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期(共8篇)
水稻苗期 篇1
今年水稻品种多、乱、杂现象较突出, 感病品种比例高。为切实减轻水稻稻瘟病、恶苗病、水稻螟虫等病虫害的发生, 抓好水稻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和移栽时的带药移栽工作十分必要。
一、水稻种子处理技术要点
1. 精选种子
在播种前选晴天晒种, 可以大量杀死病原菌。采取风选、水选和人工精选等方法, 将杂质、病粒和秕粒剔除, 选用饱满的种子, 可以增强发芽率和发芽势。
2. 药剂处理
在水稻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可有效预防恶苗病、苗稻瘟、烂种烂秧、青枯死苗病害的发生。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后, 选用以下方法进行药剂处理:
(1) 用强氯精1g对水0.5kg浸0.5kg种子, 浸种12小时后, 用清水洗净催芽。
(2) 用25%咪鲜胺 (使百克) 2 000倍液浸种24~36小时后, 催芽播种。
(3) 旱育秧苗床, 每亩用50%敌克松100g加50%多菌灵50g, 对水50kg喷雾, 可预防烂种烂秧和青枯死苗。
如种子包装袋内配有药剂, 乡、镇农技干部或种子经销商应向农民宣传、讲解, 引导农民正确使用药剂, 保证药效。水稻包衣种不需要再进行药剂浸种, 直接进行催芽育苗即可。
二、水稻带药移栽技术要点
稻瘟病、水稻螟虫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 在栽秧时实行带药移栽可有效防治稻瘟病、螟虫及其它苗期病虫害。具体方法是:
1. 药剂浸秧
地膜秧、两段秧等育秧方式育成的中苗秧或大苗秧, 适合进行药剂浸秧。具体方法是: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g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g, 加90%杀虫单50g对水35kg, 对匀后装入盆或桶中, 缓慢将滴干水的秧把全部浸入药液, 稍停提出堆闷30分钟左右即可移栽, 可有效减轻本田叶瘟发生危害, 并对水稻螟虫、稻秆蝇、稻负泥虫等虫害有一定控制作用。
2. 药剂喷施
此法适合各种育秧方式的所育秧苗。在移栽前2~3天亩用20%三环唑100g或75%丰登20g, 加90%杀虫单100g, 对水50kg叶面喷施后再移栽。特别是小苗秧不适合进行药剂浸秧, 采用带药下田, 是当前防治早期病虫的重要手段。移栽时不能用带菌稻草盖种催芽或捆秧把, 同时, 应处理带菌稻草, 消灭早期菌源
水稻带药移栽是一项费省效宏的技术措施, 可有效杀灭多种病原菌和虫蛹、卵块, 对水稻螟虫、稻瘟病等病虫害有较好控制效果, 且便于操作, 群众容易掌握, 应予以大力推广。
水稻苗期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篇2
关键词:水稻;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87-1
1 水稻潜叶蝇(稻螳螂蝇,大麦水蝇)
1.1 为害情况
水稻潜叶蝇除为害水稻外,还取食麦类、甜菜、稗草、游草等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幼虫潜入稻苗叶肉,取食叶肉、使叶肉出现白条斑,严重时全叶变白,干枯或者全株枯死。幼虫潜叶时造成的伤口,因水分渗入而使叶片腐烂造成大量死苗,影响水稻产量。
1.2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4~5代,以成虫或蛹越冬。成虫白天出来取食,夜间栖息。有趋蜜、喜低温习性,产卵在靠近水面的叶子上,以一代幼虫为害幼苗。5月下旬~7月上旬是为害期,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当水温达到30℃,幼虫死亡率高达50%以上。在天气阴凉,稻田灌深水,杂草多的田块或寒冷稻区,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转叶为害,发生较重。7月中旬以后成虫又多在杂草上或水稻无效分蘖上繁殖和活动,直到越冬。
1.3 防治办法
1.3.1 农业措施 在5月中旬前,清除田边池埂上杂草,消灭越冬代成虫,减少虫源。适时早播,早插秧,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粪肥,培育壮苗,提高抗虫性。浅水灌溉,促进缓苗,减少幼虫为害和转叶为害。浅水5~7厘米,必要时可连续排水晒田2~3次。
1.3.2 成虫发生盛期 5月下旬左右,每亩用2.5%敌百虫粉0.5公斤,加1.5%乐果粉2公斤混匀后喷施,也可用其他触杀剂喷粉或喷雾。
1.3.3 幼虫为害期 约6月上旬,喷40%乐果乳油、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600~800倍液,以及多种合成菊酯类乳油(如2.5%敌杀死,5%来福灵,20%速灭杀丁等)3000~40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50~75公斤。施药前先将稻田水放浅,施药后堵上水口3~5天,以利发挥药效。
1.3.4 插秧时 使秧苗带药下地,即在插秧前一天,向秧苗喷洒40%乐果乳油800倍液或合成菊酯类3000~4000倍液,把秧苗药带移栽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 稻负泥虫(背粪虫、巴巴虫、金盖虫)
2.1 为害情况
成虫、幼虫均为害稻苗,以幼虫为害较重。舐食叶肉,造成大小不等的白条斑,为害重的田块稻苗一片枯白色。稻苗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分蘖减少,而造成严重减产,(东部山区或半山区为害较重),是吉林省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2.2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在山区或半山区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山坡、田埂或禾本科杂草根际的土中越冬。越冬的成虫翌年5月下旬开始活动,先在杂草上取食,6月上旬起移到稻田为害。成虫喜阳光,白天活成,夜晚、阴雨和大风天气潜伏在寄生下部叶腋或叶心内。幼虫不活泼,喜欢在夜晚、清晨及阴天为害。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幼虫为害盛期。7月中旬幼虫作茧化蛹,8月中旬以后。羽化的成虫陆续转移到越冬场所越冬。
2.3 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 结合积肥清除杂草,减少虫源。适时早播,早插秧,培育壮秧,提高抗虫性,提高抗虫性。
2.3.2 药剂防治 防治成虫是在迁入稻田后,还未分散或产卵前(5月下旬)进行;防治幼虫适期是在幼虫孵化盛期至初龄(小米粒大小)时施药。用2.5%敌百虫每亩2公斤(喷粉);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0%杀灭菊酯类乳油3000~4000倍液等药液喷雾,每亩50~75公斤。
2.3.3 人工防治 可在清晨用小扫帚将叶片上的幼虫轻轻的扫入水中,连续进行3~4次,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育苗与苗期管理 篇3
水稻育苗: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品质优, 产量高, 抗逆性好, 抗病性强, 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纯度不低于98%, 净度不低于96%, 生育期适中的优良品种。当地一般在4月中旬气温稳定在5℃时育苗, 盘育苗比普通旱育苗晚7~10天。整地做床:选择背风向阳, 土壤肥沃的园田地, 温室大棚前, 上年没有用过旱田除草剂的旱田地块上, 精细整地。配制营养土: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倒细过筛与园田土按1∶2~3的比例配制成营养土, 加壮秧营养剂每15平方米床面用2.5千克肥, 肥土混合要均匀。种子处理:播种前选择好的天气晒种2~3天, 用盐水选种, 漂出瘪粒, 选后用清水淘净, 再用浸种灵300~400倍液浸种5~7天。播种:准备好软盘后填装已配制好的营养土, 装满后用木板刮去多余部分, 全床摆盘装土完成后浇水沉实, 播后将种子压入土中压实, 再覆盖土厚0.3~0.5厘米左右。覆土后用苗床除草剂封闭灭草, 每10平方米床面撒苗床除草剂125克, 使用前拌土闷3小时。注意药剂混拌均匀, 扬撒均匀。采用宽床开闭式双膜覆盖或用无纺布覆盖, 拌绳固定薄膜。
苗期管理:出苗前保温保湿, 防止大风吹开薄膜, 当小苗出齐后及时撤走地膜。二叶期看温炼苗, 温度控制在25~30℃, 三叶期温度控制在20~25℃左右。育苗时浇足底水的, 出苗前一般不缺水, 通风炼苗后, 随通风口加大, 床内水分蒸发加快, 应及时浇水, 每次浇水要浇透, 尽量减少浇水次数。钵盘育苗失水快, 要注意勤补水。3~5叶后如发现脱肥, 每10平方米用0.5千克硫铵, 配成1%的硫铵水用喷壶喷施, 然后清水洗苗。
春季气温变化无常易引发立枯病和青枯病, 应提早预防。可在做床时或播种前床面喷施杀菌剂, 发病后及时加强防治, 用3%~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10克, 对水后浇灌30~40平方米苗床, 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 每平方米1~1.5克对水浇灌。
水稻苗期 篇4
2.青枯病 立枯病的一种,主要是苗床管理不当引起的。苗期通风少,床温高,再加上浇水多引起稻苗徒长,幼苗地上部长的过大,地下部的根系供水能力小于地上部茎叶的蒸发,严重时易得青枯病。防治的方法:平时苗床多通风、早通风、进行大通风或中午时分揭膜浇水。如果青枯和黄枯混合发生时,按照防青枯病色的方法管理,同时还要喷施防治立枯病的药剂。
3.烧苗 烧苗多是施肥过多引起的。施肥过多往往出苗不齐,不出苗或出苗后立针,开始不长,一般根系小、黑、不扎根。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白天多浇水,大揭膜,再浇水再揭膜,反复进行,洗掉一部分苗床的肥,促进扎根,稻苗发新根后正常管理。
4.烤苗 烤苗是温度过高发生稻茎叶发黄的现象。烤苗大都发生在苗床加盖塑料膜的育苗方法。发生烤苗时不要轻易毁苗,追施50g/m2硫铵和生根剂后,保持30℃以下的温度,尽可能保证温度和湿度,促进稻苗生长,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
5.冻苗 水稻出苗前温度在-3℃以下时易发生冻害,出苗后秧苗越大受冻害的程度越重。受冻害的稻苗开始稻叶变成水浸状的浓绿色,经过太阳晒后就变黄变白。预计气温要达到0℃时,头一天浇水就可以有效降低冻害的发生程度。
6.顶盖苗 覆盖用的土粘性大或有机质含量高时幼苗易出现顶盖现象,等到覆盖的土干后,使用木条等物把顶盖土打碎,再浇透水,让苗露出地面即可,不要等稻苗长大后再处理,防止顶盖苗可采用上面覆盖河砂或苗前浇一次水。
7.细菌性褐斑病 育苗过程中不注意通风,在秧苗徒长的情况下进行通风容易造成上部叶片出现褐色细菌性叶斑。这种病害是苗床通风时,稻叶之间相互磨擦出现伤后有细菌侵入产生的病害。此时一般不用打药,应加强通风管理。
8.磷害 苗床施用磷肥过多时,秧苗的第1叶片开始变成褐色,严重时第2叶的叶尖也变成褐色,但一般对秧苗生长影响不大。苗床应减少磷肥的施用量。
水稻苗期 篇5
关键词:光合细菌,水稻,色素,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近年来, 随着工业的发展, 氯氟烃和石化燃料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排放对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有很大的破坏, 致使臭氧层变薄及臭氧空洞的出现, 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主要是UV-B (ultraviolet-B, 其波长范围在280~320 nm) 辐射的增强。增强的UV-B辐射会危害陆地植物, 影响植物代谢过程、抑制植物生长和发育, 导致敏感植物从形态学到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多种损伤和变化, 甚至引起DNA损伤, 影响DNA的复制[1,2], 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 导致作物减产[3]。同时, 增强UV-B辐射也会刺激植物产生防御性反应, 如增强清除自由基的酶系统活性和增加叶表面UV-B吸收色素含量, 植物对于UV-B辐射的增强也有一定的保护性适应机制[4,5,6,7,8]。
光合细菌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简称PSB) 是原始具有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 广泛分布于湖泊、水田、污泥、水稻以及其它作物根际土壤中, 是细菌中特殊的生理类群, 具有固氮、固碳及氧化分解硫化物和胺类等有毒物质的生理生态特性。其菌体富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及促生长因子, 一些活性菌株还含有抗病毒物质[9,10,11]。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光合细菌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诸多研究结果表明, 光合细菌在农业、环保、医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2]。光合细菌作为一种菌肥在农业生产中引起广泛重视, 能够增加植物抗逆性,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13,14,15,16,17,18,19,20]。该试验主要研究光合细菌对水稻苗期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为光合细菌在水稻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光合细菌菌株是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鱼池中分离的NDYC1, 初步鉴定为沼泽红假单胞菌。水稻供试品种为绥粳7号。
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2.1 光合细菌液体培养基
采用改良71#培养基。乙酸钠1 g, 丙酸钠2 g, 酵母膏0.5 g, (NH4) 2HPO41.2 g, 无机盐溶液10 mL。
1.2.2 无机盐溶液
ZnSO4·7H2O 50.0 mg, MnSO4·H2O 4.0 mg, MgSO4·7H2O 1 350.0 mg, FeCl3·6H2O 100.0 mg, EDTA 150.0 mg。
1.2.3 光合细菌培养
30℃光照条件微好氧培养, 光照强度2 000 lx, 培养时间48 h。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Ⅰ:喷施光合细菌后紫外线照射, Ⅱ:不喷光合细菌紫外线照射, Ⅲ:喷施光合细菌后不进行紫外线照射, Ⅳ:不喷光合细菌且不进行照射。
水稻盆栽育苗, 待水稻长到2叶1心时喷施光合细菌, 连续喷施2次, 每次间隔2 d。光合细菌发酵液每盆喷施5 mL, 光合细菌菌数为3×109个·mL-1, 再置于紫外灯 (秦牌220 V, 30 W, 波长峰值305 nm, 宝鸡光源研究所生产) 下分别照射3、5、8、15 min, 灯管距叶片约20 cm。照射后48 h取下水稻叶片, 称重、研磨, 测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的含量。
1.4 测定方法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21]。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测定参照Giannopolitis等的方法[22], 测定SOD对氮蓝四唑 (NBT) 的光化还原抑制作用, 以抑制NBT光化还原的50%为一个酶活单位。叶绿素测定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23]。试验重复3次, 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色素含量变化
如图1所示, 水稻喷施光合细菌后经紫外线照射, 叶绿素a的浓度在短时间照射后升高, 延长照射时间浓度降低, 而不喷光合细菌经紫外线照射的水稻叶绿素a的浓度随照射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并随时间延长叶绿素a含量降低缓慢, 但两者总体高于喷施光合细菌不经紫外线照射及不喷施光合细菌不进行照射的植株。叶绿素b (见图2) 含量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相同。结果表明, 紫外线短时间照射可促进水稻叶绿素a、b的形成, 长时间照射抑制叶绿素a、b的形成, 而喷施光合细菌有抗抑制的作用。对类胡萝卜素含量 (见图3) 的影响则是喷施光合细菌经紫外线照射3 min的水稻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不喷光合细菌进行紫外线照射的水稻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不进行紫外线照射的处理。由此可见, 紫外线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 可诱导水稻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喷施光合细菌的处理, 其水稻色素含量高于相应不喷光合细菌的水稻, 光合细菌对水稻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合成有促进作用。试验说明较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提高水稻的叶绿素a、b含量。而喷施光合细菌无论经紫外线照射还是不经照射均可提高叶绿素a、b含量, 在紫外线照射8 min时含量最高。
2.2 水稻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由图4看出, 在紫外灯照射初期喷施光合细菌经紫外线照射的水稻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不喷光合细菌进行紫外线照射的水稻, 但随照射时间延长, 其活性逐渐升高并超过其它处理, 而经紫外线照射不喷菌的处理在照射3 min时酶活性最高之后下降, 最后低于不喷菌不照射的处理。据报道过氧化氢酶在紫外线长期照射下活性下降[20], 本试验结果与之基本一致。不喷光合细菌而经紫外线照射的水稻过氧化氢酶含量在照射初期急剧升高, 可能是植物体对环境胁迫等逆境的一种应激反应, 水稻突然暴露于紫外灯下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 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 如不及时清除则会对植物体细胞产生危害, 导致细胞膜破坏或损伤。过氧化氢酶的提高有效地清除了活性氧。喷施光合细菌暴露于紫外灯下的水稻过氧化氢酶缓慢的提高, 说明光合细菌对水稻体内活性氧的提高有个缓冲作用, 防止因水稻体内活性氧的急剧升高而损坏植物细胞膜。
SOD活性变化趋势如图5, 喷施光合细菌经紫外线照射的水稻活性随照射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 而不喷光合细菌进行紫外线照射的水稻SOD活性较低并无明显变化趋势。喷施光合细菌不经紫外线照射与不喷光合细菌不经紫外线照射相比, SOD活性升高。以此可以说明, 光合细菌对水稻有保护作用, 可以使水稻的活性氧清除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 的水平提高, 有效防御了因紫外线辐射而使植物体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对植物体的破坏[21]。光合细菌对水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与俞吉安的光合细菌在动物上的研究结果一致[22]。
3 结论
3.1 紫外线照射可诱发植物体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 而喷施光合细菌对水稻有保护作用, 照射初期, 叶绿素a、b低于未喷施光合细菌的植株, 说明此时光合细菌起到了抗氧化作用。在其作用降低后, 水稻自身的色素系统逐渐发挥作用。紫外线可诱使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 无论喷施还是未喷施光合细菌的水稻, 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较未经紫外线照射的水稻有所提高, 而未经紫外线照射喷施光合细菌的水稻类胡萝卜素含量也高于未喷施光合细菌的处理。
水稻苗期 篇6
3-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是最早发现的一类生长素。研究表明,外源添加IAA可促进大豆质子分泌,使细胞壁松弛,延长快,从而影响伸长生长[2],还可促使农产品产量增加5%-30%[3]。烟草经IAA处理,可促进烟草根系的发育,增加根重,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根系的代谢能力[4]。Chen[5]证明了0.3μmol/L的IAA能够促进烟草BY-2细胞的伸长,对细胞分裂并无影响,在相对较高的IAA浓度下,细胞分裂加快,而细胞的伸长却受到抑制。秦铁伟等[6]研究表明,外源喷施30mg/kg和60mg/kg的IAA使烟叶上部叶开片情况最好,而45mg/kg处理的烟叶产量和产值最高。生长素对根系生长的作用是浓度依赖型的,低浓度促进根系生长,超过一定浓度则表现为对根系生长的抑制[7],赵东利等[8,9]研究表明喷施低浓度(低于1μmol/L)能促进根系生长,1×10-3μmol/L的IAA能显著增加大蒜生根数量及根质量,1×10-2μmol/L的IAA能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率,而高浓度(高于10μmol/L)则抑制大蒜和月季根生长。且外源加入IAA对人参毛状根的生长、形态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等产生影响[10]。虽然IAA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已被应用于烟草、果蔬等作物,以提高作物产量为主要目的,但IAA在调控粮食作物如水稻生长的适宜浓度、光合特性及对养分利用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实验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浓度IAA对苗期水稻株高、根系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探讨促进水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最佳浓度,为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IAA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水稻为陵两优211杂交水稻,购自湖南省农科院种子公司。IAA购自长沙中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营养液大量元素浓度:NH4NO3为1.25mmol/L,KH2PO4为0.3mmol/L,K2SO4为0.35mmol/L,Mg SO4·7H2O为1.25mmol/L,Ca Cl2·2H2O为1mmol/L,微量元素浓度:H3BO4为36.7μmol/L,Mn Cl2为9.1μmol/L,Zn SO4为0.77μmol/L,Cu SO4为0.32μmol/L,H2Mo O4为0.39μmol/L,EDTA-Fe为20.0μmol/L,Na2Si O4为2 mmol/L,相当于Si O2浓度120 mg/kg,p H调节至5.8~6.0。
1.2 试验方法与处理
为找到促进水稻生长的最适IAA浓度,本文采用水培方法,设6个IAA浓度梯度,即1μM、10μM、25μM、50μM、75μM、100μM,以不添加IAA(CK)为对照,共7个处理。水稻种子经15%H2O2消毒20min,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后在30℃的暗培养箱中培养2d,出芽后将其平铺在有网眼的塑料筐中生长。取苗龄6d且生长均匀的健壮幼苗移栽于事先装有700ml完全营养液的不透光塑料杯(高190mm、直径95mm)中进行不同浓度IAA处理,每杯4穴,每穴3株。2d-3d换一次营养液,3次重复,随机排列。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光照周期16h/8h(昼/夜),温度控制在28℃/18℃(昼/夜)。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水稻处理1d、5d、10d后取样,测量株高、根长、地上部重、根重;第10d后,保存部分鲜样于-4℃冰箱中,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部分干样于烘箱中经105°C杀青0.5 h,再于70°C中烘干24h至恒重,称重。叶绿素采用乙醇提取测定[11]。计算公式:Ca=13.95A665-6.88A649;Cb=24.96A649-7.32A665,式中Ca和Cb分别为叶绿素a和b的浓度,单位为mg/L,叶绿素含量(mg/g)=(C×V)/(W×1000),式中C即(Ca+Cb)为叶绿素总浓度(mg/L),V为提取液总体积(ml),W为叶片鲜重(g)。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文中各表均表示3次重复试验的平均值和标准误差,差异显著性检验选用LSD法,比较不同处理间在p<0.0 5水平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IAA对水稻根长和根重的影响
不同浓度IAA处理水稻1d和5d后,根系的变幅分别为5.56cm-5.97cm和5.25cm-5.56 cm之间,与对照CK相比,均没有显著变化(表1)。IAA处理10d后,与CK相比,1μM IAA处理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根长显著增加(p<0.05),增加了41.1%,但IAA处理浓度为10μM-100μM之间时,对苗期水稻根系无明显影响。
IAA处理对苗期水稻根重的影响与根长存在一定的差异。与CK相比,不同浓度IAA处理1d后,根重没有明显差异。IAA处理5d后,除1μMIAA处理的根重与CK无明显差异外,10μM-100μM IAA处理的水稻,根重显著增加(p<0.05),增幅为21.2%-46.2%,以100μM IAA处理的根重增加最大,次之为50μMIAA处理(表1)。随IAA处理时间的延长,10d后IAA处理与CK相比,水稻根重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10μM、25μM和100μMIAA处理的水稻根重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39.1%、25.9%和17.8%。
注:不同字母表示不同IAA浓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相同浓度表示差异不显著,下同。
2.2 不同浓度IAA对水稻株高和地上部重量的影响
不同浓度IAA处理水稻1d和5d后,苗期水稻株高的变幅分别为18.18cm-19.72cm和20.60cm-21.62cm之间,与对照CK相比,均没有显著变化(表2)。随处理时间延长,到10d后,与CK相比,1μMIAA处理的水稻株高增加了5.0%,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随IAA浓度的增加达10μM后,水稻的生长被抑制,其株高开始下降。与CK相比,除10μM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降低(p<0.05),水稻株高的降幅在16.0%-20.7%之间,但它们之间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不同浓度IAA处理水稻1d和5d后,除50μMIAA处理5d,地上部重量与CK比较显著增加(增长了20.2%,p<0.05)外,其他处理均对地上部重量无明显影响。到处理10d,当IAA浓度超过25μM后,水稻地上部的重量受到显著抑制,与CK相比显著下降,下降幅度为20.0%-36.7%之间,以75μM对生物量的降低幅度最大(表2)。
不同浓度IAA处理水稻1d后,根冠比的变幅分别为0.61-0.70之间,与CK相比,没有显著影响(表3)。IAA处理5d后,与CK相比,25μM、75μM和100μM IAA处理的根冠比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24.0%、21.1%和29.5%。IAA处理10d后,施加IAA处理根冠比逐渐升高,与CK相比,除1μMIAA处理无明显增加外,10μM-100μM IAA显著增加(p<0.05),增幅为45.1%-76.0%,以100μM的根冠比最大,25μM次之。
2.3 不同浓度IAA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含量高低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浓度IAA处理水稻1d后,叶绿素a含量的变幅为1.24mg/g-1.30mg/g,与对照CK相比,均没有显著影响(表4)。IAA处理水稻5d后,与CK比较,1μM-100μM IAA处理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长了34.4%-51.0%,以10μMIAA处理叶绿素a含量最高。到处理10d后,叶绿素a含量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0.12mg/g-0.52mg/g,除100μM IAA处理无显著差异外,1μM-75μM IAA处理显著增加(p<0.05),增加量由高到低为:10μM>25μM>1μM>50μM>75μM。表明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相应加强,利于作物生长。
不同浓度IAA处理水稻1d后,叶绿素b含量的变幅为0.38mg/g-0.40mg/g,与对照CK相比,均没有显著影响(表4)。不同浓度IAA处理水稻5d后,与CK比较,叶绿素b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为35.5%-73.0%,增幅顺序以25μM>10μM>100μM>50μM>75μM>1μM。随处理时间延长至10d,与CK相比,1μM-100μMIAA处理的水稻叶绿素b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为23.7%-64.0%,以10μM IAA处理的叶绿素b含量最高。
总叶绿素的含量由叶绿素a和b含量决定。与CK相比,不同浓度IAA处理1d后,总叶绿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IAA处理5d后,与CK比较,总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为30.1%-55.5%,增幅顺序以10μM>50μM>25μM>100μM>75μM>1μM。随IAA处理时间的延长,10d后IAA处理与CK相比,除100μMIAA处理的总叶绿素含量与CK无明显差异外,1μM-75μM IAA处理的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性增加(p<0.05),增幅为14.4%-54.5%,以10μM IAA处理的增长最多,次之为25μMIAA处理(表4)。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水稻苗期生长状况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外源施用不同浓度IAA对水稻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1μM-10μMIAA处理10d,促进水稻苗的生长,特别是1μMIAA处理使根长增加了41.1%(p<0.05)。但随IAA浓度的升高,其对水稻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根长均显著降低,根重增加,株高和地上部生长量均显著降低。而且,外源施加IAA处理可显著增加水稻叶绿素的含量,以10μM IAA处理效果最大。整体而言,外源添加1μMIAA处理水稻苗10d可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提高,是培养水稻壮苗较适宜的浓度和时间。
3.2 讨论
生长素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节着植物生长发育的诸多过程,如根系和茎的分化、伸长及衰老等[2,12]。研究表明,生长素通过调节其相关基因和PIN(Protein Identification Number)蛋白的表达水平,而影响侧根的发生和伸长;且生长素对根系生长的作用是浓度依赖型的,低浓度促进根系生长,超过一定浓度则表现为对根系生长的抑制[7],但不同作物对IAA浓度的敏感性不一致,如1nmol/L生长素对于莴苣根系产生抑制作用,但1pmol/L即表现出对超敏感的转基因拟南芥根系产生抑制作用[13]。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报道一致,外源低浓度IAA(1μM)处理增加了根长,对根重影响不明显;而高浓度IAA(>10μM)处理则抑制根系的伸长但增加根重(表1)。而且,高浓度IAA(>10μM)处理不仅对根系产生抑制作用,对地上部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超过10μMIAA浓度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苗的株高和重量(表2),从而增大了根冠比。可能的原因是外源施用生长素通过调节茎中活性赤霉素的水平而影响地上部的生长[14,15]。研究表明,豌豆顶端合成的IAA向茎中运输受阻,抑制茎中赤霉素的合成,致使植株矮化[15]。本研究中可能外源高浓度IAA的添加抑制顶端合成的IAA向茎和根系的运输,而影响赤霉素的合成。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合能力的大小直接与植物的生长量相关。本研究发现,外源IAA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叶绿素含量,以10μM影响最大,但浓度越高,这种促进效应逐渐减弱,达100μM时已与对照无差异。这可能与生长素调控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相关。研究表明,GA3(Gibberellic acid3,赤霉素3)和IAA处理的慈竹,叶绿素含量增加,其光合能力提高[16]。陈爱国等[17]在烟草的研究表明,IAA处理对叶绿素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早打顶有利于IAA和赤霉素的积累,同时也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且在烟草生长后期涂抺IAA也可抑制ABA(abscisic acid,脱落酸)的合成,从而延长淀粉的合成时间。亦有研究表明,IAA处理的烟草可促进叶绿体中光合产物的转化[18]。本研究结果与在烟草上的研究有差异,可能是不同作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一样,而表现出对碳素代谢影响的差异。但生长素对碳代谢调控的作用机理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摘要:采用水培实验,在水稻苗期研究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生长素(3-吲哚乙酸,IAA)对水稻根系(根长、根重)、地上部(株高、地上部重量)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IAA处理水稻1d-5d,对水稻苗期的生长无明显影响。处理时间延长至10d,1μM IAA处理水稻根长显著增加(p<0.05),增加了41.1%,对株高、根重和地上部重量无明显影响。随IAA浓度的升高,对其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与对照相比,10μM、25μM和100μM IAA处理根重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39.1%、25.9%和17.8%;25μM-100μM IAA处理使株高和地上部重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在16.0%-20.7%和20.0%-36.7%之间,导致其根冠比随IAA浓度增加而增大。与对照相比,外源施加IAA(1μM-75μM)处理使水稻叶绿素a、b和总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增幅均在30%以上,以10μM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外源施加适宜浓度的IAA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提高,促进植物光合效率,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苗期 篇7
关键词:水稻,彩特美,叶面营养剂,增产效果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 农民对产量目标要求越来越高, 培育壮秧和科学施肥、科学管理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 促进产量提高的基础。彩特美叶面营养剂是由彩特美 (绥化)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水溶性生物肥料制剂, 其使用方法简单方便。试验研究其在秧苗期2遍喷施, 对水稻生育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为水稻稳产、高产和提高稻米品质提供有效方法,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本田试验于2013年设在八五四分公司科技园区4区, 土壤肥力中等, 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土壤有机质含量4%, pH值5.8, 碱解氮14.9mg/kg、速效磷25.4mg/kg、速效钾68mg/kg, 地势平坦, 20年老稻田, 秋翻地, 春水整地。施肥量级:公顷施尿素180kg, 基∶蘖∶调∶穗=4∶3∶1∶2;公顷施磷酸二铵127.5kg, 全部基施;公顷施60%氯化钾105kg, 基肥∶穗肥=7∶3。
试验设计:秧田在科技园区育秧大棚3棚, 供试水稻品种为垦鉴稻6号,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 每处理面积90m2。试验共设2个处理, 处理1每公顷用彩特美叶面营养剂1667mL, 苗期喷施2遍;处理2为对照, 喷施清水。秧苗2叶1心期喷施第1遍彩特美叶面营养剂, 5月13日喷施第2遍, 用量同第1次, 对照喷施等量清水。
5月16日人工插秧, 插秧规格27cm×12cm, 每穴3~5株苗。试验田除草配方:插秧封闭灭草公顷用稻思达90g+阿罗津450mL+吡嘧磺隆300g, 插秧后公顷用阿罗津750mL+草克星150g, 适期单排单灌水, 确保田间无杂草, 使用速克毙防治潜叶蝇和负泥虫。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秧田秧苗素质调查
插秧前在2个处理的秧苗中分别随机取3点调查秧苗性状, 每点取20株, 分别调查秧苗株高、叶龄、根长、根数、秧苗病害情况、茎基部宽和植株干、鲜重, 结果如下, 处理1株高13.1cm, 叶龄3.3叶, 根长4.8cm, 根数10.6条, 茎基部宽2.2cm, 鲜重3.85g, 干重0.86g;处理2株高12.6cm, 叶龄3.1叶, 根长4.1cm, 根数9.8条, 茎基部宽2.0cm, 鲜重3.45g, 干重0.62g。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苗期喷施彩特美叶面营养剂处理的秧苗株高、叶龄等性状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对照处理, 跟条数比对照多0.8条, 茎基部宽比对照多0.2mm, 鲜重比对照高0.4g, 干重比对照高0.24g。
2.2 产量性状调查和产量结果分析
水稻插秧后跟踪调查各处理的植株长势长相, 分蘖情况和植株产量性状, 成熟后随机取点调查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平方米收获穗数, 收获测产和室内考种, 记录调查结果如下, 处理1株高85cm, 穗长15.8cm, 穗粒数78.7个, 结实率88.52%, 平方米穗数612株, 千粒重26.0g, 公顷产量9800kg, 比对照公顷增产600kg, 增产率为6.52%;处理2株高80cm, 穗长15.3cm, 穗粒数74.5个, 结实率86.18%, 平方米穗数537株, 千粒重25.6g, 公顷产量9200kg。
从植株产量性状调查可以看出, 水稻苗期喷施彩特美叶面营养剂能调节水稻生长, 改善水稻性状, 提高水稻抗逆性和分蘖能力, 平方米收获株数比对照多75穗, 结实率和穗粒数也比对照增加2.32个百分点和4.2个, 千粒重比对照增加0.4g, 公顷产量9800kg, 比对照公顷增收稻谷600kg, 增产率为6.52%, 增产效果较为显著, 效益较明显。
3小结
水稻苗期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供水稻品种为龙稻5号,其干种子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提供,含水量10%。
1.2 方法
1.2.1 试验仪器及辐照方法
激光器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的钛宝石超快激光器Tsunami100fs;输出功率650mW、频率1 000Hz、光斑半径2mm;设置不进行辐照处理的种子175粒作为对照组CK,辐照处理按处理时间不同分为6组,处理时间分别为3、5、7、9、11和13s。每组处理103粒。
将分组后的水稻种子并排放入自制种盘上,每2粒种子间隔4mm,每个种盘摆放50粒种子,将种盘固定在由计算机控制的载物台上,载物台可随设定好的程序以设定好的处理时间间隔移动,照射时将光斑覆盖在种胚部分并按设定好的照射时间移动逐个照射种子。
种子照射处理于2010年6月4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飞秒激光实验室完成。
1.2.2 观测项目
实验室观测:辐照后的种子和对照种子用蒸馏水浸种24h,再置于铺有吸水纸的培养皿中,在25℃的恒温箱中暗萌发,萌发过程中每天观察记载各处理发芽情况,3d后计算发芽势,5d后计算发芽率。稻种的发芽以胚根的长度与种子长度相等,胚芽长度约以种子长的1/2为标准。
温室播种观测:将正常发芽的稻种播种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温室大棚的育秧盘中,育秧所用营养土按每100kg土加20kg过筛有机肥,加300g硫酸铵、300g碾碎的过磷酸钙和200g过磷酸钾,充分混拌均匀而成。待出苗3d后测量出苗率(出苗率/%=大于3cm的苗数/试验种子总数×100)、高度和叶宽,待幼苗都进入3叶期时取各处理幼苗叶片进行叶绿素含量[7]、POD酶和SOD酶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的飞秒激光对水稻种子发芽与出苗的影响
2.1.1 不同剂量飞秒激光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飞秒激光的辐照时间长短关系密切(见表1)。辐照时间较短时,对发芽率等有一定刺激效应,但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发芽率等急剧下降,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由表1可知:3~9s的辐照处理对种子表现为刺激促进作用,其中辐照5和9s时,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相对较低,因此,以辐照3和7s为宜。当辐照时间达到11s以上开始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13s处理达到了半致死效应。
2.1.2 不同剂量飞秒激光对水稻种子出苗的影响
待出苗后第3天测出苗率,出苗以苗长超过3cm为标准。播种后30d测量苗高和叶宽。由表2可知,飞秒激光辐照后出苗率比对照增加。3~11s的辐照剂量飞秒激光能提高水稻种子的出苗率。而13s处理则对水稻出苗产生抑制。飞秒激光辐照对水稻幼苗的生长也具有促进作用,由表2可知5~13s处理水稻苗高明显高于对照,并且随着辐照时间增长苗高逐渐呈增高趋势。辐照处理对叶面宽度影响不大。
2.2 飞秒激光对水稻苗期叶绿素含量及POD酶活性和SOD酶活性的影响
2.2.1 飞秒激光对水稻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经飞秒激光处理后水稻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尤其以11和13s处理尤为明显,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经飞秒激光辐照处理后的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增长,表明处理刺激了水稻幼苗的光合作用。
2.2.2 飞秒激光对水稻苗期POD酶活性的影响
POD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保护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伤害效应,是植物衰老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图1可知,经过飞秒激光辐照后,水稻幼苗的POD活性明显提高,并且在0~7s内随着辐照时间的增加POD酶活性逐渐增大,在11~13s时POD酶活性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9s处理的POD活性与其它辐照处理产生差异。由于试验材料同处于幼苗期,所以POD酶活性上升是由于激光处理激发了水稻幼苗的保护效应,随时间增加而增强,13s后下降则可看出POD的保护效应由于激光刺激的增强达到极限而减弱。
2.2.3 飞秒激光对水稻苗期SOD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2可知,经过飞秒激光辐照后水稻幼苗的SOD酶活性总体上下降很多,除9s处理外基本上随辐照时间的增强SOD值呈现下降趋势。9s处理的SOD值与其它辐照处理相比产生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辐照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有不同程度提高。短时间飞秒激光辐照即3、5、7和9s可以作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的辐照参数,其中以3和7s为宜,效果较明显。通过飞秒激光短时间辐照能够提高种子活力,从而得到更健壮的幼苗,这对确定播种量以及缩短水稻育苗时间具有一定的意义。经过飞秒激光辐照后,水稻幼苗叶绿素a、b明显提高,表明幼苗光合速率提高,能量干物质积累加快,外在表现为幼苗高度和叶宽增加,幼苗生长速度变快。而经过飞秒激光辐照幼苗POD酶逐渐增高SOD酶逐渐减少,此时水稻幼苗保护效应被刺激激发,抗性增大,水稻幼苗生长期间的抵抗能力增强。
此外在试验中发现辐照13s使种子发芽接近半致死;辐照9s时在POD酶和SOD含量变化柱形图中是SOD酶和POD酶含量的突变点,并不在预期变化范围内,推测9s处理可能造成了水稻幼苗的基因突变,使得SOD酶、POD酶含量变化异常。所以13和9s可以作为激光诱变的参考时间。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飞秒激光辐照水稻种子可以刺激水稻种子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摘要:以水稻品种龙稻5号种子为试材,以波长800nm、光斑半径2mm、功率650mW、频率1 000Hz的飞秒激光分别辐照3、5、7、9、11和13s后,研究飞秒激光辐照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和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飞秒激光辐照处理可以刺激水稻发芽和幼苗的生长,3~9s飞秒激光辐照处理,水稻发芽势和发芽率增高,而随着处理时间变长11~13s出现抑制发芽现象。苗期经处理后水稻植株比对照有不同程度增加现象,在11和13s处理株高变化较为明显。经辐照处理后幼苗叶绿素含量增加,POD酶活性增强,SOD酶活性减弱。
关键词:水稻,激光诱变,水稻幼苗,发芽率,POD酶
参考文献
[1]高映宏,左颖.激光在现代农业及生物科学中的应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9(1):55-59.
[2]郝丽珍,侯喜林,王萍,等.激光在农业领域应用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02,11(2):149-154.
[3]狄建科,周明,杨海峰,等.飞秒激光与生物细胞作用机理及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8,17(2):270-277.
[4]王亚伟,刘莹,卜敏,等.飞秒激光与生物组织作用原理及其应用[J]激光与红外,2008,38(1):7-10.
[5]陈凤霞.影响黑龙江稻米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55-58.
[6]孙世臣,邹德堂,刘化龙,等.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萌发期耐冷性鉴定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2):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