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分析(通用11篇)
精确分析 篇1
精确制导武器这一术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了精确制导炸弹。由于它具有精确的制导装置, 在战场上取得了惊人的作战效果, 因而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我军对精确制导武器的定义是:采用精确制导技术, 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主要包括精确制导导弹、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地雷等。
1 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和对作战的影响
直接命中概率高, 这是精确制导武器名称的根本由来, 也是精确制导武器最基本的特征。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确制导武器其命中概率可达80%以上, 如海湾战争中, 美国空军在100千米外向伊拉克的一个水电站发射了两枚“斯拉姆”空对地导弹, 结果是两枚导弹先后从同一个洞穿入发电厂, 彻底摧毁了目标。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高性能的毫米波制导系统、红外探测器以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的采用, 精确制导武器不仅具有较高的直接命中概率, 而且还通常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自主制导能力, 它可完全依靠弹上的制导系统独立自主地捕捉、跟踪和击中目标, 不需要人工或其它辅助设备进行干预。例如, 美国的“黄蜂”空对地导弹, 由于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 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智能化特征。
精确制导武器虽然技术较一般武器复杂, 制造成本高, 但由于精确制导武器具有较高的直接命中概率, 因而它的作战效能好, 快速、敏捷、高效, 具有速战速决的能力, 经济效益高。同无制导的武器相比, 精确制导武器在完成同一作战任务时, 其弹药消耗量小, 所需作战费用远远低于常规弹药。在英阿马岛战争中, 阿根廷空军仅用一枚价值25万美元的“飞鱼”导弹, 就击沉英国海军一艘造价近2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此仗阿军不仅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而且在经济上的效益也十分可观。据资料统计, 在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中, 所使用的武器, 有98%是精确制导武器, 并且显示出优异的作战效能。西方专家认为:精确制导武器是一种能够代替战术核武器, 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型武器, 它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或不使用核武器打一场具有核战争威力的战争提供了新的手段。
2 精确制导武器的技术特点
任何一种精确制导武器都需要通过某种制导技术手段随时测定它与目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 根据偏差的大小和运动的状态形成控制信号, 控制制导武器的运动轨道, 使之最终命中目标。因此精确制导武器其核心技术为武器的制导技术,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技术有多种类型。概括起来讲, 主要有自主式制导、遥控式制导、寻的制导、全球定位制导及复合制导等几大类。以下就这几类制导技术的特点做以分析。
2.1 自主式制导
自主式制导不需要提供目标的直接信息, 也不需要弹体以外的设备配合, 而仅靠弹体自身装载的测量仪器测量地球的某些物理特征, 从而确定弹体的飞行轨道, 控制引导弹体命中目标。自主式制导的特点是弹体的飞行完全自主, 因而不易受干扰。但由于制导程序是预先确定的, 所以这种制导方式只适于攻击地面固定目标。自主式制导分为相关制导和惯性制导两种。
2.1.1 相关制导
相关制导是指在武器的飞行过程中, 利用预先储存的飞经路线的某些特征数据, 与实际飞行过程中探测到的相关数据不断进行比较, 来修正武器的飞行路线的制导方式。属于这种制导方式的主要有地形匹配制导、数字景象匹配制导和程序制导三种。
地形匹配制导是根据侦察照相, 获取导弹预定攻击目标及沿途航线上的地形地貌情报, 并据此作专门的标准地貌图。例如, 在一块10×2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内, 可以划成成百上千个小方格, 在每个小方格内都标上该处地面的平均标高, 这样, 一幅数字地图就出现了。把这幅预先测定的数字地图存入弹体计算机, 导弹在实际飞行的过程中, 利用雷达高度表和气压高度表连续测量飞经地区的实际地面海拔高度, 并把这一数据输入计算机与预定弹道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如发现已偏离预定飞行轨道, 计算机会将需要纠正的偏差修正量以指令形式传给自动控制装置, 使导弹“改邪归正”, 及时回到预定轨道上来。如“战斧”巡航导弹飞行轨道的中段就采用了这种制导方式。
数字景象匹配制导是利用弹上的“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器”获取目标区域景物图像, 然后把目标及其周围的景象与弹体计算机存储的原摄影景象进行比较, 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并进行攻击, 因而这是一种高度精确的末端制导方式。如“战斧”巡航导弹的飞行末段, 就是采用的这种制导方式。
程序制导是预先将导弹命中目标所需要的飞行弹道, 存储在程序控制机构内。导弹发射后, 弹上程序控制机构按照预先安排好的飞行方案, 按时输出控制指令, 按部就班地控制导弹按预定弹道飞向目标。
2.1.2 惯性制导
惯性制导是指利用陀螺仪、加速度表等惯性仪表组成的测量装置, 按惯性原理控制和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方式。通常由弹上计算机控制发动机推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时间, 把导弹引导和控制到目标区。惯性制导其特点是具有抗干扰性强、隐蔽性好、不受气象条件影响等优点。但惯性制导系统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 积累误差就越大, 所以在中、远程中通常加装地形匹配制导系统, 以便定期修正这些误差。目前, 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导弹几乎都采用这种制导方式。
2.2 遥控式制导
采用遥控式制导的弹体其飞行是受设在弹体以外的制导站控制的。制导站的位置可设于地面上、舰船上或飞机上。指挥站就像一个前方指挥所, 它根据跟踪测量系统测得的目标和弹体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 形成制导指令并发送给弹体, 弹体接收到指令后, 由自动驾驶仪控制弹体, 按指挥员的意图飞行, 直至命中目标完成任务。其特点是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受人为的控制, 其抗干扰性较差。遥控制导可分为指令制导和波束制导两类。
2.2.1 指令制导
按指令传输手段的不同, 指令制导包括有线指令制导和无线电指令制导。
有线指令制导是指利用导线传输指令控制弹体飞行的遥控制导方式。这种制导系统主要由制导控制装置、光学瞄准镜、操作手柄和控制导线组成, 导弹发射后, 操作手需用瞄准镜瞄准目标, 同时还要跟踪导弹, 并从镜内判断出导弹的飞行偏差, 用操作手柄产生控制指令不断修正其偏差, 导线把控制指令传输给导弹, 引导导弹飞向目标。这种制导系统的优点是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缺点是操作难度大, 操作手既要瞄准目标又要跟踪导弹, 一有差错导弹就会失控。
无线电指令制导是指利用无线电传输指令控制弹体飞行的遥控制导方式。当目标跟踪雷达发现目标后, 将目标诸元输入计算机, 导弹发射后, 导弹跟踪雷达把导弹的运动参数也输入计算机, 计算机算出制导指令经过指令发射天线传给导弹。弹上接收机将指令转换成控制导弹飞行的信号, 导引其飞向目标。这种制导方式的跟踪探测系统主要是雷达, 因此优点是作用距离远, 制导精度高, 但易受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的袭击, 还需采用多种综合抗干扰措施来配合。这种制导方式多用于中、远距离的防空导弹, 如俄罗斯的“萨姆”-2、S-300防空导弹就属这种类型。
2.2.2 波束制导
波束制导又称驾束制导。它是由地面、机载或舰载的制导站向目标发射一束定向辐射的圆锥形波束, 并始终跟踪目标, 导弹发射后, 弹上的制导设备不断接收这一波束信号, 引导导弹进入波束并沿波束轴线飞向目标。由于雷达发射的定向波束较窄, 宽度仅在2度以内, 而且跟踪低空高速目标时波束移动很快, 导弹不容易进入波束, 或者进入后也容易被快速移动的波束甩掉, 所以制导站通常采取一个雷达天线同时发射两个宽窄不等的同轴波束的方式来进行制导。宽波束用来导引导弹首先找到雷达波束, 然后进入宽波束, 最后引导导弹进入窄波束, 用窄波束制导导弹攻击目标。
2.3 寻的制导
寻的制导是指弹体自己寻找、跟踪并击毁目标。当弹体上的导引头接收到从目标辐射或反射来的红外波、无线电波、光波或声波信号时, 弹上的制导系统就会引导弹体沿着信号的来向追踪目标。根据能量来源不同, 寻的制导可分为以下三类:
2.3.1 主动式寻的制导
主动式寻的制导是在弹头上装有信号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机发射激光、红外线、雷达波或声波等信号照射目标, 接收机接收目标反射的信号, 从而引导弹体命中目标。这种系统在锁定目标之后便自动地、完全独立地去攻击目标。因此以这种方式制导的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如法国的“飞鱼”, 美国的AIM120就采用了雷达主动式寻的制导方式。
2.3.2 半主动式寻的制导
该制导方式是用弹外的信号发射器发射信号, 照射或选定目标, 弹上的信号接收机接收目标反射的信号, 引导弹体命中目标。与主动式寻的制导相比, 它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增大武器的重量和尺寸, 就可以大大增加攻击目标的威力。其缺点是在攻击目标的过程中, 发射器要始终保持对目标的照射, 尤其对空空导弹而言, 增加了载机的危险性。
2.3.3 被动式寻的制导
这种制导系统是在弹头上装有信号接收器, 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目标发射或辐射的信号后, 引导弹体命中目标。这是一种便宜而有效的制导方式。
2.4 全球定位系统制导
全球定位系统制导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弹上安装的GPS接收机接收4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 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 提高制导精度。在导弹飞行过程中一般采用该种制导方式。
2.5 复合制导
复合制导是指导弹在飞行过程中采用两种以上制导方式的制导系统。主要目的是提高制导精度, 在命中精度相同的条件下, 其作用距离比单一制导的作用距离更远, 并可以增强导弹的抗干扰能力。任何一种制导方式都有它的优缺点, 采用复合制导可扬长避短, 更好地满足作战要求。如惯性制导的优点是弹上设备简单, 不易受外界干扰, 但制导精度随射程的增大而降低, 特别是攻击活动目标时误差更大。而寻的制导一般作用距离较短, 但制导精度较高。两者结合运用,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复合制导系统比较复杂, 弹上设备体积大, 成本较高, 因元器件多而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随着惯性器件、光电器件、微型计算机、微波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的发展, 复合制导系统的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并将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3 结束语
现代战争中, 精确制导武器在作战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快速、敏捷、高效的特点被军事界所认同,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的精确制导武器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 必须掌握各种制导技术的特点, 扬长避短, 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相关的科技人员要及时学习现代科技新成果, 将新理论、新技术应用到武器的设计生产中, 以加快我军装备信息化、现代化的建设。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精确制导武器的拥有程度和运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作战及制导技术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精确制导武器,制导技术,作战
精确分析 篇2
关键词:粮油 检测 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33-02
粮油质量的标准化是目前粮食产业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建立同时健全我国的粮油质量标准体系, 则对我国目前粮油的加工和生产有着促进作用,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可以提高粮油产品的质量,进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使得粮油的市场秩序规范化,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对于强化我国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力,确保我国粮油的安全性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因此,对于粮油有关产品的质量则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满足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和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来看,我国目前的粮油产品总体的质量水平还相对较低,粮油相关的市场竞争力不是很强,因此,迫切需要针对目前的情况通过国家来制定相对合理科学的粮油质量相关标准,进而指导市场生产优质的粮油产品,改善粮油的种植结构,确保粮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 我国目前粮油检测存在的问题
1.1 粮油的标准体系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有关粮油的标准,然而粮油的整体标准体系之中相应的标准构成并不是足够合理。有关粮油加工的专业标准在数量上较多,但是有关物流,贮藏以及设施相关等专业的标准却相对偏少。此外,有关粮油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以及粮油产品的质量标准等数量较多,而有关检测的操作规范却较少。在粮油的检测方法中,一般检测方法较多,而快速的测定方法较少。除此之外,许多有关粮油产品的质量标准在划分上过细,其相应的适用范围则较窄,这一标准不能够全面的满足目前我国粮油产业均衡发展的标准要求,对于进一步地提高有关粮油产品的质量也具有制约的作用[1]。
1.2 粮油质检的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地区从事粮油检测的检验员通常都是从专业的学校毕业,或者经过专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人员,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检测的业务能力都相对较强,可以基本满足目前粮油检测的工作需求。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开发,目前粮油检验员呈现出非专业化逐渐突出的倾向,很多地区从事质检工作的专业人员都被抽调出去。因此,质检单位开始注入较多新的血液,很多是并没有经过特殊专业技术培训的工作人员,对于质检过程当中有关程序问题以及很多相关操作和工作环境并不是足够熟悉,这对国家以及集体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1.3 粮油质量的监控体系不够完善
按照现行的粮油监控体系,各个省区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及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会代表政府来负责相关产品的质量监督以及管理,而省区的粮油产品质量检测管理机构以及目前农业部正在大力建立的相关绿色产品的监测机构等则会代表行业来执行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这些跟粮油的质量监控相关的机构部门,国家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置,也没有给予明确的目的职责,行使义务以及权利等。
1.4 检测设备和手段相对落后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而言,很多的粮油质检机构在检测设备上的投入相对较少,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粮食的流通需求。检测方法仍旧以传统感官的检验为主,而缺少对于现代检测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并没有将有关光谱和色谱的分析技术进行普及推广和应用,进而导致目前的检测水平相对落后。
2 改进粮油产品质量检验的措施
2.1 规范使用粮油检验的标准
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在对各地粮油进行检验的过程当中,必须注意使用的标准是否正确,不能使用原粮的标准来对成品粮进行判定是否合格,不能使用粮油质量的标准来对卫生的指标进行判定是否合格,此外,不能自主对粮食品质的判定标准进行修改。在粮油质量检测工作完成以后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要求及时地对检测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整理以及汇总等工作,同时快速将检验的结果反馈给被抽查的各个单位,并对备份的样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密封和冷藏[2]。
2.2 提高粮油检验员的专业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粮油检测的技术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对于粮油的质检人员在业务能力上有着更高的要求,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提高粮油检验员的业务能力方面要继续采用外送内训等相关的办法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同时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等机构在人事制度上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惟学历论等陈旧思想,为努力培养粮油质检以及管理的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我国的粮油检验工作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强化政府部门粮油监管的水平
根据我国当前相关的规定,必须要对当前粮油的储存状况进行相关检查,同时和当地粮油的检测情况进行结合,分析目前粮油的储存状况,对粮油实行全面的监管,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而促进我国粮油在监管水平上的提高。
2.4 改善粮油检测的设施水平
对于粮油的检测,要应用现代化的先进检测设备,进而提高粮油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各个检测部门需要不断对检测的仪器进行更新,加强粮油的检测水平。随着当前各个国家的检测标准在不断的更新,很多新的粮油检测项目也在层出不穷,因此要求粮油质检的机构能够通过自身能力对检测设备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促进实现现代化管理方式,为粮油质量的准确检测奠定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粮油在加工过程中,对于检测结果精确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人民身心健康,政府机构的公信度等。因此,必须时刻牢记检测指标,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实现粮油检测结果精确度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蓓.浅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0(06).
[2]高秀贤.粮油质量检验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J].粮食加工,2010(03).
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精确性分析 篇3
1 动态心电图具有五方面的作用
(1) 观察正常人 (包括小儿) 心电图中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 (2) 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可检测出有无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以便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如室性早搏患者进行Holter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常见检测出成对或室性心动过速; (3) 常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所致各种心律失常的检测; (4) 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的评价研究工作; (5) 动态心电图可应用于晕厥患者的研究,以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病例,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2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2.1
对阵发性胸闷、头晕、心悸、胸痛患者进行连续观察,可以把普通心电图异常和日常生活及出现症状联系起来,常可以找出引起症状的原因。如:例1,男,63岁,常发生夜间胸闷,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提示睡眠性窦性停搏;例2,男,61岁,时而感到心悸,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诊断为运动后心肌缺血。
2.2
动态心电图能对临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提供精确的结果。如有一部分心绞痛患者为阵发性室上速和短暂房颤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区别对待。
2.3
临床典型心绞痛,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别不明显,而对可疑冠心病或症状不典型,动态心电图发现心肌供血不足和短暂性心律失常阳性率远远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就提示动态心电图在捕捉一贯性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律失常,诊断早期冠心病的临床价值远高于普通心电图。尤其在普通心电图正常者仍发现大量动态心电图异常者。
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一些不典型的胸闷、心悸、头晕者,普通心电图正常,应及早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查出原因,对症治疗。
3 提高动态心电图分析的准确性
分析引起DCG发生伪差和误判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外界原因所致:如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导线与电缆接头松动,导线断裂,交流电干扰等因素均可引起波形失真。
为尽可能减少干扰,在为患者佩戴DCG记录盒前,应仔细检查电缆与导联线的接头有无松动,认真清洁皮肤,增强皮肤与电极的导电性,要求患者检查时不穿易产生静电的化纤内衣,佩戴后要尽量避开高频电场和强磁场,不做剧烈的扩胸运动和上肢运动 (如打羽毛球等) 。心电图工作者在分析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心电图条带,以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心律失常分析中的问题:DCG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定性、定量地分析心律失常,目前DCG分析软件主要是根据QRS波形态、宽度、节律、振幅、面积和R波斜率等参数,建立正常和异常模板并类聚,再根据医学判定条件确定是否正常,进而判定心律失常类型。由于DCG对一些较复杂的心律失常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因此在DCG的分析当中,需要认真阅读其模板、直方图、趋势图,分辨伪差,掌握诊断标准,必要时要对照常规心电图全面分析。若能将房性早搏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准确识别,就将使室性早搏的误判减少近50%,从而提高DCG分析的准确性。
对ST段分析的伪差:因电极松动、脱落产生干扰波、基线不稳、心电波消失等现象可使DCG出现ST-T改变,因此,对DCG的ST-T的改变,判别应特别慎重,因DCG检测的导联属模拟导联,和常规导联不同,其诊断标准也各异。若平时平静心电图某些导联原已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0 mm,持续1 min以上才有临床意义[1]。此外要考虑诸多影响ST段的因素,如体位改变、屏气动作、辅药 (如洋地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外界干扰。
4 讨论
动态心电图是通过贴在患者前胸的7个电极,将受检者24 h静息、活动以及立、卧、坐位等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心电波形,连续不断地记录于记录仪中,再将记录仪储存的资料输入电脑,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佩带记录仪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宜动不宜静:佩带记录仪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受检者应做适量运动。根据病情和检查目的,住院患者可慢步、上下楼等;疑心绞痛者则可选择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较为激烈的运动,以便观察运动量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供医生诊断参考。不过病情严重者应遵循医生吩咐; (2) 皮肤宜干燥不宜潮湿:电极贴在前胸皮肤上经导线与记录仪相连,如果皮肤湿漉漉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就不好,甚至造成电极脱落,受检者只得重做。因此检查日不能洗澡、避免出汗。临床上常见有些受检者运动得大汗淋漓,结果不是部分电极脱落就是心电图干扰波太多无法分析; (3) 远离电磁场:较早的记录仪都是用磁带记录心电波形,故磁场对此干扰颇大。从接听过手机的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接听时段已无正常心电波形了,分析图形时只得把这个时段裁去。不过现在的记录仪已为数字化的,不受磁场干扰了。
参考文献
精确分析 篇4
现在基本上都rewrite了,很少遇见返回404错误的情况。于是常规的扫描是先生成一个随机的足够长的URL去请求服务器,得到标准的错误页面。随后遍历字典将返回的内容与标准页面对比,一致则判定为该URL不存在。这样有个问题就是很多错误页面会有一些随机化的内容,比如当前时间、当前服务器域名或者错误的URL内容等。要命的是这个不同内容各个网站是不同的,要做一个通用的扫描还有一些难度。
于是这里引入字符串相似度判定算法,使用模糊的方式确认URL是否存在,
简单的说,返回的页面与标准错误页面相似程度非常高,达到90%以上,我们就可以判定为这个URL是存在的。这样,问题就转化成了相似度计算了。我在《URL相似度分析》中提到过集中算法,其中“编辑距离”算法刚好可以满足这里的需求。
做到这里,已经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了,但是还不够。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有些网站请求/aaaaa时跳转到中文站主页,请求/bbbbbb时跳转到国际站主页。同样是错误跳转,但是总有一个和标准错误的页面相似度非常低,会被误报为URL存在。穷尽所有的错误页面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情况如何解决?
可以简单的引入返回页面长度这个指标。以标准错误页面长度作为基准长度,计算每次返回的长度相对于基准长度的变化值。一般来说,错误页面的长度和首页之类页面的长度变化还是比较大的,而中文站首页与英文站首页的长度变化则小得多。当请求一个URL得到的返回内容与标准错误页面相似度很低,并且长度变化很大时,判定这个URL存在,否则为不存在。
精确分析 篇5
精确诊断+个体化治疗:"精确打击"晚期肺癌
本刊记者 黄 薏
受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韩宝惠
大众医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肺癌十分凶险,死亡率高。当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现状如何,早期肺癌和晚期肺癌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韩宝惠: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迅速上升趋势。在我国,肺癌是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死亡率还是肺癌最高。预计肺癌的这种高发态势,仍将持续若干年。
过去,大多数肺癌患者都是"因症就诊",即出现了咳嗽、胸痛等症状,才想到去医院就诊。此时,肿瘤大多已侵犯了气管、大血管,甚至胸膜,2/3的患者是晚期,大多失去了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不超过5%。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健康体检的日益普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很多无症状的早期肺癌患者被及时发现,并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生存率明显提高,Ⅰ期肺癌患者甚至可以被治愈。不过在临床上,无法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仍占较大比例,如何有效控制这些患者的病情,提高长期生存率,是近年来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大众医学:很多人认为,一旦被确诊为晚期肺癌,相当于被判了死刑,治与不治,差别不大,是这样吗?
韩宝惠:必须明确,晚期肺癌并不等于"无药可救"。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晚期肺癌临床治疗研究非常多,是所有肺癌治疗中方法最多、进展最显著、最具突破的。我们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以药物基因组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精准"个体化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大众医学:药物基因组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是什么?与常规化疗相比,其优势在哪儿?
韩宝惠:所谓药物基因组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就是通过药物基因组检测,筛选出对特定肿瘤患者最为敏感的化疗药物,再制订个体化的化疗方案。与常规化疗相比,个体化化疗方案更加"精准",疾病控制有效时间、一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都有所提高或延长。
大众医学:对于分子靶向治疗,听说过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其"真相" 的人却不多。分子靶向治疗的原理是什么,最适合哪些患者?
韩宝惠:研究发现,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驱动基因"(驱动肿瘤细胞生长的基因)主导的。如果能找到"驱动基因",并将其阻断,肿瘤细胞将不再生长。所谓分子靶向治疗,就基于这个原理,分子靶向药物就是针对"驱动基因"设计的特异性阻断剂。阻断了"驱动基因",相当于关掉了肿瘤的"发动机",肿瘤细胞就会慢慢死亡,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则不受影响。因此,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显而易见,这种专门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导弹",远比常规化疗"不分敌我、狂轰滥炸"要来得有效得多,副作用也要小得多。
不过,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并不是盲目的,也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用在"驱动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身上,其疗效是"神奇"的,而用在"不对"的患者身上,则是完全无效。
如何找到"驱动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很简单,对肿瘤组织进行分子病理诊断即可。我科在国内较早开展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检测指导下的EGFR-TKI靶向治疗。临床观察发现,存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经EGFR-TKI治疗后,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疾病控制时间达到9~11个月,生存期达到28~30个月。
大众医学:免疫治疗如何对抗肿瘤,哪些患者适用呢?
韩宝惠:晚期肺癌的生物治疗也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柳叶刀》《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已有相关研究报道,提示免疫治疗可以延长耐药、疗效不佳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与常规化疗不同,免疫治疗主要针对肿瘤生长的"微环境",通过改造肿瘤生长的"土壤",激发、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人体的免疫系统相当于一道"防火墙"(check point)。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突变的癌变细胞。一旦"防火墙"的某处被肿瘤细胞攻破,肿瘤细胞会自发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抑制T细胞(免疫细胞)的功能,使人体失去抑制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通俗地说,T细胞相当于人体内的"警察",履行着"抓坏人"(清除肿瘤细胞)的职责。但在特殊情况下,"警察"被肿瘤细胞"收买"了,不再"抓坏人",肿瘤细胞就开始"胡作非为"。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T细胞的功能,使其重新履行"警察"职责,杀灭肿瘤细胞。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晚期肺癌生物免疫治疗研究的单位,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免疫治疗组的疾病控制时间比常规化疗组显著提高。至于哪些肺癌患者适用免疫治疗,有哪些筛选指标可供临床参考,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专家提醒:肺小结节≠肺癌
体检的普及,使早期肺癌诊断率有所提高,同时也使"肺小结节"的检出率大幅增加。当被查出肺内有小结节以后,很多人都非常担心,甚至恐惧,唯恐自己患了肺癌。如何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肺小结,既不过分焦虑,也不漏诊肿瘤呢?
实际上,肺结节的性质与大小密切相关。通常,直径小于4毫米的小结节,恶性的比例非常低;直径介入4~10毫米的结节,既有良性也有恶性;直径大于3厘米的肺结节80%~90%是恶性。
对于肺小结节,要避免二种倾向:一要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一发现小结节不问良恶性就开刀;二要避免漏诊和误诊,切不能"视而不见"。正确的做法是,直径小于4毫米的孤立肺小结节,一般很少是恶性的,而且结节的威胁性小,只要每年复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即可;直径介入4~10毫米的肺小结节,需仔细鉴别,每半年随访一次低剂量螺旋CT,看是否有变化,高度疑似患者应进行小病灶高分辨、病灶薄层加三维重建CT扫描;直径大于10毫米的肺结节,基本可以通过CT、气管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专家提醒:肺癌早发现,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筛查
由于早期肺癌起病隐匿,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而常规X线胸片检查无法发现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早期病灶,故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筛查肺癌。与常规CT扫描相比,低剂量螺旋CT的放射剂量更低(仅为常规CT扫描剂量的1/ 6),更安全。
专家简介
韩宝惠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肺癌临床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委;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肺科分会委员、肺癌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学会副主任委员。
精确打击中的信息质量需求分析 篇6
1 信息质量概述
目前国内外信息质量的定义约在100 种以上,多种定义并存,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在各自领域对信息质量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了对信息质量研究的无规则及其研究成果的非通用性。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其信息与质量在各个应用领域的不同含义对信息质量进行解释。本文所研究的信息质量是C4ISR 系统为精确打击作战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例如,目标的位置、速度、类型性质等等。关于这些运动状态或不确定性描述的优劣程度将对精确打击作战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 信息质量指标分析
信息和质量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理解很不相同,信息质量指标体系的构成也有很多种。每个领域都有各自适用的信息质量指标体系,他们具有各自的优点,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用性。通过对这些信息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指标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客观真实性方面,如客观性、可信性、准确性等;通用性方面,主要有通用性、适合性;完整性方面,主要指完整性等;信息采集时效性方面,指标名称主要有时效性等。
精确打击中的信息感知能力主要来源于各类传感器,其作战效果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战场感知的态势与实际战场态势相吻合的程度,当战场感知的态势和实际战场态势相吻合,表明战场感知能力强。也就是说,战场感知能力是其信息质量的体现,所以本文选取的子指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信息完备性、信息准确性、信息时效性。
2.1 精确打击对信息完备性要求
信息完备性是指对作战空间的信息感知能力,即主要指空间完备性。其主要受探测设备空间探测距离的影响。下面主要以雷达的探测距离来研究空间完备性。
对于目标而言,雷达的探测距离决定了雷达的探测范围。
(1) 雷达的最大有效探测距离
对于雷达而言,其最大有效探测距离方程为:
undefined
式中:Pt为雷达发射功率;G为天线增益;σ为雷达反射面积;k为波尔兹曼常数,取3.18×10-23;λ为雷达工作波长;To为绝对温度;S/N为接收机信号—噪声比;L为雷达传播能量总损耗;Bt为中频宽度。
(2) 一定高度下的雷达对海面目标的探测距离
虽然雷达的最大有效探测距离可以通过上式来计算,但对于地面雷达、预警机雷达等处在不同高度上的雷达而言,它们对目标的有效探测距离除了受最大有效探测距离的约束外,还受到地平面曲率的影响,如图1。
在图1中,O点为地心,B点是雷达的位置,D点为目标最高点位置,BO,DO分别与地平线交于A,C点,BD与地平面切于E点,|AB|=h1,|CD|=h2,R为地球半径,则处于高度h1的雷达对于高度h2的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
undefined
综合考虑雷达的最大有效探测距离和地球曲率的影响,一定高度的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为
D*=min{D1,D2}
2.2 精确打击对信息准确性要求
信息的准确性指标取决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这3个环节。主要包括目标特征准确性、目标跟踪准确性和信息传递准确性。
2.2.1 影响目标特征准确性的因素
目标特征准确性是对目标识别而言的。目标特征准确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探测设备自身特性来评价目标特征的准确性;另一种是目标的特征属性评价。
利用设备特性评价
传感器对目标的识别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属性层、目标种类层和目标类型层,由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识别。具有目标属性识别能力的传感器可以对目标的敌、我、中和不明等属性进行识别;具有目标种类识别能力的传感器可以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进行识别;具有目标类型识别能力的传感器可以对不同的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进行识别,这里主要研究对目标的属性识别。
在某时刻,当利用探测设备自身特性来评价目标特征时,其目标特征准确性可用下式表示
Pi=PSi·PVi·PTi·PIi·PFi·PMi
其中Pi为第i个探测设备对目标特征准确性;PS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空间分辨率;PV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速度分辨率;PT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时间分辨率;PI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识别精度;PF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虚警概率;PMi为第i个探测设备的漏警概率。当利用目标特征属性评价时,对整个作战空间,目标特征的准确性可用下式表示:
Q11=undefinedPj/N
Pj为第j个目标的信息感知准确性,N为目标数量。上式是通过探测系统的自身特性来表示目标特征准确性的,但是它不能够描述这种能力与作战任务之间的相关性。
利用目标特征属性评价
处理信息是信息系统对战场客观信息的估计,所以,可假设Gj(t)、Ĝj(t)分别表示第j个目标在t时刻的真实值与估计值的向量,那么Gj(t)和Ĝj(t)可分别表示为:
undefined
其中n为特征参数(位置、速度等)的个数;gjk为第j个目标第k个特征真实值;ĝjk为第j个目标第k个特征估计值。则第j个目标t时刻的第k个特征参数估计值与真实值偏差为
Djk(t)=|ĝjk(t)-gjk(t)|
其期望值为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显然,当E[Dj(t)]越小,表示第j个目标t时刻的估计准确性越高。利用1-E[Dj(t)]表示t时刻j个目标的准确性,假设t时刻已正确发现了m个敌方目标,则t时刻传感器系统探测目标的平均准确性为
undefinedundefined(1-E[Dj(t)])
Q′1=为反映目标特征平均准确性。相对于第一种方法,这一方法仅仅通过观测数据来分析准确性,因此它本质上反映的是某具体任务时的信息系统目标特征准确性。
2.2.2 影响目标跟踪准确性的因素
系统将传感器报告传送到融合中心进行融合分类,融合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报告中的信息对探测分类更加准确,对跟踪准确性的度量值Q2取决于不同时刻跟踪目标数量,如果设时刻t-1跟踪目标数的集合为At-1,目标个数为|At-1|=Xt-1,t时刻跟踪目标数的集合为A,目标个数为|At|=Xt,则对跟踪的评价取决于集合At-1∩At,当At-1∩At=∅时,则Q2应为0,当At-1∩At-At-1时,Q2应为1。因此可采用下式表示
undefined
2.2.3 影响信息传递准确性的因素
处理信息经过通信网络传输给每个用户,它对准确性的影响可通过某用户l能准确无误的从融合中心经过通信网络接收需要信息的概率来评价,即正确接收信息概率,记为Pl(t)。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融合中心在t时发送信息SeI(t)的概率Pundefined(x=SeI(t));另一部分是l用户接收信息Pundefined(x=ReI(t))的概率。由于这是一个条件概率,则分发对准确性的影响为
Pl(t)=Pl(x=SeI(t))·Pl(x=ReI(t)|x=SeI(t))
整个网络的正确接收信息概率为
P(t)=undefinedPl=undefined[Pl(x=SeI(t))·Pundefined(x=ReI(t)|x=SeI(t))]
x为信息传输分布随机变量,P(t)为总概率。
综合考虑上述目标特征准确性、目标跟踪准确性和传递准确性的影响,则准确性指标度量可表示为
Q=[ω·Q1+(1-ω)·Q2]P(t)
其中ω为权重,根据任务需求给定。
2.3 精确打击对信息时效性要求
信息的获取、处理、分发和使用越快,信息愈能反映目标的实际状态,其价值就越大,随着时间的延迟,信息价值会逐渐衰减以至消失。信息的时效性更注重信息处理过程和信息使用方式。
设T1是信息生成的时刻(若信息是不断更新的, 则为最近的更新时刻),该信息的价值随着时间衰减,设在时刻T2,信息价值下降到已不为使用者所接受,可认为信息已失效,则[T1,T2]构成了反映信息有效时段的时间区间。信息传递及使用者对信息做出反应需要一段时间,设信息开始被使用的时刻为T3,另外存在一个时间的上界T4,根据信息进行决策或作战须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T3,T4]构成了反映使用信息的时间区间。
①T4≤T2,使用者有充分的时间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或作战,可获得好的信息效用,决策时间为[T3,T4]。
②T3≤T2≤T4,决策时间较短,为[T3,T2],可获得的信息效用要差些。
③T4≥T2,决策时间为空,信息来不及被使用就已经失效。
设用于决策的时间充裕且在进行决策的时间内信息价值没有下降,在该理想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优决策质量为D0。信息在刚生成时的价值是最高的(此时没有损耗) ,设为V0。假设信息价值具有下面的两种时间变化特性Ⅰ和Ⅱ,信息用于决策的时效性分析如下:
Ⅰ 信息价值从信息生成时刻T1开始,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不变,当到某一临界时刻T2,信息价值一下子变为0。
undefined
足以保证决策质量达到最优,能够提供足够的决策时间,可使决策达到最优。决策质量为D0。
②T3≤T2≤T4,当决策过程进行一段时间还未达到最优时,因信息失效而结束。决策质量为:D=D0·(1-e-β(T2-T3))。
③T4≥T2,决策还未开始信息便已失效,信息效用为0。
Ⅱ 信息价值从信息生成时刻T1开始,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不变,当到某一临界时刻T2,信息价值按指数衰减。
undefined
①在信息价值下降之前开始决策,决策进行得越早,即决策开始时刻先于信息价值下降时刻越多,信息用于决策的价值越高,当决策时间足够长,决策将可达到最优。决策质量为:
undefined
②在信息价值下降之后才开始决策,决策时间有限,决策质量不高。决策质量为:
3小结
影响精确打击的信息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也非常复杂,认真分析影响精确打击的信息质量需求,是将该研究课题继续引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孟谊,吴建明,孟秀玲.国外信息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7,12:57-58.
[2]任义广.信息质量对反舰导弹作战效果影响的分析方法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精确分析 篇7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急速发展, 用户手机上网流量迅猛增长, 相应的流量收入在运营商收入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流量经营也成为运营商的重要发展战略, 而智能手机和高价值业务的营销是流量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向。
运营商的传统营销模式在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个性化明显的今天显然不合适宜, 也难以达到营销的目的, 因此精确营销成为运营商发展数据流量业务的必然选择。
二、精确营销的方法
2.1精确营销的思路
精确营销就是在分析用户行为特征的基础上, 以适合的市场策略, 实现相应产品的营销。显而易见, 精确营销的核心就是用户行为研究, 而运营商的业务营销中的用户行为研究, 除了分析用户业务偏好外, 还需要分析用户所在的网络覆盖, 分析用户持有终端的性能等多种影响因素, 这样才能实现业务营销后, 保障用户的业务使用感知, 持续拉升流量增长。
而分析这些用户行为特征, 最重要的一个数据源是手机上网流量数据, 流量中包含的业务类型、用户、终端等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可分析用户的业务质量评估、用户的业务偏好、终端性能评估等信息, 因此数据业务的精确营销是基于流量分析基础上的。
2.2营销方法的关键分析模型
基于流量分析的精确营销有几个关键分析模型:用户业务偏好分析, 终端与业务的匹配分析, 用户更换终端意向评估。
●用户业务偏好分析
用户访问互联网所浏览的内容不尽相同, 有明显的个性行为特征, 从营销的角度看, 我们只关心几个关键信息, 一是用户访问的业务类型, 二是使用某类业务的具体内容, 三是用户访问业务的互联网服务商是哪个, 分析模型如图1。
●终端对业务匹配分析模型
终端对业务的匹配分析模型, 如图2, 通过分析每款终端型号, 其使用每种业务的用户数、流量、成功率、速率等指标, 得到每款终端型号对业务性能匹配情况。
●用户更换终端意向评估
用于分析判断用户是否有更换手机终端的意向, 该模型 (见图3) 主要分析三个因素, 一是用户持有当前手机的月数;二是用户当前手机的CPU/屏幕/操作系统等, 是否适合当前热门互联网应用;三是分析用户上网行为, 是否访问过电商网站的手机商品。
三、精确营销方法的系统实现
从精确营销方法的几个关键分析模型可以看到, 分析所用数据源除了流量数据外, 还有网管性能、资源数据、经营分析数据, 同时考虑到营销需求也随着业务发展不断变化, 因此精确营销支撑系统设计为三层架构, 如图4所示, 底层是来自多个系统接口的数据源, 中间是对数据源整合为用户粒度、小区粒度的数据仓库, 上层是包含多个独立功能模块的应用层。这样的系统设计可避免数据源的增加对系统产生大的影响, 也支撑上层应用的灵活实现。
系统投入使用后, 有力的支撑了业务营销工作, 表1、表2展示了部分系统输出数据:
以智能终端和阅读业务的精确营销为例, 根据系统输出的营销目标用户进行针对性营销, 智能终端营销成功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 同时换机用户月均消费流量提升20%;阅读业务营销成功率较之前提升8个百分点。
四、结束语
以流量分析为基础的精确营销方法, 可以很好的支撑移动互联网业务及智能终端的营销工作, 在系统实现后, 可逐步整合前后台数据, 扩展成为公司级的大数据平台, 为流量经营等工作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精确营销成为运营商的必然选择。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流量分析的精确营销方法, 用于上网业务和智能手机的精准营销。同时也给出了该方法实现的系统功能架构和系统应用的部分效果。
精确分析 篇8
1 精确建模
1.长行星轮2.内齿轮3.前太阳轮4.短行星轮5.后太阳轮
拉维娜行星齿轮变速机构原理简图如图1所示。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是一个双行星齿轮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式行星齿轮机构,其长、短行星轮分别与不同的太阳轮相啮合,由于齿轮参数不同,前、后行星齿轮共架,可省下一个内齿轮。其结构紧凑、轴向尺寸小、转速较低。既可用于前桥驱动车辆,也可用于后桥驱动车辆。根据换档元件数的不同,它可实现2、3、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本文主要针对4前进档和一个倒档变速机构进行分析,变速控制部分的工作情况如表1所示[3]。令行星齿轮参数为模数m=2mm;压力角α=20°;前太阳轮、短行星轮、长行星轮、内齿轮、后太阳轮的齿数分别为36、18、18、72和30,均为渐开线直齿轮。
首先利用Pro/E进行齿轮零件精确建模。然后按照要求,合理的设计行星架和前后太阳轮连接轴。最后进行虚拟装配。具体装配过程如下:
(1)组装在装配界面,首先绘制一个基准轴,除行星齿轮外所有零件均针对该基准轴和装配体内默认的三个基准面进行安装;并设置合理连接,这里主要用到的是“销钉”副。安装顺序为:后太阳轮→前太阳轮→内齿轮→行星架→两个长行星轮→两个短行星轮。行星齿轮安装时分别针对前、后行星架上的行星齿轮轴定义连接。
为了顺利完成面的“对齐”约束操作,在长行星轮安装之前,参照图2所示的三角形几何关系确定角度α和β。通过长行星轮齿槽和轮齿中心首先创建出一组面,然后创建与此面成α角的第二组面,短行星轮通过齿槽和轮齿中心创建出一组面,第二组面与其成β角。安装角度的精度,将会导致微小干涉出现,但这并不会影响运动学分析结果。
(2)解决干涉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间不正确对齐就会产生干涉,所以通过进入Pro/Mechanism,设置面的“对齐”约束的方式解决干涉。前太阳轮安装属于太阳轮齿数可被行星轮数整除情况,所以安装比较方便,而对于后行星轮系则比较复杂,"对齐"约束需要设置5组对齐,结果如图2所示。系统精度、安装角度精度,将会导致出现微小干涉,根据装配经验,这样微小的体积干涉在实际装配时只需做少量技术处理即可解决[4]。所以,装配的结果真实可信[5,6,7]。
(3)齿轮副的设置进入机构分析,定义太阳轮与行星轮的齿轮副、行星轮与内齿圈的齿轮副连接,共设置了7组齿轮副,即前太阳轮分别与2个长行星轮的齿轮副;后太阳轮分别与2个短行星轮的齿轮副;短行星轮分别与长行星轮的齿轮副;长行星轮与内齿轮的齿轮副。定义行星齿轮与内齿圈的齿轮副连接的时候,要注意啮合方向设置,系统默认为外啮合,即两齿轮转向相同。设置完毕后的装配模型如图3所示。
3 运动学分析
精确模型建完后,在后太阳轮对应的销钉副处,设置伺服电机servomotor1,电机为顺时针方向,设定伺服电机的转速为30°/s;然后结合表1的情况对每个档位进行运动学分析。
3.1 一档运动学分析
分析的类型设定为“运动学分析”,在“锁定图元”选项处,创建“连接锁定”,锁定行星架的销钉连接;然后运行分析。在“测量结果”选项里设定测量项目measure1和measure2,分别测量后内齿轮的转速和前内齿轮的转速,二者的速度分别为30°/s、12.5°/s,即一档传动比i1=30/12.5=2.4。
3.2 二档运动学分析
在锁定图元选项处,创建“连接锁定”,锁定前太阳轮所对应的销钉副连接,然后运动学分析。在"测量结果"选项里,选择对应的“结果集”,读取measure1和measure2的值,二者的速度分别为30°/s、21.45°/s,即二档的传动比i2=30/21.45≈1.47。
3.3 三档运动学分析
在“锁定图元”选项处,创建“主体锁定”,对前太阳轮和后太阳轮锁定,然后运动学分析。在“测量结果”选项里,选择对应的“果集”,读取measure1和measure2的值,二者的速度分别为30°/s、30°/s,即三档传动比i3=30/30=1。
3.4 四档运动学分析
4档的输入为行星架,在行星架对应的销钉副处,加伺服电机servomotor2,电机顺时针方向,转速为30°/s。在电动机选项内删除伺服电机servomotor1;创建“连接锁定”,锁定前太阳轮所对应销钉副连接,然后运动学分析。在“测量结果”选项里,新建测量measure3测定行星架速度,选择对应的“结果集”,读取measure3、measure2的值,分别为30°/s、45°/s,即倒档传动比i4=30/45≈0.67。
3.5 倒档运动学分析
倒档的输入为前太阳轮,所以在前太阳轮对应的销钉副处,加伺服电机servomotor3,电机顺时针方向,转速为30°/s。在电动机选项内删除伺服电机servomotor1和servomotor2,在锁定图元选项处,创建“主体锁定”,对前太阳轮、后太阳轮锁定;创建“连接锁定”,锁定行星架的销钉连接;然后运动学分析。新建测量measure4测定前太阳轮速度,选择对应的“结果集”,读取measure4、measure2的值,分别为30°/s、-15°/s,即倒档传动比ir=30/(-15)=-2。
通过运动分析能够清晰看出各个档位每个齿轮的转动情况。
4 理论计算
根据机械基础知识: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运动规律可用以下特性方程式表示:
式中n1、n2、n3分别为太阳轮、内齿轮、行星架的转速;行星齿轮机构参数α=z2/z1;z1、z2分别为太阳轮、内齿圈的齿数。
结合图1列方程组:
式中nA、nB、nC和nD分别为前太阳轮、后太阳轮、内齿轮和行星架转速;α1=zC/zA=72/36=2;α2=zC/zB=72/30=2.4。结合表1进行各档位传动比计算:
一档:nD=0,传动比i01=nB/nC=α2=2.4;
二档:nA=0,传动比i02=nB/nC=(α2+2)/3=(2.4+2)/3≈1.47;
三档:nA=nB,传动比i03=nB/nC=1;
四档:nA=0,传动比i04=nD/nC=α1/(α1+1)=2/3≈0.67;
倒档:nD=0,传动比i0r=nA/nC=-α1=-2。
运动学仿真结果与各个档位理论传动比完全相等。
5 结语
(1)利用Pro/E软件对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进行虚拟装配,可以通过Pro/Mechanism设置基准面的“对齐”约束,达到解决干涉建模。为ANSYS、ADAMS等CAE软件对齿轮的进一步仿真分析奠定了基础。
(2)Pro/E软件通过齿轮副的准确定义,以及相应的锁定设置,可以对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且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完全符合。
(3)运动学分析时,各齿轮的运动情况一目了然,比理论分析容易判断其工作状况。
参考文献
[1]Wan H G,Gao S M,Peng Q S.Virtual Assembly In A CAVE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Graphics.Kunmin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2001:552-557.
[2]Bullinger H J,Richer M,Seidel K A.Virtual Assembly Planning[J].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2000,10(3):33l-341.
[3]刘后毅,张全良.自动变速器齿轮系统传动比计算与分析[J].轻型汽车技术,2007(221):16-19.
[4]王秀山,张淑敏.基于Pro/E软件的虚拟齿轮的精确建模与装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1):84-86.
[5]张志宏,张和平,刘忠明.双联行星齿轮模拟装配[J].机械传动,2006,30(5):51-53.
[6]徐恺,邓效忠,吴剑,等.行星传动系统的快速虚拟装配[J].机械传动,2008,32(1):65-67.
关于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分析 篇9
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受产品检验流程、检验方法以及检验误差的影响,尤其是检验流程,它不仅影响到质量检验精确度,还关系到质量检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所以说,我们在探讨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时,完全可以从质量检验流程入手,注重对每一个检验环节的控制,同时选择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与有效。目前国内产品质量检验流程中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的环节有:
1.1 产品抽样
在产品质量检验之前,为了检验方便,少耗时耗力,大多会采用产品抽样形式,在同批量产品中随机抽取适量产品作样品,然后对样品进行质量检验。这一方法在原理上是可行的,但由于抽样产品的性能并不能代替所有产品的性能,加之检验时可能会出现检验误差,从而导致最后检验得到的数据精确度不高,影响产品质量检验有效性。为此产品抽样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实施,按照产品检验前期所制定的较为完善的抽样计划进行产品抽样,正确选用抽样方法,使产品抽样能更具代表性、公正性。
1.2 检测方法的选择
检测是紧随产品抽样之后的一项工作,是产品质量检验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按照检验原理来分类,生活中常用到的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共有五种,分别为:感官检测、物理检测、化学检测、产品试验以及生物检验。这五种方法适用于不同情况、不同产品,实际检测时必须注意分析产品类型,结合检测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一般来说,同批次产品或样品必须采用相同的质量检验方法;同一样品的质量检测必须同时同步进行,避免检测误差产生。
1.3 检验误差的存在
检验误差是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管它是因系统、设备、环境因素引起,还是因人为失误造成,它都会在检验过程中存在,不可能做到完全消失。对于检验误差来说,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减小,没办法做到完全消除。从误差类型来看,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只有两种,即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是指产品质量检验或实验过程中因方法选择不当、检验次数过少、平均值取法错误、检验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的误差,具有数值变化规律的特性;偶然误差则是指质检过程中因人员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它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两大特点。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都会对质检精确度产生影响,降低产品质量检验结果的精确度,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 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国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经全面整顿之后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检验工作人员检验技术不纯熟,检验过程中出现错检、漏检,就是质量检验方法使用不当,导致检验结果缺乏准确性,大大降低了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效率,降低了质检精确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相关技术人员在现有的检验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寻出了精确度更高、技术更先进的产品质量检验方法,期望能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检验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及产品质量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在此,笔者结合产品质量检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提高措施,以供分析。
2.1 重视产品质量检验抽样环节
产品抽样是产品质量检验的关键环节,样品的代表性完全依赖抽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根据产品检验要求,提前制定科学、完善的抽样方案,确定抽样样本的数量与分组,准备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装备,并以公平、公正、适应、适宜为抽样原则,采用科学有效的抽样方法,努力避免试样的倾向性,最大程度地保障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公正性。工作人员切勿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样本,坚持严谨、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切实保证抽样的质量,抽出代表性强、有价值、够份量、够数量、规范科学的样品。
2.2 科学分析并处理质量检验数据,及时正确写出检验报告
工作人员需根据数值修约规定精准地读取计数,正确而真实地记录数据。当检验结果出来后,首先分析数据之间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发现异常值必须及时进行剔除或隔离处理,验证后的可信数据则必须进行误差分析。尤其当检验结果在标准临界值附近时,更需要提高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和重视,通常可选择进行二次检验、检验流程查询或仪器设备再效验等工作,以保证检验结果取舍的有效性和精确度。根据全面分析误差可能产生的环节及成因,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的精确度分析;根据检验及分析结果及时正确写出真实的检验报告,对检验结果进行客观结论判定,为产品生产提供及时指导。
2.3 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检验工作人员是产品质量检验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正确、规范、有序地进行,也关系到产品质量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因此,检验机构必须加强对检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法律素质、思想认识等的培训和教育,从而保证检验工作人员能够保持高度负责、严谨认真的态度科学地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正确处理检验数据与误差,为产品质量检验结果的精确度提供人员保障。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产品质量检验是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的关键,检验结果的有效性靠检验精确度衡量,精确度越高,检验结果就越有效,反之则有效性越低。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现已求证出了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在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只有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实施质量检验,做到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检验产品选择相适应的检验方法,严格、规范化检验流程,科学分析检验结果,才能切实保证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有效性,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的目的。
摘要: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是衡量产品质量检验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提高检验精确度是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的必要措施。基于产品质量检验的重要性,本文从影响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的因素入手,对检验过程中影响检验精确度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精确度的方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检验,精确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丹.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度[J].品牌与标准化.2011(16)
[2]郭美娥.浅谈提高实验室检验报告质量的途径和方法[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03)
精确计算 科学变轨 篇10
1 精确计算 科学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上共装有13台各种发动机,对卫星进行变轨、维持和姿态控制。这些推力大小不同的发动机,分布在嫦娥一号卫星的不同部位,就像嫦娥的“船桨”,既可控制嫦娥的轨道姿态,也可控制嫦娥的速度。嫦娥一号卫星整个变轨过程如图1所示,下面就从物理学知识的角度来分析嫦娥一号卫星变轨运行的全过程。
1.1 嫦娥一号绕地飞行
嫦娥一号卫星要脱离地球的引力,就必须不断加速,最终逃离地球吸引直奔月球轨道。在这个过程中要经过四次变轨,最后脱离地球的引力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1.1 第一次变轨(远地点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在第一次变轨前是在如图1所示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其近地点为200km,远地点为5 100km,周期为16h。其实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相关的数据算出卫星运行的周期。由开普勒定律知道,卫星作椭圆轨道的运行周期等于以半长轴为半径的圆轨道的运行周期。设地球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半长轴为r,其具体计算如下:
第一次变轨是在远地点进行的,如图1中的A点进行变轨。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通过第一次的成功变轨使卫星的近地点距离从200km抬高到600km,使卫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如图1中的2轨道。我们也可计算出变轨后的嫦娥一号卫星在2椭圆轨道运动的周期,计算方法如下:
1.1.4 第四次变轨(近地点变轨)
实现第四次变轨卫星远地点高度由12万余km提高到37万余km,进入114h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一号卫星逃离地球直奔地月转移轨道。
1.2 嫦娥一号地月大转移——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月之旅。在飞行途中,对卫星的飞行轨道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并实施了一次轨道修正,以确保被月球俘获。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点是指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发动机关机时的空间位置。根据地月的时空关系,只有在这个点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一号卫星才能按时与月球相会。否则,将会出现与月球“擦肩而过”或撞击月球的情况。如果说入口点的选择是为了准时与月球“相会”,那么出口点设计的目标就是与月球“相会”后,卫星能在距月球表面200km时进行第一次刹车制动,进入12h周期的绕月大椭圆轨道。
1.3 嫦娥一号绕月飞行
1.3.1 第一次近月点制动——绕月大椭圆轨道运动
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首次飞达近月点。此时,卫星首次“刹车”减速,以确保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一颗月球卫星。此时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周期12小时的月球极轨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我们继续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计算出嫦娥一号在绕月大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设月球半径为R,卫星近月点高度200km,远月点高度8 600km,月球质量为M,半长轴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6,其具体计算如下:
1.3.3 第三次近月点制动——绕月圆轨道运行
11月7日,在经过第三次近月点制动后,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200km高度、周期127min的极月圆形轨道,这也是我国科研人员为嫦娥一号精心选定的“工作岗位”。其运行周期计算如下:
2 “嫦娥一号”与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发展过程,深深地蕴涵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学的物理教育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任务。科技不仅创造人类文明,而且推动社会的发展。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物理学历来都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作为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宇宙奥秘的有力工具,物理学又是一种哲学观和方法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这门古老而又生机的学科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卓越的里程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发展航天探月工程是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的有益尝试。我们中国人正是发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发射才取得了圆满成功!嫦娥探月工程,不仅是民族智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大大地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当今世界,一个没有用科学精神武装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是注定要挨打的民族。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从神舟五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到嫦娥一号探月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总是以“勇于攀登”、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步步迈向航天科学技术的巅峰。
(栏目编辑罗琬华)
变换测站点精确悬高测量精度分析 篇11
全站仪中悬高测量作为确定建筑物高度、标高的一种专项功能,对于确定建筑物高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实操性和简捷性。但传统悬高测量方法由于必须安置棱镜于目标点的正投影位置,在实际操作中受到较大制约[2]。
诸多学者及工作人员对传统的悬高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方法,诸如利用钢尺配合经纬仪确定投影点等,但由于操作过程过于复杂而且精度不能很好的得到保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利用变换安置仪器测站点,进行两次悬高测量就可以消除无法确定投影点的缺陷。对测量精度分析和影响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精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此,对变换测站点悬高测量的原理和应用进行阐述,并进行了精度分析,以期更好地用于实际测量工作。
1 测量原理及精度分析
1.1 测量及计算原理
如图1所示在目标建筑物附近平整地方选取A,B两点。在A点安置全站仪,精确量取仪器高i1,在B点安置棱镜,照准目标点P,测得竖直角α1,则hPE=DAE×tanα1;再照准B点棱镜,测得水平角β1,垂直角γ,测得斜距S;将全站仪安置于B点,A点安置棱镜,照准目标A,测得水平角为β2,由图1所示即可以得出目标点P的高程为HP=HA+i1+hPE或者HP=HB+i2+hPE[3,4]。
如图2所示,利用正弦定理,求得AB的水平距离为:
而
则
假设A,B两点的高程已知,则:
取平均值即为:
1.2 精度分析
根据误差传播理论,由于HA,HB是已知数据,其精度可以不予考虑,求得P点高程中误差为:
其中,
由以上计算可以得出,在悬高测量中涉及最终目标点高程精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形成,角度测量误差(包括竖直角mα和水平角mβ)和仪器高度误差mi。而在影响因素中,角度测量精度和大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很大。
1)仪器对中误差对水平角精度的影响,熟练的仪器操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对中偏心距一般不会超过3 mm。2)对于工程中常用的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2 mm+2 ppm的全站仪,悬当高测量的距离一般小于200 m,故距离的精度是很可靠的。3)目标偏心误差最大值为棱镜半径50 mm,从而使对中目标靠近垂直地物点的误差达±18 mm~±25 mm。4)由于大多数全站仪具备双轴补偿功能,对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对中误差,仪器精平误差以及竖直角观测误差均可以降低。5)仪器本身的误差(系统误差)可以通过盘左、盘右观测来抵偿消除。
2 实例分析
现假设两测站点相距200 m,利用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2 mm+2 ppm的全站仪进行测量。假设垂直角γ1=0°,取mi=±2 mm,结合相关文献资料[5],令α1=α2,β1=β2,其高程测量的中误差见表1。
mm
从表1可以得出,竖直角增大过程中,高程误差的递增速度要比水平角增大时递增的快。所以,在测量过程中应控制竖直角角度和水平角角度,以使得测量精度达到要求。
3 结语
1)采用该方法既可以架设两台仪器,也可以利用一台仪器进行测量。2)进行悬高测量,悬高点与两测站高差较大时,应注意两测站点与悬高点的距离,控制悬高点的竖直角保持在小于25°的范围中,被测竖直角大小相等;在测量水平角时,使得水平角保持在60°左右。3)角度观测过程中,为保证精度,应进行多余观测以及水平始读数的鉴定。4)本方法既可以在悬高测量中测量建筑物高程,也可以使用于三角高程测量,进行目标点位的高程确定。5)本文阐述方法既适用于全站仪观测也适合利用经纬仪与钢尺或者测距仪配合进行,亦可以编成程序,具有普及价值。
摘要:通过利用悬高测量时变换测站点,克服了传统悬高测量必须置镜于目标点正下方的缺点,提出了进行精确悬高测量的操作方法及计算公式,分析了误差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为以后在工程中进行悬高测量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工程测量,悬高测量,精度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第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燕志明,魏长寿.悬高测量与改进方法及精度探讨[J].矿山测量,2010(2):53-54.
[3]杨守菊,徐常亮.一种免棱镜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J].科技资讯,2008(26):64.
[4]周群美,叶庆丰.浅谈悬高测量的误差控制[J].科技信息,2009(21):660-661.
【精确分析】推荐阅读:
对精确制导武器的分析05-16
[精品]电信运营企业精确管理案例分析06-01
精确制导武器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发展趋势分析10-16
精确栽培10-16
精确检测05-27
精确策略07-09
精确同步08-03
精确语言10-25
精确保障11-13
精确技术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