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病虫害(共8篇)
苗期病虫害 篇1
大豆田苗期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孢囊线虫病;虫害主要是大豆根蛆和地下害虫。大豆苗期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这样才能做到成本低、防效好。
一、大豆根腐病
1大豆根腐病田间表现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重、迎茬地块的增多,大豆主产区大豆根腐病呈逐年加重趋势。
大豆根腐病的症状表现3方面:一是种子腐烂:受害种子变软,不能萌发,且表面生有白色霉层。二是种子萌发后腐烂:幼芽变褐并畸形,最后枯死腐烂;三是幼苗根腐:在根部产生不规则形浅褐色病斑,凹陷或不凹陷,常环绕根茎在高湿条件下呈水液状,也可产生梭形红褐色或暗褐色大斑、暗褐色条斑,成条状纵向排列或主根和侧根变黑、腐烂。大豆发生根腐病后直接导致大豆植株矮小,茎节数和分枝数减少,根和茎均变细,结荚数和千粒重减少,造成严重减产。
2大豆根腐病防治方法
2.1合理轮作。因大豆根腐病主要是土壤带菌,与玉米、麻类作物轮作能有效的预防大豆根腐病。
2.2及时翻耕,平整细耙,减少田间积水,使土壤质地疏松,透气良好,可减轻根腐病的发生。
2.3调整播期和播深:根据土壤温度回升情况决定播期,寒冷地区要避免早播。在保墒好的前提下,播深尽可能不超过5厘米。
2.4选用健全种子:选用饱满、无伤的高质量种子播种,减少幼苗出土前被浸染的机会。
2.5加强田间管理:大豆发生根腐病,主要是根的外表皮(韧皮部)完全腐烂,影响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因此及时趟地培土到子叶节能使子叶下部长出新根,使新根迅速吸收水分和养分,缓解病情,这是治疗大豆根腐病的一项有效措施。
2.6种子处理:可用35%多克福或2%菌克毒克种衣剂药种比1:75进行拌种。
2.7药物治疗:已发病的田块,应及时喷施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等,或喷施2%菌克毒克(宁南霉素)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促进病株新根的生成,增强植株的再生能力。配合比例是小叶敌400~500倍液、2%万佳丰水剂3000倍液、尿素150~200克/667平方米、磷酸二氢钾100—150克/667平方米。2%菌克毒克用量为50毫升/667平方米。
二、大豆孢囊线虫病
1大豆孢囊线虫病田间表现
大豆孢囊线虫寄生在大豆根上,直接危害大豆根部。因被孢囊线虫寄生后大豆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所以又叫黄萎线虫病。发病严重时,病田大豆植株大面积枯黄,状似火烧,农民形象地称为“火龙秧子”。大豆孢囊线虫在重茬地块发生较普遍而且严重。大豆根系被线虫寄生后,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根瘤稀少。被害根部表皮龟裂,极易遭受其他病菌侵害而引起腐烂使病株提早枯死。
2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治方法
2.1合理轮作:
与禾谷类作物(小麦、玉米)轮作,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
2.2加强栽培管理:
适当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适时灌溉,提高土壤湿度,创造一个不利于线虫生存的土壤环境,可减轻植株受害。已经发病的地块及时灌水和适当追肥,可使植株恢复正常生长。
2.3药剂拌种拌肥:
克百威对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效好,每公顷用3%克百威颗粒剂22.5—30公斤或5%甲拌磷颗粒剂30~45公斤与种子、肥料混拌既安全防效又好。
三、大豆苗期地下害虫
1大豆苗期地下害虫危害情况
大豆苗期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和蛴螬。
蛴螬幼虫危害期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6月中下旬危害。幼虫常将根部咬伤和咬断,引起缺苗,被害根部断口整齐,易与蝼蛄被害状区别。
蛴螬喜在豆茬、花生茬内产卵,所以豆茬后作受害严重。地势上岗地多,低洼地少。成虫有假死性与转株危害的习性。
地老虎又称截虫。以幼虫截食植株根茎部,造成幼苗死亡,田间缺苗惭垄。幼虫白天潜伏于受害苗附近表土层内,夜间出来危害。该虫趋光性和趋糖蜜性较强,防治时尽量傍晚喷药于土表。
2大豆苗期地下害虫防治措施
地老虎和蛴螬的防治主要是药肥混拌,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亩用1.5—2公斤,或5%甲拌磷颗粒剂2—3公斤与种肥混拌均匀,播种时施人。地下害虫发生时可选用地虫一喷净田间喷洒,亩用量10毫升。
四、大豆根蛆
1大豆根蛆田间危害表现
大豆根蛆又叫大豆根潜蝇。只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咬食大豆幼苗根部,形成蛆道,并排泄粪便,造成根部腐烂、豆株矮小,被害严重的豆苗枯死。此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皮肿瘤或土缝内越冬,来年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在大豆根处产卵,孵化出幼虫,危害豆苗根部。
2大豆根蛆防治方法
2.1药剂拌种预防幼虫
用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量的0.7%拌种,兑水喷雾,边喷边拌。如拌大豆种子100千克,用0.7千克药,兑水4千克,用喷雾器喷雾,边喷边拌,摊开晾开。
2.2成虫期田间喷雾防治
大豆根蛆成虫发生盛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喷药液40千克。
苗期病虫害 篇2
【关键词】大棚蔬菜苗期;病虫害;发生;综合防治
多年来我市大棚蔬菜大都还沿袭着自栽自育的传统习惯,实际育苗生产中,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还存在防治不及时、防治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这都为大棚蔬菜病虫的周年为害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及越冬场所,极其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俗话说“好苗半成收”,如若防治不好将直接影响该季大棚的经济效益,现就近两几年来我市大棚蔬菜苗床实际生产情况展开病虫害发生及综合防治探讨。
1.蔬菜苗期常见病害
常见的病害有:猝倒病 、立枯病 、灰霉病 、病毒病、沤根 、根腐病、疫病等。
1.1猝倒病
1.1.1症状识别
猝倒病在幼苗未出土及刚出土时发生较多。当幼苗出土以后,首先表现为幼苗茎基部水渍状病斑,逐渐失水变细,病部缢缩成线状幼苗折倒,故称猝倒病。苗床潮湿时,病部及附近土壤表面有白色棉状菌丝体(立枯病菌丝为褐色蛛丝网状)。
1.1.2发病规律
此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瓜果腐霉菌侵染所致。[1]主要靠雨水、喷淋而传播,带菌的有机肥和农具也能传病。病菌在土温15-16℃时繁殖最快,适宜发病地温为10℃,苗床温度低、湿度大时利于发病。
1.2立枯病
1.2.1症状识别
本病以幼苗中后期发病更为常见。发病初期受害幼苗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病部收缩干枯死亡。由于本病发生在木栓化以后,一般不倒伏,立枯病因此而得名。湿度高时,病部产生褐色稀疏的蛛网状霉,无明显的白霉,可与猝倒病区分。
1.2.2发病规律
此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有机质上越冬,腐生性强,可在土中存活2—3年,[1]寄生范围很广,床土带菌,是幼苗受害的主要根源。低温高湿等条件下发病较多。
1.3 灰霉病
1.3.1症状
病苗色浅,开始病部水渍状,病部缢缩灰白色,组织软化有褐色霉层,潮湿时表面长出灰色的霉层,叶片有褐色同心轮纹别于猝倒病。
1.3.2发病规律
灰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菌通过气流、雨水传播,蔓延十分迅速。灰霉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是16-23℃。低温高潮环境、光照不足,氮肥施用过多,密度过大,大水浸灌等都是发病主要原因。
1.4病毒病
1.4.1症状
该病在8,9月份秋延后茄果类蔬菜育苗时尤为常见。有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黄化:病叶明显变黄,出现落叶现象;坏死:病株部份组织变褐坏死,表现为条斑、顶枯、坏死斑。畸形:病株变形,叶片变为线状、蕨状,病株矮小。
1.4.2发病规律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害,蚜虫传播,连作地、低洼地及缺肥地易发生。
1.5根腐病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土传性病害,病苗的根颈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随着枯萎死亡。潮湿时长出白霉。
1.6沤根
苗期沤根是一种生理病害,沤根主要是由于阴雨天多或遇大雪、光照不足、苗床低温、湿度大,使幼苗吸水受阻所致。
2.蔬菜苗期常见虫害
常见的害虫:地下害虫、蚜虫、白粉虱、潜叶蝇等,近几年以温室白粉虱尤为严重。
2.1温室白粉虱危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由于其繁殖力强,群聚为害,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果实和叶片,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2.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5 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
卵长约0.2毫米,長椭圆形,淡绿色变褐色,覆有蜡粉。
1龄-3龄若虫体长约0.29-0.51毫米,长椭圆形,淡绿色。
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约0.7毫米,椭圆形,黄褐色。
2.3生活习性
原产于北美西南部,后广泛蔓延。温室一年可生10余代,[2]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危害。成虫有趋嫩性,成、若虫聚集寄主植物叶背刺吸汁液,使叶片退绿变黄,萎蔫以至枯死;成、若虫所排蜜露污染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且可导致煤污病及传播多种病毒病。繁殖适温18~25℃,成虫有群集性,对黄色有趋性,营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产于叶片上。[1]
3.综合防治方法
3.1苗床处理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做苗床,育苗时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取没有种过蔬菜的大田土与充分腐熟发酵并晾干的有机肥按6:4混匀备用,并按每100公斤苗床土中混入杀菌剂75%金雷水分散粒剂(甲霜灵+代森锰锌)25克的比例一起过筛混匀备用。播种时先将床土一半撒于畦面,然后播种,播种后再撒上另一半,将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3.2 种子消毒处理
温汤浸种:播前先将种子放入容器内,再缓缓倒入50℃—55℃的温水边倒边搅拌15分钟,至自然冷却再按所需时间浸种。播后苗床撒施伴有辛硫磷的麦麸防治地下害虫。
3.3苗床管理
冬季首先要提前7天扣棚覆膜以提高苗床土温,使其尽快出苗,减少自身养分消耗,及时转向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增强抗逆性能。[3]
浇水、播种、覆土后,在土表盖一层地膜,以提温保湿,出苗后及时解除地膜。温度和水分是幼苗生长的两个重要条件,育苗床上采用滴灌技术可很好地降低育苗室湿度;平时也可用鸡毛掸或芦苇沾去植株和棚膜上的水珠;床土湿度大时,撒干细土降湿,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做好苗床保温工作的同时,多透光、适量通风换气。夜间多层覆盖以减少热量散失和寒气侵入。只要苗床温度许可,就应及时揭开覆盖物,通风,以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幼苗抗病力。雨过天晴后,应及时揭去薄膜,以免形成高温、高湿环境条件,诱发病害的发生。
3.4病害药剂防治
3.4.1真菌性病害防治 对于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疫病等都属于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药剂首推用0.2%浓度的高锰酸钾稀释液喷治2-3次,每次间隔5-6天,而且高锰酸钾无污染。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农药喷施,并及时清除病株及邻近病土防止病害蔓延。如果湿度大最好 用细干土或草木灰拌多菌灵或百菌清撒施,或在傍晚用百菌清烟雾剂薰效果较好。以上农药交替使用,提高药效,增强抗性。
3.4.2病毒病防治
病毒病症状由蚜虫传播感染比较明显,要蚜虫和病毒病一起兼治,一般用植病灵病毒清高锰酸钾配上蚜虱净喷雾。
3.4.3细菌性病害防治
细菌性病害在苗期少见,青枯病病,它的症状是腐烂有恶臭味,一般用农用链霉素防治。
3.4.4生理性病害防治
沤根病属于生理性病害,其根本防治措施是降低土壤湿度、提高温度、增加光照。
3.5白粉虱,蚜虫等害虫的防治
防治白粉虱等害虫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避免黄瓜、番茄、菜豆等白粉虱喜食的蔬菜混栽,提倡第一茬种植芹菜、甜椒、油菜等白粉虱不喜食、为害较轻的蔬菜。[4]二茬再种黄瓜、番茄。
生物防治上可采用人工释放丽蚜小蜂、轮枝菌等天敌可防治白粉虱。[2]当平均每株白粉虱成虫在0.5头以下时,每隔2周连续3次释放丽蚜小蜂每株共20头,可控制白粉虱的发生为害。[4]物理防治上利用白粉虱强烈的趋黄习性,在发生初期,将黄板涂机油挂于蔬菜植株行间,诱杀成虫。[2]化学防治,药剂防治应在虫口密度较低时早期施用,用强内吸性杀虫剂阿克泰等农药一次防治,持效期可达30天,对蚜虫、白粉虱、潜叶蝇、蓟马等有特效,同时能有效预防病毒病的发生。 [科]
【参考文献】
[1]邹文丽.蔬菜苗期病害.
[2]李生臣.保护地蔬菜温室白粉虱生物与化学协调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江苏省农林厅组织编写的《茄果类蔬菜设施栽培新技术》.
棉花苗期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篇3
1 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
1.1 烂根病
1.1.1 发病原因
当持续几天的阴雨连绵过后, 如果昼夜温差比较大, 棉花的根部受到高湿环境的影响, 使根部持续性地处于无氧呼吸状态, 导致棉花的根部出现褐色的条斑, 且出现凹陷缢缩的现象。如果病情严重, 就会造成棉花植株的死亡。棉花的叶面比较小, 植株体内过多的含水量, 而光合作用能力有限, 棉花对土壤中的影响成分难以吸收, 由此而制约了棉花的生长, 相应各地, 棉花苗期的抗病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1.1.2 防治措施
对棉花苗期烂根病的防治, 要采用中耕的方式促进土壤的通透性。中耕要达到15~18 cm的深度, 宽度大约40 cm。随着低温的升高, 土壤中的部分水分就会蒸发, 其提高了土壤的温度。
对棉花苗喷施叶面肥, 促进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 通过刺激棉花生根, 使植株抗病能力有所提高。对棉花苗所喷施的叶面肥, 平均要喷施绿风50 m L/hm2[1]。
当棉花定苗后, 要将病株剔除, 以防止烂根病在棉花地中蔓延。
1.2 炭疽病
1.2.1 发病原因
当棉花苗期发生炭疽病, 就会在发芽处出现腐烂。所体现的患病状态为叶片呈黄褐色, 且有黏性物附着在上面, 叶片的边缘呈红褐色。棉花的根部有红褐色的病斑, 黏性物附着在上面, 当病斑扩大后, 就会变成褐色, 病斑的中间部位有凹陷[2]。棉花苗期发生炭疽病, 是由于多雨、潮湿所引起的。在播种的过程中, 没有科学地整体, 播种超过合理出苗的深入, 加之没有进行田间管理而导致田间没有良好的透光性, 很容易导致炭疽病发生[3]。
1.2.2 防治措施
基于棉花苗期发生炭疽病是由于潮湿所引起的, 就要做好棉花苗期管理工作。对膜口的封闭, 根据气候状况和土壤墒情决定。如果处于阴雨天, 土壤墒情良好, 可以将封土的时间适当推迟。如果气候干燥少雨, 其风天居多, 就要及时封土, 注意土壤保墒管理[4,5,6,7]。
对炭疽病的防治, 可以采取农业预防措施, 针对病情严重者则需要做到田间管理与药剂相结合。例如, 棉花苗期正处于持续降雨, 可以在棉花苗的根部按照1 425kg/hm2的标准撒草木灰。草木灰不仅对土壤具有吸湿、升温的作用, 还可以发挥杀菌的效果。药物的使用上, 可以使用农用链霉素, 也可以使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 每隔4~7 d喷洒, 每天1次, 持续24 d, 棉苗就会促使尽快恢复生长。
2 棉花苗期虫害的防治
2.1 棉叶螨
2.1.1 危害症状
棉叶螨对棉花的危害极大, 会在棉苗叶片的背面结网。从危害症状来看, 初期是在棉苗叶上出现小斑点, 为黄白相间[8,9,10,11]。随着棉叶螨数量增多, 叶片上就会出现橘黄色斑块。当叶片的背面布满了丝网, 叶片就会变成红色, 逐渐脱落。棉叶螨的蔓延性极强, 如果没有采用适当的防治措施, 就会导致棉花减产[12]。
2.1.2 防治措施
对棉花田要定期检查, 一旦发现有棉叶螨危害症状, 就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当发现有棉叶螨时, 要对中心株做好标记。当棉叶螨数量越来越多, 为了避免其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扩散, 可以将病株使用塑料袋封好后, 带出田地进行处理[13]。
2.2 棉蓟马
2.2.1 危害症状
棉蓟马的对棉苗的危害部位为棉花的顶尖, 会危害到棉苗的叶片。当叶片上有棉蓟马时, 其背面就会有斑块, 使叶片的光合能力下降, 影响棉花生长。都此而造成棉花减产。
2.2.2 防治措施
对棉花地中的棉蓟马虫害, 以预防为主。使用药剂拌种, 药效持续30 d, 可以棉苗早一些发出来, 棉花的抗病能力会有所提高。棉蓟马也不使用药剂而消除。当进入到棉苗期而棉蓟马的数量不断增多时, 可以使用内吸性杀虫剂[14]。当进入到6月, 虽然田间的棉蓟马数量并没有下降, 但由于棉花自身的抵抗力增强, 棉蓟马就不会影响到棉花的生长。
3 结论
随着农作物结构的调整, 加之自然环境的多变, 如果在棉花栽培过程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就会导致棉花苗期的病虫害频繁发生。棉花的苗期时间为一个多月, 而正处于气候多变阴湿的季节, 很容易导致棉苗各种病症发生。针对棉花苗期常见的病害和虫害进行分析, 提出防治措施, 对促进棉花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借鉴。
摘要:棉花属于是病虫害多发的农作物, 特别是棉花的苗期, 如果出现病虫害而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就会对棉花的产量造成影响。针对棉花苗期病虫害的防治策略进行研究。
冬小麦秋苗期病虫害如何防控? 篇4
@种子科技杂志社:感谢您的信任。秋苗期是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的第一侵染高峰, 建议在近年发生过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病害的地块, 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20 g/667 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 g/667 m2, 兑水40~50 kg, 顺麦垄喷洒幼苗, 以减轻来年发病。
当病株率达到10%以上时, 建议选用烯唑醇、三唑酮等药剂喷雾防治, 尤其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 要把病害控制在发病初期。
当蚜株率超过5%, 百株蚜量达到20头以上时, 应选用50%抗蚜威或10%吡虫啉喷雾防治。对每平方米有土蝗、蟋蟀5头, 灰飞虱10头以上的麦田, 应立即用药除治。
玉米苗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5
一、玉米苗期病害及特征
1. 除草剂药害
发病原因比较复杂, 主要有药剂方面、作物方面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如药剂浓度过大、增加用药次数、施药方法不科学、不同作物的敏感性和不适宜的环境因素等等。症状表现为叶片褪绿, 出现黄化或白化, 全株畸形、丛生、心叶扭曲呈鞭状。
2. 玉米苗枯病
玉米苗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的四至七叶期, 表现症状特点是叶片边缘首先出现黄褐色枯死条斑, 个别叶片或植株出现萎蔫, 3~5天后叶片变青灰色或黄褐色枯死。发病株根毛初期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侵染点, 1~2天后即变为黄褐色水渍状坏死, 严重时皮层腐烂根毛脱落。危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出现火烧状枯死, 心叶逐渐青枯萎蔫, 茎基部发生腐烂用手轻轻一提即可拔起。
3. 玉米顶腐病
发病植株上部叶片失绿、畸形, 叶片边缘产生黄化条纹或叶尖枯死, 植株心叶基部卷曲腐烂。品种的抗性不同, 症状表现不一样。
4. 玉米矮花叶病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以感染发病, 从出苗至7叶期是易感染期, 染病植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点状花叶, 以后扩展至全叶, 叶色浓淡不均, 在粗脉之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发病重的植株生长缓慢, 黄弱矮小, 不能抽雄结实, 甚至枯死。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 主要由蚜虫传播, 但蚜虫传播是非持久性的。此病的病毒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5.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 为持久性传毒, 症状是植株矮化, 被侵染的植株呈暗绿色, 叶肉粗厚僵直, 有时心叶卷在一起, 由于基部继续生长而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 起初呈灰绿色, 后期呈灰褐色, 病株高度往往不到健株的一半, 不能抽雄结穗。
6. 玉米根腐病
由土壤中多种病原菌引起。其中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中胚轴整个根系逐渐变褐、变软、腐烂, 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幼苗死亡。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病斑主要发生在须根和中胚轴上, 病斑褐色, 沿中胚轴逐渐扩展环剥胚轴并造成胚轴缢缩、干枯。病害侵染严重时可导致幼苗叶片枯黄直至植株枯死。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 主要表现为根系端部的幼嫩部分呈现深褐色, 腐烂组织逐渐坏死, 与籽粒相连的中胚轴下部发生褐变、腐烂植株叶片尖端变黄, 病害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二、玉米苗期害虫
玉米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玉米地下害虫取食植株的地下部分组织, 毁坏萌发的种子, 咬断胚轴和幼根, 导致幼苗死亡, 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
玉米刺吸性和食叶类害虫主要有蓟马、钻心虫、粘虫、灰飞虱、蚜虫、旋心虫等。玉米在出苗后常常受到刺吸性害虫危害, 造成心叶卷曲, 由于生长点受到破坏而出现不正常的分蘖。
三、玉米苗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苗期病虫害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1.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病害的最经济措施, 能有效减轻玉米各种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目前应推广先玉335、金山2号、郑单958、东单8号、豫玉23等高产抗病品种。
2. 推广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
种子包衣剂含有多种高浓缩的杀虫杀菌成分以及微量营养元素, 能起到种子消毒、防治种传、土传病害以及地上、地下害虫侵害的作用, 同时还能刺激玉米根系生长。不仅能提高保苗率, 节省种子而且能增加玉米产量。如果没有包衣种子, 也可用乐垦二号、新雷三号等玉米专用拌种剂拌种, 用适乐时拌种玉米苗枯病基本不发病。
3. 调整播种期, 避开病害对关键生育期的危害
适当调整播种期是防治玉米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根据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在病害重发地区适当调整播期, 避开病虫害对关键生育期的危害, 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应采用地膜全覆盖或半覆盖, 适当提早播种。
4. 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推广配方施肥, 增施磷钾肥和锌肥, 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合理密植, 实行间作套种, 改善田间小气候, 降低发病。合理轮作倒茬, 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 实行3年以上轮作, 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菌的危害。
5. 加强田间管理减少菌源、虫源
及时中耕松土, 分期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防止透气不良而影响根系活力, 预防病害发生。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 并深翻土壤, 将病菌孢子压到播种层以下, 可减少菌源、减轻发病。使用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清除田间地头杂草, 拔除田间病株, 减少病菌和虫卵量。
6. 化学防治
苗期病虫害 篇6
1 辣椒苗期病害
1.1 非侵染性病害
烂根病又称沤根, 是苗期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初期根部变成浅锈褐色, 地上部茎叶无异常症状, 至根部溃烂时, 叶片变黄萎蔫、以至枯死。该病不是受病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 而是由于大气和土壤温度过低、湿度大、通风不畅、幼苗生长衰弱而导致的生理性病害。
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办法, 提高育苗技术水平、控制棚内湿度, 低温天气, 可人工增加棚温, 晚间在膜上增加草帘, 撒细干土、草木灰等吸潮降湿;适当增施钾肥和艾格里微生物叶面肥, 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1.2 侵染性病害
猝倒病、立枯病和疫病等是造成辣椒死苗、烂苗的主要病害。
1.2.1 猝倒病。
辣椒处于幼苗子叶期, 最先出现水渍状病斑的是幼茎基部, 随着病情发展, 病部转变为褐色, 然后慢慢缢缩, 逐渐形成线状, 最后倒伏。高温高湿时, 病苗附近有许多白色絮状霉。初期仅个别幼苗发病, 以此为中心, 病害发展很快, 几天后即向外迅速蔓延扩散, 最终导致成片的幼苗发生猝倒。
防治措施:该病属土传性病害, 育苗时必须用敌克松对苗床彻底消毒, 如果已造成死苗、烂苗, 必须立刻用杀毒矾、百菌清、铜铵合剂、辣椒特效治病灵、敌克松或枯腐必克、枯腐宁加辣椒稀施镁连续喷施3~5次, 每次间隔3 d左右。苗床湿度大时, 不宜再喷药水, 用甲基托布津或甲霜灵等粉剂拌草木灰或干细土撒于苗床上。发病中心应适当加大用药量, 把床土喷湿喷透。发现病苗及时拔除, 立即用生石灰∶草木灰1∶10的比例配成黑白灰撒入苗床。
1.2.2 立枯病。
此病多发生在幼苗木栓化以后, 死而不倒, 因此称为立枯病。该病在幼苗刚出土至植株基部已形成本质部均能对其产生危害, 一般幼苗中后期发生较多。幼苗的根茎部发病, 幼苗茎基部患病后产生椭圆形病斑, 呈现为暗褐色;随后失水变黑。病苗早期白天发生萎蔫, 但是到夜晚可以恢复过来。病情逐渐发展后, 病斑会继续扩大, 甚至围绕茎一圈, 使受害部位缢缩干枯, 最终导致辣椒幼苗死亡。一般情况下, 病株叶片多变为淡绿色, 然后转为黄色, 最后枯死、脱落。患病部位产生不显著的淡褐色霉, 呈蛛丝网状。
防治措施:该病也属土传性病害, 同猝倒病防治方法大致相同, 强调的是:育苗时床土必须疏松, 不要压得太实, 间苗后要适当松土, 必要时撒草木灰以减轻立枯病为害。加强苗期管理, 防止苗床内出现高温、高湿状态。增施磷钾肥和艾格里微生物叶面肥, 增强秧苗抗病力。苗床床土消毒要将五氯硝基苯和福美双混合使用。发病期可用甲基立枯灵乳油或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或井冈霉素等喷洒。一般每7 d喷1次, 连喷2~3次。当苗床同时出现猝倒病和立枯病时, 可用普力克加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用绿亨1号 (95%恶霉灵) 1 000倍液浇灌。
1.2.3 疫病。
辣椒的苗期、成株期均可受疫病的危害, 茎、叶和果实都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发生在根茎部, 茎基部最初呈水浸状、暗绿色, 后形成梭形大斑, 病部缢缩, 呈黑褐色, 幼苗易折倒伏。成株期发病时, 最初叶片白天萎蔫, 夜间恢复, 数日后整株枯死, 根茎部变褐色, 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白色霉层。叶片发病, 多从边缘开始, 初如开水烫伤, 病斑暗绿色, 果实发病多从蒂部开始, 初呈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 后扩展至全果。疫病病菌一般在辣椒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 是最初侵染辣椒的病原。遇高温高湿的适宜条件时, 病菌经过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播到茎的基部引起发病, 田间温度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病重。一般在雨季或大雨过后天气突然转晴, 气温急剧上升, 疫病最易流行。若土壤湿度在95%以上, 持续4~6 h辣椒疫病的病菌即完成侵染, 2~3 d就可发生1代, 特别是排水不良、密度过大、不分苗、通风透光不良的苗床发病最重, 若在3~4叶分苗的发病较轻。
防治措施:一是种子处理。二是轮作换茬。三是采用合则密植、高畦栽培, 严格避免大水漫灌。四是高温闷棚 (仅适用于秋延后辣椒) 。五是药剂防治。如果处于少量发生时, 应当及时拔除病苗, 然后用药剂对病苗周围的土壤进行处理。发生量较大时, 可用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2.7%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 或21%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等药剂, 任选一种进行喷雾防治, 每5~7 d喷1次, 连喷2~3次, 注意交替用药。
2 辣椒苗期虫害
辣椒苗期虫害主要是地老虎。地老虎喜温暖及潮湿的环境, 菜田及周边杂草多, 可为其提供产卵场所, 蜜源植物多, 会形成较大的虫源, 危害严重。
防治措施:一是消除田间周边的杂草, 减少地老虎产卵场所, 杀死虫卵和初孵幼虫。二是每天清晨查苗, 发现断苗, 便扒开表土捕虫杀之, 连续进行5~6 d。三是诱杀防治。用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 也可用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苜蓿、艾蒿等杂草堆放诱集地老虎幼虫。四是药剂防治。地老虎1~3龄幼虫抗药性差, 是药剂防治适期, 可以选用多虫净、统杀等农药进行防治。
摘要:介绍了辣椒苗期的病虫害, 如烂根病、猝倒病、立枯病、疫病、地老虎等的发生特点, 并根据不同病虫害种类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期为辣椒苗期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苗期,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浩.蔬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J].中国园艺文摘, 2012 (6) :167, 198.
[2]高治文, 张伟兵, 樊延莉.温室辣椒高效嫁接及壮苗培育[J].西北园艺:蔬菜, 2011 (3) :14-15.
[3]兰成忠, 李本金, 陈庆河, 等.辣椒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3) :222-223.
[4]孙文秀, 张修国.不同来源辣椒疫霉菌的系统发育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2) :76-78.
[5]田秋兰.夏播辣椒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1998 (7) :37.
水稻苗期病虫防控措施 篇7
一、水稻种子处理技术要点
1. 精选种子
在播种前选晴天晒种, 可以大量杀死病原菌。采取风选、水选和人工精选等方法, 将杂质、病粒和秕粒剔除, 选用饱满的种子, 可以增强发芽率和发芽势。
2. 药剂处理
在水稻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可有效预防恶苗病、苗稻瘟、烂种烂秧、青枯死苗病害的发生。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后, 选用以下方法进行药剂处理:
(1) 用强氯精1g对水0.5kg浸0.5kg种子, 浸种12小时后, 用清水洗净催芽。
(2) 用25%咪鲜胺 (使百克) 2 000倍液浸种24~36小时后, 催芽播种。
(3) 旱育秧苗床, 每亩用50%敌克松100g加50%多菌灵50g, 对水50kg喷雾, 可预防烂种烂秧和青枯死苗。
如种子包装袋内配有药剂, 乡、镇农技干部或种子经销商应向农民宣传、讲解, 引导农民正确使用药剂, 保证药效。水稻包衣种不需要再进行药剂浸种, 直接进行催芽育苗即可。
二、水稻带药移栽技术要点
稻瘟病、水稻螟虫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 在栽秧时实行带药移栽可有效防治稻瘟病、螟虫及其它苗期病虫害。具体方法是:
1. 药剂浸秧
地膜秧、两段秧等育秧方式育成的中苗秧或大苗秧, 适合进行药剂浸秧。具体方法是: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g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g, 加90%杀虫单50g对水35kg, 对匀后装入盆或桶中, 缓慢将滴干水的秧把全部浸入药液, 稍停提出堆闷30分钟左右即可移栽, 可有效减轻本田叶瘟发生危害, 并对水稻螟虫、稻秆蝇、稻负泥虫等虫害有一定控制作用。
2. 药剂喷施
此法适合各种育秧方式的所育秧苗。在移栽前2~3天亩用20%三环唑100g或75%丰登20g, 加90%杀虫单100g, 对水50kg叶面喷施后再移栽。特别是小苗秧不适合进行药剂浸秧, 采用带药下田, 是当前防治早期病虫的重要手段。移栽时不能用带菌稻草盖种催芽或捆秧把, 同时, 应处理带菌稻草, 消灭早期菌源
棉花苗期常见虫害的鉴别与防治 篇8
1 棉蚜
1.1 为害症状
蚜虫是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 蚜虫以刺吸口器刺入棉叶背面或嫩头 (图 1) , 吸食汁液, 受蚜虫侵害的棉花幼苗, 叶片枯黄脱落, 表面有蚜虫排泄的蜜露, 还容易诱发霉菌滋生。蚜虫最适合的温度为 25℃, 最适合的湿度为 55%~85%, 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 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
1.2 防治方法
(1) 农业措施。种植抗虫品种;冬、春季铲除田边、地头杂草, 集中处理, 可消灭越冬寄主上的蚜虫;实行棉麦套种, 或棉田中、地边播种高粱、春玉米、油菜等诱集作物, 引诱蚜虫为害, 既可以招引各种天敌较早迁入棉田, 又可用少量的农药集中防治棉蚜, 诱集作物上的棉蚜应及时治理;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棉花和水稻轮作。
(2) 物理防治。掌握棉蚜迁飞期, 在棉蚜迁飞期前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可减少成虫数量。
(3) 生物防治。棉蚜天敌较多, 起主导作用的是蚜茧蜂、瓢虫、草蛉等, 保护天敌, 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为害。
(4) 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春播前, 先把棉种在清水中浸泡 8~10 h, 捞出控干水分, 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50 g, 均匀拌在 5 kg 棉种上, 后播种。2叶面喷雾:棉蚜始发生期 (卷叶株率达 10%~15%) 用 1 000 倍 3%天达啶虫脒乳油液, 或 1 500 倍 2.5%高效氯氟氰乳油液, 或 3 000 倍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液均匀喷雾。
2 棉红蜘蛛
2.1 为害症状
通常所说的棉红蜘蛛, 是朱砂叶螨和截形叶螨的混合群体, 朱砂叶螨和截形叶螨全国棉区均有分布, 朱砂叶螨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棉区, 截形叶螨分布偏北。棉红蜘蛛的为害是在棉叶背面吸食汁液。为害棉花开始使棉花产生黄白色斑点, 为害加重叶片出现红色斑块, 直到整个叶片都变红 (图 2) 。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并在叶上吐丝结网, 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2.2 防治方法
棉红蜘蛛的具体防治措施见表 1。
3 地老虎
3.1 为害症状
小地老虎、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是我国常见的地老虎 (图 3) , 它们均为全国性多种作物苗期的严重害虫, 其中以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为害最为严重, 这 3种害虫的为害症状相同。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 主要以幼虫为害棉苗, 地老虎的幼虫在土壤中活动, 在棉籽发芽后, 子叶未出土时可食空棉籽, 留下种壳;幼虫还可为害刚出土的子叶, 啃食叶肉, 留下许多小孔;大一些的幼虫咬断棉花嫩茎, 将咬断的棉苗拖到洞口, 一般每条幼虫可咬断 4~7株棉苗, 最多的可达 10 株以上;食量不断增加;严重的可造成棉花苗期缺苗断垄。
棉红蜘蛛为害症状 棉红蜘蛛放大状
3.2 防治方法
小地老虎发生期长, 尤以春、秋为害重, 且隐蔽性强, 多在地下或地面活动为害, 是较难防治的一类害虫。因此, 防治上应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根据虫情, 因时因地制宜, 协调使用各项措施, 做到“农防化防综合治、播前播后连续治、成虫幼虫结合治”, 将地下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为害。各种防治方法的具体实施及注意事项见表 2。
摘要:棉花苗期是防治棉花病虫害的有利时期, 这一时期的虫害主要有蚜虫、地老虎、红蜘蛛等。该文介绍了这3种棉花苗期虫害的主要为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指导。