 就要全面认识低碳经济, 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要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银行金融业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 促使整个银行金融业充分认识低碳经济。这样, 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提高了, 相对应地就能够更加明确低碳经济效益的产生, 促进低碳金融服务的开展。
(二) 银行金融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低碳经济发展促使银行金融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正确处理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关系, 进行绿色信贷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关系, 以及担负社会责任与负责股东利益的关系。首先, 银行金融业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时, 短期内会对经济效益有重大的影响, 损害银行金融机构的短期利益。但是银行金融业放弃对采用高耗能与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的贷款支持, 会大大降低潜在的信贷危机, 促进银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推行低碳经济, 银行金融机构可能会失去某些固定客户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但是放弃高耗能高污染同时具有高利润的客户与市场, 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 扩大低碳经济市场的占有率, 推行绿色信贷, 可以大大促进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银行金融机构是一个复杂的机构, 牵涉许多社会的关系, 不仅要维护股东的利益, 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 银行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担负的社会责任与维护股东利益的关系, 保证社会、股东与客户的共同利益, 促进实现共赢的局面。
(三) 注重培养低碳金融创新的人才
金融创新人才是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的保证。培养合格的金融创新人才, 有利于市场主动权的掌握。
1. 建立专业的低碳金融管理队伍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新型模型化的投资风险的评估和计量技术。加强对低碳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促进管理人员对于低碳经济的专业知识与评估技术的掌握, 促进低碳银行金融的发展。
2. 注重培训低碳金融服务人员
银行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制定金融服务人员的培训内容和方法, 提高银行金融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 能够公正公平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 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可以将员工的绩效考核与低碳业务的销售相联系, 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 提高员工对低碳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视, 促进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创新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手段
银行金融业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要具有针对性, 客户所处的环境与地位不同以及对于低碳经济的影响不同, 所采用的金融支持手段也要不同。因此, 银行金融机构要创新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手段,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例如, 对于大型低碳产业项目的建设由国家的大型银行提供贷款的支持, 商业银行在建设的后期进行贷款支持, 保证大型的低碳产业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顺利进行;针对具有强辐射的低碳核心企业, 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融资与贸易融资, 保障产业的绿色环保;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采用知识产权抵押以及未来货权质押等新型的方式对掌握新技术的企业进行担保, 实现融资, 促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实行节能减排改造的高碳企业, 要提供低碳设备的融资租赁服务以解决节能减排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对于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企业, 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融资理财的服务, 促使低碳的产业项目向高碳行业进行渗透和发展。
(五) 加强监管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银行金融的创新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以及各种风险, 鉴于此, 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与准则进行指导, 尽可能消除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 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们国家在世界低碳交易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监管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其次, 创新低碳客户的信息监测制度。在对低碳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要对客户的节能减排意向与环保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跟踪, 并且设立专门的技术部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处理, 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相关的调控政策, 建立信贷评估标准, 对于低碳金融服务提出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确定特色的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 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的设计和方案。
(六) 建立低碳金融服务的风险补偿制度
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益具有不可预见性, 以及高碳经济等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常有退出市场竞争的状况, 使得银行金融业必须及时把握和分析低碳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风险, 建立潜在的风险补偿制度。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中介机构进行合作创立低碳经济的风险保障基金, 确立对低碳经济的知识产权质押等保障措施进行价值的评估以及处置的体系;银行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低碳经济项目的贷款作为标的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 并对贷款的风险进行专项的管理。
三、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银行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银行金融行业推行低碳金融服务, 促进实现低碳经济是具有很多风险的复杂过程。银行金融业促进低碳经济建设需要各个系统和领域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因此, 银行金融机构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金融支持手段的创新以及服务内容的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低碳经济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果.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8) .[1]杨果.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8) .
[2]刘书伊.基于低碳经济下的银行金融探讨[J].时代金融, 2012 (27) .[2]刘书伊.基于低碳经济下的银行金融探讨[J].时代金融, 2012 (27) .
[3]徐珅.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开展的有效应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3]徐珅.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开展的有效应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
[4]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3) .[4]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3) .
[5]任轶.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的发展及我国银行策略[J].企业导报, 2012 (22) .[5]任轶.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的发展及我国银行策略[J].企业导报, 2012 (22) .
[6]张雨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8) .[6]张雨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8) .
试述低碳经济下的银行金融 篇9
一、低碳经济下银行金融业的现状
(一) 银行金融缺乏开展低碳金融的动力
缺乏开展他碳金融业务的动力是由于银行金融内部因素决定的。首先, 银行金融的经营理念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所需要落实的行动存在必然矛盾。所有的商业活动, 都是以追求最大盈利为目标, 而低碳经济在目前来看则需要企业增大投入成本, 使得资源可持续利用以达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的, 如此一来, 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即目前的高投入、低回报模式, 这种情况会导致银行信贷危机的增加, 银行金融所要承担的风险将比传统金融业要更高, 鉴于银行要考虑自身的负担, 低碳金融的开展成为了一个难题。
可见, 银行金融在开展低碳金融业务方面的消极是因为银行还没能探索出低碳经济对自身的有利影响, 这就源于银行对低碳经济并没有充分地理解与认识。低碳经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才开始慢慢被提起的经济发展理念, 虽然被国家与人民高度关注, 但到底还只是在摸索阶段, 并没有完善的制度与手段来落实, 对于银行来说, 低碳金融业的人才也是高度缺乏, 既然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 银行很难制定低碳金融所要开展的一系列流程, 对低碳金融业务上存在的疑难也很难找到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自然对低碳经济抱有消极态度。
(二) 缺乏外界条件的支持
在银行还不熟悉低碳经济的环境下, 外界的扶持与引导显得十分重要, 但较为可惜的是无论官方抑或民间都缺乏对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的支持。一个是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低碳经济虽是在地球环境恶化大势所趋下的产物, 但却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界定与约束, 它的边界十分模糊, 各国间对低碳经济的商议很多, 但制定的协议是否切实可行与长久有效, 对其的监管由哪个部门、以怎样的手段落实, 这些问题都对低碳金融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
上述讲到, 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项目的融资所承担的风险要更高, 因此, 相关的审核程序、风险评估、技术咨询等等操作都需要专业的机构来实行, 但显然能够针对低碳经济来对银行金融进行分析的机构非常少, 其中确实具有这方面实力的、能够满足银行需求的则少之又少, 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低碳金融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低碳经济下银行金融的发展机遇
(一) 有利于银行金融转变经营意识
低碳经济的推行有利于促进银行金融业观念的转变。要求银行自行放弃高额利润确实困难, 但在政策的推动下就不一样了。低碳经济的盛行必然带动低碳企业的兴起, 当低碳企业在市场份额所占比例增加时, 银行不得不拓展这方面的业务来满足市场需求, 时间一久银行自然能体会到低碳金融所带来的与传统金融业不同的效益。如果说对高能源消耗企业的融资能为银行带来眼前的经济利润, 低碳金融所提供的银行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利润则更高, 这是由于低碳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具有更稳定的能源前景, 并且由于其发展得到国家支持, 在前期投入过后, 后期的巨大利益将慢慢体现出来, 甚至反转成为银行金融业的支持。银行在完全了解低碳经济后自然会有观念上的转变, 这是由于低碳经济确实能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
(二) 有利于银行金融制度的完善
银行金融制度的完善主要由两个方面, 一个是银行一方的融资风险, 另一个则是银行的监管手段。在规避风险方面, 既然低碳经济的盛行要求银行拓展业务, 而第三方中介机构又极度缺乏, 这就要求银行培养属于自己的专业性人才, 以及探索出一套基本的风险评估系统, 它要求银行具备关于低碳金融的分析能力以及业务上的创新性, 比如有的银行金融机构选用的向保险公司进行低碳经济项目融资的投保就是很不错的手段。
在监管方面, 专项专管是必须的。银行金融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应设立专项的监管部门, 一是对低碳企业进行追踪与分析, 即该企业的投入资金去向是否与环保意识相符, 某个项目的开支是否合理等等;二是时刻关注国际上的动态, 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深入的了解, 以便对低碳经济的现时作用与地位有客观的评审, 从而推测出低碳经济下一步的发展动向。结合银行搜集的数据与国家政策的调控, 不仅可以使银行适时调整融资力度, 更可以探索出关于低碳金融规范的融资体系, 为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确定低碳金融的服务对象以及服务手段。
三、发展低碳金融的建议
(一) 重视对低碳金融专业人员的培养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银行金融业想要在低碳经济条件下脱颖而出, 最重要的还是依靠低碳金融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不仅仅要对低碳经济掌握全面, 还必须懂得如何应用到银行金融业务中, 也就是既有专业性也要有可操作性。我国在低碳金融业的开发上落后于发达国家, 很大程度上就是专业人才的缺失, 导致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竞争力度不足、地位较低。
加强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是管理层人员本身应对低碳经济有相当的了解, 能够从根本上接受低碳金融的理念并具有转型的决心,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及时与基层人员交流, 开发员工对低碳金融业务的思路。对于其他金融人员, 除了要开设相应的讲座与交流会, 促进其对低碳金融的认识外, 还应以实际行动鼓励他们积极开发低碳经济领域的业务或与低碳企业进行商谈, 有效推进低碳条件下的银行金融业。
(二) 抓紧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推行不仅仅限于个别行业, 而应在大范围内推广, 尤其是推动高污染高消耗企业的积极转型, 以及发展关于低碳企业、低碳项目的评估机构等等, 这些行为有利于银行转变传统金融模式, 在低碳金融方面大胆创新, 还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低碳经济市场上的地位。低碳经济的意义是社会各部门支持节能减排并向这方面积极转型, 实现经济效益的创造不依赖于破坏自然环境, 既然如此就应该整个经济市场共同努力, 推行可持续发展观念, 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低碳经济的好处, 这些都大大超越了金钱效益的价值。
(三) 政府应对低碳金融给予支持
政府对银行所能提供的支持有很多, 其中能够带来较大影响的一个是完善相关监管法律, 减少低碳金融业务的风险, 比如制定低碳项目的相关标准, 或者对低碳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等等。另一个则是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 经济全球化致使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更为密切, 低碳经济也一样, 它的背景本来就是国际化的巨大市场, 因此我国银行金融业的发展眼光应该更为长远, 要知道低碳经济业务迟早会拓展到国际化范围, 此时人民币作为我国金融业的结算工具, 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必须提高, 才能保证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利益。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执行力度, 不遗余力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是我国政府能为银行金融提供的有力支持。
四、结语
银行金融如果想在发展大潮流中保有领先地位, 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加紧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带来的变动, 把握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 顺势在制度上、技术上、业务上及人才战略上实现积极创新, 从基础业务入手, 为低碳企业开展项目提供支持, 在低碳经济稳定发展后能达到银行金融与低碳经济相互扶持的局面, 银行还要时刻关注国际上关于低碳经济的动态, 以便日后国际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只有通过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并采取具体行动, 才能使银行金融业更好地发挥职能,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低碳是目前全世界都在追求的生活方式, 所谓低碳经济, 即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用新的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来减低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同时带来经济上的效益。众所周知, 低碳经济发展周期长、技术水平要求高、效益也不能立时体现, 因此, 要发展可持续经济, 促进低碳经济在我国的有效落实, 推动企业积极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 银行金融的支持必不可少。本文将探讨低碳经济下银行金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低碳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银行金融,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果.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8) .
[2]刘书伊.基于低碳经济下的银行金融探讨[J].时代金融, 2012 (27) .
[3]徐砷.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开展的有效应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4]张泉.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J].经济论坛.2013 (07)
低碳经济下的银行信贷战略调整 篇10
(1) 采用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指银行在信贷决策中确立环境准入门槛, 将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信贷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 以促进信贷企业更加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信贷是银行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核心内容。
(2) 对行业结构及客户群体进行合理的差别化对待。各层级要高度重视低碳经济下信贷政策调整的重大意义。统筹考虑区域、行业、客户及产品因素, 以区域、行业、客户及产品分析为基础, 逐步从“双高一资”行业退出, 全面贯彻“进、退、保、控、压”的政策要求。
(3) 加强专项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协作。银行要制定“低碳银行”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 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 边干边学边培养, 打好“低碳银行”建设的基础。
(4) 银行信贷风险的转化。银行可使贷款成为具有证券流动性的贷款, 有利于增加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而对于投资者而言, 又可获得一项新的投资工具, 因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来获得证券化了的贷款收益率, 在认为其被低估时可以买入, 进而获得投资收益。
新的经济形式——低碳经济的研究 篇11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描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得出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工业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和威胁。全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张,能源不合理使用和浪费,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束缚了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自身的经济发展还需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发展和消费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不仅仅是通过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而且还要确保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
在此背景下,围绕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理念如“低碳发展”、“低碳经济”、“碳足迹”、“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等。而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大革新的结果,将为逐步向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增长模式,着力推进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转变成为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就应运而生。
二、低碳经济的定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一系列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终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形态。而这种经济发展形态,主要有两个方面特征:一是碳生产率比较高即每排放一单位碳所创造的GDP比较高;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效率水平高并且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也比较高。
这样就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很多要求。首先,我们强调低碳经济的发展,但不应该以牺牲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为代价来寻求碳排放的降低。其次,由于我们要求碳生产率提高,即每一单位碳排放量所创造的GDP是增加的,这就需要依赖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机制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并意味着要求我们要做到无污染、零排放,而是以先进技术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同时,还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近年来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坚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节能减排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巨大成就,也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尽管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以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一系列巨大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对节能减排采取的措施力度是强而有力的,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正面临着来自自身发展状况和外界的巨大的减排压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下。粗放式和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低、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单位GDP的排放的碳的量要与其他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能源结构:在世界上,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燃煤产生单位热量引起的碳的排放量比燃用石油天然气高出很多。但由于在未来较长的时间,中国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就使的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中国要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严峻困难和挑战。
第三、排放温室气体总量:中国人口基数大,导致所排放温室气体总量比较多,而且其中对“内涵能源”消耗的比例也较大。所谓“内涵能源”,是指产品在加工、制造到运输等全过程的能耗总量,又称之为“隐含能源”。而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和贸易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巨大的“内涵能源”出口净值。
第四、锁定效应:我们所谓“锁定效应”,就是指基础设施、以及大件耐用消费用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甚至50年以上,在此使用年限期间它们不大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起来。如今,在积极大力发展电力的过程中,如果中国不能克服和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所带来的弊端,若干年后,这些发电站还会像现在这样较多地进行碳的排放。到那个时候,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将会面临相当被动的状况。中国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未雨绸缪、超前运筹,如何努力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以及其所带来的后遗症,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考验和挑战。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宣传和普及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
虽然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但落实到公民个人身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力宣传和普及低碳理念,应着力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减排意识,引导“全民低碳”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其实低碳经济并不遥远,它与我们每个人生活都密切相关。对于企业,则要建立清洁环保的生产机制和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三个低碳产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二)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经济社会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不会改变,而且近几年很多发达国家把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转移到我国,在力保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对资源环境不造成污染和破坏,这的确是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个重大的考验。在全球发展低碳产业的良好势态下,中国应该以此为良机,走出一条依靠技术创新和进步来寻求发展的道路上,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和技术储备,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碳的生产率即单位能耗的GDP的产出量,从而在保证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减少碳的排放量。其次,资源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如今社会条件下,人类生产主要利用的是碳含量极高的化石能源,因此利用这些能源之后就造成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气候问题,而且是化石能源埋藏在地下经历了经过千万年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都是不可再生能源,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长的开采速度和利用速度。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不仅仅是我们保护环境的需要,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发展低碳技术
我国要积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强化能源高效利用和节约,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其先进的低碳技术。同时,通过合作机制与国际协商,加快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大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再创新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沈瑞钢,李由.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学术界.2010(03).
[2]单宝.解读低碳经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06).
[3]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10(03).
[4]纪玉山,张忠宇,刘静暖.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视角.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2).
低碳经济下的银行信贷结构调整 篇12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随之引起了国际关注。其要点是提高能效、采用可再生能源以及采用CCS。低碳经济的内容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低碳技术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行业, 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开发等领域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对于低碳经济, 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且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有助于我国改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付允等在对前人观点研究的基础上认为, 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 简言之就是排放二氧化碳比较少的经济, 实质是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低碳化产业, 促进低碳化消费,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 即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 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多赢, 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
未来中国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 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 并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促进外贸方式的转变, 限制资源型产品的出口, 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 要提高市场准入标准,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 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 实现低碳发展。
金融支持往往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甚至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银行的信贷结构更应该与国家当前的政策和发展规划相一致, 在低碳经济和绿色投资的背景下, 银行信贷应积极发挥其金融支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引导地方经济向着低碳的方向发展, 加强低碳行业的贷款力度和金融支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其现有的信贷模式做出调整, 更加适应当前发展战略。
二、金融支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银行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银行业占全部金融业资产的90%以上。如2002年我国存款余额为17万亿元, 2008年增长到46.6万亿元, 6年平均增长18.2%,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由于社会资金向银行集中, 银行就成了国民经济的“资金池”或“储水池”。在我国30多年经济增长过程中, 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 大资金带动大增长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式。过去我国新增贷款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在15%~20%之间波动, 2009年一季度, 我国新增贷款占GDP的比重已高达70%, 创历史新高, 说明贷款已成为抵御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企业融资情况看, 尽管近年来直接融资有所发展, 股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产品不断创新, 但金融危机以来, 资本市场低迷, 直接融资缓慢, 出现了IPO距前次中断了9个月的现象,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越来越依靠商业银行。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过去6年贷款占企业融资总额的比重高达94.7%, 贷款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推动企业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 当前很多项目融资是“政府搭台, 银行唱戏”。在4万亿元的项目规划中虽然有政府财政资金铺路, 但只是一个引子, 接着滚滚而来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按照规划, 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中央资金仅占30%, 地方及银行贷款占70%。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经济不景气, 财政收入下滑, 作为第二财政的土地出让金大幅度下滑的形势下, 毫无疑问, 又把落实项目资金的责任推给了商业银行。国务院降低了部分行业的项目资本金, 有的已降到20%, 也就是说80%的资金可以向银行贷款。事实上, 有的地方连20%~30%的项目资金也拿不出来。有专家提出可以搞资本金贷款, 也就是说项目资本金也可以让银行贷款, 即政府规划项目的全部资金都由银行来承担, 银行已真正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动力。
2009年前5个月, 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的速度不断加快, 由年初的24%提升到了34%, 提高了10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 国内贷款大约占20%的比重。如果按人民银行的统计, 1—5月中长期贷款新增2.8万亿元, 超过了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 5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7.6%, 如果加上对各类重点战略性客户的授信, 贷款在投资中的比重将会更大。
(二) 银行信贷投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2008年以来, 区内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26.53亿元, 增长12.5%, 其中, 短期贷款1203.84亿元, 增长7.3%;中长期贷款1431.85亿元, 增长18.8%。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301.62亿元, 增长34.2%。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16.95亿元, 增长11.5%。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73.17亿元, 增长10.3%。
银行业信贷快速增长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快速恢复起到了有力支撑, 初步核算2008年,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 (GDP) 4203.41亿元, 比上年增长11.0%, 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691.10亿元, 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086.74亿元, 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425.57亿元, 增长9.7%。三次产业比例为16.4∶49.7∶33.9。人均生产总值19893元, 增长8.9%, 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 人均GDP达到2864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9.97亿元, 比上年增长22.1%。分城乡看,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25.64亿元, 增长22.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34.33亿元, 增长22.3%;房地产开发投资228.63亿元, 增长35.8%。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投资151.09亿元, 增长2.3%;第二产业投资1142.19亿元, 增长19.8%;第三产业投资966.69亿元, 增长28.9%。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6.7∶50.5∶42.8。
由此可以看出, 银行的信贷投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银行信贷投放量决定着国民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量, 经济的繁荣与否依赖于银行信贷投放量的大小。
三、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是要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如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 减少能耗, 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在保证GDP稳步增长的同时, 可以提高第三产业比例, 减少第二产业的比例, 尤其是像冶金、电力、水泥生产、建材、纺织印染、造纸等能源消费密集型产业, 需要压缩产能, 优化结构。
信贷结构的表面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的分布构成, 是信贷总量变动的结构基础和支撑, 其内在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中各品种、客户、行业、区域、期限等多层次的有序组合。当社会经济发生较大变化或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要求或目标发生重大调整时, 原先的信贷资产分布构成就会发生相互更替, 一些主要品种、主要客户、主要行业就会变为次要品种、次要客户、次要行业。这种变化推动着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商业银行在信贷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目前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发展低碳经济, 依据这个目标来不断地调整信贷结构, 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一) 完善低碳金融、绿色信贷的政策
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 首先要从信贷制度和政策上鼓励和监督信贷行为, 中央银行应根据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 建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通道。以法规条例的形式, 制定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考核指标体系, 开发一系列指标对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效益进行评价。利用货币政策调控各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绿色信贷投资规模, 建立绿色信贷协议, 要求各商业银行根据协议, 制定阶段性绿色信贷投放目标。
信贷政策导向应遵循以下几点:1.对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鼓励类项目, 银行应按照信贷原则继续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还可考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促进低碳项目发展。2.对限制类的新建项目不予信贷支持, 对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 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改造升级, 金融机构继续给予支持, 但应逐步减少对其支持力度。3.对淘汰类项目, 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高污染、高耗能、高度依赖传统能源的企业或项目, 停止信贷资金发放。
(二) 采取差别化信贷服务
金融机构要改变顺周期的信贷投放原则, 做到“区别对待, 择优扶持, 保证重点, 适时调节”, 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低碳产业项目得到资金支持。针对低碳企业贷款需求的特点, 创新信贷服务品种, 简化贷款手续, 采取差别化服务的信贷措施, 建立新形势下适应低碳企业发展的服务机制,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 从长远看,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环保产业、节能减排产业、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等是发展方向, 一些传统产业、低端产业、“两高一资”产业和一些对外依赖性强的产业可能受到较大冲击,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实施战略转型。如果对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不够, 把握不准, 在激烈竞争环境下, 就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出现坏账和不良贷款。
(三) 建立并完善低碳信贷金融服务
为了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争夺利润空间, 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并完善低碳金融服务, 加大在环保、低碳领域的投放力度。2009年, 中国银行与环境保护部签署了《关于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 双方将加强战略合作, 共同支持中国环保产业, 扶持环保企业发展。中行2010年主要在三个方向加大环保、低碳领域的投放。首先继续推行“绿色信贷”。其次大力开拓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中行将充分利用多业并举平台, 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为环保企业提供海内外公开发行上市、债券发行、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咨询研究等投资银行服务;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 为环保企业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服务;为环保项目提供财险、寿险和境外项目保险等保险服务;通过产业投资基金集合全社会金融资源进行股权投资;为环保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提供包括个人理财、个人按揭、金融培训等个人金融服务。第三, 不断开发环保金融创新产品。积极研究碳金融服务, 推出清洁发展机制, CDM现金流贴现、境外买家信用保证、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国际买家预付款账户监管等业务, 支持中资企业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交易。
(四) 开发低碳信贷理财产品
为了加快回笼银行资金, 减少大量投放引发坏账和不良贷款的可能性, 提高商业银行低碳贷款的积极性, 商业银行应开发低碳信贷理财产品。将低碳企业的贷款, 打包成理财产品, 销售给投资者;优质低碳信贷资产证券化, 将这些证券打包卖给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服务领域, 开发适合自身发展低碳信贷的金融理财产品,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5 (8) .
[2]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
[3]新疆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4]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 2009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